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解读(精选11篇)
1.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解读 篇一
小学课文明天我们毕业原文
明天我们毕业是仪征市特级教师丁雪飞得作品,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得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通过作者对六年丰富多彩得小学生活及老师为了学生成长日夜操劳情景得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得热爱、赞美及深深得眷恋之情。下面是小学课文明天我们毕业原文,请参考!
小学课文明天我们毕业原文
一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得校园,告别朝夕相处得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深深得眷恋之情。
还清楚地记得,六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得憧憬、对老师得敬仰走进校园。绿草如茵得操场,窗明几净得教室,天真烂漫得同学,和蔼可亲得老师,散发着油墨香气得课本,一切都是那样诱人。
六年得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得画卷!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跨进学校得大门,沉寂了一夜得校园,顿时荡漾起我们得欢声笑语。早操开始了,我们排着队进入操场。那整齐得动作,矫健得身姿,还真有几分军人得气概!上课铃响了,我们飞快地跑进教室。在课堂上,我们听得专心,读得动情,议得热烈,就像棵棵幼苗尽情地吮吸着知识得甘泉。
中午15分钟得写字,是我们每天得“必修课”。在优雅得乐曲声中,我们一笔一画地描红临帖,从那一个个方块字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得博大精深。每周两次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特别受到我们得欢迎。一到这个时候,我们便奔向各自喜爱得天地:有得学习电脑,有得排练合唱,有得外出写生,有得制作标本……
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得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得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敬爱得老师,回顾六年得历程,我们得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得心血和汗水;我们得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得帮助和教诲。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得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小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日夜操劳,您得额头上已爬满了皱纹;粉笔得灰尘,已把您得青丝染成了白发。然而,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对教育事业得热爱和痴情;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您那颗永远年轻而富于创造得心。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得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得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
在这离别得时刻,敬爱得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休息得时候听听我们得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得诗句塞在您得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得心跳。
七月得风儿把我们召唤,新得生活让我们向往。中学得大门向我们招手,新得集体把我们盼望。我们像小鸟张开翅膀,满怀美好得理想,向着蓝天自由地飞翔。
漫步美丽得校园,当年我们亲手栽下得一株株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一棵棵小树。亲爱得同学们,在这离别得时刻,让我们再给小树施一次肥,浇一次水吧!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得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得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得希望!”
2.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解读 篇二
新课标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有这样的描述: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 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 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 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而运用好“课文提示”无疑对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略谈几点课文提示的作用。
一.导读作用
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阅读指导。阅读指导一般要包含以下这些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 看出课文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大体了解课言语诉思路和中心意思, 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而现行教材中的课文提示大多都有背景交代, 写作特点归纳, 内容简析, 概括与分析等, 这些提示文字生动, 可读性强, 给学生容易知晓的暗示, 浅显明了的指导, 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和深层把握, 通过阅读提示将学生引入课文领域。如八年级下册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提示是这样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 他长相平平, 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 就让我们跟随作者, 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 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段提示既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 又引导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把握。
二.拓展补充课文内容
有些提示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提要, 而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 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课文提示的这个作用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它便于老师们对课文举一反三, 延伸拓展, 扩大学生知识面。如《雨说》的提示这样写到:“吟咏春雨, 人们往往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而在诗人郑愁予的笔下, 雨却获得了一种生动而活泼的灵气……”《出师表》的提示谈到文章的情深意切时, 引用了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些精美的语句是对课文内容的巧妙点化, 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弥补了课文内容的不足。
三.启发思考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可见, 大教育家孔子是很注重启发教育。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也应注重这一点。因此教材编著者在编写课文提示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许多课文的提示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 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思考, 因此编者精心设计了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提示。甚至直接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如八年级下册的《我的第一本书》课文提示是这样写的:“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 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 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 饱尝了人生甘苦, 回首往事, 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 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这段提示首先就启发了学生对自己读书生活的回忆和思考。这无疑更利于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四.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有的提示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提炼, 也是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提示, 强调本课学习重点, 指出学习的关键, 使教与学目标集中明确, 学生学有所向, 教师教有侧重, 克服了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如八年级下册文言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的课文提示是这样的:“这是一篇山水小品, 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 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这里说要学习如何抓住特点写山水, 就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3.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解读 篇三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从内容上来看,课文描写的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欢乐幸福的校园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从文章结构上看,先写孩子们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活动的情景,最后抒发对民族小学的赞美之情以及有这样一所民族小学的自豪之情。从语言特色上来看,作者用了大量描述性的词语,准确地写出民族小学各种事物的特点,同时,还用上了排比、联想等修辞方法把民族小学的特点写具体。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词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板块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这个点上,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学习用几句话将一个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式。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里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请说一说你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指名交流)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一所民族小学,看看这所民族小学的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是怎样的。
2.读题质问。(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
3.聚焦疑问。同学们很想知道“民族小学”与我们的小学有什么不同,这所民族小学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引入课题,形成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相关的词语画出来。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同学们 小鸟 老师们 国旗 大青树 铜钟
教室 蝴蝶 猴子 松鼠 山狸 凤尾竹
(1)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2)出示山狸、凤尾竹的图片,学生认识山狸、凤尾竹。(3)串读。读了一遍课文,我们就发现,民族小学里有这么多东西:有……有……有……还有……
设计意图:归类出示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让学生对“民族小学”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三、以“画”导学,发现特点
1.如果把这些事物都画在一张纸上,我们的民族小学一定非常漂亮!预习的时候,老师请同学们画了这所民族小学的一幅画,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几张特点不明显的学生作品。)
2.交流学生图画,发现特点不够明显。该怎么画才能突出“民族小学”的特点呢?请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些事物都有哪些特点?可以找到课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 )的同学( )的老师 ( )的小鸟( )的国旗
( )的大青树( )的铜钟( )的教室( )的蝴蝶
( )的猴子( )的山狸 ( )的凤尾竹( )的粉墙
3.交流学生发现的词语。(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发现不同时间、不同角度,形容同学们特点的词语不同)
4.抓住特点,把民族小学画得更美丽。请借助课文内容画一画我们的民族小学。(选择一到两个事物,抓住特点来画)
5.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描绘的三个场景: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
6.归纳小结。同学们,借助语言,我们把课文读成了三幅画,一幅是同学们上学时候的场景,一幅是同学们上课时候的场景,还有一幅是同学们下课后的场景。从这几幅画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预习作业,找到阅读训练的核心内容,将语文学习转化成“画一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语言特色,初步感知“抓住特点”将事物描绘具体的写法。同时,借助“画”来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四、以“说”导学,积累语言
1.说一说。如果你就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学生,你一定会为自己的学校感到自豪!如果有人来学校参观,看到我们墙上的这三幅画,想让你给大家做个介绍,你会吗?那我们就来当一次民族小学的小主人,为客人们介绍介绍,“秀一秀”我们的民族小学。
2.品读课文。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上学时的场景跟我们平时上学的场景有什么不一样?
