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09-17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篇)

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四上《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2.能自选或自拟文题,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写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写时能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主要部分写具体,语句写通顺。【教学难点】

通过

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

2.评价策略多元化: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写清楚。写自己的特长,还要写出过程。语句要通顺。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自己修改。组内互相修改。

3.对习作通过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赏析、共同提升。【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张自己的照片或一面镜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激情导入,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吗?谁来说说,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说出来。

2.刚才我们观察了自己外在的特点,那么内在的方面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和长处,是别人所不能相比的,请你向大家说一说你的长处和本领。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

3.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很熟悉自己,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介绍了自己的外貌特点和长处,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揭示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4.朗读习作提示,同学之间简单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1)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2)重点写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3)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4)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

(二)自读例文,感悟写法。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例文:

(1)这两篇例文各介绍了作者的什么本领、长处?(2)小作者是怎样把最得意的地方写清楚、写具体的。(3)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

(4)想一想,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你认为好并且画出的地方。

(2)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三)交流归纳,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1.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

此时再回头看自己课前确定的长处,是不是范围定的太窄了,自己是不是还有更特别的长处呢?

2.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

3.可以分两段来写,先写自己的长处、本领是什么?再具体写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优点。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师生互动、进行评鉴 1.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要有具体的内容。如一位同学说自己力气大,他就写自己“把大西瓜搬回了家”这件事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可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

2.写自己的特长,还要写出过程。如一位同学说自己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就写了自己由胆小到喜悦,由失败到成功的学舞过程,让人不仅赞美她的舞姿,更钦佩她的毅力。

《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所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

3.师生归纳。

你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用你的笔老告诉大家吧。4.尝试运用,口头习作。

(1)小组互相交流。主要部分要说具体,语句要通顺。组内成员要边听边想,帮忙修改,听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提问,让对方说得更好。

(2)各组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第二课时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五)写法指导、动笔习作

1.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2.点出几个较好的作文题目,以激励大家: 《请为我竖起大拇指》 《埋在心底的自豪》 《请将赞许的目光投给我》 《我最拿手》 《谁与争锋》

(六)作后评改 1.自读自改。

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自己的外貌特点,优异于别人的特长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

2.小组互改。

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再评一评。也可以交换着改一改,互相提一提建议进行评改。3.全班交流。

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习作在班上读,师生评议。谁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请一名同学读习作。)你认为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又有哪些建议呢?(引导学生评价)师点评:(用投影展示)大家看这句话我画上了红线,我认为他写的是真情实感,确确实实是自己长处,你们觉得呢?

(七)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誊写。

(八)板书设计:

写自己的长处

题目独特、新颖 要有具体的内容 还要写出过程 语句写通顺

附《习作二》预习单

班级 姓名

1、总结一下自己有哪些长处、本领,在这些本领、长处中,你最得意的是什么?

2、在家里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找出你身上的长处或本领。

3、在课间和同学一起聊一聊对方的优点。

4、在课间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

5、读两篇例文,看看能学到什么?会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整节课堂都充满了激励性的语言,学生热烈的掌声。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以成功习作为例,在赏析的同时再次开启学生思维。能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多数学生习作成功,能按要求完成。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却把自己的外貌特点当做重点刻画描写了,而性格特点和特长却写的很少,没有完全领会透本次习作的训练要点,需重新强化。

教学建议:对修改符号进行复习,不致于学生在修改习作时出现乱涂乱画现象。在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方面要再加强,要面向全体学生,有的同学还不够大胆。

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三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4.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篇四

四(2)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林乃喜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在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学年的工作。本学期我担任四(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顾这一学期,既忙碌,又充实,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年的工作做一个小结,借以促进提高。

一、深入钻研教材积极参与学校教研活动

虽然已从教多年,但我对苏教版教材钻研还不是很透彻,挖掘不是很深入。为此,学期初,我就对本册教材深入钻研、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使每课教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

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和教学有关的书籍,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网络上有针对性地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方法、风格等。积极参与教研教学活动,虚心听取了其他老师的课,并认真参与评课和自我反思,使自己在这轮听课活动中不断受益,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整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

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有的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有的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有的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的方式导入。重视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让小组内、小组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让学生紧紧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意图进行学习,让学生整堂课都充满着饱满的学习兴趣。另外,对学生的优秀作业,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展示,促进了学生间的学习交流,也激发了学生的认真、踏实、创新的学习意识。期中期末都要对班上前十名学生进行精神、物质的奖励。

三、注重学生的积累

本学期我重视让学生积累成语,积累名人名言。学生进入小学四年级之后,在作文上我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求学生的作文尽量写得有个性,但要做到有文采,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量,否则很难达到,但学生是不可能有自觉性自己去积累的。于是我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全体学生背诵课本上“必背”的内容,优生可在此基础上选背其他内容。每个早读课,我都提前半个小时进教室,把学生的背诵成果记录下来。本学期“必背”内容有20次,并要求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背诵,这样才可达到积累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逐步放手,并提高了要求

本学期在作文教学中我由原来的扶着走开始逐步放手,鼓励学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我采取了粗线条指导的方法,只是提示学生如何去写,选材由学生自己定,写法也没有规定太死,这样尝试了几次,发现中优等生写得不错,但学困生写得就不合格了。于是我采取了两条线指导作文的方法,对于优生采取放的方法,对于学困生则加以指导。这样就保证了全班学生的作文水平都能够逐步提高。

五、认真批改作业,进行知识补漏措施

学生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教师只有批改作业,才能发现问题,进行知识的补漏措施,才能进行个别指导,共同提高。课后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并尽量做到面批,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能及时认识并改正,对大多数人统一存在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的讲解。

六、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总结。

2、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要切切实实夯实基础知识,增强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五

第一组 风起云涌 潮涨潮落 奇花异木 高山深谷

第一课·观潮 天下奇观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风号浪吼 横贯满面 浩浩荡荡 飞奔而来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汹涌澎湃 齐头并进

