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共14篇)
1.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一
画图软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株洲市十三中 412008 江治英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案例,探讨了windows系统软件画图程序进行画图、修改图片、截取图片的图像处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画图软件 地理教学 画图 修改图片 截图
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画地理简图、或对一些地图、图片等进行修改、加工,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画图工具”处理图片可以快速简单的解决问题。经过本人多次尝试,归纳起来,画图软件至少可以帮我们解决以下问题。
一、画图
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最难画的就数光照图了。下面,我们用画图来绘制光照图(以6.22光照图为例)。
1、打开程序 点击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2、画直线 点击左侧工具栏直线工具,选择好直线磅值程度,按住shift键,画水平直线,并在水平线上画出一条垂线,如图1。
3、画圆和椭圆 在工作区其他空白区用椭圆工具和shift键画适当大小的圆。并用矩形选框选定以画好的圆,点击工作区域上方工具栏中的“图像”,把不透明浅的钩去掉,然后点右键,复制。把已选的圆点左键拖到图一上,并把圆心调到与图一中两线的交点上,如图2。在图中其他空白区点右键粘贴,出现与步骤2画的同样大小的圆,点击图像、拉伸/扭曲,把拉伸100%改成60%,同样方法,再粘贴一个圆,修改成30%,并把这两椭圆中心拖至与图二中圆心重合的位置,如图3。
4、画晨昏线 按住shift键,点击直线工具,在工作区空白处画一条直线表示晨昏线,并用选择工具选定,点击图像、拉伸/扭曲,把扭曲垂直100%改成66度,并拖至图三处,使其通过圆心,如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5、填色 选择“颜色填充”,并选择颜色,在图中要填色处填色,如图5。
6、修改 点击工具栏中的“橡皮”去掉不用的部分,如图6。用“刷子”工具,把晨线右侧涂成白色,表示白昼。为了涂得精细,先点击刷子工具,选择白色,然后用放大镜放大6倍,把要涂白的阴影部分涂成白色。涂色时,可以先用小刷把边缘部分描绘出来,再用大刷子把中间填满如图7,图8。
图5 图6 图7 图8
二、修改图片 在教学中,制作课件或命题时,我们经常还要用到一些地理图片,而有些图片中的有些要素又不想要,或者要添加一些要素,画图软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如要对图9作以下修改
1、去掉不要的要素
(1)简单擦除 把该图复制,并粘贴在工作区域。直接点击橡皮擦,对文字进行擦除,如图10。但这样擦除后,擦除部分为白色,与未擦除部分颜色有明显差异,图形并不美观。
(2)擦除后仍要保持底色 先把图复制粘贴在工作区域,用选定工具选择与要擦除部位底色相同或近似区域,并复制,粘贴在工作区域其他空白处,如图11。然后点击“取色”工具并在复制出来的色块上点击取色,之后点击“刷子”,选择适当的尺寸,在要擦除的部位涂色,如图12。同样方法,擦除其它要擦除的要素。
图9 图10
图11 图12
2、添加需要的要素(1)在图中添加文字 在工具中选择“文字”直接在要添加文字处添加文字。
(2)在图中添加图例或注记 如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填画主要的山脉:先复制中国空白政区图在工作区域,并调节大小。然后点击“曲线”工具,选择好曲线磅值,在旁边空白区画一条曲线,并调节线条的弧形。点击工作区上方的“图形”选项,将“不透明处理”前的钩去掉,如图13。把画好的曲线选定,拖到要放置的位置,如图14。画图软件画曲线时,只能在所画曲线上修改三次,因此要选择好调整弧度。
图13 图14
三、截图
如果我们要截取某个视频中的某个画面做教学图片,可以让视频暂停在这个画面,按下打印屏幕键PrtScSyRq键,然后打开画图程序,点击“编辑”粘贴,这个视频画面就成为我们需要的图了。用这种方法还可以修改有些文档中我们不能移动的图片,使之为我所用。
2.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二
一、探究音乐优化语文课堂的基本运用方法
(1)音乐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导入新课是相当重要的。课前,根据所授内容,采用播放相关的音乐导入课题,创设情境,吸引孩子们读课题,提问题,然后在读中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标。
(2)音乐创设情境。课前,把所学内容与特定的音乐结合,从中选择一些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情境进行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要重视教学情境、教学气氛的营造,并且善于运用各种道具和手段模拟课文情境。
(3)进行配乐朗诵。配乐朗读容易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中去感受文章的内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可达到少讲,甚至以读代讲的效果。教学中,配以和谐音乐的朗读,能够大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音乐辅助背诵。指导学生在欣赏音乐曲目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提高背诵质量和效率。可以将已经谱成曲的作品引入教学,这样,既可以背诵诗词,又学会了歌曲。
二、形成运用音乐优化语文课堂的基本模式
(1)课前要预设。音乐不是随便拿起来就能用的,也不是在任何教学中都能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前预设情境。
(2)课中创造性地使用音乐。教学是一个充满情境化的专业活动,其过程是复杂多变、不可预知的。那么怎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音乐呢?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在上课时采用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烟花三月》,你听懂了什么呢?”学生显得异常活跃,有的问:“谁送谁下扬州?”有的问:“他们为什么那么依依不舍”……
三、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选择哪类音乐为哪篇课文哪个段落朗读配置情景,渲染气氛,增强感召力,深化意境,使之成为最佳的媒体呈现形式,我一直在语文课堂中探索。经过一些实践,发现音乐在语文课堂中能起到暗示的作用,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可在音乐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变“厌学”为“乐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调动了思维的主动性。同时,也促进学习质量和语文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提高师生的审美能力
初步提高学生感受课文的能力。近两年来的实践表明,本课题的开展与实施,对提高学生感受课文内容的能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一,本课题的开展与实施,提高了教师用音乐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积极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其二,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发现,音乐在培养学生情感体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三、通过实践探索发现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审美体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音乐走进课堂,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问题与期望
(1)音乐的适当运用。1关于音乐的取舍。注意音乐播放的时机和时长,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用音乐,都需要音乐,我们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音乐,细致地进行操作。2注意音乐的选择。在语文课堂中使用音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要与音乐课区分开来,所以选曲尤为重要。
(2)对未来的展望。虽然在课题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限制,有时不能满足情境创设的需要。2教师队伍老龄化,年轻教师太少,任课负担重,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少,不能给课题研究足够的时间保证。
3.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三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28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内容,使用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地理的案例教学利用一些较为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合作探究这些典型的地理教学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独立性不够。在案例教学法中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案例中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得出结论。虽然很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但是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还是过多地依赖于老师给出问题和答案,自己不爱动脑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达不到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2.案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中课改及相关意见的出台使得高中地理教学更具特色,而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使用则是重要的课改体现之一。由于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的课堂为每节课四十分钟的模式,在进行必要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入内容十分丰富的教学案例,就显得课堂较为紧凑,不利于学生的课堂理解。因此,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地理课堂更加生动而高效。
3.案例的选择缺乏本地特色。案例的选择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案例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就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改之后,教材的编写更注重结合乡土地理。而从鲁教版的教材来看,教材中的案例还不尽如人意,其中大部分的案例没有任何改变,特别是必修三的地理教材,其中的案例基本上全是沿袭之前没有改版的老教材,忽视了结合本地的地理特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1.让学生自主对案例进行探讨。教师应该在提供相关材料如照片、文字以及视频等情况下,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出教学内容中的原理和规则。同时,案例教学也高度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比如在分析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强调让学生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对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也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甚至可以让学生质疑书本的解释和表达中存在的不到位、不合理的内容。
2.恰当安排地理案例教学。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教师应该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协调,规范教学案例在地理课堂上运用的方式及比例。首先,教学案例应该作为地理课堂上重要的辅助教学内容,并分配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其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的使用也应不同。例如,在学习世界地理时,可以多结合世界各地较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景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东非大裂谷的独特景观及其形成原因等;在学习到中国地理的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著名的地理景观如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来分析理解,同时也应结合当地的风土来帮助学生消化理解。
3.结合当地特色进行案例教学。地理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乡土地理的地位,将其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帮助学生了解学区居住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利用乡土地理案例来学习,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结合自身感受到的家庭环境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地理环境的改变来进行学习。比如重庆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热冬潮、雾浓风小等特征,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处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这些特色学习和了解地理知识。运用一些身边的案例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局限,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还存在欠缺系统性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使用一种方法,应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分析,根据特定的教学场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四
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茅阳初级中学:刘琼美
摘要: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普遍困境,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在于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总结提炼同行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将激励教学法运用于自己的初中地理日常教学,通过兴趣激励、言语激励、体态激励、竞争激励,评价激励不仅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和动机,而且关注了学生兴趣、自信心和毅力等非智力方面素质的培育。
关键词:激励教学法;初中地理;实践运用
新课改强调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要落实这些,兴趣很关键。如何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真正高效地学会应有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探索好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多年教学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我深感运用“激励教学法”组织教学效果显著。所谓激励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诱发学生的学习的行为,并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激励本质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而激励教学法的妙处就在于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在激励中学习,在激励中成长”的课堂教育环境,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断尝试体验和挑战困难,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品尝一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一、兴趣激励
1、“情境”激趣。这里说的情境激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把教材的内容激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前导入设置情境:以歌曲导入,创设趣味情境;以时事导入,创设社会情境;以史实导入,创设历史情境;以古诗导入,创设文化情境;课中互动创设情境:利用地图创设活动情境;利用教室事物创设形象情境;利用角色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创设情境;利用练习题来创设情境;课后探究创设情境等。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时,引用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从而引出了季风的学习;在进行“等高线”教学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切土豆‟的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形式多样的导入情境,为课程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知识。
