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2025-01-11

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共14篇)

1.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一

简介: ppt制作 典范英语风靡全球的英语学习地道教材。Tips: Try to imitate(模仿) the recording.Pay attention to(关注) your pronunciation(语音) and intonation(语调).Use your voice and expression (表达)to tell what is happening.. 上传者:leofreshair55

相关课件:

2.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二

1. 第6页《走一步, 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 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分析:这个句子中“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有歧义:一是包括我在内有五个小男孩, 二是除了我以外还有五个小男孩, 即共有六个小男孩。文中究竟有几个小男孩, 无法得知。

2. 第7页课下注释 (1) :[嶙峋]形容人瘦削。

分析:查《现代汉语词典》, “嶙峋”一词有三个义项: (1) 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怪石嶙峋|嶙峋的山峦。 (2) 形容人消瘦露骨:瘦骨嶙峋。 (3)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气节嶙峋|傲骨嶙峋。所以课下注释 (1) 应改为:[嶙峋]这里形容人瘦削。类似的还有第32页注释 (3) , 因为“低回”一词有三个义项, 所以应改为:[低回]这里是留恋的意思。

3. 第39页《我的信念》第二自然段第一行: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使我感兴趣。

分析:这个句子的后一个分句“这使我感兴趣”的主语“这”究竟指什么?按语法上来讲, “这”就是指代前一个分句, 即“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 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要把后一分句作修改, 可在“这”后加上“些蚕”, 变成“这些蚕使我感兴趣”。或者删掉“这使”二字, 在“我”后加上“对这些蚕”, 变成“我对这些蚕感兴趣”。

4. 第54页研讨与练习二第一小题最后一个问题:“嫩嫩的, 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 为什么放在句末?

分析:这个问题本身设计得不科学。如果把“嫩嫩的, 绿绿的”用在“小草”前面, 原文就变成了:“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试问: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从土里使劲钻的过程中, 在破土而出之前“钻”的过程中, 人们怎可看见它是“绿绿的”?况且, 小草在钻出来之时, 也多是黄里带白的, 并不是“绿绿的”, 只是在钻出来之后, 经过春晖春雨的哺育才渐渐变得“绿绿的”。所以原文并无毛病, 问题中“本该”实质上是“本不该”, 这个问题应删掉。

5. 第93页《月亮上的足迹》第十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话:“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 它被甩在太空。”

分析:众所周知, 太空垃圾已经引起人类严重关切。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栓, 在太空中也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飞速运行, 可能撞坏航天器或飞船, 也可能对正在太空行走或作业的宇航员造成致命的危险。所以, 美国这一做法是很不应该的。这两句话应改为:“由于当时对太空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登月舱竟然被甩在了太空, 给人类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6. 第148页《女娲造人》最后一句:这样, 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 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分析:这个句子中“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的主语是“人类”, 而人类是人的总称, 与数量无关, 世界总人数为100万时称人类, 达到60亿也称人类。所以不能说“人类一天比一天加多了”。原句应在“并且”后加上“人口总数”或“人口数量”或“人数”。

7. 第156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倒数第二自然段:人们说, 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分析:先看课下注释 (1) [孪 (luán) 生] (两人) 同一胎出生。《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还有:“通称双生”。既然“孪生”已有“两个、两人”之意, 那前面就没有必要加上“一对”了。如果加上“一对”, 反而显得重复啰嗦了。

8. 第173页《泊秦淮》最后一句:隔江犹唱后庭花。

3.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三

一、各“单元”设置更加紧密合理,改革后的人教版语文课本更系统、更全面、更人文化。改变后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

比如第一单元从‘情’入手,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浓浓亲情,动人心弦。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了五篇课文。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年轻时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鼓励同学们努力奋斗,坚定目标,给同学们树立了许多优秀的榜样。

第三单元是写‘景’,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重点在于培养同学对记叙文绘景的感觉。

第四单元旨在启发学生抽象的理解能力本单元的选文,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经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同学理解起说明文来就比较得心应手,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河中石兽》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小说。它们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构形象、故事情节及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本单元将引领大家走入亦真亦幻的想像世界,去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别样魅力。此时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是再合适不过了。接着进入教材最后安排的名著导读。”

二、此次语文课本新课改的写作部分。

原课本每单元后面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这就是我”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第三单元“感受自然”第四单元“探索月球奥秘”第五单元“我爱我家”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改后的课本每一单元后都有写作部分,第一单元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二单元是说真话,抒真情”;第三单元是“文从字顺”;第四单元是“突出中心”;第五单元是“条理清楚”;第六单元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只安排三个综合性学习,在第二单元写作后有“漫游语文世界”第四单元写作后有“成长的烦恼”第六单元写作后有“少年正是读书时” 我认为原课本讲解写作都很笼统,但现在的课本不仅有作文训练目标还有作文指导,目标安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写作部分的设置紧密呼应了每单元课文的主题,是写作与阅读相结合的典范。 “真是越改越好!”

