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史有感

2024-06-19

美国科技史有感(15篇)

1.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一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使我深受感触,那就是《美国房东》。

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到外国读高中,住在一个百万富翁的家里,家里本应是很“派”的,现实上却很俭朴。在第一次进餐时,主人竟然吃掉了小儿子的剩菜剩饭,“我”十分不解,后来主人告诉我只有没文化的人彩绘浪费东西。而且主人从不雇人做自己可以做的东西,一次大学后,他们一家人扫起雪来,“我”被他们所感动了。

从中我感受到了主人的勤俭为本、身体力行的高尚精神。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物资,不浪费粮食和任何有用的东西。节约资源,从小做起,我们也要学习那位美国房东,勤俭为本,身体力行。浪费粮食是没有文化人做的事,而不是我们。同学们,不要再浪费粮食了,要节约起来了。

我们有些中国人这一点做得最不好,总喜欢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钱,有时为了要面子,还要浪费许多东西。有些人为了要面子,买许多不需要的东西,这样是最可耻的。还有一些中国人还虚幻浪费粮食,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到饭店吃饭,还没把一盘菜吃完就倒掉了。这一点中国人要向美国房东学习,要勤俭为本,身体力行。

节约任何一种资源,勤俭为本,身体力行。

2.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二

美国杜邦公司100项化工专利转让。以涂料和漆类技术为主。

煤电厂SCR选择催化还原装置催化剂再生技术

煤电厂为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绝大多数都已经装有或者正在加装SCR选择催化还原装置, 其中催化剂需要定期更换, 是一项大支出。美国某公司拥有专项技术专用设备还原再生SCR催化剂, 使得减排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提供SCR催化剂再生服务方面, 该公司为美国业内之龙头, 可在中国组建合资企业, 在中国开展SCR催化剂再生业务。

美国专利燃油添加剂

蓝钦KM-1炼油添加剂, 被美国联邦环保局称为“环保之星”, 应用于“石脑油”、“炼化后汽油”和“煤焦油”的添加剂, 大幅提高辛烷值和汽油品质, 成本更低, 不含任何重金属, 显著降低燃烧后污染排放。可完全替代目前广泛使用于炼油及调油过程中的含有致癌物质的MTBE和含锰重金属的MMT等添加剂。在氧含量不增加的情况下, 使辛烷值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并能使成品汽油的品质大大提高, 直接达到欧4或欧5标准。同时, 使企业成本降低, 利润增加。这种产品被美国称之为节能低碳型的“环保之星”。国内企业可与美方合资设厂生产KM-1。

蓝钦KM-G炼油添加剂。辛烷值115-116, 动力极好。可以完全替代目前广泛使用于炼油及调油过程中的含有致癌物质的MTBE, 无添加量限制;亦可完全替代汽油使用。这对改善和提高燃油品质, 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及脱离对于石油产品的过度对外依赖, 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该产品也可直接替代高品质军用汽油使用, 是美国目前力推的低碳环保产品。原材料可以用石油化工产品, 更可用煤化工产品制造, 对发展精细煤化工产业有重要意义, 建议在山西、内蒙、宁夏、新疆等产煤大省考虑投资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 2年内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国内企业可与美方合资设厂生产KM-G。

美国生物柴油技术与设备

转换速度快 (30分钟) , 转换率80%-95%, 副产品价值大。可生产动力极好的高品质零排放的B-100生物柴油, 被德国称作“白柴油”, 百分百地直接在高档汽车中使用。原材料为不占用耕地的材料, 如:文冠果油、麻风果油、棕榈油、海藻、湖藻、河藻、蕨类、油桐、腰果壳油、地沟油等。国内企业可与美方合资设厂生产KM-3。投资额约3000万元人民币。

生物芯片项目寻找投资

由原美国FDA华人科学家带发明专利技术回国创业, 研发和制造国际最先进的第三代生物微芯片, 样品已多次送检于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鉴定合格, 具有进入美国市场的资格, 同时该产品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美国农产品部的动植物进口检验部的免检证书, 及巴尔的摩海关进口许可证。本年度内可实现投产及生产规模化, 全部海外销售。第二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3年后年产值可达数千万美元。寻找一期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

美国紫外线/红外线吸收剂

纯天然合成, 没有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和重金属, 防紫外线指标UPF值可高达1000+, 远超全世界任何其它同类产品, 甚至对UV-C都有防护作用。经过处理后的纺织品, 具有防晒和凉爽的功效, 可吸收短波。有很强的抑制细菌和杀灭病毒作用, 有效地抑制汗臭、狐臭、脚臭等异味。可使处理后的服装具有防晒、舒爽、抗辐射、排异味等特殊功效, 是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现寻找印染或服装企业用户。

成品油生产与批发零售企业

某民营企业具有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成品油批发及零售经营资质, 现寻求收购或合资经营。

世界领先的威洛士杀菌消毒剂

威洛士杀菌消毒剂源自美国杜邦科学家多年研究成果, 可完全替代目前世界上消毒剂普遍采用的氯水漂白剂技术, 次氯酸钠 (Hypochlorite) , 臭氧, 溴, 过氧乙酸 (Peracetic Acid) 和Chlorine Dioxide (二氧化氯) 等现有产品, 可应用于核电站、发电厂、石化厂、炼油厂、污水处理厂的冷却塔、水果蔬菜收获后处理、肉类 (禽类) 加工厂、食品生产设备及瓶罐及包装消毒、饮用水处理、医院疾病控制等众多领域。

威洛士杀菌消毒剂以过氧化氢中加入专有原材料为主要配方研制出来的消毒剂产品, 为无色无味液体, 保存期长 (两年) , 作用温度广 (0-95度) , 效果不变, 不需要冲洗, 无腐蚀性 (和水一样) , 杀菌消毒效果更好, 不产生任何有害分解物, 对环境完全无害。威洛士杀菌消毒剂能显著提高杀菌消毒效果, 延长设备使用时间, 减少生产过程中停车时间, 大大降低消毒剂的运输及存储成本, 更安全环保。威洛士杀菌消毒剂用量按排名来分主要包括:能源工业, 石油炼化工业, 农业, 环保工业, 医院及日用品和家庭用。

该产品寻找国内生产/经销合作。

革命性的生物环保型水治理修复技术

美国绿贝系列水治理修复生物产品, 应用革命性创新的超级嗜油菌技术, 以及强效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技术, 能以100%生物方法完全分解消食各种油、脂、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和有机废物生物, 高效治理因生活污水、各种废油和脂类、含重金属工业废水等造成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污染, 使其在1-2个月内无毒、无臭、无重金属, 最终还原为二氧化碳和水, 没有任何二次污染。是目前生物修复的最尖端的高新技术。

该系列产品可直接应用于污水处理厂, 受污染的池塘、湖泊, 水库、护城河、水产养殖池、建筑和工厂排水管道、市政下水管道系统等。通过定期使用, 可长期降低和控制当地水域的有机废物和化学废物含量, 达到长期可持续性环境保护目标。

其主要功效是:

1.使混浊水质变回澄清

2.消除水藻和凝絮

3.显著消除抑制有害细菌和微生物

4.显著消除硝酸盐、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5.消除控制硫化氢、甲烷、氨和其他有毒气体和臭味

