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2024-08-06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11篇)

1.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一

功率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运用功率的公式P=W /t 进行有关计算。

3.正确理解公式P=FVcosα的意义,知道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2.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计算是本节的难点。3.机车起动问题是本节课对学生的一个能力培养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其计算。现在我们研究下面两个问题。

①质量为2kg的物体在4N的水平拉力F1作用下沿F1的方向以2 m/s的速度匀速前进16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

②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F2=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16 m。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力对物体做功?各做功多少?此过程用多长时间?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小结。)

①中拉力做功:W11=F1S=64J;阻力做功:W12=-fS=-64J;时间:t1=s/V=8s.②中拉力做功:W2=F2S=64J;时间t2=

2s4s.a可见,力对物体做功多少,只由F、S及它们间夹角决定,与物体是否还受其它力、物体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无关。再比较一下,F1、F2做功一样多,但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力对物体做功还有一个快慢问题。本节课学习做功快慢的描述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 功率

(二)进行新课

1.我们把描述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功率,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2.功率的概念

(1)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定义式:P=W/t

(2)单位:国际单位为瓦(W),技术上常用“千瓦”(KW)作功率单位。1W=1J/S,1KW=1000W。

(3)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大的做功快。不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明确了功W和所用时间t,就可求出相应的功率。

(4)功率是标量。

由于功有正负,相应的功率也有正负。功率的正负不表示大小,只表示做功的性质,即动力的功率为正,阻力的功率为负,计算时不带符号,只计绝对值。

根据W=FScosα和v=S/ t,可得P=Fvcosα。若F、S同向,可简化为P=Fv。(5)功率的另一表达式:P=Fvcosα。

F:对物体做功的力。v:物体运动的速度。α:F与v的夹角。

3.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用P=W/t 计算,若用P=Fvcosα,V为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功率是针对一段时间或一个过程而言的,因此在计算平均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段时间或哪一个过程的平均功率。

(2)瞬时功率:描述力在某一时刻做功的快慢,只能用P=Fvcosα,V为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瞬时功率是针对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而言的,因此在计算瞬时功率时一定要弄清是哪个时刻或哪一个位置的瞬时功率。

【例题1】已知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经时间t,在t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在t时刻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瞬时功率为。

121gt,重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W=mg2t2,所

22W1mg2t;在t时刻重力对物体做功的以在t时间内重力对物体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t2解析:在t时间内,物体下落的高度h=瞬时功率为Ptmgvtmgt.(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额定功率指机器正常工作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也就是机器铭牌上的标称值。实际功率是指机器工作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实际功率总是小于或等

用心

爱心

专心

2于额定功率。对公式P=Fv的讨论。

①当功率P一定时,F1。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v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②当速度v一定时,Pv。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

汽车从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③当力F一定时,Pv。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起重机吊同一物体以不同速度匀速上升,输出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功率越大。

4.先让学生做课本例题。然后再讲解。5.对公式P=Fv的讨论。①当功率P一定时,F1。即做功的力越大,其速度就越小。v当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要增大牵引力,就要减小速度。所以汽车上坡时,司机用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②当速度v一定时,Pv。即做功的力越大,它的功率也越大。

汽车从平路到上坡,若要保持速度不变,必须加大油门,增大发动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③当力F一定时,Pv。即速度越大,功率越大。

起重机吊同一物体以不同速度匀速上升,输出功率不等,速度越大,起重机输出功率越大。

【例题2】飞机、轮船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并不恒定,当速度很大时,阻力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时要把飞机、轮船的最大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 A.2倍;

B.4倍;

C.6倍;

D.8倍.2解析:飞机、轮船达到最大速度时牵引力F与阻力f相等,即F=f,而f=KV,所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FV=KV,要把飞机、轮船的最大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要增大到原来的8倍.(三)课堂小结

3用心

爱心

专心 3 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

平均功率:描述力在一段时间内做功的快慢,用P=W/t 计算,若用

P=Fvcosα,V为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瞬时功率:描述力在某一时刻做功的快慢,只能用P=Fvcosα,V为某

时刻的瞬时速度。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四)作业:课本中本节课后的练习1、3 说明: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公式P=FV的意义,为此教材通过实例进行分析,教学中还可以补充一些实例。

2.通过本节的例题的教学,应使学生学会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有所理解。

3.考虑到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与汽车的最大速度的关系比较难一些,单独列为专题加以讨论。在这个专题中,着重分析了汽车由开动到匀速行驶的物理过程,然后运用公式解题,以便使学生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避免简单地套用公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4

2.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二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的基本特征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 使整个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是比较成熟且有特色的。笔者拟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可分为两点:

第一, 这套教科书必修部分的体系结构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 以人文话题为统领, 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需要说明的是, 专题按三个向度划分只是大致而言, 其中有些是相互交叉的, 如“月是故乡明”、“珍爱生命”、“祖国土”等, 也有“人与自然”的内容, “我有一个梦想”同时包含了“人与社会”的思考。在“人与社会”一栏中, 加星号的四个专题, 着眼点是语言文化, 是从应用角度切入的。第二, 教科书编写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 旨在突出综合整体的思想, 专题内部的结构安排是:专题名称、导语、学习板块和积累与应用四部分。

(二)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可分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点。

以“问题探讨”为例, 其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 (选文为《安妮日记》) , 其“问题探讨”的设计是:

1. 安妮遭受了难以想像的痛苦, 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 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

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安妮说:“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 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类制止或消灭战争的途径是什么?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 安妮最大的愿望, 是做记者或作家。

那么, 《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 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想一想, 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3. 曾有人批判《一个人的遭遇》, 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 鼓吹和平主义”,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 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三)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的设计特点可分为四点:

第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 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第三, 注重整合;第四, 题目编排系列化。以第二点为例, 苏教版教科书作业设计就很好的体现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如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积累与应用”栏目第二题:搜集风景名胜中的楹联、题记, 谈谈中国语言文字是如何表现风景名胜中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因素的。这样设计的作业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的设计思想, 不在最终的结果上做文章, 把整个训练的重点转向了学生的参与度, 更重要的是对一学生参与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训练了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的一种研究的意识。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的实施现状

可分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教师实施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两部分阐述。

(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教师实施现状。

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与诸多语文界同事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学作业系统的实施情况做了一些开放式访谈, 这其中包括2005年第一次使用此教材和2006年第二次使用此教材的教师, 中青年教师各有一定的比例。访谈结果可分为三点:

第一, 对作业中三种呈现方式的处理。这三种呈现方式分别是“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

第二, 把作业与文本教学结合起来。笔者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提示、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和学生课后复习的根据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三, 完善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体系。我们学校高二语文备课组制定了学生必修部分学分考核认定表。将发展性评价引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 既重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又重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既关注到学校对学生的统一要求, 又要尊重个体差异以及关注其发展的不同需求, 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 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二)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的学生学习现状分为两点:

