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024-06-14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8篇)

1.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一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唐德贵

【摘要】: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本文浅析了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优势,并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教学大纲综合职业能力

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2008年教育部职成教司修订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大纲”明确了中职语文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对中职学生的需要

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方法能力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例如与人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越一般专业能力领域以外,对促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以及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不仅是指与所从事的某一特定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综合能力,还包括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综合职业能使学生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是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加快,各种工作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只承担某一工作中的些小环节而已。不少用人单位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很多具体的技能要求由用人单位在学生上岗前进行短期培训即可解决。但是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却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转岗能力、团结协作、爱岗敬业,交流表达、心理承受力等却有更高的要求。

2、是实现中职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时常听到中职学生抱怨就业太难、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没有用、单位人际关系复杂呆不下去了、不能发挥个性特长、上班不好耍经常闹辞职、干某工作没有前途等。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单位管理严格规范这正是目前所有中职学生就业面临的现状,不能正确应对这种现状也正是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欠缺的普遍表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现代人必须具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的能力,这四种能力不正是综合职业能力吗?中职学生要实现就业和发展,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学生就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3、是改革现行中职语文现状的需要

目前,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开设语文课浪费时间,大量削减语文课。有人片面解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认为中职学生只要学好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能很好地就业,当然也有部分学校为了减少办学成本,拼命压缩教学时间,于是大量削减包括语文课在内的“无足轻重的文化课”,语文课成了“浪费时间、没有收益”的冤大头。

误区二:语文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工具。有人认为中职的语文就应该为专业课服务,把语文看成是相应专业课的附属学科,这样实际上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性为纯粹的一门工具学科。对这种做法,倪文锦教授是反对的,倪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说:“许多同志都强调语文与职业或专业对应,失之机械,可能会闹笑话。如果搞钢铁的来个钢铁语文、搞纺织的来个纺织语文、搞汽车的来个汽车语文„„那就异化了。”

误区三:恢复语文尊崇的学科地位。抱这种思想老师还使用普高或对口高考的思维来期待语文课,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向学生讲授字、词、句、段、篇、标点、写作等语文知识,试图完整呈现语文的知识结构,企图恢复语文科的“老大”地位,全然不顾中职的特色和社会需求,只想把语文教成纯而又纯的浪漫学科。

对中职语文的种种误解,中职语文呼唤改革。国家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的任务明确规定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新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明确了要以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二、发挥中职语文优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包括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在国外也叫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包含了独立思考、分析判断与决策、获取与利用信息、学习掌握新技术、革新创造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则包含了组织协调、交流合作、适应转换、批评与自我批评、口头与书面表达、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贵任感等。综合职业能力的特点在于综合而不是单一。

中职语文学科特点是综合性和基础性,其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中职语文学科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语言文字、表达交流、逻辑思维、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美学哲学、伦理道德、理想信仰、人文精神等。中职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科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其次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确立培养目标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确立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结合语文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的获取和筛选能力、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等。

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应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思维能力影响着个人对问题的分析、决策和判断。良好的思维能立具有独立性、灵敏性和敏捷性、逻辑性、全面性、创造性等特性。

结合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语言与思维关系紧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发展推动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严谨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捷径。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浩如烟海,新知识不断涌现。因此,培养学生快速获取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教会学生根据需要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中获取信息;教会学生使用图书馆、工具书;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技巧;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的阅读方式和各种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并使之成为习惯。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个体只有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首先,培养学生说普通话能力和习惯,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其次,让学生学会介绍、交谈、演讲、即席发言的方法和技能,做到说话是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第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能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第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信、大方的风度,教会学生能根据交际场合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有人对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的认识不够,因此往往不够重视,成为教学的盲区,或者轻描淡写或者置若罔闻,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的教学难度大,效果不明显。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突出对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训练。

本着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的原则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要成为中职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2、夯实基础

近几年不论是在普通高中还是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都弥漫着一种比较偏颇的看法,那就是认为语文教学要削弱知识,强化能力。强化能力没有错,但是能力的形成与知识是有关系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空谈强化能力好比无源之水,无本这木。知识是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所获得的信息的积累,而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讲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永远不会过时。语文这一门成熟的学科其知识是丰富而全面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全部系统地讲授,本着“实用、够用”、“必要、必需”的原则选择相应知识进进行教学。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连相应应用文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能写出规范的应用文。

传授基础知识基础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完成。当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才可能形成相应能力,所谓“死去活来”。

3、改革教学形式

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努力谋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结合教学内容,可推行分组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活动课堂的主角,使学生在活动教学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不越庖代厨,但要对活动课精心组织,充分准备。

分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在教学中不只把学生个体作为对象,而要关注个体所在的小组或集体作为对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这样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可采用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手段。

拓展、整合教材内容,融入职教元素,开展模拟教学。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职业活动展开教学。如组织学生模拟应聘、写求职自荐书、模拟打商务电话,创设情境开展接待、洽谈、协商等口语交际活动。

