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的自我管理(10篇)
1.经营者的自我管理 篇一
本人性格开朗、谦虚、自律、自信,做事的适应性、条理性强,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实践方面受过系统的经济相关专业知识训练,有在多家单位和公司的实习和兼职经历,如曾到广州的天河区做过有关的实践报告,有关的模拟开店报告、统计报告也有所涉及,而在专业知识方面,了解了有关连锁管理类的.相关知识,在电脑操作方面,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水平的一级、二级数据库Access的水平等。
本人有上进心、恒心、信心、诚心,且因做过服务行业,学会了忍耐、宽容、自我控制,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与团体精神,踏实肯干,与同事相处融洽,服从命令,尊重领导。
2.区域经营部经理的自我总结 篇二
1、关于铁通业务和营销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1)价格合理
(2)全过程服务(售前、售中、售后),人性化的服务;
(3)用户方便(申请、开通、故障处理不出门)、业务受理热情
(4)宣传比较全面、细致、到位
(5)价格便宜的情况下质量也有一定的保证
(6)固话语音业务多元化,面对不同的用户群有不同的业务及定位
(7)用户支持竞争、反对电信的垄断
(8)对故障反应及时
(9)电信在某些地区的缆线枯竭
从上述讨论结果看,各区域经营部经理基本描述出了铁通目前业务和营销方面的优势,针对着上述各点的优势,各区域经营部还需要做得更深入细致,才能真正发挥铁通的优势。
2、关于如何有效提高营销人员积极性方面
(1)人性化管理,不能简单地以奖金做为杠杆;要给业务员基本的生活保证。
(2)有效的表扬、激励
(3)充分利用二次分配的营销激励制度
(4)感情投入、爱护与沟通,对员工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处理分析
(5)根据员工的优点特长,合理分配相应的业务和工作量。
(6)加强日常管理,树立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氛围
(7)给优秀营销员稳定感和安全感
目前我们的营销人员大部分是外聘,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感,才能够创建出良好的营销队伍,上述所列的方法,是各经营部正在实施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值得推广。
3、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1)互联互通的影响
(2)维护、售后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跟不上
(3)网络质量(固话接通率低、宽带掉线问题)
(4)收费困难,计费系统不能很好地支持现有市场的需要
(5)建设跟不上
(6)10050的接通率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7)优惠流程不够灵活,特别是针对大客户的优惠方案
上述的困难也较好地反映出目前营销、网络、建设等各方面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
4、区域经营部好的做法和经验
(1)网络超前规划,分轻重缓急主次来规划
(2)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透明
(3)经常组织业务培训、营销技巧培训
(4)充分利用附近院校的学生来充当兼职业务员
(5)利用社区街道关系为铁通做一些正面宣传;
(6)利用铁通公话点作为铁通业务受理点
(7)经营部自行制作一些宣传小礼品,并宣传其咨询热线和受理电话。
上述的做法和经验对目前的营销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对于所有的区域经营部都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从而达到提高营销能力的目的。
在培训过程中各区域经营部经理还就营业系统存在问题、用户欠费原因分析、市场经营和建设违规现象等各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3.经营者的自我管理 篇三
不知道“病根”在什么地方,企业就不能找到理想的竞争解决之道,有点资金实力的企业到了这个时候可能想到找“医生”――营销咨询公司专家,但由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对营销咨询公司认识不足或者缺乏信任或者因为企业剩余资金有限而放弃了这条解决途径,更多的是盲目的增加销售人员或者盲目的广告促销,造成企业的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来发现病因。处于经营困境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自我诊断找到“病根”,中医的“望闻问切”其实就是营销系统中的市场调查,没有调查在竞争中就没有发言权,市场调查是企业制订营销战略和策略的最基本的手段,市场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但许多中小企业却对市场调查无从下手,不知道调查什么,以什么方式去调查,下面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条简单的市场调查思路:
望――-就是看竞争对手;调查竞争对手的动态和营销策略等,
4.经营者的自我管理 篇四
绩效评估之后,对未达到的目标或标准必须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研究出改善对策。下面对安全、收益、销售及效率的改善分别加以说明。
1.安全性改善
安全性改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不当的库存金额,降低资金积压。要做好库存管理,适当订购,并做好商品ABC分级管理,淘汰滞销品。
(2)延长货款的付款周期,但不能影响商品的进货价格及品质。
(3)避免不必要或不适当的设备投资。
(4)妥善规划资金的来源与运用。
(5)适当的银行保证额度及余额。
2.收益性改善
收益改善对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营业额。
(2)降低进货成本:通过集中采购,与供应厂商议价,降低商品进价;减少中间环节;开发有特色、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保持合理的商品结构。
(3)减少耗损。仿制各项不当因素所引起的损耗,如商品流程不当,包括采购、定价、进货验收、卖场展示、变价作业、退货作业、收银作业、仓储管理、商品结构等流程的不当。
(4)降低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尤其是人事费,折旧费、租金及电力费用。提高人员效率,降低人事费;进行适当规模的投资,降低折旧费;导入专柜,分担部分租金;节省电力费用,装设节电设备,不开不必要的灯;有效运用广告促销费用,严格控制费用预算。
(5)增加营业收入,如收取租金、新品上架费、看板广告费、折扣、广告赞助费、利息收入等。
(6)减少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主要是指利息支出,较少发生的是财产交易损失和投资损失。特许经营企业可采取强化自有资金、谨慎做好投资评估、减少投资损失等方式来减少营业外支出。
3.销售改善
销售改善对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立地力,寻找优良立地,减少开店失败率。
(2)商品力的提升,主要包括商品结构、品种期齐全度、品质鲜度、商品特色及差异化、价格的竞争力等因素。
