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心理疏导制度

2024-12-08

患者心理疏导制度(精选13篇)

1.患者心理疏导制度 篇一

1、首先是生活上的帮助,然后就是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其次是同学们能够和谐地与他相处

这位身心有障碍的学生,要看他是不是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酿成的,若是前者,我希望是给他学习及生活上的关心。若是后者,希望学校老师能与他多交换,当好他的好朋友,并鼓励所有学生真诚地帮他、爱他,1起玩,1起学。帮他融入集体环境中进行心与心的交换与碰撞,使他感觉到大家的温暖,从而打开心结,成为1个身心健康的人。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强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

2、症状表现: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3、感知觉的信息少、感知觉不精准、知觉的恒常性差;(2)注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和维持、注意范围狭窄,可接受的信息量少、注意的转移分配能力差、智力障碍儿童在选择性注意发面可能存在先天性的缺陷;(3)记忆:障碍程度越严重,智力障碍儿童记忆能力越差;(4)思维:思维刻板,缺乏灵活性、思维具体,概括能力差、易受暗示,思维独立性差。

语言理解能力低;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

情感表达直接、简单,不会掩饰;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体验简单,与刺激的的强度不一致;情感的控制能力差

4、第一个表现是他人际关系常常会有障碍。第二就是语言和沟通的障碍,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自闭症行为特征:

语言和沟通的障碍:

他们可能是没有语言或迟滞,特殊的语言用法,例如重复问话者的部 分或全部问话内容;背诵出曾听过的广告词、话、歌曲等;「你」、「我」、「他」分不清楚。即使随着年龄增长语言沟通有些进步,其 对话也呈现机械式地将所背的回答出来。自闭症相对于其它能力有较 佳的记忆性,但理解、抽象、推理能力有缺陷。

人际互动的障碍:

无法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某些自闭症在襁褓时即被发现玩自己的手 脚、发呆、对人没反应也不喜欢人抱。眼晴不看人,甚至躲避视线的 接触,不理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怕生人,没有明显分离焦虑,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主动寻求慰藉,外出时,自己走自己的,甚至 不会回头找父母,不和别人一起玩,顶多只是跑跑跳跳而己。

玩耍与活动的特征:

出现重复性行为或有固定特殊的玩法,无法玩有规则的游戏。另外也 会出现咬,舔,撕,丢,闻东西,或是触摸某些物品,斜眼看物,凝 视反光,霓红灯或旋转物。除玩法固定外,也会有固定化、仪式化的现象。

5、假设有一位身心障碍学生是你的亲人,你希望学校为这位学生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

1、我希望校方能像正常人一样对待他,不要歧视

2、老师方面呢,宽容一点,细心一点。让他感觉和普通学生一样。

3、同学呢,多和他接触。不要歧视他,让他觉得他就是其中以员。

4、给以足够的关怀和支持,不要歧视他,要鼓励他,开导他,5、因人而异 一般的是要鼓励 有的人需要当他是一般人对待过多的开刀也会引起他的心里乱想

6、观看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后,请列举主人公的障碍表现,试分析老师对拼写和阅读困难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尼克老师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夏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一点一点,伊夏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观看《我的左脚》中,过生日、踢足球的片段,说一说对于肢体障碍孩子在家庭教育和社会互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7、在《我的左脚》中,导演没有将障碍者渲染得非常可怜,没有庸俗的煽情,相反比较诚实冷静地将镜头对着他的家庭,他的情感,尤其他的心路历程。在电影,导演着力于刻画障碍者对“正常待遇”的追求,正常地谈情说爱,正常地快乐喝酒,正常地表达思想。障碍者追求正常的过程,固然是依靠坚强和乐观走下去的过程,更是周围亲友扶持他的过程。

8、如果有听障的同学,由于他主要是通过视力接受教育的话,就应该把他安排在前排的座位,尽量把自己的学习笔记,随堂记录,作业让他看,并且告诉他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除了问老师,可以随时问同学。

必须努力提高普校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另外,教师要增强情感投入,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为他们创设平等交往的氛围,帮助其树立自信心。第四,建设完善的资源教室。很多随班就读或者融合教育进行得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些资源教室做保证,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建立足够的资源教室以支持随班就读。因此,在发展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应重视这一问题,以建立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支持体系。第五,听障儿童自身的努力。从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他们在普校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除了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帮助,自身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完善的品格。

观看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后,请列举主人公的障碍表现,试分析老师对拼写和阅读困难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尼克老师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和伊夏一起慢慢分析那些会跳舞的字母,从游戏开始,在沙盘中先写字母,再用彩笔写,最后用铅笔写,一点一点,伊夏慢慢克服了读写障碍。观看《我的左脚》中,过生日、踢足球的片段,说一说对于肢体障碍孩子在家庭教育和社会互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在《我的左脚》中,导演没有将障碍者渲染得非常可怜,没有庸俗的煽情,相反比较诚实冷静地将镜头对着他的家庭,他的情感,尤其他的心路历程。在电影,导演着力于刻画障碍者对“正常待遇”的追求,正常地谈情说爱,正常地快乐喝酒,正常地表达思想。障碍者追求正常的过程,固然是依靠坚强和乐观走下去的过程,更是周围亲友扶持他的过程。

9、大家有没有觉得沙利文老师给海伦凯勒的手写盲人教法是很实用的。我也闭着眼睛感受了一下。当一个人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对外界的一切都不能信任。海伦凯勒小的时候多半是拽着妈妈的衣角,带着她走来走去的。她要,点头表示“肯定”,不要,摇头表示“否定”,向别人招手表示“过来”,朝外挥手表示“走开”。如果感到饥饿,就会做出往面包上抹黄油的动作;她在学会认字以前方法都非常直接,可能在常人无法理解,只有与她最亲近的人才会猜到她的意思。但当老师来了以后,就发生了奇妙的转变。老师教海伦认字,在海伦的手里拼写出了一个个字母,让她感知,不再是一个文盲,只能用简单地方式表达自己的渴求。但海伦最初仅仅把它当成枯燥的文字游戏,并没有悟到这一点。但慢慢的她才知道,原来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名称,而这些字母就代表着它们的名字。在海伦漫长又黑暗无声的岁月里,沙利文老师一直陪伴着她。老师与海伦简直成了密不可分的一体。就像我们打太极时练太极推手一样,总是一个人被别人拽着往这,往那走的。又像两个人的舞蹈,一个人总要随着另一人,唯有这两个人配合地很默契,才能做到“天衣无缝”。海伦是老师的,老师也是海伦的,她们是一体的。

12、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旅程的终了,将是我们生命的结束。他鼓励学生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教师对于学生找到这对翅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激励学生,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其更自觉更好地学习、发展自己。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教育,其实是一种唤醒”。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没有人可以教...13、

2.患者心理疏导制度 篇二

1 心理特征及护理方法

通过长期对39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我们发现透析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抑郁 (约占70%) , 焦虑、暴躁 (约占20%) 及幻想、否认 (约占10%) 等类型。现将其不同心理特点及护理方法分述如下:

