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荷塘月色

2024-09-18

人教版荷塘月色(精选11篇)

1.人教版荷塘月色 篇一

金溪县中等职业学校   李桃丽

班    级:级高考班  学  生  数:41人  授课时间:-4-17

教    材: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之《荷塘月色》

授课类型:朗诵+鉴赏

学情分析:中职一年级学生,对作者对散文都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背影》,从叙事散文《我的母亲》到写景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再到哲理散文《像山那样思考》,对散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教学方法:

借助导学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点拨法、启发式归纳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鉴赏课文。学生则应通过有效预习,大量朗读,质疑提问,讨论交流,点评归纳等方式深入走进文本,适时走出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揣摩散文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与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1.揣摩语句,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特别是通感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时目标

同学们,有一首歌名叫《荷塘月色》,大家喜欢吧?为什么?(学生应该有话说,可以说歌词美,或说意境美,或说曲调美等)谁来清唱几句?(学生积极展示)的确很美,说实在的,我也很喜欢这首歌。不过我今天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我们能不能拿这首歌的曲调作为朗诵朱自清先生的同题散文《荷塘月色》的背景音乐呢?(学生积极发言可能意见不一)到底能不能,我们今天就来开始学习这篇散文,希望通过这堂课,同学们能给我一个完整的答案。(出示课件,揭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效果

1.介绍作者--我认识的朱自清(生平经历、创作成就、感人事迹)

师适时补充,特别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有知识分子的一面。(出示幻灯片)

2.检测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出示幻灯片)

3.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采莲赋》的内容。

三、再读感知

1.师生简单复习朗读技巧(出示幻灯片),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找出文章主要写景段落和主要抒情段落,同时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其情感。

主要写景的段落有

主要抒情的段落有

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主要有

②.理清线索

作者的情感脉络

作者月下散步的游踪

2.对子之间交流朗读成果,并朗读抒情的段落和句子。

3.全班展示汇报朗读成果

(1)请基础一般的学生展示答案,其他同学补充。(师出示幻灯片,点拨归纳)

(2)请2-3个同学朗读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然后生生之间积极点评,师适时点拨。

四、思考提问

1.听配乐朗读(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听),对比自己的阅读体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就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需要讨论探究的问题,批注在课本上。

五、课堂小结

师再提出导入环节中的问题:朗诵同题散文《荷塘月色》,能不能用同题歌曲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意境和情感主旨等分析作答。(师出示幻灯片,点拨归纳)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第4-6段。试着鉴赏作者写景的技巧,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2.把课堂上质疑的问题加以分类,课外查阅资料,试着解决。

3.有兴趣的同学画一幅荷塘月色图。(可以画在纸上,也可以用多媒体制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出课时目标

1.文章记叙了作者深夜独游清华园荷塘的经过,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处处写景,时时抒情,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交织杂糅的复杂感情。(师出示幻灯片)

2.小组交流质疑的内容,重点内容及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再在全班研讨。

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如:①.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②.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③.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来?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④.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候,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景物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3.前面我们已了解到,本文主要描写的景物是“荷塘”“月色”。品鉴散文,除了品味作品的情感美,还应赏鉴它的景物美、语言美。这节课,我们的重点是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荷塘月色图(含学生画作)展评

1.从这些画面你会联想到文中哪些语句?

2.分析图画和文中描写语段的区别及产生区别的原因。请举例说明。

要点:①“图中景”和“文中景”

②图较直观,文多含蓄(文中有一些精美传神的语句)

③人的学识、生活经历

3.图画和文段语句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描绘景物的技巧及效果来比较)

三、思考质疑

关于文章的写景技巧、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大家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四、朗诵比赛

(采用小组积分制,成绩最后的要被罚表演节目。鼓励学生当堂背诵精彩的语段或句子)

五、课堂作业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词藻堆砌、靠粉饰来写就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除“亭亭”一词外,都是口语,“叶子出水很高”是写实的一笔,不需要修饰已经达到“准确”了。但作者不满足“摹形”,他要传荷叶之神。于是,抓荷叶的状态特征以裙作比,“亭亭”二字便成了点睛之笔,一位临风起舞的窈窕淑女的美姿出现了,那展开旋动的裙与硕大舒展的荷叶融合为一体,荷叶的动态美便跃然纸上,心形兼备。

