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

2024-10-23

《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精选14篇)

1.《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 篇一

让我们成为传播文明的使者 ——读《教师礼仪》有感

开学初,我领到一本镇教办下发的书——《教师礼仪》。一开始以为这本书空洞无物,后来,通过学校组织学习和自己的阅读,才发现这是一本指导性很强很实用的书。编者从教师的个人形象、着装服饰到教师的语言礼仪,教师与学生、家长、同事的交往礼仪等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就是一面镜子,容不得半点随便散漫。而良好的礼仪,则是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因此,我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那就是使自己变得更有涵养,更加文明,更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礼仪》里谈到:一个人的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比如,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的确,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合群,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教师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我还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位美术男老师总是把头发留得长长的,有时还把头发扎成一束小马尾。在今天看来,可以认为他有艺术气质,但对于当时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实在让人觉得滑稽好笑。每次上美术课,课堂总在我们的哄笑声中不了了之。现在我已为人师,才意识到是他超前卫的打扮确实给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读了《教师礼仪》,我个人还认为,教师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让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在“教师的语言礼仪”一章中提到:“教师应自觉培养文明修养,注重自己的礼貌谈吐,讲究语言的艺术性,遵守语言的规范性,掌握语言的使用方法,从而做到语言美,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是的,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抑扬顿挫是教师语言的节奏美,诙谐幽默是教师语言的机智美,声情并茂是教师语言的情感美,逻辑严密是教师语言的理性美,启迪心灵是教师语言的道德美。语气平和,说明了教师的稳重;语气温和,表现了教师的耐心;语气坚定,反映了教师的信念;语句优美,彰显出教师扎实的功力。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的最美的教育享受。

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次听课感受:那是中山市邀请名师王菘舟给老师们展示的一堂好课,听着他讲《只有一个地球》,就像欣赏一首时而婉转,时而幽咽,时而激昂的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再观察听课的学生,双眸凝神,犹如被磁石吸引般地听着、想着,有些甚至流下了眼泪„„学生表现出了精神上的充实、满足和愉悦,让人感受到王老师教学语言的魅力和审美价值。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把话说“通”,说“活”,说“准”,说得有趣,说得美妙,与学生互动时使用文明语言,不仅有助于思维、情绪的完善表达,还能使学生产生美感、亲切感,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

教师的语言美不美,跟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有关系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据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傻猪”、“人渣”、“别给脸不要脸”、“你爸你妈是近亲结婚吧”、“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 这些话出自为人师表的某些教师,是极不应该的,它反映了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文明的堕落,道德的缺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啊,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民族的希望,是通过教师托起的。教师要教人以知识,使人从无知到文明,使人学会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

通过《教师礼仪》的学习,我懂得了教师礼仪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对民族和后代负责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正面的影响,做传播文明的使者吧!

共2页 1

2.《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 篇二

一、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

专业伦理一般指专业者所普遍接受的标准, 它是专业者“对于专业行为的共同承诺与声明”。例如:“要诚实守信”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伦理, 而“要对病人的病历保密”则是适用于医生的专业伦理。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 则有各自的专业伦理。教师的专业伦理, 实际上是强调教师的专业团体对其成员所进行的行为规范, 以维持发展彼此间的专业关系。教师专业伦理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的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强调教师享有专业自主权的同时, 更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律, 知道什么可为及什么不可为, 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具体到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而言, 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专业活动领域内运用其知识技能时, 为了维护专业团体的声誉而能够遵循的并普遍接受的价值规范。教师的伦理立场、行为与观念, 除了受到专业领域客观结构的影响, 也受到教师与同事和学生间互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校的传统、改革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要求等方面的影响。由此观之,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基本道德: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公民, 应当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和水准。高校教师只有具有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 才能起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 指导学生的行为表现,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的发展。由此可见, 基本道德是教师专业伦理重要的一部分。

2) 专业观念: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之一就是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 高校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应该确立专门职业观念。教师专业观念要明确三个问题, 即为什么而教、怎样教、怎样教好。高校教师必须具有专业观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承担起教育的责任, 善待学生, 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应用专业技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让学生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愉悦。

3) 师生伦理:从社会性上来说, 师生关系除了是一种教育的关系, 更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关系, 必须基于教育伦理来维系。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惟有建立良好的关系, 才能发挥影响力,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面的引导。尤其是高校学生大都已是成年人,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高校教师应该以责任作为出发点, 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关怀、理性沟通, 才能减少师生冲突, 发挥人格感召的力量, 完成教育的目的。

4) 教学伦理:教学是科学性活动, 也是道德性活动, 所以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性标准, 而且要符合伦理正当性标准。教学伦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架构了教学的核心。高校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要对教学行为的伦理层面予以关注, 道德地从事教学。在具体教学时, 如果遇到教学伦理的问题, 教师应该采取对话沟通的方式, 让学生民主的参与讨论, 进行道德的推理和论证,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5) 学术伦理:学术研究与教学一样, 是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学术研究要求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高校教师必须把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很好地统一起来, 以追求真理、发表成果及提升学术水平为己任, 秉持严谨、诚信、公正的态度, 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与正直的人格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6) 校园伦理: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 更是培养人格、情感、生活态度之所在。所以高校教师应当将学校作为一个“责任团体”和“教育共同体”进行伦理的审视, 认清自身在课堂、校园活动中主导角色的地位, 与学生、同僚建立互敬与互助的人际关系, 减少校园的冲突与纷争, 致力构建一个纯净、和谐的校园。

7) 社会伦理: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这两大基本职责外, 还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自觉承担社会义务, 以知识服务社会, 引领文明社会风气。教师要在与社会互动时协调社会与自我期望之间的关系, 提升伦理道德自觉意识, 恪守适当的伦理原则, 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 自觉履行教师职责, 维护教师形象, 真情服务社会。

综合上述可知,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重点涉及学生、专业、学校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厘清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概念, 对于规范高校教师专业表现的行为, 促进高校教师专业的发展, 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对象、新的课程要求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来自内部和外部困难和障碍。在目前情况下影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断裂。一直以来, 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技能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更本质、更重要的精神性发展的纬度。理性的工具化倾向使得技术理性本身失衡, 工具理性膨胀, 价值理性陨落, 导致教育实践活动片面追求效率, 而轻视人文价值和伦理。如此一来, 许多高校教师缺乏批判思考能力, 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思想者”的精神气质。

2) 个人专业伦理意识淡薄。教师专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个体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伦理的追求。但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让一些高校教师在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打破了原有思想认识的一种平衡。此外, 许多高校教师在前期培养和继续教育上接受专业伦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较少, 导致他们对专业伦理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

3) 多方权力互动。由于高等教育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公共性, 高校教师要受到来自政府、市场、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及其之间权力互动的影响。各方所持伦理价值的差异使得教师感受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外来权力的干预和控制, 必然常常让教师陷入多难境地, 阻碍教师专业伦理发展。

4) 缺乏适当的专业伦理规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教师法》、《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 近几年很多省份和高校也制定了本省和本校的高校职业道德规范, 但是总体而言高校关于教师的伦理规范在涉及伦理、专业态度等内容时往往是进行宣传教育或典型示范的多, 讲述理论及具体案例的少, 普遍存在笼统空乏、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团体的伦理规范仍然相当缺乏。

三、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建设途径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不仅关系着师资素质的良莠, 也是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 加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十分必要。从当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现实境况来看, 其主要建设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强化教师批判与反思能力