满面很平静 蒙蒙的薄雾 人群沸腾

横卧:横向躺着。造句:一棵大树横卧在河面上。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见。造句:夜晚的天空,有许多星星若隐若现。笼罩: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场嘈杂喧闹。

浩浩荡荡:指水势大。

山崩地裂: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音很大。霎时:极短时间。近义词:刹那。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天地。形容水势很大。

第二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郁郁苍苍 涓涓细流 帘帘飞瀑 滔滔江水 千姿百态 皑皑白雪 神来之笔 奇异景观 人迹罕至

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堪称:堪是可以、能的意思。可以称作,称得上。

造句:王老师心系学生、爱岗敬业,堪称教师中的楷模。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一争高下:争高论低,论上下。

郁郁苍苍:草木苍翠茂盛。造句:大兴安岭的原始林林郁郁苍苍。神秘莫测:非常神秘,让人难以推测。形容神秘到了极点。神来之笔:指绝妙的文思或词句。

奇异:奇怪。造句:海底是一个奇异的世界。

第三课·鸟的天堂 应接不暇 一支乐曲 三支桨

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近义词:连续。

规律:指有一定的节奏、节拍。造句:汉字的书写是有一定规律的。

茂盛:形容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造句:河两岸的水草长得特别茂盛。

不可计数(shǔ):指无法计算它的数目。缝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静寂:寂静。反义词:喧闹。

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物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造句:清清的湖水中,鱼儿在游动,我注意地看着,眼睛真是应接不暇了。

第四课·火烧云

笑盈盈 红彤彤 金灿灿 一模一样 恍恍惚惚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一模一样: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近义词:镇定。反义词:慌张。恍恍惚惚:模糊不清,看不真切。近义词:模模糊糊;反义词:清清楚楚

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宽阔 薄雾

笼罩

沸腾

奔腾

依旧 恢复

灿烂 竹竿

规律

缝隙 照耀

树梢

静寂 白茫茫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满面 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 读读记记:颤动 霎时 反差 花卉 涨潮 榕树 镇静 梨黄 紫檀色 百合色 葡萄灰 茄子柴 金灿灿 笑盈盈 人声鼎沸 山朋地裂 不容置疑 神秘莫测 神来之笔 千姿百态 人迹罕至 应接不暇 涓涓细流 帘帘飞瀑 滔滔江水 郁郁苍苍 恍恍惚惚 日积月累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第二组: 丰富多彩 美不胜收 千丝万缕

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引人注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引字开头的词语:引人入胜、引人深思、引人注目 舒服近义词:舒适;反义词:难受

均匀:颁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近义词:平均 弯曲近义词:曲折;反义词:笔直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记。逐渐近义词:渐渐;反义词:突然 牢固近义词:坚固;反义词:薄弱 休想:别想。

第七课·蟋蟀的住宅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词语复习

随遇而安 弯弯曲曲

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近义词:遮掩。

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慎重:谨慎认真。挖掘近义词:发掘 柔弱:软弱。反义词:刚强 惊奇:觉得很奇怪。近义词:惊异 搜索:仔细寻找。近义词:搜查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简朴:简单朴素。反义词:奢华

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宁静:安静 反义词:喧闹 豪放近义词:豪爽

静谧:安静的意思。造句:山村的夜晚非常静谧。坐卧不安:坐不稳,睡不安。形容十分担心、焦虑的样子。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吻合:安全符合。

偶然:不经常、偶尔的。反义词:必然 端详:仔细地看。

枉费心机:白白地耗费心思。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震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造句:达尔文发表的“生物进化论”学生,震动了整个生物界。

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住宅

隐蔽

选择

住址

洞穴 柔弱

搜索

倾斜

平坦

扒土

宽敞 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蛟龙 慎重

宁静

静谧

豪放

无聊 偶然

崭新

漂移

轻易

资料

证据

鼓舞 考证

起源

召开

假说

震动 坐卧水安 消磨时光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之前心中要先有竹子的形象。现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造句:小明胸有成竹地对老师说:“这次越野长跑比赛,我一定能取得年级组第一名。”

写作之前,要认真地进行选村和构思,做到胸有成竹。

日积月累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第三组

第九课·世人的花园

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狂风大作 瑟瑟发抖 纷纷逃窜 一缕阳光 明媚的阳光

喜欢:年迈的爷爷喜欢在静静的河边钓鱼。近义词:喜爱;反义词:厌恶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造句:节日里,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允许:许可近义词:许可;反义词:禁止 喧闹:喧哗热闹近义词:喧哗;反义词:寂静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多形容阳光。添近义词:增;反义词:减

训斥:训诫和斥责。近义词:斥责;反义词:表扬 凋谢近义词:枯萎;反义词:茂盛 叱责:大声地斥责。比斥责的语气强烈。凝视:聚精会神地看。任性近义词:任意;反义词:约束 冷酷近义词:冷淡;反义词:热情 温暖近义词:温和;反义词:寒冷

第十课·幸福是什么 清澈的泉水静静地流着。

彼此:你我,双方。近义词:互相。造句:同学们彼此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枯枝败叶:干枯的树枝,掉落的叶子。

清理:彻底整理或处理。近义词:整理。造句:大扫除时,老师带领我们清理学校的垃圾。宽阔近义词:广阔;反义词:狭窄。造句:我们学校重新翻新了操场,显得很宽阔。

清澈:清而透明。近义词:明澈;反义词:混浊 激动近义词:冲动 反义词:平静 造句:看完这部影片,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诧异:觉得奇怪。近义词:惊异。造句:我感到很诧异,从来没有听说他有一个在外国的表妹。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近义词:复原

勤勤恳恳:勤劳而踏实。造句:母亲在教师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三十年,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谦虚:虚心。近义词:虚心 反义词:骄傲

第十一课·去年的树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词语复习

朋友近义词:好友 反义词:敌人 寒冷近义词:酷寒 反义词:炎热 造句:为了应付寒冷的冬天,松鼠早早地就收集食物储存起来。融化:冰、雪等变成水。近义词:消融 反义词:凝固 伐木:采伐林木。

