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精选14篇)
1.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一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活动中,幼儿在情感和经验上获得快乐和满足。有教师提供相应宽松的活动环境,丰富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集体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开放、自由的活动。本学期我将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作为重点,我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及《纲要》目标,有目的、有计划为幼儿提供区域材料,设置各种区域。此外,区域材料投放具有多用性和开放性。本学期我与配班教师共同商讨下我们确立了6个区域:语言认知区、操作区、巧手坊、小小建筑师、科学区、表演区。现结合实践谈谈小班幼儿区域材料投放的一些体会、策略:
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区域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孩子才能乐意去玩,玩得快乐。在一次滚画活动“美丽的手帕”中,在操作中孩子都能大胆地表现,对绘画形式特别感兴趣,我发现孩子对滚画的兴趣意犹未尽,所以在美工区我投放了玻璃球、颜料、篓子等材料,设计滚画“花背心”。
在第一次的游戏中,我让幼儿熟悉材料,知道怎么玩,应注意哪些要求。在进行第二次的游戏中,我准备好各类材料,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玩出新花样。两次游戏的重点不一样,指导方式也不同,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要不断地提出相应地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人数较多,要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指导,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游戏的快乐,真正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操作区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图书图片。娃娃乐: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可操作的玩具。在刚开始的娃娃家里有真实的、制作的家具和用具。巧手坊:各种各样的纸张、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三、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自我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在巧手坊中提供很多的蜡笔与颜料尽量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
四、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的情况。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老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应注意体现层次性。由于年龄特点的不同,因此材料的分层也不宜太多、太杂,两到三个层次就可以了,如《操作区》“喂娃娃”的材料,其中有勺子、筷子和喂的东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小颗粒的东西(赤豆、黄豆、米)喂娃娃;一般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大颗粒的东西(玻璃弹珠、木珠)喂娃娃;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试着用筷子夹软的东西(棉花球、海面球)喂娃娃。在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投放材料考虑安全性,保证幼儿健康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
总之,我的体会就是教师要做有心的观察者,对幼儿无时无刻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不同水平等,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操作材料,并进行有效地关注,不断调整活动区的环境材料,从而促进幼儿可持续性发展。让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2.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二
活动区的活动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活动区的设置与材料投放的作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这是因为,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取得的效果,取决于活动区游戏时幼儿能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而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对活动环境积极进行交流的欲望。活动区设置与材料投放应起到的首要作用是让幼儿一进入到活动区就能产生极大的游戏兴趣和操作欲望。那么幼儿园的活动区该如何设置?该为幼儿寻找、选择、提供什么样的活动区材料呢?下面我以我班为例谈一谈小班活动区的设置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活动区,有目的地投放材料
首先,教师要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结合学期教育目标,确定要设置的活动区,制定活动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提供材料。如在小班的教育任务中注重角色游戏中模仿能力的发展,我们根据这一目标,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娃娃家”“宝贝餐厅”“小超市”“小小美容院”等一系列角色游戏活动区中选择开设了“娃娃家”。让幼儿在活动中模仿自己最熟悉的角色,这样不仅能充分激发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帮助新入园的幼儿减轻入园焦虑,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又如:在建构区,如果目标定为“共同使用玩具,能合作进行建构”,就可以为幼儿提供大型的木质积木和一些辅助材料且预设主题,这样在幼儿搭建的过程中,从主题创设到选择材料再到合作搭建,这一过程能不断促进幼儿间进行较复杂的合作建构活动。对于活动区投入的每一种材料,尤其是那些有多种功能和可变性的材料,教师都要对其功能、玩法、性质、类别有明确的认识。随着活动区活动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地、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更换材料,使活动区材料的功能与幼儿的发展情况与各阶段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二、活动区的设置与材料投放要适应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的发展存在着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发展状况是不同的。我班从幼儿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出发来确立开设的活动区,及活动区的活动内容与投放的材料。如我班美工区开设的“动动小巧手”活动,为适应幼儿的操作水平,在小班上学期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大多都是半成品和一物多用的成品。让幼儿稍做加工即可完成任务,使幼儿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到了下学期,随着幼儿的发展,逐渐添加一些难度适中和难度较大的原始材料,让幼儿需要“跳一跳”才能完成任务,从而促进幼儿能力进一步发展。而大中班也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准备难易适度的材料,要真正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活动区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
《指南》指出,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我们教师在设置活动区域,投放活动区材料的时候,应该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与能力,为幼儿提供不同难度,满足不同幼儿需要的具有层次的活动材料。即便是在同一活动区里的同一个活动内容,材料的难度也应是有层次、有差异的。如我班的体育区活动中的“投球游戏”球有大有小,筐子也有大有小,距离有远有近。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材料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四、在设置活动区与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其安全性和经济性
教师在选择活动区的材料时要进行仔细的检查。活动区中投放的一切材料都不能对幼儿构成伤害。教师要经常为材料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保证材料的安全性,保证活动材料不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教师投放到活动区材料要保证数量多,种类丰富,但造价不能太过昂贵。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开发本土材料,发动幼儿及家长共同收集材料,从而获得廉价的安全材料。教师可利用安全废旧材料,制成精美的材料投入活动区。如我班的各个活动区中都有教师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材料。如美工区中用旧线手套制成的娃娃;用布头制成的手偶、布鱼;各种各样的纸盒、瓶子等。既安全又实用,幼儿对其兴趣也很浓厚。这是一些买来的玩具也不能达到的效果。
五、适时调整活动区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
在活动区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教师应在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评价的基础上,调整活动区的环境。包括:活动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例如,在我园小班上学期,我们开设的角色区是“娃娃家”,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度过入园焦虑期。而到了下学期“娃娃家”已不能满足幼儿角色扮演的需求,我们便改设为角色更多,内容更丰富的“小餐厅”,这样,幼儿的能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活动区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只是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一个方面。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创造。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要等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并根据教师的评价,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材料和环境。
总之,在活动区的教育功用已被大家所公认的现在,我们教师应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为幼儿创设更好的、自主、宽松的活动区游戏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
摘要:本文从幼儿园的游戏环境——活动区出发,指出了幼儿的各种能力都能在活动区游戏中得到发展。活动区对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以幼儿园小班为切入点,从有效地进行活动区设置与材料投放,更好地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三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实验幼儿园 刘宇
【摘要】《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获取经验。我们认真贯彻《指南》的纲领积极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越来越喜欢玩,同时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但是我发现幼儿在数学区域活动中出现几种问题:少数幼儿到数学区玩;到数学区玩的幼儿没有专注、持续的玩;新材料投放后玩过一次就没有人重复玩;依赖老师陪同才能玩等现象。如何做才能在数学区积极主动、持续专注地游戏呢?