2、“活动”激趣。“活动”激趣是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活动鼓舞学生参与学习。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只有在学生活动过之后才会映像深刻,产生真知。地理教师要能够做到在熟知教材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教学活动形式,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办地理小报、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在《河流与湖泊》的学习中,开展“围湖造田利与弊”辩论赛,我先将学生分组,分组时采取学生自愿组合与教师适当调整相结合,力求做到正反方均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准备双方都收集了相关资料,不时看到他们相互间的交流,辩论时首先正方主发言面面俱到旁征博引说出围湖造田的诸多好处如增加粮食生产,造房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做了精彩陈述;反方主辩列举了围湖造田的弊端可谓针针见血。然后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展开激烈辩论,并上升到科学发展观,人地和谐。同时,根据地理这一学科特点,也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也有助于加深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每当在活动中,看着几个原本总是感觉自卑的孩子,现在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更深切地意识到:没有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要能钻研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都能学好。
3、以“图”激趣。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例如:学生看到“躺在死海水面上的游人”的景观图,会提出疑问“人漂浮在死海水面上为什么不沉?”“死海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点燃他们探究问题的智慧之火,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之中。
4、以“情”激趣。在教学中投入教师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学,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如果教师能热爱自己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就必然能感染学生,课堂外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帮助学困生摆脱消极、自卑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相互交融、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二、言语激励
现今教育心理学上的一种颇值玩味的名词叫“皮克马利翁效应”,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出现特殊的好行为时,这些学生便将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老师如果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可见,激励的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鼓励和表扬是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班被称为所谓的“烂班”,课堂上老师也以批评教育为主,“你们这个班太差了”“上课吵吵吵闹闹像菜市场”,甚至有更尖酸刻薄的语言,虽然老师是想用激将法刺激他们,可这种话听多了,反而让他们感觉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了,我一直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我运用了教学课件,有“听音识省份”“拼图比赛”“省会猜迷”等游戏,学生完成后,配上鼓励性的语言“你真棒”“你完成得真漂亮”“加油哦”等,平时旷课打瞌睡的学生看到这些声情并茂的课件,也有了强烈的欲望参与,我捕捉到这个契机,鼓励他们上台操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趁机做总结:“原来你们的脑子都很聪明,只要你们肯用功,就一定会学好的”如一屡久违的春光,受表扬的同学找回了自信,学习的热情被激发了。由此我认识到他们太缺少表扬和鼓励的话语,“良言一句三冬暖”,在而后的教学中我也不吝惜用激励的语言,他们与我的关系更融洽了,也爱上了地理课。言语激励是一种聪明的、巧妙的积极肯定别人的方式,恰当的赞美之词,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学习中产生愉悦感,在认知上产生动力。
三、体态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伯特•梅热宾实验表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体语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应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之外,应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充分发挥表情、眼神、手势的表达功能让学生领会。在讲解的同时,用自己的无声的语言不时刺激学生的视觉系统。比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用“OK”的夸赞手势;回答欠完整时,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面带微笑以示鼓励;回答错误时,轻轻摇头,并暗示再做尝试;对于那些学困生,做到走下讲台,在他不认真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让他觉得老师有关注他,心中多一份温暖,多给学生带来信心和潜在的动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进而产生乐于表现的欲望。
四、竞争激励
绝大部分中学生有好胜心强、爱炫耀的特点,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成绩好的学生的舞台,对于“观众学生”我适时的加入各种竞赛,给他们提供另外一个舞台,比如,七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小学阶段一些学生成绩不好,到了初中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七年级刚教完“地球和地图”时,就举办了制作小地球仪的比赛,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困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了电动的地球仪、地球公转的模型,材料运用上也是五花八门,他们的设计得到到老师同学的充分肯定,我还特别为他们设立了“最具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并进行全校的展览,这次活动让同学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极大鼓舞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刚上初中的他们有了学习的信心。以动手能力等竞争活动带动学困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
五、评价激励
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原理就是激发的原理,教育的艺术就是激发的艺术。在我看来,课堂评价就是对激发教育理论的细致入微的实践。灵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花,是学生融入课堂生活源源不断的动力。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在地理学习中我会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绘制地图、小模型制作、制作CAI课件),收集、整理资料能力(手抄报或电脑报、填充图册),综合实践能力(撰写小论文、设计问卷调查表、地理演讲)等进行评价,力求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评价机制止,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实践证明,激励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动机,提升并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学生越来越喜欢上地理课了,激励教学法既有效地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质量,从而将学生引入地理学习的坦途。
参考文献:
1、孟凡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激励法的研究》
2、《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曹新华:《情绪激励教学法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5.浅议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摘 要: 地理学科的很多内容需要用图示或画面体现变化规律,多媒体技术恰恰具备强大的声、像、图、文的编辑、储存、展示功能,能给地理教学带来巨大变革。探究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和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地理教学 多媒体 有效性 策略
地理学科内容极其广泛,江河湖海、山川平原、气候环境、地质运动、各国的政治经济、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这些地理知识内容有一个统一特点,那就是能够运用图示或者画面呈现,更需要用图示或画面体现变化规律。多媒体技术恰恰具备强大的声、像、图、文字的编辑、储存、展示功能。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利用其形象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交互界面,超越空间与时间限制,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地理现象或地理过程,使学生认知过程变得直观而简单,知识的获取过程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从而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让地理课堂“活”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进行编组,将计算机同音响、电视、通信技术等结合,让图“说话”,让水流动,让地理现象在教室内产生和形成,让世界各地走进教室,地理课堂变成有声世界,变成有形的地理环境,变成知识生成的乐园。如在教授《地球的运动》一节时,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和“太阳高度角的移动和计算”需要具备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往往成为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利用Flash制作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演示这一现象,就能很容易让学生形成直观正确的空间印象,从而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等知识。
2.让学生主体“动”起来。多媒体教学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交互功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操作,用嘴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读图观察能力、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记忆能力。如在教授断层地貌、褶皱地貌、流水地貌和风力地貌等内容时,根据需要制作可以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图形,通过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性,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让教材内容“实”起来。大容量、多复合是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大教学信息容量,充实教材内容的不足与辅助材料的短缺,从而扩大学生的感知量,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运用机会。比如,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储存在电脑或制作在课件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播放或展示,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夯实教学基础。
二、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筛选切合教材内容的教学资源与信息。多媒体能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但课堂教学仍然有时间的限制,不加筛选地盲目追求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如走马观花,忙于应付,反而削弱教学效果。地理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科学鉴别、归纳、分类、筛选,要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与教材信息进行合理整合,使课件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使精编的教学资料成为落实教学目标的强力推手。使用多媒体还会加大教学难度。由于使用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时间富裕,教师往往会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教学资料提高学生能力,这种不考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适得其反的。
2.巧妙设计多媒体教学形式,把引导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声、光、色等多种功能,追求各种变化,场面热烈,课堂气氛好,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需要巧妙利用信息资源,巧妙布局,巧妙设疑,巧妙利用多彩的形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探究点,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多媒体教学要强调内容之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过多的图片和音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反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3.正确处理教师、学生与多媒体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多媒体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起的是辅助作用,绝非决定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盲目依赖多媒体,所有教学环节和内容全部使用课件演示,教师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缺少了启发、引导、点拨和精讲,学生只能是“看客”和“抄袭者”,无暇思考与练习,本末倒置的课堂完全没有效果可言。比如,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地图,教材中的地图有很大一部分非常清晰,其实要比投影上放大的地图还要清晰,这些地图往往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播放,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本上读图、识图、填图会效果更好。
6.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六
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谌德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地理教学课堂教学运用
摘要:当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作为学科教师,深刻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本文就从我所任教的地理学科出发,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想。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而且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中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打破了教师一味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老套路,许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中推广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他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系列学科教学课件,在课堂里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地理是这门学科,它反映的是千姿百态的地理风貌,变幻莫测的自然奥秘,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大都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时,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很难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教师用动画显示
