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共13篇)(共13篇)
1.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篇一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文/龚正美
作者简介:龚正美(1969-),女,汉族,中小学一级教师,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师。
摘要:和语文教师同行们交流,大多都对古诗词教学非常头疼。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然而,古诗词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权重,低效的教学效率必然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根据20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试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品读方式、以及素养提升三个方面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想法。即:“趣味”“品味”“玩味”。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问题;趣味;品味;玩味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045-02
一、问题分析
古诗词教学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1.文本方面的原因。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现在几乎没有使用价值了,和白话文相去甚远,从词句、语法到平仄都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学生有一种文言文很难学,甚至是没有办法学好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听教师讲解,缺乏主动的思考。2.教师教学的原因。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齐背诵[1]。”在这种模式下,不少老师都把教学的时间花在翻译层面上,逐字逐句串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注释上,讲完就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忽略了古诗词的神秘和美丽,令学生对古诗词大感枯燥无味。同时老师也缺少了上课的热情,学生不能体味到古诗词的魅力,课后的背诵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甚至反感。
二、我的观点
综上分析,要提高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必须从古诗词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源、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品读能力的培养入手,以情感升华为目标,让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充盈悠悠古诗情。让学生在“趣”中探索、“读”中品味。“情”中陶冶,获得经典的赏析、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滋养和教学的启迪。
三、古诗文教学的“三味”
1.趣味——初读诗文当如隙中窥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来切入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提起学生兴趣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三个字:“导”、“激”、“吊”。
如果把古诗词看做是一座美妙花园,那么“导”就是把学生牵引到花园的门外,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好多学生不喜欢。这就要我们老师来“激”用导语激趣、诵读激趣、想象激趣等等灵活多变的手段激情、激智,让学生能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吊”就是要制造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敏捷。如此隙中窥园般的初读能让学生对古诗文词学习的态度从抗拒走向接受,甚至是强烈的渴求。急切的想要进入古诗文的神秘花园。我们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对于描写春夏秋冬、日月山水、风云雨雪、草木花鸟的诗,宜从意境入手,展开想象和诗人一同步入诗景。比如杨万里的《小池》,我的导语是:“区区一个小池塘,在我看来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是什么触动了诗人情绪而动笔呢?让我们和诗人一同去看看吧。”把学生带入诗中恬静而不失灵动、安逸而又充满生机的美妙意境之中。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则让学生闭眼,听教师配乐慢读,产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意象。营造出悲凉气氛、进入一种欲哭无泪的情绪。
对于抒情、言志的诗。宜从人物和背景或事件入手。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对人物、人物关系的了解是理解他们间深厚情谊的基础。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去获得理解古诗的背景基础。
对于意趣、明理的古诗,比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等,都与儿童生活相关。宜从生活入手。像《村居》就可以用“同学们放学后都做些什么呀?„„古代的小孩放学了,会去玩些什么呢?”来切入。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可从生活的经验讨论之中展开。
关于导、激、吊,老师们各有各的方法和策略。只要根据文本特点,紧贴诗人、诗句的情绪和表达来切入教学,能够达到目的即可。2.品味——咬文嚼字当如蜂采蕊露。
有了兴趣和激情,精读就该咬文嚼字的品味了。古诗词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一字一词之间,只有通过对文本斟词酌句、咬文嚼字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字背后深藏着的意境,感受诗句蕴藏着的人物情感,引起与诗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实现与古人的穿越时空对话。“品味”是学习古诗词的最本质方法,也是真正有效提高古文素养的途径。品味古诗文要嚼出古文的意味、韵味。嚼出意味:
嚼字,紧扣诗眼,咀嚼生味。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通过斟酌字、词、句的意思,推敲诗人用字用词精妙,品出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感受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精美。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言称王曾多易诗稿,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再如古诗中常见的生僻字: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字的意思。是睡觉的“床”?是胡床(马扎)?还是井栏?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该读(shuāi)还是(cuī)?等等都可引发学生激烈讨论探究。当然,精确的解读是专家们的事。对于中小学生,能够产生质疑,经历讨论探究激发思维,表达意见就是我们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模糊解读或是用自己的观点解读反而更有利于古诗文诗意的内化。嚼出韵味: 嚼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入选我们课文的古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古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尤其是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古诗文的音律之美。尤其要根据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注意节奏的快慢、声音的轻重、余音的长短。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蜜蜂采蜜般的细读,古诗的意境、情感、思想学生就会自然的领悟,达到对古诗词鉴赏、审美能力的提升。3.玩味——吟哦咏诵当如蝶戏花草。完成古诗文的赏析还不该是古诗文教学的终点,动情诵读才可实现学生思想的激励,情感的升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古诗文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情是诗人跳动的心,情是诗歌勾人的魂,它就渗透在字里行间,诵读古诗要透过字表,调动主观情感与作者脉搏共振,心随文跳,情随文动[2]。”学生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美好的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毛诗序》中说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我总是激励学生诵读古诗要动情,在课尾的诵读展现中从不局限学生身体和情绪。可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情绪宜喜则喜、当悲则悲,精神如痴如醉、可颠可狂。如蝶戏花丛一般享受,沉浸在古诗词别样意境之中,感受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苏轼的坦荡„„诵出古诗词的“情味”当是教学古诗词最美妙的境界了。
2.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篇二
中国的古诗词一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其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时,对于诗词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实际上, 就古诗教学而言,我们的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词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关注朗读,感受语言之美
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韵美。古诗讲究音律、节奏。因此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和谐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因此,落实语用,古诗教学要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教学之中。
在湖南省怀化市古诗词教学比武中,向君叶老师在执教唐代张志和写的 《渔歌子》一词时,就是用一个“读” 字贯穿始终。“读”虽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也最常用的方法,但在教学中君叶老师将这一传统学习方法赋予新意。初读、趣读、听读、诵读、拓读,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其中,并将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在每个读的环节。初读时,向学生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读正确。趣读时则要求读出节奏,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听读时,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体会词所展现的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诵读环节,老师与学生采用一问一答式的对读,“以诗词解诗词”的方法,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
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用”,“读”占鳌头,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更能达到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之功效。
二、关注选词,感验用词之妙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作诗向来很注意遣词造句,他们往往因斟酌一个词语而苦思冥想,甚至捻断胡须。许多诗词就因一个字的妙用,而使整首诗词的意境得到完美的表现。诗人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只一个“绿”字,就先后用了“到、过、入、 满”等字,一番推敲之后,才最终选定 “绿”字。就如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话语悟其神。”古诗词教学要求我们关注选词,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做到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暮江吟》 就是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诗句前两行描写了一幅斜阳照水,波光闪动, 半江碧绿,半江红色的日暮景色,如一幅油画。作为前两行诗中的唯一一个动词,“铺”字用得精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
基于这样的解读,在教学《暮江吟》 一诗时,笔者就是先抓住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通过观察画面、 替换字词、动作演示感悟“铺”这一神来之笔,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学生课内或课外读的一些古诗,通过活动“炼字会”让学生填写诗句中所缺的字,进一步巩固认识。最后再出示教师所写的一句诗,让学生帮忙填写一个字,尝试学习“炼字”。
