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故事

2024-08-06

中国象棋故事(精选11篇)

1.中国象棋故事 篇一

中国神话、寓言故事课外阅读测试卷

一、神话故事(每空格0.5分共19分)

1.盘古为了开天辟地,耗尽了自己全部的体力和精力,最后,他的()汇成了江河湖海,他的气息变成了孕育万物的()和天空中的(),他的左眼变成了(),右眼变成了(),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空中(),汗水变成了(),汗毛变成了布满大地的(),肌肉变成了()。盘古生前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

2.女娲从山上选来了各种各样的(),用大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然后用这些石浆补一个个残缺的天窟窿。

3.伏羲是华胥国的方言,就是()的意思。

4.太阳的母亲叫羲和,她和她的儿子们生活在一个名叫“()”的地方。因为十个太阳逃出汤谷后无法无天,只知道自己玩得高兴,却从不顾及别人的痛苦,天帝派遣一个叫做()的射箭能手去惩罚他们,并赐了一把红色的弓和十支白色的箭。

5.夸父死后,变成了一座(),在这座山的北边,有一片绿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就是夸父临死前抛出去的()变成的。

6.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是个天真活泼又美丽的姑娘,她被美丽的大海无情地夺去了生命,她死后,灵魂化作了一只(),她发誓一定要把大海填平。

7.水神共工因为和()大战失败,觉得没脸活在世上,才会一头向西方的()撞去,这就是神话故事《 》。

8.()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神农在一次品尝一种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里面含有剧毒,神农被毒死了,人们给这种草起名叫()。

9.每年的七月初七,()和()便会在()相会,互相诉说着离别的思念。

10.燧人为乡亲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的办法,人们推举他做了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的意思。

11.()创造出了许多种庄稼的方法,发明了许多农具。

12.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这天就会到山下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用()()()驱赶了年兽。13.姜子牙在渭水河边用()钓鱼,最后等来了(),帮周武王打败了商纣,建立了周朝。

14.()是由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和她的侍女化身而成的。

15.在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一座叫(),愚公召集家人去移这两座大山,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了天上的两个大力士——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背走了,一座安放到朔东,一座安放到雍南。

16.英雄()是一个很有本领又富于正义感的人,他为了替百姓讨回公道,与昏庸的天神进行搏杀,最后英勇献身。

17.很久以前,吴国有个人叫(),他不仅知道怎样铸剑,而且铸造的剑也都是一流的,最后竟被吴王杀害。

二、寓言故事

(1-38题,每题2分,第39题5分)

1.《阿豺论折箭》这个寓言说明了单者易折,众者难摧的道理。这让我想起一个谚语“ ”。

(2分)

2.战国时期有一位医学家,医术高明,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1分)

3.师旷说:“少年时好学,就像早晨初生的太阳;中年时好学,就像中午太阳的光芒;好年时好学,就像点燃了蜡烛发出光亮。”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正是“()。”

4.《各有所长》讲的是甘戊出使齐国时在船上与船夫的一段对话,说明了“()”的道理。只有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5.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谁?()

6.《奕秋诲奕》中的奕秋是一个什么人?()

7.《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什么人?()

8.《不龟手药》中“手药”是指什么药?()

9.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什么?()

10.寓言《二人相马》的主人公是谁?()

11.“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喝酒的人就越少。”是哪个寓言故事中讲的?()

12.南郭先生是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13.“自己丢了一件黑衣服,就要扒下人家的衣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14.《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

15.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

16.“宁可相信尺码,不能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17.教育孩子要讲诚信的著名故事是什么?()

18.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谁偷了?()

19.寓言《投婴于江》中那个人要把小孩字投到江里去的原因是什么()

20.《叶公好龙》中,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表现怎样?()

21.《 》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个道理。

22.“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23.“怕别人听到声音,就捂住自己耳朵”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24.“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没有好处。”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25.《千金买首》中“首”是指谁的头?()

26.“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27.“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28.《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

29.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得到了好处?()

30.“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

31.《骂鸭》中那个偷吃邻居鸭子的人生了什么怪病?()

32.《纪昌学射》中,纪昌的老师是谁?()

33.《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

34.“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哪个寓言故事?()

35.《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

36.《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什么病?()

37.《争雁》中,兄弟俩为什么而争论?()

38.(卞庄子刺虎)有,卞庄子用什么办法获得了双虎?()

39.简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5分)

中国神话、寓言故事课外阅读测试卷答案 神话故事

1.盘古为了开天辟地,耗尽了自己全部的体力和精力,最后,他的(眼泪)汇成了江河湖海,他的气息变成了孕育万物的(风)和天空中的(云),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汗水变成了(雨露),汗毛变成了布满大地的(花草树木),肌肉变成了(田地)。盘古生前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永远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

2.女娲从山上选来了各种各样的(五色石),用大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然后用这些石浆补一个个残缺的天窟窿。

3.伏羲是华胥国的方言,就是(葫芦)的意思。

4.太阳的母亲叫羲和,她和她的儿子们生活在一个名叫“(汤谷)”的地方。因为十个太阳逃出汤谷后无法无天,只知道自己玩得高兴,却从不顾及别人的痛苦,天帝派遣一个叫做(后羿)的射箭能手去惩罚他们,并赐了一把红色的弓和十支白色的箭。

5.夸父死后,变成了一座(巍峨无比的大山),在这座山的北边,有一片绿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就是夸父临死前抛出去的(手杖)变成的。

6.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是个天真活泼又美丽的姑娘,她被美丽的大海无情地夺去了生命,她死后,灵魂化作了一只(精卫),她发誓一定要把大海填平。

7.水神共工因为和(火神祝融)大战失败,觉得没脸活在世上,才会一头向西方的(不周山)撞去,这就是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

8.(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神农在一次品尝一种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里面含有剧毒,神农被毒死了,人们给这种草起名叫(断肠草)。

9.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便会在(鹊桥)相会,互相诉说着离别的思念。

10.燧人为乡亲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人们推举他做了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11.(后稷)创造出了许多种庄稼的方法,发明了许多农具。

12.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这天就会到山下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用(红色)(响声)(亮光)驱赶了年兽。13.姜子牙在渭水河边用(直钩)钓鱼,最后等来了(周文王),帮周武王打败了商纣,建立了周朝。俄

14.(神女峰)是由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和她的侍女化身而成的。

15.在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愚公召集家人去移这两座大山,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了天上的两个大力士——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背走了,一座安放到朔东,一座安放到雍南。

16.英雄(刑天)是一个很有本领又富于正义感的人,他为了替百姓讨回公道,与昏庸的天神进行搏杀,最后英勇献身。

17.很久以前,吴国有个人叫(干将),他不仅知道怎样铸剑,而且铸造的剑也都是一流的,最后竟被吴王杀害。

(二)寓言故事

1.《阿豺论折箭》这个寓言说明了单者易折,众者难摧的道理。这让我想起一个谚语“团结就是力量或其他谚语 ”。

2.战国时期有一位医学家,医术高明,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扁鹊)”。

3.师旷说:“少年时好学,就像早晨初生的太阳;中年时好学,就像中午太阳的光芒;好年时好学,就像点燃了蜡烛发出光亮。”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4.《各有所长》讲的是甘戊出使齐国时在船上与船夫的一段对话,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只有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5.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是谁?(青蛙)

6.《奕秋诲奕》中的奕秋是一个什么人?(一个大棋手)

7.《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什么人?(厨师)

8.《不龟手药》中“手药”是指什么药?(冻疮药)

9.模仿美女西施皱眉的丑女叫什么?(东施)

10.寓言《二人相马》的主人公是谁?(伯乐)

11.“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喝酒的人就越少。”是哪个寓言故事中讲的?(曲高和寡)

12.南郭先生是哪个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滥竽充数》)

13.“自己丢了一件黑衣服,就要扒下人家的衣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强人取衣》)

14.《买椟还珠》中“椟”是指什么?(盒子)

15.声称能在棘刺尖上雕母猴的人是哪国人?(卫国人)

16.“宁可相信尺码,不能相信自己的脚”出自哪个寓言故事?(《郑人买履》)

