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精选11篇)
1.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一
关于留守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在寒假里很偶然的看了一个法制节目,提醒了我一直以来为全社会所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这个法制节目的题目叫天才少年之死。讲述的是湖北省一个读高三的孩子印晨光被害的案例。这孩子只有十六岁,是从小被公认的天才少年,跳过级又以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入高中,令人扼腕的是,在离高考只有一百天的时候被杀害了,心脏被捅了致命一刀事,倒在下晚自习后回家的路上。令人更加惊愕的是杀死这位天才少年的罪犯竟然是四名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的少年。这四个孩子没钱上网就去抢劫,遭到受害人挣扎后怒下毒手,这次抢劫杀人的目的仅仅是二十六块钱吗?深入刨析一下我们知道这件惨案其实是道德教育和良好的家庭环境缺失的必然结果,可以说这件杀人惨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那二十六块钱,而是心里不健全的孩子的一种宣泄和控诉。经调查,这四个孩子都是农村孩子,他们有的家庭不完整,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从小家庭教育和父母之爱的缺失使他们过早走上了社会,不成熟的心理在鱼龙混杂的社会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又缺少管教从而踏上犯罪的道路。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打工族的增多,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成千上万的留守青少年背负着沉重的家庭和心理负担,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的家庭监护,处于安全少保障、权益受侵害的无序状态,留守青少年犯罪频发,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我们村就有不少青壮年在外地打工,孩子
就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这些孩子一年只能见父母一两面,家庭教育根本谈不上,老人照顾自己都有困难对孩子的照顾当然少之又少,有的孩子就不回家,辍学在外面游荡,这些孩子成为了村人眼中的混混,打架斗殴拉帮结派,人人谈之而摇头叹息。
调查研究表明:留守青少年的犯罪案件数及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青少年犯罪由07年28%上升到09年55%,上升趋势十分惊人。这些犯罪人年龄和教育程度偏低。青少年犯罪多在十四至二十周岁之间,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小学毕业或初中肄业占90%,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游荡在社会上,经常三五成群,无所事事。他们在一起不是抽烟、酗酒,就是沉迷网络、吃喝玩乐,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力。当无钱满足私欲时,一个具有号召力的犯罪提议,就会得到积极响应。一次作案得手后,像毒瘾发作一样难以自拔,直至被擒。他们的犯罪类型向侵犯财产型发展。留守青少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及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贪图享乐,不劳而获,促使他们由单纯的寻衅滋事向财产型犯罪转化,如抢劫、抢夺、盗窃。而他们对犯罪所得财物又持一种大肆挥霍的心态。
通过调查分析,留守青少年罪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身素质偏低。多数留守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缺乏选择和鉴别能力,直接导致部分留守青少年缺少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心理素质也存在较大问题。他们在遇到一些诱惑和重大事件时表
现出缺少基本的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还有一部分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踏入社会,自身素质较低,加之没有一技之长,无法谋生而走上犯罪道路。如某村秦某某抢劫一案中,由于秦某某父母离异后双方外出务工,留守少年秦某某小学没毕业便辍学,同爷奶一起仍住在几十年前建的土坯房子里,就因为没钱吃饭、上网,便在短短一个月内伙同他人抢劫作案四次。
其次,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当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产生冲突时,留守青少年的父母往往简单地选择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寄养在亲戚家,有的干脆将孩子寄宿在学校,他们与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由于孩子长期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容易形成较严重的性格缺陷,加之事实监护人(一般情况是祖辈)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家教知识有限,难以承担起有效的家庭教育职责,往往过分依赖学校,而忽略了家庭的引导,当他们在受到外部因素的教唆、引诱下,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例如我们开头案例犯罪嫌疑人张某从小也是聪明伶俐的孩子,被认为是大学苗子,但是他的父母为了为儿子积攒上大学的学费每天不知疲倦的工作十六个小时以上,家庭交流的缺失造成他冷漠的性格,是非不分的态度。
再次,学校教育单一。当前不少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老
师的教学质量,缺乏德育、法制及心理教育,忽视对留守青少年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缺乏家庭关爱和成绩较差的情况下,多受到了批评与责备,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同时一部分留守青少年在学校周边租房,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在放学后的活动无法监管,使得这部分学生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约束的“三无”状态,从而极易走上犯罪道路。如市法院2008年审结的王某等人寻衅滋事一案中,被告人王某等8人均系高中在校学生,且在学校周边租房,年轻气盛的他们因讲哥们义气,一时冲动便持刀、棍等凶器将他人致伤而被判刑。
其四,受不良文化的侵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不断凸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良思想。多数留守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他们很容易接触新鲜事物,但是缺乏选择和鉴别能力,很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当“古惑仔”、“黑社会”等既新奇又有诱惑的事物出现时,他们往往会做出自己有兴趣的选择而不是合法或合理的选择。在这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性格发展堪忧。他们不仅不服管教,并且时常表现出对成规的不屑和肆无忌惮。其五,社会监管不够。农村留守青少年大多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父母的外出务工给他们留出巨大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一些青少年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它精神支柱,网吧也就成为一部分青少年的乐园,而网吧的老板为了蝇头
小利,不顾有关单位的明文规定,允许未成年人整天整夜地上网。在网上青少年可以尽情地玩游戏、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由于受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便常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最终在我行我素中触犯刑法。而留守青少年所在的乡(镇)、村、组对其管理、关爱几乎是空白,这就使他们极易误入歧途。案例中的四个青少年整日出入网吧,暴力的网络游戏给他们错误的行为引导和心理冲击,诱使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社会和家庭该如何去做/?