如此教学,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句中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而且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三、关注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 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 那颗心、那种味,在文本解读时,我们需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风花雪月”是古人最喜欢也最擅长描写的四种景物,因此成为古诗文中经典的四种意象。《江雪》是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它描绘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独钓图”。前两句是天寒地冻的大背景:千山叠嶂, 白雪皑皑,万径盘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没有一只飞鸟,路面上没有一个行人。 后两句是小焦点:江面上有一小渔船, 渔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渔翁,老渔翁手持一根钓竿,独自垂钓。宏阔的天地和微小的渔翁形成鲜明对照,而整幅画面给人直观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是诗人怎样的情怀呢?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比较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一静一闹,形成鲜明对比,虽文字中没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无形中感受到了“无雪”胜“有雪”的孤寂与冷清。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老渔翁独自一人在钓鱼?”体会老渔翁的孤独寂寞,发现诗歌的奥秘,这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师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咏三叹”,体会诗人厄运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 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 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就是抓住“钟声” 这一意象,反复吟咏,带领学生穿越千古,与诗人对话。
“诗言志,歌咏言。”教学中,我们关注意象,把学生引入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 “活”起来,使学生感知诗句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四、关注想象,感悟情感之真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 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人的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逐步培养的。
古诗词内容跳跃,常省略了有关情节或细节,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味诗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
笔者在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时, 让学生弄清诗的大意和人物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问了什么?假如你是书童会怎么回答?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一一作答,然后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 在对答如流的对话中,感悟诗的意境。
又如学生在学习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懂得了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情深谊厚。教师可启发: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他怎么为老朋友送行?他们在黄鹤楼上怎么想的? 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随诗补白,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3.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篇三
一、做一个小小的诵读者——熟读成诵,初感诗词韵律
古诗词不同于白话文,让人一看便能明白写了什么。古诗词的语言极其精练,富有节奏;另外句与句之间往往又暗合了某种韵味。这些都是诗人的匠心所在。如《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的出现,给整首词带来了节奏的变化,显得轻松活泼。要亲近这样的韵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是不二法门。教学时可设计如下朗读:自由读整首词; 捧着书本读; 学着古人摇头晃脑读; 听古词新唱,有滋有味地读; 读无字天书(即背诵)。这五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反映的是整个熟读成诵的内在规律的序列性,由读到诵,由读熟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的体验也由单调变得丰富,从而借助读实现由表及里。
如此设计也是暗合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特点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真趣味。反复朗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可能会产生厌倦感,但不这样读,便容易断裂朗读的层递性,达不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所以结合小学语文“小”的特点,需要用一定的趣味来推进学生的学习,“捧着书本读”“摇头晃脑地读”“听古诗新唱”“读无字天书”这些朗读形式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朗读,更重要的是每次朗读都是基于文本的素读,学生在这样一遍遍的朗读中,真实地寻找着那种韵味和节奏。
(2)古韵味。古诗词必定有“古”味,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味道、历史的味道。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不同文体的教学要有不同文体的个性,童话要有童话的味道,说明文要有说明文的味道,古诗词也要有古诗词的个性味道,而古韵就是古诗词教学的味道。“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读”“在诗情画意中听唱并朗读”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朗读的形式,更是这种仪式感背后的文化情怀,从而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使学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诗词的意境美,在学生情感层面上拉近了与古诗词的距离,走近了文本。
二、做一个小小的翻译者——解疑释惑,盘活诗词妙言
古诗词言辞简明凝练,画面感极强,感情表达极其含蓄,真可谓一字一意境,一句一段情。也正因此,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这些古诗词的表达特点,也常被视为学习古诗词的主要障碍,不过从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原则来看,这些又恰恰成为学生调动自身语言库进行语言实践的最佳契机。于是,《渔歌子》诗意解释环节可进行以下设计。
①先学:在充足的时间内,借助注释,自己尝试着说词意,发现并留意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②小组助学:小组内轮流说词意,并求助解疑难。学生通过说和听,有可能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有可能解决了自己的疑问,有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问。
③展学: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先汇报已会的,再提出不会的,其他组进行补充或者释疑。学生通过对疑问的共同探究和研读,明了古诗词的解释须兼顾整幅画面,根据情况添加语言。
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教师适时助学,在看似无疑处寻找疑问。指向“桃花流水”所蕴含的整体画面感;指向“斜风细雨”所表达的化无形为有形的秘妙。
在看似简单的合作学习背后,它其实遵循的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先学,小组助学,展示学习成果,师适时助学,这样的学习进程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比较好地实现了目标的层层推进。
(1)激活了学生的语言。学生对古诗词的接触可以从小学入学第一课开始算起,有的甚至在幼儿园时期便有涉及,所以古诗词这类文体对于学生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存在。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这种表达现象便成了学生极想挑战的难点,半模糊半清晰、似懂非懂的心理认知,使解释诗词大意天然地成了极好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学生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需要学生尽可能地组织自己的表达逻辑,需要学生尽可能突破自己固有的表达习惯,需要学生尽可能审视自己的语言表达,再加上彼此合作探究的学习,极易营造出紧扣语言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逐步得到螺旋式的发展。
(2)内化了诗词妙言。古诗词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在于其厚重的人文性,也在于其精练到极致的精妙语言,这点从写作者习以为常的引用名言警句便可见一斑。而语言的真正积累必然是建立在对语言反复推敲的基础上的。此环节中学生有了充分的语言实践,说和听均不下三次,且不重复,一次比一次说得好。同时,学生进行了反复的质疑解疑,充分发挥了自我调节和合作学习的作用,在交流中解答疑问,又在交流中产生疑难,难度的提升,意味着收获的丰富。此外,学生在质疑中提升了语言的敏感力。学生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所欠缺和忽略的,必须获得教师的指引。在实际的教学中也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关于“斜风细雨”的理解,学生普遍是想当然的,“斜斜的风细细的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结果,集体忽略了其诗情画意的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效果。通过引发学生注意,产生疑问,带着学生深挖语言现象,使其真正感受到语言的表达效果,体验到古诗词的秘妙。
三、做一个小小的吟诵者——品读意象,感悟诗词内涵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种境界寄托在诗词的意象之中,是诗人在创作时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意境美,要充分调动想象,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在与文字相遇的过程中触摸诗词的灵魂。在品读《渔歌子》的意象时,可进行如下设计。endprint
①想象作画:根据学生对景物的想象,在近乎画布的PPT上通过“景物”(文字)重现,还原画面,感受词中有画。
(在交流中学生想象:轻盈飞翔的白鹭 自在肥美的鳜鱼 悠悠的桃花 潺潺的流水 悠然垂钓的渔翁……)
②引发对“不须归”的思考。
(所有景物都已画上,唯独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层次一:景色之美,令人陶醉,词人不须归。层次二:更是悠然自得的生活。)
③再隐词,吟诵《渔歌子》。
意境的感悟必然是学习古诗词的难点,但同时也是领悟一首诗词的关键,无法回避,也不容回避。为了更好地感悟,以上三步遵循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采用了涉及想象的三个策略,即:以举象,重移情,贵入境。
(1)举象。指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进行画面想象,从而体验情感的过程。就像本环节中还原画面的过程,“苍翠的西塞山”“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悠然垂钓的渔翁”……学生在较为丰富的想象中体验美景,感受“词中有画”。
将诗词描绘的画面通过想象再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悟,还培养了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古诗词阅读的方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2)移情。这是个心理学概念,指一种投射。对于阅读来说,就是让学生通过将自己以往的体验融合在新的角色上,从而自觉地体会诗人的所思所想。本环节中引发学生走进词人内心追问:“为什么不须归?”就是如此。
(3)入境。指在阅读中通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构筑的情境,通感似地想作者所想,思作者所思。结合词人的人生经历,联想词人当时的心情,学生便能更好地体验作者的心境,并在吟诵中有所体现。
通过如此层层递进式的想象和感悟,学生在连续的追问下,不断地向诗词要答案,向词人要答案,向自己要答案,思维的缜密和深刻就是在这样的推进中实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又通过最直观的方式——吟诵来表达。
四、做一个小小的思考者——立足当下,寻味诗词人生
古诗词承载的往往是文化。字数不多的古诗词包含着诗人深邃的情感、独特的人生经历,有时还折射时事的变迁、民族的文化。正是这些承载的元素,相比较于其他文本,古诗词有了更多元的解读,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解读,不同年龄层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作为古诗词学习的课堂结尾,不画句号,要画逗号、省略号。因为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同年龄阶段,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对同一首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存在不小的差异的。
任何一首诗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都是可供再次品读和玩味的,甚至应该结合自身人生阅历的丰富去不断寻味的。于是课堂的最后可设计如下。
(1)可留味。古诗词的简短精练,留给吟诵者的是韵味,是画面,也是一种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如:《泊船瓜洲》的“明月”;《枫桥夜泊》的千年“钟声”;“请君试问东流水”的寄情于“水”等。这些极其厚重的文化不是简单知道便成的,它应该作为一种意象深植于学生的心灵,所以要留味于心。
(2)可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学习,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和能力;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人生课堂中有更大的收获。考虑到《渔歌子》整个江南意象的呈现,对于词人来说,又蕴含着对“天人合一”道家哲学的诉求。所以,在教学时分成了两个步骤学习。
①吟诵悟境:师生配合吟诵,相和《渔父歌》,感受兄弟情谊。
②回味存疑:依然不须归,这又是为何呢?