批判与反思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社会加速变迁, 有些教师仍然用旧思想、旧方法来应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极易产生困惑和挫折。高校教师只有经常自我反思、自我对话和自我批评, 审视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强化批判与反思能力, 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伦理水平。

(二) 加强教师专业伦理教育

在高校教师培养和继续教育过程中, 应注重对教师心灵的培育, 增加专业伦理课程的开设, 均衡专业课程、教育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伦理课程的比例, 有效实施教师专业伦理教育, 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通过教师教育使教师学会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自觉地从道德的维度思忖自身活动的智慧品质与精神内涵, 以不断获得一种在恰当时间、地点和方式下做正当的事的能力。

(三) 减少不当的行政和舆论干预

外界如果给予教师过多的介入或不当的干预, 不仅不能指导、协助教师教学, 反而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荷和精神压力, 不利于专业伦理的发展。所以除非教师行为有损学生学习权益, 否则各级行政人员、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应对教师的教学予以尊重, 以人性为基点, 理性看待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立足教育, 齐心协力, 共同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让教师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四) 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伦理规范

通过严谨、深入的研究, 建立切实可行的符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规范作为教育专业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标准, 指导教师专业工作的进行, 从而树立专业人员的形象, 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各级教育专业组织应该严格执行教师的专业伦理, 担负起对组织成员的监督职责, 促使高校教师重视专业伦理的培养, 提高教师专业伦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Strike, K.A.&Ternasky, P.L.Ethics for professionals in education:Perspectives for preparation and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3.

[2]朱建民.专业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通识教育季刊, 1996.

[3]Aurin, K.&Maurer, M.Forms and dimensions of teachers perfessional ethics-case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3.

[4]Husu, J.&Tirri, K. (2001) .Teachers’ethical choices in socio-moral setting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1.

[5]李美凤.教师与技术的关系再论:技术对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3.《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综述;未来展望

作者简介:杨宇海(1985-),男,河南林州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35-02

自从有了学校教育,每个人与课堂关系就很密切,而每个课堂是由若干教师和几十名具备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生组成的有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集体来说,它肩负着实现课堂管理目标的重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引导、整合众多学生的行为,使其符合课堂目标的要求。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仅仅是管理技术或是管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行为,包含着伦理价值;课堂不仅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更具有道德伦理教育的价值,其间时刻发生着具有伦理道德的对话和冲突情境。正是在充满伦理性意义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育人”价值更加得以凸显,教师的道德导向作用更加得以发挥。因此教师的课堂管理就必须具有伦理意义。

一、课堂伦理管理的背景

对于教师课堂伦理管理的历史考究,可以追溯到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的伦理管理思想主要有:

1.课堂学生的组成上

针对当时“学在官府”的癖习,他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胆实践之。孔子的课堂上学生组成是五花八门,不分贵贱和国籍、年龄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而且对于以前名声不好的人,他也可以吸收。

2.教师的德育观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作为我国最早专心致力于教师职业的代表人物,师德精神依旧具有现实性的意义。他的师德的第一个要求是乐道敬业、热爱学生。他形象地把乐道敬业说称之为要“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待学生真诚无私,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在传授知识上“吾无所隐尔,吾不行不与二三子者”。师德的第二个要求是终身学习、诲人不倦。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学而不厌”的精神,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仍然在学习《易》;同时认为教师“诲人不倦”是仁的表现。师德的第三个要求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强调教师以身作则,身正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够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一生不仅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敬佩,而且以其以身作则的人格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此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开始反思教育被日益赋予的工具理性和教育主体论、学生能动论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管理理念,课堂管理开始进入伦理管理时代。

二、课堂伦理管理的意义

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重要性,学者们阐述了各自的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管理的复杂性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中可能发生诸多教师想象不到的突发事件,需要教师着手进行解决,远非人们想的那样简单,而是充满挑战,这就是课堂管理的复杂性。课堂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在整个课堂空间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而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课堂管理不可能只是刚性的、效率最大化的,课堂管理应该是道德的、伦理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管理不可能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和职能化的管理”。引介到课堂管理过程中,课堂管理不可能仅仅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或艺术的活动,课堂管理必须具有教育意义,富含伦理价值。

2.伦理对课堂管理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课堂管理不仅仅是遵守成人而形成的游戏规则,道德伦理在某种程度上对处理某些课堂管理事件更有效,更合乎动态变化课堂的需求。伦理管理可以进行全域性覆盖,它的力量可以伸张到课堂管理的心理、行为的各个方面,促使单纯的技术管理充满伦理性、教育性。道德管理将谋求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契合点,维护管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从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提升管理的价值性和可行性;伦理道德可以帮助解决课堂管理实践中的道德两难和道德困境。总之,课堂管理伦理将顺应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变化,变管制规训为主转向服务课堂主体为主,凸显教育的价值性和生动性,师生在新的管理理念下获得教育的重生。

3.我国课堂管理伦理缺位现状

审思我国课堂管理现状,教师和学生均没有体会到本应属于充满生命意义的课堂的幸福感,人性内心深处的伦理性诉求处于一种极度缺乏的状态。教师在课堂空间内人性关怀的缺位,有时导致学生选择极度对抗的方式,结果师生均处于痛苦和困惑的状态。在现实的课堂生态中,快慢分班导致的信心压抑,教育贿赂导致的人性扭曲,分数至上导致的竞争压力等促使课堂生态日益恶劣。总体上,我国课堂管理伦理出现的缺位,体现在对公正的侵害、对尊严的践踏、对生命意义的漠视上等。

4.课堂伦理管理重新配置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盛行的工具理性、主体异化现象被人们逐渐反思。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意义、追求内心幸福的场所,伦理管理将指明课堂发展的方向,促使教师课堂管理同时追求效率和人性关怀;伦理管理将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因为马斯洛的人性需求学说指出,物质层面的追求是最基本的诉求,而内心幸福感是人性发挥潜能获得自我认同的完美体验,这种自我认同的价值感从深层次上体现出人生目的和价值的追问。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对伦理的追寻将使教师和学生获得终极的幸福关怀,具有“内圣而外王”的社会与主体双重价值。

三、课堂伦理管理的内容

对于课堂管理伦理的内容,有的学者从宏观维度研究了伦理管理内容,还有学者从微观的维度研究了具体的伦理内容,但是不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我国对课堂管理论研究还远不成熟,目前依旧处于片段化、零碎化的阶段。下面将简要总结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1.课堂制度管理伦理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老师借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认为,制度伦理应包括: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指向制度的设置合乎道德性、伦理性;伦理制度化是将人们普遍认可的伦理价值经过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度化,形成制度规范。如同《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一文中,郅老师指出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应合乎道德性,包含两个方面: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本身应合乎德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不仅表现它运作的有效性上,而且表现在它的性质的先进性上”。规章制度本身所体现的伦理精神和伦理价值是衡量规章制度性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规章制度要真正保持先进性,必须要做到其中所蕴涵的道德的先进性。如尼布尔在《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一文中指出,社会道德失范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正当性有问题,导致人们的认知模式出现偏差,因为“制度为个人行为提供了一种激励系统,同时它还为个人提供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和认知模式,个人按照制度指引的方向和确定的范围出选择”。所以,对现有的课堂制度进行案列剖析可以发现管理制度本身的是否合乎正当性,将对未来课堂管理的效度和价值引导具有深刻的意义。

2.课堂管理理念的伦理

在我国,关于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管理理念伦理的研究文献发表得比较多,这些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而课堂伦理主要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且常常发生在交往密切的课堂,所以,需要研究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伦理理念和行为,伦理精神和道德的渗透也主要是发生在课堂这一微观层面。