1.1 抑郁型

这类透析患者多数表现为情绪低落、失望、封闭自我, 甚至悲观绝望以至产生轻生念头。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顺利实施的前提, 护理人员对待此类患者的态度应该和蔼可亲, 热情耐心, 细致周到, 并给予患者适当的安慰, 向患者介绍经透析治疗病情好转的病例, 告知患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顽症被我们认识或治愈。此外, 还需取得家属的合作, 从情感上多给患者以慰藉, 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生活自理, 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使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处处需要别人照顾的患者, 对社会、对家庭仍是有用的人, 以增强其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作为护理人员, 技术操作必须准确、熟练、轻柔,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 感到可以依赖, 从而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配合透析治疗。

1.2 焦虑、暴躁型

这类患者表现为烦躁易怒, 甚至责骂家人, 特别是经济负担重的自费患者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一方面渴望生存, 另一方面又担心维持透析的经济来源, 怕因此拖累家人, 所以时常焦虑不安, 矛盾、痛苦的心情无以发泄, 便迁怒于他人。对此类患者, 我们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耐心做好各种解释工作, 从多方面安抚患者的情绪, 并劝家属要多加忍耐、理解, 避免激怒患者, 使患者逐渐学会自我克制, 调整心态。对于完全自费的患者, 我们应尽量减少其支出, 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使患者以平静的心情配合治疗。

1.3 幻想、否认型

此类患者对自己需要长期以透析来维持生命的事实难以接受, 对治疗存有侥幸心理, 认为自己通过短期透析治疗, 可望恢复肾脏功能, 甚至到处求医问药, 以期奇迹出现, 一旦得知事与愿违, 很容易转化为前两种类型, 在平时身体素质较好、文化层次较低的早期透析患者中较为多见。对于此类患者, 我们应该循循善诱, 一方面鼓励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另一方面又要耐心疏导患者, 使患者逐步接受事实真象, 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接受维持透析治疗的现状。由于文化素质、社会经验的不同, 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也不同, 所以应利用宣传材料、黑板报等形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变化规律、注意事项、血液透析的应用、并发症、用药特点等知识,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适当的运动, 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对治疗和护理起到促进作用。

2 总结

3.患者心理疏导制度 篇三

[关键词] 麻醉医师;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41-02

我国麻醉界的元老,中国麻醉的奠基者——吴珏教授,就麻醉医师在手术中的作用曾用一句话做了高度概括:手术中,动刀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师是保命的。在任何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监控着患者的心跳、血压、呼吸、体温及内环境平衡等一系列生命指征。这一切如果出现异常,麻醉医师就要及时诊断和做出正确的处理,否则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麻醉医师是患者生命支持的直接寄托者,从患者进入手术室起,麻醉医师就担负起保证其生命安全的责任。因此,为了减轻患者机体生理潜能所承受的负担,提高麻醉术的安全性,麻醉医师应在实施麻醉术前对患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访,由此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做出充分的估计;并在探访的过程中,通过耐心入微的心理疏导,大大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保证麻醉术的顺利进行。

1 术前术后探访及心理干预的意义

1.1 麻醉医师术前探访的重要作用

麻醉医师术前对于各个患者的情况应有充分而正确的了解,关于所选用的麻醉药和麻醉术,应深知其优劣得失[1]。为保证“充分而正确的了解”和“深知其优劣得失”,麻醉医师首先必须做好对患者的术前探访并据情确定适宜的麻醉方案;也正因为“充分而正确的了解”和“深知其优劣得失”,麻醉医师就成了手术中患者生命事实上的保护神。不难理解,一台成功的手术实际上是由麻醉医师在保驾护航。因为麻醉术的实施对象是一个正处于病理演变中的机体,这个机体不但有需要手术切除的病变,还可能存在其他的病理现象,如高血压、冠心病等。麻醉药物是具有很强的心血管和呼吸抑制作用的,麻醉发生作用时患者可能会失去意识、知觉,同时自身防御反射和生理调控能力也随之消失[2]。而麻醉医师能控制术中各种可能发生意外和困难,能主动地保护呼吸和循环等机能无减损,并能有效地防止新陈代谢的紊乱,中枢神经的耗损,术后能有把握防止合并症使无发生的机会,护理得宜,痊愈迅速[1]。不难想象,手术作用于一位年迈的老太太和施于一位强壮的小伙子,只要他们的病症相同,外科医生的手术过程可能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对于麻醉医师来说,他在考虑麻醉方案时却需要有很大的区别。临床观察到老年人对安定有较高的敏感性,达到同一镇静评分时随年龄增加所测得安定血药浓度逐渐降低,两者呈负相关[3]。对于有冠心病,心功能很差的老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更大。肌松药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的神经肌肉阻滞时间较青壮年患者长[4]。正是因为麻醉医师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有了充分的了解,根据病情选择了最适宜的麻醉方法,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早早做出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有效的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也维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在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麻醉医师术前探访的作用重大。

1.2 麻醉医师的心理疏导不可忽视

麻醉医师到病房探访患者,经过细致有效的交流,不仅能够洞察到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通过与患者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打消患者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愿意接受指导和积极配合。在麻醉医师做出详细讲解手术中所采取的麻醉方式、体位以及配合要点,甚至做出示范动作后,患者心里会对麻醉术有所明白,并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交谈中尤其突出的是能够让患者清楚手术前禁食禁饮的重要意义:为了防止在麻醉或者手术过程中患者因呕吐而引起的误吸、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由此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产生的严重后果。对于小儿,麻醉医师给他的深刻印象应该是一个和蔼可亲、值得信任的人,因而使得他愿意按照其要求去做。

麻醉医师与患者手术前细致的交流不但避免了麻醉当日相互沟通的困难,而且消除了麻醉医生对患者的一些细微情况知之不详,或者患者因不明白麻醉过程而不配合以至于延误手术麻醉时间的现象。如“一例卵巢瘤患者,当进手术室硬膜外麻醉后,一翻身突然下了手术台,决定不做手术了[5]”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患者对手术产生了恐慌,由惧怕的心理所致。临床麻醉医师术前必须探访病员,与之交谈而解释疑虑,万不可省[1]。麻醉医师一旦脱离了术前探访和心理疏导这一环节,就极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1.3 麻醉医师心理疏导的意义

因为手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接受手术前,患者难免存在恐惧、紧张、焦虑和疑惑等种种思想顾虑。情绪激动或彻夜失眠均可致中枢神经系和交感神经系过度活动,由此足以削弱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术中、术后容易出现休克。为此,术前必须设法解除思想顾虑和焦急情绪,应从关怀、安慰、解释和鼓励着手[6]。作为麻醉医师,正是通过手术前的探访,经过对患者的细致观察和与患者的相互沟通交流,不仅能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还能尽力让患者感到亲切,使其增加对麻醉医师的信任感,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这将有利于患者的积极配合使手术麻醉成功。笔者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能深切的感受到,当患者在手术前得到负责他们的麻醉医师探视的时候,把自己的忧虑和不安向麻醉医师进行诉说,麻醉医师对其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患者的安全感与满意度将会大大的增加,愉快地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手术前未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将有可能给麻醉的施行带来一定的麻烦,使手术时间向后拖延。