(3)贩卖力的强化
4.效率性改善
(1)降低损益平衡点。若要减低损益平衡点,需降低固定费用及变动费用率,并提高毛利率。
(2)提高商品率。提高商品效率主要是指提高商品周转率及交叉比率。要提高商品效率,就必须提高销售量、毛利率及减少存货。但减少存货并非指一味地降低库存量,否则易发生缺货、断货的情形。
(3)提高人员效率。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并合理控制人数,以提高人员效率。换言之,即重视人的质和量。在质的方面,必须规定各部门、各层级人员的资格条件,慎重选用人才,有计划地培育人才。同时,制定奖惩办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量的方面,应制定各部门人员标准编制,控制员工人数,简化事务流程,使用省力化、省人化的设备,妥善运用兼职人员,训练并培养员工的第二专长、第三专长,是不同部门的人员可以相互支援。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电话:010-635320***网址:
(4)提高场地运用率,如开店之前应做好销售预测及店铺规划。
5.经营管理的困惑 篇五
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以及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向金融领域传导,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很大压力。银行资产质量基本符合顺周期演变规律。
随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我国大多数银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贷款“三查”制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主要依靠“专家治贷”、“集体审贷”的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也不免受到专家经验欠缺和经济景气循环下专家情绪易跟随波动的限制。而“集体审贷”虽然可以一定程度避免个别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但也会招致“实际无人真正负责”的结果。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既没有完全经历全经济周期的考验,也难以适应过去几年银行资产规模高速增长及融资结构日趋复杂化态势,以及这些新变化对高效信用风险管理和实时信用风险预警的需要。特别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多数银行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庞杂的客户信息库,但客户信息的标准化及深度分析总体进展缓慢,客户信用信息依旧停留在风险管理层面,尚未意识到经营挖掘客户信用信息的潜在价值。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亟须变革,而实施表内外资产全面信用风险管理、建立逆周期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基于大数据的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探索信用风险信息经营,或许是互联网时代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
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目前是什么样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标志着全球经济景气运行的拐点到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金融刺激措施,有效避免了宏观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断崖式下跌。但外部经济条件的恶化,暴露出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局部领域严重产能过剩问题,而市场需求萎缩则进一步恶化了微观经济主体经营状况,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巨大考验。
2010年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开始回升,至2015年末已经连续17个季度上升。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运行轨迹,与经济增速基本上呈反向变化。经历较长时间信用风险释放,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态势似乎有所缓和。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6%,不良贷款余额为14939亿元,年内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总体运行平稳。
当前全球经济运行不确定性事件显著增多,英国脱欧公投、美国大选结果已经显著冲击到全球金融市场。近期美元强势上涨,市场预期美联储2016年12月加息的可能性几近100%,各国国债收益率跳升,预示着未来导致全球金融资产重新定价的风险事件可能会以突然方式出现。应该看到,金融资产再定价过程往往蕴含了巨大的风险,可能会引发局部领域信用风险释放。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关联度明显提升,各种业务通过表内的贷款、债券投资、同业投资、表外理财资产运作等实现了资金在跨市场、跨行业的分布。因而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在内的金融资产若出现再定价,势必通过交易对手、抵押担保机制、流动性风险传染等渠道冲击到银行资产质量,不容小觑。
虽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内贷款质量恶化有缓和迹象,但游离于贷款五级分类之外表外理财资产的质量还没有清晰透明的统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资产运作虽然也会沿用表内资产管理的部分规则与制度,但在实践中表外理财资产运作的准入门槛和管理并不高于表内贷款,当表内贷款承受经济下行引发的劣变压力时,理论上表外理财资产质量也应该承受相同压力。
从道理上分析,很难想象商业银行内部负责理财业务运作管理部门在信用风险防控上的能力要显著高于表内资产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考虑到银行业务已经呈现出跨行业经营的特点,面对几乎相同的资产选择集合,很难想象商业银行宁愿保留相对低劣的资产,而将更优质的资产配置给理财资金。由此可见,考虑到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潜规则还未打破,正视表外理财资产真实质量劣变压力并采取风险抵补措施,可能会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大量僵尸企业低效占用银行资产,但相当部分僵尸企业融资还未被银行划入不良,这主要是因为依靠各种表内外融资勉强还可以维持,也没有出现逾期情况,但实际上已经明显失去了偿债能力,若直接实施破产清算,往往会出现债务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的后患。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在僵尸企业风险处置上,商业银行管理层也往往会选择“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主要是出于优化表内资产负债数据、回避内部责任追究的考虑。但从历史经验分析,僵尸企业债务风险处置必然是“两害相较取其轻”的过程,双方的让步与妥协决定了债务风险处置过程不可能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状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何不足
