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诗词故事

2024-09-30

趣味诗词故事(精选14篇)

1.趣味诗词故事 篇一

小学古诗词趣味教学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古代诗词,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在文学的长河中,如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充满智慧,令人神往。今天的少年儿童----新世纪的接班人,除了学习新信息、新科技,同样要学习古诗词,接触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古诗词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每个字、每个词都是作者反复推敲得来的,与现代习惯用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语文书上的课文往往以具体生动的描写为主,语言通俗易懂。所以,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古诗词教学也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古诗词是一种文学艺术,它和朗诵、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渊源关系,息息相通。我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一点,并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多种形式教学古诗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从而使之身心愉快,乐于学习,充分感悟古诗词,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一、栩栩如生的画诗。

“诗情画意”一词说出了诗词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的意境,画的神韵,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诗家词人也是出色的画家。唐代的王维就是典型的画家诗人,他的诗勾勒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等等全都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学课本中还出现了一些题画诗,如:元代王冕的《墨梅》,清代郑燮的《竹石》。学生可以结合图画加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这样诗与画就相得益彰。

我在古诗词教学时,有时会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动手画诗,只要学生喜欢,水彩画、蜡笔画、国画都行。无论哪种形式的画,只要能表现诗词的意境就好。如:清代高鼎的诗《村居》描绘了早春二月的乡村风光,有青草、黄莺儿、杨柳,还有小孩儿放风筝。学习这首诗,让学生动手画出诗中的景物和人物。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感受到早春二月的美丽风景,小孩儿放风筝的无限乐趣,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儿童生活的向往。这样,学生栩栩如生地画出心中的诗,画出美的意境,不断加深自己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我们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声情并茂的诵诗。

朗诵,是我国古代学习文章的重要方法,我们也要提倡这样的方法,老师千万不要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含义。学生自读自悟,远远要比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效果好。

指导学生朗诵古诗词,我们教师不能急燥。拿到一首古诗词,老师要帮助学生正音,要求学生读准每一个字,再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流畅为止。如: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其中的“间”字应读第四声,不读第一声,学生容易读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一讲“间”是多音字,在这里是“隔开”的意思,应读“jiàn”。在学生反复读了古诗词之后,再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诗词,要深入读,读出其中的意境,仿佛置身其中。如:诵读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要设想自己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在观赏着草原碧空如洗的天,一碧千里的地,成群结队的牛羊,学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读出草原独特的迷人的风光,令人心驰神往。诵读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如同看到种田人的千辛万苦,读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老师可以相机教育小学生们一定要珍惜粮食,知道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会在头脑中产生各种意象,各种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自己也成了孤独的游子,思念着家乡,这种体验是奇妙的。诵读古诗词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自由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就会爱上诵读古诗词。

三、身心入境的唱词。

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激荡着多少人胸怀,让人想到了壮丽的古赤壁战场,三国时代无数的英雄豪杰。一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又令多少人为之愁苦,这是遭受战乱的难民的泪水。词是一种压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你看,一首词配上乐唱出来,更是魅力无穷。

根据词的可以配乐歌唱的特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唱词,用美妙的音乐来增加古诗词教学的艺术性,陶冶情操。唱词时,教师针对词的主题来确定唱的基调,再身心入境地唱词。如:唱岳飞的《满江红》要充满激情,表现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应当配以旋律变化较大的乐曲。唱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指导学生轻唱,仿佛走进那个充满沧桑的历史年代,看到了满脸憔悴的李煜,听到他一声声的叹息,唱出作者身为亡国君、阶下囚的无限忧愁、忏悔,基调是伤感的。另外,指导学生唱词时,还可以做些合适恰当的动作,会起到好的效果。歌唱,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身心入境的唱词,会让学生觉得新鲜,觉得乐趣无穷,还会产生情感共鸣,发现美,欣赏美,陶冶情操。

四、创造性的改写诗

我们教师可以把古诗词的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写出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贯彻创造性的原则,让学生有创造美的智慧,成为一个有创造精神的人。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这样的改写古诗的作文训练。一首古诗只有几十个字,而一篇记叙文有几百个字,将几十个字的古诗改写成几百个字的记叙文,这就要求学生从古诗词中创造性的感知理解,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充分想象之中,学生会加深对古诗内容的感悟,创造性地改写古诗词。如:改写《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写出农村田园风光的无限美好,老朋友待客的无比热情,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农事的关心。

创造性的改写古诗的训练,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切不可让学生死记硬背,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古诗词,吸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和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

2.趣味诗词故事 篇二

1. 我所思考的正是你。

一天,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1美元。”

“啊,我思考的1美元也不值,” 萧伯纳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

2.我却让的。我给傻子让路。

有一天,德国诗人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不料,在一条小道上遇到了一个对他怀有敌意、贬低他的作品的文艺批评家。真是冤家路窄。这条狭窄的过道,只能通过一个人。他们面对面站着。那个文艺批评家十分傲慢无礼,他把头一昂,大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我却让的。 我给傻子让路。”歌德说完,微笑着马上站到了一边。

二、中外名人体验生活撷趣

文学家、艺术家的成名,并非一蹴而就,他们往往经历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磨难。就拿他们在体验生活时那么痴迷地进入角色的镜头来看,便可窥豹一斑了。

1.柳青泼水找骂。

名著《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体验生活时,曾想写一个村妇骂街的场面,苦于没有真情实感,他听说村里有个妇女骂人很有“特色”,就想让她“表演”一下。一天刚下工,这位妇女正好从柳青门前经过,柳青装着不注意把早已准备好的一盆水向她身上泼去,也不道歉,转身要回屋去。只见她浑身湿淋淋,一手叉腰,一手指着站在门口的柳青破口大骂,双脚跺得地面咚咚响。有了这次切身体验,柳青笔下的村妇骂街的形象也就写得栩栩如生了。

2.狄更斯乞讨。

3.药入诗词趣味多 篇三

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春日出游,看到野外自然景色清新秀丽,皮日休当即吟七绝一首:“数曲急溪冲细竹,叶舟来往尽能通;草香石冷无近远,志在天台一遇中。”吟罢,他对陆龟蒙说:“我这首诗虽不见佳,但却暗含三味中药名,老兄你能否猜得出?”