2 方法

2.1 麻醉医师术前的探访

麻醉医师首先必须一一访问须经手术和麻醉的患者,就麻醉问题和蔼地向其做适当解释,并加安慰,坚定其对麻醉的信心;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和焦急情绪,应以关怀、安慰、解释和鼓励为主;在手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病情确定适宜的麻醉方案,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到了心中有数,可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维持患者的生命安全。

2.2 麻醉医师的辅助措施

麻醉医师在有效的解除患者心理恐惧的同时,还能做好一定的防范措施。对于硬膜外麻醉患者、腰麻患者,其意识并未丧失,麻醉中不仅要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大声喧哗,还要采取保护性医疗手段,以免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如果由于心情紧张而导致患者情绪激动,可轻握其手,使其稳定下来,以便确保麻醉的顺利进行。

全麻患者有时由于药物代谢的不同而苏醒延迟,为了便于吸痰,麻醉医师此时会使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并且连接好吸氧装置,还会注意给患者保暖,仔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的变化,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氧饱和度。通过轻轻拍打患者肩部并不断呼唤患者,叮嘱其握拳以观察肌肉张力的恢复情况。

在麻醉复苏期,患者意识尚未完全恢复,有的甚至会出现躁动不安,此时麻醉医师会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如上好约束带、床挡,防止留置针及各种引流管脱出,使麻醉复苏工作顺利进行。

2.3 麻醉医师的术后随访

为了使患者免受伤口疼痛之苦,麻醉医师经常为患者提供术后镇痛治疗,并按时进行随访。麻醉医师通过术后的随访不仅能了解到患者麻醉后的苏醒情况,还能了解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不但解除了他们因麻醉而产生的心理顾虑,而且能及时处理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和迅速康复。同时,也有利于麻醉术的改进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3 讨论

作为一名麻醉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深刻体会到,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术前探访,能更容易洞察到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并能对患者病情进行彻底的评估;不仅能满意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安慰,愿意和自己配合,还能为术前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进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麻醉措施。实践经验证明手术前连续3 天麻醉医师探访4岁以上小儿,可明显缓解其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其对麻醉和手术合作的程度,改善其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心理的稳定性。

至于手术后的探访,不仅能了解到患者的恢复情况和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更能通过消除患者的疑虑,及使患者了解到一些注意事项,有利于病体的尽早痊愈。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麻醉医师的作用和地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麻醉医师所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有效地降低麻醉中的风险,麻醉医师应把握好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探视和心理疏导这一环节。

[参考文献]

[1] 吴珏.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2-17.

[2] 临床麻醉学编写组.临床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47.

[3] 王若松,梁炎基,钱军,等.不同年龄病人安定血药浓度与镇静深度的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9,4:196.

[4] Kitts JB,Fisher MD,Canfell CP,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tracurium in the elderly[J].Anesthsiogy,1990,72:272.

[5] 罗新芝.麻醉医生与患者术前心理问题的关系[J].中国民康医药,2008,18:2193.

[6]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64.

(收稿日期:2012-02-10)

4.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篇四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正确认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所谓人文关怀,指的是人文精神的关怀或人道主义的关怀,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真心地关心一个人的生存和命运,它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从医学角度来讲,心理疏导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早有“心病还需心药治”的说法,疏导疗法也可称为“排泄法”。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心理疏导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即通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通过解释、说明、支持、同情、理解等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疏导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内心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心理的过程。这两种工作方式中,人文关怀侧重于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则侧重于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

二、企业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这也是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危险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同样,尤其是在企业中,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着良好机遇,又面临着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企业员工心理失衡问题凸显。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按劳分配”“先富带动后富”政策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得到了长久迅猛的发展,由此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在企业,贫富差距的扩大逐渐导致一些员工心理失衡,“仇富”心理日渐显露。在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员工的收入差距也较大,使得员工对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感逐渐增加。如何引导员工群众正确认识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正确认识企业利益分配格局,防止心理失衡发展为心理问题,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是员工价值观嬗变导致信仰缺失。几十年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利益在人们心中占据了很大位置。一些企业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逐渐抬头。虽然近些年来企业也在下大力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在一些企业中,还是有一些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比较模糊,尤其是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时,他们信仰动摇进而缺失,冲击着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三是员工对企业文化价值的差异感增加。当前企业人员的变化速度加快,老领导与新员工,新领导与老员工;老观念与新规范,新观念与老规范,在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会产生空白,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会产生摩擦,在文化价值的认同上会产生差异,这一切都给员工造成心理上的困惑和迷茫。

四是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逐渐增大。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大都实行岗位竞争制,几乎每年都要举行种类繁多的竞争上岗。此举确保了企业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但同时也给企业员工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速度逐渐加快,企业在紧缩调整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过程中,必然会精简冗员或淘汰落后的技术,这就使员工在掌握岗位新知识、新技能等问题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员工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日益增大的工作压力,必然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同时,在社会整体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员工家属的就业、子女的学业,加之物价的上涨,以及住房、医疗等生活成本的提高,都成为员工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的源头。以上种种现象和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精神和心理的和谐状态,使其产生剥夺感、焦虑感、挫败感、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特别是当事情不遂人意时,更容易产生焦躁、郁闷、激愤甚至仇恨等情绪。这些不良的社会心理、社会心态影响着员工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上,帮助员工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

三、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现途径 其一,坚持“三贴近”,注重人文关怀。在企业中,加强人文关怀就是要把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立体地对待每名员工的多层次需求。即不仅要考虑员工知识、技能的丰富和提高,更应关注员工个体人格的完善、生命价值的提升。在肯定与重视员工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想方设法为员工创造更大的价值提供条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个人的潜能,使干部职工进步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实际,就是从员工的现实处境和切身利益出发,关注他们的价值、权益和需求,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有效缓解员工的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和情感困惑;贴近生活,就是跟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针对员工在学习、成才、婚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开展教育;贴近群众,就是要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办员工之所盼,真诚倾听员工群众呼声,真实反映员工群众愿望,真情关心员工群众疾苦,努力满足员工群众需求,并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讲究教育的层次性,注意工作的渐进性,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其二,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和谐。注重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和谐,应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责任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向深入。大力营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在全社会形成和衷共济、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员工学会心理调节,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员工心理心态的预测和预警,加强社会沟通,畅通交流渠道,防止不良心态积累恶变,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其三,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文化生活。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起到帮助人们舒缓心情、调整心态、滋养心灵的“润滑剂”和“减压阀”作用。面对员工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应积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载体,广泛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公益活动、创建共建活动、评先创优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际友情、社会真情,给员工提供展示才华、交流情感、锻炼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放松心情、发挥才能、陶冶情操,进而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感受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积极情感体验。

