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

2024-10-19

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精选18篇)

1.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 篇一

资产管理部岗位职责包括了资产资产管理部部长、资产管理主管、经营计划主管等管理层的岗位职责,同时也包括了固定资产核算员、资产助理、流动资产管理会计、资产预算员、固定资产会计等员工的岗位职责。

资产管理部是负责企业资产运营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编制资本运营计划并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对各部门资产运营成果进行考核,负责进行企业财务监控,定期提供财务分析报告,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核算、新员工管理清查、转让及处理等工作,有对投融资管理方案的提案权和审核权。

资产管理主管岗位职责

1、在财务经理的直接领导下,负责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商品、物料用品、原材料的制证、账簿管理和企业购买力的申报、记账和报表工作

2、检查企业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物料用品等财产物资的使用保管情况,注意发现和处理财产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

3、负责审核和编制商品、物料用品、原材料的记账和以上账户收支业务的登记、结账、对账工作

4、负责收集审核各部门的物资购置计划,根据库存情况核定购买量,按规定报有关领导批准后,组织安排采购。

5、财务制度 对固定资产账面与实物一致性、可用性进行检查核实,对货币资金进行管理

6、负责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制定与可行性分析

7、对存货进行清查,负责存货最佳数量、订货的分析与控制

8、负责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定期提取工作的报表审核

9、组织全公司的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和不定期的抽查工作

10、每月负责汇总各部门的物资领用计划,督导采购部门和仓库落实计划的实施情况

11、完成领导交待的其他事项

2.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 篇二

财务总监定位问题包括3个方面:一是组织定位, 包括在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中的定位问题, 也就是岗位设置和任免。从组织定位来看, 财务总监既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 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总监在组织结构中是公司高级执行层的重要成员。

二是角色定位, 即财务总监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 还是二者兼有的问题, 即在执行职责时的上下级关系的定位问题。从角色定位来看, 财务总监兼具财务分析师、管理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这3种基本角色。财务总监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中承担着理财、控制和监督职责, 其工作可进而归结为价值管理 (理财) 和行为管理 (控制和监督) 两个基本方面。

三是职责定位, 即到底哪些工作属于财务总监的职责范围之内, 该对什么工作结果直接负责任的问题。从职责定位来看, 可以表述为:监督与报告运营的过程和结果, 实现价值提升;进行制度建设和优化, 以保证各项业务的有序进行, 以制度创新为企业价值提升奠定基础;沟通交流、寻求理解和共识以营造内外和谐的运营环境。

二、财务总监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 财务总监委派制导致新的委托代理问题产生

委派财务总监的做法产生了新的委托代理关系, 即财务总监与委派者之间的代理关系, 从而导致财务总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财务总监也有其自身的效用目标, 而这一效用目标与委派者的效用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 财务总监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代表所有者的利益行使监督权和决策权。

(二) 财务总监的职责定位不清

在实践中, 财务总监经常与财务部经理、会计主管等职务混为一谈。职务定位不清混淆了财务总监的工作性质, 也降低了财务总监的地位, 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和独立性。所以对财务总监的定位首先应该统一、明确, 并充分肯定。由于对财务总监定位的不准确, 造成了财务总监的权利和职责在实际运行中常常出现偏差, 该享受的权利无法实现, 或不能充分实现, 该履行的职责也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对财务总监的角色充分肯定的基础上, 应严格按照财务总监的权责范围, 规范其行为。

(三) 财务总监业绩难以衡量

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职责是为了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似乎可以用国有资本的增值程度来衡量其业绩。但是, 国有资本的增值状况难以计算, 这就导致了财务总监的工作业绩难以衡量, 其报酬方案难以合理确定。财务总监显赫的地位决定了胜任财务总监并非易事, 因此对财务总监自身素质的要求很高。在实际中, 不少财务总监本身的能力明显欠缺, 严重影响了财务总监队伍的总体形象和职责发挥。所以除了加强对财务总监的培训, 加快财务总监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外, 还应健全财务总监的准入制度, 提高财务总监的入行门槛, 并加强对财务总监的考核。

(四) 财务总监制度建设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出台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地位、职权、任职资格等法规条例, 使得各地在委派财务总监的认识和操作上互不一致, 对财务总监的管理处于真空地带。因此财务总监制度的规范、法律的支持亟需完善。

三、解决财务总监定位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 加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为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监控,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关《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管理暂行规定》及一系列相关暂行管理办法等, 确保委派人员职责到位、考核有方, 充分发挥应有职能, 派出的财务总监均应向其委派机构负责, 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委派机构报告其职责履行情况。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有助于有效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之处, 从法律角度给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一个合理的定位。政府必须尽快制定有关委派制的法律, 使政府以法律手段而不是以行政命令方式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

(二) 明确财务总监的职权, 防止政企不分

既然财务总监是代表所有者派驻国有企业, 并对国有企业经济活动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和控制。因此财务总监的职能应与企业的经营分离, 不能阻碍企业经营者自主权的正常实施, 必须合理界定财务总监的职责权限, 正确处理财务总监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财务总监的职权主要包括:督促企业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支持企业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及时发现和制止、纠正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和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活动, 必要时可向委派机构报告;督促、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监督制度;审核企业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参与审定企业重大经营计划、预算、方案并监督其执行情况;定期向委派机构报告企业的国有资产运作和财务状况等。可见财务总监制度的核心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防止企业弄虚作假, 违规操作, 而不是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 加强财务总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财务总监委派制产生了新的委托代理关系, 也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关键在于应合理有效地建立一套激励约束机制。财务总监的报酬宜采用固定工资加奖金的结构, 不宜采用股票赠与及股票期权等形式。在法律法规中应明确规定, 财务总监不得收受受派企业任何经济利益, 以及失职的相应法律责任。此外, 建立财务总监市场, 也可提高财务总监声誉, 并有助于降低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曾道君.对委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总监的思考.会计之友, 2005 (6) 第20页.

[2]王宇山.从现代产权制度看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湖北财税, 2008 (9) 第18页.

[3]陈菲.财务总监的工作体会.商业会计, 2009年 (4) 第12页.