第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施前学生作业学习状况调查。笔者制定了一份语文学习及作业情况调查表, 于2005年9月 (当时学生刚进高中不久, 对苏教版语文教科书还不熟悉) 分别向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一 (3) 、 (4) 班全体学生发表调查, 其中高一 (3) 班为普通班, 高一 (4) 班为实验班。从学生作业内容分析、学生完成作业现状分析和学生作业评价的现状分析三方面来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施前学生作业学习状况进行调查。以第三点而言, 从统计数据看, 学生对作业评价的态度有以下几种:

1. 标准化的题型, 标准化的答案学生已有了明显反感情

绪, 至少有了怀疑的情绪, 传统的单纯的文字形式答案本身的缺陷已暴露无遗,

2. 学生对作业的处理方式渴求别人的评价, 包括教师和同伴的评价。

3. 学生在作业中愿意表现“个性化”, 体验学习成就感要求迫切, 对一般表扬性评语表现的兴趣不浓。

4. 学生不希望只给予呆板笼统的“优、良、合格”评价法, 作业本上红色的“×”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 作业评价单调, 作业评语刻板教条。

有些作业虽然写了评语, 但多数评语纯粹是普通话, 丝毫没有感染力, 缺乏人情味。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评价司空见惯, 久而久之, 也就麻木不仁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学生对老师批改作业的评价方式

WENJIAOZILIAO

产生的反感情绪较大。传统的对错或分数评定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 (劳动成果) 一锤定音, 尤其是对不完美、存在缺陷的作业往往是一棒子打死, 对个性突出标新立异的作业往往评价成不认真、故意捣乱, 这无疑不符合我们教育的初衷。

第二,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施后学生作业学习现状调查。2007年3月, 笔者再次用重新设计的调查表, 对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高二 (6) 、 (8) 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 其中高二 (6) 班为文科普通班, 高二 (8) 班为理科实验班。依然从学生作业内容分析、学生完成作业现状分析和学生作业评价的现状分析三方面来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实施后学生作业学习状况进行调查。以第三点而言, 发现苏教版教科书作业确实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新的感受,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后的作业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这在以往是很不多见的, 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 也是很不多见的。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质上来, 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语文, 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实施的改进策略

分为对教师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的思考和建议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实施的改进两大部分。

(一) 对教师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的思考和建议。

主要是对教师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的现状进行一点反思, 可分为两点:

第一, 教师在语文作业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与多位同事的交谈, 以及对学生进行的调查, 笔者发现教师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在内容、方式及训练量等方面, 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 重应试训练, 轻语言积累、语言实践、语感培养; (二) 重考试分数, 轻学生的感受与承受能力; (三) 重阅读理解分析的训练, 轻对生活的关注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四) 重书面形式, 轻诵读与写字的训练。

第二, 对教师实施作业的几种常见做法的思考及建议。教学中教师当前对于作业的仍然常见的做法主要有五点: (1) 语文作业都必须人人按一种格式做同一内容; (2) 语文作业都要求形成书面文字材料; (3) 语文作业采取能够得到监控的形式; (4) 语文作业主要布置辅导练习题; (5) 语文作业都要求在课堂之外完成。笔者拟对此作一点思考和建议。以第 (2) 点“语文作业都要求形成书面文字材料”而言, 明显是重书面表达, 轻口语训练的体现, 是应试教育支配语文教学的间接反应。“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 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1]。鉴于此, 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应纠正过去错误的倾向, 切实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 不妨先就从语文作业这个环节抓起, 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结合教科书中的安排, 设计一些适合提高口语水平的练习。如诵读、问答、讨论、论辩、复述、口头作文等等。把这个原则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 相信也会从另一角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二)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实施的改

进。在这里, 笔者只把自己在实施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过程中一些个别做法做一点介绍, 与其他教师较为一致的做法不一一赘述。具体可分为四点:

第一, 分层性作业的设计。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开放”的课程文化———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儿童之间存在差异, 只有多方面的合作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题, 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分层性作业具体的做法有: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和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三点。相信语文教师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增加作业的层次性, 供学生选择, 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 个性得到张扬, 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展示。

第二, 学生自选作业课题, 课堂展示合作成果。此作业形式的理论依据是基于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模式。维果茨基认为促进发展的教学是以合作为基本形式的, 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将潜在的发展区转化为现实的发展, 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2]笔者在教授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时, 在高二 (8) 班就采用了这种作业形式。具体做法如下: (1) 自选课题, 确定内容; (2) 集体备课, 相互研讨; (3) 协同上课, 激活课堂; (4) 认真评课, 总结创新。笔者发现, 通过这样的做法, 在整个专题的学习过程中, 涌现出一批学习成果突出的合作小组。有的搜集的资料翔实又丰富, 有的观点新颖, 有的讲解清晰充分, 有的课件制作精良。这就证明让学生走向讲堂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而且为今后学生学习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 建立多元化的作业评价系统。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式上, 应提倡多元评价, 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 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有以下几个评价原则: (1) 分层评价, 鼓励为主; (2) 亮点评价, 激励当先; (3) 多向评价, 共同参与; (4) 多次评价, 体验成功。以第四点而言, 笔者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 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 教师再次评价, 若修改正确, 同样可以得到好的评价。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 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 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第四, 实施个案举例。本个案是在笔者执教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中的《登高》一诗时形成的。采用基于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模式。设计如下: (1) 教学目标分析; (2) 预习作业; (3) 教学过程; (4) 作业布置; (5) 素材推荐; (6) 作业评价。以第六点而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1、学生自我评价;2、学生互评:给其他小组评分, 还要对本组的每一个成员评分;3、教师评价:制定评价表。本次作业共制定两个评价表:一是学生完成作业过程表现评价表;一是学生完成作业成果评价表。其中第一份表格可以用来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在评价过程中, 借助这两份表格, 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 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 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比较全面而客观了。

综上所述, 笔者研究总结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的基本特征, 更着力于调查分析它的实施现状, 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理念新、效果好的作业并不容易开发出来, 更不容易施行。首先, 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要改变观念上的认识需要假以时日, 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 教与学都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中学语文, 尤其是高中语文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异化了的。语文教学蒙上了考试的阴影, 自然很难呈现美景。至于那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抽考、调考、单元小考、学年统考、各种模拟考, 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望而生畏, 见而生厌。学生对这样的语文学习怎有好感可言。现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刚刚推行, 其作业的设计确立了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 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在这除旧布新的时刻, 怎样把这些作业实施到位, 取得应有的效果, 还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课题。

摘要:本论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 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探讨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的基本特征;其次调查总结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 (必修) 作业系统的实施现状, 包括教师的实施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最后针对教师的实施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做了一些反思, 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作业,实施现状,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7.