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某些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地理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如:在讲地球公转一课时,利用动画展示,地球不停地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同时又时快时慢地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时,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时学生则被课件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近日点时琼海为冬季,而远日点时琼海是夏季呢?琼海冬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很自然的把重难点掌握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地理教学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出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地理是研究地球的形态特征、人文特点等方面知识的学科。现代教学媒体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发展。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按照现代教学理念,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因而,新教材中大量活动内容成了一大亮点,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供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组织学生探索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初步形成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如七年级上学期,在教学“地震火山带”时,同学们会联想到“5·12”汶川8.0级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学们纷纷上网查寻资料,了解到这次地震发生的地点、地震产生的原因、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地区、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地震发生后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如何预防地震等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上网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同时也学习到地震发生后应该如何救助受伤人员以及应该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真正学习到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教师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如我在“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这节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贯穿了整堂课,使得师生互动。又如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介绍黄土高原三大典型地貌和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时,我让学生上讲台边指图边讲解,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融洽。
以上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几点看法。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提供了更多充分的感性材料,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这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在教学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就不能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
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第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成败,取决于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是否能取得教学实效。实效性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科教学的归宿。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是辅助性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切忌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这样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和画蛇添足之嫌。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度”,围绕“实效”,慎用媒体,明确多媒体教学的真正价值,以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扩大课堂容量,杜绝用多媒体代替讲义和小黑板。事实上,多媒体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在此。教育技术改革与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志,最终还应体现在教学效果上,无论何时都要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围绕提高教学水平作文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控制学习,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三、不能忽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因多媒体的存在而放弃课堂。多媒体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教师就从传统课堂中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的指导者,也就是由讲解员变成了导航员,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主动探究,搜集学习信息,从而将演讲式的教学过程转向讨论式、推导式的教学过程。这方面我采取在学生视听之前或之后,教师或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提出方法;或强化要点引起注意等,使措施得以落实。第四、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要注意其合理性。多媒体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关键还在于教师开发、利用的教学课件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与教学内容相适宜,课件出现的时机是否适时、恰当。如果设计过于繁杂,画面过于华丽,出现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事倍功半。所以开发和运用教学软件时,一方面应注意简洁明快,注重实效性、辅助性。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软件出现的最好时机,要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依据,在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时出现。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随时都可能有创意灵感产生,把那些繁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直观易懂,达到教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快乐、牢固的效果。这种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信息教研周刊》 2011年第10期
[2]《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7.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七
一、提高兴趣法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力量, 只有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挖掘, 这种潜在力量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以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地理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 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 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教学中, 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 往往一句古诗、一首歌词、一条谜语、一幅图片、一段录像等便可开启学生情感的门扉,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扣住学生的心弦, 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更加融洽的开展。例如, 我在讲“矿产资源”这节时, 就制作了这样一条谜语:“黑汉性高强, 浑身闪闪亮, 入炉放光热, 工业好食粮。”学生中有人很快猜出谜底是“煤”。紧接着告诉学生煤不仅是工业的食粮, 还是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很多方面都离不开的矿产资源。凭借这富有情趣的谜语, 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愉快感, 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乐于接受, 且容易接受。
实践证明, 将兴趣法运用于地理教学, 并引导学生边议论、边思维,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精神振奋, 学习情绪饱满,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参与法
地理课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 在讲“中国区域地理”中“西北地区”一节内容时, 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揭示这一规律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而教材对此阐述较为简单。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规律, 我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同时, 设计一系列有趣、新奇的小问题:⑴请同学们在图上找找, 本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 大体是怎样变化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同学们边思考、边讨论, 发现本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 从草原变为荒漠。⑵请同学们想一想, 为什么该区的景观出现这种独特的变化?针对这一问题, 让学生阅读“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学生通过改图很快找到了原因。⑶该区降水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紧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 并让学生用图上的比例尺量算内蒙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说一说两地降水量差别的原因。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又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据此, 我板书如下:
东——————西
距海:近——————远
降水:多——————少
景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农牧业:畜牧业——灌溉农业
实践证明,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得活, 记得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及时表彰法
成功与愉快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成功后的愉快, 可使学生经常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 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兴趣为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设法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当学生取得成功时, 及时给予表彰,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 从而在愉快的情绪中更加信心百倍地去学习。例如, 每讲完一章后, 根据课堂上讲的主要内容, 结合教材中“做一做”和“选作复习题”设计几道题, 按照问题的“坡度”,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 够得着”, 在几番周折和反复讨论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 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对中差生, 特别要耐心启发, 因势利导,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对于他们在学习中取得的一点成绩, 都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 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取得成绩的愉快感中, 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实践证明, 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 兴趣越浓, 成绩越好, 动力越大。因为, 我们应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 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快, 从而, 使他们把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看作一件乐事, 在成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8.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八
关鍵词:初中地理教学;地理地图;景观图;统计图
图像是一种语言,可以向学生传达各种地理信息,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效辅助工具。老师注重地理图像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的学习中来。
一、初中地理地图教学
地图在地理教材中无处不在,因此,老师绝对不能忽视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将地图作为学习的工具,让地理学习变得更加直观。进行地图教学,首先,老师要教学生怎样看地图,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去地图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次,老师要教学生如何进行准确的定位,要求学生根据地理特征、经纬度、地形状态等准确地把握地理方位,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定位自己需要的位置。最后,鼓励学生寻求不同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寻求地理规律,抓住知识的重点,通过建立联系让学生可以尽快地消化新知识。
二、初中地理景观图教学
地理环境较为广阔,地形、地势等较为复杂,在进行地理学习时总是会遇到各种难题,很多的地理事物,学生没有办法通过直观的观察来了解所有地理现象,比如,长期生活在内陆的学生,大多数自然无法感受到阳光、沙滩、大海的景象,在学习有关潮汐、洋流这些知识时,只能依靠课本生涩的文字,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好好地观察书本上的图像,为学生分析图像上表现出来的地理地貌,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像上学习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三、初中地理统计图教学
初中地理统计图都是较为简单的,主要是将一些地理现象通过数字和图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图像中观察不同情况的数量变化,直观地感受地理差异。学生在学会看地理统计图后,会慢慢地发现其中蕴藏的地理规律,看见统计图后,就会自主进行图像、数字分析,这样一来,分析、总结事物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推导,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还能得到最终的答案。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离不开地理图像的学习,老师要充分发挥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集合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用地图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杜梅志.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图像教学[J].教学园地,2012(17).