4、涵养人文精神

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个性的是个人良好素质的综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阳光可爱的学生,使学生成为“既属于社会、又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语文的“人文性”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要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语文文本的人文关怀。重视地域文化及个人文化,重视个人潜能及人格尊严。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另外还应注意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注意选用与学生的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

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涵养,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沈阳:职业技术教育,2001.2、方经文.请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年第4期.3、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唐燕平.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22期.7、刘琳.语文“情境教学”的现实与理想[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

2.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二

关键词:中职,排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是职业教育过程中重要的过渡环节之一, 它不仅是学生知识增长的阵地, 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中职体育教学体系中, 排球教学的作用十分重要。随着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 在排球教学过程中, 要主动遵循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主导地位, 通过排球的教学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首先, 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现有条件, 适当增加对抗练习。改变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果学生基础相对好, 掌握了基本技术, 可采用以下形式的对抗练习, 即在对抗练习过程中选择两人或者三人等较少人数开展教学练习, 根据实际情况将对抗的难度适时进行提高, 在对抗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进攻与防守的时候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体育老师要根据对抗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调整, 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基础较差, 基本技术还没有掌握牢固的话, 对他们要安排更多的趣味性练习便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 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基本技术。

2 培养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与其他经济性项目的教学活动相比, 排球教学有所区别, 这些区别源自排球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排球运动不需身体之间的激烈对抗, 关键在于根据参与人员的特点来安排对抗形式, 极重球员之间的攻防配合。因此, 学生可根据上述特征, 自主选择对抗形式, 进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一名成员之间的长处, 整合全体成员的优势, 使其发挥到最大水平。体育教师对学生在对抗练习中的表现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对抗竞争中的乐趣, 还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创新的信心。教学设计应注重启发诱导性,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战技术, 还要培养其创造性。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目标。

3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排球运动兼顾对抗性与娱乐性, 它能在带给学生运动快感的同时,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基本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对技术的应用能力, 方法是采取有效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根本目标是发扬创新精神, 提升中职学生在排球运动中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多多鼓励, 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并主动学习, 这样增加创新能力就会变得事半功倍。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 所以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和目标时, 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 对学生提出因人而异的教学要求, 这样学生才会有勇气展示自己的特长并逐渐取得进步, 在进步的过程中必然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就有了足够的动力。如该研究者每学期都要组织排球比赛, 以年级为单位, 借助比赛的机会让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和联系, 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排球教学这门学科具有以下特点:教学的主体是实践练习, 其核心为阐述理论,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因此, 教师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 将过去教师讲课、学生练习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新模式。如果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凸显出来, 则学生在课堂上势必会变得十分活跃,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补也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多。除了转变教学模式外, 教师还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让学生多观摩大型比赛, 培养其创新能力。总之,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营造学习的良好环境, 服务于培养目标, 实现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4 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

排球运动同时具有多变性与常规性两种特点, 因此, 要在排球运动中建立对技能的条件反射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动作时, 借助多样性教学方法, 传递信息的多通道性, 加快学生构建动作定义的速度, 提高动作质量, 就非常有必要。创新的实质是创造新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解析构成动作的要素, 了解动作的结构方式, 使其掌握动作内部的多层次联系。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 根据时间与空间具有的新特征, 因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该研究者在教授排球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当学生基本掌握正面点球技术后, 为了让学生提高球定位高度,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给出合理的垫球动作, 并进行自我评价, 最后由该研究者指导学生总结动作要领。

5 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中, 需要注意:首先, 必须通俗易懂, 形象描述排球运动由接到传的顺序, 引导学生掌握动作的正确表象, 便于快速掌握动作, 激发学生学习排球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其次, 构建科学的师生对话机制, 使师生之间能够频繁开展对话交流, 这不仅能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 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想法, 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技能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也更好地理解教师教授内容的主要目的和目标及其本节内容在教学中的位置, 相互理解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出问题, 并创设情境。如, 在排球教学中, 提出排球在传球出手时是否会旋转, 主要承担送球出力的是哪些手指等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其探索积极性, 培养其创新思维;最后, 将培养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如, 在引导学生掌握技术的基础上, 应该积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引领个人认识一定的战术, 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 这些主要体现在对抗练习层面, 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立和创造的潜能, 发展期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晟.体育游戏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 2014 (4) .

[2]郑乾淦.浅谈排球教学中的体育游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9) .

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三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118

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中职生在毕业后所具备的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交际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教学大纲强调了中职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我们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来发挥好中职语文具有的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突出语文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

1.字词句段的训练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体现在语文上主要表现为词汇的积累量不够,很多学生在用词造句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于字词的积累,笔者常常采用一些比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错别字改错竞赛、成语接力比赛、填字组词游戏等,让枯燥的训练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顺利实现。对于句段的训练,笔者则通过加强对一些开放式的句段进行仿写练习。这种句段练习相比原先传统地讲解句子逻辑、修辞等更为引人入胜,这种方法不但能够让学生迅速地积累大量词汇,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拓展。