请同学们也找这样的例句进行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理解。(100字即可)

先小组交流,后各小组推出2-3段质量更高的文字作全班展示,并说明推荐理由。

六、课堂小结

借景抒情:作者层次有序地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动静结合,运用鲜明的比喻,通感手法,由远及近,从里及外地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无边风光。作者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别出心裁的虚实为用,浓淡相宜地勾勒了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作者努力挖掘蕴含在大自然中的诗意,让声、光、色、味都透出神韵,共同点染荷塘月色绰约的风情。这样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不仅使作品富有诗情画意,也使作品具有情趣美。

语言美: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典雅清丽、新颖自然(朴实自然美)。《荷塘月色》保持了这一特色。朱自清很注重语言的锤炼,且以轻笔淡彩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荷塘月色》中动词与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准确而传神地渲染和强化了诗情画意(含蓄美),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音乐美)。

以学生小结为主,教师借助相关幻灯片做补充,并提示学生做笔记。

七、课后作业

1.背诵第4-6段。

2.书面完成练习二、三、四题。

3..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在某种意义上说,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是朱自清的一个“梦”。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反思】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的主旋律。这两堂课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自主预习,适时合作,积极探究,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求知欲和展示积极性得到满足。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明白了新课堂教学要学会巧妙“借力”。一、借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成果展示,教师能准确地调控课堂。二、借助学生的爱好特长,能增添课堂的情趣。三、借助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启发,学生能爬得更高,钻得更深。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与实践,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较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朗读、理解、品味、鉴赏,处处扣住文本,在学生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过程中,点滴地渗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的目标要素。

为了当好现代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促进者。我在课前做足工作。尽管这篇文章教过多次,但每一次都要反复品读文章,查阅资料积累教学素材,探究新的教法,总结更好的学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但从这两堂课看来,学生虽会积极质疑,但质疑的内容探究意义不大,今后还要加以训练。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看,【创读延伸】第二题就三校生而言设计得偏难,提示得不够。后来想想,其实可以拿陶渊明的“梦”、杜甫的“梦”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李桃丽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一)]

2.朱自清《荷塘月色》(股市版) 篇二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傍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前些天买进的股票,在这崩盘的世界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CPI渐渐地升高了,证券交易大厅内股民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看着行情,迷迷糊糊地选着黑马。我悄悄打开电脑,分析着行情。沿着屏幕,是一条曲折的K线走势。这是一只幽僻的股票,牛市里涨不上去,熊市里就更加惨烈。贴吧里,挤了许多股民,蓊蓊郁郁的。那骂街的,是些一直深套着的,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刚被套的股民。没有利好的晚上,这大盘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股票也还是套得死死的。

网上只我一个人,光看不说话。深市和沪市好像都是为我开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暴涨,也爱反弹;爱追高,也爱抄底。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迷茫的走势下,什么都可以买,什么都可以不买,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牛市里一定要买的股,一定要跟的风,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熊市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深不见底的蹦极好了。

曲曲折折的均线上面,堆砌的是厚厚的票子。票子出手很快,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密密的绿色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红光,有逆市涨停的,有止跌反弹的;正如一粒粒的红宝石,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阴风过处,送来点点安慰,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总之全不是你持仓的那几只。这时候权重股与指数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便被阴风吞没过去了。跌停股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跌停股底下是急速缩水的资本,遮住了,不能见一丝红色;而绿色却更见风致了。

资本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消逝在这一片绿色的海洋上。极度的恐慌蔓延在股市里。股价和指数仿佛在胆汁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噩梦,前方却有一团看似触手可及的希望,所以不愿醒来;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赚钱固不可少,赔钱也别有风味的。消息都是提前透出来的,高台跳水的中石油,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悲观的报表的陡直的阴线,却又像是落在梦里。各股的振幅并不均匀;但起与伏有着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贴吧里面,熙熙攘攘,密密麻麻都是股民,而赔钱的最多。这些股民将一个贴吧重重围住;只在凌晨小憩,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庄家留下的。股民的脸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庄家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图形上看隐隐约约的像是要反弹,只有些大意罢了。小道消息里也漏着一两点要涨的意向,没精打采的,是套得发绿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报纸上的理论家与网上的股评家;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新股发行的事情来了。新股是众人追抢的焦点,似乎很早就有,而中石油时最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申购新股的是冲动的少年,他们是开着小车,哼着小曲去的。申购新股的人不用说很多,还有那些没申购上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疯狂的季节。梁元帝《新股赋》里说得好:于是痴男怨女,狂砸猛取;股指徐回,盈不抵亏;汝未买而涨停,待欲卖已蒙灰。

