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类书目

2024-06-30

关于文学类书目(14篇)

1.关于文学类书目 篇一

文学概论第一学期读书笔记指定阅读书目

A类: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又名《文学理论入门》)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又名《文学原理引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当代西方文学理论》

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布洛克《美学新解》(又名《现代艺术哲学》)

安妮·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丹纳《艺术哲学》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雅科伏列夫《艺术与世界宗教》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

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B类:

亚里斯多德《诗学》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李壮鹰《禅与诗》

程亚伟《诗与禅》

张伯伟《禅与诗学》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

鲁枢元《超越语言》

李泽厚《美的历程》

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王汶成《文学语言中介论》

李荣启《文学语言学》

刁克利《西方作家理论研究》

蒋述卓《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

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

张沛《隐喻的生命》

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

钱中文《文学发展论》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

耿占春《隐喻》

C类:

马振方《小说艺术论》

陆志平《小说美学》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

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

肖驰《中国诗歌美学》

夏中义《新潮学案》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

王安忆《心灵世界》

曹文轩《小说门》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

高伟光《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徐岱《小说形态学》

刘晓文《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女性文学》

刘世剑《小说叙事艺术》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陈惠芬等主编《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文选》 左金梅《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D类:

胡山林《文学艺术与终极关怀》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中国当代的流氓叙事》 曹文轩《20世纪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马原《阅读大师》

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

陶东风《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学热点》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

王一川《汉语形象诗学引论》

范伯群《通俗文学十五讲》、《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

(注:ABCD代表了该书的大致难度)

2.关于文学类书目 篇二

“孤岛”文学, 可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它是在中国抗日战争的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环境里所产生的, 产生于中国沿海最大的城市上海的英法两国租界所形成的。 所谓 “孤岛”, 按照已故作家杨刚当时的说法其界限:东北角是外白渡桥, 北面是苏州河, 东首是黄浦江, 西面是海格路, 南面是民国路。 这块只不过是弹丸之地, 却居住着数百万中国市民。 当时,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尚未向英法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宣战, 因而作为所谓“中立国”, 英法的租界暂时成为日本侵略者所包围的“孤岛”;也正是因为这样, 留在此“孤岛”上的中国爱国人士就利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条件, 为了避免日本侵略者的报刊检查, 于是借用英美法等外商招牌, 开办抗日国报刊, 出版进步书籍, 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战斗, 使具有光荣传统的中国文学, 得以在此一隅之地继续繁荣滋长。这就是“孤岛”文学。这是其他沦陷区所没有的一种特殊现象。 从时间上看是指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入租界, 有四年零一个月的时间; 从空间上则是上面所提及的英法租界。 如果从时间段和空间范围来看,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 孤岛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空间区域。 但短暂的时空域背后, 孤岛以其蕴藏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尤其是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以往的文学史叙述中, 孤岛往往放在国统区的范围内进行论述, 即归类于国统区出现的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 而近年来又有放在沦陷区文学中进行论述的趋势。 然而我认为, 孤岛文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来自于其独立性。 孤岛文学完全有理由、 有资格自成为一文学流派。

二、独立文学流派的条件和意义

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流派以及文学史划分流派的意义。 严家炎先生所著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对此问题已经进行比较翔实的叙述: 流派是时代要求, 文学风尚和作家美学追求的结晶;而且由于它不是只表现在个别作家身上, 而是表现在一群作家身上, 因此, 这种文学现象更令人注目。 打个比方, 就像植物学家不能只重视研究单株树木, 他们更重视考察各种自然形成的植物群落, 从它们的分部、演化中找寻各类植物发展、变迁的规律。 文学上也有自然形成的群落, 那就是创作流派和思潮。1我们费劲千辛万苦研究文学流派这个问题, 它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简单地说, 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和分析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 从中整理归纳出某些脉络, 发现和总结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经验, 不仅能指出同一时期内横的分化, 而且也能指出前后不同时期的纵的关联。 再加上研究者对各个流派的文学价值的评价高低, 组成了一个三维的坐标系。 通过这个坐标系可以把现代小说发展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描述得更加准确, 更加接近于现实, 而且能够做到提纲挈领, 简明适度。2

学界对 “孤岛文学” 是否能够自成一文学流派莫衷一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先要搞清楚形成文学流派的因素和条件究竟是什么。 应该说, 形成流派的因素是非常复杂多样的。 有时, 时代的政治因素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如“东北作家群”的出现, 就与“九一八”后东北沦陷这一特定环境有关。 有时, 国际上某种文艺思潮的传播也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如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 主要是受了日本新感觉派与西方意识流文学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至于哲学思想对一些文学流派的影响, 有时也非常明显。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五四期间就影响了创造社一批重要作家, 更影响了后来的新感觉派。3

三、“孤岛文学”的发展背景及其丰富多样性

结合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来看看“孤岛文学”是否具备独立文学流派的条件。 很明显, 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政治环境。 抗战时期的中国版图, 因为政治因素的差异, 形成了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等互相独立的政治区域, 这些区域有各自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形成了自我独特的文化景观。 孤岛无疑也具有同样的独立性要素。 孤岛的实际统治者是受命于英、美、法三国的工部局和总董局, 并不受日本和汪伪等沦陷区力量的统治; 同时也不属于国统区的控制范围, 对于留在孤岛的“四行孤军”, 国民政府屡次照会英、美、法政府, 希望租界当局予以保护, 可见国民政府对孤岛也鞭长莫及, 遑论解放区的政权。 独立的政治元素, 决定了孤岛的文学场域有着自足的独立性。 掌握着行政机器的租界当局, 持着“你是共产党也好, 国民党也好, 我们外国人就不管你们的事”的态度, 为孤岛的文化建设插上自由的旗帜。4尽管这种自由的广度值得商榷, 但毫无疑问的是, 无论是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 国统区三民主义和“左翼” 文学合成的抗战文艺, 抑或沦陷区内所谓的和平文艺, 都无法取得对于孤岛文化的绝对控制权。 从而在几种力量的互动中, 孤岛的文化版图成为抗战时期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并列的另一种独立区域。 而中国现代文学中, 以四十年代在国统区出现的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和在解放区“山药蛋派”以及“荷花淀派”均可公认为独立的文学流派。 而在以往的文学史或出版史中, 孤岛往往被放在国统区的范围内进行论述, 近年来又有放在沦陷区文学中论述的趋势。 这两种论述方式也许是出于论述方便考虑, 但对于孤岛文学生产的独立性却都有不小的遮蔽。 近乎先入为主的论述视角, 使孤岛的文学景观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在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孤岛文学所占据的分量都不足一节。 而这忽视的结果, 就是独立性极强的孤岛文化版图, 往往被看作当时其他几个不同文化区域的附庸, 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成了一个模糊的存在。 既然孤岛的存在本身具有政治上的独立性, 那么孤岛文学本身具有自成为文学流派的政治性的条件。5

另外, 创作流派的出现, 还需要有某种共同的艺术追求, 接受过某些共同的文艺思想的影响才可以。6浏览不同题材的孤岛文学作品, 给我们最强烈的感受, 是浓郁的时代气息。 孤岛文学密切配合抗战形势的特点, 及时反映现时斗争和生活, 巧妙地揭露敌伪的罪行, 显示出顽强不屈、灵活多变的战斗风格, 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 譬如孤岛文学中站在时代最前面的报告文学和杂文,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 为人们刻画了苦难和抗争的上海的真实面貌, 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纪录。 在报告文学方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一日》这本群众创作的文艺通讯集。 由梅益、 戴平万、林淡秋、杨帆仿照战前茅盾编《中国的一日》的方法, 以《华美晚报》的名义征集的这本通讯集, 虽然只记录了从1937年八·一三到1938年八·一三这一年间许多个 “一日”发生在上海的事迹, 内容之丰富、角度之多变、感情之鲜明充沛, 堪称一部文学性极强的“上海抗战一年史”。 从抗战爆发的第一天到闸北、南市的相继撤退, 四行仓库八百孤军的英勇固守;从大世界、南京路两枚炸弹的先后爆炸到揭露敌人的“魔窟”、“炼狱”;从轧户口米、调换华北币到目睹枪杀汉奸;从坚持民族气节, 誓不与敌合作到冲破家庭障碍, 奔赴抗日前线……这里无不留下烙印。 我们捧在手里, 仿佛拿着一件艺术精品, 久久赏玩, 不忍放下。 而杂文更是孤岛作家坚持战斗所发出的前哨。 他们运用杂文这个犀利的武器, 继承鲁迅先生的光荣传统, 在敌人包围的“孤岛”战野里艰苦地杀出了一条生机勃勃的出路。 杂文作家巴人 (王任叔) 说: “沦落后的上海文艺, ……始终是在苦战中生长。 ”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而“孤岛”杂文其实是在敌人汉奸的炸弹硝烟的袭击下冲杀出来的。 予掷弹者以还击, 予打击者以打击, 对暴决的侵略者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 这不但是“孤岛”杂文作家所应取的态度, 也是“孤岛”广大爱国进步作家所应取的共同态度, 深受到“孤岛”上数百万同胞的赞扬与支持。