5.心理疏导观后感 篇五

也许是心理暗示吧!影片从头到尾无论是音乐还是色彩都感觉很阴暗,给人以极度压抑的感觉。而到了最后一刻来了个180度大逆转。这个先抑后扬的手法用的的确不错。从这一点看影片导演还是深谙观影心理学的。而本片就是围绕治疗主人公因童年创伤所引起的心心理问题而展开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每个人人格的形成以及他的行为方式尤其是精神创伤引起的都与童年遭遇有关。弗洛伊德曾用“性”来解释人性。而在这里,主人公的童年显然是定格在父亲从楼顶跳下来的那一瞬间。这以成为他童年最深的烙印。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是非常残酷的(我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掉下井的一刻)。在日后的成长经历中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般情况下那些经历所造成的副作用称隐形状态,但这是对于一般人而言的。而像主人公尼克这样一位。身家过亿的“孤家寡人”则不一样。(想想影片中跳楼画面的频繁出现就知道了。)它对主人公的影响是显性的。表面上尼克先生身处万人之上,执无数人之牛耳。但没有人体会到那脆弱的玻璃心防线。所以尼克的私人生活之痛苦可想而知。关于付辛博最后的画面总算不断在主人公脑海浮现。网上的解释是“强迫性重复”。这是一种潜意识过程。治疗它的有效方法便是亲自去揭开它,也就是以毒攻毒。这便是影片中CRS心理游戏的原理。这个公司通过大量的演员、道具使尼克一次次地经历不同的诡异的事情。从影片的发展开看,一次比一次直接,一次比一次残酷。直至最后逼得主人公跳楼(当然这也是提前做过预案的)。也许在导演看来,经历过无数刺激甚至死亡的人才能彻底解脱。或许现实就是这样,谁知道呢?

在我看来。这部悬疑、惊悚片在讲述故事时。的确有着自己独到的东西。但却又显示出好莱坞商业片的情节俗套。影片到了后半部分,我们还是看到了大量的大量商业娱乐元素。比如枪战、街头飙车、绝地求生,(和盗梦空间真的很像),以至于很多观众都可以猜想最后作者肯定是抱得美人归。圆满收场。事实证明,一点不假。我想着对于一部悬疑、惊悚片来说不算什么好消息。但总体来说《心理游戏》还是一部相当精彩深刻的优秀电影。

大卫。芬奇导演正是通过心理学、暴力、政治……各种元素的揉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离奇却不失逻辑。失控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光影世界。导演与主演们用生动的画面阐释了佶屈聱牙的佛式心理学。但我个人认为心理学顶多只能算整个故事进行的理论依据。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性才是它真正的主题。我们可以回放一下主人公尼克之前的生活状态:亿万富翁,冷酷的决断,在商界近乎于呼风唤雨的权力。但柏拉图曾经说过,要衡量一个人的财富不是看他有多少钱,而是扒光他的衣服后看他还有什么。当尼克参与CRS的游戏后,他逐渐发现原本熟悉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存款不翼而飞,周围所有人甚至自己的弟弟都变得不信任。影片中当作者一绝醒来发现自己像乞丐一样躺在陌生的国度,便是上綀状态的写实。只有有过那种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与世隔绝、前所未有的孤独,仿佛自己进入了真空。这种隔断你所有的社会联系远比直接的肉体伤害要残酷得多。我曾经在一个荒山呆了三个多小时后在再也压制不住内心的孤独恐惧后逃了下来。这也许是对人是社会性动物的最恰当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人性。影片中通过主人公噩梦般的经历告诉我们,正是平时人们毫不在意的点点滴滴构成了人的本质。

6.心理健康疏导方案 篇六

一、组织领导

xx市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和开学工作,xxx任组长,xxx任常务副组长,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任副组长,局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办公室、应急处置组)、信息监测组、防疫宣传组、开学工作组(心理危机干预组)、教学指导组、后勤保障组、督查督导组等7个专项工作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基础教育处,基础教育处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法规安全处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开学安排

7.患者心理疏导制度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我院手术室2009年1月—3月收治的150例无痛人流手术患者,年龄20岁~40岁,停经45 d~70 d,其中经产妇97例,初产妇53例。文化程度:大学32例,高中47例,初中56例,小学9例,文盲6例;职业:干部68例,教师17例,工人32例,农民5例,其他28例。患者均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75例,观察组采取术前、术后心理干预,开始之前测量焦虑值,作为干预前焦虑。干预内容包括:术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无痛人流的相关知识;无痛人流的简单步骤;麻醉的原理、步骤、用药及其他安全性、舒适性问题;营造人性化环境,术后可能会产生的痛苦和不适;术后保健指导。干预内容深入浅出、实事求是,使用鼓励性语言,避免使用容易使患者产生恶性刺激的图片和照片。每例患者心理干预时间约为15 min.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于术前1 h、术后1 h采用HAMA 14项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见表1.

1.3 HAMA评分标准

>29分为严重焦虑,21分~为明显焦虑,14分~为焦虑,7分~为可能焦虑,<7分为无焦虑[1]。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手术前后HAMA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

注:2组术前比较,Uc=0.076,P>0.05;2组术后比较:Uc=9.635,P<0.05.

3 讨论

2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恐惧等,其原因是患者术前对无痛人流手术不甚了解,往往估计过于严重,担心术中麻醉效果不好,术中大出血,疼痛,术后出现并发症或是导致术后不孕;且人流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常导致患者产生以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当反应过于剧烈时会影响手术、麻醉的顺利及术后身体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术后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心理疏导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因此,护士应在人流术前、术后根据患者的职业、生活方式、文化程度、心理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在开始接待患者到手术结束、患者离开的整个过程,护理人员始终热情对待患者,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使患者感到被接纳理解,手术过程中要尊重患者,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减少患者焦虑、恐惧、孤独心理,保持平稳心态积极配合手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干预方法在缓解术前、术后焦虑等方面优于一般护理常规,提示护理人员应全面、适度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落到实处。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方法对无痛人流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焦虑的影响。方法 150例无痛人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术前、术后焦虑值。结果 试验组术前、术后焦虑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本研究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在缓解术前、术后焦虑方面效果优于不进行心理干预。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无痛人流术,焦虑值

参考文献

8.疏导心理堰塞湖 篇八

2008年5月13日夜,温总理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看望了12岁的羌族孤儿刘小桦,总理带着哽咽的叮嘱和小桦不断哭泣的一幕,使亿万国人为之动容。过了许多天,刘小桦还在不断地对别人说,“爸妈很快就来找我的,他们正在翻山过来找我。”这份永远无法实现的期待,已经成为了她的心理支撑。

和刘小桦一样,汶川地震使得太多的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一名连续在灾区采访的记者,受到惊吓,出现了明显的强迫症,头部发麻,肩部僵硬,不停地洗衣服;19岁的战士阿正所在的部队是第一支突入灾区的救援部队,紧张的救援任务使得阿正暂时对废墟中的幕幕惨景麻木了,然而,当他们轮换休整时,惨状霎时变成了巨大的恐惧和悲伤,使阿正不时地嚎啕大哭;18岁的战士小邱,在开进灾区时,突遇强烈余震,为了保护逃难的乡亲,他和战友们毅然为老乡挡住泥石流中垮塌的山石,而他的8位战友当场牺牲。在医院,这位坚强的小战士抑制不住巨大的心理伤痛,反复念叨着一句话:一秒钟前,我们还在一起战斗……

