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2024-10-13

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14篇)

1.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一

首先,高中数学规律认知过程中的辩证思想内涵领悟.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其本身是运动的、变化的,甚至矛盾的,其中的很多数学方法都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例如,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待定系数,体现的就是已知、未知之间的相互矛盾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再如,数形结合所反映的是直观、抽象之间的关系,而数学归纳法则对事物从特殊到一般发展规律的认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培养,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高中数学图形感受过程中的人文情怀体验.高中数学中的美,在于其和谐性、对称性以及逻辑性.例如,正四面体顶点的射影在底面中心位置,而且其所有的面都为标准的正三角形,四心合一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正四面体的任何面都可以是底面,而且无论怎么变化,都是一个标准的三棱锥结构;再如,反证法由于其探究的特点,无中生有、否定假设以及制造矛盾等等,都是其魅力的一种体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延伸,从另一侧面教育学生应当保持人民内部的安定与团结,不要无中生有地制造矛盾、或者扩大离心率,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最后,利用数学定理的论证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定理,这些都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引导学生应当先对这些定理彻底的理解,经反复练习后完全掌握.然而要做好这一点并非易事,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且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科学的态度、自律的心志以及自强不息的自主探索精神,而这正是德育教育的要求.

3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渗透德育教育,也要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来实现.比如,概率中随机事件、小概率事件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显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宋国那位农民的“傻行为”更多的是讥笑.此时,可引导学生从概率的视角,对该故事进行重新审视,随后学生陷入了沉思状态.借此机会,可以向学生发问:“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若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像农民那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再教育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不能靠运气的,也许一次可以成功,但却不能每次都能成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实践中,人们更多地认为文科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对于理科,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思维缜密、严谨.但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实践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方式方法创新,这是一个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来自于《高中数理化》杂志。《高中数理化》杂志简介详见.)

2.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二

一、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有意义的生命教育素材,高中生物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进行挖掘,并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实施生命教育,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共鸣。

例如,在期末复习课中,教师可把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做成PPT,把相关的素材联系在一起。如将《细胞的生命历程》《遗传与进化》等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复习回顾。这两者看起来似乎毫无关系,但从深层本质看,它们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细胞需要经历增殖、衰老以及凋亡的发展过程;而人类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都在不断地遗传、进化,二者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好比人类的衰老与细胞的凋亡是相同的,是一种自然规律,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这样,通过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奥妙、发展和伟大,引发学生珍爱生命的共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

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学生只有深刻意识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才会更加珍爱生命。因此,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

例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课主要对酶独有的本质及其在细胞中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人类的新陈代谢更是离不开酶。人类需要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维持身体健康。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可为学生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学习了人类的新陈代谢离不开酶的作用。那么对大自然的生物来说,它们的价值分别是什么?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此时可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生物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为我们人类探索未知秘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的学生认为生物菌种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考究。接着,教师对问题进行延展:既然每个生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么你认为自身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呢?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生命,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感受到生命真谛,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体悟生命的美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美好。总的来说,生物实践活动的方式较为多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结构》时,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可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有的学生对空气、阳光等进行调研;有的学生对蚂蚁、鼠妇等进行调研。等学生调研完成后,让他们写一份调研结果,并画出生态结构示意图,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了解到植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存,明白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生物和谐存在是整个生态平衡的重要保证,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和谐美。

四、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

每一个生命都是充满意义的,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发育过程。但对于不同的生命个体来说,其繁殖、发育过程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单纯依靠讲解无法让学生完全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片、声音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例如,在教学“植物生命繁殖过程”时,教师可录制一段视频,将视频以动态方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的伟大和奥妙,认识到一个生命的诞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经历层层考验才能存活下来,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从而珍惜现今的美好,并以此进行更深层的引导和鼓励:对待学习同样如此,学习的过程虽然艰苦,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持之以恒,就可以收获我们努力的结果。这样教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生物知识,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感悟了人生哲理,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学会爱惜自己。

3.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 高中 数学教学 渗透文化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66-02

0

眼下是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时代,所以数学课堂也不能只是为了追求应试高分而学习,尤其是针对数学这样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人文和情怀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将数学文化渗透到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文化指引真正爱上数学,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美感。

1. 认清数学文化的特性并在数学课堂中适时渗透

数学文化是个既抽象也具体的概念,许多人将数学曲解成冰冷的定理和公式,这是极其片面和狭隘的。数学中丰富的思想和精神,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数学方法和语言等都是可以上升到文化高度进行鉴赏的,它对活化课堂的作用不可言明,同时他对高中生情操的培养和教化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作为课堂掌控者,教师一定要将数学文化视为教学利器,深入地理解数学文化的涵义,科学地解读数学文化的特性,才能在课堂中合理适时地渗透数学文化。具体说来,数学文化具有审美性、传播性、历史发展特性和渗透性,这是数学文化与生俱来的优势。首先,审美性是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展现给人的一种思想上的耀眼动人的光辉,它不仅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抽象的美,更能在未知的数理世界里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用数学的艺术之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免去对数学知识枯燥的背诵,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寓教于乐。其次,数学文化还具有传播性,这种感染力是来自于它作为文化的一种普世价值,是数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如此,教师应利用这种传播特性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关联性,将知识由远及近传承贯通,形成科学的数学体系。最后是对历史发展特性和渗透性的利用,数学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演变发展的学科,已经形成了自身的语言和价值观,全面辩证且严谨才是数学的态度,所以教师应能在课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他们,教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前后对比论证,并将学习方法自成一派,渗透到各科的学习中甚至是生活中。综上所述,教师应对数学文化的特性有清楚的认知并能在课堂中作适时的渗透,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从而乐于跟随教师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2. 寓教于史,让学生读史明智

