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室活动

2024-10-11

大班科学室活动(精选16篇)

1.大班科学室活动 篇一

活动目标

1、能初步探索并感知风的大小与风车转动的关系。

2、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风车。

3、进一步产生科技探索与制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风车若干、记录纸、记号笔、各种卡纸、钢丝、剪刀、筷子、牙签、透明胶等。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的兴趣。

*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带来了风车,请你来玩一玩,怎样使你的小风车动起来呢?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同伴之间不要相互碰撞。

*幼儿操作活动。

2.引导幼儿围绕话题讲述。

*自由交谈:你刚才是怎样玩风车的?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请你先和旁边的好朋友讲一讲。

*个别幼儿讲述:谁来说说看你刚才是怎样玩风车的?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风车转起来呢?

*教师小结:让风车转起来的方法可真多。只要有风就可以了。

3.扩展谈话范围。

*那小风车转的一样快吗?为什么?

请你拿着小风车和好朋友去玩一玩,看一看它什么时候转的快,什么时候转的慢,并把它在记录纸上记下来。

*幼儿再次操作并记录。

*请个别幼儿讲述:谁来说说小风车什么时候转的快,什么时候转的慢?

*教师小结:风大的时候,风车转的快;风小的时候,风车转的慢。

4.尝试做风车。

*今天我准备了许多材料,请你们来制作小风车。

*提出活动要求:

做的时候要注意动脑筋,找好中心点再去做,注意中心点的部分不能剪掉。同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知道了吗?

*幼儿制作风车。提醒幼儿特别注意安全。

小风车若干、记录纸、记号笔、各种卡纸、钢丝、剪刀、筷子、牙签、透明胶等。

*风车好了吗?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比比看谁的转的快,好吗?

2.大班科学室活动 篇二

科学活动“插花”, 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 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 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 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 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 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 “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 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 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 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 发现花瓶易倒, 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 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 (矿泉水瓶) 。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 提问:花插在花瓶里, 出现什么情况? (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 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 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 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 将花瓶放在花坛上 (地面有条线) 。

2.幼儿自由探索, 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 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 (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 一个倒了, 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 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 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 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 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 一个放上面, 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 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 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 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 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 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 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 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 教师指导。 (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 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入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 使花瓶不倒”, 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 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 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 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 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 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 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 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 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3.大班科学活动 篇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感知水的流动性,探讨水的沉浮等。在某次区角活动中,一个幼儿无意间拿起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在桌子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兴趣点,引导孩子探索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的事件,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幼儿在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旋转的莲花,对水能帮助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的现象感兴趣。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泥工板;用乒乓球制作的“莲花”;记录表;笑脸标记;水;橡皮泥球;吸管;抹布;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激趣导入

(1)韵律活动:《水仙花圆舞曲》

师:孩子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为他们跳支舞吧。(幼儿表演双人集体舞《水仙花圆舞曲》,舞蹈中多数为旋转的动作。)

(2)出示“莲花”,导入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圆舞曲很优雅!看,这里有许多用乒乓球做成的“莲花”,也想和你们一样旋转着跳舞,泥工板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莲花”在舞台上转动起来呢?快试一试。

2.自主尝试,探究奥秘

◆第一次:自由探索,转动“莲花”

(1)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让“莲花”在泥工板上转动起来。

(2)交流分享:你用什么办法让莲花转动起来的?幼1:“用手转。”幼2:“我把泥工板前后摇动。”幼3:“我是用嘴巴吹的。”教师相机用图示记录下幼儿的方法并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转、嘴巴吹、摇动舞台等方法,让莲花转动起来。”

◆第二次:借助材料,自主探究

(1)猜想。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以让莲花转得既快又不掉到舞台外面去。猜一猜,水、橡皮泥球和吸管,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幼1:“可能是水。”幼2:“橡皮泥球放在莲花里,可以让莲花的重心更稳。”幼3:“用吸管吹可以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

(2)幼儿分组尝试、验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请带着你的莲花和舞台分别用每一种材料试一试。

(三张桌子分别呈现辅助材料:水、橡皮泥球和吸管)幼儿分别试一试、比一比谁最能帮助莲花在舞台上转得又快又稳。

(3)交流探索结果。①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情况。师: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请幼儿分别介绍、演示自己的实验情况,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赛,再次观察、比较。②探索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的奥秘。师:如果再次让你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呢?生:“水。”师:为什么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莲花能转得又快又稳?生:“因为水滑滑的,可以让莲花转快。”师:是呀,水滑滑的,可以减少摩擦,让莲花转快。那为什么有了水的帮助,莲花就不容易从舞台上掉下来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感知水的神奇魔力吧。

(在玩中师幼共同小结:当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水会减少莲花与泥工板之间的摩擦,让莲花可以转快;泥工板上的水还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就像把莲花的底部紧紧地拉住,所以莲花转得很稳,不容易掉到泥工板外面去。)

◆第三次:再次尝试,转快“莲花”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圆舞曲的节奏有快有慢,要跳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让你的莲花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旋转吗?老师以不同的节奏说出“慢——慢——,慢慢转——”,“快快,快快,快快转,快快转”,幼儿尝试让莲花根据不同的快慢节奏来旋转。师:怎样才能让莲花转快?(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泥工板越倾斜,莲花转动得越快。)

五、活动反思

1.层层递进,自主探究

活动中,一个个层层递进、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小朋友跳舞身体的转动—莲花怎样能在泥工板上转动—借助什么材料让莲花转得快又稳—为什么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探讨莲花转的快慢与泥工板倾斜程度的关系—挑战同时转起几朵莲花。孩子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孩子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历中思考,在发现、猜测、验证、修正、总结与反思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2.与艺术结合,活动优雅

将整个探索活动贯穿于“莲花跳圆舞曲”这个情境中,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整个活动以圆舞曲开场,以圆舞曲结束;从幼儿自身跳圆舞曲过渡到莲花跳圆舞曲;从莲花简单转起来到转得又快又稳,再到许多莲花的集体舞;幼儿的整个探索过程由浅入深,与圆舞曲的节奏、旋律巧妙结合。活动中音乐的选择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是一种隐性的引导,让孩子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活动。有了艺术的融合,科学活动变得更优雅:孩子探究的环境是美美的,探究的过程是美美的,探究成功后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这些幼时的情绪体验说不定会悄然复苏。

参考文献:

4.大班科学活动 篇四

设计思路

在主题活动“我爱运动”中,幼儿对举重,跳远,投掷、跳高、跑步等体育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这些项目的基本动作和锻炼 方法,也在游戏中模仿练习进行比赛。很多比赛都需要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结果获得成绩,当“米”这个词出现时,幼儿产生了探究兴趣,我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并由此设计教育活动,激励幼儿展开探索。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2.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3.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或多种方法进行测量,能正确记录,大胆表达。活动准备

室内环境中各种游戏材料,学习用品,一米长卷尺,一米长的纸条若干,记录表格,相机电视及传输线。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一米有多长 1.提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刘翔练的是什么项目?郭晶晶比赛的是多少米跳台跳水?