9.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九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应用既为课堂改革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新“平台”、同时又对课堂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不少冠以“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的新称呼罢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学生的学情、地理教材本身等因素影响到了新课程课堂地理教学。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高效课堂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 激励性评价 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有效性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大幕也缓缓拉开,首先我们学习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昌乐二中在运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杜郎口中学在实施“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做法,通过学习,我感觉收获不少,深感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形势了,而当前推陈出新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中学阶段所大力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地理课要实现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做到:积极主动、达成目标、注重过程、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效学习。下面我就这学期来自己的学习心得及在地理课堂上对“高效课堂”的实践,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实施前的班级准备工作
为了在地理学科开展“激励性评价”教学模式,我做了一下准备工作:(1)按照激励性评价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地理学情制定实施方案。
把全班学生按照地理学情的好坏分为六组,每组按照ABCD四个档次的学情好坏进行穿插排座。把优等生、中等生和待进生均衡分配在每个小组相互兼顾。
(2)每组指定一名学习基础好且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安排、检查、督促、评价、记录本作学生在地理课堂的学习情况。
(3)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知道,理解什么是高效课堂,怎样参与到地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去。
高效课堂在地理教学中必须达到的基本目的,即“一个目的、两个减轻、两个提高、两个基本点”。一个目的:让不学、厌学、不动的同学积极主动的动起来,变得喜欢地理、爱学地理,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地理教学成绩。两个基本点:关注地理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做起,人人成功整体才能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依据地理学情结合学习内容,抓住一个问题,揪住一个知识点让其掌握。然后再“放大”相关知识,上下关联四处出击促进学生发散。例如:在讲授有关时间问题计算时,多数学生常把“时区、区时、地方时”混为一谈,进而导致计算出错!面对这种情况,我首先,从概念入手对时区、区时、地方时进行区别。其次,结合地图对时区、区时进行区分。第三,把学生带出课堂,告诉他测量子午线的方法,然后告诉他什么是地方时。两个减轻: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两个提高:提高地理老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欲望。如何打造适合自己所带班级学情的地理高效课堂?我组织师生共同研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打造地理高效课堂必须从教师、学生、及师生结合三个方面实践做起。教师必须达到四个要求:充分细致的课前备课(地理导学案);科学的学法指导;积极有效的奖励与评价机制;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学生要从三个方面做起: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自主的课堂探究精神;扎实的课后巩固习惯。
二、精心做好地理导学案
要上好一节课,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的基础是,我们老师要精心做好地理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导学案不仅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设计(包括教案设计和课堂活动设计),这是一项很复杂很劳累的工作,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平时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课本读“厚”。我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去查阅大量的资料来解决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这个过程的任务最重,要在杂乱的资料中有针对性的选取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材料,然后再按照知识系统循序渐进的整理出来。例如在学习《地形和岩石圈》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地理专业术语特别多,如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地震波、横波、纵波、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等。这些专业术语大多数学生比较生僻,需要老师进一步解释说明。二是把课本读“簿”。在熟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努力把课本文字变成自己的特色、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并且及时向老同志虚心请教,完善自己的导学案的编写。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我的教学思路以导学案的形式设计成文字形式,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形成自己地理导学案的设计模式,即预习交流—展示问题—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学后反思。
1、“预习交流”
教师先给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再给出适量的探究问题,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学,自主掌握大部分容易的知识点,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节约时间。
2、“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要一步。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常常分条理、循序渐进地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发给学生自主探究,等到上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一解决遇到的困难,遇到抽象的问题时适当展开讲解,如 “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但为何经济发达”,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地图或部分文字资料反映的知识用问题的形式提问出来。例如,“地球的大小”这幅图,通过地球表面积、平均半径和最大周长三个角度反映了地球的大小,图本身也反映了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大小和形状的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加以解决。当然一节课不会有太多的难点和抽象问题,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多以小组讨论、组内达成共识、组与组之间归纳结论的形式进行。这一节课上,如果让学生大胆放手参与课堂活动,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学生许多平日被忽视的优点,例如,思维活跃,独具见解,一语中的,团队意识强等。我想这种惊喜的发现才是我们对学生要求的学习效果吧!这一环节一般占30分钟视情况而定。
3、“当堂达标”
这一环节是结合讲授内容,有针对性的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组织学生当堂限时训练,这种训练可以独立完成、通过探究完成、小组内合作完成,也可以让小组间相互竞争,看哪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例如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有的小组学生建议,可总结为个24个字:流出高原、进入平原、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在组员参与讨论探究的时候小组长就要发挥导演的角色,安排任务,督促评价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用分数的形式予以体现,每周进行公布。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也变成了裁判员,为每小组的课堂活动表现打分,每周公布一次,评选出课堂活动优秀小组和同学,并在下周班会予以表彰。
4、“学后反思”
本环节是留给学生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情和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自主进行反思,有问题的,或以小组内讨论解决,或请教其他同学及老师解决。我还鼓励学生写学后反思。尝试写一写这节课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是学习上的认识,学生可以把学习感受写在当天作业的后边,我在批阅作业的时候会给以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是以鼓励性的话语为主出现。例如;“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分量、就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三、用心上好每节课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地理高效课堂的主要展示平台。下面我就上课的几个环节说一说我的做法。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整个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导入往往成就了一节精彩的地理课,所以地理课程的导入要有趣味性,用生动诱人、精炼点题,设计悬念且探究性强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好的导课应该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在讲授“秦岭—淮河线”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大秦岭》来了解秦岭淮河在中国的地理意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激起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2、学习过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节好的课堂应该到处都充满学生参与的影子,那么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呢?(1)我尝试着建立了相关的评价机制,例如:《高效课堂学生课堂活动评价表》和《高效课堂小组活动评价表》依托这两个评价表,积极的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快乐的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探究学习“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时,我先列出提纲给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各小组长组织分配任务给每个组员,让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的感觉!然后我可以促进小组间的竞争,那么这个时候每个组员都肩负着为本组荣誉而奋斗的使命!这时候组长就会对每个组员的课堂活动进行考评(包括上课主动学习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老师安排任务完成情况、本组活动互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上课纪律情况、及小组间活动情况)用分数的形式予以记录。我们把不同的分数化成类似QQ等级的形式,如:几个星星、几个月亮、几个太阳等等不同档次,这样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每个同学都在为自己的荣誉而奋斗!同时也在和其他同学间进行比较等级,这样一来平时上课睡觉的、玩手机的、不做作业的、和老师顶嘴的等,几乎完全消失。(2)课堂上的“讲” 课堂不是讲堂,老师首先应该明白自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老师对于这节课“讲什么、怎么讲”要做到心中有数。我觉得核心问题必须讲,思路方法必须讲,难点重点必须讲,那么怎样讲?就是讲的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一般控制在8分钟以内,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学习,把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两田”表示两大盆地即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意大利的轮廓图像高跟靴子。把难记的地理轮廓形象化便于其掌握。
(3)课堂上的“学”
高效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探究学习就是变传统的“教我学”为“我会学”;合作学习就是“乐学,思学”。这三种学习方式要具体依据情况而定。(4)课堂上的“讨论”
地理高效课堂是建立在课堂有效讨论学习的基础上的,所以有效课课堂讨论学习要建立在学生个体充分的思考和参与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布置问题的难度和广度,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例如,在学习“日本”一节时,我先对日本国土狭小,森林覆盖率居世界前列,却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特点做了简单的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提问。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使学生“会问”,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
(5)课堂问题的设计
提问是课堂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将老师的关注焦点从内容转移到学生身上。好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疏通拓宽学生的思路,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如学习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时,提出“为什么我国冬季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北温差越大?夏季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进一步提出:“影响我国冬夏季节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小结
好的导课只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完美的课堂小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总结的同时,不但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在课后主动搜集解决重难点的资料,这样就能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批阅和课后辅导