3.指名交流。(1)上学路上的环境不同,他们从山坡、坪坝、小路上走来。①说说山坡、小路的特点。②看图片理解“坪坝”,学习生字。③说说坪坝的特点。④用自己的话说说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情形。(2)不同民族的孩子穿戴不同,语言也不同。①拓展各民族服饰,说说他们穿戴的特点。学习生字“戴”。②出示句子,联系课文朗读体会: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③介绍各民族的语言。④尝试说话:看,那_________的,是_________族的孩子。⑤这么多民族的孩子穿着各民族的服装,校园就显得更加美丽了。我们再读句子: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3)校园里的环境不同。引导学生把特点说清楚。(抓住这些事物独有的特点,就能把孩子们上学时的场景说生动、说具体。)
4.回答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除了这些不同的地方,民族小学有没有跟我们基本相同的地方?(通过交流发现相同之处:友好相处、尊敬师长、热爱国旗)
5.归纳小结。对啊,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孩子,都是中华民族的孩子,都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老师,也热爱自己的同学。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学习遇到阻碍的时候去发现,学习的动机会更加明确。借助“说”的实践活动,强化抓住事物独有的特点进行介绍,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学习方法,最终积累语言。
五、以“写”导学,运用语言
1.夸一夸。请用一个词来夸一夸我们的民族小学,你最想用哪个词呢?(指名交流,相机板书:绚丽多彩、特别、热闹、快乐……)
2.写话练习。请选择民族小学里的相关事物,抓住特点,用上两三句话来夸一夸民族小学。
我们的民族小学真_________!你们看,_________。
3.指名交流写话内容。
4.归纳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画了这所民族小学,说了这所民族小学,还夸了这所民族小学。下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再次走进这所民族小学,去教室里听课,到大青树下游戏!
4.《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案 篇四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五课第一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中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
除对学校美丽与团结的描写是本文的特点外,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色。作者把状语前置,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呈现画面的能力也更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难点是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段,本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学生处于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学习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学习过渡,让学生初步养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语文积累,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如何给第二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注重学生个性成长,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外,还应重视学生在写字姿势、读书习惯、发言的积极响亮等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将字词教学的重心向词语过渡,将字典引入日常教学,重视对词语的理解,将段的教学不断加强,学会略读、默读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对读书进行积累,特别应以课内带动课外阅读的积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增加积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经过两个月短暂而又漫长的暑假生活,你们又长高了,更懂事了。今天来学校时,你们细心观察过我们熟悉的校园了吗?
2.请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久别的校园如今给你的感受怎样?谁来夸一夸我们的校园?
3.总结:是啊,我们的校园处处充满了生机,明亮的窗户,宽敞的教室,美丽的校园花坛,还有我们在操场上留下的欢声笑语无不勾起我们对学校喜爱之情,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联系生活谈对学校的印象及情感,无疑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说一说,夸一夸,主动参与,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学生进入阅读课文的兴趣起点之所在。]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立起课本,摆好读书姿势,自由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争取把每个字音读准确,每个句子读通顺。读书过程中,我就在你们身边,有困难,可以,也可以随时和我打招呼,我愿意为你们服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有个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摆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老师弯下身子,构建跟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又具体要求学生,实际上是告诉学生学习方法及培养孩子学习习惯。]
2.识字
师:请同学们找出款、傣、昌、昂、跤等字在文中所在的句子(通过找汉字所在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随文本内容识字)。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书写:教师重点指导戴、舞、蝶、雀字的写法。
3.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4.评价: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块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教给孩子们一些识字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的方法识字,尊重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写字时,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寸,胸离桌边一拳,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四、归还时间,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地去读课文,用心去体会,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收获,一定能够把课文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设计意图: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真正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达到这一要求,则需要把课堂上的读书时间归还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在练习中逐步提高,做到不误读一字,不添加一字,不少读一字,不倒读一字,只有这样,才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些要求细细地染在学生的心头,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好,并为读书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老师听到你们读书的声音,感到一种幸福。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经过练习,都有提高。全文共有4个小节,你们喜欢读哪儿就读哪儿,你们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比如,同桌互读互听,小组比赛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孩子们就会乐于读书,主动参与到读书中去。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对学生合作精神及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以发展的目标。]
2.读完全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和互读,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这是顺势而出的提问。]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畅谈收获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推测:生字词,读课文,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畅谈上节课的收获,旨在复习旧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交流中历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习惯,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自读课文,感悟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你对文章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2、生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是对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创造活力才有可能在学生身上迸发。]
三、细读品味,体会情感
A、师: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你是从哪些语句具体体会到的?
生找句子并品析。
5.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五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段中“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这句话中,孩子都知道该怎么读。于龙很会说,立即说这是因为我们很自豪,应该很自豪的读。我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了,表扬了于龙的感悟很准确,便问孩子什么是自豪呢?有同学立即喊出来是骄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对的声音,很坚决的声音“不是,不是骄傲的意思!”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进一步反问孩子是吗?我看到吕华廷正在玩着什么,故意以他为例子,说了“吕华廷最近的字写得很有进步,老师表扬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骄傲极了!这是个骄傲。”接着又举例说当我看到中国健儿站在领奖台上看着中国的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的心里真是无比骄傲!请同学们说说这两个骄傲意思一样吗?在这么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样,立即说第二个骄傲就可以用自豪了。那么我们课文里的自豪是为什么自豪?“为这所学校的美丽自豪!”“为小朋友在这里快乐的生活自豪!”嗯,已经点到了,我就此止步。还是用读的方法,读了孩子喜欢的句子,有一些学校环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静的句子,请孩子们多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在生字的学习中,我只重点和大家学习两个字“舞”和“戴”两个难字,其余的几乎略过不说。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个别孩子不对。不过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我又花了半节课时间练书写。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追求的,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2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述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我先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经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景,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资料的途径能够说几乎没有,所以,我自我根据活动主题上网搜集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材料,利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个资料展示台,以供学生看阅,选择自我感兴趣的来记一记。
上课伊始,我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们把经过资料展示台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整合反馈,兴趣高昂。展示完后,以“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齐,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一样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此刻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很高,注意力也相比较较集中。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以,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部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到达坚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景,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只写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我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进取举手发言,还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教学设计比较贴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自我感觉自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欢乐地学有所得!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3
看着三年级小孩子充满稚气的笑脸,听着他们可爱的嫩嫩的声音,尤其是感受着他们在课堂上的点滴成长,满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本节课,我设计了3处想象。第一处同学们来上学时的情景,我先范读,要求同学们边听边想象:“在你的小脑瓜中,看到了什么?”开始,孩子们想象很局限,仅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有很多民族的小学生都来上学。我意识到孩子们对这种教法不习惯,于是示范引路:在刘教师的头脑中,仿佛看见了……然后再让学生边想像,边朗读,到达了较梦想的效果。
有了如上的示范引路,紧之后又设计了一处想像环节:同学们向在学校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会怎样打?孩子们开始雀跃起来:小鸟,你好!小鸟,早上好!我赶紧表扬:多有礼貌的孩子!多可爱的小女孩子!孩子们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在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是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样做?李依阳小朋友的回答真让人叫绝:“如果我是一只站在枝头的小鸟,我必须不敢再叫了,因为我怕打扰了小朋友们读课文。我会静静地欣赏。”有了这样的感悟,再感情朗读已是水到渠成。
孩子们的成长,让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在长大!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4
【实录】
师:民族小学的小朋友是怎样上课的呢?请你想象一下,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
生: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上课很认真。
生: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不受外面蝴蝶这些的影响。
(学生深入不了,只是停留在表面)
师:老师给你们几个提示,帮助你打开想象的大门。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
生:老师在讲课,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
生:老师提问时,同学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就像一片小树林。
生:他们读课文的声音就像音乐一样美妙。
【反思】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这堂课上,一开始,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他们的回答就停留在同学们上课认真上,虽然意思没错,但是没有内容,比较肤浅。
经过适当引导之后,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他们想象的空间更大了,说出来的内容马上就不一样了。他们思考的范围更广了,思考的深度也逐步加深。有人想到了老师听讲的时候,同学们怎么样;有人想到老师提问时,同学们怎么样;还有同学想到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怎么样等等。虽然谈不上精彩,但至少孩子有进步了!
