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的阅读答案

2024-10-19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共10篇)(共10篇)

1.浣溪沙的阅读答案 篇一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释】六幺:唐时琵琶曲名。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1)“绿杨楼外出秋千”一句中“出”字用得极妙,前人评价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0.(1)、答:“出”字既符合秋千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状,(1分)又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1分),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1分)

(2)、答:词的下片既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欢乐场面,(1分)又直抒胸臆,以“人生何处似樽前”作结,抒吐内心万事不如意的郁闷,(1分)既表达了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快乐(1分),又表达了词人人生短暂、失意伤怀的苦闷。(1分)

2.浣溪沙的阅读答案 篇二

一、1、B 2、A 3、C 4、玛雅人创造的文明涉及的领域多、水平高、成就大, 遍及的地域也广, 玛雅文明同古希腊人创造的欧洲文明一样, 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二、5、有三处伏笔“新婚不久”、“高级的音响特别显眼”、“只是对我笑着点点头”为下文哑妻怀孕、胎教以及这对夫妇听不到各种声音原来是聋哑人的情节作铺垫。6、以音响进行胎教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用小提琴培养儿子做生活强者。7、“心灵发出的悠扬乐音”是成功的喜悦感, 获得人们称赞的幸福感, 生活美满的快乐感。8、只要抓住聋哑夫妇身上表现出的是乐观、进取、坚强、慈爱的性格答,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三、9、B (视事:施政务) 10、A (A竟然/于是, B动词做, C坚决, D没有用来) 11、A ( (3) 不肯受官职, (5) 有意疏远宾客想退官, (2) (6) 表现了为官清谨, (1) (4) 表现了予民恩惠) 12、B (“百姓们都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错, “民称之不容口”是说“百姓对王志赞不绝口”) 13、 (1) 王志九岁时, 住在家乡的亲生母亲去世了, 他满脸愁容, 因哀伤过度而消瘦, 他的内外亲戚对此感到惊异。 (2) 王志怜悯那个寡妇的情义, 用自己的俸禄替她还债。 (3) 王志的门客曾经偷了他的车卖掉了, 王志知道这件事却不追问, 像当初那样对待那个盗车人。四、14、焉/焉/焉/焉/焉/知其恶/者/15、要想治理好家族, 关键就在于须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五、16、“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匆忙交替, 促引了“客路之人”的思乡之情;“日”与“春”象征了新生的美好事物, 并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的景物、时令蕴含一种旧去新来的自然理趣,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漂泊、思乡之情。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表现出了飘泊羁旅之情, 尾联的“乡书”、“归雁”传达的是思乡念亲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的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孤独乡思愁绪。18、此题的答案可以有三种:第一种:“倚”字更好。“倚”, 倚靠, 背依之义, “倚清秋”是说词人登上“西楼”清冷秋景相伴随。从整首词的词意看, “秋”一句双关, 既实指自然的秋天, 也暗示祖国山河破碎的萧条气象。“倚”字既展示了广阔的进令背景, 也抒写了词人对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感叹, 而“锁”字局限在“深院”之中, 较多表现的是词人失去帝位后的惆怅, 意境没“倚”高远。第二种:“锁”字更好。“锁”, 关住, 郁结之义。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后被宋幽禁在汴京一座深院中而写的。“锁”字语义丰富而含蓄, 一方面写出实景, 在词人眼中, 似乎所有的萧瑟的秋意都集中浓缩在寂寞的深院之中;另一方面表现了词人的心境, 万千愁绪凝聚在心, 无法排遣, 而“倚”字仅表现词人在清秋时节独倚西楼的情状, 重在景象的描写, 没“锁”字的意味深厚。第三种:若答两个字各有其妙, 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命题者提供)

3.阅读训练答案 篇三

(一)《可贵的沉默》选段

1.①沉默——热闹 ②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2.略

3.①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自己不好,而且心里产生了回报父母的爱的朦胧意识。

②沉默前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自己的生日父母如何给自己过;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如何给父母过生日。

(二)伟大的母爱

1.liánɡ jiànɡ

2.呼呼 温暖

甜蜜 伟大

3.母爱,是那么伟大。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生命

(一)《触摸春天》文段选读

1. jìnɡ chànɡ bàn qiāo

2.展开 阻碍 误差

3.歪歪扭扭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乐乐呵呵

4.竟然 奇迹 神奇 扑腾 惊讶 完全

5.略

(二)大墙下的小花苗

1. 温暖——(寒冷) 难过——(高兴)

