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2024-07-04

普通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精选9篇)

1.普通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篇一

《地质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学院:园林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姓名:毛荣兵学号:20110552043

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胡慧蓉

一、实习时间: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二、实习工具:地质罗盘仪、地质锤

三、实习目的:

1、通过本次实习,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能够判断出岩层的走向级及倾斜方位角;

2、了解卡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及原因,通过实地考察分析该卡斯特地貌演变的年代;

3、对温泉镇的地质地貌进行观测、分析,了解温泉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4、了解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我们具备相对完整的知识;

5、通过对各种地貌特征的观察,能作出基本解释和合理推算;

6、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和实际地质考察能力,巩固了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

四、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昆明市安宁县温泉镇

2、实习概况:

1】早8:00 我们在学校集合,本专业全体学生共分成10个组,每组选取一名组长,之后集体乘车向目的地出发;

2】9:30 到达第一实习点,观测褶皱断层和岩层背向性;

3】10:30 到达第二实习点,观测了“金色螳川”,了解卡斯特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历史;

4】13:00 到底第三实习点,观测河蚀洞和“天下第一汤”——温泉; 5】14:00 来到本次实习的最后一个实习点,了解河漫滩的演变过程及形成改地貌的原因;

6】15:00 集体乘车返回校。

五、实习的内容:

1、在第一观测点了解了该处岩石的主要类型:粉砂岩和泥岩。

在老师的详细解说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仪,还学会了如何测定岩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和岩层的倾角。通过老师对岩层倾斜对建筑及修筑公路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前必须对该地的岩层走向、倾向以及倾角做较为准确的测定,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此我深受感触。

2、在第二实习点,我看到了摩崖石刻洞,在此老师首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将我们所看到的都加以解释,该洞穴形成的年代及其形成该洞穴景观的天然条件。通过观察不同岩石的颜色可以判断该岩石所含的元素,通过老师讲解可以判断该岩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镁,通过岩石表面的颜色确定该岩石富含的金属矿物质。通过该洞穴的外貌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带水流条件,由于水流较大,不能形成完美的钟乳石。

3、在第三实习点——“天下第一汤”,到达这里我们四周看了看,但不能了解该温泉形成的条件。对此老师一样给我们做了充分的解说,由此再看温泉,则 有另一番滋味,对此我深表感叹,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学术体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功效。同时我也了解到形成该温泉的地热条件。

4、在第四个实习点,我们来到河边,沿途的美景让我们一饱眼福,长时间呆在学校对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原来这到处是美景,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观。到此主要是了解河漫滩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在老师的讲说下,让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充分了解了河漫滩的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六、实习的收获及感悟

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一下许多我们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了解了云南特有的卡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了解了形成云南温泉的地热条件以及温泉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认知了该地区的河谷地貌特征,即云南河流的特征;

·野外考察使我对地质地貌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在本次实习中我深受启发:

·我们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我们探究的能力及野外考察的能力; ·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体会它的奥妙。

七、参考书籍:

《地质思维科学与实践》刘震 等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版 《岩石学》南京地质学校 等地质出版社1980版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黄汲清 等科学出版社1980版

《中国区域地质》魏书章地质出版社1985版

2.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篇二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学院

2014013406 牛金梦 目录:

一、绪论

·兴城地理、地质概况

·秦皇岛地理、地质概况

二、地层

·兴城存在地层

·秦皇岛存在地层

三、岩浆岩

·岩石种类

·节理

四、构造现象

·背斜、向斜

·断层、断层三角面

五、地貌现象

·河流地貌

·海岸地貌

·岩溶地貌

·坡地地貌

·构造地貌

六、小结

一、绪论

·兴城地理概况

1.1 地理位置

兴城,原名宁远州。辽宁省葫芦岛市辖区,位于辽宁省西南部,丘陵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6′至120°50′,北纬40°16′至40°50′之间,总面积 2417平方公里。1.2地形地貌 :

兴城境内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为松岭山脉延续分布丘陵地带。最高山峰黄顶山海拔701.8米,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海滨平原。1.3气候特点:

兴城地处于北温带亚温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8.7℃。一月平均气温-8.8℃,最低气温-24.2℃,七月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38.2℃。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雨热同季,无霜期175天左右。1.4 人口分布:

经2010年统计,兴城总人口约56万,为多民族聚居地。有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17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最多,占全市总人口的52%。

·秦皇岛地理概况 1.5 地理位置:

万里长城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而“龙头”入海处,就是秦皇岛。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北接辽宁省绥中县,西北临河北省承德市,西靠唐山市的滦县、迁安,南临渤海。西南距石家庄483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距天津22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9°24′~ 40°37′,东经118°33′~ 119°51′。总面积约为7812.4平方千米。

1.6 地形地貌:

秦皇岛地形趋势是西北高、西南低,从而形成山地、丘陵、平原、浅海等四个地带,呈梯形分布。整个山地属燕山山脉东段,以东西走向为主。丘陵主要分为山间丘陵、山前丘陵和蚀余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之间。其中山前丘陵是境内丘陵主体,其分布不连续且面积较小。平原连成片、少有起伏,北高南低少有倾斜,广阔而平坦。全市共有3个大盆地,其中柳江盆地位于抚宁县东部,地层齐全,是现代地质学的发祥地之一,并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学野外实习基地。

1.7 气候特点:

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为10.1摄氏度。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年将水量的70%.二、地层

·兴城存在地层

兴城出露的地层为典型的华北地层。发育较为齐全。由老到新包括:太古宙岩石单元,中、新元古界地层,2.1 太古宙片麻状花岗岩

华北地台基底岩性整体以块状花岗岩为主,在兴城市到南部绥中一带大面积分布,称为太古宇绥中花岗岩(Ar3Sy),即为似斑状花岗岩。其风化面与新鲜面均为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其中石英含量约为50%,长石含量约为50%。野外表象为深成岩侵入体,部分被伟晶岩与细晶岩等岩脉穿切。

太古宇的绥中花岗岩在兴城地区实习路线中在首山、夹山、台里海滨、龙回头路线中均有出露。

2.2

中、新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

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为大陆板块(地台)槽环境。发育一套地台型海相碎屑岩、富镁碳酸盐岩及粘土岩。其中蓟县地区最为典型,该套地层划分为三个系十二个组。自下而上分别为长城系(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蓟县系(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以及青白口系(下马岭组、长龙山组、景儿峪组)。

一、元古界

A.长城系(Ch)a.常州沟组(Chc):本组俗称“常州沟砂岩”或“长城石英岩”。在首山、夹山地区有较好的出露。该组与太古宙片麻岩由于吕梁运动呈角度不整合,为沉积接触。界面产状为57<43。其上存在明显的灰褐色古风化壳,凹凸不平,且岩石破裂严重。其主要特征呈大型交错层理发育。在首山地区可见明显的沉积旋回。

b.串岭沟组(Chch):本组俗称“串岭沟页岩”。本组主要为浅海相潮间带沉积。区域上本组底部常形成铁矿。其中发育的红色铁矿(宣龙式铁矿)是与常州沟组明显的分层标志。c.团山子组(Cht.):泥岩、页岩、泥质灰岩较为常见。上部以叠层石为主,常见的有卷心菜叠层石、层状叠层石、柱状叠层石。中部以石英砂岩为主。

d.大红峪组(Chd):下部以灰白色厚层的石英砂质砾岩,磨圆度差,局部见有灰黑色页岩和褐灰色白云质灰岩砾石。与下层不整合接触。

B.蓟县系(Pt2Jx)

a.杨庄组(Jxy):俗称 “杨庄页岩”。仅在白庙子路线中见到。由于构造运动,产生多个褶皱,因此产状不断变化。并且由于滦县运动,其与下伏高于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杨庄组在蓟县地区具有特殊的红色、红白相间色,属泻湖相蒸发盐建造。相较于蓟县地区,兴城地区的杨庄组不具有典型的红色层。

b.雾迷山组(Jxw):仅在实习路线中的上长茂地区见到。主要岩性为燧石条带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硅质胶结。层面产状为335<47。硬度较大且风化面与新鲜面均为灰黑色。

c.因在实习路线中未见明显的铁岭组(Jxt)、洪水庄组(Jxh)等地层,在此不做明细介绍。

C.青白口系(Pt3Qn):见于实习路线中的上长茂。a.下马岭组(Qnx):俗称“下马岭页岩”。在实习路线中未见明显出露。b.长龙山组(Qnc):见于上长茂地区,该地区中,该组与下伏雾迷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为底砾岩,风化面为黄褐色,新鲜面为青灰色。碎屑结构、块状构造,硬度大。定名为长石石英砂岩。

c.景儿峪组(Qnj):见于上长茂,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黑色,中薄层,层理构造。层面产状为320<46.二、古生界(Pz)

