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记叙文

2024-12-08

我的家-记叙文(精选20篇)

1.我的家-记叙文 篇一

据说我的家乡曾经到处是黄金,因此而得名“黄金村”。那里不仅矿藏丰富,山水更迷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在此我想说的是,我的家乡绝不亚于桂林。

当人们的喧哗声惊醒了城市的时候,我的家乡还沉睡在自己的梦幻里。早晨,在如烟如梦的迷雾中,我的家乡如同少女般揭开她的纱巾慢慢地呈现出她的真容。

她那俊秀的脸庞,虽称不上巍峨,但足以配得上奇特二字。你看,那山一座连着一座,连绵不断,远远望去,就像那微风涌动的麦浪,向远方拨去。儿女们在她那宽阔的环抱里安然地酣睡着。走近些,你需昂头才能看清她的全貌。踏上她金黄的身躯,拾级而上,足以让你还流浃背。来到山顶,放眼望去,一切尽在眼前,真是“一览众山小”。

山脚下,一股犹如翡翠般的溪水欢快地唱着家乡的童谣向远方奔去。靠近溪边,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在溪底嘻戏、玩耍。这情不自禁地让人挽起裤脚,来到溪中,一股清凉直透心底,捧起一股清泉,撒向远方,那溅起的水花,跳啊跳,调皮地跳入嘴里,啊!好凉,好甜!

2.我的家-记叙文 篇二

一、注意选材的切题

记叙文写作, 在立意上要深远, 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同样在选材上也要做到贴切, 要给人以“与题相合, 天衣无缝”的阅读感触。一旦选材偏差, 那就会产生“一招不慎, 满盘皆输”的可能。所以可以说合理选材是关键。如2012年南通二模《第一步》, 一学生写道:“依稀记得踌躇的歉意, 熔化了亲情的芥蒂, 鼓足勇气迈出第一步, 一句对不起, 连接起两颗隔离的心——一颗我的, 一颗父亲的。我知道, 唯有低头, 才能缓解父女尴尬的相处模式, 可骨子里倔强的基因, 经转录翻译出的DNA抑制了‘歉意’的表达, 难以迈出道歉的‘第一步’。”考生选取父女间有隔阂这一题材, 接下去如何迈出破冰之旅的第一步就水到渠成了, 显然这个学生在选材上就很好地注意了切题。

二、合理运用扣题方法

(1) 点染抒情性语言, 合理巧妙点题。

有时记叙文描写一大段, 接下去一两句抒情性语句, 就使得文本中心凸显, 感情自然舒展, 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如命题作文《读我》, 学生例文:“想想那狠心的秋风, 半枯半黄的树叶在树枝上挣扎着, 身体破碎了, 撕裂了, 最终被无情的秋风硬生生地拽了下来, 真是和我一样可悲啊。可我自己端详它的时候, 从清晰的叶脉中可看出它昔日的辉煌与成就, 我的内心不由得一颤, 它真的可悲吗?正是由于伴着寒冷的秋风, 它才完成了这一绝美的舞曲, 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我懂了, 我读懂了落叶, 更读懂了我自己, 我就是渺小却独一无二的落叶。日出于东而落于西, 叶发于春而败于秋, 怒放的鲜花有凋谢之时, 得意的人生亦有失意之日, 我又何必为一时的失败纠结迷茫失去本原呢?”文中“我读懂了落叶, 更读懂了我自己, 我就是渺小却独一无二的落叶……我又何必为一时的失败纠结迷茫失去本原呢?”最后一句抒情性结尾, 展现了作者自己对自己品读的结果, 很好地完成了本段的扣题。

(2) 点缀议论性语言, 贴切自然扣题。

在叙述过程中, 适当运用议论表达方式, 有时会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紧扣中心的议论性语言, 在开头或中间时, 可以引出描写, 或者在片段式描写中起好衔接、过渡的作用;在结尾中, 它的作用就更为广泛了, 可以是水到渠成的总结性点题, 也可以是对题意的进一步深化, 等等。学生习作《淡》:“年少时, 外婆总爱在大灶里煮一大锅白白的粥, 煮得浓浓稠稠的。贪嘴的我, 总是趁外婆不注意, 悄悄地踩上板凳, 偷吃锅里的粥。但是, 白粥淡而无味。我纳闷:外婆怎么就喜欢这淡而无味的白粥呢?……淡不是无滋无味, 那是需要经过岁月的历练才能品出淡中的精彩的。那些艰苦而平淡的岁月里, 她依然走过艰辛坎坷, 那丰富的岁月是白粥里的精彩, 那饱经沧桑的岁月会在白粥里泛出温馨的回忆, 让老太依然可以回忆那真实的过往。我读懂了白粥的淡, 淡而精彩。”文中对淡的理解的一段议论性文字, 让我们体会到了外婆“淡而无味的白粥”的真谛, 从而深化了淡的内蕴。当然, 有时也可以把议论、抒情的语言相结合来扣题。

(3) 铺陈描写性语言, 浓墨重彩地展现主题。

记叙文要紧扣文题, 细腻丰富的描写必不可少, 只有通过细微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等细节刻画, 才能使读者如历其境, 从而展现题意, 紧扣文章的主旨。这些描写可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之中, 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也是扣题的最重要方法。但如果我们忽视或缺少此种方法, 文本就会缺少精彩的片段、“神”的内蕴和主题的展现。南通二模《第一步》学生例文:“不情愿地又回到了大街。眼前人来人往, 川流不息, 是个卖报的好地方。但……若是遇到认识的人怎么办?若是有人嘲笑我怎么办?若是喊了, 走出第一步了, 但还是卖不出去又怎么办?话都到喉咙口了又被我咽了下去, 千万只蝴蝶在心里扑腾扑腾乱飞。第一步你都做不好, 你还能做什么?算了, 我也豁出去了。”文段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 真实地展现了在卖报过程中走出第一步的畏惧害怕的心理状态, 这样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凸显其艰难和迈出第一步后的意义之大——突破了人生中的心理障碍, 从而紧扣文章的中心。

3.记叙文阅读 篇三

1. 概括内容情节。概括能力是基本的阅读能力,对记叙文内容情节的概括,一是着眼于全文,一是着眼于局部。

2. 分析人物。一般而言,中考记叙文中要求分析的人物大多是正面人物,或者要求分析其性格特点,或者要求分析其品格特点。

3. 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往往指比喻义、象征义、反语义或言外之意。作用则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分析。

4. 品析语言。中考记叙文阅读的选文往往文质兼美,语言上可圈可点、可咂可品。品味语言,一般有三个角度:一是用词,二是修辞,三是句式。其中,初中阶段以考查第二点最为多见。

5. 品析标题。一考标题的含义,一考其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正确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的思路。

6. 品析手法。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叙述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品析手法,就是不仅要明了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

7. 把握主题。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表达的基本观点或基本情感,是文章叙写、议论的目的。把握主题,是解读记叙文本的核心任务。

8. 拓展表达。这类题目比较综合,往往与主题领悟、对比阅读、口语交际等结合在一起考查,如谈谈启示、讲讲理由、说说如何做等。

1. (2015·辽宁营口)

栅栏两边苹果甜

班 超

①艾尔和胡安住在普韦布洛村村口两幢并排的房子里,尽管他们的房子十分相似,但艾尔家的庭院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苹果树,而胡安家却没有。在艾尔看来,除了家人和好脾气,胡安拥有的东西很少。