3.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三

纵观整个高中阶段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在人教版“必修本”中,“阅读鉴赏”栏目下分文体组合选文单元,五册“必修本”中共精选范文91篇,除此之外,编者在每篇课文后面精心设计了若干阅读鉴赏思考题或训练题;在每个单元的前面设计了“单元提示”,以说明单元的文体特点、学习内容、要求、方法、重难点,提示单元学习的终极目标。“表达交流”栏目编者按照“听说读写”系统地编写了25篇知识短文,并在每个知识短文后精心设计若干个训练题。“梳理探究”,依次系统地编写了若干篇“语言基础知识”短文,并在每篇知识短文后设计了若干个与知识点相应的探究训练题;在此栏目中,编者还煞费苦心地撰写了与语文学习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短文,“名著导读”栏目里,五册课本里精心选择古今中外10部名著作简要介绍。

本册课本与全套课本一样,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建构体系,确立纲目,敷设篇章。但不同之处在于,本册课本是针对高中必修课起始阶段使用的,它必须考虑到学生“初始”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所以课文的精挑细选,单元导语的订正,“研讨与练习”题目的精心研究,“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下面笔者就从不同文体的“阅读鉴赏”单元对“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究。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在开篇的单元提示中,编者明确介绍了新诗,这种介绍比较简单易懂,适宜初学者的认知能力。接着编者介绍了学习本单元的目的:“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初学者会对“意象”产生一些疑问,这些提示也就向教师提出了隐性教学的要求:在本单元中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炼”、意象为何物,选文中意象新颖在哪里,意象如何才属于“新颖”等等问题。第三,编者介绍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反复朗诵”、“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其中“反复朗诵”和“发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基本训练和要求,对于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另外本册课本的“表达交流”中的“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朗诵的相关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以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所以说“表达交流”的“朗诵”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参考和辅助作用。教师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了“朗诵”以后预习本单元的选文。

“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单元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

最后编者在单元提示中又点明诗歌与青年人的联系,鼓励学生学习写新诗,这些话语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和激励,从学生自身出发,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选文分精读课文和选读课文,这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来分的,这首先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单元中精读课文是《沁园春·长沙》和《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中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比较学习,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更能够了解和领会到中国古诗和新诗的各自特点和区别。选读课文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和《中外短诗五首》是长篇诗歌和短篇诗歌的比较,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在比较中学习这些经典的情感丰富的古今中外诗歌。

诗歌单元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诵课文,通过揣摩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境,探索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思想和艺术美。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初学者,教师首先要把单元提示的学习作为一个重点,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去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学习诗歌的方法是“反复朗诵”,在本册课本的“表达交流”中我们就能够发现有关朗诵的相关知识。从单元提示中我们就可以明晓“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鉴赏”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表达交流,而“表达交流”又为前提(方法)和平台(实践)。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单元提示中,编者向我们介绍了山水游记的一般内容和写法,这就把山水游记的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 接着编者针对阅读本单元的方法作了提示:反复阅读文章,联系作者和时代,品味作者情感和文章旨趣,体会文章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文言语感和审美能力。这一系列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过对于教师也提出了隐性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类文章,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课文选了古代经典山水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游褒禅山记》四篇,这类散文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因为这些是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和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上进行教学,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

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单元的学习和“表达交流”中的“朗诵”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朗诵”的学习,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过,也可以向学生进行提示,由于是刚学过的内容,不可进行过多的重复。笔者又发现“表达交流”中的“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与本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说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学生在这种比较中学习和实践,更能体验到散文写作的方法,体悟到今古名文的迷妙之处,进而爱上文言或现代散文也未可知。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本单元的文体也是散文,不同的是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事,单元提示已经告诉我们了。编者告诉学习者作者如何写作这类文章,从这些文章可以学到什么,如何学习这些文章。编者还明确提出一个学习方法:对于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对于进入高中后的学生学语文第一次尝试圈点批注,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

课文所选的都是名家的名文:《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四篇,这些文章中作者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事迹的描述,进而所作的评价,以及所表现出的情感,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增进学生的社会阅历,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的意义。

本单元的学习和“表达交流”中的“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交相回应。在学习本单元之后学习“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和“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可以说是学习和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学习大家们的写人记事文章后,自己学习写作这类文章可以说轻车熟路,不过仍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

编者在单元提示中,明确地点明新闻与我们今天生活的密切关联,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编者接着介绍了新闻和报告文学的特点,最后介绍了学习这类文章的方法和目的。

选文紧密地结合了时代时事,选取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代表作品:《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包身工》、《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些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的教学要求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学习和了解社会生活的“阅读鉴赏”文章与“表达交流”中的“‘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相互照应。可以说本册课本的“阅读鉴赏” 与“表达交流”是紧密结合的,也可以说是听说读写的严格结合。

“阅读鉴赏”单元都是由“单元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3个板块组成。“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3~4道题,略读课文2~3道题,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是开放的,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拓展的空间。如第一单元中的几篇选文的“研讨与练习”中出现了“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有什么看法?”“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有人说《断章》……你说呢?”“你认为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等等都是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题目。

在“研讨与练习”中还出现了很多与选文相关的延伸性知识,如《沁园春·长沙》的“研讨与练习”〈三〉中安排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诗词。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文学视野的拓宽,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这些知识也是高中教学与将来的学习内容——大学教育相衔接,并为大学教育奠定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研讨与练习”的学习,合理地利用延伸性知识。

本册课文除了新闻报告文学,都是诗歌散文,属于纯文学作品,其实报告文学也可以归到文学作品的范畴,可以说本册课本的文学色彩较强,意在着重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初学者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本册中教师应首先考虑到初学者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情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本册的教材安排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提高学生初学高中语文兴趣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4.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四

(二)教案设计4.7 高中物理必修一 教材分析

一、超重和失重,每个问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1.本节课教材上设计了两个大问题,题都给出了相关定义和一个配套例题,要能灵活应用第一个问题,还需要设计相关练习,第二个问题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设计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状态的概念,能推导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会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进一步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处理多共点力平衡问题时一题多解的能力。

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识,的思想,“学以致用”渗透 有关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及应用。

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及本质。

四、学情分析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实质还是和第一个问题的相关例题,能够理解基本定义,学生预习知识后,会存在问题。

五、教学方法 引导法和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 充分备课,设计过程、练习、实验和实验仪器。

七、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完成

八、教学过程、回顾)(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都是哪两种类型:、引入

(二)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个概念:平衡状态。师: 什么叫做平衡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生: 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的受力特点是什么?师: F合a生: 知当合因为牛顿定律是力与运动状态相联系的桥梁,所以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物体将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0时,物体的加速度为0外力为