4.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教案 篇四
引导幼儿感知夏季服装的特点,并找出其规律。
材料投放:
各季节的服装,纸箱。
游戏指导:
几个纸箱中放着幼儿带来的服装。幼儿纷纷翻找自己带来的衣服向别人介绍。教 师提出问题:“这么多漂亮的衣服放在纸箱里不好找怎么办?”幼儿商量出的办法是“叠整 齐”和“放在衣柜里”。整理好衣服后,教师与幼儿玩给娃娃选衣服的游戏,重点引导幼儿 说出选衣服的理由,以强化夏季服装的特点。给娃娃换好衣服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现 在柜子又翻乱了,大家再想一想,怎样把衣服收得又整齐又好找?”幼儿想出许多办法,最后一致认为,把夏天的衣服放在衣柜里,其他季节的衣服放回箱子里。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找出了夏季服装的规律。
美工区
活动目标:
让幼儿通过挑选布料为娃娃做衣服、搭配服装来感知服装的特征。
材料投放:
硬纸板做的人物头型若干。不同质地的布料剪成的服装样若干,包括 厚裙、薄裙、长衣、长裤、短袖衫、短裤等,与服装样相同的纸样若干。
游戏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用布剪成的服装样与纸样为娃娃制作夏季服装。制作方法为幼儿将 同样的服装样与纸样配对粘好,再选择人物头型帖上。教师可引导幼儿说说“为 什么用这块布为娃娃制作夏天的服装”,以强化幼儿对夏季服装特点的认识。
通过制作,幼儿总结出“制作夏天的服装要用薄布,选择无袖、短袖的裙子或上衣以及短裤 ”。 还可根据本班幼儿的不同能力水平把服装样剪成两三块,让幼儿在选一选、拼一拼的基础上 ,制作夏天的服装。
认知区
活动目标:
通过触摸配对,让幼儿感知夏季服装的特征。
材料投放:
摸箱,娃娃2~3个,娃娃的四季服装若干,四季服装配对卡片。
游戏指导:
幼儿从摸箱中摸出夏天的服装给娃娃换上。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总结出夏季服装的特点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
给小动物穿毛衣
目的:尝试有顺序地缠绕毛线,发展手部小动作。
准备:齿轮绕线板,自制动物模板(由硬纸板和指偶组合而成)。
玩法:将毛线一端嵌入纸板缺口处,有顺序地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缠绕,熟练后要求绕密绕紧。
造房子
目的:拼搭图形,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空间感知力。
准备:自制立体小房子(塑料饲养盒装饰而成),四式贴片,平面小房子,五式贴片。
玩法:将不同形状的贴片加以组合,直到贴满“房子”空缺处,完成造房任务。
小刺猬背果果
目的:练习搓圆,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提高造型能力及对形体的感知能力。
准备:墙面布置“小刺猬”(饼干内盒 十 吸管),各色橡皮泥。
玩法:将橡皮泥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插在吸管上。
5.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计划 篇五
一、活动参与对象:
全校老师、学生和家长。
二、活动内容:
1、由各班语文老师根据年段特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一本必读书和两本或以上选读书,作为读书节活动中学生读书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适当扩充)(在国庆放假前选好书目,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布置作业。)
2、语文老师根据所选的必读书上好一堂导读课(上交资料),出一份与必读书有关的阅读竞赛卷。竞赛卷的内容以年段的必读书为主,适当添加其他读书成果的题目。竞赛卷在10月19日之前上交。
3、学生利用学校阅读课、午读、家庭读书等时间阅读老师提供的必读和选读书目,适当添加其他类书籍阅读。写好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内容是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目。参加一次读书竞赛。
4、家长利用闲暇时间陪孩子读书,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
三、活动安排:
1、读后感:
(1)孩子读一本必读书,写读后感。
(2)上交时间是10月24日之前,电子稿形式上交。
(3)评比:年段交换批改,一二互换、三四互换、五六互换。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
2、阅读竞赛:
(1)由年段语文老师统一出阅读竞赛卷,内容以必读书为主,在10月19日之前上交。
(2)竞赛时间是10月24日(周三)班队课(非班主任语文老师可以和班主任互相协调,或当一节代课)
(3)竞赛卷由年段交换批改,一二互换、三四互换、五六互换。
6.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六
一、创设与幼儿数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活动区域内容
1.内容要有趣味性
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 这是他们初步接触数学, 对他们来说, 学习数学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程, 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为此, 教师充分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游戏, 准备简单而又充分的游戏材料, 放进数学区域内, 供幼儿自由操作, 不断探索, 如:喂小动物。小班幼儿因为常常被成人照料, 因此他们也有照料别人的意愿和经验, 可这样的机会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少之又少, 于是, 喂小动物成了他们情感迁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 一开始, 有少部分幼儿会根据小动物的嘴巴形状来喂与嘴巴形状相同的“食物”。后来, 其他幼儿不管动物嘴巴的形状, 只管把“食物”塞进去就行了, 慢慢地, 在其他同伴的提醒下, 他们也渐渐学会了按嘴巴的形状来喂相同形状的“食物”, 就是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 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 更重要的是, 他们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区分, 所以说, 区域活动的内容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2.内容要有层次性
幼儿在数概念上是有个体差异的, 如何让大部分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 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 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 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 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以接龙游戏为例:我们准备了几种层次的操作卡片, 第一种, 也是最简单的:纯粹的实物卡片接龙;第二种:纯粹的数字接龙;第三种:纯粹的点卡接龙;第四种:实物与数字或实物与图形再或实物与点卡接龙;第五种:实物、数字、点卡、图形混合接龙;有了这几种层次的操作材料, 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 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使他们在熟悉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后, 能不断提高自己操作的层次, 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数学最近发展区迈进。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1.活动要有预设性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 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 并给幼儿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就可以了, 剩下的由幼儿自由发展。一开始, 我们也走过这样的弯路, 比如, 我们为幼儿在娃娃家里准备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床、娃娃、衣服、椅子、餐具等材料, 旨在让幼儿区分大小并按大小进行分类。但由于我们事先没有给孩子们这样的提示也没有组织幼儿讨论娃娃家的游戏到底应该怎么玩, 一切都是幼儿自己发挥。于是, 在玩的过程中, 我们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效果, 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老师刻意准备的大小不一的材料, 只是凭自己的兴趣随意取放。后来, 我们进行了反思, 对活动的名称、材料、活动的规则与玩法重新进行了设计, 并组织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进行讨论, 使他们在游戏时能学会观察材料的变化, 学会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一些有趣的变化。这样,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孩子们不仅会将娃娃家的材料按“大小”进行适当的匹配, 有的孩子还会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搭配呢!
