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设计研修日志(10篇)
1.微课设计研修日志 篇一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设计研修日志
黄金莹
9月29日上午,听完北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廖道文教授所讲的“初中英语听说课要领及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课,我对听说课的教学设计有了一些新的了解。
首先,我了解到听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如听力教学理解有偏差,听力目标不明确;听力教学过程不完整;重难点不突出;听说环节割裂等。我才发现自己的问题要领是听说环节割裂了。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控制性的“说”和非控制性的说我的都不多;教学设计业没有什么梯度。
其次,我学会了听的训练模式即听前、听中、听后模式。在各个环节应当适当处理听力材料和活动如听后可以设计仿写、复述、讨论写作意图等。
再次,我了解到说的模式有:控制性的说、半控制性的说和非控制性的说。说也要“梯度”要有层次,不可一味单调的训练模式,多想办法,不论上什么课,到后面应进行归纳,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且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才好,规则是常操先练,后归纳。听说课的教学基本模式先说—后听—再说;说的好即听得好!
最后,廖老师给我们总结了听说课“24字”教学要领。即导入要新;情景要真;分析要简;以说导听;以听助说;听说同题。
可以说,听了廖老师的一上午的课,胜教十年书!
2.课改研修日志 篇二
7、8岁的儿童,他们天真活泼、好说、好动、好奇、好胜、注意力时间短,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抽象的事物不易接受。在工作中,我深知:只有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依据,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促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得以充分体现。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感人、潜移默化 六、七岁的孩子,脸蛋红彤彤的,上课时睁着一双大眼睛,天真无邪,我真从心底里喜欢他们!一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天使,笑意就不禁从心底升起也在我的嘴角眉梢漾开来了。
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教师语言的形象性。上课时,如果老师语言生硬,教材、教具组织得不好,或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的思想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小差”;如果教师说话语调没有抑扬顿挫,语言呆板单调,那就会引起学生大脑皮层抑制,注意力涣散。所以一上课,我就注意语言的感染力,特别爱用一番满腔热情、充满激情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恰到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我适时将自己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引导多方验证。让学生感到了我是在与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是他们学习的亲密伙伴。在学生圆满地回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时,我及时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精彩”,“真聪明,老师感谢你教会同学这个知识”等口头表扬。每当学生对问题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我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根据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奋、疑惑沉思、惊讶等表情。我就作出赞许或给出一个会心的微笑,促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促进各种智力活动的展开,同时也让学生从老师的目光中获得许多许多。与此同时,我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孩子采用不同要求,只要孩子有了进步就通过师生的评价来肯定,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中克服不足。
(二)诱导激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被动学习,而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新世纪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如在教学观念上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要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即由数学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数学探索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探索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个性品质,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地发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我在教学新知前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意造成认识矛盾冲突,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去学。如教学 “乘法初步认识”时,我先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做个数学游戏”,一听“游戏”二字,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又接着说:“只要同学们说出几个相同数相加,老师立即就能说出它们的和,不信,试试看。”学生争先恐后地报数,我脱口而出。这时,老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神”,惊叹之余,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满腔热情,迅速进入要学新知的状态。有一本书中曾这样说过:“我听说了,可能会忘记;我看到了,可能会记住;我做到了,一定会记住。”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能说的,就让他自己说,学生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教师要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相信学生能学好。为此,我的做法是:
1、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不仅要让学生的手、脑参与学习过程,还要让学生的眼、耳、口协调参与学习过程。这也是使学生会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我首先教会学生“听讲”,用儿童化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使学生愿听、爱听。以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如教具、画片、多媒体课件等),使学生爱听、爱看、想看。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说一说怎样摆,想一想为什么这样摆。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解放了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会看;解放了学生的耳朵,使他们会听;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使他们会想;解放了学生的嘴巴,使他们会说;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使他们会做;解放了学生的心灵,使之愉悦。
2、使学生会质疑问难。