2.口语交际的训练

口语交际的训练前提是要和学生做朋友,创设一种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大开“金口”。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应该做到由近及远、由熟到生,由浅到深;而在交际场合的选择上,应做到由小到大,由轻松到严肃;在表现形式上,应先从介绍自己做起,然后再到情景对话,从美文朗读再到形式多样的剧本表演,注重学习的过程,增强学生交流的信心。最后是创设日常的口语交际环境,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如采用故事讲述、即兴演讲、辩论赛、记者招待会等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通过不断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互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3.阅读能力的训练

阅读能力对于中职生的素质打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不强的人,其交际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困难,影响其对外界信息的收集和再加工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梯度,通过划分层次将常见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准确把握和理解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同时能够提取、筛选、整合和传达出需要的信息。

二、根据中职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1.整合现有教材中与中职生专业学习相关的教学资源

拿常见的公文写作、说明文、议论文来说,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幼儿个案分析,学校活动设计,音乐、绘画和舞蹈的简单评析等;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则主要侧重于网页制作和动漫设计中的文字解说及字体选择应用;对于机械专业的中职生偏重于产品加工程序、产品特性和图纸设计说明;会计、电子商务专业的中职生则侧重于销售合同、产品营销、广告设计、财务报告等。这样,灵活机动的教学让学生教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发掘专业技术教学现场或社会实践的教学资源

①电子邮件发送解说,培养中职学生的信息分析整合能力、口头表达以及书面表达能力;②电子邮件内容写作,培养电子书信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③现代通讯方式(email、QQ、微信、短信)调查,培养学生调查问卷、调查统计表的制作和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④“电子邮件”项目学习的体会,通过心得体会的书写,促进自我反思,学会自我总结,交流成功经验,实现共同提高。

三、创设模拟职业情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课前三分钟“我的课堂我做主”

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多种形式的讲话或演讲,如让新闻早知道、猜字谜和IQ题等形式的活动进入语文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其在教师的肯定下激起学习自信心。通过长期的坚持,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话仪态以及应变能力都能得到大幅的提高。

2.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课堂也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应该鼓励学生走出去,挖掘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如图书馆、企业、社区和报社等场所,均是教学的阵地,使小课堂链接大世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參考文献]

[1]赵凤华. 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 语文学刊, 2015(8).

[2]唐德贵. 语文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探讨[J].中国职业教育, 2012(3).

4.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四

【摘要】: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的。这种理念引导着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机电,电气,数控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各专业理论的基础,也是职业技术的基础,它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后继课程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工电子职业能力教学方法项目核心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其办学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技师。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我们既需要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也需要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最好的研究成果,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职业技术学校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此,本人围绕职业教育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

一、设置情景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是人们常说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内部诱因,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

本人认为,教学应遵循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展开项目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积极地探索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正所谓要自己下河去游,才能学会游泳,在教学方式上,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主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取真知”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掌握其本的技能和理论知识。

电子技术在飞速发展,新器件和新理论不断出现,电子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和充实。为了适应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及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应根据其发展趋势,在全面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和组织。加强对电器件以及实用电路等的学习,适当补充一些反映本专业最新发展方向的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二.联系实际,把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一个难点,学生学完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他不能把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相联系。从而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缺乏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所以本人在教学中强调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又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的能力,实现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途径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在电工电子课程,我们安排了一个综合实训项目。如电磁炉的安装与维修。我们把电磁炉拆开,给学生讲解后,让学生分组尝试设计实训中所需的电源装置、发热盘电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参照电磁炉的电路原理,由整流电路将50Hz的交流电压变成直流电压,再经过控制电路将直流电压转换成频率为20-40KHz的高频电压,高速变化的电流流过线圈产生高速变化的磁场,当发热盘磁场内的磁力线通过金属器皿(导磁又导电材料)底部金属体内产生无数的小涡流,使器皿本身自行高速发热。加热功率500W,工作电压220V。

在讲述工作原理时,要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设计安装调试,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这样经过资料查阅、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电子电工专业而言,这样的项目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如识图,元件的识别,电气安装,调试,维护、设计等维修电工的岗位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内容的安排,还是练习题、实际问题、电子电工制作的选择与设置,都应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用实践来巩固课本知识的掌握。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无定法。项目式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实验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电子电工专业因应用需求不断的发展,会开拓更多更新的应用领域。电工电子课课程安排要注意保持教学过程的有序性,知识、能力训练的递进性和渐进性。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握能力、重点、层次和定位,方法要灵活多变创新。以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突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的实践性,不过分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在专业的原则下,保持一定比例专业基础和理论课程,因材施教、不断改革创新,融入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使培养对象更能适应今后的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莉.论电工技术模块化教学趋势,安徽,淮南23

[2]李义府、吕向阳.加强工程训练培养能力改革电工电子实践体系.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2(4)

[3]李祺,李春鹏;论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11期

5.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五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6.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六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教育进步,科技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之一。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创新是教育的灵魂,犹如是一棵大树之冠。它决定着现代教育发展的水平。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的基础性决定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一百年以来仅莫言一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得不反思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养成教育被忽视,语文教育的标准化,教学程式化,教学内容单一,评价体制的滞后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国现代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客观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语文学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有效途径。

