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寓言的写作(精选11篇)
1.小学寓言的写作 篇一
百灵鸟妈妈孵着一枚珍贵的蛋,它一心要创造出一种奇迹,让小宝贝啄破蛋壳之前,就成为林中杰出的歌手。——它要进行“蛋教”。
你瞧,它不仅跳上枝头,亲自对蛋壳里的精灵千啼百啭,用歌声来熏陶未见天日的.雏鸟,还请来白燕、相思鸟传授新儿歌,鹦鹉、八哥专门教人话……
枝头上忙得不可开交。百灵鸟妈妈沉浸在梦幻般的欢乐中,它似乎看见小百灵鸟在百鸟前的独唱,以及鸟儿们狂热喝彩的情景。
这一天清晨,百灵鸟母亲敏感地听到了极其细微的音响:从神秘世界里传出的信息。它迫不及待地四处活动,邀请好友们来欣赏小神鸟出壳后的第一支乐曲。然而,左盼右等,从早上到中午,从中午到黄昏,从黄昏又到第二天黎明,却一直毫无动静,面对的是一个冷寂得有如小圆石般的鸟蛋。
百灵鸟妈妈慌了,请来了仙鹤大夫。大夫轻轻叩诊和细心观察之后,难过地宣布:
“在最关键的时刻,小百灵雏鸟因缺乏母亲体温给予的力量,无法从里面冲出,已窒息在那小小的世界里了。”
百灵鸟妈妈一听此言,不由得大放悲声。它哭了一天又一天,将两眼都哭出血来,把百灵鸟的心都几乎揉碎了。哭到最伤心处,只听那可怜的母亲哀号道:
“我的宝贝儿,你为什么这样不争气呀,竟然辜负了我殷切的期望,白费了我的一片心机啊!……”
来劝解的黄莺和画眉,听得心惊肉跳,相互瞅了一眼,不知说什么才好。
2.小学寓言的写作 篇二
一、循文而悟理, 寓意的自然抵达
【现象描述】寓言教学是“言”“意”兼得的过程, 二者理应相互促进, 和谐统一, 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失之偏颇, 主要表现为重意轻言。有的教师盲目执着于对寓意的深挖细究, 穷追猛打, 而忽视了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把寓言教学等同于说理教育, 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揠苗助长》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下同) 时, 初读环节就直奔主题, 直接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反复启发下, 几个学生答出“农夫太着急了”这个结论。显然, 这个答案仍停留在内容层面, 与教师准备好的“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这个板书不符, 故而继续追问“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于是学生面面相觑, 课堂一片沉默。
【对策解读】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 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 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这个经典譬喻隐含的意思是:寓言故事, “言”和“意”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上例中的教师就犯了把“身体”与“灵魂”相割裂的错误。文本还未深读, 词句还未品味, 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都尚未具体感受之时, 突兀地空谈道理, 其理解往往是肤浅、刻板甚至是错误的。寓言篇幅短小, 情节简单, 但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却是丰满传神、栩栩如生的。教学寓言, 教师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 以文本为依托, 重在文字的训练与感悟上,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品读揣摩, 展开想象, 在故事里“走”几个来回, 待到故事了然于胸,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抵达寓意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适当而有效, 文本的合理拓展
【现象描述】作为寓言故事, 大多短小精悍, 浅显易懂,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 进行适度的拓展来丰富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是值得提倡的。然而我们在课堂上也看到了, 有的教师执教《螳螂捕蝉》时, 初读环节就出示文言文进行拓展,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从文本中逐字对照寻找释义, 给原本简洁清晰的教学任务盲目加码。这样不仅无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也直接影响了固有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盲目扩展, 甚至挖掘到“春秋时期, 吴国政局与各邻国关系”这样的深度, 逐一剖析。表面看教师引经据典, 文化味浓郁, 可实际上拓展的内容是否适当、使用的时机是否合宜, 都值得反思。
【对策解读】寓言教学应该在简约与丰厚之间把握好尺度, 既要关注年段要求, 又要联系文本特点。拓展必须做到“适度”和“有效”。只关注文本, 则稍显单薄;过度拓展, 则会使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教学内容过于艰涩, 导致教学过程繁冗低效。
同样以《螳螂捕蝉》为例, 了解吴国的实际处境是理解侍从喻谏成功的一个难点, 此时的拓展成为了必要。那么如何呈现拓展内容, 使之更有效?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以吴国为中心的列国环视图, 学生就能清晰地看懂吴国当时所处的环境:一旦它贸然出兵, 虎视眈眈的邻国对吴国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借助插图与简笔画, 这样的拓展, 简洁高效, 谁为螳螂, 谁为鸣蝉, 谁为黄雀,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目了然。当然, 课堂实践时, 最好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言出发, 抓住“大臣们认为, 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 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 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句品读, 再相机出示简笔画。这样一来, 言意兼得, 语文味会更浓郁, 效果也自然更好。
三、新鲜而有趣, 教法的推陈出新
【现象描述】寓言大多有亲切可感的形象、妙趣横生的情节, 与儿童有天然的联系, 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寓言教学就应当紧扣这一文本特点, 念好“趣”字诀, 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但遗憾的是, 我们不少教师, 眼里有“寓”有“言”, 偏偏缺失了“趣”。不管教材是以一个故事的形式呈现 (单篇寓言) , 还是以一个系列的方式组合 (二则或三则) ;无论是初学者的简单文章 (如《狼和小羊》) , 还是高年段的复杂文章 (如《螳螂捕蝉》) , 只要是寓言课, 就只走一个流程:出示课题, 质疑问难, 疏通文脉, 总结寓意。这种不关注教学对象, 不体现文本特点的流水线式的教学模式, 枯燥单调, 很难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学生这样学寓言, 既留不下形象, 也留不下语言, 更留不下情感, 而教学效果自然是既无趣也无语 (语文) 。
【对策解读】语文教学要达成语言教学的目标, 教法上就必须推陈出新, 把激发兴趣作为重点策略。那么, 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年段和教材特点来组合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流程, 让寓言教学新鲜而有趣呢?
