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导学案学生版(精选9篇)
1.祝福导学案学生版 篇一
学习目标:
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上述之2与3;上述之3及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教师点拨。学时安排:3课时(注:课前安排观看电影《祝福》)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一、预习导读
1、作家作品,重点识记(详见《名师伴你行》)⑴、《祝福》选自《》,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⑵、“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2、相关链接:(感悟名句)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③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悼鲁迅:④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⑤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孙伏园)
3、语言积累
⑴、识记字音字形。
钝(dùn)响寒暄(xuān)朱拓(tà)间(jiàn)或悚(sǒng)然 踌蹰(chóuchú)不更(gēng)事谬(miù)种淡(dàn)然
俨(yǎn)然雪褥(rù)瑟(sâ)瑟有声尘芥(jiâ)堆形骸(hái)脸颊(jiá)沸反盈(yíng)天贺家墺(ào)荸荠(bíqí)絮絮(xù)
呜咽(yâ)驯(xún)熟桌帏(wãi)讪讪(shàn)咀嚼(jǔjúe)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蹙(cù)缩窈(yǎo)陷 惴惴(zhuì)歆享(xīnxiǎng)牲醴(shēnglǐ)蹒跚(pánshān)⑵、写出形近字:
寒暄(哗)烟霭(和)走投无路(回)形骸(惊弹)惴惴(测急)
二、速读感知了解情节,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个部分,请快速浏览小说,划分出情节结构。(注意:不能把这种情节认识和一般的层次划分等同起来;理清文章结构,弄清人物关系,复述故事情节)梳理:(1)序幕:(2)结局:(3)开端:(4)发展:(5)高潮:(6)尾声: 讲讲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理清思路,梳理情节结构,体会叙述方法;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一、整体感知
1、梳理的情节,理清思路。文章是以什么为主体安排结构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本文在叙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小说中那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成顺叙的?采用这一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深入探究作者是如何塑造祥林嫂形象的?找出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品味分析。
1、文中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有什么变化?从中反映了什么?肖像描写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相关描写体会其作用。
脸色 脸颊 衣着饰物(用物)眼睛 作用(反映)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表现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身心的摧残和迫害。
请找出文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分析其作用:
2、找出几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品味其心理。⑴、自述阿毛之死: ⑵、与柳妈的对话: ⑶、与我的对话:
3、动作描写。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①、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找出抗争的表现。(分别用一个字概括)②、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4、总结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
三、周围人物找出相关语句,品味分析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物形象。鲁四老爷—— 柳妈—— “我”——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研读环境描写,鉴赏小说主题;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
一、相关链接: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三纲五常”,讲“三从四德”,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是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品德要好。妇言,言行举止要符合中国传统的礼仪规范,对公婆、丈夫、小姑、子女都要好。妇容,容貌要漂亮但不能妖冶。妇功,一天的生活要围绕锅台、碾台和炕台转,尤其是手工活要好,饭菜做得要可口。三从四德最终标准的确立实际上是在宋朝完成的。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二、研读环境
1、文本有几处环境描写?在文中找出,品味其语言,并说说每一次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书上划出并说明。
2、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探究主题祥林嫂死了,死因是什么?是自然死亡,是自杀,还是他杀?
四、课堂总结
1、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
五、延伸探究
1、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写点文字说出理由。
2、小说的标题为《祝福》,请想想这其中有什么深刻含义?
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必修3第2课《祝福》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1、⑴、《彷徨》《呐喊》和《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2、⑵、喧哗和蔼回头惊骇、弹劾揣摩、湍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1)序幕:祝福景象与四老爷。(2)结局:祥寂然死去。(3)开端:祥初到鲁镇。(4)发展:祥被卖改嫁。(5)高潮:祥再到鲁镇。(6)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⒉倒叙。“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作用:(1)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早不迟,„„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悬念:祥林嫂是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遇?她为什么会得罪鲁四老爷?„„(⒉)从小说矛盾关系上,渲染悲剧气氛,形成对比,突出反封建主题。“祝福”盛况与祥林嫂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二、深入探究:1.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用物)作用(反映)
第一次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精力充沛。第二次 青黄 消失了
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白头绳子,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 第三次 黄中
带黑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竹蓝,空的破碗,;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精神已完全麻木,枯竭无寄托,物资上一无所有,肉体精神均垮掉,陷入绝境。鲁迅说过:“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肖像中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眼睛。
①初到鲁镇做工顺着眼②第二次到鲁镇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③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④别人嘲笑她的伤疤瞪着眼 ⑤捐了门槛之后眼光分外有神⑥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⑦沦为乞丐眼珠间或一轮⑧问有无灵魂眼睛忽然发亮
眼睛的描写,有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形象的揭示了她走向绝境的过程。
