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资金走向

2024-09-27

股市资金走向(7篇)

1.股市资金走向 篇一

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99金融 992262余和成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货币需求已成为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产生于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已成为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传导机制之一。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目前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双重影响。

一、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主要途径

据调查,2000年底,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总量占信贷资金总量的4.6%。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等企业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主要以直接的、合规的渠道为主,中小企业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主要是以间接的、不合规的方式为主。从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开展的业务来分析,银行信贷资金流人股市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银行资金直接流入股市的途径

从企业和银行两方面调查分析,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对证券公司贷款、股票质押贷款、债券抵押贷款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自2000年2月13日《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出台以来,银行与券商合作较顺利。此项业务既为证券公司提供了合法的融资渠道,也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二是银行资金流入股市最直接的途径是证券公司从银行拆借资金。相对于贷款而言,这种资金来得便当,关键时能应急,是比较理想的品种。三是三类企业(国有、国有控股和上市公司)按规定投资股市,授信额度贷款为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开绿灯,其方式是通过银证转账和提现直接进入股市。

(二)信贷资金间接流入股市的途径

经调查分析并综合有关指标推算,信贷资金间接流入股市占流入股市资金总额的40%左右,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是以非三类企业为主。

1.信贷资金转移给“关联企业”,隐蔽地进入股市。企业A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或有贷款企业的自有资金,划转到大股东、母公司或与其有业务往来关系的企业B,由企业B将资金划入投资代理人或证券公司进入股市。

2.信贷资金以“委托代理”形式流入股市。委托理财是很多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企业的首选方式。受托代理人或券商会把资金用于新股申购或二级市场投资,其收益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上就是“委托收益”。

3.以“过桥贷款”的形式进入股市。由企业在证券公司存放一定的保证金,证券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向银行申请取得贷款,企业再将贷款划入证券公司进行股票投资。

4.通过购买上市交易的债券、参股证券公司等方式,部分资金转入股市运作。但这类企业对进入二级市场大多持谨慎态度。

5.用承兑汇票等方式轮回套取银行资金后进入股市。企业与子公司、大股东等“关联企业”协定,开具无实物交易的承兑汇票,然后到商业银行贴现,用背书的方式或票据再回购,取得银行资金。将取得的资金部分留作下一次的保证金,每次贴现又派生资金,创造出虚假贷款,以代理等方式进入股市,银行资金成本远低于在股市的盈利率,因此企业可以坐收渔利。

6.非三类企业常用自有资金投资股市,而生产资金缺口留给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担保贷款由于监管和信贷管理制度的缺陷,贷款被变相挪用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7.少数企业通过虚增盈利、货款不入账等方式,逃避信贷监督,以个人名义开户进行股票投资。这部分资金流入股市通常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少数企业采取虚增盈利金额,提取所谓的经营利润作为长期投资而持有上市公司流通股票;另一种是违反财务制度,利用收贷款不入账或私设小金库截留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投资股票,带有相当的隐蔽性。

8.对自然人贷款的部分资金变相流入股市。对自然人而言,信贷资金主要是通过个人综合消费信贷、个体私营经济贷款以及通过证券公司担保将股票质押或存单质押等途径获得的贷款投入股市。

二、信贷资金台规地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积极影响

信贷资金合规地流入股市将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新渠道。信贷资金通过正规的途径流入股票市场将吸纳一定的货币,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来越敏感。因此,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到股票市场。由于证券公司可用自营股票作质押向商业银行融资,在规定的范围内,质押率越高,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就越多,贷款成为股票后可再质押再贷款,如此循环往复,可通过乘数效应使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量成倍增加。不仅如此,由于股票质押贷款的施行,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分割状态被打破,股票质押贷款将通过乘数效应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商业银行将重新具有再贷款的积极性。《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出台后,股票质押贷款业务既为证券公司提供了合法的融资渠道,也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商业银行增加了新的贷款对象,拓展了新的放款渠道。以2000年底沪、深两市总市值16087.5亿元为基数,平均股票质押率达20%左右计算,此项业务的全面开展将为股市带来3200多亿元资金,至少推动股指上扬15%以上。这对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活跃股市,推动国企改革和支持经济持续发展将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

适量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积极影响,这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促使货币和银行的流动性提高。随着2000年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量的快速增加,货币流动性(M1/M2)自2000年初以来呈现出逐月增强的趋势,12月末,货币流动性为39.5%,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此外,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还会引起银行资产价格变动,进而改变银行的流动性,迫使银行调整其信贷政策,并通过信用供给量的变化,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第二,金融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使货币政策的传导会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同时进行,这样会影响商业银行增加放款与投资,从购买证券和增加投资两个方面增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贷款结构调整也改变其资金融通条件,引致金融证券资产和实物资本价格上升,导致消费和投资支出增加,产量提高,直到价格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第三,适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从而有利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供求平衡。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影响人们持有的资产结构,也影响人们拥有财富价值,并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支出。适量的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必将影响该市场股票的供求状况,使股票价格上升,股指被推升。从而在两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一是在财富效应作用下,居民以股票形式拥有的财富增长,必然促进其消费的增加和投资的扩大;二是有利于上市公司在一个较高的价位配售股票,增加其募集资金的数量,有利于其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合理的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一是从货币理论上看,诸如允许开办个人消费信贷、证券公司进入货币市场融资以及股票质押贷款等业务,皆属于金融制度创新措施,这些措施使证券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更为积极,也将推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逐步改变为利率。二是在信贷供给过程中,企业大规模从股市直接融资,银行信贷供应资金的机制趋弱,中介机构可以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因而会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也能有效地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段市对货币政策的负面影响

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从资金来源看,可以分为居民可投入证券市场的增量资金与机构可投入证券市场的增量资金两部分。通过近两年的政策调整,目前我国各类市场主体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证券市场准入权。各类市场主体的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给货币信贷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的顺利传导。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增长过程中,收益率的差异会导致资金流向的变化。据推测,200O年股票一级市场平均收益率可以达到20%左右,一级市场集聚的资金量随着新股发行的日趋集中,最高时突破了7000亿元。随着股价连创新高,二级市场上的收益率也有大幅度的提高。资金自然会由实际经济领域大量涌向“泡沫”滋生的股票市场,但由于本应投向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流入了股票市场,前两年,面对国内需求疲软、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货币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传导机制,其关键问题是商业银行在扩大货币投放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结果是商业银行大量的信贷资金从各种途径流入股市,2000年底一级市场上滞留资金7000亿元,二级市场股票流通市值l6087亿元,其中股票市场上新增资金的来源大量是2000年信贷资金增加额,造成银行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和生产的资金供应不足,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和实施效果。

2.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使得中央银行对经济发展所需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和调控更加困难。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方面的货币需求发生混乱,这一方面表现为银行业资金平衡难度增加,资金供求矛盾愈益突出,部分金融机构已开始依赖于同业存放来寻求资金平衡,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使银行信贷需求管理难度增加,企业信贷需求由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从实物资产转向虚拟资产,影响了中央银行从实体经济部门获得的货币政策参考信息的真实性,增加了中央银行制定实施货币信贷政策的难度。