7.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七

在现代创新教育中, 主要是以培养创新人格为核心, 培养创新思维则是作为实施的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而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 所以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应当建立在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础上的, 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知识层面的创新, 都是以教育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的。本文即针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创新方面入手, 全面加强和实施创新教学, 从而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在中职院校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正处于青少年阶段, 他们受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因此, 通常他们对计算机都有很浓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很感兴趣, 具体的表现就是不认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 只对实践操作感兴趣。因此, 很多学生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遇到麻烦时, 都不会及时的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样他们很难表现出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课普遍带有厌学的情绪。

(2)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基础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 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相对较少。由于对中职院校的学生录取要求相对不高, 所以部分学生在文化基础课方面会相对较差, 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除此以外, 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课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课程, 具体表现为理论的抽象性和操作的复杂性, 相对于学习计算机实践操作来说, 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课。

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既定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理论传授法。由于中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 有些学生甚至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前没有上过计算机课, 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不能完全沿用一般传统的教学方法, 必须体现自己的特色。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设备将讲义制作成PPT课件, 采取系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和系统的知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按照既定的计划和目标进行, 提高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效率。

(2) 教师演示法。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差,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口头上的讲解, 学生一定会觉得枯燥乏味, 时间一长, 很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现象。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 现场讲解和演示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的内容, 使各种操作具体化。这样不仅形象生动, 学生还可以立即上机操作理解所学内容, 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分层次教学法。对于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整个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 而是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而且学生的个性、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潜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有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 因此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会比较突出, 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 他们就会表现出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这就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能力方面的差距, 从而也会导致学生不能达到平衡发展的要求。因此,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需求, 按照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思想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 实现分层次创新教学的良好效果。

4.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计算机是一门应用较为广泛的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因此在中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应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 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是衡量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使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 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 教师应该具体的教学任务作为目标, 将预定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任务当中, 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师生互动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生在学到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思考和分析,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5.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中职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师为了考察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成绩, 通常都是按照规定好的题目, 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分,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去探索性的完成规定任务。教师则应当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师生互动, 共同研究, 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结束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是一种认知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探索研究的过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 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持续的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理念, 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创新教育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柏楠, 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内江科技, 2007, (6) .

[2]仲兆秀,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考试用刊, 2009, (21) .

[3]张颖,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价值工程, 2010, (18) .

[4]魏志彦, 浅析计算机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现代农村科技, 2010, (9) .

8.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八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学活动;职业能力;培养措施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专业型、综合型的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业能力是衡量现代职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行动导向”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推广,我国各大职业院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对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实际培养措施进行探讨,从而促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开始逐渐对其进行关注,投入了更多的优惠和支持政策,职业教育的开展和壮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一门专业的职业技能。国家通过资助农村贫困学生、对对口专业的学生进行适当学费减免等政策来支持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各个学校在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所提出的实际需求。[1]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重视。职业能力按照当今教育理念的分析,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三大部分,专业能力是学生要掌握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实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社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基本社会交往以及职业活动的实际行为能力,包括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学生在各种职业活动中所需要掌握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分析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相关能力等,职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就业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加大重视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培养和提升。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措施

职业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劳动技能、责任观念,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生产本领、管理知识,提升基本专业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培养和教学方法。

1.机电一体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机电一体化作为专业性较强、需求量较大的职业,其毕业生多在设备调试、安装、维修、管理以及销售等领域工作,教师要引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训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各种实训操作中,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实践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安装调试以及维修基本能力得到锻炼。[2]教师可以科学划分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解机电器械调试和安装的相关要点等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学生的实训课程,让他们把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问和问题当场提出,并请教实训指导教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目的。

2.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要掌握三项基础性的技能,即计算机、驾驶和英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性的相关知识之外,还要能够熟练操作各类软件,具备动漫动画制作、网络维护、处理图片等基本能力,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所提出的用人需求,保证理论课程的设置状况满足基本教学需求,采用实践课程来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网络组建大赛、装机大赛等活动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3]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独自设计各种网页,从美观性、实用性、创意性以及功能性等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评比。通过各种3DSMax、Flash以及PS等软件来制作各种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娱乐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组织并培训学生参加各种资格和等级考试,让学生获取相应的证书,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能力,以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与用人单位所提出的相关技能要求紧密结合,例如成本核算员、出纳员、审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岗位需求各不相同,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综合分析各种需求,通过“计算技术、基础会计”等科目来培养学生的珠算技能、设置账户、审核凭证、填制凭证、复式记账等实际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各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端正学生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丰富学生的工作方法,让学生能够实现对各种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建立相对完善的技能结构。还要让学生在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之后,参与到证书的考试过程中,实现轻松就业的教育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学校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各种专业性人才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国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学活动要立足社会发展现状,采取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训过程中,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多企业需求、社会满意的各类专业性技能人才,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以提升,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君,唐妍.高职生终身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1).

[2].李兰,张小锋,陈丽媛.中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

[3].莫春兰.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4].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0).