17.教育孩子要讲诚信的著名故事是什么?(《曾子杀猪》)

18.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是谁偷了?(邻居的儿子)

19.寓言《投婴于江》中那个人要把小孩字投到江里去的原因是什么(这孩子的父亲是善于游泳的)

20.《叶公好龙》中,当叶公见到真正的龙后表现怎样?(掉头就跑,吓得魂飞魄散)

21.《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个道理。

22.“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出自哪个寓言故事?(狐假虎威)

23.“怕别人听到声音,就捂住自己耳朵”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24.“比喻多此一举,反而没有好处。”出自哪个寓言故事?(画蛇添足)

25.《千金买首》中“首”是指谁的头?(千里马)

26.“比喻行动与目的正好相反。”出自哪个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27.“比喻不必要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28.《惊弓之鸟》的主人公是谁?(更嬴)

29.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得到了好处?(渔翁得利)

30.“朝三暮四”中主人公是谁?(猴子)

31.《骂鸭》中那个偷吃邻居鸭子的人生了什么怪病?(皮肤发痒,身上长出了鸭毛,一碰就疼)

32.《纪昌学射》中,纪昌的老师是谁?(飞卫)

33.《对牛弹琴》的主人公是谁?(公明仪)

34.“喝酒时,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就害起病来。”出自哪个寓言故事?(杯弓蛇影)

35.《黔之驴》中,驴子最后被谁吃掉了?(老虎)

36.《可笑的南歧人》中,南歧人因为喝了当地的水生了什么病?(粗脖子病)

37.《争雁》中,兄弟俩为什么而争论?(煮着吃好还是烤着吃好)

38.(卞庄子刺虎)有,卞庄子用什么办法获得了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死一伤)

39.简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略)

2.中国象棋故事 篇二

2008年3月12日,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外运长航”) 与上海世博局签约, 正式成为中国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 (Expo 2010, 以下简称“世博会”) 指定物流服务商。作为上海世博会三家指定物流服务商之一, 中国外运长航负责世博园C片区欧洲和美洲馆各类世博建馆物资, 展览品、活动品、保障品的报关、报检服务以及园区的物流服务和仓库管理。

据了解, C片区位于浦东路浦大桥以西的后滩地区, 展馆数量达到5个, 涉及国家达90多个。其中自建馆27个, 租赁馆25个, 联合馆5个。

为了更好地服务世博会, 中国外运长航组建了以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外运”) 为主体的管理和操作团队, 并分别任命集团公司副总裁董建军以及中国外运副总裁欧阳谱为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

一年后, 就在上海世博会即将揭开神秘面纱的关键时刻, 本刊记者走进了欧阳谱的办公室, 听他讲述中国外运服务世博会的故事。

结缘世博

提及中国外运长航与世博会的结缘, 故事还要从2000年说起。

2000年在汉诺威, 原中国外运集团时任董事长、总裁罗开富代表中国外运向时任国务委员吴仪真诚地表达了参与申办上海世博会的强烈意愿, 并得到了吴仪国务委员的充分肯定, 随后中国外运通过中国贸促会书面形式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愿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参与单位。

在2002年3月8日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企业后援团成立大会上, 中国外运成为首批44家企业后援团之一, 同时也是唯一一家入围的物流企业。为了进一步表达中国外运赞助世博会的决心及向有关方面展示中国外运的能力和实力, 中国外运在刚刚整合不久的情况下, 免费为上海演出团体赴法国演出以及中国在法国、摩纳哥办展等申博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流服务支持, 并获得了世博机构颁发的证书。

2002年12月3日, 经国际展览局大会第132次全体大会投票表决, 中国上海正式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由此, 中国外运迎来了正式角逐上海世博会的机会。

与此同时, 上海世博局的市场推广部也开始与国内外诸多物流企业就赞助世博事宜进行接洽。而中国外运也不放弃任何机会表达参与上海世博会的诚意。2006年9月18日, 原中国外运集团总裁赵沪湘在上海拜会了上海世博局主要领导, 进一步表达了中国外运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意愿。

最终,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 上海世博局开始同中国外运长航商谈起具体的合作事宜。如今回忆起申博经历, 欧阳谱认为, 中国外运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物流服务商是众望所归, “一方面, 我们之前给了申博机构很多的支持, 很有诚意;另一方面, 我们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物流企业之一, 综合实力非常强, 在展会物流上, 中国外运也积累了丰富的物流经验。”

据介绍, 中国外运先后承办过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1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4年必比登国际汽车挑战赛、2005年V8超级房车赛中国上海大奖赛等历史性的国际重大展览、赛事。

世博总动员

在正式成为上海世博会的指定物流服务商之后, 中国外运长航的世博工作也随即展开。据欧阳谱介绍, 在协议签署后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相关的物流运作模式没有确定, 因此中国外运长航就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开始了销售工作, 并先后在2008年、2009年参展了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会议, 并在会议上宣传和营销中国外运,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事实上,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上海世博会, 中国外运长航不仅在对外宣传上做足了工作, 而且还精心构建了相关组织机构, 为本次世博会的物流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上海世博会的物流服务特点, 中国外运长航先期从其系统内抽调了近300人的世博项目团队, 由中国外运所属的特种物流事业部、华东公司会展物流分公司和华东公司物流分公司、外运发展华东分公司、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而成。其中, 华东公司会展物流分公司在此之前为华东公司的展览部, 此次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世博会, 中国外运将其专门独立出来, 主要承担世博会的运输、报关、现场指挥等等。

欧阳谱告诉记者, “这次世博会的物流服务比较复杂, 我们的工作涉及到了仓储、报关、运输、快件、冷链、展览等, 而参展的展品则通过海运、空运、陆运等不同运输方式运抵上海。我们必须尽量集中相关资源。可以说, 在资源调配上, 我们是动了很多脑筋的。”据介绍, 项目组对各个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如特种物流事业部负责世博会项目的具体销售工作与操作层面的协调, 与代理或C片区的参展方进行接洽和谈判以及与上海世博局的沟通和接洽;华东公司会展物流分公司负责所有展品的报关、报检及运输;华东公司物流分公司负责管理运营C片区的2号仓库;外运发展华东分公司负责所有空运展品的地面操作;中外运上海冷链物流有限公司负责园区内相关食品的配送。

2010年1月12日, 中国外运长航的世博物流项目启动会在上海威斯汀大酒店隆重召开, 正式拉开了中国外运长航为本届世博会提供专业、高效、安全、可靠物流支持的序幕。在启动仪式当天, 中国外运长航首次对外公布了服务世博会以来的一些工作情况。

根据中国外运长航发布的数据, 截止到目前, 中国外运长航已经与近600个参展方建立起了业务联系, 为近百个国家提供了物流服务。“操作货物的数据每天都在更新, 我们也在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服务。由于我们的销售工作还在持续进行, 因此某些数据还不是最终的数据。等到世博会结束后, 相信我们的成绩肯定会更好。”欧阳谱告诉记者。

物流大管家

作为首家确立的指定物流服务商, 中国外运长航的世博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

“对于三家指定物流服务商来说, 世博局采取了分片区的原则。比如说, 我们是C片区, 那么C片区的客户都是由我们来提供服务的, 当然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交叉, 但数量不多。之所以这样分配, 世博局也是考虑到这样做能更好地调配资源, 避免一些资源的重复。而对我来说, 这样做也适当地简化了我们的工作。”欧阳谱解释道。

记者了解到, 为了方便参展方全面了解世博会物流服务的相关内容和有关规定, 针对参展方提出的有关建馆物资和展品物流的共性问题以及需要提请各参展方特别注意的事项, 中国外运的销售团队专门整理了书面说明, 作为世博局官方发布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物流服务须知》的补充文件分发给各参展方,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外运长航是世博园物流中心的主要经营者, 该中心的管理团队主要由中国外运长航派出, 而其他两家指定物流服务商海程邦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泛联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将派出财务来进行监督。而之所以这样安排, 世博局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外运长航在上海拥有很多现成的物流设施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 不仅方便相关人员的抽调, 而且物流中心的运作模式, 软件、系统的运行相对会简单一些。为此, 中国外运为物流中心提供了由他们编写的世博物流注意事项、世博物流案例汇总等材料, 并配合世博局物流中心与C片区管理部对参展方、供应商以及物流代理进行了世博物流专题培训。