(1)各级组织应引导家长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父母不仅要关心、体贴孩子的吃饱、穿暖,更要注重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的教育尽可能零距离进行,父母均在外打工的可由一人定期回家看望留守少年,减少其孤独感和无助感,还可利用节假日将留守少年接到打工地,对留守少年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平时可利用书信、电话等形式多与留守青少年沟通交流。家长还要与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及时对其进行疏通教育。
(2)要强化学校对留守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青少年时代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校则是传播知识的摇篮,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平台。学校要定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可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学校还应更多地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变化,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去面对社会,健康成长。(3)协调基层组
织对留守青少年的帮扶教育。农村留守青少年所在的乡(镇)、村、组等定期或不定期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现状进行登记造册,并可举行一系列诸如“留守青少年之家”一类的活动,对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关怀与帮助。乡(镇)、村、组干部与留守青少年所在学校要随时保持联系,关注留守少年生活、心理方面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实行“三包”制度,即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具体分包每个留守青少年,加强对他们的帮扶教育。
(4)构建社会各界对留守青少年的监护体系。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很多带有突发性、偶然性,对这些失足青少年,审判机关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挖犯罪根源,触动其道德良知,促使其认罪悔过、浪子回头。公安、文化、工商部门等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坚决取缔“黑网吧”,净化社会环境。社会各界要站在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的高度,切实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各尽其责,加强协作,共同构建社会监护体系,为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2.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二
关键词:留守少年,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是指智力正常;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心境好, 情感丰富;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谐, 能较好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个性健全 (1) 。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 外部环境的压力, 留守少年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初中阶段的留守少年, 由于正处在性意识觉醒, 自我意识增强的青春发育期, 情绪情感的冲突变化比幼小的留守少年更为激烈, 在缺乏父母关爱和交流, 缺少畅通的倾诉渠道, 这一类的“留守少年”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将有可能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初中阶段的留守少年主要有以下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厌学心理
初中“留守少年”的父母多是在外务工的农民, 他们在外或做小生意或凭借体力劳动挣钱, 由于长期不在子女身边, 他们往往会在经济上会尽力满足子女的要求。初中留守少年看到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在外面能够挣钱, 而读了大学出来的学生却未必找得到工作。初中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 他们看不到知识将能够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本能的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甚至希望能够早日脱离学校, 进入社会, 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去赚钱。虽然大部分“留守少年”的父母出外挣钱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 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由于不在子女身边监管辅导, 对于子女的厌学情绪和学习上遇到的具体困难, 他们并不能提供解决途径。厌倦情绪, 加上学习的具体困难, 使不少的留守少年的厌学心理更加严重。
二、自卑、封闭心理
“留守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亲情交流和顺畅的交流渠道, 容易产生内向孤僻的性格, 有些留守少年敏感多疑, 不合群, 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 自卑心促使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时期, 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烦恼。性意识的觉醒, 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向往, 想接近异性又怕接近, 自身的变化产生了一种惶惑之感, 整天地忐忑不安, 总是处在一种潜在的紧张中 (3) , 这种心理使他们纳闷而委屈。初中生的人际圈比起小学有所扩大, 他们也更渴望在同学间的友谊, 得到老师的认可, 但由于知识经验不足, 加之无人引导, 他们通常处理不好各种人际关系。初中阶段的“留守少年”往往会因为这些问题更加的羞怯、封闭、自卑, 感到孤独、苦闷、压抑。
三、自私心理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少年”多由祖父母监护。受各种因素的局限, 祖父母的教育观念多于时代脱轨, 他们往往溺爱自己的孙辈。而打工在外的父母, 处于歉疚心理, 也会对子女的物质要求, 尽力满足。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留守少年, 容易产生“唯我独尊”, 缺乏约束的小皇帝, 小公主心理, 以自我为中心, 对别人缺乏宽容和克制。
种种消极心理不仅会对留守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甚至在监护人管教的不得力的情况下, 有可能推动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调查显示, 留守少年低龄犯罪的现象越突出。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是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外部环境 (2) 。
学校需要在留守少年的心理问题上, 提高重视, 给予留守少年更多的帮助与疏导, 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身心健康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 使每个留守少年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 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标准。学校应该从以下途径, 来做好初中阶段“留守少年”的心理工作。
一是建立好初中“留守少年”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留守少年的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气氛、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态度、习惯和成绩、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爱好和特长、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性格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特征等等。
二是教师要积极引导留守少年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多关注他们, 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和帮助, 要勇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包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例如对于学习习惯差、不完成作业的学生, 教师要加强学习指导, 要做好课外辅导和查缺补漏工作;对于性格内向、封闭的学生, 要多给他们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展现自我, 拾回信心;对于取得了进步的学生, 要认真发现, 总结, 对于每个小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进行表彰, 激励他们继续前进。
三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开家长会, 与家长电话联系, 在外务工的家长回家后, 教师要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 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父母对于子女的直接教育, 对儿童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通过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家长明确, 父母不仅要给子女提供物质生活, 教育条件、安全保障, 还应该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温暖, 使其的情感、道德、心理和身体一样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是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 并在各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心理教育课程应该融教育性、趣味性, 参与性于议题, 通过游戏, 角色扮演, 讨论等方式, 帮助初中留守少年认识自我, 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在各科的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传授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本学生学习兴趣, 并注意通过改进个人教育技术、提升人格魅力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再校内开设心理信箱, 咨询电话、亲情热线、心理咨询室等, 使初中留守少年有顺畅的沟通渠道, 缓解压力, 提升心理素质。
总之, 对于因家庭生活不完整而造成心理发展上存在困惑的初中留学少年,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 采取多种途径, 给予他们帮助和疏导。
参考文献
[1]李惠敏, 《如何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疏导》, 2009年第9期, P60
[2]李瑞萍,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第18期, P224
3.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三
一、 农村“留守少年”现状
1. 一些少年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因为年长或者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少年的监护权的情况随时可见。少年在健康、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如在近期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河南系列杀人案件中,留守少年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2. 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抚养和教育的重担便落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但祖辈们往往对孩子或溺爱有加,或不懂管教。这些留守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并没有引起在外父母的重视,使其长期成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造成了他们自理能力差,品行不佳,性格孤僻内向,易走极端。