灾难后的应激心理创伤就像地质现象中的堰塞湖一样,具有突然形成封闭、高压的特点,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应激反应存在长期隐患、延后反应的特点,瞬间高压使得人们心理恐惧、悲伤自责。本期《青年心理》策划名为《和创伤一起生活》的文章,即是为了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如何为心理堰塞湖疏导开一条渠,使受到心理创伤的人们得到抚慰和调适。

9.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疏导 篇九

案例中的孩子出生于一个特殊家庭,在独体个性上又存在着本身多动这一特点,班主任在前期已经关注并且多次处理其与其他孩子之间的矛盾,这次的矛盾突发点源于该生在与两个学生打闹时,被其他家长发现并恐吓,使得矛盾升级,引发了家长之间的矛盾,甚至会产生家校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不利于孩子们心灵的成长与发展。于是我们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梳理,与双方家长多角度沟通与协调,以期构建一个和谐的平台,促进孩子们的快乐健康成长。

一、建立该学生的个例心理研究档案

(一)主要问题分析。单亲家庭孩子心理行为特点:

许多事实说明,父母离婚后要重新创造一个适合于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有相当困难。由于消极因素的存在,从性格发展的角度来看,离异家庭子女容易形成以下性格倾向:

1.自卑: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我是没人要的孩子”、“我的命不好”、“等消极悲观的自我概念,如果再加上其它方面受到挫折,很容易导致自卑的性格缺陷。

2.孤僻: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对人际关系感到紧张,“离婚不光彩,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等想法使孩子不愿意和人多来往,很容易形成独来独往、不合群的孤僻性格.3.怯懦: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盼望孩子成材,显示自己教子有方,因而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4.粗暴: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或者是将离婚理解为父母的冷酷无情和极端自私,如果加上离婚前父母经常吵架打闹,孩子感觉不到亲情和家庭温暖,容易产生悲戚、冷酷的心情,会形成粗暴的性格倾向。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性格成长不会仅仅是家庭环境一个因素所决定,还涉及到学校、社会等多方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在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于自己本身

教师根据该特殊学生的表现,总结出其多动症的特点:

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2、经常离开座位。

3、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4、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5、经常显得忙忙碌碌。

6、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7、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

8、经常很难按顺序等待。

9、经常打断别人或强使别人接受他。

(二)辅导策略与实施。

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对学生关爱、体谅,不能因为他的好动而感到厌恶。其次,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可达到的实施目标。根据该生的情况,笔者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把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运用认知疗法矫正其不良个性,主要使用其中的合理情绪疗法。而环境的协调(家庭和学校的协调)对该生的教育成败尤为重要,因此争取家庭的支持更为关键。当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引导,应放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教师家访加强沟通。教师详细询问该生一直以来的表现,并就孩子是否属于多动症与家长进行了探讨,最后,与家长在教育上达成了一致:不管孩子是否属于多动症,在孩子或他人面前绝不能说他是多动症,而是要告诉他:你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聪明。在教育上:一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用优点引导他;二要多鼓励孩子,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努力;三要用身边的好榜样教育他。教师与该生及其家长一起制定分期实施目标: 第一周,上课允许有10分钟做小动作,允许有4次插话; 第二周,上课允许有5分钟做小动作,允许有2次插话; 第三周,上课尽量不做小动作,尽量不插话。与家长交流,学校家庭要协同参与单亲家庭孩子教育。

(一)给儿童充分的爱抚。

家庭的亲人与学校老师都要给缺损家庭的儿童更多的爱护,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使他们身心健康。父母给孩子的爱是真挚无比的,能给儿童无限的力量。但是,缺损家庭的儿童,既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这种爱,那么其他的有关亲人、教师及同伴对他的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弥补,成为鼓励儿童在人生道路上迈进的动力。

(二)满足儿童必须的物质要求。

缺损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儿童的生活,尽量为儿童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的父母双全的家庭的儿童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儿童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

(三)引导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缺损家庭的儿童,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为此,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四)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某种特长,鼓励儿童积极成才。缺损家庭的儿童,由于心灵受了创伤,往往心情忧郁,而家长应该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某种特长。如学乐器、或学习唱歌、画图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

成绩。这样,儿童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的目标,情绪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接下来,教师培养该生当领队组长,教师应一遍遍的鼓励,一次次的教导,并与家长电话联系,要求家长在家配合辅导。平时,在学校,除了教育他向守纪律、成绩优秀的孩子学习,教师还要经常鼓励他当老师的小助手,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此使他过剩的精力再次有宣泄的地方。),一有进步就奖励小红花;与家长的联系也是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只要能对该生的教育有用。

通过以上的精心安排,不断训练,不停地改进教育方法,进行三个星期的成长观测报告。

二、与该生家长有效沟通的基础--对学生的爱

我们的老师要明白的是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只不过他的爱和你的方式、内容不同罢了。这就需要沟通。真正对孩子的爱不仅孩子会感受到,家长也会通过一些事情深刻地感受到。

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前提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了解

这个了解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家长,做到知己知彼,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性格特征,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孩子教育过程中谁起到关键性作用等等,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在此处案例中,教师要充分了

解单亲家长一方的各方面情况以及恐吓方家长的多方面情况。以便使谈话和解决更有实效性。

2.尊重

在学生教育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应该有同理心,从学生家长的角度来想问题。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基于如上二条原则,在本案例中,教师和家长沟通时,务必做到就事论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应分别和双方家长针对各自孩子进行谈话。

多动症孩子一方家长应以鼓励疏导为主,使其明确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在本事件存在的错误,以及如何和孩子进行交流。

恐吓一方家长应以交流沟通为主,使其明确孩子们之间的问题再大都是小事,都可以自行解决,或通过教师疏导解决,但家长插手干

预,甚至恐吓,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矛盾本身,并且适得其反。将心比心的想象,如果你的孩子受到威胁、恐吓,你会作何感想?