3.安利中国:跨国公司的中国故事 篇三

刚刚落下帷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上,面对“有外资抱怨中国投资环境不如以前”的质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回答非常干脆,“中国的投资环境总体是健康的。”

几乎同一时间,安利(中国)董事长郑李锦芬女士在广州被记者问及了同样的问题——“您对中国的监管环境有怎样的态度?”“在华美国企业能否取得成功,要看产品和服务如何在市场中竞争,还有如何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赢得消费者的支持。”郑李锦芬的语气温柔,但坚定。

“外国企业的身份已不再是一种竞争优势,有更好的产品才是竞争优势。”英国《金融时报》亦如是说。上海美国商会总裁Brenda Foster表示,很多在华企业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年景”。

而安利(中国)2009年的辉煌也同样佐证了这个说法。2009年安利(中国)的业绩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安利全球任何一个单体市场从未达到过的高度。“我们赢得了中国市场。”

向陌生的大地走来

关于十多年前安利来到中国的故事,已有不少的记载。但2010年4月12日在安利中国的广州工厂见到郑李锦芬本人,记者仍非常好奇地追问动因和过程。

这位被安利员工称为“郑太”的美国安利公司执行副总裁、安利(中国)董事长,微笑着再次讲述了那段经历,非常耐心。

在她的轻描淡写中,1992年游说美国总部来中国投资,并非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因为中国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大家有目共睹。“中国1979年宣布改革开放政策,到了1992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证明开放政策,很多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开放也取得初步的成效,加上中国市场自身的条件,任何公司和企业都会被有十亿人口的国家和市场吸引的。”

但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事件,一些外国企业对中国产生不同的看法,想来又怕来,大多处于犹豫不定的阶段,“因此我只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也就是说,让美国总部了解,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风浪,但是总体的发展要乐观,尤其是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后,她自己更有信心,于是告诉美国总部中国不会离开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或许正是这份对于中国发展的信心,郑李锦芬才在对美国总部的书面报告中说,“不到中国投资,就不算真正的跨国企业。”——这句话早已成为著名的郑太语录之一了。

而彼时的中国内地,对一些外国企业而言,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大地。尽管已改革开放逾十年,但正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员王志乐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那会儿国内的体制、法制环境和基础设施都还很欠缺,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不大。外商直接投资非常少??”

改变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进入扩大开放期。据统计,当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20亿美元。1993年之后,一大批外国企业纷纷进驻中国。而这个时候的郑李锦芬,已经开始忙碌于安利中国的开业准备。1992年注册的安利(中国),在长达三年的一系列规划、建厂和投产之后,1995年公司正式开业。

“不慌、不乱、不离、不弃”

回忆33年前辞掉香港政务处“金饭碗”的工作,郑李锦芬十分轻松。

“1977年我在香港政府做公务员,当时才20多岁,是在民政部,政府有怎样的政策要推出,要咨询市民的意见,要做调查,我是做这方面的工作。当时感觉在政府工作的人员是有程序化的,可以预见自己的未来,因此就想到商业机构去做。”

她希望在商界发展,会有较大的空间。于是,1977年加入了安利香港公司,一家当时只有五六名员工的小公司。30年后的今天,郑李锦芬已经身居美国安利公司执行副总裁及安利(中国)董事长,负责管理安利大中华及东南亚地区。

正如郑李锦芬本人喜欢的一个比喻,香港市场相当于一个小河塘,台湾相当于湖泊,中国大陆相当于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她自己不断成长,曾荣膺CNBC评选的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之“年度中国最佳人才管理奖”,并在2008及2009年度被美国《福布斯》评选为“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女性”。

既是海洋,总有风浪。

安利中国15年的发展过程中,共有5次大的调整。不过,让郑李锦芬印象最深的困难和挑战,发生在1998年。

1998年4月21日,《新闻联播》播发了国务院下达的传销禁令,宣告所有以直销、传销形式销售的公司一律关闭,安利亦未能幸免。郑李锦芬回忆,虽然安利在海外每一个市场都有困难和挑战,但是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政府会下一刀切的全面禁令。一夜间使公司在各地的数十家分公司、上千名员工立即停止工作。

22日凌晨2点,在郑李锦芬董事长向美国总部汇报时,创办人理查。狄维士先生的两句话让她终身难忘:“So what do you think the headquarter can do for you?(总部可以给你们什么帮助?)”,“We will persist!(我们会坚持到底!)”。

“当时对安利(中国)而言,有一定程度的惊讶,但我们也理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直销是新生事物,大家认识是需要过程的,我们也亲眼目睹传销诈骗是非常猖獗和厉害的,如果政府不下禁令全面禁止,用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渠道是无法保障广大的民众不受欺骗的。”

就在给总部汇报的当晚,北京办公室会议室彻夜灯火通明,郑李锦芬确定了“不慌、不乱、不离、不弃”的方针,连夜发出声明。这份不到一千字的声明表达了对政府行动理解、尊重以及积极配合的态度,承诺对营销人员和消费者的服务和保障不变,扎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变。

“我们在中国这个八字真言“不慌、不乱、不离、不弃”,不要慌张,不要自乱阵脚,不会离开中国,更不会放弃中国市场,我们一定要找一条出路。”因为郑李锦芬相信,中国政府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中国政府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

之后的3个月,凭着这份坚信,在前路未明的情况下,公司一边继续装修刚在广州最高建筑物——中信广场巨资买下的办公室,一边跟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寻找转型方式。最终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于当年7月21日以“店铺销售加雇佣推销员”的方式转型经营,成为首家获批全面恢复经营的公司。

12年之后的今天,郑李锦芬提及那段难忘的经历时,心平气和。“当时如果硬要将美国或者是安利公司海外的做法套在中国的市场,就不会有发展的空间。我们看上去好像是妥协,我觉得这是非常英明的决定,恰当的时候退一下,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中国会跟世界接轨,有很好的直销法规。”

“当时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生存下来,争取空间,在此基础上率先发展,结果证明我们是对的。”

成功的企业须尽应有的社会责任

安利中国广州工厂区,有一面墙上写着四个词:“生活、事业、美丽、健康”。郑李锦芬认为,对女性而言,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但似乎还欠缺了一个——“社会”。“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将社会放在其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的爱心活动,这样就是完美的生活。”

对于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而言,不仅仅是捐款那么简单。郑李锦芬说,这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按章纳税,公司应该按章纳税,而不是千方百计地逃税。安利中国2009年上交的税款是42亿元人民币,从开业到现在15年以来,累计总共上交的税款达到260亿元人民币。“这是对政府负责。”

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时候,产品的质量很重要,尤其销售食品的,安全非常重要。这是对消费者负责。

除了安全外,要重视环保。生产过程中是否有关注环保的情况,水是如何处理的,污水是如何处理的,空气的质量有没有受到影响等。这是对环境负责。

还包括对员工如何引导,给他们合理的工资,合理的福利,还要给他们很好的引领和带领。“我们会鼓励员工参与各方面的爱心活动。”这是对所管理的人员负责。比如,安利的志愿者项目。目前全国分布在不同省市的180支志愿者队伍中,有5.5万名安利志愿者。在过去几年中,安利志愿者累计的服务时间达到97万小时,“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邀请安利公司作为志愿者的支持机构。”

“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在引领一个潮流,成功的企业也必须尽应有的社会责任。”

目前安利中国在全国活跃的直销人员有16万,经销商有10万,销售部的员工也有几万人,大概是30多万来自全国的各方面人士,通过安利获得收入。这让郑李锦芬感到十分欣慰。而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除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越来越强健之外,更重要的是,“安利熟悉中国国情,有十几年丰富的市场经验,还积累了大批的人才,有较强的企业实力。

4.中国哲理小故事《宝缸的故事》 篇四

《宝缸的故事》

从前,有一座山,山下有个小村庄,小村庄里有个张老汉。一天,张老汉挖地时挖出一口缸。谁知这缸很奇特,只要往缸里放上一碗米,立刻就会变成一缸米。不管放什么,都会立刻变成满满的一缸。老汉喜不自禁,让宝缸为本村的老百姓出米、出布,百姓可高兴了。大家说,明天咱借金银珠宝往缸里放,兴许会变出许多金银财宝来呢!