3.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对货币信贷政策最大的影响将是误导资金流向,削弱信贷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从银行本身经营来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目标,而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不仅不能给银行带来效益,反而使银行对这部分资金无法进行跟踪监督,必将影响银行对整个资金投向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使银行信贷资金形成新的风险。由于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占用了银行的资金规模,银行对其他方面的投入必定减少,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项目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及时支持,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实体经济发展的滞后又将影响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国家宏观的货币信贷政策无法得到顺利实施。

4.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主要载体,其实体经济贷款不畅将严重阻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信贷资金没有进入生产经营领域,大量流入股市,会形成股市投资一片繁荣和活跃、实际投资却增长乏力的局面,进而形成整个社会资金供给充裕、但实业领域资金供应相对不足的局面。这会削弱银行进一步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的能力,削弱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势必造成银行货币供应的放空和资金需求的大起大落,对尚待完善的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会构成较大的冲击,也使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政策效果削弱。

5.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使庄家操纵股市,影响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秩序。我国证券法明确规定,坐庄属违法行为。如果券商直接或变相地进行循环质押,则证券市场上的信用总量会大幅度扩张(质押率为l/3,入市资金总量将达到最初抵押股票价值的l/2,超出计划资金流入量的50%)。目前在股市上坐庄实际上是在操纵市场,银行作为资金的主要供给

者之一,常常被庄家绑进了利益团伙,从而间接成为股市的操纵者——通过各方的违规和钻空子操作,沆瀣一气地做局和投机,很容易造成整个证券市场的股价体系严重紊乱,资源配置功能受到严重阻碍,最终给证券市场及银行自身埋下重大隐患,进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秩序,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负面影响。

四、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段市监管的措施

为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我们必须采取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措施。“疏”就是要开辟和疏通投资渠道,依法让合规的银行资金顺畅地进入资本市场;“堵”就是要堵住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中央银行与证监会、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协调配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监管。

1.对贷款投向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质量。一是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其他信息工具,建立统一的银行信息系统,监控借款人的所有借贷行为,防止出现借款人利用银行间信息传递不畅的缺陷,通过多方借款实现循环质押和循环贷款。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进行有目的的跟踪,发现有转移资金用途投入股市的企业,就立即进行通报并采取必要的收贷措施,由央行牵头,以同业协会的名义,对其执行停止一年或几年贷款、授信、贴现权利的处罚。二是利用高科技实现交易账户的实名系统,容纳不同的交易机制,实现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风险的实时控制,以及对交易记录的实时控制,并做到信息共享、监管一体,共同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现象进行查处。

2.加强人民银行、证监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进行监管的合力。(1)对流向证券公司的大笔资金实行申报制度,从而减少违规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在当前实行分业监管的前提下,必须加强证券部门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和协调配合,实行联合监管,使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消除监管“盲区”,减少监管“误区”,防止在结合部位银行信贷资金的违规流入。(2)建立健全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度。就信贷资金进入股市而言,一是加强人民银行、证监会高层定期沟通制度,还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区域性监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制度。二是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实施联合监管,充分共享监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管的职能作用,从整体上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

3.依法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进行有效监管。一是尽快制定加强对企业单位买卖股票的监管控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哪些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属违规行为及如何处置,如企业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销售之后的资金来买卖股票是否违规,对已经发放的被确认为违规的信贷资金是否收回。二是依据《商业银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六条,《证券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的规定,“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行为。

4.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逐步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一是完善市场运作规则,改善市场环境,健全市场监管制度。二是根据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和运行的不同阶段来制定市场运行规则。三是不断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2.股市资金走向 篇二

关键词:股市,增量资金,对策分析

回顾中国股市大盘历史, 基本是是涨少跌多, 总体缺乏收益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能在经济上领舞世界, 而在被喻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其表现却熊冠全球, 中国股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严重相背离。股市成交量严重萎缩, 市场信心遭受极大的打击。中小投资者之所以远离股市, 是因为股市投资与收益不成比例, 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问题绝不仅仅是投资者个人的问题, 也涉及到证券市场每个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更关乎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甚至是影响国家经济金融投资环境的大问题。因此, 深入研究中国股市缺乏资金的原因, 提出吸引投资者资金入市的建议, 对于适应当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发展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看, 在研究我国股市目前的资金状况方面:张效梅 (2012) 从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个原因开始, 依次对政府对国际经济形势调控反应迟缓, 再上市公司质量欠佳, 机构投资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李智 (2012) 从简述国际以及国内股市起源开题做了一个科普性的描述, 简述了中国股市现阶段股指运行状况, 预测了A股将来的发展方向。在研究股市资金缺乏的原因方面:朱敏 (2013) 通过分析同比环比等历史数据得出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股利分红政策并不利于证券市场发展与投资者投资的结论。张培源 (2013) 将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相关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其主政府职责的重叠必然使得行政权力不可避免过度介入股市, 导致股市不稳定, 打击了投资者入市积极性。何大安、苏志煌 (2013) 也从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认为股市涨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空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机制所决定的资金与筹码的供求关系;并得出了GDP波动与股市涨跌在长期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但在短期内有时并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的结论。在吸引资金入市的建议方面:付丽丽 (2013) 在对比了国际证券市场的退市程序后, 认为我国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制定的退市程序还存在不足, 并对《证券法》第62条规定针对上市公司退市程序提出了整改完善意见和建议。

从以上的相关文献看, 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研究我国股市的资金状况, 资金缺乏的原因等方面, 并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股市引资问题的相关对策, 而吸引投资者资金投入和良好收益, 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资金的良性涌入是重振股市的最重要的核心环节。本文将在分析中国股市资金现状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股市资金缺乏的的原因, 并从如何提高投资收益、加强股市基本制度建设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中国股市总体收益及投资者资金参与股市概况

(一) 近年来中国股市总体收益概况

自2007年的6124点历史高位以来, A股熊市已经整整持续6年, 多数股票跌幅在70%以上。中国股市持续低迷,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GDP以每年超过8%增速发展, 但是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却排名倒数第一, 中国股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背离。从2013年股指情况看, 上证综合累计跌了5.25%, 全球排名倒数第三, 连续第四年跑输全球。上证指数也一直挣扎在2000点边缘, 迄今为止已6次跌破这一点位。据新浪财经网站发布的《2013年股市投资者生存状况调查》显示, 2013年投资者大面积亏损, 占比达到65%, 其中26.3%的人亏损20%~50%, 有7.5%的人亏损80%以上。有11.2%的人盈亏基本持平。仅有22.6%的人成功实现盈利。