第十二课·小木偶的故事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龇牙咧嘴 蹦蹦跳跳 嘟嘟囔囔

神奇:非常奇妙。近义词:神秘;反义词:平凡。亲热:亲密而热情。近义词:亲切;反义词:冷淡。灵活:敏捷,不呆板。近义词:灵巧;反义词:呆板。拽住:抓住。

厉害:难以对付或忍受,剧烈。近义词:严重;反义词:轻微。造句:这两天我的牙疼得厉害,看来得上医院了。可怜巴巴:形容可怜的样子。造句:小姑娘又黄又瘦,可怜巴巴的样子,让我看了很心疼。

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洋溢

允许

围墙

隆冬

孤独

训斥 覆盖

凝视

冷酷

愉快

拆除

剩下

伐木 告示牌

火辣辣

煤油灯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草翠花开

读读记记:脸颊 彼此

铁锹

树杈

诧异

麦子 义务

木匠

木偶

表情

愣住

拽住

温柔 撒谎

魔杖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枯枝败叶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日积月累

雨中垢树林是个童话世界,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很多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

晶莹的雨珠滚动在叶面上,蜘蛛吐丝给你串一串项链。落花铺成的地毯又软又香,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

鸟儿在雨中也愿一展歌喉,听歌的松鼠摇着毛茸茸的尾巴,细雨淋过的桨果酸甜可口,刺猬扎满一身运回了家。

连那些小雨点儿都会变魔术,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

第四组

第十三课·白鹅 左顾右盼 厉声呵斥 引吭大叫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从容不迫 空空如也 左顾右盼近义词:东张西望 高傲近义词:傲慢;反义词:谦卑 造句:我们不能做个高傲的人。

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大模大样:形容傲慢、满不在乎的样子。

奢侈: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近义词:浪费;反义词:俭朴。造句:我们应该反对奢侈,提倡节约。三眼一板: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反义词:粗心大意

空空如也:空空的什么也没有。

不胜其烦:指忍受不了某种麻烦。不胜,承担不了;不能忍受。

架子: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造句:那位局长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很好相处。

第十四课·白公鹅 仔细掂量 车辙凌乱 层层涟漪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 耀武扬威 偷偷摸摸 从从容容 不紧不慢

6.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3评讲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他人的习作,以及师生共议,明晰自己的不足之处。2学会用书信体写作,能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评讲重难点:用书信体的格式,从不同角度介绍家乡秀美风光或风土人情。教学过程:

1、选一篇比较好的作文(项欣缘)读给学生听。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2、选一篇格式不准确、内容比较简单(李丹阳)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修改。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3、投影展示小小顺口溜: 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

四、学生修改

1学生修改习作,自读、请同学读,提建议。2教师批阅修改稿,定稿、誊写。板书设计:习作2评讲

7.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七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 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蓝花

2、4、6、8…双数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8.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八

本课所学的词语介绍了祖国大地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课文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第一组词语表现的是塞北风光;第二组词语表现的是江南春色;第三组词语介绍海岛夏景;第四组词语表现的是高原景色。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展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凭借图画,诵读“词串”,不仅可以认识本课生字,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词语。

3.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重点识记并写好“塞”这个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课件。

2.学生用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中的“塞、骄、岛、骏、椰、牦”6个生字,会写“塞”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词串,并能凭借图画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中国这么大,有的地方互相之间离得很远,气候也不一样。也许南端正是炎炎夏日的时候,北边却开始下雪了呢?

2.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祖国的不同地区欣赏一下那儿的景色?

(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欣赏。)

師配乐有感情地描述:看,祖国的江南,春雨绵绵,杏花正在朵朵开放。这儿是海岛,此时却是炎热的夏季,海边高大的椰子树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接着我们来到祖国的北边,一群彪壮强悍的骏马迎着秋风驰骋在塞北的草原上。最后站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上,看到的是被喻为“高原之舟”的牦牛。

3.(揭题):这些风景美吗?不过我们这节课不是美术欣赏课,而是语文课。当这些美丽的图片变成文字时,会是怎样的呢?(出示识字6):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识字6。(师板书:识字6)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展示优美的图片、婉转的音乐,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瞬间把学生带入到词串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初识生字,理解生词大意

1.自由读文,出示朗读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词多读两遍。

2.读词串,正音。

师:谁敢读?一人读一行,如果大家都认可你读准了,就可以自己在书上加一颗星。记住,每颗星都是你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易读错的字词,师带读两遍)

3.白板出示被五角星盖住的不带拼音的生字:认对一个,星星摘回家。再齐读生字。

4.师:调皮的生字宝宝看它难不倒你们,又跑回到文中,并请走了所有拼音,你们还能读对这些词吗?

选一个小组,一人读一行。(全读准确了,一人加一颗星。)

师相机强调读词时要连贯、干脆,词与词之间要稍作停顿。

5.师:这些词语都读懂了吗?其实很多词都能通过书中的插图来理解,是不是?请按词串的顺序找到插图中对应的事物。

师相机让学生理解“骏马”“骄阳”的意思,并借助地图理解“塞北、江南、海岛、高原”。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读词串;师引读:塞北有……江南有……海岛有……高原有……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同时理解并积累了文中的词语。此环节利用白板功能让学生识字摘星星,同时通过让学生给自己加星的这种自评方式,调动学生识字读词的积极性。)

三、交流识字方法

1.师出示所有生字。

2.同桌交流好的识字方法,认为对方说得好的书上加一颗星,然后全班交流。

3.重点记“塞”: 师板书由甲骨文演变到楷体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其意思再组词。

4.在交流识字方法时,随机书空要写的三个生字。

(设计意图: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的方法,鼓励孩子的个性化思维,同时带领学生对汉字追本溯源,不仅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的字音、字形和字意,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用它。)

四、字卡游戏巩固识字

1.发字卡,分组做游戏:一人出牌,另一人认读并按笔顺默空,对一个加一颗星。

2.检测游戏效果:全班一起默空三个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是喜欢做游戏的,用生字卡片来做游戏,达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同时用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识字效果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五、学写生字