2.活动要有生成性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数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除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外, 还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 并根据他们的喜好适时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 使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比如:有一天早晨, 欢欢和旁边的乐乐玩积木, 玩着玩着, 欢欢提议, 我们来打麻将, 好吗?她的提议得到了乐乐的赞同, 于是, 他们嘴里念念有词地一边说着“麻将牌”上的名称, 一边出牌, 玩得不亦乐乎……观察至此, 我灵机一动, 何不利用真正的麻将牌来帮助幼儿感知数量和分类呢?于是, 我找来了一副麻将牌, 先挑出了3以内数量的“饼”即我们小班数学中的点卡, 让幼儿来玩“小猫钓鱼” (一个传统的牌类游戏) :两个幼儿轮流出牌, 出到与前面相同的点牌, 就把这两张牌中间的牌全部拿到自己这里来, 最后比比谁赢的牌多就获胜。果然, 数学区角内这副麻将牌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 慢慢地, 我把数量扩大到5, 也不单单是“饼”, 还有“条”, 我还找来了扑克牌, 挑出1~5纸牌若干张, 教孩子们玩“小猫钓鱼”和“配对”等游戏,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对数字和点的认知越来越敏感。
三、及时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
在进行定时的数学区域活动时, 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表现, 选择性地与幼儿互动。我们还设计了观察量表, 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幼儿之间的对话;师幼之间的互动等等。一段时间后, 我们归纳和汇总了这些观察记录。这样, 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数学能力发展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 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数概念发展轨迹, 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7.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七
程磊 08-06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主题活动目标创设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效运用各种活动形式,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合、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它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是有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体现,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自主、宽松、愉悦的学习,幼儿进行的是自发的学习,他们积极地与环境发生互动作用。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创设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环境呢?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选择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造型,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无意注意是占主要地位的。所以,那些鲜艳、饱和的色彩能够抓住孩子的目光。针对这一现象,在考虑区域环境的色彩搭配方面尽量选择红、黄、蓝、绿这些为小班年龄幼儿所认识、所接受的大色块,让孩子们一进教室就有种童话城堡般的视觉感受。
例如在“春天”主题活动中,我选用了嫩绿色的基调制作了一个“春姑娘”,使教室一下子充满了春天的气息。立即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每天都会认真的为春姑娘的绿裙子“锦上添花”,还会洋洋得意的向同伴介绍自己为春姑娘做了一朵什么颜色的小花。
在“夏天真热呀”主题活动中,我用蓝色制作了一把古色古香的大扇子,让孩子们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夏天来了”。孩子们在这把大扇子下,用他们灵巧的小手或用彩纸折,或用蜡笔画,或用雪花片搭出了一把把可爱的小扇子。
可爱夸张的卡通动物造型,更为孩子们所爱不释手。结合这一特点,在选择区域环境内操作材料的造型方面多以小班年龄幼儿所熟悉的小兔、小熊、小青蛙等动物为主要造型,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惹人喜爱的动物时,情不自禁的就去投入区角游戏的活动中去。
在主题活动“熊的故事”中,我制作了可爱的“小熊一家”。小朋友可以在家里用吸管为熊爸爸做一条漂亮的领带,为熊妈妈烫卷卷的头发,给熊宝宝可爱的蝴蝶结贴上美丽的图案、花纹。
在“打电话”的活动中,我在版面上绘画了可爱的小动物的造型。孩子们会很认真的将他们折好的电话送给这些“朋友”,还会和他们通过“电话”说悄悄话呢!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游戏化情景强的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尤其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老师选择的游戏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所熟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在“娃娃家”中,我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温馨的“家”:桌椅、沙发、小床、梳妆台、煤气灶……活脱脱地环境让孩子们觉得这里就是娃娃的家,他们就是娃娃的爸爸和妈妈。他们很乐意在里面抱抱娃娃、给娃娃吃饭。
同时,教师要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的活动兴趣,不断的添加一些小道具用以丰富游戏的情境性,从而推动游戏的发展。例如:在“洗衣坊”里我们先放了一些晾衣绳、夹子和箱子,孩子们就把娃娃的衣服晾一晾、叠一叠,然后按裤子和衣服分别放到两个箱子里,但是很快他们就失去了兴趣。然后我们又陆陆续续的添加了水龙头与水斗,孩子们就多了开关水龙头、洗衣服的情节;添加了洗衣机,孩子们就出现了按一下洗衣机按钮,让衣服甩干的动作;添加了熨斗,他们就会像模像样的把衣服摊开熨熨平。“天气越来越热,宝宝都出汗了”有一天我在“娃娃家”里大声的自言自语,立即得到了孩子们的相应,他们纷纷提议给娃娃洗澡,于是娃娃家中有多了一个“淋浴房”,有浴盆、淋浴器、沐浴露……现在,爸爸妈妈们每天都会给娃娃洗澡,还要给娃娃扑粉、擦花露水呢,还不忘把娃娃换下来的脏衣服洗一洗、晾一晾呢!