在郅庭瑾老师所写的《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一书中,她认为教育管理理论首要构成要素是管理思想和理念,而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的确立是在一定的社会道德理念的大环境中完成的,其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往往受到其所处更大道德生态的影响。深度反思目前社会道德生态,打破教育道德生态孤岛的惯性思维,运用系统和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对于构建健康公正的课堂管理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也有学者从教师自身应该具有的内在教育伦理角度指出: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基点;和而不同的学生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关键;情理相融的课程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核心;宽严有度的精神环境管理,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的保障。

以上提供了一条提高课堂管理伦理的思路,对于形成课堂伦理管理有重要的意义。课堂管理伦理标准的提高,不仅仅要求道德个体,更需要道德社会的系统重建,为道德个体的价值认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课堂管理者道德水平需要通过系统的道德建设和培养,形成育人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鼓励育人者充分发挥道德主体性,自觉地辨别真善美丑,通过教育系统的道德坚持去达到社会道德结构化的改善,教育主体性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3.课堂管理方式的伦理

如果说前面论述是内隐性的,内隐在教师内心里秉持的一种理念的话,课堂管理方式的论往往就表现为外在的、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一种伦理。

在课堂管理方式的伦理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一些原则,如“热情、公平、因材施教”“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宽严有度”“引导启发”。也有学者就伦理道德和课堂管理方式的关系做了探讨,并且解释了当前教师课堂管理忽视伦理道德的表现,对课堂管理伦理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教育管理伦理学科建设、构建教育管理伦理法律框架、健全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机制、制定教育管理者的行为伦理准则、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此外,还有些学者指出,构建道德的课堂,除了课堂管理理念合乎道德、规章制度合乎道德等因素,还要求教师将道德意识融入常规课堂管理过程,经常用道德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侵犯了学生的自主权,是否合乎道德。从中可以判断: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需要尊重学生自主性,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积极性的场所;让日益僵化的课堂变成学生重要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中有意义的动态课堂。

4.课堂课程内容的伦理

在《道德的课堂:问题与思考》一文中,郅庭瑾老师提出一个案例:关于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要求学生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方面的影响和教育,结果在沪港两地学生反应是大相径庭。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被泛化的文以载道,能带来的只能是道德的沦丧和虚无。“在很多时候,文以载道一旦失去了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所谓的道不过是教师的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在这样的课程内容渗透道德价值理念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在以后的课程内容中,改变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学生互动、争取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将间接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相结合。

还有学者认为,课堂管理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教师应以“庖丁解牛”的方式,深度挖掘课程的伦理价值。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材为基准点,按照学科演进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阅读、情境描述、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将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之变成沟通校内外的伦理渗透的桥梁。华东师范大学的胡东芳老师还提出运用“金庸效应”,其核心思想就是借鉴金庸小说中的很多能深深拴住人的眼球的写法。另外在传授课程内容上,教师可以采取“三化”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即:学科性知识生活化、高深知识浅显化、枯燥知识幽默风趣化等策略。

总结前面学者的建议可以看到,在教师课堂课程伦理管理中应拉近学生的生活与课程内容的距离,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感受课程的伦理价值。让学生陶醉与教学中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这或许就是胡东芳老师倡导的“金庸效应”的魅力所在,也是道德课堂的真谛所在。

四、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对于如何提升课堂管理伦理,郅庭瑾老师认为:课堂管理伦理的实现,一方面首先需要教师本身打破教师中心的传统思维,转变管理方式,具体方式包括,建立教师课堂管理的管理准则、引进家长会的监督机制、实施教育失当责任制度,必要时可以采用法律强制手段。另两位学者从教师内在伦理精神的角度指出,当代教师应追求的课堂管理的伦理诉求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和而不同的学生管理、情理相容的课程管理、以及宽严有度的精神环境管理。此外郅庭瑾《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一文中指出:课堂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应合乎道德性,用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制定制度、生成制度,促使制度本身也成为道德课堂构建的一项重要资源;课堂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应合乎道德,在合乎道德的规章制度执行中,应蕴涵着合理、平等、自主的精神,不在把关注的“视点”放在对人的控制与“规训”上,而是在平等自主的基础上,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环节。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到伦理管理日益成为课堂管理未来趋向。当前有众多的研究者在研究伦理管理,实践层面包括一线学科教师、基层学校管理者;理论层面包括各高校教育论理学专业研究人员。虽然他们各自所处的研究情境不同,但是进行的这些实践和研究,将对这门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教师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伦理学的发展相比,我国不仅缺乏学科体系,而且在实证研究上缺乏数据,伦理管理分别在教师和学生在行为、心理、认知、价值取向上和传统管理相比,发生何种变化仍处于思辨阶段。我国的教师课堂管理伦理研究,应立足于本土情境,同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东芳.追寻道德的课堂[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2007,(3).

[2]谢九英,陈群.简论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9,(22).

[3]郅庭瑾.论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的缺位与现实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6,(10).

[4]郅庭瑾.教育管理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5]王丽娟,王志彦.社会转型视域下教师课堂管理伦理诉求[J].当代教育科学,2010,(15).

[6]郅庭瑾,葛玉瑶.道德的课堂:基于管理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07,(Z2).

[7]糜海波.我国教育伦理学研究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6,(2).

[8]郅庭瑾.道德的课堂: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9]胡东芳.领悟道德课堂的构建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08,(14).

[10][英]威廉·博伊德,埃德蒙·金.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吴元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1]黄兆龙.现代教育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12]李其维.论皮亚杰心理逻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4.教师礼仪心得体会 篇四

古语讲:“礼仪:礼者敬人也,仪者形式也。”礼仪即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现代说:“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而在听过了李教授的讲座之后,我更深一步地感受到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更应该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注意礼节仿佛是春雨润物,无声却意义重大,而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与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可见其影响不得小觑。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学习了有关教师礼仪方面的内容过后,我又进行了一翻思考,我认为教师在平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礼仪问题:

1、教师的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日常工作中,对自身的着装及修饰等方面应该比较注重。首先是发型,要干净利索,精神抖擞。其次是衣着,保持得又干净又整齐,衣服上没有较为明显的污渍,隔两三天便会及时更换清洗;另外,服装的式样也能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

2、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目光、站姿、手势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3、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即表达要准确、音量要适当、语言要精练、讲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生谈话要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分清场合,入情入理。在与人谈话时,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教师的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通过对《教师礼仪》的学习,我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千教万教,先教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今后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我将以教程为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服务言行,在个人修养、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加强学习与提升,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5.教师礼仪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教师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崇高的荣誉。现代不少人也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百花园中的辛勤园丁等。教师职业无尚光荣,理应受到社会的崇敬和尊重。然而教师要完成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却任重道远。作为师范生的我,也打算着以后做一名教师,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又如何做一个有礼仪的受人爱戴的好老师呢??下面是我上完教师礼仪的整体感悟:

(一)形象礼仪是作为老师基本前提

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首先要给对方或大众留下第一印象:仪表整洁,衣冠端正。形象对一个人来说是其综合素质的最初展示。教师的仪表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教师的职业形象关乎学生的成长。

(二)语言礼仪及教学礼仪是成为好老师必备要求

语言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的美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的完美与否。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伟大的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

再次教师要注重教学礼仪。教师的教学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育艺术性、科学性和方法性,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尊重每个学生是前提,与学生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们都急于去模仿,所以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人格魅力与政治素养是给学生的重要表率