陆龟蒙听后,不禁笑道:“不必过谦,诗写得好,但药名并不难猜,是竹叶、通草、远志三味药,是也不是?”沉吟片刻后念道:“桂葉似茸含露紫,葛花如绶蘸溪黄;连云更入幽深地,骨录闲携相猎郎。”皮日休不假思考地答道:“不过是紫葛、黄连、地骨三味药而已。”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新婚不久辞别妻子奔赴抗金前线,一日夜深人静,以中药名填词一首,遥寄娇妻:“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掠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从中可以找出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桂枝、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多味中药,这些药名本身的语义共同构筑了词的内容,而且使之与词意有机地融为一体。

而在西游记的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等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和猎户残亡的战斗场面。

而明清小说家冯梦龙的情书,更是巧妙地将中药与诗词联袂:“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地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地等。”情书中共用了14个药名,情书情思情趣跃然纸上,反映出这位文学大师对医药知识的精通。

这正是:中华医典人世独,辩证八目理念殊。草木虫石皆进药,君臣佐使各其途。望闻问切寸闭尺,寒热真假经络枢。幸有岐黄传世久,前人好此一悬壶。

4.名人故事:王羲之趣味小故事 篇四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在朝廷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之职。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艺术上。王羲之书法出众,有“书圣之称”,其所写《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据传当初晋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将祝词写在木板上,再拿去让工人雕刻。工人将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书法墨迹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见了底。王羲之笔力雄劲,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东床快婿中的“婿”,那么“东床”和“快”又指什么呢?这还要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东晋重臣郗鉴有个女儿,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龄。郗鉴自然要考虑给自己的女儿,择一位上好佳婿。

郗鉴与王导同朝为官,感情不错,又听人说琅琊王氏的子弟,个个生得丰神俊郎,才华横溢。与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与王导结亲。

郗鉴将自己的`想法给王导说了,王导听了也十分干脆。他直接对郗鉴说:“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来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个,不管是谁,我都是同意的。”

别看王导说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当回事儿,但正是这种随便人选的态度,可见其子弟都是出众之辈,不丢人。

郗鉴听了王导的话,没多久就让管家带上礼物上门,先来打听打听消息。

而这边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来觅婿,个个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管家看来看去,觉得王府的确子弟出众,个个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说一眼惊艳,当即想让人定下来的那也没有。于是管家就说,没有别的人了吗?

王府管家一看,人数还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

原来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赏玩了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还有相亲这么回事儿了。回府之后,又因为天气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见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心中十分惊讶,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鉴询问结果。管家说:“王家年轻公子二十多人,听说您觅婿后,都争相恐后。但唯有东床上有一位公子,对此事无动于衷,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听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该是这样的人,走,快带我去看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他十分满意,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婿。

5.化学趣味故事 篇五

答案

原来,他的这张白纸是在人民币上贴了一层火药棉制成的。火药棉在化学上叫做硝化纤维,是用普通的脱脂棉放在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浓硫酸和浓硝酸发生了硝化反应,反应后生成硝化纤维,即成了火药棉,然后把火药棉溶解在乙醚和乙醇的混合液中,便成了火棉胶,把火棉胶涂在十元的人民币票面上,于是一张“白纸币造成了。这种火药棉有个特殊的脾气,就是它的燃点很低,极易燃烧,一碰到火星便瞬间消失,它燃烧速度快得惊人,甚至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还没有来得及传出去就已经全部烧光了。所以,十元钱的纸币还没有受到热量的袭击时,外层的火药棉就已经燃光了,因此,纸币十分安全。“火造纸币”是有趣的,不过,这里要郑重他说明:千万不要随便玩它,弄不好,不但火药棉制不出来,还容易发生危险。要玩:“火造纸币”就更不容易了,如果掌握不好药品的数量,那么十块钱就要和火药棉同归于尽了。2 城郊一片小麦田发生了虫灾,为了抗灾灭虫,农民喷洒一种叫作“六六六”粉的化学农药。这时,爱动脑筋的甲同学一本正经地问乙同学:“你说,这种农药为啥叫‘六六六’粉呢?”“这还不知道,因为在发明这种农药的时候,科学家们实验了六百六十六次。”乙同学胸有成竹地回答。甲同学反驳说:“你说的不对,我听别人说,这种农药是用六百六十六种药配成的,所以叫‘六六六’粉。这两位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请读者评一评,他俩谁讲的对?为什么?

答案

这两位同学说得都不对。这种农药是用一种叫作苯的化学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和氯气作用生成的。

C6H6十3C12=C6H6Cl6

从生成的“六六六”化学式中可以看出:、它的分子是由六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六个氯原子构成的,所以叫作“六六六”粉。3 673年,阿拉伯舰队入侵到了君士坦丁堡,而希腊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只战船,双方的实力相差太悬殊了,在那种险境里,有谁会料到,来挽救希腊人的,不是友军的军团或舰队,而是自己的化学兵团,是一种年出奇制胜的奇怪的火!

不知是哪位喜欢研究炼金术的希腊建筑师,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能在水面上着火的燃烧剂。正是这种燃烧剂,把阿拉伯舰队周围的水面变成一片火海,烧得敌人毫无还手之力。

侥幸逃命的阿拉伯的士兵说,希腊人叫“闪电”了燃烧舰船,有说希腊人掌握了“魔火”,连海都着火了。

从这以后,拜占廷的舰队凭借着“魔火”在海上称霸了几个世纪,他们总打胜仗,神气极了,欧洲人把这种燃烧剂叫做“希腊火”。

多少年过去了,这种“希腊火”的秘密才被化学家揭开,原来它不过是有普通的两种物质――石灰和石油组成。君不见建筑工地上能煮熟鸡蛋的石灰池吗?使用这种燃烧剂时,生石灰遇水放出热量,足以将石油蒸汽点着,燃烧剂就在水面上发火延烧开来。

当希腊人利用他们的“魔火”在地中海耀武扬威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早以在其100多年前发明了有硝石、硫璜和木炭组成的燃烧剂,利用它来作焰火、黑火药和火箭。

如今,黑火药早已经不用于现代战争上了。可是你是否知道,棉花,它细长柔软的纤维,也蕴藏着一种极其危险的性质,在高三化学实验室里,用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溶液处理棉花后,只要用热玻璃棒一接触,他就会马上一烧而光,鼎鼎大名的无烟火焰就是用它制成的。工业上把含氮量高的硝酸纤维叫做火棉,用压紧的火棉填充的炮弹,爆炸时生成的气体体积会增大12000倍。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闪烁着化学的光辉!4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是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传递热量的本领也是顶呱呱的。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火焰的热量大部分被铜丝带走,结果使蜡烛的温度大大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190C)时,蜡烛当然就不会燃烧了。碘与指纹破案

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实验,仍能将隐藏在纸面上的指纹显示出来。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当用手指入纸上面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而纯净的碘是一种紫黑色的晶体,并有金属光泽。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物质在加热时,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态变化。而碘却一反常态,在加热是能够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蒸气。象碘这类固体物质直接气化的现象,人们称之为升化华。同时碘还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由于指纹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机溶剂,当碘蒸气上升遇到这些有机溶剂时,就会溶解其中,因此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1、酒 精? 乙醇? 一辆公共汽车到站了,售票员打开窗门对挤在车门口的人嚷道“不要挤,排队上车”……只见一男子手里拎着一大桶东西急急忙忙地奔过来,正挤着人群想上车,售票员问道“先生,这是什么东西?” 这位男子一边回答“酒精”,一边还在往上挤。“不行,不行,酒精是易燃物品不能带上车”。这男子又嚷道:“这是乙醇”。“早说不就没事了”,售票员嘟哝着。公共汽车终于开走了…… 感想:酒精就是乙醇,这位售票员看来没学过化学