根据调查,留守少年中,有48%的学生学习成绩为较差,40%的学生学习中等偏下。学习成绩差仅仅是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凸现的一个方面,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存在的较大问题。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一些孩子变得任性自私、狭隘孤傲,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学逃课,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危害社会。
二、 农村“留守少年”的应对策略
1. 转变观念,重视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留守少年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这里不仅有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而且也有父母自身在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不少农村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就会有更好的教育,这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的价值体现。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点,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学习,提倡学习方式多样性,强调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少训斥。学校要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关注社会,体验生活,身心健康快乐。
2. 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父母应常回家看看孩子,并利用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工具强化交流和沟通;利用书信和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多了解孩子在学校、家中的情况。孩子取得好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奖励;孩子做了错事,违反了纪律,要多分析,少训斥,促纠正……父母要千方百计让孩子体会到亲情和温暖,少些寂寞无助,多些深情关爱;让他们感到父母虽不在身边,心却在自己身上。惟其如此,才会使滴滴关爱之情如春风化雨,促进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3. 建立农村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解决“留守少年”的教育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外出民工集中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制度,给“留守少年”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进行更加耐心和细致的教育,对“留守少年”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教育责任。比如说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近期有不少新的政策出台,以保障打工子弟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若有条件,家长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适龄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少年”的辍学率降到最低限度。
4.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四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心下一代、关心孩子的有关精神,我校少年宫切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等工作,结合我校少年宫的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少年宫管理人员、辅导员关爱留守生的良好氛围,解除外出务工家长后顾之忧,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关爱氛围。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学生的调查,统计出需要帮扶的留守学生。组织辅导老师分析研究,找到影响这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受助留守学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
三、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xx 副组长:xx 组 员:xxxxxx
四、主要措施:
1、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
2、建立健全辅导老师与帮扶学生的谈心制度。辅导老师要经常与结队学生谈心,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帮扶互相交流、沟通,掌握帮扶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帮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注重对帮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在学校正常教学中学习严重滑坡、思想上出现问题、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结对教师通过少年宫的活动,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多与学生交流,作到细致入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他们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结对学生积极参加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和少年宫、辅导老师们对他们的关心。
4、加强与帮扶学生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电话家访、实地家访等方式充分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辅导老师要及时与学生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xx乡村学校少年宫
5.留守儿童管理措施 篇五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村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
2、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
村在条件极其艰苦下,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并设立了“亲情电话”,还准备利用农远工程的电脑,在开通了网络之后,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服务。让万水千山也隔阻不了“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融。
3、建立了“爱心妈妈(爸爸)”值日制。
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安排一名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教师值守“留守儿童”活动室,利用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解决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存在的疑惑和困难。
4、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村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5、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村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6、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治理水平。
6.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六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皖南、皖北7 所城乡中学学生3 421名(皖南2 779名,皖北642名),其中留守青少年682名,非留守青少年2 739名,留守率为19.94%。在留守青少年中,皖南573名,皖北109名;男生347名,女生335名;初中172名,高中510名;农村443名,城镇239名;独生子女278名,非独生子女404名。纳入条件:(1)年龄为10~18岁;(2)父母在婚且为亲生父母;(3)1 a内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6个月及以上。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基本人口学情况和中文版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CV)组成。由经统一培训的流行病学调查员负责组织工作,进行问卷的发放、回收和质量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 3.0 软件建立数据库,双重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比较
由表1可见,无论是否留守,青少年对朋友的满意度最高,其次为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对家庭的满意度、对学校的满意度,青少年对自己的满意度最低。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低于非留守青少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留守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比较
对不同性别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除对自己的满意度,留守女生低于留守男生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对不同年级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初一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留守青少年对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满意度均呈现下降趋势(P值均<0.01)。城镇地区的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农村地区的留守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地留守青少年对家庭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留守青少年中的独生子女对生活的满意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对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满意度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是否独生子女并不影响留守青少年对家庭的满意度。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对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满意度与非留守青少年相比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国内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4,5]。无论是否留守,青少年对朋友的满意度最高,其次为对生活环境、家庭、学校的满意度,而对自己的满意度最低,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6,7]略有差异。青少年对学校和自己的满意度最低,提示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较大,对自己定位较高,要求较严格;对朋友的满意度最高,说明青少年更乐于与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而逐渐减少了与家长和教师的深入沟通,符合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对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时期的青少年,家长应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对子女的控制转变为支持,让其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从而提高青少年子女对家庭的满意度[8]。
