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024-12-08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共10篇)

1.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一

基于规模化养牛场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摘 要:循环农业模式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养殖模式为基础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养牛场;生态养殖;循环农业模式

为了促进农业的生产科学的发展,就要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方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生产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建立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一、养殖模式的概况

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是以养殖奶、肉牛为龙头,兼发展水产养殖、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的循环生产企业。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把养殖业、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应用生态技术、生物工程,改造传统的养殖模式,形成以养殖业到种植业再到加工业链条的生态循环经济利用。

1.模式组成

(1)农田生态系统。在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循环农业模式中,对养牛场产生的粪便进行收集,并储存在贮肥池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可以当作粮食、蔬菜的肥料。如把粪便放入蚯蚓中,在蚯蚓消化系统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和淀粉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转化成为自身或易于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以粪便的形式排除体外用于公司农业的种植,用蚯蚓粪种植蔬菜,可以加强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增加蔬菜的产量的同时还会保持蔬菜的质量不变。

(2)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在蓄禽养殖业中以养牛为主,牛的生长需要大量的饲料,这样就使农田中作物的秸秆得到了利用,将秸秆加工成牛的饲料,不仅降低了养殖过程中投入的成本,而且还有效的保护了自然环境。该方法有效的利用了农田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为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3)蚯蚓养殖系统。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现在每年要养殖大量的奶牛与肉牛,这些奶牛、肉牛每天要排放大量的粪便,如果处理的不合适将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对牛粪的处理过程中加入了蚯蚓的养殖,可使蚯蚓对牛粪进行有效的分解,产出可以加速植物生长的有机肥,投放到种植业中去,同时蚯蚓还可以出售,获得了双重的收益,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以保护。

2.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随着蓄禽养殖业的发展,使养殖规模从之前的分散经营模式变为了现今的规模化经营方式,这样的经营方式产生了大量的粪便,如果处理的不好,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将畜禽养殖业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使其成为养殖业中的优良饲料,这样减少了对蓄禽养殖业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可以将牛粪分解成营养丰富的有机物,减少了土地对工业肥料的使用,有效的保护了土壤结构,使土地土质保持良好,加强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遵循“4R”管理模式,加强对资源的利用,对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收益。用牛尿进行渔业养殖,可以使每亩水塘的黄白鲢年产量达到600kg、创收3000余元,从而每年为企业增加15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二、基于某企业生态养殖模式对循环农业进行探究

浙江省丽水市某农林牧渔公司以“4R”理论为指导,以养牛业为重点,兼顾发展水产养殖与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及食品深加工,整个产业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化手法的管理,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农业模式

1.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

(1)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短缺以及环境的变化,使农业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因此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生产的新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完美的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农业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2)保护农业资源。循环农业模式是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角度出发,进行对耕地、土壤的保护,加强农作物的适应范围,加大土地的利用率,使每块土地都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加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环境的污染,减少农业生产中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危害。

2.循环农业模式的分类原则

(1)生物立体共生原则。根据不同生物的不同特征,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加强连接,从而形成了循环农业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由于不同生物在生物链的位置不同,使其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使自然能源、水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作用。从而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双方面的发展。

(2)区域整体规划原则。根据地区的自然环境,将山、水、林、田进行有效的规划,使工农商联合在一起,加强了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模式加强了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各产业相辅形成、互相发展,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3.循环农业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1)种植-畜禽模式。种植-畜禽模式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循环模式。该模式的运行比较简单,种植业中产生的秸秆等废料进行加工处理,可以作为畜禽业中所需要的饲料;而蓄禽产品所产生的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后,可以作为种植业中的有机肥料,这种有序的循环加强种植业和畜禽业的发展。

(2)种植-畜禽-沼气模式。种植-畜禽-沼气模式中,农田的秸秆与畜禽类的粪便在沼气池中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分解,可以使其成为种植业中的良好的肥料,同时产生的沼气还可以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燃料。这种模式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

四、结语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带来的问题也来越明显,因此要加强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水平,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使农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靳红梅,常志州,马艳,等.基于集约化农区种养结合的猪粪处理模式生命周期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08(08):1625.[2]高迎春,苏梅,魏秀丽.奶业现状及规范化生态养殖模式的讨论[J].中国畜牧兽医,2006,12(05):24.[3]周颖,尹昌斌,邱建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03(06):1557.[4]孟祥海,刘丛慧,胡贤和,等.“两型社会”背景下的规模化养猪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以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2(06):143.

2.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二

1全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初步形成

不断探索和创新生态安全、优质高产、农牧结合、节本增收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配套技术, 促进资源循环化利用, 提高生产效益。目前, 全县在种养结合方面初步形成了“畜禽—沼—作物”的循环模式。2014—2016年, 结合抚仙湖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施“以种定养、以养促种, 种养结合、封闭运行”的生态循环农业试点8个, 带动种植以蓝莓、大樱桃等为主的乔灌类高效经济作物和荷藕等具有湿净化功能水生作物。将粪便污水作为沼气池的原料, 在严格缺氧的条件下, 通过微生物作用, 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优质可燃气体——沼气和绿色有机肥料——沼肥, 沼气用于农户的炊事用能, 沼肥用于种植各种农作物, 同时推广“猪—沼—作物”农业生态模式, 对生物质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开发利用。该生态工程具备了消除污染、产生能源和综合处理的三大功能, 既消除了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又解决了一部分的能源问题, 而且在厌氧发酵过程当中, 病原菌、寄生虫卵等一些病菌可被杀死, 切断了养殖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环节。

2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应用初见成效

通过我们调研发现, 采用该模式, 资源可得到综合利用, 污染基本达到零排放。

利用了沼气的综合效益, 将作物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与传统的施肥方式、生物控制有害生物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等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产品安全、无公害;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三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神奇诱人的地方之一,大自然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使这里成为新世纪人类向往的新的旅游胜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密集、具多样性,但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香格里拉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然而高寒气候和高原山地却使得香格里拉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破坏后的修复能力差。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如何对生态旅游区内生态旅游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将是这一区域面临的新挑战,无疑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为该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该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香格里拉发展旅游一定要坚持生态与旅游的和谐发展,这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为了缓解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应被引入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发展之中,它将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战略,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环境、资源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是21世纪与知识经济相并重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因此,通过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进步的多赢,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将探讨该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它将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必须落到实处,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探索可行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途径与模式。具体来说,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基础条件采取不同的产业模式,每个地区只有明确发展的模式,才能找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关键,才能使得循环经济建设有具体的方向,突出重点不断深入,从而取得成效。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依托香格里拉高科技、无污染的有机农业,既满足游客的食物消费需求,又营造田园风光式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休闲度假,并通过旅游业促进农业发展,游客排放的粪便作为农业的肥源,形成农业和旅游结合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1:

2. 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采用雨水收集与处理应用技术、中水处理综合技术、雨水中水的生物过滤和回用技术、节水器具和控制技术应用、饮用水入户技术应用等,通过整体上的优化设计和合理控制,实现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节水与污水处理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见图2:

图2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3.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协调共生的原理,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型生态产业技术体系,使整个生态系统获得多重效益,结合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及周边景区(点)内的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的生态化建设,对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明确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或旅游业改革发展试点区范围内的空间格局,构建香格里拉旅游区生态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见图3:

图3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参考《旅游循环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 眀庆忠.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1

[2] 迪庆州旅游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情况介绍.2006.10

[3] 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践--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人民出版社.2006.3

[4] 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汇报材料.香格里拉的跨越--迪庆旅游二次创业纪实.2007.5

[5] 戴慎志,陈鸿.让香格里拉自然和谐地生长--对香格里拉县城发展与保护的思索[J].云南建筑,2006.3

4.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莱钢 篇四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莱钢

莱钢较早开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实践中,逐步完善“3223”循环经济运行体系,形成了“四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莱钢的经济发展.