以苏教版教材中的第一则寓言《狼和小羊》 (二年级上册) 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它故事性强、生动形象的特点, 抓住狼和小羊的对话, 通过自由练读, 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明白“找碴儿”“倒流”“背地里”“争辩”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训练学生关注提示语, 体会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读懂人物, 最后以伊索的点评来揭示中心, 初步概括出寓言的特点。学文后尝试续编故事:对付凶恶残酷的坏人, 该用什么办法脱离险境呢?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自然能在互相启发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收获满堂的惊喜。此法可以总结为“还权法”, 亦即把表演权、拓展权授予学生, 而学生则自然会“一朝权在手, 便把令来行”啦!
随着年级的上升, 在教学系列寓言 (如《寓言二则》《寓言三则》) 时, 我们可以用“教—扶—放”的方式展开教学, 把“还权法”扩大化。重点指导第一则寓言, 然后提炼出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学第二则、第三则寓言, 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找准兴趣点, 挖掘价值点, 吃透重难点, 让寓言教学得法得趣, 情趣盎然。
四、“多元”与“一元”, 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
【现象描述】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标准中关于“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的论述, 不加省察地对学生偏差甚至错误的回答, 采取一味迁就、盲目认同的态度, 这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以寓言《一路花香》的教学为例, 有学生认为, 课文中的破水罐虽然有裂缝, 但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 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 缺点也是优点, 破水罐比好水罐强———他忘了水罐的首要任务不是浇花而是装水。另有教师执教此文时, 盲目抬高破水罐的谦虚, 贬斥好水罐的骄傲, 把好水罐摆在了破水罐的对立面。像这样的“多元”, 偏离了文本自身的言语环境, 违背了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是一种盲目的多元、片面的解读, 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对策解读】珍视多元解读, 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 是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不容忽视的是, 教师在珍视多元理解的同时, 更加要注意尊重文本自身的价值取向。当学生的自由发挥、自主感悟发生偏差之时,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 发挥主导作用。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反复品读, 体会挑水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达到对文章寓意的正确感悟: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 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对于本文的寓意, 我们鼓励多元解读:作为好水罐, 它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破水罐能在挑水工的启发下找回自信, 尽力发挥自身的价值, 也值得肯定;而挑水工别具一双慧眼, 充满友善之心, 则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要我们能用这种积极向上、开放宽容的心态来解读寓意, 所有符合人性之美、道德之义的解读都是值得珍视的。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多元”或者片面局限于“一元”, 走非此即彼形而上的偏执之路。
3.小学寓言教学的运用方式 篇三
关健词:小学语文 寓言教学 运用
一.创造教学情境,提高学习主动性
寓言故事非常经典,许多经典的寓言故事都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经典的语句或者典型的精神的记忆。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应用这些经典的语句或者精神,并将其引导到课堂当中,作为教学开始的引子,这样便能够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寓言教学中,寓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给学生留下一个人生观念,这个观念一般情况下是从生活当中的某个小事件所总结出来的,所以便能够给学生讲述一个同样含有相同观念的小故事来引入新的课程。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等资料配合文本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一个课堂情境,促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环境当中,促使更好实现预计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寓言内容,感受寓言形象
寓言主要是借助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来描述一个观念、道理或者一个哲学思想,借助故事当中的事物或者人来描述一个个性特征鲜明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以促使学生感受估值当中的实际寓言形象,才能够真正理解故事当中的含义。
寓言的故事大多都非常生动具体,并借助这些内容来描述某个道理。对此,寓言教学的故事性非常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梳理清晰故事的清洁,才能够真正理解故事当中的形象。
例如,在小学语文《狼和小羊》的教学当中,教师想要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所想要描述的思想,就需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羊的“善良、单纯”和狼的“蛮横、奸诈”的形象。整个故事主要是从狼多次想要吃羊的借口开始,以向小羊扑去结尾。在帮助学生梳理清晰整个故事的流程之后,便能够直接感受到狼千方百计想要吃羊的心理,教师在此时稍加引导,例如“是不是外面的坏人也会这样做呢?”学生便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人贩子会千方百计的骗你走”等等。