对于一群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他们当下的理解和感悟,我们不能强求他们过高地界定诗词的内涵,我们的教学必须尊重这样的认知规律来实施。整个教学环节利用师生相和吟诵,渐入情境;语言的反复,引发冲突;板书的动态呈现,直观印象。既点明诗词的学习需要人生阅历的丰富,又蕴含学习是不断求疑的过程的真理。
让小学生学习真正属于小学生的古诗词,即在深远厚实的古诗词内涵的烘托下,带着仅是孩子的学生浸润其中,读读悟悟,悟悟读读,激发其学习兴致,感受诗词意境,寻味诗词人生。让学生汲取独属于他的诗词妙言,积累内化语言,经历不断更新的生命存在。
4.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四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古诗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5.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 篇五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 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阅读”是近几年阅读教学中的热点,而古诗文的比较阅读又是其中的难点,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古诗文,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将有利于对古代诗歌地理解和品读。同一主题作品的比较
诗歌有着众多的鲜明主题,如山水、田园、思乡、送别、边塞、讽刺、爱情、咏物等。关于同一主题的佳作不胜枚举。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
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围绕“闲人”这个话题,引出陶渊明的《饮酒选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柳宗元的《渔翁》,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闲人”,这些都是作者罢官或被贬时期的作品,都流露出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悠然自得、恬淡闲适,其心境都是安宁愉悦的。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闲人”的对比探讨,我们获得同一主题:这些文人虽经历生活的磨难,但依然坚强、依然乐观、依然充满诗情画意,就更能理解“闲人”的深刻含义。
二、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
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诗作风格迥然不同。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前期的自然比较欢快,是高兴愉悦的,因为那时她生活美满,夫妻情重,充满生活情趣(《如梦令》,《点绛唇》);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诗也大多是寄托相思的了,作品充满凄凉低沉之音,词作中无不反映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愁,情调感伤(《醉花阴》《声声慢)。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古诗文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古文知识的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
诗歌的对比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分析、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在对比中能够发现作品的特色,挖掘出蕴藏的内涵。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很多诗词在主题等若干方面相同、相似或相关,为了突出诗词的个性色彩,在教学时应善于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诗词的内容主旨、表现形式(语言风格、意境、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归纳,引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去思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单元和章节的程式,我在教授高职教材《语文》第四册课文时就突破了惯有教学的按部就班的限制,从唐诗、宋词、元曲中分别选取了一首诗进行对比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篇文章是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三首诗歌虽然来自于三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境遇的作者之手,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感怀的主题——秋天。“秋天”成为联系三首诗歌的切入点。
一、多媒体手段:形、声、色的视听形象对比
诗歌欣赏重在意境,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三首诗歌设计出不同的音乐与画面的色彩基调,目的是使学生全神贯注、身临其境地沉浸于诗歌丰富的艺术境界。
《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人,苏轼赞曰:“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歌《山居秋暝》清新、恬静,犹如一幅淡雅而和谐的山水画。我为此诗设计的画面主色是澄澈的蓝色,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课件的背景上显示出朦胧的青山、湿润的松林、柔和的月光、清澈的泉水、安谧的竹林、依稀的青莲,视觉的形象性再配以幽静而空明的古筝乐曲,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宁静的意境,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学生仿佛置身于散发着雨后清新气息的秋天的山林,与作者一起欣赏秋的幽清,品味山的空明,如临世外桃源,感受着作者安于归隐、追求平淡纯朴的生活的理想。
《声声慢》是一首情感细腻的悲秋抒怀之作,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此诗中寄予了自己凄苦无依,万般寂寞的无以排遣的愁绪,言之悲,情之切,足令人为她的凄怆的遭遇嗟叹不已而一掬同情之泪。我在课件背景设计时以枯黄为主色,枯萎憔悴的片片蜷缩的秋天的落叶象征着作者飘零流离的身世。音乐选择的是萧条冷清的洞箫声,声声悲切,蕴含苍凉。通过画面和音乐的组合烘托出凄风苦雨愁煞人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走近了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时代,体会着一个无所依傍的弱女子的忧戚伤痛,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寥寥几句,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篇终而神自远,塑造出了极丰富的意象,令人回味无穷。这是写“秋思”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诗中的那位沦落天涯的“断肠人”对故乡的强烈而苦涩的思念,曲中虽未着一“思”字,而“断肠人”眼中的秋景无不溢满了“思”,“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制作课件时,我想方设法找到了曲中相关的景物图片并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萧瑟凄凉的“枯藤老树昏鸦”组图与飘渺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更添羁旅之思,而在残阳如血的背景烘托下,“断肠人”欲归不得,孤独伫立的身影踯躅在荒凉的古道……
就是这样,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将三首诗歌进行对比,将抽象复杂的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景物形象,既表现出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又收到声情并茂,融合无间的教学效果。
二、从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比较阅读
在具体学习这三首诗歌时,我以分析为前提,以比较为关键,从时代背景、作家经历、体裁、内容、情感、风格、意境、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的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异中求同:①三首诗歌触景生情的对象是一致的——秋天。在古典诗歌中,借秋咏怀的佳作不胜枚举。秋天落叶萧萧,象征人生之桑榆暮景,心潮随之起伏,感慨横生。宋玉的《九辩》中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正是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共同的心境,《声声慢》与《天净沙·秋思》同为悲秋之作。两首诗表达的情感都是落寞、凄清的。
②三首诗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的作品,此时的王维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他笃信佛教,渴望超脱尘世的喧嚣,追求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此诗中的前三联中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多种景物:皓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所点染出的宁静淳美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又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活泼的浣女们清脆的欢笑声传递着诗人陶醉于恬淡朴实生活的欣喜……,尾联在景物的烘托下直接抒情进一步表达诗人沉醉于山间静谧的秋色,安于归隐的心愿。《声声慢》和《天净沙·秋思》与《山居秋暝》在写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景写情,前者对萧索冷寞的秋天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渲染:秋风秋雨使憔悴的诗人更生烦怨与忧思,南飞的大雁更令人叹息离愁别恨;风中凋零枯萎的残菊仿佛正是诗人的命运,还有那连绵不断的梧桐雨如泣如诉……秋天的景物强烈地烘托出诗人的难以言喻的亡国丧家之痛,于是在诗末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号“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后者展现的是一幅伤感迟暮的秋日黄昏行旅图,在夕阳点染下的枯藤、老树、昏鸦等九种景物烘托出游子内心的悲凉凄苦,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把所有对故乡思念的情感的郁积,都倾泻无遗,堪称绝唱。
同中求异:①从情感的表达来分析。《山居秋暝》一改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借秋日山林的清新空阔表达自己悠然自得的隐逸之趣,“空山新雨后”中的“空”为全文的诗眼,王维的诗中常见“空”字,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山》诗中的“空”为宁静、空寂之意,表现出诗人恬淡的心情,同时亦有对现实失望的隐隐感慨。
②从三首诗歌的意境来体会。了解了三首诗歌的内容之后,可着手让学生根据诗意去想象和描摹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声声慢》:秋风萧瑟、落叶飘零,诗人面容憔悴,身形恹恹,孤独地伫立在窗前,呆滞的目光凝望着灰暗的天空,呜咽的秋雨没完没了地敲打着梧桐叶,仿佛敲打在诗人原已破碎的心上,一滴,两滴……一种愁云惨淡的气氛,一个情景交织的艺术境界,把诗人在孤苦寂寥中煎熬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多么细腻真实,令人嗟叹。这样将三首诗的意境进行细致地描摹并加以对照,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山》的清幽空明,《声》的凄楚悲凉,《天》的乡情旅思。