②春天,苹果树蓬蓬勃勃地开出满树的粉色花朵;秋天,苹果树的枝头缀满红艳、甜美的果实。这时,艾尔每天都会对着苹果树吹嘘一番:“我的苹果树开出的花最美丽,结出的果实最甜美,这使我成为普韦布洛村最棒、最幸福的人!”“那的确是棵很美的苹果树。”胡安赞同地说,“你也让我们一同欣赏它的美丽,我感觉很开心。”听到别人也从他的苹果树上获取益处,艾尔的幸福减少了一大半。他越想越不高兴,为了独享苹果树恩赐的幸福,他悄悄地建造了一道高高的栅栏。

③尽管如此,有一年春天,艾尔还是沮丧地看到,苹果树的一根枝条已悄悄伸进了邻居家的庭院。艾尔想:“我不能剪掉它,秋天它还会结出很多的苹果呢。不过,胡安怎么可以从我的树上获得好处呢?”在粉红色花朵盛开的春天,他异常烦恼;到了绿叶满枝头的夏天,他心事重重;当果实挂满枝头的秋天来到时,他决定解决此事。

④艾尔站在庭院里采摘苹果,他很努力,却怎么也够不到栅栏另一边枝条上的苹果,他很沮丧。然而,第二天,他在家门口发现了一个苹果蛋糕,卡片上面写着“谢谢”,署名“胡安”。艾尔恼火极了,他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把卡片摔到地上。胡安偷了他的苹果!

⑤他带着蛋糕,急匆匆地赶往市长家。他把蛋糕掷到桌上说:“看这个,这是用从我家树上采摘的苹果制作的,胡安犯了偷盗罪!”市长问:“你肯定做蛋糕的苹果是你的吗?”艾尔怒气冲冲地说:“当然!许多年前,我父亲在庭院里亲手栽下这棵苹果树,土地和树都属于我,苹果当然也属于我。”市长说:“从现在起四天后,法官将去普韦布洛村考察。你既然提交了案子,肯定能得到公正的裁决。”艾尔皱起眉头问:“我应该怎么为法官准备证词?”“你已经站在自己一方讲述了事情,但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法官希望你了解问题的两个方面,请你明天带着胡安的观点再来。”市长说。

⑥艾尔朝家的方向走,他努力想象胡安可能会说什么。树枝确实越过了栅栏,胡安又那么贫穷,任何食品当然都受他欢迎。“不过,那是我的苹果树!”艾尔对着一条路过的狗,语气坚定地说。

⑦第二天清晨,艾尔返回市长家,说出了他想象的胡安一方的辩词。“他会说苹果落到了他家庭院,因此变成他的了。”艾尔说,“但是,如果一条狗跑进他家院子,狗却不会变成他的。”艾尔为自己想出的精彩辩词感到十分自豪。“但胡安为什么要送给你苹果蛋糕呢?”市长问道。“为什么?嘲笑我呗!”艾尔说。市长说:“可是,胡安没有能力送给别人食物啊。你的说法有欠妥当。一个栅栏有两边,就像所有争论一样,你还需要考虑一天。”艾尔勉强地说:“我将去和胡安谈一谈,但这只会使我的证据更加充分!”

⑧晚上,艾尔坐在院子中,出神地凝视着树木和栅栏。A微风下,苹果树发出沙沙的声响;栅栏边,盛开的小花也快活地眨着眼睛。艾尔想:“苹果树是我的,所以它的果实也是我的。但是苹果落到了胡安家院子里……胡安为什么要送给我蛋糕呢?”

⑨艾尔来到胡安家门口,轻轻地敲了几下门。胡安打开门,一看是艾尔,就十分友好地笑起来:“你喜欢那个蛋糕吗?我必须感谢你。你家苹果树伸过来的树枝,给我和家人增添了许多快乐,春天的花开、夏天的绿荫,都令我们无比幸福。我知道,拥有普韦布洛村最棒苹果树的人肯定也是最慷慨之人,但那些苹果,当然属于你。我想,我们从你的苹果树那里得到了如此多的幸福,只把苹果归还给你就显得过于微薄了,所以,我妻子用所有的苹果烤成了一个香甜的蛋糕,我们希望你喜欢它!”

⑩艾尔白皙的脸涨得通红,他感觉自己比一只蚂蚁还要矮小。此时,他最初的气愤已经像绵白糖一般完全溶化在水中了。

?輥?輯?訛“你愿意和我们共进晚餐吗?”胡安指着餐桌说。餐桌上摆着一些简单的饭菜:豆子、米饭和玉米饼。艾尔知道,明天法官到来时,他不用提供任何证词了。他说:“我很乐意!和你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但请允许我带点东西过来。”B说完,艾尔连忙跑回家,仔仔细细地选了一篮最大、最红的苹果,带着这边的甜甜的苹果去了栅栏的另一边。

4.我的家乡记叙文 篇四

夏天,树木长得更是郁郁葱葱,先远处眺望到处是一片绿色的世界,去花儿那里尼准能听见小蜜蜂嗡嗡的叫声。

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金黄金黄的,只要微风轻轻一吹,树叶就翩翩起舞,好像在说:“我们真快乐。”你只要走进果园里,一定会闻到香气扑鼻的水果,树上的果子好像你挤我碰的让我们摘呢!秋爷爷好像用一支巨大的画笔把树叶涂成黄色,把大自然涂成了五颜六色的画面。

冬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雪花们漫天飞舞,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衣服,好像怕地球爷爷着凉似的。雪地上孩子们在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好开心呀!

5.我的家乡记叙文 篇五

假期妈妈带我去大连探亲,我一到大连,就忍不住欢呼起来,现代化建设的海滨城市比我的家乡漂亮多了,我多么希望家乡也变成像大连那么美的地方。我们在大连一连待了两个多月,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家乡。

回来的途中我一直坐在车上吃东西,直到看到一个崭新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得耳布尔欢迎您,我立刻打起了精神,原来没有这个大牌子呀?难道真的是那样吗?关于和大连媲美的愿望实现了?

我迫不及待的下了车,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六层高的大楼拔地而起,像一座座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灰蓝色的房盖,黄白相间的房身特别引人注目;昔日散落的、毫无规则排列的板夹泥房子也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栋栋整齐的平砖房,和黄白相间的大楼衬托着,在远处看好似一个宫殿一般。最让我吃惊的是:在这些新居民楼的附近还新建了一座公园,那草坪里的草绿油油的,好似人工织成的精美地毯,各种健身设施整齐地摆放在那,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健身的乐趣。

昔日那条又窄又脏的小泥路,如今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婀娜多姿的垂柳随风轻轻地摇摆,那枝叶好似少女的头发,婀娜多姿,那树上的小鸟,则成了别在那“头发”上的蝴蝶结,漂亮极了!那座陪了我多年的小木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半月形的石拱桥。我跑到桥上,高兴得又蹦又跳,连忙顺着桥边的梯子下到了河边,真美啊!小河上不再漂着垃圾,也不再弥漫着臭气,它变得干干净净了。小河两岸是数不尽的蒲公英,风儿一吹,种子入水,漂在河面上像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回到我家外面的小道上,在那里连续走了半个多小时,却找不到家了,想去朋友家,朋友家也不见了,最后只好给爸爸打电话,才回到家里。家里也变化了,房子变大了,房间也多了,原来的两间成了五间,我问爸爸怎么回事,爸爸高兴的说“这就是我在电话里说的要给你们的惊喜。今年咱得耳布尔落实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变化可大了,咱家换上了大号楼。大街上变化更多,等哪天你慢慢看吧。”

6.我的家乡记叙文 篇六

出了城区,大街上的车猛然少了起來,不一会儿,大家就行车在了林中的道路上,气体也清爽了很多,清新的风迎面而来,很是悠闲。道旁绽放的花朵摇摇摆摆,好像在热烈欢迎大家的回归。两侧的农作物看起来正繁茂,绿的是苞米、青豆,也有红彤彤的油葵。轻风轻轻地划过,一股花的清香掺杂着土壤的气场迎面而来,沁人肺腑。