6.将废油和脂类分解成完全无污染和残留的二氧化碳和水

7.分解消食淤泥

8.消除各种蚊虫孽生

9.修复水域自然生态系统

10.无二次污染, 能长期维持水质

11.完全生物方式自然处理, 无毒, 对鱼、禽类、植物和人类都安全

12.使用简便, 按比例投入水中即可。修复比例1:20000, 维护比例1:40000

13.大大减少清理淤泥、沉淀物和水藻的费用, 降低维护成本。

产品寻找国内合作伙伴。

绿钦Greenly生物植物优生菌

用于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花卉、草地等所有植物。绿钦Greenly生物植物优生菌是线虫的天敌, 使用后土地板结和硬化改善, 不需休耕和轮种; (线虫使全球粮食减产12.3%, 直接经济损失为1000多亿美金) 优生菌的开根率极高, 是一般开根产品的6-10倍, 使用后, 抗倒伏能力强、耐干旱, 抗病虫害能力增强;不用或少用肥料, 不用农药。改善土地的生物态相, 蜜蜂及更多益虫益鸟回归;优生菌中含有17种以上的氨基酸, 能有效促进各种植物健康生长, 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极为丰富。优生菌对各种植物都有效, 增产30%-250%。

产品寻找国内农业基地合作。

固体水技术

可解决沙漠、山区和特别干旱地区的植树以及城市绿化。一块几公斤的干水块植入土内, 可在干旱的天气代替人工浇水, 保持1-6个月持续给树苗供水。可节约用水60%以上。对于盐碱地严重的地区, 含有盐碱修复功能的固体水和含有生物菌的固体水, 可以有效地保持植物的成活率。

产品寻找专利技术转让/国内生产合作

联系以上项目请拨打商会投资俱乐部

3.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三

早从上世纪末英国娱乐节目Pop Idol走红以来,全球便掀起了一股平民选秀热潮,诞生了一批批“草根偶像”。近年来,中国大陆选秀节目也层出不穷,不少平民偶像脱颖而出,选秀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一些中国独有文化。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现在人们也可以同时观看到美国的娱乐节目。此文中笔者将要对中美两国最热的两个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和《美国偶像》(American Ido1)进行比较,试图从面子文化角度得出一些启示。

一、节目简介

(一)《快乐女声》是中国湖南卫视主办的大众歌手选秀赛,现今大陆颇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它引起极高的社会关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专家评委一般由华语流行乐坛歌手、资深电视人或其他明星担任,在海选中,他们给选手打分,并可现场颁发通过卡,允许选手参加下一轮比赛。在晋级赛中,他们要提名选手参加PK赛,并且能直接让选手晋级。在媒体上能听到对选手评价最多的声音来自评委,他们对比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选手有深刻的影响。

(二)《美国偶像》是美国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开播八年来一直是Neilson收视率排行榜第一名。四位评判Simon Cowell,Randy Jackson II,Paul Abdul和Kara DioGuardi在全美寻找未来美国偶像。在这个节目中,评委意见至关重要,他们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判,同时其极富特色的点评也是吸引观众的手段之一,因此薪酬极高。

二、整体印象

2009年《美国偶像》决赛以开四位评委玩笑开始,主持人通过视频回放其点评,并总结其评审特色,比如说Randy Jackson喜欢说“My dog”,“for me”和“for you”,Kara DioGuardi的口头禅是“Honey,(Im sorry)”,“Honey,(I dont think yon are ready for the competition)”等,Paul Abdul的用词最为丰富,而最擅长讽刺人的Simon Cowell的特色是问了太多“what”。尽管评委们平时的角色是评审别人,但通过回放,他们被美国数亿观众好好的评审了一把,因此也成了娱乐因素。同时,如果观众和选手不同意评审们的评价,他们也会当场反驳,丝毫不顾及面子,节目主办方也会播出。可以说调侃和反驳评委在《美国偶像》节目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纵观历届《快乐女声》,拿评委和主持人开玩笑的情况很少见,尤其在决赛,评委的地位是不容挑战的。主持人何炅和汪涵这两个湖南电视台的金牌主持人对评委们的态度非常毕恭毕敬。

总之在《快乐女声》,选手们是唯一受到评判的对象,而评委则高高在上,权威不容质疑。而评委和选手不同的地位对待显然也对节目的风格和整体效果产生影响。可以感受出,相比之下《美国偶像》节目中的娱乐元素要更加多元化且教条色彩不浓。从评委,主持人到选手都是娱乐的一部分,被评头论足的不仅是选手,评委和主持人不会因地位不同而给面子。

三、原因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美两国的娱乐节目中不同角色所受到的待遇不同呢?笔者认为,这是两国人民拥有不同面子文化所导致的。

(一)Brown和Levinson(1978,1987)指出人们需要两类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所谓的积极面子,是指人们都希望“自己的需求至少能得到某些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需求(或者源于这些需求的行动/成果/价值观念)”被认为是合意的”。所谓消极面子,则指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希望“自己的行动不受他人妨碍”,希望“行动自由不受干预,注意力不受干扰”。不难看出,在Brown和Levinson的消极面子概念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个人自由。换言之,任何可能阻碍他人自由的言语行为都可能伤害他人的消极面子。这种以自由为核心的消极面子概念,很大程度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跨文化学者Riochi Okabe(1983)也指出,美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信奉个人主义的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如此,特别注重独立的“我”,反对外来约束和干预。

所以基于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显而易见当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对自己指手画脚时,美国人的反应要更加激烈一些,所以就出现有些选手们当场就对评审尖刻地评论强烈表现出极大地愤怒和不满。同时,基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媒体也强调“各开其口、各行其是、各展其才、各实其志”(于洋,2000),必须将评审和选手的意见共同播出以供观众评价,否则便损害选手们的消极面子。这符合美国人强调的言论自由价值观,也会给节目增添一些争议性和吸引力,所以举办方也乐于播出。

(二)相形之下,中国的“面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儒家主张个人和其他任何人交往时,都应当从“亲疏”和“尊卑”两个社会认知向度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前者是指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后者是指双方地位的尊卑上下。某人在考虑要不要给别人面子的时候,其实主要就是在考量彼此之间的“关系”。

因此。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快乐女声》里评委和选手关系,会明显发现评委彼此间关系自然更加亲近,所以他们都觉得有义务要维护彼此的面子。因为尊者的面子要比处于卑位的人的面子更重要,而且人绝不该丢面子,尤其是在自己的下属面前。因此,本着“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的心理,生长于中国社会的评委自然善于做人,善于顾忌其他评委的面子,会为了在公开场合不驳别人的面子,明明不同意却不提出反对意见和建议,甚至为了给别人添面子,而表示赞同他的说法。他们的评审对象只是选手,不包括彼此。

同时,按“尊卑”来论,评委处于尊位,选手处于卑位,所以即使评审有错误,评价过于尖刻,选手也不会当面指出,即使指出媒体也不会公布,这是媒体的力量,也是文化的顾忌。选手是通过海选出来的,原本属于草根文化,缺乏背景,所以处于尊位的评委尽可以直接指出选手的缺陷,其中不乏自己有失偏颇的主观感受。

再次,中国传统有当面教子,背后教妻的传统,内外有别。所以一般评判都比较委婉,不伤人面子。评判不痛不痒,宁愿背后私下里谈。这样娱乐节目就缺少了真实性和深刻性。而现在向西方学习,评委“一针见血”的点评,有时不顾及选手的面子,有伤自尊。好在选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尊卑的熏陶,忍力了得,所以在快女的舞台上鲜见争执的现象。

最后,面子文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形式主义,手段成了目的,目的成了手段。评委们深知维护对方的面子就是给自己长面子,而让别人丢面子也会导致自己以后丢脸,因此为其他评委留面子就是为自己留面子。

四、启示

对于“面子”这一概念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阐释。胡先缙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

“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这一定义忽略了面子的其他方面,如一个人可能由于有一个有名望的亲戚从而也跟着有面子等。金耀基用“面子”统称胡氏的“脸”和“面子”,将“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何有晖的定义为“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重和顺从”,这显然不能概括“面子”所有内涵。最后翟学伟也从语义分析人手对“脸”和“面子”进行区分,认为“脸集中体现人的自身形象或表现”,而“面子偏向互动双方所处关系状况,是一种心理地位”。