在现代银行制度建立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较为粗放,基层银行行长、信贷员在贷款审批发放上有很大发言权。在金融管理当局推动下,各商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逐步建立起基于“贷款三查”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其核心是贷款前、中、后台的严格分离,专业分工更加细化,贷款审批权限由信贷员、基层银行行长向“贷审会”转移,专家治贷和集中审批成为这一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两大主要特征,有效克服了过去基层银行行长、信贷员“说了算”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但在银行信贷规模急剧扩张和融资结构日趋复杂的环境下,这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限的专家客户覆盖面无法适应资产规模急剧扩张的需要。
虽然贷款前、中、后台的分离,可以推动更加专业的分工,但分工过于细致,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增加了专业人士培育的难度,也不利于培养掌握信贷业务全过程、全方位的信用风险管理专才。2003年至今,我国银行贷款规模增长了近10倍,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的增长赶不上客户数量的急剧增长。但在经济处于上行期时,信用风险整体较小,且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重视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因而这种信用风险管理专才数量与业务超常规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那么明显。
此外,最近几年监管当局和银行都在推行“尽职免责”制度,但严格按照“尽职免责”的要求从事相关贷款业务,必须要在信贷业务系统或档案资料留下足够的书面证据,这往往导致基层客户经理工作负担加重。目前,贷前调查形式要求大量占据客户经理的有效工作时间,深入现场调查企业和项目实际情况的时间缩短、频率下降。过去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风险没有充分暴露,并非因为银行真实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只不过是处在持续增长的宏观景气周期而已。
二是集体审贷往往会演变成“无人真正负责”的结果。
在建立现代银行制度的过程中,贷款前中后台的有效分离,贷款审批权从客户经理、基层银行行长转到“贷审会”,应该说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大进步。组成“贷审会”的成员从自身的专业角度提出客户的潜在风险隐患,有助于准确把控客户信用风险。但这些年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超常规增长,“贷审会”集体审查压力显著增大,更多转向了贷款申请的形式审查,对客户经理贷款调查的深度与广度没有提出更多要求,对客户实质风险往往不会进行深入讨论分析。而“一人一票”的投票机制,虽然确保不会出现贷审会某成员主导审查的局面出现,但往往会演变成实际上“无人真正负责”的结果。
三是信用风险管理存在显著顺周期倾向。
虽然客户信用风险存在顺周期性,但信用风险管理却不宜存在顺周期特性。若不其然,在经济上行期,信用风险管理弱化,导致客户信用风险过度集聚,使得银行在未来经济景气下降时承受过多信用风险压力;而在经济下行期,信用风险管理加强,导致信贷业务增长缓慢,可能会恶化银企关系,在经济景气触底回升后丧失众多潜在业务机会,不利于银行长期稳健运营。
基于“专家审贷”、“集体审贷”的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必然会存在顺周期特征。无论是“专家治贷”强化贷款前、中、后台的分工与牵制,还是“集体审贷”防范个人道德风险,制度本身就是“趋利避害”的设计,自然会与经济景气循环存在高度相关。
四是贷后实时风险预警的功能基本缺失。
传统商业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主要解决了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批的道德风险,提高了专业分工合作,但无法实现贷后管理的实时风险预警。前些年,商业银行贷后管理更像是一个档案管理和统计部门,贷款风险监测也主要是对现有的信贷业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基本上无法主动发现未到期借款客户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部分银行开始利用内外部数据主动加强客户信用风险监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更多反映在抓取企业互联网负面信息分析预警企业突发风险。而网络或媒体上传播的企业突发风险,实际上是企业经营风险的充分暴露,银行“亡羊补牢”式的风险处置,并未真正达到实时监测贷款风险的初衷。
信贷专业分工过细,也导致银行贷后风险监测手段过于单一。贷款前、中、后台的分离,人为割裂了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贷款准入和审批在贷款业务全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专业资源的配置也更吃重。目前商业银行从事贷后管理的员工往往没有调查和审批的经验,所谓贷后风险监测,更多依赖于前台客户经理提供的企业财务报表。通常财务数据存在滞后性,且很多中小企业财务数据真实性存疑,客观上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监测明显滞后,基本上无法做到实时预警。
此外,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近年来经营形态均呈现出复杂化态势。大型企业多元化经营,投资渠道丰富,资金多向流动,交易对手庞杂。中小型企业虽然主业单一,但企业大股东自主投资范围较宽,且自有资金与企业资金混用,个人投资风险往往转化为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也可能会向个人财务风险传导。这些风险也往往难以被银行贷后管理部门所及时识别。
五是银行信贷前、中、后台人为割裂与企业信息高度统一存在矛盾。