妈妈说:“青豆田里的蚂蚱数最多了。”我一听,便要求妈妈下车时,去青豆田里捉蚂蚱。走入青豆地一看,都是郁郁葱葱的叶片,哪里有蚂蚱呀?但见妈妈拿了一根棍,缓缓的在青豆苗上一划,只听到“吱溜”一声,一只大蚂蚱飞走了起來,落入了附近的一棵豆苗上,一下子不见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在科学实验念书的“小动物防身术”之一――保护色吧。妈妈帮我提示,我轻手轻脚地以往,刚想伸出手去抓,它就跳到其他地方来到。妈妈跟我说着手要快、准。我瞪大眼,屏息,悄悄地向它挨近,猛然一扑,哇!把握住了,我激动得跳起!妈妈顺手拽了一根狗尾巴草,教我将蚂蚱穿了起來。妈妈说鸡吃完蚂蚱生蛋多,我一听可起劲了,一会儿去姥姥家有“礼品”赠给鸡了,因此学着妈妈的模样,拿上棍然后找寻总体目标……

一进家门口,我也三步并二步跑到鸡窝旁边把“礼品”赠给她们,果真,鸡看到有“美味的”,争夺着吃,六只鸡的脑壳聚在一起去啄“蚂蚱串”,争取“脸红脖子粗”,吃不到的还扭打起來。就在有的鸡打架的情况下,此外的鸡早把蚂蚱“解决”完后,我还在边上高兴得前俯后仰。

鸡吃完了蚂蚱,我便蹲在鸡窝口,等待鸡下蛋。姥姥看过开口笑了:“今日的鸡早已生过蛋了,你往最里边看。”我俯下身子,脸都快贴到地了,总算看到鸡窝最里边几个蛋,我伸出手就要掏,“啪”的一声,一只鸡啄到我的手臂。“哎呀!”我触电事故似地缩回去了手,手臂早已被啄破了。我大骂鸡无情无义:“我累死累活给大家捉蚂蚱吃,你们连个蛋都不愿送我,还啄我!太过分了!”姥姥回来,拿给我一个掏生鸡蛋的“宝物”,那就是一把“有悠久的历史”的破小勺,勺把儿较长,伸到鸡窝里把生鸡蛋一个一个舀出去,一共舀出六个,我那类愉悦的情绪早就忘掉被鸡啄的痛疼了。

7.记叙文结构初探 篇七

一、首尾呼应

顾名思义, 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照应。这种方法很老套, 却很管用。学生写人记事往往是过往之事, 当发现结构不那么严谨时,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方面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另一方面让文章更具可读性、趣味性。

1. 添加自然环境描写

由景物入手, 使得文章变得有诗意优雅, 初读令人有诸多的期待。例如《懂你》:

静静地坐在窗前, 任凭回忆的暗流一个劲地涌向脑海, 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我一直认为, 我的出生并不受欢迎, 对于重男轻女的你来说, 我是万般无奈被接受的, 而我也毫无疑问地一直享受着你不公平的“对待”。

……

“爷爷, 严厉是你爱我的方式吧!我终于明白了你的爱。”我喃喃自语, 一下子从记忆中脱身而出, 站起身, 推开爸妈的房门, “妈, 明天我们去医院照顾爷爷吧!”

窗外的夜很静, 月光柔柔地洒满大地, 洒满我的心, 填满原先一直空着的角落。

原本开篇是开门见山的叙述, 结尾是小的细节, 当我们将首尾分别添上描景之后, 全文按照此时的窗前之景—彼时的回忆之事—此时的窗前之景这样的方式, 衔接自然, 结构严谨。同时, 柔美的语言也将读者带入想象空间。

2. 布置简洁的场景描写

从现时的场景引出对以往的回忆再在结尾处回到现时的场景 (现在—过去—现在) , 文章的开头布置有一定悬念的场景。如《绿色世界》:

我问爸:“你觉得《菊花台》怎么样?”

爸想了想说:“没喝过。”

这就是我爸, 不抽烟, 不赌博, 偶尔喝点小酒就诗兴大发。总之, “无公害, 纯绿色”。

要是在古代……

回首望去, 悠悠夏阳中, 与爸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竟透着淡淡的绿色……

爸呢?厨房里呢。

我觉得我爸洗碗的样子特迷人。

这样的开篇和结尾, 作者并没有用一般思维上的“非情即理”, 而用了令人很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 直接将读者带入作者的叙述世界里。

二、物线法

所谓物线法就是文章将要叙述的人、事和某一具体的物密切地联系, 以此物作为文章的外在线索, 把相关的人、事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如史铁生《老海棠树》:

如果可能, 如果有一块空地, 不论窗前屋后, 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 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 纪念母亲。一棵海棠, 纪念我的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 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 有两条粗壮的枝桠, 弯曲如一把躺椅……

……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 不知所望。

春天, 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 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或者夏天, 老海棠树枝繁叶茂, 奶奶……

有年秋天, 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 落叶纷纷。早晨, 天还昏暗, 奶奶就……

……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 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恐慌。不过, 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

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 离开灯光, 离开我, 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哪儿停留一下, 继续离开……

全篇以海棠树为寄托物, 在记忆奶奶的时候把与奶奶生活密切联系的海棠树连接在一起, 以海棠树为线索, 描写奶奶在树下糊纸袋、洗菜、扫院子、识字等生活琐事, 抒发对奶奶的深情和丝丝眷念。这种以一物为线索贯穿全文的方式, 不仅让散文的思想不再“散”, 而且让其结构变得清晰。

再如《紫色的爱》:

我一直相信:爱是有颜色的。

记忆中, 总有一片桑树林, 茂密如海……浸染着最难忘的记忆。

那双被桑葚染紫的手啊……

小时候, 沉溺于桑葚那种甜甜的味道……

站在桑林边, 看外婆低头弯腰进入那片绿色……

由于经常地采桑葚, 外婆的手……紫色的手是美丽的, 印上了美丽的色彩, 也刻下了甜蜜的爱。

桑树渐渐渐渐长高, 我也渐渐长大。……

偶尔去看外婆, 我仍然想吃桑葚……

外婆已不再帮我摘桑葚, 却依旧……

那双紫色的手日渐粗糙, 日渐迟缓……

淡淡的紫色刻着浓浓的爱……我一直会有一个紫色的回忆!

本篇以桑葚为寄托物, 描写外婆为我洗桑葚、摘桑葚, 以至于手上留下了洗不净的紫色, 而这种紫色却成了我最美的回忆———外婆的爱。作者在文中始终把外婆和桑葚联系在一起, 使得原本无绪的事件变得有条理, 串联起来自然流畅, 不失严谨。

三、映衬法

所谓映衬法, 即不用正面描写, 而是借助旁的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结构主要是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譬如《懂你》:

精明、小气、刻薄, 这是我对父亲的全部印象。

你经常去买那种五角钱一包的黄酒喝, 妈妈好意担心酒的质量。你倒好, 用呵斥的语言对妈说:“质量好得, 你买得起吗?说得倒轻巧!”接下来得日子, 你照样有滋有味地天天来点儿“五角钱黄酒”。我经常想, 这世界对自己都这么刻薄小气的男人, 更别期待对别人会热忱了。

你挤洗洁精总是挤那么一小点儿, 水龙头总是开得很小, 仿佛那是油, 多用点就会要你的命。你喜欢空闲的时候就蹲在屋前菜畦里一根一根数你的韭菜, 眯着眼:“那都是钱啊!”