A. 寒武系

a.府君山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地区且出露较全。岩石标志明显。属于浅海相沉积。

b.馒头组:分布与府君山组一致。岩性以鲜红色泥岩为主,往上过度粉砾质页岩夹白云质灰岩透镜体。与其下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分界标志为底部含角砾状薄层泥岩。本组属于旱气候条件下浅海相与泻湖相沉积。

c.毛庄组:暗紫色,紫色云母页岩为主夹灰岩、泥质灰岩,夹少量透镜体。d.徐庄组:为浅海相泥质、碳酸盐沉积,以黄绿色页岩、粉砂岩和鲕状灰岩互层为主。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 e.张夏组: 曾称“张夏泥灰岩”,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灰色的鲕状灰岩(鱼籽),块状构造。在张夏组所在地层,我们看到了藻硅岩以及几亿年前的化石。与下伏徐庄组呈整合接触。

f.崮山组: 以泥质条带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夹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及页岩,颗粒较细。与上覆长山组和下伏张夏组呈整合接触。

g.长山组:灰岩、页岩、细砂岩与竹叶状灰岩。与下伏崮山组呈整合接触 h.凤山组:曾称凤山层。为浅海相沉积,泥灰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是长山组向凤山组的过渡。

i.冶里组:灰绿色薄层灰岩夹黄绿色、灰黑色页岩,泥晶灰岩,泥质含量多,陆源物质来源多,能滑动的是方解石,在底部;碎屑辉石破碎更剧烈

三、中生界(Mz)

a.北票组:在本区分布面积广,主要在中部区。分界标志为被北票组的底砾岩。属于湖泊、河流及沼泽相的沉积环境。

b.兰旗组:在上庄陀、傍水处出露较好。与北票组等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

主要分布在大石河,且分布广泛。该处砾石砂岩具有高度分选与磨圆,并见有下部河床相与上部河漫滩相的二元沉积结构。是典型的河流作用的产物。

三、岩浆岩

3.1 深成岩 花岗岩:

夹山线路:如图3.3—1所示:表面为紫灰色,浅色矿物组成包括钾长石、石英,暗色矿物组成为角闪石、黑云母。两种矿物都是斑晶,其中钾长石斑 晶较大。

(图3.3—1)钓鱼台线路:斑状二长花岗岩被呈细脉状的二长花岗岩切穿。如图(3.3—2)所示:

(图3.3—2)

此处花岗岩中含大量花岗岩捕俘体(浅色岩石即正长岩形成时将深色岩石即闪长岩捕获后冷凝形成,故浅老深新,下老上新).并随处可见大量花岗岩岩脉。张岩子线路:出露于张岩子村附近。岩石颜色多为肉红色或灰白色。

闪长岩:钓鱼台线路,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有透镜状的石英闪长岩捕俘体。主要矿物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多为快粒结构,为灰色和灰绿色。

正长岩:钓鱼台线路:主要矿物钾长石及角闪石、黑云母等,颜色浅淡,一般为肉红色、灰黄色和灰白色。组成矿物与酸性侵入岩相似,但暗色矿物含量有所增加,石英含量减少。多处正长岩穿切二长花岗岩。

3.2 浅成岩

辉绿岩:如图(3.3—1),辉绿岩多呈岩墙、岩床、岩脉分布在潮水峪等地。侵入于前中生代沉积岩或变质岩中。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为细粒或灰绿结构。此外,辉绿岩在龙回头和钓鱼台线路中也很常见:

(图3.2—1)龙回头线路:辉绿岩岩脉,表层可见暗色矿物被侵蚀之后残留的褐色铁质物,多为细粒到中粒结构。有较大的斜长石斑晶。呈板状或柱状,并穿切多处砾岩。

钓鱼台线路:起点和终点可见辉绿岩岩脉。并在起点处可见其穿切了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伟晶岩:钓鱼台线路。西礁海蚀崖下部可见正长石穿切石英、长石,脉状伟晶岩穿切正长石。其中钾长石斑晶较大,沿垂直节理侵入。

花岗斑岩:沙锅店线路:主要分布在沙锅店东山、蟠桃峪等地。呈岩墙、岩株状产出。

细晶岩:钓鱼台线路:可见花岗细晶岩岩脉分布很广。细晶岩是具有细粒结构的浅色岩脉。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钾长石,冷却时间长,具他形、半自形等结构。岩石颜色较浅,颗粒较小,多在花岗岩边缘部分呈岩脉产出。

闪长玢岩:具有明显的斑结构,基粒为细粒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颜色多为灰和灰绿色。常以岩床为其边缘相。

夹山线路:岩脉,基粒为细粒。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颜色多为灰和灰绿色

张岩子—东部落线路:闪长玢岩的岩床。府君山组:斑晶主要是斜长石,角闪

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见球粒结构和流线结构

潮水峪线路:三条闪长玢岩的岩脉,在沟里花岗岩和闪长玢岩相互交错。斑晶主要为斜长石,有时角闪石较多,有的基质中含有少量。

四、构造现象

·向斜背斜

柳江盆地向斜,南北方向延伸不对称甚至局部倒转的向斜,西翼产状陡峻且发生倒转,依次经过马家沟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兰旗组。而东翼产状平缓稳定。且在西翼多断层出现,可见西翼构造运动较东翼频繁。

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向斜背斜相间分布且相互挤压。.(图4.4—1)

·断层与断层三角面

在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中发现存在断层角砾岩,且分布分散,不同等级粒度混杂堆积。证明该地曾有断层活动。

东部落商店处发现远处山梁截面为断层三角面。如图4.4—2所示。

(图4.4—2)

五、地貌现象

·河流地貌(大石河路线):

在大石河的上游河床和河漫滩处发现存在直径大于1米的砾石,且砾石的分选和磨圆度都很高。这些砾石大多来源于两岸的山系。以花岗斑岩为主,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柱状节理非常发育。顺河流走下去,岩石粒径逐渐变小,河床相沉积物由砾变成砂。

在大石河中部发现离堆山的存在,通过对离堆山与两岸岩性以及岩层产状的观察,发现这是由于河流的截弯取直造成的。在小傍水处发现河流阶地,并通过远程观察、实地走访证实共有五级阶地存在。一级、二级阶地皆为堆积阶地,三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四级、五级阶地皆为侵蚀阶地。阶地由下至上高度依次增大,但相对高度依旧较为平缓。·海岸地貌(龙回头路线):

依次发现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以及海蚀阶地的存在。该处仍然发现逆断层的存在,且中间盘对于两侧岩体来说都是上盘。岩石层理发育,依次发现水平层理、斜层理以及波状层理(如下图),这是海水作用过的证据。海蚀阶地上的岩石由于潮涨潮落对其的作用导致其表面凹凸不平。

(图5.5—1)(图5.5—2)

·岩溶地貌(潮水峪—沙锅店路线):

构成岩溶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在流水作用下发生溶蚀,形成溶沟和落水洞。该处岩溶地貌发育不全面,并没有典型的地下河以及溶蚀洼地的出现。

(图5.5—3)·坡地地貌(崩塌—张岩子路线),在蟠桃峪发现滑坡体的存在。这是由于重力作用大于其所受的摩擦力,导致岩石受到沿斜坡向下的分力,从而发生位移。斜坡上部较陡,岩石以花岗岩为主,而下部较缓,斜坡是由于上部岩石崩塌散落堆积造成的。之所以判断为该地貌过程,理由如下:

1、物质来源:此处虽地处河谷但属于河流上游不存在明显的河流作用,且岩石分选、磨圆度都较差。

2、岩性:通过对上下两部分岩石岩性的观察发现,此儿处岩石为同一种岩石种类。

·构造地貌(单斜地貌)

之前提到过的路线中存在褶皱、断层以及各种背斜向斜都属于该地貌类型。在此不再细细说明。

而在张岩子—东部落路线中,发现单斜地貌,即不是很常见的单面山。如图5.5—4:

(图5.5—4)沉积地层往同一方向倾斜,该地形断面坡度大,层面坡度小。两坡不对称,为典型的单面山。

六、小结

充实而精彩的实习生活已然结束,虽然在这过程中有劳累、有疲惫,但在这十几天的集体生活中,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值得回忆的是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这也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段精彩的旅程。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之路中,这段经历是值得支撑我们跋山涉水并走过艰难岁月的支柱与慰藉。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这样的野外实习机会,让我们能够更深地感悟知识,学得道理,体验生活,体会人生。

