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数教案

2024-11-12

组合数教案(精选12篇)

1.组合数教案 篇一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课题

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主备教师

上课日期

月 日

共 8 课时,本课是第 1 课时

班本化内容

课时目标

1.经历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估算方法。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口算练习。

出示口算卡片:

1×10= 3×32= 5×11=

2×20= 30×3= 6×20=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选择几题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口算的)

2.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同学们都算得很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1页例1。

引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上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探究算法。

提问:如何算出10盒有多少个?把算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全班交流。(结合情境图中右下角的菜椒摆放特点来说)

①先算9盒,再加1盒。

12×9=108(个)108+12=120(个)

②横看,先算2盒,再算5个这么多。

12×2=24(个)24×5=120(个)

③竖看,先算5盒,再算2个这么多。

12×5=60(个)60×2=120(个)

④把算式看成12个十,十个十是一百,二个十是二十,合起来是120。

⑤想:把乘法算式看成12个十,那就可以先写12,再在后面添上1个0。

……

追问:比较一下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

如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最后一种方法,教师要提问简便在哪里。

(3)试一试。

①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前两题:

24×10= 20×10=

学生口答,说说口算的方法。

要求:请大家各自出一道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题来考考其他同学。

学生出题,教师板书:()×10=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总结出两位数乘十的口算方法吗?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乘十,只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一个0就可以得到积。

②完成教材第1页“试一试”第三小题。

让学生与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指名汇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

生1:可以看成2×3=6,再算20×30=600。

生2:先算2×3=6,再在末尾加两个0就是600。

提问:为什么要加两个0?

师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即可。

2.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2页例2。

指名读出例题表格中的数据。

师:根据称出的结果,你能想到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有的比30千克少一些,有的比30千克多一些。每袋蒜头都差不多重,而且每袋大约重30千克。

追问:你会估算王大伯去年大约收获蒜头多少千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交流反馈,得出最佳的方案。

引导:按每袋30千克估算,60袋一共有多少千克?

列式为:30×60=1800(千克)

(2)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这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追问:你想怎么估算?

集体交流,指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分别把两个乘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这三组题有什么特点?上下两题的答案一样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多一个0,那么积也应该多添一个0。

2.完成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重点说说“80×50,10×55,60×90”的口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表格,指名说说想法,再进行计算。

最后集体反馈,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补充。

教学反思

得:

失:

教后评价:教案 课件

2.组合数教案 篇二

对这两个公式, 课本在高中数学选修2-2中利用数学归纳法给出了证明。那么, 这两个公式是如何求得的呢?有一般的规律可循吗?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些深入地探讨。

一、组合数公式的延伸

利用组合数的性质和数学归纳法可证明如下公式:

该公式可简记为

因此 (3) 式对任意正整数n都成立。

由于 (3) 式的左端是n项的和, 而右端是一个组合数,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3) 式也是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利用它, 我们可以求一类特殊数列{nm} (n, m∈N*) 前n项的和。

二、利用公式 (3) 求数列{nm} (n, m∈N*) 前n项的和

引例:对任意的k, m (k, m∈N*) , 总存在常数Ai (i=1, 2, 3, …, m-1) , 使得

证明 (4) 式等价于

(5) 式的右端展开整理等价于

其中, fi (i=1, 2, 3, …, m-1) 为整函数。

比较 (6) 式的两端可得:

显然 (6) 与 (7) 等价, 且 (7) 有且只有唯一解。根据“等价”的传递和可逆性, (7) 与 (5) 也等价。因此, 对 (7) 的唯一解fm-1 (A1, A2, …Am-1) =0, (5) 总成立。

该引理实际上给出了求数列{nm} (n, m∈N*) 的前n项和的方法, 下面我们举例来探讨它的应用。

例1:求数列{n2}的前n项和。

解:因为当k≥2时, k2=k (k-1) +k=2!C2k+C1k所以有

例2:求数列{n3}的前n项和。

解:当k≥3时,

比较两端同次项的系数可得, A1=3, A2=1。

例3:求数列{n4}的前n项和。

解:我们可以仿照上述两个例子,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

计算过程略。

通过由上述3个例题的演算我们可以发现, 利用组合数公式求解形如{nm} (m∈N*) 的数列前n项和, 有其一般规律, 都可用待定系数法。

三、公式 (3) 的应用推广

公式 (3) 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可求形如{nm} (m∈N*) 的数列前n项和, 也可以求其他一些更为复杂的数列的前n项的和。

