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设计课件

2024-11-03

高中美术设计课件(共16篇)(共16篇)

1.高中美术设计课件 篇一

高中的美术课件

教学目标:

A、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木版画作品,体悟版画的独特艺术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B、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认识版画的表现语言,感受版画与一般绘画的异同。

C、技能目标:学生在木版画创作实践中学习版画的造型方法,掌握黑白木版画的制作过程。

D、创造目标:引导学生根据木刻版画的特点,有创意地设计并制作动物黑白木刻作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木刻版画的艺术特点与表现语言。

(第一课时)黑白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

(第二课时)动物的设计与印制。

建议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一、课前准备:

教具:欣赏用的版画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木版、木刻刀、油墨和颜料、滚筒、木蘑菇、印纸。

学具:木版、三棱刀和圆口刀、颜料、文具盒、印纸。

二、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

一上课,教师利用投影出示图片,让学生猜一猜画面里画的是什么内容(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实物或数字图片)提问:“你认识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说是演戏的人,有的说是神仙等等,在回答了一连串的答案之后,我逐步提示:画面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类似的门神年画。你知道这种批量生产的古代的年画是如何制作的是一幅一幅画上去的吗(学生回答:是印刷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画,是通过画稿、刻板、印制完成的图画。版画是间接性艺术,通过“版”做媒介再转印于纸上,这不同于直接性表现的其他绘画。版画有固定的印版,可以重复印制而产生多幅原作,因此版画又称为复数性的艺术。你们想做吗“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木刻版画。

2、感授新知(进行绘画基本技能训练)

木刻版画是一门集绘画、刻板、印刷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绘画艺术,是在木板上采用不同的刻刀,通过刻、切、铲、凿、划等手段来表现形象的。

斜口刀平口刀 圆口刀 三角刀

首先教他们怎样握刀,怎样刻直线、曲线、点,认识不同刀具所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和魅力;如何运用黑白的表现形式,有意识地进行木刻画面的黑白处理,并学习一些简单的表现技法。此时学生都兴奋起来,跃跃欲试了。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和加工,在木板上打出底稿,让他们自己尝试在简单的图形上练习木刻线条组合的感受与技巧。

(投影出示上图)

幻灯片出示效果强烈的黑白木刻:

一 对比“实景图例”和“黑白稿”,学生小组讨论:构思版画底稿时要注意些什么版画制版过程的特性决定了它在形、色上追求简洁性、单纯性、平面性和抽象性。黑白木刻只用黑色油墨或单色油墨印制,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设计黑白稿时,不仅要夸张主体,还要注意省略不必要的细节与层次。

二 黑白木刻可以表现很多可爱的动物内容,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物来设计。

3、实践阶段:

黑白木刻的设计与制作:

⑴起稿:

① 把你想要表现的动物图案画成简要的线条稿或黑白稿

② 可以在用墨涂黑的板面上直接用铅笔转画画稿,也可以画在复写纸上再拷贝在版上。

③ 注意印刷出的画面与版面是方向相反的,要因画面内容而考虑版向的问题。

⑵刻制:

① 由于版上涂了墨色,每刻一刀都能清楚的显示刻作效果。

② 刻作时先以三角刀刻出木板画面上的轮廓边缘线,再交替结合使用圆刀,逐步刻出亮面。

③注意安全,用刀时左手勿置于刀前。

⑶上墨:

①把以松节油调好的油墨,用勺子盛少许置于平底盛器上(如三合板),再以油滚来回滚动使油墨均匀地粘于油滚上,以便在版上均匀滚墨。②注意要使版上的所有凸起部位都沾上油墨。

⑷磨印:

① 把纸对准版面(为使纸与版固定位置,可使用夹子等)。

② 用木蘑菇或瓶盖摩擦拓印。

⑸完成:

① 磨印完毕后,局部地打开看一看,如没有印实,可以局部补上油墨,继续磨压,直到满意为止。

②注意在局部滚油墨时要十分小心,不能移动纸张。

三、评价阶段:

⑴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适的评价。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制作技巧和设计经验。

学生的评价:

我感受到了木刻版画的艺术美;

我掌握了黑白木刻的制作技法,制作出了有趣的作品;

我的套色木刻作品虽然粗糙,但下次再做就有经验了;

我的动物可爱极了。

⑵互评:引导学生合理的评价他人的作品。评出最喜欢的版画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大家的评价:

是否能用语言描述自己对木刻版画的感受;

是否理解版画的特点并能运用木刻版画的不同刀法;

是否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是否有成功的体验;

是否能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是否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⑶总评: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能力,对学生作品以及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同时对知识点作一个总结回顾,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四、拓展延伸:

⑴推选出本班的优秀作品参加全年级的木刻版画作品展,邀请老师和家长参观。

⑵为自己和朋友制作动物、花卉、人物、藏书票、贺年卡,互相赠送,表达美好的祝愿。

2.高中美术设计课件 篇二

一、高中数学课件设计的原则

1.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数学不同于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 而且高中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所以很多高中生学习数学都会觉得很难, 而且知识点很零碎。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课件设计。

2.能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对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推算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在详细介绍数学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3.符合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课件设计应该以学生为根本, 以展现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目标。 教师在课件设计时, 应该将数学知识和推算过程都演示给学生, 通过实例过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策略

高中数学课件的设计应该是以数学语言为基本, 通过展现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时应该重视课件的交互性、集成性, 使得学生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能够更好更快地吸收数学知识精华。

1.设计内容上应该具有针对性

在高中数学知识学习中, 不同的知识内容有不同的教授方法, 在借助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时更应该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不仅如此, 课件制作更应该突出每节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做到一目了然, 这样学生便会很直观地了解到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学习。

比如在椭圆定义的课件中, 教师可以先展示一段关于太阳系九大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视频, 引入椭圆的标准方程x2/a2+y2/b2=1 (a>b>0) ( 其中a、b分别是椭圆的长半轴、 短半轴的长) , 然后再展示椭圆随着椭圆轴变化的现象。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椭圆轴对于椭圆的影响, 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

又如在学习函数y=Asin (wx+φ) 的图像这一节内容时, 因为函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函数图像和公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就可以将函数图像的变化关系体现出来, 将抽象的数学变量和位置关系展示出来, 降低其抽象性, 从而帮助学生学习。 再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 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 应该将立体几何的形状和转变通过动态模拟展现给学生。 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 还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发散。

2.设计操作上应该具有交互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 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设计制作的课件不能只是单纯地演示给学生看。 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比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件设计上应该适当加入一些互动性的题目, 如例题:比较大小tan1和tan4的大小, 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进行验算比较, 然后再通过PPT展示正确的解析过程, 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还能加深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理解。

又如在一些具体的实例讲解中, 更应该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交互, 教师将具体的题目要求呈现出来如作出函数y=3sin (2x+π/3) 的图像, 这是一道有关三角函数的练习题,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解析, 这个时候也可以适当用PPT进行提示:解析式通过五点法或者变换法可以画出图像。 在学生进行解析之后, 教师再展示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这种适当留白的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应该具有集成性

所谓集成性, 就是在数学课堂上,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 如手、耳、眼、脑同时参与学习, 在这种调动方式下,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件内容, 尽量能够吸引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这对学生的学习、分析、理解和记忆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教师可以将内容通过文字、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出来。 如在圆锥、圆柱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动态展示圆柱和圆锥的俯视图、侧视图、正视图等多个方位。 然后利用几何画板将圆锥、圆柱、圆台三者之间的变化图像联系。 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由“形”的联系转化为“数”的联系, 将三者的表面积、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索清楚。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图、文、声、动画结合在一起, 这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有很大帮助, 不仅能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还能使生硬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目标。 所以在实际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 在遵循数学思想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有趣、生动的教学课件。

参考文献

[1]潘敬贞.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06:62-64.