⒉、找出几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品味其心理。
⑴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⑵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 ⑶与“我”对话——矛盾心理希望破灭 ⒊、动作描写。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①、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撞:改嫁中“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捐;倾其所有捐门槛——洗刷“污秽”。
问:死前问我鬼神有无——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②:逃躲避被卖
撞不愿二婚“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捐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⒋、总结祥林嫂形象: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虽经一系列反抗最后仍不免沦为乞丐,冻饿致死。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结局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三、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一个自私冷酷、思想迂腐的封建卫道者,是害死祥林嫂的刽子手。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帮凶,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第三课时
二、1、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
⑴、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为小说情节开展勾画背景和渲染气氛。
⑵、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⑶、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了点明时节,暗示情节的作用。
⑷、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以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年末雪景是自然环境,祝福景象是社会环境。另外,祥林嫂周围其他人物也是她生活的社会环境。鲁四老爷、四婶、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等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些人将祥林嫂逼上死地。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2、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反映时代特征、深化作品主题。
三、探究主题:祥林嫂的死是不可避免的,主观上缘于她沉溺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客观上缘于环境和社会,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许寿裳也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四、课堂总结:
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环境描写等。
2、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1)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2)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4)把握小说主题。
五、延伸探究:
1、(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点拨:从小说情节分析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略
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也可以改编成剧本形式。祥林嫂小传(高一2班冯飘)
祥林嫂,不知是哪里人氏,也不知道她姓甚名谁,也许根本就没有名字吧。也许因她嫁的第一个丈夫叫祥林,人们便称她叫祥林嫂了。
祥林嫂大约在二十六七岁时没了丈夫。后来偶然听她婆婆说将她卖到山里去,便逃出家门,来到鲁镇,经中人卫老婆子介绍,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工钱每月五百文。她每天劳作,不惜力,食物不论,别人赞她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她很满足,脸上有了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大约在新年后的十几天,风萧萧兮河水寒,祥林嫂一去不复还。原来,她在淘米时被两个男人硬拖进船舱,她哭喊过,挣扎过,但还是被带走了。之后,她的婆婆把她所有的工钱领去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祥林嫂一直杳无音讯。四婶偶尔还会问起她,即使这样,久而久之,她还是被人们忘却了。
祥林嫂被带走后,婆婆把她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彩礼八十元鹰洋,除去给小儿子娶亲的聘礼外,还剩十多元。祥林嫂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信条,死也不从。被硬塞进轿里,抬到贺家坳,喉咙都哑了。拜堂时,一头撞在香案上,红布裹着两大把香灰才止住血。后来,她生了个男孩,起名阿毛,一家三口虽贫穷些倒也和睦幸福的。然而,共同生活两年后,丈夫因伤寒而死,再后来,儿子又给狼叼去了。她孤单一人,大伯子收了房子,赶她走。她只好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这次,她不单是眼角多了几道泪痕,而且老了很多。手脚没有先前利索了,记性也坏了;整天重复讲述着阿毛惨死的故事,弄得人人见而避之;祭祀时节,四婶也绝不让她沾祭器祭品,她满脸刻着无奈与迷惑。
在一次谈天时,另一个女佣柳妈建议她去捐一条门槛,否则,死后阎罗王将她锯为两半分给两个死鬼男人。她恐惧万分,第二天就去求了一个捐门槛的资格。一年后,领了工资并以前的所有积蓄共十二元鹰洋,捐了一条门槛。她本以为接下来就“干干净净”,就可以端送祭器祭品了。可是,另一个祝福的日子,她被主人严厉喝斥住,犹如遭雷击电轰,她彻底的绝望了,整个人仿佛木刻似的。
之后,她便成了乞丐。下一个祝福的日子,爆竹特别响,只有空竹篮、破竹竿、破空碗相伴的她蹒跚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断断续续念叨:“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最终,她倒在雪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祥林嫂小传(高一1班湛霄)
祥林嫂,20世纪初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年不详,真实姓名无从查考。只知道她是卫家山人,大家叫她祥林嫂,“祥林”或许是她死去的丈夫的名字吧。
祥林嫂二十六七岁时死了丈夫,但她非常能干,靠打柴养活婆婆和小叔子。日子就这样过了不久,婆婆决计把她卖到山里去以便给小儿子娶媳妇。祥林嫂得知这一情况便逃了出来,得到卫老婆子引荐,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她既勤快耐劳,食物不论,又有力气,很快得到四婶的夸赞。她自己也时时现出满足的神情来。
好景不长,三个月后,婆家来人将她捉了回去。没几天便用绳子绑了塞进花轿抬到深山贺家坳去。虽然祥林嫂拼死哭号,甚至撞得头破血流,也无济于事。
到了年底,祥林嫂生了个男孩,取名阿毛。母亲和孩子都很胖。上头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干活,房子也是自家的。一家人生活倒也挺不错的。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有料想到像她丈夫那样坚实的人竟然死在伤寒上,幸亏还有儿子在,她又能做,还可以活下去。可是,没多久,厄运再次降临:四岁的儿子被狼衔了去。此后,她孤身一人,大伯来收屋赶她走。
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祥林嫂,无奈之中又来到鲁镇,又经中人卫老婆子央求而再次进了鲁四老爷家做工。
两次的嫁夫经历,尤其是儿子的惨死,给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留下了深深地伤痕。她时常把阿毛的故事挂在嘴上,开始似乎有人同情她,可后来就干脆直接嘲笑戏弄她。
祥林嫂手脚不如前灵便了,记性也坏了,四婶不断的抱怨不该留下她。更残酷的是:时不时的,鲁四老爷和四婶骂她伤风败俗、不干不净。祭祀时绝不叫她沾手祭器祭品。
当听柳妈说嫁过两个男人的女人死后不得安生,会被锯为两半时,她大惊失色。毅然决然积攒了一年工钱,加上所有积蓄,捐了门槛来赎罪。本以为得到解脱了,可是,祭祀之时被主人严令呵斥,绝不允许碰祭器祭品,她犹如遭五雷轰顶一般,立时化作木头人,眼睛间或一轮才知其还活着。后来,她沦为了乞丐。再后来,另一个富人们祝福祭祀的日子,祥林嫂倒在了郊外的积雪中,永远没有再爬起来。祝福(四幕剧)(高一1班谭菁)
(一)(秋风瑟瑟,草木萧条。卫老婆子又带着祥林嫂出现在鲁四老爷家)鲁四:(躺在一把油光的靠椅上,眯缝着眼睛)又来干什么?