教师还应有的人格魅力,一名好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讲课实施教育,而且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影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学生不在时也必须做到。就像滕野先生一样,他对鲁迅的教育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为他内在的高尚品德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正所谓德高于内,才能溢于外,因此我们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加强德行修炼,把自身的人格魅力展现给学生;师表即要我们要为人之楷模,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不仅影响教师的形象,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明道德修养等都有着直接地感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还要在着装言行举止礼节礼貌等方面加强修养,注意约束自己,做到“美其言,慎其行”,起好示范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倡导教师要为人师表,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把教师率先示范作为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在党和人民信任的那个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者,我们不能够误导子弟,不能传授伪科学,不能非议党和政府,不能蔑视我国宪法和法律,不能违背教育法、教师法,不能做出有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事情;师心就是要有爱心,无论是对幼儿园、小学生还是初中生,我们都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要懂得尊重他们,与他们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对待孩子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如果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而恶语中伤学生,不仅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一定能得到提高,一名有爱心的好老师往往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因为他们懂得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表现出的亲和力也拉近了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在给落后生解答问题的时候最好选在自习课上,然后轻轻的坐在学生旁边,一边交流一边给与解答,这样他们就会没有紧张感,比较容易接受。

政治素养就是要我们思圆行方,立端立正,爱祖国,爱自己的民族和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只有自己做到这些,才能进而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法律素养就是让我们要有法制观念,当今社会是法治的社会,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作为教师不仅自己要懂法守法还要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教育自己的学生不犯法;道德素养就是要我们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家庭道德,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往往能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与负,一个邪恶的天才所造成的灾难,总要好几代人才能扭转过来,可见道德素养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专业与文化科学素养,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富有人文精神,同时还应具有科学、钻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懂得量力而行;为人处世的素养:就是教我们做人要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总之,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所以教师礼仪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上越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多学习礼仪,多以礼仪来规范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喜欢,学校放心的好教师。

6.学习《教师礼仪》心得体会 篇六

学习《教师礼仪规范》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孔子的:“彬彬有礼,然后君子。”孟子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董仲舒的:“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人们交往的速度增加,文明礼仪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明有礼是当代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素质的体现。我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及长时间缺乏好习惯、良好素养的教育。很多学生基本的文明礼仪、待人接物的方面难免有不尽人意的欠缺。如:个别学生对学校老师、校领导或来访嘉宾、领导都不知道怎么打招呼、问好,显得很腼腆、拘束,不自然大方。有时老师问询一些事,也显得拘躇不安。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文明熏陶和严格的礼仪训练。缺乏现代人应具有的文明规范和教养。在今后走向社会时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时候就不会被社会所容纳,更不用说与人交流沟通。所以说对广大的中学生而言,文明有礼的教育与内化、仪表仪态的了解与熏陶更具有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为社会培养堪以大用的人才,是我校教育的核心与目标。在中学时期时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初步具备了参与社会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更加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命运,思考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高中时期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既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又符合现代人的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文明礼貌

素质。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落落大方的仪态。使文明礼貌、仪表仪态内化为自身素质,形成一种自然体现和流露,让学生成为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彬彬有礼,应付自如,充满自信,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教学与德育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首先要学生了解什么是礼仪,礼仪的种类、内容以及在方方面面如何去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

近期,我们观看了《教师礼仪》讲座。通过学习,我心中感悟颇深,不光从中学到了很多礼仪方面的知识,更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进一步得到了规范。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要处处做到“为人师表”。因为,学生会关注你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具有向师的心理,他们会模仿教师的所作所为。一个具有良好的言行习惯的教师教出来的孩子也

一定是具有良好的言行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教师礼仪》中告诫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注重仪表,着装大方得体。在校园内(在学生面前),不过分打扮自己,不穿奇装异服,不染发、烫发,言行举止要文明、礼貌。平时要与同事和睦相处,不自以为是,不与同事闹无原则的矛盾,要时时事事注意自己的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不光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师德,要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教师要用言传更要用身教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身教有时候胜过说教,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生面前犹如一面鲜红的旗帜。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学生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今年暑假我们学习了金正昆教授的《教师礼仪》,知道礼仪的概念是:尊重别人尊重自己,规范的行为表达方式。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共定下来。礼仪、文明交往等,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对与一个社会来说,礼仪就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所以我认为学习文明礼仪,使我们每个人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学习了有关教师礼仪方面的内容,过后,我又进行了一翻思考,我认为教师在平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礼仪问题:

1、教师的行为举止: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目光、站姿、手势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2、教师的言谈:教师承担的主要任务离不开语言表达。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表达语言时应遵守的礼仪礼节。即;表达要准确、音量要适当、语言要精练、讲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与学生谈话:

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谈话最好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分清场合,入情入理。在与人谈话时,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通过这次文明礼礼仪学习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小小的鞠躬礼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生活中鞠躬礼不标准、文明用语、声音的大小、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好象都没有多加注意。

由于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要使

用文明语言。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平常很多教师都会说:“别人都会你怎么不会,笨得像个猪。”“看你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来混日子。”“来这里捣乱!回家算了。”等等恶语在伤害着孩子们,这使得学生产生了不想学的状况。这些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缺乏使用文明语言而引起的恶果,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形象。如果我们使用了文明语言,不仅仅有助于思维、情绪的完善表达,还使学生产生美感、亲切感,从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讲课实施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通过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发挥影响。因为“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是教书育人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

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学生相信的,自己必须坚信不移;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学生面前做到的,在学生不在时也必须做到。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通过对《教师礼仪》的学习,我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从而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因此,教师的礼仪必须规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总之,通过《教师礼仪》的学习让我懂得了学习礼仪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对民族和后代负责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加强礼仪上的学习,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要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今后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我将以教程为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服务言行,在个人修养、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加强学习与提升,以良好的师德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暑假中,我学习了《教师礼仪》,回想自己在讲台上的仪容,收获颇丰。小结如下:

教师,为人师表,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一言一行又都是学生的楷模。教师要言传身教,除了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之外,仪表也很重要。教师为什么在工作岗位上和课堂上要重视仪表呢?一方面是自己的修养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的要求。我们作为一个教师要重视仪表,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做到表里如一,使学生容易接受我们。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仪表呢?仪表者,外观也。一个人的仪表实际上就是站在那儿,坐在那儿,走在那儿,给人的整体的外形的感受。

教师仪表不仅有必要规范,而且必须规范。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形象得体与否,既表示着学校管理得是否严格,也体现着自身的修养,又展现了你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与否。有了规范的仪表,教育时,学生才能更好地、更主动地、更积极地接受知识。

教师要做到仪表规范,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仪表规范的基本要求

教师仪表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干净、整洁、文雅、美观

对教师而言,仪表的规范,首先要干净。身上要无异味、无异物。例如和学生近距离接触时,不能吃刺激气味的东西,比如喝酒,吸烟,学生如果捂着鼻子的话呢,显得不尊重你,如果不捂鼻子呢,又被你熏到。

其次就要整洁,要整整齐齐。比如该扣的扣子要扣上,扣子系错了不行。穿西装的话,站起来是要系上的,当然坐下来后应该解开,要不然,坐着还系上衣服变形不好看。整齐不整齐实际上是对自己,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问题。

再次要文雅。显得有教养,有艺术的品味。比如你化妆,不会化就不要化或者学会化。在工作场合浓妆艳抹就不得体。我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必须要文雅。

最后要讲美观,要好看、赏心悦目,要符合常规的审美标准。常规的审美标准就是和谐而得体,自然而朴实,教师不能够太奢华,不能够太夸张。

二、教师美发的注意事项:

讲到仪表礼仪,美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打量别人是从头开始的。所谓美发,实际上就是修饰头发。一般来讲,因为教师的岗位的要求,要注重三点:

1、头发的长度要注意。男人头发不能过长,女人头发不能过短。男女有别在服饰方面有明显体现,其实美发也是这样。一般要求男教师的头发前不覆额,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教师的头发不能太短,如果太长可以挽起或束起。

2、色彩。作为教师,从美发的角

度来讲可以染发,但不提倡染彩色发,我们讲庄重、自然,如果过分时尚,不符合自己的庄重、得体、自然的要求

3、发型。不能太老土,不能不加修饰,随意而为。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过分的时尚和前卫。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因为岗位的规范要求,美发要注意分寸。

三、化妆的基本礼仪规则。

在教师群体中,女教师占了大部分。对于一个女教师,适当的化妆是可以提倡的。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化妆时注意几个化妆的基本礼仪规则。

1、自然。教师在工作场合的化妆,称工作妆,要画淡妆。自然为本,要让人家觉得你天然若此,清水出芙蓉。

2、美化。你的化妆,你的修饰要符合常规的审美标准,不能标新立异。

3、避人。一个有教养的教师修饰自我形象,是绝不能在大庭广众之前表演的,包括不在办公室里化妆,不在社交场合化妆,更不能在学生面前化妆和补妆。

四、教师的表情

教师在课堂上,是用声音或者用语言来传播知识的,除此以外,表情以及动作也给学生传递着一种信息。所以,教师要有亲和,让学生容易接受老师,喜欢老师。

一个有个人魅力的教师,他的表情要注意几点:

1、要自然放松。自然其实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见多识广的自信。这样才能显示出你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一个处变不惊、临阵不慌,泰然自若的人。换而言之,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和学生,和家长,和外人接触的时候,表情不要太夸张,你过分的夸张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当然,我们也还要避免另外一个极端,不能没有表情,没有表情深不可测,也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2、互动。作为教师要和交往的对象,尤其是学生互动,学生高兴,你不要不高兴,学生不高兴,你不要高兴。比如学生摔了个跤,学生不开心,你在

边上窃笑,不合适。但如果学生要高兴时,你在这儿怅然若失,非常遗憾的状态,也不好。所以表情除了自然以外,也要互动。

3、表情要友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教师,一个真正具有爱心,关心学生的教师,表情是友善的。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冷若冰霜,不能够对别人漠然视之。亲和效应非常强调和蔼可亲,当然这个友善不是你装出来的,它实际上来自一种对学生的真正的爱,真正的关心,真正的平等相待,视若家人。

五、教师的举止

作为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强调要注意自己的举止,礼仪上规定这几种:

1、举止动作要标准,要正确。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懂得尊重他人人格的人,是不可能对学生指指点点,指手画脚的。如果单以食指指着别人就有排斥、挖苦、讽刺、数落之嫌,必要的话要指物。指人的话,应该是手指并拢,掌心向上,“这位同学请你发言”。

2、提倡举止动作少而精。课堂教学中,指示、辅导、实习等,可以辅之形体动作,但是不提倡太多。动作多了,手舞足蹈,指手画脚,让人眼花缭乱,也不好看,所以动作提倡要少而精。

3、教师在使用举止动作、肢体语言的时候要检点,不好看的举止动作不做。一个教师如果当着学生面抠鼻孔、腿脚哆嗦、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好看吗?所以举止动作要求检点,为人师表,举止检点实际上是一种示范效应,容易给学生一个楷模,容易对学生形成一种榜样。

7.《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 篇七

“师者人之模也, 无德者无以为师”, 长期以来, 我们对教师职业道德强调的多, 对教师的行为规范强调的少。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来没有对学生微笑过;有的教师对学生挖苦、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 造成学生身心都受到伤害。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用灵魂塑造灵魂, 以人格来培养人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而且是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的礼仪如何, 不仅影响教育效果, 而且还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效果。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 海南省师范类院校有3所, 笔者发放调查问卷240份, 收回问卷236份。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 只有35.2%的师范学生认为本校开设了教师礼仪课程, 还有高达64.8%的师范学生认为本校没有开设教师礼仪课程, 说明目前我们的师范类院校还没有意识到教师礼仪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 我们师范院校应该开设教师礼仪这门课程。

2 师范院校教师礼仪存在的问题

2.1 师范院校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

在调查中, 我们的师范院校的课程中, 有大部分的师范院校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即使开设这门课程的, 也都是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 说明我们的师范院校对这门课程, 甚至是对教师礼仪形象是不重视的。

2.2 教师自身不重视教师礼仪规范

我们对教师的教师礼仪方面进行问卷中发现如表2和表3中情况。

我们有些授课教师对于教师礼仪规范不重视, 在日常和工作中的穿着打扮、仪容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言谈礼仪以及交往礼仪都不太注意自身的职业形象, 不注重自身职业的特殊性, 导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所效仿。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 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 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礼仪的榜样力量对各年龄、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2.3 师范院校学生对教师礼仪知识的渴望

在问卷中, 有90.7%的师范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教师礼仪课程, 说明我们的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职业礼仪教育的渴望。在对毕业的学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时, 很多人表示, “非常遗憾在大学的师范生活中, 没有一门课程告诉他们做一个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仪容仪表;该穿怎样的衣服才符合教师的要求;在面对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的时候, 我应该要注意什么, 哪些该说, 哪些不该说;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礼仪问题, 常常会困惑着他们, 感觉在教师礼仪方面有所缺失”。

3 师范院校教师礼仪对策分析

3.1 师范院校要开设教师礼仪的必修课

教师礼仪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的对象是师范院校的师范类学生, 鉴于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议在大一时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 有些院校在大三或大四开设才开设此门课程, 笔者认为, 教师礼仪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大一时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 大二和大三就能在实际中运用, 在日常行为中形成规范, 日复一日, 就和自身的素养结合起来。

3.2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礼仪不仅使一门理论系统学习的课程, 而且还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 更应该加大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操作演练法和情景模拟法的课时, 让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实际操作边感悟升华, 这样的教学不仅生动有趣, 而且还能寓教于乐。

3.3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 营造学习教师礼仪氛围

教师礼仪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内化的过程。除了开设教师礼仪课程外, 师范院校还要营造学习礼仪的氛围, 主要体现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方面, 比如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礼仪讲座、开展礼仪知识和行为规范竞赛、开展礼仪站位比赛、发放相关礼仪知识的图片和文字材料, 使学生时时受到启迪和熏陶, 促进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万爱莲.师范院校开设教师礼仪课程的必要性和途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 7.

[2]南志国.关于师范生礼仪问题及礼仪教育思考[J].大学生时代, 2006, 11.

[3]吴春玲.师范生礼仪课程考核途径初探[J].铜仁学院学报, 2010, 11.