历史从来都是耐人寻味的,尤其是数学史的发展,更是贯穿古今。所以,数学课堂中,若能结合数学发展史,为单调的理科学习添上一些文史的乐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来由的探索,可谓是一举多得。在数学史中,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任何真理都不是凭空而来,而需经过许许多多数学家无数次的思考和验证才能得出。并且数学是个随着历史发展的概念,不具有永恒性,也许今天千辛万苦得出的结论,明天就可能会被人论证是错误的,这是科学求知必经的过程。只有对这些数学的历史过程有了解,在数学学习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学生才会以史为鉴,坚定自己继续深入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数学史的方式也应是多变的。首先,可以采取叙述历史名人故事的方式,在知识点的讲解前,对当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发现做出巨大努力和贡献的名人故事进行适当的普及,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知道许多年前也曾有人对相同的问题也感到疑惑,但是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克服认知极限发现了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求知欲。其次,在介绍某个复杂的概念时,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有限,所以应注重还原历史,不急于摆出最终的结论,而是从原点开始,层层递进,等到学生理解适应后再一步步推进,比如对数概念的引入,如果一开始就只是给出对数的概念和形式,就显得生硬无趣,若能结合对数有趣的起源来教学,对学生而言也是高效有趣的方法。最后是借助数学发展史,以旧带新,引导学生在固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简单概括,高中教学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所以,数学发展史的渗透绝对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最好的选择。

3. 数学思想启发多样化解题,引领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方法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性也直接体现了数学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格调。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针对题目不同类型,培养学生养成一题多解的好习惯,以便引领学生发散思维,加深学生对同一题目类型的理解和记忆,也利于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在不等式的证明中,既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也可以结合各自函数的图像进行比较,针对不同题设,合理选择更简便的解题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必要的思考的体现。换句话来说,有时候只要解题的数学方法掌握了,就会发现数学求解中,大多题目都是灵活而巧妙的。为了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教师应带领学生多进行探讨学习,促进师生间以及学生间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交流,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吸收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技巧,同时深化自身对相应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相信在长期的积累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解题思想,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新的生题、难题时,轻而易举地拆去题表的迷障,让解题思路跃然纸上。当然,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还需要教师通过一定量的题目训练后,带领学生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拓展。所以,教师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也不能忘记坚守教学的初衷,只有耐得住学生一时的混沌,才能守望学生成才。

4.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实践意识

光说不练假把式,数学也不光是纸上的符号,学生应在多年的学习中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其实是我们生活的小助手。尤其是高中生,处在花一样的季节,更需要学会转化知识,将课堂上的知识活化成我们生活的工具,为生活添彩。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应积极号召把数学投入到生活的应用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在课堂中多向学生透露自己在生活中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有趣的小事例,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并对学生应用数学形成积极的影响。其次,教师应细化教学,选取更多贴近生活的例题,在课堂中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应对生活实例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有效求解,这样,学生不仅有了意识,也掌握了科学的实践方法,才不至于在生活中光想却又不知如何下手,也不会因缺乏科学的指导而进行错误实践,反而生生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也应对学生课后应用数学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可以选取有趣的课后实践课题,让学生组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给出各组的模型和解决方案,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优。这是鼓励学生在课堂外积极应用数学,将数学的应用延伸至生活的有效手段。从长远来看,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出课堂,直面生活和社会。所以,比起一时的应试,数学文化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观的影响更深远、更有意义,正因为这样,高中数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指导学生更好地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目前,数学文化作为高中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所以,未来高中教师应投入更多的心血和热情在数学文化的研究中,以便能对数学文化有本质的认识,并能将数学文化灵活巧妙地渗透到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从数学文化中收获数学的真谛。

(注:该文章是吴江区第六批学年课题《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编号06(16)LG583,主持人:陈斌斌)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黄玲玲.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及其途径[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11):10.

[2]史玉华.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及其途径[J].考试周刊,2013,(33):58-59.

4.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广西玉林市第一中学 李 梅

近年来,雾霾天气经常笼罩在不少城市的上空,引发了不少人士的关注,雾霾是空气中含有过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可吸入的颗粒物和雾形成的,对人体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要消除雾霾天气的影响,除了必要的减排措施外,还需要提高人的环保意识。而在化学学科教学中会出现不少与环境教育有关的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背景

环境教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拓展了教育领域,而且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溶含了一定的化学因素,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都含有一定的化学因素,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所重视,环境意识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二、密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适当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酸雨的主要成分SO2和NO2,实验中制取Cl2尾气污染,废弃的干电池中的重金属对水和土壤的污染,“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这些材料都是化学教材与生活中很好的结合点。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污染的产生、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它们对于环境产生的污染,甚至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更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研究。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3、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实验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我校附近有一家印染厂,由于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流经校内的小河,故对学校环境的污染极大,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对污染物进行了取样分析,测出了里面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的含量后,便在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清清小河为何变得五颜六色?》的文章,得到了环保部门的重视。