2. ①6 3

②又瘦又小很难过;力量;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真勇敢

3. 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我真高兴。我明白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阅读主题:经典故事

(一)《草船借箭》选段

1.léi yǐn xiànɡ

dànɡ lè diào

2.近义词:嘱咐——吩咐 叫喊——呐喊

反义词:逆水——顺风顺水 远离——逼近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或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二)《高明的琴师》

1.:“。,,。”

2.②清楚 ③有耐心地

3.①春秋 成连 《高山流水》

②一望无际的大海 高耸入云的山峰。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 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

③大海

六年级阅读主题:大发明家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段

1.但 尽管 却

2.写出近义词:

偶然——偶尔 幽暗——昏暗

分析——辨析 疲劳——疲惫

3.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4.①× ②× ③√

5.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6.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探究精神。

(二)《发明家富尔顿》

1.费力──(费劲)

合适──(适宜)

盘算──(打算)

2.①(√) ②(×)

3.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都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 懂得、领会

4.《浣溪沙》阅读答案 篇四

姜 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6分)

答:

参考答案:

1.(5分)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2分)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1分)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分)

5.浣溪沙李清照阅读答案 篇五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反映贵族女子的伤春情态。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

【原文】

浣溪沙

李清照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①掩流苏。通犀②还解辟寒无?

【注释】:

①朱樱斗帐:指绣有樱花的方顶小帐。③通犀:《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交趾国进贡犀(xi)牛角一只,色黄似金,置于殿中,有暖气袭人,名曰辟寒犀。这里指犀角梳。

【阅读训练】:

(1)上片景物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分 )

(2)请赏析结尾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⑴上片写晚风料峭,梅残花谢,淡云笼罩,月色疏落,突出了迷蒙凄凉的景色特点,(3分)衬托了词人内心的伤感寂寥之情。(2分)

⑵(4分)尾句作者巧用典故,呼应首句,借询问犀角梳能否为自己驱寒,委婉地写出了身心俱寒难以成眠的情状,(3分)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难以排遣的孤独、凄凉之感。(2分)

【赏析】: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反映贵族女子的伤春情态。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全词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女主人公孤寂的心情;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风格清丽,富有诗的意境。

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唐调”论之。

词的起句,开门见山,点明伤春的题旨。《诗经·国风·卫风·伯兮》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同这里的“髻子伤春懒更梳”说的是一个意思。其时词人盖结錞未久,丈夫赵明诚负笈出游,丢下她空房独,寂寞无聊,以至连头发也懒得梳理。

此词自第二句起至结句止,基本上遵循了写景宜显、写情宜隐这一创作原则。“晚风庭院落梅初”,是从近处落笔,点时间,写环境,寓感情。“落梅初”,既梅花开始飘落。深沉庭院,晚风料峭,梅残花落,境极凄凉,一种伤春情绪,已在环境的渲染中流露出来。“淡云”一句被誉为“清丽之句”(见陈廷焯《云韶集》)。词笔引向远方,写词人仰视天空,只见月亮从云缝中时出时没,洒下稀疏的月色。“来往”二字,状云气之飘浮,极为真切。“疏疏”二字为叠字,富于音韵之美,用以表现云缝中忽隐忽显的月光,也恰到好处。

过片对仗工整,写室内之景。词人也许在庭院中立了多时,愁绪无法排遣,只得回到室内,而眼中所见,仍是凄清之境。“玉鸭熏炉闲瑞脑”,瑞脑香在宝鸭熏炉内燃尽而消歇了,故曰“闲”。词人在《醉花阴》中也写过“瑞脑消金兽。”这个“闲”字比“消”字用得好,因为它表现了室内的闲静气氛。此字看似寻常,却是从追琢中得来。词人冷漠的心情,本是隐藏在景物中,然而通过“闲”字这个小小窗口,便悄悄透露出来。“朱樱斗帐”,是指绣有樱桃花或樱桃果串的方顶小帐。红樱斗帐为流苏所掩,其境亦十分静谧。