作 者:梁凯丽 杨富廷 LIANG Kai-li YANG Fu-ting 作者单位: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莱芜,271104刊 名:山东冶金英文刊名:SHANDONG METALLURGY年,卷(期):30(3)分类号:X756关键词: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生态莱钢

5.温室大棚如何搞生态循环农业 篇五

温室大棚“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据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块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猪舍、沼气池、蔬菜(瓜、果)全封闭的连在一起,实现种植、养殖并举,产(沼)气、积肥同步,生物种群较多,食物结构健全,能流、物流循环的生态系统工程。

一、基本结构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坐北朝南,东西延伸,东西长50米--80米,南北宽8米--10米,脊高3米--3.2米;猪舍紧靠温室出入门的一端内侧,东西3米--4米,南北4米--5米;沼气池位于猪舍内地下1.5米--2米处,容积8立方米--12立方米,出料口位于蔬菜(瓜、果)田内。

二、建设要点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应建设在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方便,四周无高大建筑物,光照和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段。

1.沼气池建设 沼气池是生态温室的核心部分,起着连结养殖与种植、生产与生活用能的纽带作用。建设技术按国标GB4750--84执行。其技术要点:①确定沼气池中心点,挖池并将池底修成锅底状;②用150号混凝土浇筑池底,厚10厘米--15厘米;③支模浇筑主池壁,用150号混凝土一层一层浇筑并捣实,厚度5厘米,同时安装进、出料管;④用200号混凝土采用对称浇筑方法一次性完成拱顶浇筑,厚度5厘米以上;⑤水压间浇筑同上述③;⑥拆模清理,采用七层密封方法进行池内密封;⑦试水、试压;⑧填料;⑨安装输气管、气压表、灯、灶等。

2.日光温室建设 日光温室是生态温室的主体结构。①透光率高,保温性能好,抗风雪

能力强,方便管理;②坐北朝南,东西延伸,如有偏斜,不超过5度为宜;③东西长50米--80米,南北宽8米--10米;④三面围墙,厚度不低于1米,北墙高度2米--2.2米;⑤顶面起脊,后坡与地面夹角35度--45度,前坡与地面夹角25度左右;⑥内设3排--4排立柱(钢筋结构不设),后坡有保温屋顶;⑦顶面和三面围墙设通风换气窗,出入门设保温门帘;⑧顶面盖保温草帘;⑨南沿外设防寒沟。

3.猪舍建设 猪舍外侧墙与温室墙为统一整体,北墙、内侧墙厚24厘米,墙与温室顶面横接,北墙设猪舍门,内侧墙在高60厘米和150厘米处分设两个24厘米x24厘米的换气孔,猪舍南墙为铁栏护墙,设门,猪舍顶面设通风窗。

通过对已建成使用的五井镇下五井东村“四位一体”生态温室进行效益分析,一座生态温室,年可产沼气1100立方米,节煤1.1吨,提供沼液、沼渣10吨,温室养猪生长快,出栏率高,节约饲料,年可增收节支8000余元。同时,沼气燃烧为温室增温,为作物生长提供二氧化碳肥,沼液、沼渣追肥,培肥地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是促进农民致富,帮助农民奔小康的新模式、新技术。

“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种养模式及配套技术,将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将沼气池、猪台、温室、蔬菜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秸秆粪便为原料,以沼气为纽带,种养结合的新型生态温室种养模式。它在同一块土地上实现了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建立了一个生物种群较多,食物链结构健全,能流、物流较快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系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二、模式的构成与技术组装

1.该模式的基本构成。建200--600平方米的温室—个,温室内建20平方米畜禽圈舍,畜禽圈舍下建6--10立方米的沼气池,畜禽粪便入沼气池厌氧发酵,温室内安装沼气灯,发酵后生成的沼气,一方面用于照明、做饭;另一方面,在温室内点燃沼气灯,可起到提高棚温,增施二氧化碳气肥的效果。生成的沼液用于替代无机肥追施、叶面喷施,还可起到防虫治病的效果。沼渣用作基肥,沼液还可用作饲料添加剂喂猪。润普达农业专注于重庆新型温室大棚方案设计,重庆新型温室大棚施工,重庆新型温室大棚设施安装,重庆新型温室大棚造价,重庆新型温室大棚预算等综合性现代农业高科技企业。

6.羊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园项目简介 篇六

项 目 简 介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一月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简介

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二、经营者姓名 吴爱杰

三、承办单位概况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8 年 1月 9日,注册资本100万元,是一家集种猪育种、繁育、动保、原料商贸、中草药研制、肉类产品加工、新农民培训学校为一体的农牧企业。现有种猪1000头,年出栏2万头,拥有种猪繁育基地五处,种猪净化销售基地一处,饲料销售基地两处,中草药生产基地一处,农民培训学校一处,惠美农牧农业园一处。现已拥有保障猪场近百个,遍布省内市场,局部市场占有率达80%,省内总体市场占有率达17%,在省内保障猪经营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司现有员工126人,其中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经验的大中专以上学历员工115人。是山东轻工业学院的产、学、研基地,并拥有一个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组,保证了公司产品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同时,公司向广大养殖户提供双保障,一是提供内部养殖系统保障,解除了养殖户技术薄弱的后顾之忧;二是提供最低收购价格保障,解除了广大养殖户市场价格风险顾虑,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在国家扶持“三农”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惠美农牧公司

将顺势而为,依托产供销一条龙的战略,运营惠美模式,统一惠美养殖标准,利用分散生产,集中经营的原则,不断复制现有的成功经验,通过合作或兼并猪场的模式,共同对接大市场,通过广泛持久的技术服务,为广大客户创造最高的养殖利润,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

四、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显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在我国,正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发展循环经济逐渐上升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是依据现代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因地 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同步提高。生态农业同样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功能。

该项目充分把握新泰市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社会经济优势、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先导区等政策优势结合自身环境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项目。

五、项目名称及概况

1、项目名称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和建设条件(1)建设地点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新泰市羊流镇朝阳村,总占地面积3000亩,涵盖种猪育种、繁育、动保、原料商贸、中草药种植研制、肉类产品加工等,并创办新农民培训学校。

(2)交通情况

新泰市处于我国沿海与内陆、华北与华东、鲁中山区与黄淮海大平原等不同地域的结合部,战略地位重要,区域条件十分优越。京沪铁路及京沪高速铁路纵贯齐鲁辖区,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京沪高速公路、莱新高速公路交汇分别穿越境内51公里和27公里,二0五国道、蒙馆公路、济临公路、新枣公路跨越境内179公里。地方乡通车里程达1350公里,新泰市北距济南遥墙机场180公里,南距临沂机场仅120公里,南去日照港160公里,东距青岛港26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利于原材料及产品运输。