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如何求解合力?师: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将力进行分解合成。生: 力的分解合成有注意点吗?或力的分解合成有适用范围吗?师: 学生会思考一会儿,但肯定会找到答案 力的分解合成只适用于共点力。生: 那什么是共点力?师: 如果几个力有共同的作用点或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那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生: 回答得很好,其实在我们刚才的讨论中有一点我要给大家指出来的就是:物体处于平师: 在一类是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一类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衡状态时分为两类,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共点力作用下我们主要研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整个高中阶段,物体的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三)。0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定义】

同学们能列举生活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实例吗?师: 很多。如桌上的书、吊着的电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等等。生: 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的瞬间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师:,物体不能保g,但仍受到重力,加速度仍为0不是!因为物体在最高点虽然速度为生: 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并不说若指某一时刻静止,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回答得很好!师:

的状态。0那这一时刻就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或平衡状态是指加速度为城市中的路灯,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等,经常用三解形的结构悬挂。图为这类结构的、1例 钢索和杆的重量都可忽略。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转动,B可绕通过OB图中硬杆一种简化模型。等于AOB角,G如果悬挂物的重量为点的支持力各是多O对OB点的拉力和杆O对OA钢索,θ 大?、轻质细绳中的受力特点:两端受力大小相等,1 A 内部张力处处相等。、轻质直杆仅两端受力时(杆处于平衡状态)2 θ B 的特点:这两个力必然沿杆的方向且大小相等。O O、节点3 也是一理想化模型。G 举重是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重要的夺金项目。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举起杠铃时必、1练习运动员可通过改变两手握杆的距举成功。(或抓)才能被裁判视为挺须使杠铃平衡一定时间,若双臂夹角变大,离来调节举起时双臂的夹角。则下面关于运动员保持杠铃平衡时手臂用力大)C 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不能确定 D.增大 C.减小 B.不变A 所两手举杠铃的力沿竖直方向的分力之和应与重力抵消。为了保证棒静止,如下图:【解析】

以当手臂夹角变大时,为了保证举力竖直方向的分力大小不变,则要求举力增大。

、超重与失重

(四)自从神州六号师: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那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个问题。播放一段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m。人站在电梯中,人的质量为、2例 ①人和电梯一同静止时,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 N 求解人对地板的压力,该题中如果选电梯为研究对象,受力情况会:【解析】

比较复杂,甚至无法解题。所以我们只能选人为研究对象,那选人为研究对象能求解出人对电梯的压力吗?能!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等在反向的。只要求出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就可求出

G

人对电梯的压力。mgN 有:0因为人是静止的所以合外力为a 匀加速上升,人对地板的压力为多大?②人随电梯以加速度

学生自己分析解答。不会有太大难度mgmamgNmaNmg④⑤两题加速度方向均向下,合外力向下,于是有 从上面的解题结果我们发现,当人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时,人对地面的压力大于本身师: 物理学中分别把这两种现人对地面的压力小球本身重力。当人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时,重力; 象叫做超重和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超:【定义】 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种现象叫做失:【定义】

5.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五

一、知识架构

1、列举实例,叙述弹力的定义。

2、说出弹力产生的条件,能区分弹力和重力。

3、说出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三、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圆

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玻璃瓶的形变

如下图所示,在椭圆形的大墨水瓶瓶塞中插一根内径约1-1.5 mm毛细管,瓶内装满染色水,管后衬白色纸屏。演示时,在瓶的截面短轴方向(图a所示方向)施加压力,水柱上升,说明瓶体微小形变使容积减小;撤去压力,水柱下降到原位。在瓶的长轴方向(图b所示方向)施加压力,水柱下降,说明瓶的容积变大;撤去压力,水柱升到原处。

演示长轴方向施力时水柱下降,可纠正学生错误认为是这是瓶内水柱受热膨胀所致。玻璃管的长短、内径的大小要经实验选择,以液柱变化明显为宜。

(2)桌面的形变 如右图所示,用激光束照在桌面平面镜上,经两次反射后照在墙上。演示时,用力压桌面,墙上的光点会发生明显偏移,说明桌面受外力而产生形变。若无激光器可用幻灯代替,用一块开有狭缝的黑纸片插在透镜前,利用墙上的狭光带偏移演示桌面的形变。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形变与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 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 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6.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六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7.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七

关键词: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课程,案例设计

引言

高中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基础英语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同时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语言知识以及文化意识出发完善教学。在这些要素中, 语言技能极其重要。

语言技能是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是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们进行情感与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 (王蔷2015) , 它们彼此促进、相互依存。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加强对教材的利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四种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设计高效的综合语言运用课。

一、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的教学现状

在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中, 教师需要将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使学生获得英语思维。但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综合语言运用课的教学特点却很难得以体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教学目标偏离

在设计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的教学目标时, 不仅要强调对语言知识的输出, 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与英语思维能力。但是, 在综合语言运用课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往往偏离了教学内容。

在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中, 有的教师重视讲解相关知识, 使得语言产出以及信息加工的时间受到严重挤压, 将听、说、读、写教学分离开来, 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影响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有的教师对教材缺乏必要的了解, 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教材的内容是否合适、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统一进行详细的教学, 不能准确抓住教学重难点, 偏离教学目标。

(二) 教学模式僵化

部分教师由于不能完全驾驭教材, 同时缺乏整体眼光, 无法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而仅仅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僵化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 有的教师在教授综合语言运用课时, 经常采用僵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相关内容, 教师就反复讲解, 这样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的设计理念及思路

Using Language部分提供了与话题紧密相关的综合性练习, 包括Listening and writing, Read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等。该部分的语言材料与该单元的主题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 同时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教学情景。此外, 该部分有许多相关话题的跨文化信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提供综合语言运用的空间。

根据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的教学现状和教材相关内容, 笔者认为,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在综合语言运用课中采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前提是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话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同时还必须在同一堂课中完成。那么, 在满足上述前提的条件下, 教师必须将四种技能进行穿插教学, 同时以单元话题为教学主要线索, 将课堂串联起来 (黄纪针2013) 。

三、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设计的具体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Using Language为例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课设计, 主要步骤如下:

Step 1:Warming up

【课堂实录】

在正式上课前, 笔者播放一首较为流行的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 同时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T:Hello, everybody, how do you think of this song?

Ss:This song sounds very beautiful.

T:What is the name of it?

Ss:Sorry, I don’t know.

T:This song is called“友谊地久天长”.

【设计意图】

音乐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体现人们的情感特质, 同时较为优美的音乐还可以让人产生愉悦感。利用关于友谊的歌曲导入新课, 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感受到友谊的魅力。

Step 2:Lead in

【课堂实录】

笔者利用PPT将下列问题罗列出来, 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Do you have some good friends?

