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养老及其对策

2024-10-08

浅谈农村养老及其对策(8篇)

1.浅谈农村养老及其对策 篇一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其对策

江夏五中严洪斌

摘 要:当前农村中学生辍学状况及特点。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应采取的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是目前农村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加大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影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群策群力,积极参与,才能促进和推动我国农村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辍学状况及特点

根据国家“普九”要求,农村中学年巩固率不得低于97%,流失率不得高于3%,但笔者从广西某县21个乡镇农村中学调查看,流失生现象较为突出。

1.学生辍学数量多,流失率高。根据调查,21所乡镇中学在2001年共流失1323人。流失率为118%,其中某乡初中流失更是惊人,在1998年秋季初一共招收了3个班共126人,到2001年中考时仅有42人。

2.经济收入低家庭子女流失率高。据某县教科局普教股统计结果表明:辍学学生大多都是家庭经济收入低的学生,辍学最严重的7所乡镇中学中,农民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元以下。

3.双差生辍学率高。据某县教科局普教股统计,思想品德表现较差,各科成绩跟不上的双差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三年时间辍学率竟达70%。

4.离异家庭辍学率高。笔者在乡级中学近十年,每年在动员学生返校工作中发现,父母离异的学生,绝大部分很难坚持到初中毕业。

5.管理制度松散的学校流失率高。据某县教科局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该县的21个乡镇初中,有4所是由于学校领导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学校,学生转学和辍学较高。

二、农村中学生辍学的原因

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意识原因。在文化和经济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只是凤毛麟角,谁考上中专大学,谁就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当上国家干部。学生家长不管砸锅卖铁也拼命送子女上学读书。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下,农村的初中教育也曾经红红火火。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个体户,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潮已开始在农村蔓延,许多家长错误

地认为,现在连大学生都不包分配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上学还有什么用?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些手艺外出打工,做生意,一年少说也能挣二、三千元,现在知识能值多少钱?只要孩子能算算数,记记帐就可以了。

2.社会环境原因。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而目前农村初中学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第一、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学生被打或抢被勒索财物,被盗等屡屡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二,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不顾有关的法令或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或向学生售烟酒,或打着“学生优惠”的招牌引诱学生入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等场所,以达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学生一旦痴迷上这些以后,就会无心学习,经常逃学、旷课,最后导致辍学。第三,农村文化市场上“黄毒”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无心读书,一场黄色录像或一本淫秽书刊都可以使多年的学校教育付诸东流。第四,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部分家长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论是大、中专生毕业分配,还是招工、招干,部分单位不是量才用人,而是搞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以权谋利等不正之风,出现了没才能也能找上好工作、好单位,而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使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事业与前途失去信心,逐渐产生弃学心理。

3.家庭经济条件原因。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经济还相当落后,甚至尚未脱贫,仅能维持日常生活;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支付子女上学所必须的费用,即使他们让孩子读完初中,也没有能力让孩子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于是提前放弃了对子女的培养。另外,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父母间相互推脱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子女像足球一样你踢过来,我踢过去,缺乏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学生有时连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失学是必然的了。

4.学校原因。一是教育学生方法不当,某些教师对后进生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有的教师偏爱优秀的学生而嫌弃差生,对待后进生要么放任自流,要么批评粗暴简单。有些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排名次,排座位,歧视学生,对差生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加上有个别老师道德修养不好,侮辱学生人格,体罚、变相体罚现象时有发生,大大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这些都加剧了学生的辍学。二是一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一些农村初中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很低,由于教师缺乏,有相当多的农村初中只得聘请一些代课教师来充数。教师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平时不注重钻研业务,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一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仍采用“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讲课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难以适应,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加上个别教师缺乏耐心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后进生越来越赶不上优等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部分农村初中基本上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推行素质教育多是流于形式,在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各科老师为了高分数轮番上阵,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给学生不断布置各类练习、补充题、测验题。一些学校干脆把其他的“副科”、自学和课外活动时间全部用在“主科”上,有的学校甚至连节假日都不让学生休息,继续给学生补课,部分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单一枯燥的学习生活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许多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难以实现,哪有什么兴趣可言?必然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辍学。

三、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

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必须有当地党和政府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统一认识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治理。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

1.加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首先各有关单位要通过新闻媒介、墙报、板报、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治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共同担负起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加大对农村“黄毒”的打击力度,农村山区地处偏僻,容易成为“扫黄”的死角,使“黄毒”得以传播;为此,有关部门应经常组织人力清查农村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及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各校应成立护校队,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强巡逻,共同整顿学校周边环境的秩序,还给青少年一个健康、洁净的生活空间。其次,要建立一套让辍学生返校的管理制度,由政府牵头,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及家长都要明确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不完成义务教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对拒不履行送其子女或被监护人上学的家长或监护人,要依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视其情况,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并责令家长或监护人送其子女返校。再次,对无视法律,擅自雇佣童工者,除责令其立即退回外,严格按《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劳动部等部委《关于严禁使用童工的通知》中的规定,每雇佣一名童工罚款3000元至5000元,对情节严重的,要提请司法部门依法惩处。

2.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一、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固然重要,但要使农村孩子个个升高中读大学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必需的人才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适应当前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转变学生为“跳出农门”而读书的观念,树立“科教兴农”的思想。让学生明白读书不仅是为了升学,也是建设农村、建设家乡的需要,并非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文化,懂技术,靠自己勤劳和智慧致富,同样是个人才。同时学校还应为不能升学的学生创造学习农业科技的机会,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

第三、采取措施,培养学习兴趣,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要科学安排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学校要确保学生课前、课后和节假日的休息娱乐时间,不得利用这些时间给学生补课。各科教学要严格执行新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严格控制书面作业和家庭作业量。要确保活动课程的开设,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二要提高科任教师的业务素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多渠道培训教师,使教师掌握更多的足够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业务知识,同时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科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45分钟内要质量,这是杜绝上课无计划,效果差,课后需要补课来弥补的做法,这也是杜绝补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尊自信的支点,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三要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全面地轻松活泼地发展。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估制度。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估制度,改革只注重升学率、考试成绩的片面做法,从德、智、体、美、劳

等方面考评学校的办学成绩和师生的教与学水平。坚决制止根据考试分数给老师、学生排名次的做法。育主管部门要把学生辍学纳入学校考评中,在各级各类检查评比中,要根据辍学生多少给学校打分,排名次,论奖惩。

3.加强贫困山区农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面对着要大面积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农村科技的投入,让广大农民看到“科技兴农”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使学习文化、掌握科技成为农民发自内心的需要,从而激发农村孩子求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农民真正体会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这样才使农民踊跃地把子女送到学校去,农村学生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上学的积极性也就自然高涨起来。

4.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由于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和学校教育不力,使部分学生心灵受到污染,思想不求进步,学习不求上进,这需要进一步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第一、学校应把后进生转化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政教处牵头,各处室配合,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齐抓共管。