幼儿:刘翔练的是110米跨栏,郭晶晶比赛的是10米跳台跳水。2.启发思考

教师:在跑步,跳远,跳高,跳水的运动项目中都有一个测量的长度,高度的名词是什么?

幼儿:110米,5米,10米,都有个“米”。教师:一米到底有多长?

幼儿:有大人的一个胳膊那么长......(幼儿伸直胳膊表示)教师:大人的胳膊不一样长,那么比划出来的一米也不一样长啊?(教师与配班老师比胳膊)

幼儿:有大人迈一步那么长......

教师:每个人迈的步伐都不一样,那么迈出来的一米也会不一样的?(教师与配班老师各迈一大步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各人的步子不一样大)

幼儿:(;两手围城椭圆形)有这么长.......

教师:就这么一比划吗?每个人都这样比划吗?那身体高矮不同胳膊长短不同,这么一比划准确吗?

幼儿:有桌子的长边这么长......(小朋友们的表情表现出质疑,不相信)

(二)认识一米尺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根一米长的尺子,它非常标准。请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幼儿:一米尺很直......

幼儿:上面有很多长的短的黑线...... 幼儿:有数字。

教师:(带领幼儿指认刻度一起念一遍)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再次讨论;一米有多长

教师:老师的一米尺是你们比划那么长吗? 幼儿:不是,我们比划的不标准。

教师:小朋友说是大人的胳膊那么长,老师用胳膊来比一下看?(把胳膊伸直与1米尺比较,结果胳膊比一米尺短)教师:那么你们比划的动作是标准的一米吗? 幼儿:我们比划的动作不标准。

教师:那么用什么东西能够准确的摆出真正的一米长呢? 幼儿:可以用积木,可以用书本。可以用水彩笔摆,用图画纸,用水彩笔盒......

教师:好,老师为小朋友做了很多一米长的纸条,大家比比看标准吗?(用一米尺与一米纸比较,使幼儿发现一米纸很标准)教师:请小朋友看记录表,表中有三格,第一格画出你所用的工具,第二格画出工具摆放的方法,第三格用数字写出摆了多少个?(出示记录表格边指边讲,然后分发给幼儿)

(四)大家摆一摆

教师:请小朋友快速找到材料,把一米纸放直,用选好的材料和工具才顺着它摆出一米长来?数数能摆出多少个?是怎样摆的? 幼儿取走一米纸,教师提醒幼儿找一个可以平直放纸不干扰别人的地方,先摆直一米纸,然后自取想好的材料,工具开始摆放。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指导幼儿把一米纸摆直,可以借用透明桌垫或重物压住纸条,保证它是平整的,便于材料在上面摆放。1.教师用相机拍下方法正确的幼儿动作,并给予肯定。

(1)在建筑城地面上摆直一米纸,取用中长积木沿着一米纸的一端对齐,用积木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摆放。最后剩余一点白纸,取出来一个小正方体积木摆满,一共摆了四个中长方体积木,两个小正方体积木。幼儿在记录表格上画出中长方体和小正方体积木。在摆放栏内画出一个紧挨着一个的样子,在数量格内画出4+2......

2.教师用相机拍下摆法有问题,动作不准确的情况(1)在地上摆放好一米纸,然后从玩具架上取下了几种不同的玩具进行摆放,摆放的玩具种类太多,差点数不过来,在记录纸上慢慢的画着这

(2)在窗台上摆直一米纸条,随意取来不一样的水彩笔盒,把水彩笔盒竖紧密摆放,用笔盒的宽边来量。

(3)把一米纸摆在桌子上,一边已经出了桌子,取下来剪刀(长短不一)摆放,最后数出21把剪刀但没有摆到纸边。

(五)分析问题

1.教师让幼儿停下来观看照片发现问题,师幼共同总结纠正测量的问题,最后探讨出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测量物和被测量物的一边要对齐。第二,测量物之间不能有空隙。第三,测量物要摆直,不能弯曲。第四,测量到头不够时可以用小材料代替。

(六)展示交流记录

教师:(幼儿都完成了至少一种材料的研究摆放)请小朋友们讲一讲自己的试验记录。

幼儿:(将记录表面对大家)我用的材料是中长方积木,一个一个摆齐紧挨着,一共用了四个中长方和两个小正方积木摆出一米长。

(七)活动延伸

教师:大家的记录都很清楚,都有进步,我们知道了一米有多长,会用统一标准的材料摆放一米长,比以前小朋友说的胳膊长,一大步长要准确了,不过测量跳了多远,跳了多高最准确的工具还是尺子。老师把一米纸放在测量区,小朋友在活动区时可以继续测量。活动反思

本活动随着主题活动的进行和幼儿关注点自然生成。在活动中,一开始教师启发幼儿对“一米有多长”进行思考,面对有趣但含糊错误的认识教师没有急于批评指正,而是给幼儿提供了一个验证自己的机会,激励幼儿在做中学,学后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升知识,有效提高“教”与“学”质量。

5.大班科学活动 篇五

活动准备:

1、课件《三个朋友和一颗蔬菜》

2、各种蔬菜的ppt课件,蔬菜头饰若干。

3、根、茎、叶、花、果实字卡各一,小筐5个。

活动目标:1.了解各种蔬菜能吃的部位

2.根据能吃的部位,对部分蔬菜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一.提炼幼儿生活经验

师:我到你家来做客,你拿什么蔬菜招待我 二.听故事 小兔请客

师:今天小兔请客它会拿什么招待好朋友呢?

欣赏第一段:小白兔拿什么招待好朋友的?三个好朋友一颗蔬菜可怎么办呢?

欣赏第二段:小猪 小兔和小猴分别吃的是萝卜的哪个部位?

小结:小猪吃的是萝卜的根,小猴吃的是萝卜的果实,小白兔吃的是萝卜的叶子

师:三个好朋友吃完萝卜,它们讨论一个问题,难道所有的蔬菜都是吃它的根,叶子和果实吗?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呢?蔬菜还有哪些部位能吃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播放ppt课件

(1)认识蔬菜的各部位

(2)根据生活经验讨论,各种蔬菜吃哪个部位。

出示字卡

A.吃根

B.吃茎(实物:芹菜)

C.吃果实(又红又圆像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D.吃叶(找一找)

E.吃花

小结:三个好朋友知道了不同的蔬菜有不同部位可以吃,有的吃根,有的吃茎,有的吃果实,有的吃叶,有的吃花,(边说边把字卡取下)你们知道了吗。

那老师考考你们!