卫老婆子:老爷,如今祥林嫂又死了当家的,大伯又收了屋,她无依无靠„„老爷家不是正缺女佣吗?这熟门熟路的,老爷您就„„
四婶:祥林嫂,你不是走好运了吗?怎么成这样了? 祥林嫂:(微微抬头,脸色青黄,两颊已失去了血色,无精打采的眼睛上带着泪痕)唉,我真傻,真的,我明知道当家的有伤寒,却还让他吃了冷饭,结果„„(扯起破旧的衣角擦泪)我单知道雪天有野兽出来觅食,不知道春天也有,我让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他是很听话的。谁知竟遭了狼„„我可怜的阿毛„„呜呜,只留下这只鞋„„ 四婶:(用帕拭泪)可怜啊!那就留下吧。
(祥林嫂熟悉的走去下房,卫老婆子乐呵呵的包了赏钱离开)鲁四老爷:(阴沉着脸)这种女人晦气!留下就留下,祭祀可就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不准她做——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二)(几天后,幕后音)四婶:祥林嫂是怎么了,淘米就这么磨蹭,真是不如以前了。她还老和镇上的人讲阿毛的事„„她可是够傻的,啊呀,我们老脸面都让她丢尽了!
鲁四老爷:(愤愤的)当初就不赞成留她,她简直是个谬种!(腊月,微雪点点落下)祥林嫂:(无聊的望着天空)唉呀,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 柳妈:(厌烦的)祥林嫂,你又来了!老说这些,烦不烦?!(祥无语,垂下头,双手不自然的放在衣衫下摆边搓着)
柳妈:你实在不合算,当初再嫁的时候干嘛不撞一个死。现在,第二个男人死了,你倒落个大罪名,将来到阴司去,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你,你给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祥林嫂:(脸上分明显出恐怖神色)那„„这„„要怎么办呢?
柳妈: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受苦。
(三)(祥辛勤劳作,一年后)祥林嫂:(异常兴奋,逢人就说)我捐了,捐了!我赎了这一世的罪过„„(祭祖这天,她脸上含笑、卖力的帮忙。搬桌子,铺桌帷)四婶:(慌忙地)你放着吧,祥林嫂!
(祥慌忙站住,然后转身走向厨房。四婶掸掸桌帏上的晦气,重新铺好)鲁四:(看见祥端着祭品进来,忙大声呵斥)谁叫你端的?拿开!柳妈,赶快换一份!祥林嫂:(怯怯而又鼓足了力气说)老爷,我捐了,我捐了门槛了,我是清白人了!鲁四:(愤愤的)捐了也不行!就算你捐了一百条一千条门槛,也赎不了你的罪过,你的罪过!柳妈,赶快换一份!
(祥怔住了,端着的祭品啪的掉落地上)鲁四:(气急败坏的)可恶的东西!来人,快把这个不干净的女人赶出去!
(四)祥林嫂:(摇摇晃晃的走在鲁镇上。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谁能告诉我„„世上到底有没有魂灵„„谁能告诉我„„
(爆竹声连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鲁镇的人们陶醉在一片祝福中,祥林嫂带着未了的疑问倒毙在深雪里)
祥林嫂捐门槛(高一2班屈树梅)
(一)(自从柳妈说了那话以后,祥林嫂整天提心吊胆的。一想到死后„„于是,决计凑钱捐门槛)祥林嫂:(土地庙门前磕头)庙祝老爷,行行好吧!人死后真的会不会有灵魂啊?我真地会被锯成两半嘛?„„求求你行行好吧!我到底要捐多少才够呢? 庙祝:(看着她红肿的眼睛,却不慌不忙的挠着耳朵)奥,这嘛,要看你有没有诚意了。至少也得二十元鹰洋吧?!
祥林嫂:庙祝老爷,可怜可怜我吧!可我一年的工钱也只有六元呀,这可怎么办呢? 庙祝:(又打量一番祥,叹气地说)看你那穷酸样儿,给十二元鹰洋了。捐不捐?!祥林嫂:(赶忙再次磕头)我捐我捐!