本文作者倾向于将“脸”和“面子”区分开来。“脸”是所有人都不可缺少的基本的道德正直感和生存能力。人人都应当顾忌自己的脸,力争成为一名正直、正派的社会成员,获得别人基本的尊重。人们一般只会由于做出一些不道德或为社会不能接受的行为时而丢脸,这是基本标准,没有多少之分。而“面子”是指人们由于所取得的成就或者卖弄炫耀而得到的名声、声望。进一步说,踏入社会时,每个人拥有同样的脸或脸面,没有面子,然后在生活中逐渐积累面子。获取面子的途径一是通过个人成就,一是通过非个人因素(如炫耀财富或者社会关系等)。

(一)基于“脸”的观念,所有人的脸面——包括选手的、评委的、主持人的以及观众的——都必须顾全,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30岁的洛杉矶美女选手鲍拉·古兹彼得在2006年《美国偶像》海选落败之后,因不堪忍受评委的当场讥讽嘲弄,终日生活在抑郁痛苦之中。11日深夜竟含恨自杀!这起自杀案震惊了全美国,也引发了人们对残酷的选秀节目的忧虑。

从上述悲剧可以看到。《美国偶像》中评委尽管试图做到公开公正的评审,但却忽略重要一点,即无视甚至损害选手的脸面,使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同时,如果一个人丢了脸,那么周围人对他的信任将受到损害,这可能会导致该人将面临被蔑视和孤立的危险,因此才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因此某些《美国偶像》节目的评委应注意自己的措辞,尽量客观公正评审的同时,不要损伤选手颜面,对事不对人但不能对事不顾人。

(二)基于“面子”,某些快女评委应放下“亲疏、尊卑”之优越感,平等对待选手。牢记自己职责是做出公正的评判同时给出选手专业的建议,而不是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口才。同时,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在赛场上要及时给出中肯的评价,不应私下解决,剥夺观众的欣赏权利。

4.看《美国达人秀》有感 篇四

如火如荼的《中国达人秀第三季》已经结束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我认为结果不怎样的中国达人秀之后,艺术人文频道又播出了美国达人秀。第一次看美国的达人秀是在崇明,我爸爸实在没有事情做,就乱在调电视频道。还真的让他调到一个好节目——就是美国达人秀。

美国达人秀的评委配置和中国的一样(应该说中国的和美国的一样)——都是两男一女。还有一个叫“尼克”的主持人。这是我觉得最好玩的一个人。在众多达人多才多艺的表演中,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达人的优秀表演中,一部分脱颖而出的达人就是因为请他一起表演。才有这么幽默的效果。

还有,我认为美国人比中国人更有趣。他们好像比我们中国人更开放。我们中国的大人在舞台上大多比较严肃;而美国达人在舞台上则非常的随便。但正因此他们才能更多为我们制造笑声。当然,美国也有令人惊叹他们高超技艺的达人。这些表演人才是整个达人节目的核心。

最后,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的达人,我都祝愿他们梦想成真!

初一(1)班

5.读《美国哈佛大学校训》有感 篇五

哈弗大学的校训是: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淌的哈喇子,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我从哈弗大学的校训中读出了勤奋、惜时、行动、毅力、成就,没有惊天的志向,有的是实实在在地东西,很务实。这样的校训语言通俗易懂,使人容易理解,因此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作为一名教师可以做到事情是把他们告诉学生,并且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在我们的学校见到的校训常常是高度凝练,让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我们的观念确实需要做出改变了。比如,有的学校提出“笃学”,学生都不知道怎样读这个词,更不要说这个词的意思了,它又能怎样指导学生呢?我们还是多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吧。我是一名教师不能决定校训,但是可以借鉴哈弗大学的校训,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给学生提供容易理解的语言。

6.读《美国中学生报告》有感 刘恋 篇六

刘恋

曾经偶然涉猎一本书,魏嘉琪女士的《美国中学生报告》。那个时候,自己就被这本以一种不一样的方式阐述美国中学教育的佳作深深吸引。那时,自己也还只是一个学生,对书中所讲到得的美国式快乐教育有着无比憧憬。这些天,我想方设法在各大书店搜索,好不容易找到了这本久违的图书,再次细细品味和思考书中给我们展示的这种与中国中学教育很不一样的美国教育形式。不过再次读它,自己的角色不一样了,由学生变为老师,感觉有另一种和以前不一样的心灵触动,甚至给了我很多的教育灵感。

这是国内第一本以全景方式涉及美国中学教育的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纪实性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作者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出入美国十几所不同类别的中学、青少年健康中心、少年管教所、少年母亲学校等,采访、踏勘、考察并举,在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了此书。书的内容包括美国中学生校园内外的学习和生活,美国中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施、考试方针和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揭示出了美国青少年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书中阐述的美国教育是一种粗放式教育,很注重个人创造力的培养,但是他们也忽略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中国式教育正好相反,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我并不认为这两种教育有好坏之分,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只是各有侧重点,中国教育需要借鉴美国教育的经验,更注重学生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让中国多出几个诺贝尔奖得主;同时美国教育也许也应该向中国教育靠近,多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这样就不至于每年国际奥数比赛,高分总被咱中国选手包揽。

另外,美国的多层次教学,我觉得很值得借鉴。他们提倡开放性教学,学生不分班级,可以自由选择课程,积累够一定学分就可毕业,这些学生还上一些训练课,居然还包括餐馆技术、照顾小孩、帮人做家务等,这让我特别感兴趣。的确,读书读书,真不是只抱着书本读,还要走进社会,读“社会”这本更厚的百科全书,从中我们能学到很多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经验。

还有美国的中学教育不提倡“背书”,凡事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比如历史重大事件,他们不要求学生把时间、地点、人物背下来,只要求知道其历史意义

就可以了,至于资料的东西可以查电脑,这与中国教育大相径庭。在中国式教育背景下,孩子们每天面临着让他们头痛的事就是“背背背”:背语文课文、背数学公式、背英语单词、被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意义……而且要一字不差!目前我国实行了素质教育,同样是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都是为培养实用的人才,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教育中汲取有益的部分,所以这本书的对美国中学的介绍很有意义,我相信国内的学生、教育工作者、教师、家长读了这本《美国中学生报告》会有很多启示,我们从中找到参照,找到适合我们的部分。

另外书中还有一些让我深有感触的东西想和大家分享:

在美国,每个孩子都是优秀学生。为什么这么说呢,给大家说说书中讲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从中国内地移民来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很感动: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最初听说是杰出学生,她简直不敢相信:写没写错名?会不会有重名的?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高都没考上。由于她与丈夫离婚,孩子留给丈夫,从小这个孩子就学习不好。初中时,回回家长会上,老师都要点名批评他,上课时则常常被老师拽出课堂。而来美国才半年,英语还跟不上,怎么就奇迹般地得了杰出学生奖?校长还有亲笔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保持联络,将这个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校长的信还说,这个孩子将在这所学校学习4年,毕业之际,他们相信他和孩子的家长将会看到一个身体健壮、心智健全,热爱艺术,既会创造,又会欣赏,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关心并乐于参与竞选和法律判决,对社区有忘我的奉献精神的优秀人才,他将懂得尊重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人,并知道怎样与他们沟通、交流。校长说他对此深信不疑。这位中国女人拿着儿子的奖状和校长给她的亲笔签名信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的儿子扬眉吐气,腰也挺直了。鼓励的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提携和推动的力量。

其实这位中国女人不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系统的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运作。美国中学所有学生毕业全部获奖,只不过奖项、名目不同罢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设奖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发奖是校长、老师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潜能的正面手段。实践证明:表扬、赞美,就是比批评、指责更有积极的推动力。

