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024-10-21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精选8篇)

1.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篇一

如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解放路小学李玉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学生的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事故轻则扰乱学校的正常工作,重则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要切实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到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以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明确责任,管教结合,将防溺水、防火、防病、防事故等方面的教育制度化,对学生进行专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放暑假之际,我采取六项措施加强管理,坚决消除各项安全隐患,防止学生事故的发生。

一、加强宣传,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充分利用黑板报、张贴标语和安全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二、加强教育,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开展一次“防范事故发生”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包括: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雷击、防火灾、防食物中毒等安全常识教育,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加强监管,做好学生“防溺水”工作。在汛期来临之前开一次防溺水安全教育大会,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一次主题为“关爱生命,远离溺水伤害”的班会。通过家访、发放通知书等形式,要求家长做好假日期间对学生的监护工作,同时对在家周边近水的学生加强教育,避免发生学生溺水事故。

四、开展雨季雷电知识讲座和防雷击教育,使每一学生都知道防雷击常识。遇到雷雨天气时,在室外活动师生应立即进入建筑物并关好门窗。教育学生雷雨时,不在大树下避雨,不使用金属杆雨伞,尽量不骑自行车;要远离阳台、金属栏杆、金属防盗网、电线等导体及建筑物外墙,不使用水龙头、淋浴器,尽量不使用通讯设备,同时,关闭电视机、电脑、音响等用电设备。

五、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法规民约,懂文明、讲礼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和有益社会的事情,要加强交通、饮食、卫生、防溺水、防雷电等安全教育,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六、学校与家庭签定责任书,也可以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将此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布置,要切实落实各种措施,保护学生健康平安,确保社会安定。

2.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篇二

关键词:诚信,教育,中小学生

一现状反映

1. 为什么失信

现代社会各种先进科技创造满足了人们的物质财富, 但很多人反被物质财富所奴役。在物欲横流及优良生活环境的压力下, 有时人们会做出一些超出原则或违背道德的决定, 这也正是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丢失的表现。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利益, 不少人都见利忘义, 还以此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金钱、权势的时代, 而人们的精神及心灵世界、人生观、价值观、最初的崇高理想、远大的抱负、道德情操则被逐渐流放。

2. 学业诚信

学生在学校读书是人生重要的求知阶段, 在学习过程中, 他们可能会犯不少错。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说过:“夫过者, 自大贤所不免。”即使是圣贤, 也不可能无过失。但是, 教师应教育学生用诚实的态度对待过错, 知错即改, 不文过饰非, 弄虚作假。只有不断地改正错误, 才能超越自己, 从中吸取教训知识, 走向成功之路。

学习过程中, 犯错并不可怕, 就怕文过饰非, 抱着对错误逃避、一带而过的侥幸心理。其实犯了错, 迟早会被人发现。传说宋代奸臣秦桧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杀害忠臣岳飞。秦桧死后, 王氏叫道士招魂, 看见秦桧在阴间受审。秦桧对道士说:“可否代为通传我的妻子, 东窗的事已被发现了。”可见纸包不住火, “若要人不知, 除非己莫为”,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诚信高考

目前学业失信早已充斥在各种校园。特别是决定命运的高考。2012年高考, 某些市区考点已启用身份证鉴别仪, 对考生身份证进行核验, 以防止舞弊代考事件发生。考生的违纪作弊受到处理的一律计入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 对今后的升学和就业或将产生不良影响。一旦发现违纪舞弊现象, 可拨打电话予以举报。

按照我省考试院规定, 必须对考生的身份证进行鉴别。一些市教育考试院已统一购置身份证鉴别仪, 将分发到全市所有考点, 由专人对考生身份证进行检查校验。身份证鉴别仪长约10厘米, 宽8厘米, 厚度不到4厘米, 只要将身份证插入就能在瞬间识别证件的真伪。

此外, 严禁考生携带各种无线电通信工具和具有贮存功能的电子设备进入考场;严禁考生穿校服、制服、佩戴校徽、手表和饰品进入考场。

二人际交往

在学校进行的诚信教育中, 我们应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是每一位教师所期盼的。为了营造这种和谐的关系, 教师教育学生与人交往时, 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以诚相待;以信相交;以道义相交;以平等相交。