(二)(拼命的干活。一年后,她拿出所有的积蓄兑换了鹰洋)祥林嫂:(脸上有了笑容)庙祝老爷,我捐门槛!庙祝:(一把抓过钱,放在耳边听,又瞅瞅祥)好了,你走吧。我会给你做门槛的。祥林嫂:(磕头称谢,脸上现出十二分的喜悦)我捐了,我捐了十二元鹰洋,我不被锯开了„„(她这样一路喊着;众人投以鄙弃眼神)
(三)(祥林嫂逢人就笑笑,似乎从没有这样开心过;手上的活计不停的做。端着福礼上)祥林嫂:祝福,我可以上福礼了„„我没有罪过了„„ 鲁四老爷:(怒气冲冲地)你放着,祥林嫂!四婶:(附和)不干不净的,„„罪过罪过„„ 祥林嫂:(忙辩解)我捐了,我捐了呀!我干净了„„ 鲁四老爷:(大声)滚,捐了也是白捐!你的罪过永远洗不清!滚,滚,滚!祥林嫂:(一愣,两眼猛地呆住了,继而怯怯的自言自语,跌跌撞撞的走出去)罪过„„我捐了„„罪过„„我捐了„„
祥林嫂巧遇孔乙己(高一2班李亚夕)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住鲁镇.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氛围中,煮福礼,蒸年糕,爆竹声阵阵冲天响„„然而,清静破败的小巷中,传来微微的沙沙声,给这幽寂的小巷平添了几多阴森、几多萧索。一个人蹒跚走出巷口,几乎看不到她的头,腰佝偻成一个小写的“7”;时不时地趔趄让人的心一阵阵紧蹙,偶尔看到她的眼睛还能转动,才知道不是瞎子;嘴里喃喃叨叨“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究竟有没有啊„„”她就是祥林嫂了.就这样走着,念叨着,念叨着,走着,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或许一个时辰,或许半个世纪吧——她不知道。地上的雪已是很厚很厚了,她身上也披上了雪衣„„ 前面一座高墙大宅,她蹒跚过去,无力的摸着墙角,仿佛在摸这儿子的脸。蓦地,她惊骇了:这不是王举人的宅子吗?先前在四老爷家的时候,这王举人不过是一介穷书生,时常跑到鲁宅去拉关系,就是对身为下人的她也还礼貌.可她又怎能忘记当她被四婶赶出来流落街头,向他家讨口剩汤剩水的时候,他是怎么恶毒的驱狗咬她的,不是躲得急,恐怕自己早已„„她不由得全身发冷发麻起来,尽管心理早已经大多麻木了.“咣啷”一声门响,随后便是怒吼声和拳打脚踢声.她微微一偏头,但见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就像被扔死狗一般扔出老远.领头的人显然就是当年撵出狗来咬自己的那个人.那个人高高地扬起手中的棒子,嘴里不停的臭骂,临走还不忘对着地上摊着的人吐口水,随后“咣啷”一声关门进去了.大门外,雪地上,只有地上蜷着的那个半死不活的人和身子微微颤抖的的祥林嫂.她呆呆的,好大一会儿,才慢慢靠过去,颤巍巍的问道:“喂,先生,你能说话吗?你能不能告诉我呀,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的呀?”地上蜷着的人一动不动的,她微微的摇了摇头,微微的叹息着。正欲转身走开去,地上蜷着的那个人仿佛微微动了一下,而后半晌才极其艰难的侧过身,想爬起来——可是,这辈子恐怕不可能再爬起来了——他的腿分明已经折了。他两手撑地,硬是靠着两只手把自己“挪”到了墙角靠着。身后的的雪地上拖出了一道红白相间的印迹,分明而且触目惊心.喘息了片刻,他艰难的睁开眼打量这个女人,眼中分明露出鄙夷的神色来。她也看着这个长辫子人,那穿的长衫已经分不出颜色了,也许就是黑的吧„„“先生,偷了东西吧?” “窃——窃——窃书不算偷的。”他涨红了脸,吃力地说,“吾乃当今秀才孔乙己也,你为何者?”他竟然反问一句。
“我,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我知道我很傻,真的„„我只知道大雪天没有吃的了狼才会来村里,可谁想,开了春狼也会来„„” 孔乙己不耐烦的摆摆手,她愣了愣。
“幸乎哉,不幸矣。魂灵有无乎?有也,如何哉?无也,又如何矣?”说完,即放出声来笑,可遍身的伤痛逼得他直咧嘴——也可能哭比笑会好看点吧。祥林嫂微微的叹息,微微地摇头,颤巍巍的挪步,走开了„„ 雪下得更大了,覆盖住整个鲁镇。
祝福的鞭炮声裹着浓烈的酒气,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鲁镇;饥饿的乌鸦直勾勾的盯着雪地上已经倒毙的和正在挣扎的“美味儿”。祥林嫂小传(高一2班郭明霞)
祥林嫂,不知她是哪里人氏,姓甚名甚。只知道她嫁到卫家山后,大家叫她祥林嫂,也许她姓林,夫家姓祥吧,没有人知道这些的。
二十六七岁时,她便成了寡妇。此后就同比她大十来岁的婆婆和十多岁的小叔子一起生活。她打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挺艰难的。小叔子到了娶亲的年龄,这婆婆就打起祥林嫂的主意来了,预备再嫁祥林嫂以换得几十吊钱来给儿子娶亲。然而,祥林嫂知道“好马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再嫁男人就是罪孽呀。无奈之余,只有出逃了。
经中人卫老婆子介绍,她进了鲁镇四老爷家做工。模样还周正、粗壮耐劳的她似乎觉得自己交了好运了,整天只是做活做活再做活,以至于在祝福那样繁忙的年节里,鲁宅都没有添一个帮工。月工钱只是五百文。
几个月过去了,鲁宅似乎已不可缺少祥林嫂了,祥林嫂也似乎忘了许多不愉快。然而,好景不长,她的婆婆带着一帮族人来把她绑了回去,还领走了她的工钱。人称精明人的婆婆吆喝族人硬是把祥林嫂捆绑着塞进轿里送进山里去。一路嚎哭,喉咙都嘶哑了。拜堂时,她一头撞在香案上,血流满脸,好几把香灰才止住。
就这样,祥林嫂嫁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贺老六是个老实憨厚的山里人,对祥林嫂挺好的。渐渐的,她不再有“不节烈”的念头了,转而安然起来。到年底,生了儿子,起名叫阿毛。人们在乜斜而视祥林嫂的同时,也会啧啧地说她交好运了。一家三口自给自足,好日子就这样过了三年。
这年冬天,贺老六染上了伤寒,不久便离世了。祥林嫂如遭雷击,痛苦不堪。可还是决计带着儿子相依为命。次年春天,阿毛被狼叼去了,她的小依靠没有了。祥林嫂一下子不知所措,绝望至极。然而,大伯来收房,使得她连一个容身的窝也没有了。她又成为孤零零的无家可归人了。
似乎所有的不幸都降在了她头上,无奈之下,又去央求中人卫老婆子,才得以再进鲁四老爷家做工。
之后,人们时不时的问起她再嫁之事的头头尾尾,接着就拿她拜堂撞香案的举动开心,拿她额上的伤疤取乐;接着,她记性坏透了,手脚慢极了,祝福时节的一切物件绝不许她沾手了;接着,善女人柳妈劝她捐了门槛意欲赎身抵一世的罪过,可是,鲁四家没有人再用她了——她流落街头„„
又一个富人们祝福的日子,雪纷纷扬扬,掩盖住了世上的苍凉与灰黑,祥林嫂一步一步艰难的挪移沉重的脚步,最后,一跟头栽进雪地里,再也没有爬起来。
云国林
2.祝福导学案学生版 篇二
一召唤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愉悦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抛物线”时, 将体育课上“掷铅球”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当抛射角与水平方向成多大角度时, 铅球掷得最远?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 触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参与到定义的建立过程。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重心应放在合作交流上
导学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案, 对于学生来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工具, 是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的卷案。能否高效的利用导学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结合我校数学科课堂教学情况, 可以把数学导学案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 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当堂检测, 第四部分是拓展延伸。