(3)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该项目分为种猪繁育场区、无抗风味功能肉及熟制品加工区、茶园种植及深加工区、有机蔬菜生活体验区、沼气池区、农业循环经济新农民培训学校、大型拓展训练营区7个区,实行生态养殖与生态种植相结合,农业资源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流动,通过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及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生态结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促进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种猪繁育场区,投资7000万元,占地面积400亩,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000万元,流动资产3000万元,建设生产车间及附属建筑44000平方米,购置养殖设备1880台(套),年养殖种猪80000头,其中40000头留作种猪,40000头作为无抗风味功能肉及熟制品加工的原料,采用“三链一平台,配置七环”的市场动作模式。(“三链一平台”:产品链、市场链、资金链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七环”:品种、营养、保健、环保、管理、服务、回收)。项目建成后,存栏种猪4000头,年出栏生猪40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44亿元,利税4800万元,可直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40个,相关的加工业、运输业、市场营销网络等产业增加520个农民就业机会。无抗风味功能肉加工区, 占地面积50亩,投资1.75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53亿元,流动资产5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3700平方米,该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屠宰车间、冷却分割车间、熟制品车间、配电房、锅炉房、冷库、污水处理工程、道路、回车场等,购置加工设备1500台(套),该项目的建设是依托现有公司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动物保健为基础,进行生猪屠宰、肉品加工、连锁销售一条龙服务,通过龙头带基地和建立养殖联合体的方式,完善优质猪肉供应产业链,实现“生猪无公害养殖、标准化屠宰与肉品深加工”转化增值。项目建成后年生产风味、无抗、功能肉及熟制品产品规模为20万吨,年营业收入5.22亿元,利税2.55亿元,安置就业400余人。

茶园种植及深加工区,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74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流动资产1400万元,建设高标准茶园,采用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茶园。按照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食品生产要求, 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使用残留量高的剧毒农药,生产优质茶叶,茶树的种植能有效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态平衡都有良好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采收茶叶60万斤,加工茶叶120万斤,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500万,可促进当地农业向“合同、订单”农业转化,以市场指导生产、组织生产,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运行机制。

有机蔬菜种植生活体验区,占地面积100亩,投资260万元,建设观光大棚60个,购置观光设施60台(套),公司实行“猪——沼——菜、果”的循环模式。猪粪便入沼气池以产生沼气,沼渣、沼液、粪入菜地、果园,既给蔬菜、果园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又使蔬菜、水果品质提高1~2个等级,增产幅度可达15%以上,生产成本下降40%。整个园区采用生物链条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土地利用率达2.5倍以上,一亩土地=一亩果园+一亩牧场+半亩牧草,这里既是牧场、也是果园、还是猪的天堂。公司还要配套 生态旅游“农家乐”,实行会员制,‘让会员来参观,让参观者现场品尝无污染的“虫草鸡”、“虫草猪”、“虫草鸡蛋”以及园地自种的绿色蔬菜、瓜果做的生态宴,这样体验将更真切。会员可以认领果树、鸡、猪,做上标牌,这样会员又有了自己的水果、鸡、猪、鸡蛋,公司安装远程监控系统,做到在家种地,验收产品,公司根据会员的资料库按需配送。这种方式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利税60万元。

沼气工程区,总投资170万元,建设3600立方沼气池,购置设备40台(套),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环境。一是通过建立猪粪发酵池,对固体猪粪进行堆积、生物发酵。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50—700℃的高温,可杀死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其虫卵等,腐熟后的物料无臭,被降解为易被植物吸收的高效有机肥料。二是通过推广“养猪—沼气—种植”节能型生态养猪模式。将猪场的粪污生产沼气,供猪场取暖、照明和管理人员生活用能源,沼气池底消除物制成固体有机肥料和液态有机肥料,供应茶园种植及深加工区和有机蔬菜种植生活体验区。

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培训学校,投资180万元,兴建4000平教学楼,购置2000套桌椅,培训设备60台(套),创办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培训学校,通过学校面对全省进行循环经济理论和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吸收全国各地和各行业会员,逐步将园区建成全省循环经济信息交流中心、技术推广中心和产品营销中心。

拓展高训练营项目,占地面积30亩,投资800万元,兴建4000平拓展训练室,购置各种训练设施200台(套),利用现有茂密山林、沟壑、山岭、水库的地理优势,给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以及城市人一个放飞心情、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六、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1、总投资估算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项目总投资333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24600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8740万元。

2、资金筹措

本项目估算总投资33340万元,所需资金建设单位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自筹。

七、资源、原材料及环保情况

项目综合考虑养殖一沼气一粮、果、蔬-生态庄园“四位一体”循环经济生态模式,将地下沼气池、地上养殖场、粮、果、蔬种植区、农业生态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以循环经济为载体的生态农业系统。项目选址首先考虑养殖场、种植、肉类加工和沼气池建设的需要,兼顾有机蔬菜种植生活体验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培训等服务区建设的需要。本项目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支持产业,资源利用主要依托项目所在地的土地等自然条件、农科院所及项目单位掌握的相关技术,项目需要的主要原材料是种养殖所需要的各种种苗、饲料、农药等。上述原材料市场供应非常充足,饲料、肥料等部分原料可以自给自足。

1、本项目属于农业生态项目,项目运行注重生态循环,在生产进程中环境污染很小,人畜粪便等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提供燃料、肥料和养料。生产过程中只产生少量污染。

(1)臭气。主要是养殖场内未投入沼气池发酵的粪尿所产生的氨气、硫化氢和一些低级脂肪酸等气味。待粪尿投入沼气池经发酵处理后,不再产生臭气。

(2)污水。主要是餐饮服务区内产生的生产和生活污水。(3)粉尘。主要是饲料、畜体表皮屑、灰尘等造成。飘浮于大气中,造成人畜呼吸道、肺部障碍和疫病传播。

(4)病原菌和寄生虫卵的污染。由于许多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或继续繁殖,有的会介水传染,保存或扩大了传染源,如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以及一些寄生虫,造成疾病的流行。

2、项目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1)重视环境保护

我国以前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工业污染方面,对农业、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养殖场经营者思想上对养殖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严格遵守《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污染防治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牲畜粪便利用沼气池发酵进行处理。

(2)养殖区域选择

在确定养殖区建设位置时,既要考虑到不要污染环境,又要避免周围环境对养殖区的污染。

(3)保持圈舍卫生

每日打扫圈舍 1-2 次,及时将产生的粪便投入沼气池,每天通风换气,以便把水蒸气、氨、二氧化碳、灰尘和空气中的微生物都排除出去。若圈舍湿度大,则可在舍内放置生石灰,以吸潮气。保持畜舍通风良好,畜舍通风是保持畜舍小气候,提高生产水平的重要保证。

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一些自然坡度,以便于排污;应做到舍内外排水分开(雨污分离),以减轻污水处理负担。

(4)畜尸处理

畜尸是滋生蚊蝇、细菌繁殖和传染疾病,造成生物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养殖场建设密封、不渗水的畜尸处理井。严禁乱丢。

(5)牲畜的疾病预防

搞好圈舍清洁卫生和日常消毒工作,及时处理粪便;避免各种感染。同时要进行预防性驱虫。定期注射感染性疾病预防针,防止季节性感染疾病。

(6)废水处理

该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是肉类加工猪胴体表面擦洗、车间地面冲 洗水和少量人工清洁水,废水经二级生物好氧接触法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1992)表3中肉制品加工一级标准,同时满足《农业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中旱作标准要求后外排用于农灌。

八、劳动安全

在生产过程中对职工身体产生危害的主要因素有:饲料加工产生的粉尘及噪声污染、机伤、电伤等。工程设计中将依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及劳动安全设计标准。采用切合实际,经济合理,行之有效技术和手段,消除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为园区安全、文明生产创造条件。主要防护措施

(1)建筑安全

本项目各建筑物间距均能满足安全防火间距要求。(2)粉尘的防治

为了有效地控制粉尘污染,减少其对操作环境的影响,本设计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选择扬尘少的设备。同时为减轻粉尘对工人的影响,为工人配备防护服、防护面罩。