第二、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后进生,对后进生要经常进行教育,不歧视、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批评后进生应耐心细致,把握尺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激励。对待后进生可以采取倾斜政策,如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优先安排座位等。

第三、学校要对后进生转化实行档案管理,建立后进生转化卡,摸清后进生的表现,定出转化目标、计划和措施。政教处要定期对各班转化差生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和评比,把转化后进生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转化后进生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要建立家庭与学校联系制度,经常进行家访,召开家长座谈会等,互通信息,研究后进生转化办法。

5.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助学、捐资助学,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农村初中生辍学有很大的比例是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因此,全社会都有义务行动起来,帮助贫困学生返校就读。一是各级地方财政要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经费到位。二是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调拨、设备配置、师资调派等方面对贫困学校实行倾斜。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减免学习费用的照顾。建立助学金制度,帮助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三是要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活动,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对资助特困学生维持学业的项目予以支持。四是要发挥当地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帮一”结对子,扶贫助学。

总之,只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把农村初中生辍学过多的现象控制到最低限度。

2.浅谈农村养老及其对策 篇二

我国自1991年就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试点工作, 20多年来虽中央及各级政府都很重视, 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无论与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相比, 还是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状况相比, 社会养老保障还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更多, 更突出, 更急需解决。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是:第一, 与城市社会保障的“五险一金” (养老险、医疗险、失业险、工伤险、生育险、失业金) 相比, 农村养老保障不但品种少 (只有养老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数量少 (大多数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较低的投保档次) , 少到不能依靠, 并且覆盖率低 (因自愿投保农村养老险的不到50%, 新农合不到60%, 很久才能全覆盖) , 保障地区分布不平衡,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农民投保数量显著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再是农村人口中投保年龄段不均衡, 老年人投保较多, 年轻人不重视投保的人少。第二,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减弱, 表现在:1、由于我国人口控制政策, 使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形成“421”家庭结构, 家庭小型化, 也就意味着一个孩子要负担几个老人的养老问题, 在养老系数上表现为赡养系数大大提高, 单靠家庭经济能力则难以承受。2、农民承包土地、山峦、池塘没有规模效益, 且受自然影响较大, 家庭抵御经济风险能力较弱收入增长没保障。再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农村家庭凝聚力降低, 老人老残病死没人照顾, 从而使家庭保障功能进一步减弱。3、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伴随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向城镇化非农产业化发展, 部分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成为非农劳动力, 有的迁往城市或直接变成城镇居民, 使原有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并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再是随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市群化急扩, 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 进而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保障。第三, 国家投向农村社会保障严重不足, 仅给予政策扶持。大多数集体由于财力有限, 无力或不愿对此给与补助, 眼下农村社会养老所缴养老金实际上是强制农民储蓄或鼓励性储蓄, 而农民交纳保费都记入个人账户, 缺乏互助共济性, 更缺乏社会性、福利性。再是保障形式僵化单一, 保障程度低、保障制度不稳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法制不健全、政出多门, 更有甚者从事农村社保工作的基层领导人, 素质较差私欲严重, 将社保基金挪作他用, 私分、贪污等在农民心目中造成极坏影响, 极大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使这一功在当今, 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国家发展大计难以实现或进展缓慢。

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 让人们生活富足, 老有所养, 无后顾之忧, 是中央一贯倡导并致力实现的, 为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应抓住如下几点:

1、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

第一,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农村养老保障参保率低, 积极性不高, 养老保障制度难以实施, 关键问题是缺钱。当前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2%左右, 且大部分投向了城镇职工居民约占9%, 其他则投向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占2%左右, 投入农村的养老资金微乎其微, 仅以政策扶持不承担投入责任, 目前看来是不符合国情的。政府应立即调整政策, 转变投入方向, 参考国际惯例, 中央财政应在两个五年计划内投入社保基金的比例达20%左右, 对农村养老的投入应占8%-10%左右, 达到或接近城镇居民水平。据调查现全球有130多个国家、地区的城乡社保资金基本来源均是全部由政府拨款, 或由国家、雇主出绝大部分而受保人仅出小部分。总之财政投入是社保的基础, 必须做到常态化、规范化、效率化、法制化!第二, 狠抓集体经济的发展, 增加公益金的积累, 提高投向农保基金的比例, 特别对失地农民, 要将土地出让金大部分投向现人口所有成员的养老保障, 使之一次性缴足、缴齐、缴全。或将他们转变成城镇居民保险, 对有地农民则继续实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对这块的投入应采取“532”制, 即国家投“5”集体补贴“3”, 个人缴“2”的比例。对家庭个人要动员并强制推行养老保障和养老储蓄制度, 使之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能全部用于消费, 并鼓励子女积极为父母缴纳养老保险, 要为他们建立个人账户, 将国家集体的补贴, 及个人的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名下, 属个人所有, 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

2、依法运营多渠道拓宽农村养老基金

(1) 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将收集到的养老基金, 部分地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运营。或由本基金管理部门依靠政府, 参与到政府公共设施建设中去, 以达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之目的。

(2) 当前农村社保基金主要是县级社保部门管理运营, 其保值增值的能力将受到技术、人才、信息及当地经济发展环境的束缚, 省级社保部门有义务对他们作出鉴定判断, 对不能使基金保值增值或有违规贪腐现象的主体, 应促其放弃投资运管权利, 全部或部分交由省社保部门代其运作, 并承担起保值增值的责任。省社保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还可将基金交由国家有关机关运作, 最终确保农村社保基金安全运作保值增值。

(3) 中央政府对农村社保除正常拨款外, 还应尝试每年定期发行农村社保债券, 制定农村社保基金储蓄优惠利率, 规定银行给予社保基金储蓄补贴利率等。这样既保证了基金增值率, 又解决了新农村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可谓双赢。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法制建设, 严格监管

(1) 首先应确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地位,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 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 便于操作并提高法制的稳定性。

(2) 赋予财政投入、集体补贴的法律保障。

(3) 以法律约束社保资金的良性运营及基层监管组织正常的健康运行。

(4)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社保队伍, 严格监管机制。农村社保工作重在监管, 而重中之重首在人员素质、道德品质、思想作风过硬与否, 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基础和有力保证。其次是加大监管措施、力度, 要制定专门的法制法规政策来加以约束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满意放心, 使农村工作快速正常发展。

3.贡山县农村养猪问题及其对策浅谈 篇三

关键词 农村养猪;问题;对策;云南省贡山县

中图分类号:S8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贡山县肉类产品主要以猪肉为主,占肉食消费的85%以上,养猪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开始,一系列的“三农政策”相续出台,更是把畜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山县养猪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农村养猪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品种选择不合理