不同性别的留守青少年生活满意度总分以及对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李永鑫等[9]的研究结果略有差异。王极盛等[10]调查发现,青少年女生的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均显著高于男生。但本研究中,留守女生对自己的满意度低于留守男生,与宋淑娟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青少年女生有较高的负面自我认知水平,这也是导致青少年女生的抑郁发生率高于男生的主要原因,而正面的人际因素是预防抑郁发作的保护性因素[12]。
研究结果显示,初一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留守青少年对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满意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有研究发现,在我国青少年中,初中生生活满意度高的学生占全体初中生的61. 8%,而高中生中该比例降为48. 5%[13]。Hasida[14]研究认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积极的关系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因此,高年级的留守青少年需要父母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有利的支持。
留守青少年中的独生子女对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满意度均较高,但是否独生子女并不影响留守青少年对家庭的满意度。张丽芳等[15]的研究结果也发现,留守青少年中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条件相对优越,成长环境宽松,因此表现出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而多子女家庭由于兄妹关系、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常引发焦虑、抑郁、心理稳定性较差等心理疾患[2]。
摘要:目的 描述安徽省不同类型留守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差异,为促进留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皖南、皖北城乡普通中学7所,获得样本3 421名,其中留守青少年682名。应用中文版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CV)对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测评。结果 10~17岁青少年的留守率为19.94%;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低于非留守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留守女生对自己的满意度低于男生(P<0.05);留守高中生对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满意度均低于初中生(P值均<0.01);农村留守中学生对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满意度均低于城镇(P值均<0.01);非独生子女留守中学生对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己的满意度均低于独生子女(P值均<0.01);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安徽省留守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低于非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中的女生、高年级学生、非独生子女以及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留守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7.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七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是对家庭系统运行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1],是影响家庭成员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家庭结构是家庭功能运行状的影响因素之一。留守青少年与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家庭结构存在相似和区别之处。在家庭结构实质上,两类青少年的家庭结构均不完整,即两类青少年都有父母,但由于离异或外出务工等原因,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子女身边。在形式上,留守青少年父母的婚姻关系未解除,其子女仍同父母“一起”生活,因此留守青少年家庭结构是完整的,但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家庭结构不完整。两类青少年家庭的家庭结构存在相似且又存在区别,其家庭功能运行状况有无差异?有何特点?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功能运行状况差于一般家庭[2]-[4],但没有离异家庭家庭功能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拟从家庭功能角度,采用问卷法对留守青少年、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家庭功能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从家庭功能视角为这两类青少年的教育提供资讯。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以重庆市三所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0份,有效率93.64%。在有效问卷中删除不符合研究条件的被试数据,最后得到留守青少年180名,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75名,一般家庭青少年470名,共计725名有效被试。有效被试的年龄范围在11~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89±0.74。
2、研究方法
问卷法。
3、研究工具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采用由Epstein等研制,经刘培毅等修改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中文版。FAD问卷分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7个维度。问题解决,指每个家庭解决各种物质和情感问题的能力;沟通,指家庭成员用语言进行的信息交流;角色,指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相对地位,所承担的任务和相应的行为模式,还包括家庭任务分工是否明确和公平及家庭成员是否认真地完成了任务;情感反应,评定家庭成员对刺激的情感反应程度;情感介入,指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对对方活动或一些事情关心和重视的程度;行为控制,指家庭对其成员行为方式限制和容许的程度;总的功能,即从总体上评定家庭的功能。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其家庭功能越差。
4、 施测过程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进行施测。施测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在指导语中向被试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强调要根据目前的家庭环境作答,说明所有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并承诺对他们的答案保密,请被试认真、如实作答。测试完毕后当场回收。
5、数据整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为了解留守青少年和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家庭功能运行现状,以家庭功能的平均分为指标,分别计算离异家庭青少年、留守青少年和一般家庭青少年家庭功能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结果见表1。
采用LSD法对三类家庭的家庭功能得分进行多重比较,发现留守青少年与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功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两类青少年的家庭功能运行状况相似,留守青少年的父母虽未离婚,但因其长期分居,其给家庭功能带来的影响与父母离异给家庭功能带来的影响是相似的。结果还发现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沟通状况、角色状况均差于一般家庭(前者p<.05,后者p<.001);离异家庭的角色、情感介入、家庭功能总分均差于一般家庭(前两者p<.01,后者p<.05),即离异家庭成员间对对方事情的关心和重视、角色、家庭功能的运行状况较差。
三、讨论
研究发现留守青少年家庭的沟通状况差于一般家庭,其原因可能是:一、留守青少年的照顾者不理解子女的想法或感受。留守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想法和照顾者的想法很多不一致,针对这种不一致的看法或做法,照顾者的反应通常责骂,非常不理解留守青少年的想法或感受;二、留守青少年的照顾者与子女缺乏深层次的沟通。照顾者与留守青少年的沟通内容大多围绕着子女的学习、健康和饮食等,不关心、不过问子女的所思所想所感;三、留守青少年的照顾者和子女进行沟通的时间少。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已经外出,留在家中的父母或祖父母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任务,这些照顾者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外奔波,忙于工作或农活而没有“剩余时间”和子女在一起,家庭成员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少。
研究发现留守青少年、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角色功能差于一般家庭,其原因可能是:第一,留守青少年承担的家庭任务更多,一般家庭和离异家庭青少年承担的家庭任务较少;第二,留守青少年更会认为自己或兄弟姐妹没有尽家庭责任,离异青少年会认为自己或父母没有尽到家庭责任,一般家庭的青少年则会认为家庭成员都尽到各自的责任。第三,留守青少年和离家家庭青少年认为家庭缺少父母的关心,家庭环境不温馨,而所有的一般家庭青少年都认为家庭环境较好,比较温馨。
研究还发现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的情感介入差于一般家庭,其原因可能是在离异单亲家庭中,监护人对子女的关心程度过高、而非监护人的父亲或母亲对子女的关心程度过低造成的。离异家庭中,监护人可能会认为离异可能会给子女带来创伤,因此格外注意子女的生活、学习等,当子女遇到困难时,父母会过分关注。但同时,子女感
受到非监护人的另一方关心较少,因此子女得不到父母适度的关心。这种一方过度的关心而另一方关心过低可能会给家庭功能带来消极影响。
四、改善留守青少年、离异单亲家庭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建议
本研究发现,与一般家庭相比,留守青少年、离异单亲家庭在家庭沟通和角色方面较差,离异单亲家庭的情感介入较差,故在改善这两类家庭的家庭功能工作中,应着重从家庭沟通、角色和情感介入三方面入手。为此,本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鼓励青少年的照顾者多理解青少年的想法或感受。青少年期望在自己表达观点时,照顾者能耐心听完,鼓励观点中正确的一面、分析错误的一面并予以耐心指导;期望在独立做事时,照顾者能积极鼓励独立做事的态度,肯定正确的方法,分析错误的方法并予以耐心指导。离异单亲家庭的监护者更要给予子女独立思考、行事的空间,适度关心、关注子女发展。
第二、鼓励青少年的照顾者提高与青少年沟通的质量。由于家庭结构失衡导致家庭任务分配不均,大部分照顾者家庭任务较多,与青少年沟通时间较少,因此在有限的交流时间里提高彼此的沟通质量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是改善交流的内容。多关注青少年兴趣爱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所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方式态度、平时的心情等。第二是改善沟通的方式。照顾者应多倾听青少年的讲述,少说教,这不仅利于青少年情感的宣泄,也有助于照顾者更全面、客观、深入了解子女,为正确的引导打下基础。第三是改善沟通的态度。沟通的目的是增进相互了解,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重要条件,而非简单的说教、提命令、讲要求。
第三,改善角色功能。角色,指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相对地位,所承担的任务和相应的行为模式,还包括家庭任务分工是否明确和公平及家庭成员是否认真地完成了任务。改善角色功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提高父母或家庭成员间的沟通质量。第二,在家庭责任分工方面,父母双方、子女等每一位家庭成员应主动的、力所能及的承担相应的责任。
参考文献:
[1]Miller IW,Ryan CE,Keitner GI,et al. The McMaster approach to families: theory,assessment,treatment and research[J]. J Fam Ther,2000,22( 1) : 168 - 189.
[2]胡芳,马迎华等.留守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6):686-688.
[3]刘继强,杜学元.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4):112-114.