(3)噪声控制

本设计对噪声的防治主要是以保护岗位工人为主。首先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操作工人配备防护服、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同时加强园区绿化,减少噪声传播。

(4)防机伤

为防止生产中发生机械伤害,生产设备的传动件及传动机构设保 护罩,在易发生机伤处以及开关、按钮箱处设安全标志,以利安全生产。

(5)防电伤

为确保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操作工人的安全,就防电伤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带电裸导体的绝缘距离、对地的安全距离等均按照《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所有正常不带电的电气设备(包括电动机)金属外壳均作接地保护。

(6)防火

本项目各建筑物间距均能满足安全防火间距要求。道路设置满足消防要求。园区内生产区及服务区均设消防栓。

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该项目估算总投资33340万元,观光产业园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约9亿元,生产年平均利润总额1.3亿元,平均总投资利润率38.99%,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22.3%,项目投资回收期5.1年(含建设期)。项目平均盈亏平衡点47.04%。项目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7.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七

固城湖位于江苏省高淳县西南部, 是高淳县唯一的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原为水阳江的过水性湖泊, 官溪河建杨家湾节制闸后, 转变为相对封闭的水库型湖泊, 湖底高程5.5~6.5 m。当固城湖达到正常水位8.0 m时, 湖泊面积24.5km2, 平均水深1.56 m, 蓄水量3 800万m3。20世纪90年代以前, 固城湖水质为Ⅱ类水标准, 水体营养贫乏。近年来, 固城湖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2]。2005年固城湖水质为Ⅳ类, 水体达轻度富营养状态, 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农业生产活动中, 氮、磷元素进入水体直接导致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近年来, 随着农业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 污染逐渐加剧, 对农业活动污染治理亟需加强。在湖区, 由于化肥和农药的滥施滥用, 农村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 加之过度围网养殖尾水直接排入湖库, 为湖库提供了营养物质[3]。

在固城湖生态区进行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势在必行, 吸取同类湖区的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根据固城湖生态区农业发展特点, 提出以下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期望进一步探索研究, 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模式。

1 水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水产养殖, 尤其是螃蟹养殖已经成为固城湖新的经济增长点, 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也面临养殖污染问题, 影响固城湖水质, 由此针对性制定水系生态修复方案。

1.1 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 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但该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质, 大多数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 要推广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该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精准投喂饲料、科学管养, 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 达到养殖池塘废水有效减排、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 采用该模式, 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 能够减少70%的污水排放, 增产率达到20%。该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投入较少的优势, 可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1.2 水产养殖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为了解决固城湖周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 将人工湿地技术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 构建水产养殖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及循环回用系统 (图1) 。

通过该模式处理后, 出水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 达到回用要求, 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 节水效果明显, 并提高池塘产量25%, 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3 种草养鱼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 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 这种水草不但渔业利用率低, 还会产生季节性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湖中现有的微齿眼子菜要定期收割, 以免腐烂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营养化。养殖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鱼类, 如鲴属鱼类、银鲫鱼和鲢鳙鱼等, 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为食。最近2年, 在固城湖里放养了细鳞斜颌的环保鱼, 这类鱼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质和藻类为食物, 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 实现截污减排, 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质的金鱼藻、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 共同构建绿色屏障, 有效缓解水质的营养化和蓝藻的问题。

2 种植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固城湖生态区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并将油菜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 2012年举办了第四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 置身绵延万里的油菜花海中, 让人如在画中游。在种植业方面利用以下模式, 加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2.1 淤泥整治养地

淤泥沉积在河沟和河道中, 不但堵塞河道、河沟, 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营养物质, 还会影响水体水质。定时清除淤泥, 将其作为肥料还田, 不仅有效处理淤泥, 还提升了土地肥力, 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 而且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2.2 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控制农业污染, 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 提高化肥施用技术, 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基础肥力, 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避免滥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够增加作物产量, 还能够培肥地力, 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 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三是改革化肥施用过程中的鼓励施用政策, 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施用和科学平衡施用的政策[5]。

2.3 秸秆综合利用

在我国, 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焚烧大量秸秆, 既污染环境, 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 秸秆没有较好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 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又可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固城镇利用稻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 是稻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研究室正在研究麦秸秆替代稻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 并在固城湖生态区推广应用, 扩大秸秆的使用量。秸秆还可以还田 (包括过腹还田方式) , 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保护大气环境, 降低碳排放, 增加农民收益。

3 建设最美乡村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 无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区的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不仅是一个概念, 也不仅是一个目标, 而是一种理念, 一种意识, 一种相对系统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 可充分发展以下模式。

3.1 建设最美乡村技术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 把“最美丽乡村”的愿望变成现实, 固城湖生态区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七大工程”, 分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蓝天碧水宁静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保护发展工程。在具体实施时,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每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 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高淳”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两横两纵”生态网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 对未经环评项目、不符合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项目, 不予审批和核准立项, 禁止批准新建任何化工项目, 强制淘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等, 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3.2 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模式

农村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 污染源既来自农村日常生活, 也来自农业生产。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清洁生产等原理的基础上, 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进行技术集成研究, 实现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的目的。研究表明, 兴建沼气工程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 促进生态农村建设, 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沼气能够作为农村日常生活的能源, 减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 节约燃料费。二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能够作为肥料施入农田, 减少化肥污染, 节约化肥、农药用量。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见图2。

3.3 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分析表明, 以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固城湖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此, 提出固城湖生态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图3) [6]。

4 结论

研究针对固城湖地区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以及最美乡村建设进行了集成研究与示范, 形成了一批生态治理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 将可在固城湖区及其他类似地区进行推广应用。推行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确保固城湖“一湖清水”。

摘要:从低碳循环角度对固城湖生态区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从水产业、种植业、建设最美乡村方面对固城湖生态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阐述, 提出这些模式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可在实际中推广, 以为固城湖区及其他类似地区低碳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固城湖生态区,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国勤.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6) :178-180.

[2]王苏民, 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293-294.

[3]于忠华, 黄文钰, 舒金华.南京市主要湖库水环境现状与演变趋势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4) :37-39.

[4]黄亦武, 赵富山, 吴建明.把脉高淳螃蟹产业发展[J].江苏农业经济, 2009 (8) :43-45.

[5]鄢帮有, 刘青, 万金保, 等.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技术模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6) :614-618.

8.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八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松阳立足实际,抢抓发展机遇,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大力推广林菌循环栽培技术,循环利用森林资源,有效提高了笋竹、香榧、食用菌等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07年至2009年,全县推广林菌循环栽培面积1500余亩,新增产值825万元,亩均增收3500元,进一步提升了林地效益,增加了林农收入。

林菌循环经济模式

林菌循环经济就是以林菌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推动力,实现林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林菌循环经济是松阳县建设现代农业(林业)园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拓宽林业、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及提高山区农民收入、实现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松阳县发展林菌循环经济具有地域、产业、技术、政策四大优势。20世纪90年代,松阳就从诸暨引进香榧试种并部分投产,其品质与性状与原产地无明显差异,单株产值上千元,经济效益明显。目前,全县种植香榧成活率均保持在95%以上,种植面积达2万亩,已成为全省“香榧南扩”工程的典范。2001年起,松阳县林业局长期与科研院所进行高效笋竹林培育的科技协作,到目前为止,高效笋竹林基地建设已形成3万多亩规模,有效提高了竹林效益,笋竹林培育技术已被广大林农所掌握,林农开发笋竹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食用菌一直是松阳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县生产规模稳定在6000万袋左右,生产技术已相当成熟,主要分布在玉岩、枫坪、大东坝等林区乡镇,其中玉岩镇获“中国花菇之乡”称号,产品远销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同时,政府部门对欠发达县进行项目支持,并出台了香榧产业发展扶持、笋竹林基地建设补助等政策,有力助推了林菌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目前,松阳县的香榧、笋竹林、食用菌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雏形已基本形成。