三、分散学习难度,学生更易掌握

原课本,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鲁迅的文章《风筝》被删去了。我认为,这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要真正完全理解还是很不容易。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还有较大难度。”况且,初一下册的第一单元“成长”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的作品依然在,最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具有趣味性,孩子会更喜欢。

4.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四

一、课前游戏,感知关系。

游戏:小猴捡桃子儿歌:小猴小猴跳跳跳,一跳跳五格捡桃子。请你帮忙数一数,小猴跳了多少格?

课件从演示从5—60跳小格的过程。

师:看,这些小格就像一把尺子把小猴捡桃子的过程 的记录了下来,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把这把尺子卷起来,会变成什么呢?一起来看课件。

师:时间啊一分一秒地走过,钟表就是一把记录时间的尺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时间。

二、活动探究,自主学习。

1、钟面结构的回顾

师:回忆钟面上有什么?

生:(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大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5个大格,我们来数一数,到这边找一个大格数一数。(请2位同学说一说:“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对,知道了这些小格以后,会使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更准确,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分。

2、认识大格和小格

仔细看,分针走1个小格是几分?(课件演示走1分)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结论: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

3、认识分。

师: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那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2是?(10分)

如果让你们继续往下算下去,你们会算吗?

——学生操作(填作业纸)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拨钟练习,认识1时=60分

——教师拨钟,5分5分地拨,看看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出示一个12整,请同学仔细观察,现在分针和时针都指着几,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12时5分、12时10分、、、、、12时30分、1时。

——从12时开始一直拨到了1时,从钏面上,它们经过了多少时间?分针和时针是怎么走的?

——在这一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多少?

——课件演示,时钟从12时走到1时的经过。

现在是12时,走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时),再来看看分针,分针从12时开始一直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走了1圈,1圈是60分)

——你们现在发现了什么关系?

(1时=60分)

教师板书并让学生齐读。

三、认识几时几分

1、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下面请看老师这个钟面,那么怎么认识它呢?(拨到12时,这是几时?12时,对,先看时针,刚才时针指着12,是12时,时针是用来记时的。那如果时针走过12时呢?(老师边说边拨),就是12时多,如果时针走过数字2呢?(是2时多)。

总结: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那么在认时间的时候,即要看分针也要看时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几时。

1、认识几时几分(并写一写)

-----出示一个整时4:00,4:05,4;30,4:45.逐个时间分别认一认,特别说明4:05,由于分不够两位数,我们要用0来占位。

接着出示4:30,你们认识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认的?(时针走过数字4,就是4时多,分针指着数字6,是30分,合起来就是4时30分,也可以说成4时半。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把大家认识时间的办法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利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认起时间来一定又快又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四、巩固练习

1、认一认(3个钟面)

2、拨表练习: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呢?请你根据老师说出的时间,在你的学具钟上拨出这个时间。课件呈现老师早上起床的时间6:30,上午上班时间7:20,上午上班时间11:45。

同桌合作,两人轮流,一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人拨出来,同桌互相检查。

2、总结:同学们,你们今天表现真棒,其实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时间的安排,认识了时间,我们就能把我们的生活打理得更有趣,回家可以参照这个表格做一个我们的时间安排表。

五、课后小结:

5.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五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祖国,北国有美丽的风光,南国也毫不逊色。那里有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揭题,读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

4、这里的“东方之珠”加上了双引号,其实指的就是“香港”。

5、你对香港了解多少呢?

6、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学习。它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要尽可能自己去学。把脑中的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甚至是拉成直直的叹号。

二、初读课文

1、打开语文书24页,自己去读读课文。

2、读后,谁来说说你对“东方之珠”有哪些了解?(广泛说)

3、小结:香港真不愧是万国市场,是美食的天堂,是旅游圣地……你们第一次读书,就了解了这么多,真不错!

4、你们注意到了吗?这篇文章还有个“资料袋”,自己去读读。

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重点提炼被英国政府租借了99年。(板书99这个数字)

三、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

2、引读——补充理解。航运中心——交通很发达 贸易中心——经济很繁荣 金融中心——生活很富裕

3、真不愧是“东方之珠”,让我们再呼唤一次。(读第一节最后一句)

4、引:现在有许多人都想去香港玩,如果你是导游,你最想带她们去哪儿玩?

5、自由选择一个景点读一读,呆会儿来介绍。

四、交流

1、你要介绍什么?

(一)香港的夜晚

1、指名读第四节

2、谁如果能通过自己的介绍,让人们很想去看看,那你的读就成功了。谁来试试?

3、评:你同时介绍了三样,让我了解了许多。你也可以重点介绍一样,让人听了以后永远难忘。

4、指名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板书上提练词语:光彩夺目、奔流不息

6、齐读。小结:谢谢小导游们,我一定会去看看。

(二)海洋公园(第三节)

1、指名读

2、说说怎么有趣?