不要不舍得花那三四分钟,多一份合适的引导,多花一点点的时间,可能就是让人欣慰的进步。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5
学完本课,从语文的角度,在阅读与写作的衔接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一个“情”字贯穿全文。在课前本人并没有急于流露新课学习的动机。只是和孩子们谈谈整整一个暑假,自己是否留念过学校,留念学校的什么,给足学生时间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人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搭上几句,以过渡到新授课的衔接。(九月,天高云淡;九月,彩色斑澜;九月,新意盎然……)
学生来劲儿了,有好几个孩子接着我的话题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了,“九月,秋实累累;九月,枫叶火红;九月……我高兴极了!为了牢牢抓住孩子们这来之不易的激情,本人又加上了动作。“我满怀喜悦地来到学校,看到那一群群小天使,沉寂了两月之久的校园又恢复了活力……”有孩子站起来了,自己说起来了,手也动起来了。“有的……有的……还有的……”我又插嘴了,“是啊!这么美丽的学校,写满了孩子们的快乐,载满了孩子们的幸福,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板书题。本文是通过记叙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快乐学习的情景,重点是通过读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以及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
本课在写作特色上,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与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因此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读、查、想、写”等方法弄清课文内容。(这里的“问”是自问。如,为什么叫“民族小学”呢?通过“自问”查资料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理解词意。“想”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写这么多小动物们呢?将自己读书后的感受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在这过程中,本人始终穿插在学生中间,时而点拨。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出示课内阅读,提示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圈、点、画、批、读、写”等。(圈出文中生字新词,点出文中读重音的字,画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读一读,还可以句子仿写。出示阅读要求: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作旁批。文中哪些部分是重点,并认真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中描绘了几幅画?在这过程中,本人坚持“放”与“扶”的原则。
在学习第一部分时,出示句子:
1、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向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有礼貌和爱祖国的特点。本人在“扶”的过程中,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仿写句子是重点。以“向”字开头的排比句式。如:小树向调皮的我招手,小草向悠悠的白云点头,风儿向鲜艳的国旗和好……
)2、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通过这种景物描写突出“安静”二字。并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仿说并仿写。如:小军的笛子吹得真好听,那声音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表现很不错,都能用景物突出“笛声优美而迷人”的感觉,也有学生用文中原句填的。3、出示最后一段。(本段三句话,第一句点题。2、3句描写窗外的安静。)在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全文不同形式的朗读去理解“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点明题目,因此,在读时要重读。2、3句通过古老的铜钟,美丽的凤尾竹,更加增添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点,更突出这是一所令人难忘的学校。课后,重点安排了习作练笔“开学啦”让学生实地练习,掌握理清文章的层次。重点部分放在“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所见到的.情景,再写进教室后的情景以及自己的感受。(此过程是本人在本文教学中所预设的重点,不但要练习,而且要落实。)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用表格式,写写自己一周的课余生活。(本人在知识点上作了例式“略”)
但本课的生字掌握情况很差,主要是写,本课的生字不但多而且难写。“舞、戴”等字,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写对,不是掉竖就丢横的。课后本人利用编字谜加动作的形式进行了特殊字的形象区分,具体“略”。
总之,学生在40分钟内要始终如一地兴奋学习,得要我们老师也要有兴奋的教态,更要有适合学生口味的方法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因此,语文课的成功要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摆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要求老师灵活掌握教材及各个知识环节。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6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
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民族小学的特殊之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小动物们的到来感到很新奇,在课堂上大家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样一所民族小学是十分令人怀念的,在那里读书也是十分幸福的。
在读书中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握情感基调,课文读得有感情,学生好像身临其境一样。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这更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但都是好朋友,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紧密地团结在五星红旗下。学校的美丽和团结既是作者所要赞美的内容,也是引起自豪的原因之一。
教学课文最后一段中“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这句话中,
孩子都知道该怎么读。马晓燕很会说,立即说这是因为我们很自豪,应该很自豪的读。我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了,表扬了马晓燕的感悟很准确,便问孩子什么是自豪呢?有同学立即喊出来是骄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对的声音,很坚决的声音“不是,不是骄傲的意思!”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进一步反问孩子是吗?我看到马兵正在玩着什么,故意以他为例子,说了“马兵最近的字写得很有进步,老师表扬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骄傲极了!这是个骄傲。”接着又举例说当我看到中国健儿站在领奖台上看着中国的国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的心里真是无比骄傲!请同学们说说这两个骄傲意思一样吗?在这么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样,立即说第二个骄傲就可以用自豪了。那么我们课文里的自豪是为什么自豪?“为这所学校的美丽自豪!”“为小朋友在这里快乐的生活自豪!”嗯,已经点到了,我就此止步。还是用读的方法,读了孩子喜欢的句子,有一些学校环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静的句子,请孩子们多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在生字的学习中,我只重点和大家学习两个字“舞”和“戴”两个难字,其余的几乎略过不说。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个别孩子不对。不过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我又花了半节课时间练书写。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追求的,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7
一、初读课文题目时,我问孩子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孩子们的回答似乎不令我满意,接下来我问孩子们,如果是“我们的第八小学”应该怎样读?
生1:“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
生2:“应该用赞美的语气。”……
(看来教学中当遇到孩子不清楚的问题时,教师能及时地调换与孩子的生活相近的问题,这样会非常方便孩子理解,课文上所描述的一所民族小学,与孩子的生活距离远,文中作者孩子所要表达的情感孩子更是难以自悟,教师架设了一个与孩子生活贴近的桥梁,那么这个难度便不攻自破了。)
二、教学中我接着描述,民族小学与我们第八小学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不同的地方吗?并且我给孩子们例举了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描述的一个不同,孩子们就在自己的默读中寻找其它不同了,读过后我们交流的时候归纳出两所学校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多民族,二是周边环境的不同。这样孩子零碎的思考就更有整体性。三年级的教学的关键就是对课文整体的把握,怎样把这一教学重点细化到自己的平时教学中,值得我深入思考。
三、我问,这所民族小学与我们古寨小学这样的不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所学校你会选择哪个词?孩子们回答出了:与众不同的学校、特殊的学校、美丽的学校、有趣的学校等。这其中有很多词语都是我在备课中不曾想到的,比如:与众不同,我惊佩孩子的领悟力。
四、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孩子找课文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1问: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各民族的孩子,那么他们来到学校怎么交流呢?
生2问:各个民族之间住得很远,那些小学生去民族小学不是很远吗?
(以上两个问题表现出:孩子是以孩子的角度在提问,他们站的角度是如果我是一名民族小学的学生我会遇到什么疑惑,提出的问题自然也是教师所不曾想到的。)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8
【案例】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为孩子们创设想象空间,引导学生入情体悟)
师:请大家自己轻声读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句子?