8.教师校园礼仪心得体会 篇八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经历了紧张的中学学习生活。可以说,对于礼仪,他们还非常陌生。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我还非常地紧张,教室也有些闹哄哄的,上课铃声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好不容易等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问大家有没学过礼仪,都说没有。我告诉大家,通过学习并运用礼仪,可以把大家打造成绅士和淑女。听我这么说,学生们似乎有了些兴趣。于是我从个人礼仪里面的坐姿开始讲,告诉大家正确的坐姿是怎样的,还说到校园礼仪里面的课堂礼仪,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应该如何表现才符合校园礼仪规范。我发现,在我讲完这些之后,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调整着自己的坐姿,另外,课堂也变得安静很多了,还有的学生在为刚上课时的失礼行为而不好意思。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礼仪课教学,我能感受到学生身上的变化,不仅是课堂上,学生们变得更加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外,有许多学生总是礼貌的和我打招呼。

另外,我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变化。作为一个教师,特别是一想到自己是礼仪课教师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就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许多的`礼仪规范,既然要求学生要做到,那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首当其冲,应该成为他们的表率。用行动来说话,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此外,作为一个刚刚走上大学讲台上的新老师,我还缺乏许多的实践经验。我在刚开始教学的时候,理论讲授的时间比较多,实训方面时间分配得比较少,教学方法单一。后来通过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并深入他们的课堂去学习,我明白了,要想激发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兴趣,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要搞好教学,首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特别是开头、结尾。其次,多让学生参与课堂,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的演练,让他们真正学会一些礼仪规范,而不是我仅仅靠我讲,他们听,知道了不会做,或者做得不到位的话,礼仪也无法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我还觉得,礼仪课在学校似乎地位还不太高,每周一个班也就两节课,甚至有些同学认为礼仪课不是专业课,没必要学得多好。但我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追求精神文明,人的礼仪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当代许多青年大学生表现出缺乏礼仪素养,不注意细节,这将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希望能通过一些课外辅导、实训、讲座、理论讲授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水平。

9.听教师礼仪讲座心得体会 篇九

通过听金教授的讲座,我更深一步地感受到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

;51-论文网

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注重修养,注意言行,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受到影响,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受到约束,得到修正。51-51免 费论文网-网-欢迎您具体说来,教师的礼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仪表。主要包括衣着发式,修饰打扮等,是教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外部形态。日常工作中,我对自身的着装及修饰等方面还是比较注重的。首先是发型,我几乎从不披散着,一贯梳成马尾辫,简洁而利落。其次是衣着,我总会保持得又干净又整齐,衣服上没有较为明显的污渍,隔两三天便会及时更换清洗;另外,服装的式样也能做到朴素大方,协调得体。

;51-论文网51-论文-网-

二、举止。它包括坐立行的姿势,以及表情动作行为习惯等。它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人体信号”。这要求是表现出良好的教养和振奋的神态,要与教育教学过程密切配合,发挥出最佳的辅助作用。在我看来,教师注重了自己的着装,但在坐立行方面却做出一些不得体的行为,也是非常难看的。51-51免 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三、语言。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纯洁,准确鲜明,生动幽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力量启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拨动学生上进的心弦,把知识真理和美好的感情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还要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51-论文网51-论文-网-

四、礼仪。主要是指教师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总和。教师要通过文明的礼仪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反映出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从而不但给学生以良好影响,同时也促进全社会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51-51免 费论文网-网-欢迎您

10.《教师伦理与礼仪》心得体会 篇十

代课教师是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 他们没有任何名分却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 为“普九”和“两基”工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历史贡献。代课教师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状况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由于代课教师没有合法的入职程序, 加上质量参差不齐, 基于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质量提出的要求, 国家对这部分群体采取的是“清退”的政策。但通过各种途径, 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生存状况不佳, 利益保障缺失, 特别是要将他们全部“清退”, 这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他们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令人同情。从开始的承认、任用到现在的否认、清退, 国家对代课教师态度的巨大转变势必要引起关注。有来自代课教师群体的反对声, 也有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专家和学者, 他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分析该政策的可行性。大都是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代课教师产生的原因、背景等方面分析代课教师的现状, 由此提出关于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种种建议, 很少对代课教师清退政策本身用制度伦理精神去研究和反思, 本文旨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本着公正原则建构一种合乎实际、彰显德性的代课教师分流政策。

一、代课教师清退政策概述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文件要求明确“坚决辞退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 逐步清退代课人员”。此决定可以看成是国家全面“清退”代课教师的开端, 各地也逐步开始“清退”代课教师的工作, 代课教师人数由1997年的100.55万递减到2005年的44.8万。该政策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包括研究专家以及新闻媒体, 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此同时, 政府的态度也日益强硬。2005年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逐步取消代课教师, 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2006年3月又提出在短时间内“全部清退”代课教师;到2007年代课教师的数量已由2005年的44.8万下降到37.9万, 并指出还将继续加快清退并总结出两条主要办法, 分别是源头上控制和从实际情况出发, 以人为本妥善解决在岗教师。同时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出“坚决辞退代课教师”, 而对于具体的清退办法以及清退后的保障措施并未作详细部署。

各省均是以国家的政策为总纲要, 结合本省实际清退代课教师, 因具体实施方案各有不同,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河南省把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合为一体, 在《河南省政府批转省教委关于清退计划外民办教师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规定“凡在1989年全省首次中小学民办教师职务评聘工作中, 没有取得省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证书》和《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证书》被聘任中小学教师职务并在省教委备案的民办教师, 均属计划外民办教师, 都是这次清退的对象。”所谓“计划外”民办教师是由于当时师资短缺而走上教育岗位的, 同样作出了贡献, 对被清退的教师没有出台任何安置措施, 一清了之, 这势必会引发问题和矛盾。广西省在2004年面向社会人员公开招考中小学教师, 主要对象是经县级部门批准录用的有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 且招录工作与清退工作同时进行,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给予代课教师指标问题, 被清退教师后续安置问题都无明确表明, 导致代课教师对结果不满, 上访、告状等社会问题频现。最受社会关注的还是甘肃省渭源县自2006年开始大规模清退500多名代课教师, 结果得到的只是每人300到800元不等的清退费, 进而造成了联名上访的不良影响。像渭源县这样通过全面清退的办法, 且只发放少量补偿金的例子屡见不鲜, 这让代课教师无所适从。

二、基于制度伦理视角的代课教师问题反思

代课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草草清退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矛盾, 这是不科学且缺少人文关怀的举措。代课教师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不能享受和公办教师相同的待遇, 却长期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承受着超量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被“清退”后又没有合理的保障措施, 生存状况堪忧, 这对他们来说是极不公平的, 所以对代课教师清退政策进行伦理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 制度伦理的内涵

1.主要思想。制度是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毫无偏颇地一视同仁, 即是公平的正义。制度伦理是指伦理化的制度, 也就是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追求和道德要求, 强调制度的合伦理性、合道德性, 包含三个主要原则:公正、普遍、历史。

任何一项符合伦理精神的制度必定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 社会制度的基本道德原则主要包括正义和效率, 其中首要德性是正义。“也就是关于社会基本结构即社会的主要制度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理的利益或负担之划分方面的正义问题。”制度公正的必要性来自制度的公共性, 是为所有人而制定的, 具有普遍性, 这也就使得公正成为制度的本质要求。“正义原则的基本内容为:第一, 必须提供每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 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二, 在最期望得到的社会地位的机会分配方面, 社会体系必须尽量照顾处境最不利的阶层的利益;第三, 如果要有经济不平等, 必须使这种不平等的安排能够尽量增加最贫穷阶层的财富。”所以, 一项符合制度伦理的政策在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和调节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时应该表现出伦理性和公平性, 并将这一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制度所规定的准则里, 正义、平等原则处于基础地位。同时制度伦理不仅关乎对一项制度进行伦理评价, 还要将符合伦理精神的道德上升为制度以保证伦理精神的实现, 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所以, 综合上述思想可以得出:制度伦理关注的是制度的合伦理性, 追求的是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2.分析框架。为对代课教师清退问题进行更全面, 客观的分析, 用一种人性化和正义的视角去反思我国当前的代课教师清退办法, 采用基于公正的制度伦理思想是十分合适的。由于制度和伦理二者不可分割, 我们研究制度伦理除了探讨其自身的定义、原则及演化外, 还必须涉及该制度本身的伦理追求, 我们认为其核心思想就是公平、合理、正义, 而这种道德的判断又会影响到制度的变革与稳定。在对代课教师清退政策概述及产生的问题的基础上, 以公平原则为导向分析代课教师面临清退时在机会、过程和结果中遭遇的种种不平等对待, 用制度伦理的精神去审视, 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并试图提出相应的, 真正人性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代课老师在教师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 草草清退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矛盾, 这是不科学且缺少人文关怀的举措。