(二) 投资者参与股市情况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2013》统计数据, 投资者2013年全年新开股票账户约492.9万户, 较上年减少约63.31万户, 同比减少约11.38%。其中, 新开A股账户491.27万户, 较上年减少63.66万户。截至2013年底, 期末股票账户数约17517.64万户;其中, 期末A股账户数为17263.38万户, 比上年增加451.96万户, 增长2.69%;公司核实、申报的休眠账户数为4270.49万户。股票账户去除休眠账户后的有效账户数为13247.15万户。由于股市投资收益低下, 投资者选择了离开股市, 通过银行理财、信托, 或者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来实现资金的收益。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2013

二、股市资金缺乏的原因

(一) 股市投资运作的资金机构发展存在滞后性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共机构资金能否进入证券市场以及如何进入证券市场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公共机构资金投资运营从长远来看需要进入证券市场, 但是, 由于我国目前公共机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投资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导致公共资金入市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而法律、法规的欠缺, 也使公共资金在证券市场投资运营中常常出现监管不到位, 容易发生挪用、侵占等现象, 甚至引发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从法律规定上看, 现有分业监管的制度框架阻碍了机构资金入市的进程。我国法律规定机构公共资金必须分层次, 监管机构设置门槛。银行方面, 目前为止我们仍执行200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禁止个人理财资金投资二级股票市场或相关证券基金, 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此外,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分割, 养老金入市问题还有待制度的完善。

(二) 股市投资回报率低

1. 股利分配水平低, 资本利得收益少。

股票投资收益是指投资者从购入股票开始到出售股票为止整个持有期间的收入, 主要由股息和资本利得组成。股息指上市公司从提取了公积金、公益金的税后利润中按照股息率派发给股东的收益, 有现金红利和红股两种形式。资本利得是指股票持有者持股票到市场上进行交易, 当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买入价格时, 卖出股票时的赚取差价收益。

中小投资者之所以远离股市, 是因为股市投资与收益不成比例, 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从股市分红方面分析,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统计年鉴2013》, 2013年我国A股发行现金红利总额仅为5282.90千万元。而2013年沪深两市交易总额约229886.07亿元。我国A股整体市场分红总额仅占交易总量的0.23%。同时分红占当年利润比例和用股息率来衡量的投资回报率也很低, 长期在1%以下, 即便是代表了A股最核心的沪深300指数公司, 其相对于社会公众股东加权平均的股息率也只有1.62%, 仅为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46.29%, 或10年期国债利息的46.15%, 而境外成熟市场成份指数乃至整个市场的股息率一般显著高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或10年国债利率。另外,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占净利润比例大约为24%, 也显著低于成熟市场的40%。并且, 2010年至2012年, 境内实施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分别为50%、58%、68%, 就是说在2012年, 中国有将近1/3的上市公司不派发现金股利, 虽然证监会极力推动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 2013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继续增加, 但投资者已被过度伤害, 入市获取股息的意愿也不高。

从资本利得看, 上证股指从2007年的高点6124回落至今, 已经在2000-2600区间波动了近4年, 目前仍处在2000点低位附近, 很多股票亏损严重, 资本利得为负。

2. 证券交易成本负担重。

证券交易支出主要由手续费, 由印花税、佣金、过户费组成。印花税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 在股票 (包括A股和B股) 成交后对买卖双方投资者按照规定的税率分别征收的税金, 其收费标准是按A股成交金额的1‰进行单项收取;佣金是指投资者在委托买卖证券成交之后按成交金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券商的费用, 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券商佣金的平均水平为0.7‰;过户费是指投资者委托买卖的股票、基金成交后买卖双方为变更股权登记所支付的费用, 沪深A股交易按照成交金额的为0.6‰双向收取。根据统计资料。2013年沪深两市交易总额约为229886.07亿元, 按此计算, 投资者所付出的成本约为459.77亿元人民币。而2013年我国A股发放现金红利总额约为528.9亿元人民币, 投资者想要从股市获利仅能够依靠股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差价收益。

(三) 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力

我国证券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的占比任然较高, 同时中小投资者还通过购买股票型基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没有中小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上市公司就会失去融资支持。然而中国股市重融资轻投资者的特点非常突出, 投资者保护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中小投资者利益经常受到侵害。

1. 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

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 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 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 往往历时弥久, 监管行为即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对违规行为处罚显得过轻, 即弱效性。监管力量相对有限, 而调查费用不菲, 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 成为漏网之鱼, 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 铤而走险。实际上, 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却转嫁到公司股东身上, 并无过错的中小股东往往受害最深。对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违规公司的高管人员处罚过轻, 弱化了监管效果。

2. 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问题突出。

在公司治理领域, 存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第二类代理问题, 大股东可以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及信息优势来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大股东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主要方式有: (1)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 即利用协议定价与其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进行交易, 将公司资产或利润转移到控股股东或其子公司。 (2) 上市公司资源被非法占用, 如控股股东以低成本或无偿使用公司资金, 委托贷款, 拖欠业务款。 (3) 上市公司非法为大股东提供担保、抵押等, 上市公司因此承担了异常高的风险, 相当部分的上市公司不会对此项进行披露。 (4) 大股东虚假出资, 欺骗中小投资者。大股东不履行出资义务, 反而享有决策权, 这不仅动摇了上市公司赖以生存的基础, 更误导了中小投资者的决策。 (5) 上市公司披露虚假的财务报告欺骗广大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知情权得不到保证。因为中小投资者不能随时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与财务状况, 所以往往在没有相应回报的条件下承受了高风险, 以致投资失误, 经济损失惨重。

3. 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 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证券市场民事赔偿制度的主要诉讼形式有两种, 即投资者集团诉讼制度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国际上, 投资者集团诉讼一般都由专业的诉讼律师牵头召集, 从开始策划到诉讼结束, 律师几乎全程包揽, 甚至代垫案件受理费, 投资者从签署全权委托代理协议至案件结束几乎不用操任何心。如果胜诉, 只要从获得赔偿的金额中支付一定的代理费用, 如果败诉, 则可能会在代理协议中有免交代理费的条款。因此, 投资者集团诉讼制度形成了对证券违法行为的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 该制度已成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极其有效的法律制度。从我国情况看, 投资者集团诉讼一般做法也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代理发起, 但是, 由于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规定了受害人必须进行权利登记, 法院必须进行权利登记的公告 (当人数不确定时) , 如果该案被受理并得到胜诉的判决, 则判决效力只对那些进行了权利登记的受害人有效。这样的规定, 使得诉讼标的相当有限, 对违法者的惩戒作用大大削弱。

(四) 相关制度建设不到位

1. 退市制度。

良好的退市规则是股票市场发挥市场机制, 进行优胜劣汰的保证。在我国《证券法》中已经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终止交易 (退市) 的制度和条件, 但一直没有很好地执行, 而且要退市的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重组”, 变成“好公司”, 因此垃圾股摇身变凤凰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 上市公司退市设计众多投资者的利益, 一旦终止上市意味着持有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将失去在主板交易这些股票的机会, 这给投资者的利益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2. 信息披露制度。