师:文中没有具体去描写,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
(生大胆想象)
生甲:认真听讲,不被外界环境干扰。
生乙: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回答老师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丙:读书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生丁:上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师:这时,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
生甲: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会停止唱歌,去听他们读书。
生乙:如果我是一只小猴,我会为他们感到高兴、自豪。
生丙:如果我是一棵树枝,我会停止摆动,静听他们读书。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下面请你们把自己的那种感受读出来好吗?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反思】
如果只一味地指导学生用高兴、自豪的语气去读这两段,学生肯定体会不到,而且没有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理解得会更加深刻。事实证明,确实效果非常好。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评】
老师为孩子们创设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这节课中,王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朗读。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9
经过了一个暑假再次进入课堂,面对着教室里那四十多双明亮的眼睛,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年级的学生与我以前教的高段的学生的明显不同:这些中段的孩子天真活泼,头脑中充满着问题,思维活跃且没有预测性,同时,他们上课的注意力也不能持久。听课效率提高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否便是重中之重。为此,备课时总千方百计地考虑,每篇课文如何呈现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各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资料的途径可以说几乎没有,因此,在报到那一天,我自己根据活动主题上网搜集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材料,利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个资料展示台,以供学生看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记一记。
上课伊始,我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们把通过资料展示台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整合反馈,兴趣高昂。展示完后,以“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现在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很高,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部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只写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自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有所得!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0
这是我在新学校的第一篇课文。我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打算展示我的持家技巧,给孩子们上一堂精彩的语言课,给他们留下好印象。
开课时,我在介绍了课题后,利用新学校和新设备,在电视上放映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仔细观察少数民族的特点。孩子们通常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他们的衣服。同时,我要求孩子们背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字。在认识这些族群的同时,也为以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寻找少数民族小学和我们正在阅读的小学之间的差异。使用“这是一所小学。一些学生说,这是一所联合小学,来自“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和汉族。他们穿着不同的衣服,说不同的语言。当他们来到学校,他们成为好朋友“课后,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rdq Uo和其他句子。一些学生说那是一所美丽的小学。从“鲜艳的民族服饰,使学校更加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挂在这棵绿色大树的粗枝上。凤凰尾竹的影子在白粉色的墙上晃动着“hellip&hellip”的句子中感觉得到。一些学生说这是一所快乐的小学。从“学生们向在学校唱歌的鸟儿致意,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飘扬的国旗致敬。下课后,每个人都在大绿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和玩游戏,吸引了许多鸟,甚至松鼠和山狸。
课文没有说孩子们如何去上课。他们为什么在课文中写小动物?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民族小学学生的情况。孩子们表达了他们的意见,非常热情。有人说:“;他们无法转动眼睛&有人说:“我不知道。”;他们很有进取心,举手发言,受到了老师们的赞扬&有人说,“他们的表现很好。”;他们把课文读得干净利落。吸引了很多小动物&&hellip&hellip
全班整体感觉是教学环节比较清晰,重点也很突出。有些教学设计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引起他们的注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和激励语言需要仔细考虑。这样,我们可以提高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1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刚开学,放慢速度,让孩子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收心工作之后,第一节课检查预习,学生读了课文后,思考:“课文中描写的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希望孩子们的回答积极向上的,预设“我觉得这所学校很美丽。”“我觉得这所学校里的同学很快乐。”……但现实和愿望总是有距离的,与我的想法有些背道而驰。
郭翰聪站起来说:“我感觉那所学校有点古老。”他说得虽然有点偏。接下来,朱铭熙站起来回答:“我觉得那个学校很差的。”我一愣,再请一个学生,他说的话让我一惊:“老师,那个学校很穷。”……不行,这样任由他们说下去,我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转,越转越远,还能回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吗?我略一思索,换了一种问法:“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你们一定能发现这所民族小学是很吸引人的,看看这所民族小学好在哪儿呢?”──这下,学生们的思路没有像脱缰的野马了,他们说出了这样的感受:“民族小学的学生的服装很鲜艳。”“那里有很多美丽的植物,有绒球花和太阳花,还有凤尾竹。”“那么多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上课很专心。”
不同的问法,不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跟着教案,适时调整教学设计。这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课堂是可以预设的,同时,课堂也是生成的灵动的多变的。许多时候,老师做不到先知先觉,学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趋,时时处于被掌控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问得精问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广度,又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度。教师得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不妨换一种问法,想办法引导学生进入有效学习状态,去感受去体验课堂学习的充实与快乐。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2
两节课连上,学习完了。从质疑课题入手抓了两个对话话题,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一是为什么是民族小学?二是为什么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包含怎样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们很容易地找到。各个不同的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不同的语言。这些都是民族特色。依然沿用带学生读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中。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语言本身就在激发学生的想象,美景、真情融入其中。第一次出现了泡泡语提示的读文章想画面的训练点,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培养学生立体地读文字,应该说这是我最欣赏的读文方式。课堂上积极表现,入境学文的有吕明昊、吴晟榕、法忠鸿等。应该说还有多数的沉默者。第二部分上课与下课的学习,用两个词语来概括,学生自读找出。安静,很快就有学生找出了。热闹,两个学生回答后才有一个正确的。安静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金学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但总能出其不意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当谈到教室里安静时,他随口就说出:教室里安静了,那学生怎么读课文啊?打断了教学顺畅的思路,却不得不欣赏他思维的活跃。顺势引导,同学们,咱们都来读读描写上课的句子,看你能找到安静吗?学生们再读,充分感受到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学习的投入、专注,进而体会他们内心的沉静。这闹中更显其静。当然窗外的安静则更衬托出民族小学的学生们投入的学习状态。画出句子,在师生、生生反复的朗读中,一半的学生已经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直接抒情的最后一部分,还是回归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充分体会学生们对自己学校的自豪与赞美之情。因为临近下课,学生们浮躁了许多,略显仓促。
我们一直倡导语文的文意兼得,在上课中还是忽略了一点。晚上,法忠鸿打来电话询问:老师,我有一个题不会,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呢?多好的一个文意兼得的训练点,自己在上课时居然给忽视了。这个补丁还是要补上的。又一次引导,读文,找出课文中写到的小动物,与我们的学校比较,突出民族小学的特点。感受学生们读书的投入和有声有色。还有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由此感觉到,备课永远是上课的准备。关注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一)《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民族这个概念在我们这种没有少数民族学生的班里,同学们几乎没有这种区别。他们的头脑里一时没有各民族的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民族风情不同。因此,在教学本文这前,我布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图片等。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并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图片及资料,向同学们作介绍,了解个别少数民族的习俗,让他们对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认识,孩子们对民族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学文后我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我挑选几幅比较出众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学生,并让作品的主人脱离课文来向大家介绍一个你所画的民族小学,使学生真正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小学,来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描绘了自己所在的小学,而且讲的十分生动有趣。例如有的同学讲到:我们的学校多美啊!红旗高高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色彩艳丽的塑胶操场,是我们玩游戏的乐园。青青的草坪可以让我们当床一样睡觉。明亮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听!教室里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大家学得多起劲啊!讲完后,我让学生课外把自己的学校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样主动、自主的学习,给了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环节。我制作了课件让同学们观察:少数民族风情,学生们兴趣很高,知道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美丽的学校共同学习。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在教学时,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书声朗朗。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点也很突出。但自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罗嗦。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过渡语言、激励语言、提问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有所得!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3
一、活动铺垫,拓展课程资源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课外发动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搜集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材料。课始,老师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各显神通,各展其材,教师穿插展示课文后资料袋 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照片。
跨于课内外的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他们既可以获得课文学习的经验背景、知识,又锻炼了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风情、景观又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或好奇,或羡慕,或赞叹形成强烈的学习新课文的心向。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现在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以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揭示课题,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会很高。
二、读书想象,入境体悟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以,精读环节主要采取以下操作。
(一)读文想象,映现民族小学学生上学的情景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描述。
借助课始时民族风情展示会活动获得的知识,吸收的信息,再结合课文插图,学生便于生成与课文内容相切合的内心视象,活化了语言符号。在丰富的内心视象支撑下开展朗读比赛,学生也就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二)补白想象,移情入境,融入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景
文中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只写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作者以抒情的笔调,以拟人的手法,借民族小学窗外的树枝鸟儿蝴蝶猴子都静听民族小学孩子读书的情景,表达了对民族小学学生认真学习的赞美。此外,还写了课后游戏活动招来山间的松鼠、山狸看热闹的情形,充满了童趣。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这样组织学生入情体悟:
1.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
──教师摹声导入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上课学习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根据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容易想象补充,丰富课文内容。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2.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了
──作者拟物移情,教者引导学生移情拟物,转换角色,充作文中的树枝、小鸟、蝴蝶或猴子,物我合一,体验对民族小学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的赞美、夸羡人与环境融洽相处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朗读这些句子,会越读越美妙。
3.下课了,民族小学小朋友们玩些什么?操场上会是怎样一幅情景?松鼠、山狸怎么会来的?