游戏:会动的蔬菜(由慢到快)快速记忆

(3)师:这时兔爸爸打电话说,小兔只用一颗蔬菜招待客人太单调,建议你们可以到菜市场买些新鲜的蔬菜,做一些营养丰富的蔬菜汤招待客人不是更好吗?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兔买菜做菜汤吗?

①买菜,每人一个小筐,从入口进入买一样蔬菜(互相讨论买的什么菜 吃哪里)

②分类

③做蔬菜汤

探索 下锅,漂浮,旋转的动作,结束时做一个造型

师:你是什么蔬菜吃哪里

盛给小朋友喝问好不好喝

④再做一遍

6.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六

西瓜是平湖的特产,幼儿很熟悉。而活动《数西瓜》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用西瓜贯穿整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初步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2、激发幼儿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重点: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了解10以内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

活动准备:

1-10数字每人一套,西瓜图片(小圆片)若干。

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一、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单、双数的的意义。

1、小朋友,老师说几句话,说对了,你们就说“对”,说错了,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说?

2、教师说:“奶奶有一只手”(双)“拿着一个篮子”(对)“上街买了一只鞋子”(双)“又买了一个西瓜”(对)“一个帽子”(对)等。

总结:在生活中凡是两个两个成对出现的东西就叫它双,如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有的东西可以是一个一个成单的,如:一个西瓜、一个篮子,这些东西可以是单个的。

二、区别单、双数。

(一)认识单双数。

1、幼儿拿出“西瓜”,两个两个配成对,请幼儿讲述摆放的情况(幼儿:我有5个西瓜,有一个没对儿,我有8个西瓜,都配成对了。)教师将幼儿的配对情况按顺序演示出来。

2、总结:“象这样的数2、4、6、8、10表示的东西都是成双成对,这样的数叫双数,1、3、5、7、9叫单数。

(二)感知单双数的间隔排序规律。

1、幼儿把1――10数字按顺序排好。教师指令,幼儿翻数字。

2、教师引导幼儿翻出卡片中单数,在翻出卡片中的双数。

3、怎样才能翻得又快又对呢?(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感知积累1---10中单、双间隔排列规则的经验。)

三、幼儿游戏,练习区别单数、双数。

1、游戏“扮西瓜”。

玩法:教师抽出10以内任意一张数字卡片,如是双数,幼儿用手做小西瓜,如是单数,幼儿用身体做大西瓜。

2、寻找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找找,你身上或周围的东西,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

大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判断,为下一步作铺垫。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西瓜进行配对,幼儿在操作中,自由探索。教师再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幼儿容易理解单、双数。

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7.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 篇七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 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 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领衔技能

实验、推测、计数、交流、观察。

活动前期经验

1.幼儿会折纸, 学习画折痕的简笔画、写数字。

2.教师试试纸上能放几块积木, 根据纸的强度选择用多大的纸。

——教师也是科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习者, 因此科学活动前的准备也是教师自己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孩子将要做的实验教师自己反复多次地进行尝试, 这样教师才能尽量多地预测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铅画纸若干 (教师多备一些, 用废旧的纸, 但要平整) 。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 (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

3.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 (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 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 (有人能放多, 有人少) 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 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 准备充足的材料, 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 因此, 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 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 四人为一桌, 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 也便于后面活动时, 幼儿能方便地分组, 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 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 想想办法, 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 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 引出了探索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 尝试折、卷等方法, 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 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 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 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 与此同时, 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 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 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 引导幼儿探索

1. 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 幼儿猜测后, 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 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 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 都不急于动作, 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 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 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 看看用你的方法, 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 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 与其说这是实验, 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 教师出示记录表, 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 每组一张表格, 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 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 一个记, 一个放, 也可以轮流放。

6. 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 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 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 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 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 再次进行实验

1. 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 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 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 他们现在还不知道, 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 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 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排除不必的干扰, 形成讨论的氛围, 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 让孩子获得新信息, 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 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 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 再小心地轻放积木, 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 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 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 设置挑战, 再次尝试。

师:刚才, 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 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 再试一次, 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 教师出示记录表, 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 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 培养记录的习惯, 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 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 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 往往不愿意面对, 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 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 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思考与教学策略

对孩子而言,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 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 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 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 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 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 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 获得智慧。

一、感受

1.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 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 不断体会神奇, 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 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 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 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 而是以游戏的形式, 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感觉。

3. 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 比“懂得科学”更重要, 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 像游戏一样, 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 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 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 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 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 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 逐渐到进行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 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提炼习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8.大班科学活动:蝴蝶的秘密 篇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我们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对称现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我们应帮助幼儿认识对称,理解对称,如果只是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幼儿会感到枯燥、乏味。而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对称,会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游戏性的活动,通过创设“营救公主”的故事情境,让幼儿在闯关的游戏中,认识、理解对称。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对称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上下、左右对称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1.剪成两半的蝴蝶对称图形卡片若干。

2.侍卫、巫师、公主形象的图片。

3.对称图形操作材料。

4.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有一个王国,叫蝴蝶王国,蝴蝶王国里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公主,人们都非常喜欢这位公主。可是有一天这个王国里来了一位巫师,巫师对公主施了魔法,还把公主给关了起来,王国里的人们都想去救公主,可是谁都没有闯过巫师设下的三道难关。这可怎么办呢?我们班的小朋友想不想去救公主呀?那我们一起来看巫师设的第一关:

(评析:在导入环节中,创设有趣的“蝴蝶王国”的故事背景,设计了公主被抓,勇闯难关,营救公主的情境,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闯关游戏,感知对称

1.勇闯第一关:

(1)要求:可恶的巫师把蝴蝶王国里的蝴蝶图形全都变乱了,你们看——(向幼儿呈现散乱的蝴蝶对称图形。)如果我们班的小朋友能把蝴蝶王国恢复成原来的模样,你就能闯过了第一关。

(2)请个别幼儿操作。

(3)集体交流,感知物体的对称。

(评析:在闯关的第一个环节中,利用蝴蝶图案的对称性,让幼儿找出完整的蝴蝶图案,恢复蝴蝶王国,可以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对称的基本特征。)

2.勇闯第二关:

(1)要求:要想进入公主被关的公园,必须要能和门口的侍卫对上暗号才行,(呈现侍卫形象的图片)什么暗号呢?你要能够根据侍卫所摆出的动作再摆出一个和他对称的造型,你就能闯过了第二关。