俗话说:“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石。教会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常在学生模糊的地方有意设疑,制造悬念,激起学生讨论。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如出示一把折扇,让学生找角,于是有好多学生都认为折扇边缘与扇柄之间组成角,即使有个别学生认为不是角,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此时,我故意制造悬念,继续进行找角、折角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初步、直观地感知角的两边直直的,顶点尖尖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判断上面留下的疑问。这时的学生有感而发,就有话可说了。如:折扇边缘不直,角的两边应该是直直的。通过这样的质疑问难,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先让学生试画,然后集体评价,再看书自学书上的画法,最后我提出:“把自己看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小组讨论、解决,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于是,针对书上讲的“角的画法”这一段话,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画角时,为什么要从一点起?”话音刚落,就有好几个学生急不可待地说:“如果不从一点起,就没有同一顶点了。”又有学生接着问“为什么要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为什么要沿直尺边画”等等,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如果方向相同,就不能组成角”“如果不沿直尺边画,而是随便画,就很难画直”等等。多好的回答啊!多么会提问题啊!我情不自禁地表扬了他们。这哪里是在上课,分明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三)展示数学魅力,让学生体验成功
1、张开“爱”的翅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儿童从家庭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师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热爱学生是为人师者最重要的品格。“师爱”犹似母爱,又胜似母爱。“师爱”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教学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学生通往成功不可少的“润滑剂”。在教学实践中我最想跟同行们说的一句话是:“请不要吝啬你的爱,特别是对学困生的爱”。
少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有多方面。不外乎来自对“枯燥”教学的厌烦,对远离生活实际所谓“数学式题”的反感,当然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的人为因素。因此,不论在课上或课下,我都要给学生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那么,绝大多数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发展。
2、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变“抽象”数学为“生活”的数学 在传统的观念中,数学是抽象,严谨的,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以形象,直观为主,从而形成“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组织教学,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索,理解新知,在实际运用中把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进而体验成功,那么数学的魅力就能展示无疑,就变成学生的一种需要。
(四)加强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兴趣是对所学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愈浓求知欲愈强,参与意识就愈高。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在动力,是参与学习的前提。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我常借助儿童的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法”或通过“自学生疑”、“认知冲突”等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安排了三大环节;⑴、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边出示电脑情境图(砖厂有很多砖,每堆砖9块,小熊正用加法数得满头大汗)边讲故事,最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样的数学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计算简便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9的乘法口诀》。⑵、利用学法,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运用已学过的“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运用口诀“做一做”。⑶、联系生活,应用知识。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9的乘法口诀”,怎样运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再让学生做“松鼠买松果”的开放练习。这样做,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迅速切入重点,又防止产生暗示性思维定势和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有些内容靠静态的实物,图画和详尽的讲解,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教师若能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直观的电教手段,创设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取得化难为易的效果。如在《图形和变换》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教师形象的语言,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随着我的指引,马上对平移和旋转的图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本节课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亮出了一位时光老人,生动的画面,配上时光老人可亲的话语,使学生摆脱了单调,枯燥的全课总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理清了全课的学习内容,把整节课再次推向高潮。
(五)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老师要精于教书,还要勤于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单单是上好课、教好书还不够,还要育好人。在教学中,我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教材插图: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小湖、和平广场、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等。还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肯定与表扬他们身上积极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浮躁心理,学习控制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与困难,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帮助他们学习共处,形成创新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3.高中生物研修日志 篇三
我认为,生物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应教导他们的学生经常留意身边的生物科学。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与我们日常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及周围中处处有生物,处处是生物,处处都有生物科学的意识。寻常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啤酒发酵原理,重大的有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克隆技术;小到伤口感染,大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轻微的有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各种生物,严重的有曾经风靡全球的SARS病毒„„这一切无不说明生物及其作用范围之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所以,生物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必须把生物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生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教学主体(学生)的切身经历、体验联系起来。因此,就我们学校目前所倡导的“生本教育”模式和理念,我也经常和同事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本教育固然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是‘生’绝不仅仅表述为学生,也可指生命、生活等意思。”既然如此,生物学就承载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以生本教育引领生物教学!