──联系自己生活,把课间活动的描写具体化,体会课间生活的快乐、热闹。
三、抒发观感、自然作结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所边疆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课文篇末点明写作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物件加以勾画,再次呈现了边疆民族小学的形象,如同电影镜头由近及远,富有诗意。
参观即将结束,我们也要与民族小学挥手告别,这所民族小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话要说?
营造与课文内容相适合的情境,教师回应导入时的假想参观,既引导学生自然抒发对民族小学优美的环境、民族小学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的赞美,又首尾相衔,自然作结,使教学过程圆合无缝。学生的观感就是作者在结尾时所要传达的意蕴,此后无需再加分析阐述,只要指导好学生有感情的齐读,美好的感受尽在不言中。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4
我国民族小学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西南边疆一所美丽幸福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快乐的学习生活和祖国各族人民的友谊团结。在本文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各族孩子的团结友爱和他们快乐的学习生活,感受到了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誉。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拓展资源,激发兴趣
本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少数民族有浓厚的风俗习惯。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住得离他们很远,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背景。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个“全国海关展览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我国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信息的方式很少。因此,我根据活动主题在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资料,并在教室外墙上开辟了一个数据展示平台,供学生阅读和选择我感兴趣的内容。
在开始上课时,我得出以下结论:;民族风情展”学生在课堂上整合并反馈通过数据显示获得的信息,兴趣浓厚。展会结束后;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许多民族和睦相处。不同国籍的孩子也一起在学校学习。目前,有这样一所民族小学。您是否愿意参观&
假设参与的介绍,学生们对学习新课程有着很高的热情并更加关注。
第二,促进理解和激发兴趣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承载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心灵的觉醒和潜能的开发。语言作为表达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转换、补充和生成。这种转化、补充、生成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的空白部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坚持学生注意理解课文的目的。
例如,课堂上没有具体描述少数民族小学生的情况,只有他们悦耳的阅读声音写在课文中,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民族小学学生的情况。孩子们表达了他们的意见,非常热情。有人说:”;他们无法转动眼睛&有人说:“我不知道。”;他们很有进取心,举手发言,受到了老师们的赞扬&有人说,“他们的表现很好。”
全班同学的总体感觉是教学环节相对清晰,重点也非常突出。有些教学设计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我觉得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有点笨重。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语言、过渡语言和激励语言都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慎重考虑、锻炼和准备。这样,我们可以提高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5
6.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六
这样的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自己去感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自主讨论,自己感悟,给学生心灵放飞的权利,培养了学生的悟性、灵性。在第一课时,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课文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这一课中我的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7.提炼课文关键词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篇七
一、提炼出线索关键词, 把握课文结构
文章的线索, 就像一根链条一样, 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线索就是带领读者走入文章的“路径”, 往往有其独有的标志。只要找到一些指明“路径”方向的词语, 就找到了线索。这些“路径”在具体的文章中就表现为体现线索的关键词。越是深奥的文章越是需要理清线索,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依次写了“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本文教学的重点, 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 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二、提炼出内容关键词, 把握文章重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而在课堂上, 让学生说一件事, 学生常常说不清楚;让学生精确地概括一件事, 学生更难以精炼表达。这就需要通过抓住文章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 通过学生自主感悟词语的作用, 从而从把握文章的重心。例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 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感悟这三个词就是徐悲鸿本人的写照, 在课文中起到概括总结的作用。又通过抓“画呀, 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是如何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其中“每逢”一词, 说明徐悲鸿舍去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 刻苦作画。这个词写出了他发奋努力的恒心。每次都这样更能体会他的难能可贵。“画呀画”“常常”“一整天”这几个词通过学生的品读、想象, 徐悲鸿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脑海中。
教师引领学生展开想象, 读课文4- 6 自然段, 做到了“抓词语、读进去, 想开来”, 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 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把握文章的重心, 感受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这样做也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提炼出情感关键词, 把握文章倾向
关键词是作者情感的表现点。语文课堂教学, 需要引导学生体悟关键词, 从而点燃他们心中的情感。这样, 他们便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 读出了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 词语的情感被充分点燃。如《水》这一课, 描写了孩子们得水时的热闹场面“: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 全身脱得光溜溜的, 在雨中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 还仰起头, 张大嘴巴, 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从哪些词语感悟到孩子们的痛快?他们词语挨个地找了出来, 有:脱得光溜溜、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享受、抚摸、仰起头、张大嘴巴……孩子们发现了这写词都是动词。这时我又问你们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孩子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个回忆起自己的亲身经历, 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而更能理解因为“缺水之苦”才有“得水之乐”, 这些关键的动词就是将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描述出来, 而此时教学是不能简单的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来谈体会的, 还要以关键词为抓手, 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亲身感悟文本, 体会情感。
四、提炼出主旨关键词, 把握文章主题
作品的主旨往往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沉意蕴, 是潜藏在水中的冰山, 这就更需要发现、提炼。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思考性和探索性。提炼出作品的主旨关键词, 本身就是解读作品, 分析文章的思维过程, 这能让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锻炼。如《少年王冕》一课中, 教师在与文中的对话里, 可以抓关键词“孝心”来切入文本, 这个词语对课文内容是一个高度概括, 是王冕形象的突出特点。学生通过初读一下子能概括出“孝顺”一词。接着便从这个词语入手, 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位孝顺的孩子?在学生的心目中构建了一个词语表象, 深入体会文本, 最后在引导学生感悟最能体现王冕孝顺、懂事的第2、3、4 自然段。引导学生辨析“闷得慌“”快活些”的真假性。学生通过对这个词语的解读, 深入文本, 王冕的形象也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清晰, 他明明想上学却说闷得慌, 明明想读书却说放牛快活些。如此懂事的孩子怎会不顾家里的困难而安心读书呢?在这似假非假的话语中包含着多浓厚的孝道啊, 让母亲放心就是一份“孝”。学生在抓住词语充分体会后, 王冕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更加高大起来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 在理解后的朗读里。”由此看来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特别是是课文中的关键词更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从小处入手, 抓住关键词,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 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8.让课文解读走向深处 篇八
在课堂评点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缺乏思辩思维、发散思维,学生评点时往往在同一理解层面滑行,难以深入到文本深层次的理解维度上,于是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参与下走向解读的深入,就成了时文评点进一步开发的方向。在深入研究了评点案例以后,我们发现,要打开学生思维的障碍,一个很有效的途径是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追问,于是我们开发了“追问式”时文评点课堂形态。
“追问式”时文评点是一种以时文为文本,以教师连环追问为主导,以学生感悟与文字表达逐步加深相结合的形式参与到文本评点中的课堂形态。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同一言语环境中达到读与写的结合,在同一文本中达到思考与表达的结合,在同一评点中达到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在同一教学中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总之,“追问式”时文评点是利用时文作为文本,通过时文评点阅读中追问过程的量化与细化,实现阅读品质提升的一种课堂评点形态。
二、“追问式”时文评点课堂形态操作步骤
1.评点导入
“追问式”时文评点要求选择具有比较丰富内涵的时文,评点导入或者通过具有启发式的短文来冲击学生的定向思维,让学生在课堂评点前在思维上走向发散,或者通过导入把学生带入文本情景中。
2.评点复述
通过复述时文,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评点复述可进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复述,这可为关键的时文追问打基础。
3.评点追问
评点追问是在文本具有思辩性、空白点、争议性的地方进行追问,在学生质疑、反思、辩论以后形成新的评点语言生长点,形成新的评点内容,使学生达到在原有评点层面上继续深入理解。当然在教学中,教师最好设计出几个有内在联系的追问问题,使学生能够随着问题的探讨,达到理解的自然深入与评点水到渠成的深化。在这种评点教学形态中,问题的精心设计就成了使评点走向深入的关键。
4.评点整理
课堂评点中思想交锋的成果可以为文字表达创造背景,所以课后可以将这些成果形成文字评点,形成文字评点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思想与解读进行进一步梳理与整合的过程。这样,既能巩固原有口头评点解读的成果,又能为用文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创造了条件。
三、“追问式”时文评点案例展示
评点文本:《一棵大树》
1.时文评点导入
《一棵大树》是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一个寓言故事,当年他怀着试探的心情把这个简单的故事交付出版。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故事立刻征服了所有人。每一个读到它的孩子或大人都被它打动,也许是感动于一段深沉的爱,也许是感动于一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也许是感动于这种情感背后一些令人深深思索的东西。有些爸爸妈妈,他们读着读着,禁不住流下热泪,这也许是你们无法体会的。它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了这位另类的天才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下面,让我们一起仰望这棵大树吧!