其它文体中, 诗也应该是迅速反映时代的工具之一, 事实上的确也出现了譬如关露的《二万五千里》、杨刚的《我站在地球中央》这样兼具激情和意境的作品, 可惜由于人们见闻所约束, 这一类作品看到的并不是很多。 除此以外, 戏剧、 小说这些文学品种在孤岛也取得不少的成就。 戏剧中, 尤其是历史剧大大地鼓舞爱国热情, 这其中首推魏如晦 (阿英) 的《碧血花》 (又名《明末遗恨》) 为代表的一批明末史剧。小说方面, 程造之的《地下》和《沃野》能在抗战发生的第三年就以长篇的形式描述了崇明地区的农民自卫武装, 虽然从细节处理上略显粗糙, 但从全局来看委实给人以一种气势雄壮、 耳目一新之感。 独幕剧中, 还有像《我们打冲锋》 (尤竞即于伶) 、《黄浦月》 (宋之的) ;短篇小说中, 还有像《钱念华》、《籽》 (以上钟望阳) 、《复活》 (林淡秋) 、《复仇的火》 (李同愈) 、《恶梦》 (芦焚即师陀) 等等, 读后都能叫人回忆起当年峥嵘的岁月并久久地在脑海里萦回。7

除了各个文学体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某种艺术追求, 阅读孤岛文学给我们带来的鲜明感受是它受到三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影响并将其继承和发扬起来。 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孤岛文学, 它一方面对侵略者的狰狞, 在某种程度上更促使了现实主义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另一方面, 由于孤岛的特殊政治条件, 也逼出了好多异于一般现实主义手法的表现方法。8剧作方面于伶的《女儿国》和魏如晦的 《牛郎织女传》, 儿童文学方面的多数, 用的是寓言的方式反映残酷的现实。 散文如钱钟书的《魔鬼夜访钱钟书》, 新诗如杨刚的《望———》、华铃的《角力者的英雄》也各以不同奇趣的笔触, 反映了人生, 反映了英雄, 反映了侵略者的暴虐, 反映了抗争。杨刚的散文《上海给香港》, 把地域拟人化, 用一方向另一方写信的方式, 生动地刻画出这两个又类似又不同的半殖民地面临中国全面抗战以后各自的特殊处境, 读来使人在舒展中开扩了眼界。 在以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品中, 在开拓表现生活的新角度方面, 也不乏充满新意的佳作。这里我们仅举两个佼佼者:一是钟望阳的短篇《籽》, 它以两个受侵略者兽兵蹂躏的女性的不同遭遇, 揭示着两个套叠着的主题: 被污辱和被损害的女性和由此出生的孩子有没有权利活下去? 这就比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更有力地表现了暴露侵略带给人们灾难的罪恶的更深一层的主题。 另外一部是李同愈的短篇《复仇的火》, 这是描写一颗天真而幼稚的心, 从一个尚未入学的儿童的眼睛里看侵略者, 从开始时只有理性上的仇恨, 转向实际接触, 反被假象所迷惑, 理性的厌恶被感性“好感”所代替, 直到发觉受骗却为时已晚。 全家都尝到了恶果, 她和父亲也一起在复仇的烈火中 “升华”, 情节曲折但却合情合理, 读了令人潜然泪下而又怒火中烧。

四、“孤岛文学”时期的期刊发展

当前, 孤岛文学研究在现代文学学科内部处于一个失语的状态, 这种无视孤岛时期的文学活动是一种极大的偏狭和无知。 之所以可以把孤岛文学独立为一文学流派还有一重要原因是它的规模以及正式程度并不是一两个作家、 一两部作品可以概括的, 孤岛文学在战火纷飞的那个混乱年代, 以期刊为基点得以壮大起来。

孤岛文学初步形成之时, 宛如一张白纸, 但孤岛的出版和文学事业却欣欣向荣, 在四年一个月的时间里, 依靠着书籍出版、报纸副刊、期刊这三大阵地, 孤岛的文学生产从无到有, 枝繁叶茂。 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 如郑振铎、李健吾、王统照、师陀、徐訏、苏青、柯灵、包天笑、周瘦鹃、程小青等, 都在此时有不俗的表现。 一些现代出版史上值得铭记的事件, 如《鲁迅全集》的第一次编辑出版, 《上海一日》的编纂, 《秋海棠》的发行, 记述的也是孤岛文学生产的辉煌。 自然, 这些文学成就与战前作为文学中心的上海文坛相比显得逊色不少。 但就同时期几个不同的文学区域进行一种横向比较, 孤岛这一局促于沦陷汪洋中的文学地盘, 与面积比它大上几千甚至几万倍的国统区、 解放区和其他沦陷区相比, 在文学成就尤其是出版实绩上并不相形见绌, 反而因为它独特的政治背景带来特殊的文学风味而显得姿态万千, 别具一格。9

论述孤岛文学期刊规模的巨大, 可以从它发展的阶段以及几种类型中窥见一二。 1937年12月11日, 《集纳》周刊创办, 这是孤岛形成之后问世的第一份文学刊物, 也成为孤岛文学期刊的起点。 1941年12月一日, 仅出了一期的《大地》创办, 这是孤岛上最后一份问世的文学期刊。 之后随着孤岛结束, 除了《小说月报》、《万象》、《乐观》、《永安月刊》等三四种通俗文学期刊在沦陷的上海继续出版外, 其他文学期刊也全部偃旗息鼓, 这也为界定孤岛文学期刊的终点提供了方便。 这段时间若以1939年9月为届, 孤岛的文学期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而孤岛文学两个阶段的文学期刊, 若以刊物主办者的身份来划分, 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组织办刊、个人办刊、公司办刊、书局办刊。由此, 孤岛文学刊物的出版、发展有条不紊, 孤岛文学自成一个文学流派在期刊这点上也具备了该有的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孤岛文学具备文学流派形成的政治条件、文艺条件, 较大规模和较为系统的文学期刊也从侧面反映孤岛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学界认为传统的文学流派有四十年代在国统区出现的以徐苋、 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 解放区以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山西作家为主的“山药蛋派”和以孙犁、刘绍棠、丛维熙为主的“荷花淀派”。 那么既然如此, 我认为, 拥有同样条件的孤岛文学也是能够自成一个文学流派, 这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摘要:“孤岛文学”因其特殊的战时背景, 短暂的发展生涯, 在学术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并不漫长的“孤岛”时期, 留下的是一笔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学宝藏, 这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篇论文以“孤岛文学”能否自成一文学流派展开论述, 探讨一独立文学流派的形成条件, 并结合“孤岛文学”本身的意义价值, 得出其能够成为文学流派的结论。

关键词:孤岛文学,文学,流派

注释

116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4.

223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5.

34 卢豫冬.“孤岛”文学之回顾.新文学史料, 1993, 2.

45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8.

578 杨幼生.上海“孤岛”文学特点初探.社会科学, 1984, 5.