通过网上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1、生物教学首先贵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我们一开始给学生上生物课,就可以讲述一下“生物科学和我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让学生共同来探讨一下我国随着人口增长而接踵而来严峻的粮食问题、有效解决粮食问题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产品、以及近来南方医科大学最新启动的“中
国数字人男1号”„„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课本说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与憧憬,让他们知道我们接下来的整个学期都是围绕《遗传与进化》进行学习,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为后续的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物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经常联系课本上一些相关的内容,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地枚举一些例子,例如“‘猫不吃老鼠便成为变瞎猫’、‘松土也是造成是目前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质壁分离一定发生在有液泡的植物细胞?’”等例子,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把学生的正确观点总结在一起,给他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筛选和凝炼,并给出一个正确的诠释。这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使学生们听得津津乐道,也使他们的思想观点在争论中得到碰撞与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日常生物现象的能力,而我们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做调查报告。新课程理念比较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我们生物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上网去搜索资料,查找、分析与汇总信息。上个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些比较具有实
际意义的实际活动,比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和统计》、我县特有生物物种的调查》、《在校学生高度近视比例的调查分析》、《灵山的植被的考察》、《我校学生在校吃零食情况的调查》等等,虽然这些调查报告显得有点稚嫩和不够完善,但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拓的视野和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使得我们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4、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一些学有余力,对生物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培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多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为中考的生地综合考试作准备,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高中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于如何通过生物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和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在信息万变的时代中,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加强生物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0世纪后期,生物科学在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一般来说,新生的交叉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未来科学的先驱,而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正是产生这些新生科学学科启蒙思想的沃土。因此,我们一线教师更应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力求站在一个高的视点来纵横生物学与其它各门自然学科的联系。比如,比如说学习生态系统中就有关于了解生态系统知识的综合性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必须结合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学习,效果会更好。
6、充分利用有限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生物学课程的新课标教材容量大,涵盖了必修1.2.3.4册四本教材内容,但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每周只有两节,我们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而学生本身在生物方面花的时间就很少,也不太重视。经常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成绩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只有抓住50分钟的课堂这块主阵地,才能获得主动,取得好成绩。因而,我们可以在上新课前的5分钟对前面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生理过程等加以温故,疏通整个知识章节的脉络结构,以求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效果。
我认为,生物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应教导他们的学生经常留意身边的生物科学。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与我们日常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寻常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啤酒发酵原理,重大的有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克隆技术;小到伤口感染,大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切无不说明生物及其作用范围之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网上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1、生物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经常联系课本上一些相关的内容,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地枚举一些例子,例如松土也是造成是目前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质壁分离一定发生在有液泡的植
物细胞?等例子,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把学生的正确观点总结在一起,给他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筛选和凝炼,并给出一个正确的诠释。
2、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做调查报告。新课程理念比较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我们生物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上网去搜索资料,查找、分析与汇总信息。
4.网络培训研修日志 篇四
这次暑假网络继续教育培训,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要加强基本功的新修炼,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所以,我对这次网络培训比较满意。
这次培训对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很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使我们有能力更好的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我认识到做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段时间的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 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信息技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3.观念上的更新
本次网络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计算机的使用在往常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进行文本操作的工具而已,本来我平时也不太注意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总是有了问题就打电话求助,从没有想过要自己去掌握这样的技术。
4.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培训中,教师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不仅教给我们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旧知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
5.国培研修日志 篇五
研修内容: 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
研修方式:网络
学习内容:
一、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组织实施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功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保证;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制定和把握。
二、着重讨论三个问题:
1.把握初中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⑴要把帮助学生形成的最基本的化学观念放在第一位;
⑵要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科学最基础的核心内容;
⑶要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这样建构教学内容体系,怎样选编教学内容。
2.了解初中学生化学学科知识认识发展的规律。
3.有效的设计与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从比较熟悉的自然、生产、生活中感知化学事物、领悟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⑵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化学学科知识、技能,提高探究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⑶探索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形成科学的概念。
⑷注意处理好学生学与教的关系,运用多样的学习评价手段,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
⑸运用教学智慧,处理好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开放性与实效性、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进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的思考:我们要不断第更新教学理念、自觉实践新课程;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和总结教学经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经常与学生谈心沟通;加强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自身发展。
我的问题:我已经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对这种理念的有一些感悟,但是还没有成为我的一种素质。如何在实践中使新课程理念的组织与实验成为我的一种素养呢?