3、齐读

4、小结:这么有趣,怪不得说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圣地”。板书:举世闻名

(三)万国市场

1、指名读

2、对话:小导游,如果我想买首饰,买服装,买轿车,香港有吗?这就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3、指导读:你们能读好吗?

4、如果我想买个发夹,会很贵吗?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就是——价美物廉

(四)美食天堂

1、指名读,纠音:一应俱全

2、你能介绍一下香港的美食吗?

3、评:我听出了两个词语——一应俱全、大饱口福

4、如果你是一位旅客,到了香港看到这些美食,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一位饥肠鹿鹿的美食家,来到这美食广场,你又会想些什么?如果你还是位美食家,你又会想些什么?

5、提炼:真是——名不虚传

6、把你们的体验,你们的感受送到句子中去吧,读——

7、齐读第二节。

五、总结谈话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积累了那么多的好词,看黑板,读读看——

2、如果你认真地再去读一读,你会有所发现。

3、生:我发现了这些词语写出了香港很有名,香港的东西很多,香港很美等等。

4、你愿意把它介绍给全世界吗?最好能用上黑板上的几个四字词语。(小练笔)

5、交流

6、齐读最后一节。

6.七年级上册英语外研版课件 篇六

2.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movie _____ we saw last weekend? A. who B. what C. that D. whom

3. ---Who is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Elena, the woman ____ is wearing a red T-shirt over there.

A. 不填 B. whom C. whose D. who

4. Is that the man _____ helped us a lot after the earthquake? A. whose B. which C. when D. who

5.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 I’m looking for the pen ___ I bought yesterday. A. who B. which C. whose

6. This is the novel_____ written by Guo Jingming. A. who B. what C. that D. /

7. We should be ready to help the people ____ are in trouble. A. whose B. whom C. which D. who

8. Two years has passed, but Chinese people still remember those exciting days ____ they spent during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A. that B. who C. when

9. The magician _____ played magic tricks in 2008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is Liu Qian. He is popular in China now. A. whose B. who C. which

10. July likes music very much. She likes music ____ she can dance to. A. what B. who C. that

11. At school, you should do the things _____ are allowed by the teachers. A. that B. when C. what

12. Thought is the key _____ opens the doors of the world. A. why B. where C. which D. who

13. The gentlemen ___ are coming to my office tomorrow are my classmates many years ago.

A. whom B. who C. those D. which

14. That’s the man _____ house was destroyed in the storm. A. that B. whose C. who D. which

15. The girl ____ I just talked with is Ben’s sister. A. whom B. which C. she

16. I love people ____ are friendly to others. A. which B. whose C. what D. who

17.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to my school. I’ll always remember the people _____ have helped me.

A. who B. what C. which D. where

18. I like the teacher ____ classes are very interesting and creative. A. which B. who C. what D. whose

19. Do you know the boy ____ is sitting next to Peter? ---Yes. He is Peter’s friend. They are celebrating his ____ birthday. A. who, ninth B. that, nineth C. /, nineth D. which, ninth

7.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七

一、写作内容探究

(一) “写作导引”探究

教材“写作导引”告诉学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并指出, 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注意一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观察是写作的“铁门限”, 写作就是写生活。

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4点:1、名称变化。在小学阶段, “新课标”把这个内容称之为“写话”和“习作”, 现在称之为“写作”, 目的就是告诉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的增加, 教材对这方面的学习也有了更规范的要求。2、观察生活是“写生活”唯一正确的途径。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就是记叙内容抽象笼统,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就是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使记叙的内容生动逼真。需要强调的是,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 更要用心去“感知”。3、只有观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观察有助于思考, 人们在观察时, 总是在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 只有通过仔细观察, 才能激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才会产生“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冰心《荷叶母亲》) 这样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4、观察是写作训练的一个基础, 无论写作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 都必须牢牢遵循观察这个基本原则。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

(二) “写作实践”探究

教材“写作实践”中的3个题目, 其实是两个方面: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和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两者是什么关系呢?如果把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比作室, 那200字左右的写作片段则是入“室”的“堂”。从内容上看, 200字可以写花草树木, 写作题材较为宽泛, 而两个500字的作文都是写人;从目的上看, 花草树木是练笔, 写人是综合能力的展示;从作用上看, 200字的写作片段是为写500字的作文服务的。仔细揣摩, 我们发现两个500字的作文也各不相同:第二个题目要求写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 写一个相识瞬间;第三个题目要求写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爱。通过比较这些不同, 我们发现, 写作实践的3个题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也是“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之, “堂”是“室”的基础, “室”是“堂”的提升。