(2)呈现多个侍卫的不同动作姿态图片,请个别幼儿摆出对称的造型。

(3)请全体幼儿摆出对称的造型。

(评析:在闯关的第二个环节中,利用身体造型的塑造,让幼儿在愉快的动作体验中进一步感受物体的对称特性。)

3.勇闯第三关:

(1)要求:进入了公园,我们就见到了巫师。(呈现巫师的形象图片)巫师最喜欢玩游戏了,他喜欢用许多彩色的小方块摆出各种蝴蝶的造型,(呈现操作材料)小朋友如果能够根据他给出的图形摆出一个对称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蝴蝶来,就能闯关成功了。

(2)请个别幼儿操作,教师小结。

(3)分小组进行操作。

(4)集体展示交流操作结果。

(评析:有了前面两个环节对对称图形的基本感知后,此环节让幼儿进行充分地动手操作,掌握上下、左右对称的操作方法,达成目标。)

三、巩固认识,结束活动

1.教师:闯过了所有的关,我们终于救出了公主。公主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我们,她说:“我要送我们蝴蝶王国的礼物给所有的小朋友们!”你们想要吗?

2.老师用手工纸对折,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然后打开呈现出一个对称的图形,作为公主的礼物。

(评析:此环节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制作对称图形的方法,更加深了幼儿对物体对称的感知。)

活动延伸:

我们小朋友回家也用这种方法折出蝴蝶王国的礼物送给爸爸妈妈,好不好?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通过游戏、竞赛的形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对称。

活动游戏性较强,围绕着“对称图形”的主题,创设了“蝴蝶王国”的故事背景,设计了公主被抓,勇闯难关,营救公主的游戏活动,有效帮助幼儿巩固了“对称”的相关知识。

在闯关的三个环节安排上,始终紧扣“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设计了拼摆对称图形,用身体动作塑造对称造型,合作拼搭对称图形等三个游戏,层层深入,不断加深幼儿的感知,巩固幼儿的操作,调动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欲望。

9.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篇九

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也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平时,孩子们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对武术有了一些小小的认识。同时,本学期的早操也是《武术操》,使得孩子们对武术更是充满了热情,于是,我们设计开展了这节音乐活动《中国武术》,让孩子们学一学做一做,进一步感受武术的气势。

本节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观看录像引发幼儿对武术的经验和兴趣;第二环节,跟着学一学,做一做;第三环节,听音乐一起做,尝试听清音乐提示。

活动目标:

1、模仿武术动作,并尝试跟着音乐做一做。

2、知道武术的作用,体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萌生爱国热情。

重点:模仿武术动作,尝试跟着音乐做一做。

难点:找准音乐提示,在音乐提示时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中国武术录像、中国功夫图片、中国功夫音乐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1、师:(出示图片)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朋友,他们每个人都给我们摆了一个好看的姿势,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都是什么姿势,好不好?

小结:原来,图片上的人是在打中国功夫。

2、师:那孩子们想不想来看看真正的中国功夫?

观看中国武术的录像(五步拳)

3、讨论:我们在哪里看到过中国功夫,为什么大家喜欢中国功夫?武术有什么用?

小结:中国功夫可以帮我们强身健体,还可以用来保护自己。

二、看看学学武术动作

1、师:大家想不想来做一个小小武术家?

看录像,模仿各自看到武术动作,交流做动作的体验。

2、学一学:

冲拳:手握拳,手臂平平地快快地冲出去。

砸拳:手握拳,手臂快速向下砸。

推掌:五指并拢,掌心向前,手臂平平地快速将手掌推出。

亮掌:一手握拳收于腰间,一手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手臂伸直向上,将手臂收于耳朵的一侧。

弓步:一腿向前一步跨出,同时弯曲前面的腿,后面的腿伸直。

马步:一脚向左(或右)跨出一步,与肩同宽,同时稍稍弯曲膝盖,呈半蹲状。

3、师:学了这么多动作,请你们找几个伙伴一起练习一下,不是和同伴对打,而是和同伴一起练习。

三、手与腿的协同动作

1、再次观看中国功夫录像。

2、两人结伴,尝试将学过的手与脚的动作合起来,模仿五步拳中的某一动作。

3、交流各自学会的动作、共同纠正。

四、听音乐学做武术操

10.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篇十

1、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了解种子发芽与水、温度、阳光、空气的关系。

2、教幼儿学会做观察记录,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二、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及相应的植物图片,容器五个,纸、笔,从种子到植物发芽、长成、开花、结果的图片。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植物的图片,问幼儿:“这些大树、蔬菜、水果是怎么来的?”引出种子。

2、出示种子从发芽到逐渐形成一棵植物的图片,让幼儿了解种子的作用。

3、认识各种常见水果、蔬菜的种子并让幼儿知道种子要想变成一棵树,首先它要发芽。

4、取五个器皿,分别编上1―5号。将1号容器中放入几粒蚕豆;2号容器中放入蚕豆后,再将容器倒满水;3号容器中放入蚕豆倒入少量的水,水位略没过蚕豆;4、5号容器与水量与3号相同,但4号容器外罩一层黑纸;5号容器放于冰箱中。

5、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5个容器中的蚕豆所处的不同环境。1号,有阳光、空气、无水;2号,有阳光、水、无空气;3号,水、阳光、空气、一定温度;4号无阳光;5号无定温度。

6、取纸、笔,在教师指导下画一张记录表,每天观察,各种器皿中种子的变化,看哪号种子发芽。

11.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燃烧的秘密 篇十一

1.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2.能细心观察,大胆操作,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乐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主蜡烛”一支、透明塑料杯、蜡烛人手一份,大小不同的玻璃杯16只、颜色水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出课题

师:森林里要举行一次花灯比赛,谁的花灯能让蜡烛点燃的时间长,谁就获胜,瞧!小黄兔和小白兔都做了一盏花灯来参加比赛,小朋友,你们觉得谁的花灯能获胜呢?