9.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九

《数学新课标》对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即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要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遵循认识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10.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河南 信阳 ●赵巧玲

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创新方能适应世界市场经济的需要,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新需要创新教育,教师的创新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是课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带有全面的、结构层次深化的教育革新和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而职业教育教学的创新,指的是教的方面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先对自我进行创新教育,使自己的思维、观点、方法从陈旧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灵活的思维,有更多创造的办法。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以自己的思想影响感染学生,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走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教师要多学一些知识,多了解一些信息,多掌握一些方法,多动一些脑筋,使教学更适应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实际。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剔除那些禁锢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陈规陋习。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把课上得“活”“新”“实”。

教师要创造性地提问,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包括趣味性和探索性,没有趣味性就不容易“启”,没有探索就无所谓“发”,有趣味性才能更好地去探索、去创新。提问要做到一石二鸟的效果,要向学生提供一些缺乏确定性的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走出“教师讲概念干巴巴,学生背概念顶呱呱”的教学模式,就应充分利用教材设置“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诸如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讲述物理发展史、分组讨论、短时抢答等有倾向性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争取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既联系了实际,又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书本知识与现实的关系。

第二,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活力、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娓娓动听,有严密的逻辑性、有高度的激励性,使课堂语言协调和谐,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获得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大胆质疑、大胆争辨,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要放开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对头脑中表象加工、改组,从而创立新思维、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创新意识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能力。在“减负”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为创新思想提供素材。

第四,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不怕权威,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呼吸;要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要帮助学生克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态,鼓励他们班门弄斧,敢于用合理的方式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尊重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第五,要满足学生的“创新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启”,运用教育的“分割”“综合”“移植”等各种思绪方式,为学生设置“适度”的需要发挥创造才可能解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多层思维,对他们的思维过程给予激励。这样,学生在完成预定的目标时,既有成就感,又实现了自我。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去探索、去发现,及时赞扬学生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成果,让学生学会创新。

11.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 培养 适应 社会

一、中职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指学生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而进行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的一种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接纳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的人才济济,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人才市场竞争力相当大,为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不仅要学会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与其他人交流、合作、公平竞争的能力。为此,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其有效,所以在中職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非常重要。

中职体育教学在中职学校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的作用,它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学会正确的锻炼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中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还是中职学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通过体育教学学生懂得学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同学团队合作完成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中职学校开展的科学的体育活动能够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和其他课程,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以及校级运动等活动,能让学生感到体育比赛的愉悦,学生通过处理竞赛过程的挫折、失败,培养面对挫折和竞争的能力,体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所以说,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中职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现状并不好,学生踏入社会后生活和工作出现迷茫、人际关系不好、自闭症等现象,很多学生心理素质不好,大部分学生都怕踏入社会,怕跟其他人交流。下面本文概括出了中职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差的两点原因: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因素。学生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的原因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很大。首先,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掌握好专业性知识,理论基础较低,导致踏入社会后,被人专业知识水平好的优秀人才淘汰,找不到工作,失去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其次,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中职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操作技术教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踏入社会后,一切事物都是初次接触,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工作上产生迷茫的心理。再次,学生承受能力较低,难以处理生活和工作上的挫折和失败,遇到挫折就退缩,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最后,不善于沟通与交流。这是每一个毕业生踏入社会后出现的问题之一,怕跟别人说话,不善于与别人沟通、交流。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在几代人的宠爱之下,学生的以自我为中的思想严重,心胸不够宽广,不知道向同事学习,很难适应工作环境。

(二)社会方面的因素。随着大学毕业生数目的日益增加,本科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工作压力很大,大部分学生人才市场的佼佼者淘汰,很难适应社会的黑暗一面。社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很多学生在学校感觉还好,踏入社会后,感觉到自己跟不上社会的节奏,面对激烈的工作竞争和经济压力,导致学生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对社会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三、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

(一)健康知识的传授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学生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才能进行科学的运动,将体育运用变成自觉进行的一项活动,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培养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能力是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关键,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必须要给学生全面传授健康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能力,学校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1.讲授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目前,中职体育教学忽视教材上的内容,体育课时间随意安排,让学生做简单、无聊的运动,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为此,体育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主,还要把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尽量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健康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获取健康知识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社会能力的目标。

2.课外教学加强对学生的锻炼。中职学校的体育课每星期只有四节课,根本不够专门引导学生锻炼,所以,体育教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课外时间内适当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比如说,篮球赛、足球赛、网球赛等各种竞赛,在运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健身的方法,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实际运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觉运动的积极性。

(二)培养相互合作能力和公平竞争能力。学生踏入社会后很难适应社会,大部分原因就是不知道与他人合作,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过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能力。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势在必行,体育教师必须要开展科学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让学生感到团队合作的快乐,在比赛中与同学公平竞争,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相互合作能力和公平竞争能力。

结语:总之,中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意义非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采取各种措施提升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公平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晓.浅析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8)