又如在“嘀嘀叭叭呜”的主题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汽车城”的游戏内容。孩子们先是在“汽车城”中摆弄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小汽车,并按汽车的颜色、大小停放到不同的停车场,后来用收集来的废旧纸盒、积木制作自己喜欢的汽车,玩了一阵又觉得不过瘾,我又帮他们找来大的纸板箱,这下他们又忙开了,有的为乘客穿“花衣服”,有的给汽车贴“油漆”……可汽车造好了要到哪里去开呢?教室里又变出了一条“大马路”。马路上会有什么呢?有警察、有红路灯、有标记……瞧,小司机们开着漂亮的小汽车神气的上路了!
正是有了不断提供的小道具,才使得幼儿在这个游戏中的游戏情节、游戏情景被不断的丰富、推进。
三、选择投放具有层次性的材料,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而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
活动材料,更便于老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比如在“夏天的小池塘”里,为了配合不同层次孩子的不同发展,我提供了不同形式的美工活动,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刷子利用“油水分离”的特性刷荷叶;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用蜡笔给小青蛙涂色,能力稍强的幼儿还可以剪贴小青蛙;绘画能力强的幼儿用毛笔按压的方法画荷花。
对于活泼好动的小班幼儿,我在“小池塘”里摆放了几片标有1——4数字的“荷叶”供幼儿数一数、跳一跳。能力弱的孩子可以模仿小青蛙在荷叶间跳来跳去并发出“呱呱呱”“噗通噗通”的声音,能力稍强的幼儿可以按照荷叶上的数字顺序来有选择的挑荷叶跳,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根据荷叶上的数字来决定站几只“小青蛙”,并按数字改编儿歌《数青蛙》。
在“小青蛙捉害虫”时,不仅“虫子”有粗粗圆圆的、细细长长的不同难度,连工具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如有勺子、筷子、镊子等,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能力进行选择。
8.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八
2010-2011学第二学期
我们小班共有幼儿50名,大部分的幼儿都来自农村,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对于与人交往的社会经验不丰富,对于一些社会活动也不是很了解,制订了以下活动计划。
一、游戏区域
语言区、美术区、手工区、娃娃家、理发店、玩具店、超市、二、游戏准备、目标
语言区:提供给幼儿识字的卡片和图书。
目的:
1.激发幼儿学习和认识汉字的兴趣。
2.能自己主动的学会一定数量的汉字。
3.会看到图片说出汉字。
美术区:提供幼儿蜡笔和绘画纸。
目的:
1.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学会美术活动的一些技能。
3.能主动的进行美术活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手工区:提供幼儿彩泥和泥工工具。
目的:
1.激发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2.学会泥工活动的一些技巧和技能。
3.能有兴趣的进行泥工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
娃娃家:提供幼儿娃娃、小家具、小炊具等
目的:
1.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生活,在游戏中发挥创造力、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和语言交往能力。
2.反映家庭的日常大亨货内容,体验爸爸、妈妈对娃娃亲切关怀的感情。
理发店:提供幼儿玩具理发工具、洗发水等
目的:
1.认识理发员,了解理发员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幼儿模仿理发员理发。
2.在游戏中知道幼儿运用礼貌用语与人交往。了解理发工具及理发过程。
玩具店:提供幼儿各种玩具。
目的:
1.让幼儿了解各种玩具的特点和玩法。
2.在游戏中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的角色,发展幼儿的口语交往能力。
超市:提供幼儿各种饮料瓶包装盒等
目的:
1.认识超市,知道超市里有食品、日用品等,了解营业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学习模仿营业员的劳动,逼真的扮演营业员和顾客等角色。
9.浅谈教师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作用 篇九
一、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应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 为小班幼儿创设符合他们特点的各种活动区域, 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小班幼儿正处于由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 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独立而不封闭, 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所在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以及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与其他角色的不同。其次活动材料的投放尤其重要。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 最好是能够活动的材料。对于小班的环境创设, 由于孩子的典型的生活经验是家, 接触最多的是家人, 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的色彩鲜艳的家的环境, 我们用废旧的大纸盒、牛奶盒、油瓶等制作了形象逼真的床、煤气灶台、饮水机等, 用旧毛线编织娃娃的各种衣服, 孩子们可以任意给娃娃配搭衣服穿……孩子们一进入这样的游戏环境, 很自然的就会模仿爸爸妈妈平时照顾自己的行为, 再现家人照顾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的游戏环境能更好的支持游戏的发展。
二、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应给予适时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 只有充分观察幼儿的游戏, 才能发现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 了解幼儿游戏的形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游戏材料, 确定何时参与、介入幼儿的游戏, 做出有效的指导。
1、随机地指导。
就是教师在观察游戏的过程中对随时看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点, 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了解, 顺应幼儿的需要进行随机指导, 指导的目的是推进区域活动更好的开展。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参与者, 加入到幼儿游戏中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有的幼儿喜欢独自游戏, 他们不愿成人的过分干涉, 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不需要老师或不喜欢老师共同游戏。老师参与到幼儿游戏中往往更能吸引幼儿, 幼儿玩的更有兴趣, 特别是个别幼儿年龄小, 能力弱, 游戏的玩法比较简单, 技能相对缺乏, 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例如, 在小班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时, 由于这个阶段的幼儿大多习惯独自玩耍, 未学会和同伴合作游戏, 所以, 娃娃家的家中比较冷清, “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各顾各玩, 他们购买的“蔬菜、水果、饮料、点心”随意乱放, 显得家里很乱。这时教师可以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 对“爸爸”、“妈妈”进行帮助、指导, 教他们要学会将物品归类摆放, 家庭成员要学会分工合作, 这的样才能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同时也是推进幼儿游戏的情节和内容往更深层次发展。但作为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地位, 参与游戏的目的所在, 所以当幼儿主动进行游戏时, 客人要向大家告别, 退出游戏。
另外, 教师还需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强调自主游戏, 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 也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插入地指导, 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活动时的声音越来越大时, 或者影响到其他幼儿时, 教师就应适时插入指导, 以帮助幼儿, 维持游戏的规则, 使区域活动更好的开展, 但要注意插入时要自然, 不要影响幼儿的游戏。
2、特殊指导。