我们家的花销其实并不多, 可一到晚上, 你还是会聚精会神地计算白天的账目, 噼里啪啦地打着算盘, 然后哼出一声:“嘿, 一毛不差。”

我不懂你为何要如此的死抠, 如此的精明小气, 一直到哥结婚。

你竟然拿出三十万给哥交上了房子的预付!哥哥新房的电器也都是你花钱添置的。我不知道你事怎样省下这么多的钱的, 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六年前, 你下了岗, 我和哥哥又都在上学, 全家人瞬间陷入了近乎绝望的感觉之中, 眼前一片黑。而你就在此时把村里所有的荒地都要了下来, 种上了大片大片的油菜和玉米, 而在这之前, 你的职业是会计, 从来不下地。

婚礼当晚, 你穿上了那套还未下岗时买的西装, 穿梭在灯光酒影里招呼客人, 满脸地笑意盈盈。

在那种热闹的场合下, 我突然想起了你的玉米、韭菜、“五角钱黄酒”, 突然明白了你的抠门、精明、小气、刻薄, 也突然懂得了眼前这个男人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劳苦代价与经历的辛酸疼痛。

在岁月变迁中, 我没有看到自己, 却看见了你———我的父亲, 清晨你照例喝完粥, 戴上一顶草帽, 扛着一柄锄头, 头也不回地骑上二八大杠就走了, 消失在晨色之中。

本篇一开始就将父亲的“精明、小气、刻薄”展露无遗, 接着用生活琐事进一步证实了父亲的抠门。“一直到哥结婚”是全文的转折点, 到最后懂了父亲是为了这个家所付出的劳苦代价与经历的辛酸疼痛。从对父亲的不解到下文的对父亲的理解, 前后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此突出父亲伟大的形象, 他所谓的精明、小气, 都是对自己, 对小事, 关键时刻, 父亲的无私和大气一览无余。这种结构使原本平淡的事件变得深刻而有韵味。

可以说记叙文的结构像房子的外形一般千变万化, 但其宗旨不变, 即是达到严谨、完整而不失美观。我对记叙文结构的探寻正如建筑家对房子的设计一般, 设计无止境, 探寻不终止。

摘要: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 结构的构思很重要。作者结合例文, 提出了三种最实用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物线法、映衬法。

8.记叙文写作技巧 篇八

一、记叙文的选材

1.选择来自生活、出自心灵的人和事。情真,方能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说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学生作文,都得出自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感动别人。但是,还有一些作品或作文的作者,是写出了自己的生命体验或提示了心灵深处的“隐私”的——这就是更加难能可贵的,这类作品或作文,往往能激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一方面是在写作时要选取生活中真实的材料,唯有自己亲历的人事物,我们才能真切地去表现他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留意生活,观察生活,积极探索,乐于思考,勤于总结。此外当然就阅读与写作训练了,阅读可增长我们的见识,学习他人的长处,写作训练有利于积累经验,切实感悟体会。

2.选择具有深刻意义,对人生或是社会有所映射的人和事。

A.生活中哪些人更容易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患难中不离不弃的夫妻,危难时雪中送炭的朋友;

困苦时不等不靠的强者,危险中临危不惧的勇士;

战场上舍生忘死的英雄,比赛中永不放弃的选手;

紧急时挺身而出的路人,灾难前相互扶助的灾民。

B.生活中哪些事更容易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误会中的真相,孤独中的坚守,承诺后的履行;

拼搏后的失败,失败后的执著,成功后的遗憾;

平凡中的高尚,卑微中的高贵,渺小中的伟大;

C.动植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的精神,如

种子的力量、乌鸦的反哺、母羊的跪哺、斑羚的飞渡……

二、生活素材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一个作者选择什么题材,如何处理题材,都取决于他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1.为了使主题鲜明,首先必须做到详略得当。。

2.为了使主题鲜明,必须要有一个统率全文的线索。

线索把文章中的所有内容组合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集体。可作线索的内容多种多样,学习过的文章里就有很多体现:

①物为线索:《药》(人血馒头)《一碗阳春面》

②感情为线索:《纪念刘和珍君》(悲愤的感情)

③一件事为线索:《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寻找和运送特效药)

④一句话为线索:《为了周总理嘱托》(棉花就是俺的命,啥也别……)

⑤游踪线索:一般的游记散文常用这种方法。

三、记叙文的细节描写

细节指的是那些细微的环节,可以是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等,也可以是某一事物。生活中充满了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更能反映出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文中要想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立体感,要使感情表达的更细腻感人,细节描写必不可少。细节虽小却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作家刘真就曾说过:“作品中的细节就像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当中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节部分决定的。”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细描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动作描写 :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药》写刽子手康大叔,主要就是用行动描写来对他进行具有流氓反动性格刻画的。

在动作描写时要注意:

(1)不是人物的所有动作都有描写的必要。

(2)动作描写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表现人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3)要善于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作进行概要或细致的描写。

动作描写比较常见的失误:

(1)对人物的动作不加选择与取舍,不明白动作描写的目的。

(2)动作描写与人物身份的年龄、性格不符,对人物缺乏细致的观察。

(3)动作描写不准确,不具体,不形象,词汇贫乏,语言表述力差。

②肖像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指对人物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姿势声音以及生理特征等的描写。为此外貌描写应能抓住人物外形的特征,又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并与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符合,切忌面面俱到。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写法,他笔下的祥林嫂有三处集中的以眼睛说话从而揭示其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的描写。

我们改变一下课文中的描写顺序,按时间先后体会一下肖像描写的独特魅力:

初到鲁镇: 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二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到鲁镇: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弱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三次描写,都反映了人物不同阶段的人生境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得很对。

③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的直接表现。因此语言描写最重要是能反映人物的心声,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我们一定会记得那个贪婪的吝啬鬼吧,他的视财如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的内心独白恐怕是让人永不能忘怀的。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红楼梦》中的焦大绝说不出林黛玉说的话来。

此类描写常见的失误是:

(1)对人物语言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使人物语言与其身份性格不符。

(2)语言无个性。

(3)语言拖沓重复枯燥。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是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大致有以下几种:

a.直接描写心理。往往表现为“××想”“他觉得……”。

b.动作表情写心理。如他“拖着铅一般重的腿。”“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

c.环境写心理。如“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他脸上,这使他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

d.内心独白写心理。“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e.幻觉写心理,也可以通过梦境写心理。

《祝福》结尾: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的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四、记叙文特别注意

①人物形象要丰满生动,叙述具体完整;

②语言要避免低幼化;

③避免内容空洞,情感虚假;

9.我爱我的家记叙文 篇九

house指的是“具体的,实际存在的房子”,而home指的是“家,家乡,故乡”的抽象概念,并含有感情色彩,不是具体的某个房子的或房屋,所以准确的说,家就是由感情来填充的。

我的家共有四口人,其实我有时是挺烦的,对于我家的第四个人,他老是捣蛋,并且极其不。听话,我曾想过我要是独生子女该多好,可后来经过了一件事,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

弟弟回了老家,我冇回,一开始我还挺享受这种感觉的,没人跟我争零食和电视了,可时间一久,我就感到无聊,没意思,所以现在,我也不是多烦了。

我的家虽说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但是这个家里充满了我的回忆,我从小学二年级就住在这个家里了,到现在还住在这,站在某一个地方,我都可以想象到之前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在这座房子里笑过唱过,我和弟弟在这个家中也打过不少架,爸爸妈妈吵我们的画面也历历在目。

我的家不及别人的家好,不及别人的家大,但我依旧爱这个家。

10.我的家庭-七年级记叙文 篇十

爸爸之前在警察学校学过空手道,相信我你一定不想跟他打架,虽然我爸爸看起来温文儒雅、弱不禁风,但是他只要一击就可以把你打得落花流水。如果你不信邪前来踢馆,被打的鼻青脸肿,可别说我没警告你喔!