二、教学策略研究

(一) “写作导引”教学策略

教材“写作导引”中1、2自然段可由学生阅读、讨论并归纳,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谈谈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3~7自然段比较重要, 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观察生活”这部分, 无论教师讲述还是学生合作探究, 效果都不会很好, 因为这一问题过于抽象。教师不妨在课前先安排学生收集戴嵩画《斗牛图》的故事, 课堂上让学生讲述, 这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 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画画需要认真观察, 写作也如此;写作就是写生活, 要写好作文, 就要认识生活;有时由于缺少观察, 不了解生活, 名家也会闹出笑话。

“感受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品读 (不是朗读) 《散步》这篇清新优美的散文, 具体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然后找出文章记叙要素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里池塘边的小路上;人物: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孩子;事件:散步) 。品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散步这件平常的小事中表现出的浓浓亲情, 之后由学生合作探究, 总结本文立意选材的技巧———以小见大。最后, 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选取生活中看似平凡而实则韵味深刻的内容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学生在自己的习作结尾处可以仿照课文提炼出蕴含哲理的一两句话。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一内容, 教师可对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小故事。例如,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他之所以成功, 写的就是他“自己熟悉的生活”———山东高密“东北乡”;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朝花夕拾》写的也是作者熟悉的生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写的就是自身的经历, 所以真实可信, 动人心魄……通过这些小故事, 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才会有独到的体会和感受, 写出来的文章也才不会空洞、思想贫乏。

总之,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出发点。

(二) “写作实践”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语) 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方式大多对事物还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教师不妨采用举例法, 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举例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写作实践”的具体要求, 认真甄选;2.举例既可是全文, 也可是重点段落;3.举例的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

如“写作实践”的第一个题目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这个片段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自己眼睛观察到的事物, 而不是凭空想象拼凑的内容。教师可举下面甲、乙、丙3段文字进行对比, 让学生谈感想。

春天到了。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每到春天, 万物苏醒, 到处都是万紫千红, 充满了生机。

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世界。草地上, 马路边, 公园里, 处处都可以看见五颜六色的鲜花, 红的、黄的, 各不相同。春天不但植物是多彩的, 人们的衣服也是花花绿绿, 显得潇洒万分。

春天更是动物们的天堂。小河身上那厚厚的冰融化了, 发出潺潺的流水声。鱼儿在河里自由地游着, 只见它们摇着尾巴,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游到那儿, 欢快极了。在春天, 不仅鱼儿高兴, 鸟儿也很愉快。只见它们扑腾着翅膀, 嘴里还不停地放出叫声, 好像在说:“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在学校的小花园里, 我也发现了春天的足迹。干枯了几个月的树木终于又有了生机。梧桐树的枝头已挂满了嫩绿的树叶, 瓜子黄杨上也长满了新的芽苞, 云南黄桉的枝条上已簇拥着层层金黄的颜色。最吸引眼球的要数垂柳了, 那随风拂动的枝条荡漾在水中, 轻轻地画着一圈又一圈的水纹。

正是早春时候, 到处都生机勃勃。譬如, 我们小区的草地, 虽然还没有绿油油的一片, 像地毯似的覆盖着大地, 但那黑褐色的泥土里, 小草们分明已经探出了它们嫩绿的小脑袋, 尽管若隐若现, 尽管他们的数量像星辰那般稀少, 但远远望去, 还是能让人感到春的脚步。

我们来比较这3段文字, 甲文虽然也写了花草鱼鸟等具体事物, 语言也流畅, 但文章写的是书本上的春天, 是别人眼里的春天, 是拼凑出来的春天, 所以是概念化的春天;而乙、丙两段文字则是作者经过仔细观察后, 描绘的自己亲眼看到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才是自己的, 才是形象生动的, 才是有生命力的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这3段文字,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 然后再去写这200字左右的片段。

“写作实践”的第二个题目, 是写一位升入初中之后新结识的老师或同学。完成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写好“瞬间”这部分内容。那如何写好“瞬间”呢?写人的文章, 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具体要求如下:1.肖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 也就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身形服饰、表情姿态的具体描写。因为人物的生活经历总要在人物肖像方面留下痕迹, 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总会在肖像方面有所流露。因此, 在人物塑造上, 我们应抓住人物肖像的细节特征, 加以描写和刻画。这样才能既绘其形, 又传其神, 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当然描写人物外貌, 不可泛泛描写, 一定要抓住特征, 要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2.动作细节描写。人的所作所为甚至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情感心境的表现, 绝没有凭空发生的。所以, 写人的作文, 必须重视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 这也是构成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3.语言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 是人物语言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描写人物的语言能揭示人物的个性、性格和情态等。一篇好的文章, 这些细节描写的各个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 如鲁迅在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 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相识瞬间”。写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须, 戴着眼镜”“穿衣服太模糊了, 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 寒颤颤的” (肖像细节) ;“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动作细节) ;“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细节)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 一位生活简朴、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看来, 写好了“瞬间”这部分内容, 再加上开头、结尾, 以及相关内容的延续和补充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了。