在美国,大多数的学生都打工,这些打工的孩子不管家里多有钱都靠自己,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自食其力的习惯。这已经是社会的共识了,每到暑期政府还会指派一些具体单位,必须解决多少名学生打工,政府在税务上减免单位的负担。

7.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概况 篇七

一、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提升美国经济的竞争力,立法者和行政部门经过争论达成决议,公众将从允许大学和小企业有权决定对联邦基金资助所作的发明保留发明财产所有权利,并使之进入商业化过程的政策中受益。在这一背景下,1980年美国国会颁布了1980.P.L.96-517,即《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这就是著名的《拜杜法案》,随后又颁布了《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拜杜法案》和《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由个别的偶尔所为进入到了国家层面的行为。

《拜杜法案》统一规范了联邦专利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利用政府资助进行研发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权属标准,把研发成果的所有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与政府签订合同或授权协议的大学、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和小企业手中。《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明确指出需制定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以支持国内的技术转移和促进联邦政府科学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年预算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联邦实验室,必须设立专门的研究和技术应用办公室,从事研发成果的技术转移,同时规定,各联邦机构至少将其研发预算的0.5%用于支持下属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的技术转移工作。《史蒂文森—威德勒技术创新法》奠定了政府实验室技术转移的基础。

1982年,随着《小企业创新发展法》的颁布和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计划”应运而生,增加了政府对具有潜在商业化价值的高技术小企业研究项目的资助。此计划虽未新增拨款,但是通过立法规定,每个研究经费预算超过1亿美元的政府机构和联邦研究实验室,都要从经费中拨2.5%的资金,按照竞争方式资助小企业,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小企业创新发展法》通过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参与联邦实验室的项目研究,使小企业成为促进联邦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之一,达到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满足联邦政府研究开发工作及商业市场的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跨学科发展和技术开发活动的日益多变和复杂,技术开发费用日益高昂,使单个企业难以单独承担新技术开发的费用和风险。有相似技术需求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发,利于分担费用和减小风险,这使得美国《反托拉斯法》限制企业之间合作的传统规定阻碍了技术创新。因此,1984年颁布的《国家合作研究法》允许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合作生产,以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消除了产业界合作研究的反托拉斯障碍,并因此形成了半导体研究公司、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公司等大企业集团。

针对《拜杜法案》没有对联邦实验室是否可以参与专利等知识产权转移做出规定及其他问题,1984年美国出台了《拜杜法修正案》,允许联邦实验室自行决定其专利的对外许可,允许委托机构收取专利权使用费,并规定大企业与小企业一样,可以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研究所产生专利的排他性许可,在一定限制范围内,允许大学和非营利机构运行联邦实验室所有的发明权。1989年出台了《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允许联邦实验室从事与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研究活动。随后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由威灵耶稣大学运行,进一步促进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向产业界转移。

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技术转移法》,鼓励国家实验室与工业界合作建立联盟,促进技术转移。法案规定,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盟作为全国性的技术转移机构,提供资助机制保证其开展工作。该法明确技术转移工作是所有联邦实验室雇员的职责,并作为人事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该法案修正了《技术创新法》,明确授权联邦实验室可以同其他机构签订合作研发协议,为联邦实验室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1987年,美国颁布《12591号总统令》,其目的是要确保联邦实验室和政府机构通过转让技术支持大学和私营企业。总统令要求联邦政府机构和实验室的负责人识别和鼓励在联邦实验室、大学和企业之间积极充当信息管道的个人。强调政府对技术转让的承诺,并促进GOGO实验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签署合作协议。总统令还要求联邦实验室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将完全或者部分使用联邦资助获得专利的所有权转让给实验室的运行方,前提是联邦政府有免费使用专利的许可。

1988年,美国颁布《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将所属美国商务部的国家标准局改名为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委托其主管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盟,扩大其在技术转移工作中的作用。

1989年,美国颁布《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允许联邦实验室从事与大学和产业界的合作研究活动。随后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航空航天局、能源部和联邦小企业管理局等政府部门,进一步促进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向产业界转移。《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转移的任务,并将技术转移上升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

1991年颁布的《美国技术卓越法》,其要点一是要求联邦实验室联盟在其提交国会和总统的年度报告中加入独立年度审计的内容,二是将知识产权视为CRADA之下的潜在贡献,三是允许知识产权在CRADA的参与方之间进行交换,四是允许联邦试验室主任将多余的仪器捐赠给教育机构和非营利组织。

1992年颁布的《小企业技术转移法》,要求国防部、能源部、卫生保健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全国科学基金会制定为期三年的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资助小企业、大学研究人员、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以及非营利研发机构的合作研发项目。预算超过10亿的联邦机构都要将其预算的0.15%(2004年增加到0.3%)单独用于管理STTR项目。

1995年《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法》颁布,法案保证参与“合作研发协议”的公司可以获得充分的知识产权,以尽快促进研发成果商业化,保证厂商有权拥有“合作研发协议”的发明,并授权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将美国科学基金会每年预算的0.008%作为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盟的工作经费。实验室人员可以从事自己发明的产业化,发明人在联邦政府放弃发明权时可以获得发明权。

2000年颁布的《技术转让商业化法》,赋予联邦机构就拥有的发明进行专有或部分专有的许可权限。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优先条款,技术转移申请人若为中小企业,且其技术商业化能力等于或优于其它企业者,联邦机构需优先将研发成果授权给中小企业,并特别赋予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审查技术转让程序的权限。

总的来看,美国政府先后通过多次立法,明确了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盟作为全国性的技术中介组织在技术转移活动中的责任,由联邦政府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其开展工作,并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同时,在各联邦实验室、大学也依法建立起功能明确的技术转移办公室从事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完备且职责明确的技术转移中介体系,并在支持政策中,注重小企业的政策倾斜,使小企业能分享联邦政府的研发资助,成为促进联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美国政府不仅在《拜杜法案》、《技术转移商业化法》等法案中明确小企业在技术转移活动中的优先权,并先后出台了专门扶持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和《小企业技术转移法》,从而达到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满足联邦政府研究开发工作及商业市场的基本目标。

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

1. 国家层面的技术转移机构—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罗伯特C.波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1989年,是美国技术转移及技术成果产业化领域的先驱者。为了使技术的供应与需求联网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了一整套的项目与服务,帮助美国商业界利用已成熟的技术、设备,通过与世界一流的联邦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合作,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想在新的全球市场开展或拓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公司或组织量身定制了一整套完善而独特的项目及服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客户有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环保署、导弹防卫总署及退伍军人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同时也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技术合作机会。除了与上述一些国家机构合作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还成立了一个企业所需技术库,并提供获取赞助的合作机会。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还举办各种讲座,提高人们对科技成果转化及电子商务的认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提供技术成果转让服务的主要方式有技术转让“入门服务”、“商业黄金”网络信息服务、专场培训服务、发行技术转让出版物服务等。*

2. 科研机构(联邦实验室、高校)层面的技术转移机构

美国通过发挥各类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中心和高校普遍设置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的作用,大力促进了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

(1)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盟(The Federal Laboratory Consortium for Technology Transfer,简称FLC)在美国范围内专门促进联邦实验室科研成果向本国产业界转化(1995年国家技术转移促进法授权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年预算的0.008%作为FLC的工作经费)。FLC于1974年成立,重点促进国家联邦实验室科研成果技术转化,服务于主流经济。1986年,里根政府签署颁布《联邦技术转让法》后,FLC被授予特别许可证,允许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地促进联邦实验室的技术转让,促进信息交流与咨询,组织有关技术转让的政策和法律讨论会,并建立服务网络平台。FLC的成功运作,大大消除了联邦实验室、企业、学院、各级政府之间的技术转移壁垒,快速整合了美国研发资源,有效推动美国产业界与国家联邦实验室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产品和市场竞争力。目前,FLC网络服务平台覆盖全美17个政府部门和机构的600多家联邦实验室,是全国公认的最好的技术转移平台之一。来自联邦实验室、联邦机构或研究中心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人员中,有1/5在FLC的成员单位工作。另外,FLC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对技术发明和开展技术转让工作突出的研究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技术专利使用费收益的15%以上支付给研究人员(一年不超过10万美元),研究人员也可拥有专利所有权。