例4:在n个连续奇数1, 3, 5, …, (2n-1) 中, 求任意相异两数的积的和。

四、教学启示

组合数和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两个重要的知识内容。它们表面上看似乎相互独立, 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搞题海战术, 而是要让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努力发现问题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领悟数学思想,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

摘要:组合数不仅是概率中重要的计数工具, 还可以表现为某一数列的通项公式。组合数中有很多完美的结论和公式, 本文探讨了常用的组合数公式在数列求和中的应用, 深刻地体现了高中数学各章节之间的巧妙联系。

关键词:组合数,通项公式,数列求和

参考文献

[1]胡岩火.组合数公式的变形与组合数数列求和[J].数学通报, 1995 (3) .

[2]沈元春.特殊数列初等求和方法例谈[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0 (1) .

3.组合数教案 篇三

关键词:再创造;组合数的性质;运用

已有研究表明根据“再创造”教学理论构建的“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能起到如下作用:

1.“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转变学习态度。

2.“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5.“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笔者在多年的职教数学教学中,坚持融“再创造”原理于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本文以《组合数的两个性质》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对“再创造”原理的认识和本课型设计的依据。

一、对“再创造”原理的认识

“再创造”原理是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弗赖登塔尔关于“再创造”的论述要点如下:

1.数学是最容易创造的一种科学

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教师不必将各种规则、定律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很多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进行“再创造”出各种运算法则,或是发现有关的各种公式、定律。

2.每个人都应按照自己的特点重新创造数学知识

历史上很多数学原理是在世界各个地方由不同学者分别独立地发现的。数学发展的历史如此,个人学习数学的进程也同样如此,每个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3.每个人有不同的“数学现实”,因而可达到不同的水平

由于每个人具有的“数学现实”和思维水平不同,因此可以追述并达到的水平也不相同,每个学生应充分享有“再创造”的自由。教师则应通过适当的启发,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不自觉或盲目的状态,发展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4.“再创造”的基本程序

反思是数学化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必须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活动、语言表达等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意识到深藏在自身行为后面的实质,只有这种以反思为核心的数学教育才能使学生实现“再创造”。

5.“再创造”应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全过程

应将数学教育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加以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积极参与,感觉到创造的需要,才有可能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厂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设置任何预先的“圈套”。

二、《组合数的两个性质》教学案例设计片段

生4:第二个式子中的分子、分母约去7,6,5,4就和第一个式子一样了。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生5:第一个式子计算简单。

师:答案一样是巧合?还是……

生6:是规律。因为C310=C710。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6:我看了书。

师:你能不能再说出几个和它类似的规律?

生7:能。C38=C58,C29=C79…

师:大家验证一下,看看这个规律对不对?

(请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子上演算)

生(齐):对的。

师:如果两个式子的答案一样,你愿意用哪一个式子来进行计算?

生7:肯定是数字小的那个式子。

师:哪个数字小?说具体点。

生7:上标的数字小。

师:也就是选出的人数少的那个式子。

生(齐):对。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问题解释一下两个式子的答案为什么一样?

生8:因为(1)是从一个小组10个人中选出3个人后,还剩下7个人,每次选3个人的组合与每次选剩下的7个人的组合是一一对应的;同理(2)是从一个小组10个人中选出7个人后,还剩下3个人,每次选7个人的组合与每次选剩下的3个人的组合是一一对应的。

师:把问题的实际意义去掉,成了什么问题?

生9:(1)就是从10个元素中取出3个元素后,还剩下(10-3)个元素,每次选3个元素的组合与每次选剩下的(10-3)个元素的组合是一一对应的;同理(2)就是从10个元素中选出7个元素后,还剩下(10-7)个元素,每次选7个元素的组合与每次选剩下的(10-7)个元素的组合是一一对应的。

师:用什么式子来表示?

生(齐):C310=C10-310或C710=C10-710。

师:能不能更一般化?

生10:能,就是从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后,还剩下(n-m)个元素,每次选m个元素的组合与每次选剩下的(n-m)个元素的组合是一一对应的。

师:用式子怎么表示?

生(齐):即Cmn=Cn-mn。

至此,水到渠成,学生不仅自己得出了组合数的性质1,还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如何来利用性质1进行简化计算,学生在自然完成水平数学化以后,就能以组合数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证明,达到垂直数学化的程度,这也正是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即不能停留在直观层面上,应上升为理性的逻辑推理。

片段二:

师:有红、黄、蓝、白、黑小球各1只,

(1)任取3只放入一个盒子里,有多少种不同的盛球方法?