“写作实践”的第三个题目, 要求从家庭成员中选择一位给你留下美好记忆的人物进行记叙。写好这个作文可引导学生利用《秋天的怀念》和《荷叶母亲》两篇课文作范文, 可借鉴这两文中任何一种写法。如借鉴《荷叶母亲》,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荷叶母亲》, 要求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中什么事物曾触动了自己的情思, 并引发了自己的联想, 触动自己的“物”是否与自己生活中的什么情景相类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把记叙要素交代清楚的基础上, 重点描写自己选择的“物”的特征, 并把自己抒发的感情有机地融合在叙述之中。在抒发真情实感的基础上, 可以提醒学生描写事物时要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这样会使文章更生动传神。用课文作例文的好处:一是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二是减少教师课外搜集资料的劳苦;三是更为有效地利用了课程资源。

8.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八

关键词: 数与代数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及编排

对于数,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从易到难逐步呈现数的概念.同时,式子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元一次方程扩展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出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方法上包括方程组的解法和不等式组的解法,符合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知识要求.

2.从知识的安排层面上看

(1)教材把实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放在七年级下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七年级上刚学习了有理数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最基础知识点,该知识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密切的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知识的迁移效果相对来说比较显著,学生容易接受.

(2)在实数的学习中,出现了无理数.对于初中阶段,无理数是数系扩充的终点,它很抽象,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心理特征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性格和心理上也越来越稳定,有足够的能力接受它.

3.具体知识点呈现方式

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图文资源,在每章节,设计有章前图、章前语,都包含了许多相关的问题信息.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学习情境,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无形链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提出一连串问题,联系已有经验.

例如: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先出了个题目并引导学生得到表示式x+y=10,2x+y=16,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则是联立了两个这样的方程.

紧接着教材引导读者解一个方组,探究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从而得出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例题的编制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很多例题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体现“做数学”的思想:数学思维不但要追求严谨,更要讲究灵活,“做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

3.注重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材中例题的数量有限,这就要求例题的典型性.因此,要注重融合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做到举一反三.

4.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很多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已有的条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拓展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比如说学生的情绪、气质、性格等.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问题的对称美、简练美和和谐美,等等,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积极的影响.

三、习题

课后练习题的数量应该适量,习题数量过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习题数量过少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很好地辅助教学的目的,个别知识点所包含的习题数量也是根据各自的难度和重要性设置.从而使得习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教学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从而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经统计,数学习题的类型主要分为五类: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解答题.这四种类型的习题难度依次增加,安排比较合理.

四、教材特点分析

1.在知识的衔接上逻辑性强:上学期刚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就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接下来就是不等式组.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有利于师生总结完整的知识框架.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一套教材的灵魂,本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作出了强调,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3.摒弃了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

4.增添了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

5.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思考等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6.教材打破了学科界限,交叉间隔安排代数与几何内容,同时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部分的比较研究[D].2013.

[2]杨慧娟、裴昌根.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

9.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知识 篇九

如果出生率>死亡率,则该地区人口增加,反之减少;

2、人口密度:该地人口数/该地面积,单位:人/平方千米

3、人口分布:①密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南、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②稀疏区:沙漠、雨林、高原、山区、高纬度地区

4、人口问题:①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矿产等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人均耕地减少造成粮食危机,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自然灾害频发

②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

5、城市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

6、三大人种

9、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乡村又可以分为集镇和村庄

10.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十

七年级上册 阅读 单元 写作 课文 阅读策略 主题 一 .古代诗歌四首4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朱自清/.春1学习朗读,品味文中 四季的精彩语句,体会汉 曹操/观沧海 老舍/.济南的冬天2 美景 语之美 刘湛秋/.雨的四季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李白/此寄 王湾/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学会记事 .《世说新语》两则8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5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至爱 二课文内容,把握作者 咏雪.散步6 亲情 莫怀戚/ 思想感情 陈太丘与友期 .散文诗两首7 泰戈尔/金色花 冰心/荷叶·母亲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

写人要抓住特点 林海音/.窃读记11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9学习默读,一气呵成 学习三读完全文,梳理文章 生活 .《论语》十二章12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10 的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名著导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李白/峨眉山月歌

思路要清晰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15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13学习默读,学会圈点 人生 四 勾画,理清作者思路 诸葛亮/.诫子书16 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14之舟 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如何突出中心 劳伦兹康拉德·/动物笑谈.19 五 郑振铎/.猫17学习默读,学做摘 动物 录,概括文章的中心

蒲松龄/.狼20梁实秋/.鸟18 与人 六 发挥联想和想象 .寓言四则24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21学习快速阅读,展开 想象联想和想象,深入理《伊索/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诗两首22 之翼 解文章 寓言》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 吴望尧/太阳船 《淮南子》/塞翁失马 袁珂/.女娲造人23 《列子》/杞人忧天 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名著导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李贺/南园(其五)刘禹锡/秋词(其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七年级下册