“笋竹林+食用菌”的林菌循环模式。在笋竹林基地中,利用竹林遮阴环境为姬松茸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利用香菇废菌料作为姬松茸的栽培基质,利用生产姬松茸后的基质废料作为竹林生产的有机肥来提高笋竹产量。在香菇生产中,利用竹子搭建香菇生产大棚,同时利用香菇菌棒废料改善笋竹基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进一步提高笋竹林效益,形成了“笋竹林+食用菌”的林菌循环模式。

“香榧+香菇”的协调发展模式。香菇生产是“短、平、快”的增收项目,但其发展需要依靠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密集的劳动。从长远来看,香菇生产的原材料将面临紧缺的局面。而香榧是浙江省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潜力的名特优林产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俱佳。香榧产业是生态型、长期性产业,产业一旦投产,其盛产期可持续上百年,发展香榧产业是林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证。林农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适当选择种植香菇和香榧规模,做到“以短养长”,解决了眼前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同时,也可利用香菇废菌棒作为香榧的有机肥,来提升香榧的品质,从而使香菇和香榧产业协调发展。

“竹林、香榧+家禽”的林禽立体模式。在竹林、果园套养或放养鹊山鸡。由于鹊山鸡自主觅食性强,可从山地果林里觅食大量的天然青饲料、昆虫,既可除草除虫害,又因林地远离村庄,隔离条件好,使鸡群的免疫力提高,降低了疾病发生率,提高了成活率和产蛋率,从而降低了养殖风险,直接增加了养殖经济效益。同时,鸡群提供优质有机肥源,改良土壤,减少果林病虫害及改善果园的生态环境,以牧促林,形成林禽立体模式的良性循环。

经过几年的摸索,松阳县林菌循环经济模式已取得比较明显的效益。姬松茸产值每亩5000元,纯利润3000元,同时减少了培植姬松茸的搭棚费用每亩1500元;竹林效益提高,立竹度提高了10%~20%,春笋年增产225公斤,亩均增效500元;解决了在大田培植姬松茸重金属镉含量超标的难题,竹林下培植的姬松茸中镉的含量在5PPM以下,达到出口标准,破解了外贸姬松茸生产的“瓶颈”;利用香菇废菌料作为香榧、笋竹林生产的有机肥,每亩可节约肥料成本200元,促进了笋竹林和香榧的绿色有机生产;林禽立体模式成为松阳县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家禽饲养量达30多万只,年产值3000余万元。

通过推广林菌循环栽培技术,有效提高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林地的单位产出,增加了林农的收入,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促进了高效生态林业的发展。为此,2010年松阳县委托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开展(《松阳县小港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于同年8月通过专家评审,为松阳县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园区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综合区分为“一带二区八园”,即花菇生产产业带,香榧、毛竹2个产业示范区,4个香榧产业精品园,1个毛竹精品园和3个花菇产业精品园,总投资1.1亿元,建设区域面积6.3万亩,核心区总面积2万亩,包括香榧产业区核心面积4600亩,毛竹产业区核心面积1.2万亩,花菇产业区核心面积3780亩。

生态和产业双赢

积极探索研究发展林菌循环经济,不仅能延长林业产业链,而且能做大做强林业产业,走出一条林业新路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设产业化。当前,生态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如火如荼。在加强生态建设过程中,怎样协调产业发展成了面临的新课题。要发挥比较优势,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和实用技术的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林菌、林下”循环经济,使之形成特色生态产业,达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产业发展生态化。虽然产业的发展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扩大就业,增加人民的收入,但一味追求产业发展,势必加大生态的压力,对生态造成破坏。因此,要培育生态特色产业,将产业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建设生态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經济”与“生态”的统一,并逐步建立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生态、产业格局。

废物利用资源化。按松阳县每年生产6000万袋香菇计算,每年将产生废菌棒1.5万吨。以往基本上是将废菌棒丢弃或者少部分晾干后当柴烧。如此巨大的资源处理不当既会造成环境污染,又会占据大量空间。通过林菌循环模式,将大量的废菌棒作为有机肥用于笋竹林、香榧基地中,部分用于林下作为姬松茸的栽培基质,将达到废物利用资源化。

技术服务科学化。通过近几年建立的林技责任推广体系,形成“1+N”的技术服务模式,即“高级工程师+N位工程师”和“工程师+N位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的技术服务模式,着力在全县推广香榧、笋竹林、食用菌等循环经济发展技术,遇到技术难题通过层层协助解决,充分发挥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解决技术难题的作用。

品牌建设标准化。积极鼓励建立各产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合作社与产业基地、企业的联系,强化合作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促进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协作,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积极鼓励、扶持、培养和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打造具有松阳特色的产业品牌。适时制定各项产业标准,使各产业从生产到销售有统一标准制约,并鼓励各产业开展绿色有机认证、无公害认证来提升产业品牌。

9.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篇九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5]8号)精神,欠发达县“摘帽”后,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等,我县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县(市、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整建制推进县之一,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立完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制度体系和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54号)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要求,加快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结合三门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按照生态文明、“五水共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总要求,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幸福三门”建设,咬牢“一控两减少三基本”总目标,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为主线,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通过实施 “九大”重点工程,构建“八大”体系,着力形成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循环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农业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优质安全、经济效益明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环境倒逼等手段,落实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主体责任,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社会联动”的机制。

——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原则。积极开展节料、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推广应用清洁化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示范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和种养布局优化等为重点,做出亮点,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农业水环境治理、农业“两区”建设和畜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并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县整体推进与示范创建并举的局面。

——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要求,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实效。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全面完成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目标任务,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无害化回收处理。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种养业之间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起大中小循环利用新格局。

——资源高效利用。按照资源节约、经营集约要求,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节水节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模式广泛应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生产清洁可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逐步减量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到2017年化肥施用量比2013年减少8%;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5%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达90%以

上,到2017年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10%。

——产品优质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65%以上,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健全。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基本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100%。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基本构建,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化肥袋等农业投放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率8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95%以上。

——效益显著提升。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多元化的农业主体增收机制基本形成,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到2017年,农业主体来自生态循环农业的收益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空间布局体系。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三政发〔2009〕28号)要求,结合农业资源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现代农业的功能特征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特点,以 “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

布局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按照种养业配套、生产过程清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构建大、中、小生态循环体系。引导农业企业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以区域(“两区”)为重点,通过农牧对接、沼液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的区域中循环。以县域为整体,统筹产业布局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空间布局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

2.构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系。按照“五水共治”工作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管,落实主体责任,逐场逐户制定治理方案,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的基础上,分类分步开展年存栏5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提升,畜禽养殖规模与生态环境消纳能力相匹配,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积极推进建设标准化水禽场(水禽旱养),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根据畜禽养殖分布集中建设完成乡镇(区域)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池(窑)或收集点,建立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和长效运行机制。

3.构建种植业清洁化生产体系。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减少农业自身污染物排放。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等“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依法规范、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增加有机肥、专用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大力推广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高效农药替代,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着力健全农药化肥减量化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探索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机制。

