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毛泽东

2024-10-20

实践论毛泽东(精选10篇)

1.实践论毛泽东 篇一

ppt《实践论》——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引言

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ppt早在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Ppt

2015年1月23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又再一次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而毛泽东的实践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碑,理应成为必须研读的范本。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ppt(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实践论的写作背景)

一、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给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课的一篇讲课稿,大家都知道,1937年呢正是十年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八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那么,在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这一重大转折关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和中国工农红军统帅的毛泽东,为什么要如此关注哲学,去撰写以往不曾写过的哲学专论呢?当时呢有一种说法认为,毛泽东这样做是为了同以王明为代表的留苏派争夺党的领导地位。王明这个人在苏联留过学,学过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引经据典,在党内被视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深得共产国际的喜欢,而毛泽东呢,没有出国留过学,也没有系统读过那么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从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起,就一直在农村领导革命。党内的一些人就宣称“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对毛泽东进行排挤,所以当时党内一些人认为毛泽东写实践论是为了争夺领导权,是为了证明自己。其实呢,这种说法只看到了一些历史表面现象,因为1935年的遵义会议开始确定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地位,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和工农红军的最高统帅。那么毛泽东撰写实践论的真正缘由是什么呢?在毛泽东选集的实践论题解中给出了缘由,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实践论》题解说: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Ppt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在第二段中,毛泽东专门强调了教条主义和教条主义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教条主义思想在当时所造成的的影响,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重,其中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进行25000里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100%。

所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批判和清算严重危害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而作的。

ppt《实践论》这篇文章共有26个自然段。内容结构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第二部分(6—19):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第三部分(20—25):认识运动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总

(26):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部分内容:ppt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ppt在《实践论》开篇的第1段,毛泽东就对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提出了批评。他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这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革命性变革,就在于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我们只有了解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于此,毛泽东在接下来的第2段到第5段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就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进行了说明。Ppt

1、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方面ppt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毛泽东是从实践的主要内容这个角度来分析论证的。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生产活动是认识的最基本来源。

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只有满足了吃 喝 穿 住这些基本需求,才能从事政治、科艺宗教等活动。吃的喝的穿的住的都是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出来的。管子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意思是粮仓充足才能讲礼仪,丰衣足zu食才会讲荣誉和耻辱。当然这句话不一定完全正确。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吃得饱穿得暖却不讲礼仪,不讲荣誉和耻辱。但反过来讲,讲礼仪、讲荣誉和耻辱的人一定是丰衣足食的人,你说一个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你跟他去讲礼仪、荣誉、耻辱,他能有什么反映。这句话就是强调生产活动是基本。同样的,我们国家在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第一步目标。还有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脱贫攻坚战

放到了一个战略高度。也都是因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那么,人在生产活动中是如何来获得认识的呢?毛泽东接下来在实践论第二段也出了解释说明。ppt一方面,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经过生产活动,人们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此外,毛泽东指出,人除了参加生产活动这一基本形式之外,还参加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形式。毛泽东根据这,有得出第二个结论:

Ppt(2)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科学和技术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因为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在工资制度下,为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后,就懂得团结起来,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在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方面)Ppt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毛泽东在《实践论》的第4段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入的,人们也正是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疟疾的数据。ppt 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高达1.5亿,死于疟疾患者超200万人。可见,疟疾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屠呦呦为首的团队经过刻苦钻研,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ppt这正如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所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方面ppt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的意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获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改造世界,强调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西红柿。它刚在南美洲森林里被发现时,当地人怀疑它有毒,碰都不敢碰它,更别提吃它了。16世纪的时候,英国的一位公爵把它带回英国献给了女皇伊丽莎白,它便开始落土欧洲,但也只是作为一种赏析的对象,仍然没人敢吃它。直到18世纪,法国的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的精神,决定尝试吃它,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前就穿好了入殓的衣服,结果,吃完后,这位画家不仅没死,而且也没有不舒服。后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西红柿里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在这个材料中,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对西红柿进行研究,这是一种认识,但人们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而是为了吃。

Ppt

这正如马克思所言

哲学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进一步强调了认识的目的是实践。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个方面。

Ppt

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在《实践论》第5段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ppt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元素周期表。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刚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时,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直到后来,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而且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实践所证实了。再比如,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到底是毛泽东的认识正确还是王明等人的认识正确,不能靠引经据典多少来评判,也不能靠一个时期中有多少人支持来评判,而只能靠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结果来评判。事实证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真理。这也就进一步验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对上述四个方面加以归纳,可以清晰看出,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就在于认识发生于实践,又转过来服务于实践.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ppt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典范尽管已经过去了80年,但在当代实践新格局的大背景下,它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方面的内容

Ppt

三、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启示,总共有三点:

Ppt

1、《实践论》为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提出提供了依据。

认识来源于实践,有什么样的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中国梦战略思想的提出,就是来源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逐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实践。中国梦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基本问题,即“需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现目标” 这一问题的回答,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Ppt

2、《实践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遭受了惨重损失,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失败的痛苦经历中,打破“以城市为中心”的教条主义束缚,坚持在实践中探索,确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和国家面临艰难的困境,正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许多成功的路子和办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群众的伟大创举,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建立经济特区,先摸索、先试验、在推广,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有很多难题要破解。答案只有一个:注重实践,到实践中去。因此,《实践论》不仅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各种实践活动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Ppt3、实现中国梦要靠身体力行的实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每一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离线,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梦想奋进。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真抓实干,再宏伟的蓝图都会落空,再美好的梦想也不可能成真。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言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务实作风,总书记有过很多生动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等。习近平在去年全国“两会”时强调,“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又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这就是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以上就是我这节课讲解的主要内容。

ppt

谢谢大家!