3.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 篇三

关键词:“格雷欣法则”;国有企业;岗位工资设计

一、 国有企业的“格雷欣法则”

1. “格雷欣法则”。在货币银行学中,“格雷欣法则”,亦称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属货币同时流通时,纯度较高也就是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纯度较低即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于市场。当整个社会充斥着“劣币”时,便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

2. 国有企业的“格雷欣法则”。与“格雷欣法则”相似地,企业中存在“庸才驱逐良才”的现象。低素质员工对企业的依赖,高素质人才被排挤,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的同时也形成了外部人才进入国有企业的壁垒。这一现象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格雷欣法则”。

二、 国有企业“格雷欣法则”的成因及影响

人才流失是所有企业都可能面临的现象,国有企业尤为严重。“格雷欣法则”的原因有很多,如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缺乏认同、工作环境不满意、个人职业生涯的考虑、对薪酬不满意等等。经调查,薪酬管理不善是引起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比如薪酬结构不恰当、福利不健全、薪酬制度不完善等等。诸多情况下,平均主义严重的国企薪酬管理制度是导致“良才”自动退出主要原因。

很多国有企业历史及改革的不彻底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员工“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的差异。前者高于后者时,员工会留在企业,反之,便会退出企业向市场寻求更大的满足感,这就是“格雷欣法则”现象在薪酬管理中的体现。

一方面,高素质员工实际价值无法合理体现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他们对薪酬的不满,引起企业薪酬水平失衡。如果问题解决不恰当,高素质人才流失现象就会发生。

另一方面,低素质员工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市场,产生了对国有企业“依恋”心态,保全自己的职位是避免被外部市场淘汰的最好办法。高素质员工离开产生的空缺职位被他们补上。如过企业进行内部人员调整,空缺岗位被与原任职者工作性质类似的低素质员工补上;如果空缺职位是内部员工无法胜任的,企业会招聘外部新员工,但新招的员工素质不会高于原任职者。

再者,欠缺公平的薪酬体制对于外部高素质人才毫无吸引力。如果高素质人才的期望值满足不了,便不会把国有企业当成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

久而久之,企业员工总体素质下降,由此引起企业效益下滑,薪酬水平失衡加剧。与货币银行学的这一现象一样,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格雷欣法则”也是一个缓慢的、动态的过程。短期看来,“格雷欣法则”导致的只是少数人才的退出,影响不会很大,但对企业长远战略发展却极为不利,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三、 遏制国有企业“格雷欣法则”的对策

如何遏制“劣币驱逐良币”以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就要转换角度进行思考,遏制国有企业“格雷欣法则”也要如此。

1. “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有一个逆反现象,即“良币驱逐劣币”现象。经济学家对其理论解释仍争论不休,其实有一种观点认为:表面上“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实质上仍是“格雷欣法则”的要求。不过这是从商品卖出者的角度立论,改变原来从买方角度作解释。所以,使用哪种货币已经不再取决于买方的意愿,而是转变为卖方的强制要求——不付良币就不卖给你好东西。经过这一市场的调节,最终达到劣币被驱逐的结果。

2. 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的区别。“良币驱逐劣币”是从买方的角度转变为卖方的角度考虑的。类似地,解决国有企业“格雷欣法则”,可以由劳动力的卖出者——员工入手,着重考虑他们的不满意之处,合理调整他们的薪酬水平及给付方式。

人力资本与货币不同,货币的实际价值一经确定不会改变,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可变的,其实际输出的大小与其载体的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企业员工作为载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如果人力资本的载体只能得到维持其劳动力再生产的收益,而不能分离其创造价值中的剩余时,人力资本的载体就会“偷懒”,“搭便车”,更严重的就是“关闭”其人力资本。如果人力资本受到激励,它就能在使用或消费中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在与非人力资本结合时,通过“干中学”,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熟悉到熟练地使用非人力资本。

所以,在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格雷欣法则”现象时,还要考虑如何加强员工工作主动性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把薪酬管理与绩效合理结合以激励员工的问题,从而减少高素质人才的流失。

3. 岗位工资改革是遏制“格雷欣法则”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薪酬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金、福利构成。基本工资是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具有普遍性,不宜调整;奖金是对员工近期表现的回报,且浮动多变;福利一般以实物或服务的形式支付,具有固定性,短时间内可增加员工的满意度,但不能达到长期激励的作用;岗位工资是员工价值的体现,此部分工资的合理性能增加员工的企业凝聚力,更好地达到长期激励的作用,所以,岗位工资的调整是最能遏制“格雷欣法则”的方法之一。

4. 国企岗位工资设计中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分析,要达到“良才驱逐庸才”的状态,首先要解决员工对岗位工资的满意度问题。分析国有企业员工对岗位工资的不满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不同岗级岗位之间。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各岗位的岗位等级,即岗位价值的区别程度决定了岗级的划分标准。就职于高价值岗位的员工“实际价值”肯定高于低价值岗位员工。虽然前者岗位工资高于后者,但此差距未能体现对企业的相对价值,直接影响高素质员工的积极性。(2)同岗级岗位之内。同岗级岗位即同种岗位或相似价值的岗位。由于技术、经验、学历等因素,员工间也存在高素质与低素质的差别,但是如果高素质人才与低素质人才的岗位工资相同,便会引起前者的不满。(3)相同或相近技术水平的员工之间。在同一岗位工资水平下,员工不一定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国有企业岗位工资的发放要与绩效考核制度相结合。

笔者认为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人力资源“格雷欣法则”现象:(1)对国有企业所有岗位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岗位价值,科学合理地划分岗位等级。(2)对同岗级岗位员工继续进行档次的划分,解决员工差异性问题。(3)结合绩效考核对员工岗位工资进行确定。

四、 遏制“格雷欣法则”的岗位工资设计实例

1. JH公司岗位工资概况。JH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建厂已经有六十多年,从事仪器仪表等精密仪器的制造,拥有员工一千多名。建厂初期,该企业是当地著名企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企业的兴起及对人才的吸纳政策使得JH公司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效益连年下滑。

经实地调查发现,该企业存在众多国有企业的弊病,并且大量一线员工工作量少,工作任务单一,基本上半年就能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整个企业缺乏活力,平均主义现象严重。统计近十年的工人流失情况,发现一线工人的流失率很低,约为1%,但中层以上的管理及技术人员大量流失,高达45%。从JH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着手,发现岗位工资设置的不合理是最大的原因。

由表1可以看出,JH公司岗位工资按照岗位分为10级,每级均实行固定岗位工资。不同岗级岗位工资差距太小且无灵活性,同性质岗位差距更小,引起“含才量”高者的不满。虽然连续六年的企业对岗位工资实施改革,但都没有起到遏制“良才”流失的作用。

由表1中数据可比较出同一年的不同岗级之间的差距。随着年份而调整的岗位工资水平都在上升,但各岗级之间的工资倍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却保持在3.7倍维持不变,而所在地区外部市场的差距约在5倍。相比之下,该企业各岗位间的差距一直保持在旧人事制度所规定的“倍数”,与市场脱节。所以,薪酬改革效果不理想。针对调查对岗位工资进行了重新设计。