我对今天的这次的研修感到比较满意。
6.初中物理研修日志 篇六
初期是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网络学习,但是现在从中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网络学习就是一种,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研修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突破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习兴趣。物理学科与别的学科不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看”和“做”,它还得想--思考,正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得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这些的问题:①
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② 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我们的实验条件是让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的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各种物体表面滑行,实验现象是发现滑行的距离不等,而实验结论是通过抽象的理想化的思维得出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这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不一样。所以这仅*简单的“看”和“做”是不行的,还得仔细思考:物体已经在运动--有一个速度了,所受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得越远,要是没有阻力呢? ③
在讲“光的反射”时,我们也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假如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走进一间屋子里,里面的东西你是否能看到呢?”学生回答:“不能”。“那怎样才能看到它们呢?”学生回答:“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内东西”。“不错,很聪明!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为什么打开了灯就能看屋内东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创设这样情境,就能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有趣的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愿学、乐学,而且还能学好,学活。
二、注重探索,重视实验,掌握概念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实验具有客观真实性,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为上升理性认识打好基础;还能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尽量做好所有演示实验,尽可能也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我就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碗筷和硬币。让他们做了3个实验:① 往空碗里倒水,观察碗底倒水前与倒水后有什么不同?② 在盛满水的碗中,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筷子有什么变化?③ 在空碗里放一枚硬币,调整视线的位置,使眼睛刚刚好看不到硬币。这时,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让另一个同学再往碗里慢慢地倒水(不要让水冲动硬币的位置),随着水位的上升,观察者又会发现什么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学生们就能看见碗底“变浅”、筷子“折弯”和硬币“升高”了,这些都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折射现象。从而加深了对光折射的认识。实验后,组织各组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在做实验的同时,不仅要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还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同时在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设计实验等方面也要作必要的指导。课外时也可以增加一些辅助实验,然后再集中讨论,看谁制作产品最好,并且找出它们的优点。从而再去改进自己的设计。因此,实验对学生学好物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实验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决不能“用嘴做实验”。
学习初中物理,掌握基本概念是关键。听课的时候要学会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① 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它是怎样提出来的。② 了解概念的表达方式。③ 弄清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④ 弄懂概念应用的范围和条件。这样学习基本物理概念,就算抓住了要领。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听物理概念课。
(1)将物理概念层次化
很多物理概念往往有多层含义,概念的层次化就是将其复杂的内涵分解为多个层次,让学生一层一层逐步认识,最后综合各个层次的内容,得到一个完整的定义。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一层:物体是做直线运动(体现“直”字)
第二层: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体现“变”字)
第三层: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体现“匀”字)
得出定义: “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均相等,这样的速度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不管概念分几层,也不管各层之间是平行关系还是层层递进关系,你听课的时候只要将各层的含义分开,将每一层含义弄清即可。
另外,概念的内容有轻有重,分层就应该有主有次。在听课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抓住重点的反应本质属性的内容,并加以强调,区别那些非本质、容易混淆的现象。
例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一层: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举例汽车的各种运动情况:静止→运动;运动→静止;速度逐渐变小,速度逐渐变大等等)。
第二层:力的作用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举例汽车左转弯、右转弯;骑自行车转弯等等)。
第三层: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也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精讲精练,源以生活
7.生物研修日志 篇七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备课的重头戏,导入是其中第一个环节,“良好的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犹如优美乐曲中的前奏、精彩戏曲中的序幕,能够起到创设教学情景、揭示教学内容的作用,从而为上好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不仅仅是宣告一节课的内容,更是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导入的一些尝试。
一、视觉的感受——图片的直观导入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图片,马上就会产生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今天又要学习什么内容了?”由此,自己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1、通过课本相关图片导入
例如:在学习与免疫有关的疾病这节课,上课首先直接展示艾滋病感染者的图片,通过图片学生会感受到艾滋病患者的痛苦、病毒对身体的摧残。学生就会产生是什么原因使人的身体受到这样严重的摧残如何预防?等等一些疑问。让学生一上课就关注这种疾病的病因,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
2、热点、焦点新闻图片导入