保护投资者利益, 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让每个人都具有公平的投资机会和均等信息。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及时性,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 是内幕交易、股价操纵等严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违规行为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上市公司对重大事件的披露总是迟延于股价波动, 中小投资者不能及时获得信息, 不能及时调整投资决策, 并因此遭受了损失。

3. 股票发行制度。

我国的股票发行制度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但还不够, 只有把上市发行制度改透了, 才是市场化的根本。应继续改进和完善股票发行制度。现行的新股发行监管行政化, 是导致沪深股市百弊丛生的根源, 因此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市场化, 但由于我国市场定价机制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执行也很困难。其中关键的问题是, 符合基本上市标准的企业上市, 应该由谁来决定?是投资人, 还是监管部门?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吸引增量资金入市的建议

(一) 调整股利分红政策, 增加现金分红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存在的状况是:不分配现象普遍、现金红利比例较低而股票股利分配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再筹资成为股利分配的直接目的、股利分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上市公司普遍缺乏连续和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原因复杂多样, 应采取多元化的制度机制促使股利分配理性化。

1. 限制上市公司不分配。

我国对于那些有累积盈利而又不分配的公司, 必须强制其披露不分配的具体理由, 限制公司通过过分保留盈余进行内部筹资, 当公司每股未分配利润达到一定标准后, 必须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 配股比例必须与历年分红分配比例直接挂钩, 既促进企业募股资金利用效率、强化分配意识, 也保障投资者的合理回报。

2. 提倡现金分红方式。

从全球范围的公司实践来看, 现金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 股票回购等非现金股利支付方式并不具有普遍性, 我国应当引导上市公司制定以现金为主的分红政策, 尽管目前证监会已经有了相应的要求, 但由于是任意性规范, 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3. 鼓励上市公司形成均衡的股利分配政策。

上市公司应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发展的生命周期来制定均衡的股利分配政策。

4. 针对我国股权结构和股利分配政策的实际特点, 限制股本扩张比例。

将配股比例与分红比例挂钩, 降低企业的股本扩张速度, 保持公司每股收益的稳定增长, 对于业绩突出、成长性高而股价较高的公司, 允许通过股票分割来增加发行在外股票数量, 降低股票市价, 增强股票的流动性。

5. 加强对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保护。

本着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兼顾, 股东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平衡的原则, 对公司过度分配或不合理的不分配做出限制, 如规定公司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和留存利润, 必须与公司发展和实现股东利益具有必要性和相关性, 否则公司不分配股利或只分配微薄的股利即属不当等。董事会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 须以公司利益为目的, 平等对待所有股东。

6. 明确股票股利的价格。

以股票作为股利支付的方式, 需要明确每股的价格, 这一价格不同于每股的面值。因为股票股利实质上相当于公司将现金分配给股东, 然后公司增发新股, 由老股东以其所分配的现金认购, 公司可能以等于面值的价格增发新股, 但大部分情况是以高于面值的价格增发新股。我国在发放股票股利时, 不考虑股票的价格, 均按股票的面值来计算。由于股票的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的价格均远高于面值, 所以, 按照面值来发放股票股利会造成公司股份的过度扩张。因为一元钱的现金在市场上根本无法购得一股, 所以发放股票股利比发放现金股利更受市场的追捧。国际上一般规定股票股利的每股价格。

(二) 改善资本市场现有资本金结构

除了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基金以外, 还应该大力推动其它机构投资者进入股市, 包括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的入市, 鼓励其多元化发展;同时适当加快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 的引入, 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 实现机构投资者结构的均衡发展。一方面, 稳妥推进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从全球经验看, 专业机构耍发展的核心是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 而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大多数资产是以银行存款形式存在的,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因此, 将养老保险金余额以及其他长期资金 (如房产公积金) 整合起来投入资本市场, 既为资本市场注入新鲜血液, 带来增量资金;又可避免资产缩水, 实现其保值增值。国家可以使用税收手段, 鼓励长期资金包括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的个人补充养老金投资进入市场。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监管部门需耍降低准入门揽, 放松额度限制, 进一步加快QFII资格和额度审批速度, 在审批中坚持优先考虑长期资金的政策, 鼓励境外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进入, 减少资金汇出入限制、扩大投资范围等, 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三) 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 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 证券监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证券监管是保障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1. 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

(1) 确立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 进一步明确证券监管机构法律地位的条款和细则; (2) 加强立法建设, 增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性和配套性, 提高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3) 增强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法制内容的实效性; (4) 建立健全证券监管法律法规的实施机制, 杜绝有法不依的现象, 加大执法力度, 适应证券网络化和市场开放的发展趋势, 尽快制订适宜的相关监管规章制度。

2.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

加强证监会派出机构监管职能, 建立健全派出机构监管绩效考评机制。重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增强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建设, 切实搞好上市公司监管工作。

3. 建立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1) 确立独立董事应有的社会地位, 提高独立董事参与上市公司最大决策的程度, 培育并建立独立董事人才库; (2) 明确区分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不同职责,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的作用; (3) 加强关于独立董事的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监督,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的外部环境。

4. 优化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 结构多层次, 相互协调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逐步改变目前仅由证监会单方面垄断监管规则制订的局面, 缩小行政监管直接作用于市场的范围。让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监管主体来填补行政监管收缩后留下的空白, 强化自律监管对行政监管的制衡, 多方面约束并尽可能减少政府机构执法中腐败现象的发生。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外, 值得一提的是, 对监管者的监督在我国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因此要努力推动监管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 包括内部制衡机制和外部制衡机制, 保障公众及媒体的监督权力, 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四)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1. 增加自愿信息披露, 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强制信息披露为主、自愿信息披露为辅构成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自愿信息披露是对强制信息披露的补充, 与之不存在替代关系。为了满足中小投资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上市公司不应止步于强制信息披露, 而应当扩大自愿信息披露的内容。

2. 监管机构统一信息披露内容。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监管机构应统一信息披露内容, 统一会计信息口径, 统一界定公开信息的虚假性、重大遗漏等, 增强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可比性、可靠性。

3. 突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并明确加大虚假信息披露的处罚。

扩大信息披露的内容边界, 把上市公司所有可以公开的信息, 如法人治理结构、市盈率、资产负债、重要财务指标和其他重大事项全部公开披露, 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信息, 这是促进上市公司真实披露信息的制度基础。

4. 加强信息披露的外部监管。

主要是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外部监管, 赋予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公司以及证券市场自律组织等第三方中介机构更多监督权力, 充分发挥其作为第三方监管的作用, 增加监管的力度和透明度。这是促进上市公司真实披露信息的外在辅力。

(五) 完善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

1. 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

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 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 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 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 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

2. 资者诉讼机制。

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 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诉讼, 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

3. 建立快捷的投资者赔偿机制。

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 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赔偿。

参考文献

[1]李智.中国股市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金融市场, 2012 (12)

[2]张效梅.中国股市现状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2 (12)

[3]何大安, 苏志煌.制度安排、GDP波动与股市涨跌[J].学术月刊, 2013 (7)

[4]张培源.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3

[5]朱敏.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红政策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 2012