4、把环保教育的效果转化为一种优良的品质

随着环保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不仅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的意识,自觉养成了环保的习惯,更是在校园里宣传环保知识,并积极投入到环保行动中来。在我校,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环保小组能够坚持不懈地开展各项活动,如把校园内的可回收废弃物分类后收集起来,把所得的经费全部用于资助贫困生的学习;把学生用过的旧电池集中后交给环保局统一处理等。学生撰写的论文《在学校中开展环保活动的实践报告》获全国一等奖。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有关环保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明显同步增长,有许多同学自觉地参与一些环保活动,这表明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特别是对环保知识的掌握及对环境认识能力提高有明显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有成效的,有必要的。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一定的环境道德。我们应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从而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方面的道德和责任感。

尽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仍将继续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课堂,挖掘环境教育资源,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环保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社区渗透环境教育,使他们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这样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5.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题图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数学主题图往往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原型,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揭示思路和方法。因此,数学主题图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好载体”。用主题图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其实是一种数形结合的学习方法,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具有直观形象的优点,体现了由具体向抽象逐步过渡的教学原则。

一幅主题图就是一道内容丰富的数学习题,尤其是那些以问题为主题的数学主题图,更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好材料,数学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练习的材料,适合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因为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还占主导地位,而主题图恰恰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思维的空间。用主题图作为数学知识练习的材料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使学生能透过表象看问题,让学生展示对图的理解过程,不要只看结果,力求一图多解。

1、数学主题图的优点分析

1.1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它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呈现的都是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现实场景。如计算校园占地面积、到商场购物、计算图书室的藏书量、郊游乘车、到游乐园玩耍、小实验活动等。这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圆”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呈现的是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情境图。首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圆,然后观察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找出物体上有圆或与圆有关的数学信息,通过找与圆有关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此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兴趣。

1.2提示了教与学的线索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主题图不仅是为学习内容提供课程资源,同时也提示了教学活动的线索与学习方式,这对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用好教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其内容的呈现上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例如,在计算方法,几何公式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探索,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材首先呈现卷笔刀的实物图,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列出乘法算式“l2×14=168”,接着呈现一幅供学生讨论算法“12×14”的情境图,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计算思路,展现完整的笔算过程。这样,通过学生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展现计算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再有,情境图设计的内容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是通过一些画面和提示性的话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如呈现四人围在一张桌子四周,就是明确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二是注重学生的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提供了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如,“圆的认识”这节的情境图,画面内容明确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圆,画一画圆,并由此通过教师用圆规画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教材呈现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用一些提示性的话语,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等操作实践以及自学、讨论,交流等活动去感知、理解圆的特征,“圆的周长”的情境图,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猜一猜、填一填、议一议等活动,自主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1.3提升了价值观教育

主题图一方面为学习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提示了教学活动的线索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如通过精美的画面和丰富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数学的情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有效运用主题图的教学策略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的教学要求。主题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知识,更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合理的运用主题图展开有效的教学。

2.1注重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主题图”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主题图”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主题图”的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境的呈现过程。“主题图”的呈现方式对课堂教学能否有效展开有着重要的影响。

2.2选择主题图的提示语

在当前数学教材主题图中,在其内容的呈现上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并通过插图和提示语,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如果插图画的是几个小朋友围在一张桌子,这里就是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示框中的话语,有的就是反映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果画的是教师,就是要求教师在这里要起到主导作用。总之,分析教材时,教师要认真研读图中的这些信息,理解它的`意图,理清教学的思路,从而有效的实施教学活动。

2.3利用主题图的整合性

单元主题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十分丰富,通常覆盖了整个单元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进行综合练习很好的素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单元主题图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将最初接触主题时对图意的感知,提升到梳理成一个个数学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收集有用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地区使用同一套教材,因为地区的差异,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实际,刨造性地使用主题图。比如,不具备有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的学校,班级,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教学手段去用好主题图,再有,当教材上的主题情景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时,或者有的内容重复、有的素材作用不大时,教师如何根据实际,对主题图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编,增加或删减。总之,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整体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更好的体现主题图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夏珍.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浙江大学学报,,32(3):370-371.

6.高中数学教学渗透德育之我见 篇六

摘 要:数学是自然科学,很难进行德育教育也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尤其是在我们综合高中的数学教育过程中德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关键词:德育渗透;策略;挖掘教材;生活实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然会受数学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制约,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教师要有策略的进行渗透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策略性与可行性,不能喧宾夺主。只要认真贯彻“教育法”和“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及知识能力水平,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完成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只有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渗透的才能称之为有效,被人所接受。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进行渗透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教师在德育教学时要注意途径的多样性。

1.利用创设情景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情景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处理好广泛性与定向性、探索性与高效性、直观性与思维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生活性与数学性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2.利用史料激励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教材中许多数学史料,能激励起学生由衷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3.利用数据材料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了爱国主义思想感情。4.利用知识迁移渗透德育。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治病”的效果。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5.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德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例如在上《椭圆》这一节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椭圆的形成过程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利用FLASH设计制作了关于“神舟”六号从发射到升空,然后绕地飞行的动画片,并配上了相关的解说词。这一刻,任何的言语都是多余的了。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同时,也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教学的渗透,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从创设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入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应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才能收到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教师不仅在课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7.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教育 篇七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史;教育

