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2024-09-26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精选10篇)

1.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篇一

福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V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_____。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满分:2 分

2.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__________。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满分:2 分

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A.杜威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满分:2 分

4.“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_________。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满分:2 分

5.“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__________。A.一般发展 B.自我实现 C.全面发展 D.情感发展

满分:2 分

6.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我们怎样思维》

满分:2 分 7.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满分:2 分

8.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__________。

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 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满分:2 分

9.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性是___________。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满分:2 分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___________。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满分:2 分

11.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__________。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情境模式 D.批判模式

满分:2 分

12.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__________。A.复习B.实践 C.方法 D.拓展

满分:2 分 13.“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___________。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满分:2 分

14.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________。A.合作学习B.分组学习C.个别学习D.同步学习

满分:2 分

15.下列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主要联系的表述中哪个是不正确的___________。

A.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

B.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在方向、性质上是一致的

C.教学目标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某一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节课的更为具体的目标

D.教学目标具有终极性意义

满分:2 分

16.()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A.专业精神 B.奉献精神 C.舍己精神 D.具有爱心

满分:2 分

17.教学目标所具有的性质是: A.终极性 B.时代性 C.学科性 D.活动性

满分:2 分

18.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___________。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满分:2 分

19.教学目标的功能是_________。A.支配、调解、评价 B.支配、调解、控制 C.调解、控制、评价 D.支配、评价、控制

满分:2 分

20.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_____。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满分:2 分

21.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_________。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满分:2 分

22.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________。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 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 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

满分:2 分

23.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________。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满分:2 分

24.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 A.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B.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C.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D.强调由单一形转向多样性

满分:2 分

25.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__________。A.决策研究的整合 B.理解研究的整合 C.实施研究的整合 D.评价研究的整合 满分:2 分

2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满分:2 分

27.20 世纪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__________。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满分:2 分

28.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不是________。A.学校教学 B.教学规律 C.教学现象 D.教学问题

满分:2 分

29.()是骨干教师的第一素养。A.教育手段 B.教育观念 C.教育思想 D.教育技巧 E.满分:2 分 30.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_________。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满分:2 分

3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________。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满分:2 分

32.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__________。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满分:2 分

33.“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满分:2 分

34.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_________。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试验研究

满分:2 分

35._________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满分:2 分

36.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___________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满分:2 分

37.“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___________。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满分:2 分

38.“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____________。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满分:2 分

39.“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__________。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满分:2 分

40.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________。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V 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________。A.脚手架 B.协作 C.会话 D.资源

满分:2 分

2.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对教育的解释和理解。“叙事”型的两类文章: A.学习叙事 B.教学叙事 C.生活叙事 D.成长叙事

满分:2 分

3.选择案例的要求有: A.趣味性 B.代表性 C.典型性 D.针对性

满分:2 分

4.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要素构成的。A.环境 B.学生 C.教学目标 D.教材

满分:2 分 5.教育思想包括: A.教育信仰 B.教育认识 C.教育观念 D.教育理念

满分:2 分

6.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发展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经济原则

D.教学最优化原则

满分:2 分

7.教育目的的特性是: A.终极性 B.本体性 C.超越性 D.时代性

满分:2 分

8.合作学习的要素有: A.积极互赖 B.个体责任

C.面对面的积极互动 D.社交技能

满分:2 分 9.关于师生关系理论,“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A.杜威 B.洛克 C.布鲁姆 D.卢梭

满分:2 分

10.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种类有: A.二者没有太多关联 B.大课程小教学 C.小课程大教学

D.课程教学:两者的整合(融合)

2.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篇二

一、丰富“作业与练习”, 增加多样阅读方式

对于“作业与练习”内容的优化设计, 首先应该体现在丰富课下阅读的方式, 让学生的作业与练习具有生活化、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完成作业内容。根据小学生现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 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才能吸引小学生的兴趣, 从而达到作业与练习的目的, 即让学生完成阅读课堂所产生的重要问题和拓展内容。

1.联系生活实际, 实现生活化阅读作业的设计。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一般是提炼于生活, 但是过于逻辑化的内容会让小学生产生难以理解的情况发生,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作业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例如, 在春天到来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春之声”的阅读专题, 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通过布置作业与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春天带给生活的变化来进行描写, 进而通过阅读“生活变化”来深刻体会阅读内容。设计生活化内容的优势在于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来增加经验, 从而达到阅读的丰富化和真实化体验。

2.增加实践性作业与练习的设计, 让学生“动态”地学习。相比于传统的阅读作业所注重的笔记作业和死记硬背而言, 具有动态的作业设计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去完成作业内容, 实现课下对知识的巩固。例如, 在语文阅读课结束后, 教师可以设计“家庭互动型”的作业, 让家长配合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举办小型的“家庭话剧”等, 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深化来加深记忆内容, 进而达到优化设计的效果。动态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特点, 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阅读的深化理解。

3.重视优化设计的“趣味性设计”, 让阅读作业与任务成为学生喜爱的课下活动。作业与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丰富知识内容, 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与练习的拓展来增加知识的积累与提升运用能力。趣味性作为作业与练习设计优化的重点内容, 应该贯彻落实多样的阅读方式, 比如通过小组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趣味性游戏的内容, 可以是快问快答、组词组句等内容, 如在阅读中出现的生词和成语, 小组可以通过提问成语意思和组词组句来展开游戏内容, 从而实现快乐学习的作业与任务。

二、加强学科融合, 实现优化设计

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学习, 还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不同的作业与练习的方式, 让学生加强对阅读知识的深入体会。

1.发展“绘画阅读”, 让学生将阅读内容“画出来”。小学生对于绘画内容是十分热衷的, 因此教师可以用这一现象作为切入点, 让小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记忆和了解阅读内容, 通过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独特见解, 进而直观形象地完成作业与任务的内容。例如, 在阅读课文《风筝》中,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容的讲解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了解来画出相关内容, 同时对于课文中的场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目的性地进行绘画,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延伸“多样阅读”, 让学生感悟阅读与其他科目的贯通。利用音乐进行体会阅读, 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歌词来感受词句的美妙, 还可以贯通阅读、优美歌词和旋律的共鸣,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复习巩固阅读。其中有些课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教师可以通过将作业和任务布置成自然科学的小实验, 进而验证阅读内容的真实性, 这样不仅可以拓展知识内容, 还可以让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此外,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上阅读的方式增加知识储备, 从而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结语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完成“教学与任务”的优化设计,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而且对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通过语文阅读课堂的实践教学来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作业与任务设计, 让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丰富阅读知识, 从而为培养符合现代标准的高素质小学生做准备。

摘要:现阶段, 素质化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中不断深入推行, 对于小学生的作业“减负”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成为重点所在。语文作业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在语文教学体系中作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纽带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 “作业与练习”的优化设计要将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巩固复习知识作为前提内容, 同时还要避免枯燥、单调和重复等问题的出现,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有兴趣地学习、高效率地完成课下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业与练习,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邱芬芬.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的设计[J].教育科研论坛, 2011 (15) :23-98.