认真的作业批阅和耐心的课后辅导,都是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批阅作业,你可以发现上课时觉察不到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习效率才能进一步增强!通过对学生的辅导,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点,还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更好地组织教学奠定基础。如有些同学没争取到机会,但他在作业中把我国的陆上邻国编为:陆上疆界两万千米,相邻国家一十四个,东邻是朝鲜,北有俄(俄罗斯)和蒙(蒙古),西北哈(哈萨克)吉(吉尔吉斯)塔(塔吉克),西有阿(阿富汗)和巴(巴基斯坦),西南印(印度)尼(尼泊尔)和不丹,南有缅(缅甸)老(老挝)南(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可编如下顺口溜:东邻韩国和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部隔海马(马来西亚)文(文莱)、印(印度尼西亚)等,这就值得其他同学学习。
六、做好落实工作
“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脱离了学生,都是空洞的毫无生机的”因此老师要在抓落实上,坚持不懈,绝不能放松。课堂上要将学习任务明确,每个小组长要将学习任务分配到人,做到具体、扎实。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课堂活动表现、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检查他们把讲授的知识是否真正领悟。对于那些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一定不能放过,要及时督促完成。通过几次月考和期中考试的检验,我深深地感到“抓落实”的重要性,的确,学生的“学”要比老师的“讲”更加重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的更新,研究学习。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地理新课程教学论》 王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2、《教育学》 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3、《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李冬英
4、《昌乐二中的秘密》 周至县教研室 2010.12
10.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十
[摘 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巧妙地将音乐游戏融于音乐教学中,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
[关键词]音乐游戏论文
音乐游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将音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音乐性、娱乐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灵活巧妙地运用音乐游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音乐体验,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变化、节奏的跳跃,领会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巧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乐在其“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巧借听觉游戏有效渗透音乐知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立足于教学实际,巧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乐在其“听”,从而强化学生的听觉,提升学生的听辨能力。
例如,教学《你听,什么敲响了》时,笔者设计“听辨音色”的游戏,深化学生对常见打击乐器的认识。笔者事先准备好一个大袋子,并在里面放一些常见的打击乐器,如铃鼓、木鱼、碰铃、双响筒等。然后,将学生的眼睛蒙上,笔者从中取出一种乐器进行敲打,学生听敲打声音猜乐器名称。又如,在识谱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听唱名”游戏。首先,从班上挑选七个不同身高的学生,让他们按高矮顺序排成一列,分别代表do、re、mi、fa、sol、la、si七个不同的唱名。然后,笔者弹奏唱名,当弹到某个唱名时,对应的学生向前跨一步,并做一个动作,再退回原位置,若学生未能及时回应,则该学生需要表演一个节目,方可继续游戏。这样通过音乐游戏进行听觉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音准听辨能力。
二、巧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乐在其“奏”
节奏作为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是音乐的骨骼和脉搏。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巧用音乐游戏,开展节奏教学,既可以活跃音乐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化学生对节奏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巧设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感受节奏,明确节奏的强弱变化,从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进行节奏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长度,笔者借助“模仿秀”游戏,让学生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感受节奏变化,如撞钟时的“铛――铛――”,节拍器的.“哒、哒、哒、哒”,闹钟的“嘀嗒嘀嗒”,鞭炮声的“噼里啪啦”等。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逐渐掌握了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
三、巧用音乐游戏,让学生乐在其“演”
“演”是音乐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爱玩、爱模仿、爱表演,教师可巧妙设计音乐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让学生大胆表演,在玩中演,在演中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1、2、3、4、5、6、7”这七个基本音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别这些音符,笔者设计了“小猫钓鱼”游戏。首先,要求一位学生扮演“小猫”的角色,其他七位学生扮演“小鱼”,然后将“1、2、3、4、5、6、7”这七个基本音符分别贴在活泼可爱的“小鱼”身上,当“小猫”钓到“7鱼”时,身上贴有“7”的学生唱“si”;当“小猫”钓到“3鱼”时,身上贴有“3”的学生唱“mi”……如此反复,学生自然就能掌握音符。再如,教学《动物说话》时,笔者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小鸡、小鸭、小狗、小猫、小马等动物角色,模仿小动物们的声音,并学一学小动物们走路的样子,即兴表演。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才能,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11.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乡土地理 初中 地理教学 运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40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來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总结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12.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十二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主要就是指一种特定的情况或一个问题的实际例子, 并会对某些人物或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 以案例作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法已经在国际上得以推广应用。我国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 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应用, 得到了不少高校教师的青睐。到底何谓案例教学法呢?国内外有不同的学者对此做出了界定。在此, 我们综合多种角度与定义, 认为它就是指教学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运用特殊案例作为教学载体, 为学生创设一种逼真的教学情境, 然后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和自主分析, 从而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
应该来说, 案例教学法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表现更为积极主动, 教师与学生都会热情投入到对案例的分析与探究当中去。从某种角度来说,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第一, 它是以具体案例作为教学载体, 让整个课程围绕着某一个或几个案例展开教学。这些案例可以通过传统的文字材料展示, 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无论是真实的案例还是虚构的案例, 都应该与教学大纲相符合, 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它以学生自主讨论为课堂教学核心。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合作的关系, 并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主要职能就是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 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第三, 它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一味的向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它试图通过案例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 最终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 它还可以让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 它的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并不唯一。这是因为学生可以对案例有不同的观点, 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因此, 案例教学法的答案一般都是开放的,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思维意识。
2. 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2.1 案例设计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精选教学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案例的内容把它划分为人文地理案例和自然地理案例, 也可以根据地理案例形式划分为地理图像案例和地理文字材料案例等。此外, 还可以根据地理案例的情境划分为实际情境案例和语言情境案例。其中, 地理教师可以把实际情境案例设计为真实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案例当中, 提高教学效率。当然, 我们还可以把地理案例根据其用法分为讨论式案例和讲解式案例, 地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 初中地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确定教学目标, 然后再选择涵盖了教材概念与原理的案例, 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案例时能够学好相关地理知识。此外, 这些案例还应该能够全面真实地模拟现实, 包含适当模糊、复杂或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样的案例才具有教学价值。
2.2 案例呈现
初中地理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 展示案例内容是一个关键部分。一般来说, 地理教师应该让案例呈现具有直观灵活的特点, 可以是由传统文字资料来展示, 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进行演示, 还可以让教师讲述或学生表演。应该来说, 案例呈现只是案例教学的一个过渡阶段, 它要求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案例展示过程中, 地理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反应,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较为严密的案例逻辑分析顺序, 从而为他们的案例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在实施案例呈现的时候, 为学生创设一个踊跃发言的教学环境, 让他们可以进行充分自由的交谈与讨论, 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2.3 案例分析与总结
案例教学最为核心的意义就是它是围绕问题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案例分析。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 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 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融入案例教学情境当中去, 并运用已有地理知识来解决案例的问题。在这个教学阶段, 地理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 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给出教师的指导意见, 从而让整个案例分析过程沿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此外, 初中地理教师还要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做好案例总结工作。这是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运用的进一步升华。这个阶段的总结可以是教师总结, 也可以是学生总结, 并从中找到需要改正的地方, 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为此后的地理教学提供指导。
结束语
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也有些问题存在, 比如说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偏高等。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案例教学, 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 建立健全教学案例库, 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切实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与效果。
摘要: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指对某个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详细描述, 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形成个人的见解, 并在共同的分析与讨论中不断提升该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因此, 这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课堂应该充分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 以切实提升地理教学效率与效果,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地理课堂,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澄, 焚杰.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陈涛.浅论地理案例教学中材料的选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6.