③从作者的创作风格来对比。三首诗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的遭遇,但他们对人生的坎坷都有着深沉的感慨,每首诗同是意境深邃,含蕴丰富,都在结尾留下余味袅袅,令人咀嚼不已。当然三首诗歌又各具特色,体现出作者的创作风格:王维的诗画合一,天然淡雅;李清照的婉约细腻,情真意切;马致远的精练含蓄,寓意深远……无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对比中学生能够领略到诗作者们精湛高超的艺术造诣和诗歌深刻的思想意义。
④从诗歌的主旨来归纳总结。三首诗歌虽然都是借秋抒怀之作,但作者的经历不同,感受同中有异,在多角度、多方面的对比之后,可从主旨上归纳提炼,《山居秋暝》是以一个“空”(即静)字统领全诗;《声声慢》全词渲染一个“愁”字;《天净沙·秋思》旨在倾诉一个“思”字。这样通过相互比照,三首诗歌传达的题旨鲜明地呈现出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
三、扩充比较的外延拓展作品的内涵
比较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研究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细致比较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迁移训练,激励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去补充,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三首诗歌“秋”的主题,我让学生去搜集古代诗歌与此相关的作品,进一步拓展延伸,触类旁通。例如杜牧的《山行》和《秋夕》、李煜的《独上西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等,这些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无不情意无穷,摇曳多姿,令人咀嚼回味。在对比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人的咏秋的情怀,沉浸在丰富的艺术境界里,感受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着诗歌内涵的博大精深,获得了精神上的充实和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在诗词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同中求异,能够发现每个优秀作品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文学魅力和精深的艺术造诣;在异中求同,能够体会到不同时代的作品穿越时空而凝结而成的对缤纷复杂生活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诗歌的特色,加深了印象,取到了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一法(试卷讲评)
在经过初中一年多的学习后,学生已具有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苏轼这两首词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浣溪沙》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
人振奋。《定**》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
人并不陌生,而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
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侧重对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 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抓住了诗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品味和赏析文章,重在赏析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感悟和品
味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整节课
体现了先学后教,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诗歌教学,平时讲课就是读读背背写写,讲讲重点诗句的写作方法,诗歌的情感。可是公
开课课赛需要讲什么?
我反复读苏轼的这首《浣溪沙》,理解了这首诗。再查找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论世知人
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又更多地了解到苏轼的其它的诗歌。如《定**》
和《浣溪沙》写于同一年,为何不把这两首放在一起讲主题学习呢?初二孩子又刚学过《记承天寺
夜游》,这就有了这节课最初的构想。
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读得也比较透彻,也读懂了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 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
诗人,他的心灵像天真的孩子。
二、读懂诗歌
1、介绍读诗三境界: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2、读《浣溪沙》自由读,一生读,齐读。
3、介绍诗歌赏析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赏析上阕:
上阕重点写了眼前的景物,有哪些?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这些景物?用 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画?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5、赏析下阕:诗的翻译?联系白居易的《醉歌》理解其含义。
人们常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苏轼却面对向眼前 的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溪水都能向西流,人为什么不能重新拥有青春年少呢?这种老
当益壮的情怀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异曲同工之妙。
6、朗读诗歌。介绍朗读方法。“轻”读还是“重”读;“缓”读还是“急”读;声“抑”还是声“
扬”;声“断”还是声“连”;节奏和情感
7、总结诗歌。
三、读懂诗人
1、知人论世: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是苏轼抱病游清泉寺所作。当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权),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黄州的艰难处境是他人生最困苦危难时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赏析《定**》 学生自由读,理解诗歌的表面含义,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内心世界,读出感情。
3、分析诗人的情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诗歌中作者的旷达情怀。
4、假如此刻你穿过时间隧道站在苏轼面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________。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
5、读懂诗人: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四、读出自我 苏轼在烟雨人生中,有如此旷达的情怀。人生总会有挫折和磨难,你学了他的两首诗歌,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失意和失败?一句话送给自己。我想对自己说:———————
五、祝福
6.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自觉”路径 篇六
——以苏轼《水龙吟》教学为例
江苏省泗洪中学 程振理
在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论坛上,笔者执教了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一词,受到与会专家与老师们好评。反思这一节研究课,我觉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觉”权力,让学生“自觉”阅读,“自觉”认知,“自觉”理解,“自觉”赏析,“自觉”评鉴。笔者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自觉”体悟,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应然路径。
一、解构文本学习心理,让学生“自觉”阅读
阅读学认为,文本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的心理认知活动。因而,文本阅读离不开读者的个性体验与独特感受。“语文即语言”[1],其文本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东西,通常总是通过“自觉”的心理活动而实现其认知、理解、赏析、评鉴和沟通交流的。人们阅读生活的方式,包括对文本的“阅读”与“内化”,原本就伴随着“自觉”的心理认知活动。也就是说,文本阅读本身实质上就是一种对言语文本的“自觉”行为。
这里所谓的“自”是指“自己、自主、自然、自发、自动、独自”等;“觉”,含有“感觉、察觉、品觉、悟觉、醒觉”等意。许慎《说文》:“觉,寤也。从见,学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寐觉而有言曰寤”。因而,“自觉”主要指“自己感觉、自能察觉、自主品觉、自可悟觉、自会醒觉”之意。
任何文本的字词句篇,按照不同规则组合的语言文字,分别表达着不同的含义与意蕴,传递着不同的思想与情感。即便是同样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章,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譬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独特意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复杂情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奇特神韵„„阅读者无不以“自觉”得之,古诗词阅读尤其如此。
例如,笔者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一词,将学习目标设计为:“初步学会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自觉感悟苏轼词作言语意蕴”,而将导学方式确定为“自觉自悟,对话交流”。这是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2]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觉”权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3],即不宜作过多的呈现与分析,而要让学生“自觉”阅读。
二、抓住诗词体裁特征,让学生“自觉”认知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较之小说、散文、戏剧等,诗歌更显其含蓄、凝练、跳跃、丰富。面对同一篇古诗词文本,每一位读者都会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运用自己独特的的认知方法,遵循自己思维的“自觉”路径,自主领悟文章的内涵与优美,自主体验思想情感释放的快意,因而必然产生“自觉”的文本解读。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觉”的平台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体悟与建构文本意义。笔者在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一词时,为了引导学生对词这种独特的体裁有所认知,利用上课之前的两分钟特意设计播放了一个说唱《水龙吟》的视频,学生们很快听出了唱词的内容,顿时兴趣大增,怀着好奇而愉悦的心情进入课堂的学习环节。在多种形式的反复吟咏《水龙吟》之后,笔者率性大胆地为《水龙吟》现场谱曲并演唱,唱出自己的理解与情意。在我的感染和鼓励下,个别大胆的学生也颇具个性的唱上了一两句。这其中,无论是老师的曲调,还是学生的唱声,自然不乏阅读者对诗词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其实更是一个独特的心理“自觉”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自觉”释放的过程。