可见当时申购新股的光景了。这真是烧钱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钱消受了。于是又记起《庄家曲》里的句子:做庄靡市秋,价压过人头;低头看股市,股民急如猴。

3.人教版荷塘月色 篇三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 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四)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 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五、作业: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差()差()别 参()见 差()劲 人参()差()遣 B.脉脉()的流水 山脉()脉()搏

2、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 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zhàn 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①chù ②chǔ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 ②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词(见注释)

教后记: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至于抒情是抒的什么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表现了愁闷的心境,有的认为表现了闲适的心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的愤激之情,有的认为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认为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认为作者表现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情绪笼罩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宁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热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学习教学资源店 http://xjzy.taobao.com您身边教与学资源专家!忽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在全文的。

4.荷塘月色说课 篇四

说课教师:龚鸿基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粤教版必修1)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入的皆为白话现代散文。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鉴赏领悟文章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掌握技巧。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精致夜色独具魅力别具一格。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通感)。作者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我觉得应该把课文当作学生鉴赏的范例。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是:①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②通过品读语言,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的难点是: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②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②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①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高中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也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赏析散文。教师也应该由初小阶段的分析讲解转向高中阶段的提问点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基于这两点,这一篇课文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讨论法、点拨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积极营造“合作”的和谐双边活动。

四、说学法

1、感情朗读法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背诵重点段落。

2、讨论总结法通过提问,引导自己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探究法学会自己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查阅资料法课前可查阅作者生平、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方面目标”,我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范读磁带。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生平及当时背景。主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框架、掌握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通感(特殊的比喻)。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鉴赏分析。第二课时: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与语境。

(一)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1948年8月,朱自清身患重病,宁可饿死,都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临死之前甚至谆谆嘱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要宁死不受异邦救济不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由此紧接着投放课件简单介绍作者生平和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1927年7月南方四一二政变朱自清:革命 反革命 逃避)。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过程,而且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只有在全面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入领悟、鉴赏。

(3)教师提问引导理清框架:①作者为什么会月夜独游荷塘?(全文感情基调文眼)②文章题目为《荷塘月色》,文中哪些段落写月夜荷塘及周围的景色?③ 由荷塘夜月下的景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3、仔细品读,赏析语段

经过朗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也理清了脉络。趁此引导他们挑出自己喜欢的最有体会的语段来品读。在预想中,多数学生会选重点的四、五、六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在学生各有偏爱的情况下,我引导他们欣赏四五自然段,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写作手法的揣摩。完了再分析《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体会全文体现出来的作者复杂的感情。)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比作雨伞不是更形象吗?(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以动写静,感受轻盈的动态美)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把“田田”换成“相连”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找出段落中的叠词、体会传神的韵律美)

(3)“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赋予荷花人的情态;拟人的情态美)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描绘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5)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哪些地方作者用了动态描写?(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6)文中作者把缕缕荷香比作什么?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妙不可言而非故弄玄虚。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7)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淡淡的喜悦)

(8)这里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哪些地方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转入第五段)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记录,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毕竟课堂是生成的,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可以预设。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应该紧紧扣住语言。)

在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教师可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致,来自于作家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

(9)根据自己对通感的理解,找出第五自然段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10)那些语句是对月色的正面描写?那些又是侧面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11)理解“泻”(铺)、“浮”(升)、“笼”(罩)等动词的妙处。(轻柔的动感情态)

4、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可找出文中写景、抒情的句子来。

5、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二)我接着再简单说说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继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1)叠词的运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2)体会“没精打采”、“渴睡人的眼”、“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淡淡的哀愁)

(3)蝉声蛙声的热闹与文章开头的宁静独处是否矛盾?(反衬;鸟鸣山更幽)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采莲赋》闹境反衬《西洲曲》采莲女的孤独忧愁----同是天涯之感