附图(报告后面): 兴城地区白庙子路线从第一个点到断层发现处剖面图(素描),方位标注。

潮水峪,(岩脉穿切)

3.衡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篇三

衡山地处湘江中游,北起福田镇,南至樟木市,东起南岳镇,西至界牌,面积约为342平方公里,自隋文帝起,衡山被誉为天下南岳。它素有“五岳独秀”之美称。衡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发育我国南方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1.南岳地质概况

衡山初起于侏罗纪,几起几落,最后形成于第三纪末,与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都有关系。燕山运动前后形成燕山期南岳二长花岗岩体和白云峰二云母花岗岩体,由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侏罗纪之前的地层大受扰乱,地面隆起,成为衡山地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衡山既受伟大构造带和新华夏系的影响,又与古生代和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相联系。

早在古生代时期,南岭就有规模不等的冲断层形成和挤压褶皱出现,称南岭纬向构造带,对衡山的形成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而后来的衡山则是湖南山字形构造的脊柱。中生代特别是侏罗白垩纪,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强烈的燕山运动使亚欧大陆自北向南推动,在太平洋底壳的阻挡下产生强大的力矩,发生不均衡的扭动并形成多字型构造的隆起和拗陷,即新华夏系构造,衡山花岗岩很可能在此时火山、岩浆和构造运动十分强烈的情况下侵入。白垩纪初期,衡山地穹在衡阳盆地北缘迅速上隆,与衡阳盆地边界沉积同时断裂,开始在衡山地穹南端神皇山一带出现北西—南东方向断层后,南岳衡山地穹东面从现在的衡山县城至樟木市乡一线相对下陷。到白垩纪晚期,南岳地穹西部也相对下陷,地穹相对更为突出,大批风化侵蚀物向东、南、西三个方向排泄。至第三纪初,南岳山上所覆地层几乎无存,花岗岩体露出地面,巨大的穹隆成为准平原。其后地盘又稍有下降,成为一个大内陆湖,第三纪红色岩系便沉积于此。

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南岳花岗岩体与红色岩系同时升起,同时南岳花岗岩体发生大量断层,其中南岳镇大断层使南岳花岗岩体分为东西两大块,西块上冲成今日南岳,第三纪颇为疏松的红色岩系也在此过程中被剥落侵刨。第四纪以来,南岳山体仍在不断上升,其山势更加雄伟,南岳花岗岩体在亚热带气候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形成厚层花岗岩红色风化壳。

南岳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岩体东北部为第一次侵入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岩体西南部为第二次侵入的白石蜂二云母花岗岩。现在的衡山是以一大块花岗岩石为基础,华严湖和天柱峰等地由于地层沉积遭到冲刷和剧烈剥蚀,花岗岩有较大面积出露。岩内穿插有伟晶花岗岩,石英岩脉很多,宽窄变化较大,这些岩脉会加速花岗岩风化。花岗岩风化使基岩上覆红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包围在花岗岩外围的岩石包括志留奥陶纪紫色页岩和砾状石英岩、泥盆纪砂岩和页岩以及第三纪红色砂岩和页岩。就性质而言,砾状石英岩最硬,紫色页岩最软,在同期岩层上表现为不同的地形,再加上水、风、热的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现代衡山的奇特景观。

2.花岗岩地貌特征

2.1 地貌类型多样,景观丰富

2.2 发育典型的群峰——条形岭脊花岗岩地貌

南岳衡山发育着典型的群峰——条形岭脊花岗岩地貌,具有两个特征:①花岗岩山峰密集成群②条形岭脊突出。南岳衡山的众多山峰,大多沿条形岭脊分布,具有一定的走向。例如,主脊线上分布有紫盖峰、祝融峰、天柱峰、祥光峰、观音峰、石廪峰、佝嵝峰等气势雄伟的山峰。

2.3 明显的阶梯状地貌

南岳衡山自上而下可分为4级阶梯,在主脊线以东的前山特别明显。

南岳以断裂作用和间歇性升降运动为主,从现代地貌上看,南岳以各主峰山脊线为主体,中高周低,自上而下可分四级阶梯,分别代表四个不同地质时期所残留下来的侵蚀剥夷面,暗示着南岳有四次相对快速的上升期和四次相对静止的稳定期。

由于河流侵蚀的下切作用,在第二和第三级阶梯的平行山脊之间的山谷地带多形成肚大口小的山窝瓶状宽谷带。由第二级夷平面下切而成的方广寺、广济寺、九鸡洞、罗汉台以及半云庵等宽谷地貌,其高度与第三级阶梯相当。由第三级夷平面下切而成的华严湖、白龙潭、四方台、镇岳林、严渡以及拜殿等宽谷地貌,其高度与第四级阶梯相当。

南岳山体东西两侧均为大断层,山体上升为垒形,垒块内断层地貌发育形成平行山脊、三角面山、V形河谷、扇状缺口以及悬口等地貌。南岳各断层岩面上的顺向河都具有狭长的V形河谷,前山河床笔直,后山多成之字,坡度陡峻,河谷内无泛滥平原。东侧断层面上有扇形缺口,大止观桥、黄庭观、驾鹤亭和朱晓桥等处的扇状缺口之间还有类似的方肩存在。

2.4 断层构造地貌明显

衡山断层构造地貌十分发育,首先表现在衡山垒形中山地貌和阶梯状地貌。东西两侧受区域性大

断裂控制,山体隆起形成垒形中山地貌;主脊线两侧多条叠瓦式排列的北东向断层,是阶梯状地貌形

成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衡山悬谷很多,可以说在每两级阶梯的转折处都有悬谷存在,有水流者形成跌水、瀑布,最典型为后山仙岩悬谷,直立高达200 m以上

2.5 水蚀、崩积及石蛋景观富有特色

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营力作用下,衡山的沟谷或溪流河床上普遍发育着富有特色的水

蚀地貌,其形态主要有石槽、石脊、石臼、石盆、石潭等。

3.影响因素

3.1地壳运动

南岳衡山的古地貌,初起于侏罗纪,最后形成于新近纪末,先后受到了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衡山地貌的形成,由侏罗纪燕山运动奠定古地貌轮廓和骨架,然后经历了燕山早期岩浆侵入活动——地壳隆起成为穹隆山地——上覆地层遭受剥蚀,花岗岩出露成为准平原——地壳下降成为大内陆湖——红色岩系沉积——地壳间歇性抬升及断裂构造、侵蚀剥蚀——今日衡山地貌等演化过程。此外,南岳衡山具有典型的阶梯状地貌,其四级阶梯暗示着南岳衡山地区自白垩纪以来有着至少4次相对快速上升期和四次相对稳定期。

3.2 岩石性质

岩石性质是衡山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从总体上看,花岗岩是块状构造的岩石,坚硬致密,抵抗侵蚀的能力很强,这是衡山能够形成高峻山地的原因之一。衡山之所以能够保留湘中地区的4个夷平面形迹,也与其岩体性质有关,因为衡山周边的沉积岩、变质岩硬度大大低于花岗岩,遭受侵蚀、剥蚀速度大,故衡山周边的古夷平面已变得残缺不全。此外,衡山地区花岗岩主、副矿物成分多,各种矿物膨胀系数不同,这就为花岗岩山坡坡面的主要发育形式——等坡后退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样的性质也使得花岗岩形成的山丘,大都起伏和缓,形状多为穹隆形。

3.3 岩体构造

岩体构造包括了岩体外围的褶皱、断裂构造和岩体内部的节理构造,它们是衡山地貌形成的控制性因素。岩体外围的褶皱、断裂构造主要控制了衡梯状地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多次侵蚀夷平的结果,而且是断裂构造发育叠加的结果。在衡山垒块内,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并形成了前述的各种断层构造地貌。岩体内部的节理构造主要控制了衡山花岗岩微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演化,如衡山花岗岩峰墙、峰柱、崖壁等微地貌的形成与节理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3.4 流水侵蚀

无论是石槽、石脊、石臼等花岗岩水蚀地貌,还是花岗岩峡谷、花岗岩崩塌堆积地貌、花岗岩石蛋地貌的演化等,都离不开以流水为主的侵蚀作用。特别是在南岳衡山现代地貌的塑造过程中,如石蛋地貌、坡谷地貌、沟壑崩岗地貌等,现代流水侵蚀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花岗岩石蛋地貌的发育状况,与现代流水侵蚀强度有关。石蛋出露部分较少,石蛋之间保存着红土或网纹层,表征地表处于轻度侵蚀状态;若石蛋出露较多,石蛋之间仅保有