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绝不能脱离了数学史,但也不是仅限于数学史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数学史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真正地将数学史的相关知识渗透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得数学这一门学科更容易被接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将数学史知识有效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和人生观,这也将数学史所具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在了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培养人。如果脱离数学史而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人类所凝聚的数学历史就很难得以传承,更谈不上能够做到对数学科学的全面了解。数学史作为连接数学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在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历史的过程中,必然也会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三个层次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实现这些目标,高中数学教学就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正是数学史知识研究的内容,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故事,教师尤其要重视引入故事的真实性,结合所教内容的特点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入数学史知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课本在编写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就以9岁的高斯计算1+2+3+4+…+96+97+98+99+100来引入的,使学生在佩服高斯的同时,主动学习高斯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史知识的情境中体会数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体会数学史学习的真谛。

其次,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悖论。很多悖论往往含有一些真理性的东西,并且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悖论,更能激起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进化的学科。悖论对于数学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通过悖论的引入,让学生有一种在已有知识条件下解决新问题的冲动、深入研究的欲望,从而迅速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集合知识时,就可以将19世纪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著名的“理发师悖论”引入教学。

再次,我们要注重高中数学教学中历史名题的引入。历史名题对于历史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变革,将这些历史名题引入到高中数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引入历史名题是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的数学家是怎样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的,总结和学习他们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方法。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可以以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引入。

另外,任何人在其一生当中所做的事情都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总是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错误。即使是伟大的、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历史上数学家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数学家们迂回、曲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关注知识本生的同时,关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关注数学家的坚毅品质,这一点正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给予学生的。

最后,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家的传记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家的传记所起到的主要是一种榜样的作用。传记性材料的引入,可以让高中生认识到追求知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许多的坎坷。通过对数学家传记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加以使用,提高学习质量。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学习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的方式方法,适当将数学史料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邓明立,陈雪梅.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J].数学通报,2002.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8.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思考 篇八

一、指导操作,及时归纳。

归纳是通过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属性分析得出一般结论的思想方法。依据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有步骤的合理操作,建立知识的表象,初步形成感性认识之后,不失时机地进行归纳,可以使学生对操作所获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百以内数的加法法则的归纳,可以先借助实物图,讨论不进位加法的实例,如讨论45+23用竖式如何计算,从而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和“从个位加起”;然后借助实物图,讨论进位加法的实例,如讨论37+25用竖式如何计算,从而归纳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以上两次归纳都是根据个别实例,得出一般性结论,都是不完全归纳;最后,综合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加法的结论,完全归纳出适合于百以内数的一切加法竖式的笔算法则。

二、仔细观察,大胆猜想。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类比等,依据已有的材料作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教学中根据研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大胆猜想,所研究的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然后,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进一步弄清问题的实质。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提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同时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球,拿在手上甩出大小不同的几个圆,让学生观察,启发他们猜想,学生不难猜想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系。进而追问到底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

三、利用迁移,促成转化。

转化思想是借用事物运动、变化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把未知变为已知,把难变为易,把复杂变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悉的观点。转化思想是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思考方法,能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同时增长。例如圆面积的推倒过程就是运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方法,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将它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高与圆的半径、周长的关系以及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这就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解决面积计算问题。

9.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九

玉海中心小学 丁美多

一、概念界定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念,在后继研究和实践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之后,就带有了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

数学方法:是人们在数学研究、数学学习和数学问题解决等数学活动中的步骤、程序和格式,是达到数学研究和问题解决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的总和,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反映。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者的关系: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规则”,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导向,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两者之间并不作严格的区别,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往往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数学思想与方法看作一个整体,称作“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需要教师挖掘、提炼隐含于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纳入到教学目标,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综述

从20世纪60年代起,荷兰就开始了将数学思想纳入数学教育的研究。1989年全美数学教师协会发表了《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在这个文件中关于论述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第5条就明确提出: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并将其作为“有数学素养”的标志。日本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培养对日常事物现象的推测和合情合理的思考能力。同时,了解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的优越性,进一步培养在生活中的自觉应用的态度。” 俄罗斯也把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列为数学教育的三大基本功任务之一。

在我国,随着“校本研究”在中小学的普及,参加人数和课题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如朱成杰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与导论》,周全英、徐南昌的《数学思想方法选讲》;张德勤,发表10余篇关于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论文,宁波市海曙区教研室邬东山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深圳市向西小学余治军的《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等,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成为具有数学思想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认知心理学指出:思想方法属于元认知范畴,它对认知活动起着监控、调节作用,对培养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波利亚语),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 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因此,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数学哲学阐明:从数学哲学的角度讲,数学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决定一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至日常生活问题。

3、《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把“数学思考”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4、教学实践表明: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贯穿着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直接用文字的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教师加以分析、提炼才能使之显露出来。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的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提炼。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有意识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说:“学生对作为知识的数学离开学校不到两年可能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等,这些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对小学各学段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有机的整理与分析,形成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系。

2、通过调查,剖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探索策略提供依据。

3、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具体策略。

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分析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小学阶段学生数学思维的阶段性特征,对小学阶段存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系统梳理。

2、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3、以实验班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尝试,以能够提供各个阶段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多个成功案例为主要内容,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要求课题研究中加强实践环节,使师生的个人认识真正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活生生的实践活动,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在参与中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控,使研究保持动态平衡,充满生命活力。

2、发展性原则: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迅速成长的年龄阶段,课题研究必须考虑到这一重要因素,在操作中应处理好可接受性与发展可能性的矛盾,需要考虑儿童当时的认知特点,又要兼顾超前发展的需要。

3、开放性原则:研究中要不断吸引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新成果,使之充实到本课题研究中来。同时也要将本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成果及时地向有关专家与同行进行交流,是问题的可及时取得他们的指导,是成果的也可在他们论证的基础上进行推广,以扩大研究的社会效益。