第二天,张老汉正准备将宝缸派上大用场,给当地的`穷人变粮食、布匹等,谁知来了两个衙役。衙役身穿官服,腰挎钢刀,手拿绳索,把张老汉带到县衙里去了。还把宝缸带走了。百姓的希望落空了,很气愤,纷纷到县衙去评理。谁知,这县太爷跟张老汉同村,是财主钱大人的公子。正是钱大人听说了宝缸,才让儿子抓走张老汉的。

县太爷坐在高堂上,手拍惊堂木,喝道:“张老汉,你偷了我家的宝缸,你可知罪?”张老汉申辩说:“明明是我从地里挖来的宝缸,你想讹诈,反倒还问我罪!真是不讲理!”县太爷大吼一声:“现有我爹证人在此,还敢抵赖,没收宝缸,把张老汉重打四十大板!”百姓一听,都闹起来。有的拉张老汉走,有的手指县太爷怒斥,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一下把老财主挤进缸里了。县太爷一看爹被挤进缸里,赶忙拉出爹来,谁知拉出来一个爹,缸里还有一个爹,拉出一个爹,缸里还有一个爹……县太爷不知哪个是自己的真爹,傻了眼。这十几个爹都争着说自己是真爹,打了起来,一下子把宝缸也打烂了。

5.中国古诗的故事_历史故事 篇五

人面桃花: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中国古诗的故事_历史故事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中国古诗的故事_历史故事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6.中国民间故事阅读题里的故事 篇六

吴小一回答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一年,分文未还,恳请相公做主追还。”

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不多时,张二带到。苏轼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瘦削、衣衫褴褛的老头,不觉动了怜悯之心。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吴小一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二万,可有此事?”

张二恭谨地回答说:“欠他二万是真。”

苏轼又问道:“既然是真,为何过期很久,仍未还钱?”

张二面现愁苦之色,低声答道:“并非小人有意赖账,实是无力偿债。”

苏轼接着问道:“既知无力偿还,为何要去借债?”

张二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连雨天寒,一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益发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地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

张二听说官长有办法帮自己还债,又是高兴又是疑惑。高兴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绝无戏言,还债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难卖出。用扇抵债,吴小一绝不会答应。这桩公案又如何了结呢?一时顾不得细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筐,扛在肩上,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夹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判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来杭州不久,游西湖时曾写了一首有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他笔不停挥,恰如流水行云。不多时,四十柄白团夹绢扇子全部写完。他把判笔一掷,然后站起身来,吩咐张二道:“快领去发卖,偿还吴小一的绫绢钱。”

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他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吴小一见有官长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张二来还钱。

张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驱寒,正宜卖扇。他马上开门营业。那苏轼本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诗人,又是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的大书法家,绘画也很有名。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一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志苏大人救助之德。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

7.讲好中国故事 写好新闻 篇七

作为党政新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党立言,为民代言,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但一些人认为,党政新闻没有都市类报道好看,缺乏可读性,因此不愿意看党政新闻,而愿意看都市类报道。如果报道的新闻没人愿意去看去听,那又如何去引导舆论呢?由此可见,要想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首先报道得有人愿意去看、去听。

引起读者兴趣,让读者愿意花时间去关注,看后、听后能记住所报道的内容,并不由自主地认同所提供的事实、观点,并产生思考,接受舆论引导。记者文章写得好,就会提高报道的可读性。人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如果不能以人为本,作品就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故事不但具有形象概括的超能力,还具有长久的群体记忆功能和广泛的群众传播功能。不论时代怎么发展,故事,尤其是那些精彩有趣的故事,都能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深刻地影印于人的记忆中。由此可见,在人的记忆中,更容易留存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提供的信息。因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与受众沟通,更让人容易产生阅读欲望,接受故事所要传达的信息。实际上,讲故事,讲好故事,就是通过事例来帮助人们理解各种抽象的道理。

1 围绕主题发展平、实、准、活讲故事

“平”指记者、采访对象、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视角是平视的。在“讲故事”时,记者一改往日高高在上的态度,是故事的聆听者,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平”还体现在语言文字通俗易懂,亲切感人上。如果语言文字生涩、乏味,充满说教,那样只会降低宣传的效果,甚至让人反感。

讲故事时,叙述的方式淡化了政治色彩,力图按照生活本来面目着力表现普通人真实的日常生活,注重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体现对百姓的人文关怀,新闻人物形象不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以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模范为主,而是刻画普通人。叙述与传统新闻的宏大叙事有着本质的不同,语言追求生活化,幽默含蓄,平实有加,这样就为讲好故事开了一个好头。

“实”不仅指记者所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更指生活的“原生态”。故事是普通人身边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让民众产生亲切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从业者必须牢记的,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

“准”指报道切入点准确,围绕主题来选择报道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报道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把选准的点说全、说透、说深,切忌面面俱到但一面也说不明白。同时“准”还指用词用语的准确。

“活”首先指通过细微观察,发现挖掘出人物的“闪光点”。其次,指写作方法灵活巧妙,刻画人物栩栩如生,防止千人一面。通过对两个层面的把握,引起受众的共鸣。

例如,笔者采访写作的电视专题片《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清洁工是很普通的工作,甚至有人歧视的工种,中年的李大姐,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转身汇入茫茫人海无法寻觅。文章用“李大姐穿上工作服又开始了一天”为开头(镜头画面:李大姐换好工作服,整理衣服,拢头发。现场音:扫地的声音),让人在很自然,很亲切的状态下,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的“李大姐”,顿时拉近与“李大姐”的距离,受众好象在和街坊邻居、对门的大姐聊家常,丝毫感觉不到“说教腔”,从心理上先入为主,让“李大姐”顺利进入受众视野。结尾是“李大姐”晚上扫地的镜头和现场音。通过文字、画面、镜头、采访、旁白、现场音和音乐等的配合,用故事将普通人的一天娓娓道来。

2 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

传统的相声分为“捧哏”和“逗哏”两个角色,两个人一唱一和,相互吹捧,把一件本不搞笑的事说得绘声绘色。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它是相声演员沿用的术语,实际上它和笑料、噱头的意思完全一样。运用中有“系包袱”和“抖包袱”的过程。相声的包袱要想使用响亮,就必须二人的积极配合,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在故事里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可以起到与相声里的“系包袱”和“抖包袱”异曲同工的作用。故事里的悬念和冲突,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故事结构,使前后情节遥相呼应。例如,通过广播电视的各种表现手段,可以产生强烈的视听感染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升华精神、启迪心灵的作用。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故事经过“二次升华”包装,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缘委一一道出。

《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讲述了平凡普通的下岗女工“李大姐”在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再次就业成为一名清洁工,学会笑对生活和家庭的双重困难,一直用积极、乐观、向上的信念过好每一天,重新溶入社会的故事。“李大姐”身上的优点有很多,但在电视荧屏上仅仅展示了她作为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失业不失志”,积极调整心态自强不息的一面,体现出选题“准”。《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中,一开始没有提到“李大姐”为何选择清洁工这一职业,随着故事的发展讲到“李大姐”下岗再就业加入清洁工行业的过程。首先讲述“李大姐”下岗的彷徨、困惑、不安,接着,把镜头推向之前已下岗帮人跑货运但却又因重病卧床的丈夫。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在这样的困境中,相关的部门没有忘记“李大姐”及其一家,及时伸出援手帮助“李大姐”一家度过难关。为“李大姐”的丈夫联系就治医院,想方设法实行医疗费用减免;为“李大姐”安置清洁工的再就业岗位。通过设置悬念和制造冲突,激发起受众关心“李大姐”及其一家遭遇的迫切心理(设置悬念),进而通过现场采访、文字解说、画面等综合手法再现特定的场景(制造冲突),让受众随着报道的深入,故事的讲述,一起感受着“李大姐”及其一家的喜怒哀乐。