沙土层,说明地表已遭中度侵蚀;若石蛋全部显现于地表,石蛋之间以碎石相连,反映出地表已经强度或极强度侵蚀,水土流失严重,预示该地自然环境的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自然要素的干扰已相当严重。

4.普通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篇四

嵩山地区野外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班级:09级地信3班

姓名:裴肖刚

同组同学:燕康,王

晓义,华

江,韦原,冯洋瑞,周会菊,王寒玲,杨佩佩,闫苗。

指导老师:江富建,蒋国富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目录****2

前言*****3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势磅礴。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含构造)剖面。嵩山地区在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5亿年、5.43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在不足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 绝无仅有的35亿年以来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地层序列,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和天然地质博物馆。

嵩山地区拥有宏伟的巨型褶皱及断裂系统、精美绝伦的微型构造形迹、种类纷繁的岩石矿物组合、丰富多彩的地下水资源等宝藏。走进嵩山,三大构造运动遗迹清晰可辨,“五代同堂”的地层序列举目可及,三大岩类的岩石出露齐全,小构造形迹琳琅满目。地质专家们认为,这种地质遗迹在全球绝无仅有,堪称是一部完整的地球历史石头书和活生生的“地学百科全书”,是研究地壳演化规律、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使她成了中外地质学家崇敬和注目的地所,更是我们实习基地的不二之选。

二:几十年来许多中外地质学家慕名而来,相继而至,不辞辛苦,足遍本区,对区内地层和构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50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地质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提出了“少林运动”的存在;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史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以上这些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六十年代以来,河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和武汉(北京)地质学院等单位相继开展了包括嵩山地区的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965年和1977年1:20万临汝幅、许昌幅对区内基底与益层构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北京(武汉)地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地院以及省内各系统的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均对本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出版和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大大提高了嵩山地区地质研究程度。

三:为了合理寻找并开发矿产资源,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正确认识地质地貌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必然。除了收集和研究前人的资料外,必须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学习,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本次实习以时间促学习,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多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回了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地理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源主要为自然降水和深层地下水,用水主要靠库、塘、堰等截流蓄水供给,部分地段打深井取水。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林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组成。次生林以栎类、化香、鹅耳枥等为主,形成的林分类型有:锐齿槲栎林、栓皮栎林、橿子栎林、化香林、鹅耳枥林、化香栓皮栎林、化香杂木林、橿子栎杂木林、阔杂林等。人工林有:华山松林、油松林、侧柏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其他阔叶林、经济林等。此外,还有不同类型的灌木林、草地等。

2.动物:本区动物区系的主要特征是华北区种类占主导地位。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鸟兽种类和数量比较多,常见的兽类有黄鼬、黄兔、田鼠、褐家鼠、小家鼠、岩松鼠、豺、鹿等。数量较多的鸟类是八哥、黑卷尾、家燕、石鸡、火斑鸠、灰喜鹊、乌鸦及麻雀等。

海拔1000m以上的区域,隐蔽条件好,食物也比较丰富,以森林动物为主。常见兽类有狐、羚羊、野猪、青羊等。常见的鸟类有金鸡、稚鸡、画眉、短翅树莺等。

3.土壤:嵩山地区的土壤复杂多样,有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土体内部不同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再加上人类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形成,最终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嵩山地区的土壤大体可分为:棕壤、褐土和潮土三大类。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址一个。古文化、古科技遗址遍及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

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地点二:登封市西约6公里练车场 实习内容:岩株及花岗岩 1.花岗岩:

花岗岩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其密度最大的铁镁硅酸盐矿物,在岩浆温度最高时形成;密度较小的矿物,如长石和石英,则在冷却的后期形成。形成于熔岩中的矿物,通常可以毫无拘束地生长,并有发育完好的晶形。花岗岩为粒状结晶质岩石,主要的成分矿石为碱性长石及石英。通常长石含量多于石英,两者成互嵌组织产状有如下三类:(1)不同成分碱性长石单独产出、(2)不同的碱性长石以同形类质成固熔体或双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晶状交生、(3)与钙长石成固熔体造成聚片双晶交生,但其中80-85%为钠长石。碱性长石在岩石学是指正长石、微斜长石、钠长石及奥长石或由上述长石合成固熔体,奥长石中所含钠长石分子百分比不低80%。钙长石与钠长石成分可以各种比例形成固熔体,即矿物学所谓之斜长石矿物或钙,钠长石类。

我们所采集到的标本有肉红色花岗岩,红色花岗岩,灰白色花岗,根据晶粒的大小分为粗粒,中粒,和细粒。

地点三:老母洞南1000米逍遥沟处 实习内容:辉绿岩墙 1.辉绿岩

辉绿岩一种基性浅成侵入岩。深灰、灰黑色。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与辉长岩成分相当的浅成岩类)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基性斜长石常蚀变为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和高岭石;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角闪石和碳酸盐类矿物。因绿泥石的颜色而整体常呈灰绿色。

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岩墙、岩床或充填于玄武岩火山口中的岩株状产出。辉绿岩墙素描图: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砂岩:由2—0.05mm的碎屑胶结而成。砂岩的矿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颗粒为主,其次是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以及各种岩屑。根据粒级大小,砂岩可分为粗粒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根据矿物成分,砂岩可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在这里采集的砂岩为中粗粒砂岩,颜色为浅绿色或橄榄色。在王堂水库附近采集的为细粒砂砾岩,又叫平顶山岩.实习过程中我们采集的沉积岩标本有:砂砾岩、、砂岩。砂砾岩标本描述:颜色为红色,为沉积碎屑岩。成分为砾石、红色连接物及少量细砂。碎屑结构,层理构造。

粗粒砂岩标本描述:又称大战矿岩。颜色为青灰色或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细粒砂岩描述:又称平顶山砂岩。学名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和粘土矿物。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这次实习我们主要采集了一些典型的变质岩,有石英岩、千枚岩和花岗片麻岩。

石英岩标本描述:新鲜面为灰白色、青灰色,风华后呈浅褐色。主要矿物为石英,可含长石、云母和磁铁矿。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千枚岩标本描述:颜色含银灰色、褐色、灰白色。成分为绢云母、石英和富钠斜长石。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花岗片麻岩标本描述:颜色为青灰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次要成分为片状和柱状矿物、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变晶结构,片麻构造。

1.石英岩

是石英含量大于85%的变质岩石,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经过热变质作用而形成。矿物成分除石英外,还可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及其他矿物。坚硬致密,纯石英岩色白,含铁质者则呈红、紫红等色,或具铁矿半斑点。可作建筑材料和玻璃原料。

在中岳庙后沟处采得的嵩山石英岩标本描述:新鲜面呈灰白色、青灰色,分化后表明呈浅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要矿物成分为长石、云母、磁铁矿。变晶等粒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原岩为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类石英砂岩。层理表现为有马尾状的斜层理。2 千枚岩:

由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低级区域变质而成。变质程度比板岩稍高,原岩成分基本以全部重结晶,主要由细小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等新生矿物组成。

3.辉绿岩

辉绿岩是 一种基性浅成侵入岩。深灰、灰黑色。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

在登封逍遥沟有一处辉绿岩墙(如图2-1)大约宽8-10m,高约36米。由于受到岩墙积压呈破碎状,节理发育,严氏硬度大。呈灰黑色,细粒全晶质构造。岩墙为太古代登封群条带状混合岩。岩墙与围岩成不整合关系界限分明。岩墙产状:倾向:NE85°倾角:56°走向:SE175°/NW355°

4月24日下午我们在登封逍遥沟实习了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侵入体为辉绿岩(基性浅成岩),围岩为条带状混合岩,属于登封群,岩墙与围岩接触分明为节理发育,形成于太古宙时代,我们按要求采集了辉绿岩与条带状混合岩标本,辉绿岩新鲜面为灰绿色,风化后为黄褐色,成分为富钙斜长石,辉石及少量角闪石和橄榄石,细粒结构,板状构造。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条带状混合岩标本为褐色、灰色、白色,成条带状排列,成分主要为长石、云母、石英等,粒状变晶结构,片麻构造。附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素描图(图2-1)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折端。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有时也称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中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枢纽联成的面,其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轴迹。⑥脊和槽。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脊(对背斜而言),最低点称槽(对向斜而言),相应地,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脊线,槽的连线称槽线。