三.学习并合理运用语言作品当中的表现方式
为了更加形象的塑造一个角色,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往往作家都会在寓言故事中使用比喻、象征、夸张或者拟人的形式进行描述,从而实现预想的讽刺性、教育性。在寓言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学会巧妙的运用这些表现方式,以有滋有味的语言展现寓言故事当中的情节,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看到”角色形象,从而完善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强化对寓言故事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寓言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拟人主要是将故事角色“人性化”,典型案例《乌鸦和狐狸》中,狡猾的狐狸通过多个巧言妙语欺骗了乌鸦,最终获得了“一块肉”,这样的乌鸦和狐狸的形象都有明显的人性思想和性格,教师便可以通过这样的人性思想和性格以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角色的特征,也就是乌鸦的贪慕虚荣、狐狸的奸诈狡猾,之后便可以总结寓言故事的表现手法,从而完成一个有效的寓言故事教学。
四.注重寓言教学的目标
寓言教学主要是以具备趣味性的故事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其中的语言比较简单,内容也并不复杂,所以教师需要时刻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紧扣故事当中的“关键词”,从而实现语文素质、知识内容双向的教学。例如,在《守株待兔》的教学中,需要紧扣“守”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守”?为什么要“守”?“守”的结果是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问句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从而实现能力与知识的培养目的。
教师在开展寓言教学时,不得随意而为,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否则便失去了寓言故事的教学意义。在寓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传授寓言故事的自主学习方式,例如总结故事的方式、掌握故事中心的方式等等。总结故事不同于背诵和朗读,其需要学生对整个寓言故事进行贯穿性的理解,并用精髓的语言描述整个文章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例如,在《拔苗助长》的教学中,虽然故事本身的情节就非常简单,但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小,独立表达还存在明显的困难,对此,教师就需要逐渐引导学生,教学生如何进行总结,可以以寻找故事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方式先讲述一次全文,然后将其中一些可以删除的字句删掉,从而总结出最终的故事内容。
4.写作素材-哲理寓言故事 篇四
1、白马的悲哀
很久以前,有一匹英俊高大的马,发现了一处非常好的草场。这匹马非常兴奋,认为自己和伙伴们可以不必再到处跑着找草场了,这片草场可以吃一辈子了。 就在这匹马万分高兴的时候,有一头美丽的梅花鹿跑过来吃草。那匹马气势汹汹地吼道:“这是我的草场,给我滚出去!”小鹿抬起头,看到的是一匹高大的马,便和气地说:“马伯伯,你说这是你的草场,有证据吗?” 这匹马飞一样地跑走了,它在山下发现了一户人家。白马非常有礼貌地对这家主人说:“请你上山为我做证好吗?”这家的主人想了想说:“我可以答应为你做证,但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我要给你戴上笼头和马嚼铁……”为了要那片草场,那匹马爽快地答应了这个人的要求。 这个人给马戴上了笼头和马嚼铁,骑着马来到了那片美丽的草场,他为白马做证,草场是属于这匹马的。结果,白马真的成了那片草场的主人。不过,戴上笼头和马嚼铁后,他必须为做证的人每天去耕地、驮东西。 那匹想霸占草场的白马成为了人的奴隶,它的子孙们也成为了人的奴隶,而小鹿们至今仍是自由的。
2、凡人的“愚”和智者的“蠢”
在中国,“城门过不去扁担”是流传很久的寓言。论宽度,扁担或许横着通不过城门,后来有人提醒:将扁担竖过来不就过去了?这一招果然奏效。急了一身汗的凡人终于过了城门。 智者也有“愚”的时候。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曾经养过两只猫: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在留猫洞的时候,他在门上留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洞,意思是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可是他发现猫并不按他的设计办事,小猫有时也来往于大猫洞,并非绝对通行特意给它留的小猫洞。牛顿顿感自己的想法过于蠢笨了。 凡人也好,智者也罢,大约都会有“愚”或“蠢”的时候,其实这并没啥,认识了并改过了也就行了。
3、铅笔+橡皮=55万美金
律蒲曼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画家,他一度穷得除了画具和一支短短的铅笔之外一无所有。由于绘画时需要用橡皮擦,往往要花费很大功夫才能找到,待把画面擦好后又找不到铅笔了。如果把橡皮擦用丝线扎在铅笔的另一端上不就解决了吗?实验之下,他发现这种方法仅仅能够凑合使用,没多久,橡皮擦又从笔端掉落下来。 几经思考,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剪下一块薄铁皮片,把橡皮擦绕在笔端再包起来,这样一来果然管用了。“说不定这玩意还能赚钱呢!”律蒲曼有了申请专利的念头。于是就找亲戚借钱申办了专利手续。果不其然,当他将这项专利卖给RABAR铅笔公司时,他得到了55万美金。
4、合脚最重要
一位朋友说,他亲戚的姑婆一生没有穿过合脚的鞋子,常穿着巨大的鞋子走来走去。晚辈如果问她,她就会说:“大小鞋都是一样的价钱,为什么不买大的?”每次我转述这个故事,总有一些人笑得岔了气。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商人,却有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而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5、八哥与蝉的寓言
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都选了一些古代的寓言。有一些在我看来很好的寓言,却没有能够入选,比如明人庄元臣《叔苴子》中的这一则:八 哥鸟生长在南方,南方人捉来经过调教,它就会“讲话”。其实它只是在模仿人的声音,翻来覆去,讲的都是从人那里学来的几句现话,仅此而已。 有一次,庭前树上的蝉正在高歌。八哥听了,讥笑蝉发不出人的声音。蝉便说道:“你学人的话虽然学得像,却完全不是你自己的话,而是人的声音;我所唱的,却是我自己的歌呀!”八哥于是感到了惭愧,从此以后,它就再不学着人讲话了。 如今学别人口吻跟腔调作文的人,大约是不知道惭愧的八哥鸟变成的吧。 适于八哥鸟生长繁殖的环境,很少听到“自己的歌”,因此知惭愧的八哥鸟也就很少了。 要到什么时候,庄元臣的寓言才会被选入教科书呢?