4、激励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心理反应与心理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激励。

5、民主化原则:研究中要为师生提供一个宽容的民主环境,给师生充分表达不同观点的自由,鼓励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达到认识的统一。对那些由于认知风格不同而造成的分歧,组织者要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尽可能清楚地表征他们心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取得原则的一致。(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课题组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书籍和有关文献资料,寻求更直接 的理论支撑并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借鉴有关理论进行模式建构的初步的理论研究并进行模式假设和雏形模式建构,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完善课题研究。

2、调查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在自然状态下搜集研究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确定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变化以筹划将来的发展。

3、个案法:组织教师广泛收集教育实践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际个案,通过对个案的筛选、归类、分析、研究,逐步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操作方式并加以推广应用,为实验研究提供操作依据和方法指导。

4、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在案例收集并作归因分析的基础上,在学校中挑选能力较强的教师,以其所带班为试点班,开展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进行经验总结。以后逐步展开,推广全校。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理论学习和资料收集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调查剖析当前小学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实施阶段——研究分析和自我实践阶段(2013年1月---2013年9月)

(1)通过现场看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收集若干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初步整理出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典型片段;通过听普通教师的课并进行现场录音(包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录音)收集教学实录并初步整理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典型片段。制定出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2)根据阶段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性实践,总结性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对比和反思,验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3、结题阶段——课题总结和研究报告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根据实践检验的情况进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写一份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报告,展示一堂运用研究结论所驾驭的课堂。

10.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挫折教育 篇十

1. 学习挫折是中学生最常见一种心理挫折

对于中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挫折是难免的.这些挫折中,有学习挫折,有人际交往挫折,也有来自同性朋友和异性情感挫折.在这些挫折中,学生的学习挫折是最为常见的,也是作为一位任课教师重点关注的,而在这些学习挫折中,作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所遇到的挫折会更多,因此它又是学习挫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所谓数学学习挫折就是由于数学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而给学生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这些挫折对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经常遇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认为学习上什么都比别人强,所有的知识点、所有的题型的题目,不管难题还是简单的题目,尤其是难题,应该别人多会一点,考试成绩撝挥泻貌荒懿顢的心态越来越强烈.对失败缺乏心理准备,也不愿意准备,一旦连续几道题不会做,一旦某一次考试失误,便感到十分苦恼;对于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来讲,挫折更是家常便饭,他们不是不想把学习搞上去,他们也知道努力,而且也努力过,但成绩仍上不去,为此心烦意乱.

2. “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不排斥挫折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挫能力又是衡量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的关键.但是现在的学生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不少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出现了不能承受学习压力、感情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普遍的心理问题.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必须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积极地面对挫折,勇敢地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及早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缓,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个课题.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为重,但是是不是就不能批评,不需要惩罚教育,不需要经历必要的挫折锻炼,而一味地强调以表扬激励为主,片面强调维护学生的信心和人格尊严,很少关注到学生抗挫力的锻炼与培养.在小学取消了用来激励竞争上进的少先队员的入队门槛,只要上一年级每人一条红领巾;在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按照成绩排名次;在高中不准提应试教育,认为素质教育不包含应试能力的培养.这一切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以人为本,人人平等,荣誉和劳动成果均平,显然已经走上另一个极端,至少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断章取义,我觉得“以人为本”完整的理解应该是“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而人的能力应该包括用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3.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挫折教育

在现实中认为数学学习以及数学课很枯燥无味的大有人在,但是我认为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被动的学习方式惹的祸,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单调的记忆过程,窒息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冷却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实际上,根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继承与接受的过程,而且是尝试与探究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其进行探索性的交流,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暴露思维过程,尝试失败的经历,感受挫折的痛苦和解决困难之后的兴奋,增强用于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逆境中锤炼不屈不挠的坚忍性格,有利于学生更好、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励学生再进一步思考、改进、探索学习方法.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还要加强教学中的数学挫折教育,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使学生体验到挫折和失败,这正是砥砺意志、打磨心理品质的绝好时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会在温室中形成.什么学科也没有数学学科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探索的素材和机会.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数学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可以说,数学学习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抗挫素材,每做一道题,就是一次经历磨练、承受挫折的锻炼,是其他实践活动所无法比拟的.

4. 高三学生更需要应对高考的勇于面对失败的挫折教育

在高考考场上,考生“发挥失常”的现象时有发生.可能大家对于2011年江苏高考数学考试的记忆尤深,因为2011年江苏数学试卷大多数考生都认为较为简单,当时考试结束之后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少成绩平时不太理想的考生也主动地和老师打招呼,做出胜利者的姿态,但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有几位数学成绩很突出的考生反而心事重重.后来得知他们的数学没考好,当天晚上就失眠了.平时尖子生为什么会在连数学差生都认为简单的高考考场上失利呢?这可能和考试心态不正确有关.这些学生平时太顺利了,考试成绩从高三第一次月考一路绿灯,没有遇到一点坎坷和挫.他们带着平时的节节胜利、带着自信胸有成竹地入场,上场后却被几道笑笑的难题难住而沮丧地出场.实际上平时不经风雨四平八稳真不一定就是好事,考前心态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

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心理素质.因此,在高考之前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比如,在高三的历次月考中尽量选用改编一定量的创新题、变式题以及外地的生题,不能让考生感觉试卷总是很面熟,甚至压轴题都是学生可以在资料上查到,考试中碰到.不然,也会早就一些假尖子生,因为他们做的题目很多,每次考试都能碰到几个题目;再者,试卷中不同层次的题目的编排顺序可以打乱,防止学生形成定势,总认为前面的题目都好做,结果碰到几个难题目,就不知所措,居然后面的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了,如10年江苏高考题很多考生被第8题难倒了,而后面的几道简单的解答题都没心思、没勇气做下去;其次,考前模拟考试,老师阅卷时不要一味地以鼓励为主,应适当地压分.一味鼓励则会使学生飘飘然,不利于心理素质锻炼;适当地压分则会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尖子生,消除他们的盲目自信,应时刻想到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布满了荆棘.