三、家校沟通如何正确处理孩子间的矛盾

案例中的两位家长对这些问题采用极端的处理方法,既会使自己的孩子滋长不良的行为习惯,丧失了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也会对案例中的特殊孩子造成无法抚慰的伤害。教师应该与这两位家长沟通,身为家长,解决孩子之间的矛盾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家长首先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家长不要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

(二)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家长应持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对,不能偏心袒护,更不能粗暴打骂,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老师也批

评了他,我们不生气原谅他。”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三)家长应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告诉孩子,哭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被认为是胆小怯懦的表现。当别人打过来时,要知道用手去挡开,或者避开,不能呆在那里让人打,还要及时将这一情况告诉老师,在该争的时候要去争,特别是遇到一些有害于小朋友、危害集体的事情,要勇敢地站起来敢于制止,必要时包括还手.以上一些观点,但这些方法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况且小孩易反复,需要老师家长长期耐心地进行指导,坚持一贯性原则。孩子之间的不友好行为是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家长对此要有正确认识,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以促进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

四、构建和谐成长环境打造良好班风

多动症的孩子多是小时候父母教育的不得当引起的。这类孩子不是自己想动而是控制不住。更何况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中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都是跟不上的。

儿童多动症的患儿们往往背负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多多关怀多动症抽动症孩子,不要让他们在疾病的痛苦之外还要承受异样的目光。

据统计,在我国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约占学龄儿童的3-6%,也有研究机构认为实际的发病率要高于这个比例,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药物和心理治疗可以改变、减缓甚至消除这些孩子的不适当行为,但目前他们更需要社会、学校和集体的关爱,缺一不可。让我们大家都伸出温暖的手,帮帮这些孩子,还他们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班会活动设计

关怀身边每一个伙伴的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感受他们正身处在幸福的家庭里,身体健康,也有家人的关爱,进而体会在身边也有许多需要我们帮助的群体,例如多动、单亲、残疾等。他们也许没有父母的疼爱,没有健康的身体,性格中有缺陷,都让他们感受到另一种精神压力,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帮助。在我们身边如果有这样需要帮助的小伙伴,我们需要伸出援助之手,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身边的关爱,进而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活动过程:

一、分享故事,体会同学之间的友谊

师:有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在沙漠中行进,一天,两天,三天,茫茫沙海,渺无人烟,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个沙漠旅行者将需要什么?

学生想象并回答。

师小结:这个沙漠旅行者除了需要水、食物等生存必需品之外,最需要的将是与人交谈,希望遇到人,能够与人交往,但朋友将更有意义,哪怕是分担痛苦。

师:我们什么情况下最需要朋友?

总结:困难的时候——需要获得朋友的帮助; 苦恼的时候——需要获得朋友的安慰;快乐的时候——需要和朋友一起分享。

二、同学之间需要真诚的友爱

师:我们班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地生活在一起。在你的记忆中,同学做了什么事情让你很感动?

学生自由交流。师:同学们,你的好朋友是谁? 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师:你觉得他为什么能成为你的好朋友呢? 生:自由交流。

师:听了你们叙述,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两年来我们这个大家庭亲密友爱的一幕幕。同学之间,感恩就是一种帮助,感恩就是一种互助,我们喜欢把好朋友称为“挚友”。原来要想成为别人的好朋友,自己要对同学特别热情、有耐心,关心爱护同学,才能深受学生爱戴。

三、我可以为我的好朋友做点什么?

(一)师:那么你们如何表达对同学的爱意呢?你准备怎么做? 1.同学间经常使用十字文明用语:“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2.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戏弄他人。3.尊重同学的劳动成果,不乱扔脏东西,勤捡校园地上的废弃物。4.主动为同学,为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5.虚心接受同学提出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

(二)“天使与主人”的服务活动。

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天使与主人”的服务活动。活动的规则是:每位同学轮流在事先准备好的纸箱中抽取一位同学的名字,抽到自己者重抽。你抽到的那位同学即是你主人,你就是他的天使,(但不要告诉对方)从现在起一周内,尽量找机会默默地替主人服务。

四、“与爱同行,学会感恩”活动倡议书

师:老师拟定了一份倡议书,想与大家共同分享:

每个人都有受到同学帮助的经历。帮助过我们,我们就不能忘记,当同学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尽其所能去帮助和关怀他们,做到随时为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试着用感恩之心化干戈为玉帛,真诚沟通,建立和维系友情。

五、延伸:爱集体

六、总结

10.如何做好中考前心理疏导 篇十

一个人首先愿意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有好心态,所以最后一段时间,同学们要在心里积极暗示自己:我心态很好,我能成功!遏制和抛弃焦虑不安、害怕失败、浮躁和沮丧等负面心理,当有这些不良心态的苗头时,及时刹车,不让野草疯长。通过转移法来调节自己不往坏心情上发展。

2.宽容他人,不与人为敌。

最后一段时间,对周围的事情和人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不与人发生矛盾。一定要铭记自己的“大事”是中考,其它的都是小事,其它的事情只能为中考服务,不可因小失大。

3.保持健康的体魄。

继续保持必要的锻炼,在饮食上不乱吃乱喝,最后一段时间争取不生病。人生病了气息奄奄、精神不振,哪里还谈什么好心态呢?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

4.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中考事。

11.加强心理疏导,创建和谐班级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疏导;和谐班级

和谐班级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高职生由于认知偏差、家庭压力、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压力较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将给班级、学校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加强高职学生心理疏导,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心理疏导方法,强化心理疏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创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生心理特点、心理冲突

高职生现多为90后,心理既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更懂得成人世界规则,价值观现实,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张扬自我个性,缺乏团队精神和忠诚感;对网络过度依赖,心理闭锁,不擅现实人际交往,心理冲突表现明显[1]。生活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敏感、缺乏学习兴趣,自信心、独立性差、自卑、抑郁、焦虑等。许多学生抱怨水平高、成就欲望高,但对现实认识不深,所以不能较好的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常感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许多事情上会感到迷失了方向,难于做出选择。这些心理冲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将给学校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心理疏导的方法

1.建立各种心理档案,主动加强心理干预

近几年出现的高校学生伤人、伤害动物以及高居不下的自伤自残行为在社会各个层面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高校学生心理冲突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社会问题。因此,探究干预高职生心理危机对策,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现实意义[2]。在进行心理干预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建立后,辅导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抢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行心理援助,避免悲剧的发生。针对不同心理疾病,辅导员缜密思考,详细制定干预措施,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

2.组建和谐、工作得力的班委

班委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也是掌握学生动态的一线管理组织。作为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心理管理管理工作,就的把班委打造一个高协调、高效率、服从力和执行力强的高能力人才的聚集,让班委组织各个成员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做最有利于学生心理疏导的事情。

应该的做法是:和谐班委由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及心理联络员组成,各司其职。首先,班长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要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在本班同学的心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负责全班心理冲突处理;生活委员要让全体同学对其信得过,主要协调班内的人际关系,帮助同学提高日常和睦相处能力,营造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学习委员要给班级其他同学做模范作用,能催人奋进,促使旁边的同学能够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求知若渴,主动积极去学习,忘记心里烦恼,通过学习疏通同学的心理冲突;和谐班委还设立宣传委员、组织委员、文艺委员,主要协调班集体和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帮助同学绽放青春活力,让心理冲突得到充分的宣泄;另外,在班级还设立心理联络员,主要职责就是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学生心理情况,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全班学生的心理动态。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高职生充满激情与活力,不得到及时宣泄,会引起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辅导员要实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能让学生旺盛精力得到宣泄,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在校园可以积极开展歌唱比赛、阅读比赛和体育比赛等。