幼儿自选一个花灯观察,自由猜测。

(评析:活动一开始,让孩子们猜猜玩玩,自然又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明确了活动主题,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验操作,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师:究竟是谁的花灯好呢?我们两个小朋友一组,各自代表小白兔和小黄兔,比一比就知道了,将蜡烛点燃,然后把花灯盖在蜡烛上,仔细观察,看看蜡烛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谁来告诉大家,谁做的花灯好?(它们做的花灯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蜡烛都熄灭了)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因为花灯里没有空气了)

师小结:哦,原来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2.感知蜡烛燃烧与空气多少有关。

师:那大小花灯蜡烛熄灭的时间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两个好朋友分别拿大小杯子合作来玩这个游戏,大家一定要同时将花灯盖上去,怎样才能做到同时呢?(引导幼儿讨论:先将蜡烛点燃,喊一二三一起将花灯盖在蜡烛上)

幼儿操作,老师看时间。

交流讨论:游戏结束了,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时将花灯盖下去,结果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发现了大花灯里空气多,燃烧的时间长,蜡烛就熄灭得慢,而小花灯里空气少,所以蜡烛就熄灭得快。

师:不管熄灭得快还是慢,最终花灯里的蜡烛都灭了,这样的花灯肯定是不能获胜的,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能让花灯里的蜡烛不灭吗?(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对,做一个顶是开口的花灯就行了,小兔们也很聪明,终于做出了不会熄灭的花灯来了,相信它们在这次比赛中一定能获胜。

(评析: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孩子们非常投入,感兴趣,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魔法游戏,再次验证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教师示范游戏。

师:小兔们不仅做出了蜡烛不会熄灭的花灯,还发明了一种魔法水,看,魔法水就在这里!(出示放了彩色水的小盘子)我不动盘子,就能让盘子里的魔法水跑到我的花灯里来,你们信不信?

老师边演示边操作:那今天我就让大家来见证一下这个奇迹。小朋友们准备好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变、变、变——变。看:魔法水到哪里去了?我做到了吗?为我鼓鼓掌!

2.幼儿尝试操作。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魔法师呀?

(评析:此环节再次让孩子们操作、探索、发现,并留给他们一个悬念,让他们在有目的的探索中,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将活动推向高潮。)

四、活动延伸,拓展思维

12.大班科学室活动 篇十二

一、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思考

学龄前儿童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 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交流, 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不是在“听科学”, 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 而是主动地探索科学。所以操作的材料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能忽视材料的引导性。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五花八门, 对操作没有任何意义, 对幼儿的探究就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我们班的科学区域里投放的材料都是根据我班幼儿实际能力准备的, 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实材料的引导性, 不在教师的语言和帮助, 而是材料给孩子一个指引方向, 所以活动中准备与结果相关的材料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地探索、发现、思考。科学活动中, 幼儿可以在教师投放的提示卡中探索、发现、思考。这个提示卡就是教师准备的引导性材料。在整个操作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操作, 基本不需要教师提示, 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教师可适当提醒。但这些起着重要引导性作用的材料教师要因人而异, 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水平, 有针对性地投放, 并考虑怎样让幼儿将这些半成品变成成品。所以说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提示卡或示意图等操作材料是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的。在区域投放材料时一定要投放和实验或活动相关的提示卡。如《会变得水》中我班提供的提示卡片上, 有几组不同的图案。幼儿根据提示卡片上的图, 知道自己做到了哪一步, 用了哪些材料。教师也可以从提示卡片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操作。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做不完, 可以下次接着做实验, 从提示卡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做到哪一步。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耐性, 做事要有头有尾。

二、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趣的, 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只有提供有趣的, 并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的教玩具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我发现《斜坡上的发现》科学小实验, 孩子们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材料, 不同形状的物体, 让他们自由地玩。大家开始动手了, 他们把所有的材料一一放在斜坡上, 结果是圆柱形和球状的物体可以从坡上滚下。我增加了难度, 如果让相同的物体从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上滚下, 谁快?大家讨论了半天, 开始动手。虽然有的幼儿完成得不是很好, 但是孩子的探索欲很强, 对活动很感兴趣。

三、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首先科学区域活动具有层次性。在操作活动中,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前先思考后投入的材料。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 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 让活动更具有层次性。如活动《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 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 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 哪个球先从斜坡上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次提高, 又是一次挑战。其次, 科学区域活动具有针对性, 可以让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在活动进行的同时他可以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 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所以要针对特点投放材料。在活动小实验《发光的电灯》一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地安装电池, 让电池和线连接灯泡就亮了。大家在一起讨论还有什么要安装电池, 汽车、钟、手电筒, 大家议论着。好我们来说说钟, 钟分为机械钟、电子钟。我第二天带来了手表, 大家观察了几天。一天孩子们问我为什么有手表不动了, 是没有电了吗?是的, 那是电子钟, 它没有电池了。你能帮它安装电池吗?几个孩子开始忙碌起来, 有的表开始动了, 有的还是没有动。我解释了正负极后他们又一次的试验, 终于手表又开始走了。孩子们开心极了, 在游戏的同时学会了区分正负极, 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把一个高难度的活动通过操作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从这个活动来看幼儿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探索, 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 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并以此为依据, 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再次, 科学区域活动具有生活性。班上科学角里的小磁铁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 我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物品:有木制的, 有铁的, 有塑料的。游戏时大家还会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去寻找哪些东西是铁做的。幼儿可以自由探索, 快乐尝试。在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上我们也使用了日常的物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制作操作的用品, 如:钓鱼的杆子, 是筷子做的。大家搜集来的不同材料的纸张:报纸、卫生纸、油面纸、皱纹纸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 让我们的科学区域活动更生活化。但在制作一些材料的同时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如:易拉罐, 钩子, 铁丝等坚硬的物品。制作时, 不但要清洁彻底, 而且要用彩色的绳子或材料将其包裹起来进行装饰, 又安全又美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13.大班科学活动:滚进山洞科学探究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感知薯片桶、纸杯、饮料罐等物体滚动路线的不同。

2.运用所获得的经验和提供的材料,探索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3.感受科学探索实验的乐趣,体验成就感。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斜坡、“山洞”、饮料罐、奶粉罐、积木等、纸杯、没有把的塑料杯、绕线筒等若干。

2.皮筋、毛线、双面胶等辅助材料若干。

3.记录表、笔每组一份。

4.PPT、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初次探索,感知薯片桶、纸杯等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

(一)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玩“滚进山洞”的游戏,看,这是什么?待会儿你们把这些滚筒放平在斜坡的绿线上,然后把手放开,让它自己滚下去,看看有什么发现。四个小朋友一组,找个斜坡去试试吧!

(二)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引导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三)师幼分享、交流操作结果。

1.分一分。

引导语:哪些可以滚进山洞?哪些不能滚进山洞?

2.说一说。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边的滚筒可以滚进山洞,而另一边的滚筒不能滚进山洞呢?

小结:原来,两头一样大的滚筒滚起来直直的,所以能滚进山洞;一头大一头小的滚筒滚起来会拐弯,所以不能进山洞。

提出问题:那么,这些会拐弯的滚筒往小的一头还是大的一头拐弯呢?