例如:在人与生物圈的教学中,要关注大气污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的环境问题,直接告诉学生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造成的,学生印象不深。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我就展示了宝马汽车、我国生产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将来买什么样的汽车?自己选择车的标准是什么?根据学生的选择做出我自己的评价,引导学生本着节能环保的标准准购车,同时根据为什么要选择节能环保的车,引出我们关注环境问题,即“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样学生通过图片的引导,发现自己对“温室效应”的认识还不全面,激发学生要认真的去学习本节课的能容。
二、视听的感受——影音资料导入
影音资料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受,多重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关注相关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的办法,这样有利于课堂学到的相关知识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人与生物圈这节课时,上课就直接播放我国南方出现的“疯长的一枝黄花”,以及有关“紫茎泽兰”泛滥成灾的新闻采访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后果。使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原有物种受到侵袭,引起学生关注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等有关的环境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用那些知识来解决,引起学生对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关注,进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三、身临其境——学生实验观察导入
通过实验的过程中或结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起思考,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形成一条学习链索:实验→惊奇→兴趣→产生学习积极性(→学习需要)→探索(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能力。(产生自豪感)
例如:在讲述“渗透吸水”这一知识点时,自己提前一天让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实验,实验过程是:准备两个大小相似的马铃薯,并在马铃薯上挖两个大小相同的洞,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30%的蔗糖溶液,标记初始液面高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参与实验的学生先介绍操作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放清水的液面下降,放蔗糖的则液面上升;放清水的马铃薯硬,放蔗糖的马铃薯软。)再联系日常生活中,给蔬菜喷洒清水能保持新鲜,而腌制咸菜时会出现大量的水渗出等现象,使学生建立一个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失水,在低浓度溶液中吸水的基本印象,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半透膜的实验来揭示渗透吸水的实质。
四、通过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导入
通过生产、生活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新技术或者新产品等,启发学生关注生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法
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提前一个月让三到四名学生在自己的教室养一盆观赏叶类的花,要求他们注意给花及时浇水,不要改变花盆的方向和位置,注意观察茎的生长方向。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让学生直接观察这盆花的茎生长方向,会看到茎是朝向窗户的方向生长的。然后就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种植的花卉总是朝着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呢?”在学生初步讨论之后,教师进一步设问:“什么物质与这种现象有关呢?”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2、知识能创造财富——生产技术应用导入
在讲授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时,利用投影展示在一次农业成果展中的一棵:“番茄树”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这棵“番茄树”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番茄在长势、产量方面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长得高大,产量高”,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棵“番茄树”能够在无土的条件下很好生长,下面的培养液为它提供了那些营养?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学生可以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去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最终得到结论,植物生长需要的是矿质元素和水,结合矿质元素的吸收原理,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什么还要注意通入一定量空气。
五、形象、幽默的语言导入
用成语、谚语可以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地表述出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生物学理论,而且更能体现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的转化。例如:
1、以“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形象的语言描绘美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要想有这样美好的环境,创造这样的环境,就要明确优美的环境由什么成分组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作用?然后就可以导入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相关内容。
2、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这样的谚语,描绘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需要我们学习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导出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谚语,让学生明确为什么种瓜不能得豆?实质是生物种族的延续,进而导出生物的遗传问题;
4、以“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谚语,学生去思考同一种生物为什么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进而导出生物的变异相关的内容。
六、人文科学的感受——名人逸事、科学家生平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相关的科学家的新闻、逸事、生平等具体事例,从这些事例中找到“切入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再步步深入,展开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另外,生动形象的事例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1、例如:高中《生物全一册》第一章第三节《免疫》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首先在引言中简要讲述了人类通过接种人痘或牛痘与天花作斗争这一历史背景,以使学生理解科学家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兴趣。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高考在即的高三学生来说会显得苍白无力。鉴于此,我收集了部分历史资料,制成了一套高质量的幻灯片,并配以讲解,使历史情境得以再现。教学中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习者向选择性注意。