1.白板出示生字“塞”,了解结构。

2.生描红观察间架结构。

3.师一边范写一边强调写字要领:结构匀称;笔画紧凑;撇捺拉开;生临写一遍。

4.展示台展示,教师当场批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白板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字,写得好的老师画红圈圈,发现问题的一起修正,力求写的字工整、美观。)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能背诵就给自己加一颗星。

2.从文中任意挑选三个词语说句子,说对一个加一颗星。

(设计意图:作业中安排学生自评是激励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一个好方法,作业的设置也是为下节课的教学安排做好铺垫。)

教学效果及反思:快乐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活泼生动,更要体现在内涵上,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不停地跨过能够得着的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效能感,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我们学校是小班化教学,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让孩子全面参与,展示个性。电子白板的运用以及教学中自我激励的评价方式,也让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当然,有些环节的细节还需要改进,比如,理解词语意思那个部分,可以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实物与词语的连线,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指导写字的环节,教师还可以利用白板演示笔顺的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记住生字和笔顺。

9.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九

课题:

15、说勤奋 单位:西河小学 备课人:耿莉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初步感知议论文的作用及写作方法。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

1、初步感知议论文的作用及写作方法。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从中受到教育。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前置性学习提纲: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滚瓜烂熟、毫不气馁

4、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写下来并查明意思。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这句名言的理解。

6、司马光这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的汗水和心血表现在哪些方面?

7、童第周这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的汗水和心血表现在哪些方面?

8、举出几个通过勤奋成功的例子。(名人实例或身边的例子都可以)

9、搜集“勤奋”、“成功”方面的至少三句名言写在读书笔记上。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 学生展示《资治通鉴》相关资料和图片

一、回顾开篇,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15课《说勤奋》,思考: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讲了一个什么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学生回答并板书)

2、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鲜花”指什么?(成就)作者用鲜花来比喻所取得的成就,表达了对成功者的赞美。

二、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要交流的问题:作者如何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你从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勤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主要抓住以下文字进行汇报:

(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2)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引导学生出示《资治通鉴》的资料)

2、交流:哪些地方说明童第周很勤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1)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

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抓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出示青蛙卵图片和剥离手术的资料,让同学想象他是怎么勤奋的,练习说话。

3、思考:既然两个事例都是讲勤奋的,那么只举司马光的例子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各自思考汇报交流)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说一说课外搜集的古今中外有关勤奋而成功的例子。(学生汇报)

2、交流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学生自由发言)

3、仿照着这些名言结合自己的学习感受也写一句自己的“名言”。

五、布置作业

以“说_______”为题作文 板书:(可由学生完成)

说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古: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今:童第周(基础较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提出观点—— 举例说明 ——总结观点

教学反思:

课题: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单位:西河小学 备课人:陈秀鹏

教材简析: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片通过记事来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对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品析赏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李时珍为编写好《本草纲目》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

重点:能采用自创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对句子进行的品析赏读。

难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布置学生查阅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在前一课《说勤奋》学习中,我们认识两位可敬的人(生答)。从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学生接应背:他们用汗水与心血浇灌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16课,又将认识一个人,他是——板书:李时珍。

课前预习,对他有什么了解呢?注意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最想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两点说出来即可。(注意引导学生引出《本草纲目》,并对其是医学巨著有简单介绍)

感谢刚才几位同学,因为他们我们的课外知识又丰富了许多。

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同样是一个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手中的鲜花是——板书:《本草纲目》。这是一部怎样的医学巨著?老师在《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一文中,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投影出示:《本草纲目》全书共计190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用手绘制了l111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谈谈感受。

是的,这要付出多少汗水,这又要耗去李时珍多少心血。他用毕生的精力编写了这部世界药物史上的巨著。本课所讲的就是他在编写《本草纲目》近三十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中极为普通的一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发生在古寺中的一夜。补充板书:夜宿古寺。现在齐读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真棒,同学们声音又洪亮又整齐。就题质疑(宿,什么意思?夜宿?李夜晚怎么会在古寺里?他又在里面做什么?)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对照生字表注音读准,遇到读不顺的句子想想意思练习读顺,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画上问号,看看文章读完后这样的问题能否明白。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几个药草一定好奇想了解,图片介绍。出示课件

2、考验一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1)把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送到课文中组词。例:宪,庞宪;徽,安徽。(意图:既检查生字的正确认读,又检查对课文的熟悉情况。一个个生字词在课文中找到位置,生字词会学得更牢,读着词语还会勾起课文内容的回忆。)(2)出示: ①认读 庞宪

陶碗 行囊

垒成 呃逆

笔墨砚台 胭脂草

夜宿

药材

师徒

灰尘 煮沸

破庙

修订

端详

扯下

几块砖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枯枝杂草

长年累月

解暑消热

A、上面的四字词语读课文时注意了吗?读一读。B、在课文中将这六个词语圈出来,读一读句子,自己试着先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好,等我们在具体理解课文时在解释它们的意思

(3)指名学生朗读,根据学生现场表现用适当的话语去激发、引导。

三、初步复述课文

1、听同学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下面再请同学读课文,不过这一次提高要求,注意听这一次的要求是:一,不许出声,也就是默读;二,在默读过程中用笔画出反映时间变化的句子来。并留意在你所画的这些不同的时间段里,他们师徒二人在做什么?这默读是有速度的,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学生默读,画句)

2、交流,摘要板书:

太阳下山——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月移中天 同学们自己找找,在这几个时间段里他们师徒二人在做什么呢?