12.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二

一、对中职学生质疑能力欠缺的分析

1. 缺乏质疑的自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学习上习惯于只学不问, 对于学习上的问题只求一个标准的答案。例如在讲解补全对话, 在讲评时说多几种表达, 学生就表现不耐烦, 究其原因, 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 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学生缺乏质疑的自信心也是造成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成绩参差不齐, 个体差异较大局面的原因之一, 在英语方面学生没有质疑信心的表现尤其突出, 课堂表现为有疑不提, 有问不答。

2. 没有形成质疑的习惯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很多疑问, 但学生都担心自己的疑问表述不清, 得不到老师的赞许, 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 没有强烈的渴求, 没有具体的目标, 学习上习惯只听不问, 导致积累了太多问题, 不知从何问起, 所以干脆不问。因此质疑的习惯便难以形成, 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没法得到正常的体现。

3. 没有科学的质疑技巧

在学习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重点, 有些问题欠缺时效, 很多时候当时不提出来, 往往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提出来。有些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但往往不知道如何提出来。

二、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通过教师长时间精心的培养才能形成。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质疑的机会和条件, 通过增强学生质疑的信心, 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 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1.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营造轻松民主的环境, 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首先, 在英语课堂中, 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分层进行教学, 设计各种梯度, 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自信心。

其次, 营造轻松民主的环境, 鼓励学生多思、多疑, 增强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些肯定、鼓励和表扬, 保护那些不善于提问的学生, 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 创设情景, 设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因此, 在课堂上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 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 使学生生疑, 质疑, 给学生以质疑问难的机会。

例如, 在讲授主谓一致时, 先列举句子“The teacher with two students is at the meeting now.”此时学生就会很奇怪:这里谓语动词为什么用is而不用are?老师是不是弄错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都调动起来时,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随后我就解释当主语与谓语动词之间有插入语时, 谓语动词不受插入语的干扰, 我们采用舍近求远的原则, 依然和主语保持一致。然后在列举along with, as well as等引导的插入语进行学习, 提高学生对这一语法现象就有了一个形象而全面的认识了。

3. 融入生活,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设疑

课前预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 自己动脑, 自己理解的过程, 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预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上课之前明白要学内容的难点、疑点所在, 帮助自己发现知识的缺陷, 及时查漏补缺, 跟上学习进度, 为取得学习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提高听课效率。例如在阅读理解中让学生借助标题、关键词、情景等环节对要阅读的内容进行预测, 给学生几个key words让学生通过合作去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使学生带着一些疑难问题听课, 让学生融入老师的教学思路。

4. 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 引导学生在复习总结中设疑

“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笔者教的高职高考班中, 经过第一轮的复习, 学生对于所掌握的语法知识点已具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知识仍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 因此,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 我们以能力专题为载体, 对知识进行又一次的重组和整合, 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 比一比, 评一评, 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 引导学生反思、总结, 把教学语法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例如在讲授such和so的用法时, 列举两个句子:

They are such little children that they cannot do it.He knew so little English that he couldn't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这时学生就会生疑:such后跟名词, 名词前可用形容词修饰, 形容词、副词前用so, 为什么这里不用呢?趁此机会立即解释little一词有两意义, 既是“小”也是“少”, 第一句为形容词“小”修饰名词children, 第二句为副词“少”修饰so, 并通过口诀让学生记住such和so的用法, 名前such, 形、副so, 多多少少也用so, little一词有特殊, 小用such, 少用so。

5. 融入课堂, 在课堂上进行点拨, 帮助学生释疑

教学中我们注重启发学生提问, 不过,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给予适度的点拨。学生有时只局限于他已知的知识, 对于一些未知的知识难以理解, 如果教师的作用只是一味地鼓励、简单地重复和机械地催问, 学生的认知也就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回答, 课堂自然显单一, 缺少推进了,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找出解题关键, 机智引导, 适时点化,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在每次新课的传授, 认真研究教学的框架问题, 设置好内容问题, 单元问题, 基本问题, 层层深入, 逐步解决,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 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总之, 培养质疑能力需要教师的激发引导, 培养训练,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预习一直到学习结束都应该少不了学生的质疑问难, 并且必须做到每教一课书、每上一堂课都是如此, 这样, 天长日久, 习而惯之, 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习惯, 形成质疑的能力。

摘要:“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 提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本方法。

1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三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由“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大部分组成。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将主要精力用在了“阅读与鉴赏”上,以至于学了十几年的语文,仍然有不少学生作文中写不出通畅的话语、课堂上不敢大胆说话。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在这里,笔者只就“口语交流”之“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实施平等对话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专家认为,“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教学过程,它的美学价值来源于师生间精神上平等的相遇,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和认识,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激赏,意味着人格对等基础上的灵魂交融。

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话,相互作用,共同提高,以致形成师生间真诚的合作,分享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耐心,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允许学生说完。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意见、对问题的见解,用商讨的方式讲给学生,以便学生对问题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亦或是当学生有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论述时给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容的氛围中探求知识,体验语文教学的美好。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空自由翱翔”。笔者一直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中没有“标准答案”,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当教师真正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分子,与学生一起读书讨论,并不时有会心的微笑展现在脸上,课堂才会变得温馨和谐,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快乐的学习境界,学生才会敢于回应教师的提问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新语文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