三结合实际、具体方法

要想做好诚信教育工作, 需要注意四点:起点要低;内容要实;针对性要强;要循序渐进。

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主要是让受教育者加强对诚信的道德认知, 形成诚信的道德情感, 强化诚信的道德意志, 并外化为诚信的道德行为, 最终形成诚信人格和诚信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李桂梅.诚信的类型分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5 (3)

[2]王秀云.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07 (4)

[3]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陈昌浩等译)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48

3.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篇三

关键词:初中音乐 审美教育

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簡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灵活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才是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滏春中学)

4.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篇四

一、何谓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领悟生命本质、体味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重大问题。人活着不应该只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不能只是碌碌无为的活着,总要追求点什么, 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生命教育应努力致力于从关于自身的教育、他人与社会的教育、自然的教育、宇 宙的教育等方面教育内容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生命教育实践目标建构首先在课程方面应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综合型生命教育课、选择适当的生命教育主题融入学校其他活动,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阅读赏析讨论法、实践体验法、随机通达教学法,引导教育学生在思考体味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他人,关怀生命。

二、如何在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

一)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所谓人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包括“自主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婴儿时期就有自我意识的萌芽,在这之后,它的各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进一步发展。它伴随一生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被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独特性被教育者忽视,而只是按照学校、家长所认为的标准对孩子进行刻板的教育。现在孩子的生活缺少童真与童趣、欢乐与激情,有的只是没完没了的作业和一个又一个的课外辅导,过分地把成人的要求作为儿童成长的标准,抹煞了孩子的主体性,同时也是去了许多好的教育机会。杜威曾在他的很多著作里深刻地批评了这种做法,在他看来“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与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卢梭也一语中的地点明:“你怕他虚度童年,未做一事,什么叫虚度?难道快乐不算什么吗?终日跑跳不算什么吗?”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反观现在的教育,儿童很多时候去上辅导班、特长班并不是自己的喜好,而完全是家长的意愿,是在家长的威逼下弹钢琴、学英语,这无疑是孩子童年的悲哀,也是家长教育的悲哀。

我们不反对布置作业对于特长班应该鼓励但是应该提倡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去学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所有的孩子都有各自擅长的方面,但是家长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孩子真正在哪一方面有特长?这就需要平时多观察、多尝试、启发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真正的人的发展是身心的共同发展,即身体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孩童来说,生活中有很多未知,精神世界中有很多新奇的事物,渴望探究,这些为他将来丰富精神生活奠定了基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会随着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而加深,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重要的意义。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的观点,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作为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是一个人生价值塑造的过程。三激发学生的天赋本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柏拉图说过“教育实际上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学生是一种有主体意识的个体存在,外在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才能产生效果。因此,教育不是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真正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天赋本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指导。苏格拉底说“人,要认识你自己。”笔者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受教育者认知他自己,认识他的缺点和优点,认识到他的潜力。古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帮助教育者认识他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并去培养,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概言之“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四塑造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在生命教育中,生命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摒弃物化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关照其精神生活;二是使学生树立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涵蕴其美好心性。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对生命的热爱与欣悦,总能使人振奋,使心灵面向自我与他人而开放,引导人求真、持善、爱美。这正是幸福人生的要素。而消极的生命情感———对自我生命意义的否定与无望,对他者生命的冷漠,则使人要么沉郁、悲观,要么孤高、自负、敌视,难以同他人进行交流,这正是不幸人生的根源。因此教育必须增进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必须着力于他们生命情感的培训,遗憾的是这方面的重要性还没有被我们充分地认识,学生生命情感淡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5.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五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因为,只有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从学生身边开始。学生的情感来源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从抓住学生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让学生在参与感恩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情感的快乐。如,给父母做一次家务,在父母伤心时学会安慰父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要在平时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学会关心别人,这里包括关心他的老师、同学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们体验到付出真情的快乐。