生21:加法原理。

在性质2的学习中,更多的创设了现实情景,学生不仅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分类的思想方法,体现了“现实数学”的原则,这是“再创造”原理的理论依据。

最后,性质2也同样要进行证明并会进行变形应用。因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直观和操作水平,必须发展到“形式化”阶段,在抽象层次上思维。

引申片段:组合数求和公式C1n+C2n+…+Cnn=2n-1的“再创造”教学现实情景:教室里有6盏电灯,开灯照明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对教学案例的再思考

1.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自己重新发现那些客观上已经存在,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

2.本课例体现“再创造”教学的作用

(1)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远比别人强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也更具有实用性,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

(2)“再创造”包含了发现,而发现是一种乐趣,因而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研究的学习动力。

(3)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使人们借助自身的体验形成这样的观念: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数学教学也是一种人类的活动。

(4)再创造教学注重展示教师的原创和学生的原创,师生情感交融,课堂气氛融洽。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保护了学生的兴趣的增长。

(5)再创造教学注重运用元认知提问的策略,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6)再创造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规律的再发现、再创造,因而学生在碰到变式的问题和新问题时,更具有创造力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当然,在学生创造的自由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之间,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强迫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怎样达到一种平衡,还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秋嘉.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3.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中学)

片段二:

师:有红、黄、蓝、白、黑小球各1只,

(1)任取3只放入一个盒子里,有多少种不同的盛球方法?

生21:加法原理。

在性质2的学习中,更多的创设了现实情景,学生不仅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分类的思想方法,体现了“现实数学”的原则,这是“再创造”原理的理论依据。

最后,性质2也同样要进行证明并会进行变形应用。因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直观和操作水平,必须发展到“形式化”阶段,在抽象层次上思维。

引申片段:组合数求和公式C1n+C2n+…+Cnn=2n-1的“再创造”教学现实情景:教室里有6盏电灯,开灯照明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对教学案例的再思考

1.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自己重新发现那些客观上已经存在,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

2.本课例体现“再创造”教学的作用

(1)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远比别人强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也更具有实用性,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

(2)“再创造”包含了发现,而发现是一种乐趣,因而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研究的学习动力。

(3)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使人们借助自身的体验形成这样的观念: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数学教学也是一种人类的活动。

(4)再创造教学注重展示教师的原创和学生的原创,师生情感交融,课堂气氛融洽。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保护了学生的兴趣的增长。

(5)再创造教学注重运用元认知提问的策略,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6)再创造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规律的再发现、再创造,因而学生在碰到变式的问题和新问题时,更具有创造力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当然,在学生创造的自由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之间,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强迫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怎样达到一种平衡,还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秋嘉.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3.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白茆中学)

片段二:

师:有红、黄、蓝、白、黑小球各1只,

(1)任取3只放入一个盒子里,有多少种不同的盛球方法?

生21:加法原理。

在性质2的学习中,更多的创设了现实情景,学生不仅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分类的思想方法,体现了“现实数学”的原则,这是“再创造”原理的理论依据。

最后,性质2也同样要进行证明并会进行变形应用。因为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直观和操作水平,必须发展到“形式化”阶段,在抽象层次上思维。

引申片段:组合数求和公式C1n+C2n+…+Cnn=2n-1的“再创造”教学现实情景:教室里有6盏电灯,开灯照明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三、对教学案例的再思考

1.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自己重新发现那些客观上已经存在,但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

2.本课例体现“再创造”教学的作用

(1)通过自身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远比别人强加的要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好,也更具有实用性,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较长久的记忆。

(2)“再创造”包含了发现,而发现是一种乐趣,因而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研究的学习动力。

(3)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使人们借助自身的体验形成这样的观念: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数学教学也是一种人类的活动。

(4)再创造教学注重展示教师的原创和学生的原创,师生情感交融,课堂气氛融洽。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保护了学生的兴趣的增长。

(5)再创造教学注重运用元认知提问的策略,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学习。

(6)再创造教学注重学生对知识、规律的再发现、再创造,因而学生在碰到变式的问题和新问题时,更具有创造力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当然,在学生创造的自由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之间,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强迫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怎样达到一种平衡,还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秋嘉.再创造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3.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篇四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5.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案 何鑫 篇五