13.选择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三
一、民主是学生主动参与选择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发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民主是学生主动参与选择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做主人,才能起到锻炼他们主体性的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会学习、自主进行选择、参与、探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是在做主人的过程中培养出来蝗。只有在做主人的时候思想及行为才会是最主动的。比如我在教材的选择上会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音乐课的主人,按照常理,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会通览,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把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并确定本世纪末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
而我在这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做了一个调查:
1、请以小组为单位浏览教材的目击者录,看一看你感兴趣的单元主题是哪一个?
2、翻一番、看一看你想学习哪首歌曲?想听哪首歌曲或乐曲?然后我把学生的意向作标准,这时的学生非常激动和主动,甚至争论起来,好像他们是教材编委一样。
最感兴趣的是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和自制小乐器。最喜欢的单元有《动画城》、《可爱的家》、《小乐队》,最想学的歌曲有《哪吒传奇》、《快乐宝贝》、《大风车》、《可爱的家》、《法国号》、《打秋千》等。目前看来,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
二、自主选择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境界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一种选择自由,可以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去进行活动,这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境界,因此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1.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活动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动口就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就让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学习演唱形式一课上,我是这样设计的:小引组讨论并尝试体验,本小组可以用哪些演唱形式(课上)演唱《我和星星打电话》这首歌曲,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及学生个体的知识探索、归纳、总结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效果非常好。有人提议、有人反驳,反驳的过程中就是在归纳。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老师灌输的,我想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会把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熟记在心。
2.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活动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提出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或一部一答的现象,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激发他们自我参与的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主选择音乐课堂改革实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选择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选择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14.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十四
研 究 报 告
一、音乐智能理论与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音乐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音乐智能的概念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作曲家、演奏(唱)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是特别需要音乐智能的几种职业,他们都属于音乐智能强势者。
2.音乐智能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1)国外音乐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983年,加德纳教授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人至少存在八种相互独立、相互平等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我观察智能。并认为:音乐智能与其他智能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1984 年,加德纳教授和费尔德曼教授等人共同设立幼儿早期教育项目“多彩光谱”课程项目。该项目将费尔德曼教授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开发出了一套新的评价方法,评价每个儿童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能力,取得了成功,并演变成一种独特氛围的教育环境。这也为音乐智能理论在学前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性的依据。
在德国也就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家乡,音乐是他们生活与生命的重要部分,德国人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情感。德国人认为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幼儿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重申,音乐素质是学生必备的全面素质之一,在发展直觉、听力、想象、推理、思维、技巧、表达和交流中,以独特的形式感染人心。美国人无论是在吃早餐还是在忙碌的工作中,音乐都会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因为他们认为通过听音乐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美国也非常重视幼儿的音乐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幼儿通过亲身的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感受。
日本专家认为在音乐智能中倾听音乐这一部分最为重要。他们认为从零岁开始给幼儿听音乐,可以尽早地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听力机制,幼儿也就能尽早地理解别人的话,其记忆力和注意力也能充分发掘出来。这一点当然不光表现在学习上,还会表现在社交方面,因为“听”也是社交的基础。
以上是国外一些国家对音乐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这些国家对音乐智能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这是我国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可以借鉴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国外的幼儿音乐智能理论性很强,但对幼儿音乐智能的培养与开发训练;音乐智能理论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实践应用及对幼儿成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2)我国音乐智能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2002年“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项目被中国教育协会审批立项,并被确定为“十五”科研规划的重点课题后,国人对多元智能理论中的音乐智能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我国,音乐通常是一种额外的活动,被用来填补时间空闲或节假日喝彩。然而,音乐智能与其他的智能同等重要。全国音乐教育者协会指出,音乐所蕴含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在做不相关的认知活动时,将音乐作为背景去聆听的那种内涵。音乐智能包含着理解、解读、反应和创作音乐。与音乐互动的机会应该每天都有,完全将音乐智能融入课堂中是可行的。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北京实验区、山东诸城实验区等多个实验点,把音乐智能理论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
然而,我国对音乐智能理论的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音乐智能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师资队伍的音乐素质与能力有待提高;音乐智能与我国幼儿身心发展之间有何关系等等。这些现象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改善。
(二)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现状与分析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一种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学前音乐教学活动是在教幼儿学习音乐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工作,它在人一生的教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一般指幼儿从音乐教育活动中获得主要经验的总和,是实现学前音乐教育目标的媒介。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内容既要贯彻当今社会及社会的未来发展对幼儿发展的要求,又要反映出音乐教学活动和其他有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更要符合幼儿音乐学习和音乐素质发展的规律。