2.Does he/she have some special qualities?

3.Do you want something from your friend?

4.How does he or she act towards you?

然后, 笔者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要求各小组讨论上述问题, 同时每个小组需要推选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 可以将单元话题“友谊”引入课堂, 从而调动学生关于“友谊”的相关知识, 为听、说、读、写教学奠定基础。

Step 3:Reading and listening.

【课堂实录】

在授课时, 笔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Now, Lily has some trouble in making friends, so she writes to Miss Wang for some advice.Please read the letter a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trouble does Lily have in this letter?

2.How does Lily feel?

【设计意图】

该部分阅读内容与听力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在大脑中存储一些与听力教学相关的内容, 从而为接下来的听力教学做好准备。

【课堂实录】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不同的小组, 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上文相关联的话题。各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笔者负责记录。

【设计意图】

听、说训练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听力内容分组讨论, 并要求各小组发表意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课堂实录】

笔者播放录音,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相关录音, 并回答相关问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听”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英语输入量和加强学生的听力技能。笔者设计的练习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并训练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Step 4:Speaking and writing

【课堂实录】

笔者将学生组织起来对Miss Wang的相关意见进行讨论, 并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相关交际用语记录相关内容。此外, 笔者在板书中将部分学生的观点列举出来, 如下所示:

Question:Do you think Miss Wang’s suggestion is good?

S1:I think Lily should not give up her friendship, but I also think she should not ignore her classmates, she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the teacher, her teacher will deal with it.

S2:Tell the students is not very good, so it is more rude, maybe her parents should tell her students parents, they can solve this problem.

S3:Sorry, I do not agree with Miss Wang’s point of view, sh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rather than to their parents and teachers for help.

【设计意图】

相比听和读, 说与写的要求相对更高, 学生需要根据一定的指示进行表达, 完成某种任务, 因此, 该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结束语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现阶段高中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设综合语言运用课教学模式, 将听、说、读、写等各部分内容进行穿插教学,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黄纪针.2013.大学入校新生质量调查研究——一项基于新课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七级标准的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 (5) :65-69.

8.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八

一、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这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高一学生刚进校,还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矛盾就尤为突出,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古文,学科指导意见上课时的分配是5课时,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古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典故的障碍的话,课时明显不够,但如果不讲解透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云里雾里,根本没有办法落实教学目标,造成尴尬局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异常郁闷。

2课后练习多,落实难

高一两本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课后练习。但课堂时间紧,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置于教学末尾环节,甚至是漠视,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的答案说给学生;有的教师不忍心,干脆把课后练习作为书面作业,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式,都造成课后练习的完成过程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样一来,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仅起不到对课堂知识接受程度的检测回馈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第70页的“文本研习”。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新课后来讨论,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需要在文本的具体理解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深入感知来体会。很多教师跳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简单地表述一下答案,这样的练习讲解缺乏实际意义。

3文言文多,学生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一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一是因为时隔遥远,学生缺少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因为初中升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文言语法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学生根本弄不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兴趣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古文很吃力,常有囫囵吞枣之感。

高一古文到底该怎样教学?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集中了学生学习中畏难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教材中典型的难教篇目《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剩下的古文虽说没有多少字词障碍,但是经过学习能够了解作者的立场并领悟情感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就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识记层面。

二、解决策略

1篇目有所侧重,为教学省时间

讲读篇目课上精讲,自读篇目指导学生课外自学,这是缓解课时紧张的一种理想方法。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注重单篇”。“有所侧重”是指教师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兼顾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不必面面俱到。特别是新老教材都收录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注重单篇”是在树立板块意识、专题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篇课文的教学。

新教材侧重于搭建展现知识的平台,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选择好符合要求的篇目并通过对所选篇目课文的解读,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阶梯,积累学习方法,以一带十、以十促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语文的状态。例如必修二专题精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围绕贝尔曼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一人物,不仅掌握了分析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探究小说主题多元化的方法,又领悟了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特色。这样既理解了板块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又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以及主题多元化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迁移到《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篇目上。同时在读本中很多篇目的鉴赏中又能举一反三地使用。

2以活动为主线,为教学方式觅成效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重大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解决“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这一困惑,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现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创设一些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地探求知识中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在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然后学生会愿意思考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鸟啼》这篇文章,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很难讲好,学生很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读文章,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主要是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改编课后练习。

3加强整合,为课后练习找出路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和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后练习多,难落实”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巧妙地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我们可用课后练习作为预习的思考题。

二是把课后练习用作整体感知文本的纲领。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第51页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个为了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以这道题目为纲领,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三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23页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一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

四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外写作的引子。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二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他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

五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提示。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课后练习“积累与应用”第三题: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见过这幅图片的人做口头介绍。这样的练习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恰恰是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以活动强化知识,为古文教学寻突破

新课标特别强调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和鉴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鉴于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一言不发,而在其他尤其是他们喜欢的题材上表现活跃的现象,教师要解决“文言文多,学生畏难”的困惑,可以在文言文课堂上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就感和胜利感,让他们乐于学习文言文,多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生动活泼的形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并借此通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即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的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采取这样的做法。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规范是:要求研习的文本都在课前读十遍:第一遍读通文字(注音释字),第二遍读懂文字(尝试翻译),第三遍读疑文字(提出问题),第四至第十遍读到口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性来推敲词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打破以前学习文言文零碎、繁琐、耗时、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以系统化、方法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尝到运用这些规律的好处,尝到解读文言文的甜头,乐意去学。

例如学习《师说》这篇古文,考虑到篇幅不是很长,文章不难,在落实字词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来找文中重点字词的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你说几个,我说几个,为什么“圣人无常师”的“师”字应是特殊用法,为什么“则耻师焉,惑矣”的“惑”需要关注,讨论完字词后还可以讨论文章,比如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孩子写篇文章?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被调动起来,会联系到自己积累的有关文言知识,会思考哪些字词句在文言文中应该被关注,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对于寻找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很有帮助。总之,要多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不落入俗套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施行后,特别是面临第二次深化课程改革,语文课该怎样上,怎样教,按什么样的方式教,朝向哪个方向教,教到怎样的程度,这实在是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对疑难问题“上下而求索”才是上策。

9.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熟语教案 篇九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答案】 A(A项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符合语境。B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句中用来指春雨,使用对象错误。C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地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属望文生义。D项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未经交锋而取得胜利。而题中则说“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前后矛盾。)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初唐的书法家们对王羲之顶礼膜拜,却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独创精神,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但往往若不可及。....B.大家经常引证的大名鼎鼎的百老汇剧院区,就是由大量的这....类普通剧场构成的。