妈妈是厨房的魔法师,她的法力和哈利波特一样高强,她拿着锅铲形状的魔杖朝食物轻轻挥几下,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餚就上桌啦!妈妈的拿手菜是三杯鸡,肉又嫩又Q,而且不会死鹹,加上九层塔提味,令人垂涎三尺。唉!你没吃到真是太可惜了。

大姐真的很有爱心,她有一次跟同学出去,要回家时,在马路旁看到一只小猫咪,前脚疑似被车子辗过而坏死,大姐不顾一切的带小猫去医院,医生说要截肢,她还是打算把它带回家并取名为欧吉,但是这不是我们家第一只宠物,家里已经有四只天竺鼠了!她又相继领养两只猫阿咪、豆浆,而且豆浆右眼萎缩,她后来又带回两只猫,说是中途之家。我的朋友听到这些都只有一个反应,那就是:“你们家开动物园呀!”

二姐很会画画,小学她美术比赛不是金牌、就是银牌,有一次妈妈生日她在卡片上画Q版的豆浆,真的很像真实的豆浆,我和大姐不禁赞叹:“你可以出版漫画了。”

我是这篇作文的作者,我很爱看书,目前在看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妈妈说:“你要在这个寒假把哈利波特看完。”让我压力很大。

11.记叙文写法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记叙文写法;表达方式;例文阐述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记叙文写法训练是个教学难点。本市中考每年约80%的学生写议论文,少数学生写记叙文,而且学生觉得写议论文好写,得分相对高。考前,教师在这方面的写法训练也很充分。相反,学生认为写记叙文很冒险。除非内容与主题深度吻合。再看《包头市中考满分作文》这本书,所选文章绝大部分是议论文,写法模式一样,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然而,《全国中考满分作文》中记叙文、散文比比皆是,精美绝伦,意蕴深邃,表现出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相形见绌。笔者经过长期探索,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启示,总结了方法。

记叙文以叙事、描写表达方式为主,而很多人只注重叙事而缺乏描写、议论、抒情,叙事中没有描写就好像流水账本,议论、抒情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叙事中加入描写,文章才生动,人物形象才有血有肉,而描写的精彩与否也成为衡量一篇记叙文优劣的标准,中考作文阅卷者心中也应有此标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在描写教学上下功夫,选取课文中精彩的描写句段深入分析,总结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益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初中学段学生“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是我们记叙文教学的指南针。

综上所述,笔者归纳出一个记叙文写作模式:叙事加描写,议论抒情点题。下面就以初中课本中的一些文章为例来阐述。

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分析:本文开头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突出了紫藤萝生命力的旺盛,中间回忆“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还叙述了文革其间毁了紫藤萝花改种果树这件事,后“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最后用议论点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莫顿·亨特,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分析:文章叙述“我”与同伴玩耍被困悬崖上的一次经历,一个人待在悬崖上直到天黑也不敢往前走一步,“我”在爸爸的鼓励与指导下一步步走下悬崖,脱险了。最后一段议论点题:“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作者把精神财富与大家分享。

这种“叙事加描写,议论点题”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结构清晰,篇幅短小,主题明确,不正是中考一等作文的评分标准吗?

不仅如此,有些文章还能通过议论方式表达哲理。

如《蝉》(作者:小思,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分析:本文由一只小小蟬的叙述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一只蝉在地下泥土中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等到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文章结尾以议论方式表达蝉的生命意义:“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启示我们:珍爱生命,活出精彩。

再如《珍珠鸟》(作者:冯骥才,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分析: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又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中间穿插了珍珠鸟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文末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来点题。

再如《狼》(作者:蒲松龄,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分析:文中叙述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故事情节。中间穿插了屠户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的描写,狼的贪婪凶狠描写,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与行动描写。其中诱敌之狼的神态描写、屠户杀狼的动作描写等。文末议论抒情点题:“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作者:鲁迅,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分析:作者回忆记叙了儿时的保姆阿长这个人物。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文末用抒情的方式表达鲁迅对阿长深深的怀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升华了主题。

又如《老王》(作者:杨绛,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分析:本文以“我”与老王交往为线索,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老王。老王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最惊心动魄的描写是“我”最后一次见老王:“他面色死灰,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最后老王死了,作者用抒情结尾点题:“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其实司马迁创造了这种记叙文写法。《史记》中对于人物的叙事、描写之后,往往在结尾加上太史公的评论。

12.记叙文写作指导探究 篇十二

一.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标志, 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给人以启发, 对暗示文章的内容等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从学生日常作文来看, 题目都趋于常规拟定, 无新奇感。为此, 在记叙文写作指导中, 以下方法值得借鉴:

1、引用、化用法

即引用诗词、广告、歌词的个别文句或化用诗词、歌词、广告中的个别词句。引用、化用的拟题方法能让读者首先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促使其去阅读文章。如一同学写和妈妈之间的争吵一事, 可用吕雯的“妈妈听我说”来为题;为表现自己经过拼搏后获得成功则用古诗“梅花香自苦寒来”为题;为表现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可化用歌曲“莫斯科没有眼泪”为“生活不相信眼泪”;为通过事件表现自己的独立自主可化用广告词“我的地盘听我的”为“我的生活听我的”。引用、化用让文章显得大方而有趣,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反常法

即以反向思维的模式来进行文章题目的拟定。反常法打破常规的定向思维, 常常给人以新奇感, 悬念蕴含于题目中, 让文章别具一格。常用题目都以文字来进行, 那么以反常法来进行, 就可以用字母或数字来做题目, 如要通过一件小事来表现团结的力量, 可用“1+1>2”为题;要写自己经过教师的“批评”后思想获得新的认识一事, 可用“被批的感觉真好”。不难看出, 反常法能让文章独树一帜、造成悬念、增加吸引力。

3、修辞法

即巧妙地利用修辞来拟定文章题目的方法。修辞拟题法能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常见的比喻、拟人、反问、双关一类都可以用来拟题。如“妈妈像一杯白开水”、“一朵花的一生”、“这难道是我的错吗?”“三叉路”、“那一匹黑马”等。再如“老师, 您是魔鬼还是天使?”的拟定, 设问的方式让读者自然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疑问由此而生。

二.开头

笔者始终相信, “虎头”式的开头能让文章抓住读者的心, 让文章先声夺人。开头的方式很多, 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具体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进行。常见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和概括法

开门见山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便开始叙述整个事件, 而概括法是在开头将故事作简单的归纳。两种方法的共同作用都是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如《那是一匹黑马》的作文中写某班一男生篮球场上的突出表现, 开头写到“一年一度的篮球运动会如期而至, 我所期待的‘明星’们也可以大展风采了。那天……”接着叙事, 引出主人公。

2、形象法

先以人物的形象描写来作为开头。人物法开头能突出事件中的主人公形象, 让事件围绕人物来展开。如《我们班的赵本山》 (学生作文) 一文的开头“一身农民装, 冬天戴顶毡帽, 外加一双旅游鞋, 每次他的出现, 都让我想起了赵本山。特别是他那幽默的话语, 更是……”。

3、景物描写和抒情法

以景物描写和抒情来开头能增加文章的感情成分, 情味浓重。如学生作文《妈妈, 你错了》一文开头“妈妈, 我爱您, 爱您的日夜操劳, 爱您的啰啰嗦嗦。但这一次, 真的, 您错怪我了”。再如《故乡的那轮明月》的开头“夜晚安静极了, 除了草丛间小虫们的窃窃私语, 就只剩天空的那一轮明月了。我信步走在自家的庭院里, 任如水的月光将我浸泡……”。