从目前我国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现状来看,分科教学模式还相当普遍。分科教学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课堂结构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大块组成,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也是采用这“三步曲”模式。音乐课的开始部分含律动入室、练声、复习等内容;基本部分主要是学习新内容,约占整节课时间的2/3,结束部分以动作性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内容结束。教学内容按大纲适用固定的统编教材。这种模式的弊病主要表现在: 1.系统性有余,灵活性不足
教材内容按认知结构由浅入深编排,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幼儿生活经验与知识的差异,加上分科教学各科知识单列进行,缺乏乡土教材的渗入,使教学脱离幼儿生活,缺乏生机。
2.课堂模式程式化、忽视幼儿主体性发展,教学方法较单一 课堂结构的“三步曲”模式,对一般的常规教学有一定作用,但对实践性强的音乐课来说则不太适合。因为音乐活动需要幼儿亲自参加艺术实践,即通过唱、跳(舞蹈)、欣赏、打击乐器、即兴表演、游戏等活动而获得美的感受、美的表现和音乐形象的创造,从而获得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和创造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实践和感受而获得的。因此,音乐教学本身就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法,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一种培养创造力的学科”。然而,音乐课程式化的教学,尤其是基本部分中新授内容所占时间太多,幼儿坐得太长,教师教得多,幼儿实践的机会少,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教学,难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个性。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因内容而异和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3.重知识传授,忽视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智能理论强调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但是不少教师按大纲要求教一定数量的歌曲、舞蹈、游戏就完事,更有些教师拿着教材教大量的歌曲,只满足于教会幼儿所获得的只是具体教材的积累,从而而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创造力的提高。其结果幼儿只会唱教师教过的歌,只会跳教师教过的舞。
二、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多种途径
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园的工作特点都决定了:学前音乐教学活动的途径必然是灵活而多样化的。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描述。如: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和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专门的音乐活动和渗透的音乐活动;显性的音乐教育课程和隐性的音乐教育课程等。
(1)教师安排的与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
教师安排的音乐活动包括一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的专门性或渗透性的音乐教育活动,也包括教师根据需要临时发起、组织的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基本上由教师掌握。当然教师可以直接地掌握这种活动,也可以间接地掌握这种活动。如:教师可以自己直接领导活动,也可以引导或指导儿童来领导活动;教师可以直接要求幼儿作出某种学习反应,也可以通过提供材料、氛围、环境的变化来引导幼儿作出某种学习反应。
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包括一切由幼儿主动发起的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其中也包括有教师通过环境、气氛创设而引发出来的活动和先由幼儿发起后又有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指导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等,基本上由幼儿掌握。有经验的教师会十分珍惜这种自发音乐活动的特殊教育价值,因此,也会十分谨慎地维护在这种活动中产生的幼儿的自主性,而且也会尽量避免干扰幼儿的活动。
(2)专门性的与渗透性的音乐活动 ①专门性的音乐活动
专门性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这类音乐活动的价值主要在于:向幼儿提供比较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为幼儿提供机会,对他们在日常音乐活动中获得的音乐经验进行提炼和深化。
②渗透性的音乐活动
渗透性的音乐活动是指:各种既应用了音乐又并非以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其他教育活动。这种音乐活动既有教师发起组织的,也有幼儿自发进行的;既有事先计划好的,也有随机开展的。如在早操中使用音乐伴奏。
(3)显性的与隐性的音乐教育课程
显性音乐教育课程实际上也就是指一切由教师计划、发起、组织、指导的与音乐有关的教育活动。这类活动在我国的幼儿园一直受到普遍重视,在计划、组织、指导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因而也容易为一般幼儿教师所把握。隐性音乐教育课程理论对我国幼教界来说是一种比较新的课程理论。隐性课程一般泛指一切可受教师直接控制和不可受教师直接控制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有时候被称为氛围)。
三、音乐智能理论在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
(一)音乐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在不断研究音乐,认为它是一种心智体操,像弹奏乐器、练唱、听音乐等,都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那么音乐智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什么样的关系?下面我们一一说明。1.促进儿童大脑的发展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而且两半球功能并不相同,有一定的分工。大脑中的右半球主
要掌管音乐、图形、感知、面孔识别、空间知觉、距离判断以及综合性思维活动等。所以弹奏乐器、听音乐、唱歌都与右脑有关,可以帮助宣泄情绪。当我们听到好听的音乐,总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是因为音乐刺激了我们的脑神经,使我们越加活跃起来。
近年来,美国脑科学家对爱因斯坦的脑组织进行了切片观察,发现其“棘突触”比普通人多,他们推测,这种现象可能与他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并长期坚持从事音乐活动有关。由于这些音乐活动发展了爱因斯坦的音乐脑——右脑,扩展了他的左脑的工作能力,给他创造了最佳思维能力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物质基础,因而也同时增加了他的科学灵感出现的机会,使它能够做出独创性的伟大成就。
2.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或音乐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地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等。音乐思维在性质上是以直觉的、整体的、形象的把握方式为主,但在指向性上还是针对事物的各种关系的。
3.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语言有缺陷的幼儿学习唱歌后能逐渐克服语言障碍。另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指出:学习唱歌还能够在后部形成一种肌肉运动的模式,这对说话能力的改善会有一定积极影响作用。一首好的儿歌往往又同样是一首好的诗歌。幼儿在大量接触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的过程中,不仅积累音乐词汇,而且也扩大了词汇的积累,增加了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听辨、记忆、再现声音符号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儿童歌唱时,坚持要求正确的咬字吐字,会帮助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
4.促进儿童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唱歌可使儿童的记忆力得到发展。老师通过简单地哼唱旋律,把歌词教给儿童,儿童的音乐记忆力便在他自己的内心哼唱中得到了加强。
音乐活动还可以使儿童的想象力得到发展。音乐刺激儿童产生与音乐性质相一致的新的感情体验,使儿童的幻想更美好。儿童的想象力越丰富多彩,他从音乐活动中得到的愉悦也就越多。
儿童作为一个探索者,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允许失败,他们用自己的听觉寻找和感受音乐的奥秘。老师与父母要尊重他们的点滴发现,这些发现有利于发掘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放一首欢快的歌曲,有的儿童会学音乐里小动物的叫声;有的儿童听到音乐里的下雨声而四处乱跑;有的儿童会蹲在地上把自己当成小草,喝到雨水后慢慢长大。这是老师应该鼓励儿童即兴地去创作,去发现.音乐智能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儿童今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训练与开发幼儿的音乐智能呢?本文将会对幼儿音乐智能的训练及开发的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二)幼儿音乐智能的训练及开发
许多世纪以前,柏拉图说过:“对教育来说,音乐训练比其他任何方式更具有潜力。”
1.聆听音乐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可以说,听,是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特征。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具有听觉了,甚至在妈妈的肚子里,他们就会用小耳朵分辨外边的声音。出生以后,听觉更是儿童认识世界、发现世界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1)倾听周围的声音
①带儿童去户外,帮助他理解户外各种奇妙的声音,如小鸟的唧唧喳喳叫,风的呼呼声或者蟋蟀的鸣叫声等等。让儿童听这些声音,并引导他们模仿这些声音,如果这样不停地做,儿童将会留意认识这些声音,也许还会跟着模仿。
②让儿童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请儿童闭上眼睛,然后问他们能到什么声音。如汽车的声、,摩托车的声音、门铃声、电脑嗡嗡声、洗碗时打开水龙头的哗哗声、冰箱运行声等等,也要引导儿童模仿。
(2)说唱歌曲
①儿童大多天生喜欢唱唱跳跳,所以与他们在一起是可以有意识地唱一些活泼欢快的歌给他听。注意声调的上下起伏和抑扬顿挫。不管你唱什么,他们都会对歌词感兴趣,不懂也没关系。
②如果在唱歌时,歌里有儿童懂得词,不妨把这个词唱的比别处响一点。除唱歌外,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说一个词,比如:悄声地说、轻柔地说、大声地说或尖声地说,让儿童感受不同的声音刺激,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音乐智能有一定的作用。(3)玩音乐游戏