再如笔者采访写作的电视新闻。《富了不忘乡亲》讲述一位做建筑的农民致富后不忘乡亲,为帮助乡亲解决卖菜难的现状,在家乡投资建设脱水蔬菜厂,但因原料短缺,出现生产困难,后来通过探索定单生产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曲折创业故事。当故事讲述到因原料短缺工厂停工、银行贷款还不上时,采访了主人公、主人公的妻子、村民。主人公为乡亲解决卖菜难的一腔热忱,遭遇挫折后苦闷,一方面通过主人公正面“现身说法”自己表述壮志踌躇,另一方面侧面通过主人公妻子,村民表达不理解,这一正一侧的表达,起到了激化冲突的作用,更加突显主人公富了不忘乡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创业的血性男儿形象。

3 展现情节

《清洁工李大姐的一天》文字:“李大姐的家不但面积不大,而且家里陈设简单朴素,最引人注目的是电视和冰箱。简单的炊具旁是一排擦得透亮的,装着调料的玻璃瓶。”从“一排擦得擦得透亮的,装着调料的玻璃瓶”这一细小的情节中可以看出“李大姐”爱整洁的生活习惯。通过文字解说和画面配合,在现“李大姐”下班后,麻利换下工作服,对着镜子梳了梳头,在菜市场挑选蔬菜,与人讨价还价,看到自家阳台上花开时的喜悦神态,这些生活的情节感觉很真实,就在身边上演着,也预示着“李大姐”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4 时效性、新鲜性、重要性、趣味性、现场感是衡量信息价值的要素

时效性,要求记者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广大受众最想知道、最急于知道、最关心的人或事,并且让广大受众首先记住。

新鲜性指通过仔细观察能用不同视角发掘出新的,与众不同的“亮点”,吸引人们的眼球。但这里得新鲜性并不代表猎奇或抛开新闻报道主旨的所谓“轰动效应”。

重要性,写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新闻报道也同理,根据确定的报道主题来进行取舍和安排。

趣味性,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换位思考“我是一名受众,此时我最关注什么?”“怎样才能吸引我?”

现场感,报道中把记者隐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背后,使新闻更具现场感,听众仿佛可以亲历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因此,更为自然、生动,更具有可看性。

5 讲好故事使其具有时代意义或者具有象征和暗示的作用

新闻不能贴标签,喊口号,要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小见大。党和国家的任何方针政策都是为民谋福祉。所以简单地说,就是“抓住两头,讲好故事”,即抓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抓住群众的呼声。

一方面,要抓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记者应该根据实事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全面的报道,在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角度,不能道听途说、不能胡编乱造、不能图一己之私、不能掺杂个人情感等。新闻报道工作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性质,报道内容中应该充分遵照与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记者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行真实、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要抓住群众的呼声。深入生活,溶入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例如,以上涉及的下岗女工、农民企业家,通过讲述某一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生活状态,让人们关注她(他)的故事,进而关注她(他)所代表的群体境况,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普通群众的真实生活。在国家和群众之间搭建交流平台,让社情民意的上传下达更便捷、更准确、更有效。

6 结语

只有不断改进报道的形式和方式,让报道快起来、活起来、亮起来,才能完成舆论引导的重大责任,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

摘要:当前,关于如何写好新闻有很多的论述和探讨。记者每天采访报道不同的人或事,这些不同的人或事组合起来就是行进中的中国。报道好普通人的故事,讲述好行进中的中国故事,也就是写出了好新闻。结合工作实践从5个方面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写好新闻。

8.西方视角,中国故事 篇八

“在全球经济动荡和中国社会结构失衡的情况下,中国要怎样才能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这将是摆在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面前的一大挑战。”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博士在纪录片开篇说。他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上海外语频道( ICS)和美国团队联合打造的。按片方的说法,“是中国首部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研究、分析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库恩担任了该片的策划、撰稿和主持。

纪录片最初被定名为《走进真实的中国》,后来,更名为《中国面临的挑战》。之所以用“挑战”而非“问题”,在库恩看来有些深意,“问题是静止的,可以不去触及。挑战则更艰巨,是必须去积极应对的,否则会有更多问题产生。”

“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中国人,你幸福吗?”“会制造的中国人,你会创造吗?”“中国人,你参与了吗?”“中国人,你信什么?”—— 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以这样的问句命名,分别探讨了中国在经济、民生、创新力、政治和价值观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据悉,该片除在国内平台播出外,美国公共電视台PBS、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德国北威州电视网等国际媒体也有播出意向。

西方视角,草根故事

2011年11月,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ICS)资讯部主任朱晓茜接到了一个“命题作文”—— 拍摄一部外宣纪录片。“当时,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极有分量的‘命题作文’。”朱晓茜对本刊记者说。

“我们从一开始就希望由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反映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担任《中国面临的挑战》总导演的朱晓茜口中的这个“外国人”,就是来访中国上百次、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作家、企业战略家库恩。

2005年,库恩撰写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让他在中国声名鹊起。3年后,库恩的新作《中国三十年》再次引起关注。书中,他采访了中国100多位省部级官员,并披露了中国领导人的一些从政细节。

“正是由于库恩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高层的了解,让我们选择了与他合作拍摄这部纪录片。”朱晓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对于这一合作邀请,库恩欣然接受。“我想通过这部纪录片,讨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讲述一个真正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库恩说。

纪录片最初的总体构想是由朱晓茜率领的中方团队完成的。他们首先确立了纪录片的5大主题即5集内容,分别是:经济、民生、创新力、政治和价值观,每个主题之下再探讨4个小问题。比如讲述民生问题的一集“中国人,你幸福吗?”之中,就具体谈到了“看病难吗?”“教育能够公平吗?”“房子买得起吗?”和“为何养老如此揪心?”的话题。

作为一名资深纪录片导演,朱晓茜知道,通过小故事来反映宏大的主题往往比一味说教更能吸引观众。她和库恩达成了共识,都希望能用故事来讲述“中国面临的挑战”。

“这些故事基本由每一集的中方导演提供,我再从中挑选出西方观众最感兴趣和最容易理解的,并根据我的标准进一步丰富,使这些故事串联成有逻辑性的整体。”库恩说。策划过程中,他还特别提出,要在讲到信仰问题时,涉及西方人关注度很高的中国妇女问题和性问题。

一个更大胆的提议也由库恩提出——直接采访中国高层领导,向他们提出问题,由他们来直接作答。“我们当时开列了一份长长的采访名单,包括中央及省部级的二十几位领导。”

朱晓茜回忆说,“我们给这些领导同志每人都发去了大概10~15个问题的采访提纲。”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和前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是此次接受采访的高层领导。库恩对他们的采访被放在纪录片中。

主创团队将摄像机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中国的普通民众。

在几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库恩带着团队在拥挤的医院采访早起排队的病人;来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听孩子们讲他们的理想;去申请公租房的年轻人家中,询问“夹心层”们的住房感受;拜访敬老院的老人,和他们谈养老难题……

“现在呈现出的片子,可能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我们最初的一些想法。库恩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因为以前库恩和中国的高层接触比较多,人家都以为他是‘飘在上面’的,但这次库恩是深入草根,接触了普通民众,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的情况。”朱晓茜说。

“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问题”

“我感觉我们这部片子还是蛮坦率真诚的。”朱晓茜所说的“坦率真诚”,突出反映在纪录片中对于一些尖锐话题的触碰。

发生在广东的“乌坎事件”,因乌坎村村民在土地等问题上对村干部不满而引发。

“今年初,乌坎村进行村民选举的时候,我们去拍摄了一些素材,当时还不知道具体要怎么用,只是觉得需要把这个重要的事件记录下来。”《中国面临的挑战》的分集导演之一戴诚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执导的是纪录片中的第三集“中国人,你参与了吗?”。