8.留守孩子教育案例 篇八
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
(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
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
9.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九
也谈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马鹿中学 王文安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
也谈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基本概念]:留守儿童是指在贫困地区农村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里,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从地域范围来看,特指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从打工主体来看,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从年龄结构来看,处于正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员流动的产物。
一、问题的重要性
在西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多为农民工或父母一方为农民工而长期在外,由孩子的祖辈或其它亲戚照顾。随着经济的发展,留守儿童的队伍在一定时期内还会继续扩大。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和雨季,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1.5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日益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从全民教育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以及从留守儿童完成社会化的角度来看,面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客体问题分析
1.监护人层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渠道,因此,父母应努力履行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的应尽量携带子女到务工地附件学校入学,没条件的应慎重稳妥地选好委托监护人,做到经常与委托监护人及留守孩子联系,多渠道多方式地对留守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状况加以关心和教育,最大程度地保证对孩子委托监护的到位。同时,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留守孩子学校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和表现,力求配合好学校教育。必要时应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外出务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作为教育媒介,激励孩子要能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拼搏向上,用学习和知识谋求人生发展,让他们的下一代结束留守生活。
2.学校层面。学校要强化教育。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校外的生活真空。为此,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务工、在什么地方务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重要内容增加到学生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和沟通,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包括相关的安全、生活常识、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等知识,真正做到在抓好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密切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应增设心理教育教师,让他们和其他任课老师一起,共同对孩子们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和谐发展。学校教育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
比例、在校表现(学习、行为、生活、人际关系、性格、兴趣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看法与采取的措施;留守原因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等。
3.当地政府层面。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政府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要给予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持,设立一定的专门管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机构,借鉴和推广河南省留守儿童与父母定期或不定期免费电话联系制度,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职能,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关心协作共同完成。一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机制。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上《关于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政策的精神,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和结合当地实际,从入学教育、学校建设、户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确保流动儿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的落实,解决一些有条件携带子女到城市读书的农村流动父母的后顾之忧。同时,应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寄宿条件,保证农村外出务工者子女“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二是要建立明确责任机制。要坚持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共同担负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任。教育部门要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大抓,认真抓好留守儿童的入校入园入托工作,将留守儿童中的贫困生优先纳入“一补”的范畴,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优势,把农村村部、党员活动室、远教站点等建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阳光驿站”;民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困难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阳光驿站”和寄宿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卫生部门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保健工作,确保他们的基本医疗服务。
4.社会环境层面。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较差的问题,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应切实加强正确舆论导向和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真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要从严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突出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重点加强网吧、电子游戏室等规范经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组织优势,广泛开展“手拉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小队”等关爱服务活动,让更多有社会爱心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阳光驿站”、“爱心之家”的建设服务中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教育主体问题探究(一)生活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的现状,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以及原因和解决的途径。1.留守儿童缺少应有关注,处境孤独。当地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概念理解比较模糊,留守儿童并未受到当地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个别县级教育部门和部分学校对什么是“留守儿童”并不清楚,他们所理解的“留守儿童”则为流动转学儿童,有关部门也没有做过相关统计。
2、基本生活缺乏保障。
留守儿童不能按时保质吃饭,营养状况不良,影响儿童的精神状态和上学读书的情绪。有留守儿童这样写道:“(我的)第二个烦恼是家里没有人,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没有人给我洗衣服。我也没有零花钱。”(见某留守儿童作文)“每次想爸爸妈妈的时候我就烦恼,因为回到家的时候家中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这时候我就会流泪,想爸爸妈妈在家的时候,回到家有香喷喷的饭和家人围在一起吃。”(见某 留守儿童作文)与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悉心的照顾,常常只能是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在营养状况和卫生健康方面难以得到完全保障,此外,由于缺乏正常的引导,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现诸如抽烟之类的不良生活习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学习方面,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监护人与学校的沟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作用发挥得如何等。
1、留守儿童潜在辍学率更高。据某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某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不到1%,这与国家实施“两基”攻坚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有很大关系,正如他们所言:“现在上学学生自己不出钱了,几乎不存在上不起学的问题。”(与某县教育局领导访谈)
2、家务与学习的冲突。父母外出,有些家务势必落在儿童身上,家务与学习发生冲突。“我回到家里,有很多家务事要干,而我的学习也不太好,回到家里,想学一会儿,都没有空,干什么着呢?就是做饭,扫地,喂猪等等。我真的很烦,每次都是一样。”(见某留守儿童作文)
3、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就像他们所说的“你辛辛苦苦的跑到远方去打工,太不了解我的学习情况,母亲在家里一字不识。所以,我回家只能一个人做作业,不知道的题都留下来,准备到校时问老师。这样一来,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了。”(见某留守儿童作文)另外,由于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娇惯儿童,加之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关注大于学习方面的帮助,学习介入不够。正如某受访老师所说:“爷爷奶奶比较溺爱孩子,思维不一样,考虑问题也不一样,更偏重于儿童的生活方面,对孩子的学习重视度不够。”(与某中学教师访谈)(三)情感心理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包括监护人是否与留守儿童谈心,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相处得怎样,父母在与不在留守儿童的表现有何不同等。
1、亲情的淡化和缺失。有关专家认为,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表现的比较焦虑,并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在与留守儿童的交流以及研究者所收集的部分作品中,得知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家庭经济表现出忧虑的情绪,他们从心底里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有个留守儿童这样写道:“我记得你走的时候小弟才四岁,他在外面见一个人就叫爸爸,有时候他甚至问我们有没有爸爸,我不知道怎么哄他,可是我每天睡觉前都流着泪进入梦乡的。”(见某留守儿童作文)