二、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建立以感恩为主旋律的班级文化。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吸引许多学生,使大家自觉不自觉地遵守一个良好的传统。所以,我借助班会、晨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多样感恩主题活动。例如,借助母亲节,我让大家选择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说勤奋、唠叨,有的学生说母爱、勇敢,有的学生说体贴、无微不至等等,在这些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中,包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爱。其实,活动的本身已经帮助孩子拾了就在他们身边的最朴实的情感———母子情。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温这种情感,唤醒孩子们那颗感恩父母的心。同样通过这样反复的教育,使得弘扬感恩情怀也成为我们班级的主旋律,这也很好地抵制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教育了更多的学生。

三、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学习祖国悠久的文明史

其实,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经渗透着感恩教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羊跪乳,鸦反哺”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等等,在这些传统美德中渗透着感恩情怀。让学生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也可以很好地熏陶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大感恩情怀,所谓大感恩情怀,是指感恩对象不仅是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还应该教育他们要心怀祖国,懂得感恩社会和整个民族。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他们知道只有现在好好学习和不断努力,等到将来学有所成,才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6.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篇六

来源:

【摘要】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思想;道德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呢?

一、利用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语文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机会,而有针对性的语文活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会、朗诵会、黑板报、读书活动等等诸多语文活动,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舞台。在举办“悠悠中华情”诗歌朗诵会时,全体学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台上朗诵的学生声情并茂,台下的听众不时掌声雷动,并跟着台上同学一起朗诵起来,台上台下成了朗诵爱国诗歌的海洋。

同学们一句句真诚的饱含深情的话语,也让老师深深地为之动容,深深地为之感动。我觉得这次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达到了活动应有的效果。同学们的爱国之情被激发了,懂得了怎样去爱国。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强盛做贡献。

二、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主阵地,在这里学生除了学到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学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让学生在背诵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了解文天祥的为人处世,体会文天祥的爱国之情。学生从文天祥的慷慨正气中学到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面对生与死。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祖国,为了集体,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类豪言壮语。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会了如何面对生与死,如何做出人生的重大抉择。

三、利用作业评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业是一个学生每天都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作业做得是否合格,是否规范,是否正确,最能体现一个学生是否具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于是我充分利用平时的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让学生保持作业本的封面的整洁。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注意保护自己的作业本,一直到放学都要使作业本封面干净整洁。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了保持作业本干净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求学生每一次的作业书写都要规范,不论作业难度有多大,数量有多少,都要始终如一,书写规范。一旦有不规范现象出现,马上给他们指出来,让学生立即改正。这样经过训练之后,学生都养成了作业整洁、规范的习惯,这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做人的规范。再次,要求学生作业在整洁规范的基础上,做到语言表述的优美、内容表达的精确。

既做到形式上的美观,也达到内容上的准确。这样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让他们在做作业中体会做人的道理,了解做人不但要外表美,心灵更要美。通过以上的作业要求及训练,学生养成了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观,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正确做人制定了行为准则。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越做越好。

7.如何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篇七

由此可见,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让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也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手段, 是学生德育工作很好的切入点。

在地理教育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很好地把环境保护的理念, 不但植入学生的大脑, 而且还能让学生把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呢?

一教师需要提高个人文化和专业素养, 怀揣爱国热情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必须怀揣爱国主义情怀,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富饶的资源容易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要用爱国主义的激情唤起学生改造自然的同时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情操;要教会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地理教师还必须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与时俱进, 充分感受和认识人地关系, 能够从理性的知识角度和感性的情感角度来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对生活中所发生的恶性环境事件做出正确理性的反应。

二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真挚的师生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 教师就必须认真、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只有有了学习兴趣, 才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 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地理有趣、有用、可学。

三让学生充分认识目前的环境形势, 学会有用的地理

当前, 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环境热点问题主要是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实际上也是发展问题。由于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经济结构、产业政策、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环境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解决环境问题的侧重点和对策也不一样。让学生了解世界及我国的环境问题, 才能够更好地在地理学习中产生共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标最基本的理念, 要求教学要尽量还原生活, 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把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中,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 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和内在需求,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地理教学中针对环境保护教育, 根据生活地理的内容要求, 我总结了一下, 它们包括: (1) 能够评价生活环境质量, 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个性爱好选择居住地的区位, 并能对环境采取积极态度与保护行动。 (2) 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 具有安全意识, 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 (3) 运用地理常识看懂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了解国内外重大环境事件的地理背景。 (4) 在休闲时, 知道采取什么休闲方式 (如娱乐、健身、野营、旅游等) , 并知道怎样利用环境或选择路线来进行休闲活动。 (5) 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 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纵观当下我们的教育观念, 在环保意识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与问题。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环境意识淡薄, 在教育上对环保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致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以和谐。因此, 我们在地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利用学科的优势, 应该注意到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人们对于环保的重视。