阅读 单元 写作 课文 阅读策略 主题 杨振宁/.邓稼先1字斟句酌,学习精读,群星 一 写出人物的精神/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3

胡适 把握人物特征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2 闪耀 《资治通鉴》/.孙权劝学4 臧克家/行片段家国 二 学习抒情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7 光未然/.黄河颂5学做批注,学习精读,了解抒情方式,感受

.木兰诗8 都德/.最后一课6 情怀 作者的情怀 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 抓住细节 李森祥/.台阶11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9熟读精思,学习精读,凡人 三把握叙事角度,分清/.老王10 小事欧阳修(旧文/.卖油翁12 杨绛 详略 回归)《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名著导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王维/竹里馆 韩愈/晚春 岑参/逢入京使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3学习略读,快速捕捉 修身 四 怎样选材 .古文两篇16 张中行阅读重点,能够对内

刘禹锡/陋室铭 陈毅/.梅岭三章14 正己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爱莲说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15 周敦颐 得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

11.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十一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 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 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12.七年级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十二

关键词:思想品德,开放式教学,活,措施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 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 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 变“学知”为“知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 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和渠道, 学生可冲破思品课堂和学科的局限, 能自主地、能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生命之花绽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的内容。本课的教学背景是: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他们对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 但往往存在偏差。他们对“自尊”很看重, 相反, 对自己、他人的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以下结合“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实践, 笔者就如何实行开放式教学, 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 谈一些教学策略与措施。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

教学目标是介于教学理念、指导性纲要和教材之间的教学指导材料, 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考虑教学目标时既要着眼显性的、短期的可检测目标, 更要着眼隐性的、长期的、不可测的目标, 坚持单一与综合相结合;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坚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同时目标还应向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开放, 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现实学习需要密切相关的问题, 使目标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

“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更为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险自救的能力, 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 实现人生的意义, 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开放课前准备———为完成目标打好基础

传统封闭式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只是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知识点、思考课后问题而已, 大量的准备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这必然导致学生只能被动适应教师预设的情景、步骤和内容, 学生鲜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思维的闪现, 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道德学习愿望”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而开放式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时, 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1) 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灭火自救、抗震自救、溺水自救、防匪自救的知识; (2) 学生收集自己最喜爱的生命箴言; (3) 每位学生制作一枚书签; (4) 阅读思考课本的提问。

这些任务都有一定的难度, 但学生却个个精神抖擞、精心准备。正如所料, 学生都有备而来, 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话敢说,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也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教学内容———丰富完善教材

在教学中, 为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让学生更易接受, 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 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学内容可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扩展或删减, 也可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教材上学生都知道的东西, 可以把课时缩短, 大量增加活动与实践内容, 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活动课, 强调课堂内容的新颖化。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 不断用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 课堂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 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中, 笔者选用学生亲身体验过的自然现象 (地震) 和同龄人的经历 (未成年人自杀) 来导入新课, 目的是拉近课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引起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较快地消除对课文主题的陌生感。那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师设置了知识竞赛、歌曲欣赏、童年往事回忆、人物评说等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并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逐渐感悟到:珍爱生命的人懂得捍卫自己的生命, 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能肯定、尊重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奉献、创造、付出, 从而延伸生命的价值!而要延伸生命的价值, 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四、开放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开放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只有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 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 构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课堂。多运用“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等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突破自身的局限, 根据自己的特长、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和适时调整教法。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教学中, 笔者针对未成年人漠视生命的现状, 运用了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感悟, 从而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教学要求, 也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开放教学过程———提高教学适应性

在课堂上, 教师把时间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 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开放教学过程, 就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做到放得开, 收得拢。放得开, 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使其自悟;收得拢, 就是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 加以点拨、引导。所以,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 适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具体目标, 以提高教学适应性, 做到教学过程与人的开放性的统一。

笔者在“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学设计中, 教学活动有最后一个环节———活动拓展, 此环节内容本应放在“肯定、尊重生命”中探讨, 但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告诉学生们“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可珍爱生命还应“珍爱、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 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把此部分内容抽取出来, 重点提出。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珍爱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还包括珍爱、肯定、尊重他人的生命, 甚至是陌生人的生命。这样, 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 道德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六、开放教学结论———鼓励标新立异

教学不是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过程, 而是新知、激情、智慧的生成过程, 对于“真”领域的问题, 如经过实践证明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给学生明确的结论, 当然, 这种结论也可能是多元的。但是, 对于“善”和“美”领域的问题, 我们不要急于给学生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选择一种正确的立场和评价的标准, 以宽容的心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体验和发现的过程,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 鼓励学生在他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在学习《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延伸生命”这一环节中, 笔者让学生评说张海迪、丛飞的事迹, 由此引发“什么样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讨论。对张海迪的评价, 学生观点一致:张海迪身残志坚, 刻苦勤勉, 努力奋斗, 乐于奉献,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世人崇敬的楷模, 因而她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而对丛飞的评价却意见相左:有的同学被他的善举深深感染, 认为他帮助了那么多的失学儿童, 他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也有同学认为丛飞帮助失学儿童的行为固然可敬, 可这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造成身体的损害, 间接使其体弱多病直至病入膏肓。以自己体力的透支为代价来救助他人, 到最后却挽救不了自己的生命, 这本身也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表现。