采莲女之愁:个人离愁,苦于孤寂思念朱自清之愁:忧国忧民,苦于医国无方。作者情感:颇不宁静—寻求解脱—无法排遣—思古幽情—无福消受—惦念江南

4、第二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① 背诵四、五、六段。

②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后页附预设板书设计)

附:预设板书设计

一、月夜出门

缘由:颇不宁静(感情基调文眼)

二、荷塘月色

来路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淡淡的喜悦

荷塘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叠词、比喻)

荷花:袅娜的开着羞涩的打着朵;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博喻)荷香:渺茫的歌声(通感)

月色正面:泻浮

侧面:叶子和花树影光与影

周围杨柳灯光心情: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哀愁

三、联想采莲

5.读《荷塘月色》有感 篇五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那样柔美与宁静,如诗如画如歌,更宛如那神话中的凌波仙子

“似曾在梦中见过那荷叶上滚动的露珠,在那皎洁月光下凌波摇曳的芙蓉。”这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

荷的特色是洁,月的特色是净。古往今来,荷花以它清雅脱俗独步人间,在荷塘月色中,虽然淡淡的喜悦中渗透着淡淡的忧愁,但无论是荷花还是月光,他们的境界让人为之陶然而动容。

在这硝烟弥漫的时代,如荷月般宁静的人已经太少了,虽然竞争是时代的特征,但保持一份坦然的心境与竞争没有必然的矛盾关系,人的精神境界的清与浊关键还在于人的情操和修为,人们可以在世俗生活的滚滚红尘中苟延残喘,也可以拨开浓雾,拥抱蓝天。

6.《荷塘月色》三美 篇六

一、画面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美轮美奂的画面

例如,作者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赋予荷叶灵动的美。又由于荷叶姿态十分舒展,所以作者用“舞女”来修饰。这样的比喻既显现出了荷叶灵动婉约的一面,又使人将荷叶与舞女联想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再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粒粒明珠”——像明珠一样晶莹洁白;“如碧天里的星星”——白花在绿叶衬托下,在月光照射下隐约闪烁,像碧天里的星星眨眼,因为是“零星的”,所以用了“点缀着”,这主要是从色彩的角度来描写荷花的,描绘了一副色彩缤纷的荷塘月色图。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新颖、奇特、优美、生动,它能给我们很多美的感受,同时也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二、音乐美:叠字的巧妙运用

《荷塘月色》多处运用叠字写景抒情,例如文章开头:“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日”原本是用来表示时间的名词,这里用了“日日”,表明经过荷塘次数之多,对荷塘的熟悉程度之深,重叠后有一种强调的意味在里面。“渐渐”表明时间之慢,这实际上也是“我”当时艰难度日的心境的写照。

第二段“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中的“蓊蓊郁郁”是双音节叠词,突出了夜晚荷塘的孤清冷静,更烘托出了“我”的心绪不宁。第五段专写月色,用“月光如流水一般”总领,“薄薄”写出了荷塘雾气笼罩的朦胧之感。“淡淡”和“弯弯”写出了荷塘的光影交错,意境优美。

总之,全文中叠字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朱自清的深厚的语言修养,也充分反映了汉语叠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特殊功能——音乐性、丰富性、形象性。

三、结构美:明暗线索交织,营造环形结构

1.现实世界——理想世界——现实世界

《荷塘月色》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烦乱不安。面对混乱的现实,作者不知该如何抉择,心中苦闷无比。作者在彷徨犹豫之际想到了荷塘,“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作者心目中的“另一个世界”或许就是他的理想中的乌托邦,文章的4——6自然段就是作者寻找宁静的产物。然而在寻找宁静的过程中,作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足见其内心的落寞。理想终归要回归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他的内心波动其实也是一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写照。这种心态反映在文章中,就好像是画了一个圆圈。

2.寻静——宁静——不宁静

作者为了寻得心灵的宁静,才“披了长衫,带上门出去”,一人行走于荷塘月色之中,陶醉于这无边无际的荷塘美景之中,希望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暂时解放。“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但是作者真的能通过这一隅荷塘来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一切的美好愿想终究是要回归到现实世界中的。作者的彷徨、无奈表现了在动乱年代不甘随波逐流却又没有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境。作者的内心从寻静到获得暂时的宁静,再到回归不宁静,恰好形成了一个环状结构。