C.地产商们得知某厂房宣布拍卖的消息后,纷纷看好这块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地块,厂房受到买家追捧,成为众矢之的。....D.中国的三大球能不能赶上世界强国,关键在于运动员、教练员及至主管部门有没有穷则思变的勇气和打翻身仗的决心。....【答案】 C(“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与“受到追捧”的语境不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把孔子和儒学说得不名一文,是极端片面的;把孔子作为上....帝来膜拜,把儒学作为《圣经》来推崇,也是非理性的。

C.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精于营销策划、广告创意,但却疏于品牌战略管理,这导致不少中国品牌陷于昙花一现的宿命。有人统计,中....国品牌的平均寿命只有7.5年。

D.优秀企业优秀的原因,在于他们比一般企业更清楚地认识到,产品的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予以....确保。

【答案】 C(A项“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用于此处不恰当。B项“不名一文”指一个钱也没有。这里望文生义。D项“休戚相关”形容彼此之间祸福互相关联、利害一致。使用对象错误,可改为“息息相关”。)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盛夏的深夜,学生们都沉睡在香甜的美梦中了,这个临近大河的校园里却蛙声阵阵,沸反盈天。....B.与13亿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物权法》,历时五年,经过八....次审议,从分歧严重的争论到达成共识,3月16日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表决通过。

C.备受关注的手机单项收费问题正由有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一项有利于手机使用者的政策即将呼之欲出。....D.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在泰州上映时,票房率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答案】 B(A项“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B项“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符合题意。C项“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泛指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D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很多人可以从《士兵突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相同的情感,很容易把自己移情到其中的角色身上:该剧的火爆和20年前《平凡的世界》的走红如出一辙。....B.陈家老屋是香水河畔最古老的建筑,与陈家老屋形影相吊的....是它的左侧立着的一株无枝无叶的百年老树。

C.在朝鲜核试爆后,各媒体盛传中国军队在中朝边界修建铁丝网的说法纯属小题大做,其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按国际....惯例从没有停止过在重要地段修建隔离网以加强国土防卫的工作。

D.从贪官的人生轨迹中可以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种类似的堕落“模式”:最初的私欲膨胀,中途利令智昏而贪赃枉法,最后“回....归”难求。

【答案】 B(A项“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像。B项“形影相吊”指人孤单,不能用来指物,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D项“利令智昏”指贪图私利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B.先生虽辞世多年了,但他那些富含哲理的话语,却一直如晨.钟暮鼓,时时警醒着我。...C.崔颢《黄鹤楼》诗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还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评论家莫衷一是。....D.闹得纷纷扬扬的“安大线”和“安纳线”石油管道铺设之争....终于尘埃落定,2004年最后一天俄政府决定修建“泰纳线”。

【答案】 D(“纷纷扬扬”指雪、花、叶等飘洒得多而杂乱,应用“沸沸扬扬”。)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B.张检察官厉声问道:“请问这个贪官给了你什么好处,你替他为虎作伥,干出这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来?” ....C.在职场里竞争有时候机会很多,有时候却机会不等人,如果老是瞻前顾后,高不能攀,低又不就,可能会坐失良机。....D.昨天晚上,那小偷可真够猖狂,李大伯一家就在客厅看电视,他竟然登堂入室,把几个房间里的首饰和现金一扫而光。....【答案】 C(A项“细大不捐”指小的大的都不抛弃。B项“为虎作伥”比喻给恶人做帮凶。这里“替他”与“为虎”语意重复。C项“瞻前顾后”有两种含义:①形容办事谨慎,考虑周密;②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此处用②项意义,符合语境。D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响的梁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B.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休养生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衰转....盛、由颓而新的重要政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

C.随着高考的改革,一些高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会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山穷水尽。....D.河西的房价已经逼近每平方米5000元,不少二期工程比一年之前足足涨了每平方米1000元,南京楼市的这种涨幅甚至让京沪粤等地的市民都叹为观止。....【答案】 D(“叹为观止”是赞叹所见实物好到极点,不符合句意。应改为“望洋兴叹”。)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完成对“毒奶瓶”的全面清查后,浙江省质量监督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对浙江范围内的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企业展开专项整治,让假冒伪劣商品在劫难逃。....B.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开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C.一场浩劫过后,大片原始森林毁于一旦,断壁残垣历历在目,....惨不忍睹。

D.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答案】 C(A项“在劫难逃”指某种灾难不可避免。B项“含英咀华”意为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不能用来形容“花蕾”,使用有误。C项“历历在目”指一个个清清楚楚出现在眼前。D项“毁家纾难”指贡献出全部家产,缓解国家危难。)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央本着安土重迁的原则,给三峡移民分配了肥沃的土地并....发放了丰厚的迁移补偿费。

B.远离都市的喧嚣,静静地躺在乡村的小河旁望着天上恒河沙...数般的星星,心中一片澄净。.C.此次,冯小刚把影片最重要的角色给了张涵予,其他人反而成了举重若轻的角色。....D.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全球的稻米生产发挥了敲门砖的作...用。

【答案】 B(A项“安土重迁”指在某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B项“恒河沙数”本是佛教用语,指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难以计数。形容数量极多。C项“举重若轻”指某人很有才干,能轻易地完成艰巨的任务。此处应为“无足轻重”。D项“敲门砖”用来敲门的砖,敲开门就扔掉。比喻暂时用以捞取个人名利地位的工具或手段。)11.把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成语,改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语文要细水长流,如果像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肯定是学不好的。(换为“一曝十寒”)B.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铁.......锹一扔,纵身跳进汹涌的江水里。(换为“当机立断”)C.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那个私立中学因连续的意外事故,发.......不出薪水了。(换为“祸不单行”)D.“光想吃现成饭不行,你还得仔细想想。”(换为“坐享其......成”)【答案】 B(“当机立断”指抓住时机,立刻决断;“不管三七二十一”指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能互换。)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次商品博览会,聚集了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新产品,真可谓浩如烟海,应有尽有。....B.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C.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D.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2007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 D(A项“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B项“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既然已经不会走路了,怎么走出自己的路来?C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不形容衣服很不合身。D项“旁征博引”指大量搜集材料广泛引用例证,表示论证充足。)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翼而飞,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已。

B.因为学生们的写作体验还不十分丰富,老师对他们的作文就不应该反唇相讥,而应多从真情实感的正确、流畅表达等方面加以引....导。

C.科举时代的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D.他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艰苦卓绝地奋斗着,并乐此不疲。....【答案】 B(“反唇相讥”指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用在这里不合语境。)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这个人就是倔脾气,遇到什么事情,都喜欢寻根究底,倘若不问个水落石出,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B.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C.我们班文学的氛围向来就很浓,最近,有几个喜欢舞文弄墨....的同学还写起了武侠小说,一时间,他们的大作贴满了黑板报。