对于同学的看法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 而是让学生们对两种观点各抒己见, 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们意识到: (1)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 而在内涵; (2) 不论是英雄人物还是平常百姓, 只要他们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奉献、创造、付出, 就能将生命的价值不断地延伸!这也是珍爱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3) 要延伸生命的价值, 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从现在做起, 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丛飞已离开我们这么多年, 但现今谈论丛飞的事迹, 大家仍肃然起敬, 唏嘘不已。因为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让后人受益无穷, 他的言行已转化为一种精神感召着后辈。丛飞虽死犹生, 其生命价值获得更长的延伸、更充分的体现。

七、开放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放的评价关注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改革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师, 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评价策略, 及时准确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对有创见的学生, 更应给予充分的评价, 保护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让生命之花绽放”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和学习效果, 以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

总之, 教师要注重学生在知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课堂教学不再沉闷、呆板。随着多种信息渠道的打通, 不同层次水平的同学都能展示自我, 各尽其能, 相互启迪, 各有所获。因此, 实行开放式教学, 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健康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思想品德开放式教学的生本维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1, (26) :10-11.

1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 篇十三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哲理诗,也是一首赞美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阐述理想,赞美理想。对于高度概括的哲理,人生体验不同的人,感受、体验、理解是不同的。这种哲理性,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取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去把握诗歌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和课文内容,已经初一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流沙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敢于战胜困难和挫折,追求美好人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主旨;

2、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在对理想的追求过程中,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几种结果;

2、联系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定原因】:

1、《理想》是一首诗,语言凝练、优美,应该继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2、各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修辞的魅力。

3、《理想》高度概括的哲理,初一学生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还是比较困难的。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也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语诗句的含义。

<四>、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前准备:预习,思考预设问题

二、说教法:新课标要求,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朗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理想》这样一首富有哲理性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2、联想想象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教学中,学生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教师在诗歌的精妙之处适当地进行

点拨,化解难点,引领学生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更好理解诗的基调和主旨。

三、说学法:

初一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一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主要采用诵读、自主、探究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第一、课前要让学生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并思考预设问题。

第二、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初步感知课文。

第三、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或疑惑,并且讨论预设问题。

第四、深入研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探究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作者介绍;朗读训练;初步感知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理想是一个神圣而又诱人的字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亲爱的各位同学,你的理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或许对你把握人生航向,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说明】:用托尔斯泰、苏格拉底 的名言引出“理想”这一神圣而又诱人的字眼,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聚焦 “理想”。接着就问他们各自有什么理想,引起他们的思考。在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之余,引入课文,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

(二)初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一>、介绍作者【多媒体展示】:

流沙河(1931一),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四川成都。幼学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进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1952年调入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以及担任《四川群众》、《星星》的编辑。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理想》这首诗歌,正是诗人经历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说明】:重点介绍作者的遭遇,是要让学生从中感受作者为实现理想,不怕困难,奋斗不止的可敬,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扒窃pá、诅咒zǔ寂寥liǎo、夸耀yào、脊梁jǐ、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倔强:刚强不屈,固执。②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③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④寂寥:寂静而空阔。⑤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朗读指导,初步感知:

(1)学生听范读录音,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2)教师指导朗读。(3)播放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 MTV,然后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4)学生集体读。

【说明】: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意义。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有利于学生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首先让学生听朗读示范,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教师指导朗读的难度就会减少。接着播放《我的未来不是梦》 MTV,点燃学生积极昂扬的情绪。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自由朗读,有利于他们的基础个性化学习,激励学生张扬个性。最后进行集体读,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

<三>、研讨与赏析:

1、教师提问:各位同学,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回答出主旨: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说明】:朗读完后,让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感想,教师抓住本文的纲,引导学生回答出主旨。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课文,为后面的小组讨论铺垫。

2、质疑:【多媒体展示】:这首诗意蕴丰富,蕴涵了深刻的哲理,你们是否都读懂了呢?现在小组讨论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那些预设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在纸上,然后全班交流。

【说明】: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3、诗意鉴赏:

【说明】

这部分是课文主体的学习,本课重点与难点的突出都转换成预设问题,由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合作探讨。下面主要采用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启发点拨的形式开展。