《荷塘月色》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写景散文的经典,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达技巧,更是由于作者将自己的真情实感都一一外化在笔下的景物之中。《荷塘月色》的画面、音乐和结构无不美轮美奂,值得不断品味。

7.《荷塘月色》导学案 篇七

1.精读《荷塘月色》第四、五、六自然段,依照示例,初步评鉴写景语段,从语言角度提炼各自观点,标注旁批。

语言运用角度:用词、句式(长短句、整散句等)、音韵、语体色彩(文言、口语、书面)……

教师示例: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评鉴语1:该写景片段用语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在内容上,描写了微风拂过,荷塘中的流水泛起层层涟漪,紧挨的荷叶摇曳生姿的荷塘夜景。平白如话,不事雕琢,自然朴素却准确生动。例叠词“密密”“脉脉”既写出荷叶、流水之情态,又给人以可爱、柔美之感,“凝碧”“波痕”可看出作者观察尤为细致,精准而传神,似乎在读者眼前营造出朦胧、幽静的荷塘梦境,叫人沉醉。

评鉴语2:该片段在写景上过于细致,伤于精巧,“密密地挨着”“脉脉的流水”,这些言语太过软旧,导致整体上流于浮泛庸俗,缺乏新意,意境营造不可说幽微深邃,也不可形容之以疏朗开阔,如此观之,实在常人亦能作也。

选择语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评鉴语:(或以评鉴语1为例,或以评鉴语2为例,只需选择一个评价角度,即或优或劣)

评鉴语 该片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叶子的唯美。又比作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表现叶子的多姿多态,具有画面感和美感

2.慧眼如炬:以批判眼光,评鉴譬喻高下。

《荷塘月色》中作者一连用了十四个譬喻来写景,根据以下材料,归纳评判优秀譬喻的标准,并选择文中1-2处鉴赏作者运用比喻的优劣。

(1)比喻的运用,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2)比喻必须要贴切、形象、新鲜,不落俗套。(骆小所:《现代修辞学》)

(3)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老舍:《言语与风格》)

(4)事物的比喻虽然取材于经验和常识,却得新鲜,才能增强情感的力量。(朱自清:《新诗的进步》)

(5)比喻的基本矛盾是:相似点越明显,解读越容易,但新奇感、审美感越低;相反,相似点越晦涩,解读越困难,新奇感、审美感越高。比喻运用的得体性原则要求:在两者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过分追求新奇感、审美感,解读的困难叫读者无法承受,甚至导致歧义误解,这不可取。过分讨好读者,一味追求解读的方便,丧失了新奇感,减低了审美感,也是不可取的。(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评判标准 比喻要贴切,形象,有新鲜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赏析示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评析:此句实际有两个比喻,叶子比作裙,荷花比作舞女,正如花与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刺激读者想象的不仅仅是“裙子”,而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样一个整体,对“裙”的联想紧连着对“舞女”的联想。这个比喻只能算是贴切,算不上高明,因为将花与美人对举流行广泛,没有新奇感。同样,第二句的将“白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也只是平庸的比喻。

赏析示例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评析:以“牛乳”喻月光之白,仅仅取其形似而已;“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夜的朦胧,本体与喻体之间跨度很大,能给人新奇感。

譬喻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评析:用“渺茫的歌声”比喻缕缕清香,具有新奇感,嗅觉与听觉相结合。

譬喻2: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8.9.荷塘月色-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美读。通过听朗诵、自读、齐读、示范读等形式来体会 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掌握通感、排喻等修辞以及散文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阅读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本文写景特色、修辞手法和文章主旨以及谋篇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优美淡雅的意境,感受学习作者关心国事、忧国伤时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从景到境,从境到情。2.抓住几个重要语段,探究修辞方法,把握“兴寄”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阅读评点法、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文体简介

(一)概念

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二)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1)“形散”:取材广泛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2)“神不散”:立意方面,主题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三)鉴赏方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5.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四、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五、听课文录音,校正字音

乘(chãng)凉 煤屑(xiâ)踱(duó)独处(chǔ)的妙处(chù)颤(chàn)动 霎(shà)时 媛(yuán)女 纤(xiān)敛(liǎn)裾(jū)沾裳(shāng)嬉(xī)游

六、感知课文

1.思考:这篇文章在写什么?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每段在写什么?