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大多数都是模仿别人,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一部非分农户以饲养地方品种为主,地方品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性成熟早、繁殖力强、母猪发情明显和受胎率高等特点,但生长速度慢、体型小饲料转化率及瘦肉率低等不足之处[1]。而少部分养殖户以瘦肉型品种为主,该类型具有生长快体型大、繁殖力强、饲料转化率高等特点,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它的地方适应能力差,对饲料的要求高。目前,养殖户只看到地方品种的不足,而没有看到其优点,只看到瘦肉品种的优点而不清楚其适应性。盲目地否定地方品种而选择瘦肉型品种,部分半山腰居住的养殖户对瘦肉型品种不是很喜欢,特别是对白毛猪不愿意饲养,这就直接影响到品种的科技推广。

1.2 饲料单一、缺乏科学饲喂。

当地农村饲料来源广,但加工、利用缺乏科学合理性。基本上90%的农户都利用野生猪草,菜叶、芭蕉玉等青绿饲料作为饲料。且饲料搭配不合理,玉米、小麦、浓缩料等没有相互搭配成营养全的混合饲料,而是进行分开饲喂。同时,有些地方养猪有闷煮饲料及加水习惯,这样就增加了能量的损耗,对猪的营养吸收就造成了极大影响,对猪的生长不利。

1.3 老百姓意识淡薄,忽视免疫

免疫接种是动物机体激发产生抵抗力,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家蓄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当地有些地方老百姓不愿意进行预防注射,有些农户认为预防注射会给猪带来疾病,存在侥幸心理,不接受防疫员的免疫注射,有些老百姓就认为现在的防疫员像以前的一样,不考虑现实社会的发展,技术保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不愿意进行预防注射,这样给我们的工作及科技推广带来极大困难。

1.4 农村圈舍建设及卫生不规范。

圈舍不规范表现在猪圈狭窄简陋,未设置粪便、水的排水设施,猪粪尿于猪同圈,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加之养猪不讲卫生,粪便不能及时排出及清除,个别地方的农户为了积肥,堆积粪便,不仅严重污染坏境,还容易造成细菌及寄生虫的寄生;同时,给苍蝇及蚊子带来繁殖的条件,不利于圈舍的消毒,当地老百姓的猪生长在这样的坏境中,笔者认为农村养猪呈现老病存在,新病陆续发生,给基层技术员带来较大挑战。

1.5 当地饲养肥育猪时间过长。

农村有些地方有养大猪的习惯,他们认为把猪养到最大就代表这家农户是最会养猪,最能干,非常值得骄傲。但是这样就违背了猪的生长规律,增加了养猪的饲料成本,减少了猪的利润及效益,因为猪的生长前期(一般品种猪在60 kg以前)主要以骨骼和瘦肉生长最快,饲料利用率高,之后随着月龄及体质量的增加,脂肪的生长速度超过瘦肉的生长速度。所以,饲养周期越长体质量越大,饲料利用率越低、饲料成本越高、经济效益越低[2]。

2 对策措施建议

2.1 选择适宜品种大力进行品种改良

农村养猪不能盲目更从,农户因根据当地的自然及经济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母性良好的地方品种或者进行良种繁育,为农户提供良种瘦肉型母猪,再加上对以上2种母猪进行瘦肉性品种改良。

2.2 采用科学的饲喂方法

饲料成本是养猪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养猪是否能赚钱的问题,所以合理搭配饲料及科学饲养是提高猪生长速度及饲料转化率,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饲料应该是多种饲料进行搭配,不能有什么就喂什么。根据相关参考资料,农家养猪40%的营养物质来自青饲料,60%的营养来自精饲料。如果精饲料不足可以用多喂青饲料和优质粗饲料来进行解决。除了豆类饲料进行熟喂以外,其他饲料一定要进行生喂。因为生喂饲料可以减少饲料中营养物质的丢失,如果进行熟喂则会大大减少了饲料中营养物质,这样无形之中就会增加养猪的饲料成本,降低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2.3 加强免疫接种,规范猪舍、做好日常坏境卫生

首先,加强免疫接种的宣传工作及力度,让农户了解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制定适合于当地的免疫接种程序,对于不接种疫苗的养殖农户要尽量进行思想工作。力增接种率在100%。其次,做好消毒工作。消毒的目的是消灭猪圈及四周的病原菌,保证猪体不受外界细菌的侵入,有利于猪的健康生长,也就是尽量的减少猪的发病率,如果猪经常发病就会增加猪的治疗费用,增加了猪的饲养成本[3]。在当地农村做好圈舍卫生就是搞好消毒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进行圈舍建设时,一定要做好排水、光照、卫生、消毒等工作。如果有条件尽量用水泥地面为好,这样利于粪便的清理,而且粪便要进行集中发酵,通过发酵来杀灭病菌。当清理完圈舍后要用药物进行消毒,把残留在圈舍内的病菌进行彻底的消灭。

2.4 实时出栏

养猪养到多大出栏不仅要看市场对猪肉的需求情况,还要看养猪户的经济效益情况,养殖户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决定出售小猪还是出售育肥猪,什么时候出栏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目前,国家出台了相应的能繁母猪保险等惠农政策,农村养殖户要抓住机遇,提高科学养猪技能,使养猪户养好猪、卖好猪。畜牧部门要抓典型搞好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专业技术人员要做好服务下乡工作,带动农户走上科学养猪致富之路,不断形成规模不断壮大养殖,村村相连的生产格局。

参考文献

[1]吴清民.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84.

[2]内蒙古农牧学院.畜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3-28.

[3]李宝林.猪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06-115.

4.浅谈农村养老及其对策 篇四

重庆市綦江区邓会 论文类别:教育管理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厌学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小学生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险性的问题。如今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已成为了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厌学现象的存在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它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也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矫正厌学心理,这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试着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原因;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1]。而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据有关资料统计,小学生厌学率高达20%。厌学行为根据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轻度厌学,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二是中度厌学,主要表现为不按时完成作业或不做作业、上课迟到早退等。三是重度厌学,主要表现为逃课、逃学甚至想辍学等。

二、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

(一)、家庭方面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农村小学生家庭的因素是造成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

1、农村家长落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许多农村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许多观念都比较落后,“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得到广大农村家长的认可,他们只 1

看到眼前的利益,许多家长便宁愿孩子少读点书而出去赚钱,农村有一说法“多得不如现得”,正是很好的体现,这对小学生学习影响很大,厌学成为必然。在农村还有一些家长都坚信“黄荆棍下出人才”,认为孩子的成绩是打出来的,一旦孩子考得不好便棍棒招呼,孩子形成考试恐惧症,从而导致厌学。

2、农村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农村贫困家庭,很多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孩子多的家庭,大的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这种精力耗费可能会给一些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