二、再次探索,进一步了解纸杯、塑料杯等的滚动方向。

(一)幼儿操作、记录,教师观察引导。

1.介绍记录表。

2.幼儿操作、记录。

(二)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师:两端不同大小的滚筒往哪一头拐弯?

(三)梳理小结

小结:原来,一头大一头小的滚筒总是往小的.一头拐弯。

三、第三次探索,尝试运用辅助材料让弧线滚动的物体变为直线滚动。

(一)自主选择材料,合作探究改造弧线滚动物体。

1.提出问题:怎样让这些滚筒不拐弯滚进山洞呢?

2.介绍材料。

3.幼儿分组操作。

(二)展示幼儿作品,分享交流改造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改造的?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为什么它不会拐弯了呢?

小结:原来,不管用什么材料,只要让这些滚筒变得两边一样大小,就能滚进山洞了。

【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各种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围绕着小滚简进山洞的情境展开的探索性的料学活动。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探索、发现,历经探索、改造、交流的过程、活动的组织教师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提问和梳理,使科学教育更有价值。

本节活动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开始”,我引发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探索兴趣。“朝向哪边拐弯”、“怎样让它滚进山洞”等问题的提出,引导孩子迁移并运用已获得的经验进一步探索。之后,我用简练的语言帮助幼儿梳理、归纳操作的方法,使幼儿的科学教育更有价值。

2.积极动脑、动手,使科学活动更有意思。

在“滚进山洞”中,幼儿发现易拉罐和纸杯滚动的路线不同。“怎样让纸杯滚进山洞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幼儿迁移已有经验,用皮筋、毛线绳、双面胶等辅助材料改造纸杯,改变纸杯的滚动路线。这种又动脑又动手解决问题的尝试,让科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3.联系生活并回归生活,使幼儿的操作活动更有意义。

我利用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物品,创设了探索的情境。让探索活动更加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回归幼儿的生活,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兴趣,更有意义。

4.教师教态、语态较好、善于关注幼儿、师幼互动好,课堂氛围轻松有效。

各个环节清晰,层层递进。教师语态富有变化、教态自然富有亲和力,善于观察发现幼儿问题,并且能适时适当做出引导,充分给与孩子探究的空间与兴趣。

存在不足:

1.在执教过程中,第一个环节介绍滚筒时未交待清楚,在操作前教师提要求时不够清楚。

14.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篇十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1

教学目标:

1、关心树朋友的变化,学习比较、概括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明显特征。

2、活动中能积极交流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ppt、各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树朋友的变化

1、最近我们都在观察了解你的树朋友,那就说说你的树朋友吧!

(通过已有经验回忆,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诗歌小结(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树朋友的变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议议两类树的不同

1、刚才有的孩子说树朋友落叶了,那你们的树朋友是不是都落叶呢?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2、听听落叶树和常绿树的话。

3、你能听出落叶树和常绿树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交替是什么意思?

(关注孩子们的倾听理解能力。)

三、找找两类树叶的不同特征

1、这些树叶你们都认识吗?这三片落叶树和三片常绿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观察要素:

关注幼儿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是否指向-----类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叶树和常绿树不同特征。

4、验证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结:如果看到树叶比较薄、暗、脆的树叶可能是落叶树;比较厚、亮、韧的树叶可能就是常绿树。

(由于孩子们是针对具体的树叶进行比较,挑战点是对两类树种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类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四、延伸教学

你对树朋友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提出问题,为以后进一步探索活动做好延伸。)活动点评金晓燕执教的集体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则激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深入观察、细腻体会、专注探索落叶树和常绿树树叶的不同,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高科技媒体将灵动的PPT、悠扬的散文诗作为手段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活动离不开多年的积累和磨练。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2

一、说教材:

《学习自然测量》是学前班的一节测量活动课,目的是让幼儿学习自然测量,懂得运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从而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半幼儿对数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长短、高矮、粗细、多少等还很模糊,如小朋友站在一起有的高、有的矮,小朋友只是有个直观印象,但到底高多少、矮多少还很陌生,绳子有的长、有的短,但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小朋友也不知道,因此小朋友学习自然测量很有必要。

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各种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活动前做好以下准备:

尺子、纸条、铅笔、线绳、小棍等。

二、说教法:

为实现拟定的上述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四种教学法:比较感知法、问题联想法、尝试发现法、操作实践法,通过比较感知让幼儿直观地分清长的、短的、高的、矮的等;通过问题联想来拓宽幼儿的创新思维意识,从而让幼儿知道通过测量就可以来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以致萌发幼儿创造各种测量工具的设想;通过尝试让幼儿发现要想测量准确,必须有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那就是尺子,从而让幼儿认识各种尺子;通过操作,可以让幼儿学会怎样测量才准确,强调难点: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灵活地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及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体教学便于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讲述要求,构思表达个人见解;而分组活动,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个别指导,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与和谐的过程,要使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必须考虑幼儿的学法。

开展自然测量这样的教学活动,整节课主要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并不是老师教一不,幼儿学一不,而是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尝试发现,从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本节课老师只是

用提问、启发的方法,让幼儿一环扣一环地从比较到发现到学会测量。整节下来幼儿的积极性一致很高。

四、说教学程序:

学习自然测量是一个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其基本目的就是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细心的良好习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活动开始时用直观地实物进行长短对比,给幼儿一清晰的印象,从而让幼儿产生疑问,怎样来比较长短呢?用什麽来量一量呢?让幼儿带着悬念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然后通过幼儿亲自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设计出符合幼儿思维顺序,便于激发旧知,学习和巩固新知的教学程序,具体有以下四个环节:

1、比较感知:出示不同长短的铅笔比长短,再拿出一支更长或更短的铅笔进行比较,找出最长和最短的,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相对性。这一环节大约3分钟。

2、问题联想法: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不能放在一起比较,如窗子和门的宽窄,怎麽办?启发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要“量一量”才知道。“那用什麽东西来量呢?”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测量工具,如:用尺子、棍、纸条、线绳、铅笔、小棒等来测量。这一环节大约7分钟。

3、尝试发现法:指导幼儿用多种工具测量桌子、教室、黑板、椅子的宽度、长度及幼儿的高矮等,让幼儿报告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测量结果为什麽不一样?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引起幼儿做尺子的愿望。这一环节大约8分钟。

4、操作实践法:分组活动,两组幼儿分别剪出一条同样长度的线绳或折一段同样长度的小棍做尺子,大家比一比,是否一样长,然后,再次测量桌面的长宽、椅子的高矮。注意提醒幼儿测量时,要一下接一下,头尾相接地测量,报告测量结果,发现测量结果相同。如结果不同,应让幼儿再次测量,并纠正其测量方法的错误。这一环节大约12分钟。

五、活动延伸:

在基本实现了本次活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地掌握测量方法,可以把活动作进一步的延伸: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到室外测量各种物体,如树的粗细、玩具的高矮、距离的远近等。

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活动的设计中,无论是教材的选取、组织,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看、想、说、做,这就充分发挥了幼儿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组:每组三只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别是少,半瓶,大半瓶(各两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只漏斗。

3、实验记录纸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听了乌鸦喝水的故事,那你们知道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呀?