[2]苏言政.基于多媒体学习理论的高中物理课件信息呈现设计策略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分析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  多媒体课件  设计分析

减负增效是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高中数学是思维比较活跃的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优化高中数学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更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有其独特的特点与魅力。教师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学会制作精美的课件,使数学教学由抽象变具体,由平面变立体,由静态变动态。怎样设计数学教学课件,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认为在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件内容要合理,要具有针对性

制作课件的过程,是一个脑力劳动的过程,要花费教师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因此,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于多媒体的教学内容,遵循因材制宜的原则,合理选题,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的知识、需要动态演示的教学过程、学生难以理解的位置关系等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课题。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体现多媒体的教学特点:动画模拟、生动、逼真的形象,个别化特性等等。同时,教学内容要形象美观,千万不能照着书本原封不动的搬过来。

比如,在讲解棱锥的体积这一部分知识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涉及的内容大部分难以理解,抽象的图形位置关系让学生一头雾水。尤其是里面的割补法,更是难上加难。但是通过制作课件,用课件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动态演示,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很容易的就能化解这一个知识难点。很明显,这是一个适合制作课件的课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个性品质都在课件演示中得到了提高,更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不过在选择课件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个度,不能将所有的知识完全依赖计算机,它只是为学生服务的一种先进教学手段,而目标的实现始终是教学的重要目的。利用课件,只要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就可以了,简单的知识还是需要教师的讲授与引导,并不需要用计算机完全包装。

二、认真选择表现方式,提高集成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知识记忆是有所不同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融于一体,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知识。它不仅能够模拟教学内容,音画同步,还可以将内容变得更加新颖、丰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牢固的知记所学的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通过方程的形式观察,这些曲线都是二元二次的方程,都叫做二次曲线。从点的轨迹来看,它们又都是常数e的点的集合,焦点就是它们的定点,准线就是它们的定直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锥曲线的统一性,我为学生用课件演示了天体在运动的时候会受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结合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冥冥宇宙中的天体运行遵循的一种统一,发现这种力量的就是数学。

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的实践充分表明,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集成型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己调节听说读写。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学生入情入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突出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教师制作的课件如果缺乏交互性,没有交流的机会,那就属于机械的灌输课件,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为学生制作习题课件的时候,更应该注重交互性原则。而多媒体的应用价值,也正表现与此。如果它的交互功能太弱,不能让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定会被其它的媒体所替代。

总之,多媒体课件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合理使用。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遵循实用性、主体性、适当性、交互性等原则。教师要精心研究,勇于探索,精心设计,将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勇. 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制作探微[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年23期.

[2] 刘冠雄.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弊[J]. 新课程(中学),2013年05期.

[3] 万勇慧、李峰.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 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28期.

[4] 潘云泽、方旸. 浅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及评价[A]. 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 2007年.

4.田间的精灵美术课件设计 篇四

1、能走进乡村,开拓视野,初步了解一些民间的艺术文化,做到善于学习和勇于创作。

2、能巧妙选择、利用材料,运用捆扎、编织等简单的方法制作一件工艺品。

3、能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善于珍惜并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本课的学习材料(稻草、树叶、麦秸、果实等),并 将这些材料分组放置在操场。(室外教学)

2、讲叶圣陶爷爷写的《稻草人》故事,勾起学生的想象或回忆

3、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稻草人形象。

二、分组尝试 发现问题

1、教师提出学习主题。 师:下面我们就以组为单位,互相合作尝试捆扎一个稻草人,(时间定为 5 分钟以内)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2、学生分组制作。

3、学生发现尝试作业中的问题。 预估问题:形态不美(身体高矮比例失调,重里脚轻分配不均);松散不 稳 (轻轻一碰即例下、部分结构松散未扎紧) ; 没有做完 (合作不利, 分配不公) 。

三、相互学习解决难题

1、师生讨论,逐一阶决问题:形态不美怎么办?(1)应大致确定人数的 身高比例,找准脖子、腰部、肩部的捆扎位置。(2)稻草的分量要做到心中有 数:代表手部的稻草分量明显少于身体部分(包括腿部)。稻草量少的情况下, 有时可将稻草整束弯曲后再捆扎,头部显得细致一些,有时也可将代表手部的稻 草挽回进行捆扎。

2、师生讨论,逐一解决问题:松散不稳怎么办?(1)稻草人各部分的分 量合理,重心稳定。也可适当添加工具使稻草人稳定且动态有趣。(2) 注意捆扎的松紧要合理:扎得松则稻草显得体量大,一般在关节转折处扎 紧。

3、师生讨论,逐一解决问题:没有做完怎么办?用最短的时间做出精品就 有效率。

1、请优秀组的学生代表介绍经验,或示范介绍制作骤。 (1)试扎:用手比画人物的关节位置。(2)分扎:捆扎做出人物的大体 形。

(3)装饰:最后修剪、装饰、整理。

四、作品欣赏 拓展方法

1、相同材料不同方法的作品欣赏。(以稻草为主材)作品(1)鸟:草团 包扎鸟身,翅膀采用编织的方法(参见教材左下图 5)。作品(2)蛇:头部采 用编织的方法(参见教材左下图 7),镶两粒玉米代表眼睛,身体用捆扎方式。 作品(3)狮:一大堆草做身体,一小撮草做尾,粗树枝做腿起支撑作用,头部 和脚掌采用编织的方法(参见教材左下图 4),其余五官用果实点缀)。

2、综合材料的作品欣赏。主材:树皮、棕相叶、果实。附加材料:毛线、布、牙签、纤维绳等。

五、拓展思路 自主表现

1、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与构思。

2、提出作业要求。

3、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六、作业展示 评析交流

1、作业展示活动:各组合理摆放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命名。

5.高中美术设计课件 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鱼的外形和颜色,鼓励学生大胆夸张表现各种各样的鱼,锻炼学生用线、用色表现鱼。

2、增长学生知识,懂得珍惜自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胆地对鱼的外形进行描绘,力争表现出鱼的外形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细致地观察不同鱼的特征,运用多种手法进行表现。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双面胶、彩笔、海底背景图。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固体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猜猜看好吗? 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脚也没手,能在水中游。

问:你们猜猜它是谁啊?(学生齐说:鱼)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和鱼交个朋友。板书课题《鱼儿游游》 播放视频

小鱼在水里是怎么游的呢?伸出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做一做鱼儿游泳的动作吧!“鱼儿鱼儿水中游,游来游去找朋友!” 尼莫出场:“嗨!大家好,我是尼莫,我是生活在大海里的小丑鱼。在大海里,我有很多好伙伴,他们个个长得不一样,你们有见过吗?你们觉得热带鱼漂亮吗?那他们什么漂亮呢?

二、欣赏分析、突破难点:

1、课件让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通过比较说一说它们的美。

2、学生交流,各抒己见:鱼儿在外形、花纹图案和色彩等方面的美。

3、出示课件: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小尼莫还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尼莫:“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吗?”

4、生讨论,生归纳。

5、师小结:鱼=身体+尾巴+鱼鳍+嘴巴+眼睛

6、交流鱼的外形

三、初步尝试,大胆表现

1、怎样画鱼?生讨论交流

2、课件出示画鱼的方法,并欣赏示范作品。3.学生在音乐中画鱼

四、展示评价、情感升华

1、展示学生作品。出示海底世界图,学生把画好的鱼儿贴到黑板上的海底世界的图上。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鱼的上面贴泡泡,看谁得的泡泡最多。

2、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评一评。说一说,你认为那幅画最棒,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学生评价最好看的鱼儿,并说明理由。再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并根据画面编一个小故事。

五、课后拓展,学趣延伸 出示课件齐读:

爱护鱼类 杜绝捕捞 保护生态平衡 从我做起!