2、监护人难以理解儿童的心理,有时甚至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研究者在调查中设臵了一项“你有心里话一般会给谁说?”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首选的是母亲、好朋友和老师,而不是爷爷奶奶。同时,爷爷奶奶的某些失当教育行为更加激发了儿童的逆反心理,使得双方的矛盾会有所加剧。“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情感孤寂成为留守儿童巨大的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由
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照顾,委托监护的难以到位,使他们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做好无人鼓励,做错无人指教,与外界的接触沟通很少,容易造成他们心理孤独、离群和自我封闭,这对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学业发展、心理性格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五)性格方面的问题
正确、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一个人成长、成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留守儿童父母在外,缺少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督促,“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呈现的更自由、更随意一些。”(与某小学教师访谈)有留守儿童在谈自己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看法时说:“有的同学父母去外地打工,觉得自己没人管了很容易会走上邪路,比如抽烟、喝酒等。还有的同学有时候会感冒或者疲劳时,没人管,所以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得病等情况。”(见某学生作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经常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联系较少,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教导,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孤僻、甚至悲观。正如某个受访老师所言:“留守儿童心理上比较孤僻,缺少父爱和母爱,(虽然)也有个别比较自立、自强。”(与某中学教师访谈)(六)思想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求学动力下降,思想压力过大。
1、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文化的认识有所加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直接或间接地告知留守儿童,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但是,“这种教育是比较肤浅的、简单的,只是停留在好好念书,将来在外面容易坐车、好找厕所、不容易上当受骗”(与某小学教师访谈)等这种浅层次的多识几个字就能解决问题的层面。另外,有些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表示“理解”,从而认为“他们在外面受很多苦,我多想让我自己去(打工),而不让父母去(打工)。”因此,儿童的求学动力将会不断下降。(见某留守儿童作文)
2、父母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对儿童的过低期望,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左右着儿童的上学与否。研究者了解到某初中八年级某班前5名学生有3名被家长强行辍学去学作拉面和保姆,儿童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儿童思想压力过大,对自己的前途比较渺茫。
3、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波及到中国偏远的农村,在西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好多大专毕业生国家分配不了,当地没有其他出路,一直处于待业的状态。就业难的残酷现实不仅影响到父母供给儿童上学的决心和信心,更影响到儿童进一步求学的动力。
(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价值观出现偏差。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的工作大多数为体力活,技术含量和文化程度要求并不高,只要加班加点,多出力气就基本上能拿到比较“可观”的工钱。因此,有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持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较简单甚至粗暴,对儿童的期望值也不高。在加上社区部分外出打工青年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以及国家就业难问题,导致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认为读书无用,有些留守儿童则为了对父母外出打工很辛苦表示“理解”,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也定位为外出打工挣钱,如此错误的价值观念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调查中发现,有的留过儿童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有的认为父母没读什么书,同样能挣钱,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和情绪,学习不求上进,得过且过。
(八)安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安全问题。他们提心孩子夏天到河里游泳,担心孩子打架斗殴,担心孩子触电等等。父母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教育策略面面观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代监管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其健康成长。
2.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国家将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了这一制度,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布局调整后大量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农村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学校建学生宿舍楼,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到寄宿制学校学习和生活。
3.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还要与家长及代监管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注意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
4.发挥教育部门及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和作用。结合实际建立“留守儿童”监测体系,健全并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档案,全局地、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相关心理课程,对“留守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完善的校园安全保卫、食品安全等学生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要畅通“留守儿童”、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通过公布校长及教师的电话,开设专线电话、电子信箱,利用节假日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交流、联系,形成学校内外教育的合力。
5.政府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地接受教育。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设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专项经费,用于托管服务机构、寄宿制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就农村“留守儿童”就学、教育管理、人身安全、医疗卫生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总之,为了避免“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学生的代名词,加快农村小康化的进程,真正实现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责无旁贷。
还有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如何;留守儿童自己如何看待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如何看待监护人对自己的监护;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现状;讲述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己的生活故事;父母外出打工对自己带来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等,这一系列的新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参考资料:《甘肃教育》
《人民教育》
《中国教育信息网》 《西部教育教学网》 《中国知网》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编制辅导读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0.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十
为给儿子搏美好未来,杨萍与丈夫远赴北京经营汽车美容店。缺乏亲情陪伴的儿子,竟与同为“城市留守少年”的女孩偷尝禁果……
悲情“城市留守少年”成了准爸爸
杨萍原是湖北孝感塑料机械厂的技术员,与大自己两岁的钢铁机械厂工程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的程洪振结婚后,有了可爱的儿子程霖。随着企业改制,夫妇俩收入锐减。丈夫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杨萍不禁对儿子有了更多期盼,要强的她与丈夫商量:“咱们辞职创业吧,趁年轻为儿子搏个灿烂未来。”程洪振在北京有一定的人脉资源,2011年春节过后,夫妇俩辞职远赴北京,在房山区创办了一家汽车美容店。临行前,杨萍将儿子托付给父母照顾。
此后,程霖几乎1年只能与父母见一次面,独自承受孤独寂寞和外界的猜疑。他渐渐变得任性又焦躁,独处时喜欢咬指甲,直到咬得露出红肉……
2012年1月18日,12岁的程霖在电话里催问杨萍:“妈妈,你和爸爸到底什么时候回家?同学都传言你们离婚了!”年关将近,汽车美容店的业务量是平时的5倍,夫妻俩忙得一天只吃两顿饭,儿子还时不时添乱,杨萍火了:“别听他们瞎说!”
到了暑假,程霖来北京和父母团聚。临近开学,他不愿与父母分离,提出在北京上学。杨萍直言拒绝:“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需要‘五证’(社保、务工、居住等证明),爸妈一时办不齐。”2012年9月,程霖升入孝感市第十中学上初中。为弥补对儿子的疏离,杨萍将程霖每月生活费、零花钱涨到3000元,还送给他一部苹果手机。经济条件优越,让程霖在同学面前颇有优越感,而“城市留守孩子”的特殊身份,又带给他自卑、敏感。缺乏父爱母爱滋润的程霖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摩擦。有一次,杨萍不得不将儿子转入当地某私立贵族学校。
父母忙于工作,让程霖觉得他们将钱看得比自己重要,产生了强烈逆反心理:他开始顶撞外公外婆;放学后,他不写作业,背着书包在外面玩,直至天黑才回家。
一天,外婆给程霖清洗内裤,发现上面有大片精斑。外孙是不是登陆黄色网站了?老两口慌忙拔掉家里的网线。程霖干脆就去网吧上网,在那里遇到了相同家庭情况的同学黄雪。黄雪的父母在广州经商,家里只有姥姥姥爷和一个中年保姆相伴。在网吧,同样亲情缺失的两个孩子抱团取暖,越走越近。
8月27日,黄雪的外公外婆去了小女儿家,保姆也回家了。两人来到黄雪家,趴在电脑前,紧张兴奋地观看网络三级电影,大尺度的火爆镜头让他们面红耳赤。程霖大胆抓住黄雪的手,两人偷尝了禁果。此后,他们又多次在公园、小旅馆发生关系。
2015年9月,程霖升入本校高中部。9月27日,杨萍就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妈,我女朋友怀孕了,我要当爸爸了……”
新生命降临生活阴云密布
杨萍乘坐高铁赶回了孝感,傍晚时,程霖从学校回家,杨萍抄起拖把要打儿子,被父亲拦住了。杨萍含泪责骂儿子:“你这个孽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程霖哭着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实情……
原来,2015年4月10日,黄雪上体育课跑100米,突然小腹疼痛难忍,程霖陪她去孝感市第二医院,竟被检查出已经怀孕两个多月了。第二天是星期六,程霖借口买运动鞋,向外婆要了1000元,陪黄雪来到孝感妇幼保健医院做人流。接诊医生见他们还是一脸稚气的孩子,要求有父母陪同。两人黯然离开医院,来到一家私人小诊所。躺在简陋冰凉的手术台上,看着大夫手里拿着寒光闪闪的手术器械,黄雪越来越害怕,从手术台上爬起来,哭着冲出诊所。夏天来临,宽大的衣服快要遮掩不住黄雪日渐隆起的腹部了,她崩溃地对程霖说:“你再不想办法帮我把孩子处理掉,我就跳楼自杀!”程霖心惊肉跳,被迫给妈妈打了电话。
2015年9月29日,杨萍将黄雪约到公园。见到她,杨萍的心撕裂了:腹部隆起的黄雪还是稚气的孩子,眼里蓄满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当天,她在电话里将两个孩子的现状,原原本本告诉了仍不知情的黄家父母。杨萍能感觉到电话那端对方的震怒!