4.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体系。围绕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大力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畜禽排泄物、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农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源,创新农业废弃物作为下一产业原材料的循环模式,培育农业生态产业,实现“小、中、大”循环。集成推广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推进种养配套、沼液利用等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建设沼液(污水)收集、贮存和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管网,配置运输车,推进沼液资源化利用,着力健全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运行机制;集成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稳定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能源化利用的基础上,积极补充实施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推广农村沼气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等沼气多样化利用,建立健全秸杆综合利用和禁

止露天焚烧长效管理机制。

5.构建农业节水生产体系。以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为重点,以建立农业节水激励机制为关键,开展农业节水试点示范,加大农业节水政策支持,实现农业生产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初步建立农业节水生产体系。在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推广以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高效节水技术,促进经济作物有效节水。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灌区配套改造和水稻浅、湿、薄、晒控制灌溉等技术,促进水稻合理用水。在旱作农业生产区,重点发展田间集雨、灌排设施建设和旱作保墒等技术,促进旱地作物高效用水。在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大力推广畜禽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高效、集约的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促进养殖业减少用水。

6.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三品”认证,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全面推进品牌认定,以品牌拓市场,培育省级以上品牌,提高生态三门、绿色农业的知名度。健全县、乡镇(街道)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严格实施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审查制度,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行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7.构建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高标

准基本农田等农业资源。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加强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制度和农业环境标志制度。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排污造成农业水环境、土壤污染的违法行为。

8.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机制体系。重点建立完善上下联动、责任明确的推进机制;环境倒逼、约束有力的监管机制;底数清楚、指标明确的评价机制;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链接机制;创新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按“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要求,在化肥农药减少增效、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运行、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等寻求突破,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形成常态化运行和监管机制,做出亮点,形成特点。

(二)重点工程

1.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项目)30个以上,其中根据省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安排要求,完成六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和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创建8个。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每年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

业示范主体(项目)不少于1个;“两区”都要达到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标准。到2017年底前,形成点线面加快推进的发展格局。

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严格实行畜禽禁限养制度,组织实施生猪年存栏5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调优种养业规划布局,实行种养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发展生态牧场,进一步推进水禽旱养,按照“联村联场、一场一策”工作部署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对已完成的养殖场,及时组织开展达标验收,有序组织做好散养农户污染治理。对达标的养殖场进行备案登记,建立养殖场治理设施维护及沼液施用排放情况台帐,落实长效监管措施。对验收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整改直至关停。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到2017年建成生态牧场10个以上,标准化水禽场(水禽旱养)6个以上;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设施,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

3.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工程。立足县域统筹,围绕农业“两区”布局结构,科学规划布局种养对接,布局建设沼气工程、畜禽粪便收集中心、沼液(污水)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集成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等模式,加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沼液就地(异地)消纳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利用率达98%,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以上,新增沼液肥用稳定在3万吨以上。

4.种植业肥药减量工程。一是化肥减量。围绕农业“两区”和主要作物品种,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新型肥料等一批化肥减量化项目,以养分替代,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到2017年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2万吨以上,推广配方肥1万吨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年推广应用面积35万亩次以上,化肥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8%;二是农药减量。组织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高效环保农药替代等一批农药减量化项目,提高农药利用率,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到2017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5%以上,绿色防治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比2013年减少10%。

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全面禁止焚烧为目标,以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能源化利用为重点,构建收贮运体系,推进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到2017年,引进年产饲料0.5万吨的秸秆利用企业1家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6.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处理工程。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逐步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的全覆盖。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回收废弃棚膜、地膜

和食用菌棒膜,鼓励选用多功能棚膜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回收、环保处置”的回收处置体系。探索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途径、方法和机制。2015年上半年,选择一个乡镇(街道)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力争下半年全县推行,到2017年,农药废弃包装物、化肥袋等农业投放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率8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95%以上。

7.基本农田污染防治工程。摸清县域范围内农田土壤污染现状及成因,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体系,定期通报相关农产品和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结合肥药减量工程,引入土壤污染防治新措施、新技术,加大对基本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与预防的力度。到2017年,确保以农业“两区”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域的基本农田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8.农业节水工程。一是农业节水措施。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中推广雨水回用、节水灌溉和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措施。大力推广深松整地、覆盖保墒、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吸纳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推进旱粮作物发展。努力扩大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先进施肥技术的示范面积和应用面。二是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型微

灌工程,通过适时适量科学灌水,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施智能化微灌工程,自动采集和处理土壤墒情、气温湿度等信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机理实行水肥耦合精准灌溉,形成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9.农业“三品一标”工程。积极推行“三品”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大力组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扩大“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和产业规模,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强化证后监管,全面落实企业年检、标志市场监察、例行抽检、风险预警、退出公告等制度,维护品牌公信力。加强投入品监管,坚持“检打联动、打防结合”的原则,深化专项整治和“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加快特色优势作物农药登记步伐,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定点经营,加强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风险评估和防范。到2017年,标准化生产程度65%以上,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6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品牌4个以上,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

三、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动员部署、启动阶段。编制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制定畜禽排泄物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沼液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化肥农药减量等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分解目标任务;组织召开工作动员会,全面启动和推进工作;整合项目资金,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二)第二阶段(2015年6月—2016年12月)。全面开展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工程的实施;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果,分析工作存在问题,推广典型经验和模式,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

(三)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2月)。深入推进、总结验收阶段。完成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总结整建制推进的做法,集成一批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对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和评价,建立和完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政府、部门和乡镇的密切配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和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工作考核,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以及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农业、发改、水利、国土、财政、科技、环保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实施和协调等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要抓好本辖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按照本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和措施。农业部门要做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对整

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指导、实施和监督;县发改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要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纳入循环经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并在项目上予以立项支持;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和攻关,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转化应用;财政部门要强化相关资金整合,加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扶持力度;水利部门要加大推进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建设与指导;县国土资源局要落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配套服务设施的农业用地政策;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内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和六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县统计局要落实相关数据调查、核实及统计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二)强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投入机制。县财政整合各类相关资金,优先用于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重点扶持新型种养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商品有机肥、高效环保型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农牧对接配套设施、“三沼”综合利用开发和利用、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绿色防控、生态技术推广等生态循环农业节点工程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示范区(主体)创建达标验收的,给予不同数额的创建奖励;积极争取上级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充

分利用国家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

10.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篇十

摘要: 本文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等各个方面综述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针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

一、引言

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词,这是由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及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目前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模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循环经济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不断调整的过程:如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的“吃干榨尽”;从1994年国家倡导清洁生产,现在又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寻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3R原则),这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并将减量化解释为输入端方法,再利用侧重于生产过程,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3R”来自于杜邦的“3R 制造法”,三者均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将之用来指导企业生产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作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尚嫌不够,更应强调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在市场经济日臻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下,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降低发展成本,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对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我国来说,循环经济首先是资源节约战略。循环经济追求的不是简单地降低资源消耗,而要使资源尽可能得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化模式,我国不能照搬。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一直是我国资源节约的主要手段,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涵。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题中之义。工业污染防治的最初措施是“末端治理”。这是一种只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措施,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已改变了这种费而不惠的技术路线。清洁生产强调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清洁生产主要在企业内部施行的话,循环经济则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延长产业链,将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以及能源的梯级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比如,火电厂的粉煤灰是固体废弃物,但可以用来生产多种建材,变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无论是从物质循环角度考察,还是从物质代谢或产业共生关系角度分析,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实现形式。经济学史研究表明,中国在900多年前的珠江三角洲就出现“基塘系统”雏形。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总结了200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从物质流的角度看主要有三类。

1、种养殖业复合系统

种养殖生态农业系统中存在着物质代谢和共生两种类型。其中,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物质的代谢或循环;以稻鸭系统为代表的模式,实质是营养物的共享。