3.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篇三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以下四种学习中,()是其它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满分:2 分

2.()提出“教育即生活”。

A.罗素 B.陶行知 C.杜威 D.加涅

满分:2 分

3.教师的()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思想观念 B.专业才能 C.专业精神 D.专业人格

满分:2 分

4.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

A.教师 B.督促 C.问题 D.感知

满分:2 分

5.课程结构的()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A.综合性 B.选择性 C.理性 D.均衡性

满分:2 分

6.课程实施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变革是()。A.课程内容调整 B.课程结构调整 C.学习方式转变 D.培养目标转变

满分:2 分

7.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个阶段。

A.一 B.二 C.三 D.四

满分:2 分

8.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的学习方式属于()。

A.接受学习B.启发学习C.探究学习D.发现学习

满分:2 分

9.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习方式属于()。

A.接受学习B.启发学习C.探究学习D.发现学习

满分:2 分

10.课程结构的()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A.综合性 B.选择性 C.理性 D.均衡性

满分:2 分

11.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阶段课程以()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综合实践活动

满分:2 分 12.()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A.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B.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C.课程结构的理性 D.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满分:2 分

13.学校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

A.学校功能重建 B.学校精神文化重建 C.学校制度文化重建 D.学校物质文化重建

满分:2 分

14.()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外在性。

A.创新性学习B.继承性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

满分:2 分

15.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知识的传授者 C.课堂的管理者 D.纪律的保障者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9 道试题,共 38 分。)

V

1.教育目的的特性包括()。

A.终极性 B.永恒性 C.本体性 D.超越性 E.未来性

满分:2 分

2.创新性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A.质问 B.怀疑 C.批评 D.求异 E.超越

满分:2 分

3.新课改的基本特征是()。

A.理念是全新的 B.遵循传统思路 C.重在局部改革 D.内容上是整体的满分:2 分

4.行为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

A.学生外显出来的行为表现 B.能观察到行为表现的条件 C.行为表现的程度 D.行为表现的公认准则

满分:2 分

5.国际21世纪教育质量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指出,教育应围绕()的基本学习加以安排。

A.学会认知 B.学会做事 C.学会共同生活 D.学会生存

满分:2 分

6.活课的基本要素有()。

A.兴趣 B.智慧 C.体验 D.感受 E.欣赏

满分:2 分

7.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

A.校本课程的开发 B.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C.设置综合课程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满分:2 分

8.“以校为本”的体现有()。

A.校本研究 B.校本培训 C.校本课程 D.校本管理

满分:2 分

9.科学本位突出表现在()。

A.重视科学的学术性基础,忽视学生的生活基础 B.教学提出大量的假问题,学生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 C.建构一个虚拟的应用世界,遮蔽了一幅真正的生活图景 D.强调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却忽视学生现时的日常生活 E.突出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而漠视个人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满分:2 分

10.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有()。

A.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 B.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C.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 D.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E.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满分:2 分

11.教学的生活性要求()。

A.关照和利用学生已有的个人观念和生活经验 B.突出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 C.联系学生当下的活动世界 D.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

满分:2 分

12.隐性课程的特点是()的。

A.非正式 B.正式 C.非官方 D.官方

满分:2 分 13.骨干教师的素养包括哪几个向度()。

A.哲学向度 B.心理向度 C.文化向度 D.政治向度 E.教育向度

满分:2 分

14.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突出表现为()。

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重认知、轻情感 D.重教书、轻育人

满分:2 分

15.以下属于传统教学观点的是()。

A.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B.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C.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D.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满分:2 分

16.教育案例的基本要素为()。

A.背景 B.主题 C.细节 D.结果 E.评析

满分:2 分

17.自主学习的特点是()。

A.能动性 B.客体性 C.独立性 D.依赖性 E.主体性

满分:2 分

18.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包括()。

A.敬业精神 B.人文精神 C.科学精神 D.探索精神

满分:2 分

19.以下属于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的有()。

A.教师与学生外在于课程

B.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C.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D.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16 道试题,共 32 分。)

V

1.教学是课程执行、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这一表述属于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他主学习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校本管理的重点在于考评改革。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任何评价都建基于客观描述之上,是应然而非实然。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在考评中,全面的未必就是公正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教学等同于发展。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在发现学习中采用接受学习的形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就是要面面俱到。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2.所谓校本培训,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和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形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3.显性课程必然伴随着隐形课程。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4.教学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5.过程仅仅具有手段性的价值,不含目的性的价值。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6.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01712冬季福师《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98分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A.教育研究 B.教学实践 C.教学引导 D.教学反思

满分:2 分

2.校本培训的基本模式是()。

A.行动研究 B.制度化建设 C.实习D.案例分析

满分:2 分

3.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

A.课程体系重建 B.学校文化重建 C.教育目标重建 D.课程观转变

满分:2 分 4.课程实施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变革是()。

A.课程内容调整 B.课程结构调整 C.学习方式转变 D.培养目标转变

满分:2 分

5.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课程以()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综合实践活动

满分:2 分

6.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可分为()个阶段。

A.一 B.二 C.三 D.四

满分:2 分

7.新旧知识建立“人为性”和“字面性”的联系是()

A.机械学习B.接受学习C.发现学习D.有意义学习

满分:2 分

8.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阶段课程以()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综合实践活动 满分:2 分

9.每门课程要以()为本位。

A.知识传授 B.发展 C.技能提升 D.价值观培养 满分:2 分

10.()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强调理解的外在性。

A.创新性学习B.继承性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

满分:2 分

11.教师的()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思想观念 B.专业才能 C.专业精神 D.专业人格

满分:2 分

12.以下四项中,()是其它三项的前提和保障。

A.校本管理 B.校本研究 C.校本课程 D.校本培训

满分:2 分

13.以下比喻恰当的是()。

A.母乳是直接经验 B.母乳是间接经验 C.纸币是直接经验 D.储备金是间接经验

满分:2 分

14.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的学习方式属于()。

A.接受学习B.启发学习C.探究学习D.发现学习

满分:2 分

15.()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A.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B.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C.课程结构的理性 D.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19 道试题,共 38 分。)

