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室外写生对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2024-10-02

浅谈室外写生对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精选3篇)

1.浅谈室外写生对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篇一

对儿童绘画教学及写生活动的思考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孩子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但当追溯我们的绘画教学,仔细分析孩子的作品,常常会发现作品中缺少幼儿自己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印象等,更多出现的是作品的基本雷同。这与教师在传统绘画教学中仍存在很多弊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教师固有的教学程序,形成了绘画的依赖性;教师的单独角色,束缚着幼儿创造的灵感;片面的评价,限制了想象的空间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限制了幼儿绘画创作能力发展的方向。

在幼儿园,孩子更多被束缚着倾听老师一次次地重复地讲解各种知识;而当孩子的作品完成了,老师又是赞美,又是评价展览,但是老师只是看到作品中的物品还不够多,还不够满,还不够漂亮,却缺少和孩子一样有一颗童真的心,缺少了对孩子的鼓励。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思维又不受定式,往往会有异想天开的现象,这一点是绘画创作所必需的。但是,绘画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呈现幼儿思想的一个桥梁,那么如何能在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的同时,又不扼杀他们美好的奇幻想象与创作能力呢?怎样使二者更好的结合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经过总结经验与探究,我认为绘画教学首先应当增强语言交流,建构情感网络,不断鼓励,激发美术热情。

其实幼儿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一旦他们认为是没有兴趣的事情,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是很难把握孩子绘画的特点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想象创作力就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我们应当和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增强语言交流,在绘画活动中注重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其尝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热情,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

有了情感与兴趣做基础,接着就应当由语言交流向美术创作过渡。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我想听完这个案例大家就会明白何谓以情感、兴趣做基础,有语言交流向美术创作过度。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贝贝,一直不喜欢绘画,一到绘画就苦恼和哭泣。我知道,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创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难度的。分析一下贝贝的特点,语言发展非常好,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和线索?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和幼儿说话,什么都说,什么都聊。慢慢地,贝贝和我交流多了,而总结每一次的谈话,我发现贝贝的每次的话都是一个个丰富的故事。在我把他的心理话变成画面时,贝贝惊奇地看着我,让我把内容讲给他听。说着说着,贝贝快乐起来,他问我,可不可以照着画,我点点头。就这样,贝贝最喜欢的一幅画是在他讲述的前提下,临摹老师的画形成的。贝贝喜欢绘画了,这是多么欣喜的事情,而因为语言发展好的缘故,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很快,贝贝的画面就出现了创作的成分。最有趣的是:在母亲节来临之时,贝贝居然亲手画了一张漂亮的贺卡做礼物送给他的妈妈。

所以我想:要让孩子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语言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

在进行美术教学前不妨先从语言交流着手,让幼儿在绘画之前大胆地说、充分地表达,说和表达能为幼儿绘画创作提供丰厚的资源。

现在我再谈谈我对我们班开展的特色绘画活动(写生)的一些思考: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写生”,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儿童画的创作也是如此。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就是写生。

所以,要让孩子感受艺术,感受与发现身边的美,从而提高绘画兴趣与技能,达到我之前提到的目标,我认为写生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也正是我们开展“写生活动”的原因。

但是,活动是不能盲目开展的,这个写生活动要怎样在幼儿园的孩子中开展?我们班开展的写生活动的重点我应该放在哪里?写生活动的开展对我们中二班孩子有什么意义与呢?这都是我在活动开展前应当思考的:

小学阶段的写生画教学,一般是从中、高年级才开始进行的。其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创作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是以培养技法为目的。而在幼儿阶段开始写生画教学,多以记忆画为主。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带着画,或用临摹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物体画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之规。房子怎么画、树怎么画、花怎么画、鸟怎么画„„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就会被束缚住,依赖性也变的很强,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眼睛。离开了老师,画一个新的东西,自己就不会动笔了。

所以我认为:

幼儿时期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学会几种物象概念,而在于通过艺术创作,把儿童整个身心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陶冶。

比如说画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画,那么所画的都是老师所画的复制品。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去观察,那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将是多彩多姿的。在逻辑思维中,1+1等于2,是不存在任何解释的余地。然而,在美术创作中,不存在一个儿童画树、画人或进行一种设计的任何限制。儿童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儿童和儿童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简单的说,有的孩子看到的是森林,而有的孩子看到的则是树。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观点上的差异是宝贵的,这些差异丰富了儿童的心智并使我们洞见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表达对这种差异的欣赏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在美术教学中,往往要考虑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高度评价。试想当一个孩子发现他画的树的形状与另一个孩子画的树的形状被老师认为是同样正确时,他会有何感受呢?

幼儿园孩子由于其视觉处在发展阶段,所看到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着的。这时他急切地想让别人分享他的发现,并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很浓,但质量不高。其中的原因在于,幼儿园孩子画得最多的是记忆画,画平时记住的印象,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但对形的要求不高。而惯于画记忆画的小朋友,却往往缺少观察能力和写生技巧,出现绘画能力断层的现象,所以,我们应当在这时期对其绘画技能与写生能力进行培养。但这又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如果不恰当的指导孩子进行写生,很可能使孩子产生儿童绘画的抑制期,使其不愿意再动笔画了,如果这样,不是和我们的期望南辕北辙吗?但事实上,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写实能力,尽管开始时他们仍是受老师的影响习惯地画他们记住的印象,但他们面对实物而受到感应,所表现的画面是有了实物的特点,只要经过正

确的不断练习,他们早期具备的空间知觉能力得到发展,就能根据物象特征画速写,写实能力也会自然而然的随年龄迅速提高。从而在技能和创作能力上得到大大的提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指导:

写生画课程,我认为应该从幼儿就开始。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很浓,其作品质量很高。对于生性胆怯的儿童,在写生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去表现;对于好动的儿童,写生绘画会使他变的安静些;对于粗心的儿童,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坚持写生的习惯从对人性的培养上来说,可培养儿童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从能力上来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儿童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同样,儿童写生画教学过程重在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是儿童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另外,儿童在美术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创作。我们不必顾忌作业布置得可能太难或太限制,因为每个儿童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因此,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活动。这些特性极大地降低了挫折感对儿童的危害。也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通过直观感受,走出造型概念化的束缚,大胆取舍,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在这个创作过程中,那些天生擅长思维、擅长情感、擅长幻想的儿童,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必须注意教学的多样性,我们应向儿童提出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同时,也要高度评价儿童美术表现的自发性,欣赏他们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活力和愉悦。

所以,在我们班孩子的写生活动中,没有像或不像的评价,没有对技能的评价,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自己的创作,我们教师所做的就是像我前面所提到的:与我们班的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增强语言交流,为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其尝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热情,及时的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适当的给一些技能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我想有了这些,我们班孩子们的写生活动还会继续“有意义”的开展下去!

当然,不仅仅是写生活动,要达到我之前所提到的特色目标,我和我们班的孩子在美术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需要探索与发现的地方,正如罗丹所说的那句话一样“这个世界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和孩子们都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我在其中的职责就是要保护好孩子们 “这双发现美的眼睛与善于思考与创作的头脑”!