2、喝 汽 油 不 要 抽 烟 阿飞:阿华,我错把汽油喝下去了,怎么办? 阿华:没关系,记得这几天不要抽烟。感想:在汽油集中的地方不能抽烟

3、化学谜语10则

1)、似雪没有雪花,叫冰没有冰渣,无冰可以制冷,细菌休想安家。(干冰)

2)、生来刚直不曲,不怕碰破头皮,为了光明温暖,宁愿牺牲自己。(火柴)

3)、来自海洋地下,炼得洁白无暇,长期为人服务,调味离不开它。(食盐)

4)、大哥平易近人,表面明朗似镜; 二哥喜欢高温,常在空间飞腾;

三弟生在冬天,性情比较生硬; 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属一家人。

(一物三态)(水,汽,冰)

5)、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石灰)

6)、一个软来一个硬,两个结成一家人,不怕酸来不怕碱,烈火烧来只等闲。(石棉)

7)、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水)8)不在外面住(居里)9)皇帝的饮料(王水)10)空中妈妈(云母)

6.化学趣味小故事 篇六

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面用手指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气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出来的指纹就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的棕色指纹。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面的实验,仍能将隐藏在纸面上的指纹显示出来。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当用手指入纸上面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而纯净的碘是一种紫黑色的晶体,并有金属光泽。有趣的是,绝大多数物质在加热时,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态变化。而碘却一反常态,在加热是能够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蒸气。象碘这类固体物质直接气化的现象,人们称之为升化华。同时碘还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由于指纹含有油脂、汗水等有机溶剂,当碘蒸气上升遇到这些有机溶剂时,就会溶解其中,因此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2.身轻顽皮的锂

锂是一种柔软的银白色的金属,别看它的模样跟有些金属差不多,性格特点可不同一般哩!首先它特别的轻,是所有金属中最轻的一个.其次它生性活泼,爱与其他物质结交.例如,将一小块锂投入玻璃器皿中,塞上磨砂塞,里边会通过反应很快耗尽器皿内的空气是它成为真空.结果,纵然你使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别想把磨砂塞拔出来.显然,对于这样一个顽皮的家伙,要保存它是十分困难的,它不论是在水里,还是在煤油里,都会浮上来燃烧.化学家们最后只好把它强行捺入凡士林油或液体石蜡中,把它的野性禁锢起来,不许它惹事生非.锂被人发现已有170多年了.在他出世后的100多年中,它主要作为抗痛风药服务于医学界.直到20世纪初,锂才开始步入工业界,崭露头角.如锂与镁组成的合金,能像点水的蜻蜓那样浮在水上,既不会在空气中失去光泽,又不会沉入水中,成为航空,航海工业的宠儿.此外,锂还在尖端技术方面大显身手.例如,氘化锂是一种价廉物美的核反应堆燃料;固体火箭燃料中含有51-68%的锂.不过,专家们认为,锂的才能目前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它的潜力还大着呢!

3.铜丝灭火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是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传递热量的本领也是顶呱呱的。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火焰的热量大部分被铜丝带走,结果使蜡烛的温度大大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190C)时,蜡烛当然就不会燃烧了。

4.第一个飞人之死

在18世纪80年代初,热气球刚在欧洲出现不久,人们对这种飞行器还不十分相信,当时人们已经用热气球成功地把鸡、鸭、羊送上了天空,但从来还没有人乘气球离开地面。1789年法国国王批准了科学家第一次用气球送人上天的计划,并决定用两个犯了死刑的囚犯去冒这个风险。

这件事被一个叫罗齐埃的青年知道了,他想人第一次飞上天是一种极大的荣誉,荣誉不能给囚犯。它决定去作一次飞行,于是便找了另外一个青年人向国王表示了他们的决心,国王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于是在1783年11月21日,他俩乘坐热气球,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用热气球在人的飞行。那次共飞行了23分钟,行程8.85公里,罗齐埃由此成了当时的新闻人物。

第二年,罗齐埃计划乘气球飞跃英吉利海峡。当时已经发明了氢气球,使他拿不定主意的是:乘热气球好呢,还是乘氢气球好?最后,罗齐埃决定两个气球都乘,也即把氢气球和热气球组合在一起去飞跃海峡。

一天,他们将两个气球组合在一起,升空了,然而,升空不久,就发生了悲剧,两只气球碰在一起,发生了爆炸,罗齐埃喝另一位青年葬送了年轻的生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原来热气球下面挂了一个火盆,目的是给气球气囊中的空气加温,是气球里充满着热的空气。然而在氢气球中充的是氢气,罗其埃没想到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只要一碰到火星就会爆炸,显而易见,热气球是不能和氢气球同时混用的。

罗齐埃是一个敢于冒险的青年,可惜他只有勇敢精神,缺乏科学的头脑,导致了一场球毁人亡的悲剧的发生。

看来,化学知识是多么的重要!

5.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

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的混和溶液。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氯离子与金离子形成稳定的络离子[AuCl4]-,从而使金的标准电极电位减少,有利于反应向金溶解的方向进行,而使金溶解。

6.疯子村之谜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镇里,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村上先后有10多人发了疯病,这些人精神紊乱,行动反常,时而大哭,时而大笑,四肢变得僵硬„„他们的罹病,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了灾难,也引起了人们的骚动,还惊动了当地政府和有关医疗部门。

当地的警察局和医院派出了调查组,进行了大量的访问调查,检查了这些疯子的身体和血液成分,发现他们身体中所含有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得多。正是这些锰离子使这些人中毒并发了疯。

过多的锰离子进入人体,开始时使人头疼、脑昏、四肢沉重无力、行动不便、记忆力衰退,进一步发展使人四肢僵死、精神反常,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捧腹大笑,疯疯癫癫,呈现令人作呕的丑态。

那么过多的锰离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个小镇的人们常常把使用过的废旧干电池随手扔在水井边的垃圾坑里,久而久这,电池中的二氧化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逐渐变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锰,这些可溶性的碳酸氢锰渗透到井边,污染了井水,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锰离子的水,便引起了锰中毒,造成了在短时间内有10多人发疯的怪事。

7.总统内部新闻

1929年,腰缠万贯的胡佛终于登上了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的宝座。名声大噪,其发迹的秘密也就成为善点迷津的内幕新闻披露出来。