6、“蜀州”还是“蜀川”
中学语文课本选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入蜀的那首诗,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现为高等院校教材),也选了王勃的这首诗,诗题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学生由中学进入大学,发现“州”字少了三点,这是怎么回事? 经查《旧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四》,找到了蜀州这个地名的命名时间,蜀州这个地名是武则天朝垂拱二年(686年)开始出现的,一直存在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从天宝元年(742年)起,到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止,改称唐安郡;从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开始,直到唐灭,复称蜀州。
唐时的蜀州,即今之崇州市,它在成都西面约50公里处。 再看王勃的生卒年。《旧唐书·文苑传》王勃本传,记其生卒年甚详:“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此处“上元”,是唐高宗的年号,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这条史料说明,在蜀州地名出现前(或前),王勃就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他是不可能在诗题中使用“蜀州”这个地名的。 再从这首诗的`题目对友人官职的称呼来做分析。王勃称这位姓杜的朋友为“少府”,少府就是县尉。唐代的官制,州一级没有“少府”这个官职。由此可见,“少府之任蜀州”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而说“少府之任蜀川”是可以的,“蜀川”是对蜀的泛称,唐人称蜀地每每称为“蜀川”。
7、交叉圆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相处最近的是亲人和恋人,但有时欲亲近反而疏远,爱反而产生恨。是什么魔力在点化着世间的因缘? 没有魔力,却有规律。一位生物学家在澳洲的高原上研究狼群,发现每个狼群都有一个半径15公里的活动圈。把三个狼群的活动圈微缩到图纸上,便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个圆圈是交叉的,既不隔绝,又不完全相融。狼群在划分地盘时,留有一个公共区域。相交部分为它们提供了杂交的可能性,不相交部分又使它们保有自己的个性。当活动圈重合,狼群则厮杀,活动圈相离,狼种则退化。 交叉圆理论向世人暗示了一种与亲爱的人相处的艺术。亲密的人之间,应该是两个相交不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可以尽享亲情和温馨。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有的天地和色彩甚至隐私。再亲密的人,也不应该将这部分慷慨地全部让出,也不能因一时矛盾无限地扩大。当两个圆没有了距离时,加重的只是阴影。在阴影的笼罩下,放弃与获得都被赋予一种疼痛和悲壮。
8、一组说法
女人应该注意这些信号:他殷勤,那是他刚刚爱上你;他笨拙,那是他深深爱着你;他从容,那是他已厌倦你。 ——一个心理医生的提醒 我有跟别人不一样的视野,可能是长了一对复眼,复眼看东西就会比别人广。 ——重出江湖的王志东谈自己在技术与管理上的交叉优势 每天你都会跟许多人擦肩而过,有些人可能会变成朋友,有些人变成知己,所以我从不放过可以跟大家摩擦的机会。 ——著名导演王家卫的说法 选择了记者这样一个职业,就像选择了一扇可以支起镜头的窗。镜头里的人影,镜头外的声音。还有举着镜头的自己。镜里镜外,戏里戏外,雾里雾外,交错着晃动。
——《每日新报》“倾诉空间”主持人阿莱在其新著《月亮后面》中如是说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一直是相当残酷的;开始是大自然残酷,现在是人残酷。人类对大自然施暴时蔑视所有的规律;大自然对人类报复时却遵循所有的规律。 ——到底谁更残酷? 蠢女人,活该! ——深圳一女子因爱美去深圳华强北女人世界的某美容中心漂唇,结果感染生脓包,前往索赔时被店方斥为“活该” 人说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说人是万能的:既能生孩子又能生气,既能造导弹又能造谣…… ——到底谁是万能的? 幸福就是健康,加上坏记性。 ——影星英格丽·褒曼的幸福秘诀,话的后半句很像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既不能犯规,也不能犯傻 ——北京奥申委秘书长屠铭德说申奥成功经验之一。其实,这一经验也适用于人生 这实在是欺负死人。 ——市价260元的骨灰盒在长沙殡仪馆要价560元,贵到当地许多居民“死都死不起” “长城也要拆吗?” ——有人看到长城城墙上写有“拆”字,发出如此感叹
9、会推测的农人
见微知著,是一件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 法国有个童谣描述了自然界的一种“荷叶”现象:池塘角落最初只有一片荷叶,但荷叶的数目每天会比前一天增加一倍。假定一共需要30天,整个池塘就会充满荷叶。但是在前28天,根本没人理会池塘中的变化。一直到第29天,村里人才注意池塘的一半突然充满了荷叶。到第30天,整个池塘都布满了荷叶。 在自然界,物种的生长是如此,物种的灭绝也是如此。当一个物种刚开始灭绝时,通常并不易发觉。走过了一段慢慢加速的衰退期后,接着就是快速绝迹。 一些大企业的消失也是如此。 在这方面,印度的一些农人有着洞见未来物候的极强能力。当他们得知季节雨危害恒河上游区域时,他们就会毋庸置疑地推测两天之内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里希克锡、三天之内在阿拉哈巴德、五天之内在贝那雷斯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10、生命需要共鸣
一位旅游爱好者驾着自己的爱车取道西北,向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进发,从唐古拉山山口进入青藏高原后,险恶的地形让这位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手心冒汗。 旅途孤寂是一种极具危险的东西,他开了汽车中的收音机企图减轻这种死一般的平静,但收音机里收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到达海拔四千米后,公路的两旁已很难看到活物了,那里只有冰天雪地和随时骤起的狂风。终于他的越野车坏了,而且他竟然查不出故障的原因。他出发前曾在网上查过有关资料,他知道自己现在只能等待过往的司机,让这些常年跑运输的汉子维修他的车子或者拖着离开这里。 于是,他把越野车当成了家,他在车上一等就是三天。
5.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策略解析 篇五
一、《自相矛盾》教学实例及策略
多媒体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在讲授生动形象、有趣味的内容时, 建议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不但能更生动地表达故事内容, 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还能加深印象。
首先,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体裁。其次, 由教师带领学生读准读通这个故事, 把其中容易读错的字词纠正过来, 讲授新词和释义。然后让同桌二人互读, 互相指出错误并进行更正。此步骤进行完之后, 学生对故事梗概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初步的理解。
这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这则小故事的动画视频, 生动形象地将故事演示一遍。此时, 学生的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提问, 让学生进行抢答。问题一:什么是矛和盾?在文中有没有比喻义?如果有是什么?问题二: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 到底会有怎样的结果?问题三:在实际生活中, 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问题四:你对故事中的楚国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印象?问题五:从楚国人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以上五个问题的设置是递进关系, 一步一步接近故事所揭示的人生道理。每个学生对故事的理解都有所不同, 教师应对他们的答案多加引导, 肯定其答案中正确的部分, 不要轻易进行否定, 以免打击他们的思考积极性和思维创新。
二、《螳螂捕蝉》教学实例及策略
《螳螂捕蝉》是一篇典型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很容易理解, 教学重点是挖掘故事蕴含的道理, 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关系, 认清“眼前利益”与“潜在祸患”之间的取舍关系。
笔者认为, 该寓言的教学流程可与上文《自相矛盾》大同小异。首先是通读课文, 读通读顺, 用多媒体播放故事视频导入故事,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人物关系, 再次是感知和复述故事梗概。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所说的“眼前利益”是什么?“潜在祸患”又是指什么?由“少年→黄雀→蝉→螳螂”这样一个关系揭示出“其他诸侯国→吴国→楚国”的关系, 进而提炼出这样一个人生道理, 即“潜在祸患→目前行动→眼前利益”。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蝉、螳螂、黄雀来讲, 各自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在面对这些诱惑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心理活动?他们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又如何去避免隐藏的祸患呢?在理清上述问题之后, 学生们对这则寓言故事的理解已经比较透彻了, 这时教师可组织一个趣味游戏来加深他们的印象, 在欢笑和轻松的氛围中, 寓言故事的真意也深入到了每一位同学心中。
6.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的教学思考 篇六