四结合中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特征开展教育活动

师范学校的在校生年龄为15~20岁, 他们充满激情, 情绪情感内容的社会性日益深刻, 能用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深刻, 初步形成了道德观点、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相联系的道德信念, 自我意识渐渐发展, 世界观逐步形成, 出现了情感倾向的定型。针对这样一个群体, 地理教师要积极正面地加以引导, 将环境保护、热爱国家的思想意识内化为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

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建设者。必须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 要对现代青少年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我校师范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选择的职业是教师, 主要是从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 承担着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当环境保护这一思想已经成为教师本身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的时候,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很好地将这一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何霞.浅谈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课堂内外 (教师版) , 2012 (12)

8.小议如何对学生进行教育保护 篇八

一、增强工作责任心,牢固树立教育保护意识

无论在哪个行业,决定一个人是不是高手的根本因素都不是技术,技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家都是一样的,能分出高下的是人的心——爱心、信心和责任心。这“三心”也是教师应具各的职业道德。校长和老师多一分责任,学生就会多一分安全;工作中多一分细心,学生就会多一分呵护。

教师要熟读各种教育法规,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儿童权利公约》等,牢固树立依法进行教育保护的意识,树立科学的全面的安全教育新观念。传统的狭义的安全观,仅认为教育学生不要打架,不要携带管制刀具。这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狭窄性已不合时宜。新的安全教育管理观是指避免一切可能直接或间接会对学生身体、心理、学习、财务构成威胁的因素。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教师要坚持防范为主的方针,要不断丰富自身安全教育管理知识、积累警示素材、更新教育手段和技能。

二、依据未成年人年龄特点,实施有效教育保护策略

灾害和危险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和无知。在毫无灾患意识,没有自救能力的情况下遭遇意外,才是真正的危险。要使我们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为此学校应做到:

1.开设一些学生自我保护课程,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学到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意外事故的逃生避险及自救互救训练,水中自救互救技能训练安全知识教育,防毒、防爆、防辐射、防污染的安全防护教育,乘车(船)、飞机、游园、登山、野炊、过铁索桥等安全教育。

2.深刻研究和把握学生易发生安全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安全教育、安全预防的科学性。主要是教师要懂得学生易发生安全问题的时间段、地点以及学生的自身行为。对于课间休息时、放学途中、体育课等时间,学生宿舍、校外等地点,学习困难、纪律较差、性格内向、单亲家庭等学生尤其要引起教师的关注。

3.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引导家长提高心理素质,科学施教,关心孩子的心理动向,不溺爱孩子,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工作。同时教师要树立证据意识,对于学生的请假字条、留言条等要学会保留,对缺课学生做好记录,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三、落实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共同教育保护机制

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关系到中小学生和少年兒童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明天和未来。学校要高度重视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工作制度,把学生的安全管理摆在首要位置,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

1.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确保学校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并按制度要求对其进行经常性的维修和检查,以便及时排除事故的隐患。

2.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避免外来因素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事实证明,只要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和提高防范意识,就不会发生卫生上的伤害事故。

3.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体质特殊的学生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意外伤害。

4.建立体育场地、器材和设施的安全检查制度,以便及时修复或处理损坏器材,防止体育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5.建立学生活动前安全教育制度、安全防范值班制度,医疗卫生安全制度、后勤管理物业供应安全制度等,使事故防范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传统的学校法制教育,一般仅仅局限于要求学生遵章守纪、不违法乱纪。新时期的法制教育,除了坚持对学生加强遵守法律法规、公共道德的教育外,还要重视学生的法律地位,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作为一个公民、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要使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要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自重,要尊重他人;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全面的法制观念,做一个守法的合格公民。

五、营造师生积极心态,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而不要做学生心理伤害的制造者。

1.努力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让学生有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这不仅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够通过美化校园和班级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上一篇:生态文化的概念下一篇:普法教育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