2.实践论毛泽东 篇二

一、毛泽东编辑思想的形成

1923年4月,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创办了《新时代》月刊作为其亲自创办和主持的“湖南自修大学”的校刊,并且聘请了留学日本的李达担任《新时代》主编,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明确了该份刊物的办刊宗旨:强调本刊和普通校刊不同,本刊就是为了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宣传党的纲领和任务,积极研究中国革命的途径。1923年11月,湖南自修大学被国民党当局以“所倡学术不正,有害治安”为名取缔,刚刚创刊半年多的《新时代》也遭受封杀。《新时代》虽然从创刊到被封杀仅仅出刊四期,却在我党报刊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印记,成为我党最早的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国情实际结合起来宣传党的纲领和任务的刊物之一。后来,随着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逐步提升,其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报刊编辑的相关指示,以及有关的讲话、发刊词、文章之中。《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指出了刊物的任务,即:“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29此外,在《中国工人》、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中均分别指出了办刊宗旨,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刊物的使命紧密地结合起来。毛泽东非常注重和强调编辑人员的责任心问题,强调刊物编辑要充分而认真地听取广大读者的意见建议,以此不断改进和完善刊物编辑工作,提高刊物编辑的水平。同时,毛泽东强调编辑在选择稿件的过程中必须关照读者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争取更多的读者,所以要多刊登一些生动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对于如何当好编辑方面,毛泽东对编辑的方法、编辑的内容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怎样办〈时事简报〉》等文章中。

延安整风到抗战结束期间,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下,对延安《解放日报》进行了改版。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毛泽东的编辑思想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报刊要大力宣传党性,编辑工作应该坚持“群众办报”,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编辑刊物,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要通过编辑工作倡导“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风。1948年4月,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对其30年来的编辑实践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由此形成了较为完整而成体系的毛泽东编辑思想,这些编辑思想体系主要包括编辑方针、编辑原则、编辑路线、编辑内容、编辑任务、编辑修养、编辑方法、编辑职责、编辑风格等方面。

二、建国前毛泽东编辑思想的主要内容

1.出版物要有明确的出版宗旨。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毛泽东提出刊物的宗旨是“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2]16,可谓切中要害。关于刊物的宗旨问题,是毛泽东自始至终反复强调的编辑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在《新湖南》撰文提出了刊物的宗旨,并且强调《新湖南》的信条是“什么都可以牺牲,唯宗旨绝对不能牺牲”。1925年,《政治周报》创刊号上,毛泽东指出了刊物的宗旨“: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此外,1939年创刊的《八路军军政杂志》、1940年2月创刊的《中国工人》杂志,毛泽东均撰写了发刊词,并且在发刊词中阐明了刊物的宗旨。在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

2.依靠群众办报办刊。毛泽东新闻编辑思想中始终强调,编辑要注重处理好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要依靠群众办报办刊。毛泽东始终积极倡导,编辑要加强和读者的沟通联系,密切联系群众,身体力行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编辑挑选的文章,以及编辑自己撰写的文章,均应通过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新式,要让群众看得懂、理解得透。编辑要密切联系群众“,要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农村中去”。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扎根群众,才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法令让群众所掌握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毛泽东强调编辑人员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尽量多接触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才能更深入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情感和思想。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的热情,编辑要乐于刊登群众的文章。1948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过程中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3.加强编辑人员的培养。刊物质量和效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人员的素质。毛泽东高度重视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强调编辑人员首先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彻落实到具体的编辑实践过程之中。在培养编辑人员素质方面,毛泽东强调“: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报社的同志应当轮流出去参加一个时期的群众工作,参加一个时期的土地改革工作,这是很有必要的”[3]1215。毛泽东之所以强调编辑人员参加群众工作,其原因在于编辑人员开展编辑工作必须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与群众相结合,要不然是无法编辑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出版物的。毛泽东明确地提出“要有自己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记者”,培养出色的编辑队伍,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

4.刊物要同时兼顾形式与内容。兼顾形式与内容,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毛泽东编辑思想的重要观点,其成为毛泽东本人进行编辑实践的指导原则。形式是外观,是内容的表达,而内容是质料。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毛泽东以形式和内容间的辩证关系来指导其编辑工作,刊物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成为毛泽东编辑思想的重要观点,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编辑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1940年到1943年期间,按照中共中央的安排,毛泽东负责编辑了《两条路线》、《六大以前》、《六大以来》三套历史文献著作。在毛泽东的编辑工作当中,按照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相一致的原则,同时兼顾历史文献的内容与形式,对三套历史文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编辑,获得了中共中央的高度好评。毛泽东在编辑这三套历史文献之时,注重内容的真实、准确、全面,相关领导人的讲话按照原貌录入书中,同时也注重形式,并不是将领导人的讲话一一列举,对领导人讲话进行了分类和严格的挑选,按照分类专题的不同和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