一、理清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井底之蛙》《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通常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来说明道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故事所讲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并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或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某个字词的意思,以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中,“亡”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字词的意思,掌握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让学生领悟“后悔”和“接受”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就此故事展开讨论,假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应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对话部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但是几乎每则寓言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且情节富有变化的故事,语言精辟、简洁易于朗诵,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寓言中的动植物都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进行描绘和刻画,使得整个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新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寓言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领悟故事的寓意。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列举身边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学以致用。学完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假设某些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生活问题将会如何应对,加强师生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的知识,还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为了使寓言中的教学寓意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进行认真感受。同时将故事中的形象与实际中的具体形象真是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所要刻画的形象,深入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
三、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推荐课外寓言作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例如,可以推荐《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伊索寓言》或是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等,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两到三篇寓言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寓言故事,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另外机智、滑稽、富有讽刺意义的寓言故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小学生创作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由于寓言故事的寓意通常是深刻且多面的,语言简练,还有一些寓言只讲故事却不明说道理,故事结尾还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悟。所以,教师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特征续写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改编、仿写寓言故事。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里作者没有说明小羊的最后命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点艺术空白,以“小羊得救”为题,自由发挥续写结局,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理解作者意图,掌握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形式上,寓言故事的语言精辟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篇幅短小而结构严谨,是一种简短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和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善恶观,故事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寓言故事把讽刺对象的内在本质充分揭露出来,让学生在嘲笑故事里丑角滑稽可笑的同时,领悟到真正的生活哲理。例如《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担忧禾苗长不高的宋国人,为了让禾苗快快长高而将禾苗往上拔,结果导致禾苗都枯萎了,这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另外,寓言故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使用拟人、象征和夸张等文学表现方法,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曲折性。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夸张有趣的情节与丰富的哲理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寓言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题材,对教导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区别寓言与童话,它们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童话的故事极富幻想色彩,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而寓言则多源于现实,故事内容多是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某种人的讽刺和箴戒,虽是虚构的故事,但却能诠释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五、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发散思维
以往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时,往往都是按照首先分析教学思路,然后再按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将寓言中所揭示的寓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相对片面,且具有较高的模式化成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加入是符合学生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特点的。将语言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寓言教学时要进行创新型教学,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将《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时,由于电视剧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都会有所涉及,学生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8人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情节以及根据自己的现象设计一段情节进行表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为了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美好品质的养成,就要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具体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其中,寓言教学是符合该阶段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特点的重要教学篇目。为此,教师一定要进行恰当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寓言教学要注意以上几个关键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把提高寓言教学质量的目标和培养学生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小学寓言的写作 篇七
[关键词]寓言;盲人摸象;小学生;认识事物;启示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寓言《盲人摸象》一文,从童心童趣出发讲述了四个盲人(不管这四人是先天而盲,还是后天因故而盲,总之盲前未曾见过大象是何物),仅凭对大象某个部位的一触之感,就妄加断言大象的整体形态如何如何。成人闻之,无疑会笑其浅识,但对那些未曾亲见大象的小学生来说,也难免惑然——到底谁说的对呀?故此,本人从正确认识判断事物的视角浅析如下。
一、寓言《盲人摸象》梗概
一天,四个盲人闻听赶象的人来了,因好奇象是什么样儿的,遂求赶象人让四人摸一下。盲人甲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盲人乙摸了象的牙,说“象跟又圆又光滑的棍子一样。”盲人丙摸着了象的腿,就反驳说:“你们俩说的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盲人丁摸的是象的尾巴,大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粗绳子一模一样!”四人你争我辩,都认为自己说的对,谁也不服谁。赶象的人对他们说:“你们都没说对,但一定要摸遍象的全身,才能知道象是什么样儿的。你们每个人只摸到象的一部分,就断定象是什么样儿的,怎么能说准?”