区域活动时会出现一些不能预料的偶发事件, 他们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这时, 教师就要介入游戏加以指导。当幼儿遇到困难求助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帮助。例如, 幼儿游戏材料不够,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材料, 或指点幼儿动脑筋、想办法, 解决问题, 使游戏顺利进行。游戏中, 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 教师必须加以指导, 如, 幼儿争抢玩具, 有些幼儿专门破坏别人的玩具, 影响他人游戏的正常开展, 此时, 教师必须介入, 阻止过激行为, 协调好幼儿间的相互关系。幼儿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 教师可以教他们正确的游戏方法, 使他们获得成功,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的幼儿不愿意参加游戏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游戏。与此同时, 教师要从整体上了解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等。
三、为更好地发挥幼儿区域活动的自主性, 教师应抓好四个环节, 发挥区域活动的四种功能
1、自制操作材料, 凸显有效互动。
为让幼儿与教师、同伴、材料形成有效的全方位互动, 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幼儿成为材料的提供者和制作者, 把自主发展的权利交给幼儿。多层次的选择和自制材料, 能够有效促进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和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2、自定活动规则, 彰显当家作主。
幼儿对成人制定的规则总是无法自觉遵守, 而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而形成的规则能很快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 并自觉地转化为幼儿的外部行为。让幼儿当家作主, 成为制订规则的主人, 掌握制订规则的权利, 能有效保证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有序地快乐游戏。
综上所述, 活动区是幼儿活动极好的天地, 它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创设活动区有时游戏活动的保障, 但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 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因此, 创设一个既有教育作用, 有轻松愉快的环境, 这是每一个孩子所需要的, 同时也是每一名幼儿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艺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版。
[2]《现代幼儿心理保育与教育》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10.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十
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而区域活动的开展正是迎合了幼儿发展的需要,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进入活动区,大胆而真实地表现自己。以往,幼儿的美术活动通常是在课堂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这种集体活动教学往往更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让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忽视幼儿间的能力差异,使幼儿在被动地模仿和服从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美术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在活动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去进行材料的选择,并可用多种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保护幼儿对艺术活动的信心和兴趣,使更多幼儿喜欢上了美术活动,更在其操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挖掘了材料的最大功用
1、丰富的材料增强幼儿活动兴趣。
幼儿天生是好奇的,对周围的事物和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参与任何活动的首要前提,但兴趣是短暂的,易受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往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学得较为乏味,也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而美术区域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体验到了丰富的生活材料所带来的快乐。如:我们为幼儿准备丰富的绘画工具有:纸、笔、油画棒、颜料等;纸工、泥工工具有:剪刀、浆糊、橡皮泥、牙签、抹布等;还可投放一些辅助工具如:棉签、亮片、各种纸、布等;废旧材料也请孩子们共同收集,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木条、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当幼儿在操作时,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促进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活动中,我们不会因为“卫生”而收起了颜料盒;不会因为幼儿的“乱张贴”而藏起了浆糊。相反,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件反穿衣、在美术区中铺设桌布、并布置创意空间主题墙。在具体操作中,让幼儿自己制定计划,让幼儿始终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创作活动。由于美术区域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在表现猪的时候,有的幼儿会用蜡笔在纸上进行丰富的构画,有的幼儿会先用陶泥捏出猪,有的用纸剪出猪,然后再进行描绘。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不仅画得形态各异,而且表情、动作都非常生动、有趣。从中,增强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
2、材料重组,合理利用。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在我们搜集的材料中,有的可以直接投放到区角活动中,有的在经过加工组合以后更能发挥材料的最大功用。如一个个空可乐瓶,我们可以把它剪开,或漏斗状,或杯状等自制成玩米工具,;又可在瓶上剪出嘴巴、眼睛,加以装饰,让小班幼儿进行“喂娃娃”活动等等。又如:碎布一般放在“手工角”,如果我们把碎布进行加工,剪成各种形状,就可放在“动动小脑筋”中进行分类或排序活动;在形状中间缝上纽扣眼,又可放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进行扣纽扣的练习。这样,把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丰富了材料的多变性和可操作性,。
3、不同的幼儿,不同的层次。
幼儿的发展存在阶段性、不同的幼儿其发展状况不同,因此教师必须从本班幼儿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出发来决定活动角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比如:在穿珠子的活动中,不同的材料能够产生不同的作品,其结果也是不同的。
A硬绳:大部分幼儿能够进行穿珠活动,少数幼儿在穿珠时还有一定的难度,手眼协调不是很好。
B绳子有硬有软: 能力强的幼儿已能够用软绳进行穿珠,幼儿基本能把木珠穿成一串,少数幼儿也能找同种颜色的珠子穿在一起。
C软绳: 幼儿都能用软绳穿珠子,三分之二的幼儿能够按粗细、颜色的规律进行有目的地穿珠。
D细绳: 幼儿都能较好地进行穿珠活动,并且规律性较强,特别是对细小的珠子表现出极其强的挑战性。
二、“主题”形式的开展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要避免幼儿表现形式多、杂而无主线的情况。因此,以“主题”形式开展,较为适宜。
主题活动的时间,我们通常以幼儿的兴趣为主,不定期更换。主题活动的内容,我们善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美术表现题材,还根据幼儿最热门的“话题”来确立主题。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调动了幼儿内在的活动动机;主题活动的形式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适当的介入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材料,也需要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区域中,我们投放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工艺美术品,如:名画、工艺盘、瓦片、国画等,这些作品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可是幼儿对于作品的欣赏往往仅凭自己的喜好判断,无法理解作品深刻的意境。此时,我们就必须适当介入,以开放性的言语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研究画法;启发幼儿对比思考、展开联想;诱发幼儿的艺术直觉和创造潜能。让幼儿在充满艺术的环境中,扩展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得到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也提高了欣赏技能、提升了审美概念。