2.浅谈室外写生对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篇二

一、转变教学观念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学应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及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写生教学过程中,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够在美术学习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应注意使学生在写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以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彰显个性的舞台;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予以个别指导,不能漠视学生的个性表达,一味否定学生的绘画成果;不能以程式化的方法指导学生,切忌将成人的绘画思维方式强加在他们身上,应该为他们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不断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指导,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重视学生心理品质与个性的培养,为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写生是儿童表达自身情感、想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儿童的写生作品中,种种“荒诞”场面随处可见,美术教师应理性地辨别他们作品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用“像”与“不像”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不要打击他们创作的积极性,应尊重他们的个性表现,鼓励他们大胆创作。此外,小学生在写生时,往往重过程轻结果,时常会把画好的作品随手乱扔。对此,笔者认为,过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结果。只有让学生既体验写生过程的乐趣,又珍惜自己辛勤创作的成果,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二、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3.浅谈室外写生对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创造力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是当今研究创造力的权威,他在《成功智力》(1996)一书中提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他认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善于学习,有创意且具有行动力。斯滕伯格将人类思维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想象和假设等能力。斯滕伯格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思维,提高思维技巧,使其成为思维高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斯滕伯格强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发展思维能力,更强调尊重学生智力形式的差异性和思维风格的多样性,树立多样的人才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他提倡灵活教学,如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主张通过设置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类题目,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予以评价,判断学生的思维处于何种水平,发现学生的优势思维与不足之处,从而有所侧重地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儿童阶段的理性思维赖以形成的知识吸收与相应训练还未开始,更未能得以模式化,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处于一生中最为活跃的状态。儿童美术教育和艺术的创造属性密切相关,儿童需要通过艺术培养来塑造坚强的自信心、自我展现的欲望及其创造力,若无法施以合适的教育,其所承载的创造力潜能便会因后天逐渐接受的理性思维而日渐削弱。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便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密切关联。他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到:“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人类至少经过50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的才能之精华,然而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也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就曾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用学校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作。”因此,色彩、线条、形状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日常的思维意识并不重要,而尊重学生对于世界的独特认知与审美,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质营造空间,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真正的本质诉求。儿童美术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儿童美术感知与思维的构造者,而非灌输者。这种构造并不是传统教育意义上对于受教对象的辖制,而是一种“自主”空间的搭建。在搭建的过程中,教师应弱化陈旧教育方式中的“标准化”美术技巧,而倾力于激发、引导孩儿童的个性表达,注重发挥儿童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所有事物都具有生命,儿童往往都会将它们拟人化。在儿童的绘画创作中可以看到能够“行走”的楼房、“微笑”的茶壶、“古怪脾气”的狂风、“乐于释放能量”的烈日等等……与以往限定描绘对象和运用材质的美术创作方式不同,在“主题性创作”中,美术教师只需在创作之前限定创作主题。比如,要求以“变化”为题目进行创作。在开始前让儿童尽情发挥想象,直至创作出自认为可以称之为“变化”的画面,并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冰块的融化”“人的成长与衰老”“城市的千变万化”“一年四季的更替”都可以成为想象的对象,同时无需限定创作的材料与形式,鼓励学生发现并运用一切可用的创作媒介。可以说,教师对于儿童创作的介入越少,就越能彰显出“美术”自身对于孩子的包容度,从而极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还有“通感”教育。通感教育指在美术教育中与音乐、戏剧、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性。比如通过聆听各种音乐从而感受不同的节奏和情境;或根据戏剧和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再创作,经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再加工,将其诉诸于不同形式美术创作的表达中来,是各种艺术形式启发下的多元化创作。由此看来,美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肢体语言等,并在相互置换与混合的基础上挖掘他们的审美直觉本能。通过这种互动游戏式的美术教育历程,可以将孩子的创造禀赋最大化地进行发掘。儿童时期的美术活动,正是经由逐渐感知、了解客观世界过程中将其对象化的视觉方式,这种图像的营造正是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儿童在探索过程中的绘画作品可能是幼稚、粗糙和不完美的,但在此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满足,情绪得到了宣泄,心智得到了发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超过了艺术本身,个性与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展。

因此,造就适合于其自身特点的美术创作空间,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我们应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储备,通过开放性的教育模式让儿童在早期的生活体验中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R.J.斯腾伯格著.超越IQ——类智力的三重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R.J.斯騰伯格著,吴国宏,钱文 译.成功智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Z].教育,2011(13).

上一篇:三年来离我最近的人作文800下一篇:模拟法庭公诉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