(1)音乐作用。音乐可以帮人释放和宣泄情绪,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帮助学生显示和唤起许多未表现的或潜在的东西;它可以使人缓解压力消除焦急情绪。节奏舒缓美丽的旋律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有如轻轻按摩一样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使肌肉松弛心情放松从而起到消除焦虑情绪、缓解紧张疲惫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3]。辅导员要利用周末及大学特殊节日(如五四青年节、青年志愿者日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歌唱比赛。如十佳歌手、K歌王比赛等,帮助学生宣泄情感,放松心情。

(2)读书作用。读书可以引导被学生把感情和领悟集中到一个挑选出的文章中,激发其产生良好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期达到某种效果。高职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型关键时期,辅导员此时恰当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书籍,可以增强其心理免疫力,提高自助力,预防不健康心理倾向的产生或对某些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如自卑的学生,推荐《自卑与超越》、《再苦也能笑一笑》;生活适应能力差的学生,推荐《健康心理与人才发展》、《对人的哲学理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4]。

(3)体育锻炼作用。体育锻炼能调节情绪、协调人际关系、人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5]。辅导员授意班委,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比赛等,也可以带领班级学生早上晨练,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当场表扬。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又可以转移心理冲突,降低心理冲突爆发几率,有利于班级团结。

总之,高职学生心理冲突较多,辅导员要仔细观察,细心留意,平时做好预防工作,及时疏导学生心理冲突,帮助学生拾起自信,微笑面对生活,创建和谐班级,为高职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贺春保.音乐疗法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可行性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519)9:180

[2]孙静.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1):195

[3]吕鸿雁.浅析音乐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魅力中国,2010(9):179

[4]姚来琴.基于阅读疗法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文汇,2012(16):174

[5]张敏杰.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效应[J].前沿,2005(11):86

作者简介:

吴有根(1980~),男,讲师,硕士研究生,南昌职业学院2011年度优秀辅导员。

张玉刚(1980~),男,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南昌职业学院公共英语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12.患者心理疏导制度 篇十二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象逐渐严重, 老龄化群体的内在问题也日渐增多, 老年人人群从心理问题、生理问题上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加上社会生活压力的加大, 很多老年人考虑问题也趋于多样性因素, 导致很多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很高, 其中很多老年人患者在医院生活中, 表现出了抑郁症的症状, 这种症状的解决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这个问题影响了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对老年人的健康心理和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研究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的病发原因、发病的情形、发病的过程、解决抑郁症患者内心问题的技巧、心理护理以及精神护理的方法等都要做出相应的理论研究, 并且要积极结合实际工作, 临床经验, 较为科学的解决老年人病患的抑郁症心理问题。解决好老年人病患抑郁症的问题, 老年人才能保持较好的心态, 树立健康的人格观念, 对生活充满希望, 保持愉快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 而且还要从医院的管理体制与医院医生的自身素养考虑变革, 提高医生沟通意识, 改善医生传统的护理方式, 降低医院中患者的抑郁症发生概率, 防止老年人患者的抑郁症情况恶劣[1,2,3,4,5]。

2 加强老年患者抑郁症护理的策略

2.1 全面分析老年人抑郁症病情

全面分析老年人的抑郁症病情指的是老年人患者在住进医院的前些时间段内, 院方要对医生给予相应的指示, 指导医生提高对老年人患者的一些心理服务, 要尽快了解和掌握老年人患者的病情, 帮助老年人患者寻找到适合自我治理疾病的一些方法, 医生与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老年人患者的病情变化与详细情况, 了解老年人的内心需求, 从而采取相对应的医疗措施。一般的老年人患者普遍存在听力较差的问题, 老年人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都会相应下降, 反应也比较迟钝, 在对病情的描述过程中, 医生与护理人员要尽量简单、明了, 针对老年人的弱点要细心叙述, 耐心的讲解, 帮助老年人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护理人员还要保持热情礼貌的用语, 要在老年人患者心目中留下较为良好的印象, 让老年人对自我的病情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帮助老年人患者了解病情, 消除恐惧心理, 排除心理压力和思想障碍, 帮助老年人患者建立健康豁达的心态, 积极面对疾病, 用最好的心态接受疾病, 接受治疗。

2.2 加强老年人的生活护理

老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能力、自理能力均较差, 再加上疾病的折磨, 对他们的身心都造成极大痛苦, 这样往往会导致老年患者失去康复的信心, 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好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 在生活上给予体贴照顾, 主动向患者和家属介绍必要的卫生知识及护理知识, 并帮助他们调整膳食结构, 充分的补充营养, 增强体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量为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耐心疏导和鼓励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 这样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2.3 降低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经济负担

老年人更多的是关于经济负担的问题, 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患者住进医院就会考虑费用的问题, 害怕自己因为治病花钱, 子女好不容易打工赚的辛苦钱都花费到了自己的治病之中, 老年人因为这个因素, 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的心理表现, 所以在治疗上要尽量保持费用的低廉, 医院要减少老人家庭经济压力, 给老人一个舒适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让老人意识到医疗费用低廉的关键因素, 对老人的健康恢复, 病症的治疗都是一种有效的促进。护理人员还要进一步给老年人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让老年人安享人生最后的时刻。

2.4 院方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指导工作

医院要制定健康责任制度, 保证每一位医生与护理人员都可以重视自己所护理的每一位老年患者, 院方要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指导性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指导工作, 帮助老年人患者尽快摆脱抑郁症的烦恼, 在对老年人患者抑郁症进行护理时需要考虑几个重点问题, 首先要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让老年人对自我的社会价值、家庭价值具有充分的认识, 而且保证老年人要尽可能的恢复自我的修护能力和防护能力, 对自我的行为学会自制, 护理人员还要教会老年人抑郁症患者了解自我的病症, 要让老年人学会结合自我的疾病情况与自身状况进行分析, 从而进行康复的指导, 帮助老年人树立起自我照顾的观念;其次, 让老年人照顾好自我的饮食、起居、睡眠、锻炼、休息等等, 还要运用诚挚的交流提高老年人的心理抵抗能力, 并且引导医护人员运用语言进行说服教育, 安慰并及时向家属子女交待住院情况, 消除心理压力及对病情的恐惧;最后护理人员要带领老年人自我安排好每天的时间, 规划好日程安排, 规律化的生活,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生活节奏感, 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3 加强老年患者抑郁症精神护理的策略

3.1 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作为护理人员, 应首先找到“病源”, 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患者, 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 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 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患者一旦感觉不适, 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 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 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 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患者, 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 应当循序诱导, 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 积极帮助老年人获得需要的病情具体信息, 帮助老年人掌握病情发展状况。还有一类老年人患者, 他们病情不重, 但是患病时间较长, 这些老年人的性格非常内向, 呈现出抑郁症的封闭心态, 对身边发生的事物都不感兴趣, 护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这类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一起聊天和游戏, 帮助老年人恢复健康、活力的心态, 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 消除其心理阴影。