借款企业信息覆盖从贷前调查到贷款到期收回的全过程,具备高度统一性。但银行信贷经营前、中、后台的划分,使得企业信息的传递被人为割裂。对企业授信,是基于客户经理贷前调查的信息;而在贷款审批时借款企业信息已经发生动态变化,但授信往往未实时调整;在贷后到贷款到期这段时间内,贷后风险监测信息往往无法及时传递给授信部门,对前台贷款营销的支撑与指导作用存在断裂。银行贷款经营重授信轻贷后、重营销轻风险、重审批轻持续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很难全面把控借款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面临内外部冲击,经营风险动态变化。基于贷前调查信息对借款企业经营风险的综合判断,客观上需要随着时间进行不断校正。虽然各银行也建立了信贷管理部门,但与真正的贷后风险监测相去甚远,所谓信贷管理大多涉及贷后检查、突发风险应对、不良贷款处置、信贷政策指导等方面,真正需要对借款企业信用风险、行业投向风险监测功能没有,或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贷款从发放到收回或处置,需要进行贷款生命周期管理。在贷款生命周期的任何时点,一旦发现威胁到贷款到期偿还的重大风险隐患,就需要银行及时介入或处置,以维护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但银行因为贷后风险监测功能缺失,或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无法及时对贷款生命周期进行干预,进而造成风险累积爆发,影响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即使银行贷后管理部门依据自身经验和技术前瞻性监测到企业经营风险,但企业表面经营仍属正常,要求抽贷、退出将遇到前台极大阻力。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变革路径
当前我国银行业经营面临30年未有之变局。从宏观经营环境分析,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转型进程,新经济增长动能仍在培育,信贷资金布局既不易清晰把握方向也存在较大风险,同时也遭遇直接融资巨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导致存贷利差失去制度保护,全球范围内较长时间内低利率环境也将进一步压缩银行业净息差水平,传统依赖贷款规模驱动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
我国银行业尚未完全经历完整经济周期冲击,表内外资产质量劣变风险仍将持续释放,资本损耗和流动性压力将有增无减。虽然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初步建立,但业务扩张与风险控制容易失衡,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理财业务很可能成为连接影子银行风险的通道。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的兴起,传统银行经营网点存在的必要性显著下降。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银行独占企业经营状况信息的优势正面临互联网平台的强有力挑战,银行产品与服务易于模仿,进一步削弱了传统银行信用中介的功能,适应形势变化变革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以客户为中心强化表内外全面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商业银行业务日益呈现出表内外联动、信贷和非信贷业务协同发展的新趋势。过往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关注焦点主要是表内贷款业务,对表外理财非标资产的融资管理,以及在非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上,还存在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当前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业务、同业业务实施了专营制度,业务权限向上集中,但市场营销和前台调查仍在基层,难免会出现信息传递受阻,融后管理失控的可能性,造成潜在信用风险积聚。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还未与银行自营业务实施严格上的分离,自营资金与理财资金之间的交易较为频繁,表内同业投资标的与理财资产选择趋同,自营资金借助通道发放表外非信贷资产的情况较多,刚性兑付的潜规则短期内还无法打破,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要为全部表内外资产的信用风险负责。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涵盖表内外全部资产、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统一标准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以应对不断增长的表内外资产质量管理压力。
2。逆周期信用风险管理
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不同阶段,实施逆周期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防止在经济景气阶段银行潜在信用风险被动聚集,控制经济不景气期间信用风险释放的规模,增加经济不景气期间信贷资源储备,熨平实际信用风险周期性波动。目前,符合商业银行个体利益的微观抽贷、断贷、逼债等行为,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减少或控制自身信用风险的暴露水平,但宏观上则加快了风险在银行体系内的传染与扩散,使部分尚能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突然陷入绝境,导致银行体系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被动上升。而个别银行为降低表内贷款不良率,采取向表外转移不良资产的不当方式,实际上加速了影子银行风险的聚集。
这些情况表明,在信用风险防控上,不能完全照搬或简单沿用经济周期景气阶段的标准与手段。因此,在宏观经济景气下降和信用风险加快暴露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逆周期的信用风险防控标准,适度提高不良贷款风险的容忍度,禁止各种不合规转移不良资产的方式;在依法合规和严密防范道德风险的大前提下,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愿,不搞“拉郎配”,通过政府“搭台”让“银企”唱戏,鼓励探索各种有效的风险处置方式和市场创新;建立并完善债权银行集体行动机制,不对民营企业搞突袭式的“抽贷”、“断贷”,依靠市场力量完成“降杠杆”的重大历史性任务。
3。基于大数据的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银行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已经积累了有关客户资金及交易行为的海量信息数据,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变革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一是真正实现贷后风险监测与预警。
对借款企业账户信息、资金流向、关联方信息、网络信息、政府部门公开信息的深度挖掘,可以接近还原企业经营风险状态,为前瞻性动态监测借款企业风险提供了可探索的路径。
二是实现银行信贷前、中、后台信息有效贯通。大数据分析需要处理有关借款企业的海量信息数据,将原本分割的银行前、中、后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贯通,吸纳在信贷业务条线之外的其他碎片化信息,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过滤与整合,进而分析预测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三是为贷款前台营销和授信审批提供有效指导。经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后的结果,可以为前台营销提供指导。基于数据之间的显著性分析,企业具备相同特征的信息,发生违约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一来,前台营销可以对借款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的筛选。也基于相同原理,在对借款企业授信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把控企业风险总额,而非不切实际的授信。