第一, 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不会预习或不预习, 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有了导学案, 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就不再茫然, 学生思路清晰, 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难点、目标, 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 将导学案提前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看书, 找出重点和难点, 独立完成导学案中预习自测部分, 并勾出不明白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课堂, 久而久之, 可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 合作探究。笔者根据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及学生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例题, 展示给学生, 主要是以分析、点拨例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力求做到: (1) 例题要能揭示同类型习题的解题规律。 (2) 例题要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尽快找到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 (3) 既要知识覆盖面大, 又要能突出教材的重点。每道例题一定要经历自主探究、组内讨论、课堂展示三个阶段。最后进行要点归纳, 可以是学生小结、教师小结或师生共同小结。
第三, 当堂检测。在选择练习题时,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层次练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档次的练习,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全员达标。当堂检测题应由基础题、拓展题、提高题组成。
第四, 拓展延伸。以兴趣为依托, 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成绩优秀的同学加入高难度的练习。拓展延伸也是由基础题、拓展题和提高题三部分组成, 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老师要于当日全批全改, 或抽查部分批改, 并及时发回给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目及时订正, 如果学生个人不能自行解决, 可以在小组内通过“兵教兵”的形式解决, 做到“日日清”。
三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好处
1. 实现了向数学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导学案, 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课堂探究、当堂检测、回顾反馈、归纳小结;课后练习、能力拓展。从导学案本身就能看出一节课的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一目了然。在选择例题时, 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探究后设计的。
2. 实现了后进生的转化
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 这些后进生在课堂上无心听课, 做练习极慢, 拖拖拉拉, 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 他们会这样, 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利用导学案, 可以慢慢减少这种现象甚至完全消灭。原因是在“当堂检测”中, 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 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有了竞争意识, 后进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也能提起精神来学习, 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 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3. 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利用导学案, 基本上是在生生互动探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下完成的, 然后通过达标检测, 进行师生互动, 教师将普遍出错的知识点在全班进行讲解, 个别出错的问题则化解在小组的合作探讨中。学生之间在讲解时比较容易沟通, 同时讲解的同学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由于导学案设计考虑到学习的各个阶段, 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 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 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自主互助课堂不但减轻了师生负担,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每节课的当堂达标,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答题速度, 而且学生还总结出了考试答题技巧, 使学生面对大型考试不再紧张, 能从容合理地安排时间, 从而提高成绩。
四使用导学案的注意事项
第一, 教师必须将导学案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发给学生, 学生预习后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 以了解学情, 二次备课, 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 最好不组织学生代批。
第二, 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学生都要主动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 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不可抄袭他人, 弄虚作假。
第三, 课堂上要求教师随时把握学情, 灵活进行调控, 教师只讲疑点,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提炼做题方法, 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课后教师要及时填写“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教师的“错题集”。
第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和“月月清”或“单元清”等巩固措施。
3.学案导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篇三
一、精心设计学案,为有序的教学奠基
在初四英语话题复习模式研讨中,我曾执教了区级公开课----《单元话题复习》,体现出话题复习的课前预习导学案的重要性,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制约着我们上课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大量的知识输入放在课前进行。以第四章的教学为例,基础课的预习方案一般设计为五项作业。第一项是把本章的重点词汇及常用短语在听力材料中标出,并朗读、翻译该句。实现了在语境中复习单词和听力材料。第二项是在听力材料中找出有关本话题的n个特殊疑问句,列举出来,并给出答语。这是话题句的呈现、记忆、运用,同时疑问句也为补全对话,答语为书面表达做准备。第三项熟读并翻译本章的交际用语,分析本章的功能,分析对应的中考真题,也为补全对话服务。实现了在语境中复习话题和功能句。第四项是课本短文的复习,大多采用多项填空,进行了知识的迁移。第五项是难点的复习,大多给出课文中的难句子,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学习围绕话题再次对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理解、记忆。为课上的综合训练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学好一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将知识点进行分析、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例如,我设计的七年级下Unit 1《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A的学案中的【课前准备】环节,共分为四个层次:I. 在朋友的晚会上,你打算出什么节目?请回忆所学过的动词及短语。(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