3.关于文学史 篇三

年初见了一面之后,到如今又是两个多月了。那天因为先生处有两个朋友在座,不能和先生多谈,很觉可惜。我们厂里放假日子少,逢到放假又未必是学校里的假期,所以难得有机会去拜访先生。然而想念先生的心思是差不多时时刻刻都有的。一年年的受教,从先生那里得到的影响太深了。不只读书、看报遇见疑难的时候,会想起如果仍在先生旁边,只需请教一声,疑难立即解决,那是多么愉快的事情;便是工作非常顺利的时候,或者心情上有什么懊恼的时候,也会想起如果仍在先生旁边,把那些告诉先生,便受到先生的奖励或者安慰,那是多么乐意的事情。自从进厂以来,一年间总是这么想着、想着,恐怕往后去五年十年,还得照样地这样想着呢。

厂里的情形同去年一样,我每天做工以外,晚上仍旧上训练班的功课。全天计算起来,尚有一点半钟的余暇可自由去支配使用。近来忽然想读一点我国的文学史,便取各家书局的书目来选择。各家书局都有文学史出版,有几家出版到七八种之多,看他们所撰的提要,没有一本不是“精心结撰之作”。这使我迷惑了,到底取哪一种来读好呢?为此特地向先生请教,希望先生提出一两种来告诉我。

学生

周乐华

王先生读罢,想起了什么似的,昂首凝望窗外点缀着几点疏星的天空。一会儿,把乐华的信放在一旁,继续批阅学生的作文簿。轻轻的风吹进来带着微寒,这种微寒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摆在墙角边圆几上的一盆春兰有三四剪开了,时时有一缕香气打从鼻头边拂过。在这样清静的境界中工作着,心和手都极顺利,还没到十点钟,他已经把十几本作文簿批阅完了。于是喝了一盏茶,起来来回地走了一阵,再坐下去写寄给乐华的回信:乐华:

读到你的来信,承你时时念着我,感感。

你忽然想读一点文学史,我不知道你的动机是什么。最近十几年来,很多人提倡阅读文学史,跟着就有人需求文学史,有人编撰文学史。这些人互相影响,于是文学史越出越多,文学史的阅读成了一般的风尚了。在提倡的人自有他们的见地,当然不能一概抹杀,说他们完全没有道理;可是,从实际的效果上看,这种提倡却有引导人家避去了切实修习而趋重于空泛功夫的弊病。曾经在一篇论国文学习法的文章里看到一段话,现在抄给你看。

“普遍的学生案头有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顾颉刚的《古史辨》,有《小说作法》,有《欧洲文学史》,有《印度哲学概论》。问他读过《四书》《五经》,周秦诸子的书吗,不曾。问他读过若干唐宋人的诗词集子吗,不曾。问他读过古代历史吗,不曾。问他读过各派代表的若干小说吗,不曾。问他读过欧洲文艺中重要的若干作品吗,不曾。问他读过若干小乘、大乘的经典吗,不曾。这种空泛的读书法,我觉得大有纠正的必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原是好书,但在未读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原书的人去读,实在不能得很大的利益。知道了《论语》《礼记》等原书的大概轮廓,然后去读哲学史中关于孔子的部分,读过几篇《庄子》,再去翻阅哲学史中关于庄子的部分,才会有意义,才会有真利益。先得了孔子、庄子思想的基本的概念,再去研求关于孔子、庄子思想的评释,才是顺路。用譬喻来说,《论语》《札记》是一堆有孔的小钱,哲学史中关于孔子的部分是把这些小钱贯串起来的钱索子,《庄子》中《逍遥游》《大宗师》等一篇一篇的文字也是小钱,哲学史中关于庄子的部分就是钱索子。没有钱索子,不能把一个个的零乱的小钱贯串起来,固然不愉快;但是只有一条钱索子,而没有许多可以贯串的小钱,岂不也觉得无谓?我敢奉劝大家,先读些中国哲学的原书,再去读哲学史;先读些《诗经》以及汉以下的诗集、词集,再去读文学史;先读些古代历史书籍,再去读《古史辨》。万一必不得已,也该一边读哲学史、文学史,一边翻读原书,以求知识的充实。钱索子原是用来贯串零乱的小钱的,如果你有了钱索子而没有可串的许多小钱,那么你该反其道而行之,去找寻许多的小钱来贯串才是。”

这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如果丢开哲学和古史等,单就文学来说,便是先要接触了文学作品,然后阅读文学史才有用处。因为文学史上所讲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对于文学作品若还不曾认识,徒然知道一些“作家”“派别”“源流”“演变”,便完全是隔靴搔痒的事情。而现在一般人似乎正在干这等隔靴搔痒的事情。只看学校里的考试题目便可知道其中的消息了。“何谓唐宋八大家?”“何谓公安体、竟陵体?”“五言诗起于何时?”“词源于何体?”这些题目都是常见的。其实,一个学生回答得出这些题目,不过有了一点关于文学的常识罢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真个懂得了文学。而这些常识又是工具书上所备载的;一个学生如果回答不出这些题目,他只需翻开《辞源》来一查便知道了。那么,回答得出无异于证明他曾经查过《辞源》罢了。比较起“人体常温为摄氏三十七度”“居室需常开窗以通空气”那些常识来,这些文学常识便见得毫无实用的价值。倘若破费了好多的工夫,专为求得这样毫无实用价值的常识,可说全无是处。

你平时能够切实修习,未必爱做这等空泛的功夫。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想读起文学史来。希望告知,然后再和你商论。仰之手复

第三天的晚上,王先生在室内预备明天讲授的功课,校工又把乐华的信送进来了。展开来看,是铅笔写的字,笔势颇潦草,末尾写着“学生周乐华书于清晨号钟未鸣时”。他的信如下:仰之我师:

昨晚读到赐复,蒙先生详细指导,感极快极。

我想读一点文学史,一层呢,就为要从文学史中间接触历史的代表作品。这不只是扩充知识的问题,以我想来,接触文学代表作品对于精神的修养尤其有关系。而自己去选择代表作品,现在还苦于没有这样的眼力。我看见有几家书局的书目提要里说,他们的文学史是采辑作品的。如果从这些中间选择一本来读,不就把这一层困难解决了吗?

第二层呢,就是先生复信中所提及的,要知道一点我国文学的源流和演变。各时代,怎么会有各时代的特产呢?每一代的大作家,他们从前代承受了些什么,他们自己又创造了些什么呢?关于这等问题,都想知道一个大概,因此,我就预备去叩文学史的门。

先生,我每当夜间课罢,就杂乱地想这样想那样;有时把想到的写在日记簿上,有时想了也就算了。上面说的便是近来想到的,先生看这些意思怎样?

王先生把明天讲授的功课备好了,又提起笔来写复信如下:乐华:

你以为文学史里所采辑的必然是代表作品,其实不尽然。我看过几本文学史,只觉编辑者唯贪抄录的便利,就手头的书本随意引几篇罢了。如果认为被引的便是代表作品,你就至少会上一半的当。还有些编辑者对于作品评论,不是说这一篇多么优秀,便是说那一篇多么雄健,这殊不足取,“优秀”和“雄健”都是不着边际的形容词,主观地用来评论作品,叫人家何从琢磨。所以,你要读历代的代表作品,你要体会作品的“真味”,与其去求教文学史,还不如去求教比较好的选本。例如:要读诗,就读沈归愚的《古诗源》、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要读词,就读张惠言的《词选》;要读明清小品文,就读近人沈启无的《近代散文抄》。这类选本不像文学史那样对于每家只选一两篇,然而比较起全集和总集来,却已做了一番删繁就简取精去粗的功夫:这样,正好使你认得那些作家,亲自辨识他们的代表作品。

再说文学的源流和演变,那是不能离开了作品空讲的。这层意思前信已经说过。那些不举作品单作叙论的文学史,原来假定读者对于作品已经有相当的认识了。如果你并没有相当的认识,那么读文学史只能得到一些概念,未免是空泛的功夫。但是你们中等程度的学生确也应该知道一点文学的源流和演变;不过照我的意思,其着手的路径并不是取一本文学史来读,却是依文学史的线索去选择历代的名作。从去年下半年起,我对于这里的三年级就试用这个方法。作品是主脑,同以前一样;我的讲说是辅佐,所讲的就是简略的文学史。这样试了半年多,我觉一班同学读得颇有兴趣,而理解上也比较切实。油印的选文尚有多余的,现在检点一份另封寄给你。至于我的讲说,大文他们都有笔记,希望你向他们借来看。看了之后,你或者觉得可以满足你的欲望了,或者还是有点吃东西吃不饱的感觉,都盼你写信来告诉我。

王先生写罢封讫,便站起来,走到书架子前,检取油印的选文。

4.外国文学书目 篇四

1、《荷马史诗》

2、《俄狄浦斯王》

3、《神曲》

4、《十日谈》

5、《堂吉诃德》

6、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7、《伪君子》、《悭吝人》

8、《忏悔录》

9、《浮士德》

10、《抒情歌谣集》

11、《唐璜》

12、《草叶集》

13、《白鲸》

14、《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15、《叶甫盖尼.奥涅金》

16、《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

17、《红与黑》、《巴马修道院》

18、《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19、《包法利夫人》 20、《恶之花》

21、《双城记》

22、《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3、《简.爱》

24、《呼啸山庄》

25、《死魂灵》、《钦差大臣》

26、《父与子》、《前夜》

27、《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

28、《萌芽》

29、《羊脂球》、《项链》、《一生》 30、《德伯家的苔丝》

31、《玩偶之家》、《人民公敌》、《比尔.英特》

32、《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琳娜》、《复活》。

33、《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34、《竞选州长》、《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35、《当代英雄》