(2)大学技术经理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简称AUTM)。随着建立技术授权办公室的高校数的不断递增,美国联邦政府意识到有必要为这些机构成立一个统一的监管和促进组织,既能引导技术转移的步调,也能更好地推进受联邦政府拨款资助的R&D项目发展。故1989年,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大学技术经理协会正式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AUTM的责任就是对美国大学的技术转移进行有效的保护和许可。AUTM通过会员制将美国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内的技术经理和各行业的企业负责人集聚到了一起,使高校的技术成果和企业的需求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实际上,AUTM扮演的角色是在OTL这些小桥梁之上的一座大桥梁。此外,AUTM也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基于此,美国大学的专利申请和许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迅速。许多与此项活动相关的要素(发明披露的数量、申请专利的量、授权许可和许可收入)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3. 科研机构(联邦实验室、高校)内部的技术转移机构

(1)联邦实验室研究和技术应用办公室。联邦实验室研究和技术应用办公室(ORTA)。年度总预算超过2000万美元的每个实验室,应为ORTA至少提供一名专业人员作为专职职员。把在任职的人员列入所有的实验室/联邦机构的管理发展方案,以确保高水平的技术管理者充分参与技术转移过程。ORTA的职能是:为上述实验室所从事的在州和地方政府或私营产业具有成功应用潜力的每个研究和开发项目准备一份应用评估报告;提供和传播有关联邦政府所有或首创的可能应用于州和地方政府及私营产业的产品、方法和服务的信息;与联邦技术利用中心和把上述实验室及整个联邦政府的研究和开发资源与州和地方政府及私营产业的潜在用户联系起来的其他组织进行合作并提供援助;4、按照州和地方政府的请求提供专门技术援助。此外,美国政府还设立国家产业技术委员会。每年负责审查OTRA的工作。

(2)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OTL)。在《拜杜法案》的推动下,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纷纷建立了OTL等专门机构,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的OTL建立的最早、也最成功。1970年,斯坦福大学资助项目办公室(专门负责联邦政府等公共部门资助的R&D项目)副主任发现学校有许多发明极具商业价值,如果学校亲自管理专利事务——即出面申请这些发明的专利,再把专利许可给企业界—将会给学校带来可观的收入。同年1月1日,第一个OTL正式成立。OTL处理技术转移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发明人向OTL提交“发明和技术发布表”,OTL将其记录在案,并交由一名技术经理(technology manager)负责此后全过程。第二步,该技术经理在与各方接触并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独立决定学校是否要将此发明申请专利。由于美国专利申请的实际费用高达上万美元,因此通常的情况是先有企业愿意接受专利许可,学校才申请专利。第三步,对于专利,学校并不待价而沽,先来的企业只要具备使该项发明商业化所需的基本条件,技术经理就与之展开专利许可谈判,签订专利许可协议。第四步,OTL负责收取和分发专利许可收入。

在此过程中,发明人参与收入分配的方式可分为“固定比例制”和“累计递减制”两大类:一是固定比例制。发明人按照固定比例分享专利许可净收入。由于比例固定,且发明人所占比例通常在1/3以上,固定比例制被广泛使用。这一方法又分为“平分制”和“非平分制”两种。平分制下,院、系和发明人三方各得1/3,故又称“三三三制”。与平分制相比,非平分制通常给予发明人更高的分享比例。二是累计递减制。学校规定1至2个专利许可净收入累计值“门槛”,发明人所得比例随着“门槛”的提高而下降。如规定:专利许可净收入累计达到5万美元之前,发明人得35%,系、院和学校分别得30%、20%和15%;累计超过5万美元后,发明人得25%,系、院和学校分别得40%、20%和15%。

OTL模式引来众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仿效,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多数大学采用了OTL模式,现已成为当今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经营的标准模式,部分大学OTL情况见表1。

(3)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研究中心。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规划与资助,在大学内建立大学-工业合作研究中心(UICRC)、工程研究中心(ERC)和科学技术中心(STC)等。它们通过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方面,将科技成果的产生、中试及产业化努力形成有机联系,从而对美国的工业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计划

1990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ATP),该计划重点面向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将美国一些研究公司、独立研究机构的大批研究成果,经过进一步研究开发转化出去。它支持实验室样品开发、成果技术可行性研究等工作。1992年,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根据美国1982年通过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案,凡是R&D经费预算超过1亿美元的所有联邦机构,都要从超过1亿美元的那部分经费中提取法定的比例(最高为1.25%)用于资助SBIR。SBIR支持的对象是指包括其所有子公司和下属单位在内的总职工人数500人以下的企业。1992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STTR结构同SBIR,但研发组织由高新技术小企业和非营利性研究单位(如大学、联邦研发基金中心)组成,其目的是在第一时间让创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市场产品。STTR规定,凡联邦部门研究与发展经费超过10亿美元的,需按0.15%划为研发基金,供小企业与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技术转让项目使用,这些部门为5个,即国防部、能源部、卫生部、宇航局及科学技术基金。2010年,美国政府出台“i6挑战”计划,即由NIH和NSF联合投资1200万美元的创新竞赛计划,旨在通过驱动创新与创业以及建立强大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创新思想进入市场。该计划由EDA负责管理。EDA将为来自全国范围的6个获胜团队各提供100万美元,NIH和NSF将负责余下的600万美元,以作为补充资金提供给与获胜团队有关的NIH或NSF“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资助获得者。

四、其他激励措施

1. 鼓励研究机构和大学创建或派生高技术企业

在美国,高技术企业常常是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派生(Spin-off)出来的,是知识从实验室向市场流动的又一个重要渠道。高技术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概括起来有四种:一是风险创业型,就是科研成果的发明者借助风险投资创办高技术企业,生产开发高技术产品。这是高技术企业最主要、最典型的方式。美国和世界上大多数高技术企业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这种方式的实际运作造成了“双重转换”,即科研成果转换为高技术产品、科学家转换为企业家。二是产学合作型,就是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由大学、科研机构提供高技术成果,企业提供生产条件,共同组成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高技术联合体,其组成方式可以企业为主,亦可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三是技术植入型,就是大学、科研机构将技术发明直接转让给企业,企业有偿引入高技术成果。四是外力嫁接型,就是通过引进高技术和资金与企业的传统生产相结合,运用嫁接形式发展高技术企业,使输人的高技术更先进,风险投资能力更强。

2. 设立技术转移相关奖项

联邦实验室联合联盟(FLC)对全国各地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成效显著、大力支持FLC业务工作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FLC活动的支持度、开展技术转让工作实绩、科技合作状况、社区服务等因素是奖项的主要评判标准。FLC的技术转移奖项主要包括5类:(1)“技术转移优秀奖”。授予联邦实验室人员,表彰其在技术转移中的突出贡献。该奖项由产业界、州和地方政府、科研机构、联邦实验室组成的专家小组评出。(2)“FLC服务奖”。由FLC机构代表、地区协调人、执行董事会成员等共同评选,授予有关人员和机构。它包括三个奖项:“哈罗德迈特卡夫奖”,授予来自联邦实验室的人员或机构;“年度最佳代表奖”,授予过去一年从事技术转移业务做出最大贡献的FLC代表;“杰出服务奖”,授予对FLC做出显著贡献的非FLC机构的个人。(3)“FLC协作奖”。授予技术转移协作中成效显著的至少两个以上的实验室机构或雇员。(4)“FLC技术转移专业服务奖”。表彰技术转移中做出显著贡献的专业服务人员或团队,包括项目经理人、技术应用办公室代表,以及科研成果商业化经理等。(5)“年度联邦实验室主任奖。”授予本年度支持FLC联邦实验室成员开展技术转移做出最大贡献、取得最大成就的实验室负责人。1984-2010年,联邦实验室联合体技术转移优秀奖共颁发724个。