11.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十一
摘 要: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该给幼儿们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给每位幼儿提供参与尝试的机会,并鼓励、支持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经验。区域活动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及幼儿发展水平,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环境,投放材料,让幼儿依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以摆弄、操作为主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行为活动。作者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工作实践进行分析,并探讨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现状,同时总结具体对策。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幼儿园 环境创设 材料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重在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选择有趣的内容,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让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做的事情,因此,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都非常重要,它并不意味着投放的材料越多越好,更应该注重合理性和安全性原则、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互动性和实操性原则、计划性和针对性原则,确保幼儿可以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操作、获得知识,促进他们观察、记忆、思维等各方面能力开发。
一、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现状
1.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现状。“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创设与利用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常规要求和空间设施等都应该有利于引导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部分地方因为经济欠发达,幼儿园数量少造成生源较多,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活动空间更无法满足幼儿们的需求。幼儿园的活动室大部分是密闭空间,活动室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种封闭的环境将师生的活动局限在教师讲、幼儿听的层面,没有重视材料、环境与幼儿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区域环境的操作空间较为单一,基本以桌面为主,在如此单一又局限的环境中,幼儿只能重复和被动地进行教师预设的活动游戏,忽视创造性与主动性,阻碍幼儿的创造与思维,打击幼儿的操作激情。
2.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现状。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合理使用和投放幼儿园材料要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并做好材料选择工作,及时、科学地更换,多层次、递进性展现材料的层次性,因此材料的选择并不是越丰富越好,也不是越精美越好,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投放合适的材料。目前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主要存在以下方面:(1)材料使用人数较多,幼儿间的纠纷不断增加,这类投放量小的材料很难实现活动目标;(2)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反复使用,慢慢出现破损,材料的完整性影响幼儿们使用材料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对孩子的审美产生反作用;(3)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存在安全隐患,难易度不均匀,难以合理科学地实现活动目标。
二、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造与投放材料的优化策略
1.优化升华区域活动环境创造。针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狭窄或有限的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开拓三维空间和户外空间,从而拓展活动范围。区域活动要突破室内与桌面空间,合理利用地面、阳台、窗台、走廊和其他户外资源,如可以将一个简单的阳台“打造”为一个秋千小花园或者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给小朋友们提供学习和观察的乐园;第二,切实了解幼儿们的需求,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提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空间,如可以创设主题节日区,让幼儿了解不同节日的来源和习俗,特别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建军节、中秋节、春节等专区,增强幼儿民族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第三,区域环境要合理,也要开放。例如,阅读区应尽量保持安静,远离喧闹的表演区,美工区则应该与盥洗区相连;第四,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既要有利于幼儿们充分自主地玩游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保持和融入良好秩序。
2.改良改进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指南》提出:“关注幼儿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注重学习和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由各个角度促进幼儿们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个方面或者几方面的发展。”要想保障区域活动过程中材料的投放,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注重投放的材料是否有互动性与有效性,可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观察和分析,不追求材料的多和繁,或者俭和省,而应该把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摆在第一位,力求符合当下幼儿们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经验,让材料起到积极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操作或演示,发挥支架作用;第二,重视区域材料投放的动态性和层次性,区域里的材料摆放时间过长或者长期不更换,会导致幼儿们的心理倦怠,所以教师应该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准备不同材料,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的活动材料应该及时更新,从而提高材料的动态性和层次性,如可以根据当下流行元素投放材料,如《捉妖记》里的胡巴或者动漫里的小黄人等流行元素,提高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参与度;第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及主题需要,组合性地投放安全卫生的活动材料,师生选择和收集区域活动材料的时候,应该根据特点有针对地性投放一种或者几种组合材料以有效实现教学活动目标,同时教师事前必须做好安全卫生工作,选择源于大自然、无安全隐患的材料,以免发生意外。
三、结语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功能体系,在区域活动环境创优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幼儿间的互动,注重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重视展现投放材料的教育价值,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幼儿生活、思考能力的培养,还应该重视幼儿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引导和激发。实践证明,只有优化区域活动的环境和科学投放活动材料,才能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变化与发展特点,把握环境材料的重要价值,科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2.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十二