三.结尾

无论是以总结的形式, 还是抒情, 抑或主题升华式的方式来结尾, 都要做到响亮而有余味, 下面就几种方法作介绍:

1、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前文的总结, 如在记叙中以人物描写为主的结尾:“他就是那么一个人, 勤劳、善良而又质朴。”一句话将前文描述的特点作总结。此外如对事件的总结:“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 成为鞭笞和督促我前进的风帆。”总结式的结尾对凸显主题、突出形象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2、启发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下现象的空间。如《我的“战友”》的学生作文中“他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也是最好的战友, 你有这样的朋友吗?”再如另一个同学写自己被妈妈批评为傻气, 而爸爸却说自己实在, 最后结尾“我是傻气呢, 还是实在?我也不懂, 只有靠你给我评判了!”诸如此类, 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13.我的书屋我的梦-记叙文 篇十三

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想成熟,情感丰富。这段话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激励着我读书。

我从一年级开始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中午放学回家,我都会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虽然那时候拼音还不太熟练,读得有点儿慢,但我还是每天坚持读十几面。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也可以读完十几本书。我的第一套书是励志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妈不是我的佣人》、《我要为自己读书》……再后来,妈妈又给我买来了童话书、寓言书、百科全书……

由于我的书越来越多,妈妈给我在客厅里添置了一个书架,它就成为了我心中的“书屋”。书架上的书也越来越多,有《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聊斋》等古典书籍,也有许多世界名著。

所有的`书中,我最爱的是历史书。其中,《三国演义》让我爱不释手。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我敬佩他的神机妙算,他的空城计用得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这是何等的爱贤如命啊!当然也有让人恨铁不成钢的,如“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他在晋国攻打自己的国家之时不战而降。他投降后,因为晋国对他好,他就忘记灭国之耻。这也是“乐不思蜀”的由来。另外,文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引人深思、感慨。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能哺育我们成长。

14.我的“飞机”记叙文 篇十四

我的“飞机”

我第一次上航模班,做了一架飞机。虽然叫不出名字,但它是我三架飞机中做的最好、最漂亮的一架。

首先,我用小木棍做飞机的主轴,头部用蓝色的`塑料片做飞机的螺旋桨,在飞机的腹部用橡皮筋将螺旋桨和飞机的尾部钩住固定。在螺旋桨稍后一些的地方有一对白色“翅膀”,“翅膀”的两端微微翘起。翅膀上面有块压片,被一根橡皮筋固定着。

最后,在飞机的尾部粘上尾翼和水平翼。一架飞机的制作就完成了。当我把螺旋桨顺时针旋转,然后轻轻向上掷去,飞机轻快地腾空而起。

15.我的家-记叙文 篇十五

我国一直是个注重历史的国家, 有所谓“君举必书”的传统。从文学角度来看, 《左传》在先秦时期具有最高成就, 特别是在战争场面的描写上, 场面极其宏大。而其之后的《战国策》, 在形象地叙事和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善于将历史事件结合社会背景来表现等方面明显继承了《左传》所代表的前代史作的传统。《战国策》在叙述历史事件时, 也注意运用形象故事来表现。如《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在叙述苏秦说秦, 说赵事件时, 都选用“说赵不果”, “居家苦读”, “说赵功成”, “炫耀乡里”四个故事来写大众横策士苏秦的游说生涯。在每个故事之间都采用形象化的描述来表现, 并通过一些前后反差的形象对比, 使全文让人印象深刻。然而除了在叙事方面传承了前面的著作外, 《战国策》在对历史人物的再现, 即对人物的叙述描写上有了更多的注意。它在叙写历史事件的同时, 开始以更多的笔墨来表现人物的本身, 显示人物的具体音容笑貌。这个是对早期记叙文写人方面的一大突破, 对推动记叙文写作的发展起了先导的作用, 而这个在《左传》和《国语》上是很少提及的。《左传》选取形象故事, 是为了表述历史事件, 而《战国策》选取形象故事, 多是为了表现社会人物, 如苏秦游说, 邹忌讽刺, 郑袖设计等故事的描写, 都是围绕着来表现人物的方方面面, 其形象和细节都是为了更好表现人物而服务的。而《史记》则是在《战国策》影响下形象的对人物进行描写和刻画, 使人物刻画深入人心。

《战国策》跟《左传》一样, 在战争方面也描写很多, 如三家分晋之战, 秦楚蓝田大战, 五国合众攻秦, 秦赵长平大战等多有反映。但跟《左传》不同的是, 其在写战争时, 亦在战前准备诸如外交斗争诸方面多有着墨, 如《战国策·秦策二》“齐助楚攻秦”章关于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311年秦楚大战的叙写。《战国策》在描写这个故事中, 和《左传》一样首先把注意力放在战前双方的外交较量上。双方在外交上较量颇多, 张仪出使楚国, 代表秦国希望楚国和齐国绝交, 如成, 将奉上秦国土地六百里, 楚怀王信之, 与齐国断交, 当楚怀王向张仪索要六百里秦国土地时, 张仪当即反悔, 说是土地为六里, 怀王大怒, 欲出兵讨秦, 虽有谋士极力劝阻, 但怀王不听从, 于是出兵伐秦。至此, 这600余字的, 几占90%篇幅的战前外交较量才交代好, 但关于整个战争的叙述才只有“秦与齐合, 韩氏从之, 楚兵大败于杜陵”寥寥十余字, 从中看出《战国策》重在对战争前的较量的特写描述, 而对战争的描写不是其最关键的侧重点。这种写法, 无疑是受《左传》所代表的那种将战争视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表现思想和重在写战前较量之表现方法的影响。但《战国策》也有其的独特之处, 它在写战前双方较量时把注意力放在对参战双方主要人物的外交活动上或决策人物的策略谋划上, 在关心重心上起了“由事到人”的变化。《战国策》已经脱离了《左传》重在表现双方的挑战, 对阵和冲杀等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 而是对战争中人物的人事勾斗进行了细致刻画。这些表现了《战国策》文章的作者对前代记叙文作表现方法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继承, 表现出了历史散文由“叙事为主”到“写人为要”的演变轨迹。而这些对后期记叙文的创作也有很深厚的影响, 后期的记叙文也把写人作为写文章的重中之重来进行细致描述, 特别是对一些战争的描写, 作战双方之间的各种角斗也是文章里的重要描述对象和精彩的看点。

在《战国策》过渡到写人为主后, 其在写人时就积累了某些新的经验。它开始注意选事写人, 将总括介绍与具体叙述结合起来。例如其中对于商鞅变法的描写。之后也改《左传》之散事于各篇而为集中一篇中描写, 还有意无意地做到选择某人生平中重大发展阶段上的代表事件来表现其生平, 这个对《史记》影响颇大, 是其“本传”的雏形体现。同时, 《战国策》也更加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对人进行描写, 如“赵太后新用事”,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等其中的故事都有很完整的描写。而在刻画矛盾冲突中的人物时, 还注意抑扬结合, 夸张声势, 虚设悬念, 制造层层矛盾高潮, 在矛盾解决过程中逐步深化人物形象。这种写法, 深刻深入, 能将读者引入其中, 这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很多借鉴, 如我国的自觉的文学创作, 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但不可否认这个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 而《战国策》这样在文章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做法, 其实就可以看作这种文学创作的萌芽。