“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

3、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提示,在脑中放电影:太阳渐渐下山了,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正在……夜幕降临了,师徒俩……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觉月亮已移到了当空,李时珍……

4、怎么样,头脑中有画面吗?是的,一定有的。看着黑板上的时间提示,把脑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清楚说出来。同桌合作练说。

5、推荐三名同学分别复述:“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师生评点补充。同桌推荐。学生复述的概括程度的衡量

6、和学生一起总结复述的方法:读课文,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中的画面。

课件出示要点:理出时间线——根据时间,脑中“放电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中的画面。

(强调复述不是背诵,复述时想的应当是情节画面,说出的是自己的话,不要总是想着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即使说得没有文本语言精练,这有什么要紧呢,复述本来应当用的就是口语,很自然的生活话语。)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读题目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全班交流。

五、作业超市 必做:

1、本课四字二词,注意看准字形再下笔,做到态度认真,书写工整。

2、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过程。

选作:

写一段话,描写月色,用上下面的词语: 飞鸟归林

夜幕降临

隐隐约约

皎洁

轮廓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太阳下山——夜幕降临——月亮升起——月移中天 傍晚寻宿”——“生火谈话”——“月下记录”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 导入课文

出示李时珍图片:伴乐,简介李时珍

师过渡:本文就是记录他在察访药材过程中的一个故事。齐读课题

二 教学第四自然段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时珍那晚寄宿的古寺,谁来读读描写古寺的文字? 学生读 课件出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你找的真准确,读的真流利,但是,我们如果只读流利是不够的,谁再来读读?

学生读(教师及时点评“用重语气重复并且出示重点词”,例:“我听出了古寺里面长满了潮湿的青苔。”谁再来读?)(谁能够把我带进这个古寺看一看呢?)

先后出示:“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 师:在同学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网”的古寺,这真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

(破败)

师:是啊,那么同学再自己读读这段话,看看谁有本事让其他同学也通过你的朗读感受到古寺的破败。

(学生练读)指名读,其他同学可以把眼睛闭上,体会一下他是否把古寺的破败读了出来。

师:你感受到了吗?再指名读,把你的感受再带给别人。师:那我们同学一起来,让在场的老师一起也来感受感受。4 教师:假设让你住在这样的古寺之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说

教师:和我们现在的居住水平比起来,你会用哪个字形容他们这种生活。(苦)

三 体会生活艰苦1 师:其实,在李时珍寻医访药的过程中,他们遇到的又何止是住的方面的苦呢?同学们,再次读读文章,找找他们还吃了哪些苦?你从哪里知道的?在书上画画。

学生自读文章。教师巡视 2 交流

师:他们还受了哪些苦呢?

A 他们走的苦(我从“饥餐饮渴”“晓行夜宿”“好几个月”知道他们很苦)

师:为什么啊?你能读好这几个词语吗?

你能读好这几句句子吗?教师引读: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是啊,他们不仅住的苦,行的也苦。

(学生要齐读)B 他们吃的也真苦(我从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知道他们很苦)

师:你能形容一下用水过干粮的味道吗? 师:辛苦了整整一天,他们连饭都吃不上一口!C 我从他们用砖垒成桌子看出他们很苦。

师:我们现在学习都在舒服的课桌上,可他们连个像样的写字的桌子都没有,工作环境是何等之差啊!D 我从皎洁的月光透过屋顶,照进来知道他们很苦。工作的时候,还是头顶夜空。

师:你都能从侧面看出他们住的苦,你真是一个细心的人。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细心的读书,我们发现,路途遥远,一路上,他们竟然吃了这么多苦。

板书:苦 四 学习第12自然段

师过渡:而李时珍历经千辛万苦,目的就是要写好本草,就让我们打开本草,看看李时珍当天晚上记载了些什么? 出示第12自然段 师:同学先自己读读这一段,找找他记载了哪两种草? 学生自读,说(鸡肠草

鹅肠草)

师:那就让我们看看这两种草

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两种草,你有什么感觉? 师: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出示名称 师:再读读这段话,看看李时珍是怎样去分辨的?把重点的词圈画出来。

生:他先端详了一阵。重点出示“端详”(师:但是就算看的再仔细,还是不够的啊)生:然后他放嘴里嚼嚼。重点出示“嚼嚼” 师:通过这一看一尝,李时珍悟到了什么呢?(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师:读读看这两个词。(学生读)

把他们放到句子中去读读。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工作认真,自己实践……)/说不定有危险。

五 体会“万民得福” 1 深入体会这样做的危险 师:你还能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再说,有可能说不到点“有危险”或我觉得这样很危险,因为有可能草药会有毒性)

师:那就让我们听一个故事吧。/在他察访草药的过程中,这样的危险是很多的,就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吧。听“李时珍尝蔓陀萝” 的故事 此时,你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学生说)

师:假设他当时多吃了一些会怎么样?再多一些……? 师小结:同学们,路途上的吃住行已经让人疲惫不堪,但对李时珍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为了弄清药物的药性,他经常要亲自去品尝那些有可能对身体有害甚至危及生命的草药,可是他还是觉得非常值得。师:让我们来听听他的心声吧。

放对话录音 师:你知道了什么?

(他是一个无私的人,心里只想到别人的人是一个让老百姓幸福,是为了万民得福)他这么无私,心里只想别人,为的是什么啊?

板书:万民得福 4 指导朗读

谁来和老师配合一下读好他们的对话? 老师读庞宪,学生读李时珍,学生点评“李时珍”

师引读:“但我们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学生表演(教师点评)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了万民得福,就算吃点苦也值得的李时珍。

他把李时珍最后的一句话读的特别好,从中我知道了“李时珍为了修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让我们一起读李时珍说的话 作业设置

1、仿写古寺破败

2、收集资料,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张衡与地动仪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爱迪生与电灯 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 苦(行、住、吃)值得——为民造福 教后反思:

课题

17、维生素C的故事 单位:西河小学

刘延金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路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用性。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维生素C的知识。

一、揭示课题

1、简介维生素C。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已经让你们了解了许多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资料吧。谁给大家介绍一下?

2、导入课文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懂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齐读。(2)交流怎样识字、读准。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把不理解的 词和同学们交流,看同学们能不能帮助你

3、点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航海家,却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2、学生自读思考。

3、交流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背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反馈。(故事的时、地、人和物)

3、“海上凶神”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种疾病呢?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4、读后讨论。

5、指导朗读。

6、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其实这种怪病就是坏血病,是船员们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导致的。船员们的体内为什么会缺少维生素C呢?