四是有效提升信贷经营与风险控制的效率。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提升贷前调查的效率。原本对贷款风险评估具备重大影响的信息,可以部分通过对借款企业过去账户信息、征信信息、网络信息等而获得,从而减少了贷前调查的时间,促使客户经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调查。通过机器和大数法则来替代人工经验判断,可以进一步精简从事贷款授信审批人员。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广泛采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有效提升风险监测的效率和前瞻性,并为前台营销提供方向性指导。
4。变管理信用风险为经营信用风险
传统上认为,银行是从事期限转换和信用转换的中介机构。但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和应用,由银行充当信用中介的必要性显著下降,拥有丰富数据信息的互联网电商平台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替代了银行信用中介的职能。即便如此,传统银行依然掌握了巨大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已经积累发展出相对成熟的信用风险技术,这无论是充当信用中介还是信息中介服务于资金撮合交易,都不可或缺,为银行从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经营者的自我管理 篇六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特许经营促销是特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对特许经营企业形象和经营业绩有着重大意义。特许经营企业相关部门应在总部统一指导下制定促销计划,根据企业的实际和商品的特点选择促销内容,运用合适的促销方式来提高促销效果,以赢得消费者,提升企业形象,并取得较好的业绩。
1.促销目标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促销目标是促销活动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特许经营企业在组织促销活动前,必须设定促销目标,并根据促销目标来实施具体促销活动。特许经营企业促销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门店形象。一般来说,门店在某地开业之初,特许经营企业在该商圈的知名度往往不高。该门店应配合总部通过大型的促销活动和企业形象宣传,在达到提高特许经营企业整体知名度的同时,树立起门店的形象,扩大特许经营门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获得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同。
(2)提高销售业绩,扩大营业额。为了在姐的市场竞争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销售最大化的目标,特许经营企业应将增加商品销售作为促销目标之一。
(3)与同行竞争,以同行竞争为目标的促销活动,主要是与该商圈内其他特许经营惬意举办的促销活动向抗衡,以降低其对本企业的影响。这种方式适于在本商圈内同类企业较多、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实施。
(4)清理滞销商品,加速资金周转。以针对本企业所积压的商品或国际商品实施的特价促销,其目标就是清理滞销商品,回笼货款,加速资金周转。
(5)稳定原有客顾客,吸引新顾客。顾客需求有时是一种潜在的存在,对哪些具体商品能满足其需求并不十分清楚。而特许经营门店多经营的商品也经常发生变化,或增加新商品,或进行季节性变化。实施例行性促销,经常向目标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其促销目标在于稳定老顾客,吸引新顾客,以增加客流量。
2.促销要求
(1)促销要有新意或创意。为使特许经营企业取得良好的促销效果,促销人员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使促销方案富有新意、创意,即运用创造性想象进行促销策划,并以创造性思维寻求方案变异,突出个性,其基本要求如下。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在促销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新意。一是要抓住特定时空的有利条件,以引人注目的形式展示特许经营企业及其经营商品的特色,强化其竞争优势;二是要以全新的内容刺激消费者,使特许经营企业及其经营山评估的形象在赞叹和惊奇中定格与消费者的脑海之中,从而刺激消费需求;三是要以巧妙的方法及时传递信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对其产生同化作用,最终实现特许经营企业的促销目标。
在促销方案上要有创意。有创意的促销方案,才能在促销古过程中给消费者一种新鲜感、一种冲击力。当然,创意要为实用服务,没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就是臆想。在促销方案额策划和实施过程中,不要注重过多的形式,也不能仅凭策划者或执行者的主观感受作创意性促销的标准。
(2)促销要求有广泛性。特许经营企业的促销目标应是努力感受顾客的心理诉求,设法打动消费大众的心,在情感上令广大消费者满意,以达到预期促销效果。所以,促销活动不仅要让全体员工参与,还应尽量让顾客参与进来,此类促销活动主要有:各种趣味性比赛,举办公益活动:成立商圈顾问团,聘请消费者服务员:定期问候等。
3.促销主题
促销要突出主体,起到画龙点睛的震撼效果。促销内容必须能够抓住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卖点。在体现促销主题时应把握两个字:“新”、“实”。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电话:010-635320***网址: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新”,即促销内容、方式、口号要富有新意,这样才能吸引人;“实”,即简单明确,让顾客得到更多的、实在的利益。促销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业促销。开业促销是特许经营企业促销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类主题,它只有一次,而且与潜在顾客是第一次接触,顾客对门店的商品、价格、服务、氛围等印象,将直接影响其日后是否再度光临。所以,店长及全体员工通常要全力以赴,努力使门店的开业促销活动给顾客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2)周年店庆促销。特许经营企业或门店周年店庆促销活动的重要性仅次于开业促销,因为每年只有一次,供应商大多给予较优惠的条件,以配合企业(门店)的促销活动,故其促销业绩往往可达平日的1.5~3倍。
(3)例行性促销。例行性促销通常是为配合节庆假日、民俗节日及地方习俗举办的促销活动。一般而言,门店每月可举办2~3次例行性促销活动,以吸引新顾客光临,并提高来顾客的购买品项及金额。通常其业绩可比非促销期间提高2~3成。