2.全班朗读课文后复述整理
在这个故事里,小男孩儿是大树的玩伴,他爬树,摘树叶,吃苹果,在树荫下乘凉,在树干上荡秋千。男孩很开心,大树也很开心。可是,男孩渐渐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朋友,不再与大树一起玩耍。男孩长大后,希望获得金钱,大树便把苹果给了他;男孩需要建立家庭,大树便把树枝给他造房;男孩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出去远航,大树便把树干给他造船。许多年过去,男孩已经变成垂暮的老人,疲倦地回到大树的身边。这时,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了,只是让他坐在自己的树墩上,好好休息……
3.课堂初评展示
师:大家如何看待男孩与大树呢?
生1:“我觉得这个男孩很自私,他总是从大树那儿得到东西。他要了果子换金钱,用了树枝造房子,用了树干造船,当大树只剩下树墩时,他还要坐在那儿休息。”
生2:“我觉得大树很无私,他把自己的东西都给了需要帮助的男孩,总是为小男孩着想。”
生3:“我觉得这棵大树像我们社会上的那些奉献者,他们总是在付出,却很少想到要别人偿还什么。”
4.教师追问设计与学生评点成果展示(教师通过有机循环点拨与追问,实现评点内容新的生成和深化)
师:从同学们评点的成果看,这棵大树不仅仅是一棵树,他还象征了许多东西,那大树可以象征什么呢?与大树对应的男孩又可以象征什么呢?
生:大树象征父母、奉献者、大自然、社会;男孩象征孩子、索取者、人类、个人。
师:既然大树象征了这么多意义与生活的原形,那大树这么做又为了什么?
生:为了让男孩快乐幸福,为了自己快乐幸福。
师:那男孩快乐幸福吗?大树快乐幸福吗?
生1:大树快乐幸福。
生2:大树不快乐幸福。
生3:男孩快乐幸福。
生4:男孩不快乐幸福。
师:下面我们根据以上四种看法,分成四组,各自在文本中找出理由和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组1:大树快乐,因为大树把自己的爱献给了男孩,她一直不求回报地付出,而且文章中每一次当男孩回来时,她都很高兴,她每一次给男孩所要的东西时,都希望男孩快乐。
组2:大树不快乐,虽然大树每一次都期待男孩快乐,并给了男孩所需要的东西,但文章好几次都提到,当男孩走了以后大树好孤独,好伤心。另外,即使小男孩回来索要东西让大树感到快乐,但她的快乐也是短暂的,因为小男孩没有留下来,这种快乐只是建立在痛苦上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组3:男孩快乐,因为他得到了自己所要的一切东西。
组4:男孩不快乐,因为男孩虽然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但他在得到东西的时候却也失去了另外一些东西。另外,男孩一直在索要东西,他这样只贪求得到而不求付出与满足,是不会真正快乐的。
师:那怎么样才能让男孩和大树都得到快乐呢?大树和男孩缺少了什么使得他们看似快乐又不快乐呢?
5.追问后整理评点成果展示如下(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通过相机点拨生成)
生整合:被爱又能爱人时才是幸福的,享受付出又能回报付出的才是幸福的,得到满足并且能够知足时才是幸福的,接受馈赠并且又能给与馈赠时才是幸福的。总之,一切关系和谐相处时才是幸福的。
文章刚开始时,男孩和大树很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是快乐幸福的。后来大树只有付出,只有给予,只有主动去爱,只有满足别人;而男孩只有接受,只有享受,只有得到,只有被爱,这时,他们失去了和谐的关系,也失去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他们的幸福与快乐都变得残缺了。
(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
师:男孩缺少什么?
生:缺少一颗感恩的心,缺少一颗知恩图报的心。
师:大树缺少什么?
生:大树缺少对爱的真正认识,她让男孩的欲望无限扩大。
6.用文字展示评点成果
通过用文字展示评点成果,实现读与写、思考与表达的结合。
四、课堂实践反思
对比循环追问前后两次评点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评点文本过程中,学生缺少的是在评点过程中有效的追问,此时,教师的有效追问可以让他们找到评点深入的途径,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形成新的评点内容。通过这样的多次实践,学生理解与表达的品质能够走向深入。
这种评点的课堂形态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文本,在学生理解的同心圆中尽量覆盖他们阅读的视野与范围,当然,这并不排斥以与学生对话为前提。同时,这种课堂形态对于问题追问的程序比较讲究,因为问题的有序进展需要遵循理解逐步深入的认知过程。评点问题序列的设计只有符合学生解读文本的规律和理解的阶梯性,才能自然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说:“在教学中对‘度’的拿捏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路桥实验中学)
9.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实录 篇九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们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咱们的祖国一共有(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插嘴:56个民族!)同学们真聪明,知识真丰富,那你们明白都有哪些民族呢?
刘崎岭:白族。
师:不错,白族!
胡佳佳:藏族。
师:对,藏族,西藏的!
简杰:傣族。
师:对,傣族是我们第一课里面提到的。
郭鸿海:景颇族。
师:看来你预习课文很认真,景颇族也是我们第一课里面的。
周灿:汉族!
师:对极了,汉族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数最多的。
师:同学们,在我国云南省有这样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景色可美了,有来自各种民族的同学,他们每一天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坐在教室里上课。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第一课,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课题。
师: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极富深情)
生第一次读课题: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读得比较平淡)
二、进入新课
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脉络。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也读过课文了。以前,我们学过默读,此刻老师要教给你们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浏览。(板书:浏览)浏览,也是一种默读,只但是它读得更快,要求我们在一分钟以内看完课文,并且了解课文的意思。来,我们试试。
(生浏览课文,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浏览这种读书方法,需要老师具体示范和讲解,力争打响头炮。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能够浏览完课文的有十几位,大部分同学用了一分半钟的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浏览了课文,能够讲出这篇课文的意思吗,也就是先讲了什么,在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举手的同学较少,这是我意料之中的,毕竟是第一次,但是刘崎岭同学却高高地举起了手。)
刘崎岭:这篇课文先讲了早上,同学们去读书,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可漂亮了;又讲了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老师敬礼;又讲了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又讲了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又讲了同学们下课在玩耍。
(连续几个“又讲了”,尽管有些用词不准确,但已经是让我很满意了,这是我意料之外的。)
师:刘崎岭同学真会读书,他把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都讲出来了,老师再给你修改一下,主要是把那几个“又讲了”换一下:这篇课文先讲了早上,同学们去上学;再讲了同学们在上课;最后讲了同学们下课在玩耍。你看,这样一来,是不是既简单,又清楚了。你把老师说的重复一遍。
(刘崎岭复述,同学们再一齐复述一遍。)
2.扫清生字词障碍。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有下面一些生字词,它们就像一个个好朋友,在向我们招手呢,来,同学们,我们一齐来读读。
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
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摇晃
(生自由读,抽读,开火车读。)
师纠正:“坪”是后鼻韵,来,跟着老师读读,píng。
师:“热闹”的“闹”是鼻音声母,在这儿还要念轻声,rènao。
师:“粗壮”这个词个性不好读,“粗”是平舌,“壮”是翘舌,再读读,cūzhuàng。发翘舌时,舌头要抵住天膛的前部,那个有皱纹的地方,来,我们再读读,zhuàng。
师:同学们,老师涂上红色的字,是我们这次课文比较难写的字,先看老师范写一遍:戴、蝴蝶、舞。
(师范写,生观看。)
师:同学们,你们在写字书上,把这四个字写一遍吧,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也能够说出来。
(生写。)
黄美林: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戴”字的右边那一撇不要写掉了,上面还有一点。
师:你真细心!