(因为长期在船上生活,吃的是黑面包和咸鱼,很少、甚至吃不上蔬菜和水果,这就导致了船员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

7、小结:仅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C,不知有多少船员葬身于茫茫大海,真是太可悲了。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3、把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说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

2、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指读、齐读)哥伦布 大西洋

海上凶神

维生素

2、根据黑板上的词语说一说本课的大概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的理解下在当时的条件下哥伦布是怎样发现维生素c的。

二、说感受,读句子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读后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一份感动 一份悲伤 一份伟大

一份无私……(1)你是从段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一份情感的?(2)交流。

学生先说感受:我读出一份……

追问:你是从段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3、小结:无私的船员,为了不拖累船队舍弃了生命,主动要求弃于荒岛。这份伟大、无私深深打动了哥伦布,也令哥伦布倍感愧疚,所以船临近荒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可是奇迹出现了,这是个什么奇迹呢?

4、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家再读第6自然段。

5、交流反馈。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出哥伦布的惊喜)

朗读评价

三、读文7-8段,揭开奇迹的秘密

1、出示: 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使哥伦布知道他们的病愈和他们天天吃野果子联系在了一起。出示: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1)指导朗读。(读出疑问语气)(2)改为陈述句。(秘密在野果子里面)

7、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读课文7、8自然段。

8、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野果子和船员病愈存活的秘密。学生交流。(因为船员们得的其实是“坏血病”,这是由于人体内长期缺乏维生素C,这样就补给了船员们体内缺乏的维生素C,坏血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9、小结: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四、总结全文。

1、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自由交流)

如果你不想生病,应该怎样做呢?

2、总结:是啊,《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老师祝福你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调查生活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教学反思:

课题: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单位:东坪中心小学 备课人:苏凤琴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知识。

3、增强学会使用电脑、提高信息能力的意识。

4、课余学习“上网”,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 你们家有电脑吗?上网了吗?

2、板书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齐读

3、学生质疑: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事物?它又奇妙在哪里呢?

4、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1)生字卡片正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出示问题:(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4、用“奇妙”“甚至”造句。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

(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7)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

(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理解“地球村”,说说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那可太奇妙了,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3、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引读:人们可以……(这是娱乐)可以和……(这是休闲)可以和……(这是学习)还可以……(这是工作)

甚至……(这是生活)“……”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

(4)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5)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6)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4、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四、作业: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板书: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纵横交错

巨大无比

奇妙的 构造神奇

传输迅速 国际互联网 信息快捷

生活方便 极大方便

巨大作用

教学反思:

课题:习作五 单位:东坪中心小学 备课人:司志萌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xx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难点:读懂例文,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部分:

谈话:同学们,如果你见到一个新认识的朋友,你怎样向他们介绍自己?

生介绍自己。(比如姓名、年龄、长处、特点、爱好、理想、愿望等)

二、引入主题:

谈话:今天有一个新朋友要和大家认识一下,同学们知道他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吗? 出示《小闹钟》、《小溪流的自述》片断

瞧,小闹钟开口说话了。教师范读例文《小闹钟》。学生听,然后说说听后的感觉。(没有生命的东西开口说话了、有趣、生动)

小结:象这样的写法,叫“自述的形式”(板书)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示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1、深化主题:

读例文《小闹钟》,思考:它是怎样介绍自己的,介绍了哪些特点?

A、学生读例文并思考。B、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形状色彩结构 功能

C、再读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

2、继续感悟

同学们,有些事物和我们是老朋友了,因此不必介绍自己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等,它想和你们说说心理话(板书“心理”),把他们的高兴、伤心以及自己的愿望(板书“愿望”)都告诉你,你愿意做他们最忠实的听众吗? 指名朗读《小溪流的自述》

小溪流诉说了什么?它有什么愿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假如你是这些事物,你会说什么?

师引导学生说出,比如“课桌、书本”原来的样子,后来被学生损坏,心情,愿望,“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小朋友不爱吃等等。

3、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他们写个自我介绍吧。如果你不想写这些,也可以写你喜欢的其他的事物。提醒学生注意习作要求:一是用“XX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二是要求写具体、生动。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习作5(讲评学生习作)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写作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呢?

二、讲评学生习作

1、同学们都已写好了自己的习作,那你知道自己写得怎样吗?就让大家来一起评评吧!

学生相互修改习作(这里在教学前先渗透各种修改符号,统一修改标记)

2、指出习作中的比较常见的现象(可能会有以下几种)(1)开头是自述,到后来变成了第三人称;

(2)自述事物不全面,而且并没有写出它的特点、用途;

(3)比较优秀的习作,学习可取之处。

3、再次明确习作要求,修改习作。

4、抄写作文。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五 单位:西河小学 备课人:陈秀鹏耿莉莹 练习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这篇童话故事,能按要求完成文后作业;

2、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会谦让,不要骄傲自满。教学重点、难点: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涵的道理。能根据短文内容来把故事补充完整。教学过程:

一、明确题意,完成作业

1、自由读题,明确要求。

2、投影出示:

(1)题目《争功》是什么意思?你从文中看出

是哪些人在争功吗?围绕出示的内容展开讨论,尽量要做到人人交流

(2)假如你是小主人,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集体交流评价

(3)你认为文中画线的部分能用什么成语来替换?换上之后读一读。

3、组织讨论:

学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和全班同学交流,并自评、互评。

二、总结谈话

1、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故事,你能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编写成小故事吗?一定要注意说明了什么道理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自由说写,可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增加语言积累;

2、初步了解这些成语和名言的意思;

3、练习在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熟背八个词语和鲁迅的名言。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

(3)教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体会。

(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

(5)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3.练习。

4.反馈。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

(2)集体背诵。指名读练习要求。2.指导。

(1)

学生自读两句名言,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让学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指名试读,正音。(3)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

(4)交流讨论结果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把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5)集体齐读。教师相机点拨。3.练习。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3)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板书设计: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功成名就