2. 岗位工资改革的准备工作。

(1)职位分析。通过访谈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完成了职位分析工作,制定了科学的职位说明书,为薪酬设计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2)职位评价。职位评价主要是为了解决薪酬对内公平问题。运用因素比较法,确定了职位评价要素,并给这些要素定义不同的权重。各部门选出的100多名职工代表对各岗位进行打分,统计并总结出了所有岗位的相对重要性,为确定薪酬公平性奠定了基础。

3. 岗位工资设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岗位工资的设计。新的薪酬体系设计方案中调整了薪酬结构,建立了更合理的岗位工资体系。

(1)岗位等级的划分。针对职位评价得出的结果划分各岗位的薪酬等级。根据JH公司性质确定岗位的含金量,把原有的十级压缩为六个岗级,这一过程主要结合了JH公司的实际情况,并融入了宽带薪酬的设计理念。在改变原有垂直型薪酬结构的基础上把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企业增强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2)同岗级岗位员工档次的划分。为了体现高素质员工与低素质员工之间的差别,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每一岗级又分成五个档次,同时确定了每个档次的标准。企业组织薪酬小组对每个工种进行打分,根据各工种员工“含才量”确定其所在档次。报请人力资源部审核、批准后执行。这一措施在加大岗级差距的同时也拉大了岗位工资的浮动范围,详见表2。

注:由于每岗级岗位太多,只列举了几个代表岗位。

此岗位工资的设计加大了不同价值岗位及不同素质员工之间的差距,浮动的范围又加强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结合绩效考核的岗位工资浮动。由于人力资本是可增值的,员工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学习等手段提高自身的实际价值。为了使员工更主动地发挥自身潜力以提高效益,企业必须制订合理的激励措施,把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所以,在JH公司的岗位工资又有一定的浮动范围。

具体岗位工资的发放仍需各部门结合绩效考核发放。员工岗位工资在所在档次的基础上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员工每月岗位工资可以适当浮动岗位工资标准的+20%~-20%。这一过程要结合公司的经营状况和360°绩效考核,各部门领导根据考核结果自行组织拟定员工岗位工资。但各部门的实发岗位工资总额不能大于所核定的岗位工资总额度。以一个销售员为例,若经考核确定其岗位工资标准为1 220元/月,则其实际岗位工资可以浮动在以下标准上:

人力资源部要进行审核,以保证岗位工资发放的合理性。

五、 结语

1. 本文针对岗位工资进行改革,包括从岗级间及岗级内两个角度,并结合绩效考核的实施,来遏制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格雷欣法则”现象。

2. 本文为遏制JH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格雷欣法则”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这一方法已结合绩效考核及其他相关管理制度应用于实践。事实证明,通过岗位工资制度的改革,JH公司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

3. 企业管理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原因还有很多,如对高素质员工的吸纳和保留缺乏战略性、企业人才储备体制不合理等等,如何对薪酬以外的其他原因进行探究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庆康.货币银行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立新,孙剑平.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格雷欣法则”现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1(12):20-21.

3.布茂勇.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的“格雷欣法则”——高素质人才流失的经济学解释.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141-142.

4.郑晓明,吴志明.工作分析实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庆军,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娟,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4.资产管理会计岗位职责范本 篇四

2、负责体系内所有资产类的结算复核、验收、决算单的参与;

3、负责体系内资产标底的制作;

4、负责体系内闲置资产的收集与清理跟踪;

5、负责体系内在建工程的清理;

6、负责体系内资产应付账款的清理及对账;

7、负责体系内重点立项项目执行台账的登记;

8、负责体系内报废资产及富朗特废料的处置监磅及账务处理。

9、协作富朗特材料单价审核、发票入账等工作

5.固定资产管理员岗位职责 篇五

1、按照上级统一规定,编制固定资产目录,进行分类编号,注意划清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界限。

2、随时将新增加的固定资产登记入账,做到帐物相符。会同有关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年终全面清点。盘盈、盘亏、损坏等要查明原因,弄清责任,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无缺。

3、进行固定资产明细核算,编制固定资产报表,做到账、卡、物相符。

4、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会同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加强维护保养,挖掘潜力,对闲置固定财产及时督促处理,提高固定财产的利用率,年终向领导写出固定资产利用结存等情况的报告。

5、公物一般不准私人借用。若遇特殊情况,须经学校领导人批准后方可借用,并应在限期内主动归还。若有损失或丢失,酌情赔偿。

6、固定资产的报废要有审批手续,凡不能继续修理使用的固定资产,各部门的管理员要填制报废单报管理员,经有关领导批准后,进行账务处理。

6.资产管理科主要职责 篇六

二、负责组织学校各类存量固定资产配置状况的分析研究工作,并按国家、学校对各类存量固定资产配置状况的报告要求,组织做好相关的分析、研究与报告工作;

三、负责组织建立与完善学校各类固定资产数据库工作,检查督促学校固定资产各分类管理职能部门做好相关数据的动态更新工作;

四、具体负责学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及纳入学校仪器设备数据库管理的各单位仪器设备建账建卡及相关的数据统计、账目、报表等工作。

7.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 篇七

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System)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调控管理方式确定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通过“利改税”等途径对企业放权让利(1978年~1984年)、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和政企职责初步分离(1984年~1986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开始触及产权的改革(1986年~2003年)、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相继成立后的出资人到位(2003年~2013)以及由国有资产管理到国有资本管理的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伴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逐年提高,但增长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理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是未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 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途径

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新体制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环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两大核心内容,这两大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产权改革是联系二者的纽带,而资产证券化又是产权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的路径。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的转变,如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资产证券化必将成为重要的“抓手”。第二,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资产证券化必然使国有企业引入更多的民营和外资资本,这些资本的“用手投票”或者“用脚投票”成为重要的治理机制。另外,证监会监管机构的监管、交易所和行业协会自律机构的约束、保荐机构、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督导、媒体的监督等,也会使国有企业运营日益透明和合规。最终将实现国有资本的国资委单一监管向国资委为基础的全方位监管的深化。第三,国有资产证券化是实现广大国有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最早的融资是依靠政府投入或者银行货款的间接融资方式,而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要求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而不能找政府。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与债权、股权融资相提并论的第三种直接融资工具。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路径主要有三种:第一,上市融资路径。这其中包括两种清况:一种是新股发行并上市,企业选择了拿出优良资产实现上市目标,也有企业实现了整体上市;另一种是上市后进行了增发、配股、发债等再融资,以及吸收、合并、置换等资产重组。第二,私募股权融资路径。私募股权融资是公司上市前的重要融资方式,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很多国有企业在上市前为了达到上市的门槛,上市前往往进行一轮或者多轮的私募股权融资。第三,创新方式的国有资产证券化。利用收益权信托、收益权债券等方式对高速公路收费权、供排水收费权等缺少流动性但未来能有稳定现金流的存量国有资产进行证券化。其中上市融资是我国国有资产证券化目前最主要的路径。