3.2 提高日常护理质量, 多管齐下

护理人员的精神护理主要指的是建立在生理护理基础上的医学护理, 针对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群体的护理, 必须要从日常的护理基础做起, 提高日常的护理质量, 改善护理环境与护理全面程度, 加强日常护理的有效性, 保证日常护理的丰富性, 要从患者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护理做起, 保证快速、准确解决患者的问题, 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3.3 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 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 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闻均在家中活动。因此, 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4 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4.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充分沟通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保持护理人员与老年人的充分沟通, 这将成为未来对老年人抑郁症患者护理的必要措施, 护理人员与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群体之间的关系必须要依靠护理人员与老年人之间充分的沟通, 建立起一种充分交流的平台, 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拥有较好的交流, 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以及时联系护理人员, 并对护理人员诉说病情状况。护理人员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还要针对老年人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 保证老年人自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树立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坚强信心, 护理人员要对老年人社会价值与家庭价值给予赞赏和夸奖, 帮助老年人寻求到自我的价值归属, 而且还要给老年人患者制定一定的任务, 要让老年人思索和活动, 让他们意识到虽然在病房内, 但是也需要灵活的运动和健康的日常安排, 完成护理人员交待的任务, 这样才可以提高自我的康复速度, 改善护理状况。最后、护理人员还要保证自我在护理过程中举止端庄, 主动热情的介绍医院的情况, 描述医院工作区与护理人员的情况, 要尊重患者的需求, 保证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充分合作, 护理人员要注意护理的力度, 要对老年人充满爱心。

4.2 开展引导性的心理护理, 提高患者信心

护理人员要积极引导患者开展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患有抑郁症, 所以大多数人都比较自闭, 内心心理想法与意识都无法实现与外界的对接。护理人员必须要换位思考, 考虑抑郁症患者的真实体验与感受, 要尽力分散他们的心理注意力, 将其注意力或者内心的感受引导在其他方向, 保证患者的内心不受到原有的内心想法影响, 还要鼓励患者做一些平时自我感兴趣的事情, 保证患者可以及时做到自我安慰, 护理人员要夸奖老年人抑郁症患者, 鼓励他们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并设立进度, 按时检查完成状况, 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增强心理抵抗能力, 让他们的变得活泼、开朗。

4.3 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护理人员要意识到对患者心理压力的舒缓, 让患者保持一个良好、乐观、健康的心态是对患者护理的一个重要改善, 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态, 可以有效的提高自我对抗疾病的能力, 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善于把握好自我的情绪, 增强患者树立好一种健康的心态, 调整好自我的心理去应对疾病带来的烦恼, 患者还要舒缓情绪, 培养健康的人格观念, 适当的放松, 教学老年人有效的调整自我的情绪, 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去勇敢面对疾病。

参考文献

[1]王春霞.浅议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 :219-220.

[2]王苏莉, 陈红云.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精神护理[J].实用医学技巧, 2006, 13 (18) :3315.

[3]肖颖.浅谈老年抑郁症的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6) :140.

[4]薛建芬, 张月香.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 2011, 9 (2) :149.

13.做高三心理疏导的技巧 篇十三

一、家长要首先调整好自己心态

家有高考生的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调节,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要正确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只要在生活上给予孩子适度的关心即可,忌过分保护和过分干涉。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和鼓励。如果家长感觉孩子压力过大,可以在睡前和孩子聊聊天,配合一些安抚性的肢体动作,比如摸摸脑袋、搂搂肩膀,说些鼓励的话语等。

同时家长也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要自我降压,即便自己控制不住紧张,起码也要做到内紧外松,不要搞得孩子神经兮兮的。

其次是要关注孩子的状态,而且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既不能风声鹤唳也不能不闻不问。

后要和孩子相互宽容理解,孩子在情绪上容易冲动,家长需要包容和理解。

二、帮孩子缓解紧张情绪

家长们要告诉孩子“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道理,坚信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可以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如孩子还无法疏解紧张情绪,家长应减少安慰,让紧张顺其自然,可能一会就会忘掉紧张,同时孩子这时候需要安静,家长的任何唠叨都会让孩子更烦,家长不妨出去散步一会儿,孩子就会平静下来。

同时高考期间的睡眠和饮食如何调整也有益于缓解紧张情绪,睡觉习惯不要轻易改变,饮食也要清淡饮食。

三、帮孩子提高应考自信心

信心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思想基础。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毅力的较量,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成功往往偏爱那种抱定必胜信念、具有蔑视一切的气概、以胜利者心态步入考场的同学。

家长们提醒孩子要相信自己十几年来的努力,同时要认清高考的有利形势,正视现实,拿出勇气和自信去争取。对有失利阴影的孩子,要让他们正视失利,找出失利原因,不要沉溺于以往的阴影。

四、帮孩子提高毅力坚持到底

许多参加过高考的学生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知识复习后,往往会突然感到很吃力,考试成绩下降或忽高忽低,难以找到解题感觉,一些考生因此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有放弃的想法。

首先,家长们应帮助孩子明确目标,目标定位要根据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和心态情况来定,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并要根据孩子的成绩和心态及时调整。

其次要帮助孩子改变学习方法,克服身心疲劳。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劳逸结合,保持充沛精力。

然后,家长们要给孩子适度的关怀,让孩子享受到家的温馨,理解孩子学习的艰苦;宽容孩子考试的失败;给孩子前进的勇气;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给他自信。

五、帮孩子提高应试勇气

许多考生高考失利,并不全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因为考试怯场,从而导致记忆混乱、思维阻碍而发生失误。

而想要预防考试怯场就必须提高考生应试的勇气,首先要让孩子不要过分关注自己考试名次,每次摸底考试后要指导孩子找出暴露的问题,而不是过多关注考试结果,将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要抓弱补偏,择要复习。复习重点内容是否基本弄清,薄弱的、经常出错的地方有没有弄懂。做到小考大考化,大考小考化,主动适应高考气氛。

二.高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做好心理健康考前辅导相关知识的宣传

定期更新高三楼宣传栏,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在心理月刊《心语飞花》中宣传与考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积极心理学知识,撰写专栏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引发讨论,思考学习生活中问题,引导学生从正向的视角对问题做出新的解读。还可以介绍一些方法,让学生改变自己,学会从积极的角度认识事物。

在班内定期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黑板报、分发宣传手册等,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们在不经意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得到心理调适。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定期召开家长、教师交流会和讲座

学校定期提供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进行沟通,倾听彼此心声的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对不同群体开展心理辅导。

(一)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策略

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学校还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组织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学习相关焦虑辅导的知识与技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辅导效果。

(二)加强对家长的心理辅导

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培训,让家长懂一些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心理保健知识,多主动与孩子交流,尊重和理解他们,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改变传统成才观念,给孩子制定合适的成长计划。

学校可通过家委会建立家长陪读晚自习制度。我校将心理学知识和注意事项编纂成册,置放于家长可随手翻阅的地方,供其了解相关情况。这让学生在紧张复习过程中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使其支持系统更加完善,同时也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状态,更好地做到共情。

上一篇:关于药厂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申报合肥市文明村自测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