V

1.本次课程改革面临的时代背景的基本特征包括()。

A.经济全球化 B.信息时代

C.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D.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剧烈 E.知识经济

满分:2 分

2.行为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

A.学生外显出来的行为表现 B.能观察到行为表现的条件 C.行为表现的程度 D.行为表现的公认准则

满分:2 分

3.合作学习的要素包括()。

A.积极互赖 B.个体责任

C.面对面的积极互动 D.社交技能 E.小组加工

满分:2 分

4.新课程内容的特点有()。

A.基础性 B.时代性 C.实用性 D.综合性

满分:2 分

5.创新性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

A.质问 B.怀疑 C.批评 D.求异 E.超越

满分:2 分

6.新课改理念下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强调的是()。

A.甄别与选拔 B.促进学生发展 C.教师提高 D.改进教学实践

满分:2 分

7.以下属于传统教学观点的是()。

A.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B.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C.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D.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满分:2 分

8.生命和人性都具有()。

A.预设性 B.可预测性 C.非预设性 D.不可预测性

满分:2 分

9.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D.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满分:2 分

10.科学本位突出表现在()。

A.重视科学的学术性基础,忽视学生的生活基础 B.教学提出大量的假问题,学生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 C.建构一个虚拟的应用世界,遮蔽了一幅真正的生活图景 D.强调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却忽视学生现时的日常生活 E.突出科学在社会生产中的经济价值,而漠视个人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满分:2 分 11.以下属于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的有()。

A.教师与学生外在于课程

B.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C.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D.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满分:2 分

12.自主学习的特点是()。

A.能动性 B.客体性 C.独立性 D.依赖性 E.主体性

满分:2 分

13.操作性学习的特征有()。

A.重文字符号 B.强调身体性参与 C.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 D.轻实际内容

满分:2 分

14.他主学习的特点是()。

A.能动性 B.客体性 C.受动性 D.依赖性 E.主体性

满分:2 分

15.隐形课程具有()性质。

A.公开性 B.潜在性 C.隐蔽性 D.明显性

满分:2 分

16.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的实质是()。

A.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B.学校与家长的关系 C.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D.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

满分:2 分

17.关注人意味着()。

A.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 B.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D.关注教学和学习

满分:2 分

18.我国教学研究的新走向包括()。

A.从经验总结到反思性教学 B.从实验研究到行动研究 C.走向问题解决 D.走向叙事研究 E.重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满分:2 分

19.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突出表现为()。

A.关注每一位学生

B.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重认知、轻情感 D.重教书、轻育人

满分:2 分

三、判断题(共 16 道试题,共 32 分。)

V

1.新课改中课程结构的调整仍然难以满足学校课程类型多样化、具体科目比重均衡化的要求。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2.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3.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微乎其微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4.学生考分等效于教学效果。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5.他主学习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而只能是一种辅助方式。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6.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7.科学的实质就是量化。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8.课程结构的选择性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9.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增加选修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选修科目。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0.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知识本位。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1.文化本身也是一种课程、一种教育。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2.教学等同于发展。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3.显性课程必然伴随着隐形课程。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4.任何评价都建基于客观描述之上,是应然而非实然。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5.在既有的课程框架内是很难在教学上有根本突破的。

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16.传统教学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A.错误 B.正确

4.《课程与教学论》期末作业 篇四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答:是错的

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答:是对的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

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认为“课程是计划”的学者有:麦唐钠、斯腾豪斯、薛勒、布拉特。

3、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独立模式、循环模式、包含模式几种类型。

4、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5、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

6、古德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7、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

8、五段教学法”属于赫尔巴特学派。

9、关于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课程的有:(1)理想课程(2)文件课程(3)实施课程(4)理解课程(5)经验课程

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以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

4、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5、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也可以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一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

课程资源绝非仅仅是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真正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的丰富性、开放性,它的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再者,学校、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学校是开放的,课程也应是开放的,课程资源不是有没有也不是好与坏,而在于开发的程度。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新课改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改变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适应期和发展期各阶段给予教师整体的指导。在职前适应期,除学科知识外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修养,这正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所缺乏的;在适应期应注重教育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发展期,树立教育观念,通过反思建构自身经验的系统,形成教学指导能力。

发展网络教学。未来社会就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运用能力是未来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未来教师的教学型态与方式,势必有所改变。教师可以透过网络教学的形式,使用网络教学系统来指导学生,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限制,进而逐步形成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的紧密学习网。

建立学校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是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成长的园地,不过校园受限于教学时间的切割与空间的限制,往往限制教师分享与沟通的机会,此种现象不利于教师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行政人员充满使命感与责任心,共同以教育而非行政的角度,分享学校资源,倡导教育团队,相互引领,共同从事组织再造的工程,因此学校中人人充满教育热忱,事事物物均具有教育意义,学校成员也能时时反省与重组经验,并且以批判的途径,省察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过程、角色结构与组织,以发展专业探究取向学校,学校就逐步形成一种学习型的社区组织。

培养学校合作机制。如果未来校本课程发展作法能确实落实,透过教学群与协同教学机制的建立与运作,必然会改变学校教学环境与系统的生态,学校会逐渐加强合作性,教师可以重新建构以学校为本位的专业社区,他们会强调集体合作、对话与分享,除了增加教师自主权力,以发展教师尊严与地位外,也能整合社区成员,结合社区资源,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孤立,增进教师成长及对组织的投入及效能,也使得学校是教育的专业社区,教师是专业的伙伴的概念能够实现

充实教师统整课程的知能。课程统整是实施课程统整能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统整课程,不仅只是教材的组织与整合而已,教师必须提升至概念与原理原则的统整,同时与生活经验及社会结构相结合,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意识与批判反省能力,并能放下权威的角色,以学习的身份,从学生学习者的立足点出发,与学生共同规划与设计课程,同时具有容忍、包容、协调以寻求共识尊重异议的精神,都是课程统整实施过程中,需要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能均依赖于教师在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充实。发展教师行动研究能力。行动研究目的在于减少理论与实际间差距,给予教师更多权力及责任,以教师就是研究者的角度,来自我探索研究,改进教学事务,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改革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极适合教师使用。因此,近年来,行动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克服其不良互动。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可以从几下方面着手:

(1)成立多样选择的教师成长团体,给予教师选择教学群的机会

(2)给予每个人做领导人的机会(3)营造小组讨论时温馨的气氛

公平合理的进行教师评价。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2、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应采取哪些策略?