(1)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赌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不时流露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对孩子的放任自流。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农村家庭许多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有的对孩子不闻不问或是很少关心,孩子在家成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甚至有的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造成小学生性格孤僻、自卑等,从而导致厌学。

(3)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随着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百般顺从和宠爱,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使得小学生从小便养成享乐主义,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便难以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厌学。

(二)、学校方面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里的一切不合理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厌学。

1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就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偏低、学科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就教师个人素质而言,受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物质条件、个人修为等因素的限制,教学效果一般,工作积极性欠缺,这也会助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2师生关系不良。一些教师不能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讨厌学习,甚至公然与老师对抗。

3学生管理上,“严”的多,“宽”的少,课余活动单调死板的多,生动灵活的少,这些都让学生无法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也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

4教学设施不齐全,实验、实习等设备或仪器配置不全,造成了学生不愿学或不愿勤学,不愿钻研的客观条件。

(三)、社会方面因素

1、社会认知的偏差不良。受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受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待遇较低的影响。正是这种世俗观念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引发厌学情绪的出现。

2、受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由于在信息网络时代,小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其中有高尚的、健康的,也有低俗、消极的,它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如受社会“黄色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网吧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全面深刻,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传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

(四)、小学生个人因素 

1低水平的心理素质。农村小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抗干扰能力、抗挫折能力差。他们情绪极其不稳定,接受能力较强,极易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2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诸如过于内向、孤僻、抑郁、多疑、偏激等消极的个性特征以及做事马虎、贪玩、注意力不集中、自私散漫等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一点小挫折就可能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自然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4人生奋斗目标不明确。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及所接触的人的视野的限制,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机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轻言放弃,甚至出现厌倦情绪。

三、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是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不管是哪个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造成农村小学生的厌学,因此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就要控制住每一个可能影响的因素,争取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形成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学校为主导,争取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的机制。

(一)、家庭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给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多关爱孩子,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科学的教育方式。农村家长必须正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要么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百般溺爱,要么是过分的严格甚至有的还有暴力倾向。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不应该那么看重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得不好作为家长要做的事是帮助他(她)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打骂,对孩子还应用采取“赏识教育”,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是夸出来”,家长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亮点,多夸奖他们。在孩子做得好或者有进步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孩子就会更有信心,会做得更好,进步也会越来越大。

3、培养孩子稳定的学习情绪。家长要把孩子当作朋友,用心与之沟通,帮助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识水平,要使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身的需要。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有助于孩子学习情绪的逐渐稳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校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关爱学生,建立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作为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心灵上的关爱。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以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建立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摸清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实施因材施教,找到师生心灵沟通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2]。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亮点,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农村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更是中国农村的希望。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安心学习,健康成长,走好人生每一步。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改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3]。

3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期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印证所学的知识,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类组织兴趣小组或特长班,让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乐学。

4树立教学新观念。认真落实国家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采用分层次教学。

5、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得当的教学方法,对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如何付诸实施?(1)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尤其厌学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班主任上班会课也应如此。(2)要多检查、指导厌学者的作业。这样,才使他们体会到平等观念,感受到老师的慈爱、好学上进。(3)布置作业应适度、新颖,体现能力培养,杜绝“题海战术”。(4)多指导学法,交给学生学习“钥匙”。教给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自学能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联系社会热点。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应把它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6)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情感,教态要得体。(7)用发人深省的漫画、插图,用工整、美观、精巧的板书,也能增强趣味性,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6、老师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横眉冷对,厉声呵斥,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讨厌学习。作为人民教师应该多与他们交谈,找到他们厌学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兴趣[4]。

(三)、社会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要尽可能的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

2、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让他们没有机会去接触那些成人娱乐设施,多给子女心灵上的关怀教育比多给儿女们一些物质金钱的关照显得更为可贵。

3、父母及学生的亲属要教给孩子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培养子女自强,自立品质,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结束语

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农村小学生更是农村的希望,厌学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不能一蹴而就,消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并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然而一时制定的对策并不可以一劳永逸,农村情况复杂多变,政策、措施要多种多样,更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核心是学会做人青少年教育大家谈》人民日报2006、02、22第5版

[2]吴明华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辅导[J].广西教育2002(l4)

5.浅谈农村养老及其对策 篇五

随着7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控制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加剧,今天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社会化养老变得愈加迫切.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还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几种可供我国农村地区选择的养老保障模式.

作 者:赵秋成 杨秀凌 崔晓峰 作者单位:赵秋成(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杨秀凌(大连市财经学校,辽宁,大连,116025)

崔晓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沈阳办事处,辽宁,沈阳,110009)

6.攸县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对策 篇六

刘宗良

在今年的敬老孝亲宣传年活动中,攸县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乡镇对农村老人养老情况和对策进行了大规模调查。除城关、渌田、网岭、石羊塘4个乡镇,有16个乡镇数据比较齐全,现将调查接过综述于后:

目前我县农村老年人的特点

这次调查,我们收集了16个乡镇的相关数据,从中发现我县农村老年人呈现出“一快四多”的特点:

一、老龄化速度快。我县老龄化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地区。16个乡镇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84580人,占人口总数的15.56%。按国际通行惯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10%,即可看作是人口达到了老龄化。我县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指标。16个乡镇都达到了老龄化标准,最高的是大同桥,达到17.16%,以下依次为:湖南坳16.92%,槚山16.48%,坪阳庙16.24%,皇图岭16.06%,上云桥15.8%,柏市15.49%,鸾山14.86%,菜花坪14.52%,莲塘坳14.2%,新市13.86%,桃水13.84%,鸭塘铺13.67%,酒埠江13%,黄丰桥12.64%,丫江桥12.24%。

二、病残老人多。在调查的16个乡镇老人中,健康的57896人,占70.86%;多病的20961 人,占24.78 %;致残的3101人,占3.67%;瘫痪的1590人,占1.88%。也就是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

三、高龄老人多。16个乡镇,60—69岁的48668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7.54%;70—79岁的26796人,占31.68%;80—89岁的8561人,占10.12%;有90—99岁的796人,百岁老人11人。

四、丧偶老人多。16个乡镇有丧偶老人20820人,达到24.62%,占了四分之一,此外还有再婚老人1696人。

五、空巢老人多。攸县是个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远离父母,有时几个月、半年甚至一两年才回家一次。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自生活,不仅得不到或很少得到子女在身边的照顾,有的还要替子女照料孙辈。16个乡镇共有“空巢老人”8766人。占老人总数的9.2%。

农村养老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我县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模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老人在收入来源和生活安排上均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家庭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多代同堂型,即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大事主要由子女决定。我县16个乡镇与子女同住的74089人,占87.59%。二是分居赡养型,即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给,子女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全县有9269人。两下相加,总人数为83358人,占总人数的98.56%。三是独立生活型,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大多数老年人都愿意在家安享晚年,大多数子女也都认同赡养父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这种形式确实能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幸福感,尤其是孙辈的孝敬会使家庭充满生机,也能填充老人过多的空闲时间,让老人最大限度地享受天伦之乐。调查显示,我县得到子女孝敬的老人有73822人,占这些乡镇老人总数的87.28%。