肖佳欣:“舞”字中间是四横,就像四个人在跳舞一样。
师:你真会记字,这四个小人必须不会缺一个的。
钟敏: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蝴蝶”的“蝴”字,要写瘦一点,这样才好看。
师(指着板书):对,“蝴”字是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瘦一点,你真会写字。
(识字、写字在中年级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同样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料。)
3.进入文本,抓住典型进行语言训练。
师:首先,我们就跟随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一齐去上学吧,老师此刻要请四位同学分别读读第一自然段,每个同学读一句话。就龚绍美这一小组的四位同学吧。
(龚绍美、杨丹、赵莹和黄美林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读的过程中有漏字的,有添字的,我随时注意纠正,同学们也会随时注意提醒,他们的小耳朵比我灵呢!其中,黄美林同学读得正确、流利,受到了我的表扬。)
师:同学们,此刻老师想和这四位同学比赛一下,我也想来读读这一段,然后你们给老师打打分。
(师极富兴奋和愉悦地读第一自然段。)
生:100分!
曾强:我给老师打200分。
(这孩子每次都给我打超高分,(*^__^*)嘻嘻……)
师:既然,你们都给老师打高分,那你们从中听懂了什么?
曾强:我听懂了高兴!
师:也就是说,你认为老师是高兴的,那你明白老师为什么高兴吗?
李佳励:因为同学们向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所以老师读得很高兴。
尹彤:因为有各种民族的小学生,他们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他们把学校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所以老师读得很高兴。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老师在读的时候,脑袋里就想到了那幅美丽的画面,好多小学生,穿着新衣服,就像这天早上,老师值周,站在校门口,你们一个个像老师问好一样,龙博峰还给老师敬礼,还说了一声:“老师您好!”所以,老师就觉得个性高兴。来,同学们,我们也想一想那幅画面,带着高兴的语气,一齐来读吧。
(生读第一自然段,师和生一齐读。老师,不就应充当朗读的旁观者,而是朗读的用心参与者,让我们都来一齐读课文吧!)
师:同学们请看看这句话-----“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你能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龙小风:都有一个“的”。
师:真会观察。
余海涛:都有一个“族”。
赵莹:都有一个“有”。
师:你们真会发现,这种句式就是(师板书: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你们用铅笔在文中点出来(生动笔勾点),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刘崎岭:我们班上,有的姓刘,有的姓王,有的姓唐,还有的姓赵。
师:再仔细看看,“的”字是放在后边的,谁能给他改改。
周灿:我们班上,有姓刘的,有姓王的,有姓唐的,还有姓赵的。
师:真会改,刘崎岭,你再说说。
(刘崎岭复述。)
张真彬:路边的野花,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还有绿的。
师:老师还没有看见过绿的野花,这样吧,改成蓝色的吧。
(张真彬点点头。)
师:但是,老师还能把你这句话改得更美,你听听----路边的野花,有鲜红的,有雪白的,有淡黄的,还有深蓝的。
(张真彬居然向我举起了大拇指,这个小调皮,还挺会夸人的啊!)
师:同学们,我们一齐来把张真彬的这句话说说。
(全班复述。)
师:那我们一齐再回到课文中,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
(生齐读,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师:大家再看这句话-----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异口同声地说:都有一个“向”。
师(故作惊讶):啊,同学们,你们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个句子的特点,真棒,动动手,在课文中点出来(生勾勾画画)。
师:那同学们,你们看(手指窗外,我们教室窗外有一株高大的洋槐树,恰巧飞来一只麻雀),真的飞来一只小鸟呢,来,我们和小鸟打招呼,“小鸟,你好!”(师招招手,孩子们就跟着我做动作),向敬爱的老师问好,“老师,您好!”(孩子们真的就向我招手,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孩子们的手就像一只只嫩绿的小芽儿,茁壮成长),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我们对着窗外,向着国旗升起的地方,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行着标准的队礼,望着几十双嫩嫩的小手,我们的课堂小手如林,此情此景,让我顿生感慨,诗意语文、生本课堂、情境教学,不都在此时得到了最唯美的诠释了吗?)
师: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这一句话。
(师生同读,极富激情。)
师:会背吗?
生(很自信地):会背!
(师生同背,而且一边读,一边做手势呢!有朗读到朗诵,一气呵成,很有实效。)
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真棒!来,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课题,看看这次读课题,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第二次读课题: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这次读出了对民族小学的喜爱,有进步。)
师:“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同学们要上课啦!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呢。大家看看第三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讲的是同学们在上课的情景,然后用波浪线勾出来。
(生默读,勾画,有的同学用直线勾画,就要注意提醒他们挺清楚老师的要求。)
付茂辉:我勾的是“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齐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师:你的声音就很好听呢!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好听地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
师(故作神秘,压低声音):“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你能听懂什么?
唐莹:老师的声音变小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唐莹:因为窗外很安静,所以要这样来读。
师:那好,同学们,你们学着老师的样貌,来读读这一句话。
师生齐读: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
师:真美啊!就连小动物都来听同学们读课文呢,如果要让你来写一写教室外窗外安静的情景,你能写吗?
(生思考,看上去思维没有打开,没关系,有老师呢,老师做你们的开路先锋。)
师:如果要让我来写,我就说:“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小蜻蜓飞来停在我们的窗台上(师走到窗台前,用手势,用情境去引导学生),安静地听我们读课文呢!”你能说说你自己的想法吗?
付新航: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小麻雀飞到我们教室的窗台上,一动不动地听我们读课文。
师:哦,小麻雀都来啦!
喻佳诚: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小青蛙跳到我们的窗台上,一声不响地听我们读课文。
师:小青蛙也来啦!真搞笑!
师:那大家把你想到的安静的情景,写出来吧,就写在课文的插图旁边吧!
(生写,师巡视,有几个比较差的男孩子写不出来,注意辅导,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代替,也行的啊;写一个词语,也能够的啊,鼓励孩子,课堂小练笔在中年级尤为重要。)
钟敏: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小柳树绿绿的长辫子也不摇了。
师:还加了一个绿绿的,写得真美。
杨洋: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小蜜蜂也不嗡嗡嗡地叫了。
师:小蜜蜂也不叫了。不光是小蜜蜂,这时候,还跑来几只猴子呢!来,同学们读读课文的这句话:最搞笑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一百起。
(生读。)
师:多么神奇啊,民族小学里面还有猴子,真是太美啦!像我们这些地方,只能在动物园里看见猴子,但是民族小学的同学在学校就能看到猴子。如果我有时间,我必须要去民族小学看看。来,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最搞笑的是,跑来了。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生齐读,读出了好奇的味儿。)
师:“当,当当!当,当当!”下课啦,同学们要出来玩啦!他们会这么玩呢?来,我们一齐来读读。
生读: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师:这次,老师听懂了,老师听出了喜悦,而且声音又比刚才安静的时候,变大了,因为下课了,开始热闹起来了,就像你们下课出去玩一样。来,我们一齐再来读读。
师生齐读:下课了……。
师:同学们,这一段就写了上课孩子们读课文,窗外的安静,下课了孩子们在玩耍。只有读“窗外的安静”时,声音要变低一点,对吧,那好,我们完整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吧。
(生齐读,读出了本段一波三折的特点。)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多美的民族小学啊,我必须要到这所小学去看看,还要拍几张照片,还要放给你们看看。同学们,你们想吗?