(4)竞争性促销。竞争性促销往往发生在商圈内竞争店数密集的地区。由于各种业态兴起,加上各企业门店的空间距离有时太近,商圈重叠现象严重,所以面对竞争店采取周年店庆促销或特价促销活动时,各企业通常会推出针对性、竞争性的促销活动,一面营业额衰退。
4.促销方式
国际连锁企业管理协会的专家认为,特许经营企业的促销内容和方式永远伴随着促销活动的变动而变化,因此其促销方式自然与互动密不可分。促销方式因种种技巧的组合营业,虽然变化多样,但归纳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优价促销。优价促销就是将商品以低于正常定价的价格出售。一般有特价拍卖、折扣优惠、淡季促销等。最常见的优价促销有下列三种:库存大清仓、节庆大优惠、每日特价品。
(2)有奖销售促销。不少消费者总想试试自己的运气如何,所以“抽奖”是一个极有效果的促销活动。因为抽奖活动一定会有一大堆奖品,如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等,这样的奖项极易及其顾客的参与兴趣,可在短期内对促销产生明显的效果。
(3)发放优惠卡促销。为了提高顾客购买金额,稳定本企业的顾客队伍,特许经营企业可在分店对购买商品达到一定金额的顾客发放购物优惠卡,持优惠卡购物可以取得一定比例的价格优惠。优惠卡应在特许经营企业的各门店同样有效,以吸引顾客,扩大销售。
(4)举办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竞赛是融动感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促销活动,由比赛来凸显主题或是介绍产品,除了可打响商品知名度以外,更可以增加销售量,如喝啤酒比赛、卡拉OK比赛等,除了可 热闹卖场之外,也可借此增加顾客的话题,加深顾客对本企业的印象。
(5)现场展示与现场制作食品促销。对于顾客不太熟悉的新商品,除了广告宣传外,特许经营门店可设专柜现场展示,演示商品的功能、使用方法,解答顾客提出的问题,制造活跃的购物气氛,启发隔开对新商品的兴趣。此外特许经营企业可邀请多家同类商品供应商,在所属门店内共同举办商品展销会,形成一定声势和规模,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促进商品销售。
现场制作食品是指聘请经过专门训练的员工或厨师在店堂做现场制作表演,如某一种新食品的烹制过程、半成品配菜、熟制品现做现卖、活鱼活禽的宰杀等。这种表演应有一定的技巧性、示范性和教学性,可让顾客从中学到一定的技术窍门、得到快乐,并由此产生兴趣,这岁营造店内气氛,激发顾客购买欲望十分有效。
(6)免费品尝和使用促销。特许经营门店可在显眼的位置设专柜,免费品尝新包装、新口味的食品。非食品的其他新商品可实行免费赠送促销。免费试用可鼓励顾客使用新商品进而产生购买欲望。例如,我国许多特许经营门店设有美容专柜,免费为愿意试用新品牌化妆品的顾客做美容,让顾客体验新化妆品的功能,刺激购买欲望。这种促销方式可在特许经营企业统一推出新产品时或唠产品改包装、口味、性能时采用,目的是迅速向顾客介绍和推广产品,争取消费者的认同。
(7)集点赠送与分红促销。为了吸引顾客持续购买并提高品牌忠诚度,集中赠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销方式。其基本做法是顾客连续购买某商品或连续光顾本企业后,能累积一定积分的点卷,再给予兑换赠品或折价购买。
(8)打折优待促销。这是指特许经营企业在适当时机(如节庆日、换季时节等)以低于商品正常价格的售价出售商品,使顾客获得实惠。
(9)以旧换新促销。特许经营企业可与厂家联合,对本店出售的某种商品以旧换新,新旧差价较大的,可由顾客补交一定数额的价款。这种方式不仅刺激了消费,加速了商品的更新换代,而且提高了特许经营企业和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失为促销的一种良策。但你这种方式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那些与厂家关系密切的特许经营企业方能使用。
5.促销要素
为了使促销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特许经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详细分析促销要素的基础上,制定出实施性促销计划。特许经营企业的促销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顾客需求特征。顾客需求特许因购买力、购买习惯、购买商品类别、需求目标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在制定促销计划时对需求特征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购买频率和购买时间、购买的随机性、顾客需求特许的差异性。
(2)促销商品。顾客的基本需求是买到廉价物美的商品,所以促销商品的品项、价格是否有吸引力将影响促销活动的成败。一般来说,促销商品可有以下4种选择:节令性商品、敏感性商品、众知性商品、特殊性商品。
7.经营者的自我管理 篇七
1.专业分工理念
分工理论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其主要论点是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具体地说,分工通过如下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一,专业分工使劳动生产者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规范操作上,能迅速提高生产数量;第二,劳动者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仅熟练了技能,而且节约了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第三,分工使劳动者节约了制造产品所耗费的物资材料和劳动工具;第四,专业化分工使先进技术设备的采用成为可能;第五,复杂劳动进行专业分工,降低了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管理效率。
分工是指明确具体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应该把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这项工作上。它能体现企业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员工分工内的工作热情和用心能反映出员工的工作效能。而协作是在整体范围内相互帮助、支持对方工作来完成,在某项事情上做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显示整体效能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明确的,而且是单一性的,协作的过程是“交换”的过程,这种协作是经常的,它与合作大体相同,而且是单一性的。协作的过程是“交换”的过程,这种协作是经常的,它与合作大体相同,但又区别于合作。分工体现的是整体力量,相互的团结性。协作要在“和”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当一个组织分成若干个部门、环节、岗位后,由于主客观原因,在部门、环节、岗位间难免出现摩擦、冲突,如不能及时地妥善解决,就会使协作受阻,力量内耗。这时,分工离开了协作,其积极作用就荡然无存了。
社会上的事物都存在分工与协作,特许经营企业必须分工明确,否则就杂乱无章,好事人人想管,难事谁也不问。分工后各自的职能更加明确,而在分工的前提下又必须相互地协作,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更需要协作。
2.特许经营的专业分工优势