三、建国前毛泽东的编辑实践

1.主编湖南学生联合会刊物《湘江评论》。1919年,毛泽东到湖南省长沙市修业小学担任历史教师,期间广泛接触学生群体,对军阀黑暗统治有了更深了解。为了开展好反帝反封建斗争,毛泽东提议湖南学生联合会创办一份刊物以更好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湖南学生联合会决定创办《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创刊,并且推选毛泽东担任刊物的主编。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中,毛泽东撰写了《创刊词》、《本报启事》,提出了明确的办刊宗旨,即号召全体湖南人民投身到人类解放的运动大潮中去。为了实现宣传效果、传播新思潮,《湘江评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西方大事述评》、《东方大事述评》、《简讯》、《杂感》等。刊物具有十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猛烈地抨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大地的侵略和本国内的军阀统治。《湘江评论》出版到第五期之时,湖南学生联合会和《湘江评论》一并遭受湖南军阀的强行解散。

2.主编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刊物《新湖南》。《新湖南》是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学生刊物,其积极倡导男女平等,提倡新道德和平民教育,是“五四运动”浪潮中涌现出来的难得“浪花”,在学生群体中发挥了较大鼓动作用。1919年9月,毛泽东受邀担任《新湖南》主编,从第七期开始主持编辑《新湖南》。毛泽东在第七期上刊登了《刷新宣言》,言明《新湖南》刊物第七期之后的宗旨是“批评社会、改造思想、介绍学术、讨论问题……”。毛泽东接任《新湖南》主编后,继承了《湘江评论》的风骨,反帝反封建反军阀主义的态度十分鲜明,对湖南皖系军阀的罪行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新湖南》的编辑工作中,毛泽东十分注重了解学生以及其他群众的所思所想,按照群众的要求办刊,其在刊物上发表的许多文章均十分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便于向更为广泛的民众宣传新思潮。

3.创办并主编《政治周报》。《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机关刊物,系毛泽东主持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过程中创办的刊物,由毛泽东亲自主编了前四期。其于1925年12月5日创刊,1926年6月停刊,共出版14期,每期发行4万份,发行量居当时我国国内报刊之首。《政治周报》创刊号上,毛泽东撰写了《〈政治周报〉发刊理由》,宣布《政治周报》的宗旨是为了革命,而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政治周报》的内容,如创刊号上的《中国国民党对局宣言》等,将斗争的锋芒对准了军阀和帝国主义。《政治周报》虽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机关刊物,却在毛泽东的主持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阵地。

4.领导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工作。延安《解放日报》是我党在革命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中共中央机关报,办刊起止时间为1941年5月16日至1947年3月27日,共出版2130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发挥《解放日报》的喉舌作用,在其执笔的通知中规定“: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并将“宣传党的总路线”确定为《解放日报》的办报宗旨和肩负的使命。在《解放日报》创办初期,存在脱离群众、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等问题。为此,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第一版、第二版以解放区新闻为主,第三版为国际版,第四版为副刊版,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更好地发挥了党的喉舌作用。

摘要:毛泽东编辑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出版物要有明确的出版宗旨、依靠群众办报办刊、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刊物要同时兼顾形式与内容等。毛泽东的这些编辑思想,在其主编的《湘江评论》、《新湖南》、《政治周报》和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中得到了生动实践。

3.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篇三

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有感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各种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实践中得到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多次的这种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思想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矛盾、内在的和外在联系的本质反映,反过来又被实践多次证实,进而再用这种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减少了人们实践中的盲目性,提高了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使人们的实践活动由低级向高级运动,进而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也不断地适应时间运动的发展而变化。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认识和实践关系中着重阐释的实践认识论观点。

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实践论是被实践证实了的普遍真理,具有指导解决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观点去阐释和寻找答案。例如,食品安全问题,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已导致双汇集团名声扫地,损失惨重,双汇集团正在痛定思痛,认真汲取教训,寻求解决途径化解危机。

瘦肉精本来是人们在医学实践领域被人们发现认识到,可以治疗哮喘的良药,并广泛用于治疗哮喘和平喘止咳的医疗实践。然而,有人用这个可以治疗疾病的认识,在动物患病时尝试将它添加到饲料中去饲喂患病动物,以达到治疗动物疾病的目的,得到了这种药物不但可以治疗动物的哮喘病,还可以使动物的瘦肉增加。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被一些不法商户用于专门使动物的瘦肉率增加,以指导他们饲养动物达到利润最大化的饲养实践。人们在使用这种瘦肉精作用过的食品后,又发现这种食品对人们的健康会造成危害,这种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消费者抵制食用瘦肉精食品的消费实践,进而引发瘦肉精食品召回、下架的实践,从而使双汇集团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信任危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

如何防范类似瘦肉精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可以从认识实践论中找到答案。人们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认识到,要保证食品安全,首先食品中不得含有危害人们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制作食品的原料是关键,保证了原料的安全性,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源头控制。用这种理论指导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如何对食品原料进行控制?那就是建立一种“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负监管责任”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在这个大的框架下,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政府如何负总责,企业如何负主责,监管部门如何监管责任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监管部门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从实践探索中认识到,政府要负好总责,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形成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观念,政府必须重视起来,通过制定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重塑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如何负主责?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离开了产品质量,企业的生存无从谈起,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原料验收、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否则,这个主责就没有负好。监管部门如何负监管责任?这就要求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的质量监管责任意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研判、预警机制,对对食品安全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市场准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执法打假等;制定食品安全应急突发机制,防止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扩大和蔓延,等等。