胡佛先前家境贫寒,学生时代仅以打零工才勉强维持学业。尔后,则又职微薪薄,寄人篱下。穷途末路之际则风尘仆仆来到中国,以期转机。

腐败、落后的旧中国任忍列强宰割,多少洋人在此大发其财!无疑,胡佛也不失所望,很快的了发财的良机。当时,开采金矿的水平低,滤过矿金后就丢弃了。在胡佛凭借他掌握的化学知识,断定这些“废物”中仍有尚多的黄金,于是便搞起他的“废物利用”来了。

他雇人用氰化钠的稀溶液处理矿砂。于是氰化钠与之发生化学反应,使 Au呈络合物而溶解,接着,他又让人用锌粒与滤液作用,置换反应的结果,纯净的Au也就被提取出来了。

显然,这种炼金方法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因而,成色尚好的黄金便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胡佛的腰包,不久成了百万巨富。

总统发迹内幕昭然若揭。不乏慕之者,赞其超群绝伦,生财有方,更是平步青云有道。然而,更有真诚的人们,深知胡佛是靠用黄金垒起的台阶登上总统宝座的。

8.谁是凶手

沐浴在晨光中的山村,从睡梦中醒来了。举目望去,成群的牛羊之绿茵茵的山坡上奔跑、嬉戏。按着映入眼帘的便是咯咯觅食的鸡群,呱呱追逐的鸭子„„忽然,阵阵欢声笑语传来,循声望去,原来说姑娘子湖边梳洗打扮,碧绿的湖水,山色掩映,还荡漾着村童嬉水玩耍的身影„„然而今天,山村的生机荡涤殆尽,就连晨光也好像失去光泽,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竟是满目的死尸、毙命的牛羊。生灵在此已不复存在,真是惨绝人寰,令人震惊。这便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尼斯湖惨案一组镜头的写实。祸不单行,同在喀麦隆,更大不幸由在玛瑙湖畔发生了,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作恶多端的凶手是睡?

法网难逃,凶手终于“捉拿归案了”。但出于意料的是,凶手竟是人们熟知的二氧化碳气体。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二氧化碳何以如此猖狂?又何以致人畜于死地?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微妙的化学平衡使尼奥斯湖、玛瑙湖的水分成了奇特的若干层,而且最深层的水又含有极其丰富的碳酸盐。然而这样的化学平衡并不是稳定的,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特别在地壳活动频繁之际,分层的湖水便会受到扰乱,富有碳酸盐的深层水就会上升,在压力和温度骤然变化下迅速分解,整个湖泊也就成了一个被猛然开启的巨大汽水瓶。虽然二氧化碳本身并没有毒,但空气中含有超过0.2%便会对人体有害,超过1%以上即会使人畜窒息而亡。因而二氧化碳大量释放下沉,灾难也就不可避免了。

然而湖水中的这种化学平衡并非绝无仅有,科学家还发现前苏联凯而顿湖的水竟以五层分布,而且底层被更令人担忧的硫氢化物所渗透。那么存在其中的化学平衡是否也会被打破?硫氢化物是否会转化为毒性甚大的硫化氢并进而兴风作浪?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患于未然,阻止惨案的再度重演?如今,科学家们正面临着环境化学新课题的挑战。

9.屠狗洞的秘密

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因此,当地居民就称之为“屠狗洞”,迷信的人还说洞里有一种叫做“屠狗”的妖怪。

为了揭开“屠狗洞”的秘密,一位名叫波尔曼的科学家来到这个山洞里进行实地考察。他在山洞里四处寻找,始终没有找到什么“屠狗妖”,只见岩洞的倒悬许多的钟乳石,地上丛生着石笋,并且有很多从潮湿的地上冒出来。波尔曼透过这些现象经过科学的推理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这个由大量钟乳石和石笋构成的岩洞,石灰岩岩洞。这里,长年累月地进行着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在地下深处受热分解二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 高 温 CaCO3 CO2↑

产生出来的二氧化碳又和地下水、石灰岩的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 CO2 H2O Ca(HCO3)2 当含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渗出地层时,由于压力降低,碳酸氢钙分解又释放出二氧化碳,并从水中逸出: Ca(HCO3)2 CaCO3 ↓ CO2 ↑ H2O 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于是就聚集在地面附近,形成一定高度的二氧化碳层。当人进入洞里,二氧化碳层只能淹没到膝盖,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扩散,人只有轻微的不适感觉,然而处在低处的狗,却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层中,因缺乏氧气而窒息死亡,这就是屠狗洞屠狗而不伤人的道理。

10.氟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氟,最外层有7个电子,除我之外还有氯、溴、碘、砹跟我相似。他们都是我家族的成员,人们把我们的大家族叫卤族。在我们的大家族内,我是老弟。

化学家们在19世纪初就发现了我,把我确认为是一个元素。但我的单质状态一直到18世纪80年代才被分离出来。最早把我分离成化合态的是1764年的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游离态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提制的。前者是让萤石和硫酸反应,这比较容易。但游离态就不容易制取了。后来莫瓦桑吸收前人的经验,他把我化合物氟氢华钾(KHF2)溶解在无水氢氟酸中,作为电解质进行电解。连续工作了二年,终于在1886年6月26日之我成功的诞生在这个世界上。

我在常温下淡黄绿色的气体。我很调皮,到处惹祸,所以哥哥、姐姐们不让我单独存在,总是让另外一个来管住我,我的个性特别强,动不动就和别人打架。我最喜欢的氢一起玩,一见面就形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我和氢老弟在空气中形成白雾,溶于水叫做氢氟酸。可是我俩在一起也到处惹事,把人们种的各种变得枯黄,动物都死了。就连主人也毫不留情。所以在人们把我和氢的化合物从其它物质中提取出来时,就发生了一些悲痛的事情。例如:1836年的爱尔兰科学家诺克斯两兄弟,被我杀死一个,另一个也被迫停止工作。但我很佩服他们那种不怕死的精神,为后人打下了基础,他们是人类在认识化学元素历史过程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值得后人怀念。

在元素周期表中,我的大家族位于周期表的右边,是第七主族,属于非金属类,在我的的家族里,我最活泼,所以我能够把哥哥、姐姐们从他们的化合物里置换出来。

最早利用我的是1671年的德国一位艺术家斯万哈德,他发现我的化合物——萤石(CaF2)跟硫酸反应制得的溶液能刻画玻璃。

我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分布的元素之一,在卤族中,仅次于氯,自从人们认识我的真面目后,广泛的利用我。

把我的天然化合物——元素作溶剂,把它添加在熔炼的矿石中,可以降低熔点。我和氢的化合物可以用来制造塑料、橡胶、药品,用于制造氟化钠等氟化物,而氟化钠又是一种用来杀灭地下害虫的农药,还可以提炼铀。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我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我希望同学们于我交个朋友,把我的坏处化为益处,进一步为人类服务。

11.石灰“家族”