D.一个厂家推出了一种畅销的产品,许多厂家就趋之若鹜,蜂....拥而上,结果很快就供过于求,产品大量积压,造成了经济的损失。

【答案】 B(“意兴阑珊”指兴趣衰减。A项“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可以改为“一清二楚”。C项“舞文弄墨”指玩弄文辞,耍弄笔杆。含贬义,不合文意。D项“趋之若鹜”指追逐坏的事物。含贬义。)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虽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B.对于全球变暖问题,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而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却作壁上观,态度消极。....C.歌手丛飞被评为道德模范当之无愧,但有些人却认为他做了一些不甚了了的事情,不值得大肆宣扬,此种识见令人寒心。....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矛盾,我们党员干部要善于削足适履,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答案】 B(A项“首鼠两端”指犹豫观望,迟疑不决,而不是自相矛盾。B项“作壁上观”比喻置身事外,从旁观看。符合语境。C项“不甚了了”指不太了解、不太清楚。这里曲解了成语的意义。D项“削足适履”指脚大鞋小,为了穿上鞋而把脚削去一块。比喻无原则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这里误用作了褒义词。)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自己好吃懒做,以前接济过他的亲戚也不愿再理他,现在他已百无聊赖了。....B.只要你设身处地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去,你不能不为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那种忘我的精神所感动。

C.几十个亡命之徒摆成一字长蛇阵,明火执仗地向我公安干警....扑来。

D.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答案】 C(A项“百无聊赖”侧重指精神上没有寄托,不用来表示经济上贫困,适用对象错误。B项“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去”,不是设想,因此不能用“设身处地”。C项“明火执仗”指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多指公开抢劫。合乎语境。D项“威武不屈”指不因武力或权势的胁迫而屈服。此处不合语境。)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常常在一起高谈阔论,忧国忧民,吟诗作赋,呵佛骂祖,最后醍醐灌顶,一醉方休。....B.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C.《云水谣》为何受欢迎?陈坤说:“爱情!男主角对两个女人的情感河流在历史风云中跌宕起伏,这才是打动所有人的关键。” ....D.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言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答案】 C(A项“醍醐灌顶”指灌输智慧,使人醒悟。不指饮酒。B项“并驾齐驱”指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奔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但不能用于一个人。C项“贻笑大方”意思是让内行人见笑,已有被动之意,属语意重复的错误。)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B.好男儿应当马革裹尸,战死疆场,报效国家,不能沉湎于享....受和儿女情长之中。

C.中央电视台每天中午的“快乐驿站”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常逗得观众乐不可支。....D.不管如何描述姚明,都不算言过其实,因为姚明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过体育本身,他已经成为了推动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亚洲的一面镜子。

10.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十

整体设计

本节内容是在原有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来讨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本节的学习难点和重点.要化解这个难点,首先要抓住要害,该要害就是“速度变化量”.对此,可以先介绍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然后逐渐过渡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并让学生掌握怎样通过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进而最后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可以利用书中设计的“做一做: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推导得出,使学生在“做一做”中能够品尝到自己探究的成果,体会成就感.在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和大小时,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不同,这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思维的舞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的这种开放性,不要“一刀切”.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由学生代表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教学重点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和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2.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知识准备:复习以前学过的加速度概念以及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并做好本节内容的预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物体都要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才能做曲线运动,如下列两图(课件展示).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 小球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

对于图中的地球和小球,它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它们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的有关知识,请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加速度是表示__________的物理量,它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在直线运动中,v0表示初速度,vt表示末速度,则速度变化量Δv=__________,加速度公式a=__________,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__________.2.在直线运动中,取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如果速度增大,末速vt大于初速度v0,则Δv=vt-v0__________0(填“>”或 “<”),其方向与初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速度减小,Δv=vt-v0__________0,其方向与初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圆周运动中,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速度改变快慢 速度的改变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 vt-v0 2.> 相同 < 相反

3.v=ωr 对于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又有哪些特点呢? 推进新课

一、速度变化量

引入:从加速度的定义式a=

vtvtv0t 相同

可以看出,a的方向与Δv相同,那么Δv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速度变化量”部分,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Δv的图示。

问题:1.速度的变化量Δv是矢量还是标量?

2.如果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不在同一直线上,如何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v?

投影学生所画的图示,点评、总结并强调: 结论:(1)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如果速度是增加的,它的变化量与初速度方向相同(甲);如果速度是减小的,其速度变化量就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乙).(2)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物体沿曲线运动时,初末速度v1和v2不在同一直线上,速度的变化量Δv同样可以用上述方法求得.例如,物体沿曲线由A向B运动,在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在此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如图所示.可以这样理解:物体由A运动到B时,速度获得一个增量Δv,因此,v1与Δv的矢量和即为v2.我们知道,求力F1和F2的合力F时,可以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F1、F2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F.与此类似,以v1和Δv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者所夹的对角线就是v1和Δv的矢量和,即v2,如图所示.因为AB与CD平行且相等,故可以把v1、Δv、v2放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就得到如图所示的情形.这种方法叫矢量的三角形法.利用课件动态模拟不同情况下的Δv,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个物理量.二、向心加速度

1.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课件展示图,并给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向心加速度”部分:

问题:(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Δv?(4)Δv/Δ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Δ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Δv与圆的半径平行?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导出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讨论中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必要时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利用课件动态展示上述加速度方向的得出过程.结论:上面的推导不涉及“地球公转”“小球绕图钉转动”等具体的运动,结论具有一般性: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2.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引入: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明确了,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公式推导

指导学生按照书中“做一做”栏目中的提示,在练习本上推导出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也就是下面这两个表达式:an=

v2r an=rω2 巡视学生的推导情况,解决学生推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投影学生推导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点评、总结.推导过程如下:

在图中,因为vA与OA垂直,vB与OB垂直,且vA=vB,OA=OB,所以△OAB与vA、vB、Δv组成的矢量三角形相似.用v表示vA和vB的大小,用Δl表示弦AB的长度,则有

vvlr或Δv=Δl·vtv用Δt除上式得rlt

vr

对应的圆心角θ很小,弧长和当Δt趋近于零时,vt表示向心加速度a的大小,此时弧

vtrtvr弦长相等,所以Δl=rθ,代入上式可得an=v2=vω

利用v=ωr可得an=r或an=rω2.(2)对公式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深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①在公式y=kx中,说y与x成正比的前提条件是k为定值.同理,在公式an=

v2r中,当v为定值时,an与r成反比;在公式an=rω2中,当ω为定值时,an与r成正比.因此,这两个结论是在不同的前提下成立的,并不矛盾.②对于大、小齿轮用链条相连时,两轮边缘上的点线速度必相等,即有vA=vB=v.又aA=

v2rA,aB=

v2rB,所以A、B两点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22反比.而小齿轮与后轮共轴,因此两者有共同的角速度,即有ωB=ωC=ω.又aB=rBω,aC=rCω,所以B、C两点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3)向心加速度的几种表达式 问题:除了上面的an=v2r、an=rω2外,向心加速度还有哪些形式呢?