生:想!
师:那好,我们就第三次读读课题吧!
生第三次读课题: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10.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篇十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二)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课文中就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古老的铜钟,凤尾竹的影子,使人感到钟声悠悠不绝,影子绵绵萦绕,这的确是一所令人难以忘怀的学校。
(三)学生分析
1.学生二年级下册通过《难忘的泼水节》,对我国多民族有所了解,为本文学习提供了一定基础。
2.问题是生字词的障碍和文化知识的不详尽。
3.学生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掌握生字词,满足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探知欲,教育学生民族团结友爱。
(四)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读写“坪坝、穿戴、、摇晃”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民族小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2.语言技能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及说话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及文化体会文章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体悟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重点】通过反复的阅读能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体会小学的美丽。【难点】通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
(五)教学策略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情境设置法
(六)教学用具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我国民族,服饰,特点等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PPT,几件少数民族头饰、衣服
二、课堂系统部分——,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人,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2.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教师随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坪坝(bà)绒(róng)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凤尾竹摇晃(huàng)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b.学生写字。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5.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6.板书设计
我们的民族小学
上学路上 成为好朋友
到学校了 文明礼貌 和睦相处
上课时 认真读书 民族团结 下课时 热闹欢乐
(四)课堂总结部分
1.布置读写生字词,优美段落的作业来达到对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2.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这所民族小学的人物和景色,来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五)课后作业部分
课下搜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下堂课我们进行交流。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1.第一课时完成了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初步分析。2.课时完成了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3.具体反思如下:
一、善于发现,激发兴趣
学生在家里呆了两个月,生活随意,注意力不集中,为了吸引学生,上课伊始,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谈发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一个接着一个的谈着自己的发现,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学习兴趣有了,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文本铺垫了基础。
二、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比如,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3个是形声字,“蝴、蝶、铜”,就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傣”读dǎi,不要读成tǎi;“昌”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āng;有些字的笔画较多,比如,“戴、舞”,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笔顺,避免写错。在指导书写方面,除了指导难写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握。在生字的学习中,我只重点和大家学习两个字“舞”和“戴”两个难字,其余的几乎略过不说.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而且书写特别认真,只是个别孩子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追求的,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三、以想促悟,悟中朗读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绘声绘色。”……
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
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今天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不够积极,我相信学生也会慢慢进入状态的!
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子们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羡慕。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课文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来说说他们上课的情景。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读得又整齐又动听。”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此外,我还把知识延伸到课外,在立足于课内,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把语文知识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来画画这所民族小学,同学们都兴趣高涨,动起手来了,画的是各有千秋。
11.关注细节处理 深入解读课文 篇十一
一、解读课文时不能忽视文章的文体
这里提到的“忽视文章的文体”,不是说老师在上课时不提及文体,而是说提也只是一笔带过,不要深入探究文体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比如,《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通篇描写的是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只是在文章结尾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流连于自然山水,鄙弃功名利禄,不汲汲于名利的感情。我们在上课时,通常把它当作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来解读,其实,对于这篇文章,我们不能忽视文体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书信中,把自己在饱览富春江奇异山水后的感受与体悟,与好友朱元思分享,抒发自己淡泊名利的情感和观念,所以,若是忽视了文体,就不能把握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那么,对文章的解读也就很难到位,很难深刻。
二、解读课文时不能忽视文章写作背景
有些课文,老师会自然而然地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解读,比如,《囚绿记》、《最后一课》。但是,有些课文读上去似乎不联系写作背景也解读得通,因此,有些时候,我们就忽视了对这些文章写作背景的把握,导致对文章的解读不全面、不深刻。
比如,《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从题目上看,就知道主要是写游览阿里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我们应该马上把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作者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来展现景美如画的阿里山风光的,由此,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作者对阿里山的热爱与赞美。如果文章只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不全面了,因为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作者应邀访问台湾期间游览阿里山。文章第一段便简略地介绍这一背景,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段写的是大陆学者喜欢台湾的歌,而台湾学者喜欢大陆的歌,由此,作者认为,两岸学者的心融会在一起了。深究一下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们互相喜欢对方的歌,心融会在一起呢?”顺着这个问题,学生理解到,这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通,有着共同的愿望: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早日统一。所以,作者在文中洋溢的思想感情,不仅是对阿里山景美如画的风光的赞美与热爱,还表达了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和炽热情感。其实,这种情感和愿望,从作者对神木的盛赞,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就可以看出。一个赋予神木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中华民族象征的作家,其爱国热情是溢于言表的。理解了这一层,作者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就能被读者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体会。
三、解读课文时不能忽视对词语的咀嚼
语言文字是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交流的媒介,教师要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章,就不能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潜心涵咏与咀嚼。“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课文中大量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字面上较易理解,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倪效思:《于细读中体味语文之美》,《人民教育》,2009年第6期)所以,我们要细心、细致地把关注的目光、心灵的触角连接到文本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比如,《阿里山纪行》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学生在美句赏析时,提到了这一句,但是大多把着眼点放在叠词的运用上,特别关注叠词放在句子最后起到的强调作用,不仅句式匀称,音节和谐,而且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出了青苔的状态和特征。学生的分析很到位,老师进而追问:“写作时,还要注意炼字炼词,同学们看看这句话中哪个词用的很传神,很有表现力呢?”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染”这个动词,老师又问:“如果我们把‘染’换成‘沾’或者是‘渗’,大家想一想,它们与‘染’相比,是不是更好些?为什么?”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说:“染字更好,它写出了青苔覆盖曲径幽路时的一种情态美,富有动感和生趣。”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这种精彩来源于老师有意识的点拨。这本身也体现出教师在课前对授课的精心准备,特别是对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的理解、拿捏很到位。所以,能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回答,巧妙指导他们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对词句的仔细揣摩、品味、感悟,加深对文字本身的理解,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解读课文时不能忽视标点符号作用
在解读文章时,我们对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字面上容易理解,一看就懂,所以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一带而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在最后几段中有这样几个句子:“‘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法兰西万岁!”,“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的破折号,感叹号值得琢磨,第一、二两个破折号表明,韩麦尔先生的声音断断续续,内心无比悲愤。第三个感叹号表明,韩麦尔先生面对残酷的现实,内心十分痛苦,其中包含着自己对民族的挚爱,对民族语言的深深眷恋。破折号的作用在于表达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表达祖国必胜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通过这几个标点,我们的眼前浮现出韩麦尔在宣布最后一课结束时内心无比痛苦的样子,有利于深刻理解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若让学生养成从细节入手解读文章的习惯,需要教师细读课文、熟悉文本、理解文本、吃透文本,对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作深入的钻研,避免浮光掠影式、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只有教师自己形成解读教材的真功夫,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游刃有余地展开课堂教学,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解读】推荐阅读: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12-15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0-17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11-18
小学语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优秀教案10-24
我们民族小学课件08-04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07-10
《我们成功了》课文教案12-25
解读傩文化之三:保护民族文化原生态08-22
志愿填报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解读11-20
课文《让我们当起双桨》教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