一、娃娃家场景的启示
娃娃家一:
有一张床, 一张小桌子, 两张小凳子, 一个布娃娃, 由废旧纸箱制作成微波炉、电视机、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桌子上有缩小版的燃气灶、锅、碗、瓢、盆以及各种塑料制成的蔬菜。
活动开始了, 五个幼儿来到娃娃家里, 有的抱娃娃, 有的喂娃娃吃饭, 有的在桌子上摆弄塑料蔬菜, 有的开关家电, 有的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不到十分钟的时间, 五个幼儿都离开了……
娃娃家二:
有一张床, 一张小桌子, 两张小凳子, 一个布娃娃, 桌子上有缩小版的燃气灶、锅、碗、瓢、盆。盆里放着碎纸片、树叶、青草、石子、木棒、橡皮泥等。
活动开始了, 五个幼儿来到娃娃家, 一个幼儿抢先抱起了娃娃, 说:“别哭了, 别哭了, 我给你做点饭吧。”于是拿起盆里的橡皮泥用木棒擀了起来, 一会儿又把碎纸片包在里面, 放在锅里翻来翻去, 最后盛到盘子里, 放到桌子上, 说:“吃饺子吧, 好好吃呀……”另外几名幼儿也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幼儿做面条, 有的做糕点, 幼儿各自切割着、翻炒着、盛放着……
在上述区域活动中, 以上两个场景都是在娃娃家里进行的, 两个场景里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不一样, 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持续的时间也截然不同。场景一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是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成品材料, 五个幼儿要么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 要么在“家”做一些单调的工作, 动作比较单一, 持续不到十分钟就离开了, 显然外面的活动更有吸引力。场景二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除娃娃家的一些必需品之外, 还给幼儿提供了碎纸片、树叶、青草、石子、木棒、橡皮泥等一些半成品材料,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 创造性地进行包饺子、做面条、做蛋糕、煲汤等, 幼儿可以搓擀、切割、翻炒、盛放等, 忙得不亦乐乎。
二、物质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物质材料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从小就有一种材料寻觅趋向。幼儿从能看清周围事物的那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周围物质材料的寻觅, 他们正是在与不断丰富的物质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的。”[2]陈鹤琴指出, 小孩子玩, 很少空着手玩的, 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 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 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教师投放适宜、丰富的物质材料对幼儿的发展十分重要。幼儿阶段主要培养幼儿的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 他们通过操作和摆弄具体的材料发展其运动能力、智力和情感。
2. 运用什么样的物质材料决定幼儿将进行怎样的学习
不同的物质材料, 暗示着幼儿不同的活动方式, 影响着活动情节的发展和幼儿的角色行为。有学者研究了不同物质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不同影响。当幼儿拍打旋转吊饰, 使物体晃动时, 他学到的是因果关系;当幼儿把图案放入拼板内, 他学到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之类的概念;当幼儿把塑料珠子串在一起, 他学到的是手眼协调能力;当幼儿将水与干的颜料混合, 他学到的是科学概念;当幼儿学会使用工具, 他学到的是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的自信心等。[3]
由此可见, 运用什么样的材料, 决定了幼儿将进行怎么样的学习,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投放的策略
1. 物质材料的投放要具有教育性
首先, 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的投放要体现教育性, 让幼儿的肌肉得到锻炼、认知得到发展、多种感官得到训练。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尽量为幼儿提供种类丰富的各种材料, 让幼儿与之互动, 让幼儿去探索, 让幼儿去感受。例如, 要有粗糙及平滑的物品;有轻重物品以供举起;有干和湿的东西, 有可发声的的东西或可敲击、拍打、拉扯的东西, 有各种气味的物体等。其次, 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投放应以全人教育为原则, 即满足幼儿认知、语言、大小肌肉、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需求。因此, 教师在投放活动区的材料时要有目标意识。最后, 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的投放要和教育活动的主题密切联系, 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并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或提升。有些幼儿园只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或者上级检查的时候才在活动区投放材料, 这样的材料起不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2. 物质材料的投放要具有可操作性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半成品材料。成品的材料, 虽然外形逼真, 但是功能比较固定, 给幼儿留下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较小, 幼儿只能根据其功能进行单一的动作, 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象征性的创造。而半成品的材料, 尤其是一些废旧的物品, 比如纸箱、鞋盒、包装盒、树叶、木棒、瓶子、石子等, 操作性比较强, 也能充当很多替代物, 适合幼儿进行象征性地创造、发展游戏的情节、拓展游戏的主题等。
操作性较强的材料能有效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只有在动手操作材料的过程中, 才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 产生与别的幼儿交往、合作的需要。
3. 物质材料的投放要具有层次性
从一般的年龄特征来看, 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 区域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不同层次的物质材料。比如, 小班幼儿还处于平行游戏阶段, 给小班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应是数量较多的主题式材料, 而且要一式多份。而大班幼儿知识经验较为丰富, 所需的多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或者能一物多用的材料, 比如树叶、木棒、包装盒等。另外, 即使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 在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的层次性, 让不同的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操作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 教师要考虑到幼儿之间不同的发展水平, 给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物质材料,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进行自由选择。
4. 物质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
幼儿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物质材料的影响, 他们也是环境材料的积极影响者。在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物质材料的收集与选择, 幼儿可以了解材料的属性、功能等, 收集材料并不是区域活动准备的环节, 幼儿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经验, 得到了发展。比如在一次午后散步的时候, 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树叶很感兴趣, 就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采集树叶, 在采集树叶的过程中, 幼儿逐步明白了树叶上一根根的细纹叫做叶脉, 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做叶柄, 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区别等。因此, 在收集与选择材料过程中有了幼儿的参与,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黛芬妮·费妮.学前教育[M].黄慧真, 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92.