(二) 基于制度伦理视角的分析

公平正义是全体社会成员追求的理想, 一定程度上的公正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罗尔斯也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其实, 代课教师确切的身份应是一群“弱势群体”, 因为他们完全符合“弱势群体”的特征: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且有困难的群体;他们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明显处于劣势, 社会权利相对匮乏, 得到的帮助与扶持较少;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换而言之, 他们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从人道主义的角度, 对于弱势群体, 全社会都应该给予扶持和帮助, 帮助他们摆脱悲惨命运, 但是现实中代课教师被清退的做法完全是南辕北辙。

1.“清退”方案不完善, 导致机会不均。代课教师是一群值得尊敬的生命体, 针对他们的政策应做到起码的尊重。虽然教育部发言人指出“对于学历合格、素质较高、取得教师资格的代课人员, 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当地统一组织的新聘教师公开招聘, 对于其中表现比较好的代课教师, 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式来参加招聘, 参加招聘后, 取得正式教师的资格”, 这在理论上是给代课教师提供了一个重返教师岗位的机会, 但是实现这样的机会是渺茫的。代课教师没有编制, 不能和在编教师一样平等地享受教师技能培训的机会, 他们本身的教学水平和相关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 使得原本基础薄弱的他们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 这种机会上的不平等肯定会导致“清退”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择优聘用的办法流于形式, 难以满足道德伦理要求。其次, 相关的配套措施也没有到位, 具体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不明确, 各级政府的责任划分不清晰, 财政经费的落实问题, 相关监督机制的建构以及对代课教师的长期扶持机制等问题没有做到具体细致, 而代课教师与有编制的教师在福利待遇上不能同日而语, 在经济上不堪重负, 在这种本来就不平等的基础上还要清退他们, 这根本没有顾及代课教师的利益, 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所以缺乏制度保障的“清退”政策难以顺利进行。

2.“清退”程序简单随意, 有失公平。首先, 我们必须审视“清退”一词使用的恰当与否。“清退”的意思是清理退还, 似乎代课教师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 这样的字眼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代课教师是被无情地赶下讲台的, 这对他们这样一群生命体毫无尊重可言, “尊师重教”不仅没能体现反而是一种莫大的讥讽。

虽然教育部官员说“清退”进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 但同时也表达了要尽快“清退”的愿望, 这必然使各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地加快“清退”进程, 盲目地“一刀切”。大部分代课教师只是收到一纸文件就不得不离开工作多年的教学岗位, 有的甚至只有单纯的口头通知。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的代课教师惠志敏就是如此, 2006年8月, 他落选当地的中小学教师招考后, 虽然没有接到明确的清退文件, 但他被口头告知“再不能回学校上课了”。这样的做法谈何对代课教师的尊重?代课教师作为地位平等的主体在这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位, 毫无主动参与的权利, 这明显是不公平的, 完全忽视了他们的利益诉求。

3.清退补偿不到位, 人性关怀缺失。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代课教师在被迫离岗时, 应得到相应的足额补偿。但在《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刊登的《最后的代课教师》一文中提到甘肃省渭源县的代课教师的“一次性‘清退’费按照教龄长短——15年以上的800元, 10~15年的600元, 5~10年500元, 5年以内300元。”要拿到这微薄的补偿也是不容易的, 必须经过多次的讨要才会得到, 更有甚者是一无所获。根据制度伦理中的正义原则, 在进行社会资源分配时应尽量照顾处境最不利的阶层的利益, 代课教师是一群弱势群体, 再就业必定困难重重, 但是政府“一退了之”并未给予他们政策上的倾斜或是资金补助, 失去工作后就算有少量的补偿金而缺少后续的保障机制也解决不了被辞退代课教师长期的生活困境, 他们的处境会越来越难, 这种不平等的安排也并没有增加代课教师的财富。同样是教师, 同样在教学岗位上作出了贡献, 代课教师的贡献甚至更大, 但在离岗后, 在编的教师有超出在岗工资多倍的退休金, 有一系列保险, 而代课教师的后续生活无人过问。这种结果上的极不平等明显体现了政府在“清退”过程中忽视代课教师利益, 缺少人性化的处理手法。

一项政策的实施应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平等, 但是如今的清退政策不仅没有做到公平, 反而拉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 逐渐形成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这是不符合制度伦理的要求。

清退代课教师这一政策的出台, 虽然体现了国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决心, 却没有体现对离岗教师的生存与生活的人文关怀, 没有提供合理的、合乎德性的方案, 没有出台合理的配套措施 (如制订具体补偿标准的办法, 财政经费落实的方法, “清退”过程对代课教师的扶助机制等) 以体现公平的原则。代课教师得到的只是一纸通知和微薄的补偿金, 离开了教师岗位, 没有妥善的安置措施, 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只好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 从原来处在教师队伍底层转到社会的底层, 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项政策的实施应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平等, 但是如今的清退政策不仅没有做到公平, 反而拉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 逐渐形成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这是不符合制度伦理的要求。

三、基于制度伦理精神的代课教师分流政策

1.分流政策的合伦理性分析。正义、公平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 要践行这一道德理想就必须使伦理上升为制度, 提高道德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又不失道德本身的自觉性和示范性。对于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来说, 在物质上, 他们失去了工作, 生活将无着落, 重新就业困难重重;在情感上, 他们一腔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被浇灭, 积极性严重受挫, 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针对现行的代课教师清退政策, 我们应在遵循伦理原则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一刀切的“清退”做法有失公正, 应因人而异, 实行分流措施能更好地促进代课教师的顺利退出。

分流政策应做到从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了代课教师的主体地位, 代课教师最后的出路都是在社会资源合理均等分配的基础上决定的, 这样的安排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极大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减少社会矛盾。

2.分流政策的建构与实施。代课教师整个群体人数多, 质量参差不齐, 但是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类亚群体: (1) 学历层次较低的中青年教师 (约占45%) ; (2) 学历较高的中青年教师 (约占37%) ; (3) 学历较低的老年教师 (约占14%) ; (4) 学历层次较高的老年代课教师 (约占4%) 。对整个群体进行分层, 避免了陷入“一刀切”的误区, 优势的教师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也对农村地区受教育者负责。所以, 分流政策既考虑了实际又体现了对代课教师的合理安置, 是科学公正的。

总体而言, 对于代课教师要统一承认他们作为教师的身份, 而不仅仅只是承认他们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这是从心理情感上给他们以慰藉, 让他们找到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为他们以后的权利保护及利益诉求提供一个着力点, 这也是伦理上的起码要求, 才符合公正的原则。具体来说, 代课教师有转正、同工同酬、完善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利益诉求, 所以针对不同的群体要区别对待。