6.高中美术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与技能:了解帛画的背景、画面内容、主题思想以及帛画的艺术特征,学会鉴赏帛画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帛画《龙凤仕女图》的描述、分析,了解帛画的艺术特征,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帛画作品的形式美感,提高审美意趣,领悟中国古代美术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龙凤仕女图》的画面内容和艺术特征。

难点:能够从帛画作品当中领悟中国古代美术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播放国家宝藏视频《帛画魂》,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首歌唱了哪些内容?视频中出现的作品是什么?

学生认真观看并回答:歌词描绘的是千年珍宝——辛追墓T型帛画中的故事,进而揭示课题《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帛画》。

活动二:描述分析

1、画面内容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欣赏作品《龙凤仕女图》,并提问:

《龙凤仕女图》是何时何地出土的?(1949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1号楚墓出土)

这幅作品描绘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总结: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发髻高盘,阔袖长袍,双手合十像在祈祷。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

2、造型、线条、色彩

继续观察《龙凤仕女图》,提出问题:作品中的人物、龙凤造型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物体态婀娜清丽,龙凤姿态极为矫健,整幅作品造型生动、形象。

放大《龙凤仕女图》局部,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作品的色彩、线条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线条极为概括洗练,刚健古拙,沉凝有力,色彩淡雅,以平涂为主。

3、主题

继续引导学生欣赏《龙凤仕女图》并追问:

这幅作品主要表达什么思想呢?(引魂升天)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幅作品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当时楚国上层社会流行的死后升天的意识。

活动三:总结解释

请学生总结《龙凤仕女图》的艺术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出:《龙凤仕女图》人物做正侧面的立像,以典型服饰表现其地位、身份和性别,造型生动,比例匀称,仪态肃穆。注重形象轮廓,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反映了“引魂升天”的主题。

活动四:鉴赏评价

1、出示帛画《人物御龙图》,请学生运用欣赏帛画的角度和方法,组织学生四人为一小组,用8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鉴赏。

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讨论结束后,以“档案”评说人的形式,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人物御龙图》。

(如《人物御龙图》:造型——男子正侧面;线条——流利挺拔;主题——引魂升天)。

最后,教师从造型、线条、主题等方面进行总评(这幅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进行绘制,用线细劲到位,人物造型相当准确,是楚国墓葬中用于引魂升天的帛画)。

活动五:小结作业

1、课堂尾声师生共同总结升华: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帛画,体会到中国艺术作品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7.高中美术鉴赏作业的设计 篇七

一、高中美术鉴赏能力的评价方式

要设计合理且有效的美术鉴赏作业,首先应确立如何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

1. 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

美术鉴赏能力反映了艺术学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每一个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制定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就这个意义而言,评价应当遵循统一性原则,这也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如每位学生对某种艺术风格、流派或思潮的基本常识是否有所了解便能成为评价统一性的着眼点。但就学生个体而言,有些喜欢这类艺术风格,而有些却钟意另一类,在学习时必然有所侧重。因此,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经常进行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2. 单项与综合评价相融汇

美术有别于其他知识类学科,既有美学方面的共通性,在其中却又能分出许多单项,如:绘画、建筑、雕塑等。怎样将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融汇,也是需要教师们思考的。在评价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对单项知识的掌握,而应同时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趋势。

3. 自评、互评与师评相协作

很多人觉得自我评价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实不然。高中生己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思考与审视能力,通过自评,往往能及时发现问题,也能更客观地体现评价的有效性。此外,互评与师评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有利于调动高中学生探索精神,对美术鉴赏中的不足及时加以纠正。

二、高中美术鉴赏作业的有效设计

1. 激趣作业

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对于美术的兴趣和欣赏态度将极大影响评鉴美术作品的能力。有时,并不是学生不愿去欣赏、不愿去感悟,而是许多作品的意境或内涵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接纳范围。比如在鉴赏毕加索的作品时,学生往往因为其作品中人物怪异的脸型和看似丑陋的搭配而感到索然无味。教师便设计了一个“找找毕加索画中人物原型”的作业。学生不仅找到了人物原型,还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作者对人物造型和容貌进行改变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理解了何为“立体主义”。

2. 纸笔作业

纸笔作业是以问卷、答题的形式对学生美术鉴赏态度和能力进行相关评价。通常认为,纸笔作业大多是以测试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各类美术问题。其实,作为高中美术鉴赏作业重要的载体,纸笔作业大可拓展新的方向,向思辨性和探究性发展。

美术作品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学生能否辨别美术作品的价值以及准确地指出评判标准和角度,是重要的美术鉴赏能力之一。并立比较法能较直观地体现这方面的成效。如选择2件作品为1组,让学生欣赏后进行比较。假如以5组为限,如果比较的结果全部合乎预定答案则为5,若是4组则为4,其余类推。而顺位比较法则是另一种评判方式:选定5件作品,让学生欣赏后排出优劣顺序,如果与预定答案完全一致则优,其余类推。通过纸笔作业,学生不仅积极性较高,也能从中提升相关鉴赏能力。

8.高中美术设计课件 篇八

一、把复杂知识变得结构化

多媒体课件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方向是知识可视化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前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显得很重要。找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后,提取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词,并整理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比较具有美感的知识结构图,最后做好对结构图的评定和修改工作,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例如“红楼梦”中各个人物关系的梳理,见图1:

通过知识可视化把“红楼梦”中人物关系进行梳理,把知识图像化后,其各个关键知识点的连接可以让学生更快抓住知识主线,并可以对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整合。另外,知识可视化把复杂的知识集聚成一个整体结构,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通过图像引导学生思考

一般来讲,知识可视化的定义范围比较广泛,凡是通过人们的视觉有助于知识传递和创造的形式都属于知识可视化的范围。知识可视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文本知识的图像化,但可以被可视化的知识不一定都能实现图像化。实现知识可视化的简单步骤可总结为:主题的确定,目标的明确,框架的构思,形式的选择,图像的绘制,对图像的评定。如图:

以《祝福》一文为例,结合图2中实现知识图像化的过程步骤,把祥林嫂之死通过思维导图工具构建成可视化的图像,为了避免学生对着文字思考迷失方向,图像中把和祥林嫂之死有关的关键词和相关人物作为思考的主方向,并且对每个可能造成祥林嫂之死的因素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够映射出每个人真实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空间和深度。

三、知识可视化思想的运用

知识可视化以人的大脑思维方式为依据,将思维过程、思维重心以及各个思路之间的关系通过独特的图像方式呈现出来,知识可视化的这种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相似度。把知识可视化思想结合到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可以有两种方式。

1展示关键词和图形结构

教师把知识内容的关键词和内容的图形结构提供并显示在界面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把知识内容的关键词填写入自己认为合适的图形结构位置上,同时,学生填写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再次梳理和思考的过程。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填写情况,评定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2提供中心词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只提供一些中心词,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知识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能力。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药》一文,对文章的评价目标是探讨对夏瑜和华老栓两人物个人的基本情况,如两人的具体身份、两人的性格特征、两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持有怎样的态度,这里我们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实现评价目标,如图3所示:

四、多媒体课件导航中图形的使用

知识可视化的核心内容是把具体复杂的知识进行图像化,在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把高度组织化的图形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导航,有助于改变学生以往的认知结构,提高认知水平,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一些简单的多媒体工具如PPT单个页面所能呈现的内容很单一,无法实现更多内容的呈现,而通过知识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就可以将复杂庞大的知识体系梳理成一个简易的思路结构图,把整个知识重心较为系统地呈现在一个页面中。知识可视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知识实现了结构化和图像化,有利于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例如在《沁园春·长沙》一文的教学中就可以结合学习目标制作出课件的导航图,如图4所示:

9.高中美术《新及实验》教学设计 篇九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包括二个方面:1.20世纪中期以后绘画领域创作观念与材料的变革。2.伴随新材料、新媒体而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反映了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发展步伐和趋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这些作品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保留评价的权利,因为其中的不少作品尚处于一种没有定论的状态。【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安排了两个重点内容。

1、现代艺术实验的探索角度与方法;

2、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在一节课内既要欣赏了解,又要加以实践设计制作和活动似乎很难两全,所以在课前需要让学生事先做点准备工作,每位同学课前画一张有人可以跑过的场景图,以便课内更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艺术家在对艺术的看法、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知识)2.用比较式鉴赏方法分析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技能)3.开阔艺术视野,培养更为多样、包容的审美情趣。(情感)【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思想主要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后现代艺术多样创作方法和当今艺术发展动向为出发点,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自我的能力。在教学中尽量例举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毕加索的《公牛》和另一张原作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挪用和修改也是一种观念的转变。通过《螺旋形长堤》了解大地艺术获得对空间的重新认知,通过沙画表演,清明上河图了解现代艺术的新材料和新技术运用的综合性,安迪的POP艺术和行为艺术让学生了解艺术家新的创作观念,最后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个表演艺术,激发未来对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创作方式的持久探索欲望和终身爱好艺术的情操。【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毕加索《公牛的变体画》,展示艺术家怎样从具象逐步抽象出物体的最简练外形。

A、公牛的体量感及质感的表现。

B、分析内在的组织结构,质感的表现已经退居其次。

C、彻底放弃对皮毛的质感的外在表现,以简练的形式直接表现对象的结构特点,学生根据文字要求在黑板上表现出公牛形象。然后与毕加索的作品作一对比。

用心

爱心

专心 1 D、精简内部结构,夸张整体的外型特征,在可以识别的限度内,将细节减至最少,老师演示。

艺术家这样对形象的探索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引出课题——《新的试验》

二、授课

1、新的创作方法:

[思考]艺术的创作方法可否有所变化? 欣赏:波洛克的“滴淌画”。

思考:源自画家心中什么样的艺术观念呢?

创作本身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有别于传统的架上绘画,是创作方法的变化。欣赏:大地艺术《螺旋形长堤》 思考:你认为这是艺术吗?价值何在?

(作者将大自然作为创作的对象,改变了艺术只在博物馆展示的定律,也是对“空间”理解的变化。)

2、新的技术与材料应用 欣赏:沙动画作品

如果早200年我们会不会看见这样的一件作品?为什么?

这件作品中用了哪些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些工具在传统的美术创作中使用过么? 这件作品与以往我们观念中的美术作品有哪些不同?

3、新的创作理念:

欣赏:蔡国强的行为艺术《同文同种同根生》

4、新的创作主题:

思考:艺术是精英文化?还是庸俗文化? 欣赏平面广告,网络QQ表情及《汤罐头》 [思考] 提问: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大众文化,比如明星、广告、速食等题材,这些可不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内容?你是怎样认为的?

(可以,艺术来源于生活,体现现代的大众文化也是艺术的手段。)可以将照相机、印刷等现代技术能否作为艺术品的创作手段?(可以,独特手段的复制能够更好的体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欣赏: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Marilyn Monro》

(丝网印刷绘画实际上是绘画、摄影和印刷三种媒介的综合。沃霍尔玛丽莲、梦露系列是用这种方法创作的。丝网印刷法的使用可以使同一幅作品被成百次地加以复制。同时,它也使沃霍尔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取现成的表现题材进行创作。不过,对于沃霍尔来说,这种方法的最为引人之处仍然在于,其不带个人风格的机器复制特征显示着,作品中的形象是未经艺术家心理的任何作用而直接呈现在画面上的。)

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些作品有何特点?(重视观众的参与,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把各种媒介和现成品把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传达给大众,甚至改变观众以往的欣赏习惯。)包括涂鸦艺术,举例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三、总结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艺术是一个不断扩张的概念,它与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断的模糊。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既要认识到它们的创新之处,同时也要保留我们评价的权利。

四、作业:学生实验艺术表演——奔跑的女孩 教学反思:

对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个人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从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材料、新的创作方法上去例举当下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赏析,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如何加以辨析。最后结合课堂实践让学生进行现场实验创作。从课堂实效来看学生也是有很高的热情参与到欣赏学习中。

从本课的教学实效来看,最满意的设计亮点是学生的实验艺术表演,可以说是师生总动员。我事先预设的一个奔跑的女孩,采用现代媒体技术flash软件制作,设定恰当的大小在屏幕上播放。学生在上课时根据在空白中奔跑的女孩,展开想象,创作绘制一个场景(海陆空任意发挥),然后每个学生上台不间断地将自己的场景移入奔跑的女孩,产生小女孩不停地穿越在不同的场景的视觉动感,产生全方位互动的奇妙体验,让学生本身也成为了创作的对象,是表演艺术的重要部分,它结合了多媒体技术,绘画和人的表演等多样手段,使人获得综合的艺术体验。旨在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由此深化对《新的实验》的理解,培养创作乐趣。

这个活动也有不足之此,如果可以再给小女孩的奔跑配上背景音乐会更有情景,还有学生上台演示时也需要有更严密的队伍组织编排,对学生的背景制作应该强调用粗的黑色笔来画或用淡彩绘画或者拼贴,要有线面结合,有许多学生都用细的水笔线甚至铅笔作画,导致画面冲击力不足。教学评析:

学生的参与让课堂更加有效

绍兴一中袍江校区 张盈

这堂课用简单的实例、通俗的评议给我们、给学生很好的展示,《新的实验》这堂课所要表达给大家的内容,听起来很是轻松,实在。

高中美术鉴赏课,决定了我们要大量的图片和语言向学生讲述美术史与美术理论,其中很难免让人陷入“灌输式”教学方式中,学生收获了多少?这节课懂得了哪些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有多大帮助?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袁老师这节课,除了主要的图片展示外,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切身体会进来,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最有效的,学生应该会喜欢,而且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也是轻松的,高兴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时代的发展,艺术观念与形式的扩展与社会公众审美趣味的关系

绍兴一中袍江校区 张拴学

整堂课的导入、展开、结束条理清楚,讲授内容的选择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上讲台自由表现的活动形式自由、宽松,对学生感受、体味、认知现代美术的多样化形式很有帮助,对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理解传统与现代,养成宽泛、包容的审美心态,可能说这堂课基本做到了。

不足之处,我觉得对现代美术形式的介绍还显得有些泛泛、平均,容易让学生走马观花的流于简单的观看,对传统美术的“经典”也可以加以强调,强化学生对艺术的崇尚,神圣,优美,高雅,通俗等的理解。艺术可以不传统,但不能蔑视传统,只有经典才能千古流传。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的重要性

绍兴市一初教育集团镜湖校区 钱桂香

观察老师的课堂示范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借用毕加索的作品示范,牛的抽象表现,使学生较具体的理解了毕加索的立体派,绘画中的抽象实践;二是选择了比较精典的大师作品示范,“国际沙画艺术节”中的沙动画示范与蔡国强的爆破作品示范等等,通过大师的作品示范,确实让学生学会体会到了艺术家的不同艺术风格。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变化,开阔艺术视野,对艺术内涵的深刻挖掘领悟。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热情感知,整堂课通过这些必要的示范及老师较准确的旁白讲解,课堂教学流程自然呈现,学生较轻松的气氛中感受了本堂课老师要传达的主题和内涵的领悟。