(1).教师要更新课堂管理观念 课堂不等同于教室,课堂管理也不等同于简单的控制。常被误解为教师是“中心人物”、“控制者”、“主宰者”等等,于是,教师很难忘我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样就很难将认知结构与情感结构的目标进行整合,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倦上课。认为自己是“中心人物”的教师,通常是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哪怕学生在下面讲话、打瞌睡、做闲事;认为自己是“控制者”、“主宰者”的教师,对学生当然不会置之不管,他们会采用一切他们认为必要的手段使课堂安静,使学生“全神贯注”,然而这又使得课堂的重心严重位移,因为过分强调了管理,会导致课时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等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秩序与教师的管理理念休戚相关。要搞好课堂管理,教师有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把学生看作是你的朋友,尊重他们,善待他们,换位思考他们所需要的,所向往的,所期待的,和他们一起商讨学习方法,一起探究学习内容,忘记你所谓的“身份”,真正投入到他们中去。在这样的模式中,没有主宰者和被主宰者,只有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易于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空间。

(2).合理制定规则。学期初规则的制定,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规则的内容以及出现违规行为将会面临的惩罚,如迟到学生只可以从后门进教室等。规则一旦建立,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不迟到、不早退,不在课堂上处理私事,上课前关掉手机等。同时监督学生是否严格遵守,防微杜渐,免得一些不适行为逐渐演变成主要问题。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若前后管理不一致,则可能会使课堂纪律恶化,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3).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与氛围

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明显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拘谨、刻板、冷淡、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则会明显削弱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压抑他们的创造性,进而使上课成为负担,无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赞科夫的教学实验就对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如下的结论:“学生在课堂上高高兴兴地学或者愁眉苦脸地学,效果是不一样的。”这足以说明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如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只盼下课铃响,有的教师下了课还被学生缠着问个不停,意犹未尽。因此在课堂上创造一种使大家心情愉快,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还会极大地影响到教师的授课心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气氛的不同感受,其注意力、情绪和思维都会有所不同。

①、充分开展情感教育,创设情感环境。(教师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②、运用幽默、机智地创设吸引人的课堂环境。③、充分给予学生“赏识”。

④、教师用语言应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⑤、实现课堂公平,与学生平等相处。⑥、加强师生互动。

⑦、形成良好的班风。

5.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 篇五

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动力特征表现:(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而且,在龚湾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

教学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 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 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 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6.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篇六

主要内容(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从执行同一种工作的工人中,挑选出身体最强壮、技术最熟练的一个人,把他的工作过程分解为许多个动作,用秒表测量并记录完成每一个动作所消耗的时间,然后,除去动作中多余的和不合理的部分,最后,把最经济的、效率最高的动作集中起来,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其次,实行作业所需的各种工具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再次,根据标准的操作方法和每个动作的标准时间,确定工人一天必须完成的标准的工作量。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罗曾经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工人用上述的科学作业方法进行训练,使他们按照作业标准进行工作,以改变过去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个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一般为正常工资率的125%;对完不成工资定额的个人,则以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一般仅为正常工资率的80%。

(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主张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泰罗的计划职能实际上就是管理职能,执行职能则是工人的劳动职能。

(5)实行职能工长制。即将整个管理工作划分为许多较小的管理职能,使所有的管理人员(如工长)尽量分担较少的管理职能;如有可能,一个工长只承担一项管理职能。这种思想为以后的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专业化提供了基础。

(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泰罗指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管理,还需要运用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处理一般事物的权限下放给下级管理人员,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如企业基本政策的制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格走向重过程和学生个性。如法国一向主要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但1985年正式颁布了“分权法”,进一步明确中央、学区、省、市镇各级对教育管理的权限,在课程安排上规定将1/10的课时让给各校自行安排[3]。而同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日本和韩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重视个性、关注适应能力、强调自主性等共同的课程改革主题与目标驱动下,课程政策表现出民主化、决策分权化等相似的特点。[4]

值得注意的是,美、英等国在强调统一课程标准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多元化、个别化教学的传统,而课程改革朝分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国家也继续强调统一的基础课程。其共同的发展趋势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走向均权化,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结合。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课程结构最足以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了使课程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优化课程结构的教育改革,在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课程结构改革的发展方向是:

(一)注意各种科目、类型课程的配合,追求课程结构的平衡性、整体性

从某种意义上看,课程结构与人的素质结构具有对应性和同构性,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就是对人的设计。面对“全人”教育的新理念,各国都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注重从动手与动脑、学习与创造、自我与社会协调的角度来完善课程结构,兼顾了学习者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双重要求。当代各国课程改革已走出了现代主义“二元论”的纠缠,不再为“活动主义”和“主知主义”等问题的争执而困惑,而是着力于从改革实践上化解二者矛盾,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认知与情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实现课程内部的和谐,寻求课程结构上的有机关联与平衡,以使课程成为平衡教育与人和社会之间的有力工具。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规划了中小学课程结构,其特点是以学术性科目为轴心,以非学术性科目为外围,削减点缀性科目比重,追求学术性科目和经验性科目之间的新平衡;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以选修课程为辅助,追求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以现代理科课程为核心,以语言社会科课程为边缘,追求课程结构的现代化与传统性的平衡。[5]

(二)设置核心课程,夯实工具学科,强调基础学力

为保证基础教育质量,各国普遍设立国家核心课程,重视基础学科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总量中语文、数学等工具性基础学科始终保持着的较大比重。例如,在初等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美国、英国均在40%以上,日本为27.5% ,数学学科以前苏联和联邦德国等的比重为最大,约占20%以上,日[6]本为18%。这些工具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凸现无疑使课程更符合学习化社会对学习能力的特殊要求。美国自20世纪以来,先后发起了数次围绕中小学的课程改革运动,其课程结构变革一直处于学术性科目与非学术性科目、共同必修的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比例上的此消彼长的持续摇摆之中。而20世纪90年代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调整,不再是否定前期成果的彻底改革,而是在80年代“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加强课程的学术性、统一性,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的政策,强调学业优异,制定更高更难的学术标准。1991年的《美国2000:教育战略》(America 2000:an Education strategy)、1993年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 2000:An Educate America Act)和2001年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教育改革蓝图》(No Child left Behind: A Blueprint for Education Reform)中,都一再强调加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外语、艺术等,试图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迎接下世纪全面的挑战。[7]无独有偶,法国在90年代提出要让初中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石”,在高中应教授“共同文化”,而“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石”。与“共同文化”就是涵盖了几个学科的核心课程;[8]英国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确立了全国统一的十门国家课程,在2000年9月起正式在全国推行的新课程《课程2000》中,规定了12门必修课程: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与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其中英语、数学和科学又被定为其中的核心学科,成为“核心中的核心”,等等。[9]撇开各国核心课程科目在学科上的差异,我们不难发现,核心课程的设置本质上是对基础的强调。