36、《叶甫盖尼.奥涅金》、《驿站长》

37、《道连.葛雷的画像》、《莎乐美》

3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39、《母亲》 40、《静静的顿河》

41、《日瓦格医生》

5.现代文学必读书目 篇五

鲁迅《呐喊》、《彷徨》(《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野草》、《朝花夕拾》(《雪》《秋夜》)《灯下漫笔》、《二丑艺术》 郭沫若《女神》(《风凰涅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台静农《拜堂》

王鲁彦《黄金》

汪静之《蕙的风》

郁达夫《沉沦》、《迟桂花》 闻一多《死水》

丁西林《一只马蜂》田汉《获虎之夜》 徐志摩《再别康桥》 胡适《终身大事》

周作人《乌篷船》

朱自清《背影》、《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七)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和《春蚕》

巴金《家》

老舍《骆驼祥子》

曹禺《雷雨》

夏衍《上海屋檐下》

洪深《五奎桥》

殷夫《别了,哥哥》、《血字》。

臧克家《老马》、《难民》

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夏衍《包身工》

何其芳《墓》丽尼《鹰之歌》

陆蠡《囚绿记》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钱钟书《围城》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手推车》

田间《给战斗者》、《我想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 郭沫若《屈原》

陈白尘《升官图》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贺敬之等《白毛女》

梁斌《红旗谱》

杨沫《青春之歌》

柳青《创业史》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赵树理《锻炼锻炼》

茹志鹃《百合花》 郭小川《向困难进军》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闻捷《吐鲁番情歌》

老一代革命家诗词

老舍《茶馆》

田汉《关汉卿》杨朔《荔枝蜜》 秦枚《社稷坛抒情》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刘心武《班主任》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王蒙《春之声》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谌容《人到中年》铁凝《哦,香雪》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舒婷《致橡树》《双桅船》

沙叶新《陈毅市长》

巴金《怀念萧珊》

杨绛《下放记别》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史铁生《我与地坛》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6.儿童文学推荐书目 篇六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

以下是推荐的儿童文学读物

中国部分(25)

1、《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杨鹏

(一个可大可小的爸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2、《大林和小林》 张天翼

(一对孪生兄弟却变成了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成了肥胖愚蠢的寄生虫,一个成了真正的劳动者。想象怪诞,语言幽默活泼。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也很神秘呢。)

3、《麻雀不唱》 常新港

(作者的动物情结很浓郁呢。)

4、《土土的故事》任溶溶

(这是一本合集,由几个故事构成,幽默风趣。)

5、《鼹鼠的月亮河》王一梅

(夜里,两个孤独的小鼹鼠,坐在河边干什么呢?很抒情的文字感受很纯真的情感。)

6、《蟋蟀也吃兴奋剂》张之路

(看看吃了兴奋剂的蟋蟀会有什么样的表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

7、《蓝鲸的眼睛》 赵冰波

(抒情派童话作家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去体味。)

8、《小巴掌童话》张秋生

(短短的童话,却非常抒情,富有哲理。)

9、《管家琪幽默童话》系列 管家琪

(包括《怒气收集袋》、《复制瞌睡羊》、《口水龙》、《捉拿古奇台风》等。是不是这书名,就够幽默的?)

10、《皮皮鲁传》《鲁西西传》郑渊洁

(这是作者创造的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你如果还不知道这兄妹俩,那真是可惜了,他们的故事很不一般呢。)

11、《幽默三国》 周锐

(这是一套幽默的儿童文学作品,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给幽默了一回。让你耳目一新。原来换种方式读书也很有趣。现在《幽默聊斋》也出版了呢)

12、《魔法学校》(系列)葛竞

(早在哈里波特来中国之前,魔法学校就在中国开学了。米楠就是这学校的学生。还有另外的续集哟,值得一看。)

13、《李大米和他的影子》 张之路

(“小布老虎丛书”里面有非常好的作品,读了一定让你开怀。)

14、《五?三班的坏小子》 杨红樱

(在这些校园故事里,你也许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人认为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改成“三?三班的坏小子”。你看完就知道是不是合适了。)

15、《爷爷铁床下的密室》车培晶

(这会是个怎么样的密室呢?故事很有悬念,相信你会仔细去读的。)

16、《肚皮上的塞子》周锐

(小心,每个人的肚皮上可能都有这样的塞子呢。仔细读读吧。)

17、《三个小宠物》 肖定丽

(可爱的小宠物也有很温馨的故事呢)

18、《小老虎历险记》 汤素兰

(小老虎被人从动物园偷了出来,遭遇了一系列的险情。)

19、《塌鼻子警察》庄大伟

(幽默的语言,有趣的人物。)

20、《绿刺猬》彭懿

(作者的幻想冲击着我们的视线,很多的结果犹如警钟。)

21、《阿笨猫全传》 冰波

(阿笨猫带给我们的是捧腹大笑后的思考。)

22、《嘭嘭嘭》 童喜喜

(一个小女孩和一个隐身人的故事,读完了你会知道 “嘭嘭嘭”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续集《再见,零》也值得一读。)

23、《出窍》周锐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集子,尤其是《出窍》,这几乎就是作家一次奇特的人生体验。)

24、《西游记》 吴承恩

(孙悟空总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英雄。)

25、《水浒传》 施耐庵

(一百零八好汉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

外国部分(25)

26、《苦儿流浪记》(法国)埃克多?马洛

(弃儿雷米富有传奇性和戏剧性的命运,一定会吸引你的。)

27、《蓝色海豚岛》(美国)斯?奥台尔

(一个女孩子一段孤独生活的记录,可与鲁滨孙比美。)

28、《时代广场的蟋蟀》(美国)乔治?塞尔登

(一个小男孩,一只老鼠,一只猫,和一只会演奏音乐的小蟋蟀的传奇故事。)

29、《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英国)特拉弗斯

(一个神奇的阿姨,让很多孩子翘首期待。)

30、《鲁滨孙飘流记》(英国)笛福

(讲述一名水手独自在一座荒岛上生活数年的故事。)

31、《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法国)于尔克?舒比格

(一篇篇独立的小故事,很有趣味的插图。随便从哪儿开始读吧,每次你都能读到真正的故事)

32、《柳树间的风》(英国)格雷厄姆

(童话中癞蛤蟆三次历险、鼹鼠、河鼠对自然的赞美„„又生动又有诗意哟)

33、《水孩子》(英国)查?金斯莱

(现实生活和幻想世界交织在一起,童话的科学想象的气息很浓郁。)

34、《杜利特医生故事全集》(套)(美)休?洛夫廷

(一位圆滚滚的好好先生会鸟言兽语,他由著名的医生改做了兽医,还和动物交上了朋友,有的动物还和他成了一家子。他就是在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童话人物——杜利特医

生。)

35、《哈里波特与魔法石》(英)J?K?罗琳

(哈里波特让无数读者喜欢上了魔法和那个特别的世界。)

36、《夏洛的网》(美国)怀特

(蜘蛛、小猪、老鼠„„爱改变一切。怀特的作品还有《精灵鼠小弟》《吹小号的天鹅》,都是很经典的作品。)

37、《长袜子皮皮》(瑞典)林格伦

(一个有很大力气很特别的女孩子,带给我们很奇特的故事。)

38、《格列佛游记》(英国)斯威夫特

(奇异的世界,大人国小人国的一切让你大开眼界。)

39、《爱的教育》(意大利)阿米琪斯

(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有故事都是爱。)

40、《草原上的小木屋》(美国)罗兰?英格斯?怀德

(这是小木屋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书中描述罗兰一家到了大草原以后,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41、《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加拿大)西顿

(西顿既是画家又是作家,他天生喜爱动物,年轻时就开始观察、调查野生鸟兽,所以笔下的动物描绘生动,充满生命的尊严。)

42、《女巫》(英国)罗尔德?达尔

(谐谑,机智,既趣味十足又使人震惊不已,是一部地道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杰作。)

43、《鸟雀街上的孤岛》(以色列)尤里?奥莱夫

(通过12岁的小亚历克斯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的一切,向我们展示出二战期间华沙犹太人的悲剧命运。)

44、《豪夫童话》(德国)豪夫

(豪夫具有把故事描述得有声有色、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非凡才能。)