5. 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家长正确认识和面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中的挫折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孩子是家长的命根子,是家长的希望,进入高中以来这种心理愈加明显.到了高三,家长更是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对于不是老师的家长,对于不教数学的家长老师,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更是强烈.作为毕业班的数学老师,都会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影响,甚至是干扰.家长会在孩子选择班级、数学教师上下功夫,他们对新的班级的任课教师会通过各种途径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大多数是多余的,甚至是对数学教学的干扰.

比如,家长希望自己家孩子成绩能够超过别的同学,会自己布置一些别的同学没有学习任务;家长认为自己家孩子成绩很好,想在能力题目上有所突破,便命令学生天天研究难题.除不知,做数学和写诗一样,功夫在诗外.再比如,家长为了给孩子缓解心理压力,最常做的是告诉孩子不要紧张,以平常心参加考试.也许.考生解除了压力轻松了,考生信心十足地去应考了.而事实上,高考是残酷的,高考题则更无情.当满怀信心的考生突然遇到生疏的考题时,有些考生脑海中是一团乱麻.再加上紧张的气氛,思维更是无法理顺.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的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可见,这种仅仅缓解心理压力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缓解了压力不等于提高了心理承受力,尤其是应对挫折的能力.

11.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十一

引言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髙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工科和经济管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基础课和工具课。数学建模作为髙职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极好载体。

1 目前髙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至少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虽然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是本科高等数学“压缩饼干型”的状态有所改观,但仍是知识的简单迁移,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体现面向应用性职业岗位的基本特点。强调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具有较高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偏重计算、忽视应用仍然是数学教学的弊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第二,经过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现在许多省( 市) 已将高等数学的部分内容下放到高中阶段,微积分中极限、导数及其应用、积分等已经是中学数学的必修内容。学生进入髙职院校,再讲微积分,特别是重复讲授简单的极限计算、求导数、求积分,教学内容“炒冷饭”,令学生反感。第三,随着以Mathematic、Matlab 为代表的优秀数学软件的普及,其强大的数值计算、符号运算和图形表示的功能,以及具有使用方便、输出结果可视化、人机界面直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原先教学的重点内容,如极限、导数、积分的计算问题,运用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解决,不必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复杂计算的训练教学。

2 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

2. 1 数学模型( Mathematical Model) 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程序、图形等对实际问题本质属性的抽象和刻划,它能够解释某些客观现象,或预测未来的发展规律,或能为控制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策略。当人们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作表述来建立数学模型。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数学无所不在”,“计算机无处不在”,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学建模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可能。

2. 2 创办于1992 年,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已经举办24 届,参赛院校和人数逐年增加。 年,来自全国33个省( 市、自治区、香港和澳门特区) 及海外的1326 所院校、28574 个队( 其中专科组3016 队) 、85000 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其“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的竞赛宗旨,受到大学生的推崇。竞赛也在推动教学改革、促进科学研究、扩大国际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3 髙职院校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和技术,去发现和解决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中的具体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数学建模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极好的平台。通过数学建模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生机活力、数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数学应用的无处不在。数学建模比赛是一项微型科学研究活动,其课题源于生产、管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再用所求的结果解释实际现象,从中可以使科学研究能力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数学建模竞赛一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模型,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数学建模竞赛的结果要求参赛学生提交一份论文,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了解工程和管理实际背景的自学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以及数学软件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建模竞赛需要三名学生协作完成,是一项团队合作性的工作,需要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攻坚克难的顽强品质,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挑战。

3 髙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途径

3. 1 对于列入教学计划的高等数学课程,可以通过数学引例、数学实验讲清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具有实际意义。例如用曲边梯形面积的计算引进定积分的概念,利用FLASH动画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突出无限分割的思想,加强用“微元”分析方法建立积分模型,促使学生理解非均匀积累问题的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即“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也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新生小王购买了一部手机计划在中国移动公司入网,现有两款资费标准不同的套餐可供选择: “动感地带”套餐的月租费为20元,每月来电显示费6 元,本地电话费每分钟0. 2元; “神州行”套餐的本地电话费每分钟0. 4 元,月租费和来电显示费全免。两种套餐的数据流量费相同。小王的家人和朋友大都在本地,他希望拥有来电显示服务,请问他应该选择何种套餐更省钱? 这就是简单的方程模型,设小王每月通话时间为分钟,电话费元。则选择“动感地带”套餐的费用: ( 元) ; 选择“神州行”套餐的费用: ( 元) 。比较与的大小,即。显然,当小王的每月通话时间超过130 分钟时,选择“动感地带”套餐合算,当通话时间小于130 分钟时,选择“神州行”套餐省钱。