石灰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石灰家族里有名叫生石灰、熟石灰、石灰水、石灰乳、碱石灰等的兄弟姐妹,啊还有他们的妈妈,妈妈叫石灰石。刚学化学的同学,可能丢于他们各自的面貌还弄不清楚,我来介绍一下:

石灰石,生在深山里,是一种青色的石头。石灰石的山,一般风景较优美,入桂林多石灰石,那里青山绿水,有许多大溶洞,形成了许多石笋、石钟乳。石灰石比较坚硬,铁路的路基常用石灰石了建筑。石灰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酸钙(CaCO3),她又是水泥和其它工业的原料。于石灰石成分相同的是她的妹妹,名叫大理石,她张得洁白、晶亮,漂亮极了,她是高级建筑物的装饰材料。石灰石通过锻烧变成生石灰。

生石灰的成分是氧化钙(CaO),白色块状物,他的吸水性很强,常用作干燥剂,它于水反应变成熟石灰。

熟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钙〔Ca(OH)2〕,白色粉末,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又名苛性钙,主要用作建筑材料,室内墙壁、砌砖的料浆缺她不行。化工方面用她制漂白粉。因为她是生石灰加水消化而成的,因此又名消石灰。

石灰乳是混浊的石灰水,又称氢氧化钙混浊液,它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常用了涂刷旧墙壁、配制波尔多(与硫酸铜配合)和石硫合剂(于硫磺配合)用作农药杀虫。

7.趣味诗词故事 篇七

一.汉字趣味故事与字音字形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然而传统的讲解字词含义、反复抄写、多次听写的较为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陷入瓶颈, 所收到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更会激起学生厌烦和逆反情绪。因此, 汉字教学中就可以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积累汉字字音字形的兴趣, 强化学生在字音字形方面的记忆。

(一) 通过汉字故事刺激学生对形声字的学习

例如这个故事, “有个财主, 自以为读了几句书, 就爱耍点小聪明戏弄人。一次, 他出去游逛, 看见一位貌美的少妇在木桥上淘米, 便哼哼, 有木便为‘桥’, 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 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 我最爱阿娇……少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 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 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 有米便为‘粮’, 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 添女便为‘娘’, 老娘虽爱儿, 儿不敬老娘……少爷讨了个没趣, 灰溜溜地走了。”在这个故事中, 通过少爷与一位貌美少妇间打油诗的对话, 将形声字的基本特点生动形象的解释出来。巧对对联有趣, 让形声字的教学也很有趣, 并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 通过象形字、会意字的故事加强学生对字形的记忆

例如“逐”字, “是个会意字”, 本义是追赶。字的上半部是一头猪 (豕) , 下半部是一只人的脚, 字形表现的是:一头野猪在奔跑, 一个猎人在后边紧紧地追赶, 生动极了。”通过对这些会意字、象形字的字形进行趣味解释, 学生就会直观地记忆下字形, 如“炎”“炙”“盥”“轰”等等都可以用字形故事来进行教学。

二.汉字趣味故事与文学常识积累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和《高中语文新课标》都强调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文学常识的积累尤为重要。文学常识的教学也常会陷入枯燥无味的“死讲死背”的模式之中, 导致学生对文学常张冠李戴, 对于作家作品、写作手法、文学史无法形成清晰认识。汉字中的趣味故事对于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一) 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

例如“著名的作家老舍, 他的原名叫舒庆春, 字舍予。不难发现, 他的字 (舍予) 就是他的姓 (舒) 拆成两半而来的……而且, 他的笔名也是在“舍”前冠一“老”字———老舍。”这就是巧用分离汉字的方法来取字号, 由此法来构名的还有很多, 如李木子、张长弓、杨木易等等。利用这些巧妙的拆字故事, 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和记忆关于作家的姓名和字号。

(二) 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记忆作品和作品集

例如“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集》中, ‘且介’二字就是从‘租借’中拆出来的, 因此来暗示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半租界’的性质。”通过汉字拆分来解释作品集的名字, 不仅记下了作品集的名字, 同时了解了作品起名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这是一举两得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三) 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积累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

古代丰富的文化常识也需要“用巧劲”, 能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 在形象和生动下理解。例如古代的“阴阳”之分, 《说文》中有:“阳, 高明也。”高明就是高而光明的意思。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 山之南也正是高山向阳的一面。……水之阳即水之北, 因水北河坎是朝阳的一面。”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边讲解《说文》中的故事边在黑板上画图说明, 学生就可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这个文学常识。利用汉字的趣味故事可以将很多文学常识化成生动可感的故事传授给学生。

三.汉字趣味故事与汉字魅力熏陶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 针对不同阶段, 对“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主要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同样,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一) 汉字趣味故事帮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

“汉字起源于图画, 那方块形的字体本身就是天地山川等自然万物抽象的再现, 也是中国人思维创造能力的体现。”通过趣味的故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和领略到汉字的艺术。如谈到汉字的起源, 可以和学生饶有趣味的介绍“汉字起源于图画, 方块形体中的象形因素展示着自然万物的美, 这是一种视觉的造型美。”例如“山”字形体简单, 只有3画, 但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笔下, 就像是一幅描绘高山的墨笔画, 三座三峰高高挺立, 粗重的笔画非常有力量, 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这是一种意境的美。

(二) 汉字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已经将练习书法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提出, 对于继承和发扬汉字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教学中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练习书法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熟练书写、端正规范写字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汉字的美, 各种字体的美, 才能真正刺激学生去学习和练习书法。通过讲解各种字体的发展历史和过程, 并展示各种字帖, 给学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启发学生从楷书和行书入手练习, 进而介绍重要的书法字体和书法家的趣事, 真正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

(三) 汉字趣味故事带领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智慧

“汉字的独特之处就表现在, 很多方块汉字都好像是一幅历史文化图, 里面有形象, 有故事, 更有古代先民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例如通过汉字的趣味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的对联艺术。如大明奇才解缙曾遭奸臣小人的嫉恨, 一次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 指着嬉戏林中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 小猴子也敢对锯”, 解缙便回敬道:“匹马陷身污泥内, 老畜生怎能出踢”。“锯”谐音“句”, “踢”谐音“题”, 一语双关, 上联是故意打击刁难, 下联则是针锋相对、有力回击, 真的绝妙。不仅感受到了汉字谐音和一语双关的魅力, 还见证了汉字下隐藏着的智慧。

四.汉字趣味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汉字趣味故事在中学语文的字音字形教学、文学常识积累和汉字艺术魅力熏陶上都具有启发性的意义。汉字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识字和写字教学, 而是内涵更广、程度更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看, 汉字的趣味故事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 汉字的趣味故事可以进一步促进和落实识字教学, 更准确并且印象深刻的辨析和区分易混淆字的字形、字音, 真正帮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与人交流, 成为良好沟通的工具。其次, 汉字的趣味故事是汉字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缩影和反映。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和伟大, 如何让炎黄子孙们一代一代地继承中华的文明, 如何从血肉里浸染这种智慧, 更多依靠的是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的关注, 而汉字趣味故事正是其中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許慎:《说文解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