45、《丛林之书》(英国)吉卜林

(由十五篇故事组成,其中有关于狼孩莫格里在印度原始森林中和动物们的故事。)

46、《椋鸠十动物小说系列》(套)(日本)椋鸠十

(他的动物故事经常有很奇特的描写。)

47、《窗边的小豆豆》(日本)黑柳彻子

(一个生性好奇、好动、活泼的小姑娘,被强令退学后,在一所特殊的学校里成长的故事。)

48、《彼得?潘》(英国)詹姆斯?贝洛著

(彼得?潘,满口珍珠般的乳牙,穿一身用树叶和树浆做的衣服,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不会长大的可爱的小男孩。因为害怕长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就有了后来很多的故事。)

49、《汤姆?索亚历险记》(美国)马克?吐温

(汤姆,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好胜心,并且富于冒险精神,他的历险很有吸引力。此外还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50、《魔法师的帽子》(芬兰)托芙?扬松

7.关于办好文学广播节目的思考 篇七

一、文学广播的现状:

当前, 文学广播正在逐步退向边缘, 广播窄播化发展, 各类专业频率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 特别是音乐广播大行其道, 音乐频率遍地开花。而文学广播的现状却正好与之相反。据调查, 迄今未有频率以“文学”之名独立门户的, 而其它一些对象性较强的频率, 如经济、交通、健康之类频率, 在节目设置时根本就不考虑文学节目, 即便是设置, 文学节目的时间长度、规模与以往相比也是大打折扣, 一般被安排在某个综艺性节目里。所以, 就目前看来, 文学广播的发展是滞缓的;与当代音乐广播相比较, 文学广播的发展基本上也是停滞不前的。

二、文学广播节目的出路和发展

1、从大众文化的发展角度说, 受众的审美口味不是天赋

的,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媒培养的, 努力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口味对于我们传媒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 办好文学广播也能使大众接受到有一定审美口味的潮流文化。

2、广播是为大众服务的, 怎样切实贴近听众, 激发听众的

热情, 对文学广播而言, 开办一档高水平的文学欣赏节目也是服务大众的一个渠道。文学广播可以达到艺术赏析性与配合形势有机结合的效果, 产生新闻、专题类节目替代不了的社会影响。

3、文学广播的创新亦可以从技术性的角度入手, 力争做到

既能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增强吸引力, 还能充分展示广播的声音艺术特色。

总之, 文学广播的创新其出路关键还是人。文学广播编辑还是要有许地山先生所倡导的那种落花生的精神, 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养, 并运用到实际的文学广播中。

三、如何办好文学广播节目:

作为广播电台的编辑, 我认为要想办好一档文学节目,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材。

文学广播节目的选材目标应讲求立意积极、内容新鲜、角度独特和价值久远。文学广播节目包括文学作品赏析、文学作家评介、文学现象研讨等。文学广播节目是选择社会文学精品, 通过声音立体塑造, 运用广播媒介, 呈现在广大听众耳边, 从而使听众受到情操陶冶, 得到审美享受。严格讲, 文学广播节目是拿来主义。所以文学广播节目的选材对节目质量来讲,

互联网的普及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参加讨论, 交流意见的一个可能的平台。这和互联网的特性是分不开的。比如互联网的交互性。例如网上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虚拟社区。在虚拟社区中多样的信息和传播者, 呈现出信息和观点的多样化。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性特征, 而“虚拟社群的存在对公共领域的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实的互联网在做为意见交换平台的同时也实现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一些特征。

虽然网络空间并不是没有缺点, 但是他的诞生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实现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一些功能的可能性经具有现是至关重要的, 是基础, 是前提。

2、节目的思想性。

所谓的节目思想性体现在编辑思想和作品内涵之中, 编辑选择作品的主导思想、评介作品的思想倾向和内在情感是整个节目的“灵魂”。在作品选择上, 要多选用有欣赏价值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同时, 在评析方面, 要观点鲜明, 准确到位。文学广播节目的功能与社会文学是一致的, 但由于受传播媒介特性的影响, 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文学节目不一定追求直接配合当前形势, 有些可以配合, 有些则是长远的、间接的配合。有的文学节目要求直接配合怕是会有一定困难, 比如, 讲解古典文学就不一定要讲究配合。

3、节目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文学广播节目的基本的独特的属性, 是艺术性在文学节目中的具体体现。文学广播节目实质是社会文学作品在广播媒体上的声音立体化呈现, 因此, 作品本身是否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节目成败的一个关键。同时, 编辑的评介部分在追求广播口语化的同时, 也需讲求文学性, 并达到与作品的文学风格相统一。需要注意的是, 文学广播节目可以采用纪实性文学作品, 但不提倡那些文学性差、感染力弱的纪实作品出现的广播文学节目中。

4、节目的可听性。

可听性对文学节目来讲十分重要。节目的总体策划和一切手段的运用都要从方便收听出发, 这是我们制作节目为大众服务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节目下了不少功夫, 可是送到听众耳边, 不好听、不耐听、听不懂, 节目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的劳动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可听性对文学广播节目来讲, 涉及到作品选材的难易度、节目策划的周延性, 还涉及到播音水平、制作质量和手段运用等问题。

5、节目的创新性。

广播文学节目要不断创新, 节目才能发展。创新有个题材问题, 题材范围应力求拓展, 立意开掘应力求深化;创新还有个形式问题, 形式结构应力求出新, 表达方法应力求多样。常态节目质量要有创新的精品引领, 创新的精品要力求通俗化、平民化, 使常态节目与创新节目相结合。

6、节目的和谐性。

所谓和谐, 简单地说就是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而广播文学节目正是由多种差异性因素构成的艺术整体, 在节目的编播与制作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存在着这种差异性因素的对立关系。笔者认为, 编辑者在案头工作中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 在充分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性的基础上,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分得出准确的审美结论, 将节目所要表现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 才能保证评介性的串连语言与文学在内在精神上的一致性, 进而使这两种差异性的因素在节目中实现本质上的和谐统一。

实的公共领域的特征, 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 是“一个公共权力的批判领域”。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 (1999a) ,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曹卫东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

8.关于“文学性”的“内在批评” 篇八

关键词:巴赫金;形式主义;“文学性”;“内在批评”;陌生化理论

巴赫金作为20世纪影响深远的苏联文艺理论家,对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艺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的继承与超越。这些批评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著作《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在书中,巴赫金一方面指出了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诸多缺陷,另一方面总结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贡献,在俄国形式主义身上寻找到了拓展自己文艺观念的基点,对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主张的“文学性”进行了“内在批评”,将其引向了更深的层次。“内在批评”指巴赫金对形式主义中的陌生化理论、诗歌语言等基本主张的具体分析与研究,本文认为这正是“文学性”批评的核心所在。

1 对形式主义总的批评态度和方法

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的批评态度与传统的经院学派、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派都不一样。他的批评态度是从马克思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对比中分析得来。他辩证对待双方观点,并在二者之间寻求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在《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的第二章“文艺学的主要任务”中,巴赫金提到“对形式主义的批评应该、也能够成为正面意义的‘内在批评”,“文艺学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的文学本身,应该取代和清除与文学及其独特性不相符的形式主义的论述”。[1]这便是巴赫金对形式主义总的批评态度和立场,这一态度贯穿了他后面对形式主义的所有批评。

巴赫金的这种批评态度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形式主义的对立分析得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形式主义的相遇特别重要和富有成效,因为二者在特性鉴定问题的基础上发生了冲突,形式主义一贯彻底地捍卫艺术结构本身的非社会性,他们把自己的诗学建构成一个彻底的非社会诗学,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把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本身有强烈的社会性,这促使了巴赫金必须选择站在一方的角度对文学特性、内容与形式等重点问题进行探究。但他作出了另类的选择——从形式主义的角度对“文学性”进行“内在批评”。

在批评方法上,巴赫金选取了独特的方法来对形式主义进行批评,例如将欧洲的形式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进行了比较,从而更清楚地衬托出俄国形式主义的特点。与一味突出结构作用的俄国形式主义不同,欧洲形式主义对艺术结构中所有成分包含的思想意义的重要性都予以充分的评价。“为了与实证主义抗衡,它极力强调艺术结构的每一成分都具有深刻而又丰富的意义负载”。[1]形式与内容的原则性矛盾在欧洲形式主义的理解中是不存在的。在这一点上,俄国形式主义与欧洲形式主义有极大的差别。俄国形式主义者以一种虚假的推测为出发点,而这一推测认为“作品的某一成分是靠牺牲思想意义的代价来获得结构意义的”。[1]相比下来,巴赫金认为俄国形式主义的这种做法是“小家子气”,它所采用的术语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开阔的科学取向,带有一种小团体的行话色彩。这也妨碍了它与西欧艺术学和文艺学的其他流派和思潮进行广泛、明确的相互取向。