3. 2 重视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微积分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极限、导数、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在各个专业上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复利( 人口增长) 、最值问题、变力作功等。数学应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学生正确地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例如生产和流通企业中广泛使用的经济最优库存量模型,企业管理人员确定计划期内企业生产所需物资的合理订货批量、订货点和订货间隔时间的模型,其目的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的条件下使库存总费用最少。库存模型分为两大类型: 确定型库存模型、随机型库存模型。其中比较简单、常用的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是确定型库存模型,它是建立在以下条件基础上的: 需求是连续且均匀的; 不允许缺货; 当库存量降至零时可立即得到补充; 每批订货量及订货费用不变; 单位物资平均库存费用不变。根据上述五个条件,若要求采购和库存费用最小( 经济订货批量) ,这就涉及到抽象、简化、建模、求解等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3 开设数学建模讲座和选修课,可以普及数学建模的基本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挑选优秀学生组建数学建模比赛集训队伍做准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精选建模案例,如足球队排名问题、交通信号问题、投资组合问题、人口模型问题,它们既是经典的数学建模案例,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讲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分析、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4 举办小型数学建模比赛,锻炼选手,积累经验,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指导老师需要将不同专业背景、知识能力互补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培训。采用实战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去挖掘、采集有用的信息,提出模型的假设、再完成模型建立、计算、分析、编程、验证、写作等。

4 结语

髙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是数学教学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重要载体,对学生数学思维的熏陶、数学方法的运用、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法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2007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对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法治意识,并将法治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一直是高中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但从课程设置来讲,必修教材中并没有独立的法治教育课程。从课时安排来讲,学校一味追求高升学率,也不可能安排专门课时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所以,高中阶段的法治教育只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进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一些做法和要求。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

虽然必修教材中没有专门、系统的法治教育内容,但零散地蕴含在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还是非常丰富的。如在经济生活中,可以结合中国人民银行法、刑法,让学生明白伪造、贩卖、使用假币和损毁人民币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结合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让学生知道恶意透支信用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结合宪法、物权法,让学生明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结合公司法、企业破产法,让学生懂得企业要依法设立、守法经营;结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让学生懂得要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结合保险法、证券法、储蓄管理条例等,让学生懂得要通过合法的渠道投资理财;结合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增值税暂行条例、刑法,让学生懂得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结合价格法、民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世贸法,让学生明白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守法、用法。在政治生活中,可以结合宪法、集会游行示威法、选举法、村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信访条例,让学生懂得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结合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让学生懂得政府权力要依法行使;结合宪法、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反分裂国家法、宗教事务条例等,让学生懂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国际法、联合国宪章,让学生明白主权国家应遵法守法。但是,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以上法治教育内容视而不见。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就需要政治教师摒弃应试教育的落后思想,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将“法治教育”与传统的“法制教育”区分开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但这种教育只是以法律条文教育和守法教育为重点的普法教育,其结果不过是学生记住了教材中的一些法律概念和条文,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素质并没有提高。其实,“法制教育”与“法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制教育侧重于传播法律知识,注重守法教育,以义务本位为特征。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法治教育是通过对公民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公民知法、守法、护法的意识,使之为权利而斗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其目标不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因此,应摒弃传统的法制教育中单纯让学生背诵法律条文和概念的错误做法,要以法律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法律能力的培养为关键,以法治观念的形成为根本。要结合教材内容,讲述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一内容时,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情境。小张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国庆节老板不放假,还不给加班工资;工厂有刺眼的电焊强光,但从不发放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单位还不给年轻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去找老板讨个说法,老板以他平时工作懒散、经常迟到早退为由加以拒绝。小张一怒之下打伤了老板,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请学生回答问题:①小张的哪些权益受到了侵犯?②劳动者应该怎样维权?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懂得了劳动者应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应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教师身体力行,做好法治表率

“师者,人之模范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的榜样,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班级管理中应身体力行,做好法治表率。如: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辱骂、体罚学生;对班级实行民主管理,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由学生参与制定,班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三好学生”的评选、文艺活动的策划等均由学生民主决定。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法治理念,学会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广大政治教师应积极探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3.初探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三

汪 卫 国

(孝昌二中,湖北

432900)

【摘要】本文从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根据数学学科及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德育教育.有人认为学校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事,是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事,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概括的自然科学,加之现行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繁重,所以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没必要也不可行。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德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很明确的规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高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它独特的风格,我们要结合学科本身及教学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我们现行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ab),(nN)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有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具有时代性,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素材,创设一些新颖的教学情境、选取或自编一些应用题,教育学生关心地方和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激励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比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晚上9点10分,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再比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自编了这样一道题:2000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国政府正着手制定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如果按当年我国经济增长率8%的年均速度增长,请问:(1)到2010年我国经济能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2)如果能够实现,可以提前大约几年实现?(3)如果按今年2008年经济增长率10%的年均速度增长,请问只需要再过几年就能实现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目标?结果,同学们算出正确答案后,都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绝无仅有的,都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然,我们还可利用一些数学文娱活动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今一些著名数学家精忠报国的感人故事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养成深挖掘、勤思考、多联系的好习惯,数学教学中其实有很多题材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n*第1页