[6]付丽丽.论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再造[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 2013

3.股市走向关键看通胀 篇三

通胀决定政策取向

兴业全球基金投资总监王晓明表示,今年要密切关注通胀,因为通胀决定了整个政策调整的决策和力度,也会提供周期性股票和非周期性股票的阶段性机会。

王晓明认为,目前要对整个市场有概括性的判断认识,以历史阶段性表现形成切入点。2009年全年是基于对经济复苏的反应,而2010年是在流动性比较宽松的基础上,形成明显活跃的特征表现。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流动性明显“退潮”。在货币政策逐渐收紧、流动性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成长压力也逐渐体现出来。总体看来,2011年无论从流动性还是成长性来看,不确定性都在增加,投资者在选择有较高溢价的成长性行业时需要特别警惕。

鉴于这种判断,王晓明表示,兴业全球基金及时、积极地调整了仓位,如减持了前期涨得较多、估值较高的偏防御性股票,增加了周期性股票,如房地产、化工、汽车等行业个股。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与中国经济分享价值成长的有效途径。

不过,博时基金特定资产管理部投资经理柳杨的看法有些不同。柳杨认为,近期房租和猪肉食品等价格上涨较多,市场通胀压力有增无减,预估3月份CPI可能又创新高,紧缩调控可能不会中止,应谨慎看待未来市场走势。下一阶段,比较看好通讯行业,同时,在震荡市场中,食品、消费、医药这类未来成长比较确定的行业会有较好表现。

把握周期启动机会

也有人对周期性特别关注。平安大华基金在最近的投资沙龙上表示,政治周期、紧缩周期、制度变革周期和库存重建周期的同时启动,预示着今年将是最复杂的一年。

平安大华认为,如果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看,今年市场会非常多变,大盘有可能呈现箱体震荡的格局。但如果从熊彼特周期的起点看,中国在2011~2012年一定会迎来十年一度的资本更新和中周期繁荣区间。在这种环境下,建议从更高的视角看待市场的未来,经过一轮熊彼特的危机之后,“创造性破坏”也一定会带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繁荣,投资要做好“穿越凯恩斯的迷雾,迎接熊彼特繁荣”的准备。

同时,平安大华认为,今年是从库存重建到中周期复苏加快并嬗变的一年,形势一定比去年好,但是新起点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暂时还难以独立支撑中国经济大局,仍然存在各方利益的干扰。在此期间,在预期经济走弱调控放松时,周期性行业将会出现阶段性复辟。投资不再是大盘与小盘的转换,而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阶段性博弈的跷跷板行情。

二季度或出现转折

有一些观点认为,市场转折可能在二季度到来,此后各类指标或会有所转好。

天弘基金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1月份的经济数据并没有显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通胀得以有效控制,A股市场经过1月份的调整后,虽然在2月份有所反弹,但综合当前实体经济和流动性的情况,A股市场出现大的趋势性行情概率依然较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明朗和通胀的有效控制,可寄希望于A股在二季度后慢慢转好。

该人士认为,从影响股市走势的三个因素来看,A股市场要想好转,必须实现经济见底、通胀见顶、政策紧缩见顶的宏观组合,而这一组合有望在二季度后实现。

1月份进口数据比较强劲,基本意味着内需的增长比较稳健。而信贷、M1、M2增速均有所回落,信贷增量也未超出市场预期,货币政策紧缩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伴随着连续的加息,在负利率情况有所改善的情形下,一系列紧缩政策对于总需求的压制也会慢慢体现出来,这对于控制通胀,会起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虽然年内通胀中枢水平有望持续抬升,但通胀失控的概率大大降低,未来政策也将会趋于温和。

在这种预期下,看好金融等周期股的人士不在少数。

作为“多头司令”,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日前表示,今年A股将呈现震荡上行之势,每次政策调控都会给金融板块带来机会。银行、保险类股票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今年在国家连续加大对银行业资本监管要求、控制信贷规模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业绩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加上与H股的比价效应,A股银行、保险类股票估值修复也会带来20%~30%的升幅。

国泰上证180金融ETF拟任基金经理章赟向记者表示,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180金融指数运行在市盈率10倍至20倍区间内,当前180金融指数的动态市盈率水平仍然处于历史的低位,而180金融指数的动态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递增态势。由此可推断,股指当前已经处于历史低位,未来的下行风险很小,而上行的空间较大。

新兴行业仍受关注

此前被普遍看好的新兴行业和大消费行业依然有众多的拥护者,也被认为是自下而上精选个股的主要方向,虽然这两大板块被认为估值有点高。

诺安上证新兴产业ETF的拟任基金经理宋德舜认为,在未来几年内,新兴产业将涌现大量“Tenbagger”(十倍股)。事实上,新兴产业已经涌现了大量的“Tenbagger”。以上证新兴产业指数的成份股为例,短短3年的时间内,国阳新能的股价复权涨幅近9倍,科达机电的股价从2.46元涨到27.99元,广汇股份的股价从4.9元涨到49元,包钢稀土的股价从5.6元涨到96元。恒瑞医药、天地科技、厦门钨业、天威保变、洪都航空、新安股份、特变电工、方大炭素等股票7年来的涨幅也都超过了10倍,并且在该指数50只成份股中,有30只个股7年来的涨幅超过500%。

宋德舜认为,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兴产业板块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成为驱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龙头。投资者可紧密关注与七大新兴产业契合度较高的板块和上市公司。

国海富兰克林首席基金经理张晓东认为,目前估值比较低的大消费类行业,如受益于保障性住房和农村消费升级的家电,以及调整比较充分的医药、零售板块,应该存在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关于地产和银行板块,张晓东认为,从估值来看,确实比较便宜,这两个板块也对相关的政策和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反应,但在经济调整阶段,机会不明显。

4.当股市大热 艺市走向何方 篇四

股市和艺术市场的相关性,在我这个多年观察股市和艺术市场的媒体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尽管这两个市场交易的标的截然不同:股市上买卖的是企业的股权,艺术市场则交易艺术品,要在这两个市场上获利,都需要截然不同的专业知识。不过,这两个市场却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资金推动型的市场——股市有钱了,垃圾股也身价百倍,艺术市场有钱了,艺术品也会普涨与轮涨;反之,一旦没钱了,股市和艺术市场都会陷入“熊市”。

有趣的是,进入市场的资金都带着强烈的资本增值的动机,以投资甚至投机为导向,因此两个市场都表现为大起大落的波动行情。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大批涌入艺术市场的买家,大多也是股市的买家,有不少还是在股市淘得第一桶金,因此带着被股市练就的强烈的投资乃至投机特性,这种特性既表现在收藏或者投资的理念上,也表现在对行情趋势的判断以及具体的操作手法上。

不过,经过长期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股市与实体经济有更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产业发展的现阶段更成为造富机器,以炮制亿万富翁的方式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而艺术市场则是一个小众的专业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比较疏离,但股市造就的富翁会成为艺术市场的新买家,当股市因为周期性与政策性原因出现长期熊市,那些新富就会转战艺术市场,令其呈现牛市的状态。到今天股市转牛,则吸引了大量资金而令艺术市场失血转熊。