著作等身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帮助同学出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3、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最后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我们的小伙伴在遇到难题,或拿不定主意时,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帮他出出点子,想想办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大家想不想试着为小伙伴解决难题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交际

1、故事一:小明在上学路上拾到一元钱,他想把钱交给老师,可是又怕大家说他是“假雷锋”,更何况这一元钱还可以用来买枝冰棍儿呢。小明有点左右为难,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吗?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再交流汇报,看谁的主意好,能不能说服小明。集体评议

小组同学积极行动,全体上阵,编故事,演小剧。

2、指导学习课文,在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和小组的同学把它编成小故事来演一演。各组同学上台讲故事或演小剧,全班同学交流评价。

3、各组交流。

学生自由组合,或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的困难,让身边的同学帮忙拿主意。

4、在大家的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困难,你能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你拿主意吗?同学们可以自由组合,还可以用讲故事、演小剧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学生自讲自演,在表演中学会语言交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讲或演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5、交流汇报。

同学们将刚才讲的故事或演的小剧进行交流汇报,集体评价。

学生交流汇报

三、总结谈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你有些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10.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十

《一路花香》教学反思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了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完好的水罐面前感到惭愧,挑水工告诉他说,从它的裂缝漏出的水浇灌出了美丽的花。从而告诉我们: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本班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自卑者,我决定充分利用这一优秀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因此,在充分朗读了课文,表达了感受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和弱点,但有的人却为此很自卑,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发现并发扬优点,现在,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回“挑山工”,透过你的慧眼,你发现了哪些平时默默无闻、不太起眼的同学也给别人带来了“一路花香”呢?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顾赛华虽然成绩不太好,但是他很勤劳,很乐于助人,上次我生病呕吐时,是他第一个跑过来帮我清扫地面。那一刻我很感动,它给我留下了一路花香。借此机会我想对她说“谢谢。”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都想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那只“破水罐”,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充满了浓浓的情谊。我知道一颗颗自信的种子正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我相信,只要呵护有加,洒满阳光,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不是吗?

11.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12.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十二

一、情境创设, 激发识字学习的内动力

师:小朋友们, 今天孙老师想带大家去动物园玩。 看! 谁来了? ( 播放动物园的情景图, 画面定格在一只可爱的小狗上。 )

师:我请小朋友说一说:你看到了小狗在干什么? 听见了什么声音?

( 生答)

师: 要想去动物园看更多的动物, 得先叫出它的名字。

( 出示:犬)

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对象是6~7 岁的儿童。 这些学生活泼好动、爱玩, 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 喜欢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 犬”字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 而且比较书面化。 课堂伊始, 我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园情境, 通过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告诉学生只有先大声叫出“ 犬”的名字, 才可踏上今天的“ 动物园之旅”。 这样的情境创设, 让识字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方法多样, 提升识字学习的主动性

《 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 强调, 低年级要注重“ 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生字的呈现方法多种多样:

1.图字结合, 形象识字

师: ( 出示喜羊羊图) 看! 迎面走来了谁? 在生活中, 你们还见过哪些羊呢?

生:山羊、绵羊……

师: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个“羊”字的?

生:“ 羊” 的点和撇就像山羊的两只弯弯的角, 三横就是山羊肚子上的三排肋骨, 那长长的一竖就是山羊长长的尾巴。 ( 胖乎乎的男孩一边回答, 一边用两只手放在头上比画山羊的两只角。 )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引导学生去想象, 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图字结合, 能够给予低年级学生一个更为直观的印象, 帮助他们初步构建汉字的学习架构, 构建起汉字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提升学生识字兴趣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2.借助拼音, 快乐识字

在学生学习“ 鹿”字时, 我首先出示汉语拼音“ lù”, 让学生们尝试正确、 大声地读出这个字。 此时,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23 个声母和6 个单韵母, 大部分学生具备借助汉语拼音读出“ 鹿”的能力。 我话音刚落, 学生们就纷纷高举小手。 他们运用已学的汉语拼音知识来解决生字的读音难题, 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得到了适度的自我满足, 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3.音乐律动, 享受识字

在“ 鸟”字的教学中, 我播放轻松欢快的关于小鸟的音乐, 让学生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鸟, 自由自在, 沉浸其中。 这样有创意的设计把孤立的字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变成了可爱的小鸟, 变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 变成了一支欢快的舞蹈。 学生们和我一起边唱边跳, 枯燥抽象的字竟然变得这么有趣。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 鸟”字。 这样的教学解决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的问题, 同时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文化渗透, 探寻识字学习的源头性

汉字传承着中国的悠久文化, 承载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广泛信息。 因此在学习汉字时, 教师可以挖掘汉字文化, 探究汉字构字规律, 使学生体会到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教学“ 龟”和“ 鱼”时, 我分别播放了汉字演变的视频。视频中先是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乌龟伸着长长的脖子, 四只爪子有力地伸向四方。接着, 乌龟的四只爪子慢慢地缩进去, 小乌龟的头也变成了鱼字头, 甩来甩去的小尾巴变成了“ 龟”字的竖弯钩。学生们睁大眼睛, 屏住呼吸, 看完了这一段神奇的汉字演变视频。

在识字教学中, 汉字历史的展现、汉字故事的讲述、汉字知识的引入, 都是对汉字文化的挖掘, 不仅能让学生感受祖国汉字悠久的文化, 也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字,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寻汉字文化的源头性的好奇心。

四、关注运用, 指向识字学习的终极性

师: ( 播放儿歌) 你们听出了什么? 小鹿带来了哪些朋友呢?

生:帮小牛赶苍蝇, 小牛送给花一朵。 帮刺猬摘苹果, 刺猬送给花一朵。 ……

师:小朋友们, 你们还能接着编儿歌吗?