小孩子都爱玩游戏,因此家长和老师可以把握孩子的兴趣来玩一些和音乐有关的游戏,锻炼儿童对声音和各种音乐的倾听能力。
①放一段好听的音乐,让儿童听着音乐来打拍子。
②将多种动物的叫声录下来,然后放给儿童听,让他们做评委,说说哪种动物的声音最好听。再让儿童区别动物声音的大小、高低,并有区别地模仿动物的声音。
2.感知音乐
音乐是有错落有致的音高,节拍和长短有序的节奏等组成的,学习音乐,尤其是儿童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学会感知音乐。音乐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不可捉摸的,他的表现手段来自生活,他是通过感知、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1)感受节奏
在听音乐时,大人可以引导幼儿用拍手、跺脚、敲击物体等方法来感知音乐的节奏。如:
我家闹钟会说话,滴答滴答滴滴答。
手手手手脚脚脚,脚脚脚脚手手手。
每当唱到“手”时就拍手,每当唱到“脚”时就跺脚,以此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2)感受音高
父母唱出音阶同时做出相应的手势比如fa比mi高,那么唱到fa时手势就应该相应的提高,接着让孩子模仿。有些人认为唱歌才有‘音高’其实就汉语的特殊性,它的四声就具有天然的歌唱性。比如我们拉长声音说“妈—妈”就是乐谱上的“5-3”而说“宝-宝”接迈“1-3”所以如果家长或老师经常用悦耳的声音说这些词在孩子的耳朵里就是美妙的音乐
(3)古典音乐与乐器店
闲暇时候和孩子一起听一些经典的古典音乐,如“蓝色多瑙词”“动物狂欢节”“蓝色的月光”等等。这是一件非常狭义的事情。
在不同的时候选择不同的古典音乐来放给孩子听,比如在孩子临睡觉前放一些舒缓和轻柔的古典音乐。而在孩子刚睡醒时放一些欢快音乐
可以带孩子去一家乐器店,在店里逛一圈,将所有的乐器都指给孩子认认,如果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在乐器店买点一个小乐器,如小鼓等,回家让孩子试试敲击节奏。
3.表达音乐
能够表达音乐是孩子对音乐感知能力的检测,对提高孩子的音乐智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常常回哼出一些曲子。这些曲子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不成凋的而实际上这是孩子在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种自我陶醉的情境下他们会非常开心和满足。
(1)跟着音乐做动作
孩子的家长或老师给孩子唱歌让宝宝随着儿歌的音律做动作,比如“小熊的脚步”: 小熊的叫声象打雷,走路真笨重。问他为什么在生气?咕噜噜 小熊说它想跳舞,这样才高兴。
并让孩子模仿小熊的步子和出气的表情,反复几次宝宝自己就可以边走边唱边做动作了
(2)吟诗与拍手游戏相配合
老师或孩子的父母相互拍手,一边拍手一边吟涌诗词或童谣,比如 你拍一,我拍一 长大我要开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我和**是好伙伴
如果孩子记不住老师或家长可以多重复几遍还可以把某些歌词设为儿歌和孩子一起吟诵。
(3)随乐而舞
给孩子放段录音大人跟着音乐随意摇摆,并鼓励孩子创作独特的动作,让他以自己感觉 方式去舞动。
4.创造音乐
让孩子创造音乐并不是孩子创作出完整优美的音乐作品,而是培养和鼓励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有创造去表演音乐作品能尝试着自己哼唱出的简单曲调或节奏来表达他们的感觉。如果能让孩子在音乐中有创意地进行表演,对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大意义。(1)改编歌词 孩子自己改编歌词时,家长与老师最好不要给予指导,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怎么改会更好,应该给予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制作乐器
以为美国研究者穆希德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当给一个幼儿一种简单的乐器时,他使用
它就象堆积木和画笔那么自然,那将成为他们音乐体验的一部分” 利用一些简单的生活作品,如锅碗票盆装有豆子的瓶罐,小石头等等,这些是最容易在生活周围发现的制作音乐的器材。
准备同样的玻璃杯5-8只,装上不同数的水。给宝宝一根筷子,让宝宝随意敲打这些杯子听听声音是否一样,然后让宝宝把杯子按杯中的水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再逐一敲击,宝宝会听到象弹琴一样好听。(三)教师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智能理论的运用
加德纳提出音乐智能由三种音乐能力构成,一是音乐的感知能力,二是音乐的创作能力,三是音乐的反思能力。这三种音乐能力的提出为幼儿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音乐智能理论恰当地运用到学前音乐教学中呢?音乐教学不是简单再说乐谱的东西,而是要注意通过一些音乐手段对幼儿进行不同智力的开发,比如:在进行演唱或者感受音乐时要合着音乐打出不同强弱、不同节奏的伴奏。只要幼儿教师拥有足够的意识是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智能理论来进行音乐教学的。下面本文将从音乐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出发,分别阐述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智能理论的运用。1.培养与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心理学认为:“感知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而音乐时这些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人对音乐的感知觉主要是通过听觉通道进行的,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理解。例如,让幼儿欣赏歌曲《大雨和小雨》,教师应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大雨声和小雨声有什么不同,并要求幼儿分辨和描述它们,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欣赏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图片,加深幼儿对大雨和小雨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印象。2.培养与提高幼儿的音乐创作能力
幼儿的音乐创作不能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创作,即按规范的音乐创作程式创造出新的价值的音乐作品,而应理解为幼儿的音乐创作意识,以及他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艺术教学的各种形式,为幼儿创设能激发创作欲望的活动环境。例如:教师让幼儿倾听火车汽笛,启动及运转的声音:
|×---∣×---∣××××∣××××∣ 呜---
呜---轰隆隆隆轰隆隆隆 ∣×× ×× ×× ××∣×× ×× ×× ××∣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 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根据人们走路的样子创作了许多种节奏模式: ××∣×-∣××××∣×-∣××∣×0∣××××∣×0∣ 走走
跳
跑跑跑跑
跳
走 走
走 停 跑跑跑跑
走停 3.培养与提高幼儿的音乐反思能力
加德纳所提出的音乐反思能力包括个体对艺术家的作品的评价,包括个体对自己音乐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反思与评价,即是否体验到作品的效果等,例如:有的幼儿在学习歌曲《劳动做光荣》后,每天都早早起床,不再赖床,妈妈夸她时他就会说:“我要学大公鸡一样,早早起床,要做妈妈爸爸的好宝宝。”这就是幼儿体验到了歌曲中所颂扬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有了反思。
四、结论
音乐智能理论在学前音乐活动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无论对幼儿成长期的发展,对幼儿身心发展,还是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是少数能够使婴儿刚刚诞生就能够产生反应的事物之一,也是人们濒死时仍然能够认知的事物之一。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音乐宇宙里。音乐不是在模仿大自然里能听到的声音,而本生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舒特.戴森和加布里埃尔对于幼儿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他们是这样归纳的:0-1岁,对声音做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并唱歌;2-3岁,开始能够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4-5岁,能辨认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由此可见,幼儿期的每个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音乐能力的发展是惊人的,幼儿期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在我国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音乐时刻渗透在各种教学活动当中,不但是音乐活动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而且也辅助养成了幼儿开朗、活泼和敏捷的性格。可见在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音乐智能理论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应用音乐智能理论对幼儿身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幼儿期是人的身体发展最迅速的阶段之一。与身体运动联系紧密的音乐教学活动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在伴随各种音乐进行的动作表演活动和乐器表演活动中,儿童可锻炼身体各相应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韧带,提高神经系统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增强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可见,在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音乐智能理论对幼儿身体的发展意义重大。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推荐阅读:
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10-30
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11-05
浅谈音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01-1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08-12
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制作11-27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10-08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1-09
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08-15
元认知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