特许经营一方面将李彤领域众多独立的职能有机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又在企业内实行更为细致的分工和专业化。特许经营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体现为以下几个层次。
(1)依据特许经营企业的营运程序和作业特点所形成的大项分工,即特许经营企业的采购、库存、配送、经营、促销等环节。这种专业分工使流通企业企业适应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能够大规模、高效率地组织商品购销。
(2)依据特许经营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的专业分工。通过总部与分店的职能划分,实现了决策和作业、决策与管理的分工。
(3)特许经营企业的岗位分工。这是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主要是却东岗位技能,量化劳动成果,是整个企业内的人力资源配置处于最佳状态。
特许经营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主要是通过标准化管理实现的。通过数据采集、定性分析、现场作业研究,制定出既激动简便可行,又节省时间、费用标准化的作业程序。通过严格的管理,保证标准化的实施,这不仅会大大提高企业的营业效率,保证专业分工优势的发挥,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持企业的经营特色,以标准化的作业为消费者提供品质稳定的产品与服务,以此确立特许经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8.企业经营管理的论文 篇八
1.物质奖励: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同时也肯定了员工的行为,给予员工精神上的激励。
2.民主奖励:很多企业的员工都与参与企业决策的愿望,民主奖励就是帮他们完成这一愿望,提供给他们参与决策的机会。这会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励效果非常明显。
3.目标奖励:通过设定一定的工作目标,鼓励那些有强烈目标和渴望实现目标的员工,促进他们完成工作目标。目标奖励可以实现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和谐统一。
4.培训奖励:针对企业中部分员工渴望个人发展进步的愿望,企业为其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能让员工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荣誉奖励:荣誉奖励是对员工的一种肯定,可以极大地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并且激励其他没有获得荣誉的员工奋起拼搏。
6.晋升奖励:晋升员工的职位是对员工工作最好的肯定,这将激发员工无尽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在新职位负责更加重要工作时,员工会更加认真工作,追求在更高的工作质量
7.奖惩激励:奖惩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部分,可以合理、公正的评价员工的工作,对员工起到鞭策和激励的作用
8.情感奖励:作为一种感情奖励,是对员工的软性管理,方式比较直接,效果明显。企业满足了员工的情感需要,会建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多贡献
二、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机制的有关措施
1.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激励决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在我国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管理者通常以物质奖励作为激励措施,但是这个决策往往没有根据科学合理的决策标准制定,造成决策的盲目性,因此,奖励效果往往不理想。企业如果盲目的进行物质奖励,不但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投入,而且无法调动员工的热情,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建立激励决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化的激励决策方法,从而保证激励效果。企业要立足于本企业实际,选择科学的激励因素,使得激励决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产出增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针对企业中某个问题或现象进行激励决策时要着重考虑跟企业各方面利益紧密相关的激励因素,使激励因素发挥最大的激励效用。同时激励决策首先应该切实保证企业的总体收益,然后充分考虑的激励对象、激励因素产生的激励效果,最后再重点研究影响激励效果的决策因素。
2.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选择不同的奖励方式
在奖励理论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同奖励方式对不同岗位的员工效果完全不同,如:企业内给予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单纯物质奖励,无法到达较好的激励决策效用,这是因为技术类的员工更希望获得培训奖励等,以此寻求更多的个人发展,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由于技术人员的工作比较辛苦,他们更希望领导肯定他们的工作并给予他们荣誉奖励或情感奖励。上述案例应该给予激励决策者一定的启示:不应该只考虑物质方面奖励,应该给予员工更多精神层面奖励,并且充分考虑各岗位员工的现实需要,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整个企业活力,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还要注重非经济性激励对员工的激励效用。非经济性激励不但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会使激励决策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在企业管理中通常不能单纯采用非经济性激励的方法,应该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之上采用非经济性激励的方法,这样才能发挥激励决策的最大效用。
3.建立信息化的激励决策机制
由于过去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很多学者在研究激励决策机制时用到大量的数据需要手工整理,整理这些数据的工作繁琐而沉重。在信息化的今天,现代科技条件完全可以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甚至可以实现激励决策方案的制定。信息化的激励决策机制,要求我国企业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用于激励决策的信息平台,同时加强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进而把已有的激励决策资料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呈现。信息化的激励决策机制不但可以减轻企业经营管理中进行激励决策研究的工作任务,还可以缩短激励决策制定的时间。信息化激励决策机制是未来激励决策研究工作的重点,利用激励决策的信息平台扩大研究领域和促进国内外信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9.企业的管理与家庭的经营 篇九