听课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美术老师确实需要充分广泛的知识技能和广博的艺术视野武装自己,高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要求美术老师是一个以技术开拓、人文引领,知识铺垫的全能人才,多思,多学,多实践,才能立足于课堂的不败之地,成为学生受欢迎的教师。

典型作品示范与教学活动创意

绍兴市树人中学 王国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本堂课老师在让学生了解感知并懂得后现代艺术的示范中,老师设计了二个学生参与的活动,并以老师的作品示范和自身的绘画示范,使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也初步懂得了后现代艺术的涵义,本堂课的几个示范性作品,选择的较到位。如“沙动画”与“同文同种,同要生》与“波普艺术”,通过这三个典型作品,学生的认识很直观,也易懂。总之,老师的作品讲解示范和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示范都较为成功,也使本堂课较为生动,值得本人学习借鉴。

不足之处,是教师没有运用好自己设计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因为教学内容安排过多而导致的这个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

用心

爱心

10.如何制作美术课件 篇十

一、美术课件制作

在POWERPOINT里做好想要的版面,然后将设计好的文件另存为演示文稿设计模板的形式,具体方法是文件-另存为-将保存类型更改为“演示文稿设计模板”即可。根据上法,在使用时用菜单中的“新建”,选择“根据模板新建”,选择你保存的模板名就可(第一次使用时,选择“通用模板”,再选)。更好的办法是:

就是在任何PPT文档中,通过修改母版的方式来达到。具体方法是,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在“视图”中选择“母版”,然后,你对母版中的项目进行增删就可以达到你要的效果,之后把该文件保存为模版就可了。你电脑里一定有powerpoint,没有,请立即下载安装,然后来编辑你的美术课件。

打开软件,左边是大纲,一个幻灯片就是一个内容,右边编辑它吧,打上标题,在下面编辑具体的内容,可插入文体、图片、视频、flash等,还可以利用菜单和工具栏里的命令设置按钮和特效,达到交互,美化版面。完了这幅,再新建幻灯片做下一个,最后去幻灯片放映去设置放映方式,多摸索,就有经验了。

二、选题选材方法

美术课本里简单的图片和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美术课件的应用也就成为了教师课堂教学所必须的。美术课件能够创造出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作为教科书的辅助材料和新的表达方式,能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使学生有更深的艺术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更高的审美能力。

1、美术课件要思路清晰,表现恰当

制作每一个课件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路清晰,这是做好美术课件的前提和关键。制作美术课件之前,务必要先研究课本,吃透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准确进行定位,写好教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确定何处应使用电脑,应如何显示才能说明或强调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制作课件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就像导演在拍片前要写好剧本一样,先要定好出场顺序。课堂教学中,我们使用频率最多的莫过于幻灯片、动画以及声音,其中,学生最喜欢看的当属影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这种方式去表达。比如:《美术字》一课,我准备了许多古代的碑、贴、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字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配以相关的文字和教师的讲解来说明,此时,幻灯片的表现形式远胜于影片。因此,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是达到教学效果自如、完美的关键。

2、美术课件要选材贴切,重点突出 我在教学《变体美术字》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判断美术字的不同变化方式,我用了十五幅不同的画面,每一幅画面都配以与之相应的变体美术字,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学生接受得非常好,与传统的枯燥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十五张图片虽然很多,但是每一张图片都很典型,都紧贴内容。

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小动画,如:小图标、小卡通形象,会动的风景、人、物等,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使用不当,就会使画面主次不分。因为动画过多,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脱离教学的主题,与我们使用课件的本意也就背道而驰了。

因此,只有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才能条理清晰并且体现美术课件的作用。

3、美术课件要有统一的风格

我们制作的每一个美术课件,都会由十几幅甚至几十幅画面组成,中间还会有影片或动画。如此多的内容一一在眼前闪过,必然会使人有眼花缭乱、没有头绪的感觉。如果把所有的画面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特点,所有的画面又都具有一个统一的风格,那感觉就不同了。如:我在制作《风景写生》美术课件时,使用了许多不同季节、不同色调的风景图片,这些图片大小、颜色不尽相同。使用过程中,我把每张图片后面都做了一个有阴影的浅灰色背景,并且将图片的文字说明设置成相同的字体和大小,每一张图片上的文字与画面之间都有一组细细的彩线。这样,该组画面就显得很统一,有一种沉稳、素雅的风格。单这一组风格统一还不够,还要将其与课件的整体风格相统一。这就好比人穿衣服一样,头饰和化妆是一组,上衣和裙子是一组,皮包和鞋子是一组,这几组不仅内容要统一,加在一起还要整体统一,如此,才能产生比较协调的整体美和统一美,否则就会不伦不类。

11.美术多媒体课件制作 篇十一

一、图片、音乐、文字及二维、三维动画的运用

1、多媒体图片的展示。

美术教学中图片展示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图片画面要清晰、层次分明、色彩感强。其次,要注意结构上的先简后繁的条理性和色彩上的先淡后浓的层次性。也可适当插入有动态的绘画过程(如录像)。这种既有步骤又有进程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绘画的方法。

2、多媒体音乐的运用。

在制作美术课件中,为拓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深化作品的主题,可精心挑选适当的音乐作背景,做到视听结合情景交融。这样可以引发学生更多思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印象,可起到更好的效果。比如欣赏中国山水画,可以配上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背景音乐。一种優美、流畅多变令人遐想韵味的音乐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从画面上更能领略到画中的自然、清新秀美磅礴等特点,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欣赏西方的绘画(油画,水彩)等,各种色彩对比,穿插,有绚丽的,有凝重的,有清新淡雅的,一切带着令人不安的激动。配上西洋音乐或者交响曲做背景音乐,那种热情、那种宁静,那种充满活力的动感,一定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由此可见全方位的配置可以烘托主题,达到启迪思维,加深印象提高欣赏兴趣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文字的编排。

在媒体课件中需要文字注解,如教学要点和美术理论等,多运用的文字字体以宋体或黑体,大小标题的字体体积要有层次性,颜色要醒目。背景色彩应相对单纯,画面简洁,在感官上做到既不抢眼,又能烘托文字主体为宜。同时插入合理的背景声音,应和文字相协调。如在展示文字时可以适当配上打字声音。声音不要太大,以免喧宾夺主,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4适当加入动画特效。

美术教学中,经常遇到理论性问题,教师经常会用很多比较概念性的语言来向学生讲述,而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理想。而这时教师在课件中如果插入一段逻辑清晰且简单易懂的动画特效,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象化,就能很好的解决教学难点问题。比如:书中讲到,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于不同的心理感受。学生不是很好理解。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动画"以白色和蓝色为基础的雪地上一个人冻的瑟瑟发抖。以红色和黄色为基础的火堆旁一个人惬意的烤着火。"画面夸张,以说明红色比蓝色给人于温暖热忱的感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老师要讲的意思了。当然动画的穿插,要做到少而精,适时适度为宜。

第一,对课件要有合理定位。

课件制作的目标应定位要服务于教学目的的完成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也就是说它始终是完成教学任务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失去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这一目标,那么再好的课件也没有意义。

第二,课件使用的目的。

应定位于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思路,而不直接给予学生答案。教师的讲解是为了结合课件进行启发性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第三,课件要成为师生的交流互动平台。

在课件编制时应立足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唯有如此定位才能编制出一件成功的课件。

如在《标志设计》一课中,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设计标志提高学生对物体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对标志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教学难点是对事物的概括,让一个复杂的主题变为一个简明易懂的图案。教学重点是标志的设计方法。围绕这一教学目的与重点、难点,我先出示几个学生十分熟悉,但运用不同方法设计的标志,学生很容易的就把图案的含义解释清楚,而且在解释含义的同时,很自然的就找出了设计标志的几种方法,明白了如何在主题和图案之间建立起联系。这时再出示一个主题,学生就能很快的展开联想,运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出体现本主题的标志。这样既完成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又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在本课中讲到标志设计的方法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的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标志。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这些标志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设计的方法。这种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自觉学习的过程,会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标志设计》这一课件设计时努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这一定位。运用了大量的超级链接,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另在借助实物投影仪,这种动静结合的画面更有利于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出不同的标志。《标志设计》一课的课件,由于定位的合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幼儿美术教学 篇十二