(三)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总量急剧增加,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基础教育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空里,及时地吸收最新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同当代的科技发展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各国课程改革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一种是稳定基础课程,一种是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多数国家不同意过多增加新学科和扩大教材的分量,以免造成学生负担过重。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美、法、英等国,大都以综合课为主,中低年级尤然。在以探索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的80年代课程改革中,对分科课程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加紧寻找保证学科间联系的更有效形式,另一方面让两类课程同时进入中小学课堂。近年来,随着当代科学向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人文化趋势日益加强,综合课程的某些优势更为明显。目前,国外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综合化特性,在学科设置上打破不同学科的界限,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使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出现了诸如合科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综合类型课程。例如,美国在《2061计划》中提出的课程改革,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的综合。每门课程自成开放体系,可容纳多种科目的知识。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课程结构改革浪潮,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改革计划,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试图加速科学课程、技术课程与社会课程的一体化。[10]日本、加拿大、韩国、匈牙利、德国、泰国、瑞典、法国等都开设了不同内容、形式的综合课程。从课程形态看,学校课程经历了—个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分科、综合课程结合──以综合课程为主的演进过程。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也是当代科技发展对培养通才提出的要求。如果说近代社会曾经是专才取胜的话,那么能取胜于今后社会的将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

(四)重视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推动课程结构的现代化

为适应信息时代和未来社会经济竞争的需要,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科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把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注意在课程中吸收最新的科技成就,提高综合理科教育的地位,推动课程结构的现代化。例如,在英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将以前的“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同时要求在数学、理科、历史以及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也要根据具体内容,加强对学生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指导。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理科基础,并把对科学的应用、科学研究能力、科学思想精神、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设备的应用技能作为21世纪英国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这无疑可以使课程结构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体现了技术发展与儿童发展的统一。在日本,1998年6月公布的新的课程方案将“信息科”作为高中普通科的必修科目,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带来的信息社会的变化。[11]

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或单独设课或渗透于相关课程之中),这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普遍的趋势。加拿大在中小学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发展态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许多中学要求学生毕业前至少要掌握两门技术,否则不予毕业,这已成为制度。[12]连一向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英国,从1990年9月起也在中小学开设“技术与设计”课,以增强学生的经济和职业的意识与能力。[13]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当人们反思20世纪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时,发现大多数课程改革的共同失误是往往满足于课程计划的制定,而不关注课程的实施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都重视“课程实施”的研究,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改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结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实践,可以发现,课程实施呈如下发展趋势:

(一)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调适取向”与“创生取向”所超越 当前,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不再被视为国家课程改革方案的忠实执行者,而是逐渐成为制定国家课程计划的参与者、课程开发者和课程计划的创造性实施者,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法国,教师通常是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并在课程修订中占有一定的份量。他们可以通过教师工会,就国家课程政策以及课程的具体实施发表见解。现在征求教师的意见已经成为新课程设计过程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就新课程是否加重了他们的工作量、课程的哪些方面应作删减或补充,以及各级各类课程之间如何协调提出他们的意见。

当然,因为教师如何参与课程改革尚是一个新课题,许多实践中的问题还有待于研究和回答。但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性已日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这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实施中的社会参与越来越广泛

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单纯是上传下达的行政命令过程,而是政府基于对社会实际和教育实际之需要的敏锐洞察,充分发动地方、学校的积极性,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而展开的过程。为保证课程改革的科学性,许多国家都设立了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课程研究中心或课程咨询委员会,学校、地方社区和州教育委员会、社区的个人和组织也在支持课程实施中承担各种角色,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员、商业团体、社会部门等广泛参与到课程实施过程中。

(三)学校的课程实施得到立法、经费、师资培训等各方面的策略支持,同时课程实施过程也受到一定的监督和控制

各国课程实施的实践表明,课程改革绝不只是教育内部的事务,它涉及到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经费投入、社会各部门用人制度改革以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发达国家课程实施的支持策略主要有:立法支持、经费支持、出台资源调节方案、提供课程材料和开展教师培训等。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许多国家都对学校的课程实施采取了一定的监督和控制措施,一般可分为官方督导和民间监控两类。官方督导是政府或地方层面的,例如,法国和英国的督学制度一直是政府对学校教育特别是课程设置和教学的一种控制制度,教育部及地方教育当局都派出督学监督、检查、指导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并根据检查结果定期向公众发表报告;而韩国对课程实施的监督经常在地方层面进行,地方教育当局有规律地派出视察员视察学校,并考察学校是否满足了国家课程框架的有关法律规定。民间监控通常由非官方的中介机构进行。例如在澳大利亚,一些独立的机构通过对官方数据进行分析,或者自己收集一些数据进行个案研究,形成学校教育总体情况报告。这类研究通常由政府出资,通过招标、委托或研究补助的形式进行。英国也有许多专业中介机构构成民间质量监控渠道,这些专业中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牛津、剑桥考试局这样的教育证书考试机构,主要是在基础教育的结束阶段实施各种证书考试,对课程与教学的质量进行终端监控;另一类是以服务学校教学为宗旨的机构,它们根据学校的需要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检测,评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而美国也有许多非官方的团体与组织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全国的中学教育进行综合调查和质量评估,经评估合格的学校可以继续得到不同渠道的资金支持,几次综合评估为不合格者将被定为失败学校,不能再享有资助,有甚者还会被关闭或重组。总的说来,官方的渠道和专业考试机构反映了国家的管理需要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认证需求,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度,但他们给学校和教师造成压力,这种压力必然转嫁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而服务性的专业中介机构因出发点不同,更注重为学校内部的师生服务,灵活地从不同角度去检测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没有行政压力,因而更易为学校所接受。[14]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展开各项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带到来,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课程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性转变。在学生评价方面,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在教师评价方面,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同样体现出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教师的素质及其发展同样成为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话题。因此,时代的发展向课程评价的功能提出挑战,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这一点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认同。

