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所需立论陈词

2024-06-28

工作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所需立论陈词(精选4篇)

1.工作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所需立论陈词 篇一

谢谢主席,大家好!

开宗明义,我们先来明确责任和能力的含义。“责任”是基本的职业精神,是一个人做事的准则;“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主观条件。我方判断工作中责任和能力何者更为重要的标准是:谁在工作完成中起决定性作用。我方认为,在工作中责任和能力都很重要,但责任更为重要。原因有三:

第一,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第一性,外因第二性。显而易见,责任心是工作顺利完成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因素,是工作完成的内因;“能力”是完成工作的条件,是外因,工作中,能力必须通过责任起作用。第二,责任是能力发挥的导向,影响着能力发挥的方向和程度。

请教对方辩友,当能力被责任缺失,道德沦丧之人拥有,会是什么后果?再请教对方辩友,同是完成工作,敷衍了事和一丝不苟是否会影响工作完成结果?还请教对方辩友,究竟是什么使得曾经远远落后于德国同行、受到嘲笑的徐工人选择不畏艰难、奋力拼搏?

第三,古今中外,是凡成大业者,都拥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从孔

丘“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美国西点军校“态度决定一切”,到恩格斯“谁肯认真工作,谁就能超群出众”;从海尔总裁张瑞敏“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到大庆精神“责任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请教对方辩友,上述能力超群的个人亦或组织,何者是把责任放在第二位的?

回首集团上下,从研发办公室,到企业生产线,从行政管理楼到事业部下属车间,一张张设备点检表、一个个可视化看板、一沓沓详细描画的图纸,一份份安全责任状,无一不诉说着徐工人“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无一不承载着徐工人“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在工作中责任比能力更加重要!谢谢大家!

2.工作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所需立论陈词 篇二

我方的论点是质量管理能力比态度更重要。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企业的生存之本依靠于产品的质量。因此质量管理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质量管理,要依靠能力,也有赖于态度,两者缺一不可。今天我们的辩论决不是要把能力和态度对质量管理的作用割裂开来,你死我活,而是讨论哪一个更重要,找出质量管理更合理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明确衡量重要的标准是什么,这样才可说哪个更重要。而这个衡量标准在于:更注重哪一项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完成质量管理。我方认为,质量管理,能力更重要。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质量管理的根本,在于员工能力。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工作具体分工的一项,其本质是一项工作,而完成工作的根本,依靠的是能力。企业录用员工,首先看的是你是否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因为企业要实现盈利这个根本目标,本质上靠的就是能力。质量标准大家都知道,但如何让大家去实施 ,却是需要有能力的人去组织协调领导控制执行的。只有能力好的人,才能将理论的质量知识有效果的运用起来。

二、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企业质量管理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产品复杂化,质量管理不再只属于态度的范畴,越来越倚重能力。企业产品同样如此,随着产品进步,需要员工不断提高能力,掌握先进产品的管理技能。同时,随着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样也要员工在更大,更复杂的环境下实现高效的质量管理。

三、态度是主观因素,可变性高于作为客观因素的能力。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不好,可能是心理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或对某人某事表示的不满,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有益的引导,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一个人的能力不行,你能通过沟通、引导短时间内提高吗?能力不够,工作态度再好,只会把事越办越糟,就好比是南辕北辙,只会距离目标越来越远。只要有能力,工作态度一时不好不要紧,只要企业有规章制度做保障,就不会让员工偏离了方向,做出伤害质量管理的事情。也即是质量管理更注重能力,即使态度不太好,也可以通过引导更快的做好质量管理。

3.服务比监管更重要辩论陈词 篇三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要实现人民满意,服务和监管哪个更重要”,我方认为“要实现人民满意,服务比监管更重要”,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的宗旨,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服务必须始终贯穿于政府的一切行政活动和行为。

首先,我方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是一个服务型政府,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努力建设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政府。这就要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政府工作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所有合格的公职人员都应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牢记行使政府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服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不断涌现出大量先进事迹和人物,如“全国道德模范”杨善洲、“全国优秀法官”兰惠琴等等,他们无不是牢记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他们的事迹足以证明,服务才是根本,只有服务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其次,人民群众是被服务者,服务是直面群众的,服务得好不好,是否到位,人民群众有最直观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服务比监管更直接,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只有强化意识,增强服务本领,让群众在思想上、生活中充分地感受

到政府的诚意,获得诸多方便和实惠,才能真正实现人民满意。

再次,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是有效监管的前提和保障,服务更是有效监管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监管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手段服务于目的。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服务,离开了服务,监管就失去了意义。如果监管者没有树立足够牢固的服务理念,正确认识人民公仆的身份,监管就会失控。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诸多实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比如“钓鱼执法”中的执法者监守自盗、以权谋私、暴力执法,等等,抹黑了政府形象,损害了人民利益。试问,如此忽视服务的监管,何以能实现人民满意?

各位公职人员,一定要牢记党和政府赋予我们职责的初衷与期盼,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呀!记性不好,人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啊!

由此可见,要实现人民满意,把监管摆在服务之上,那是行不通的。

4.工作中,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所需立论陈词 篇四

感谢对方精彩的立论。首先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我们今天讨论要针对的主体,是地震灾区中的0~18岁儿童。(《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不否认,在对地震灾区的救援过程中,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援助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方认为,为了灾区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来看,精神支持比物质援助更重要。下面我将以灾难反应的四个阶段为线索,证明我方的观点。

第一阶段是“冲击阶段”。灾难最初的几天,儿童作为灾难中最易受伤又无力自救的人群,此时他们的恐慌是最严重的。有的孩子被救出后不再上厕所,不再睡觉,就是因为灾难来临设计时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心里创伤。这个时候不是给他们水和食物就能够拯救他们,合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才是更重要的。

在“反冲阶段”,灾情基本稳定,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亲人,灾难中的人们相互支持,并且得到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和社会关注。但是这个阶段,对于那些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的孩子却是最痛苦的。调查显示,有24.6%的孩子确定失去了亲人,89.7%的孩子确定失去了朋友,很多孩子甚至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助中,并且高达90%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心理状况。很显然他们此时并不缺少物资,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疏导。

第三阶段是“幻灭阶段”人们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孩子们也一样。他们也要面对失去亲人朋友的痛苦,失去家园的迷茫,这时如果没有疏导,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比如1999年台湾“九二一”地震后就出现了自杀潮,历史残酷的告诉了我们,灾难之后长期的心理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便是“恢复阶段”了,漫长的生活重建和心里重建过程。没有排解的压力,没有缓解的伤痛,可能会演变成心理症状,很多看似走出困境被领回家的儿童貌似身体健康,但是内心却受到创伤,往往反应为各种身体不适的表现,如若家长或监护人没有足够重视,这些儿童甚至可能因为各项身体机能衰竭而死亡。显然此时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

上一篇:春运志愿者志愿者代表发言稿下一篇:高中生新学期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