民间的研发100创新奖(R&D 100 Awards)是由美国著名科技杂志《R&D》在1963创办的。每年由美国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从全球范围内近千件科技创新技术中,依照科技突破性、创新独特性及实用性3个标准,评选出100项年度具重大创新意义的商用技术。*

五、结束语

美国拥有健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营造了创新的政策环境,对研发成果的归属、专利授权、专利权使用费的分配方式、技术转让机构的设立、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等都做了系统的规范。其特色主要有:1.明确界定科研成果所有权及收益分配。联邦政府出资的研发成果的所有权可归执行单位,大学、小型企业及非营利组织可选择拥有发明权,政府保留非专有、不得转让、可撤销及不必支付专利权使用费的使用权。允许联邦实验室进行独占性授权或部分独占性授权,私营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接受独占性授权。在大学、中小企业和非营利研究机构持有专利所有权的情况下,政府在一定条件下拥有“介入权”,即有权要求将某一专利的非专有或专有使用权许可给符合条件的申请人使用。同时,在法律层面规定专利权使用费的收入分配给发明人、相关人员及实验室,分为固定比例制和累进递减制两种模式。2.建立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机构、实施计划或项目。在国家、联邦实验室以及联邦实验室或大学内部设立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机构,如联邦实验室联盟、国家技术转让中心,ORTA,OTL等。其中,OTL模式现已成为当今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经营的标准模式。政府出资设立计划,推动科技成果向企业进行转移转化,如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及先进技术计划等。联邦实验室、大学可与产业界进行合作研发,建立合作研究发展协议制度,促成研究组合。3.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将技术转让作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一项职责,并与其绩效评估挂钩。设立各种奖项激励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等。

摘要:通过对美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研究发现,美国拥有健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该体系营造了创新的政策环境,对研发成果的归属、专利授权、专利权使用费的分配方式、技术转让机构的设立、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等都做了系统的规范,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其经验有借鉴意义。

8.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八

2009年6月1-4日,第26届世界科技园区(IASP)年会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地区举行,本次会议由美国三角研究园具体承办。今年的参会代表数量已创下了历史纪录,有来自世界52个国家或地区的800名行业领导者到会。今年会议的主题为:“未来知识型生态系统——科技园、人类与空间的新机会”。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国际合作与品牌建设处非常关注此次会议,尤其是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的重要观点。现将参会代表之一安东尼·汤森的采访记录予以转载,希望对我国的科技园区发展有所启发。

在未来20年,科学和创新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但现在还并不清楚在什么地方将涌现出新的就业机会。

互联网是实现如何使研究人员跨区域工作在一起的载体。为了解决科学上越来越需要一个以上的研究员,一个实验室,或一个组织的难题,以及为了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政府与工业界正在加强投资于研究和促进新型交易场所的模式。

这些意味着将给像三角研究园那些具有经济引擎职能的科技园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50年前美国研究科技园(RTP)的建立依赖这里的三所大学,RTP之所以能够吸引创业企业和与研究实验室的合作,首先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土地空间;然后是因为这里高层次的研究、开发实验室云集。

安东尼·汤森 ,35岁,是一家未来研究所的研究主管,这家研究所是设在美国加州Palo Alto的一家智囊机构。汤森提出了一些建议。他是将在美国罗利会展中心举办的国际科技园协会协会上发言的主讲嘉宾之一。

汤森将发表他关于未来20年预测的建议,他已经为三角研究基金会、RTP管理者和企业编辑了发展规划。他的演讲题目是科学在三角研究园的优势。

下面是对汤森的访谈录:

问:在今后20年,什么可能是科学领域的热点?

答:20世纪的研发主导力量是物理。而在21世纪,生物学将成为科学和技术突破的核心要素。这包括微生物基因工程的设计,例如,燃料生成和像通过造血干细胞疗法及利用人体自身的能力来愈合的个性化的药物。

数字传感器,将采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数据,并通过智能计算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可用于研究从公共卫生、土木工程到海洋生物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解决生态问题,也需要技术来跟踪输出的有害碳,管理数据和验证碳抵消索赔。生态经济将是一个带动R&D增长的巨大领域。

问:科学家们的工作将如何来突破?

答:为了解决21世纪科学这个复杂的大难题,研究将在跨学科的协作基础上进行,并在互联网网络体系中进行。如果研究科技园要保持以往的经济地位和作用,他们必须重塑自己,并找到能够组织和协调在不同区域上各种资源的方法。

RTP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它通过与其他6个研究园建立合作关系确立了合作网络联盟,从北卡罗莱纳州罗利到夏洛特,Hamner健康科学研究院,一家设立在RTP的研究所,它正在与中国的医学城市建立伙伴关系,在上海北部的医疗园中设立一个RTP机构。

问:什么是科技创新最大的挑战?

答:大学技术转移已如昨日黄花。以往通常高校往往被用于信息公开、交流、共享,而行业则重点用于专利和标准保护。现在倒过来,高校不愿意承担知识产权管理的风险,而这成为创新的瓶颈。由于美国政府正在抽更多的钱投入到研发,大学的科学家将出更多的成果。但研究结果将不会导致更多的能让行业采用并推向市场的创新技术。

为了更好地衡量研究生产,在三角大学提出了一种清单明晰法,例如,一份清单应做标明谁做、做什么,谁与谁合作。这其中许多资料都可以在互联网中查到。

50多年前,这样的清单是RTP为了吸引公司、研究实验室而做的。现在是该更新的时候了。

链接:

世界科技园协会(IASP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Park)成立于 1984 年,总部设在西班牙南部海滨城市马拉嘎(Malaga)。目前拥有 357个会员,涉及 71 个国家和地区的 15 万家入园企业。IASP 将全球专业的科技园区联系在一起,为会员单位提供各项服务,以促进科技园事业的发展和有效提升,并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1991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前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申请加入该组织并成为正式会员。1993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功申请到了IASP年会承办权。1995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IASP年会——“科技工业与研究院第四届世界大会”。这也是中高新区历史上第一次承办IASP的年会。

9.读托克维尔的《论美国民主》有感 篇九

先让我们看看作者托克维尔此人,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也正是这样的复杂经历让托克维尔对政治的理解与探究能够力透纸背。《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书共有上下两卷,第一卷写于1835年,彼时的托克维尔尚未踏入政治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在为踏入政治界做充足的准备。虔信“没有人能成为政治家,除非他首先是一个史家或旅行家(哈林顿语)”的托克维尔,在结束了对爱尔兰和英国的考察之后,选择了美国作为自己下一个考察的对象,历时达九个多月。托氏之所以选择美国作为考察对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美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在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在上卷中,作者主要对美国地理状况、社会状态、政治制度进行了个人色彩颇浓的介绍,其中不乏对于美利坚大地上自由、平等、民主精神的大加赞赏。《民主》一书的第二卷则完成于1840年,距离第一卷的出版已经有了整整五年。在这卷里,托克维尔显然没有了五年前那种对民主的极度推崇和“吹捧”激情,换言之,他开始意识到民主、平等都有其不可遮掩的劣根性,必须要施之以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所以,托克维尔在第二卷中着重以美国为背景,对美国的民主进行了解剖,分析民主对美国各个阶层、领域的广泛影响。同时,托氏对平等的解构也显得颇为独特,特别把平等状态易形成专制的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在托克维尔眼中,美国既是一个民主社会,又是一个司法触角无处不及的社会,甚至这里“出现的所有政治问题都或迟或早地将作为司法问题来解决”。与立法权、行政权相比,司法权是一种最为中立的权威,而平等的身份和观念无疑