[2]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13.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 篇十三
李倩
一、案例背景:
随着对《指南》学习贯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要进行不断深入的实践、反思和改进,让每个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由活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使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也得到培养。
二、案例:
星期一下午,区域活动即将开始。我请幼儿坐好,给他们分配区域活动的项目。当老师正在讲述“我们今天的活动有娃娃家、美工区、建筑区、操作区„„”时,好多幼儿说:“我要做娃娃家妈妈,我要做娃娃家爸爸等等”,不住兴奋高声喊起来。我就马上说,“如果你们声音这么吵,那我们今天就不要玩区域游戏了。”此时,所有的幼儿都没声音了,等着我给他们分配。我就一个一个区域的分配,我说:“要玩娃娃家的举手”,幼儿们就刷刷的都举起了小手,我就请了2个能力强的幼儿和2个能力弱的幼儿去娃娃家。其他区域我也是先请幼儿举手,我在来请,一般每个区域我都会请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和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在活动中,玩游戏幼儿的声音比较响,我就一直提醒幼儿声音轻一点,声音轻一点,可是作用好象不大。还有我请幼儿把玩具宝宝送回家,有的幼儿没有这个意识,不把玩具送回家,有的幼儿会把玩具报案拨送错家,因此,我在讲评的时候就重点说了幼儿整理玩具这个点。通过我与幼儿的讨论,幼儿们也知道了要看盘子上的标志给玩具宝宝送回家。
三、案例分析:
这是我们一次区域活动的实录,在活动中,我就依幼儿的兴趣请他们去各自的区域游戏,我和幼儿都是主动的,相互互动的,而不是教师的指派,你你你去哪个区域,你你你去哪个区域,我是根据幼儿的意愿给幼儿分配的。由于玩区域的时间不长,所以幼儿对于玩具整理的规则不清楚,标志也不会看,通过了我与幼儿一起讨论,幼儿们就知道了,要把玩具宝宝送回家,不然玩具宝宝要哭的。因此,在一段时间的区域游戏,幼儿渐渐的有了整理玩具的习惯,而且知道玩好一样就送回去,去拿另一样材料出来玩。这主要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让幼儿明白区域游戏的规则。对于玩区域游戏,幼儿的声音比较响,我就放一些音乐给
幼儿,告诉他们玩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不能超过音乐,不然我们的小耳朵要坏掉的。
四、反思:
14.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篇十四
一、丰富的区域活动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就独创性地设立了“儿童之家”,倡导幼儿在“儿童之家”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发展, 实现自我教育。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大力倡导让幼儿在区域性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幼儿园的自然资源优势,整合其他资源为幼儿开辟活动区域,同时在活动区域内为幼儿筹集丰富的区域活动材料,以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刺激幼儿的探究欲望与热情。如在小班“自我服务”区域,为了让孩子锻炼自理能力,我们设计了“有趣的纽扣”“摘果子”等游戏,利用废旧布料制作了大大的水果树,上面钉上了纽扣,又用各种颜色的花布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上面钉上了扣眼。在发展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娃娃吃饭”“夹弹子”“穿绳”“剪纸”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大芸豆、小绿豆、芝麻、弹子、筷子、小碗、各种瓶瓶罐罐、各色毛线、各种色纸、剪刀等,还准备了迷宫图、拼图等来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我们还要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避免重复进行单一活动,防止幼儿产生厌烦情绪,在区域活动安排上尽量提供多种活动材料,引发孩子创造出多种玩法。如用彩纸粘贴了“可爱的长颈鹿”、用报纸粘贴了“美丽的鹅卵石路”、用毛线粘贴了“可爱的小绵羊”、用棉花粘贴了“云宝宝的一家”、用皱纹纸粘贴了“美丽的桃树”等。在同一活动进行时,根据幼儿水平将难度不断地增加,能使幼儿对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如“玩夹弹子”游戏,最初是安排幼儿用木筷子把一个小碗里的弹子夹到另一个小碗里,渐渐地,活动变成用银筷子把一个小碗里的弹子夹到另一个小碗里,最后让孩子们把弹珠从一个罐子中用银筷子夹到另一个小碗中。
二、多层次的区域活动材料能开启幼儿智慧
区域活动以其丰富性、开放性与挑战性备受幼儿所喜爱,教师为幼儿投放的多层次区域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与材料、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究,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有利于幼儿自主规划,有利于幼儿自主建构知识。
区域活动材料为幼儿的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了有效载体。区域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学习生活密切相连,区域活动环境的温馨, 为幼儿的自主选择、自由结伴、自主游戏构建了有效的平台。
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设计与利用应注重开放性、探究性、操作性等。区域活动材料应具有可变性,可以变化、可以重新组合,能让幼儿作出多种多样的操作,以利于幼儿通过区域活动材料进行观察、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真实的、具体的活动经验,开启幼儿的智慧之门。比如在“奇妙的科学活动区域”内,幼儿们利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废海绵、废布料、废铁丝等自己动手操作制作成了五彩斑斓的软布彩带,再在彩带的两端艺术性地配上了母扣。如此一来,功能多样,可以弯曲,可以卷起来,可以几根连接起来,可以充当圈、布球、布飞盘、绳子等玩具使用。幼儿们使用这样的彩带进行相关性科学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或同伴合作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活动样式,能使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又如在数学活动区域,用于计算的游戏材料,可以让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卡片上的加减算式来摆放正确的答案,如根据“2+3=?”,找出数字5摆上,并用珠子来验证。
再如在“有趣的菜园活动区域”内,幼儿们在自主制作的小木箱上安装上四个木轮子,再在小木箱内种上块茎类、爬藤类的农作物,通过培土、施肥、浇水、照料后,藤蔓上挂上长长的丝瓜,枝头上结上了红红的西红柿,泥土里埋上了土豆等。可爱的小木箱凝聚了幼儿们的汗水,凝聚了幼儿们的情感,凝聚了幼儿们的智慧,幼儿们感受了科学探索的乐趣,收获着丰收的成果,收获着成熟的喜悦。
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与需要、兴趣爱好等,设计成多元化的活动区域。比如可以设计成“生活区域”“美食区域”“创意区域”“表演区域”“益智区域”,真正让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同伴发生互动效应。通过多元化活动区域的创设,能真正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审美愉悦,激活幼儿的思维潜能,让幼儿体验参与区域活动的乐趣。
现代幼儿教育研究认为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以能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为前提,应凸显多元化的现代教育理念,能满足幼儿探究、发现、创新的需要;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以动态变化的材料为主,以满足幼儿发展变化的现实需求。因此, 教师要使区域活动材料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满足幼儿自我发展的需求。
总之,当代幼儿教育呼唤幼儿教育工作者根据幼儿教育的总体目标,以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尊重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构建彰显丰富性、开放性的区域活动并科学地投以相关材料,真正为幼儿的自主发展、良性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使他们成才。
摘要:区域活动材料已成为当下幼儿园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构建彰显丰富性、开放性的区域活动并科学地投以相关材料,真正为幼儿的自主发展、良性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浅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推荐阅读: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07-15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反思07-01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困惑11-04
幼儿园语言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08-07
幼儿园区域活动小结07-30
幼儿园区域活动计划表10-29
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计划12-14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5则范文08-09
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创设09-21
幼儿园区域活动调研报告20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