3 国有资产功能分类与资本化路径

对国有资产功能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科学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功能分类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部分地方国资委最近两年内对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了分类。不同的分类,对应的资本化路径也不尽相同。对于其中的商业竞争性国有资产,可以通过上市、私募股权融资和创新方式等实现全面的资产证券化,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于功能性国有资产中的特殊功能性国有资产可能无需进入资本市场,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而对于功能性国有资产中的公共服务性国有资产,可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但可能要保证控股地位或利用创新形式资产证券化来实现部分资产的证券化,利用其他类型资本的同时,保证公共服务质量。

目前国有资产证券化的路径主要是上市融资这一种方式,但是很多国有企业目前还达不到上市的要求,部分是因为没有进行改制。还有部分企业虽然进行了改制,但是距离上市门槛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不能都挤上市这个“独木桥”。而应拓展新的路径,一方面积极利用新三板和私募股权融资,另外探索存量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新形式。

4 深化国有资产证券化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

国有资产资本化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截至目前,部分省市已经明确将证券化率作为未来改革的最主要目标,为了顺利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和中介机构几个方面建立配套机制。第一,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资产证券化提供资本市场的功能基础。国有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资产流动和变现,即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资本市场功能能否有效发挥是资产证券化的前提和根本。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过程中,加大对新三板的试点。总结梳理天津滨海、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广新三板试点。同时鼓励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形成多渠道的融资途径。第二,推出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资产证券化提供充分法律保障。我国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委近年来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上市和改革发展等涉及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和文件,但专门的相关规定还较少,南京市国资委2014年3月12日出台国内第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南京市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的意见》,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来对资产证券化特别是创新形式的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和交易等进行详细的规定。第三,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体制和制度驱动力。资产证券化往往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因此需要在领导体制上进行创新,以更有效地进行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政府将直接或间接提供担保以对资产进行增级。资产证券化需要一定成本,但这些成本不能成为改革的障碍。制定出台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最后,国有资产证券化存在多重路径,应结合国有资产的功能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选择相应的证券化路径。同时针对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证券化率比较低的现状,应该从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和中介机构四个方面来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周鹏峰.资本压力下再提资产证券化重启之路长且远?[N].上海证券报,2011-03-28.

8.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对策 篇八

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滞后高校管理者缺乏从管理战略角度审视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其原因有二:1)高校国有资产监管主体的权责尚不太明确;2)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与改革措施容易受到利益意识的牵制。

1.2 管理制度不健全

1)目前尚未建立健全的高校资产监控机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健全机制的依托。在资产调拨、出售、报废和报损等方面,容易出现违规操作、逃避监控,甚至借处置之机,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

2)资产账目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账目审查机制,存在严重的空账、缺账或账实不一现象;相关账簿中也未能充分反映土地价值。

3)管理的综合基础不牢靠。尚未建立相关管理数据库,管理中的综合可比度较弱。

4)管理主体的工作着重点出现偏差。领导重建设、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

5)管理中混合所有权与占有权。某些管理主体没有将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占有权依法分离,以致资产管理陷入被动境地。

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改革意识统一思想认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高校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必须强化改革与管理,以减轻财政负担。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在规范管理、平衡提效的思路框架下开展具体的监管工作。加强管理、改革意识可从3方面着手:1)明确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高效改革、管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增强高校领导的行政管理意识和改革意识,明确管理、改革思路,相关的管理主体思路一致;3)扩宽高校管理层的改革视野,从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中吸取经验。

2.2 建立、健全相关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加强依法管理意识,做到制法、执法和用法相统一

1)在现有《会计法》的基础上增添有关资产管理方面的内容,以完善《会计法》;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

2)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的财政与财务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必须以扎实的财务基础作为先决条件,同时做好财政管理和基层财务管理,使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中。

3)制定相关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施规则》,全面提升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一方面要把握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质量关,建立科学的资产使用观念和效益理念,建立配购资产机制,以克服无序购建;另一方面,明确资产效益的意识全局性,杜绝效益的本位性观念,把各自的资产需求置于发展中的整体需要之中。

4)建立高校资产处置机制。高校国有资产处置工作应纳入高校财政工作范畴,资产的报废、报损、调拨、出售及销账等日常处置管理工作,应该在统一的处置机制规定下执行。

2.3 加强高校管理层的责任监管力度高校各级行政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监管权限,加强对基层部门资产的责任监管;资产使用部门要做到按需购建、效益使用、用在实处。具体可从3方面开展工作:1)明确管理机构的权责;2)加强队伍建设;3)建立规范的管理数据库,强化基础性工作,掌握一线资产的基本情况。

2.4 定期进行高校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其关键点是:1)根据相关规定,查实盈亏实情,解决存在问题;2)将清产核资结果真正落实到日常财务监管工作中,促进资产的流动;3)针对存在问题,建立具体的管理、监督机制。

9.资产管理部工作职责 篇九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制定集团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监督和检查;

2、负责对集团公司所有国有资产的总量、结构、分布进行登记、统计、评价和动态管理,建立管理台帐,保管档案资料;

3、负责经营、保管、维护集团公司本部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4、做好资产的合理配置,参与集团公司大型资产投入项目的论证、竣工验收等工作,对投入资产实施监督管理;

5、负责办理资产的调拨、转让、报损、报废、报失处理及回收利用工作;

6、组织实施集团公司资产清查、统计、产权登记、普查等管理工作;

7、参与起草和负责审核集团公司重要合同、协议、承诺等对外法律文书;

10.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 篇十

2、负责公司资产调拨、租赁情况的跟踪与管理,包括数据整理、与各项目数据核对、单据收集、租金确认等工作,建立完善资产总账数据。

3、负责资产折旧计提和大修理资金的结算,参与编制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计划预算的制定和审核,并加强监督。

4、参与公司资产的采购,加强对资产采购、验收、领用、维护及报废全过程的监督。在采购监督过程中,坚持采购“货比三家,质优价廉”的原则,加强市场调查,除验质验量外,要加强对采购价格的监督。

5、定期对公司资产进行实地核对,及时向领导提出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逐步实现公司资产管理的规范比、制度化;加强对闲置资产的管理,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果及资产利用率。

6、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工作,并参与编制资产盘点计划。

1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涵义及特征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拥有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归事业单位所有的能够可靠计量的所有合法确认的经济资源总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必然有一般国有资产所具有的性质,同时又有其特殊性:

第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具有盈利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范畴,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性的需求,保持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第二,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有具有无偿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有非营利性,资产只会消耗而无法取得收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存在是为提供公共服务而存在的。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占用也不需要为其支付费用。