词的结句“通犀还解辟寒无”,辞意极为婉转,怨而不怒,符合中国古典美学”温柔敦厚”的要求,也显示了这位受到良好教养的大家闺秀的独特个性。“通犀”,即通天犀,是一种名贵的犀(xi)牛角,远方列为贡品。据《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说,开元二年冬至日,交趾国进贡犀(xi)牛角一只,色黄似金,置于殿中,有暖气袭人,名曰辟寒犀。此处指一种首饰,当是犀梳或犀簪,尤以犀梳为近。结句如神龙掉尾,回应首句。词人因梳头而想到犀梳,因犀梳而想到辟寒。所谓“辟寒”,当指消除心境之凄冷。词人由于在晚风庭院中立了许久,回到室内又见香断床空,不免感到身心寒怯。此句,反映了她对正常爱情生活的追求。

古代部分名人评价李清照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萍洲可谈》卷中)

宋代·胡仔: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小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此语甚新。又《九日》词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

元代·杨维祯: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东维子集》卷七)

明代·杨慎: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子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词品》卷二)

明代·陈霆:闻之前辈,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故形之篇章,往往多怨恨之句,世因题其稿曰《断肠集》。大抵佳人命薄,自古而然,断肠独斯人哉!古妇人之能词章者,如李易安、孙夫人辈,皆有集行世。淑真继其后,所谓代不乏贤。(《诸山堂词话》卷二)

明代·王世贞:《花间》以小语致巧,《世说》靡也;《草堂》以丽字则妍,六朝婾也。即词号称诗余,然而诗人不为也。何者?其婉娈而近情也,足以移情而夺嗜;其柔靡而近俗也,诗啴缓而就之,而不知其下也。之诗而词,非词也;之词而诗,非诗也。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温、韦艳而促,黄九精而险,长公丽而壮,幼安辨而奇。又其次也,词之变体也。词兴而乐府亡矣,曲兴而词亡矣。非乐府与词之亡,其调亡也。(《弇州山人词评》)

明代·毛晋:《草堂诗余》若干卷,向未艳惊人目。每秘一册,便称词林大观,不知抹倒几许骚人。即如次仲、几叔辈,不乏“宠柳娇花”、“燕航莺吭”等语,何愧大晟上座耶?《草堂集》竟不载一篇,真堪太息。余随得本之先后,次第付梨,凡经商纬羽之士,幸兼撷焉。秋分日,湖南毛晋识。(汲古阁本《宋六十名家词》)

清代·刘体仁:周美成不止不能作情语,其体雅正,无旁见侧出之妙。柳七最尖颖,时有俳狎,故子瞻以是呵少游。若山谷亦不免,如“我不合太撋就”类。下此则蒜酪体也。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绎》)

清代·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

清代·尤侗:松陵周勒山所选《女子绝妙好词》,既已搴芳采华,亦复阐幽索隐,当使《花草》承尘、《兰荃》让畔者矣。松陵素称《玉台》文薮。而叶小鸯之《返生香》,仙姿独秀,虽使《漱玉》再生,犹当北面,何论余子!(《女子绝妙好词选》)

6.阅读训练答案 篇六

含羞草

1.张开 绽放 高大 弯 细 重

2.样子 有趣 花和果实

3.高度 茎 分枝 叶柄 叶子 像小树 ①

4.② ④

5.①含羞草开出了花朵。 ②花谢了。

大王莲

1.略

2.mú sì zài shì diàn xùn

3.花 叶子 果实 数字

4.② ④

5.王莲的花头一天晚上开的是白色,第二天傍晚重新开放时是淡红或深红的。

6.①

7.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北京和广州都栽种了王莲。北京要安排暖房给王莲居住,因为王莲是一种热带植物,而北京的春秋冬季的温度是不适应王莲生长的。

四年级阅读主题:先贤故事

推敲

1.①月光明亮,洁白。②反复思考,揣摩。

2.《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推 敲

3.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骑在驴子身上比比画画。

4.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自己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所以韩愈说“还是用敲好”。

5.他为斟酌诗里“推”和“敲”二字,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惹得街上行人都觉得好笑,并且竟然闯进了当官的韩愈的仪仗队,受到差人的训斥。

“笔记迷”——果戈理

1.liǎo mù

2.①嗜好②邀请③弥补

3.这篇文章是抓住了果戈理爱记笔记的特点写的。

4.因为笔记本里记载着他读过的警句和心得、听到的奇闻轶事、看到的乡俗和人情。他写小说,常得益于笔记。笔记弥补了他创作时的缺陷。

5.应该用赞叹的口气来读。

五年级阅读主题:生活启示

古井

1.绝 相 意 陶 发 启

2.①60岁(10岁为一旬)