为幼儿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的素材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等手段向幼儿传输信息,其信息资源非常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例如,教师将幼儿较有创意的作品或其他网络上的幼儿绘画优秀作品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赏,并且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使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此外,教师可以将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制作成课件应用到幼儿美术欣赏课中,让幼儿在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

激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使幼儿能充分地利用和开发自己的天资、潜能。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立体的效果,并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给予幼儿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但能活跃幼儿的思维,还能极大地调动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参与欲望,使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能更积极地表现自我。例如,在组织大班幼儿绘画活动“各种各样的房子”时,教师可以制作有关房子的课件,幼儿在生活中虽然也看到过各种房屋,但是不够丰富多样,不能轻易地激起幼儿兴趣。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搜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房屋图片,如平房、不同造型的楼房、蒙古包、茅草房、木头房等国内外一些有特点的建筑,并在课件中插入好听的轻音乐和简单的讲解。当幼儿看到了许多好看有趣的房屋时会有很激动的表现,有的在睁大眼睛看,有的还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全被这些风格各异、造型有趣、材料不同的房屋所吸引。生动丰富的素材将幼儿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使幼儿增加了感性的认识,激情高涨地参与到了活动中。

演示作画步骤,提高课堂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常感觉到如果示范画画得太大会浪费时间,但画小了坐在后面的幼儿又看不清。而且在示范过程中,教师的身体常会挡住一部分幼儿的视线,幼儿看不到,就容易走神,以至于做小动作、说话,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画步骤,每个幼儿就都能看清,而且在较难的地方还可以重现。例如,在“盖棉被”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两个课件,第一个课件起导入的作用。教师将各种冬天的景象做成课件引出话题:“冬天了,我们给小动物设计一些暖暖的棉被吧!怎么设计呢?”接着播放第二个课件,出示几幅棉被的图片,让幼儿说说喜欢哪一幅。之后,教师再在计算机上演示怎样均匀地涂色。在计算机上作画的好处是能让每个幼儿看清楚,而且节约时间。

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美术作品生动形象,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使幼儿从科学与艺术相融的视觉中感受抽象、理解复杂,有利于开拓幼儿思路,激发其想象和创造能力。例如,在中班美术《在动物园里》的教学中,要求幼儿画一画动物。动物虽然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如何表现动物的肢体动作,把动物的基本特征表现出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具体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又如,在组织《调皮的猴子》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搜集一些关于猴子生活的视频,包括猴子怎样爬树、怎样睡觉、有什么本领等。并展示给孩子,观看后引出问题:“看看猴子们在干什么?”孩子们说:“它们在爬树,它们在趴着睡觉,它们在蹲着吃香蕉。”在孩子们对小猴满怀热情时,教师利用投影仪演示如何画小猴。孩子们看到活泼可爱的小猴用简单的几笔就可以画出来时,个个都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想试一试,就这样神态各异的小猴在孩子们的笔下诞生了。

结束语

13.创意美术课件 篇十三

设计意图:

1、活动材料:围绕本园的美术课题《幼儿园美术创意活动的园本实践研究》 方案,以“农村幼儿园生活化美术创意活动的实践和研究”为基点,袋子是我们班进行美术创意活动的主材料。它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生活化的废旧物,收集较方便;制作可爱的小动物需要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而制作的材料就是水果网袋和塑料袋。按不同方向摆放“魔术袋”,发现可以变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不同的摆放方向更加能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2、内容来源:首先本活动来源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于主题《爬呀爬飞呀飞》。大自然为我们创 设了良好的教育契机,孩子们心中的探究之火不能被熄灭。在这个洋溢着智慧和想象的主题里,我们营造了宽松、探索的氛围,通过视频、图书、绘画、手工等,让幼儿自由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自己的制作,孩子们更能获得知识,也能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功。于是我所以选择了《可爱的小动物》这一活动内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不同方位摆放“魔术袋”,制作各种小动物。

2、能根据“魔术袋”大小绘画五官,并粘贴在正确的位置上。

3、能大胆想象,耐心操作,并保持桌面整洁。

活动重难点:

不同方向摆放“魔术袋”来制作各种小动物。

活动准备:

三个范例:“魔术袋”变成的小狗、金鱼、小兔。

制作好的“魔术袋”,彩色纸、剪刀、固体胶、黑色勾线笔,垃圾盆以及轻音乐。

活动过程:

⒈ 猜想引出主题。

⑴ 师: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叫“猜一猜”。我给你们几张动物耳朵的图 片,看看你能不能猜出它可能是哪些小动物呢?

⑵ 教师小结:长长的耳朵是小兔,尖尖的耳朵是小猫等等。原来不同的动 物有着不同形状的耳朵。

⑶ 师:除了动物的耳朵,这里还有许多动物的眼睛和嘴巴。

师(挑选特别的嘴巴、眼睛):仔细观察一下,它可能是哪只小动物呢? (点评:每个小动物都长有独特的耳朵,所以通过出示耳朵的图片,让幼儿猜一猜,感知不同的小动物造型。为下面幼儿变不同小动物的造型,提供铺垫。)

⒉ “魔术袋”摆一摆。

⑴ 师:上次,我们制作了“魔术袋”。今天,我们就用它加上动物的耳朵、眼睛和嘴巴来制作可爱的小动物,好吗?

点评:“魔术袋”其实就是将白色的水果网袋塞进白色塑料袋,扎成的一个袋子。教师将它称为“魔术袋”不仅为了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也是起到了一个暗示作用:我们要来变魔术,要来用它变出可爱的小动物。

⑵ 摆一摆:

① 正摆。

师:我将“魔术袋”正着摆,看看你能把它变成哪个小动物?

师:我变了一个,看看是什么?(小狗)我给它贴上两只大大的下垂的耳朵,加上一个鼻子,还有一张像倒着的数字3的嘴巴,就变出了一只可爱的小狗。 (点评:将“魔术袋”正着摆一摆,幼儿猜想可以变成小狗、小猫、狮子等小动物。接着,通过教师出示变出来的一只小狗,用语言表述添加眼睛、鼻子、嘴巴的过程,间接的起到一个示范、讲解的作用。)

② 侧摆。

师:那我还可以将“魔术袋”侧着摆呢?

师:我也变了一个,是谁?(小鱼)我给它贴上一只黑眼睛,一张圆圆的嘴巴,还给它添上了鱼鳞,小鱼就变出来了。

③ 倒摆。

师:我还可以将“魔术袋”倒着摆呢,看看现在它又可以变成什么了呢? 师:我呀,变了一个?(小兔子)我给它贴上两只长长的.耳朵,加上一个鼻子,一张倒着的数字3的嘴巴,可爱的小兔子就出现了。

(点评:为了突破活动的重难点,教师将“魔术袋”按3个不同的方向(正摆、侧摆、倒摆)示范摆一摆。然后让幼儿想象可以变出什么小动物,这里就充分体现幼儿的“创”了。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也根据前期绘画动物的经验,想象能变出什么动物来。通过教师出示3个变出的小动物,幼儿能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制作的过程。)

⑶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摆一摆,变一变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呀?

师:请每个小朋友将椅子下面的“魔术袋”拿出来,自己摆一摆,互相讨论一下你想做什么小动物呢?