当然,许多有心人已经观察到股市和艺术市场这种此起彼伏的现象,因此会反其道而行之,有意识地在其中寻求一个时间差:在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推高股价时及时了断退出,反而将股市赚来的钱买进低价的艺术品;一旦股市转熊,众多资金再度涌入股市时,他们就已经占得先机。不过这里又可以看到股市和艺术市场的不同:股市的资金盘面大、流动性强,相对而言高抛低吸的投资行为还有操作的余地,艺术品市场则不同,一方面盘子小,流动性差,高抛抛不出去,低吸吸不到手,更重要的是艺术品市场表现年年如此,其实真正的好作品在迅速沉淀,尤其是能够带来增值与溢价的顶尖作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采用一般的股市操作手法,必输无疑。

5.哪路资金逃离股市? 篇五

7月16日,伴随着沪深两市股指的中度下跌,沪深两市的成交量也继续保持在稳定低量,合计不到1000亿元。和前几个月几乎每天都维持1000亿以上的成交额相比,这是让人比较放心的成交量。

在这稳定低量的背后,尚有一些揣测和疑问。有市场人士就提出,市场的主流资金之一---国企资金的低调撤离,是股市交易量萎缩的因素之一。

这种揣测尚无确凿数据可以证明。但在6月初,审计署、银监会发现中国海运集团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两家央企挪用银行借贷资金违规炒股炒楼之后,国资委确已对国企资金入市行为进行了更为严厉的监控。

"对于违规操作的两家央企,我们已经做出了处理,并通告了其他央企和地方国企,以示警戒",7月16日,国资委的一位高层向记者证实。

两央企顶风违规

6月18日银监会在网站上公开了两家中央企业违规使用银行贷款的行为,实在令许多央企人士大吃一惊。

"以前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在网站上广而告之的",一位央企管理层告诉记者,银监会、国资委的此次做法,确有"杀一儆百"的威慑力。

而此事公开之际,A股市场正再次进行调整。

根据银监会网站的公开信息,中海集团此次违规的主要事实是,集团结算中心在2006年6月23日、7月21日的两笔申购新股中,直接或间接挪用了贷款资金,而这两天发行的新股分别是中国银行、大秦铁路。

中海集团总裁办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获知相关违规事实的当天上午,中海集团就此事紧急召开过党政会议,决定开展资金管理大检查。据了解,中海集团结算中心目前管理集团下属账户1700余个,年资金结算流量达4100亿元。中海集团结算中心的网站职能之一,就是资本运作功能。由于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在一定的时间内会出现闲置资金,结算中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参与一些"高效低险"的金融活动,使沉淀资金变成活钱,存量资金变成增量资金,产生"钱生钱"的经济效益。

"我们规范了相关审批程序和操作流程,专门设立了集团资本运营处,加强监督管理,之后再未发生类似问题。"中海集团总裁办的这位负责人表示。

据银监会公布的消息,2001年以来,中核建以建设核电站为由,累计从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共计51笔、金额23.66亿元。经查,在全部贷款中,有87.32%的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挪用,其中6.12亿元被划入与中核建有关联关系的房地产企业,1.32亿元被挪用于证券市场和其他方面。

中核建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经知晓银监会对其公司短期贷款违规使用情况的通报,并且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同时按照银监会和国资委的要求规范了贷款资金使用途径。

国资委悄然出手

"虽然目前只查出两家央企违规利用银行贷款进行炒股,但不排除有其他央企、国企利用手中闲置的资金,大量投资股市,而这些信息,未必是国资委已经掌握的",一位机构人士认为。

在中海和中核建事件被查之后,国资委对于央企和国企进入股市行为的自查,变得更为严厉。这种严厉,不同于以前国资委高层在各种公开场合的高调表态,而是关门自查。

据悉,在国资委的厅局级高层会议上,国资委的几位领导人,对央企和国企资金违规入市的行为,都"措辞严厉",要求各相关部门展开查出,同时,也警示地方国资委看好各自的企业。

无论是国资委,还是中海或中核建,都不愿意将处罚的主要结果告知。但记者了解到,这个处罚意见"是比较严厉的"---不排除会影响两家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和企业评级。

国资委的一位官员说,8月底,国资委将召开的央企负责人工作会议,届时将公布对上一年度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成绩以及企业的评级,同时,也将公布第一个三年任期考核的成绩。

在此之前,曾经有中航油、南航、华源等央企有关负责人,因资金管理和财务问题,受到降级处理;也曾有中煤等央企,因为生产事故而受到降级处理。

而国资委的各个相关部门,包括纪委、监事会、产权局、业绩考核局、规划局等,都对此事高度重视,分别从各自部门的职权出发,进行自查,并警示央企和地方国资委。

国资委产权局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在7月初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国有股股权转让受让办法规定的同时,出台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标识管理暂行规定》,目的之一,就是用于对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流通问题进行更有效的监管。

在此之前,国资委曾要求央企规范金融投资行为,涉及金融相关的投资和业务,都统一由专门的财务公司进行管理,并上报国资委。

国企资金几进几出

1997年5月,以财政部为首的三部委曾下文,明文禁止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与上市公司涉足二级市场;上海国资委更是在2004年发文,严格限制旗下营运机构从事期货投资、股票投资和委托理财业务。此后,关于国企炒股的话题,就一直就是低调又敏感的话题。

然而事实上,历年来国企闲置资金通过委托理财、私募基金和其他渠道进入股市,偷梁换柱,暗度陈仓者屡见不鲜。

"国企入市堵不如疏"。德鼎投资高级研究员胡嘉曾经撰文指出,对于国企资金入市,尽管存在着风险,但确实也为国企的闲置资金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投资渠道,重要的是定规立矩和制度建设。

2006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新《证券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买卖上市交易的股票,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从而彻底改变了老《证券法》中明文禁止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不得炒作上市交易股票的规定。这也为国企资金的入市,给出了名正言顺的法律依据。

当时许多分析人士均认为,允许长期紧闭的股票二级市场大门再次向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敞开,意味着大规模合规资金将通过正规渠道进入资本市场,使二级市场上又增加一支主力军。

"与基金、券商、QFII以及社保、保险资金相比,国企资金已经成为一支新的势力。"胡嘉认为,资金实力雄厚、入市途径多样、操作手法凶悍,且对政策具有高度敏锐性,被视为中国股市的一支代表性机构力量。

在法律上放行的同时,监管并举。一方面,国资委作为央企和国企的出资人代表,对国企金融行为进行一系列的监管,包括要求央企单列金融资产、申报、通过财务公司专门进行管理、控制央企资产负债率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在2006年初,国资委曾发文要求央企对已开展的委托理财、股票投资等高风险业务采取措施全面清理;

前不久,国资委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企业规范股票投资业务运作和管理,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专业化操作,严格禁止以个人名义或个人账户买卖股票。