I like English. I can sing English songs. I can dance. I can play the guitar……
II. 列举出你的一些课外活动。
play the guitar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III. 你能猜出下面活动的汉语意思吗?借助手中的词典或p70的词汇表,试一试,译一译:
go to the doctor ____________have a piano lesson______________
help my parents ____________visit my aunt ___________________
study for a test _____________ go to my guitar lesson____________
have too much homework____________ another time ____________
IV. 想一想:如果你的朋友周六举行一个party, 根据你的日常安排,你愿意去该如何表达?尝试着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能去,又该如何拒绝呢?
这个学案,针对重、难点,创设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两两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掌握、运用所学,突破重、难点,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的更深入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比较充分,所以,课堂上我不必再像以往一样担心学生“冷场”自己不知如何引导,我所做的是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引导学生往纵深方向思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Unit 1《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A (1a—2c)时,通过学生完成【课前准备】部分,在课堂内,我便以“Can you …?”为知识线索,运用Flash动画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将教材中的1b和2a/2b两个听力材料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整体感知有礼貌邀请他人,有礼貌接受邀请以及有礼貌拒绝邀请并能够说明理由。针对重、难点,创设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两两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掌握、运用所学,突破重、难点,达成学习目标。在学案中的【学习过程】环节,我创设了以下问题如:
1.通过和同伴的探讨,现在能理解“Can you do…?”的意思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录音,听对话中出现了______ 次“Can you …?”
这就使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学,有所得,能真正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核心,凸显其学习的主体地位。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为实效了。
三、学案导学,让师生一起成长
回首与学案导学相伴的日子,不管是我还是学生们,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心中也充满了自豪——学案导学,让师生都得到了成长。
(一)、学生的成长令教师感到欣喜
1、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
在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知道了,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在学案导学中,学生学会了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看书,学会了自学,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此外,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辩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看到学生的长足进步,我感到十分欣喜。
(二)、教师自身的成长让我们备受鼓舞
1、通过学案导学,教师学会了如何更好的挖掘教材。
经常听市、区教研员在评课时讲课堂结构的整体性,如何将授课思路以一条线的形式展示出来等等,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和琢磨着这些问题,自己也尝试着去突破,可每每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在2009年10月,通过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学案式教学辅导系列丛书----《同步学习》,感觉这学案里的内涵太多了,使我自身的教学理念又一次得到升华,尤其是我们一起讨论的过程。书中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对学生的自学和自主探究发挥了许多作用,让学生通过查找,把语法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梳理,教师不用在课堂上一一,反复讲解。还有一些语言点的反复呈现,在编写时,我还真没想到这一环节的巧妙之处,而真正应用起来,体会到:我们在备课,编写学案时,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目标的处理一定要达到让学生感知,认知,应用。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后,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确实是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引领。
2、通过学案导学,教师提高了教学机智,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采用学案导学模式后,学生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我对教学流程早已了然于心,心中少了许多的顾虑,自然就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提高自身教学机智的问题了。我在课堂上,已经能有意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迅速作出判断,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指导了。当我发现,学案导学让我在以上两方面收获很大时,真的是备受鼓舞,因为这两点进步使我向自已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又前进了一步!