2 对陌生化理论的“内在批评”

陌生化理论是形式主义重要的基本主张,但巴赫金在《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没有对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进行直接而系统的分析,他对陌生化理论的批评是间接地反映或渗透在他对形式与内容、材料与技巧的分析当中。因此,本文尝试从《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将巴赫金对陌生化理论的“内在批评”提取出来和进行集中分析,以此来探讨巴赫金对形式本质论的看法。

尽管陌生化理论可适用于很多文学作品的分析,但是仍受到巴赫金的批评。巴赫金认为“与其说形式主义者从语言中发现了新东西,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揭露和清除旧的东西”,“形式主义者在这一时期所制定的基本概念——无意义的语言、陌生化、技巧、材料——直至最终都渗透着这种虚无主义的否定倾向”。[1]笔者认为巴赫金所说的虚无主义的否定倾向主要指形式主义把语言从象征主义中脱离出来,将内容与形式割离开来。巴赫金接着分析陌生化中的否定因素。他的主要观点是认为陌生化破旧却无立新,他分析道“在对陌生化概念进行最初的确定时,他们所强调的完全不是用新的、积极的结构意义来丰富语言,而恰恰相反,只强调清除旧的东西。这样,既丧失了原有的意义,又没有表现出语言及其所有标志的客体的独特新意”。[1]还有,巴赫金认为陌生化“只涉及外部的重新组合、位置的重新排列,而一切内容、本质的东西被假定为事先已经存在”。[1]笔者认为巴赫金在此也是把陌生化看作一种艺术手法,不管它发生在语言还是结构的层次上,它都是为文学性的产生服务的。如果从更长远和更广泛的角度来讲,陌生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能够说明文艺自身发展的规律,代表一种文艺史观。

笔者认为,巴赫金在引用托尔斯泰作品的例子来批评陌生化,有值得商榷之处。巴赫金认为什克洛夫斯基对托尔斯泰的《量布人》中运用技巧的理解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他分析说:“可陌生化的事物并不是为其自身而被陌生化,不是为了感知它而陌生化、‘为了使石头更像石头,而是为了另一种‘事物,为了道德价值。这种道德价值在这一背景中作为观念意义可以得到更为有力和明确的表现。”[1]笔者认为,巴赫金不应该完全否定“为了感知而被陌生化”。运用陌生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感知,最终目的是为了显示道德价值和思想意义,二者并不矛盾,不能完全忽视了“为了被感知”这一直接目的。

巴赫金由于没有像对诗歌语言一样对陌生化理论进行系统批评,因而对它的局限的认识仍不够充分,如他没有认识到陌生化技巧会有时效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曾有人指出,好莱坞巨片《泰坦尼克号》使用的是非常传统的叙事方式——倒叙,故事是通过露丝太太的大段回忆展开的,由于现在的年轻人习惯了当代电影一味追求新奇的表现手法,而对几十年前的传统手法并不了解,所以“倒叙”倒使他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说明了早期形式主义的局限:“任何陌生技法都有一定的时效期,终究会变得‘机械化,被读者所厌倦。”[2]这个局限是巴赫金没有意识到的。

3 对形式主义在“文学性”上的超越

俄国形式主义者鲜明地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并以此作为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这一观念受到其他诸多理论观念的挑战。巴赫金便是在形式主义的土壤上进行反拨和拓展其理论的代表。他通过与形式主义者的“批评的对话”,达到了对作品“文学性”更深刻的揭示,这便是他对形式主义的超越与创新。

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性”概念的拓展。“文学性”和“陌生化”一样,是形式主义的两大核心概念之一。形式主义者主张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文学的本体,即文学作品本身上面,着重探讨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种看法集中表现在雅各布森这样一段话中:“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3]巴赫金认为,形式主义者在追寻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过程中,只知技巧的、语言的现实,而忽视了本应得到更多关注的艺术作品的“审美的现实”。因此,他把对“文学性”的论证置于对作品“审美的现实”的考察之中。在这里,巴赫金引入了一种重要概念——审美客体。巴赫金运用这一概念是想超越“形式与内容”或“材料与手法”的框架。

巴赫金在这方面的超越与探索也体现在他的文章《语言艺术创作中的内容、材料和形式问题》中。例如,他对形式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和研究形式:“第一,从纯审美客体内部,作为结构形式,它以内容(可能的事件)为价值目标,与内容相关;第二,从作品的布局整体内部,这是对形式技术的研究。”[4]巴赫金的这一分法比较清晰,不含糊。

巴赫金充分借鉴、吸取了形式主义的精髓,从而超越形式主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艺观。他论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两部著作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他克服了以往研究中“忽视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却在从小说中截取出来的所谓内容中去寻找创作特点的缺憾,并对陀氏作品艺术视角、体裁特点、情节布局、语言类型等的深刻解析,从中发掘出这些“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5]巴赫金对“文学性”的深刻把握也许能真正实现俄国形式主义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4 结语

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是真正的关于“文学性”的“内在批评”,他在肯定形式主义关于“文学性”的基本观点的前提下,深刻分析和批评它的缺陷,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在“形式与内容”“诗歌语言”“文学史”等方面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对形式主义的超越。

尽管巴赫金的对话还存在很多缺陷,但是他的方法和他的成果一样重要。他的学术立场和研究方法对我们现在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苏).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M] .邓勇,陈松岩,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54,68-69,87-88,142.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3]钱佼汝.“文学性”和“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早期的两大理论支柱[J].外国文学评论,1989(1).

[4]巴赫金.语言艺术创作中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A].巴赫金全集·哲学美学[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01.

[5]董晓.超越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J].国外文学(季刊),2000(2).

9.外国文学阅读书目 篇九

(一)诗歌

荷马△《伊利昂纪》、《奥德修纪》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但丁△《神曲·地狱篇》

弥尔顿《失乐园》

歌德△《浮士德》

拜伦△《唐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雪莱《雪莱抒情诗选》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惠特曼《草叶集选》

波德莱尔《恶之花》

马雅可夫斯基《列宁》、《好!》

瓦雷里《海滨墓园》

里尔克《杜伊洛哀歌》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 艾略特△ 《荒原》

泰戈尔△ 《吉檀迦利》

(二)小说

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薄伽丘《十日谈》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菲尔丁△ 《汤姆·琼斯》

卢梭《新爱洛依丝》、《忏悔录》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斯丹达尔△ 《红与黑》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狄更斯△ 《双城记》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左拉《萌芽》

莫泊桑△ 《羊脂球》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

普希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果戈理△ 《死魂灵》

屠格涅夫《前夜》 △ 《父与子》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

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

高尔基《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爱伦堡《解冻》

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断头台》 罗曼·罗兰△

托马斯•曼

马克·吐温

杰克·伦敦

德莱塞

海明威△

索尔·贝娄

纪德

米兰·昆德拉

卡夫卡

乔伊斯△

乔伊斯

福克纳

加缪

萨特

海勒△

鲁尔弗

马尔克斯△

紫式部△

泰戈尔△

夏目漱石

普列姆昌德

川端康成迈哈富兹

(三)戏剧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莎士比亚

高乃依

拉辛

莫里哀△、△《老人与海》、△《变形记》、《鼠疫》、△《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悭吝人》 2《约翰·克里斯朵夫》《布登勃洛克一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丁·伊登》《美国的悲剧》 《永别了,武器》《洪堡的礼物》《伪币制造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城堡》 《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局外人》《恶心》 《第二十二条军规》《佩德罗·帕拉莫》 《百年孤独》《圣经故事》 《源氏物语》 《一千零一夜》 《戈拉》《我是猫》《戈丹》《雪国》《宫间街》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俄狄浦斯王》《美狄亚》《亨利四世》《奥瑟罗》《熙德》《安德洛玛克》 《伪君子》

席勒《阴谋与爱情》 易卜生《玩偶之家》 果戈理《钦差大臣》 奥斯特罗夫斯基《大雷雨》 契诃夫《樱桃园》 高尔基《在底层》 奥尼尔《毛猿》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犀牛》 贝克特△ 《等待戈多》 萨特