从调查情况看,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承担所有的养老任务,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的比例上升,16个乡镇多子女的61850人,占77.84%;独子女的6092人,占7.2%;无子女的2245 人。看起来农村小型化家庭不多,实际上今后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人,在他们的生育旺盛期已经接受到计划生育的教育以及后期的计划生育的限制,拥有子女数已经只有一至二个,小型化家庭将急剧增加,家庭供养老人的功能逐渐削弱,一对夫妇担负起几个长辈的养老任务,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二是农村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在农村的老人要承担劳务、家务和照料下一代重担,这些老年人自身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子女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三是女性外出打工的比例在逐年攀升。传统上妇女是农村老人的主要照料者,家庭养老的重担习惯地落在妇女的肩上。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妇女的就业机会迅速增加,很多妇女外出,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出现空挡。四是家庭中的大额开支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尤其是丧葬开支,互相攀比的心理,使得丧葬费用动辄几万,多则十几万,难以承受的家庭,有时需要举债才能应付。还有医疗费用的上涨,不少人家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巨额的丧葬费开支,医疗消费开支,使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导致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二、个人养老能力较差。个人养老能力是指老年人自身养老的前期储备。应当包括经济储备,健康储备,情感储备三个方面。农村老人过去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等到改革开放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又进入老年,不能为自己的养老进行经济上的储备,晚年对子女的依赖性较大,即使目前能够自食其力,不需要子女帮扶,也有可能在今后需要子女赡养。而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中,又不注意身体,以为劳动就是锻炼,忽视体育、气功等的养生锻炼,结果在进入老年后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甚至疾病缠身。还有的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不处理好同子女,包括媳、婿以及配偶的关系,做到同辈人、隔代人之间关系融洽。当进入老年后,因为情感隔阂得不到很好的照料。莲塘坳有个86岁的离休教师,每月有近3000元退休金,老伴早已逝世,生有三男二女,每年都有结余。照理说他的晚年应当幸福,可是子女对他的照料都是勉强为之,甚至有些不敬的言语和行为,老教师常常泪水长流,怨天怨地。究其原因,老教师缺乏感情上的储备,老伴生前常受他的打骂,子女有意见。廖氏修家谱,老教师在家谱上写了一篇文章,上有“妻子不贤,儿女不孝,只有共产党才是亲人”等语,儿女对他更是记恨。

三、社会养老基础薄弱。社会养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一方面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与退休制度无缘,老年人不能享受退休保险,只有少数五保户进入敬老院,少数特困户享受了低保政策,并未惠及多数人,这实质上是一个暂时的缺陷。另一方面,社会公共服务面临着很多困难。目前我县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卫生部门,准备用三年时间对全县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体检,今年已完成了80%。但就全县而言,遇到的困难也不小。一是缺乏资金投入,老年人的活动经费基本上靠自筹,财政不能投入更多;二是有些惠老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实,例如65岁以上老人凭优待证享受乘坐公共汽车免费的政策,受到广大老年人的欢迎,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阻力不小,难以实现;三是有些政策的出台,执行起来存在困难。如乡镇卫生院为入住敬老院的老人提供免费药品,执行难度较大。因为药品是卫生院拿钱买来的,免费提供给敬老院老人,势必造成卫生院经济上的损失。

四、村组养老服务滞后。表现为:一是对老年人的经济助养能力弱,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养老基金的村,目前为数不多,大部分村对老年人没有实行经济助养;二是多数农村老年协会等老年群众组织因受场所、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为老服务功能;三是农村老年服务业发展滞后,农村的社会养老机构主要是敬老院,而敬老院因其数量有限,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的需求。全县无生活来源的老人有4890人,进敬老院的人数只占到13.91%。四是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料理服务、不能自理的老人的长期护理服务等都未建立,甚至在许多村组还根本没有这种意识,一切都还由家庭承担。

五、极少数人孝道缺失。据14个乡镇的调查,不孝敬父母的有1021人。有的忘恩负义,好赌恶劳,不尽赡养孝道义务;有的担忧财产继承,顾及自身利益,干涉老人婚姻;有的兄弟姐妹互相推诿拒绝赡养父母;还有17位老人受到子女虐待,甚至受到打骂。莲塘坳乡有个79岁的单身老人,患病三年没有离床,住在一间养狗的屋子里,三个儿子,一个出抚,两个在家,老人病床前只有简单的三餐饭,基本上没洗过脸,更谈不上洗澡,生活凄苦可想而知。2008年除夕夜,莲塘坳乡春龙村一对年近八十的老人在炉边烤火,衣服着火被烧而亡。正月初一住在咫尺的儿孙未去拜年,直至正月初二外孙前去拜年叫门不开,撬门进去才发现俩老被烧成一团,现场惨不忍睹。有人用“乡村奇闻”为题写了首“浪淘沙”,上阕曰:“除夕岁寒凉,懦弱鸳鸯。炉边取暖惨烧亡。左右邻舍噙着泪,隐语哀伤。”下阕是:“春节岂寻常,养育三房。公然不视老爹娘,众叹丧家人性缺,美德全忘。”

完善农村养老的对策

一、巩固活动成果,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今年的敬老孝亲年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还需借此东风,最大限度地营造敬老孝亲的浓厚氛围。一是通过多种舆论工具,启发人们尊敬父母、赡养老人的自觉性,逐渐明确尊老爱老的社会意义,形成群众性的尊老爱老光荣、虐待老人可耻的风气;二是树立典型样板,在全县大力倡树敬老孝亲的先进典型,挖掘榜样式人物和集体,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让他们成为群众身边敬老爱老助老教育的活教材,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和榜样力量的作用;三是对学生进行敬老孝亲教育,集中开展以推进感恩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让敬老孝亲的传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亮点。四是提高各级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对农村养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真正认识其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经常开展敬老文体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把“孝心献父母、爱心敬老人”的基本要求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中,转化为自觉行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

二、更新思想观念,尝试新的养老模式。当前需要更新三个观念——

第一,转变单纯的物质供养的思想,树立物质供养和精神赡养并举的观念。对老人除了物质上的赡养外,还有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我县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解决之后,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已上升为新的需求。精神需求包括亲人的关怀、陪伴,有人帮助排遣孤独感;社会的承认,让自己感觉没有被时代抛弃;有活动场所,有伙伴或玩伴。但是有的子女重物质赡养,轻精神慰藉,认为从物质上、经济上供养好老人,让老人不愁吃、不愁穿就行了,老年人的精神得不到慰藉等。因此,要提高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就必须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使之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老年人需要。