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这不仅因为两造仲裁的司法活动几乎是解决平等主体之间因“人心不一”而产生纠纷的最自发的手段,而且平等还意味着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其他人的身份特权,不论是总统还是普通公民都应当面对面、平等地接受权威第三人的裁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基督教末日审判和救赎学说同样宣扬了平等的信念。在但丁(1265-1321)的《炼狱》中,教皇皇帝与农奴土匪们在一起受难,区别他们命运的唯一原则是依据个人罪过所给与的不同的惩罚[2]。欧洲过去的几百年间,贵族、僧侣、国王之间的斗争为平等的渗透打开了渠道,但是在托克维尔看来,美国民主才第一次较为彻底地实现了平等这一久远的理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美国将平等推向了“极限”。人们拒绝隶属与服从,“他们只臣服于上帝”。对平等的追求,甚至是敢把皇帝拉下水的“变态爱好”,使团结变成了一件不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地位。而司法权恰恰最依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因为它必须等待当事人把案件提交到它的面前才能实施;另一方面,在各种公共权力中,似乎也唯有法院能够满足这份平等的自负,因为只有司法权的启动装置掌握在个体手中,当事人一经提起诉讼,法院就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对其主张进行回复。平等让人们更为关心自己的利益,当认为遭受损害时,法院便成为他们要求纠正“不公”的最直接途径,即便有不利于其诉求的现行法律政策,也无法压制追求平等所激发的主动性,因为虽然他们尊重权威,但却从不心怀敬畏。这似乎才是美国法官拥有其他国家法官无法比拟的政治权力的社会根源。托克维克在比较美国法院和巴黎最高法院时指出,“当巴黎的最高法院驳回政府的法案或拒绝为政府的法令备案时,或当它本身传讯一个被控渎职的官员时,人们可以认为这是司法权在发生政治作用”,在美国却看不到此类事情,因为消极被动性是美国司法权的最重要特征。然而在这里,司法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被拉上了政治舞台”,当不得不对案件所涉及的法律政策进行判定时,又被迫分享了某些超越立法者的权威。这种矛盾性也许正是作者所谓的“一个外来者最难以理解”的事情,因为从美国的司法特点和程序上看,美国的法官“好像只是偶然干预公共事务”,但事实上,“这种偶然性却是天天发生”。难怪在美国人权运动的历史中,大多数有关权利保障政策的改变最先发生在法院而不是议会。

当然“民主”并不总是能够带来正面的影响。民主社会,也往往会使得个人

放弃理想,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过分追求私人利益,自然也会导致权力的集中。这有可能使得民主社会,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和民情,很可能变成“受驯化”的“牧羊人—羊群”社会,每一个人都极差自私,追求自身的私利,不关心公共利益,结合很可能导致“平等的专制”。正如托克维尔花很大的篇幅讨论民主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他也花同样的篇幅讨论民主的潜在危险和灾难之处。

下面让我们谈谈这本书对于我们国家有何借鉴意义。

10.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十

美国在签证,移民等问题上不断向理工科高端人才倾斜,提供大量优惠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未来一段时间,理工科专业如数学,计算机等专业的留学生赴美数量将大幅提升。

,美国新的移民改革法案尚在讨论中,但其中一项改革规定引起了留学学子的广泛热议。改革规定将为在美国大学里取得科技、工程和数学方面硕士、博士学位的外籍留学生提供额外的绿卡名额。这意味着20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工程、土木、数学等相关专业将成为留学生的首选专业。

美国留学热门专业首选依旧是商科,MBA、金融、金工金数、会计为热门中的.大热,其次是工程类学科以及各种理科专业。在2013 年,美国新的移民改革方案即使仍在讨论中,也发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工程类等高科技专业仍是未来3-5年内的热门专业。工程类专业下的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基本在全球500强企业就业。商科、管理、计算机等专业非常具有竞争优势。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是老牌热门专业,如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专业也是就业市场上的热门。

11.科技巨头让美国政治中心偏“左” 篇十一

“左海岸”是全球七大软件公司中四家的总部所在地:谷歌是搜索界的寡头;社交媒体由Facebook占据主导地位;而亚马逊则在电商领域一家独大;苹果的硬件正在全世界售卖。在美国最富有的15人当中,有五人居住在“左边”的旧金山或西雅图附近。

但直到“左海岸”大佬、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收购了《华盛顿邮报》,人们才意识到,“左海岸”不仅仅有科技和创新,也有政治倾向和野心。

科技企业的财富新贵们参与政治的一个证据是,曾经希望能“远离政治”的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谷歌等“左海岸”巨头,现在都已极大地扩展了各自的游说活动。比如,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已经将他的整个夏天花在了学习如何做正确的政治投资上。他的游说队伍正在努力使用科技的魔力(或者说,钱袋)发起移民改革。而花钱支持自己中意的政客则是更普遍的行为:雅虎CEO梅耶尔,给了民主党“一吨”的钱;而谷歌CEO谢尔盖·布林则是奥巴马的赞助者。

最近,“左海岸”比较中意的一位政客,是热爱使用社交媒体并有大量粉丝的纽瓦克市市长科瑞·布克。支持他的人包括谷歌总裁施密特和Facebook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他们募集了7亿美金帮布克竞选一个新泽西参议院席位。2010年,马克·扎克伯格还曾捐赠1亿美金用于建设纽瓦克市的学校。“左海岸”显然认为,与其费尽心机游说华盛顿,不如派一个“自己人”直接打入内部。

当然,更方便“左海岸”打入政界内部的,还是科技。熟练使用“大数据”的技能,使得“左海岸”巨头成了政客选举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左海岸”在政治上还拥有一个额外的优势:他们在现在主要的信息出口—新媒体话语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谷歌正在吞食传统广告业的地盘,它的广告营收超过了整个传统广告的营收总和。Facebook、推特等社交媒体渐渐取代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美国的人口构成也体现出了对东海岸不利的一面。东海岸老龄化比“左海岸”严重很多,直接的后果就是创新能力不足。

《福布斯》指出,“左海岸”政治地位的日趋重要,增加了代表传统工薪阶层利益的民主党衰落的可能性。

12.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十二

2013年11月15日, 美国卫讯 (Via Sat) 公司在全球技术网络协会 (W T N) 的评选中, 凭借其所拥有的创新高容量卫星系统, 在通信技术组类脱颖而出, 最终成为2013年世界科技奖的得主。候选公司全部是由遍及60多个国家的全球网络协会会员评选出来的, 整个甄选过程在全球持续了几个月之久。与美国卫讯公司在同一组的33家候选荣誉公司包括:思科、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AT&T) 、Dropbox、Craigslist、Groupon、Hulu、Instagram、贝宝公司 (Pay Pal) 、三星 (Samsung) 、UPS、Yelp等。作为全球科技发展的一大盛事, 世界科技奖不断鼓励技术创新与发展, 为全球科技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世界科技奖自2000年起, 由全球技术网络协会 (WTN) 所承办, 世界科技奖被视为一种途径来奖励20个不同类别的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所作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创新工作”。今年超过700个提名主要来源自三种途径:第一种提名是由全球技术网络协会的会员 (之前历年的个人奖项得主或入围决赛的选手) 所推荐的;第二种是由全球技术网络协会的工作人员所考察推荐的;最后一种, 较小程度上是通过个人或者企业自己所推荐的候选人。奖项决赛的入围者是由全球网络协会有资格投票的会员所选定, 他们要投出各自类别里自己最喜欢的五个候选者, 获得投票者票数较多的候选者将入围决赛。