共3页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辨证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联系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学问,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相互联系、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普遍属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揭示普遍联系的规律,突显出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例如,函数关系本身直接而具体地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角形的三个边长与三个内角大小的关系,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复数与复平面内点的对应关系,等等。这些无不说明客观世界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同时,在数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子。如从平面几何上升到立体几何,从指数引入对数,从实数扩展到复数,从角度制到弧度制的发展,等等。由此可知,任何事物都是在永恒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经过实践得到的理论认识,还须回到实践中,只有经过实践检验得出的正确认识,才能反过来指导作用于实践。这是客观事物认识的普遍规律。数学中的许多公理、定理、推论、公式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这一认识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归纳、检验、应用”这样一个认识事物规律的好习惯。例如,通过照相机的三脚架、三轮车的三个车轮等,使学生认识到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通过电线杆与地面、电灯线与天花板等来概括线面垂直的概念。学完解斜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原理应用于测量、勘察等技术中,学完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后,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践活动。事实证明,这种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而且可以指导作用于实践,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对立统一的观点

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中最核心的规律之一。一切矛盾着的事物相互联系着,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经过不断的矛盾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数学的内容及其发展也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例如,原命题与逆命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原命题就没有逆命题,没有逆命题就没有原命题,当其中一个命题的条件(或题设)与结论调换时,它们两者之间又可以互相转化。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向量的加法与减法等也类似。又如极限思想使有限和无限互相转化。比如球的体积可以通过取无限多个厚度相等的近似于圆柱形状的“薄圆片”的体积之和的极限而求得,球的表面积可以通过取无限多个高等于半径的近似于“小锥体”的底面积之和的极限而求得。同时,数学中的很多解题思想和方法也是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寻求它们的转化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4、量质互变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超过一定限度后的必然结果。数学中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很多。例如:我们把一条定长的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F1F2小于绳长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画出的是一个椭圆。当F1F2逐渐增大时,画出的椭圆越来越扁,而当F1F2增大到

第2页

共3页 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却是一条线段;反过来,当F1F2逐渐减小时,画出的椭圆越来越圆,而当F1F2减小至零(即F1和F2重合)时,画出的却是一个半径等于绳长一半的圆。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个典型例子。再如,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一个圆面,当这个平面与球心距离增大时,截面圆减小,而当这个距离增大到与球的半径相等时,截面圆变成了一个点,即平面与球相切,再增大时,平面与球相离。又如复数abi的模a2b2,当b变为零时,复数变为实数,模变为实数a的绝对值a2a.这些例子,不仅生动地刻划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而且也揭示了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科学态度教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中的一些定理、性质、推论、猜想等都要进行严格准确的推理论证,一些文字、符号、图形的使用和表述都要求规范、精炼、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踏实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堂问答、作业考试中,都要做到言必有据、据理力争、精确无误,决不马虎大意、敷衍塞责,哪怕是一个字词、一个标点都不放弃,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完善过程,养成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另外,数学也是一门最能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科。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等毕竟有限,高中数学教学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而要通过书本知识的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数学中很多题目的解法灵活多样,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学生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遇到难题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怕失败,迎难而上,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探寻解法,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顽强毅力。

总之,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方面,提高学生德育品质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作为承担高中课程教学主要任务之一的数学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既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赐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我们要有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和周密、合理的计划安排,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结构,有针对性、有趣味性、有实效性地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湖北省教育厅司法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第3页

14.高中数学教育渗透作用策略思考论文 篇十四

【关键词】高中 历史 教学 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及其作用分析

情感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其信念。其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它包括爱国、爱党、爱人民乃至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内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包括明辨是非、真假美丑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正确的情感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苦乐观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显性或隐性的情感教育内容,身为历史教师,只要能够很好地进行发掘,就能够找到恰当的切入口,寻找到相应的渠道,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渗透。

1.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明辨真善美、假丑恶。高中生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审美思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进行审美教育内容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及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时,便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中外古代政治体制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严重不平等现象。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清明和公正,感受现行法律的“美”与“善”,从而深刻认识到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法律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现在的高中生,仍然存在着追星现象,他们仍然存在着“个人崇拜心理”“英雄情结”。为此,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历史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内容。

比如,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这一单元的内容时,除了讲授教材中有关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内容外,还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场人为的灾难—— “文化大革命”,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再认识,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战争时期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认清敌我,分清并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而在和平年代则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定要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和法治,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克服和杜绝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从而引导学生要正确追星,切不可盲目和过度,以免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自然便会对毛泽东的功过有更清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使他们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明白了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不应该搞“个人崇拜”。使他们懂得很多成绩的取得都是依靠团队的智慧和付出换来的。同时还借此来强调“人无完人”,引导学会在同学之间要学会原谅对方的过失,看其主流,看到其积极向上的一面,向其学习优良的品质,并帮助同学改掉不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

3.结合课外阅读材料内容,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内容。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极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极易被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所左右,在这个诱惑很多的大环境中生存,如何正确做出选择是关系到一个人未来一生的关键,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还是失败的关键,是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修养,什么样的水平和能力,什么样的道德水准的关键。而能否做出正确选择,又是由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笔者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的《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便引用了林觉民的《与妻书》中的内容。通过这封信来体会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厚义,让学生懂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深刻内含。接着向学生提出疑问:如此有情有义的林觉民,为什么忍心抛妻弃子从容赴死?进一步通过讨论、引导,让学生懂得“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内涵,让学生明白,这里说的“自由”是指什么。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由无数个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舍己为人,什么是舍小家为大家。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高中历史教材及课外阅读材料中含有相当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只要教师能够转变观念,真正承担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走出历史教师“只重视传授历史”“轻视育人”的错误观点的束缚,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便可以挖掘出许多合适高中生特点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魏跃.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 2011(09).

上一篇:一模英语作文下一篇:阳台上的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