二、《盲人摸象》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启示
(一)兼听则明,要学会调查研究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指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如何才能兼听?无非是遇事多问问别人,亦即调查研究。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是调查研究的大家。毛泽东曾言:“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在敌营里布置了伏兵,第三次就打了胜仗。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遇事不调查了解,或对情况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刻,很难把事情办好。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够日臻完善、趋于正确,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其实,盲人想要知道大象形状如何,既可以亲手摸,也可以不摸而询问赶象人,亦即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多看几遍课本里的例课,或虚心向同学、老师请教,也便迎刃而解了。
(二)维护正义,为真理努力奋斗
真理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是主观认识对客观实际的一致和符合。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一切生物都不是神的特殊创造物,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进化来的,猿猴是人类的祖先的进化论思想,首次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尽管宗教不欢迎进化论,攻击进化论与神意相抵触、触犯造物主,粗暴地污蔑猴子变人,进化论依然是科学的理论,猴子变人仍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毛泽东曾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623页)。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人们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认识,甚至完全相反的认识,但作为真理性的认识却只有一个,只有那种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符合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
(三)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623页)。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天文集》中提出了“地心说”,即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宇宙中心,而太阳、月亮等星体都围绕地球运转。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测研究,1543 年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提出“日心说”,认为行星旋转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本身也在转动。日心说引起宗教势力的极端仇恨,他们以“反对圣经”为罪名,把坚持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活活烧死,直到1980年10月才为沉冤300 多年的伽利略平了反。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对于小学师生的意义上之得失,下之利病在于:对于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在未得出正确的结论之前,一定要坚持己见、不人云亦云,即便是多数人都不认可的事情,也不轻易改变主意,给争议以必要的实践检验。
(四)捍卫真理,不遮不掩敢说真话
古人云:“朝无敢言之士,廷无执咎之臣,上之得失,下之利弊,虽欲匡救,何由知之?”见可,自古以来讲真理、说真话的人,不仅是一件难事,而且还要顾及相关联的诸多利弊。即便是在民主的当下,敢于秉公执言的人,也并不很多,甚至因此而受到不应有的责备。正因如此,更应鼓励和奖赏那些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人,以期扶持正气、扶植人才。坦诚讲,坚持真理并非易事,只有树立宁肯得罪人也不亏于党的精神,勇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哪怕为此暂时受到误解,也绝不畏首畏脚,相信只要出以公心,终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要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
三、结语
寓言《盲人摸象》故事,虽有对盲人的戏谑之嫌,但对于见识浅显、学识有限的小学生而言,却是一篇难得的认知类范文,尤其是启蒙教育阶段,这类小故事看似人皆尽知、充满笑柄,实则大有启智作用。而这些启智不在于大象到底是什么样的,而在于语文教师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判断事物,进而树立真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秀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新探讨[J].岭南学刊,2007(01).
[2]张容.试论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J].新课程研究,2009(06).
[3]张韵唯.毛泽东思想中的辩证法光芒[J].学理论,2012(29).
8.小学寓言的写作 篇八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写作教学都深受重视,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写作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写作是一个人求学生涯中写作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其写作习惯和写作能力形成的逻辑起点,对其日后写作本领的养成和创造思维的开发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因而我们应该把目光特别投入到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上来。小学语文写作不仅是小学生最惧怕和头疼的事情,而且是让小学语文教师头疼的事情。那么,该如何解决小学生畏惧写作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如何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更为有效地实现写作教学目标?我认为,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写作提纲是一种便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2. 写作过程的研究开拓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
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对写作的研究逐渐集中到对写作过程的关注上来。在大量的研究结果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Hayes和Flower的研究,他们运用口语报告法对被试的写作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写作心理模型。他们认为,写作过程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写作前的构思与计划,根据写作任务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关信息,并制定文章的写作计划,设定写作目标。这一阶段对于能否完成一篇好文章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转换,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把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与计划相一致的用文字符号表达的正文。回顾,对已经完成的正文进行检查和修订、加工和润色,使正文有所改善。这三个阶段的写作过程不是按既定的顺序直线进行的,而是三方面的活动相互作用、交替或循环发生的。后一个阶段的发生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而前一个阶段也可以与后面的阶段共同作用于整个写作过程。其后,在深入研究发掘写作过程内质的基础上,他们对自己原有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补充:写作过程已不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单一流程,而是由写作环境、作者的长时记忆和写作过程三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循环系统。写作者对写作过程各阶段的活动具有自我“监控”的作用。对写作过程的深入研究,为我们从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来指导写作教学提供了依据,使写作教学的研究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同时也为我们改进原有的写作教学模式开启了新的思路。
2.1 写作前构思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要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写作过程的三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构思与计划作为写作过程的第一阶段是首要的、基本的、最为关键的。只有决定好了要写什么,怎么来写,才能使后两个阶段顺利的开展下去,即把构思转换成书面写作,并且对已成形的书面写作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基于这一点,国外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写作前构思的研究。Hopman和Glynn(1989)对写作前目标设定的研究发现,要求设定目标的被试所写的文章更长、更好。Cha(2006)的研究表明,写作前计划的质量与写作成绩的分数有较高的正相关。Natalie(2007)对三年级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的研究表明,写作前指导的内容和时间与写作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国内对写作问题的研究虽然也已开始起步,但对写作前构思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2.2 写作提纲策略的研究揭示了写作提纲在写作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
写作前构思的方法和策略较多,包括聚类、自由随写、列清单以及列提纲等多种形式。Carey、Flower和Hayes(1987)等考察了构思活动中所形成的写作提纲的质量与后来实际所写出的文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写作提纲的数量与成文质量、提纲质量与成文质量、构思时考虑读者与读者对成文的接受性、对文章中心的构思与成文中心的明确性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说明写作前的构思极为重要,而且写作计划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戴健林、莫雷(2002)则就提纲策略对写作成绩的影响作了研究,探讨了书面、心理、半书面三种不同形式的提纲对写作成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写作者在构思阶段运用自己拟定的不同形式的提纲对写作成绩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半书面提纲效果最好,且与书面提纲有显著差异。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写作提纲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它为文章写作的总体构思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加工模式。列提纲表现出对写作过程的辅助作用,能帮助写作者组织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同时以一定的逻辑呈现材料,方便写作者理清写作顺序和思路。Kellogg(1988)还认为提纲使写作者将注意力贯注于单纯的观念转译从而减轻了认知负荷。
然而,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自己制定出完整并结构良好的写作提纲恐怕还是有些困难的。许多研究者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Voss(1983)等人的研究发现,有关写作主题的知识对于观念的产生和组织都有极大影响,专家明显优于新手。Taylor(1985)则认为,造成学生写作说明文困难的原因是没有注意文章的结构,不懂得如何把毫无组织的说明性材料整合到文章里。另外,Bereiter和Scadamalia(1987)的研究还发现,年幼的写作者很少有构思活动,他们只会拿起笔来就写,以后随着写作能力的发展,构思活动才开始逐渐出现,但是他们的构思主要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局性的。因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直接将高质量的、写作目标明确的写作提纲呈现给他们,让他们以提纲为模型展开写作。
3. 写作提纲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综上所述,教师将高质量的、写作目标明确的写作提纲运用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开展写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写作成绩的提高,这在小学低年级的写作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低年级小学生的写作目标就是掌握最基础的写作套路,了解“什么是写作”。但由于教师提供的提纲都是一样的,学生的作文内容可能会单一,甚至雷同。事实上,写作应该是一项充满创造力的活动,因而,从长远角度来看,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培养他们依据作文题目要求,独立编制写作提纲的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写作思路,明确写作目的,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授之以渔”,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写作成绩的真正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奇,林洪新.四则混合运算规则的样例学习.心理学报,2005,37,(6):784-790.