4月27号上午,我们在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岳庙后山上,观察了登封大背斜(如图3-1)。该背斜为倾斜背斜,两翼倾角不等°。宽约230米,高约75米。褶曲节理发育,岩性为石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北翼地层出露较完整。附褶曲素描图(图3-1和图3-2)

二.断裂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组合起来,被冲断的岩片就象屋顶上的瓦片那样一个叠一个,可形象地称为叠瓦状构造。如果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断层面上下移动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则称平推断层。如果把这三类断层与形成的构造应力联系起来,通俗地说,正断层由拉张应力引起,逆断层是挤压应力的结果(故常造成地壳的缩短),平推断层则与剪切应力有关,其断层面常近直立。

断层标志:

1、有主断面。

2、两侧若是沉积岩,产状不一致,紊乱。

3、脱泄,褶皱代表本盘受力方向。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4、有构造岩(动力变质岩)

5、有角砾岩,带棱角,碎后胶结,成分单一。

6、断层泥(处于最近仍在活动的断层中)

7、动力变质矿物:产状方向沿重力作用方向,断层面两侧有氧化铁,呈红色,析出二氧化硅,原岩胶结硅化。

8、有擦痕,断层两侧发生移动。

9、有阶步。

罗盘的使用

罗盘是用来测量地质方位的,它分长边和短边。罗盘打开后,罗盘面上有一个小轴,压下去后指针就不会再动,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方便读数,二是对指针起保护作用。罗盘的盖上有一面镜子,为了方便读数。另外,罗盘既然是用来测量地质方位的,那么它自然是以东西为界线(地质方位),就是在0°-90°、270°-360°时把北放前边,如45°读作北东,小于45°时,读北北东,那么大于300°,读北北西;90°-270°就是把南放前边,如135°,读南东。一般来说,我们使用罗盘是只测其倾向和倾角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就玉皇庙附近这个断层来说,测倾角时,使长边(有刻度的一面)竖着放(放在笔记本上更标准),然后使水平气泡居中,读罗盘中那个小白针所指的度数,经测量,这个断层面的倾角为46°;测倾向时,使罗盘的短边和断层买内平行,然后看到罗盘中的水平气泡居中时,读出指针的数值,测得这个断层面的倾向为155°

三节理

节理是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它是岩石受力而产生的裂隙。

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产状要素的关系,可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走向节理的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致平行;倾向节理的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致垂直;斜向节理的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斜交;顺层节理的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根据节理走向与褶曲轴走向的关系,可以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纵节理的走向与褶曲轴走向大致平行;横节理的走向与褶曲轴走向大致垂直;斜节理的走向与褶曲轴走向斜交。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根据节理的成因,可分为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根据节理与成岩过程的关系,可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在引张(拉伸)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

它往往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没有擦痕,往往不切过砾石或砂粒,张节理一般发育稀疏,间距较大,延长不太远,有时为石英脉、方解石脉或矿脉所充填。剪节理是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又称扭节理或X节理,它具有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光滑平直,延伸较远,多能切过砾石或砂粒,剪节理发育密集,多发育在与压应力方向成45°夹角的两组平面上。

中岳庙后沟200m处的背斜上发育有许多节理大致有两类:剪节理和张节理,多为厚层节理,在背斜的左边还有间接利于张节理的交叉即X 节理。见图3-1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断层与节理皆属断裂构造,是岩石的脆性变形,而且断层往往是由节埋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就其力学成因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差别。但断层规模较大,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某些规模较大的断层控制着两侧的差异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动,有时甚至分隔着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一、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这次构造层以塑性形变为主,褶皱形态复杂,总体呈现以近东西向为主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或穹窿构造。

二、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地层褶皱强烈,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形复式褶皱。这个时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的压剪性冲断层、近东西方向的张性正断层及沿嵩山群底剪切而形成的滑脱断裂。

三、少林运动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

有关此项的一项实习内容是在中石炭地层采集浅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描述如下:

1.腕足类 描述:由两个半壳组成,但大小不一致,大可有指甲盖大小,小可至米粒大小。生活在淡水中称哈;生活在海水中称蚌。此类生物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2.珊瑚类 描述:主要为单体、管状,有麦秸杆粗细,中空,在圆洞底部中央有小凸起。在75米以内的温暖浅水中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3.蜓类 描述:大小、形状似麦粒,纺锤状或接近于圆状,内部有网格状,为生活在浅海中的蜉蝣生物。4 海百合 描述:石炭纪、二叠纪蜉蝣生活在浅海中,现在生活在深海中,形状比麦秸秆稍粗,圆柱状,中心有极细小洞。

5.螺类 描述:类似于现在的海螺。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6.棘皮动物 描述:面上有凸起。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于地壳中的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矿物质保健药石,是一种形似麦饭团粒太的岩石,含无机元素30余种,登封麦饭石属于火成岩,石英斑岩中的一种矿物质,其外观浅灰色(硬质)和浅黄褐色(软质)两种,其颗粒如我国早在宋朝就有记载麦饭石可作药用,明《本草纲目》中亦提到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饭石具有利尿、健胃、保肝、抗疲劳等生物活性麦如米,质地松脆,就象抓紧一饭团,地质上定名为黑云母斑状石英二长岩,医学上定名为麦饭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开采、加工、销售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格局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往成锯齿形,两坡明显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隙破坏而成,2 单面山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单面山多出现在大的构造盆地边缘或舒缓的穹窿、背斜和向斜构造的翼上。软硬交互的岩层经侵蚀、剥蚀后,多出现这种单斜地貌。3 单面山描述:山脊走向与岩石走向一致,两坡明显不对称。与岩层走向相同的山坡坡面平整,坡度缓,坡体稳定。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山坡坡面陡,坡体不稳定,易被侵蚀,形成坡积物。

单面山横断面素描图:

、二

背斜山

背斜山,指山的形态与背斜构造相一致,山脊的位置与背斜轴相当的山地。两山坡岩层向山外倾斜。断层是岩石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该破裂面称断层面,断层面在地面的露头称断层线。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断层盘。如果断层面是倾斜的,则断层面上的盘称断层上盘,下面的盘称断层下盘。背斜山遭受侵蚀,沿轴部发育了河谷,山的形态破坏,出现地形倒置现象,便成为背斜谷。

中岳庙处的背斜山十分典型,岩层与岩层之间分隔十分明显,且为厚层节理。背斜山右侧大约40度,左侧倾角大约20度,断层上盘前缘所形成的崖坡或陡坎。高约70米,底宽超过230米,上有平行的断裂,因岩石未动,裂隙称节理,有几组平行的节理,如图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一 洪积扇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洪积扇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

由于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分散形成许多支叉,因气候干旱,分散的水流更易蒸发和渗透,于是水量大减,甚至消失因此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坡度较大的扇形堆积体。在扇体的边缘需有泉水出露,成为干旱区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的绿洲。组成洪积扇的堆积物叫做洪积物,通常扇顶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分选较差,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物质逐渐变细,分选也较好,一般为沙、粉沙及亚粘土。洪积扇沿山麓常造成一片,构成山前倾斜平原。

二 夷平面

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

嵩山地区是Ⅳ级夷平面.Ⅰ级夷平面海拔400米~500米;Ⅱ级夷平面海拔是750米~850米;Ⅲ级夷平面海拔是1100米~1200米主要分布在五指岭,箕山地区;Ⅳ级夷平面海拔1500米~1600米,主要分布在少室山地区

三 河漫滩

河漫滩 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

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侧蚀,另一岸发生堆积,于是河床不断发生位移。受到堆积的一岸,由河床堆积物形成边滩,随着河床的侧移,边滩不断扩大。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河漫滩就是这样形成的,其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组成,下部由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沉积下来的粗粒物质组成。这种下粗上细的沉积物结构,称二元相结构。上部的细粒物质称河漫滩相沉积,多为亚砂土或亚粘土;下部的粗粒物质称河床相沉积,多为砂、砾。有些坡陡流急的山区河流,侵蚀作用较强,河床两侧常常没有沉积物保留,只有狭窄的石质漫滩,或者只有粗大的砾石组成的漫滩。一般只在宽阔的河谷或平原地区的河漫滩才有较厚的二元相沉积。

1.平水区 即河床 主要为砾石和粗砂。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洪水区 即河漫滩 分为边滩和心滩 成分具有二元结构:上部:黏土类、细砂——称为漫滩相沉积;下部:砾石、粗砂——称为河床相沉积。