第二、转变单纯家庭养老的思想,树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举的观念。家庭养老模式在今后很长时期内还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我们要看到它所存在的不足,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强化家庭依法赡养老人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赡养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是做好家庭赡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是针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建立一批适合老年人活动的设施,健康老人进老年活动中心,五保老人进敬老院,病残老人去日间照料中心或托老所。三是尝试新的养老模式,对我县很多村镇已经悄然兴起养老基金会加以扶持,使之规范。一些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或村组,从集体积累中列支养老基金,对已进入老年的农民按月支付一定的养老金,建立起范围较窄、标准较低的农民退休养老制度。

第三、转变单纯道德约束的思想,树立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并举的观念。敬老孝亲中的道德约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道德制约并不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光靠个体自觉性、人性良知和群众舆论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加以约束。我县目前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制度,尽管还不够完善,但毕竟有了开端。如莲塘坳乡南水村规定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能入党,不能当组长,不能评先进、评劳模,全村敬老孝亲蔚然成风。提倡并推广家庭赡养协议制度,普遍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把子女的赡养责任用协议书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可以把子女赡养父母责任与义务列入村规民约,并与村民的实际经济利益挂钩。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把赡养和孝敬老人作为家庭美德的重要评判标准。

7.农村居家养老的对策和思考 篇七

一、东部某镇的人口老龄化困境

该镇虽处在东部地区, 但近年来, 青壮年多赴上海、苏南等地区发展, 年长老人留守镇内, 成为农村常住居民的主体, 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时, 留守老人种田缺少帮扶, 生产缺少资金, 生病缺少照顾, 精神缺少慰藉, 使该镇面临着发展中的“烦恼”。该镇亦建有福利院等养老机构, 但受传统思想和老人“恋家”情节等影响, 绝大多数老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 更加剧了养老压力。

二、探索和建立“居家养老”新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为有效缓解留守老人养老难问题, 确保老年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该镇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 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社会民办养老为补充的服务格局。

1.健全机构, 夯实居家养老工作组织基础。该镇高度重视, 上下一致, 真正做到了居家养老工作“三纳入”, 组织机制“三健全”。一方面, 把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 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按实列支, 并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区目标责任管理。另一方面, 分别成立了镇、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配齐配强了居家养老专职工作人员, 吸收了老年人中比较有威望的老党员作为领导小组成员, 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听取老年人意见后, 印发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管理办法》《居家养老服务准入方案 (试行) 》, 并建立各功能室规章制度, 为居家养老试点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机制, 落实居家养老工作制度保障。该镇针对服务对象加强准入制度, 明确服务对象为三类:一是60周岁以上的空巢 (独居) 失能、失智等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中的低保对象, 享受无偿服务;二是80周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中非失能和非失智的低保、低边等对象和失能、失智或半失能、半失智且经济比较困难的空巢 (独居) 老人, 享受低偿服务;三是其他需要特殊服务的对象, 实行有偿服务。无偿、低偿和特殊服务对象申请需由社区和镇两级审核, 并进行民主评议和公示, 确保公平公正。同时, 完善相应各项规章制度。按照1:10的比例聘请工作人员, 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选聘、培训、使用、考核奖惩制度, 建立工作人员档案, 制定明确各功能室活动规则, 确保服务工作有序开展;每季度将财务收支在公示栏内进行公示, 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 上门对满意度进行调查, 老年协会也指定一名会员定期对饭菜、财务进行抽查监督, 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3.整合资源, 完善居家养老工作基础设施。按照“先试点、后推广, 先中心、后偏远”的原则, 率先试点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设置餐饮室、日托室、阅览室 (书画室) 、电教室 (老年电大) 、棋牌室、健身室 (活动室) 等功能室, 安装有空调、电扇、电视、电冰箱等常用家电, 并常年配备保险药箱、床铺、棉被等, 成为集老年人托管、娱乐、休闲、健身、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 为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场所。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同时, 该镇多渠道从社会筹措资金,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养老服务工作中, 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8.论农村养老中的政府责任及其落实 篇八

关键词:社会福利;公民福利权;政府责任;服务型政府;养老危机;农村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3-0127-05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农村青壮年人口在农村常住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相应地农村老人所占比例逐年增高。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城市老人的福利投入远远高于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投入。农村养老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农村缺乏良好的医疗条件和养老设施,农村缺乏面向老人的社会服务机构。目前农村家庭类型以老年夫妇和独居老人为主,子女养老的功能明显弱化。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问,当农村老人不断衰老而不能自我照顾时,由谁负责对他们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籍?政府对农村老人的福利责任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认识农村老人的公民福利权?为了应对当前和未来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应当如何设计农村老人社会福利的发展路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落实政府对农村老人的福利责任,有助于具体的福利政策的制定,有助于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

一、农村老人公民福利权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公民提供旨在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资金、物品、服务和机会的制度,主要包括生存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两种形式。本文社会福利内涵是大社会福利概念,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津贴和社会福利服务[1],包含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福利支持,即政府主体与社会主体。尽管政府机构是现代福利制度的规划与实施主体,但社会福利的主体并非限于政府机构,还包括生活领域中家庭、亲戚邻里和朋友,社会领域中社会互助机构、益社会组织以及市场领域中营利机构。因此,社会福利的责任结构是由较多责任主体及其相互权力与责任关系、竞争与合作关系所构成。农村老人社会福利是指各类责任主体通过福利渠道向农村老人提供货币、物品、服务和机会。政府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支持是制度化的,而家庭、亲戚邻里和朋友对老人的福利支持是非制度化的。实现对农村老人社会福利的保障和支持,要求各责任主体明确各自所要承担的责任。

马歇尔提出公民福利权[2],即国家通过立法满足公民基本生活、社会服务、住房和教育等福利需要。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了我国公民福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农村老人的福利权与城市老人的福利权同等重要。不仅如此,农村老人福利权有其特殊性。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社会福利政策长期存在巨大差别。社会福利的公正性要求政府加大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支持,对其过往的福利损失做出补偿。通过社会福利政策,使得农村老人分享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事实上,农村居民期望能获得像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保障,农村老人期望能获得像城市老人一样的老人福利。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现行农村福利政策的评价是较低的,对农村社会福利政策发展有较高的期待,二者形成鲜明的反差[3]。本文通过实地研究方法,对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考察分析。

二、农村老人社会福利之现实考量

本次调研对象是安徽中部一个典型的农村乡镇,共有9个村,常住人口15 200人,60岁以上老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是44%,其中60~69岁老人占18%,70岁以上老人占26%。随着占19%的50~59岁人口将进入老年阶段,老龄化与养老需求将更为突出。家庭成了空巢家庭,老人成了留守老人,乡村成了老人村。天然乡调查显示,政府实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使老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60元左右。60~69岁老人养老金、子女补助和种田每月平均收入分别是60元、188元和462元,共计710元;对70岁以上老人,三项月平均收入分别是60元、415元和55元,共计530元。对60~69岁老人,种田收入是其收入主要来源。对70岁以上老人,由于年老体衰而不能耕种,子女补助成为其收入主要来源,但老人总收入减少到月平均530元。对70岁以上老人来说,在总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老人的医疗开支却增加了很多,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患病的几率更大。