最终,在这一集里,乌坎的村民选举被作为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案例。

对于戴诚娴来说,“乌坎事件”要“怎么说”是最大的一个难点。“西方媒体往往更关注事件中的负面信息,而我们不仅要把事实呈现出来,更要让观众了解事件背后的一些东西。”戴诚娴所指的,是这次事件最后以村民满意的民主选举方式解决,正与这部片子想要强调的“公民参与”的理念一致。

“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问题,中国人正在讨论,在摸索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朱晓茜说。

这部纪录片中涉及的宗教问题,是朱晓茜做了20多年电视没怎么碰的题材。

中方团队和库恩就在这个问题“度”的把握上,商讨了很久。摄制组拍摄了上海浦东的一条马路,道观和清真寺相隔仅50米。“我们想告诉观众,中国人是以和为贵的,信仰一种宗教并不表示排斥其他的宗教。”朱晓茜说。为厘清中国的宗教问题,库恩还专程到北京采访了他的“老朋友”——前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

在“中国人,你信什么?”这一集的结尾,用了这样一组镜头:2011年,一尊高达31英尺的孔子青铜雕像树立在了天安门广场的一侧, 4个月之后,这尊雕像又突然消失了。

“我们没解释是为什么,留给观众自己去想。

“挑战”模式

《中国面临的挑战》策划过程中,“雷锋”曾一度成为中美主创团队之间争论的焦点。因为“雷锋”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在西方社会却少有人知。

美方团队认为,“谁是雷锋?雷锋精神是什么”对西方观众而言太复杂,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但中方团队坚持要在讲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问题时阐释雷锋精神。“因为雷锋精神确实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利他主义的典型代表。我们的意见最终获得了美方的认同。”朱晓茜说。

杨升,武汉的一名义工,将自己挣来的钱全部用于帮助困难人群。纪录片中用他的真实故事向观众解释了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实质。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人是怎么看待雷锋和利他主义的呢?库恩认为,西方观众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他很快发现,今天的中国人对待雷锋的态度迥异。有人将雷锋视为学习榜样,也有人质疑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纪录片中,通过采访民众和专家,库恩让西方观众进一步了解了雷锋这个标志性人物对于今天中国的意义。

“这部片子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一种‘挑战’的模式,这也是库恩所擅长的。比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西方人对于这个问题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会再向他们解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是怎么回事。”朱晓茜说。主创团队希望借由这样的方式,让西方人感觉中国的媒体是直面自己的问题的,同时又把中国真实的情况说清楚。

在朱晓茜看来,库恩为这部纪录片提供了很多这样理性的思维方式,将纪录片提升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根据中方团队提供的大纲,库恩以第一人称为这部纪录片撰写了解说词,其中加入了很多个人的思考。他为每一集的开头和结尾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开头抛出这一集所要讲述的问题,结尾则采用开放型的句子——“这就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即将面临的挑战。他们将怎么做?中国人民拭目以待”。

9.中国名人故事 篇九

曾子杀猪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着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欧阳修刻苦练字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 2

毛泽东

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无所不读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中外各种历史书籍,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都非常爱读。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历朝纪事本末,直到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他在他的着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达·芬奇学画的故事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着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画。一年,二年,三年……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很高了。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终于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在学画时,曾随老师安希莫尼湖写生,为一间教堂绘画一幅名叫《基督的洗礼》的油画。到了希莫尼湖,老师突然病倒了,没有办法,只好让达。芬奇代为完成油画剩下的部分。当油画全部完成后,教堂的人看到这幅画,不禁赞叹说:’好极了!这幅画画得实在太好了,尤其是这一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着画的左下角,而这一部分,正是达。芬奇代画的

10.讲好中国故事 篇十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几年数次踏出国门,在四洲十四国留下中国烙印,参加数次国际会议,会晤六十几国领导人,畅谈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议题的讲演。习主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发起者与践行者,讲述“中国故事”,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表明“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上带起了“最炫中国风”。我们的大国风范正在焕发光彩,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快车”正徐徐向世界进发!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快车”并不是第一次驶向世界,在以往的旅途中,有许多美好的故事,书写了一篇篇佳话。如今,习主席正驾驶全新的“中国快车”,搭载“中国故事”、“中国机遇”、“中国方案”、“中国态度”,在世界上掀起一股搭乘热潮。“中国快车”在中国故事之道上,用中国故事推动人类文明复兴,超越现代化,实现包容性全球化,推动形成三种世界秩序:文明秩序、国际秩序、公民秩序,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时代担当。“中国快车”搭载的中国故事是以“站在人类文明高地”为精神境界,以实现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快车”搭载的是艺术与修养。中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非字母的文字,其底蕴博大精深,让许多文化爱好者充满好奇,让中国蒙上一层神奇的面纱。我们中国主张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我们想要与世界互通,与时代契合,想让中国故事在世界上入脑、入心。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因为中国文化尊重异性、主张多样性,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或是佛家“不作孽”思想中都有这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快车”更是开辟了“一带一路”,让世界与中国互通有无,让中国智慧融通世界智慧。“中国快车”有“四特”——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特殊崛起,一些国家人民没有充分了解这些特点,对中国崛起进行谩骂围攻,但是我们搭载的是艺术与修养,我们有充分的耐心与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我们就是秉承这样的祖训,仍是完善自己,说服世界。我们的“一带一路”不是“马歇尔计划”,而是传承于丝绸之路,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两千年的东西方文化、贸易之路起了个名字即丝绸思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快车”正式抱着重新开启“丝绸之路”的目的,唤起包括欧洲人在内的各种文明的共同回忆,共创复兴前景,致力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快车”树立的是文化自觉的旗帜。向世界讲中国故事是一个熟悉中国国情、世情的过程。古训有知行合一,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行动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无论身在何地都在不自觉地讲中国故事,以言行或信念。“一带一路的倡议”不只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中国快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以亲身经历打动听众的心弦,引发世界共鸣。中国故事对世界的启发,体现中国对世界的担当,折射的是时代的趋势。“中国快车”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故事给他们带来的机遇,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平繁荣的机会,体现的是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正是融通中国梦与沿线各国梦的媒介。

“中国快车”的动力是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长卷举世无双,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解放、人民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和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就是我们的自信所在。此外,在我们秉承开放、包容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与世界其他文明交融产生的具有新时代特质的当代文化也是自信来源之一。如果说只讲文化历史太过于空洞,那么我们还有文明留下的印记——历史文物,它是历史的实物见证,文物中蕴含着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的许多故事。虽然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去讲故事,只要我们重视并做好文物价值的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等工作,就能发挥好文物资源在文化传承、教育民众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历史文物离我们过于遥远,那近代的革命文化也是很好的载体,革命文化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现实感强,更能激励人。“中国快车”致力于向世界传达平等开发的心态,期望建立一种客观全面、真实自我的中国形象,打破国际舆论环境中对中国的固有成见,向世界展现更好的中国。

“中国快车”传播的是中国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对党和国家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翻开浩瀚的中华历史长卷,每一个时期都会发生许多引领时代、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故事。既然中国有这么多好故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让我们更加清楚认识自己,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与中国和平共处?母庸质疑,讲好中国故事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正逐渐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不仅要阐明中国政府政策主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也必须懂得西方逻辑,在科学与艺术之间,阐明中国发展之道,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和平理念,是世界的期盼,也是中国的担当。我们的底气来自悠久的历史,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支撑,不仅要讲给世界听,也要讲给自己听。