(二)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

传统课程评价为了满足比较、筛选的需要,给课程评价制定了刚性的评价标准,往往把被评对象置于一个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之下,用评价者认为的某一种价值观要求被评对象。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显然,这种要求是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统帅下的课程实施所不能满足的。同时,课程评价标准的同一性与评价对象的差异性之间的不对称本身就预示了传统课程评价的不合理性,我国古代就有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评价也应该“因材施评”。因此,要避免传统课程评价标准的弊端,就应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评价对象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使课程评价标准弹性化。课程评价标准的弹性化要求评价标准多元化。即确立适合于不同评价对象的多重的标准;确立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多维标准;确立不仅反映评价者的价值标准和适合外在要求的,而且反映评价对象的价值目标和内在需求,并促进其发展的多功能评价标准。

(三)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却漠不关心,只重视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忽视成绩后面不同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忽视学习内在情意目标和态度的培养。因此,当代课程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成为世界各国评价发展的又一大特点。

(四)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转向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多人组合的方式进行的。在英美等国家,学生和家长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澳大利亚小学生考评体系评价中的“三方协商评价法”[15],把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都作为评价者,这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家长了解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熟悉整个教学过程,建立三方良好的协作关系。还有国外流行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法也给学生和教师以充分的机会来参与评价,在这种方法中还有一点值得强调,就是学生对自己的“代表作”能作一个自我评价。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

(五)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追求客观化、量化曾经是各国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但在今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难免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30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例如,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有关人士的推荐信和面试等。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教师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而“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的方法,目前也受到较为广泛的重视和认可。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教师的发展状况。

7.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篇七

一、填空题:

1、交往过程。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3、直观手段、认识能力、理论思维;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5、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

7、学生自学;

8、演示法、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

10、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形式;

11、自然、社会;

12、复式教学、年级;

13、人与事 时间与空间;

14、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5、积极的、消极的。

二、选择题:

1、B

2、A

3、A

4、A

5、C

6、A

7、A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都基本观点与意义。

答:这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结合规律的主要观点。

答: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脱离实际地学习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经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条件。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作用、相互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矛盾。

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答: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改革呈现哪种趋势?

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答:道尔顿制出现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行。这是一种典型的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及优缺点。

答:基本特征:(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答:(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建设性的课堂环境;(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等。

四、论述题:

1、参考观点: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得好,才能深入地掌握知识。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 3 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智力在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慧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这里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2、参考观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该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2)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3、参考观点:(1)缩小班级规模;(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适当举例)

4、参考观点:(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适当举例)

5、参考观点:(举例并从以下观点中选择部分内容展开论述)

可参考的的教学规律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3)教与学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4)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可参考的教学原则有:(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s q#n-m r d 课堂时间的优化策略:(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4)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策略:(1)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以优化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2)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3)注重情感投资;(4)及时挽救不良的教学气氛。具体方法:(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

恰当课堂问题的策略:(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包括: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2)运用建设性的课堂环境;(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等。

6、参考观点:(举例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国内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 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

国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发现式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等

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

8.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篇八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大众艺术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

2、文化遗产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文物、遗址。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 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4、学生自我评价

使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进行判断与评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包括学中,学末评估,老师一般也会参照学生自评作出自己对该学生的评价,简单的优良中下已是过去的评估方式,在个性教育的时代,如何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独特的可塑性的优势,激励引导学生的自信自尊,是值的每个教育者相关者思索的课题。作为老师学生彼此交流的一个微型平台,学生眼中的自己,老师眼中的学生,彼此加强认识,才有助于更好的交流。

5、人文价值

人文即人性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人文价值即只尊重人性为本的价值理念。

二、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50分)

1、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正确。因为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2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正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让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成了当今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3.美术的审美娱乐价值,主要是指通过艺术创作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使身心得到愉悦和休息。

正确。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劳动者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此外,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前面曾提到过的“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不仅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4.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对的,教师需要了解、包容学生的胸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真诚地对待学生并进行细心热情的指导,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

5.大众艺术是以尽量得到最多群众接受与欣赏为主旨的舞蹈、文学、音乐、戏剧或其他艺术形式。

1、对的,20世纪的大众艺术通常依赖印刷、摄影、唱片、录音带、电影、广播、电视等再现技术,并以都市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各社会的大量集中人口为对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课外美术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

(一)、教师的自主性较强,自由度较大

(二)、具有创新性和前卫性

(三)、非强制性,适应学生的兴趣

(四)、不必面面俱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五)具有开放性,参与的人更多。

2、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答: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前提是,既提供符合美术课程学习特点,又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并制定出 便于学生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形式有以下多种:(1)简易的自我评价

(2)以单元为单位的书面测验式的自我评价

(3)以单元为单位的表格式自我评价

四、论述题(共10分)

1、论述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下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启迪,并举例说明。第一、图像、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图形话语同样传递着各种意义和信息,而且传达着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

第二、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于全球且无需翻译的语言;

9.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篇九

《微机系统与维护》课程作业

(二)第3章 微机组装技术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避免人体静电损坏微机部件,在维修时可采用()来释放静电。

A.电笔

B.防静电手环 C.钳子

D.螺丝刀 2.不是主机箱内部必备的部件是()。

A.主板

B.CPU

C.Modem卡

D.内存

3.安插内存条时,要保证内存条与主板构成的角度是()。A.30° B.60° C.90° D.120° 4.内存插槽两端的白色卡子的作用是()。A.只是装饰

B.具有开关作用 C.具有连接主板的功能

D.固定内存条,使内存条与主板插槽接触良好 5.CPU插座傍边的固定扳手的作用是()。A.只是装饰

C.具有连接主板的功能

B.具有开关作用

D.固定CPU,使CPU与主板插座接触良好

二、填空题

1.机箱面板连接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主板电源连接线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装机时一般先将__________和__________安装到主板上,然后再把主板固定在机箱里。4.组装微机的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___。

5.安装多条内存时,内存条的容量和型号最好保持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组装微机需要学习基本的硬件知识。()

2.在安装CPU散热器时,为了使散热器固定需要在CPU上涂大量的硅脂。()3.安装CPU时,需将CPU与CPU插座的缺口标志对齐才能正确安装。()4.5.6.7.SATA接口的硬盘数据线两端完全一样。()

主板上有多个PCI插槽,安装声卡时可从中任意挑选一个安装。()CPU的散热器可装可不装。()

主板的固定螺丝不要拧得过紧,不然会使主板印制电路出现变形开裂。()8.所有的硬件设备直接连接上电脑就能正常使用。()

9.在拆卸主机之前必须断开电源,打开机箱之前可以双手用触摸地面或墙壁释放静电。()

10.CPU无法安插到位,需使劲按压,使其与插槽接触良好。()11.安装时,主板背部的引脚可以接触到机箱的金属外壳。()12.在主板上安装各微机组件时,可以打开电源,给主板供电。()13.目前,部分功能强大的显卡安装有散热装置,用来给CPU芯片散热。()14.指示灯和开关信号线的插头上标有英文的功能说明,可以对应安插到主板上。()15.如果要安装两条内存,则内存条的安插位置可以任意,并对微机的性能发挥没有任何影响。()

四、简答题

1.微机配置一般分为哪些类型?