题解:(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2)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了解我的游踪及感情线索。请大家找出体现作者游踪和感情线索的句子。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②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⑥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感情:不 宁 静——得 静——出 静 3.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明确: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是本文的文眼。“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篇。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这年,正是 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他自己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朱自清《哪里走》)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 命政变的愤懑;②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③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4.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结构: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使2、3段浑成一体。

②内容: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5.“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明确: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重点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6.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明确:“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在文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折过渡的作用,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这里暗示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7.第7段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作者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宁静又到不宁静,深切微妙地反映出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七、小结

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通人生的大题目”。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谓写尽了清华园荷塘月色这“一物之微”,但触通了人生什么大题目呢?

明确: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矛盾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体会到作者独处的矛盾心境,既有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又有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何这篇散文成为传诵之作,它到底好在哪里。

二、回顾课文结构

观荷缘起(第1-3段):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前往荷塘到的小路景物,行在小路的感受:心境的转折。

荷塘月色(第4-6段):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塘上月色:月光、月影

四周景色:树色、树梢、树缝、蝉鸣

月下遐思(第7-10段):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和《西洲曲》;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回到现实。

三、艺术手法鉴赏

1.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明确:第4段:月下的荷塘;第5段:塘上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2.作者怎样写景的?运用何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修辞)(1)比喻:具体形象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灵秀动人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①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②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④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小结:修辞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3.精读文本,学习鉴赏在散文中如何精准地使用动词。

①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⑤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思考: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明确:(1)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2)“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此外,“画”字——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

1.本文写景的特点:(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荷塘写“活”。(3)虚实结合,浓淡相间,透出神韵。2.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1)比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2)拟人: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3)通感: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4)动词: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5)叠词: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五、拓展延伸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余光中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全优课堂》本课所有内容。

2.把你认为本文写的最好的语句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并作简要赏析。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辞采华丽。多用修辞,尤其是排喻和通感的妙用,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善用动词,可谓一字传神。其次,本文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典型范例,触景生情,联想追怀,由不静而入静再出静,流淌着忧国伤时之爱国情怀,尽显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所见所为,所思所忆,所感所想,珠联璧合而成佳作名篇。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美文欣赏。

鉴赏语言、鉴赏情感、鉴赏谋篇布局。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从景到境,从境到情。重点鉴赏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两段,掌握寓情于景的方法和散文的写法,把握“兴寄”过程和读书出入法。

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本文,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荷塘月色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忧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生境界,提高学上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从而很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态自然,知识渊博,旁征博引。

2.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3.能做到讲练结合,注重双基,讲解深刻,点拨恰如其分。

4.合理熟练使用课件,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效显著。

9.浅析《荷塘月色》的意境 篇九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堪称散文意境创造的经典之作。朱自清通过精美绝伦的景物描写,将其郁结的心声艺术地折射给读者,通过文中营造的幽静深远的意境,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怀,让读者在品味作者清丽优美的语言的同时,也接受了优美意境的艺术洗礼。

作者是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渴望光明和进步。然而面对血与火的交战,一介文弱书生的他却又没有参加实际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作者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却只能在现实面前徘徊,只有在幻灭中苦涩地咀嚼自己的矛盾与痛苦的心情,被动地感受着时代的重压。时局的困扰,现实的黑暗,使他活得太沉重了,他需要片刻的开脱,希望有一个让精神暂时逃避、思想得以暂时休憩的自我空间。于是,作者把这种向往之情融进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之中,摒弃尘世的喧嚣,力求心境的宁静。

作者把一切景物都描写的那样轻柔淡雅、恬静优美,期望营造一方可供精神喘息的净土,文中到处弥漫着宁静淡雅、温馨舒畅的韵律和情趣,这种柔美雅静的景物描写与作者不满现实世界,追求“恬淡自适”的意境相契合。“我”在月下自由独处、尽情地受用的这个“另一世界”正是作者心境的一种追求,是作者移情于景、借写景来抒情,让物我反复交融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

在这个清幽恬静的月下世界里,“我”可以尽情地放下生活的困扰和现实的负重,身心可以在迷人的夜景中逍遥自在。“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什么都可以不想”,只剩下一个人独处的妙处,跟着作者的思路,置身于作者营造的梦幻般的境界,人们不禁也和作者一齐放开心怀,轻松地徜徉在没有烦恼与喧嚣的尘外世界里。