“中国快车”是潮气蓬勃的快车。当前,超过1.8亿中小学生、近3600万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4000多万当代青年,共同组成庞大又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青年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是国家富强的中坚力量,更是中国故事的讲述着和倾诉者。通过运用好中国故事的讲堂,不仅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同时也掷地有声、旗帜鲜明的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讲好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故事,其中关键在于讲出和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这种特色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所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思想观点;二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所具有的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快车”是一列含有奋斗气息的快车。“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这是一句来自《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抗战歌曲歌词,历经74年成为经典,好的典故是长脚的,经典的故事是需要的。对中国自己来说,讲好党的故事凝聚党心,赢得民心,中国可以通过讲故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铁人王进喜和新中国的石油工人靠人拉肩抗干革命,新世纪劳模、青岛港许振超创造出了船时效率和单机最高效率的两项世界纪录。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工人是用行动讲述、书写中国故事的重要群体,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闻传媒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优秀技术工人的事迹和贡献,让大国工匠续写中国故事的新篇章。中国故事是中国人民的故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讲好百姓艰苦奋斗的故事、传统美德的故事、无私奉献的故事、和平友好的故事。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国故事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中国快车”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学。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心底的强国梦,鲁光的《中国姑娘》奏响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何建明的《国家》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感染人激励人,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深沉之爱,王宏甲的《智慧风暴》引发一股经久不息的知识旋风,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为奋斗的打工者写心画像,徐剑的《东方哈达》以高原建设者们的无私无畏温暖人,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传递文学的恒久诗意,丁晓平的《五四运动:历史的现场和真想》回望一段不平凡的辉煌。马娜的《天路上的吐尔库》、王国平的《一枚铺路的石子》、李琭璐的《落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采访记》聚焦当代中国人平凡而不普通的人生,闪耀着动人的光彩。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同一条流光溢彩的中国故事长河绵延不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中国人在奋斗自强的路途上创造的新故事,时时鼓舞着作家们用心去发现,用笔墨去书写。文学是时代的文体,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期间的得失甘苦必将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迪。

“中国快车”用文艺气息传播中国故事。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之一,就是希望文艺界要讲好中国故事。一个人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了解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听故事开始的。小时候我们都爱听故事,因为一个好故事会让人一辈子去怀念,并且从中获益,比如“东郭先生与狼”、“司马光砸缸”和“铁杵磨成针”等这些经典故事,为什么传递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和影响着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价值的人,就是因为这些故事生动精彩且蕴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和人生经验,都具备了入心、入脑的艺术感染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在60多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迎来了伟大的社会进步,这种进步是由一件件生动鲜活的事情组成的,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推动的。用史学的尺度来衡量,这是“个人规模的历史”,是色彩缤纷的峥嵘岁月。中国故事就是以中国和中国人民为核心、真实再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客观正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准确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与心声,完整体现中国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气质,全方位、大视野、多角度地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的文学作品。讲述“中国故事”,并非简单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我们是在以文学的形式凝聚中国人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与情感,描述出中华民族在一个新时代最深刻的记忆,想象与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与未来。中国故事应该是凝聚了中国人共同情感的故事,在其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歌德在他的时代曾经以这样的句子形容人类精神深处的激情与困惑:灵魂永远骚动着渴望安宁,肉体永远劳作着寻觅休息。21世界的我们不论从哪里出发,似乎还是能够碰见这两句话。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句子里感受到另一种巨大的挑战和热望,对于一个以写作为重要生命形式的人,它洋溢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悖论的魅力。在每一时刻都有不可计数的信息沿着光纤飞奔的当今世界,文学依然是不断擦亮我们心灵的智慧之书,它会使精神欢愉,使灵魂有光,使天地温暖,使生命芬芳。

“中国快车”拥有中国灵魂。我们这个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他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今世界上,如果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中华文化为什么让我们这么自信?概况起来五个字:源广深高重。源就是五千年源远流长,我们的文脉从未中断;广就是包罗万象,不仅儒释道,诸子百家,还有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以及我们和世界交流融合的文化,洋洋大观;深就是博大精深,我们的任何一个流派、文化现象都是博大精深的,流传几千年,不断丰富拓展;高就是山高水长,很多史料典籍都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重就是重大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刻影响,有目共睹。近代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浴血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中国故事值得讲的东西有很多。

11.向下探索中国故事 篇十一

关键词:向下 中国故事 细读 教育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国文学开始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作家们开始写只属于中国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只属于中国的传统,西方故事与西方传统逐渐退出中国文学的书写方式,中国式生活经验也成为作家们创作的素材。这样的变化不仅深入到小说创作也潜移默化影响着诗歌,生活经验入诗逐渐改变着诗歌内容与书写语言甚至是想象方式。一个诗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写尽中国故事,这是人事的复杂与中国之大决定的。但若想写尽身边关切之事却是可以完成的,诗人侯马正在坚定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与信念。侯马曾说:“每个人都是人类的实验品,每个人都在他人身上辨认出自己。人类可以有一千种活法,而我只能使用一种活法,所以在有生之年,我将不可遏制地去关切我所能关切到的一切人类标本。”{1}为了这样的诗歌创作理想,侯马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出版的诗集《他手记》《大地的脚踝》一改前期诗歌的向上姿态,开始探索融生活经验入诗的道路,以诗歌叙述身边关切的人事。《致未来》是侯马2015年11月在《诗潮》上发表的一首新诗。《致未来》以口语化的方式在诗中款款叙述中国故事,讲述一个家长送孩子进寄宿学校读书的平凡故事,诗歌全文如下:

我把孩子/送进了寄宿学校/久久徘徊在童话般的宿舍楼前/心中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恋恋不舍/孩子表面服从/心里是他还不会表达的无奈/临走前一次又一次拥抱/他站在床上两只小手搂着我的脖子/说:/我就是不知道在学校该干什么?/我眼泪差点掉下来/脱口说/孩子,记住/如果你想上厕所/就一定要去上厕所

下面以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式,对这个看似简单的诗歌文本依次进行剖析。

我把孩子/送进了寄宿学校/久久徘徊在童话般的宿舍楼前/心中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恋恋不舍

这部分,交代了诗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地点。诗歌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进行,“我”和“孩子”是诗中仅有的两个人物。故事发生地点是寄宿学校—— 一个文化生活全封闭的管理学校。首先可以判断诗中的“我”是孩子的家长,至于是父亲还是母亲,诗中未做详尽交代,再者可判断孩子年龄尚幼。第一句中“把”这个动词交代了二人的状态,“把”即掌握、控制之意,“我”处于主动状态,而“孩子”是被动状态。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的事情上,占据着说一不二的位置。同样,“把”字透露了孩子进寄宿学校的意愿非主动,“我”掌握着决定权。“送”与“进”两个动词传达的是一个过程与结果,“送”这个动词包含了一个中国式家长的感情与责任。龙应台在《目送》中亦阐述过母亲送儿子的故事,只不过在诗中“我”对孩子的“送”不仅仅止于目送。寄宿学校是“我”送孩子的目的地,“进”入寄宿学校亦如掉入深井,孩子将在脱离父母呵护的封闭环境中学习生活,但是对于孩子进寄宿学校,“我”并非百分百舍得与放心,于是接下来是“我”情绪泄闸的开始。“久久徘徊”奠定了“我”的感情基调,感情在徘徊中酝酿。“童话般的宿舍楼”给读者提示了两条信息:第一,学校的环境设施很好;第二,孩子寄宿的是小学,因为小学的学校环境是较中学斑斓多彩的,更适合童话一说。据此及整个故事逻辑可以判定孩子即将就读一年级,年龄七岁左右,这样的年龄判断也解释了后面“我”“不放心”“不舍”的原因。“久久徘徊在童话般的宿舍楼前”,这句画面感很强,使人产生很多联想,也使人更倾向于将“我”定位为一位父亲。母亲在这样的送别中会倾向于对孩子做更多叮嘱,而沉默与深思则是父亲的表达方式,如山的父爱一说大抵因为此。“心中”一词说明“我”并未在孩子面前流露感情,更未说出口,这一方面是中国式感情的不显山露水,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我”将孩子送进寄宿学校的决心,纵有万般不舍也不能让孩子看到“我”的动摇。“一千个”“一万个”是诗人的夸张表达,一方面说明“不舍”大于“不放心”,另一方面也显示“我”感情的浓烈程度,但这样浓烈的感情却未向孩子袒露,也体现了“我”感情的压抑程度。前面诗人一直在叙述主体人之一 ——“我”的感情,接下来他更详细地叙述了另一主体人——“孩子”的心情。

孩子表面服从/心里是他还不会表达的无奈/临走前一次又一次拥抱/他站在床上两只小手搂着我的脖子/说:/我就是不知道在学校该干什么?