(1)基塘复合模式

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存在类型众多的基塘模式。其中,种在基上的植物类型因地而异,同样养在塘里鱼也有很多品种。但抽象出来的物质循环方式和原理是一样的。桑基鱼塘。这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类型。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杭州等地均有分布。鱼塘养鱼,塘泥为桑树生长提供肥料,桑叶为蚕提供食粮,蚕的排泄物为鱼提供饲料,形成一个物质流的循环。

蔗基鱼塘。这种系统结构较简单,嫩蔗叶可以喂鱼,塘泥肥蔗,塘泥促进甘蔗生长,起催根作用使甘蔗生长快;塘泥含大量水分,对蔗基上甘蔗生长起明显作用。一些地方在蔗基养猪,以嫩蔗叶、蔗尾、蔗头等废弃部分用于喂猪,猪肥用于肥塘。

果基鱼塘。各地在塘基上种的果树种类很多,例如,香蕉、大蕉、柑橘、木瓜、芒果、荔枝等等,同一地点的果品也有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一些地方在高杆植物下养鸡、鸭、鹅等家禽,既可以吃草、虫,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家禽粪便还可以肥地,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还有花基鱼塘、杂基鱼塘等类型。前者是在基上种养各种各样的花,后者则在基上种植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

(2)稻鸭(鱼)共生模式

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在长期的实践中,劳动人民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稻田生态模式,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虾、稻田养鸭等。稻田里养鸭是一种“人造”共生系统,它利用了动植物间的共生互利关系,利用了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以及鸭的杂食性,将鸭围养在稻田里,让鸭和稻“全天候”在一起,以鸭捕食害虫代替农药治虫、以鸭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 鸭粪作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从而实现以鸭代替人工为水稻“防病、治虫、施肥、中耕、除草”等目的。

一般地说,不同种养殖业间的废弃物相互利用,不仅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

这种模式一般可以概化为: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之后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

(1)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

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构成“四位一体”模式。简言之,就是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及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照明,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长中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2)西北“五配套”模式

这是西北地区解决干旱区的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3、种、加复合模式

在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而且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在这些模式中,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形成了“种-加-肥-种”、“菌—肥—种”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农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北京留民营按照生态学原理,通过对太阳能、生物能等的综合利用,建大型高、中温沼气发酵池两座,不但能变废为宝,还改良了土壤,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上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

(二)生态工业模式

1、产业间共生模式

所谓产业间共生,主要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之间存在物质共生关系。从实际看,我国许多地方存在这种产业共生联系。作为主要特征,这种模式的起点均是吸收太阳能的植物。

(1)贵糖模式

以生态工业为基础,由六个子系统组成,分别为: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组成,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不断充实和完善示范园区的骨架,形成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基地,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多门类工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工业共生网络以及高效、安全、稳定的制糖工业生态园区。

(2)林纸一体化

这一系统的外部投入也是太阳能;产业链起点物质是可再生资源。林纸一体化是国家发展造纸工业的方向。我国造纸业长期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烧碱等化学品消耗量大,回收循环利用难度较大,生产中的黑液对环境污染严重,一些小造 纸厂的产品质量也难以提高。使用木浆造纸,可以解决黑液问题,且木纤维的废纸有利于多次循环使用。林纸一体化,不是通过砍伐原生林来增加木浆产量,而是通过林业企业和造纸企业的联合,通过速生丰产用材林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料。造纸业的发展,又促进用材林的建设,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海水的“一水多用”

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但有丰富的海水,其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从严格意义上说,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海水利用方面,常规的工业包括海水的直接利用,如用于发电的冷却等、盐业、海洋化工,如从海水中提取有用的化学元素等。在这些产业的发展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围绕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许多海水利用模式,例如山东海化、鲁北化工等,均有这类实践。在鲁北的产业共生实践中,热电厂利用海水产业链中的海水替代淡水进行冷却,既利用了余热蒸发海水,又节约了淡水资源;磷铵、硫酸、水泥产业链中的液体SO2用于海水产业链中的溴素厂提溴,硫元素转化成盐石膏返回用来生产水泥和硫酸;热电厂的煤渣用作水泥的原料,热电生产的电和蒸汽用于各个产业链的生产过程;氯碱合成氨生产,钾盐产品用于复合肥生产。各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的共生关系达17个,包括15 个互利共生关系和2 个偏利共生关系。其中,利用海水逐级蒸发、净化原理,在35公里的潮间带上,建成百万吨规模的现代化大型盐场,构建了“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苦卤提取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海水送热电冷却、精制卤水送到氯碱装置制取烧碱”的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

2、以矿业为龙头的共生模式

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起点,构成一大类的物质循环和共生模式。这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产业链的起点来自于地球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是不能再生的,开一点就会少一点。

(1)低品位矿产的产业共生

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个环节的衔接,可形成矿业的共生模式,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之间的“食物链”是“矿石采掘→选矿→冶炼”,矿业开发之间“食物网”关系较弱,但与其他行业生产企业之间仍可能广泛存在着。例如,鲁北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依托磷石膏制硫酸同时联产水泥,形成磷铵配套硫酸、水泥生产共生模式。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磷石膏废渣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又返回用于生产磷铵。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分解水泥熟料和二氧化硫窑气,水泥熟料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置水泥,二氧化硫窑气制硫酸,硫酸返回用于生产磷铵。既有效地解决了废渣磷石膏堆存占地、污染环境、制约磷复肥工业发展的难题,又开辟了硫酸和水泥新的原料路线、减少了温室气体的 排放。

2、以煤炭为核心的联产形式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制定并实施新的发展策略,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化、煤热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兖矿、平顶山等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从煤或石油或渣油气化制得合成气,用于联合循环(IGCC)发电,用一步法生产甲醇及其衍生物(甲醛、醋酸、醋酐等)和合成氨及其衍生物(尿素、硫氨、硝氨、碳氨等),还可用作城市煤气。这一能源化工联产流程由于一氧化碳只进行单程反应,而且可以保证在低峰供电期增加化学品产量,用电高峰期少产化学品而多发电,从而提高总体效率。这一流程源于早期的煤气化生产电力和甲醇方案,并采用了一些新的、先进的转化和合成技术,如一步法甲醇的生产工艺等,将各种途径综合在一起,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果。

(3)各种金属矿业的共生

以黑色冶金矿业生产为例,矿石采掘到冶炼的“食物链”为:“铁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矿石采掘、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及与其它行业间的横向“食物网”关系:烧结、炼铁和炼钢的除尘灰均可作为烧结生产的原料;在保证高炉冶炼质量的前提下,增加冶金废物-钢渣、含铁尘泥、瓦斯灰和轧钢铁皮等的使用量。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化工产业形成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循环圈,并由此构成了铜陵有色产业大循环圈。无论是低品位矿产,还是其它矿产资源,其中均含有各种有用的成分,这就为产业共生创造了条件,这也是这类共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3、绿色制造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既十分迫切,也有了成功的经验。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三个层次上采用重点技术加以推进:一是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高炉煤气发电、干熄焦(CDQ)、高炉炉顶余压发电(TRT)、转炉煤气回收、蓄热式清洁燃烧、铸坯热装热送、高效连铸和近终形连铸、高炉喷煤、高炉长寿、转炉溅渣护炉和钢渣的再资源化等技术。二是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高炉喷吹废塑料或焦炉处理废塑料、烧结烟气脱硫、煤基链蓖机回转窑和尾矿处理等技术。三是探索研究一批未来的绿色化技术: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薄带连铸技术、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有一个利用废物的“炉子”,且大量的热量可以分级利用。济南钢铁、鞍钢、宝钢等,均形成了各自特色。济钢通过技术开发,单位产值能耗多年来持续下降,起重要作用的除了清洁生产、加强管理外,还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熄焦技术,值得推广应用。此外,水泥也是一个典型的利废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三)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产业