⑴ 第一节用了四个比喻道出理想的意义,统领全文。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连珠兼排比”。课文的第一节,在字面上前后句相互勾连,结构相同的一组句子,有如一串珍珠,朗读起来感觉有一种流动的美,也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和一种磅礴的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理想的赞美之情。问:这四个比喻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明确:作为唯一的本体“理想”,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比喻来展示它的丰富内涵,由“石”敲出“火”,由“火”点燃“灯”,由“灯”指引“路”,由“路”走到“黎明”,既通俗形象,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整个人类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为理想而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形象化的历程。)

⑵ 修辞训练(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3)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明确: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4)①第三节是从什么角度看理想的?(明确: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的。)

②为什么理想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明确: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③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 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明确: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5)第四节把理想比喻成“罗盘”和“船舶”,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表达了理想对人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但第1节的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但第四节“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说的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呢?(明确: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6)你如何理解第五节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节的每句诗的大意。【抽四个同学回答,一人一句】(明确:“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7)第六节把比作“闹钟”和“肥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明确: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8)①什么是”副产品”?(明确: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②为什么理想“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明确: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9)因为理想“带来被误解的寂寥”,所以“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有理想的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同学们,你们觉得怎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大写的人”呢?(答案不固定,学生自己说见解)

(10)①第九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对比、比喻、拟人)②运用了修辞手法,好在哪里?(明确:“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运用对比,告诫我们要珍惜理想,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进而作出正确的抉择;“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生动展现出理想巨大的精神力量; “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1)说出你对第10节的理解【学生自由说】。(补充: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2)第11节 “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明确: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3)第12节“理想开花、理想抽芽”两句比喻什么?(明确:“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6、集体朗读全诗

【说明】:

7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1)本课是一首哲理诗,其诗句含义十分深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说明】:

8、结语:巧设悬念, 激发欲望:由于《 理想》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统领着其他的四篇文章,抓住这个特点,结课时可说:

“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理想固然重要,但生活的道路是坎坷艰辛的,有时‘ 悲欢离合’,有时‘ 阴晴圆缺’,我们不仅要以理想为帆,更要以恒心为桨,毅力为舵,才能行驶在生活的海洋!那么,请大家课外预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从居里夫人那里,从孔子那里,从《行道树》那里,获得启迪吧!”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第3小题;

1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四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学习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

所写的小说《骆驼祥于》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

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三、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2.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明确: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

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细读、分析课文。

引导学生逐段细读课文,要求他们在自读的同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指导他们就文章各段的内容、描述方法和语言,在课文一旁的空白处写些简要的批注。

各段问题和提示如下:

1.第一自然段

①课文从什么角度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作者把济南与北平比较,又与他刚刚离开的伦敦比较,再与热带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很自然地发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由衷赞叹。所以,可以从全文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看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济南的赞美。这段的对比方式,是一种“曲折行文”的手法。这段课文,总写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了铺垫。因此,这段与下文是总分关系。

②课文中的“响亮”是什么意思?“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明确:“响亮”一词,一般用来指声音宏大。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在这里是指“晴朗得刺眼”。“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第二课时

(继续细读、分析课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样描写济南古城的地理环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济南的可爱的?

明确:“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这是济南地理环境的特征,也是济南“温晴”的原因。作者从人的感受和对人们的心理描写,来表现济南的可爱。作者把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城:“在天底下晒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写山:“安静木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明静、温暖和舒适的特点。济南人由于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对温暖的春天的联想,但眼前春天并未到来,他们却又“并不着急”,而且“脸上含笑”,“有着落”,“有人依靠”,表现了济南人对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恋,也洋溢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3.第3自然段

这段也是写山,是小雪点染了山之后的景色。那么,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议论后在全班交流。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和薄雪等景色,“山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 “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了粉红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的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4.第4自然段

①作者在写了冬天济南“温晴”、“秀气”之后,把视线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内的“狭窄”与城外的“宽敞”对照,用“小村庄”来点缀山坡,以小雪点染屋顶,这样,读者就看到了济南的全貌。

②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明确:“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心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5.第5自然段

①作者是怎样写水的“温晴”的?

明确:课文紧扣“暖”字,写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写水中的水藻“把终年贮藏的绿色全拿出来”,所以它“不忍得冻上”。水还多情地让“长枝的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读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济南的冬天真是风情万种,使人留恋不舍。

②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紧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从河水的清亮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并把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广阔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济南瑰丽的色彩。在此铺垫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满激情的句子“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咱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的写作艺术。

1.让学生再将课文默读一遍,要求边读边找出作者的各个观察点。

明确: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上,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第三段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后的山景;第四段从城内拉城外,写雪后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视到仰视,写出整个济南的形象。作者正是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的观察,才生动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温晴”的这个特点。

2.学生再议论,归纳课文的各种表现手法。

明确:

①用作者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②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③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六、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前要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来,如朗读课文时可根据文中描写的景物展开想象,脑海中映现作者描绘的画面。

七、指导学生作文。

上一篇:桥优质教学设计下一篇:高2014届政治学科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