(点评:通过教师的示范摆弄变出很多不同的小动物,这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而让幼儿自己摆一摆、变一变,就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自己来尝试操作,与同伴交流,能集思广益、丰富动物的造型,更能激发幼儿求异的热情。)

⒊ 操作要求。

师:在做可爱的小动物之前,老师先提3个要求:

⑴ 充分摆一摆“魔术袋”,正着、侧着、倒着看一看。

(点评:一个小小的要求非常关键,更是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提出的。以往幼儿操作之前,拉起笔来就画,拿起剪刀就剪,作品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雷同的较多。在操作之前摆一摆、看一看,更能丰富幼儿的思维,有想法之后的作品是完美的。)

⑵ 添画小动物五官时,要将“魔术袋”放在彩色纸上比一比,画得大一些。 (点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画出来的事物总是很小的,这样提出“比一比”的要求之后,幼儿更有目的、有范围的去画,将不会出现五官太小而脸很大的不协调现象了。)

⑶ 剪下的垃圾要及时的放入垃圾盆里,保持桌面整洁。

(点评:教师在提出才做要求时,要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技能着重讲,平时一直强调的则可省略,这样不仅节约时间,更容易让幼儿掌握操作重点,达到理想的效果。)

⒋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点评:在幼儿操作时,首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然后教师的指导不仅要关注强弱个体差异,而且要掌握一个“度”:既能通过你的引导来启发幼儿的操作,同时还要注重幼儿良好操作习惯的养成。)

⒌ 评价活动。

请幼儿上台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么摆的,做的什么小动物。

14.吃虫草美术课件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奇的吃虫草,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知识,引导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

2、结合吃虫草的特性,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动脑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审美情趣,创作出美的形象和有创意的作品。

2、教学难点:综合技法的使用和画面的`构图。

(三)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图画纸、卡纸等。

(四)学生用具:彩色笔、记号笔、图画纸、卡纸、剪刀、双面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大自然中有无数的动物和植物,每天森林里都会发生许多有

趣的故事,今天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之间又发生了奇怪的事,你们想知道吗?(想)一起来看!

师: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回答:是植物把小蚂蚁吃掉的故事!

师:虫子吃草是平常事,原来虫也能把虫子吃掉,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第14课《吃虫草》

二、新授:

1、我们都知道吃虫草既不会跑也不会跳,但他却轻而易举的让活蹦乱跳的蚂蚁成为自己的猎物,那么吃虫草是用什么方法抓住小虫子的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2、下面我们再欣赏几个录象,看看吃虫草是用什么方式抓住小虫子的?(播放课件)学生讨论,汇报。

设陷阱:等待小虫子掉进捕虫叶袋里后将其捕住。

黏液粘:从叶片上分泌出黏液,粘住小虫子。

设圈套:合拢叶片夹住虫子。

3、我们已经总结出三种吃虫草捕虫的方式了,想一想,如果你是吃虫草,你会用什么办法吸引虫子,来把它吃掉呢?同桌模仿吃虫草吃虫的过程吗?(两人一人演虫,一人演草)

4、吃虫草为什么要吃虫呢?(放录音)

5、欣赏图片:生汇报有哪些种类?吃虫草有什么特点?

猪笼草 毛膏草 捕蝇草 毛毡苔 瓶子草、、、、、、

形——奇色——艳 味——香

6、欣赏学生作品(多媒体)

刚才,我们了解了很多吃虫草的知识,对吃虫草有了许多认识,但生活中我们谁都没有见过。不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一些小朋友,就通过想象,把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表现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观察:画面中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你想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完成这次作业?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表现吃虫草的?

师示范画:首先选择用基本形想象吃虫草的外形,要奇特;接着用线在画纸的适当位置上表现,线条要流畅;然后用点线面刻画吃虫草。(谁愿意到前面来帮助老师继续完成这副作品?)出示彩纸剪贴的作品强调注意疏密、高低、大小、远近的变化,画面构图。

三作业;

你们能不能发挥想象去挖掘在大自然深处的奇花异草啊?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画的吃虫草的最有创意?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3、辅导要点:线条的变化、构图,捕虫器的造型和细致的描绘。在绘画中可以有创意的添加吃虫草的花纹,大胆运用各种颜色,可别忘了画上小小的牺牲者,虫子。

四、展示评价

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给你们想象的吃虫草起个怎样的名字?用什么和方法材料制作?说说它是怎样吃虫子的?谁愿意到前面来说一说你最喜欢那一副作品?

五、总结拓展:

15.初探CAI课件与高中数学的整合 篇十五

●合理选用软件

在课堂教学中, 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使用教学课件。笔者认为, 用常规教学法很难讲清楚的教学内容用CAI课件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 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 如函数、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 如点的轨迹;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的过渡, 如柱、锥、台体等方面的教学。

目前, 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是演示型课件, 制作这一类课件的常用软件有Power Point、Authorware、几何画板、Flash等。这些软件都可以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 但并不是所有软件制作的课件都能满足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需求。在实际制作中, 若把计算机屏幕仅仅作为黑板来使用, 可选用Power Point来制作课件;若需要制作简单的动画, 可选择Flash制作课件;若需制作交互性较强的内容, 可选择几何画板来制作。

●有效整合软件

大多数数学课件在制作时, 要求是多样化的, 仅凭一款软件不能满足课件制作的需要, 这就需要对软件进行有效整合, 来弥补单一软件的不足。

例如, 在Power Point中嵌入几何画板文件可以这样实现:在演示文稿适当的位置插入自定义“动作按钮”, 设置好插入几何画板文件的正确路径, 这样幻灯片放映过程中, 单击自定义的“按钮”便马上打开几何画板文件了, 关闭几何画板文件, 就回到幻灯片中来。当然, 在Authorware中嵌入几何画板也很便捷。这些操作实施简易, 过程流畅, 能够很好地利用各个软件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各自的不足, 更能体现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意图, 达到较好的制作效果与教学效果。

●增强课件交互性

多媒体CAI课件中实现交互功能的信息载体是多媒体可以处理的各种媒体, 如文本 (Text) 、声音 (Audio) 、图像 (Image) 、图形 (Graphic) 、动画 (Animation) 以及视频 (Video) 等, 实现的工具主要包括键盘、鼠标、菜单、按钮等标准计算机工具。此外, 还有反映使用者运用软件情况的、有程序中函数控制的内部自动的交互, 如尝试次数限制、时间限制、正确与错误操作响应, 以及其他各种条件响应。

1.Authorware

在这些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里, 交互性最强的要属Authorware了。它是一套功能强大的基于Windows操作环境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以图标为基础, 通过流程线来建立各种图标的逻辑结构, 形成面向对象的创作环境, 加上丰富的函数和变量来实现对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 因而融合了编辑系统和编程语言的特色。它还具备多媒体基本元件的集成, 能编排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数据, 支持现有的多媒体标准。涉及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的制作技术, 它兼顾制作动画的方便, 配音效果的完美, 交互性强, 衔接性好, 画面优美等诸多方面, 突出了多媒体CAI课件的交互性与个别化两大主要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提供了十几种响应类型的交互功能以及多种分支功能, 为做出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PowerPoint

PowerPoint也可以实现交互, 具体实现方法有两种:用动画和超链接功能实现简单交互。这种方法多适用与制作具有简单交互功能的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用VBA实现Power Point中的高级交互功能。在Power Point界面中进行VBA编程有两种方式:录制宏和在Visual Basic编辑器中直接编程。录制宏是将一系列操作过程录下来并由系统自动转换为VBA语句, 并保存为一个宏文件。如果以后制作课件需要再次执行与录制的宏完全相同的一系列操作, 只需运行刚刚录制完成的宏即可, 大大地缩短了操作时间, 并可以实现日常课件制作的自动化。如果要在Power Point中制作出具有较好交互功能的课件, 必须采用第二种方式。