4.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四

原文摘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正文: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伟人之殇,留给中国的是痛彻心扉的悲伤,是永远无法忘却的哀痛。回首毛泽东的一生,不难发现,作为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是伟大的,他从山村农家一步步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和他的战友们率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领导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达27年。可是,毛泽东的成就难倒仅在于此吗?不,不是的,事实上,我们都清楚,作为中国骄傲,人民骄傲的毛泽东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而《实践论》便是其经典著作之一。

我们都知道,在1937年7月,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关头之时,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而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便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统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实践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而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人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当然,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其次,认识形成后,我们要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并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观认识,从而形成理论指导。

最后,我们必须明白,一切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时,这些实践的认识都会随之而变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此外,《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实践一定要注意进行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出世不可否认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当时那个**的时代,那个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妨碍革命发展的时代,《实践论》的问世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并且从哲学高度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它还阐发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实践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们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途径;之后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后更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还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须知“实践出真知”。

5.实践论毛泽东 篇五

(2013-12-17 16:45:54)

转载▼

一部不朽著作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一段痛苦的历史。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作的诞生都印证了这个观点。毛泽东十分赞赏司马迁的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对司马迁的这段话,毛泽东曾经感受极深,广为宣传,是因为如他本人所说: “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他曾受到过错误路线的压制排挤,被贬职靠边站过。抗战初期,他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发愤之所为作也 ”。说《实践论》是“发愤之作”,那么“愤”从何来呢?那是因为当时 随着王明 “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这些喝过苏联“洋墨水”的人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诩,鼓吹“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 ”,指责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 ”、“右倾机会主义 ”等等,最终导致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造成重大的损失。除此之外,缩小,最后丢个精光,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心痛、愤怒,却无能为力。直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央的错误领导,确立他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才使党和红军有了转机。“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的鄙视、讥讽,毛泽东没有忘记。他到处找马列的书来读。甚至在长征路上,他患病躺在担架上还在读《反杜林论》。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有了相对安全的环境,读书条件显著改善,读书时间相对增多。为了批判王明们的“左”倾教条主义,总结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他自感“我的工具不够”,“因此,到延安就发愤读书”,“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研究为主”。凡是在延安能找到的马列哲学著作和有关读物,毛泽东都找来读; 在延安没有的,他写信请在“外面“(即国统区大城市)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买来读。李达著的《社会学大纲》在 1937 年 5 月出版后,毛泽东收到作者寄来的书,读了很高兴,认为是一本好书,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并把它推荐给抗日军政大学。他对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评价也很高,读后还作了 3000 字的详细摘录,写信对艾说,这“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除此之外,他还读了大量的哲学方面的书籍,这为他写《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经过认真准备后,1937 年 4 月,应抗日军政大学邀请去给学员们讲授哲学,直到卢沟桥事变发生,共讲了 100 多个小时。毛泽东在抗大讲课的稿子,由红军总政治部把提纲整理出来,经他本人同意,油印发给了学员。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最早油印本封面注明的时间是“1937 年 9 月印”,《实践论》 是这个《讲授提纲》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 的最后一节。

6.实践论毛泽东 篇六

一、毛泽东游击战的基本内容

所谓游击战, 游是走, 击是打, 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 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 即:“敌进我退, 敌退我进, 敌疲我打, 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 快速部署兵力, 合理分配兵力, 合理选择作战时机, 战斗结束迅速撤退, 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

而游击战的第一点就是游击战的有利条件, 也就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可以进行游击, 如果超过了则就是军力的浪费, 如果不到, 则是送死。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游击呢?1、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大致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实力对比;3、游击地区存在大量的可隐藏地形;4、对当地地形很熟悉, 或者在类似地形上有作战经验, 也就是比敌人更适应当地地形和气候;5、较大的可迂回空间;6、轻便可携带的武器;7、用于牺牲的精神;8、不低劣的智慧, 平庸也没有关系, 只要其符合游击的原则就可以了。

游击线作为非正规作战, 以袭击为主要手段, 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灵活性, 主动性, 进攻性, 速决性, 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以袭击为主的进攻, 是游击线的基本作战形式;革命根据地, 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在一定条件下, 游击线可以作为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战略上的集中指挥和战役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线的指挥原则。

二、毛泽东游击战产生的背景

在中日战场上毛泽东选择单纯的阵地战, 非长壕垂兵、坚垒之战, 而是依战地而定的游击战。但这并不是放弃重要的军事点。那是可以看情形而作阵地战的。但是中枢战不一定是游击线, 而且对于别动队和游击队要有重大的信赖。堡垒战必须利用, 但只是辅助的, 在战略上是次要的。

背景一:中国国情。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各地之间缺乏密切的经济政治联系, 地域广大, 有广阔的回旋余地, 所以我们能以最高的效率和效力, 和日本从事流动的战争, 因为他们的军事机构是呆滞的, 时时要防御当前的偷袭。在狭隘的战场上, 集中和尽力防御一二连续, 会失去我们在地理上, 经济组织上的利益, 而且正重复了阿比西尼亚的错误。