小结:原来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位上升了,所以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那老师今天准备了三瓶水和石子,请你们看看这三瓶水有什么不一样?

师:有没有发现每个瓶子上都有一条蓝色的线,这个是水位线,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线说明乌鸦可以喝到水。

师:那是不是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四个小朋友一组,合作完成这个实验,三个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做实验,另一个小朋友负责观察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等一会儿你们自己商量谁做实验、谁记录。

师:那记录的小朋友怎么记录呢?

师:那我们就采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够喝到水的瓶子后面的格子里打“√”,不能的就打“×”,在实验过程中,边做实验边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等一组小朋友都做好实验了,那请你们把实验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找一张桌子开始实验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完成实验的小组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实验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纸)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记录纸上的结果。

师: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红水中加了那么多的石子水还是没有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还是和刚才一样的三瓶水,但是里面放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把石子换成沙子来做这个实验。

师:在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要求,请大家听仔细:还是和刚才一样四人一组,因为沙子比较细,所以老师请了小漏斗还有沙子和筷子来帮忙,注意不要把沙子洒出来,用筷子时要注意安全,而且这次要请小朋友自己来取材料了,老师已经帮大家分配好,请每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来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瓶子,拿好就开始实验,请第一组的小朋友先来拿(一组一组跟上)

师:巡回观察指导,直到完成实验

师:请负责记录的小朋友把记录纸交给老师,其他小朋友和刚才一样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泼出来,慢慢走。

师:我们一起来看记录纸,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在什么瓶子中加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个别幼儿)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次的记录纸和第二次的记录纸上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师:为什么刚才在红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线,而现在加了沙子却可以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出示图片)我们请小图片来帮个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说的一样的呢?

师: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对呀!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红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了,乌鸦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较细,缝隙很小,虽然水也流到了缝隙里,但是还能够上升到水位线,乌鸦还是可以喝到水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材料,课后请大家和班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尝试一下,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好吗?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4

一、活动题目

奇妙的气流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吹一吹’’探究活动,感知气流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不同粗细的吸管及吸管做的漏斗、塑料小球(或乒乓球)、纸条或16开纸张、纸船(由幼儿活动前折好)、盛有适量水的盆、笔和记录卡。

五、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向两纸中间吹气时,两纸是分开了,还是靠得更近?

试一试。

(1)两张纸距离很大时,向中间吹气。

(2)两张纸距离较小时,向中间吹气。

(3)两张纸平行放置,距离很小时,向中间吹气。

说一说我的发现。

(1)两张纸距离很大时,向中间吹气,纸没有动。

(2)两张纸距离较小时,向中间吹气,两张纸都向中间倾斜。

(3)两张纸距离很近时,向中间吹气,发现两张纸合在一起了。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用漏斗吹小球,小球会不会跑?

试一试。

(1)把小球放在小漏斗口向上吹。

(2)把小球放在小漏斗口向下吹。

(3)把小球放在桌面上。

说一说。

(1)向上吹时,小球悬在漏斗口上方,不跑也不掉,而在漏斗里转动。

(2)向下吹时,小球贴在漏斗口滚动,也不掉下来。

(3)用漏斗倾斜吹时,小球掉下来。

记一记我的实验结果。

吹水中小船。请幼儿将两只小纸船平行放在水里,中间留适当距离,然后向两船中间吹气,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六、注意事项

吹乒乓球时,球要靠近气流面,用力尽可能大一些。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15.大班科学室活动 篇十五

运动人体科学涵盖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保健学等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体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所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在体育高职院校中还有着很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协助开展体育特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功能。

二、体育高职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经费投入问题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方案》,体育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要达到3000元/生以上,生均实验、实习、实训场所面积要达到1.85平米以上。鉴于国内大部分体育高职院校建校年限短,且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造成经费需求大,投入不足的问题突出,因此实验室建设已成为制约体育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2. 资源共享的问题

目前多数体育高职院校大都是由原来的省属或市属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转型或整合体育科学研究所和运动中心等资源而成立,属省(市)体育局直接管理,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监管,故行业办学特征明显。从全局来看,体育科学研究所和学科实验室存在重复建设,而且现有实验室仍未完全摆脱按学科、课程分类的传统模式,使一些虽不属同一个学科,但使用相同仪器设备的实验项目未能得到合理的整合,造成一方面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浪费,科学合理的整合已是今后学院与体科所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趋势。

3. 管理体制的问题

体育高职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在管理上处于自由散乱的状态,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体制,具体表现在款项调配机制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责任不明确、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实验安排欠优化、实验资源利用率低、实验室开放的力度不大等诸多方面,因此打破封闭式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更大范围的操作层面上落实显得非常迫切。

4. 实验室的功能单一

实验室还没有实现从教学实验到实验教学的根本性转变,院校自我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的功能没有体现。实验项目中陈旧、老化的比较多,新的项目开发不足,演示型、综合型、设计型、开放型、创新型的项目不多,实验队伍水平不高,实验方法和手段不够先进,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

三、体育高职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发展思路

1. 指导思想

依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在明确认识和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成完善的职业管理系统,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以“教、学、做”一体化,使我院相关课程的专业技能教育为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型体育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建设目标

(1)加大建设力度

学院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力争建成具有合理的师资,合适的实验内容,配套的实验指导书,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的管理手段,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统筹交叉的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

(2)扩大开放力度

开放式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高校实验室改革的产物,也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产生给社会带来诸多便利。它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能为社会群众体育提供知识技术、智力支持和运动指导,能促进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而且能带动高校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发展。

要做到面向全院师生和社会开放;与兄弟学校加强合作与交流,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创造型综合性人才。

四、体育高职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对策

1. 建立完整、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

(1)优化实验教学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即逐渐缩减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开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使“三性”实验项目达到相当比例,每年要更新实验项目。打破以单一课时、单一课程实验内容设置分室的传统做法,建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三性”实验项目为类型、具有高度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以模块化理论为指导,构建一个更具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新的实验学科体系,从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从验证性实验向创造性、设计性实验转变。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项要求,专业发展方向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验、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做到必修与选修实验相结合;现成实验与自创设计实验相结合;应用型实验与设计、创新型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3)改革实验考试方式