第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依靠财政。其非营利性决定了事业单位资产来源无法由个人或者集体投资,同时其无偿性又决定了其自身也无法实现资产的增值,因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消耗或者资产的扩充只能依靠公共财政以及少量的捐赠等。

第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有复杂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数量、种类繁多,涵盖领域广,服务行业性较强,资产来源复杂多样,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难度较大。

二、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总体上,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管理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单位由于受“重资金,轻资产”思想的影响,导致了对资产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当中,人们更注重的是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管理,而对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往往落后,忽视了其重要性,从而产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利用低效率的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某些单位职工领导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功能的理解有偏差,也导致了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低下。总之,对资产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导致管理工作方向的偏离。资产增加或结余的越多并不代表资产管理更有效。

第二,管理机构不健全,有待规范。一方面,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不统一。管理机构未能够统一设立,部分单位的财会部门的工作包括了资产的管理工作,核算与管理职能相混淆。我国在省级以下的地市区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机关事务管理局,具体到单位也很少一部分才会专门设置相应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完善,管理职能不清晰。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在原则上对资产管理做出了相应规范,但对管理实务未制定确切明晰的配套政策和具体管理规则。各管理部门未能具体管理职责,致使管理权力交叉,导致管理权力的交叉,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性、协调性不够。

第三,资产闲置,效率低下。对资产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了资产利用不充分,运行效率低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往往由于管理人员交接不明确导致账实不符,管理混乱,流失严重。例如,对于配置的笔记本电脑等资产,未进行明细核算,不计入备查账,就较容易成为私人物品,造成资产的流失。事业单位经常以自身利益为重,办公条件配置过于浪费,比如过于大的办公面积,豪华的装修等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四,监管力度不够。首先,监管机构职责不明确,各监管机构相互推脱责任造成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现象,没有形成有效制约。具体监管办法制定不完善,造成监管力度薄弱。其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管理效率低下,主要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监管的不到位。

三、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措施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是能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增值的经营性资产,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完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加强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必须尽快转变管理理念,真正认识到合理科学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施管理措施的基础。各地市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结合各单位具体情况尽快制定详尽的管理制度,从预算环节到最后的处置环节,形成完善细化的制度体系,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责与权限,具体工作责任,形成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的内控制度。并且确保制度规章的可操作性,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法律尚不健全,以立法的形式对事业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可以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应当根据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应的执法规则和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国有资产管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改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同时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力度,提高资产管理的法制观念。

第三,对国有资产合理预算分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根据单位的预算计划获得,预算工作的合理科学将决定资产配置的合理和公平。预算管理是实现资产控制的有效手段,资产管理以资产预算为基础,合理预算可以调节资产存量,做到资源不闲置浪费。事业单位应当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事务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资产配置时,科学的进行资产预算,尽量精确的计量资产价值,考虑资产增量与结存量之间平衡。合理安排资产,对有偿使用资产进行核查,确保收益的收回,对闲置低效运行资产则进行重新分配,发挥其效用。对于资产的处置程序,则要制度化。

第四,规范监督机制。仅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合理的管理方法是不够的,强化政府的监督职能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为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必需建立成全视角、多方位的监督和制约格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往往政策性相对较强,监管的对象特殊,监管工作难以进行,需要各财政部门履行监督职能,加大监管力度,按规定制定切实有效的监管办法,坚持各种监督方式相结合,监督方法灵活多样,确保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安全顺利的开展。

第五,加强会计队伍素质的建设。事业单位缺乏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管理人员,我国当今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准则和财务会计的核算等,大多人不能够及时适应和掌握,资产管理工作不能紧跟制度变化。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责任意识较淡薄,在无人监督激励情况下工作态度不会太积极,这都会使得资产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十分重要。在合理科学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同时,要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培训,增加国有资产管理业务知识,全面学习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等,逐步培养出专业方面有优势的各类人才,适应事业单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推动资产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等,必须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科学实施有效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不善限制了公共财政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政府公众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国有资产的预算、购买、分配、使用、处置和监督等各个管理环节,建立资产明细账,严格规定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的流失,降低成本,有利于防止事业单位腐败现象,建设廉洁、高效、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同时与构建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的要求是相符的。因此,改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安徽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28).

2、刘国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政与发展,2006(5).

3、谭媛尹.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9(4).

12.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 篇十二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管理观念薄弱, 重钱轻物, 重购轻管的传统观念普遍存在;二是管理方式滞后, 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需求;三是缺乏科学有力的监督机制, 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正是因为上述几个问题, 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二、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1)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目前,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首先便需要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 深化意识, 落实行动表率。坚持与全体员工共同学习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不断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识, 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审核、监督条例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同时, 还需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者将自身利益和个人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树立良好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意识, 以便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2) 创新管理方式, 实现国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一是在财政部门下达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过程中, 应该全面分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 合理的将事业单位的实际预算与实物资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从而逐步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全额标准体系。二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实行全过程监管。坚持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预算改革为基本方向, 不断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购置和处置审核工作, 有效防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 通过整体事业单位各项财政监督资源, 从而大幅度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三是提升闲置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存在国有资源闲置的现象,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更加严重, 从而降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因此, 需要强化国有资产资源整合共享共同的理念, 通过利用现代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网络系统, 有效整合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闲置的国有资源, 从而有效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市场化和经济效益。

(3) 构建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其一, 规范事业单位三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其中, 所谓三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因此, 为了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便需要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有效结合起来, 坚持相互合作、相互制约, 整体规划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形成、使用、处置和监督各个环节, 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和统一运筹。

其二, 规范资产的配置范围和标准。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过程中, 各项资产的配置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 不断优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结构;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 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暂行办法提出申请、填制资产配置清单, 并严格根据单位内部的资产存量、资产使用状况、财力状况和工作需求等情况, 全面进行事业单位各项资产验收入账和登记工作, 及时将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录入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如:当房屋和建筑物等工程一旦完工之后, 便需要及时进行竣工决算和审计, 并将竣工决算批复文件直接抄送到国资股进行备案, 按照法律程序办理资产占有和使用权登记手续, 从而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固定资产全部录入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其中, 尚未经过批准将不能够擅自将购置的资产计入到固定资产账和录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通过规范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和标准水平, 保障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合理性, 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归单位所有, 与财政部门不相干等错误的观念, 有效减少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漏登、多登和错登等现象, 真正实现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的综合权限。

其三, 规范资产的内控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 应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管理事业单位内部的国有资产。其中,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科学完善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验收入库和维修保管等日常管理制度;二是应构建和完善事业单位各项国有资产的账卡管理、清查登记和统计报告等各项监督检察制度;三是应该坚持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处置、出租和出借等各项报批手续制度;四是应该构建科学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从而为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而言之,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 所以必须构建扎实科学的工作体系, 才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开展, 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晓兰, 王晓芳, 曹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两种模式.财会月刊, 2004 (24) .