同时,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也新设监管四处,主要负责对央企类及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

2007年1月,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央企负责人工作会议上,曾再三警告:当下股市比较热,央企负责人千万要控制情绪,不要过于投机市场;他同时表示要联合证监会一起,对国企资金入市问题进行监控。讲话第二天,沪深指数均做出明显反应,大盘下探,可见国企资金在当时的市场上的主导性力量。

撤逃vs规范

多位分析人士均认为,此次国资委、银监会对央企违规利用贷款炒股问题的查处,加之国资委对国有上市公司"大非解禁"的规范,在理论上是有可能造成国企资金战略性收缩。但是否形成了国资资金的抽逃,尚无统计数据可以表明。

"一些国企是以自己的财务公司的名义来投资股市,一些国企则是通过委托理财的方式,委托给其他的机构来操作,还有一些国企可能是通过更为迂回的方式进入市场,因此,很难从公开数据上找到最终的源头,做出合理的统计",申银万国的一位研究员认为。

一些央企人士说,由于"风声很紧,而且市场表现不够稳定",许多央企在股市的投资资金,都不像之前那样满仓,而是减少仓位操作。与此同时,地方国资委和证监局也在行动,对国有企业进入股市的资金相关情况进行摸底,严查国企违规炒股行为。比如江西省投资集团今年2月前后动用约3000万元资金通过二级市场买入其上市子公司赣能股份(000899)股票1009万股,虽然在短短3个月内,其账面收益就已经近7000万元,增长了2倍多,但被江西证监局认定为违规操作。

6.资金回流股市 金价继续疲软 篇六

进入2013年以来,随着全球股市的转暖以及市场风险偏好情绪的上升,贵金属市场的表现反而是差强人意。虽然年初国内金饰生产商备货的意愿积极,但反应在市场上却并未对金银价格的走势有多大的推动作用。纵观一月以来的行情表现,国际金价两度震荡下挫至接近1650美元/盎司的低点,随后在多头资金的推动下虽有所反弹,但反弹力度明显较弱,上方1700美元/盎司的整数关口始终难以突破。而对于白银来说,一月整体维持窄幅震荡走势,波动幅度在1.5美元/盎司之内,而且市场供过于求的环境并未得到明显改变。

投资于贵金属的资金回流股市

在连续上涨12年后,黄金价格在今年年初伊始就表现的比较疲软。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全球股市持续上涨,道琼斯指数突破14000点整数关口,距离历史新高仅一步之遥,欧洲股市已经连续数月上涨,A股自去年11月底开始也录得将近30%的涨幅。从历史的经验来看,黄金与股市之间的相关性极小,二者可以说从长期来看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从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大量从股市等高风险资产中撤离出来的资金流入了包括贵金属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如今美国经济持续转好,欧元区债务危机暂时得以缓解,中国经济在几个月前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因此我们不排除资金重新回流股市的猜测,这也从间接上影响了金价的表现。

在资金层面,我们也可以可以验证这一观点,从当月全球最大的黄金ETF—SPDR Gold Share持仓的变化来看,过去的一个月该基金的持仓总量下降约21.8吨,从1月初的1349.9吨下降至1328.1吨。表明投资者在积极的赎回该ETF类产品,赎回的原因可能是不看好黄金未来的走势,也有可能是将赎回的资金转投入股市、企业债券等近期表现抢眼的普通投资产品。

建议投资者高抛低吸为主

7.透过资金动向看股市起起伏伏 篇七

股市的暴跌其实早有预兆,股市里的资金流动早在年初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结果。作为股市中的淘金者,你是否知道怎样通过资金流动来判断大盘的趋势?是否能够先知先觉地买入或者卖出你的股票?我们将告诉你如何通过观察资金的数据来把握股市的趋势,把这纷纷扰扰的股市看个清清楚楚!

机构资金流向主导着股市的走势

在股市中有5类资金,基金、保险、券商、法人和普通投资者。前4类都属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他们占据股市51%的份额,交易金额的20%;普通投资者则持有股市49%的份额,交易金额的80%。机构投资者中,以基金的资金规模最大,其股票资产总额达到14000亿元以上,占据A股30%的份额,交易金额占股市总交易金额的13%。

虽然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筹码上和普通投资者平分秋色,但是,事实却证明,只有机构资金才能主导股市走势,这主要有2个原因:

原因之一:机构投资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由140多家券商组成的庞大研究体系为机构提供服务,而且他们还有一套完善的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体系,这使得他们能比普通投资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大跌来临之前更快地卖出股票,在机会显现之时更快地买入股票,这也是为什么机构资金能预示股市走势的最根本原因。而普通的投资者由于知识有限,往往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比较容易落入听消息、凭感觉的投资误区,不能理性地对待股市的涨涨跌跌,成为市场的追随者。

2008年的资金数据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根据TOPVIEW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很多普通的投资者还沉浸在奥运行情和冲上6000点的欢呼声中,大量买入股票,而此时,机构投资者已经预判到了经济增速放缓、全球次贷危机的风险,开始减少A股资产。

原因之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一致性较强。作为机构投资者,除了其中的大小非之外,其投资决策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由于这几类机构投资者依靠的是相同的研究体系,而基金、券商、保险这三个行业中的人员相互探讨也甚多,甚至,人才流动也很频繁,因此,他们的投资策略大同小异,并不会就宏观经济面和大盘趋势有太大的分歧。

例如在2008年,基金、保险和券商都是从年初开始减仓,不同的只是减仓的幅度和持续性。其中,基金由于有仓位限制,股票型基金必须持有60%以上的股票,因此,从5月开始放缓了减仓的幅度;保险公司的资金安全性要求最高,因此,它实行了坚定的持续减仓操作;而券商一开始也是持续卖出,但是,到了6月份,券商对大盘的风险判断趋于减少,开始逐渐小幅增仓。

机构资金动向预示大盘趋势

通过TOPVIEW系统,投资者可以很轻松地观测到机构席位的每日进出资金量,根据机构的资金动向来增加对大盘趋势的把握。如果机构席位持续净买入,就显示机构看多后市,后市上涨的机率较大;而如果机构席位持续净卖出,就说明后市可能会有风险。以下表1和表2,我们通过2008年的资金流向分析来说明。

根据上交所TOPVIEW的各个席位的月度买卖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伊始,除了包含大小非的法人机构者之外,其它机构席位的股票卖出金额大大高于买入金额,1月份,基金、保险和券商这三大机构分别减持了45.09亿元、107.80亿元和273.02亿元的上海A股,尤以保险席位减持力度最大。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2、3两个月里,基金、保险和券商席位仍然在大量地卖出股票,总共减持了401、857亿元的股票(2月春节期间休市,交易日比其它月份少了5天),可以看出,其减持的趋势非但没有减缓,反而在加速。