洪雅县瓦屋山镇张村中心小学校 执教者:何鑫

1、口算练习

口头说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要求同学们口算回答或者抽问其他同学动笔列竖式计算。回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让同学联系实际生活,说出我们生活中有那些时候会用到减法,引入了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内容。出示课件图片2,让同学们回忆之前所学知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内容,说出不同的算法。出示课件图片3,读出图片中的问题,独自思考并列出算式来。然后根据同学们列出的算式出示课件图片4,一一的讲出列式的注意事项和计算方法,先列出数学算式,计算方法一:在课件中用算盘图示讲解结算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学习,讲出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强调出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写法一样,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然后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加深学生印象。回顾旧知探索新知。

2、创设情境,梳理信息

出示课件图片6,讲解北京08奥运,共同探索奥运的故事。出示课件图片7,了解申请奥运的故事过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出数学问题,共同探讨。同学们讨论出出图片中出现了4个城市,每个城市获得了不同的选票。同学们说出最多的城市是:北京,然后依次是多伦多、巴黎、伊士坦布尔。做出一个简单的排序。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例如:一共有多少选票?每两个城市一共有多少?哪个城市比哪个城市多多少张票?当学生说出了哪个城市和哪个一共有多少票和哪个城市比哪个城市多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表扬。出示课件图片8,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列出问题 并请学生列出算式来。并且让学生说出能有几种方法来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法。给予提示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就计算的方法是一致的。从而引出依旧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三种计算方法一致:第一种方法是摆小棒的方法,出示课件图片9,讲出算法;第二种方法是拨算盘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图片10,讲出算法;重点强调第三种方法是?设置疑问引导全班说出来:列竖式计算。出示课件图片11,详细讲解计算过程,再一次强调: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先算个位再算个位。

3、练习应用,巩固深化

通过了情境创设的计算,掌握了计算方法,出示剩余课件,反复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算理的理解。

4、总结反思,以优辅劣

6.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2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根据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旧知识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新知识。

技能目标: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在竖式计算中,解决“对位”,“进位”和“计算顺序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第8页主题图。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1)班级人数;2)限乘人数

(二)新授

四个班一起去博物馆参观,二(1)36人,二(2)30人,二(3)35人,二(4)34人,,需搭乘两辆车前往,但车有人员限制,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讨论:要想知道哪两个班可合乘一辆车,就必须算出不同的两个班乘车总人数。)

1、不进位加法

例1:我们来计算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师: 36+30= 1)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想:先加什么?

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学生摆好后指名汇报是怎么摆的。教师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

2)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 汇报交流: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生:从个位加起

生:个位 6加 0等于6,十位上3加3等于6,得出竖式答案66。生:我想从十位加起,十位相加为6,个位相加为6,也得出答案为66。3)师:小结计算过程:(借助小棒演绎竖式加法)3 6 + 3 0 个位 6加 0满6,说明个位为6.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个位下写个6,十位相加为6,得出答案66.(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做一做)

例2:我们来计算二(3)班和二(4)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

引导学生计算,做法同例1。(做一做)

2、进位加法

例3.我们来计算二(1)班和二(3)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师: 36+35= 1)学生在画有计数单位的纸上摆小棒.

学生摆好后指名汇报是怎么摆的。教师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

2)小组讨论,用竖式计算,怎样写?怎样算? 汇报交流: 生:相同数位对齐.(教师板书竖式)生:从个位加起

生:个位 6加 5等于11,满十了,向十位进一。

生:我想从十位加起。

生:如果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还要再加1,很麻烦。

3)师:小结计算过程:

+ 3 5 个位 6加 5满十,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师:个位上还有1个一怎么办?(留在个位上)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经过计算36+35=71(人),71人比“准乘70人”多,所以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不能合乘一辆车。此方案不可以。

检验第三个乘车方案。二(1)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36+34=70 可以借助小棒,也可直接用竖式计算。

(做一做)

(三)新课小结。(投影出示三中种乘车方案的算式)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加法的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

(四)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学生汇报后师用多媒体出示)

四、板书设计

7.教案-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篇七

灵山海尔希望小学 朱方芳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54-55页,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口算方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也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做铺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自己探讨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3.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4.培养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教学用具】课件、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旧引新。

1.复习旧知

师谈话:青岛有个水族馆,里面有很多漂亮的鱼,同学们想不想进去参观一下? 课件展示青岛水族馆大门。

我们要先完成小任务,才能推开大门,尽情的参观,有信心完成吗? 2.利用课件展示六道已学过的口算题,分别请六名学生口答。

9+7 8+4 15+7 36+8 23+45 12+37 对完成出色的学生加以表扬,然后展示水族馆内图片数张。最后一张图片为课本情境。【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引出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为新知作了自然导入。

二、整理数据,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鱼,粉色的鱼有14条,蓝色的鱼有27条,左边鱼缸里黄色的鱼有28条,右边鱼缸里的黄鱼有23条„„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能看图提出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问。)【预设】① 左边的鱼缸里有几条鱼?