3.枯水区 即河流阶地 一般在中上游,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工级阶地:分布在颍河流两岸,相对高度2~~4米; Ⅱ级阶地:相对高度5~7米

Ⅲ、Ⅳ级阶地:在颍河两侧45米以外处,相对高度15~25米,周围村民多居住于此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域为基本单元。沟道流域内,谷缘线以上的谷间地和以下的沟谷地侵蚀特点是不相同的。

地貌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4月26号上午我们在陈楼村委东边实习了一处黄土地貌。描述:成分主要是黏土,碳酸钙含量也较多。土质颗粒均

一、直立性好,可挖窑洞,孔隙度大,结构松散,遇水沉陷(黄土的湿陷性)。中间由砾石层,说明1在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也亲身体会到了地质考察的乐趣,激发我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从中使我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尝到了野外调查工作的艰辛与甘甜。

意见和建议:

野外实习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落实、交通食宿的安排,这其中学生处于新环境中的思想变化与解决、学生安全措施的落实与检查、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当地相关部门和外校的协调与配合等等,都是要深入细致的一一应对,从而保证野外实习圆满完成。

1.实习经费的问题

学校每人100元的实习经费已经远不能满足实习需要,严重制约了实习教学计划的圆满完成,建议学校加拨实习经费。

2.野外实习的后勤保障

后勤保障主要涉及到交通、住宿、饮食、安全等方面,这些众多方面的问题归根到底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应以学院的名义与当地政府和各业务部门取得联系,建立起互利信任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机制。特别是能建立起较为固定的食宿场所和有信誉有能力的运输部门极为重要,可以极大的提高野外实习的后勤保障能力。

3.实习期间的学生安全问题

如前所述,学生私自上山、半夜不归、危险区不重视、生病、实习工具使用不当等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对于这些突发问题的处置,应有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得当措施的落实,同时与当地有关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出现,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予以妥善处理。

随着科普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范围更广的大众的地质文化考察与旅游正方兴未艾,但是嵩山地区在地质旅游方面的宣传力度并不够,对该地区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亦不完善,我们所做的上述努力,旨在能够引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希望能象开发当地人文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一样,使嵩山地质文化旅游能成为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为丰富人类文化生活,为当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5.普通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篇五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02级

200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洪灿哲

02地理科学0232130237

前言: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2004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02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肇庆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势由北部、东北部渐次向中部和东南部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市区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北部为北岭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中部为河谷冲积平原,东西两端重峦叠峰紧锁江流,形成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境内孤丘台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形成五湖、六岗、七峰、八洞的独特自然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七星岩风景区。正因为肇庆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它才成为我们实习的首选之地。

本次实习从7月9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路经中山,江门、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桥到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然后才到肇庆党校。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岩风景区对其地质地貌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具体路线如下:

7月9日:告别中大珠海校区——西江大桥——卸媒码头(上南岸)——肇庆党校——北岭山南——东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滑坡和二三级阶地地貌。

7月10日:肇庆党校——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阆风岩,玉屏岩,观音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婆岩。这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庆党校——三榕峡(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采石场。此次目的是观察断层及其层理结构。下午实习结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区。

我们这次考察的地区常见的七种地貌类型分别如下:

1)侵蚀低山。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岭山脉;

2)侵蚀丘陵。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侵蚀台地。其相对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缓,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于侵蚀低山和侵蚀丘陵之间的低矮的高地;

4)洪积阶地和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麓;

5)河流阶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级、三级河流阶地;

6)冲积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

7)喀斯特丘陵。岩性为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主要是指七星岩等喀斯特石峰。

实习内容:

7月9日早上7点,我们从中大珠海校区乘车出发。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平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平原上。我们三天考察的地貌类型按顺序大概如下:滑坡与阶地,冲洪扇与洪积平原,充填构造,喀斯特丘陵与溶洞,落水洞,背斜与断层。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第一天:

我们从珠海出发乘车经过江门、新会、高要,在开往肇庆党校的途中顺道考察了西江大桥南岸东侧的卸煤码头(上南岸),这是一个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据老师介绍,该地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现仍可以看到当年的滑坡壁(上图山坡凹处),滑坡体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首先发现滑坡的当地民工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根据老师的分析介绍,我们知道了造成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地处于西江凹岸,终年被流水冲刷而造成岸壁不稳定;

②滑坡的上部阶地上有一个水塘(现在已经填平),并且有地下渗透带,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与江水互渗,使中间土体遭到破坏,土质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体主要是花岗岩的风化壳,为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很不稳定;

④滑坡上的码头堆积了大量的煤,负荷太重,其重力对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间接的推动力;

⑤整个肇庆地区的粘土含量普遍较高,滑坡发生的前天当地下了一场大雨,粘土的膨胀系数大,雨水对其影响很大,造成土质松软,从而引发了这次滑坡。

此滑坡范围宽134米,10多米厚,滑动后形成5个阶梯,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又考察了阶地,据资料介绍,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平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

据老师介绍,我们现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码头就是建在第一级阶地上(左图)。看完第一级阶地之后,我们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观察第二和第三级阶地。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约为10米,在这里可以找到磨圆度较好的鹅卵石。为什么阶地会跑到山上来呢?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沿途可见地上鹅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200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卵石的成分多样(下图左),岩性复杂且较脆,风化程度较大,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也显示了该二级阶地是西江干流经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的自来水厂高地,高度大约为15至16米,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岩石年代更为久远,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质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图右),不过现在由于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盖住,已经很难找到地面证据——鹅卵石。

通过我们的观察,结合老师的分析,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该地阶地示意图如下: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

下午,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到了东岗村附近的北领山地考察,这里是洪积扇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形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由北领山地冲积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是由西江的冲积而形成的。根据我们的观察(右图),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为砾石,粒径较大,较疏松,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话,那么这里的岩型应该会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冲积物复杂),颗粒一般是为圆形的,磨圆度较好,没有棱角,质地也会比较硬,而且纵观整个地貌类型,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那么宽度应该很大(比冲洪积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宽度并不是很大。故我们判断,这应该是由北领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

从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广茂铁路以及它们两边的建筑物、还有我们住的肇庆党校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因为洪积扇是经过很上的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比较平坦(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层的建筑,这也是我们在路旁都没有见到高层建筑物的原因。

下午四点,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点——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边观察洪积扇的中部剖面。这里刚好是有人搞建筑,对洪积扇的中部进行了横切,从而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观察洪积扇的内部结构(下图)。我们所观察的这个洪积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据老师的介绍,这些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领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层的。据我们观察,裸露在外面的红色岩石是砂岩,由长石、石英组成,风化后很容易敲碎,因带有Fe而呈红色;沉积物颗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圆度,总体上来看,岩石自上而下,从扇顶到扇缘,依次是由粗到细的砂岩,符合老师所说的“一般情况下,洪积扇底部的沉积物粒径较大”的规律。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充填结构(又称透镜体,左图凹处),充填结构就是洪积扇停止生长,被大水冲出大沟,以后洪水又挟带物质填上而成为的一种地貌现象。充填结构里面的东西因为是后来填上去的,故其物质组成跟周围的岩石有很大的差别,成分比较复杂多样。

第二天:

旅游胜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区中心,背靠北岭山脉,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来历传说很多,有说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说是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而下凡不归等等。七星岩于198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七星岩风景区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向有“岭南第一奇观”、“人间仙景”、“天然山水盘景”之美誉。千多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计其数的诗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叶剑英委员长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岩风景的诗情画意。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早上8点多,我们就到达七星沿这个风景名胜区开始新一天的实习考察。进入大门,我们就看到,在路的左边是沙页岩形成的一些侵蚀丘陵,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我们向前走,大约到了一座招财佛像前时,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两边的地貌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左边马栏岗是砂页岩经风化后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边却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耸奇峰,由于两边岩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长的植物类型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马栏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边山峰上生长的植物多为藤本或木本并很稀疏。

很快的,我们走到了位于阿坡岩下面的双源洞的一个出入口。双源洞是七星沿风景区里面最长的一条静水地下河,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长270多米(据我查证,它长并不是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右图)