如果投资者在3月底时看到这些席位数据,就应该提醒自己了:这些机构资金这么坚决地卖出股票,足以说明他们对后市的看法比较悲观,自己也应当采取减仓操作或者退出股市再说。很可惜,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普通投资者并没有意识到风险,依旧沉浸在奥运行情和政府会救市的期盼之中。根据TOPVIEW的月度资金数据显示,2、3月份,普通投资者席位不仅没有减持,反而不顾大盘的调整,大量增仓了636亿元和1298亿元的股票,和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方向正好相反。

如果说,前3个月的机构席位进出还不能很明确地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态度,那么4月24日调降印花税这一事件,显示机构席位的减持是坚决而明确的。

4月24日,政府宣布降低印花税至千分之一,普通投资者认为这是政府出手救市的举措之一,股市即将反转。根据TOPVIEW的席位数据显示,当日普通投资者席位在当天净买入沪市A股150亿元,当天股市大涨。但是,与其不同的是机构席位的交易数据,基金席位当天净卖出116亿元,保险席位净卖出18亿元。不仅如此,随后的6个交易日里,普通投资者席位的交易积极性在大幅增加,交易总金额达到年度最高水平,净买入总金额达到了335亿元;而机构资金仍在持续地卖出,基金席位、保险席位、券商席位总减持了260亿元的上海A股。随后,上证指数维持了6个交易日的反弹后,反转掉头下跌,并从此一蹶不振,市场的走势让散户们大失所望。

事实表明,绝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非常乐观地看待印花税的调低,认为股市即将持续上涨,而机构资金并不乐观,认为经济发展预期仍未向好,大小非压力依旧很大,因此持续果断地减仓。如果投资者在5月初能够注意到机构席位的资金流向,了解到专业投资机构对后市的判断,就可以考虑部分或者全部撤出股市,这样,损失也将会减少很多。

机构资金流向帮助发现投资价值

资金流向分析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判断大盘的趋势,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机构对行业和个股的投资行为,从而挖掘行业和个股的投资价值。

监测股市中板块和个股的资金流向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因为TOPVIEW分析系统本身就为投资者提供了现成的统计数据,每天、每周、每月提供板块和个股的分类资金流向,投资者可以通过比较每个板块机构资金流入的金额来看出机构资金现在关注的行业热点,还可以进一步地在这些热点行业中找出机构资金流入最多的个股,寻找投资机会。

不仅如此,机构资金流向也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加正确地判断投资价值。我们以奥运板块为例,看看资金分析如何帮助我们理性看待奥运板块。

根据TOPVIEW的数据,2008年1月至3月,正当众多投资者在期盼奥运行情时,机构席位数据却显示机构一直在大比例卖出奥运概念股,券商和基金席位持有奥运板块的股份大量减少,持股比例也大幅度减少,从07年12月底的30%下降至15.61%,看到这样的数据,投资者就应该在心里打一个问号啦:奥运行情真的会来吗?奥运真的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吗?是否应该减仓呢,还是清仓?相信机构席位的持续卖出能够唤起投资者心中的理性,让他们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手中的股票。

在个股的投资指导方面,资金分析也可以帮助投资者简单、快捷地找到好股票,搭上机构资金的快车,分享专业化投资的收益,以中国铁建这个案例来说明如何操作。

通过TOPVIEW的月度席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6月至7月,基金大量地增仓了工程基建板块,其中,对中国铁建的增仓尤为明显。中国铁建自上市开始,其股票的基金持仓比例便一直上升,从上市首日的22.23%,到5月初的32%、6月中旬的36.15%⋯⋯基金底部购买的行为非常明显。期间,中国铁建在大小非减持压力和大盘下跌的影响下虽然股价有所调整,但是基金并没有放弃对该股的增仓,6月中旬,中国铁建已经过了大小非的解禁时间点,减持风险逐步释放之后,投资者可以考虑买入该股了。而到了7月底,基金的持仓比例已经高达到48%,中国铁建也自6月底上涨了15%——这正是机构资金的支持使得中国铁建得以在大盘不景气的行情中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机构席位的资金流动可以预示大盘和股票的走势,帮助普通投资者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判断大盘走势,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相对理性和超前的,他们对经济和政策的把握都快人一步、高人一等,而普通投资者了解机构投资者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分析资金流向,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帮助投资者决策的最佳军师。股市中的游戏是聪明人的游戏,只有拥有高度的敏感性、操作快人一步,才有可能盈利,如果能了解机构资金的动向,并为自己的投资提供一些更为理性的参考,相信您的投资决策也会更加的正确。

跟随资金流大浪淘金

现在已经是2008年的下半年了,各种资金、尤其是机构资金的状况怎样?下半年将会怎样运作?还会继续减持吗?投资者肯定很关注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机构资金的动态分析来寻找出一些答案。

从TOPVIES系统看出,机构席位最近的成交数据颇有点意味,1-4月机构席位平均每月净卖出639亿元,5-7月平均每月净卖出仅50亿元,减持速度放缓,而8月份上半月,基金和保险的机构席位出现了持续地净买入:1-15日,基金席位总共增加了142亿元的股票,保险席位共增仓4.52亿元,唯有券商和QFII席位减少了17.25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了基金和保险资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态度有所转暖,预示着一些变化。

不仅如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TOPVIEW数据中看出机构近期增仓较大的板块有银行业、林业和机场。我们可以看看银行板块:从年初到5月底,机构大量减持银行股,持股比例下降了10%,但是,在近两周大盘持续下跌的过程中,机构却买了较多银行股,这使得银行股最近的表现要强于大盘。以下表4,我们给出了机构中占据最大比例的券商和基金的银行增仓数据。

银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银行板块的表现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息息相关。在紧缩货币政策的环境下,机构对于后半年我国金融行业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不再悲观,对于这种较为明显的变化,投资者应该保持关注,并留意银行股的后期表现。

其实,从基本面分析上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上半年宏观调控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导,在国家控制物价和降低投资的一系列政策之后,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6月和7月的CPI连续下滑,经济增速平稳放缓。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信贷收缩,加上人民币升值,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创了17个月新低,不少的企业融资困难,上半年我国共倒闭了6.7万家中小企业。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对经济衰退的担心更胜于通胀,对此,政府近期出台了放松信贷5%-10%、鼓励建设民间银行等一系列举措。9月份将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时间,如果公布的8月份CPI持续回落,政府有可能会出台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以维护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这对于银行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趋势,这意味着信贷有可能放松一些、银行信贷业务有可能获得增长的空间。这也是从基本面上对机构买入银行股的解释。

结尾

2008年后期,随着政府稳定较快经济增长的一系列举措,我国金融信贷领域有望进一步放松,这对于股市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刺激;另外,从市场估值的角度来看,随着大盘的暴跌,A股的估值已经比较合理,沪深300的市盈率已经跌至不到14倍,不少个股存在被低估的现象,市场也存在超跌反弹的投资价值,尤其是在政府已经表达了有意出台控制大小非上市流通的意图之后,股市投资的风险有望大幅降低。

上一篇:学会感恩教师演讲稿下一篇:虚实结合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