(一)农村老人自主养老

农村老人自我养老是指老人通过养老储蓄、养老金、种田收入和子女补贴等收入,自主选择生活方式,自我负责和自我料理。老人的自主养老是有条件的,比如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自我照顾的能力。如果老人经济来源缺乏,没有足够的积蓄,或者身患疾病,不能自我料理,那么自主养老就有障碍,就需要养老福利支持。

在天然乡,大部分老人的养老储蓄比较少,因为种田收入本来就低,而且老人普遍地将一生积蓄用于子女教育、婚姻、盖房买房或者生意投资。一般来说,60~69岁身体健康的老人以自主养老为主。然而,对高龄、不能劳作、失能和残疾的、没有子女补贴的老人来说,其生活来源就成问题。若老人医疗开支大,就更加困难了。在天然乡,51.4%的老人体弱多病、勉强自理,19.5%的老人很难实现生活自理,38%的老人每月医疗开支就在200元以上。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保障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大部分老人,只要患有慢性病或者患病次数多,就要背负沉重的医疗开支负担,整个家庭都会陷入经济困境中。调查显示,45%的农村老人在生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只能由老伴照料;41%的老人担心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时,由谁来照料;46%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面对高龄、失能、患病和残疾的老人,如何实现老人的经济保障,如何使老人得到生活照顾和心理慰藉,如何使老人获得医疗与康复服务,是农村养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老人非制度化社会福利支持

1. 老年夫妇相互支持与照顾。老伴相互照顾的条件是配偶身体尚可,有能力照料,负担不太重。一旦老人丧偶或者失能,老年夫妇相互支持与照顾就失去了先决条件。这时,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就增大,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就更突出。

2. 子女对老人的经济补助和生活照顾。天然乡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规模大、比例高,而且随着人口寿命的增加,高龄和失能老人会更多,老人的福利需求会增大。子女对老人补助多少是一个问题,老人医疗开支是另一个问题,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时由谁照顾是第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子女养老是个考验。子女养老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子女有能力尽孝,二子女有孝心。子女有孝心却没有能力,子女养老不仅负担重且作用有限,就不能较好地满足老人的需求。例如,在天然乡子女常年在城务工,对生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能就近照顾。子女有能力却没有孝心,就需要发挥社会舆论和法律规诫的作用,督促其承担养老责任。

3. 亲戚邻里对老人的生活照顾。这种情况包括:老人突患疾病时,亲戚邻里帮助送到医院。老人住院接受治疗时,亲戚邻里帮助照看家禽和农地。当子女不在老人身边时,亲戚邻里承担一些本应由子女承担的责任。尽管亲戚邻里对农村养老发挥重要作用,但亲戚邻里对老人的生活照顾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有限度的支持。发展农村老人社会福利系统,不仅要发挥亲戚邻里对老人的照顾帮扶,还要发挥同乡村民对老人的福利支持,以发展农村非制度化养老福利支持。

我们将农村老人非制度化福利支持界定为:围绕自主养老而形成的老年伴侣、子女和亲戚邻里所构成的非制度化福利支持。不论是子女养老、老伴扶持还是亲戚邻里的养老福利支持,都有其缺陷和不足。老伴扶持本身就是对老人的挑战。子女养老的难处不仅是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更是对成年子女的经济能力和照顾能力的考验。亲戚邻里提供的生活照顾是短期的、零散的和不稳定的。社区助老资源较为稀薄,村民助老风尚有待开发,社区助老组织尚待发展。面对农村养老的非制度化福利支持的短缺,需要政府发挥在农村老人福利支持中的职能作用,发展农村老人社会福利政策,以弥补和增强非制度化福利支持系统,满足农村社会养老需求。

(三)政府福利政策之考量

与农村老人公民福利权相对应,我国服务型政府含有社会福利职能。尽管政府应当在农村老人福利支持中发挥应有的支持作用,但政府实际发挥的作用往往是不到位的,对农村老人的福利需求重视不够、投入偏少、支持不足。政府社会福利政策不能有效化解农村社会养老危机。在天然乡,政府社会福利政策包括新农保、新农合和五保供养制度。新农保不足以养老,新农合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面向五保户的敬老院只能容纳部分老人。对农村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较少提供相应的福利服务。例如,较少提供面向独居老人、失能和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的福利服务;较少提供面向患病老人的社区康复服务;较少提供面向困难家庭的养老补助。无论是经济保障上,还是福利服务上,政府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支持都是不到位或缺位的。因此,在已有的福利政策基础上,要求政府重新审视和构建我国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体系,重构政府在农村老人社会福利中的角色责任。

三、政府福利责任之重构

面对农村老人自助无力而非制度化福利支持有限的状况,政府不能过分自力更生和原地解决问题[4],而要承认农村老人的公民福利权,通过农村老人福利政策弥补目前老人福利支持的缺陷与不足,重构农村养老的福利支持系统。重建政府在农村老人福利供给中的角色责任,这是现代社会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要求。农村老人社会福利具有再生产效应[5]。一是只有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和福利待遇得到满足,我们的社会才是安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二是政府对农村老人的福利投入可促进老年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农村老人社会福利与需求的满足,有利于子女安心工作,缓解家庭养老负担,减少老人与子女冲突;相反,就会拖累整个家庭。王小龙等指出,农村老人患病,对外出务工子女的负面影响尤其大[6]。如果患病老人在乡镇可以获得较好的医疗救治和康复照顾,就会减轻对成年子女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家庭资本的积累。四是如果福利支持使得老人生活满意,身体健康,精神愉悦,那么老人发挥余热的能力就更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会更多,比如饲养家禽、种植蔬菜、照看子孙和老伴。因此,农村老人福利支持不仅是资源输入,还是一项投资回报。通过农村老人的福利支持系统的构建,有助于发挥老人余热和积累家庭资本。因此,落实对农村老人的福利责任是政府理所当然要完成的一项事业,而且要实践如下福利准则。

(一)政府福利责任的三项准则

1. 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占我国财政支出的12%,远低于西方国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比例也在20%以上[7]。我国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速度,与GDP增长速度和财政增加幅度是不相称的,农村老人社会福利的财政投入更低。因此,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比例应当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之对应,农村老人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应当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 分区域、分群体、分项目、分步骤地规划和实施农村老人社会福利政策[8],将整体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农村老人作为一个群体,包括五保户、独居老人、高龄、失能和残疾老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养老需求。老人的福利需求的多样化使得福利政策的设计,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整体协调,既要完善已有福利政策,又要推出新的福利项目。例如,根据农村老人的需求状况,采用成本低、周期短且效益好的福利政策。根据政策执行的前期效果,在反馈和评估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统筹规划农村老人社会福利支持体系。