下面笔者将以VBA在Power Point中制作交互性较强的选择题为例进行讲解。

首先, 用插入文本框的方法将题目输出在幻灯片上, 也可使用标签控件来完成此项工作。

其次, 根据题目要求在幻灯片中添加相应的控件, 如单选按钮、复选框和命令按钮等内容, 并在控件属性中设置控件的属性和显示文本, 接着选取所添加的控件, 右击, 在“设置控件格式”中调整控件在幻灯片中位置及大小等参数, 使整个界面整齐规范。

最后, 为各个控件添加相应的事件。在幻灯片中双击控件, 进入Visual Basic编辑器为事件添加程序代码。通过左侧的下拉列表选择要添加代码的控件, 通过右侧的下拉列表选择控件的动作, 如单击、双击等, 然后将编写的代码添加到已有的两行编码之间。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 '提交答案按钮

●反思

数学课件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但在数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最忌讳把大量无意义的动画、图片、声音加入到课件中, 或者把课件做得过于花哨。前者会严重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后者不仅制作时间长, 而且容易掩盖研究中的主体。如果课件中有漂亮的设计, 最好设计在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上。

16.浅谈课件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六

【关 键 词】 美术;课件;教学

二十一世纪将是以现代化教育手段为载体的信息时代,课件教学具有传统性教学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它可以充分显示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等特点,特别是在进行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课件能为幼儿呈现高品质的画面,使欣赏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不但能活跃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还有助于幼儿感受和理解美术,大大提高教学灵活性,激发起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较大的满足。但是在教学尝试中发现,由于教师对图片缺乏归类和筛选,提供的课件图片量多,造成在3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图片放映占用的时间过长,同时呈现方式、时机不恰当也影响欣赏效果,没有很好地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因此,我们认识到只有适时、适量、适度地运用课件辅助教学,才能高质高效地发挥课件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制作适宜的课件能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教学活动的时间很短(以大班为例是30分钟,欣赏环节、幼儿创作环节、评价环节的分别占时是:10分钟、15分钟、5分钟),因此,制作适宜的课件是保证活动完整、活动目标得以达成的关键。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制作适宜课件的方法如下:

(一)图片选择典型,指向目标性强

在选择图片前要吃透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准确进行定位,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再选择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目标指向性强、典型的图片,这样才能条理清晰,体现美术课件的作用。

(二)课件的容量不能太大,图片应少而精

这是制作适宜容量课件的前提,少是对应短短30分钟的教学时间而言,而精在于课件能否围绕教学目标,能否让幼儿学会怎样去表现美,真正达成对活动重点、难点的解决而言。如在活动《五彩花瓶》第一次实践中,老师发现选择的有些图片明暗色的交替、镶嵌方式不很明显,欣赏过程中会影响到孩子对装饰手法的感受和提取,同时逐幅欣赏的图片有15张之多,占用时间太长,这样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对重难点突破也不利,因此就没能有效完成对重难点的突破。

(三)合理地整合图片

由于活动时间短、呈现图片多,因此,整合图片就是制作适宜容量课件的关键。如在改进后的活动《五彩花瓶》中,教师就对多幅图片进行加工,通过制作两张(明暗色交替、镶嵌)装饰手法的幻灯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清晰、明确地发现不同的装饰手法,不同的装饰方式为幼儿创作作好了方法上的贮备,真正有效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二、恰当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幼儿获得审美感知和想象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件的呈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单幅呈现

顾名思义,就是将图片一张一张的单幅呈现。运用这样的呈现方式,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图片进行欣赏,选择图片时做到少而精,每幅图片能够突现该活动的重难点。

(二)分类呈现

将同类别的几张图片组合成一张图片进行呈现。如在《花瓶设计师》中,教师将大量花瓶图片整合成水果类、动物类、建筑类、蔬菜类几张。通过对一类物品的欣赏、观察,帮助孩子提取同类型的共同特点,丰富孩子的创作经验。

(三)分组呈现

将具有相同特点的图片整合成一组图片。如在《五彩花瓶》中就制作两张花瓶装饰手法的图片:一张运用了明暗色交替手法,一张运用了明暗色镶嵌装饰手法,每一组幻灯片上呈现的图片又具有手法相同,方式效果又不相同的特点。

(四)局部呈现

将一幅图的重难点部分,或者需要孩子重点观察的部分截取下来,做成一张图片单独呈现。利用这种呈现方式可以直接针对重难点进行突破讲解,也可以帮助孩子在提取到活动所需的经验后,再进一步突破重难点。如美术欣赏活动《有趣的漫画》中,老师将人物的头像截取下来,在呈现的时候首先呈现人物头像,待孩子观察出了人物头像特点:胖,脸大后,再出示其漫画“自画像”,孩子马上就观察出了漫画“自画像”的特点——夸张。

三、恰当的呈现时机能优化教学过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件的呈现时机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课件的特点、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抓住最佳教学时机,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幼儿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件呈现的时机主要集中在感知欣赏环节、幼儿创作环节、欣赏评价环节。

(一)感知欣赏环节中的课件呈现

感知欣赏环节,课件的呈现时间根据幼儿有无相关经验而定,有经验基础可直接呈现,让幼儿直接进入图片的感知欣赏;无相关经验或需要经验铺垫的则在经验准备后呈现。这能极大调动幼儿的审美兴趣,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创作热情。如在掌印画活动《手掌变变变》中,因为幼儿缺乏对手掌变化的直观认识,老师就先请幼儿玩游戏《手掌变变变》,幼儿通过运动觉、视觉,充分、直观、形象地了解手掌变化的丰富、趣味,有了直观、生动的印象后,再采用先总后分的呈现方式呈现掌印画图组,因为有了手掌造型的直观印象,对呈现的掌印图组让幼儿的视觉受到了色彩和图案的冲突,使他们在接受图片造型的同时,又不断生成自己想象的造型。然后典型的分幅呈现将幼儿从想象手掌造型的环节中拉出来,转移到观察作画的方式(印的方式、颜色的运用、材料的运用)上来,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用不同的作画形式能呈现出的不同作品,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获得了充足的掌印画作画经验。

(二)想象创作中的课件呈现

短短十分钟的感知欣赏时间要让所有幼儿完全理解创作方法、完成自己的想象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想象创作中的课件呈现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创作需求,从而激励幼儿更好地完成创作。这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创作需求。如在《五彩花瓶》幼儿的创作过程中,老师就以滚动播放的形式不断向幼儿展示花瓶装饰手法的图片,起到了帮助幼儿打开创作思路,模仿或自由想象相结合创作的作用。

(三)欣赏评价中的课件呈现

这能鼓励和再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如在撕贴活动《运动场上》的评价环节中,老师请每组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图片进行比较,看看图片中运用了哪些拼贴的方法来表现运动中人物四肢的运动动态?自己的作品用没有?还可以用哪些方法?人物色彩的搭配上你觉得谁用得更好些?幼儿在对比、欣赏、议论中,获取自己作品改进的方向及真正欣赏的满足感,并为下一次的撕贴活动提供经验。

四、课件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课件制作能力

由于幼儿美术活动是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因而对用以辅助教学的课件要求比较高,必须掌握动画制作软件或多媒体写作工具软件的运用,能较熟练地制作动画、填色、配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软件制作技术。

(二)课件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师生思想感情的交融活动,因此,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互动教学情境,在利用课件手段的同时,根据幼儿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情、手势等,调动整个活动气氛,聚焦幼儿的目光、注意力和求知欲,遵循教师起主导作用和幼儿是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力加. 美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钱初熹. 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 王保军.多媒体美术教学运用之浅见[J]. 成功(教育),2009(4).

上一篇:我国汽车销售行业下一篇:象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