《战国策》也更具有文学化气息, 文章不是死板的。表现在有了夸饰描写, 但不虚构;在细节描写上也很生动;也开始采用衬托的方法来对要所描写的事物进行一定铺垫;而人物自白则算它对心理描写领域的一个贡献吧。这些方法一些在以前的作品中已经有表现, 但更多的算是《战国策》在文学艺术形象化领域的一大杰出贡献, 这些增加了作品的形象性, 加大了作品的感染力, 使之更引人入胜。史作中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是其趋向文学性的表现。《战国策》的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意义。它在作为史作的先秦历史散文向文学色彩十分浓郁的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中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尽管这些方法从文学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还不是很充分, 但在当时的文学发展中却是并不多见的, 因此而引人注目。《战国策》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成为了从先秦文学到两汉文学, 从“叙事为主”到“写人为主”过渡的桥梁。

《战国策》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提升。其中的“人本位”思想是其中的主流思想, 这个思想主张以人为本。这个思想在战国时期极其流行, 孔子和孟子都对其进行了很详细深入的阐述。而《战国策》侧重于表现人物本身正是战国时期“人本位”思想在文学领域的体现。这种创作理念在当时是先进的, 对以后的史学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效应。而这个思想至今还有传承, 现今的很多记叙文都以人为主进行创作, 可见其影响之深。

总之, 《战国策》和其他一些战国史书为我国记叙文发展和后期记叙文的创作产生了比较巨大的影响。它是人生本性多样化描写的开端, 是对形象化文学表现方式的尝试, 是由写事为主过渡到写人为主的桥梁。作为一本早期的史书, 我们能从中得知很多那些很早很早以前发生而曾被历史埋没的历史事件, 古人的智慧才能也能展现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的面前, 让我们细细品读。

参考文献

[1]黑石.谋略和雄辩宝典之战国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2]何晋.战国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6.记叙文的奇妙构思 篇十六

【关键词】记叙文;奇妙构思;鸡尾酒式;浓缩式;荒诞式

一、鸡尾酒式。鸡尾酒是将几种酒水饮料掺和,调试出新鲜口味的酒饮料。就像厨师做的三色鱼、八仙汤、水果拼盘,汲取各种口味的特色,打造与众不同的佳肴。鸡尾酒式作文的底色是记叙文,有机地融入其它利于表现主旨的应用文或另类文字。经常使用的应用文如:借条、假条、便条、申请、通告、批示、判决书、获奖证书等等。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不宜使用过多应用文,不能搞应用文展览,而是切合实际地为表现主旨服务。

小学课本上一篇叫《妈妈的账单》的文章,大意是说商人的儿子小彼得,偶尔在父母开的酒店里帮帮忙,见识了账单的往来。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给妈妈一份账单。上面写着妈妈欠儿子彼得各种款项共计60芬尼。

妈妈看了账单没说什么,在晚餐桌上放了60芬尼,同时也放上自己的账单。上面写着彼得欠他母亲各种款项合计0芬尼。

小彼得读完感到万分羞愧,他偷偷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围裙口袋。

本文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也的确是一篇耐读的文章。它耐读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账单”这一应用文体的运用。如果学生们放开思维,亦可写出如此富有情趣的文章。

二、浓缩式。浓缩式,即将很动人的故事浓缩在某物之中。写作时,讲述一件或多件物品背后的故事,借实物来说事。的确,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有一句歌词说得好“胡子里长满了故事”。有些实物是某种见证,有些物品是某种情感的载体,有些东西背后有一个无法言说的秘密,如此种种。

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小小说《半张纸》,堪称浓缩式文章的典范。他借助床头电话机旁的半张纸,讲述一个年轻人两年的全部美丽的罗曼史。那半张纸上究竟有什么?一个女孩的名字艾丽丝——(他快乐与伤心的根源),几组电话号码(酒店、教堂、订票处、牛奶店),几个地址——银行(带给他丰厚收入的工作所在)、马车行和鲜花店(恋爱之所需)、家具行和室内装饰店(结婚之所需)、歌剧院(婚后最幸福的时光)、医院妇产科(爱情即将有结晶)、殡仪馆(母子都没保住)……

我相信不用再说你也知道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发生了什么的伤心事。

半张纸,浓缩了一个年轻人两年悲喜交集的经历!作者手段之高明,让人叹为观止。

三、荒诞式。使用离奇的想象,故意将事实夸大到荒诞的地步,表达一种真实的情感。

有一则手机短信:今天下楼梯,我不小心摔倒了,一阵绞痛,原来是心被摔出来了。我赶忙捡起,上面竟然有你的名字!原来好兄弟不是挂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的!大家一看就会明白:这短信是说我们要把好朋友好兄弟放在心里,而不能只是嘴里念念,甚至还会伤害对方。本来也是一个普通的道理,由于这短信中使用了荒诞的表现手法,就变得特别深刻醒目。

17.我的记叙文 篇十七

由于9年前爸爸妈妈给我取名,因此,我绝不能辜负他们对我的殷切希望。

从我记事起,我每次摔倒,爸爸都是让我自己爬起来,并且告诉我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并且不许掉眼泪这才是军人的气质!所以一般的困难都难不倒我的。但是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的铅笔和我班许丽的一样,她的铅笔不知道怎么找不到了,同学们怀疑是我偷了她的铅笔,回到家后我趴在床上哭了,妈妈发现了问我为什么哭,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孩子妈妈相信你,每个人都有被误会的时候,相信她的铅笔会找到的,妈妈希望你开心度过每一天!”第二天,徐丽的铅笔竟然落在她家了。

18.我的家乡记叙文 篇十八

我懂得,黎明使大地从梦中苏醒,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我懂得,黎明催人们早起,去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天之计在于晨。”我热爱黎明,不仅因为它是光明的先驱,而且它更是力量的希望的象征。

童年的我,天天盼着自己能成为最早迎接黎明的人,然而每当我一觉醒来,街上、公园里早已闹腾开了,有在刀光剑影中扑闪的哥哥,有在公园一隅破嗓练声的姐姐,更有许多伸胳膊踹腿的爷爷奶奶们,还有绕着公园小径左一圈右一圈散步的叔叔阿姨们。偶尔我起个大早信步走在大街,途径广场的时候,我见到的是那些精神矍铄的老人,我不由心想:啊,谁说老人智慧叹息将终的晚年,他们不是更爱黎明,喜爱那给人力量的黎明吗?

我的爸妈是勤劳、乐观向上的人,他们为了店里的生意,经常通宵达旦。天亮了,爸爸就把店门打开,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清晨的第一个客人。天亮了,妈妈就要坐上南下的火车去进货,去谈生意。我经常看到他们兴奋地说:“知道吗,我们的工作大有希望!”

希望,这不正是黎明馈赠给勤劳者得一份厚礼吗?

希望,家乡的新生,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希望!

当家乡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通向远方,当家乡纳入哈尔滨市阿城区,当家乡的农副产品(大蒜、笤帚,粘豆包等)走出龙江,走向全国各地的时候,当古都“金上京”已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时候,你是否领悟到家乡人们已用自己的双手迎接黎明的曙光?

希望,祖国的新生,给了13亿中国人全新的希望!

当刘翔登上冠军的宝座,当杨利伟、翟志刚登上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当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已壮国威,震惊世界之时,你是否感叹!我们祖国已迎来黎明,走在春风里。

如果说太阳是唤醒生灵的主宰,那么黎明便是先驱,它把光明带给了勤奋的人们,黎明前是黑暗的,也是最有希望的时刻,正是对黎明的渴望,才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啊!天下的朋友,一个13岁的少年这样称呼您。你可曾去过南疆,可曾来过北国?我多么希望你来我的家乡——古都阿城,看一看这里的黎明,你会发现,到处都充满生机,你会发现,不再是黎明唤醒熟睡的人们,而是人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又有一个灿烂的黎明!