② 右边的鱼缸里有几条鱼?

③ 黄色的鱼比粉色的多几条?(现场解答28-14=14(条))

④ 蓝色的鱼比黄色的多几条?(现场解答27-23=4(条))

⑤ 一共有多少条鱼?(留在问题口袋里,待以后解决))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一起研究一下“左边的鱼缸里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用哪些数学信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① 14、28、23、27 ② 23、27 ③ 14、28

对于前两种回答,应加以引导,注意问题中“左边”一词。

【设计意图】用统计表的形式呈现信息,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提出问题、探索新知。同时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完整的提出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概括能力。

三、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

1.鼓励学生列式,并用喜欢的方法解决。(学生基本都能列出正确算式:14+28=)教师出示算式:14+28= 2.让几名学生起立说自己的算式、算法。

算法不同,答案可能有误。此时鼓励学生动手摆小棒,同桌两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时间不应太短,应留有充分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

找几对同桌起立说摆小棒的过程。

【预设】生1:我摆出1捆小棒和4根小棒,是14;我同桌摆出2捆小棒和8根小棒,是28。把我们俩的小棒合到一起,再数一数,就是42根。

生2:我把零散的小棒数出十根来,束成一捆,跟另外三捆小棒放到一起。就变成了4捆小棒和2根小棒,一共是42根。)

3.师提问:让学生说一说一下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满十进1理念)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摆小棒过程。注意强调满十进1的步骤。

学生动手摆小棒的过程及教师展示过程为基础,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解决此问题。(两个个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4.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从十位上算行不行呢?为什么?

【预设】学生会发现从十位算,十位上1+2=3;个位上4+8=12,12没法写。所以不行。师追问:从个位算,个位得数是12,应该怎么写?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解释:“12”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2个一。)

我们知道个位只能表示几个一,因此,个位相加满十后,要将满的十像捆小棒一样捆好进一个十给十位,我们就说“满十进一”。(出示十位下面小小的“1”)

这个1表示什么?从哪里来?

“12”中的“10”给了十位了,剩下的2怎么办?(写在自己的个位上)算完个位算十位,十位上能不能只是1加2?为什么?(还要加个位进得“1”)

让学生多说几遍计算过程。

找学生说说自己写竖式注意到的问题。【预设】① 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 从个位加起

③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幻灯片出示。

5.师谈话:刚才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动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右边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学生自主解决,可摆小棒,可用笔算,可用口算。(注意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的指导)反馈:几分钟后,找三名学生说算法。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想办法进行计算,并在体验中借用学生对小棒的拼摆,进一步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确进位加应怎样进位的问题。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自由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进位加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质疑的习惯。通过课件出示计算过程,清清楚楚地让学生明确“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交流时,教师重点突出计算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使教学知识达到了升华,师生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上体验明显,符合了现代教学的新思想。

四、巩固练习,应用计算方 法

1.火眼金睛辨对错

【预设】出示三道有误竖式计算,给学生时间观察后,学生口答错在哪里,应如何改正。最后课件演示。

2.看图列式

【预设】学生仔细观察后,完整的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并用竖式的方法算出得数。3.大章鱼捉小鱼 4.我会算:竖式计算练习

【设计意图】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能较准确的计算。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全课小结。

师谈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①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反思:

课后本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充分自由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进位加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质疑的习惯。通过课件出示计算过程,清清楚楚地让学生明确“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交流时,教师重点突出计算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使教学知识达到了升华,师生和谐的氛围在课堂上体验明显,符合了现代教学的新思想。

8.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说课 反思 篇八

军王小学

王金霞

2011.10 教学内容: 书上第63页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掌握笔算竖式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