斯特林堡

迦梨陀娑

索因卡

10.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篇十

小说: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

孙犁《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山地回忆》

王愿坚《党费》

茹志鹃《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

峻青《黎明的河边》

杜鹏程《保卫延安》

欧阳山《三家巷》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吴强《红日》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

谌容《人到中年》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沉重的翅膀》

徐怀中《西线轶事》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阿城《棋王》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铁凝《哦,香雪》《麦秸垛》《玫瑰门》

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邓友梅《那五》《烟壶》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贾平凹《鸡窝洼人家》《浮躁》《废都》《秦腔》《丑石》

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辞典》

王安忆《小鲍庄》《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莫言《红高梁》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米》《我的帝王生涯》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来来往往》

方方《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

刘恒《伏羲伏羲》

王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过把瘾就死》《顽主》《玩的就是心跳》《动物凶猛》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妇女闲聊录》

陈染《私人生活》《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

王小波《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陈忠实《白鹿原》

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阿来《尘埃落定》

朱文《我爱美元》

张旻《情幻》

毕飞宇《玉米》

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

鬼子《被雨淋湿的河》

散文: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杨朔《雪浪花》《荔枝蜜》

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

秦牧《土地》《花城》《社稷坛抒情》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歌声》

冰心《樱花赞》

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黄宗英《大雁情》

巴金《随想录》

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贾平凹《商州初录》

杨绛《干校六记》

丁玲《“牛棚”小品》

孙犁《晚华集》

韦君宜《思痛录》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韩少功《夜行者梦语》

张中行《负喧琐话》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诗歌:

郭小川《向困难进军》《团泊洼的秋天》《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部曲》闻捷《吐鲁番情歌》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回延安》《放声歌唱》

流沙河《草木篇》

李瑛《戈壁日出》《一月的哀思》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命运》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会唱歌的鸢尾花》

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

曾卓 《我能给你的》《有赠》

穆旦 《冥想》《停电之后》

北岛《回答》《古寺》《结局或开始》《宣告》《触电》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神女峰》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远和近》《弧线》

江河《纪念碑》

杨炼《诺日朗》

李亚伟《中文系》

于坚《尚义街六号》

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

海子《麦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

话剧:

老舍《茶馆》《龙须沟》

田汉《关汉卿》

沙叶新《陈毅市长》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教材与相关理论: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炯:《新中国文学史》

邵荃麟:《文学十年历程》,《文学十年》

王庆生 :《 中国当代文学史 》

丁帆、许志英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

陈思和 《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洪子诚 《 1956:百花时代 》

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

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时代》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2001年)。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

王晓明:《批评空间的开创》、《潜流与漩涡:20世纪中国作家心理障碍研究》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

李扬:《50-70年代文学再解读》

李杨、白壁德:《文化与文学》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

卡列奈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97)、相关理论学术期刊参考目录

11.关于百年文学史书写的思考 篇十一

首先给百年文学史写作带来新气象的当推“五四”新文化运动。伴随着各种文学形式的新变及发展,关于新文学史的写作开始式微,出现了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论著,体现出文学史写作初始阶段百家争鸣的形态。真正给百年文学史书写带来实质改变的当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与文章,形成与中国国情、文化相关的新理论体系。为适应毛泽东的文艺理论体系,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进入制度化阶段。1951年教育部主持起草的《〈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即是产物,又成为大学文学史教科书编写的参照。文革期间,文学史的写作同别的文学形态一样经历了最黑暗时期,完全沦为政治的工具。改革开放成为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也是百年文学史书写的一个新转折点。紧随着新时期政治上开展的“拨乱反正”行动,文学史的书写同样做出了“拨乱反正”的调整,开始呈现出更符合历史史料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面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史的书写进入繁荣期与成熟期。

根据词典解释,“编码”是指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它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而“解码”则是用特定的方法把数码还原成它所代表的内容或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它所代表的信息、数据等过程。把这两者的关系引伸开,可以解释成“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在百年文学史的书写上,面对每一个时段给文学史书写带来的“编码”,文学史书写都做出了相应的“解码”调整。

二、当下社会发展给文学史书写制造的“新编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态势。全球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中国同世界在各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商业大潮的席卷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衍生出相当多的问题。处于当下社会的人们,心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加尖利现实。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面对这样的社会发展情势,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在商业大潮的席卷下逐渐丧失了它的主流位置,到目前可谓完全处于边缘位置。从权力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文学不再受到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控制,拥有了相当广阔颇具弹性的写作权利空间,这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是好事。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则反映出它与处于社会中心政治意识形态的剥离而导致其位置边缘化的弊端。其次,大众化传媒对于纯文学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带动的是俗文学的发展,俗文学的发展又总是伴随着商业利益的因素,作家靠单纯的写作特别是纯文学的写作已经很难谋生,更多人投入到影视文学写作行业中,写作主体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而从文学的接受主体——大众读者来说,趣味性与实用性成为其在选择读物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因素,文学在社会发展中边缘格局的形成也就情有可原。

三、切入当下以“解码”

首先要重视大学文学史教材的编写。“文学通史与大学教育联系最早也最紧密”。①从当今的社会发展情势分析,大学生已经成为文学史最主要的接受者。大学生是将来承担社会建设的主体,对于需要接受文学史学习的大学生来说,文学史就应当充分发挥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大学生心性培养中的作用。文学史是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文学遗产的最直接因素,一本好的文学史教材,可以激发大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认识和解读诸多作家作品,了解历史上的文学事件,以便更好的知过往、鉴未来。

其次,重视现代语境的改变。语言作为人类用来表达及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在集体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人们的思想比较统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相伴随的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语言结构也比较简单刻板。而在多元化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人们的思想统一度会大大下降,生活方式呈多样化发展,相伴随的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语言结构则变得复杂而具体,文学史的书写应当重视现代语境的改变。

注释:

①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等,中国文学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第6页

12.关于文学类书目 篇十二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程,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自2000年起我国修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并明确规定了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宗旨, 不仅要增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以及强化对英语文化的学习, 而且还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怎样才能让英美文学课程有效实现其目标,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本文探讨了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对文化教学的引入, 通过引入文化教学, 有效结合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以及文学教学, 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 并且提升其综合素质。

一、于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入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丰富学生文化知识与内涵。

通过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入文化教学, 能让学生经文学作品了解与熟悉民族文化、人文风情、传统习俗以及社会制度等内容, 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情感, 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借助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整体系统让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 以此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于课程学习中依次吸收文化知识。

(二)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入文化教学, 能够明显深入扩大文化的知识层面, 对学生的思想领域与文化视野予以开拓, 让学生思维实现宽度与深度的提升, 让学生感受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 以此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开放和宽容的情感态度, 丰富其思维方式, 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以后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三)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引入文化教学, 能够推动教育思维创新, 让学生在掌握自己民族文化进步的同时, 还要了解文化种群的个性文化, 从而理解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 掌握其多样性, 提升创新能力。

二、如何有效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美文学课程中

(一) 理解文学语言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和文学的相同载体是语言, 英美文学课程实际是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教学, 然而语言教学又依赖于文化教学, 其本质是由于语言的文化价值所影响的。语言属于一种文化现象, 也是构成文化总体的要素之一, 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人们的所有活动都需要语言来支撑, 而文化总体中最为主要的部分也是语言, 从而决定了语言教学需要文化教学的辅助, 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是相互依存的。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美文学课程中, 教学者需要对文学实施深入的文化研究, 把对英美文学总体和英美文学以及其余英美文化系统多者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 将其定为文化教学的前提。语言的文化价值说的是语言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也承载其中。语言的文化价值说明了若想熟悉与了解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最有用的手段是对它的语言进行学习。语言教学蕴含丰富的文化教学潜力, 可以将其实现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学习、文化多样性的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阵地。

(二) 调节学生文化心理感情的变化。

因为在不同地区内的文化都具有本民族的文化色彩, 代表着各地区内人们的价值观念差异。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是各地区文化交流时发生碰撞造成文化冲突的最基本缘由。所以教学者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时, 应当尽量把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让学生充分了解文化背景、文化对比差异, 使其准确地掌握英美文化, 改善文化偏见,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开放与宽容的情感态度, 在英美文化中充分实现文化交流。

(三) 引导学生注重文化教学内的行为体系。

文化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认知发展与行为调节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调节、跨文化意识的提升以及目的文化知识的增加, 会使得学生的交际行为随之发生改变, 换而言之, 也就表明学生的行为调节过程和认知发展过程是同步实现的。交际行为分为语言交际行为以及非语言交际行为两部分, 然而非语言交际行为指的是无意识的自然行为, 通常会被学习者忽略。学生在文化学习过程中, 不仅丰富了文化知识, 培养了开放与宽容的情感态度, 还学习了语言交际行为以及非语言交际行为。交际行为对于文化而言, 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学生对目的语言以及文化的学习过程中, 必须注重语言应用于文化的作用。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美文学课程, 需要对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予以尊重的同时, 还要注重对学生文化教学内行为体系的引导, 将其调节为自身行为模式, 以此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老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过程中, 在掌握目的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前提下, 对学生原本具有的非语言行为体系予以调节, 让其能够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总之, 在现当代如此飞速的经济发展背景下, 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英美文化课程中, 不但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英美文化, 掌握西方文化思想, 还能够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 为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创造出众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尚云鹤.英美文学课程引入文化教学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31 (8) .