第一, 本着充分利用资源、人尽其才的原则, 代课教师群体中有一部分持有教师资格证,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多年的教育经历, 完全有资格和能力胜任教师岗位, 但一直是编外人员, 对于他们要实行“代转公”招聘考试, 择优录取成为公办教师, 能和公办教师有同等的待遇。

第二, 代课教师大都工作在边远、贫穷的农村地区, 这些地区面临严重的师资短缺, 优秀教师不断流失, 如果将仅有的代课教师全部清退又没有充足的师资来补充, 当地的基础教育将面临瘫痪的危险, 教育质量失去保证。所以, 要为那些不具备转正资格又继续在岗的代课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 纳入当地的教师培训计划, 提高现有代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以帮助其更快达到公办教师的资质要求。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 尽量做到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 以便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

第三, 对于经过培训之后仍不符合教师资格但有工作能力的人员, 根据实际情况, 督促他们离开教师岗位, 鼓励他们自谋职业, 自主创业。政府可借鉴有些地区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做法优先在教育领域创造一些合适的岗位, 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 在各方面给他们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和帮助, 促进他们顺利再就业。

第四, 其中年老的面临退休的代课教师, 由于他们在职期间确实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但工作期间福利待遇低, 承受巨大的压力, 退休后生活难以保证, 应根据他们的代课年限及资历发放相应的补偿金, 以公办教师的标准纳入社保及相关的医疗保险, 秉持人道主义的精神让那些终身致力于农村基础教育的老教师老有所养, 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

当然, 要真正解决代课教师问题还需要一系列相关的补充措施。科学核定农村学校的生师比, 确定合理的编制, 改变编制设置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局面, 走出“有编不补、有岗无编”的怪圈;同时为防止出现新的代课教师, 杜绝恶性循环, 在源头上一定要把好关, 严格教师资格制度, 禁止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走上教师岗位, 这样一来代课教师的数量会不断减少直至消失。最根本的还是国家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 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和教师待遇, 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 提升专业性, 增加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防止出现大量优秀的农村教师流失现象。

11.教师礼仪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周田小学 李珂

11月16日我非常荣幸参加了由桐木镇校务委员会为我们组织安排的有关教师礼仪的培训讲座,讲座由江西师范学院的蔡慧琴教授主讲,蔡教授不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片对教师礼仪做了详细的解读,而且她还现场示范,并与台下的教师们良性互动,我们一起跟着蔡老师进行站姿,坐姿等的实际操作,对教师礼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使者,承载着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一种手段。蔡教授的讲座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用一颗平等的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放下教师的架子,对学生真诚相待,去做学生的朋友,去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推动孩子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方面的品格是人生的顶峰,这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要想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且要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你的这份情感,只在口头上说说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只要我们付出真爱,就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如果我们动不动就对他们讽刺、挖苦,使他们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碎,这样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我们应该采取表扬这个张扬个性,功效力大的尚方宝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我们的国家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蔡教授的讲座还让我意识到: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名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美观,则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女老师超时髦,超前卫的着装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多多。相信随着教师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综合素养、内外形象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升与完美。

当我们想让社会、家长和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我们的老师是一群好老师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向他们展示我们良好的教师形象。因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他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孩子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都成为一个优秀的、能够仿效的好榜样。

12.幼儿教师礼仪心得体会 篇十二

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首先要给对方或大众留下第一印象:仪表整洁,衣冠端正。形象对一个人来说是其综合素质的最初展示。教师的仪表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教师的职业形象关乎学生的成长。教师,尤其是幼儿园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地位是崇高的,而对于幼儿园教师的穿着要求也就更高了,不论其穿着的质量好坏,新旧如何,或者是否是高档的名牌,只要能做到端正、妥贴、干净、扣子扣得好、上下熨得齐,都会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会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又可爱,无形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如果穿上奇装异服,打扮得花里胡哨,觉得不知道是看“服装模特”还是听课。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其次教师要注重语言礼仪。语言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的美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的完美与否。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伟大的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

再次教师要注重教学礼仪。教师的教学礼仪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教育艺术性、科学性和方法性,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尊重每个幼儿是前提,与幼儿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们都急于去模仿,所以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幼儿具有个别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幼儿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3.教师礼仪心得 篇十三

新近观看了金正昆老师出版的《教师礼仪》著作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从这个角度讲,《教师仪表》不仅仅是个人修养教师礼仪的概述,它将教师的素养、教师的形象、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装饰、教师的仪表、课堂礼仪、校园礼仪、办公室礼仪、师生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使我们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掌握和享受由智慧、文化、艺术组合成的高级营养套餐,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金教授的讲解,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形象礼仪,做到仪表衣着文明。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合群,则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如果衣着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显然不雅。而超时髦,裸露背心,描眉画眼,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我们是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模仿能力很强的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

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礼仪。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使用文明语言,不仅有助于思维、情绪的完善表达,还能使学生产生美感、亲切感,从而增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好的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讲课实施教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

14.学习《教师礼仪》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一、我们的着装要符合身份

金教授讲道:第一,要注意男女有别。第二,要注意长幼有别。第三,要注意职业有别。第四,要注意职位有别。第五,着装要扬长避短。

比如夏天的时候我们穿过一种鞋,就是露脚趾、露脚跟的凉鞋,很多女孩子穿,这个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人家穿也没什么不对,但是说个礼,这种露趾和露脚跟的凉鞋穿的场合是有要求的。是吧。在非常重要的场合,上班的时候,特别穿制服的时候,露趾和露跟的凉鞋是不得体的。尤其是公职人员更要穿着得体。当然倒过来说,如果你要休闲度假到海滨去,到海南到泰国去旅游那是该另当别论。

我们作为教师,更是要穿着得体,不能跟随“流行”太紧。穿着打扮,要注意和自己的职业特点、形体特点、年龄特点。讲究大方、舒服,街上一些暴露较多的衣服是最不适合教师穿着的,但是,我们经常还是会看到一些年轻的教师,打扮的“花枝招展”,走在流行最前线,如果单是欣赏“人”,是很漂亮。可是当她拿起书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真不知道学生还有没有心思去听课了。

二、介绍之礼仪

现代生活,人们交往范围日益广泛,似乎每天都在认识新的面孔,结交新的朋友。初次认识,总少不了介绍。介绍自己,介绍别人。得体的介绍往往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人们又把介绍称为交际之桥。教师在工作中要面对很所的学生、家长,以及各种社会关系,掌握“介绍之礼仪”也是很重要的。

在人际交往中,介绍有很多技巧。谁先介绍?谁后介绍?什么时候介绍最为恰当?介绍的内容又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通常决定着介绍的成功。

那么从礼仪的角度来讲,做介绍有下面几个要点需要注意,第一个要点就是介绍的时机,包括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场合。第二,介绍的主角,就是谁出面来做介绍。第三,自我介绍需要辅助工具和辅助人员。辅助工具就是名片,辅助人员就是中间的介绍人。第四,自我介绍的时间长度你要控制。第五,自我介绍内容的组织有讲究。最后,做自我介绍时有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也要注意。

三、交往礼仪和交往艺术的问题

金教授对“礼仪”这两个字有解释。“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尊重。“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礼者敬人。但是你光说尊重有时候没用。心里想什么?你得善于表达,它需要形式。你得会说话,你得有眼色,你得把这活儿做地道了,不仅要有礼,而且要有仪。“仪”就是恰到好处的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实际就是你善待自己也好,善待别人也好,尊重自己也好,尊重别人也好,你既有礼,礼就是尊重,又有仪,仪就是表达。没有礼是没有仪的。

上一篇:欣欣广告会计移交清单下一篇:谈谈大班思维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提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