2、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

24×20 12×40 32×30 34×20 60×50 50×702、4 1 2 4 ×

×

―――――

―――――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同学们爱看书吗?咱们班班级之星评比细则里要求同学们每学期至少读五本课外书,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买书,看看买书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出示:一本书24元。问: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板书:24×2)买10本呢?算式怎么列?(板书:23×10)这些算式会算吗?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是旧知识。今天我们要问这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3、如果要买12本要多少钱呢?算式怎么列?(24×12)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估算: 估一估,24×12大约是多少?生解决,反馈: A: 24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B: 24估成20,20×12=240。比准确的结果怎么样?多估了还是少估了?少估了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

C: 12估成10,24×10=240。

2、自主探索: 准确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算一算,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学生练习)

3、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参与交流。师:想好后可以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巡视学生计算,看看学生有哪些计算方法。)

4、小组汇报(展示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汇报: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计算可能会有以下方法:每出现一种方法,应该让学生讲明算理与方法,并让下面的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最好引导学生借助图进行分析)

A:12分成10和2,24×10=240,24×2=48,240+48=288

当学生说完算式后,师进行板书,问:为什么要这样算?让学生说出这三道算式的意思。(把12本书分成10本和2本两部分,我们可求出10本书多少,再求出2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的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

师:除了用口算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B:12拆成2×6,24×2×6=288。师:哦,你把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拆分,变成了连乘,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谁看明白了?

师:如果是24×13能将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这样拆分吗?看来变成连乘不一定都能适用。

C:笔算: 4 ×―――――2 ――――― 2 8

5、研究笔算: 1)(学生出现了笔算的方法)刚才还有些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地进行了尝试,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看。对学生的竖式进行一一评价。

(学生没有出现竖式)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用列竖式来解决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练习,反馈: 展示学生的竖式,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其他同学对他的算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问:谁看明白了?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同学吗?(生生提问解答)主要问题:

① 48是怎么来的?240又是怎么来的?288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手指着口算的部分)观察一下,有没有发现什么?这个算的过程也就是什么呀?口算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笔算的过程。(原来口算和笔算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240的0是否可以省略。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6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后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省略后24是否需要往后移?为什么4必须写在十位?24实际上是表示多少? 2)师板书完整算法: 我们现在一起来算一算。

师边写边问: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最后算什么? ×―――――

8 2 ――――― 2 3)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4)跟我一起来算一算,说一说吧。

22×23=506

1、先用个位上的()乘22,得()×2 3

2、用十位上的()乘22,得()―――――

3、把()和()加起来得()6 4 4 ――――― 5

0

6、起先我们通过拆数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来算。现在又学会了列竖式,方法可真多呀!口算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列竖式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整板书)“笔算乘法”

四、巩固练习:

1、你能接着算吗? 2 × 2 2 ――――― 4

指着两个84,问:两个都是84,意思一样吗?

2、选择练习: 选二道算一算: 32×12

22×14

21×34

34×21(有什么发现?)

3、判断改错: 33×31=132

32×12=3264 3 2 ×1

×1 2 ―――――

――――― 3 4 9 9

2

―――――

――――― 3 2 2 6 4 发现同学们做题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查一查错在哪儿?(思考,指答)我们在笔算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呢?

4、一套连环画21本,每本14元;一套科技书11本,每本29元。我带300元,可以买哪一套书?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在书中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

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对于后面学习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3×12=276(元)×

――――― 4 2 ――――― 2

答:一共要付276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说课

军王小学

王金霞

2011.10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64页。

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继续学习。教材在编排时注意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及合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计算(不进位)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抽象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四)教具准备:口算卡片、西瓜算式卡片

二、教学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及乘法估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在设计教案时,注意算理和算法教学,引导学生从旧知识出发,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寻找计算方法。由问题引出新知识,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中每一步骤的算理,使学生明确第二步个位数上的0为什么可以省略,理解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数上的数去乘,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注意讲练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采用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反思:

军王小学

王金霞

2011.10

1、本课原是想从旧知识出发,让学生借助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但在新旧联系处理上还不够紧密。在出示一本书23元后,问:你想买几本。学生说2本、3本,很散,也只是让学生这样说过而已,再提出买2本,算式怎么列,买10本算式怎么列。只是列出了算式。

改正:出示后,问:你想买几本,算式怎么列?让学生列式计算。再反馈。反馈时将23乘一位数的板书一种,乘整十数的板书一种。再问:这些算式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是旧知识。今天我们要问这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接下来的23乘12时,也会普遍采用这种方法,而不会只用竖式。