[2].徐瑞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 2007 (06) .

[3].张凤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财会研究, 2008 (06) .

[4].宫秀芬, 徐碧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析.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6) .

13.资产管理员工作职责职能 篇十三

2、消防控制中心监控(24小时不可间断)和文档管理。消防器材检查、危化品检查、过期商品检查、突发意外事件处理、消防演习等;

3、开店撤防,后仓配送发货登记检查、出门单发放、前后台自提、退货检查确认及报损商品出门管理、商品加磁、银行上门缴款、赠品核对及自带标签发放、查看监控录像及回放、各类商品出门报警处理、赠品核查汇总、循环盘点检查、手推车盘点、盘点前货架检查,样品、顶仓商品检查核对,对非盘点商品确认检查、盘点过程监控(包括:人员清场,现场秩序维护,监管和巡查,对盘点疑问商品进行核查核对);

4、对讲机、枪领用登记发放、回收购物车、篮,堆放整齐,整洁有序,运转良好;

5、高压配电房、风机房巡视(每2小时巡视、抄表);空调、排风运作检查(每1小时巡视、抄表)商店温度巡视记录(每2小时巡视、抄表)、每日负责商店大门和所有电灯的开关工作、设备巡视(如:电梯、配电设备、消防设备、叉车等)、商店日常设备保养、维护和检修、商店绿化保养、垃圾处理的工作监督和检查、商场内日常登高作业和其他日常突发情况的设备与维修;

6、监督固定资产盘点(监督营运部门对办公用品、电脑、货架、手推车、叉车等固定资产数量进行统计、核查);

7、防汛防台前安全检查、防范准备(户外广告牌、门窗检查,加固商场进出口和安全门,对室内外不定期检查);

以及上级可能交付的其它相关工作内容。

★ 认真履行纪检监察职能确保检察工作健康发展

★ 合同履行

★ 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 职能职责

★ 资产管理制度

★ 合同的履行

★ 合同履行地

★ 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报告

★ 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14.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职责 篇十四

我省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庞大,每年省、市、县财政投入教育的财源甚多,公办中、小学作为国有资产的使用者,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相对薄弱,管理制度欠严谨,管理松弛,监督力度较小,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有资产产权不清、管理制度不够明确、管理有空档

公办中、小学都以抓义务教育、学生安全、教学质量为主,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却相对薄弱。笔者曾任一所中、小学的校长,当时有初中12个班、小学18个班,校园40多亩,建筑面积有4万多平方米。前几年,全县中、小学撤并使之变成了一所空校,学校的房产既没有土地使用证也没有房屋产权证,个别领导的一句话就把校园无限期地给了村里作为旅游开发使用,产权不清。这类由于全省中、小学撤并而空下的学校的资产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产权欠明、管理出现极大空档。

(二)管理机构不健全,存在资产流失现象

从目前全省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看,机构不健全。大多数公办中、小学的国有资产是由财务部门兼管,具体管理由后勤人员来负责。而许多后勤人员实属不懂财产管理业务的人员,这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专业化、独立化大相径庭。多年不进行财产清查、家底不清、账实欠符,最多是由总务处组织人员全面核查后向校长报告总资产,没有正规的、全面的、系统的财产清查。

二、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改革停于文件、口头,领导不够重视

许多国有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把改革当成一种口号,改革常常喊、口头时时讲,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领导只是重资金争取、轻实物管理;重资产购置、轻资产管理;重资产增量、轻资产存量;重购前争取、轻购后日常管理。

(二)管理体制欠严,考核奖励制度不科学

一所公办中、小学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严松标准不一,往往依校长的行事作风而定。一任校长组建一套班子规划、制订一套财产管理方法,不太重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资产发挥最大使用效能。校长调动频繁、班子轮换,国有资产管理方法也跟着改变。况且中、小学都是视教学质量为该校办学的生命,视安全为校长是否能稳当的条件,从没有以国有资产管理优劣为标准测评一位校长。

(三)校长管理权限与国有产权权限之间的约束

校长权限是对一所中、小学按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发挥其管理职能而组织实施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而产权是国办公有制,校长只有行政的管理权、使用权,没有处置权。公办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与校长权限模糊,校长的权限有时凌驾于国有资产所有权之上。

三.构建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与策略

(一)明确产权,使用权与所有权应分离

省、市、县政府,应层层清晰产权。使用的资产只能属于单位使用,没有处置权,更没有变卖权。建立以市、县级教育局为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各中、小学依法使用。将各公办中、小学分散管理的国有资产改革为由国家政府委托市、县教育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建立一个新的产权集中管理体制。当前四川成都、湖南株州以及广东、广西都采用这一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浙江省各市的公办中、小学也可借鉴,使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明确产权,使用权与所有权清晰分离,从而使我省的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管理纳入正轨。

(二)取消权力代替管理制度,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科学

校长负责制应分清界限,教学、人事、安全等责任是负责制;但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是国家的,国家有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可由于校长的变换而产生权力代替管理制度的现象。在管理体制中,国有资产也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主要是价值形态的管理,以保值、增值为目的,如校内的土地房产、场、馆、楼宇等,确保国有资产的含金量与社会同步;非经营性资产是以实物形态管理,以安全、长效、完整、高效为目的,如公办中、小学的电脑、实验仪器、桌、凳、床、办公用具等,确保正常使用。国有资产管理也应努力实现从实物形态管理向价值形态管理的转变、从资产向资本转变,以商品化经营的观点来经营国有资产。将现有的公办中、小学的国有资产进行重组整合,盘活存量,激活各中、小学的沉淀资产、闲置资产,消除以校长权力代替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科学。

(三)规范管理,制定教育系统“一条线”的财产监管

财产的管理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监管。在全省公办中、小学的国有资产管理中可形成“一条线”的监管,全县“一盘棋”。借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行24小时切实有效地监管。“一条线”监管可监督各中、小学内部的会计管理,查对各项资产的核算,特别是能如实反映各校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以防国有资产由于各种关系被侵占、低价私分;“一条线”监管可防止各中、小学的资产配置不合理,扩大政府采购的对象和范围;“一条线”监管还可真实地审计、核实各中、小学的国有资产存量,发挥各类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提高使用频率,并对各类各级公办中、小学校长提供一项负责任的数据,为处理或提拔任用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在全省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中应有规范制度,制定教育系统“一条线”的财产监管。