4.观沧海 导学案(学生版) 篇四
(2018.3)(学生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4、准确朗读并默写。【教学重点】
1、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链接】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
2、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唐代以后,即把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后代模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3、《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4、赏析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金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自主学习】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 家,家、诗人。他的诗以
2、解词 水何澹澹:何。澹澹。以观沧海:以。
山岛竦峙:竦。峙。竦峙:。萧瑟:。
幸甚至哉:幸。至。幸甚至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其。【合作探究】
1、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5、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迁移】 赏析下面这首唐诗
秋杪江亭有作①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选用“寂寞”一词,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B.“江枫秋气斑”写了江枫经霜变红的过程,但因内心愁苦,作者丝毫感受不到自然之美。C.颔联触景生情,诗人由眼前舒缓闲适的湘水引发联想,对不公正、险恶的世情感慨万分。D.尾联中作者由“扁舟”联想到自己被贬放逐的现状,用“落叶”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E.“秋杪江亭有作”说:时值秋末,诗人在江亭看景观物,有感而作。诗的内容紧扣诗题。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孤雁”和“千万山”?请简要分析。
5.学案导学指导学生自学 篇五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路线图,指示着学生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个路线图去实践、去探究完成学习的全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预习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学案中“预习”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先学”。这种“先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学生要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采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教材并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学生在学案导学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知识,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这一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会激发学生在静思中根据学案中导学问题或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在指导学生预习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借助学案自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起初可能一时不适。作为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俗话说,欲速则不达。由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要相信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使学生明确通过预习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怎样按目标要求去探究新知,并完成基本练习。预习后,还要记录好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1)发学案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要求,了解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教学重难点,解读好学案,为指导做准备。
(2)发下学案,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以及如何阅读课本,鼓励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分析问题,不能稍一不会就问,要学会利用手中的资料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刚开始,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教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
学生通过老师有计划的指导自学,对新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初步的理解,发现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这样,经过一个阶段训练后,学生学会使用学案进行预习,学会简单概括,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班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学的氛围。
三、对学生预习情况严格检查。
学生完成“学案”的预习情况是“学案”教学实施的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学案”学习一定要及时检查,一方面能促使学生不同程度地完成学案,特别对学困生更要及时指导,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学生预习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
6.祝福导学案学生版 篇六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3~7段
五、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六、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见: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2)))))))))))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③顾野有麦场(《狼》)()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七、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乃前曰()
4、舍相如广成传舍()
5、间至赵矣()
6、卒廷见相如()
7、毕礼而归之()
8、左右欲刃相如()
9、相如奉西入秦()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大王必欲急臣()
12、乃使其从者衣褐()
13、破:秦王恐其破璧()
八、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今义: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 今义:
4、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
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今义:
6、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今义:
九、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得罪于大王()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6、使不辱于诸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且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③本文第6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布置预习】
预习课文第8-10段 一、一词多义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
左右欲刃相如()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问题:渑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8-10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8~10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布置预习】第11~12段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为刎颈之交()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 今义: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 今义: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
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内容理解 “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写作材料积累
(1)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7.利用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浅探 篇七
一、利用“疑问式”导学案,引发学生质疑,使之积极参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既是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学生对原有认知的否定,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疑问式”导学案会在学生心中建立一连串的“为什么”,引导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问题背后蕴含的化学知识和规律,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
比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时,学生在初 中就对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设计“疑问式”导学案,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学案的:
1.写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由哪几部分组成?原子核带___电,核外电子带___电。
3.思考下面的问题:
(1)既然异种电荷之间具有吸引力,为什么核外电子没有被核内质子吸进原子核里?
(2)钠原子核外的11个电子,是集中在核外的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的区域?
(3)为什么其排布不是2、7、2,而一定要是2、8、1?
这几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清晰地认识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疑问式”导学案的建立,引发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质疑,并积极勇敢地参与到新知识的讨论中。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新知识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学生对其掌握得更为扎实牢固。
二、利用“递进式”导学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知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递进式思维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知识的内部,发现其中的奥秘。“递进式”导学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知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比如,在学习“电解”时,在学生细致观察“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的前提下,笔者精心设计了递进式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导学案:1.氯化铜溶 液中存在哪些离 子?2.通电后,阴阳离子之间 是如何运 行的?3.在阴、阳两极 上分别聚 集了哪些 离子?4.为什么在 阴极铜离 子先放电,而不是氢离子?为什么阳极上氯离子先放电,而不是氢氧根离子?5.阴、阳两极上 发生了什么反应?其电极方程式和电解的总反应式应如何书写?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逐一地 进行了思 考、讨论,他们利用离子之间的氧化性、还原性解释了其中的放电先后顺序,对电解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得出了离子在阴、阳两极间移动的结论,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递进式”导学案逐级分解了课堂教学的难点,给学生的思考建立了台阶,每个学生都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合点。这种形式的导学案,在降低学生思考难度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利用“开放式”导学案,尊重学生个性,使之领悟创新
激励、唤醒和鼓舞是教学评价的核 心,开放的教 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个性思维出发,建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放式”导学案的形式,也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进而顿悟现象背后的化学奥秘。
比如,在学习“乙酸乙酯的制备”时,很多学生 难以静下心来听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我们不妨结合“开放式”导学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操作,边总结整理,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具体的实验步骤,考虑怎样做更为合理、科学。