新形式下的语文教学,要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才干,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有了这种大语文教学观念,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来,让课堂活起来。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

1.诵读式。诵读式绝非创新的语文教学形式,可是笔者发现这一传统而简单的形式在教学中若运用得当可以使爱说话的学生更喜欢语文,更可以让不敢在课堂说话的学生迈出第一步。对于腼腆内向的学生,笔者总是先鼓励他们放声诵读课文,让他们听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声音,迈出了第一步再让他们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2.解说式。解说式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解说员,将文中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看云识天气》,笔者让学生消化了课文的内容后观看各种云彩的图片解说它们的特征。

3.表演式。表演式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将文中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适合于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例如,《皇帝的新装》,学生爱读童话,演绎童话中的人物形象更能让他们在口语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讲故事。针对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试着讲故事,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其次,还可以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开展接力赛,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等一些新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学中以鼓励为主,让喝彩声充满课堂

14.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正确的引导。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要加强实验教学,应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增强教师自我的创新意识,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时,可采用探索性的分组实验,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探究些什么内容,怎样设计实验,选择恰当的仪器而且就地取材学生自己准备: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好呢?像的位置怎样确定,有的用一张白纸,有的画好了格子,有的用坐标纸。怎样保证镜子垂直,学生也想了很多办法五花八门的,真有趣。学生探究出来,探究实验记录表格也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设计。这样老师只是参与者、合作伙伴,学生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在做实验时善于发现问题,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大胆怀疑。如做电学实验时,串联电路两个灯泡的规格都是“3.8V”但实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一亮一暗?两灯两端电压是不是相等呢?学生思考讨论,反复实验发现有盏灯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从而解决了问题。我一直要求学生除作完规定的实验外可创造性的玩一玩,如做题的过程中发现短路难于理解,通过做实验解决了问题,先把电路串联好,灯正常发光,用导线在一灯的两端一搭,灯不亮了,而另一盏灯更亮,很直观形象,短路的问题也理解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我说电路哪处断开,哪两端电压就接近电源电压,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实验发现:果然是这样的,心服口服。

三、创设实验问题,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因此在初二进行了噪声污染的调查,初三进行空气污染、水污染的调查,通过上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查找资料,或实地调查、测量、观察。走亲访友,写出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因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培养了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开辟了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进行了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评比活动、物理科学知多少的演讲比赛,游戏式物理课,物理应用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也参观了水厂和请专家进行了物理知识讲座等。因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浓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得以升华。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积极讨论,发现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实验,与同学上台操作表演,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

3、做好课外小实验。积极参与各项物理活动,碰到问题善于通过实验来解决,充分利用身边的实验材料。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最好准备一个物理常识记录本,养成随时留心观察的好习惯。随时有心得有灵感,马上记录下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保护创新的火种。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15.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五

一、对当今中职物理教学状况的分析

(一)没有对物理学科给予足够的重视

物理教学涉及很多的系统知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在中职教学中与物理相关的学科很多,故我们必须关注中职物理教学。然而,在当今的中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及老师都不注重物理学科的价值,经常在教学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专业科目,不在意物理的公共基础教学,仅在教学中牵涉到物理内容的时候才会讲解相应的知识点,使得物理教学过于片面,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使学生学习效果及效率均不佳。

(二)课时安排不合理

首先,物理课课时安排很少。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中职学校的关键目的,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把实践课及专业课作为主体,没有关注对公共性物理课的安排。其次,实验学习是物理知识的关注点,需要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及解决问题,然而,中职学校没有实验室,硬件装置不够完善,这使得老师只能在课堂中进行理论教学,使学生不具备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课堂教学乏味枯燥

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由于受实践设备及课时的制约,其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及单一,照本宣科地讲授知识,使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及相关内容,更不要说把其应用到实践中了。并且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均有待加强,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学生物理的过程中收效甚微。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中职物理教学需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倡导学生注重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此前提下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物理课题实践,并使用对比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及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比如,老师在讲解物理比热概念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不同的实验物品,让学生对冰与水两种物质的吸热水平差异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关注对比教学模式的应用,首先就是确保冰与水在实验中的初始温度及质量保持一致,然后对实验出现的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得到比热的含义。

(二)实验教学的比重适当增加

中职学校未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思维方式训练,对事物的看法较为局限。因此,对晦涩难懂的物理内容的讲解,使用实验教学模式很显然是最为合理直观的方法,把抽象的物理内容具体化,还原知识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思维及认知水平的局限,经常会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实验证明的模式为学生证明这些知识的正确性,从而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培养学生全新的思维模式。

(三)注重习题的练习

加强学生对习题的练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使用能力。针对有关内容实行典型习题练习,促使学生使用已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对“力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老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力的分析的习题,帮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水平。

(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及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之后采用合理的搭配分组,促使同一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从而实现优势互补。紧接着倡导学生实行组间沟通,倡导学生的合作精神,其次还可以采用组员互换的形式增强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从而增加学生合作的热情。其次,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合作。被动单一的、固有的物理学习方式使得中职学生不具备独立学习及动手实践及合作沟通与自主创新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全面型人才的塑造。所以需要对固有的学习方式进行变更,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小组分工,记录员、组长及报告员需要交替担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

总而言之,中职物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然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努力的变革及创新旧有的教学模式,一定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及掌握水平,从而给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扫除障碍。

摘要:中职学校为社会的建设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全面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与当今高速进步的社会需要相符合。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新课改的影响,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灵活使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中职物理,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徐春利.浅谈中职院校历史教学工作的现实问题[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6).