[2]曹莉群.论英美文学课程中的文化教学——以富兰克林的《自传》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3, 33 (11) .

13.外国文学史必读书目 篇十三

1、《希腊神话故事》

2、《荷马史诗》

3、《俄底浦斯王》

4、《神曲》

5、《十日谈》

6、《堂吉诃德》

7、《威尼斯商人》

8、《奥瑟罗》

9、《哈姆莱特》

10、《失乐园》

11、《伪君子》

12、《忏悔录》

13、《少年维特之烦恼》

15、《唐璜》

17、《悲惨世界》

19、《红与黑》

21、《包法利夫人》

23、《双城记》

25、《呼啸山庄》

27、《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29、《叶甫盖尼·奥涅金》

31、《死魂灵》

33、《安娜·卡列尼娜》

35、《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37、《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39、《萌芽》

41、《恶之花》

43、《美国的悲剧》

45、《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47、《布登勃洛克一家》

49、《老人与海》

51、《母亲》

53、《静静的顿河》

55、《海滨墓园》

57、《变形记》

59、《毛猿》61、《尤利西斯》63、《局外人》65、《禁闭》67、《等待戈多》69、《第二十二条军规》

14、《浮士德》

16、《巴黎圣母院》

18、《草叶集》 20、《高老头》

22、《大卫科波菲尔》

24、《简爱》

26、《德伯家的苔丝》

28、《普希金诗选》 30、《钦差大臣》

32、《罪与罚》

34、《复活》

36、《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

38、《玩偶之家》 40、《莫泊桑短篇小说集》

42、《茨威格短篇小说选》

44、《虹》

46、《约翰·克利斯朵夫》

48、《永别了,武器》 50、《飘》

5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54、《日瓦戈医生》

56、《荒原》

14.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篇十四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

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3)

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

黄修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

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

二、综合参考书(包括文学史资料、文学史论著和作品)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1-3)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下)

王一川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共8册)

《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一1927)(1一1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1—2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1—20)

三、作家作品

《鲁迅全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郭沫若全集》

(文学编):《女神》《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

胡适:《尝试集》《终身大事》《叶圣陶短篇小说选》:《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新月派诗选》

《郁达夫文集》《郁达夫小说集》《冰心选集》《朱自清散文》《周作人散文》《闻一多文集》

《死水》《徐志摩诗集》《丁西林剧作全集》(上下)《象征派诗选》《(语丝)作品选》

《茅盾全集》:《子夜》《蚀》《虹》《腐蚀》《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

《老舍文集》:《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

《巴金全集》:《家》《憩园》《寒夜》

《沈从文文集》:《边城》

张恨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叶紫:《丰收》

《张天翼小说选》:《华威先生》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艾芜:《南行记》

李劼人:《死水微澜》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文集》:《金锁记》《倾城之恋》

《赵树理文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文集》:《荷花淀》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秦瘦鹃:《秋海棠》

徐訏:《鬼恋》《风萧萧》

周立波:《暴风骤雨》

路翎:《财主的儿女们》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田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洪深:《五奎桥》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包身工》

陈白尘:《升官图》

贺敬之等:《白毛女》《新感觉派小说选》《中国诗歌会作品》《山药蛋派作品选》《殷夫诗选》

《艾青诗选》《戴望舒诗选》《田间诗选》《冯至诗选》《穆旦诗选》《臧克家诗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竟:《漳河水)袁水拍:《马凡驼的山歌》《现代派诗选》

《七月派诗选》《白色花》《九叶集》《林语堂散文》《梁实秋散文》何其芳:《画梦录》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小说:梁斌《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柳青《创业史》杜鹏程《保卫延安》

欧阳山《三家巷》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赵树理《登记》《“锻炼锻炼”》《三里湾》

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黄河东流去》孙犁《风云初记》《山地回忆》《铁木前传》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王愿坚《党费》茹志鹃《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峻青《黎明的河边》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蝴蝶》《布礼》《活动变人形》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蓝紫》谌容《人到中年》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

《沉重的翅膀》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阿城《棋王》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铁凝《哦,香雪》《麦秸垛》《玫瑰门》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邓友梅《那五》《烟壶》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贾平凹《鸡窝洼人家》《浮躁》《废都》《秦腔》《丑石》

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辞典》王安忆《小鲍庄》《小城之恋》《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

《长恨歌》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刘恒《伏羲伏羲》莫言《红高梁》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米》《我的帝王生涯》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来来往往》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方方《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

王朔《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过把瘾就死》《顽主》《玩的就是心跳》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王小波《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陈染《私人生活》《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陈忠实《白鹿原》

张炜《古船》《九月寓言》阿来《尘埃落定》

散文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杨朔《雪浪花》《荔枝蜜》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

秦牧《土地》《花城》《社稷坛抒情》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歌声》冰心《樱花赞》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黄宗英《大雁情》巴金《随想录》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诗歌郭小川《向困难进军》《团泊洼的秋天》《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部曲》闻捷《吐鲁番情歌》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回延安》《放声歌唱》流沙河《草木篇》李瑛《戈壁日出》《一月的哀思》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命运》雷抒雁《小草在歌唱》《会唱歌的鸢尾花》

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北岛《回答》《古寺》《结局或开始》《宣告》《触电》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神女峰》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代人》《远和近》《弧线》江河《纪念碑》杨炼《诺日朗》李亚伟《中文系》

杨牧《我骄傲,我有辽远的地平线》于坚《尚义街六号》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

海子《麦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

戏剧老舍《茶馆》《龙须沟》田汉《关汉卿》沙叶新《陈毅市长》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

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等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丁帆、许志英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理论学术期刊参考目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

《文艺理论与争鸣》《当代作家评论》《作品与争鸣》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收获》《花城》

一作品类(以作品集为主,个别是单部作品)

钱谷融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卷(包括被列为“存目”的书也要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坟》《中国小说史略》 郭沫若《女神》

茅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 巴金《家》《春》《秋》《寒夜》《憩园》

老舍《骆驼祥子》《断魂枪》《猫城记》《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沈从文《边城》《长河》《八骏图》 郁达夫《沉沦》 钱钟书《围城》

张爱玲《金锁记》《封锁》《倾城之恋》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许地山《缀网劳蛛》 废名《桥》

徐訏《风萧萧》《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鬼恋》 无名氏《野兽野兽野兽》 师陀《果园城记》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孙犁《荷花淀》 施蛰存《春阳》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李劼人《死水微澜》 萧军《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艾芜《山峡中》 张天翼《包氏父子》 鹿桥《未央歌》

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何其芳《画梦录》 梁实秋《雅舍》

艾青、穆旦、戴望舒、冯至、卞之琳、徐志摩等等的诗歌。

二中西方理论类

《论语》《孟子》《金刚经》《坛经》《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维科《新科学》、康德《判断力批判》、尼采《悲剧的诞生》、丹纳《艺术哲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

三中国现当代作家和文学思潮研究类(压缩版)

(一)作家研究类

1、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

2、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7、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8、孙党伯:《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9、钟桂松:《茅盾传》,东方出版社1996

10、陈思和、李辉编著:《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1、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

12、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14、宋剑华:《胡适与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15、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

16、钱理群:《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7、许子东:《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18、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三联书店2004

19、宋剑华:《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二)文学思潮研究类

1、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现实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3、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5、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7、徐行言、程金城:《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8、王富仁、王光东:《灵魂的挣扎——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9、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10、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1、余凤高:《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4、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5、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16、吴福辉:《都市漩涡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7、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8、朱寿桐:《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19、杨义:《京派海派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复旦大学出版社)

22、李泽厚:《美的历程》

23、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上一篇: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下一篇:网络客服推广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