[2]倪宝元:《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3]韩鉴堂:《中国汉字》,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9年版。

[4]陶霞波、刘志基:《汉字艺术》, 大象出版社, 2007年版。

[5]纪德裕:《汉字拾趣》,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6]高文元:《汉字教学漫话》,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7]岳冬梅:《字和词的趣味故事》, 蓝天出版社, 1995年版。

[8]陈艳萍:《趣味汉字教学:汉字本身修辞的运用》, 《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5期。

[9]张熙昌:《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2期。

[10]殷秀娟:《趣味汉字教学方法》, 《教学天地》, 2009年第26期。

[11]高洪涛、刘振前:《试析汉字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教育心理》, 2007年第13期。

8.普通名字的趣味故事 篇八

A person’s name is very important. Some names also have special meanings in popular American expressions.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I mean, sit back and listen. You might even want to get a cup of Joe, I mean, a cup of coffee.

One day, an average Joe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An average Joe is a common person—either male or female. This average Joe was lost. He did not know Jack about where he was going. By this, I mean he did not know anything about where to find things in the city.

So average Joe asked John Q. Public for directions to the nearest bank. John Q. Public is also a common person—male or female.

“Jeez Louise,” said John Q. Public. This is an expression of surprise. “Jeez Louise, don’t you know that all banks are closed today? It is Saturday.”

“For Pete’s sake,” said average Joe. This is also an expression used to show a feeling like surprise or disappointment.

“For Pete’s sake, I do not believe you,” said average Joe. He was being a doubting Thomas, someone who does not believe anything he is told.

At that moment, Joe Blow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with a woman. Joe Blow is also an expression for a common man. Now this Joe Blow was NOT walking next to a plain Jane. A plain Jane is a woman who is neither ugly nor pretty. She is simply plain. No, the woman with Joe Blow was a real Sheila—a beautiful woman.

Average Joe asked the woman if all banks were closed on Saturday. “No way, Jose,” she answered. This is a way of saying “no.” “No way, Jose. Many banks are open on Saturdays.”

Average Joe did not know either of these two people from Adam. That is, he did not know them at all. But he followed their directions to the nearest bank.

When he arrived, he walked to the desk of the chief bank employee. Now this man was a true Jack of all trades. He knew how to do everything.

“I am here to withdraw some money so I can pay my taxes to Uncle Sam,” said average Joe. Uncle Sam represents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The banker produced some papers and told average Joe to sign his John Hancock at the bottom. A John Hancock is a person’s signed name—a signature. Historically, John Hancock was one of the sign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Hancock had a beautiful signature and signed his name larger than all

the others.

As average Joe left the bank he began to sing. But sadly, average Joe was not a good singer. He was a Johnny One Note. He could only sing one note.

假如不事先告诉你,你知道“a cup of Joe”就是“a cup of coffee”的意思吗?这个短语的典故出自纽约一家名叫Martinson’s Coffee的咖啡店。据说Martinson’s Coffee出品的咖啡口味醇厚,香味弥漫,甚至隔着几个街区都能闻到,咖啡店老板Joe Martinson也因此成为纽约名人,他的名字从此被人熟知,“a cup of Joe”也就被活用为“a cup of coffee”的意思。但注意,Joe只有用在这个特定词组中才有咖啡的意思。

此Joe非彼Joe。当Joe变成了“an average Joe”,他也不过是个普通人。Joe是英美社会最普通不过的英文名字,用来形容普通人十分贴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an average Joe”既可以表示男孩,也可以表示女孩。下文的“Joe Blow”同样指普通人的意思。

与Joe一样,Jack也是常见的英文名字。与它有关的两个常用短语是“not know Jack (about sth.)”和“Jack of all trades”。“not know Jack (about sth.)”表示对某事一无所知。那么,“I don’t know Jack.”即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而“Jack of all trades”通常作“Jack-of-all-trades”,表示事事通,多面手,却没有一行精通,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杂而不精的人。

在美国,“John Q. Public”是指那些没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或犯罪倾向的普通人。它可以指代男生,也可指代女生。不过,指代女生时有一个更常用的表达方式——Jane Q. Public。另外,John Q. Citizen/Jane Q. Citizen、John Q. Taxpayer/Jane Q. Taxpayer也同样用来指普通人。

“Jeez Louise.”表示惊讶,相当于“Oh, my gosh. (天啊!)”。

“For Pete’s sake”与“For God’s sake”、“For Christ’s sake”同义,都表示“看在老天的份上”。这个词组中的Pete就是《圣经》里大名鼎鼎的Saint Pete。据说在中世纪,人们不能随便呼喊God或者Christ,只能喊耶稣的门徒之一Pete的名字。这就是“For Pete’s sake”的由来。

“a doubting Thomas”指那些生性多疑的人。这又是另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说是耶稣复活后出现在众人面前,十二门徒之一的Thomas没有亲眼见到,他因此声称,除非他看到耶稣手上的钉痕,或者让他用手探入耶稣的肋旁,否则他绝不相信耶稣已经复活。

如果说关于男生的姓名中有平凡如Joe的存在,女生姓名中对应的则是Jane。“a plain Jane”指的便是那些姿色平庸、没有任何动人特征的女子。

“Sheila”,作为女子名字,可译为“希拉”。在口语中,它表示年轻貌美的女子。

“not know someone from Adam”又是另一个来自《圣经》的短语。大家都知道亚当为上帝所创,并非女子所生,因此亚当身上没有肚脐,是最容易辨认的人。因此,“not know someone from Adam”便是“完全不认识某人”的意思了。

我们经常在英美报刊杂志上看到“Uncle Sam”——美国(尤指美国政府)。其实,Uncle Sam(山姆大叔)用来指代美国,还有一段典故。相传在1812年英美战争期间,纽约州特洛伊市有个叫Samuel Wilson的牛肉商人,专门为美军供应桶装牛肉。美军在他供应的桶装牛肉上盖上“U.S.”的记号,以表示“美国”。不过这个“U.S.”的缩写刚好跟Samuel Wilson的昵称“Uncle Sam”的首字母缩写一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Uncle Sam”当成美国的绰号了。

John Hancock是第一个在《美国独立宣言》上签下自己名字的人。他的签名又清晰又漂亮,因此美国人现在也常常把John Hancock当作“亲笔签名”的意思。比如说:I need your John Hancock here.(我需要您在这儿签名。)

9.趣味哲理故事 篇九

推销气球

有一次,一个推销员在纽约街头推销气球。

生意稍差时,他就会放出一个气球。当气球在空中飘浮时,就有一群新顾客聚拢过来,这时他的生意又会她一阵子。他每次放的气球都变换颜色,起初是白的,然后是红的,接着是黄的。

过了一会儿,一个黑人小男孩拉了一下创的衣袖,望着他,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先生,如果你放的是黑色气球,会不会上升?”气球推销员看了一下这个小孩,就以一种同情,智慧和理解的口吻说:“孩子,那是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的。”

走不回来的小和尚

静夜读书,一则禅门公案故事令我沉思良久。

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

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师兄,我这把铁镐木把坏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挖。”师兄劝他移完树再修不迟,他说:“那怎么行?用这样的镐要挖到什么时候呀!”