不仅如此,我还结合当前流行的歌曲如《青花瓷》等,引导学生以今溯古、比较体味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与章质夫《水龙吟?杨花词》(燕忙莺懒花残)的韵脚与重音等,以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体裁特征的认知,体味古诗词体裁的独特与魅力,进而个性化地“自觉”阅读与品味。
三、把握诗词言语风格,让学生“自觉”理解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形象、含蓄等特点,通常需要学生字斟句酌、自觉理解,方能读懂诗词句意,领会言语内在情蕴。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词言语风格,关注古诗词语言现象。语言风格诸如“豪放飘逸”“沉郁顿挫”“清空骚雅”“密丽质实”等,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风格的语言背后,寄寓着作家不同的情感。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语言幽怨缠绵,寄寓了目睹杨花而惜春伤己之情;苏轼《定**》(莫听穿林打叶声)语言雄壮超脱,则寄寓了身经风雨而潇洒旷达之情。
古诗词语言现象,例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中的“关山月”涉及音乐文化常识,指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绿”和“闹”,涉及古诗词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另有特定语境义,这里是可爱、顽皮的意思;“昨夜西风凋碧树”中的“西风”隐喻严寒甚至是反动势力,“东风夜放花千树”的“东风”则隐喻希望、美好或是革命的力量,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深入体味,去理解和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这必然是一个“自觉”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对话交流:读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后,你最欣赏词中哪一句?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句?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感受。”旨在引导学生从把握诗词语言风格的角度,自觉理解词句内蕴。学生自主展示时,仅“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句,就有多名学生的多种解读:有的学生说“惜,怜惜的意思。从教坠,即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有的学生说“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这就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有的学生说“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作者于‘无人惜’处,暗暗透出缕缕怜惜之意”,还有的学生引唐圭章《唐宋词简释》语解读“咏杨花确切,不得移咏他花。人皆惜花,谁复惜杨花者?全篇皆从一‘惜’字生发„„”。
如此诸多解读,虽为学生“自觉”所悟,却又都能够自成其理,自圆其说,可见古诗词的阅读与理解,本身就是一个“言语自觉”的过程。
四、感悟诗词形象意境,让学生“自觉”赏析
形象与意境是诗歌内容的主体。品读和感悟诗歌的形象与意境,便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主旨。一般来说,诗歌的形象多表现为人物和意象。一首诗中的意象往往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内蕴丰富的。在传统的诗歌中,一些诗的意象通常有其固定的象征内涵,如明月象征团圆或寄托相思、杨柳象征离情别绪、蝉喻指品行高洁、冰雪比喻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等。诗人对形象或意象描写所形成的特有境界或情调,往往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大多也正是借助具体形象(人、事、物、景或意象)及其相互关系来体现的。
感悟诗词形象意境,同样要让学生“自觉”赏析。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词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独特意境、情感形象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自觉”建构文本意义。因为,人对语言的理解与内化原本就是“一个自我发掘、发现、发展的过程:从人生而具有的脑内语言习得机制(LAD),到得到后天刺激形成具体某一门语言的表达能力”[4],是一个信息输入、内化加工、合成输出的自觉过程。
笔者导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时,问学生:“这首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你如何理解这首词刻画的形象?”问题一出,学生积极讨论,主动交流,发言也不尽相同:
生:这首词意境凄惋,刻画了一个像杨花“抛家傍路”一样的游子形象。
生:这首词借写杨花的忽飞忽坠,意境缠绵悱恻,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刻画了一位伤春思妇的形象。
生:这首词的意境幽怨迷离,但既不是写杨花,也不是写思妇,杨花和思妇其实都是作者苏轼的化身。
生:这是首咏物词,意境凄伤悲怨,既刻画了杨花的“物”的形象,也刻画了如苏轼一般的游子离人形象。
……
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调动起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运用自己独特的的认知方式,追寻着心中“自觉”的理想答案,甚至当场就有别的小组成员站起来反驳,学生思绪得到了“自觉”地飞翔。显然,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生的赏析是“自觉”的。
五、教给诗词赏鉴方法,让学生“自觉”评鉴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历来并无固定模式,然而但凡鉴赏古诗词,总离不开阅读理解、体悟品味与分析评价,诸如刘勰的“玩味说”“披文入情说”、曾国藩的“涵咏说”等,仍是一个阅读个体内在的心理“自觉”过程,需调动起阅读者自身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积累。为此,在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最为通用的鉴赏流程:“看一看(观其作,识其人)、查一查(查其注,辨其体)、读一读(读其词,感其味)、议一议(议其作,明其旨)、品一品(品其句,悟其妙)、想一想(想其技,得其法)、评一评(评其优,获其美)、悟一悟(悟其境,领其情)、背一背(诵其句,会其心)、写一写(写其意,赏其蕴)”,姑且称之“诗词鉴赏十步诀”。
学生在“自觉自悟,对话交流”过程中,通常会涉及诗词评鉴诸要素,比如炼字、赏句、析景、悟情等,还包括对诗词所用表现技法之赏析评鉴。教师应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基本的诗歌技法与评鉴方法。古诗词表达方式以描写、抒情为多,其表现手法通常有比喻、对比、对偶、借代、双关、引用(用典)、衬托(正衬、反衬),情景交融、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等。凡此种种,皆须以学生为赏鉴主体,让学生走进文本,“自觉”评鉴。
在教学环节中,我还让学生“结合历代评家鉴语,品读比较苏轼《水龙吟》与章质夫原作《水龙吟》的异同,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此举并不强求学生一定要认同历代评论家的观点,而是倡导独立思考、自觉品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评鉴观点。何况,教材所提供的历代评家鉴语,本就是各执一词。因而,学生对古诗词的评鉴,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当然,这并不是说古诗词的鉴赏就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解读,这里只是侧重强调古诗词的解读要经历一个阅读个体“自觉”的过程。例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虚实结合,画龙点睛,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究竟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此情此意,需要教师“垫路搭桥”,相机引导,学生方能“自觉”体悟,而不是教师直接呈现所谓的“标准解读”。
总之,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说:“古人之言,包含不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高下,各有心会。”古诗词的阅读因阅读个体的“自觉”差异而出现多维度解读,这其实是“不同的阅读主体因其心理图式的不同而形成的正常阅读现象”[5]。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和独特体验,不能用固有的思维定势,简单地呈现非此即彼的定论。无论什么样的古诗词,无论前人有过怎样的解读观点,学生都须“自觉自悟”“心领神会”,方能自觉建构文本意义——这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应然路径,是完全符合诗歌鉴赏规律的,也体现了教学者对审美接受主体的尊重。
参考文献:
7.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篇七
关键词:古诗词,整合,内在联系
在小学阶段, 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就占到了总篇目的10%左右, 历来为教师们所重视, 这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韵味吸引着我们, 更因为它传承着我国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但是, 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 我们也会发现教师一节课比较注重对诗意的理解, 将诗句一句一句地进行分解, 讲意思、说道理, 课堂容量小, 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少, 课堂枯燥乏味。确实, 每一首古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 但教学呈现的如果仅仅是单一的文本, 学生没有比较、分析、体悟、升华的学习过程, 容易产生一元思维的视角, 从而导致教学的肤浅化。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认真地解读教材, 发现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几首甚至是一组诗有效整合、重组,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还给古诗词教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一、同一主题求同存异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 都必须为自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不同的诗人由于个人境遇的不同, 关注点的不同, 艺术表达的不同, 诗与诗之间的语言风格、意境情怀等都会有所不同。把不同作者的两首诗放在一起教学, 通过诗与诗相互间的比较, 感受其中的“同”, 发现彼此的“异”, 既能彰显两首诗各自的特点进一步深化主题,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生带进诗歌的世界里, 可谓一举两得。
人教版教材以单元主题的方式出现,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理解并列的同构文本的诗意, 再比较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常常能使教学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1) 同中求异:如《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都是描写乡村四月时候, 向我们呈现出农忙时候的情境。两首诗描绘的内容非常相似, 但我们再细细地读下去会发现:翁卷的诗写景如画, 用了一种“白描式”的方法, 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美妙的田园风光, 诗中有画, 景中有情;而范成大的情调活泼, 意境清新, 用“特写”的方法, 描绘出农家忙碌的身影。两首诗在写作的方法上一个重在“情境交融”, 一个则“富有情趣”。通过这样的解读, 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先合, 说说相同之处 (同的是乡村初夏时分的“忙”, 同的是一种生活情趣的“美”) ;再分, 分别学习两首诗 (感受农家的忙碌, 体会《乡村四月》诗中有画, 情境交融的写法, 以及《四时田园杂兴》富有情趣的生活气息的写法) ;最后再合, 提炼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既写景又写事, 后者重在写事) 。把相同内容的两首诗在一起比较, 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 用同中求异的方法进行教学, 使学生更加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的魅力无穷。