9.小学寓言的写作 篇九
一、改变传统,提升学生日记写作的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日记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作文写作的要求为学生布置日记任务,甚至会有字数、内容等方面的要求。这样模式下的日记写作教学为部分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对日记的写作兴趣。对此,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日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衡量学生日记写作的标准,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写作空间,从而激发学生日记写作的兴趣。
首先,教师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生活圈相对较小且生活内容相对单调,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写作素材,时常出现写流水账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提示,如:“日记的写作范围不一定仅仅局限在课堂、学校生活,大家也可以多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社会新闻、书籍资料中记录、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你有什么影响,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形式拓展学生的日记写作思维,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日记中有话可说、有话愿说。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升小学生对日记写作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生活感悟
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学习环境中,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知识。所以,在小学日记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为学生创设日记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从学生的日记中捕捉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
以“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这一背景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六一你们想怎们过呢?”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尚小、玩心较重,因此对节日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借助一些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同学们,你们知道六一儿童节起源于哪个国家吗,它又是怎么由来的呢?”由于小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所以教师可以抓住他们这一特点为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同学们还记得往年的六一儿童年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吗?那一天中有没有你最难忘的事情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情境创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日记写作热情,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感悟。
三、积累素材,提升学生的日记写作水平
据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在日记写作中存在词不达意、语句不顺、逻辑混乱、内容单调等现象,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日记写作效率的提升。对此,在引导学生日记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日记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日记写作内容,促进学生日记写作水平的提升。
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注意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在遇到课文中精彩的段落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仿写练习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其次,要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通过课外阅读开阔其视野、拓展其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害可以建议学生建立一个素材本,将他们在日常课文中、课外阅读中的好词好句以及精彩的段落进行整合、分析并记录下来,为自己将来的日记写作练习积累丰富的素材。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与发生的事,引导学生积极挖掘实际生活中的日记写作题材,以丰富小学生的日记写作内容。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日记写作技巧,如:可以从日记的题目入手,鼓励学生拟出一些标新立异的题目;从一件小事中引出其映射的大事件等。
四、认真批改,通过赏识表扬学生促进其进步
批改与评价在小学生日记写作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批改的形式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发现学生日记写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为其做出不同评语,以提升小学生的日记写作水平。但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日记时,应以赏识鼓励、表扬为主的形式评价学生的日记,以增加学生日记写作的自信。
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十分在意。因此,为提升小学生的日记写作兴趣,教师应在学生日常的日记写作中做出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以增加学生的日记写作信心。事实上,大部分小学生的日记中时常记录一些生活琐事,这些事情可能无法吸引教师的眼球,时常造成教师批改的随意。但这些随意可能就是扼杀学生日记写作兴趣的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在批改评价学生日记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要能从平淡的日记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采用以鼓励为主的评语激发学生对日记写作的兴趣。同时,教师在鼓励学生之余可以借助评语为学生渗透一些写作技巧,通过这样的形式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日记写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为学生将来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以提升自身的日记写作水平。另外,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日记采用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摘要:日记是一种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其内容源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其表现形式相对自由,可以写人、记事、状物或抒情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有助于为学生将来的写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小学日记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且部分家长、教师对学生写日记的要求较高,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日记写作兴趣。本文就对小学生日记写作兴趣的培养进行一些探析。
关键词:小学生,日记写作,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安文萍.试述培养小学生写日记的兴趣[J].新课程:上,2015(7).
[2]史荣梅.从日记入手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
[3]华芸.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J].赤子:上中旬,2014(20).