“表面服从”表示孩子未做反抗,但亦说明内心正处于不想服从却不得不服从的矛盾挣扎状态。对“无奈”的“还不会表达”再次印证了孩子年龄小的事实,第二句中的“他”透露孩子是一个男孩。“临走前”一般是所有送别中感情达到高潮的阶段,此时的“我”与儿子亦是。“一次又一次拥抱”再次照应了“我”的“一万个恋恋不舍”。“拥抱”也显示了儿子与“我”感情亲密,因此“临走前”更难割舍。“站在床上”才能搂着“我”交代了儿子和“我”的大致身高差。之前是“我”送孩子进寄宿学校读书,把儿子的事情准备妥当后,“我”与儿子将面对在这场送别中身份的互换,即“我”要从学校离开儿子。从被离开对象变为离开对象,这样的身份陡转是这场送别中的一个非常戏剧化的身份转换,在第一场送别完成后第二场送别也随即而来。孩子被动地送来寄宿学校,“我”也要被动地离开儿子,两场被动的送别将感情推至极点。“两只小手搂着我”是孩子以肢体语言代替不会表达的言语,此时孩子的感情被推到极点,以至于这种表达方式已经难以支撑一个七岁孩子的无奈。于是感情爆发的表现是从之前的“还不会表达”,变为将所有的感情与思想凝聚成一句仅会表达的话——“我就是不知道在学校该干什么?”这句话传达的不仅仅是一个七岁孩子的天真,更是他所能做到的最大反抗。“就是”一词后面一般接十分确定的对象,“该”是应当之意,所以其对立面是“不该”,所以孩子在此时最大的确定来自于“不知道在学校该干什么或不该干什么”的不安与茫然。对未来的“不知”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困惑与恐惧,在“知”与“不知”之间,被推到未知的路上。

我眼泪差点掉下来/脱口说/孩子,记住/如果你想上厕所/就一定要去上厕所

此时的“我”面对儿子这样一句简单却触及心坎的话,感情压抑到了极点,于是“我”的潜意识在此时占了理智的上风,所有的感情不假思索地暴露了——“我眼泪差点掉出来”。人会在两种感情达到极点时流眼泪,即喜与悲。毋庸置疑,“我”此时是伤心的,但“差点”揭示出我依然在极力压抑感情,最后“我”抑制住眼泪,没有让眼泪掉下来。但心里的过度防守造成了嘴上的失守,对眼泪的抑制造成了“我”嘴上的疏忽,潜意识占了上风,于是话“脱口”而出。话脱口而出时,意识处于短暂失控状态,所以脱口而出的话一般是最真实的话。“记住”展示了“我”此时的严肃与认真,要记的话不仅要记还一定要牢记于心。到底是怎样的一句叮咛会让“我”如此情不自禁,读者在此刻的阅读期待被悬至最高。

“如果你想上厕所/就一定要去上厕所”,似乎有点让人大跌眼镜。但这是全诗中最具侯马风格的诗句,侯马在近期诗歌中的风格亦如此。“其实最大的秘密/始终是你/怎样才能站到生活的前面”,这是诗歌《酷评》的结尾。这首诗前面叙述的是诗人徐江告诉侯马一个杀手在安检员面前取下眼镜片杀死安检员的故事,之后侯马将这种方法用在写诗上。“哪怕消失了他纯粹的肉体/仍会留下那固执的自我”,这是诗歌《老蔫的自我》最后两句。这首诗叙述的是一个浑人老蔫,在上高中时打了一个人之后自己竟哭起来,原因是那个被打者在老蔫上幼儿园时打过老蔫。正如以上两首诗,侯马习惯于在诗的前部分款款叙述故事,在诗尾向读者展现诗眼。侯马早期是个追求“玄之又玄”“向上仰望”的“纯诗写作”者,虽然上述两首诗歌是侯马在“向下挖掘,从记忆、内心、人性深处,从矛盾冲突的社会生活中挖”{2}这条探索道路上的实验之作,但诗眼依然有他所谓的“玄”痕迹。但在诗歌《致未来》中,侯马对近期所追求的口语叙述创作似乎已驾轻就熟,诗眼亦代之以口语化语言。“如果”是一个假设性的词,这说明后面所接是“我”即将预测的事件,这也是“我”对孩子疑惑的解答,或者说是对“该干什么”所提的策略。“上厕所”是常说的“三急”之一的内急,属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人的最低层次需求——生理需求。这句话虽极其生活化,却又极具深意。理解的关键在于“如果你想”“就一定要去”。“你想”代表的是孩子心中迫切要完成的一件事,“我”将这件事预设成了“上厕所”。因为在这个孩子的心中,若对他作过多假设,他可能达不到“一定记住”的要求,因为如今“还不会表达”的孩子亦有很多事情是难以理解的。而上厕所可能是这个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发生却又不同于吃饭睡觉的事。吃饭睡觉的事无论在寄宿学校还是家中,都属人的生理需求,但每个人每天内急发生的时间地点都不同,在孩子上课、吃饭、睡觉时都可能出现,难以预料但又必须完成,所以这也是诗人没有选择“如果你想吃饭”或是“如果你想睡觉”,而以“上厕所”代之的原因。于是孩子在此时得到了对于何时该上厕所的答案,这是“我”告诉孩子的“该”。但是这首以“家长嘱托孩子在校何时该上厕所”的俗事而结尾的诗,似乎有点文不对题。

最近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掀起了一场“致所有”热潮,“致青春”是对青春的一场祭奠,简单的一个“致”蕴含的是对所致对象的万千思绪。诗人侯马以《致未来》为题,初读此诗题,会将此诗定位为泰戈尔式的哲理诗,抑或是以为诗人要回归到前期“玄而又玄”的老路上去,但诗的内容却和诗题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诗中所写是一个生活化场景,即一件送孩子上学的小事,中国的父母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似乎与未来无关。但这里的“致未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致何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这里所指的未来亦指孩子,“致未来”即“致孩子”。第二层含义,即以何致。“未来”是指诗中孩子面临的未知。诗人选择将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内急作为“我”离别前的嘱托。但这里的“上厕所”所指向的不仅仅是“上厕所”,它代表的应是孩子“想做”之事。寄宿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学校的规矩行事,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孩子丧失自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所以无论孩子“想做”之事是什么,“我”都希望面对本心需求,孩子不要被异化,要心口一致而非口不对心,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和质朴情怀。另外侯马是一位主张生活入诗的诗人,他诗中出现的人物经常就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人和事。因为他尊重生命,热衷于“确立每个个体的生存感”和身份的认同,他认为“文学不得不称为人学,不得不成为对人性的捍卫,个人的创造因此具有了宗教的意义,诚所谓‘自证身份”{3}。基于这样的认同,侯马在诗中从来都对“身份”的确认保持清醒。但在《致未来》中侯马并未循往常诗歌的叙述方式,给每个人物十分清晰明确的定位,有名有姓。“我”和“孩子”不仅无名无姓,但这却是侯马苦心经营的地方,诗人故意模糊两个主体人的身份,意在超越诗中的“我”与“孩子”。这里的“我”代表的是天下父母包括诗人自己,“孩子”亦是所有孩子。

中国式教育导致孩子自小就接受着“规矩”教育,以“请不要”开头的街头标语是孩子自出生就耳濡目染的社会教育,造成孩子在“该”与“不该”之间面临选择困境。考试成为孩子唯一确定的“该”,却也是最能预测的状况,于是孩子们丧失了决断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和个性的缺失是普遍的问题。以全封闭和军事化管理著称的寄宿学校更是重灾区,统一化的管理模式教育出千篇一律的孩子,孩子们渐渐丧失个人需求,不知心中所想与未来所需,被人安排的命运导致他们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丧失。基于此背景,侯马的《致未来》围绕一件典型的中国生活小事展开叙述,给中国家庭和学校教育当头一棒。

{1} 侯马:《精神病院的花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2} 侯马:《他手记(增编版)》,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98页。

{3} 侯马:《大地的脚踝》,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2页。

作 者:汪亚琴,湖北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一篇:月亮过生日下一篇:安全质量精细化管理考试题(掘进)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