(四)管理效益与校长升调、教师职评挂钩

全省各公办中、小学的校长最爱拼的是教学质量,最担心的是学校平安;而最感烦恼、最头痛的是国有资产存量与监管。当今县、市科、局级以上干部上任、离任都需财产申报、公示、单位财产审计,而全省各中小校长的升调应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情况及教育系统财产监管“一条线”的评定成绩挂钩。与教师职评挂钩,使国有资产的使用者也为国家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为国有资产在校级使用增加一份放心。热爱公物、珍惜国有资产的教师职评优先;不善于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校长升调延后。

(五)提倡公办中、小学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和征收思路

国有资产中大多资产实物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要展开有偿使用的思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部分商品、部分资产的使用征收思路,这也符合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的范畴,使国有资产活起来,继而也能产生一定的效益,提高国有资产的“存活率”。把全省公办中、小学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化、规范化,更有力地支持我省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结束语

1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探讨 篇十五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有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如房产、土地、交通工具、办公家具等以提供服务为目的的实物资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在管理体制上,一直沿用1995年国家确立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在会计核算方面,行政单位采取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外也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管理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单位之间资产占有不均衡,无法实施统一调配。由于资产的购建掌握在各单位手中,造成资产实际占用权、处置权等全部掌握在各个占用单位,要进行跨部门、跨单位的资产配置很难操作,从而造成各单位之间资产的占有严重失衡。如办公用房,有的单位多余闲置或出租,有的单位则全部靠租借。其次,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措施。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严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乃至盲目性,赶超消费浪潮,追求“高精尖”、“功能全”,提前更新,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对资产进行保养、检修、维护不及时,致使许多资产无法继续使用或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再次,资产的无序使用状态加剧了单位之间的贫富不均,影响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各单位不平等地占有国有资产,并把它当成自己的“自留地”、创收的“小金库”,从而造成员工待遇差别过大。这不能不说是滋生腐败的原因之一。因此,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不论是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细节上的具体操作层面,都难以适应资源节约、经济增长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无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管理意识上的误区是其存在的内在动因

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效益意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是不可计算效益的资产。二是缺乏管理意识。认为有剩余房产和土地的单位毕竟是少数,能拿出来用于经营的资产也有限,没有多少收益可言,何况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有点收益作弥补也是可以理解的,管不管无所谓。三是缺乏责任意识。认为单位购建资产超预算甚至无预算的欠款、借款,不违反财经纪律,造成的缺口也将由财政承担。四是缺乏社会意识。认为国有资产是大家的资产,谁占用就是谁的资产,本位主义、利己主义是其存在的思想根源。

(二)管理机制方面不健全

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导致产权制度不明、所有者错位。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单位占用”,但实际上变成了单位所有,政府管理部门缺乏主导能力。由于“部门使用”就等于“部门所有”,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在追求最大化占有资产,希望财政多拨款,多置产,导致部分单位旧楼不退,再盖新楼的情况发生。如果产权还是归在各个部门名下,那么实施资源整合与共享共用,提高资产使用效能,控制腐败都将难以奏效。

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国有资产如果按性质分,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上到下,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十分重视,各地都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其重点和目的是如何搞好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而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是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办法,如建立了产权登记制度、统计制度、“非转经”评估处置办法等,且不少管理办法流于形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实际上是处于“盲区状态”。

(三)会计核算与监督不到位

1.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缺欠。实行收付实现制,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其财务状况及运营效果,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效率水平。从而引起资产配置不合理、闲置浪费及低效使用等诸多问题。

2.会计核算不健全。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多数单位仅登记总账而不设明细账,外单位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调出或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及时销账,致使账实严重不符;许多资产的账面价值因历年没有核对调整而无法确定,特别是一些单位的房产长期没有体现其账面价值。

3.会计监督缺乏力度。长期以来,国家把财政收支情况作为监督的重点,而对财政投入所形成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资产监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单位没有设置专职部门或人员具体负责实物资产的管理,导致使用管理职责不清、出租及处置随意、资产流失等问题的产生。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

必须要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在清查中将查账与查物相结合、公示与举报相结合,切实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评估。以清查评估数据为依据,由财政部门统一进行产权登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对资产的购制、调配、报废及处置注销等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管理。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加强会计核算与监督

无论是政府执政,还是提供社会服务,都不能忽视对资源的耗费。有条件的采用 “权责发生制”,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正确核算其运转过程中的资产耗费,这些措施对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服务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三)采用“财政集中管理,单位授权使用”的方法,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管理体制

在现有的多级次政府体制中,乡(镇)也是一级政府级次,但是这一级政府级次可以不再设立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因为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及政府几次改革试点的推行,乡(镇)一级的财政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纳入到县(区)级财政管控中。因此,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最低层次是县(区)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严格按照“财政集中管理,单位授权使用”的方式,由政府部门集中管理,单位授权使用。

(四)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制定资产出租管理制度,特别是门面房的出租,应纳入财政统一招标。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多是房产、土地等,具有较强的增值性及良好的成长性。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门面房的出租期限不一,10年、20年、30年均有,有的竟达50年之久;租金的收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难以避免管理上的漏洞。笔者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有关资产出租管理制度,出租收入纳入预算,制定资产处置制度。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拍卖,没有设立拍卖行的地方暂由财政部门统一按拍卖程序进行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还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

16.资产负债管理部经理职责(定稿) 篇十六

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行党委的各项决策;

2、负责资产负债管理部的日常管理工作;

3、根据上级行及市行既定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负责组织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计划;

4、负责组织对全行的资金营运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做好全口径资金监测、分析、考核工作;

5、负责运用资金调节、国家现行信贷政策导向调节和集中调控等管理手段,实现全行资产负债的结构性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全行各项业务的稳定发展;

6、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按月对全行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全面分析,对全行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7、负责对全行的贷款定价提出指导意见,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实现贷款效益最大化;

8、负责本部门工作什划的制定与安排,确保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

9、负责组织领导本部门员工定期进行各项业务基础知识与相关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并组织相应的考核;

17.试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篇十七

关键词: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增加、 办学规模扩大, 高校拥有越来越庞大的国有资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快速发展, 高校投资体制、 资金来源渠道发生变革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 高校国有资产呈现多样化、 巨大化、 复杂化的特点。目前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和形势变化的要求。高校在改革发展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因此, 面对新的形势、 新的机遇, 加强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是高校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校国有资产的含义

高校国有资产是保证教学、科研、生产、后勤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高校国有资产属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是指高校占有、使用的, 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 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包括国家下拨的资产以及高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 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有的资产。

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基本现状

我国对高校国有资产实行的是“国家所有, 政府各级有关部门共同管理, 高校占有、使用”的管理框架, 即高校国有资产归国家所有, 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共同管理, 高校拥有资产占有权和使用权。