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实现环境友好的重要措施。其中,垃圾焚烧的热利用、垃圾填埋场的沼气回收利用等,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1、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1)秸秆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化废为利,使之用作燃料、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少地方形成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很多模式。例如,1998年山东省组织实施作物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及其产业化开发示范工程,在周村、历城、兖州三地采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因地制宜建立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厂化秸秆还田、工厂化生产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青贮氨化、秸秆气化、秸秆养菇等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2)集中养殖业

畜禽养殖是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为“菜篮子工程”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根据食物链和营养级关系,通过青贮氨化、兴办沼气等农艺措施,将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 综合利用起来,使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多层次利用,形成“猪-沼-果(林、草)”模式,既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又能带来经济收益,并且优化社会投资结构,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双重效益。

2、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所谓大宗工业废弃物,一般是指每年的产生量大、既占地又对环境存在不利影响的那些固体废弃物,例如煤矸石、粉煤灰以及其他各类工业废渣等。开展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众多的产业共生模式。

(1)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份相近,在水泥生产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质铝质成分,同时,煤矸石还能释放一定热量,烧制水泥熟料时可以代替部分燃料。山东新汶矿业集团、黑龙江双鸭山、山西等煤炭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平煤集团公司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将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采用煤矸石“双掺”技术(在生料中掺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掺加自燃后的红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用煤矸石做烧结空心砖:经过适当的成分调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砖瓦,其强度和耐腐蚀性都优于粘土砖,且干燥速度快,收缩率低。不少煤矿利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砖使用的机遇,以煤矸石为原料,大力发展矸石砖,不仅“吃”掉了原来的矸石山,减少了污染,还腾出原来被占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有关研究表明,粉煤灰的用途已经达到160多种,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2)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浆,并用于发电

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烧,前提是将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响大,机械干燥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将煤泥适当处理后调制成浆,供电站、工业和民用锅炉燃用可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大规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径。全国各地在利用低热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许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源头所使用的物质原来属于废物,经过技术进步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3、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从性质上看,生活废弃物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清运早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其国家主管部门是建设部,具体工作原来由城市的环境卫生系统承担。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则主要由社会完成。

(1)社会回收体系

实现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关键是建立一个回收、分类、加工利用体系。在原来国有回收队伍日益萎缩的同时,社会回收体系逐步成熟。北京市海淀区2003年开始建设以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集散地和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回收体系。北京市利用废报纸制成质量较高的再生纸、将废塑料经热解后制成油气作能源使用,已形成规模生产;成立了废旧物品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废品回收和利用率。河北保定市成为华北地区利用废旧木材制造大芯板的基地,河北文安县和雄县则成为华北两个废旧塑料的回收加工基地。青岛市把生活垃圾预处理后产生的无机物质用作制砖的原料,制成的烧结砖符合国家建材标准,并已大批量生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较有特点。上海对一次性塑料饭盒的回收处置,根据“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探索形成了一条污染者付费,市场化运作,网络化管理的模式。通过一次性饭盒的回收利用,解决了一次性饭盒的处理问题,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

(2)各类废水的循环利用

从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到地下苦咸水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水的综合利用等,各地形成了众多的综合利用模式和产业共生形态。例如,我国一些城市的中水利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厦门如意集团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引进污水处理设备,建污水处理池,并充分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主要用途有:1)果蔬生产加工场所的清洗;2)种苗引繁中心育苗生产用水及新品种示范区的灌溉;3)厂区绿化植物的浇灌;4)洗手间的冲洗等。对于回收池中多余的处理水还可通过渠道排放,用于农田灌溉,形成产业链。(3)各类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

我国历来重视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等的回收利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中寻找财富,一些昔日的废旧物资如今也身价倍增。江苏省春兴合金集团是一个生产再生铅的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原料不是金属矿石,而是汽车报废的铅酸蓄电池。江苏省霞客色纺股份公司是一个年产8 万吨涤纶纱和涤纶短纤维的化纤企业,生产原料全部是废旧塑料瓶。人们原先丢弃的矿泉水瓶、可乐瓶、食用油瓶等等,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纺织原料。这家工厂一年就要“吃”掉20 多亿只废旧塑料瓶子。类似的企业众多,浙江的一个废纸再生企业的年产值达到15亿元;北京南郊的一个企业,利用下脚棉生产牛仔服的线,并出口创汇,不仅利用了废弃物,也创造了就业机会。

(4)厨余垃圾的资源化与无害化

厨余垃圾一般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填埋处理,也有采用堆置、常温堆肥、厌氧发酵和焚烧的。2002年,全国有各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651座,年处理能力7688万吨,为1981年的29 倍。其中,填埋场528 座,处理能力6898万吨,占89.7%;焚烧厂45 个,处理能力275 万吨,占3.6%;堆肥厂78 个,处理能力517 万吨,占6.7%。填埋存在着浪费土地、产生恶臭气体与渗滤液等问题;如果用来喂猪,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会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厦门闽星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在堆肥处理有机废物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生态技术,构建高效的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蚯蚓与微生物互作),规模化处理厨余垃圾、水浮莲、农业废弃物等,并生产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无机、微生物复合肥,促进了有机废弃物生态循环再利用和土壤改良。

(5)发展水葫芦产业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葫芦在不少湖泊水域中泛滥成灾,因此被认为是有害入侵种。但水葫芦既是一种高效的水体净化植物,又是一种具有生化与医药价值的植物。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农药、化肥等物质稀释到湖水中是熵增过程,富集起来则是逆熵过程,需要大量投入。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具有富集水体中营养元素的能力。因此,运用“相生相克”的生态规律,可以进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若在受污染水体中,有序管理、合理分布水葫芦,可去除污染水体中60 -90% 的氮、磷、油污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即通过发展“水葫芦”产业,以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将水葫芦收集起来生产有机肥,上海已有成功实践;江苏无锡阳山镇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找到了一条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根治面源污染的新思路、新途径,不仅境域内及其周边地区环境质量得以改善、明显好于同类型区,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提升。

厦门绿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水葫芦综合利用的研究,现已初步开发出具有祛痘、除癣、保湿、润肤等功效的外用皮肤护理多种产品。绿波公司在大力开发水葫芦生化产品的同时,与改善水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发展模式。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在搞循环经济试点,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发了通知,第一批试点单位82个,有综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废旧物资回收的,也有省市试点像山东、江苏、辽宁,还有地级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挥聪明才智,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延伸产业链。例如,从设计开始,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联系的地区,或根据物质和能量出发进行产业联网,或对一个园区进行再设计等,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自然要素的循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水循环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阳照射下实现的。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周而复始的水循环。同理,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因此,政府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使之有利可图。

2、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真正有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链联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诚然,我国有传统的“天人调协”思想,但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被降级利用,难以实现再生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增值。因此,一方面,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盘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减少技术产业化的成本,改变我国技术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

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一类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的。如各种金属(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二类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如果食品中含有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物质,必须严格控制,制定标准并切实执行,防止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英国“疯牛病”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蛋白饲养牛有关。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对企业而言,需要诚信和应急机制,否则“废物变原料”就难以实现;又因上、下游企业都在施行清洁生产,从而导致物质的“减量化”,需要风险管理,否则产业链就会“断”。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行动,除了消费绿色产品,从需求侧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外,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上一篇:如何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