背景二:是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战略战术正确与否, 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最初为许多人所反对这种战术, 于是许多经验证明了它们的正确。凡是红军脱离这种战术时一般总是失败的。红军的人数很少, 较敌人少一二十倍;它的资源和军需是有限的, 所以只有巧妙地把计策和游击战术联系起来, 才有希望战胜有关个人富态的根据地的敌人, 因此在战争初期, 我们的战略必须注意避免重大决战, 同时要渐渐地摧毁敌军战斗精神、军纪以及现有的军事效率。

背景三:马克思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是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垂直理论源泉, 而游击战的战略既是毛泽东通过立足中国实际国情, 养眼于敌我力量对比的现实, 从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中吸取理论素养。运用唯物辩证法, 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 经过艰苦的努力, 创立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战争。

三、毛泽东游击战思想在边防实践中的战略价值

当下, 在中国边防实践中, 毛泽东游击战略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在边境捕歼战斗中, 正面牵制, 侧后攻击, 避其主力, 攻其软处, 是非常重要的战术思想, 这与毛泽东战略思想中游击战思想不谋而合。毛泽东游击战略思想讲究密切观察, 把握机会, 突击敌人, 在边防作战实践中, 根据敌方行动采取相应突袭手段可以达到很好的作战效果。在实战中, 作战行动应把握, 出击迅速, 抓住机会, 应机行动的作战原则。作战分队在完成作战准备后, 应立赶赴边境一线堵截点, 跟踪不法分子行动, 伺机进行突击围剿。行动迅速是保证行动质量的第一要素, 若行动分队在遇到交通不便时, 可以采用徒步行动, 要争取第一时间到达有利地段实施封锁, 并根据情况, 抓住机会对敌人实施包围抓捕。在实施包围抓捕时, 游击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 游击战略思想可以保证在敌强我弱时, 保证我方的作战行动对地方能起到有效的牵制作用;其次, 在运用游击战略思想时即要保证牵制敌方, 使其不脱离包围圈, 同时还要保证己方安全, 保证在己方优势兵力到来之前留存足够实力。倘若敌方隐藏在某一区域时, 游击作战容易陷入被动。此时, 边防部队应该通过上级部门通报或者积极调动群众力量, 得知地方藏身地点, 然后行动部队要利用有利地形, 秘密接近地方, 出其不意地实施包围。

现今, 毛泽东游击战略思想依然对我国边防作战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运用好毛泽东战略思想, 有效地提高边防作战行动效率, 保证作战行动质量。

摘要:中日战争, 在一条迤逦的, 流动不定的战线上, 战略的成功全靠在困难的地域中能有高度的流动性, 就是迅速地攻击和迅速地退却, 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 这战略就是游击战。游击战略和当下中国边防实践, 缉毒缉私以及缉查偷渡过程中是否还有实用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毛泽东战略思想以及其在边防实践中的实用价值。

7.毛泽东实践育人心得 篇七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对革命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的研究。例如,他写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就是分别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上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他深入剖析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根源,及时地回答了党所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正是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杰出领袖,具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他善于总结经验。而善于总结经验,也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成熟、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需要多方面的素质,需要从多方面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学会总结经验。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许多领导干部都注意到了,但对如何正确总结经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人总结经验时总是采取盲目、随意、简单化甚至是错误的方法,或是将自己的工作说得十全十美,借以炫耀;或是将他人的成绩说成是自己的,揽功诿过;或是叫干就干,干完就算,稀里糊涂,马马虎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方法和态度,不仅失去了总结经验的本意,也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影响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

8.毛泽东 实践调查报告 读后感 篇八

接下来让我介绍一下我对毛泽东同志的几篇社会实践报告的读后感

对以《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距今八十多年后来读,对其中的政治思想很难深入去领会和理解,但文章中详实的例子,平实的遣词造句读起来觉得似乎让让我回想起以往主流电影片中那位伟大领袖毛泽东做报告的神采。更加佩服伟人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的精神。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学习这种精神,对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想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的第一个部分。“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这犹如一声断喝,矛头直指那些不深入实际调查就针对某个问题胡乱发言的人。就是在七十五年后的

今天,读到这里,如果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深入实际调查就胡乱发言、随便决策,依然犹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是一句真理,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也经常像文中所讲的蠢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的吗?遇到问题,应该先去调查,否则你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读这篇文章最深刻的体会。我觉得,文章的第二部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是全文的精华,毛泽东在这里举了两个简单的例子对这一命题做了论述,并以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比喻来做总结,我觉得十分贴切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这就告诉我们惟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比喻“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式的调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可能会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决问题。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

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于向社会作调查。文中对那些“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的人,大声疾呼,发出了“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的号召。

要深入实际调查,但怎样才能搞好调查呢?文章又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提出了正确开展深入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技术”,毛泽东在文章第七部分重点谈了七点“调查的技术”,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同志仍然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首先指出“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那种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那种只问一下子,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接着指出“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自出马”,指出“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强调“要深入”,特别是针对没有从事过调查研究的人给出了方法,“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就容易找到门路了。”最后强调“要自己做记录”,只有自己亲自做调查记录,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这七个方面都讲得非常详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对调查的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关于怎样调查,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怎样定调查纲目等具体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回答,这些回答,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有用的。