无论企业还是家庭,作为股东投入的是货币、资产、人员或是专利权,为经营主体提供经营资源,而股东们享有股本的拥有权和收益权。
作为经营主体的母公司和家庭,在共用无形资产——公司名称(家族姓氏)的同时,有投资决策权、主体扩张权、自主经营权、日常管理权。其中投资决策权、主体扩张权由代表出资人利益的董事会(夫妻双方)拥有,可以决定固定资产投资(买房/购车)规模、设立分子公司(生育子女)的时间、地点等;自主经营权、日常管理权由总经理(丈夫)和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妻子)分工负责;财务总监(妻子)有权监督总经理(丈夫)的工作,包括财务审计,并对总经理(丈夫)的重大工作、生活瑕疵通报股东。由此,一个拥有监管职能的公司(家庭)治理结构初步形成。
随着经营主体(家庭)的成熟和绩效的取得,会不在满足单一经营主体的利益获取方式,进入主体扩张阶段,设立分支机构——分公司(婚生子女),由于新设分公司(婚生子女)体质弱小,一切都按母公司(家庭)安排成长。当分公司(婚生子女)进入青春期后,母公司会适度放权,让他们自主决定发展方向,母公司(家庭)给予指导性意见,这时分公司就变成了子公司(青年子女)。一旦子公司(青年子女)在发展过程中被发现将要出现重大失误,母公司(家庭)会行使权利予以干涉并制止。因为尽管此时子公司(青年子女)拥有部分独立经营的权力,但子公司(青年子女)的董事长还是由母公司董事会(家庭)人员担任。
当子公司(青年子女)长大成人,为了延续公司(家庭)的经营成果,壮大公司(家庭)的势力范围,母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夫妻双方)会粉饰子公司(青年子女)的经营业绩,不断对目标投资者进行“路演”,以寻找合适的投资人,适时IPO。募集资金后,依据双方出资的验资额(婚前财产公证)计算所占股比,注册新的股份公司(新家庭)。由于新股东的加入,改变了过去独资的局面,使股份公司(新家庭)具备了独立法人资格,获得了完全的经营自主权,与母公司(家庭)的法律关系由从属型变为了平等型、内部关系由管理型变成了资产型,母公司(家庭)拥有股份公司(新家庭)的股权,享有按股比分红(赡养和看望)和承担亏损(连带责任)的权力和义务,
所不同的是一个子公司可以有N个股东,而一个婚生子女只能募集一个股东,好比定向发行。
当股份公司(新家庭)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原因经营不善时,壳和资产对于原股份公司是低效或过剩资源,但对于其他公司却是稀缺资源,所以有了资产重组中的吸收式和新设式合并,产生了股权发生变化后的新注册公司(再婚家庭)。新公司(再婚家庭)是否设立分支机构(再婚子女)要视法律法规和其经营结果而定。
当然,大多数股份公司还是具备永续经营能力的,他们可以按照董事会批准的战略目标,实现扩张,直接设立自己的分、子公司(婚生子女),将股份公司做强、做大。
能够实现永续经营和做强、做大的关键是:明确公司(家庭)的使命、战略和核心价值观,始终抵御外部的种种诱惑和持续完善内部的经营管理,团结公司(家庭)全体人员,始终不渝的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前面我们从股东-经营主体-分支机构-资产重组-孙子公司这五个层面分析了企业的管理与家庭的经营关系,归纳起来有几个关键环节与大家分享,正如著名作家柳青曾说过的: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的只有几步。
1、无论分公司还是孩子,在弱小的成长期十分关键,作为母公司和家庭有义务为其建立积极、规范的价值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引导其健康成长。
2、当分公司成长为子公司(长大的孩子)时,作为母公司(家庭)要在不失控的前提下,充分授权,允许他们自主经营,自做决策,自担风险,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引导他们茁壮成长。
3、当子公司(长大的孩子)成长为股份公司(新家庭)时,母公司要找准股东位置,不插手股份公司的经营活动,更不可随意挪用股份公司的资金、资产,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造成股份公司董事会(新家庭的夫妻)的矛盾重重,使股份公司的执行者(自己的子女)左右为难。
4、当股份公司一旦发生经营不善(感情不和)时,母公司要积极挽救股份公司的经营。挽救失败,就要尽快促成股份公司的资产重组,使其恢复正常运营。
5、各经营主体,要切记股东利益(赡养和看望),尽其所能使股东利益持续最大化。
10.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篇十
标签:经营管理 收敛性 企业管理工
作 经营意识 扩张性 财经
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列管理、运营之活动。分类:商业精神 经营管理是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
企业经营管理(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business):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经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经营与管理的区别:
1、“经营”在“管理”的外延之中。通常按照企业管理工作的性质,将营销生产称作“经营”,之外的管理内容称为“管理”。
通常对经营和管理可以这样理解,企业运营都会包括经营和管理这两个主要环节,经营是指企业进行市场活动的行为,而管理之企业理顺工作流程、发现问题的行为。
经营管理是相互渗透的,我们也经常把经营管理放在一起讲,实际情况也是经营中的科学决策过程便是管理的渗透,而管理中的经营意识可以讲是情商的体现。把经营和管理严格区分开来是误区,也是务虚的表现。
2、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源和建立影响;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经营追求的是效益,要开源,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要节流,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要积极进取,抓住机会,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要谨慎稳妥,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经营与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经营与管理在相互矛盾中寻求相互统一;经营与管理也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忽视经营的管理是没有活力的,是僵化的,为了管理而管理,为了控制而控制,只会把企业管死;企业发展必须有规则,有约束,但也必须有动力,有张力,否则就是一潭死水。
【经营者的自我管理】推荐阅读:
门店的经营管理07-03
经营管理的认识10-08
酒店管理的经营11-22
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10-28
公司的人经营与管理07-17
浅谈药品的管理与经营08-10
经营户诚信文明经营积分管理办法09-08
职工食堂的经营管理计划方案06-15
美甲连锁经营管理的7个关键12-01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备案及经营管理须知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