2、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规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孟德尔的生平,由此引出高二阶段所要学习的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这样,学生不但明白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也会想知道孟德尔当时是怎么进行遗传实验的,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8.国培研修日志 篇八
(一)国培回来后,又在网上学习了刘晓枚教授的讲座,感觉非常亲切,又有了在学校培训时的感觉,也可以一遍一遍的听自己不太懂的内容,更深入的体会到到课标的重要。
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从课程的总的方面,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还有新技术,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其中第一条: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条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的阐述,就是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在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一个什么样的数学教育,使他在数学方面,获得什么样的发展,这里边强调的一个是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成长,是整个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另外他重要的是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打基础的阶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打好基础,而数学是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数学,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比如有一次我穿着自己做的群子上班,学生问我:老师您的裙子真漂亮,是新买的吧!我就说:猜错了,这是我自己做的。学生很诧异,接着说:老师您手真巧。我顺势就说:错了,不是我手巧,是我会数学知识,衣服实际就说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学好了数学,你也可以给自己做自己喜欢的衣服。其实很简单。学生说,老师您三句话离不开本行。我说:是生活中都是数学,你们每天都在生活中接触数学,发展数学,只是没有发现。后来,我在讲圆这一章,讲侧面展开图的时候,特意又拿出这件事,讲解说明,学生兴趣盎然,感觉那些爱美的小女生,眼睛好亮,全班同学也是积极性跟着调动了起来。感觉很成功,对于我们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我确实是体会深刻。
9.教师研修日志 篇九
一、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要有文化
英国的泰勒这样解释文化:“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我感觉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独特的文化,便犹如一个人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绵延的生命力。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二、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硬要素”文化
学校的硬要素指的是拥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组织制度,这套制度应该是公平的、合理的、民主的、科学的。这套制度的建立者应该是全校师生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随便制定的。
三、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软要素”文化
学校的“软要素”文化指的是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有着独特的文化、素质、信仰等。例如元甲学校的武术文化,普洱中学的茶文化以及由茶文化,上海七色花小学的美丽课堂与艺术教育,还有我们济源市王庄小学的读书文化、习作文化,坡头二小的军营文化等。这些软文化可以让在这所学校生活的师生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影响终身,形成个性。
四、学校文化需要既“濡化”又“涵化”
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濡化”是指在同一文化群体中,通过部分有意识、部分无意识的学习,年轻一代在老一辈指示、引导或强制下接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过程。例如学校的已经形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我们就要“濡化”。
“涵化”是指不同文化的人群,因为持久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在已有独特文化的基础上重新构建。
这里要注意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一味地“濡化”拒绝“涵化”,这是封闭,僵化,很容易走向单质化,甚至消亡。清朝由“帝国”沦为人人欺负的殖民地,就是太拒绝“涵化”。
二是抛弃“濡化”一味地“涵化”,这样消亡更快。完全抛弃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要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就需要在濡化和涵化之间有所选择,有所倚重,形成积极的新文化。
10.小学数学研修日志 篇十
数学是小学一门主要的基础课,数学课堂教学既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运用数学教学语言是数学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最主要的手段。因此,加快数学课程的改革,使之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水平,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必须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对当前课堂中”小组合作”现象的思考.在本次会议中,听取了于科长所作的报告.在于科长的报告中,对当前比较流行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合作”到”合座”,从制造”霸语权”,到”流于表面”.一直到问题的解决举例,都给我们指出了以后组织此次活动要注意的问题.二.听.想.讨.说.论
在此次会议上,通过听8位教师的课,老师们把想到的看到的在晚上分组研讨中,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解决的方案.作课老师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就研讨的内容进行了反馈和总结,并随时通过教师们的提问,来进行了解答和辩论.可以说,通过这几个环节的研讨,让作课教师和参会的全体老师们,都对本节课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确实达到了于科长组织此次会议的目的----“同研究、共成长”.老师们都说,此次会议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会议,是一个务实的会议.三.学习的危机感.在此次会议上,不但有老数学人,还有年轻的大学生们.说实话,总感觉他们还年轻,心里是比较轻视的.可是从几次讨论和发言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年轻的力量,他们不仅仅是年轻,也有着一些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老师不能即当裁判员,也当运动员”这是他们的见解,虽然有点偏激,但是也可能从中看出,他们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对专家的不盲从,不迷信;我想,用不了几年,他们如果能始终保持这种怀疑的精神,他们一定会成长的很快很快.我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加强学习,那几年以后,也许,我们就会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四.加强自身学习
【微课设计研修日志】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研修日志10-27
数学研修日志08-29
研修日志师德师风06-10
语文研修日志一11-05
美术骨干教师研修日志06-09
上好课识字写字研修日志06-29
小学教师研修日志范文07-05
信息技术研修日志多篇07-07
研课磨课研修日志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