②占地非常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井水 古井 比喻

④身体极单薄 夸张

3.全文共7小节。第1节为第1段,第2节为第2段,第3、4、5节为第3段,第6、7节为第4段。

4.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边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5.我认为应该做一个“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人。

冰雪

1.不是 而是 哪怕或只是 就

2.渗透 侵蚀 崩溃

3.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大。从上文中的“膨胀”一词可以看出来。

4.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六年级阅读主题:艺术表现

1.踏花归来马蹄香

2.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后,由于踏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儿,使马蹄也变香了。

3.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的地方踏过,马蹄上沾有香气。

4.B

我和妈妈比语言

1. : 。 ,

2.第1节。末尾1节各为1段,中间部分为第2段。

第1段:妈妈是只读到二年级的农村妇女,“我”自以为语言一定比妈妈好。

第2段:好几次,“我”觉得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的话说得好,可妈妈一说总比“我”生动、形象、风趣得多,使“我”自愧不如。

第3段:老师告诉“我”,农民的语言是来自生活的口语,最有活力、最简洁。

3.三次在特定的环境中和妈妈比语言的内容是详写的,介绍自己和妈妈的文化程度、写老师告诉我道理等内容是略写的。

4.①“嗯,一个个昂头翘首。”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②“这个人啊,懒得成神了。他可以坐在牌桌上打个通宵,可是要他洗锅抹碗呀,你就是用锥子戳他的屁股,他都不动一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7.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篇七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问题】

10.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这从“▲”一词可以看出。(2分)

11.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0.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对即可。

11.《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8.浣溪沙的阅读答案 篇八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9.《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篇九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是北宋初期的重要作家,擅长诗词,尤以写词著名。他很讲究词的意境,其词语言凝炼自然,风格含蓄婉丽。

一般传诵的古典诗词往往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整个作品不错,而且不乏名句;一是整个作品很难说怎么好,但它的某几句写得不平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浣溪沙》便属于这后一种情况。它之所以成为名篇,主要就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作者自己也喜欢这两句,还一字不改地把这两句写入一首赠人的七律中。

这首写伤春的词,由于写出了惜春的内容和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所以在五代宋初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显得颇有新意。

词的上片写有一年暮春,作者在花园里一边喝酒,一边轻轻地吟诵着自己新写的词。忽然,触景生情,他回忆起去年的生活来。那时天气不也和现在一样吗?不也在这亭台上登高远望吗?转眼之间,一年就过去了,而眼前的一轮红日又正向西边山头坠落。他也许想起了古代关于太阳运行的一些古老传说,想起了“羲和(驾驭太阳车的神)鞭白日”的景象,时光在不停地流逝啊。作者的本意是要说光阴还在继续地流逝,但他却不这样说,而用一句问话“夕阳西下几时回”来表现他极为复杂的心情,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写法,这就使作品显得有曲折了。

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写在暮色苍茫中,树上开得很繁盛的春花一朵又一朵被风吹落,这在他的心上引起了一阵颤动。他从美好的花儿想到了人生岁月。他因惜花而產生的无可奈何的感慨,实际上包含着这样更深一层的意思,“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借不同的生活感受,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深刻更具体了。

他本来感到怅惘了,忽然一双燕子从眼前飞回窠去,于是他想起了去年的情景。他觉得这对从南方飞来的燕子似乎就是去年天冷时从这儿飞走的。燕子是候鸟,它们往往在人家的厅堂内筑巢,呢喃的叫声像儿女对语,这些都能给人以亲切之感,所以作者说好像认识它们。它们归来了,正好说明旧的一年过去了,而新的一年也必然要过去。“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香径”指花间小路。这首词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它写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这种情调代表了晏词的基本倾向。晏殊在宋仁宗时曾做过宰相,后来虽然一度降职调任地方官,受过一点挫折,但总的来说,一生高官厚禄,过的是优裕闲适的生活。叶梦得说他没有一天不设宴饮酒。他自己在另一首《浣溪沙》里也说“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无端的离别容易使人悲伤愁苦,莫要推辞经常举行的宴会)”,这便是他的词情调低沉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这也是他的局限性。

10.浣溪沙晏殊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篇十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字词解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创作背景: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个人资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相关推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上一篇:观看《士兵突击》电视剧个人观后感下一篇:参观省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