通过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对于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养成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细细品味这篇文章,觉得它既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讲稿,又是一篇关于如何做好调查研究的培训教案。有时需要大声朗诵,方觉得畅快淋漓;有时又觉得需要细细研读,在笔记本上记下点什么,需要继续巩固,才觉得放心。

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常常习惯于机械地理解上级政策,简单照搬条文办事,有些“规矩”在外地已经

废除,我们这里仍然有效。同样政策下在外地能办成的事,在我们这里却难于办到,还往往振振有辞,政策和上级精神就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究其思想根源,往往是仗着自己“没犯错误”,仗着自己“贯彻政策不走样”而无所顾忌,这种本本主义也因此更有广泛性和顽固性

就执行政策而言,简单照搬条文办事,好像是“不走样”了,但它却使得政策在落实中表面化,政策无法用好用足,从实质看,其实也是一种“走样”,大的方针政策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客观实际,就不一定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也就没有将国家的好政策按政策的本意在本地得到真正落实。只不过这种本本主义以“坚决贯彻”的面目出现,这看上去似乎“没犯错误”,事实却不然,因为它使政策的“富矿”难以得到及时而充分的“开采”,大大影响了发展,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之大,几乎是难以估量的。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盲目地表面上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妙”在哪里呢? “妙”就妙在不动脑筋,不深入实际调查,具体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方案,只是生搬硬套,明明影响了发展,造成了损失,却因看上去“没犯错误”而

难以追究其责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共产党员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要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懂会用,现在就是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办法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

而毛泽东同志得另一社会调查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伟大实践

虽然报告很长,但是逻辑清晰、亲切自然、说服力强。读完后有了一定的收获

一是调研主题如何确定。笼统地说,调研要围绕你感兴趣的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来确定。具体一点,就是。需要说明的是,有的时候调研的主题不一定只有一个,但是我们要根据矛盾的关联性,清晰地排出调研主题的主次顺序来。对于我们来说,虽然调研主题似乎领导已经确定,但是在具体调研的环节,还是要尽量突出一个主题,旁及及其问题的。调研主题确定了,就要围绕调研内容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相关的资料,调研活动具体的组织方案的拟定及抽调合适的人选等。

二是采取什么样的调研方法。社会调研的方法有很多,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现场调研。包括查阅资料、数据分析、软件模拟、电话抽样访谈等。另一类是现场调研。如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服务对象走访等。采取什么样的调研方法取决于你的调研相对方和调研主题,总的原则就是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取最真实有效的信息。当然,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往往需要事后的评估确定,所以,调研的经验在这里便具有特殊的价值。1927年3月,毛泽东同志回到湖南老家,为了了解中国革命农民运动的阶段性情形,选取了有代表意义的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县进行了32天的实地考察,主要采取“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的方法,再与自己以往的革命经验相比较分析,指出了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中,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一样都是可以依靠的革命重要力量,最后得出中国共产党应当顺应历史潮流站出来领导他们的结论。

三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系统分析、个案分析等等。

9.实践论毛泽东 篇九

一、建国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的计划性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生产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在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情况下,经济计划取代了生产无政府状态,商品、货币消失了。他们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消亡论”模式被后人当作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重要理论依据。列宁则针对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苏联,提出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点。毛泽东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着力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在二者的结合上下功夫,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理论,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表现在:

1.关于全民所有制同集体所有制并存和生产力不发达、产品不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观点。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原因,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也就是说,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商品经济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毛泽东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上,首次完整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里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经济基础。毛泽东这个论断的重大意义,不仅解决了全民所有制内部经济关系是商品货币关系的问题,也为邓小平提出国有企业应该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问题,为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根据。

2.关于“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必须充分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既然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也就必然要承认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在1959年初,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平二调”的错误倾向指出: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地改善经营管理工作,合理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对于社会产品,只能进行等价交换,不能进行无偿占有。这里,毛泽东提出的价值规律是个伟大的学校的观点,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从价值规律对教育、培养人的作用,落脚到对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作用。人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的思想中进一步学会如何善于运用价值规律,这对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时期,改革开放要深化,经济建设要发展,在这种形式下,特别需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学会善于运用价值规律。不仅要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上都按价值规律办事,而且要培育和建立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新机制、新规范和调节手段,引导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保证商品经济的稳定发展。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是“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由于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许多方面是照抄前苏联的做法。毛泽东以敏锐的眼光第一个发现并抓住了旧经济体制的弊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着手批判这些弊端,从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他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点权也没有。1953年,他在批示国家计委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年度计划暂行办法》中指出,“对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的指标;对合作经济和一般公私合营经济实行间接计划;对于私营企业和手工业,实行估算性计划”。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更进一步明确提出:“统购商品中属于农民的自由部分和非统购统销的商品,应该容许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自由买卖,以扩大商品流通和便利人民需要。应该在国家市场以外,有计划地保留和适当发展一些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以活跃城乡物资交流。”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市场模式的选择和确定,是毛泽东对当时关于商品货币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使国家在统一市场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实行按质分等论价,这对促进5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手段理论是对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如前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认识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马克思、列宁的认识局限。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并付之实践,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1.关于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办法”、调节资源配置的“手段”的观点。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个社会制度问题,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之一;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邓小平抛弃了经济学词典中的定义,坚持运用生产力标准来观察、评价计划经济和市场是什么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清除了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制度的陈旧观念,澄清了理论是非,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飞跃。