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真是不巧,我的斧头昨天砍东西弄坏了,就让我用菜刀给你修一下吧。”小和尚听了说:“那怎么行,用刀修得又慢又不好,让我去找铁匠把你的斧头修一下吧。”

小和尚带着斧头去另一个村子找到铁匠,铁匠苦笑着对他说:“我的木炭刚用完,你看……”小和尚放下斧头,又去山中找烧炭的人。烧炭的人对他说:“我已经好多天没有烧炭了,因为找不到牛车去把木料运到这里来。”小和尚又去找一位专运木料的车把式,车把式说:“你看我的牛生病了……”

几天之后,当僧人们经过四处打听找到这位小和尚时,他正提着几包草药匆匆从一个集镇向车把式的村子中赶。大家问他买药干什么,他说为牛治病,又问他为牛治病干什么,他说要用牛车运木料……挖树的事,他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经历这样的事。认认真真忙碌,辛辛苦苦奔波,到最后听到有人问“你在干什么”时,却惘然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在目标的不断转换中,那个最初的目标早已渐渐模糊以至消失了。

在人生的过程中,那个“最初的目标”便是我们的宝贵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丢弃了它,就只能像一个空壳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游荡。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曲折,也不论走出有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因为我们必须有个家,必须回家。

没有教训能使人成大器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个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皮鞋的来历

一位国王忽然心血来潮,要到那些偏远的乡间旅行。结果因为道路崎岖不平,遍地碎石子,咯得国王双脚疼痛难忍而败兴而归。等回宫后,气急败坏的国王一边揉着青紫的双脚,一边愤愤不平地下了一道圣旨:“把全国的道路给我用牛皮铺起来!”而且他还颇有“人文关怀”,认为这样大动干戈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百姓的双脚着想……于是越想越觉得应该铺路。

可问题是就是把全国的牛都杀掉,也不够用来铺路。然而圣旨如山倒,谁敢不从?于是百姓们只得摇头叹息。这时,有一位聪明的仆人斗胆向国王进言说:“与其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牛,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双脚呢?”国王如梦方醒。

10.趣味数学故事 篇十

零国王被跳蚤咬了,它拿剑向跳蚤刺去,跳蚤准备和它大战。

跳蚤拿出一把比老鼠胡须还细的小宝剑跟零国王杀在一起。零国王被杀到跷跷板上,跳蚤跳到另一头,把国王弹飞到半空。零国王说自己表面个头大,但是没重量,因为是零。跳蚤打了喷嚏把国王冲出去好远,零国王一屁股坐在地上。跳蚤说连个喷嚏都经受不住还跟我斗,再见吧!

零国王气的双目圆瞪,摘下腰间的乘法钩子勾住跳蚤,喊道:“变”,跳蚤不见了,国王自言自语说它能把任何东西乘没,就连法术高强的小数点都治不它。

11.从故事出发,读出趣味来 篇十一

假如先不这么想,拿起来就读,一篇一篇看下去,也会觉得有点意思。

一篇小故事,读起来不费事,但就是有的地方模糊,总是看得不够真切。那就再读一遍,在模糊的地方多用点心。多读一遍,模糊点就会少一些,但有的地方你读多少遍,意思疙里疙瘩的,还是参不透,那就得查工具书了。

读一篇小文章,不停地翻工具书,早晚会让人厌倦。那就只有简化头绪了。

怎么简化头绪?

首先,有些字一定不用去查字典,比如马、牛、羊、人、手、口、山、石、火等。因为这些字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其次,有些字一定要查字典,那就是生僻字。

最后,也是最要紧的,有些字看起来认识,意思也懂一些,马马虎虎也就过去了,这才是真要下功夫去琢磨的地方。这一类字,古今通用,用今义解释古义,似是而非,表现得不明显,却又是真障碍。

比如,“学而优则仕”的“优”,我们大都理解成“优秀”,学习成绩优秀可以去做官,情理也通,但我们读《论语》,知道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做官做得优秀再去学习,情理上不大通。查查注释,我们知道,这里的“优”是学习而有余力的意思,跟是不是优秀没有关系。

又比如,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蓄水的坑里长出了“春草”,如果说长水草,那还说得过去,“春草”怎么长在水里?“池塘”的意思我们懂,但这里的意思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这里,“池”是水坑,“塘”是“堤”的意思。“春草”长在水坑的堤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还比如,本书收录的一篇故事《王昭君》,末尾几句是:“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这一段话,“充”字看起来眼熟,也要查一下,是“凑数”的意思,但“行”字更熟,又出现了两次,是什么意思呢?末一个“行”理解成“出行”,马马虎虎,前一个“行”理解成“出行”,文理不顺。查《汉语大字典》知道,“行”在这里两处都是“出嫁”的意思。匈奴人求美女,汉元帝开始拿丑女王昭君凑合事儿,见了王昭君,发现是个大美人,不想说话不算数,不得不把王昭君嫁了出去。这才是这个故事的趣味。这个“行”字如果马虎过去了,故事的趣味怎么都会减去一大半。

字义基本疏通了,句意还有些含糊,即便句意大概明白了,段意还是个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那就去读“译文”。看看人家怎么说的。不过,他说他的,你看你的,合你的意,就放过手,如果不合你的意,再拿你的意去比他的意,看谁意长。一时驳不倒他,也没关系,得空想一想,总会有收获。就是一辈子也想不明白,那也没关系,留给别人去想。

回头看“趣味”。

一个故事是不是有趣,这首先是作者的事,如果他写的内容无趣,任谁也读不出趣味来;再就是编者,挑出来的故事索然无味,一样白费功夫。

能不能读出味道,那可全是自己的事。按说文意疏通,稍加思索,就能品出滋味来。至于是不是可口,那又是另一个问题。

故事有趣,自己读得有滋有味,当然算趣味故事。

一个故事,本来就简单,已经注释了,还编了“译文”,还能剩下多少看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选编了一个“题外话”,在每个故事后面另选一个故事,不注释,不翻译,让读者自己去读。这样,难度自然要大一些。自己有兴趣的话,注注更好,不感兴趣,随便浏览浏览也会有些好处。这里有比较阅读的意思。除此之外,两个故事之间多少有些意味。比如《司马病》,讲述司马懿怎样诈病,麻痹政敌,篡夺曹魏江山,后附《世说新语》的一个故事,讲述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怎么把帝位传给痴儿惠帝司马衷,导致天下大乱。两相比较,会有一种历史感。俗话说的“十分本事七分用,留下三分给子孙”,不能不说语重心长。

又比如,《郑玄在马融门下》讲述郑玄求学的故事,后附蔡邕赴宴的故事,前者如何机关算尽,后者又怎么知音避祸,想想孔子感叹的“德不孤,必有邻”,可谓言之有物。

再比如,魏文帝威逼同母弟曹植七步成诗,却对异母弟曹干怜爱有加,冰炭同炉,岂能一言以蔽之?