3. 政府福利政策与非制度化福利支持相互补充与协调发展。例如,政府福利政策设计要与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公益社会组织发展连接起来。政府福利支持应当有助于发挥传统养老的支持作用,整合新旧不同类型的福利资源,实现不同类型的福利主体之间协商合作与优势互补。在原有福利支持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化的农村养老福利体系。

(二)政府福利责任的政策设计

1. 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和新农合,逐步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发展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中心和康复机构,提高乡镇医疗服务质量。新农保和新农合是我国政府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发展,但存在问题较为突出[9]。一是新农保的养老金过低,难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在天然乡,年满60岁老人平均每月领取60元左右养老金。二是新农合保障力度有限,农村老人看病贵、负担重的现象仍较普遍,高龄和患病老人尤其困难。赵光辉等提出新农合的发展趋势,即统筹大病医疗,兼顾门诊报销[10];实施农村老人医疗救助政策;将医疗保险和康复机构费用报销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农村医疗服务层次低,缺乏康复中心,重病患者只有到县城才能救治。天然乡调查发现,老人对急救处理、定期家访、上门服务、健康检查和定期体检的需求比例分别是31%、32%、41%、39%和29%。尽管很多老人有疾病预防与救治方面的服务需求,但目前天然乡医疗与康复机构的现状是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的。这就要求提升农村医疗服务层次,配置康复服务中心,而且能提供预防保健、电话急救和上门服务[11]。

2. 在强调家庭养老的同时,将各种老年补助项目、家庭发展政策和邻里互助政策相结合。不管身体和家庭条件如何,年满60岁农村老人都享有政府补助的权利。目前农村老人每月领取的养老金过低,不能保障其日常生活开销,更不用说医疗开支了。更进一步,对高龄、失能和残疾老人追加补助,因为这些老人需求更多、困难更多。子女和老人一同生活,子女不仅要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还要承受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12]。因此,政府通过家庭发展政策对家庭提供支持[13],进而减轻或消除子女养老负担过重而对老人和子女产生的消极影响[14],以对家庭养老提供支持。与之对应,若是亲戚邻里在照顾老人上投入较多,那么政府和村委会应当进行宣传和鼓励,且对其付出给予相应奖励,以养成农村社会尊老互助的道德风尚。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情况,将老人补助项目、家庭发展政策与邻里互助政策相结合,确保福利政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3. 通过社会福利政策,实现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协同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为老人提供福利服务。例如,政府协助村委会发挥助老功能;资助成立由村民兴办的老人福利院;资助成立老人互助协会、助老志愿组织和老人活动中心。因为居家养老和子女照顾存在不足,所以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以支持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比如为居家老人提供日间照顾和上门服务,为特困老人提供机构照顾,为生病老人提供康复服务。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需要当地村民的参与和付出;需要当地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和付出;还需要跨地域的社会组织为农村老人提供服务。政府可通过多种方式对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提供支持,比如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财政补助与培训教育。唯有发挥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职能作用,才能发展我国农村老人社会福利体系。

在天然乡,面向五保老人的敬老院只有一家。除五保老人外,7.5%的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44%老人表示观望。这就要求政府鼓励发展不同类型,不仅服务于五保老人,还应当发展面向高龄、失能和残疾老人的养老机构。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可发展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以满足有经济能力的老人的需求。养老机构不仅要有足够的床位数量,还要有服务质量的保证,比如在养老机构中配置护理部和临终关怀部,引入专业社工和护理人员。

整合养老资源,建立老年生活区。老年生活区是指没有围墙的老人生活与服务区,把高龄、困难老人集中起来,提供整合化的养老服务[15]。老人生活区设有服务管理部,由村委委员、老教师和老党员等担任管理员[16],还可聘请专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在老人生活区,老人既可自主安排生活,又能开展集体活动和相互照顾。老人既可享用老年活动中心和休闲广场,又能够获得各类养老服务,比如家务服务、康复照顾、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

4. 挖掘土地对农村老人的保障功能。对农村老人来说,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土地了,尽管不拥有所有权,但老人可将土地使用权承包出去,收取承包费用。土地养老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村土地耕种的经营收入。如果土地耕种收益低,农民就缺乏动力承包土地,相应地土地转包费就不高,那么土地对老人的保障作用不够。尽管如此,但土地养老的发展潜力巨大。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完善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机制,挖掘土地对农村老人的保障功能。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老龄化和农村社会变迁,农村家庭养老明显弱化,而且农村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发展滞后。目前新农合、新农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存在较多缺陷和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老人社会福利政策是渐进发展的,但发展速度过慢,保障层次过低,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唯有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福利系统,给予农村老人公正的福利待遇,才能发展我国农村老人社会福利政策,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福利需求。我国政府不能再忽视农村老人的公民福利权,不能无视农村老人的福利需求,不能再延续不公正城乡分割的福利系统。

参考文献:

[1]彭华民.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J].学术月刊,2011(10):1622.

[2]Marshall T H .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M]. New York: Anchor Books,965:4349.

[3]彭国胜.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社会福利价值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0.

[4]托尼 赛奇.中国社会福利政策:迈向社会公民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14.

[5]徐月宾,张秀兰.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5(5):8091.

[6]王小龙,兰永生.劳动力转移、留守老人健康与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供给[J].南开经济研究,2011(4):2126.

[7]林义,林熙.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4):2732.

[8]曹文献.国外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特征比较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11):9196.

[9]钟涨宝,韦宏耀.国家与农民:新农保推行的“过程互动模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532.

[10] 赵光辉,韩金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48.

[11]徐琴.社区照顾与我国老人社会福利发展之路[J].法制与社会,2008(3):207211.

[12]杨涛.论农村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125.

[13]徐道稳.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探索与争鸣,2007(11):3742.

[14]张正军,刘玮.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养老:家庭方式需要支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570.

[15]兰世辉.台湾农村养老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3(11):6065.

[16]韩振秋.浅析农村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的特点[J].理论导刊,2013(11):8085.

Abstract:In the rural community,due to the significant weakening of traditional informal welfare support for the elders,with limited resource input from government,the elders currently faces a series of crises.Defusing the crisis not only needs to play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welfare support, but also needs the government to play a role of social welfare supporter in rural areas.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corresponds to citizen welfare rights of the rural elders,and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in welfare is the requirement of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welfare input to support the rural elders by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and integrate with non-institutionalized welfare resources as much as possible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rural elders.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governmentled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rural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elders,such as family development policy and social insurance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services for the elders.

上一篇:高中运动会加油稿80字下一篇: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