19.如何做好记叙文阅读 篇十九

一、整体感知文章

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主要考查点有两个: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对主题的把握。

对内容的概括一般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记述的材料进行整合,抓住记叙的要素来概括,要按如下思维: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这个“事”是指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如八年级上册第三课《蜡烛》,要求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对主题的把握,也就是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 写出这些材料的意义所在。把握主题,可以从分析文章标题, 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语句,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分析文章的详写点,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等方面入手。有的文章有主旨句,它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有的可能夹杂在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之中,以作品主人公或其他人物的口吻来点出。如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的主旨则需概括,文章通过父亲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送“我”只身北上,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父亲一片爱子之心,抒发了父子情深。又如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的尾段:“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此处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所给文章进行整体阅读,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

二、把握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的。采用顺序写法的作用是:使文章层次同事件发展过程基本一致,使文章脉络分明,所叙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如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记叙顺序是这样安排的:故事的开端:盼于勒;故事的发展:赞于勒;故事的高潮:遇于勒; 故事的结局:躲于勒。这个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按情节的发展顺序来记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倒叙。不完全按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写,是将事件的结果或事件发生中的某个最突出的情节提到前边来写。其作用是:可以尽快地揭示矛盾,展开情节,吸引读者的注意。如八年级上册《背影》的开头是这样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一开始就告诉读者,与父亲分别两年了,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就会让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读者不能不急切地想看到作者的回忆。

(3)插叙。是指在叙述某一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性格,使读者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入地理解,暂时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叙述,然后再接着按叙事线索继续叙述。其作用有五: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中心人物的其他事件,以丰满人物形象;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形成对比;丰富文章的内容,突出文章的中心。如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一文,中间插入“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一段,其目的是交代把羚羊木雕给了万芳的原因。又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中间插入一段交代孔乙己的身份、脾气、品行,以丰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便于读者了解孔乙己。

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记叙顺序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三、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具体描绘和摹写,其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有了描写的文章,总能使读者获得生动而形象的感觉。应明确描写分为两大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一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能深刻地反映人物的本质特征,使人物性格丰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如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一文,对老头子的描写就有外貌描写:“将近六十多岁的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语言描写:“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心理活动描写:“……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动作描写:“拼命地往前推着船”……以上这些描写,刻画了老头子的爱与憎,智与勇,以及他过于自信自尊的思想性格。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如《社戏》一文,“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去看社戏的喜悦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等。它是文中关于社会、生活、历史环境的描写,其作用是为人物和事件提供舞台。如《最后一课》中,“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选段中“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以及镇公所的布告牌的描写,都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前者暗示了社会背景,入侵者已肆无忌惮地践踏了美丽的国土;后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它是普鲁士占领者颁布命令之处,《最后一课》的悲壮事件就是从那儿产生的。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的在记叙文的开头,其作用有两种:一是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表述,同时又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二是为了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件的深度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密切关注。记叙文的结尾用议论,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之事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整体感知中已举例)。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的感受和思想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抒情则常常与议论一起出现,起到表达人物强烈的感情,升华主题,增加文章感染力的作用。如《春》一文的结尾部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用抒情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能激人奋起,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阅读记叙文,弄清描写、议论、抒情的含义、作用、方法, 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时还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快速地划分文章段落。

四、记叙文的写法及其作用

写法,即写作方法,它是作者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显得更加突出,所采取的一些特定方法。初中阶段,我们所接触的文章写法基本有以下几种:衬托(正衬、反衬)、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

我们可以将上述写法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事物。如:衬托、欲抑先扬。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课文前半部分着力表现阿长是一个令人讨厌、憎恶、烦琐之至的人,而后半部分着力表现了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 她的“神力”表现在护城和买书这两件事情上,特别是买书这件事上,表现了她对“我”深切的关心和慈爱。这样来写,就突出了阿长是个善良、慈爱的人。二是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形象化,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如:象征、托物言志。课文《行道树》一课,它借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赞美那些默默无闻、甘愿牺牲自我的人,这里就运用了象征的写法。三是引起读者共鸣,自然地引起情感的抒发。如借景抒情,这主要体现在《紫藤萝瀑布》一课,在繁花盛开的藤萝瀑布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 喜悦了,振作的“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明确记叙文的写法,便于分析文章,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五、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文章的段落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在文章中的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开头段往往有如下作用:

(1)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如:《散步》一课,文中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在田野散步”,开门见山,点题。

(2)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进行铺垫。如:《社戏》一文,开头写平桥村的生活,为下文看社戏受到优待作了铺垫。

(3)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如:《土地的誓言》首段表述了对家乡的热爱。

(4)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如:《背影》第一段,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5)交代了记叙的几个要素。如:《羚羊木雕》中“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文中的段落则一般起过渡作用,有的起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起过渡作用的段落较为常见,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则不多。如:冯骥才的《逼来的春天》第五段的作用就是总领下文;又如:2006年大连市中考题现代文阅读《冻顶百合》倒数第三段的作用就是总结上文。

结尾段如果表达方式是议论,其作用往往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或为点明中心,或为升华主题、深化中心;结构或扣题或与前段照应或总结全文。如:《故乡》的结尾段,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的作用。《行道树》一文的尾段“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棵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与第一段的“我们是一棵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照应。

分析好段落的作用,便于阅读时快速抓住文章的结构形式。

六、需注意其他问题

(1)详略及其作用。我们所遇到的记叙文,很多都记述的是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平均用力就会使文章的重点分散。因此,我们要求在文章中,讲究材料的详略安排。安排的标准即是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能够鲜明体现中心的材料需要详写,而相对体现得不够则需要略写。如:《背影》一文中体现中心的部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详写,而在南京勾留一日,与主旨无关,一笔带过。

(2)记叙文中主人公的确定。记叙文中的主人公不是根据笔墨的多少来确定的,而是根据中心来确定。如:《我的叔叔于勒》,此文要表现的主旨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因此他们是主人公。

(3)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彻全文的脉络,作者通过记叙文的线索将各个材料集中在中心周围,使文章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所见所闻为线索,如《故乡》;以事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行踪 (地点转移)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等。

线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与文中所有人物都发生关系、可作为文章的题目。

20.记叙文写作指导探析 篇二十

[关键词] 记叙文写作 观察 熟悉 训练

一、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尽管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找出人物的个性。

第二,观察要细致。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观察得越细致,印象就越清晰,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人物观察笔记。大多数学生对人物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例如,董文超同学,在描写历史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他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像两个黑色的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

二、写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时,我都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描写人物大多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几个方面并非要全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这样,笔下的人物才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于捷同学的作文《我的班主任》,描写的人物是二班的班主任焦老师,作文选取了两个事例,表现焦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好品质。其中的一个事例是这样写的:

星期六早晨,强劲的西北风肆虐着,天地间飘荡着雪花。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衣,就冷得打颤。突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冷吗?炉子生着了吗?”那么亲切。我回头一看,原来是焦老师。发现室内很冷,她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不安。急忙走到炉子前,和我一起钩炉灰,砸煤块,点炉子……快上课了,焦老师又来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这几天冷,要多喝热水,有条件的要每天坚持喝姜汤,预防感冒,记住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然后,她用手扶了一下眼镜,一脸的不放心,转身慢慢地去了。

这篇作文,注意让人物自我表演,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叙事时,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适当的省略。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三、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注意抓住重点。

第二,要真实、具体。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观察所得。

第三,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初一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我就出一些题目,如《街头见闻》、《放学路上》、《来客人了》等。有时,我还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要求必须按照这三点去写。

四、教学生自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然而,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初一学生写作能力就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所以,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第一,是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第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

1.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

2.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

3.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

4.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

5.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

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上一篇:团支部情况介绍下一篇:电大2014行政组织学-2542试卷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