在这里,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双源洞的形成原因。双源洞的水是来自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水的供给,在溶洞发育初期,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等)流动,并进行溶蚀,当空隙完全被水充满后,水就具有了承压性,溶蚀能力加强,随着空隙的扩大和水流量的增加,地下水具有了机械侵蚀的能力,加上重力作用,溶隙迅速扩大并合并,形成了地下河。在洞口的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两个断裂面交叉形成的X形断裂,这是岩溶发展得最好的地方:在X节理处,裂隙最大,因而这里水流动最快、最多,溶蚀力最强,侵蚀最厉害,因此两条溪水在这里汇合形成双源洞。据查,在历史上,双源洞的地下水是一条弯曲的河流,一直溯源到北岭山区。水的整个路线为:北岭山地来水——洪冲积扇——地下水出露与喀斯特水相汇合——进入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

我们继续向前走,转过阿坡岩,到了一处名为奇观的钟乳石前,这是一个外露的石钟乳(左图),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看完石钟乳,我们向前走到了双源洞的另外一个出入口,在这里,地表水进入地下成为了盲谷。在洞口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白云石灰岩和白云岩具有的最典型特征――披麻状构造(右图),岩石表面好像是老阿婆的脸一样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皱纹”。在这里因为不是沿着岩石的走向,所以岩石的倾角大概有40到50度,如果是沿着岩石的走向看的话,岩石都是水平的(在阿坡岩的背面就是这样的)。在这里又可以看到岩石相互交叉的层面、节理(下图),这些地貌特征对岩溶的形成很有利。岩溶发育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是:①岩石必须是可溶的。从成分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碳酸岩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第二类是硫酸岩类岩石,如石膏,芒硝等;第三类是卤盐类岩石如食盐,钾岩等。它们的溶解度依次增大。②岩石必须是透水的。就是说岩石必须有裂隙、节理等。③水具有侵蚀性。即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它溶于水后于水反应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200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产生HCO3-,把CaCO3变为Ca(HCO3-)2溶于水。④水具有流动性。流动的水具有增加溶蚀力的作用,因为停滞的水,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而失去溶蚀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个溶蚀就不发生了,岩溶也就无从发育了。如果这四个条件具备,随着时间的增长,溶洞也就会发育的越大。双源洞的岩性为石灰岩,而且又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空隙比较大,有利于水的渗透和流动,洞里面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蚀性。也正是由于双源洞的具备了这些条件,经过日积月累,终于发育成为七星沿里面最长的一个溶洞。

看完了双源洞,我们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财佛,从旁边的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图)。这也是符合课本里面有关的背斜成谷理论的。

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发育于不可溶的沙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的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据我们的观察,这个落水洞比较大,由于其四周长满了植物,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从岗上望下去,一片绿荫,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难判断这个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来我们到了玉屏岩西面山脚观察断层和学习用罗盘量产状(岩石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这是一个右行平移的断层,玉屏岩和观音岩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后来观音岩向南东方向移动,玉屏岩向北西方向移动,从而形成一个左旋的断层,其断层面呈弯曲形,这也说明了断层面不仅仅是平直的事实,印证了课本上所说的。在两个断层的中间破碎带,由于很容易被风化侵蚀,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积月累蓄满雨水而成为湖。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方法,我们判断了断层面的走向:微观上根据擦痕判断,用手摸断层面,若光滑则是沿其走向;纵观上根据断层的阶步,顺则是其走向。

接着,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打开罗盘盖,让罗盘盖上的镜子中轴线前端对准远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线的后端指向观察者的胸前。稍后,指北针转动、静止至微动,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针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对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点左右,我们齐聚天柱岩脚下,准备登上这个七星沿风景区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们听取了有关天柱岩的一些情况: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由于在地下,我们见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已经停止了发育(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就开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场阵雨,使到我们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们见到了第一个溶洞,它属于第二层溶洞,但是它比较小,我们就没有进去看;再继续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们见到了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已经被开发成为一个庙宇,我们只见到洞口进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后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于光线太暗,我们无法看到这个洞究竟有多深,估计应该至少也有几十米深。在这个洞里,我们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在大约75米高的地方见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

大约13:30的时候,我们终于登上了天柱岩的最高点――摘星亭。从山顶眺望,七星沿风景区一览无余,青山绿水,奇峰异景,无不让人赞叹。整个七星沿地区的地形也尽收眼底(左图和下图):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

接下来的时间是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个同学到了龙岩洞参观。龙岩洞是七星沿石室洞中的一个著名水洞,其实就是一个第一层的溶洞,里面有关于溶洞地貌如石钟乳、石柱等各种景观都发育的特别好,如花似卉,类人似物,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里由于长期受自由流水的溶蚀、侵蚀作用,所以洞顶平坦,某些地方形成向洞内凹入的槽状结构(原因在前两段有说明)。洞内充满水时冲击力很大,石柱等不易形成(但还是有的,就像我们触摸过的姻缘石),故洞口在洞上方,易为冷气积聚,形成清凉世界。让人惊奇的是,在乘船游洞登岸处有一个石鼓,一个工作人员用草席击拍它,竟然发出犹如古代战鼓的声音。大自然真是神工鬼斧!游完龙岩洞,我们又到了旁边的碧霞洞参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发育的非常好的落水洞(上图),这个落水洞现在已经不发育了,它的洞口是在山顶上,高大概有10几米,洞口比较小,但是到下面就逐渐变大,下面还发育了一些石笋,有一个还特别像一只抱着儿子的母猴,让人叹绝!

第三天:

第三天是实习的最后一天,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早上不到8点半,我们就到了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三榕峡考察河流峡谷地貌和背斜、断层和节理地貌类型。三榕峡为于西江的中下游,峡谷段河流狭窄,水流速度很快,水特别深,侵蚀能力也比较强。

我们沿着公路从南往北走,在车上粗略的观察了三榕峡附近这个大背斜的南翼、核部和北翼,然后在背斜的北翼下车开始考察。我们所对的大山整个就是背斜北翼的一部分,该背斜发育于泥盆系底层,主要是沙页岩,页岩具有明显的岩理,节理发育(岩石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重力方向裂开的裂隙为节理。),与泥岩一样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在北翼这里,背斜向南倾斜,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在这里,老师为我们演习了怎样来用罗盘来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和走向,然后由我们自己实践,我粗略测出背斜北翼的岩层的倾角是向北南40度,层面倾向是北偏西30度,走向是40度。

接着我们向南走来到一个采石场,这里就是背斜的核部了(右图)。由于背斜的核部受到两边的挤压,岩石支离破碎,抗风化能力很差,使得土壤层较厚,植被比起背斜的两边要茂密很多。而且这里岩层倾角近似水平(即倾角几乎为0),节理最发育,形成很多的X形节理,并且有一些节理面两面岩层有着显著的位移,形成了断层,甚至局部有些岩石受两边岩层的挤压,形成小型的褶皱。由于这里受挤压和顶部的张力,岩石容易破碎,故在这里采石比较容易,这也就是这里为什么会建有一个采石场而在背斜的两边没有采石场的缘故,但是这里生产的岩石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坚硬度不是很高,一般不适合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物的材料。在这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石英砂和粉砂岩,据我们所知,肇庆著名的端砚就是用本地产的很细的石英砂和粉砂岩制作的。

考察完背斜的核部,我们就再往南走,没多久就到了背斜的北翼了。这里的岩层都是向南倾斜的,据我所测,这里的岩层倾角是向北48度。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一个发育特别好的X形节理,但是可能因为人工的破坏吧,有一个角已经掉了(如右图)。看完了背斜的北翼,我们就合影留念,实习也就告结束了。

地质地貌发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2004年肇庆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展史

1.地质发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构造为地槽构造特征,这个时期的褶皱比较强烈。在距今5.7-5.0亿年的寒武纪时期,肇庆地区是个浅海地区,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积达1000-1500厚,这些堆积来自华夏古陆(即今潮洲一带)。奥陶纪时期发生的广东范围的郁南运动使奥陶纪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海相同时发生了变化,海水深度受地壳,气候等的影响而由深到浅,志留纪(S)后,距今4.0亿年,发生了著名的加里东运动,影响了整个肇庆地区抬升为陆地,而高要,德庆,罗定等地还残余狭长的海湾。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构造进入了准地台阶段,七星岩地区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为陆地相,肇庆地区已形成山地丘陵,没有沉积。中泥盘世(D2)有桂头群石英岩,海陆相交互有浅海相沉积。海水从广西方向涌来,发生海侵现象肇庆地区由陆地向海洋转移,沉积物自西向东由粗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石炭纪时期继续沉积成浅海环境,相继形成测水灰岩,煤系,壶天组灰岩。从二叠纪到三叠纪,仍然呈海陆相交互,为滨海沼泽环境。