13.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十三

十五岁的孔一诺孤身一人来到美国富有小西点之称的军校锻炼。入学的第二天早上,洗漱起床时间竟然只有40秒钟的时间就得跑到饭堂吃饭,否则,教官的拳头就会毫不留情地砸到他的脸上。吃饭是机械动作,就像机器人的动作一样,不能自由自便,必须按照教官的方式去吃饭,一板一眼都不能错,否则就又是惩罚。在第一个月中,他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偷偷哭着在书桌前给母亲写信,说自己已经不想在这儿了。他在家时家境很好,可以在北京最好的`学校上学,如今,他却要呆在这不是人呆的地方受罪,他希望离开这所军校。

在军校,他接受最正规,最严苛的训练。每天背着沉重的背包行军二三十公里,练踢正步时,一条腿高高抬起,呈金鸡独立式长达二十分钟,直练得晕倒在地,教官却等他醒来之后继续训练……

经过三年的训练,曾经在学校被比自己小的孩子打哭的孔一诺变成了意志坚强的男子汉,他的职位也随着他的出色的表现渐渐升职成了中尉,上尉,正团级军官……他也在用严厉的方法培训新兵,使更多像他一样的男孩子成为男子汉。

读着读着,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现在我每天都有优越的环境,我每天吃得饱,穿得暖,有父母有娇宠,爷奶的疼爱,惯出了我的毛病,自制力特别差。每次我出去玩,不玩到天黑就誓不罢休,明明知道自己该收手了,该回家了,可面对同伴的央求,玩具的痴迷,总是欲罢不能,所以每次多是妈妈把我拽回来的。

现在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孔一诺有比我还好的条件,出身世家名门,但他的妈妈仍然要求非常严格,逼他刻苦学习,锻炼自己,让他成为一个意志如钢的男子汉。而我呢?妈妈严格要求我的时候,我总会冲着她大喊大叫,有时会傻想,难道她不是亲妈吗?怎么不知道对我好呢?从孔一诺的成长经历,我明白了,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像孔一诺那样,接受锻炼,就必须有像孔一诺妈妈那样的引路人。现在我非常感激有一个好妈妈来严格要求我,管教我,使我健康成长。

14.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十四

册亨民族中学数学组 唐显丽

我认真阅读了《灰姑娘的故事》教学案例,很受启发,我认为这是一节好课,这样的一堂课里包含的教育理念是让人应该刮目的。

首先,它体现了“教学过程必须成为师生双方沟通和交流互动的过程”这一新理念。教学过程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和授受过程,师生双方是平等的教学过程的参加者和合作者。而《灰姑娘的故事》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利用提问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分析讨论,并且热情高涨。

其次,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位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像以往只让学生读、理解、赏析文中的语言,而是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尊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再次,这一堂课让我看到教师教育智慧的同时更看到的是教育中的“‘三维’目标有机达成”的新理念。教学紧紧围绕着生活,一堂看似乎漫谈式的课堂教学,却真正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情感态度„„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的问题是有趣的,而教师引导时的分析又是巧妙与机智的,很欣赏老师对待灰姑娘后母的那一番评价以及鼓励孩子在逆境中应该怎样去生存的道理!

最后,这是一堂高质量的课。教师对问题做了精心的设计,课堂中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学评价对学生有激励性。

15.美国科技史有感 篇十五

一、《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充分归纳和吸收了美国海洋科技界、管理界、海洋产业界及其他社会各界对美国今后10年海洋科学事业发展的意见、观点和共识, 从保持美国海洋科技国际领先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发, 围绕满足社会需求这一中心, 以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的视角, 从当前大量海洋科技问题中筛选出有关海洋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今后10多年亟待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 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六大社会主题, 提出了20项科学研究的优先重点 (见表1) 和所需的关键技术, 为美国海洋科技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规划》认为, 海洋科研成果必须积极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 及时提供给社会。来自管理者、决策者的信息反过来会促进海洋科研工作的开展。《规划》提出, 开发进一步将科研成果融入自适应管理工作的机制, 建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易于使用的产品的专门机制, 培育将技术转化为业务化能力的机制。

《规划》还提出了近期的工作任务, 即: (1) 预报沿岸生态系统对持久作用力和极端事件的响应; (2) 海洋生态系统有机体的对比分析; (3) 海洋生态系统传感器; (4) 评价经向翻转环流的变异:气候快速变化的影响。

二、海洋科技发展趋势与特点

《规划》是美国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个海洋科技综合规划, 为美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海洋科技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1. 强调从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视角开展海洋研究

人类与海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类的起源、生存和发展都与海洋息息相关。《规划》从提高美国海洋科技创新力和竞争力、负责任地利用海洋和明智地管理海洋等发展目标出发, 明确而深入地阐述了海洋与人类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指出“认识社会对海洋的影响和海洋对社会的影响, 是确保负责任地利用海洋, 子孙后代享有清洁、健康而稳定的海洋环境的基础”。《规划》认为人类与海洋的相互作用是人类发展和海洋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人类的发展和海洋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关系, 因此, 《规划》从人类与海洋相互作用研究入手, 设立了“改善生态系统健康”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两大社会主题, 并围绕这两大社会主题确定了8个科研重点, 其他还有“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委托管理”主题中“认识可能影响资源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人类利用形势”和“促进海洋作业的开展”主题中“认识海洋作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科研重点。

2. 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 重视社会科学在海洋研究中的作用

跨学科性和学科交叉性是新兴海洋学科的特点。《规划》认为, 海洋科学研究只有采取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 (这不仅体现在海洋自然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结合上, 而且还体现在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上) , 突破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性, 从多个视角认识海洋, 认识海洋与陆地、海洋与大气、海洋与人类的复杂相互关系, 才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海洋管理策略, 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海洋危机和威胁。因此, 《规划》突破传统学科界限, 将海洋视为一个全球动态的系统来确定社会主体和科研重点。

《规划》还认为, 海洋跨学科研究有利于技术转让, 有利于不同学科思想的交流, 有利于海洋科学的进步。跨学科海洋综合研究要求广泛的联合和协作, 建立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伙伴关系, 实现海洋科学数据共享。只有这样, 海洋研究领域才能不断扩展, 海洋科学各学科才能取得突破, 才能有所创新。

3. 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规划》从满足社会需求目的出发, 一方面重视海洋应用研究, 另一方面更加重视海洋基础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遵循科学发现认识应用的原则。海洋基础研究不仅是海洋应用研究的基础, 而且还影响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同时, 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又为海洋研究多出成果创造了机会。《规划》提出的每个社会主题都有多个科研重点, 都是先认识自然环境、自然过程和现象, 再将所获的知识应用到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规划》认为, 对海洋基本过程和现象的认识是开发和改进海洋模型、预报模式和观测系统的依据, 海洋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对所有重点研究创新成果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海洋基础研究是《规划》已确定的六大社会主题研究取得进展的关键, 可促进海洋开发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化。

三、启示与思考

美国是海洋大国, 也是海洋强国, 海洋科技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美国政府深知海洋科技在保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在海洋方面的竞争优势, 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在新世纪之初对其海洋科技的发展作了新规划。仔细研读《规划》, 从中可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 海洋科学已远远超出自然科学范畴, 海洋科技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日益紧密。人类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人类面临的海洋问题, 如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系统恶化、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灾害等, 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 同时还涉及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发展、文化和教育等。解决这些问题已超出海洋自然科学技术能力的范围, 必须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手段, 从社会学角度寻找解决海洋问题和危机的途径, 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 海洋基础研究与海洋应用研究并重。人类利用海洋、管理海洋, 最终目的是要从海洋谋取最大利益, 使海洋为人类服务。为此, 我们首先要认识海洋, 认识海洋的基本过程、现象和各种性质, 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海洋, 管理海洋, 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才能受益于海洋, 才能使海洋持续地为人类发展服务。

上一篇:除法竖式教程下一篇:教师学习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