先让学生思考,适时提示转速、频率、周期等因素.2结论:联系ω==2πf,代入an=rω2可得:

Tan=4T22r和an=4πfr.22至此,我们常遇到的向心加速度表达式有以上五种.3.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因为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终指向圆心,与线速度方向垂直,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其大小,所以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典例探究

(题目先课件展示,让学生思考后再给出解析内容)

例1 关于北京和广州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的方向都沿半径指向地心

B.它们的方向都在平行赤道的平面内指向地轴 C.北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向心加速度大 D.北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向心加速度小

解析:如图所示,地球表面各点的向心加速度方向(同向心力的方向)都在平行赤道的平面内指向地轴.选项B正确,选项A错误.在地面上纬度为φ的P点,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R0cosφ,其向心加速度为an=rω2=R0ω2cosφ.由于北京的地理纬度比广州的地理纬度大,北京随地球自转的半径比广州随地球自转的半径小,两地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因此北京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小,选项D正确,选项C错误.答案:BD 点评:因为地球自转时,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在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内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转动中心(圆心)都在地轴上,而不是地球球心,向心力只是引力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重力),向心力指向地轴,所以它们的向心加速度也都指向地轴.例2 如图所示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a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的半径为4r,小轮的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距小轮中心的距离为r,c点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

A.a点与b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B.a点与b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C.a点与c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D.a点与d点的向心加速度相等

解析:如皮带不打滑,a、c两点的线速度相等,故C选项正确.又a、c两点半径不同,则角速度不同,由v=rω得ωa=2ωc.同一轮上各点角速度相等,所以B选项是不正确的.但同一轮上各点线速度不等,即b、c两点的线速度不等,所以b与a两点的线速度也不相等,A选项也不正确.向心加速度a=rω,得a、d两点的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a=rωa和ad=4rd=4r(正确.答案:CD 课堂训练

22a2)=rωa,所以aa=ad,选项D

221.关于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描述的是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B.它描述的是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C.它描述的是向心力变化的快慢 D.它描述的是角速度变化的快慢 解析:向心加速度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只改变其方向.答案:A 2.一小球被细线拴着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半径为R,向心加速度为a,则()A.小球相对于圆心的位移不变 B.小球的线速度为Ra C.小球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a/Rt D.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2πs解析: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各时刻相对圆心的位移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变.由a=v22得v=Ra,所以v=Ra

R/a

R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s=vt=tRa

22Rv2RRaRa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2.答案:BD 3.由于地球自转,比较位于赤道上的物体1与位于北纬60°的物体2,则()

A.它们的角速度之比ω1∶ω2=2∶1 B.它们的线速度之比v1∶v2=2∶1 C.它们的向心加速度之比a1∶a2=2∶1 D.它们的向心加速度之比a1∶a2=4∶1

解析:同在地球上,物体1与物体2的角速度必相等.设物体1的轨道半径为R,则物体2的轨道半径为Rcos60°,所以v1∶v2=ωR∶ωRcos60°=2∶1 a1∶a2=ω2R∶ω2Rcos60°=2∶1.答案:BC 4.如图为甲、乙两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象,其中甲的图线为双曲线.由图象可知,甲球运动时,线速度大小____________(填“变化”或“不变”,下同),角速度____________;乙球运动时,线速度大小____________,角速度____________.解析:由图可知,甲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根据公式a=

2v2r,甲的线速度大小不变;而由图可知,乙的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根据公式a=ωr,说明乙的角速度不变.答案:不变 变化 变化 不变

5.如图所示皮带传动轮,大轮直径是小轮直径的3倍,A是大轮边缘上一点,B是小轮边缘上一点,C是大轮上一点,C到圆心O1的距离等于小轮半径,转动时皮带不打滑.则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____________,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aA∶aB∶aC=____________.解析:A与B的线速度大小相等,A与C的角速度相等.答案:1∶3∶1 3∶9∶1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课小节:

1.向心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2.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 3.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4.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时刻改变 布置作业

教材“问题与练习”第2、3、4题

板书设计 6 向心加速度

一、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a=vt,a的方向与Δv相同

Δv的方向:

矢量三角形

二、向心加速度

1.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2.大小:an=v2r=rω=24T

r=4πfr.223.意义:始终指向圆心,与v垂直,只改变v的方向,不改变其大小,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活动与探究

课题:研究电视画面中汽车轮胎的正反问题.过程:在电视画面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辆向前奔驰的汽车,它的轮子一会儿在正转,一会儿又在倒转.假设轮子的辐条如图所示,请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什么情况下出现正转现象,什么情况下出现倒转现象.(参考资料:电视画面是每隔1/30 s更迭一帧,人的视觉暂留时间为0.1 s)

图5-6-12习题详解

1.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对向心加速度的各种表达式的理解和掌握.线速度相等时,考虑a=v2r22

周期相等时,考虑a=4T

r

角速度相等时,乙的线速度小,考虑a=ωv 线速度相等时,甲的角速度大,考虑a=ωv.所以:A.乙的向心加速度大 B.甲的向心加速度大 C.甲的向心加速度大 D.甲的向心加速度大 2.解答:已知周期,由ω=

2T,代入a=ωr得a=

4T

r.将已知数据统一成国际单位后代入得 a=43.1422(27.3243600)×3.84×108 m/s2=2.7×10-3 m/s2.lt3.解答:在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之比为4∶3,则由v=知线速度之比为4∶3;

又已知运动方向改变的角度之比是3∶2,所以角速度之比为3∶2.利用公式a=vω可得aAaBvAAvBB433221.4.解答:两轮边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必相等,则有v1=v2=v.又因为r1∶r2=1∶3,所以 ω1∶ω2=v1r1:v2r2=3∶1.(1)两轮的转速比等于角速度之比,即有

n1∶n2=ω1∶ω2=3∶1.(2)在同一轮上各点的角速度必相等.由a=ω2r知,A点的转动半径为机器皮带轮的一半,故A点的向心加速度为轮边缘的向心加速度的一半,即aA=0.05 m/s2.(3)电动机皮带轮边缘上点的向心加速度a1=

v2r1

机器皮带轮边缘上点的向心加速度a2=所以a1∶a2=r2∶r1=3∶1 得a1=3a2=0.30 m/s.2

v2r2

设计点评

11.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课教案 篇十一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

提示;没有

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

提示:元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 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

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

上一篇: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国旗下的讲话下一篇:清华北大励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