《荷塘月色》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充满了一种淳朴至诚的情感。然而,在这种情感后面,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一份厚重的历史和现实的承载。正是这份真挚厚实的感情被悄然无声地外化在令人惊叹的精美描写中,景物才被情意化成,而变成诗意盎然的意境,作者不露痕迹地在意境的营造中托寓了 自己的情思。

《荷塘月色》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荷花和月色,可是作者把大多笔墨都用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去荷塘的路“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静的路”。把路写得如此蜿蜒幽静,目的就是为了营造文中“恬淡自适”的意境。郁闷的“我”,踟躇在月色下,心绪正是通过这条幽静的小路,由内心的不宁静来到宁静的月下荷塘的。作者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不说荷叶如何茂盛挺拔,而是说荷叶宛如玉女临风,舞裙飘曳,将荷叶的丰姿写得轻盈柔美,飘逸洒脱,也是为了营造文中“恬淡自适”的意境。再看月下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里不写荷花如何绚烂艳丽,却从其他方面细腻地描绘荷花的清丽幽雅。先是荷花的姿态:如少女娉娉婷婷,婀娜多姿;再写荷花的神态:犹如含羞女子,娇羞妩媚;接着是荷花的颜色:像玉盘里的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蓝天里的星星那样闪烁着柔和的亮光,又如刚出浴的美女,那样温润纯洁;最后写荷花的香味,如随风飘来的歌曲若有若无,那样飘渺悠远,沁人心脾。作者千方百计把荷花的神态色香写得如此轻柔娇媚,同样还是为了营造文中“恬淡自适”的意境。

作者是这样写荷花的,同样也是这样写月色的:“月光也是淡淡的”、“如流水一般”。既非皓月当空,也非晦月深沉,而是淡淡的,如脉脉的流水,多么清净淡雅。还有远处“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近处“稀疏斑驳的倩影”,路旁一两点“没精打彩的像渴睡人的眼”似的路灯,用“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确实是一处放飞思绪的胜地。正是因为一切景物描写都围绕着静谧的意境来描绘,所以所描绘出来的景物必然又同时染上意境具有的共同特色。因此,文中“恬淡自适”的意境才会如此鲜明和谐,深邃悠远。

即使谴词造句也是为营造意境而服务的。如“月光如流水一样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用“流水”来比喻月光,不明不暗,不浓不淡,紧扣柔和恬淡的文中意境。用“静静地泻”既写出了夜深人静的环境,又描写出了温柔娴静的月色,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荷塘的寂静和月色的柔美。一个“浮起”,顿时烘托出一个月色轻笼的梦幻般的境界。这类词语的运用,成功地营造出作者心驰神往的那种安谧静穆的环境氛围。

10.荷塘月色 篇十

《荷塘月色》就是朱先生的又一篇散文中的经典美文,下面我就要说说我对《荷》的一点肤浅理解和感悟,以及我讲授这篇课文的一些设想。我主要讲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标题有形有色,体现图画美

标题由两个名词自然组合构成一个偏正短语,它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有形有色的图画,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似乎让读者眼前浮现出由绿色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皎洁的月光所组成的一幅清新的夏夜荷塘图。这个命题还巧妙地点明了本文写作内容的季节,时间,地点,景物。(荷叶——夏季,月色——晚上,荷塘——地点,“荷塘月色”概括全文主要景物,)简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信息。

二.结构成显圆型,体现图形美

通读全文,我们去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我们会发现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

1.作者行踪:出门——小径——荷塘——归来(进门)

[空间外结构]

2.作者情感:不静——求静——得静——出静(不静)

[思想内结构]

这篇文章的结构精美縝密,段落的划分比较灵活。

“五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1)在院子里,写院内外景色,点明作者心境,为下文定下情感基调。

第二个场景:(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

第三个场景:(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

第四个场景:(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

第五个场景:(7-完)回家路上,忆江南采莲盛况对比现实淡淡的凄凉。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

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学生朗读4,5,6自然段加以体会]

文章第7自然段开始笔锋一转,由前面按空间顺序写景抒情,转向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联想南朝江南采莲的热闹场面,与现实心境作对比,表明作者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与苦闷情绪,同时表现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一段又写那晚的情景,“推门”与前文的“带上门”遥相呼应,自然结尾,干净利落而又余味无穷。文章写作思维十分活跃。