(2) 异中求同:《泊船瓜洲》、《秋思》虽然描写的环境不同, 王安石写的是春风徐徐, 鸟语花香之际, 张籍却是写了秋风瑟瑟, 草木凋零之时, 但二人都身在异乡, 诗中都流露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根据解读, 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先合, 整体感知, 了解“环境”之异;再分, 切入“心境”, 分头推进;最后再合, “三境”合一, 体会心境之同。两位同处异乡的诗人, 面对春风徐徐、秋风瑟瑟的不同环境, 他们的心境却是如此相似。因此, 异中求同也不失为古诗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二、同一意象相互串联
诗词作品常常由一连串的意象有机结合, 构成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唯美意境, 而其中许多意象的本体今天已经远远超越这个意象的本身, 被历史与文化赋予了多重的含义。如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 思乡之愁;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梅花, 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在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些描写同一意向的诗词来进行比较。
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 我们就可以紧紧抓住“渔翁”这一艺术形象。在教学《渔歌子》的同时, 补入《江雪》一诗可以使“渔翁”这个形象更深入学生之心。《渔歌子》中的“渔翁”是在江南春色里, 钓的是一份陶然自乐, 得一份“出世”的洒脱与怡然;而《江雪》中的“蓑笠翁”却是在天寒地冻、荒无人烟的永州, 钓的是满心的孤寂, 还有一份不屈服、不畏难的倔强与傲然。“渔翁”都是作者精神的自我写照, 但意境上却截然不同。根据解读, 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学《渔歌子》一词, 体会“不须归”的潇洒自在;补入《江雪》一诗, 了解柳宗元的经历, 感受孤独孤寂中的坚强与傲然;创设情境再悟, 如果有一天张志和与柳宗元两位诗人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张志和对话柳宗元, 碰撞的是相近背景下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这进与退的天地间,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诗意、不同的美, 却同样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
三、同一诗人前后之比
《诗论》中说:“像一般艺术一样, 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 有剪裁, 有取舍剪裁必有创造, 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每一首诗的背后, 都承载着许多厚重。《将进酒》传递着李白的怀才不遇、人生易老;《江城子》抒发着苏轼心中的生死不渝;《芙蓉楼送辛渐》中, 我们看到的又是王昌龄的玉壶冰心。诗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与情怀, 随着环境、心境的变化, 诗人的诗也会有不同的改变。正因如此, 我们就更应该以诗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学习同一诗人不同的诗词, 走近他们, 认识他们, 了解他们。
(1) 由诗及人: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 不同情感体验下所写的诗定然有所不同。我们通过阅读诗人不同时期的诗词, 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去了解他们。如提起李清照, 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女子, 她那精妙绝伦的文字, 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直广受人们关注。在《如梦令》这首词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泼、无所顾忌、充满勃勃生机的李清照。一个“醉”字, 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肆意洒脱、无拘无束的少女形象;在“争渡, 争渡”中, 我们听到了嗔笑争执、欢乐嬉笑的畅快憨然。而《夏日绝句》一诗, 却能让我们感受到她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从《如梦令》中知道了婉约词宗不仅有婉约之情还有豪放之气, 在《夏日绝句》中又感受到她的雄壮之意。将这两首表达不同情感的诗词放在一起学, 一个立体而有生命活力的李清照缓缓行来, 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2) 从人到诗:“知其人, 方能解其言”。当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生平, 再阅读多篇同一诗人的作品,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 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就曾上过《走近李白》一课, 带领学生走进李白的诗, 感受他放荡不羁、豪迈飘逸的诗风。第一板块:李白斗酒诗百篇。出示杜甫对李白的评价———《饮中八仙》, 讲这个故事, 让学生看到一个面对皇帝也毫不畏惧, 斗酒作诗的诗仙。第二板块:学习《望庐山瀑布》如梦如幻的仙境, 对比徐凝的《望庐山瀑布》以及苏东坡写的《戏徐凝瀑布诗》。第三板块:诵读《夜宿山寺》陶醉夜色的仙人。第四板块:学习《秋浦歌》秋霜如雪的悲愁。在一首又一首诗中体会诗仙虚无飘缈、如梦似幻的浪漫情怀, 感受诗仙诗中的浪漫色彩与奇幻意境, 领悟李白的仙风仙骨。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 也是课程的创造者, 对于一些诗中大家经典的诗词的教学, 可以进行重组与创造。当然, 在选择诗词的时候, 要选择一些富有代表性的, 又适合儿童的学习材料。用组诗的方式集中学习同一诗人的诗, 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诗人诗风的理解与体会。从对诗人的喜爱到对其诗的喜爱, 从对诗的喜爱又转向对诗人的喜爱这样的回环往复, 学生学习诗词, 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将会变得更大。
8.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考内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并读懂古诗词,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让学生了解并传播中国古诗词文化等。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近年来,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部分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题目的难度也有所增加。具体来说,在2002年以前的高考试题中,诗词鉴赏部分只有一些客观选择题,到了2002年以后,高考试题中的诗词鉴赏部分加入了主观概括题。我们可以看出高考对古诗词鉴赏部分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题型和题量上,而是更重视对考生分析鉴赏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力的考查,这才是高考古诗词考核的真正内涵。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本质,给我们当前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现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立足于当前的高考背景,对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究,以期应用更全面、更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高中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实践。
一、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现状
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古诗词的形式学习和古诗词的意义探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笔者将从古诗词的朗读教学和古诗词内容逻辑的分析鉴赏教学两方面,分别来阐述传统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朗读方式主要注重读音的准确性、普通话的标准性和语言的流畅性,而弱化了对古诗词意境和情感共鸣的表达。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朗诵者对古诗词情感情境的理解不够准确,对古诗词的审美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离,造成了对古诗词美感的忽视,使听者感受不到情景的代入感。除去一些朗诵类比赛,在日常教学中,朗诵仅仅是把文字变成了声音,旨在保证字词的读音准确无误,语序不错,不增减文字,有基本的节奏感,却没有读出古诗词的言外之意,无法引人遐思、引入某种深意。
另一方面,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忽略古诗词中逻辑性的内容。具体来说,古诗词的一词一句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而教师却没有严谨地考查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逻辑关系,且对作者情感的理性分析也不全面。
举例来说,在杜甫的《石壕吏》一诗中,诗人以“我”在石壕村中某个夜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出一幕官差征夫的悲惨画面。诗中尤其通过一个老妇对恶吏的痛诉,来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不幸事实描绘到极致,可惜最后的结果还是以悲剧告终。诗的前四句情景还原,老翁越墙而过,老妇只能独自面对官吏。接下来官吏一呼,老妇一啼,吏怒,妇苦,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并突出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在官吏询问家中有无壮丁之时,官吏的咄咄逼人迫使老妇只能以衰老之躯挺身而出,做出无言的回复,由此可以看出诗中存在事件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只有对诗词进行适当的想象,才能对古诗词的内在含义进行更完美的解读。
此外,学生如果只是疲于记忆古诗词的含义,会造成对题目理解的偏颇甚至偏激,造成答题不够规范、乱用词语语句,或者答题不够全面的现象。
二、古诗词教学策略
笔者基于当前高考内容,针对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需要多方查阅资料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素养的提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更系统地解读诗词中的形象,结合纵向和横向交叉深入地给学生进行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领会效率,让学生不仅学会识记,更要学会辨别鉴赏。另外,要加强古诗词内容与诗词作者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词的语境。古诗词表达的是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因此,要结合当时的文化内涵、作者的社会地位,来深入理解诗词在当时的社会意义、作用与影响。这些都要通过老师的梳理,以更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最终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古诗词内容。