不当处:当学生出现另外两种估算方法时,我问:少估了多少? 改正:比准确的结果怎么样?多估了还是少估了?少估了多少?引导学生仔细地去观察。

2、细节处理不恰当,没有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解决23乘12时,学生出来的算法比较多,其中一位是将23分成了20与3。再20与12相乘,3与12相乘。这位学生其实是受到了估算时的影响,少估算了3个12,因此他采用了这种方法。我称许他是对的。但接下来,我把他的方法给擦掉了。如果我将他的方法保留着,引出另一种口算的方法。(将12分成10和2)然后等竖式列出来,学生说了每一步的算理后,让学生找口算与笔算有哪些相通的地方,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其中的一种口算方法就是笔算的过程,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这样的比较方法的相通之处更好价值。还有一位学生出来的方法是20乘10等于200,3乘12等于36,2乘23等于46,最后相加。这种方法是错的,我没有进行正确评价。

当学生没有出来我所要的方法时,在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时,我可以进行适当适时地点拨。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所出现的情况心中有数,应该让哪位学生展示,都要心中有底,不能随意地点名。

9.组合数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4、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游戏教学法。

3、“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33+6=

20+60=

83+5=

50+5=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你们看通过观察课本P8中的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看见有四个班是2-1班35人,2-2班32人,2-3班37人,2-4班34人,有两辆车,每辆车只能乘 坐70人。)

师:好的,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2、通过提问,引入方法。

师:现在谁能帮老师一个忙?“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通过学生说板书: 1班和2班

2班和3班

你们同意他的方法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你们看这样行不行?1班和3班,3班和4班。生1:不行。师:为什么不行?(生说:因为加起来就超过70了。)对,这样就超载,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

生2:可以。师:那你说说怎么分配的?(生:1班和2班,2班和3班)那你说一说,你的理由。师:如果把1班和3班安排到一辆车那1班加3班的人数加起来就超过70人了。

3、验证方案,列出算式并板书。大家想出了这种方法,(指示黑板)这个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把两个班的人数相加看是否超过70人),我们来列个算式行吗?你打算怎么列?

1班和2班

2班和3班

35+32=

32+37=

4、总结得数的算法。

这些得数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小组交流)①生1:口算。30+30=60,60+8=68。②摆小棒:并投影。请学生上台展示并摆小棒。说明一捆小棒是十根。先摆什么?再摆什么?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生摆小棒并说先摆第一个加数十位上的三捆和个位数上的8根,再摆第二个加数十位上的三捆,这些加起来就是六捆8根,所以是68。)③竖式:你是怎么列竖式计算的?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1班和2班

3班和2班

35+32= 68

37+32= 5 7

+ 2

+

2 7 9 师:个位上的得数写在个位下面,个位上是5加2等于7;十位上的得数写在十位下面,十位上是3加3等于6。

5、竖式解决第二个问题。

你们能不能自己列竖式计算这道题?

37+32=(生写在练习本上,一生板演)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列竖式做的吗?(生说)

6、学生说出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①师:那在写竖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强调:个位和各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横式得数别忘写。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②请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生说)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获得经验。重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交流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三)针对易错的地方着重练习。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小马虎做的几道练习题,你们谁能帮他找找错误。(出示课件)

32+6= 92

59+4=

2+67= 87

(这一环节给出学生经常出错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找错误,主动发现错误,同时避免以后自己出现同样的错误。)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小明和小红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礼物请看:出示练习二第一题图。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各用了多少钱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横式和竖式进行计算。(学生练习本上写)

鞋:45元

球:34元

小明 上衣:54元

裤子:33元

小红

2、用竖式计算(拯救动物大行动)

我听说动物园的动物们面临危险了,所以需要我们去拯救它们。(出示课件)24+3=

52+36=

37+42=

59+40=

3、时间允许练习二第2题

可以任意选择几道题。

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3页,练习二的2题。请你选择几道题进行笔算。现在开始!