2.1 固定资产管理

随着高校学生扩招、办学规模扩大, 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 高校固定资产的总量日益增长。于是, 管好用好高校的固定资产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更加刻不容缓。但是, 长期以来, 在高校普遍存在重支出轻回收, 重购置轻管理、轻保养的问题, 同时会计核算与固定资产管理衔接不紧, 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现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 相关管理部门不能密切配合, 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构, 造成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数据失实、多头统计、口径不一致等, 并且瞒报漏报问题时有发生。

2.2 流动资产管理

流动资产的管理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存货管理、应收及暂付款管理, 对高校而言, 其核心是货币资金的管理。高校的货币资金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 以及可随时在证券市场上自由转化的国债等。它不仅直接承担着高校在经济活动中所必需的支付职能, 接受财务处的指导和检查。目前, 高校货币资金等流动资产的管理已比较完善。

2.3 无形资产管理

高校既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任务, 又是基础科学和边缘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同时还从事适用新型技术研究, 是高新产品、新成果的孵化器。高校拥有一大批看不见摸不着, 但确实存在, 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软件、合同及各类契约、公共关系、人力资本、非专利技术、商誉、土地使用权及校名等。

目前, 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情况是:一方面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 如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和计算机软件开发专用技术等大量无形资产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无形资产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未能及时实现其经济效益, 甚至出现无形资产流失现象, 我国高校很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始终存在着“梗阻”现象, 有资料表明科研成果转化率在科研成果总量中仅占6%~8%。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我国目前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尚未得到真正体现, 高等学校每年都创造出可观数量的科研成果, 但这仅仅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3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3.1 强化管理意识

强化管理意识, 是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前提。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有赖于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有赖于资产管理人员提高认识, 以及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要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 树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市场经济意识, 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要广泛宣传、树立国有资产全民管理意识, 对学校财产的管理, 从校领导到广大教职工, 要做到人人关心, 人人有责。增强保护学校的国有资产权益的主动意识, 自觉维护学校的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 树立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观念, 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学校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产权知识的宣传、培训和学习, 使全校教职工和学生都有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杜绝为了小团体或个人利益而侵害学校利益的情况, 在全校师生中树立以爱惜国有资产为荣、以损害国有资产为耻的观念。学校领导、各级单位负责人更要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发挥资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下,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对于那些仍认为“学校资产仅仅是财政经费拨款的应用”的人员, 要转变观念, 改“经费”为“资产”, 树立资产效益意识, 树立资产保值增值意识。

3.2 加强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要合理界定、科学评估投入产业的国有资产, 明确产权责任及责、权、利关系, 实行有偿使用制度。落实投入资产的管理与监督责任, 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做彻底的清理, 建立其国有资产账目。在国有资产投入经营前进行资产评估, 按投资比例取得投资收益。高校对外投资、联营、出租、出借等形式的非经营性转经营性的国有资产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签订经济合同, 并通过相应审计, 进行资产价值评估等完整手续, 并经主管部门审批。要加强合资、联营等项目中, 投入资产的共同管理和监督工作, 维护高校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提高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

3.3 完善资产形成、处置、调配制度

高校的资产购置计划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防止资产重复购置和闲置, 采用公共预算和政府采购方式, 建立配置标准公正、配置手段科学的资产形成机制。不论学校以何种方式取得的资产, 都要纳入预算, 实行资产核算。采购和验收分开, 要有使用单位对购置的固定资产共同验收, 登记入库及对资产的调拨、转让、报废和变卖等记录, 严格遵守资产的处置权限和程序。加强对有偿转让资产的评估, 根据资产的实物价值确定是由本单位或上级或社会资产评估中介机构进行评估, 严防低价调出和变卖。对闲置不用的资产重新调配, 要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 促进资产合理流动, 达到校内资源最佳配置, 盘活内部资产存量,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通过组建试验中心、计算中心等, 提高共享性强的设备的使用率, 为学校节约大量的重复购置资金。同时在完成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 积极开展对外有偿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慧雄, 武瑶.深化高校资产管理改革优化资源配置[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12-244.

18.应尽快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篇十八

十六大对于企业的经营型国有资产已给出非常明确的说法:中央、地方分级行使出资人职责。也就是说,过去笼统所说的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必须分层地界定为中央的资产、省的资产、市县的资产,三个层级上都必须人格化地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这样一来,根据行使出资人职责的要求,国资局、国资办,也有地方叫国资委,解决的就是过去全民所有制资产实际上产权虚置、产权悬空的问题。但其实这并不能改变产权虚置、无人负责的具体现实。只有把国有产权具体人格化到各个层级、各个环节上,才可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

公共资源配置中解决政府“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最标准的现代化形式,就是完整、透明的预算、决算,并让公众意愿在里面尽可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于事前决定,在人大审批以后即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构审批以后,形成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执行文件来严格执行,进而可以推进绩效考评和推行问责制。这种预算管理最后要落在一个非常清晰的、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运行体系里面。这个资本经营预算在中央层,在国资委那里,原来是覆盖200多家,现在已经收缩到了100多家。未来希望能够收缩到几十家。

越来越收缩符合股份制改革基本的取向。收缩到几十家以后,就有可能对某些类别或某些单独的国有企业,探索一类或者一家企业配上一个对应性的法案的体制模式。这个法案要在法律形式上说清楚,设立这家国有企业或这类国有企业,它的依据是什么?追求什么特定的目标?除了我们所说到的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准公共产品之外,也可以非常清晰地表述我们关于某些战略增长点、特定辐射力的追求。这都可以在目标里表述出来,比如讨论中已经涉及的自然垄断——电网,你就必须承认它就是个自然垄断,因为这是各种方式选择下来以后成本最低、最可持续的方式。这种特定自然垄断,就必须施加一个特许权管理。那么,特许权的问题以及与特许权相关的资产收益上交的问题,都应该在这个法案里面给出原则性交待和规定。进而就是引导这个机制怎么样构建,形成有法可依局面。这个法,也是一个动态优化过程。这是我心目中在经营型国有资产管理上应该一步一步去追求的前景。

还有,上面是国资委,下面是具体的企业,有没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在中间还有一个资本运营层面,叫资产运营公司或资本运营公司。在某些地方、在某些行业里面也不排除有些是国资委直接管,有些是国资委交给运营公司。

在这个框架之下,实际上又回到了从依法治国,依法建立健全健康的市场经济出发,要尊重资源配置的市场基础机制,要承认市场经济里面国有经济、国有部门特殊的不可替代性,合理把握国有经济特别的定位、特别的规则,来把依法治国落到我们国资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的层面上。

上一篇:关于倒垃圾的警示语有哪些下一篇:水环境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