2.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由于古诗词晦涩难懂,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去做课外阅读,在课上也缺乏一定的兴趣。这就使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全方位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古诗词的阅读与白话文的阅读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阅读层面深入的学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需要寓教于乐。因此,对古诗词场景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出一幅由古诗词构成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沉醉其中,体会诗词作者的所感所受,使古诗词的内涵学习凌驾于文字的表面学习之上。再者,教师还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加入诸如场景演绎、举例类比分析、现场提问、学生思考、老师纠错等多种方法,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让他们能够愿意学习诗词,并积极主动地接受古诗词中的文化和知识。
参考文献:
[1]朱春芳.立足高考的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 2014.
[2]刘聪.高中古诗词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徐晓琴(1982—),女,就职于江苏省江都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
9.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九
(古浪县古丰中心学区,甘肃 武威 733100)程梅芳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诗词在开发培养孩子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美,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针对古诗词教学,文章谈了几点看法。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建议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29-01 一·要在情境教学中,感受意境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等,引导学生多读,多想。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产生生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二·要指导学法,读懂诗句,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首先要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成分省略,语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
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性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三·要指导感情朗读,体会乐律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名与七,八句节奏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四·古诗词翻译不要过于死板
教学中可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诗词句诠释文意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从而使学生对口能力的提高,分析,运用的能力大大增强,产生较好的效果。每篇古诗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的内容。只要学生的翻译不扭曲诗词的原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五·体会诗词蕴含的感情和意境,不要满堂灌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拨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连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六·分析讲解不要过深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古诗词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学到的知识去丰富。现在我们要求学生要人人背诵古诗80首,通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网上课堂等不同形式进行学习,效果较好,原因是没有过高要求,更没有过深过细的讲解和读背,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学生乐学,学起来轻松自如。
10.我看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精选) 篇十
迎河中学
时丽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诗词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对增进学生文学基本素养的重大意义,自然也毋庸赘述了。纵观江苏省2003年中考试卷,除默写外,还有苏州、连云港、无锡、盐城、泰州五县市以其他方式考查到,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要求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考古诗词的考查将会更多。
但是,随着商品社会带来的价值冲击,人们面对一个物质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实际了,现实功利诉求压倒了一切。然而,物质的富足并不必然带来精神境界的提高,相反,它常常会窒息人们的心灵。现在,诗词或流于民间各种恶俗的顺口溜,或成为少数圈内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至于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则成了当地人发展旅游业的招牌或为经济唱戏而搭台的工具,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并且愿意说起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诗词确实是不实用的东西。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诗词只会让人在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变得不切实际起来,在“惜春常怕花开早,匆匆春又归去”中变得迂阔起来,在“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消磨了斗志„„于是,如果谁还沉浸在“吟赏烟霞”中,会被认为不正常;而说谁像个诗人,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讥诮;多愁善感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被取笑的奢侈。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现代人可以上天入地,生存空间急剧膨胀,但与此同时,心灵空间日趋褊狭。而且较之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学研究,古诗词教研则显得相对滞后。当今的古诗词语教学起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语言化倾向,许多人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演释,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概念化倾向。许多人反古诗词意境地赏析变成了冷性的“诗物”与“诗情”的简单对照,忽视的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三是支解化倾向。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了单调的诗词词句的局部分析,忽视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功效。这些倾向不能不令人感到,中学诗词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作大幅度的调整和改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操作呢?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指导朗读,增强语感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古诗词的读法有三种类型:朗读、朗诵和长吟,这三种对节奏的处理要求有所不同,应当分清类型。古诗(词)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词的韵味。、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二、了解诗人,注重背景介绍 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词及诗(词)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词作好铺垫。了解诗(词)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词)人的诗(词)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词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词)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词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词)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三、创设情境,注重审美心境
诗词美,常常表现在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淮南子.齐俗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哀可乐者,笑可哀者:载使然也。”这就说明一个人心境的好坏,不仅能强化或钝化他的五官感受力,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完全相反的感受。古诗词审美亦然。学生以恰当的情绪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能动性必强,效果必佳;以不当的情绪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能动性必弱,效果必劣。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词)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词),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让学生再读古诗,动笔画出,采用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受到作者强烈感情的感染和教育,同时学到了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那就是要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意境。
四、理解诗句,注重欣赏能力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释。(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
2、补。(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4、想。(1)海日生残夜:黑夜尚未散尽,一轮红日就从大海中冉冉升起。[先译后联想]黑暗之中孕育着光明,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于一个画面当中,最后光明冲破了黑暗,放出万道霞光。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的一幅画呀!