(这一环节练习的设计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开放性练习,既联系了已有知识,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笔算时应该注意什么?(个位和各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横式得数别忘写。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横线用尺子比着写。)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探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10.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案 篇十

鲍集中心小学 杨 阳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能力。

2、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竖式计算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你坐过公共汽车吗?说说你坐过公共汽车上能坐到少人?。学生自由说。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出示情境图

提问:有这么两辆公共汽车,一辆坐了45人,另一辆坐了31人,两辆车能坐多少人?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一说。怎样列算式呢?学生说师板书算式:45+31= 提问:你们能不能借助自己的学具(小棒、计数器)或者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推选代表汇报交流算法。板书:①40+30=70 ②45+1=46 ③45+30=75 5+1=6 46+30=76 75+1=76 70+6=76

3、师讲:这样的算式,除了用同学们刚才提到的几种方法计算以外,还可以用竖式计算。学生看书自学。一名学生台前板书:

+ 3 1 提问:同学们能从这个竖式中看出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

学生试算,指名板演。

然后针对学生试算情况,让学生说说计算顺序,对于先加个位上的数或先加十位上的数,都予以肯定。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67-34=?”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订正。

谈话: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用竖式计算加法的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这题吗?

学生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最后请一名学生板演。

5、(出示课件)当小医生纠正题目中的错误,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指出各个题目中的错误。

说一说在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小结:在用竖式计算加、减法时,必须把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对齐的数相加减。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1+10= 53-40= 79-16= 80-50= 13+22= 65+20= 30+23= 36+4=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课本58页第1题 1 3 2 8 5 7 6 + 2 7 + 4 0-3 3-5 0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完后在学习小组里交流批改。

3、课本48页第5题:

让学生观察插图,与同伴说一说想买那些东西?需要多少钱?

同桌交流

各自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合作,现在同学们再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加法?

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推选代表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布置

想想做做第2、4题

11.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十一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2。

导学过程

(出示例2的情景图)

教师:一共有多少袋面粉?你们是怎么数的?

学生:每堆有10袋,3堆就有30袋。

教师:如果要算出这30袋面粉共总多少千克,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行?

学生:每袋面粉是多少千克?是25千克。

教师:现在可以求出这些面粉共重多少了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25×30=

教师: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吧!

学生间相互讨论,教师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

学生1:我认为应该这样算。我们上节课学过25×10,25×10=250,再乘上3,250×3=750。

学生2:我们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我们是用25×3=75,再用75×10=750。

……

教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用到了我们前面例1学习的知识,让两位数与10相乘,直接扩大10倍。还想用你们的好方法计算其他的计算题吗?

教师出示练习题:

21×20=45×30=50×32=

学生做题时,教师察看作业情况。

12.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案 篇十二

(1)动手操作,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4根,右边摆2根.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4人一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结合实物这样回答:

先把单根的小棒(4根和2根)合并起来,然后再和整捆的小棒(3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6根小棒.

也可能结合算式这样回答:

先把个位上的4加2得6,再加30得36;

十位上的30不变,个位上4加2得6,30加6得36.

(2)观察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4加2呢?(因为个位上的4表示4个一,2表示2个一,4个一和2个一相加得6个一,是6)

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边讲边用红色粉笔把4和2连起来,注明得6)再算30加6得36.

板书:

接着,可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把34分成30和4,先算个位上的4加2得6,再用6加30得36)

(3)变式练习.

试算:2+34=____(板书:2+34)

师: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现在老师再把34+2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34+20=____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

3.教学:34+20=____.

(1)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4根,右边摆2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2)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

师:34+2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式子下面用线段先把34分成30和4,先算30加20,也就是整捆和整捆相加,得5个十,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4,得54)

板书:

师:计算时要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个位上的数.

(3)变式练习

试算:20+34=____(板书:20+34)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该怎样算,然后老师再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对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师:怎样计算这些题呢?计算时要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这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三)巩固反馈

1.先说口算过程再计算.

43+5= 43+50=

2.口算:(一组一组地出示口算卡片)

5+3 2+6 4+5 3+2

35+3 92+6 4+25 3+72

25+3 2+65 3+46 44+4

25+30 20+65 30+46 44+40

3.接力比赛.

每行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6道题,从最后一位学生做起,每人做一道题(人数不够的由第一位学生完成),做完后往前传,由第一位学生交给老师,最先做完而且做对的一行为优胜,老师奖给每人一朵小花.

以一张卡片为例,题目为:

36+20 5+43 17+40

50+24 8+31 33+6

4.在教科书上做p。49做一做的第1,2,3题.老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比较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集体讨论、试算等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法设计上还注意了知识的迁移,由30+2→34+2→34+20的变化,将整十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有机的联系起来,减小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坡度.另外,适时地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并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做了早期孕伏.

上一篇:四年级美术下册《生命之源——水》教案下一篇:初中物理小班化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