次日上午10时,黄雪的父亲黄金华和母亲郭秋月突然找上门来。郭秋月一声惨叫,一头将杨萍撞倒在地,扑上去又撕又咬。杨萍头发被抓乱了,脸颊被挠出数条血道,黄金华和杨家父母费了好一番劲才将郭秋月拉开。黄雪的母亲歇斯底里:“你的流氓儿子将我女儿毁了,你们怎么教育孩子的?”杨萍愤怒了:“我儿子也毁了,我们也是受害者!”两位妈妈爆发激烈争吵。黄金华制止道:“吵架解决不了问题,赶紧想办法处理黄雪肚里的孩子。”
第二天,杨萍与黄家父母陪黄雪来到医院。医生为黄雪做过全面检查后,神情凝重地告诉他们:“胎儿已7个多月了,错过了最佳引产期,现在强行手术,大人孩子都有生命危险。”杨萍和黄家父母彻底崩溃。
回去的路上,黄金华难掩内心的伤痛和愤怒,提出报警,让程霖接受法律制裁。郭秋月呵斥道:“这事要是传开了,女儿将来还怎么做人?”女儿已不再适合上学,郭秋月夫妇谎称黄雪被查出肝炎,为她办理了退学手续。黄雪挺着大肚子在家休养,此时她就像一根针,刺痛了家里每个人的神经。姥姥姥爷自责痛苦,双双病倒;郭秋月夫妇又是流泪又是责骂……
2015年11月3日,黄雪诞下一个健康男婴。小生命的到来,不仅没给黄雪、程霖及两边父母带来丝毫欢乐,反而让两家的生活阴云密布。在郭秋月夫妇强硬要求下,杨萍天天赶过去照顾黄雪坐月子,她每天早晨6点出发,晚上10点才回家。在黄家,杨萍就像一个罪人,经常遭到郭秋月夫妇和黄雪姥姥姥爷的围攻。中午她去外面吃饭,只要超过半个小时,黄家人就用刻薄语言羞辱、谩骂杨萍母子。杨萍默默忍受,心力交瘁。
nlc202309090146
儿子惨死母亲万分懊悔
纸包不住火,黄雪生孩子的事还是传开了。程霖再也无颜待在学校,被迫退学。孩子的到来及两家父母交恶,让这对小父母的美好心境丧失殆尽。有时程霖去看孩子,与黄雪不是尖锐争吵就是冷脸相向。转眼孩子满月了,郭秋月跟杨萍摊牌:“我女儿遭受这么大伤害,我们也不提什么赔偿,只要求你们将孩子接走。”考虑到儿子的未来,杨萍也不想接这个烫手山芋。郭秋月使出杀手锏:“我女儿怀孕时还不满16岁,你们不接纳孩子,我们就起诉程霖强奸,让他接受法律制裁。”
12月17日,程洪振匆匆赶回孝感。经过一轮又一轮争吵谈判,最终杨萍夫妇不得不接纳孩子。2016年1月,郭秋月夫妇带着女儿悄悄远赴广东。虽然两家矛盾暂时平息了,但杨萍与家人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儿子16岁就做了爸爸,程洪振绝望了,指责岳父母:“程霖走到这一步,你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初为何只报喜不报忧?要是我们及时了解真相,尽早干预,孩子怎么会毁了?”老两口本就愧疚自责,巨大刺激下,岳父突发脑梗塞栽倒在地。经紧急抢救,老人保住了性命,但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杨母经不住女婿指责及老伴偏瘫,糖尿病恶化,也住进医院。杨萍既要抚养程霖的儿子,又要照顾双亲,精力、体力严重透支。而程洪振表现相当冷漠,只去医院看过岳父母一次,就再也没有露面。
面对丈夫的绝情,杨萍愤怒了。夫妇俩互相指责,推卸责任,由争吵发展到冷战,感情彻底破裂。2016年1月21日,杨萍与程洪振在孝感市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程霖和孩子跟随妈妈生活。除去创业贷款的50万元,杨萍分得40万元离婚分割款,并占汽车美容店40%股份。
程霖退学在家,又不到工作年龄,他什么也干不了,孩子一哭闹,他就大声叫妈妈。偶尔孩子将屎尿拉在他身上,他将孩子往摇篮里一抛,躲进洗手间洗澡,任凭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杨萍恨铁不成钢,天天责骂程霖;姥姥姥爷也对外孙冷脸相向。邻居更是将程霖当反面典型教育子女,他一出门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当面奚落他:“你人不大本事不小,以后30岁出头就能当爷爷了。”程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次,小宝宝患肺炎,整夜发烧咳嗦,程霖为逃避现实,玩手机到大半夜。杨萍看不下去,用力拧儿子耳朵:“姥姥姥爷病倒在床,我和你爸离婚,都是因为你!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家人冷漠,外人耻笑,生子给自己未来带来的艰难……现实蚕食着程霖活下去的信念。
2月1日,杨萍给程霖施压:“我既要养你,又要养你的孩子,你却天天在家里游手好闲!你还有没有良心?从下个月起,你必须每个月交给我600元钱养你儿子。”其实,这并非杨萍的本意,她只是发泄心中的愤怒,逼程霖独立。在优裕环境中长大的程霖,根本不愿出去找工作。杨萍连续两个晚上不让儿子吃晚饭。连妈妈都嫌弃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2月5日,趁母亲带孩子去医院,程霖悄悄从姥姥房间翻出一瓶安眠药,在家服药自杀身亡……
杨萍的世界彻底倒塌,她无法接受惨烈现实。2016年3月21日,杨萍抱着程霖的孩子来到5楼的阳台上,想要彻底了却尘世烦恼。这时,孩子一声稚嫩的啼哭刺激了杨萍:这也是一条鲜活生命,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况且自己死了,年迈的父母怎么办?杨萍打消了自杀念头,决定将程霖的儿子抚养成人。
此后杨萍擦干眼泪,将悲伤藏在心里,背负起父母晚年,含辛茹苦抚养程霖的儿子。没有守住儿子,她不能再失去孙子。每当夜深人静时,对儿子的深重愧疚就如同千万只虫子,咬噬着她的心。7月20日,杨萍向天堂里的儿子发送忏悔短信:“小霖,安息吧!妈妈会带着你的孩子坚强活下去。我好后悔,如果有来生,妈妈还愿与你重续母子缘,愿永远守在你身边。到那时,我一定还你健康快乐的少年时代……”
编后:
近些年,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年轻父母,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拼,涌现出大批“城市留守儿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因父爱母爱缺席,“城市留守孩子”容易出现很多社会问题:成绩下滑,过早踏入社会沦为问题少年,早恋甚至生子……
未成年子女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父母为给孩子搏灿烂未来,却在无意中将未成年的孩子抛入了痛苦的深渊。悲剧的发生,给世人留下太多的痛和思索。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无法改变的趋势,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经商,要妥善处理留守孩子的问题,不能将孩子像行李一样随便寄存在年迈父母、亲友、邻居家,否则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甚至是灾难。
(责编/方堃)
E-mail:fangkun212@sina.com
11.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留守儿童,少儿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为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而存在, 是社会的一个开放阅读场所。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是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和为所有读者提供平等服务, 这就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促进阅读的主要力量。少儿图书馆为儿童提供阅读服务必须不分年龄、身份、地位、贫富等。图书馆在提供公共阅读服务时, 留守儿童不仅不能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而且要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因忙于生计, 外出谋生, 不在孩子身边, 由隔代 (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照顾, 老人们只能照顾到其衣食住行, 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在空闲时间阅读书籍。其中部分孩子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家里干活, 如洗衣、做饭等, 很少有时间阅读。另外, 留守儿童的阅读场所、阅读资源相对较少, 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阅读权利。
针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走出去”服务纪实
(一) 针对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地区成立固定分馆。