2.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开始有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他在南巡时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邓小平的这几次讲话,表明他已经把“市场经济”从社会制度的属性中解放出来,把商品经济与充分利用它、发展它的资本主义社会区别开来,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看作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存在、表现形式,这不仅论证了“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特有产物,而且同样有力地论证了“市场经济”还有其他的存在、表现形式,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理论根据。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的观点。邓小平在深刻阐述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的道理的同时,还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异同。邓小平指出不管哪种性质的国家,运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调节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要素组合,都得要求整个国民经济围绕着市场转,市场成为国民经济运转的中心和轴心,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不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社会制度对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必然对其依附的市场经济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这种制约和影响作用的结果,就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发展程度和范围,都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同,“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国家。”

三、江泽民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商品经济思想的探索成果,为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

1.从制度建设和理论创新的高度,江泽民首次完整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断,于1992年6月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创造性的提出我国将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着,他在十四大报告中,就其目标、内涵做了科学的阐述,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1993年11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江泽民精心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他进而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建设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势必在实践中起到动员人民、鼓舞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

2.科学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把商品经济思想上升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将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科学概括为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三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四是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五是对外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因此,市场状况如何,体系是否完善,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总的来看,毛泽东的商品思想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认识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邓小平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科学地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创新性认识。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整科学描述,体现了从毛泽东的商品货币观,邓小平的市场、计划手段观,到江泽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之间的必然历史联系,说明三代领导人关于商品经济思想探索具有内在的、逻辑的统一性和继承性,展示了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飞跃,前者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后者的探索是对前者探索的超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玉川.全国高校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慈斌.毛泽东的商品货币理论[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1)

10.实践报告毛泽东思想 篇十

装备0802班 曹晋民(20082217)

七月流火,伴着此起彼伏的蝉鸣和万里无云的明净蓝天,我度过了一个充满着温馨和关爱,洋溢着热情与爱心的富有意义的暑假。“艰辛如人生,实践长才干”,作为大学生我们最终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这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了大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通过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和认识。

我利用今年暑假,在家乡—山西省保德县东关镇就保德县近两年发展状况做了为期一周(2010年8月14日—2010年8月21日)的社会实践调查,现将此次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交通状况:

保德地处山区,交通以公路为主。北达内蒙,南连吕梁,东到忻州,西抵榆林,又有水运航程60公里,远达临县,交通方便。以县城为中心,水陆两路连通四面八方。保德交通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境内有神朔铁路过境。神府线韩保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这是“河东煤田”“神府煤田”通往京津的黄金通道,也是晋西北与陕、蒙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黄河流经保德60公里,过去沿河以木船运输为主,现以公路运输为主。近年又有保德县的不少民营企业家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为保德县的交通改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有民营企业家高桃子投资2.1亿新建的朱庙公路了。朱庙公路全长17.116公里,其中高地棱隧道长度2.3公里。该项目起点位于河曲县朱家川村东南,接于省道306线神池—府谷二级公路K74+100处,重点位于保德县东北9公里处的庙峁村北,该公路建成后,比省道306线朱家川至保德黄河大桥缩短运营里程19公里,可提高车辆行驶速度,较好地解决陕西省府谷县、山西省保德县以及周边地区交通阻塞局面,保证能源通道畅通,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完善路网功能,促进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图为朱庙公路高地堎收费站

二、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决定一切,保德的经济近年来呈现跳跃式上升发展。近年来保德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开放引进的质量和水平,千方百计壮大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上半年,八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健成长,基本达到时间、任务双过半。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5亿元,同比增长3.3%;财政收入完成8.031亿元,同比增长47.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28亿元,同比增长3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692亿元,同比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566亿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41亿元,同比增长17.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9元,同比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23元,同比增长

7.1%;民营企业增加值完成1.204亿元,同比增长76.4%。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和十项重要社会数据是保德上半年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缩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上扬;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升;税源培植力度强劲,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优环境成效明显。

工业生产方面,近年来继引进神华集团后,保德县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紧扣当地优势,立足高起点发展,以重点项目引进为发展引擎,挖掘、开发地方资源优势的最大潜能。通过优化发展环境,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全县掀起新一轮开放引进、引大集团、上大项目、上先进项目的热潮。一花引来百花开,顺泰镁业有限公司镁合金技改项目、五鑫煤炭综合加工产业链项目、海红果加工技改项目、康泰食品生产项目、神东保德煤矸石发电厂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福泰化工10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链项目、山西同德百万吨氧化铝等项目已全部投产。截至今年上半年,总投资23亿元的王家岭煤矿完成2.23亿元投资;总投资3.5亿元的扒楼沟煤矿完成1.4亿元投资,正在申报年产90万吨的审批手续;总投资

3.2亿元的山西世德孙家沟煤矿完成1.2亿元投资,扩建项目正在申办立项、建设用地、环评手续;总投资4.7亿元的吉港冠宇水泥一期已经完工,二期已完成7500万元投资;总投资2亿元的王家寨煤炭集运站完成2000万元投资,立项、建设用地、环评手续全部办理完毕;总投资55.26亿元的氧化铝生产项目,已办妥建设用地、环评、铝土矿山等手续,只待国家发改委核准;总投资20亿元的保德煤层气开发完成1.5亿元投资,已全面展开打井工作;总投资240亿元的国电华北电力公司保德火电厂一期已通过省发改委预审,正加紧推进。另有30多个前期储备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图为山西保德县天桥水电有限公司