导学案:1.实验对加入浓硫酸、乙醇、乙酸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要求?2.会不会产 生倒吸?应该如何 处理?3.制得的乙酸乙酯中有何杂质,应该如何除去?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笔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大胆地去操作,对自己的操作程序进行反思和交流,在顺序、防倒吸和除杂方面获得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巧,选择出了最可取、最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深刻。
“开放式”导学案的建立,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探索,逐步地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为导学案 的创新添 上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
四、利用“分层式”导学案,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分层式教学有利于照顾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采取“分层式”导学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时,学生对溶 液的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便设计了“分层式”导学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次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反思,为今后的灵活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导学案:根据右图回答问题:1.为什么“0”点时溶液不导电?2.a、b、c三点中醋酸的电离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3.为什么导电性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 减少的变 化?4.为了增加 溶液中的CH3COO-,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这几个问题 的难度各不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进 行了讨论 回答。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悄然 构建了自 己的知识体系,深入了解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分层式”导学案的建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学习的切入点,将学生零 散的知识 有效地整 合在了一起,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
8.学生自编数学导学案,自成小老师 篇八
关键词:导学案;新课程;自学能力
导学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下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辅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让学生能够明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往往我们大家认为:导学案,必然只是教师编撰的导学案例,与学生唯一的联系就是老师编写下来以后带到课堂上,帮助老师很好的组织课堂的教学。然而,导学案能否成为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秘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呢?众所周知,教案当中出现的实例,比如数学上的例题,必然要老师会做而且能够全方位地阐释该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教学之前老师必须要准备好的,而导学案则是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伴随着课堂的进行而完成的,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那么,如果我们也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够按照一名老师的标准和方案,自行地为自己或者他人制订一套学习方案,
并且也能够像老师一样探究出新课内容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是否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呢?是否会大大减少老师上课时的说教,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和探讨呢?既然教师编写导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何不把这一项所谓老师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站在一名老师的角度,去整体把握一节新课内容,让学生提前对内容进行预习、学习、探究和整理,从中梳理出新课内容的讲解思路,改变原来老师引领学生完成新内容的学习的模式,而换成学生自己教会自己甚至教会身边的其他同学。若全体学生都行动起来,当存在意见分歧的时候,通过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不仅能够把老师要说的内容从学生口中说出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学生自己有了足够的成就感,进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认为还不够,应该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和意识。
所以,让学生自行编写导学案,让其成为自己的老师,在教学中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原因我将阐述在我所设计的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中。
在学生着手设计学案之前,我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个学案的构成,让其按照一个完整的导学案规格进行编写。
第一,教材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即让学生学会自行阅读教学内容,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为什么要学习新内容,新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举一反三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的能力。
第二,学习目标:在整体把握新授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达到知识、能力及情感上的什么目标,使学生找准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增强学生的目的性,才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第三,重难点:在把握了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再提取,找出本知识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明确所要研究的重点难点,从而促进学生的再认识。培养学生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
第四,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换位思考,老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讲授新知识,才是自己或者其他同学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制订的学习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对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和借鉴呢?这样做既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又能够改进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
第五,学具准备: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学具的选择因人而异。
真实案例:
有一次我收齐了学生的同类项化简的导学案,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用了很多形象的类比来说明同类项的判别,其中还涉及许多互动游戏,如找同类、找好朋友,等等,很生动又很有趣,着实让人欢心悦目。那堂课,我就用了学生用的方法来引导课堂,真是妙趣横生。绝大多数学生可能在想问题的时候直接运用教材上的例题或思考题目作为本堂课的引导,但是也不乏有一些思维开阔的学生会想到其他的新点子,比如他们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者现象,这就打破了老师的思维局限。在本堂课看来,每一个学生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也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能够窥探出学生的认知及需求。
在例题讲解,练习提高这一个环节中,有的学生会按照教材上的例题进行编写,简单易行,然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已经不能满足于教材内容,而要从其他的资料入手,比如教材总复习的相关题目,练习册上相对复杂的题目或者其他参考书籍的题目。这类同学的需求在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节省了老师的分层教学时间。
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来许久的今天,相信课程改革中还原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喊口号,而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实现,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实行。真正的课程改革还应该在改变原来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策略,优化课堂设计以及呈现方式,同时也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这才是全面的课程改革,优良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9.看云识天气学生导学案1 篇九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预习案
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
(1)注音:
峰峦()一霎()间 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 月晕()崩塌()(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预习自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搜集课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5条。
课内探究案
一、引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二、探究学习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3)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4)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5)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确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课后拓展案
沙尘暴又敲环保警钟
(1)3月22日,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席卷塞北,并向东向南蔓延。呼啸的大风中,沙尘遮天蔽日。据悉,沙尘蔓延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2米。
②连日来,不仅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风卷黄沙,北方的沙尘还随冷空气一路南下,导致上海、江苏等南方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沙尘泥雨天气。
③资料显示,1993年,甘肃、新疆一带发生了特大沙尘暴;1998年,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两次沙尘暴淹田断路,造成大量人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④我国为什么会接连发生沙尘暴灾害?专家认为,这与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日趋增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面积已达162万平方公里。荒沙化和沙漠化蔓延到如此严重程度,根源在于我们长期滥垦滥用草地资源,不重视保护林木。
⑤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是今年第一场沙尘暴的发源地,素有“胡杨故乡”的美称。但是,这些年来,胡杨林正以每年13600亩的速度减少。到去年年底,这个地区的胡杨林仅剩下了34万亩,导致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不断扩大地盘,成为每年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祸首”。
⑥据调查统计,近20年来,仅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等10省区乱垦草地就达680万公顷,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放牧场和割草地。
⑦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大学说,人类盲目垦草为田和长期超负荷放牧造成了对草地的破坏性使用。
⑧今天的沙尘暴正是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一种代价。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就此提醒说,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遭到大自然更加严酷的报复。
1.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大量运用数据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祝福导学案学生版】推荐阅读:
祝福导学案答案11-22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11-28
《短文两篇》学生导学案10-27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09-16
学生新年祝福语09-30
小学学生家长开学祝福寄语07-28
送给学生的祝福语08-06
小学老师祝福学生的话08-29
老师送给学生祝福语11-05
大学生毕业祝福诗句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