[2]刘民殷.中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0).

16.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六

“以史为鉴”、“读史以明志”自古以来历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但是,职业学校中的历史教学效果通常都不太显著,这是由于职业学校办性质决定的。职业学校的办学性质是培养学生的就业专业技能,更加侧重职业化的培养,学生也大多都是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往往不太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职业学校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教学当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设定丰富多样的课堂互动,让学生们从喜欢历史课堂、喜欢学习历史到最终的自主学习历史,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下文中将对如何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能力做细致的论述。

通过鼓励学生大声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表达自己意愿或是观点以及立场的时刻,语言通过“说”的形式传达出来,是一种自我展示的方式。通常我们会发现这种现象:敢大声说的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都十分的自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发言,大声地说,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也能够让学生通过历史教学课堂的这种“说”对自己越来越自信,从而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增加课堂互动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上通常都兴致不高,课堂环境比较沉闷,通常都是任课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教师要改变这种课堂现状,主动的调动起学生的活力,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比如课前让学生自己花5分钟通读全文,然后请几名学生来概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鼓励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时,老师通过主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言。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就可以适当的给予提示,逐步的引导学生来进行回答。同时,不管是否答对教师都要对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他们的勇气或者观点新颖,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学生的“说”的欲望会越来越大,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会增长。

分组、辩论等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历史教学的课堂是充满趣味的,这样他们才会喜欢上历史。例如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把学生分为南北两方,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辩论。

巧妙设计课堂互动

历史是发生在久远时代背景下的事件、人物、物品等等,学生很难有情感上的共鸣以及直观的体验式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设立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历史课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历史,还能够是历史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创建一个平等的、民主的教学课堂环境,能够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是保证课堂有效互动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和相信每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在课堂上摆脱压力,增强信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合作,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如“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分析的很有道理”、“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等。

结合学生专业,创设生活情境。职业类学校的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轻视文化。因此,要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必须设置一些与专业相结合的活动。如:在讲到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时候,结合学生所学设计专业,让学生来画一画这些工具,并将好的作品拿出来展览。这些活动的设置,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模式

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主要是研究人们过去的史实,因而时间跨度较大,前后又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将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创造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对学生予以夸赞,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有所增加,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然而,这样的激励往往不能持久,为使学生始终受到刺激,对学生有必要进行精神激励。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评比,促使学生不断去追求、进取,激发学生独立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发挥小组学习优势。教学中通常老师会先提前了解好教材,进行备课,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分设学习小组,创建一个相对有利于学生分组学习相互讨论的一个情境。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学习小组的讨论任务,然后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搜集资料、信息处理、交流探索等自主性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组点评,及时发现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之上,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设立多样的、互动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17.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七

一、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问题有三种:一是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它途径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二是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中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问题;三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碰到某个物理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由何(为什么)、如何(怎样)、若何(如果条件变了,将怎样)、是何(是什么)。如:做完真空中的闹钟实验,根据现象可提出:为什么听不到钟声?怎样才能听到声音?通入空气后能否重新听到声音?声音靠什么来传播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18.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十八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体育教师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再次,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建立民主的师生,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和肢休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能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2、树立成功教育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或多或少,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学习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任何学科都是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还要不可避免的付出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越极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止步。兴趣则可以唤起学生废寝忘食地钻研,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法,个体差异,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可以采用让深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动作进行创新,编排出多种新颖而巧妙的配合和技术动作,改过去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编定的组合方式进行练习的状况,并让其出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

4、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1、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2、情境教学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单项比赛、球类比赛、野外训练等激励学生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4.

3、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和小配合,然后分组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再次练习,再讨论反复几次,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种团体练习,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4.

4、体育游戏法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殊目的综合性活动。如“信任后倒”、“拦网捕鱼”、“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竟争获胜的气氛,同时把可让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创编体育游戏。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右脑潜力的开发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因此智力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大脑右半球机能的培育提高,并使之完善和达到高度。所以加强左侧身体练习就可以促进右脑机能的发育,从而使右脑潜在的智力得到开发,那么其创造力也就相应提高,这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标志,所以在体育课中应加强左侧练习,如篮球左手投篮;排球的左手发球等。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实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切实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区域得到成功。这样素质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距离,提高要求,充分锻炼;体质稍差的学生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能与素质好的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体育课。

3、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

优美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适当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如场地是否整洁;器材是否有序;队形是否均衡;教师是否大方等。教师要贯彻教学审美化的原则做到语言美、教法美、动作示范美、形体美等,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上一篇:形容夜空的句子下一篇:工资调整申请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