5、品。(1)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品]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
在教会学生方法后,让学生质疑讨论以明诗意。这个环节中,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多让学生交流、评议。整首诗重点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而我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看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十分正确:“我们而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五、强调背诵,注重迁移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诗词学习的范围。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学了这首诗(词)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如教学《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让两位男生戴上纸糊官帽,分别扮演王勃与杜少府,并在黑板写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古筝曲响,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对话]王、杜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自由创作,最后由学生评议。通过表演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外在的学习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达到乐学和善学。这是一种强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激情。还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加深理解,扩大知识面。
我们都知道: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这个作业就是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
11.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创造性;诗词欣赏;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03
随着时代的进步,创新与创造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思忖的问题。根据研究表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欣赏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定助益。因此,在高中诗词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尽可能的教学新手段,主要围绕如何打造新颖而有实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也为以后陶冶个人情操夯实基础。
一、诗词欣赏教学的功能
语文的基本功能就是语言文字的应用,即读写能力的综合素质。诗词文体因其唯美的意境和内涵,历来都是体现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镜子。
1. 培养审美观照功能
所谓审美观照从本质讲即是对美的认知、关注、思忖、应用,由此也可以引申为对美感的“把握”,简言之就是审美能力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审美观照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有一定迥异,因为审美观照除对美的欣赏以外,还要要求审美主体结合对事物的主观认知,从而自发的探究美最终能够娴熟地表达美,由此可见审美观照是将对美感认知凸显出来的渠道,从本质上讲即是审美与创造融合的一种特殊形式。然而,诗词鉴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因为在诗词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仔细体味评鉴字字斟酌便可以体会文字之美;随着深入地探究诗词的意境美感,学生从中可以汲取情感的营养;最后通过对诗词思想感情的进一步探究便可以得到人文关怀。除此之外,诗词欣赏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由于较为深入的探究,学生对诗词的体会也不仅仅停留在句读的认知,更有可能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2. 促进思想道德的升华
诗词作为我国文学的精粹所在,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优美瑰丽的文字的语言美以及对仗押韵的格式美,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其包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聚集百家哲思的人文美。因此,通过高中诗词欣赏教学,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通过对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譬如欣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以体味爱国情思培养家国情怀;欣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领略大好河山的壮丽之美;欣赏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体味旷达恬淡的志向。总而言之,通过诗词欣赏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基于高中诗词欣赏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需要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一门“绝技”。关键是看自己所带学生的语文基本功,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安排。
1.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一般情况下,人的灵感往往都是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并且据有关研究报道显示,人在压抑的环境下思维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要想在高中诗词欣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应该为其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 品味意境,促进创造能力
意境是诗歌表达的最高境界,这毋庸置疑,对意境的体会也是意境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且通过对诗词意境的透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诗词的内容,并且由于较为深刻地理解附带的共鸣效应也能有效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然而,在评鉴诗歌的意境时,最重要的即是对诗眼的理解,所谓的诗眼顾名思义即是诗歌的眼睛,换言之就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譬如《锦瑟》中“此情可待曾追忆,只是但是已惘然”,词句便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这句词之所以可以名垂千古,主要就是由于其绝妙的意境。此句匠心独具地将诗歌之前所有的意象的悲怆都集中爆发出来,其渲染力无不令人动容。因此,在诗词欣赏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类诗句的意境的品读。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此时的想象力还是处于无意识占主要成分。我们常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多么可怕的征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和自身情况,有针对地做好培养工作。但是可悲的是,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不知道扼杀了多少人的想象力,在标准化的答案面前,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国的学生根本没有想象的权利,只有被标准答案的模式牵着鼻子走。但是为了培养新一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其想象力的培养也是不可忽略的,具体的培养方法如下:
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资料。
想象力是基于实际所引起的联想,但是在诗词教学中,由于文章中的事物与我们生活的环境相去甚远,譬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样的景象学生很难有直观的认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开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将文章描述的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唤醒学生的想象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合理利用诗词留下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诗词欣赏教学中不难发现,其实许多的作品在结局都是戛然而止的,没有交代具体的结局。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地构思得出与众不同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既丰富了教学的乐趣,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可谓一举两得。譬如在学习周彦邦的《苏幕遮》时候词尾如是写道“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显然这样的诗句是有很大想象空间的,学生可以结合全文的描述展开想象,为诗词作合理的续写,由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能促进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结言
12.古诗词教学 篇十二
教师教育学院
07021415
胡燕尔
在我的脑海中经历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往往都有着书声琅琅的氛围,有种“读词百变,其义自见”的味道。从小学到初中,我所感悟到的古诗词教学几乎都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而,听了王嵩舟老师的《长相思》的教学课堂以后,我对古诗词教学又有了一番新的体会。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便是他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等角度质询词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者的一句问话勾起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学生们在生成的对话中体验着“相思”,感悟着“故园”二字中饱含的情感。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老父、妻子、儿子等提出的问题,我们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中体悟到“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在情感中对话,在想象中对话,在拓展中对话,在精神层面进行着对话,情感、诗意、语言、精神在他的课堂里共生。
可见,面对古诗词这样一道中国文化史上靓丽的风景线,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带领学生遨游其中并鉴赏品味才是至关重要的。从王嵩舟老师的课堂中让我体会到了古诗词教学的真谛,也让我对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环节有了如下几点看法:
一、指导诵读,感悟节奏,品味诗情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具有美的旋律及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最适宜诵读,因此诵读就成了理解古诗词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进而品味诗情。在教学中采用“三段诵读法”。第一阶段: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节奏;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掌握感情基调;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学生在基本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入意境,尽情诵读。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学生熟悉了作品,对作品有了直接的感受,理解了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古诗词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了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如王嵩舟老师在《长相思》教学初,不断地要求学生朗读,从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得“有板有眼”。在自主读、领读、泛读、齐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诗词,之后对照文下的注释,大体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读,注意朗读的语速语调。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真正体现诗句朗读的韵律。
二、主动探究,理解诗意,质疑求真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诗意,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不能停留在仅以诵读为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要循序渐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灵动的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积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描绘的优美画面或情景,通过对画面或情景的艺术再现,成功感受诗词的意境。当然,对古诗词描摹的画面或情景的再现过程,既需要学生“人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使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就如《长相思》中,王老师对于相思的诗境教学便是通过让学生自主想象一下作者家乡的景象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相思无奈之苦。
三、前后联系,对比归类,以诗教诗
古诗词教学中还要能够一首推及其他,对比归类,这样可以温故知新,扩大阅读视野,加深认识,进而提高诗歌鉴赏力。王嵩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候,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他引入了《菩萨蛮》以诗教诗,更深刻的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进行为了教学闲暇之时,还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关于山、石、水、花、草、树、春夏秋冬的诗句,体味我国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
13.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 篇十三
四川省蓬溪县下东乡东宁小学校 陈茂锐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在语文学习中离不开古诗词教学。由于古诗词的特点,做好古诗词教学工作非常不容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古诗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问题探究 对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影响着每一代人。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之一,通过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很好途径。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古诗词的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更是使古诗词的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古诗词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多种措施的灵活运用,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活古诗词课堂,使小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教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1、小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多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生活阅历浅,对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难以做出理解。通常情况之下,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也是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知识记住了古诗词的内容和含义,而不能理解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由于不能理解和体会,学生感到古诗词学习难度大,乏味的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容易走神,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方法单一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意识到其意义。通常在讲解古诗词时,也是按照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整堂课都是教师在不断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让学生去背,然后再检查,导致学生不能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1、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做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教小,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欠佳,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多采取形象的教学手段,以让学生能够听懂、看懂,能够获取直观、形象的知识,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简介,也可以对古诗词所描写的景、事等进行介绍。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庐山的景色图片或者视频资料,感叹庐山的美景,然后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
再如,在学习《学弈》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由这篇文章改编的小故事,学生们对故事都充满了兴趣,通过小故事的欣赏也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在学习文章时会更加顺手,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借助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动手,喜欢游戏,在一堂课中很难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是对传统古诗词教学难以理解时,更是不能做到精力的集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于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内容特征采取不同的辅助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借助于朗诵法、小组竞争法、图例法、角色扮演法等,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也能够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让学生在互动的课堂上切身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课堂教学。
由于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是白话文,在古诗词的学习上就会有很大的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更是难上加难。由于古诗词和我们现代文化的差异性很大,学生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致不高。为了更好地开展古诗词的学习,使古诗词也变得容易理解,教师可以把古诗词教学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古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词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学弈》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已学的文章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小猫钓鱼》的文章,进行两篇文章教学内容的比较,从而有更多的收获。
4、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工作,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教学水平,就能够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专业水平高,才能够向学生传授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教师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也要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现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丰富的人文情感。通过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而且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净化,为今后进行深层次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鉴赏能力,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激发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断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孙芳芳;安晶;;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推荐阅读: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设计07-05
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的改进09-12
微课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10-29
古诗词教学感受08-23
古诗词鉴赏教学初探08-30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10-03
诗词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10-02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07-13
古诗词教学比赛评课08-21
我爱背古诗词教学设计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