山西天桥水电有限公司位于黄河中游河口镇以下199公里处,下距山西省保德县县城和陕西省府谷县县城8公里,横跨晋陕峡谷,是黄河中游北干流上第一座低水头、大流量、河床式、试验性径流水电站,也是山西省目前唯一的中型水力发电企业。它以发电为主,兼有排凌、排沙、排污等多种效能,在山西电网中担负着重要的调峰、调频任务以及晋陕两省老区的工农业生产用电任务。山西天桥水电有限公司投产发电迄今,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开发黄河北干流的试点,经过近三十年的运行实践,证明了电站设计指导思想和运用是成功的,黄河多泥沙河段的开发利用是可行的,这对国家进一步开发黄河北干流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保德神东发电公司是保德县成功引进神华集团公司,建成保德神东煤矿及洗煤厂的基础上,为延伸煤炭生产的产业链,根据山西省能源转化政策,实现煤电一体化,确保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由神华集团及其所属子公司神东煤炭公司和天隆公司投资建设的电厂。2006年两

台机组共发电5.74亿度,上网电量5.13亿度,初步实现了经营利润。2007年全年累计发电14.32亿度,上网电量12.64亿度,分别完成计划任务的96.42%、96.74%。2008全年累计发电15.014亿度,上网电量13.369亿度,实际分别完成发、供电计划的101.08%、102.30%。2009年,计划发电量11.1375亿度,上网电量9.8亿度,主要是受经融危机影响和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发电量和上网电量受限制。保德神东发电公司本着“科学、高效、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采用高度集中监测监控,实现机、炉、电全能值班员。公司积极推进“NOSA”安全管理体系,学习“国华”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塑造神东电力公司办电厂的形象。

图为保德县神东发电有限公司

三、和谐保德:

在国家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中,保德县也在努力构建和谐保德。一是全县开展了社会治安秩序专项整治,今年上半年共查破各类案件345起,打击违法犯罪分子814人次,一举摘掉了“毒品整治县”帽子,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上升。二是开展了历时三个月的信访秩序专项整顿。出台了整顿信访秩序、规范信访渠道的22条措施,建立了信访案件剖析制度,启用了全新的信访接待中心,开展了“千人百案”信访维稳大行动,召开了千人大会,打好了信访稳定攻坚战,全县进京赴省上访人数为0,到市上访化解率达100%,县内化解46件涉及328批2388人次。三是开展了以“强化机关工作纪律、整顿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为主题的机关作风专项整顿,减少行政许可事项101项;6个局级以上干部受到撤职、免职等处分,3个乡镇负责人因工作不力在媒体公开检讨并进行了整改;政府机关大院拆墙透绿,建成开放式街头休闲广场,千米长廊抒写政民和谐新篇章。四是投资3亿元打造平安、卫生、文明新保德。保德已连续两年成为省级卫生县城,今年正向“省级平安”、“市级文明”两个阶段目标冲刺。五是投入两亿元年底建成县城“三街三园”,包括13公里长的黄河大街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第二座城市山地公园等。六是安全生产齐抓共管,警钟长鸣,全县未发生1起重大安全事故。七是环保攻坚取缔全部土小企业,72家新旧项目企业通过环保达标,城区餐饮娱乐业气化率达100%,上半年二级以上天数达170天。八是投资100万元为全民免费发放了食用碘盐。上半年累计为城乡低保、五保、医保、优抚对象等发放、报销社保资金4600万元,人均306元,国民待遇总体上位居全市前列。九是保德已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生态建设先进县”,上半年又栽植完成1.7万亩、近百万

株的经济林和生态林。十是历经十三届洗礼的黄河文化艺术节荣获“全国县域节庆最具潜力奖”和“全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两项殊荣,3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基金全部到位,保德民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

在医疗方面,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资8000万元的标准化县级医院已开工建设,桥头、义门、杨家湾、孙家沟、尧圪台卫生院改造达标,全县所有行政村卫生室组建运行。2009年新农合参合12.42万人,参合率达91.5%;城合医参合1.87万人。住院补偿3万人共计1197万元,稳步实现了“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的目标。

在住房方面,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供职工住房公积金提取比例,启动了经济适用房建设,发放廉租房补贴648户168万元,完成了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城市危旧房改造、廉租住房任务。

图为保德县廉租房

在社会保障方面,积极推进农村60岁以上老人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作。解决了705名重点优抚对象的就医问题,投资12.8万元超计划完成200例白内障手术。为农村70岁以上老人、城乡低保对象每人发放采暖补贴200元,拨付110万元对特困群体进行了采暖救助;对城市集中供热居民免除了采暖差价;对学校、医院等公共福利性单位统一调配了采暖用煤;协调民用煤10万吨缓解了群众买煤难问题。2010年,保德15万人实现了免费享受政府提供的食用盐,彻底解决了假盐流入的问题。

上一篇:销售面试着装礼仪下一篇:爱科学,科学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