12.趣味童话故事 篇十二

“你说奇怪不奇怪,我怎么会跑进你的眼睛里呢?”青蛙的脸上鼓起了两个大包。“真奇怪,你的眼睛怎么会装得下我呢?”小鱼儿摆了摆好看的尾巴。

“看来,你的眼睛能装得下整个世界!”青蛙讨好地说。

“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半儿在水里,一半儿在岸上。”小鱼儿说,“我的眼睛再大,只能装下半个世界。”

“岸上的半个世界,交给我好了。”青蛙说,“咱们俩一起努力,共同把整个世界,装进我们的眼睛里。”

“太好了,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一件事呀!”小鱼儿兴奋起来。

青蛙跳到洗衣石上:“小鱼儿,咱们比一比,看谁装进的世界多。”

小鱼儿什么也不怕:“比就比,谁的眼睛也不准眨!”

小鱼儿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我看见了一丛水草。”

青蛙的眼睛也睁得大大的:“我看见了一排柳树。”

“游过去一群虾。”

“飘过去一片云。”

“鲤鱼、鲫鱼、鳝鱼,像天上的鸟儿一样游过去。”小鱼儿打了一个比方。

“鸽子、大雁、麻雀,像水中的鱼儿一样飞过去。”青蛙也用了一个比喻。

“哇,好大一条鳄鱼!”

“呀,好大一架飞机!”

“乌龟妈妈带着小乌龟们在水中散步。”小鱼儿说。

“母鸡太太带着小鸡仔们在地上觅食。”青蛙说。

“我看见了远处的漩涡,转呀转呀!”

“我看见了远处的风筝,飞呀飞呀!”

就这样,他们俩都把自己看到的`半个世界告诉给对方。青蛙眼睛一眨也不眨,他想把更多岸上的世界告诉给不能上岸的小鱼儿。

“我看到了水面上的星光。”小鱼儿说着,打了一个哈欠。

“我看到了草丛中的萤火虫,树杈间的月牙……”青蛙说着,伸了一个懒腰。

“世界可真大呀!”小鱼儿叹了一口气。

“比世界更大的,是我们俩的眼睛。”青蛙挥了挥拳头。

夜深了,青蛙想,反正小鱼儿也看不见,就闭上眼睛乱说一气:“我看见天上飞着一条水牛、两头肥猪、三只羊、四只羊、五只羊……”

数到九只羊的时候,青蛙睡着了。直到天亮的时候,青蛙才睁开眼睛,他觉得再也受不了啦,终于“扑通”一声,掉进水里。

青蛙一看,水中的小鱼儿一动不动,两只美丽的大眼睛,睁得大大的,就像两颗晶莹璀璨的宝石。他太感动了:“亲爱的小鱼儿,为了我们的世界,昨天晚上,你的眼睛一直就这么睁着吗?”

13.趣味数学故事 篇十三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十分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明白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十分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十分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14.诗词故事给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篇十四

启示一:走进故事,事中识诗人

诗词故事是编者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介绍诗词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学生读了故事,了解了创作背景,再来学习古诗词,就很容易亲近作者,理解诗词,进入诗词的意境。

[案例1]《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的开场片段

师:想听故事吗?

生: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文书、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了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力大无比,求您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夺回军印,回营复命。这位年轻人就是辛弃疾。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建议抗金,但都没被采纳。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了江西上饶县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村居”。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讲这个关于词人的生动的故事,不露痕迹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于他们来说,辛弃疾,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他智勇双全、对国家赤胆忠心,怀才不遇的鲜明形象可触可感。带着对词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再读这些诗词,学生自然更容易走近诗词情境。

启示二:还原画面,画中会诗义

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每一篇诗词故事都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在读者眼前还原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小学生凭借故事中对物象的具体描述,理解艰深难懂的诗句就容易多了。可见,采用画面还原法,把凝练含蓄的句子还原成形象的画面不失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案例2]《江雪》一诗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意思就是说我们读了一首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今天我们要把《江雪》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该画些什么?请你读读诗,画一画。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画?请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生:(展示画)我画了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因为诗中写到“千山”“万径”。

生(反驳):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画不出来了;

生:从“鸟飞绝”的“绝”可以看出鸟儿都飞走了,所以我就把天空画得十分的干净,白茫茫的。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把凝固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这个还原的过程,即为“举像”的过程。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千山”“万径”“绝”等字词的意思,更难得的是凭借原有的图式经验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沉潜到诗句之中。其次,诗句表达的意境是由一个艺术画面构成的,阅读古诗,不能孤立地理解一个个物象的意思。而这种画面式的还原就是一种整体的建构,它有利于沟通物象间的联系,让学生整体感受画面的内涵,进而体会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思想感情。当然,这里的画面不仅仅指静态的,也可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也不局限于以画还原,还可以采取演一演、写一写,甚至唱一唱等方式。

启示三:意与境会,境中悟诗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造境”对于学生悟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再看诗词故事用以包“诗”的“文”,绝对不是对古诗诗句的简单直译,那些描述性的語言起到了很好的“造境”效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的意思是: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也可以想象到,弟兄们在家登高、人人佩戴茱萸时发现少我一人,正思念我呢。而在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学生读着这情真意切的语句,很自然的就置身于“思念”的情境中,感悟到诗人深深的思乡情,这就启示我们感悟诗情必须伴随着对诗境的体验,“造境”和“悟情”是水乳交融的。

[案例3]《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片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入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生写)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得好呀!

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很多老师教学这一句词的时候仅止于让学生理解“吴音”“相媚好”的意思,对“醉”的理解停留在喝了点酒,有点微醉的层面。而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相媚好”,让学生想象老翁媪会说些什么,而且是以第一人称对话交际,营造了农家朴素恬静的生活情境。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生自然就走进了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深得这“醉”的内涵。

诗词故事中的“文”,为学生搭建了自主走进“诗词”的桥梁,与“诗词”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借鉴诗词故事的匠心所在,追求诗词与人、诗词与画、诗词与境的妙合自然、和谐统一。

上一篇:情商压力管理培训后感下一篇:英语学习培训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