三.主题深刻含蓄,体现意境美

主旨和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要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必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选择题材的用意。首先,从背景看:本(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文写于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当时正是中国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时候,中国军阀割据,国共第一次合作不久,国民党就背叛革命,发动叛乱,不少革命志士惨遭血腥屠杀,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工人300余人,七.一五汪精卫集团叛变,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作为民主战士的朱自清,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极为担忧,这就是作者在文章开头所交代的“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描写一个幽静美丽的荷塘,来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理历程,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彷徨,苦闷;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从题材看:本文以“荷花”,“明月”为重点题材,“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不蔓不枝,可谓性格高洁,“明月”离俗尘而高挂,象征明净圣洁,古人常以二者比喻人的坚贞志向和节操,我想,在这里朱自清独巨匠心,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用古典文学的传统手法,目的是委婉曲折地谱写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那特定的时代环境里的一曲心灵之歌,所以,我们不能把《荷》仅仅看作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更不能把它说成是作者逃避现实斗争的写照,因为朱先生在他其他的文章中就表明了这一观点,(教材后的资料)因此,本文的主题和情感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

作者怀着“颇不宁静”(忧国忧民)的心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和抒情,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当时污浊颓废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未找到正确道路的苦闷情绪,同时也表明了作者保持高洁情操,不与丑恶同流合污的志向。

板书:描绘荷塘月色奇景

抒发对社会的不满和苦闷

意境美

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表明高洁坚贞的志向和情操

四.语言清新凝炼,体现艺术美

[以4,5,6自然段的具体例句说明]

修辞和表现手法:比喻 拟人

通感

对比

烘托

艺术美

用字用词:

动词

活用

叠词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熟悉课文,谈阅读体会,教师讲题目和结构。

第二课时,师生共同赏析课文,重点理解分析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

六.教法和学法设计:

1.教法体现课改理念,教师为主导,激发思维,学生是主体,参与学习。用课件展示 “背景资料”,启发式教学。

2.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堂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课后练习,进行写作片段练习,大量阅读散文。

结束语:

以上我从六个方面讲了自己对《荷》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我讲授该文的教学设想,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指正。好的文章总是给人常读常新的感受,只要我们去深入

您可以访问本网()查看更多与本文《《荷塘月色》说课案》相关的文章。荷塘月色》是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财经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

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

“题好文一半” 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 的特点。

11.《荷塘月色》说课稿 篇十一

一教材位置

《荷塘月色》位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希望能够用这堂课的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唤醒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意识,让这堂课成为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的过程。

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从生命教育的立场出发,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列有以下三项重要内容:

一、课堂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二、课堂有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三、课堂有师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细腻、传神,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等是本课的重点。找出作者与历代文人在精神内涵的相通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四个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法中抓写景角度、分析行文线索、通过“通感”揣摩语言等方式抓取关键语句。

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本文准备采用讲解

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品味作者的深层情感。

四、学法:

本课重在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1采用朗读法文章基调、读出感受、读出节奏。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去感受。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2、讲解过程中示范和点拨。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的学习。

4、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五、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2释题,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3诵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设计意图:涵咏法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整体感知:我感悟到这里的美,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设计意图:课堂上创设话题情境,通过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相互撞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训练创新能力。回答可以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用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味,获取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的?学生回答可能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

三、研读:结合时代背景,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明白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

找出文眼,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

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四、讲读: 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南,实是一次忘情的精神漫游。那夜月色下的作者,经历的实是一次渴望忘情又终忘情无方的精神漫游。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

心情: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 荷波

荷塘月色月色正面写反衬

荷塘四周静态动态

远景仰视平视

主题:想到六朝采莲的风俗,朱自清先生从古代百姓那里找到了人生的导师,他的心里终于恢复了多日不见的宁静。于是,他“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平静地结

束了这次心灵的洗礼。

在于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之中。在如诗如画的荷塘边,作者远离外界的浮躁与喧嚣,独辟一角宁静的天空,在荷花、荷叶前面,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作者得到一次顿悟,看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高贵,意识到了人的自尊、自信和自由。荷花在黑夜之中,依然如此美丽;我们的民族从古至今,经历了多少劫难,但生命依然源源不息。

上一篇: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光电)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下一篇:公司技术人员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