……

1.创作儿歌, 体验成功

儿歌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形式。 虽然学生们并不一定认识所有的字, 但在教学中, 我把识字和学词、学句、口语表达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们先说出小鹿的动物朋友们, 再说小鹿帮他们干什么事情。 这样的句子把熟悉的语言环境和生字联系起来, 可以帮助学生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字识字。 这样,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还提高了他们的识字水平。

2.讲述故事, 训练语言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如在学习“ 龟”以后, 我请学生讲述 《 龟兔赛跑》 这样的经典小故事, 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倾听能力等, 还能让他们准确地记住“ 龟”这个字。

1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十三

一、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包括四篇讲读课文《我给江主席献花》《天安门广场》《徐悲鸿励志学画》和《虎门销烟》,写作——我的长处,我的本领;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这一组的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我给江主席献花》记叙了我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江主席的热烈欢迎和衷心爱戴。《天安门广场 》通过对天安门周边重要建筑和节日中天安门广场的景色即人们活动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徐悲鸿励志学画》讲述了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秀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虎门销烟》讲述了林则徐为拯救生活在水生火热的中国人而决心销毁鸦片,最终取得胜利的爱国、强国的故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培养使用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4.能在理解自然段意义的基础上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培养主动阅读相关拓展阅读的习惯。

6.能读懂习作的要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长处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7.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话语。

三、单元重点: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要注重理解课文,能完成课后思考。《我给江主席献花》体会作者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天安门广场 》引领学生弄明白: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徐悲鸿励志学画》感知他的爱国之心。

四、单元难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三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情和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1、教师应有相关知识的准备,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视野,增长知识。

2、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内容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会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迁移与吸收。

3、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如进行演讲,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五、六、课文解读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主题是爱国教育。《我给江主席献花》让学生感受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无比激动和欣喜的心情。《天安门广场》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给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天安门广场雄伟的建筑、非凡的地位和辉煌的景观。《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教材。《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七、课时安排

5、我给江主席献花 2课时

6、天安门广场 2课时

7、徐悲鸿励志学画 2课时

8、虎门销烟 2课时

习作二

2课时

练习二 3课时

八、导学案

《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3.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香港回归之时的自豪感以及给江主席献花时的幸福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第九自然段的反问句,引导学生体会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之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我就像……流遍全身”这个打比方的句子,深切感受香港同胞的欣喜和幸福。

预习学案 1.读一读

队伍 地毯 耻辱 秩序井然 热泪盈眶 步伐 洗刷 爱抚 满面春风 情不自禁 2.想一想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江主席为什么到香港来? 导学案

小组合作探究: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我”给江主席献花时有哪些动作?

课堂检测

一、火眼金睛

起()毯()懂()频()启()毽()董()

涉()

二、句子填空

1.他望着 的我,地俯下身,地把我 他那宽大温暖的胸怀……

2.江主席一走出机舱,就向欢迎的人群。他 地走下舷梯,迈着 的步伐向我们走来……我和大家一样,挥动着手中的花束,高兴得

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对香港还有哪些了解?畅所欲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我给江主席献花

冒雨 等待

激动 献花

幸福 难忘

《天安门广场》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雕梁画栋 雄伟壮丽 格外挺拔 遥遥相对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翩翩起舞 五彩缤纷

二、我能朗读课文。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三、想一想

你对天安门广场有哪些了解?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交流:生字读音、课文朗读。2.全班交流展示。

二、合作探究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三、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历史的天空 》 课堂检测

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

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 的大花园。入夜,华灯齐放,礼花飞舞,天安门广场一片。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天安门广场。这段话通过对天安门广场上、、和 的描写,写出了节日的天安门广场 的特点。课后作业

根据第六自然段,写一个欢庆场面。板书设计

6.天安门广场

雄伟壮丽 令人向往 教学反思:

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因为准备了充分的资料和图片,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预习学案 1.我会读: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成绩 绘画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错误 购买 2.我知道:

★徐悲鸿是一位著名的。他最擅长画。这篇课文是围绕徐悲鸿 这个重点来叙述的。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哪些地方让你最受感动?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拓展升华: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徐悲鸿? 课堂检测

1.把括号内不正确的字划掉。

再接再(厉 励)礼貌(待 代)人(永 勇)往直前(奋 愤)发努力 日夜奔(弛 驰)潜心临(模 摹)2.拓展练习,励志名言积累。

有志者,事竟成。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课后作业:

1.搜集徐悲鸿勤奋学习的故事,以及他的美术作品。

2.组织课外阅读,了解中外名人励志学习的故事,举行故事会。板书设计: 7.徐悲鸿励志学画

立志成才

勤学苦练 有志者,事竟成 轰动世界

8.《虎门销烟》教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辱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预习学案 1.我会读:

咆哮 收缴 销毁 历史 水泄不通 嚣张 欺侮 应邀

彻底 震惊中外 2.我会做:

消()历()寨()侮()泄()销()厉()赛()诲()泻()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是什么?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销烟的气势?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升华:

今天一些地方毒品死灰复燃,它的危害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远离毒品,拒绝毒品?联系课文,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

四、学生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永不褪色的彩虹 》

五、课堂检测 1.用适当的词语填空。

()的海滩()地站立 挤 得()()的日子()地打击 装点得()()的盐巴()地赶来 激动地()2.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拓展练习: 描写人多的成语:

水泄不通

描写人们高兴激动的成语: 兴高采烈

六、课后作业: 1.复述课文。

2.观看电影或电视《鸦片战争》。

七、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

林则徐 虎门销烟 震惊中外

《练习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学会看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图标,弄清方向标,学会估算距离等。2.投影出示:如果小芳从家到学校,你能帮她说说如何走吗?

听教师讲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从学校到小芳家的住址和走法。并选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内交流讨论

二、写写画画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

1.先向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再说说如何走,互相评议。2.自由写写画画,设计一张家庭住址“名片”。教师巡回指导

三、说说家乡地名的由来和变迁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成语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正音。(3)学生自由练读。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4.熟读成诵。(1)指名读。(2)学生自由读。(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4)集体背诵。(5)指名背诵。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认识古诗、对联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2.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读。(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 照汗青。”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2)同座位之间互背。(3)集体背诵。(4)指名背诵。

上一篇:新形势下充分运用巡查制度下一篇:分类信息平台功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