2.组装微机硬件前要注意哪些事项?

3.微机硬件组装一般要进行哪些步骤?

第4章 微机软件系统安装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要从光驱启动,需在BIOS设置的【Boot】菜单中把第一个启动设备设置为()。

A.Floppy Drive B.Removable Drive C.Hard Drive D.CD-ROM Drive 2.对Windows XP操作系统进行更新时,以下方法不正确的是()。A.购买操作系统更新安装盘 B.在网上下载补丁程序,然后进行安装

C.利用Windows Update进行更新

D.利用原安装盘中相关选项进行更新

3.以下关于硬件设备驱动程序的说法,正确的是()。A.硬件设备驱动程序一次安装完成后就再也不需要更新了

B.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时已经自动安装好一部分设备的驱动程序 C.所有硬件的驱动程序在安装好操作系统后都需要手动安装 D.硬件驱动程序一旦安装完成后,将不能更新而只能重新安装

4.在用安装盘安装Windows XP前,必须做的工作包括()。

A.启动DOS系统

B.对磁盘的所有空间进行分区

C.对磁盘分区进行格式化

D.在BIOS中将第一启动设备改为光驱

D.Ext2 5.以下不是文件系统格式的是()。A.NTFS B.FAT32 C.DOS 6.一个硬盘最多能够分成的主分区个数为()。

A.4 B.3 C.2 D.1 7.当要求设置用户密码时,需在BIOS设置的【Security】菜单中设置()。

A.Setup Password C.User Password

B.Boot Password

D.Supervisor Password

D.Security D.系统优化 8.BIOS设置中对硬盘参数的设置选项是()。A.Advanced B.Main C.Boot 9.以下不属于BIOS芯片的主要功能的是()。A.上电自检 B.系统启动自举 C.设定中断 10.以下信息中不存储在CMOS芯片中的是()。

A.CPU的类型

C.硬盘的类型和基本参数

二、判断题

1.BIOS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用于上电自检、开机引导、基本外设和系统的CMOS设置。()

2.尽管BIOS芯片的种类繁多,但都可以在开机未启动操作系统时按“Del”键进入设置程序。()

3.在BIOS中可以更改系统日期和时间。()

4.在安装Windows XP前,必须通过专门的分区软件对硬盘进行分区。()5.NTFS文件系统格式不能应用于Windows 98操作系统。()

B.内存的容量 D.操作系统版本 6.安装应用软件时,通常可以由用户设置计算机名。()7.一个硬盘最多只能划分一个主分区。()

8.驱动程序一旦安装后,只能对其更新不可卸载。()

三、简答题

1.如何将硬盘设为系统的第一启动设备?

2.Windows XP有几种安装方式?

3.如何利用Windows XP的磁盘管理功能删除硬盘的扩展分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专科)《微机系统与维护》课程作业

(二)参考答案

第3章 微机组装技术

一、单项选择题 6.B

二、填空题

6.扬声器线缆(SPEAKER)、复位开关线缆(RESET SW)、电源开关线缆(POWER SW)和硬盘指示灯线缆(H.D.D LED)7.20/24针ATX 12V主电源插头电源线、4针ATX 12V辅助电源插头电源线 8.CPU、内存 9.十字螺丝刀 10.一致

三、判断题 16.√ 17.× 18.√

四、简答题

4.答:微机配置比较典型的有:专业图形设计型;游戏发烧友型;商务办公型;家庭娱乐型。

(1)专业图形设计型微机配置优先考虑的是高效的图形处理能力和良好的显示效果。应配备高性能的CPU和主板、大容量的高速双通道DDR内存、适应专业图形处理需求的高性能显卡和显示器、大容量硬盘以及带刻录功能的光驱和操作灵敏的鼠标、键盘等。

(2)游戏发烧友型微机配置优先考虑的是良好的游戏效果和操作性能。应配备较高性能的CPU和主板、中高档的显卡和显示器、较大容量的硬盘以及声卡、音箱、操作灵敏的鼠标和键盘、游戏手柄等。

(3)商务办公型微机配置优先考虑的是稳定的性能。CPU和主板的性能要求不高、硬盘容量要求不大,但质量要稳定。应配置液晶显示器、光驱、鼠标、键盘,也可配置摄像头、耳机或者音箱等,但显卡一般利用集成显卡即可。

(4)家庭娱乐型配置优先考虑的是良好的影音效果。对主机性能要求一般,应配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7.C

8.C

9.D

10.D 置性能良好的显卡和声卡,较大容量的硬盘,DVD光驱、鼠标、键盘、摄像头、音箱等。

5.答:微机组装前要注意以下事项:

(1)防止人体所带静电对电子器件造成损伤。在安装前,先消除身上的静电,比如用手摸一摸自来水管等接地设备;如果有条件,可配戴防静电环。

(2)对各个部件要轻拿轻放,不要碰撞,尤其是硬盘。

(3)安装主板一定要稳固、平整,同时要防止主板变形,不然会对主板的电子线路造成损伤。

6.答:微机硬件组装的一般步骤:

(1)安装CPU及散热器(2)安装内存(3)固定主板(4)安装电源(5)安装各类板卡(6)安装驱动器(7)连接电源线(8)连接机箱面板线

(9)连接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等外设。

第4章 微机软件系统安装

一、单项选择题 11.D 13.B 15.C 17.C 12.D 14.D

16.A

18.B

二、判断题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9.D 20.D

三、简答题

4.答:进入BIOS设置程序的【Boot】菜单,更改系统启动设备顺序,将【Hard Drive】(硬盘)置于首位即可。

5.答:安装Windows XP一般有全新安装、升级安装、修复安装等方式。

(1)全新安装适合在硬盘上没有安装任何操作系统的时候使用。

(2)升级安装适用于对原有操作系统进行升级,能保留原来系统中用户的程序、数据、设置,硬件兼容性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少。

(3)修复安装适用于已安装某个操作系统但系统发生崩溃或出现问题时以修复安装的方式覆盖被破坏的系统文件,并保留原先安装的软件和设置。6.答:一般可采取以下步骤:

(1)打开磁盘管理程序,即单击【开始】按钮,右击【我的电脑】,选择【管理】命令打开【计算机管理】界面,单击【磁盘管理】选项。

(2)右键单击要删除的扩展分区,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删除逻辑驱动器】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是】按钮后原分区成为“可用空间”。

10.课程与教学论作业一、二 篇十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小学新教师试用期的培训属于()。A.职前培训 B.职后培训 C.基本功培训 D.过渡性培训 正确答案:

2.对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进行多容量、多项目、多功能的评估是()。A.单项评估 B.定性评估 C.定量评估 D.综合评估 正确答案:

3.低年级作文训练的形式是()。A.造句和写话 B.练习写一段话 C.模仿写作 D.有条理训练 正确答案:

4.结合作文,训练听说的方式是()。A.看图说话 B.听辨训练 C.口头作文 D.答问训练 正确答案:

5.阅读能力的核心是()。A.理解书面语言能力 B.认读书面语言能力 C.欣赏书面语言能力 D.记忆书面语言的能力 正确答案:

6.听别人读程度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能边听边想象,是大纲对(学生听话训练提出的具体要求。A.五年级 B.三年级 C.二年级)年级 D.四年级 正确答案:

7.小学作文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中年级着重训练(): A.连词成句的能力 B.连句成段的能力 C.连段成篇的能力

D.思想内容统一的能力 正确答案:

8.小学作文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高年级着重训练(): A.连词成句的能力 B.连句成段的能力 C.连段成篇的能力

D.思想内容统一的能力 正确答案:

9.()是构成听话能力的核心因素。A.注意力 B.理解力 C.辨析力 D.记忆力 正确答案:

10.教学评估要做到()。A.科学、全面 B.客观、详尽 C.全面、细致 D.客观、全面 正确答案:

福师《小学语文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二、多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1.教师的口头语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口齿清楚,准确精炼 B.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C.言之有序,富于启发 D.有观点、有事实 正确答案:

2.预习方法指导包括(): A.定向指导

B.程序指导

C.设计合理的预习作业,进行预习检查 D.质疑指导 正确答案:

3.听课方法指导包括(): A.笔记指导 B.质疑指导 C.听讲指导

D.明确识记目标 正确答案:

4.可以从下列()方面入手,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A.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 B.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C.依靠教师的个人魅力 D.使学生在挫折中前进 正确答案:

5.作文能力包括()。A.观察、思维能力 B.命题、立意能力 C.选材、组织能力 D.遣词造句能力 正确答案:

6.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有(): A.从字词入手来理解句意 B.联系上下文 C.探求言外之意 D.体会思想感情 正确答案:

7.作业检查要注意():

A.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B.分析学生作业中典型的、共同性的错误,找出原因,加以纠正 C.主要用课外的时间来检查作业 D.主要用课内的时间来检查作业 正确答案:

8.作文教学的意义是(): A.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B.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C.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D.促进学生的听说能力 正确答案:

9.以下测试属单项评估的是()。A.拼音测试 B.词语测试 C.听说测试

D.阅读测试 正确答案:

10.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A.观察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教师课堂行动研究 正确答案:

11.由仿到创,这个过程必须注意(): A.模仿是效法,仿作不是套作,更不是抄袭 B.模仿要注意实际效果

C.及时引导学生向创发展,从简到繁逐渐增加难度 D.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确答案:

12.语文学习成绩质量评估的主要方式(): A.记分 B.等级 C.评语 D.观察 正确答案:

13.默读的特点是(): A.速度快 B.理解深 C.适应范围窄 D.适应范围广 正确答案:

14.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的层次包括(): A.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B.普通学习方法 C.分科学习法 D.单项学习法 正确答案:

15.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评定的基本要求是()。A.评定成绩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B.要有客观、公正的评定成绩的态度 C.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D.进行近距离观察 正确答案:

16.继续教育的途径有(): A.小学新教师试用期的培训 B.职务培训 C.骨干教师培训

D.高一层次的学历培训 正确答案:

17.朗读指导的方法(): A.正确示范 B.体会感情 C.提示难点 D.读后评议 正确答案:

18.教师听课按其目的分为()。A.检查性听课 B.辅导性听课 C.交流性听课 D.研究性听课 正确答案:

19.小学语文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师德修养(): A.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B.热爱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小学语文教育工作 C.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正确答案:

20.看图说话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A.选图要贴近儿童生活,要有情趣 B.教给看图的方法,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C.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D.训练之前,要根据观察的对象,提出明确要求 正确答案:

21.了解教师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分析形式是()。A.测试学生的语文成绩 B.结合朗读进行训练 C.听故事训练

D.检查学生的作业 正确答案:

22.小学语文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是()。A.检查学生作业 B.辅导学生学习C.评课 D.听课 正确答案:

23.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的学习方法所具有的特点的是(): A.目的性 B.科学性 C.程序性 D.功效性 正确答案:

24.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组织语言的能力

B.灵活应用普通话的能力 C.表情达意的能力 D.应变的能力 正确答案:

25.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听说训练,可以有这样几种形式(): A.结合听问、答问训练听说 B.结合复述,训练听说 C.结合朗读,训练听说 D.结合背诵,训练听说 正确答案:

福师《小学语文教学论》在线作业二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小学作文教学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引导学生“为文而造情”。()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2.学法指导,教师要更新观念,把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为本位,转向以传播知识为本位。()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3.教学的对象是人,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不根据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整。()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4.“从说到写、由述到作”是先打下基础,再求提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近。小学生作文训练应当体现出这个过程。()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5.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毛泽东教育理论,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把学习毛泽东教育理论同学习毛泽东完整的理论体系联系起来。()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6.阅读与作文是主从关系,而非对等关系。()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7.听话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和记忆力、想象力。()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8.口头考试有着笔记所不可取代的优势,是准确、有效地考查学生口头语言能力最好的形式。()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9.作文训练是积蓄材料、思维、语言的统一。()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0.精读和略读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阅读方式,在培养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但不论精读还是略读,突出的都是一个“读”,每个训练阶段都离不开读,读贯串阅读教学的始终。()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1.阅读能力的基本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技能因素。()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2.在作文训练中,由述到作,述就是“叙述”、“表达”,作就是指作文。()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3.作文能力是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显操作技能的最高的综合训练。()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4.学习指导的实质是学习方法问题,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它们对新的学习可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起消极的抑制作用。()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5.课外阅读意义重要,但也不能无条件的重视。应该是课内讲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课外要配合课内。()A.错误 B.正确

上一篇:《观潮》精读引领课下一篇:2021年五年级考场作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