10.小学寓言的写作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故事指的是那些通过简短精悍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寓言故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代表作,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伊索寓言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小学生,因为寓言跳不出故事的框架,而对故事存在着强烈需求的往往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毕竟对于中学生来说,童年的告别也让他们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告别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里面的一个独特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而这就给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寓言故事的教学困难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寓言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学生日常阅读的一些课文一样在字数篇幅上比较长,它通过概括性的语句,亦或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将整个故事所要表达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寓言这样的篇幅文字形式,就给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困难。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设计时,要注重寓言大意的疏通性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理解寓言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毕竟,如若学生对于寓言所要讲述的内容都不能理解知晓,那么,他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是不成功的。那么,教师要如何去疏通文章大意呢?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字词的解释,固定语句的阐释讲解来进行,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揠苗助长”这个名字来进行阐释,揠苗助长首先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或事,“揠”,又通“拔”,“提、拉”的意思,苗“禾苗”,“助”帮助,长“长大、生长”,揠苗助长字面意思就是通过提拉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揠苗助长》的内容大致为: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内涵
寓言虽然篇幅短,字数少,但它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绝不输于那些篇幅上,字数多的文章。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和内涵往往简单易懂,但又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会经常去犯错的地方。寓言故事的存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对于人的一个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儿童、孩子的思想启蒙意义。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往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比如《揠苗助长》是关于农民种农作物的故事,《掩耳盗铃》是小偷偷东西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都见到过,亦或是遇到过的事情,因此,对于寓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掩耳盗铃》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过与故事中小偷类似的错误,比如偷吃了零食却忘了擦嘴巴;说完成了作业,却不见把作业交上来,等。
三、注重扩展性延伸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涉及到的寓言故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寓言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延伸性的教学,比如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故事书,比如《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此外,还可以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因此,可以根据自发的寓言故事编写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寓言故事的叙述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总结】
寓言故事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的,它对于健全学生的任何,启蒙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大意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故事能够有一个好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真正的做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得过且过。
【参考文献】
[1]苗增科 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2012,16:12。
[2]马玉玺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J].学周刊,2011,08:186-187。
11.小学寓言的写作 篇十一
一、通过点、线结合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句子的能力。
任何语言都有内在联系。英语也不例外, 这种联系无非就是:词—词组—句子。许多学生无从下笔,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 词组不认识, 句子不会译。要攻克这一难点, 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记单词的督促和检查, 另一方面要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 激发起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如, 颜色单词“green”、“brown”分别是“绿色”、“棕色”的意思, 而大写“Green”、“Brown”则是姓氏“格林”、“布朗”的意思。我还指导学生每见到一个单词, 从词性、近义词、反义词、相关词组等方面找找与其有联系的词或句。这样不但拓展了词义,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单词、背单词的兴趣。如go这个单词, 是动词, 反义词是come, 相关的词组常用的有:go home, go to school, go to bed, go to sleep, go on, ect.词组增加了单词的内涵,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二、注意英汉差异, 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法。
许多学生写英文短文, 都习惯用汉语去思考。写出来的句子, 读起来很拗口, 句意生硬, 令人费解。甚至有的学生将汉语句子逐一对照译成英语单词, 拼凑成句子。如, 句子:上个星期天, 我爸爸坐船去了上海。译文成了:Last Sunday, I father si ship go to Shanghai.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如, 汉语中没有时态和语态的复杂变化, 只借助于助词“着, 了, 过”。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和语态变化。词—词组—句子, 这三点由于时态和语态, 而不能成为一线。再如, 英语中名词分 (1) 可数名词—单数名词—复数名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 (2) 不可数名词:water, furniture, advice。 (3) 名词单复数相同:sheep, deer, fish。 (4) 既能可数又不可数的名词:hair, wood, paper, rain, sand。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一些固定搭配, 动词与其主语的一致, 称谓的一致, 等等。这些差异只要通过不断的积累, 就能在实际运用中应用得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 更标准, 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三、运用适当的训练方法。
1. 写作和任何形式的知识一样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
基础知识和能力并重, 听、说、读和写并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遇到优秀的句、段或篇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 把它们作为范例, 在自己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又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不同之处, 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法, 切忌出现汉语式的英语。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切忌一点到底的错误方法。
2. 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用学过的词、短语或句式, 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法造句。换课文中的人物、时态、语态或体裁等改写课文。将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短文。总而言之, 写作要先易后难, 先短后长, 先写正确句子, 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 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 限定字数经历少到多。
3. 分程度要求, 注意讲评, 鼓励优秀, 耐心帮助后进生。
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 对学习差的要求要适当低一些。充分利用板报、专栏进行优秀作文展览, 经常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英语作文讲评过程中要经常指出优点, 以利模仿, 指出缺点, 警示避免。在训练写作时, 要少给学生完整的范文。因为如果经常给学生范文, 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写, 而是等着老师念范文, 自己去背。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背烦的, 背烦了就更不愿去写了, 形成恶性循环,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更不用说培养语言能力了。
4. 学生动笔写作前,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不是给一个题目或者一幅图, 就要求学生动笔写。
为了使他们少犯错误, 教师还要经常性地列举错误的表达法, 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在批阅作文时教师要随时标出错误之处, 并要随时记录学生所犯错误, 把学生的错误加以归类总结, 把普遍性的错误提出来, 让学生集体改错, 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做到正确规范。
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作文训练之前, 我首先把学生分组。各组都包含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老师给出训练题目后, 先要求学生在组里进行讨论, 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各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 全班再质疑、讨论、归纳。这样, 不仅避免学生跑题、走题, 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讨论出提纲后, 各小组再次讨论, 将中心句、重要句落到实处, 做好以好带差的工作。这样学生就可以动笔写了。写好后, 各学生在小组中朗读自己的文章, 在组内进行首轮的改错。老师再抽几篇作为范文, 在全班进行集体讲评, 指导学生改错, 写出更规范、更符合英美语言习惯的好词、好句。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会了评价。合作学习也可以缩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差异。
【小学寓言的写作】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看的寓言故事07-22
小学寓言08-30
小学生写小乌龟的寓言故事10-21
小学寓言故事剧本07-19
寓言故事小学作文11-11
小学六年级童话寓言作文11-02
小学生寓言小故事12-20
小学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教案08-26
小学五年级《伊索寓言》读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