具体要做到“四个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命题与学生自选项目、自行设计项目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多数体育高职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人员不足,应该通过建设实现主要教学人员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部分会用双语教学,即具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

3. 开放目标与思路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应在现有的开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和规模,逐步建成面向全院、本地区相关专业的开放性运动健康管理机构。

(1)面向全院师生开放

实验项目向学生开放,学生自选或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实行预约式实验教学。开展学生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各项综合素质,以及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成立多个学生实践小组,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实施,面向社会服务,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面向全院师生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疗康复等生理学问题咨询、检测,心理测试、心理咨询、运动处方等,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身、心健康锻炼需要。

(2)面向社会开放

逐步建成面向全院、本地区乃至全省相关专业的开放性运动健康管理机构,服务社会。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室的潜在能力和辐射功能,向社会包括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研究性合作和帮助,为人们从事健身锻炼和运动训练提供服务,为人们的健身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潜在功能和社会功能效益。

4. 实验室管理

(1)建立坚强的领导班子

建立由专业教师和实验室人员组成的主任负责制。制订适合时代发展的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形成科学、规范、超前、资源配置合理的实验点。

(2)完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

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管理工作应该有章可循,增强约束机制和相互督促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实验教学工作、仪器设备、档案资料、安全防火、信息收集实行专人管理。实行竞争上岗聘用制;建立奖罚制度,量化实验室工作。实现“三定”方针,即定任务、定装备、定人员,使各人员的职责分明,责、权、利相结合;实验教学、实验项目、人员档案、资料信息、仪器设备均采用资源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3)实现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

对开放式、预约式实验教学,使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协助教学管理。该模式的管理采用模块的方式,即远程预约模块,是开放实验室管理的首要模块,利用实验室网站对实验项目适时开放和适时管理;门禁模块是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实现学生划卡进出实验室,自动将学生的实验明细记录记入数据库;监控模块主要实现对当前的实验人数、实验时间、教师的实验教学情况适时管理监控;集中采集控制模块,主要实现实验数据统计汇总,针对各年龄、各班级、个人的实验情况进行定期汇总查询。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创造良好、有序、科学的环境条件。

5. 实验教学研究

坚持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三者相结合,教研相长,共同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手段,开发综合性实验项目,与运动实践结合,设计出一定量的研究性实验项目;结合理论知识,加以引导。

6. 实验教材建设

根据模块化理论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以及实验中所需现代化仪器设备,其内容既体现基础性,又具有先进性,能反映当前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新成果。做到综合性、创造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占有相当比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实际知识水平;既统筹兼顾,又分布合理。

五、结束语

依据教发[2004]2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和教高[2006]14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精神,体育高职院校要加快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步伐,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使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更为科学合理。

1. 经费保障

要建立科学论证,严格审查,统筹安排制度,认真落实保证资金的专项专用,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检察,自觉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努力争取院级和省级财政支持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建设,争取申请国家财政支持,确保资金到位。

2. 组织保障

成立以专业带头人为组长的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实验中心建设;学院成立以院级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小组。集中一切财力、物力和人力实现创建目标。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按制度办事。认真做好基地培训业务的联系、接洽,培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及实训设备维护运作,负责教学的组织、管理及考核鉴定等相关工作,完善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保证实验中心的良好运行。

摘要:体育高职院校对培养体育行业应用技术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多数体育高职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并依据相关文件精神,对体育高职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体育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文初,刘锋.资源共享条件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320~322

[2]程萍,孙雷鸣.关于体育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5):5~8

[3]宋卫红.浅析高校开放式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社会功能[J].实验室科学,2008,3:175~177

[4]王玉斌.影响体育类高职院校技能课教学质量的因素[J].山西科技,2009,6:68~71

[5]汤丽清,雷芗生.对体育综合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6):89~92

16.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电动玩具 篇十六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电动玩具的共同特征——有电源才会动。

2初步了解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进一步激发对电动玩具的好奇心,发展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孩子自带一种或两种电动玩具,各种型号的电池若干,受潮的电池5~6节,废电池若干,大盘子五个,安装电路图一张,电动霸王龙一只,关于电池污染环境的报道,废旧电池回收箱一只,小恐龙粘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师:教室里有这么多电动玩具,我们来开一个电动玩具运动会吧。

1幼儿各自选一个电动玩具,让它动起来。

设问:你的玩具动起来了吗?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幼儿自由回答)

2出现问题:许多小朋友说打开开关就动起来了,可是为什么有些小朋友的电动玩具开关打开了还是没有动起来?

3解决问题:使不动的玩具动起来。

(1)打开下面的“肚子”看看里面有什么?(有的有两节电池,有的只有一节电池,还有的没有电池)得出结论1:有两节电池的一打开开关玩具就动了。

(2)少了一节电池怎么办?(幼:再装上一节)

(3)有了两节电池还是不会动,为什么呢?(幼:电池的大小不一样。)得出结论2:装上两节一样大小的电池,打开开关玩具就会动了。

二、师:运动会真热闹,吸引了另外一些电动玩具来参加运动会。请小朋友也帮它们动起来。

1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投放的玩具。

2出现问题:有的会动,有的又不会动了,为什么呢?

3探索问题:打开“肚子”看一看,都有两节相同的电池,为什么有的会动,有的不会动?

4比较电池的安装方法:方向不一样。

5解决问题:学习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

(1)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出示电路图:平平的尾巴对着弹簧,突出的嘴巴对准平平的尾巴。

(3)幼儿对不会动的玩具进行改装,理解正确的安装方法。

6玩具总动员——正确操作电动玩具。

三、师:热闹的运动会引来了霸王龙,谁来帮它动起来?

1出现问题:装对了电池,打开了开关还是不会动,为什么?(幼:电池有皱纹)师:我看见有人把电池掉在地上,拖地时弄湿了。

2找到原因:电池受潮,漏电了。

3解决的办法:换新电池,保护电池不受潮。

4师:怎样爱护电池?(幼:不用的时候关掉,节约电源;不让电池受潮;不摔电动玩具……)

5师:我还有一个好办法,不用时拿出电池存放到瓶子里,可以延长电池的寿命。

四师:换上新电池,霸王龙真的动起来了。它带来了许多小奖品,想搞个有奖竞猜,谁来回答?

1问题:废旧的电池怎么处理比较好?(幼儿自由回答,并当场奖励恐龙粘纸)

2请幼儿听一听《钱江晚报》上的报道《从身边做起——收集废旧电池》。

3出示环保回收箱,请幼儿把废旧电池放入回收箱。

活动反思

上一篇:乡“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工作总结下一篇:去滑雪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