1.2009年成立全省首家民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图书馆。2009年1月,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肥东县陈集乡阳光小学分馆正式挂牌成立并开放, 这是安徽省首家专为留守儿童建立的少儿图书馆, 目前该分馆拥有藏书1000册, 阳光小学的留守儿童均可免费借阅馆藏图书。该馆图书每季度更新1次, 每次更新200册, 孩子们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向市少儿图书馆中心馆预约借阅图书。肥东县陈集乡小魏村, 是该县最偏僻落后的地区, 这里很多农民外出打工, 孩子上学远非常不方便。2006年8月, 一位叫陈万霞的民办教师在这里创办了全国首家民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阳光小学。目前, 该校有在校学生300余名, 其中留守儿童200多人, 有100多名学生在学校寄宿, 最小的幼稚班寄宿孩子只有3岁多, 最大的12岁。由于学校位置偏僻, 阅读资源十分匮乏, 虽然孩子们热爱读书, 但受条件限制学校无法满足, 该馆在报纸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主动与阳光小校方面联系, 双方共同建立这样一个图书馆, 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有书可读, 健康快乐地成长。2.2015年合肥市烔炀镇凤凰小学分馆开放。2015年6月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凤凰小学分馆开放, 该分馆位于巢湖市烔炀镇凤凰小学校园内。分馆面积50平方米, 有3900册图书 (其中学校自有2900册, 该馆提供1000册) 。凤凰小学现有学生110名, 大多数是农村留守儿童, 该校从2010年起设立了图书室, 但由于该校经费有限, 5年来只更新过200本图书。为满足该校学生不断增长的精神食粮需求, 2015年6月,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凤凰小学签订合作协议, 设立了凤凰小学分馆, 送去了1000本崭新的图书, 今后还将定期更新, 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二) 针对留守儿童分布特点成立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站。
该馆拥有全省首家汽车图书馆, 根据留守儿童分布特点, 该馆与街道、社区合作建设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站, 为辖区留守儿童送去了书香, 有力地保障了留守儿童阅读的权利。这种由专业图书馆负责业务指导、书刊供给, 街道、社区提供必要的场所和事前宣传的模式, 在留守儿童的服务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流动服务站机动灵活, 方便儿童就近阅读, 拓宽了图书馆服务范围。汽车图书馆采用定期送书上门服务的方式, 2周一次, 每次半天, 停泊在相对固定位置为读者服务。汽车图书馆载有图书1000册左右, 图书主要为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童话、科幻、百科等类别。
为扩大汽车图书馆的影响力, 该馆不定期联合主管单位和媒体开展活动。其曾与合肥市文明办、江淮晨报社开展“流动的书香——少儿图书馆送书进社区”主题活动, 以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优秀图书为载体,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促进阅读、传播知识, 把城市文明传递到千家万户, 关心弱势群体,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三) 联合多方力量, 为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捐书。
阅读成就未来, 知识改变命运, 对于贫困山区留守儿童来说, 书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一本本城市孩子唾手可得的课外书, 对于他们而言都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针对这一情况, 该馆利用开办的“道德讲堂”向馆里小读者们发起倡议, 号召小读者将家中闲置不用的书籍捐献出来, 让书籍得以分享、知识得以传播, 用爱心去照亮贫困山区孩子前行的道路, 活动得到了小读者及家长们的热情参与和踊跃捐献。同时, 众多社会爱心人士还向山区孩子捐献了学习用品、书架、衣物、现金等。
此次活动捐书对象之一的金寨县黄畈中心小学是一所位处大山之中的希望小学, 这所学校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平时都是吃住在学校, 只有周末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接回家。山区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少, 除了教科书和老师们的教导, 只有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获得, 但该校课外读物一直以来都极为馈乏, 这批捐赠的课外读物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也让山区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浓浓关爱和温暖。
二、“请进来”服务纪实
(一) 留守儿童“图书采购”活动。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寒暑假都会举办小读者图书采购团活动, 在活动中该馆都会邀请一部分想读书爱读书的留守儿童参加, 让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小馆员一起到图书卖场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在活动中, 每个小馆员都可自主选购自己喜爱的图书, 活动结束三天后, 孩子们即可到图书馆借阅自己所购图书, 这些图书还回后, 图书馆将进行加工并及时上架流通, 届时, 其他小读者也可借阅到这些由读者自行挑选的图书。
(二) 留守儿童“电影放映”活动。
为了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平等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该馆不定期邀请留守儿童到该馆的少图小影院观影, 以丰富孩子们的课外娱乐生活。
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少图小影院成立于2007年7月, 在节假日和周末免费为小读者放映儿童电影、科教片和英文原声影片, 8年来共上映影片约500场, 接待观众超过5万人次。除了开展馆内放映, 小影院还利用移动电影放映设备, 不定期开赴各分馆或地处偏远、人口密集的郊区开展电影放映活动, 丰富了当地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 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在暑假里远离网吧, 健康快乐地学习, 该馆不定期举办“学习+实践夏令营”, 每期夏令营来自留守儿童分馆、城市社区、郊区偏远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都占到一半左右, 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道在图书馆里度过一个伴着浓浓的书香的假期。
夏令营中该馆为孩子们准备了一系列精彩的活动, 有读书指导讲座、读书报告会、读书讨论会、新书专架、网络课堂等, 其中的“我当两天小图书馆员”“与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开展两天探索型学习”等活动受到了广大读者及其家长的追捧。
【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推荐阅读:
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少年宫活动12-21
对留守学生的教育09-09
留守孩子教育效果评定11-01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09-14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初探10-25
留守儿童教育实施总结12-11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12-31
留守儿童与教育均等化06-30
创新教育方法 关爱留守儿童12-20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研究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