上三叠世到下侏罗世发生的印支运动使整个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地。肇庆地区也从此脱离了海洋环境。在第三幕燕山运动时期,花岗岩出露地表,形成现在西江南岸的花岗岩群。至此,地质发育情况趋于稳定。

2.地貌发展史

第四纪中更新世(Q2)以前,由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的构造作用以及以后的长期侵蚀,溶蚀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庆地区的基本轮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蚀低山,南面为丘陵,中间形成东西向的西江以及宽阔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峡。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阶段的地壳相对稳定时期,形成了北岭南坡的洪积扇,西江两岸则形成河漫滩,在七星岩的水平流动带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时期的陆像环境,早更新世末期与中更新世初期之间,七星岩地区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这是根据第三,第四层水平溶洞之间的高度差值估算出来的)。由于基面下降,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蚀,karst水向下溶蚀加强,使七星岩地区首先的水平流动带抬升为干溶洞,成为垂直上升带。西江河漫滩上升形成河流阶地,原河床上升为河漫滩;北岭南坡形成洪积扇,而后洪冲击扇抬升为洪冲击阶地。当地壳处于稳定阶段后,七星岩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岭山上河流带来桂头群的角砾石(第二层溶洞堆积物)在地下沉积,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滩,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积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阶段,地壳开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干溶洞,石灰华,钙华地貌,原先的河漫滩又抬升为河流阶地,北岭山前形成新的洪冲击阶地。

在晚更新世(Q3)时期,地壳大幅度抬升几十米。由于构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级河流阶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岩的地下河抬升形成干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后,从此地壳以间歇性缓慢下降为主要运动方向,出现了埋藏阶地。虽有局部的上升,实际冲积层厚度超过了正常冲积层厚度。

至距今两万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对河流阶地产生了两个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蚀,有利于河流阶地发育;(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积减少,荷载减轻,牵引大陆构造抬升,冰期过后,广东大陆下降,第一级和路阶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没,形成第一级半埋藏阶地。这一时期地壳表面以风化侵蚀为主,颗粒小,呈红色,剧烈风化。

结束语:

三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意犹未尽,期望着实习能够再长一点,我们可以学到多一点的野外实习知识。通过这三天的实习,尽管不是很长,但是我们却学到了很多过去课本上讲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东西,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提高了我们野外实习、考察的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期待着下次实习的到来。

参考资料:

广东河谷地貌刘尚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月第36卷第1期;

地貌学严钦尚曾昭璇高等教育出版社;

肇庆市地方志编委会,肇庆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页、192页);

晚更新世以来,北江和西江的阶地、地壳运动及其生产利用刘尚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4),p135-142。

6.普通地质学实习报告 篇六

一、昆明西山地区

1、普渡河——西山大断裂

大断裂为昆明地区南北向的主干断裂。断面向东倾斜,走向近南北,倾角较陡,近于直立,东盘下降形成昆明断陷盆地,西盘上升形成观音山、西山、龙门等山地地貌景观。该断层控制了昆明地区的地层、构造、矿产及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受该大断裂的影响,使昆明西山地区南濒断陷湖泊滇池,三面环山。(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严寒,四季如春,气侯宜人,是极负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海域寒风的红嘴鸥,万里迢迢地从远方飞来,落栖在昆明城中。)正是在普渡河——西山大断裂的作用下形成的这一特殊地貌特征为昆明市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

7.普通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篇七

 实习报告篇幅控制在8000~10000字符  各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文字及图件用word编辑,打印成文,装订提交。

 报告中的图件(地层剖面示意图及路线地质剖面图等),采用CorelDraw等绘图软件绘制。

 报告中所有图件采用“图1”、“图2”„.;按在报告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号。

 所有图件必须规范(包括:图号、图名、方向、比例尺、图例和地质内容等)。图号与图名置于图的下方;

 典型地质现象的素描图,可用数码照片替代。

2、地质报告格式

(1)封页

(2)目录

(3)正文

(4)结语

(5)参考文献

(1)封页

主题突出、美观、自己设计(2)字体要求

各级标题布局、字体及字号要求

章标题-采用序题同行式(居中排列):一级标题小3号宋体 节标题-采用序题同行式(居中排列):二级标题习4号宋体 目标题-左对齐,缩进二个字符:三级标题习小4号宋体 条标题-左对齐,缩进二个字符:四级标题习5号黑体 正文-5号宋体,行距1.25 图名-5号黑体

图内文字-5号宋体,数字字体用Times New Roman,字号10.5

(3)正文内容

前言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二、自然地理概况

叙述实习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附交通位置图)。

地形特征,水系分布,岩层出露情况,植被及气候等。

三、实习概况

在哪里实习?实习哪些内容?人员的组成、实习起止时间、完成实习任务情况等。

第一章 地层

概述:实习区属哪个地层区、分区、小区;在什么地区所观察到的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单位总体分布特征(所处构造部位,地层出露情况介绍)。

由老到新,分述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特点、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一节 志留系

一、高家边组(O3S1g)

描述该组地层的岩性特点、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附地层剖面示意图。

二、坟头组(S1 f)

本组地层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土黄色中层细砂岩夹数层页岩;中部为灰黄-土黄色厚层岩屑石英砂岩夹土黄-灰白色页岩及粘土岩,砂岩中斜层理构造发育(图1);上部为土黄色薄-中层粉砂质泥岩及页岩,因植被覆盖露头零星。厚度约120m;据资料,坟头组含有王冠虫等化石。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三、茅山组(S2m)

附,图1.古泉水库高家边组—五通组剖面示意图

第二节 泥盆系 一、五通群(D3C1w)

1、观山组(D3 g)

2、擂鼓台组(D3C1l)

第三节 石炭系

一、金陵组(C1 j)

二、高骊山组(C1g)

三、和州组(C1-2h)

四、老虎洞组(C1-2l)

五、黄龙组(C2h)

六、船山组(C2P1c)

附,雪浪庵五通群—栖霞组剖面示意图

第四节 二叠系

一、栖霞组(P1 q)

二、孤峰组(P 2 g)

三、龙潭组(P2-3 l)

四、大隆组(P3 d)

附,黄花岸孤峰组—龙潭组剖面示意图

第五节 三叠系

一、青龙组(T1q)

1、湖山段(T1qh)

2、沧波门段(T1qc)

三、黄马青组(T2h)

附,棒锤山西端大隆组—黄马青组剖面示意图

第六节 新近系

一、雨花台组(N1-2 y)

二、方山组(N 2 f)

第二章 岩石

第一节 沉积岩与沉积构造

一、沉积岩

叙述实习区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岩性特点。

1、碎屑岩类

2、碳酸盐岩类

3、硅质岩类

二、沉积构造

1、斜层理

2、缝合线构造

叙述沉积构造发育的地层,有什么特点、怎样形成的及地质意义、附照片或素描图。

如,斜层理可判断古流向、确定岩层的顶和底

第二节 侵入岩

一、花岗岩

二、闪长玢岩

综述岩体分布的地理位置及构造部位;描述岩石中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侵入体的产状,围岩蚀变以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体形成时代等。主要分布在獐龙山南东坡,呈岩脉顺层侵入于五通群擂鼓台组粉砂质页岩和观山组石英砂岩中。岩脉向NE方向延伸,宽0.5-2米不等。

岩石呈土黄-黄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矿物成分主要为中性斜长石(10-20%)和普通角闪石(5-10%);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其矿物肉眼无法鉴定。岩石己强烈风化和蚀变。侵入于粉砂质页岩中的岩脉与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热接触带宽约6-10cm,围岩发生角岩化。

第三节 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

一、火山岩

1、玄武岩

上玄武岩、下橄榄玄武岩

2、辉绿岩

二、火山碎屑岩

1、火山角砾岩(六合方山,苏州虎丘)

2、火山弹(六合方山)

三、石英二长岩

第三章 构造地质

概述实习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地质构造特点,附宁镇山脉西端地质构造图。第一节 褶皱构造

一、孔山背斜

二、陡山向斜

从两方面描述:

1)褶皱的名称,地理位置,褶皱的枢纽方向、规模(长、宽)等。2)褶皱的几何形态特征:(1)横剖面特征,褶皱核部出露的地层、两翼地层及产状变化,轴面倾向;(2)纵剖面特征,褶皱的枢纽倾伏向、倾伏角及枢纽起伏情况;确定褶皱的类型。

附,陡山-獐龙山路线地质剖面图,褶皱素描图或照片。

孔山背斜

该背斜西起乌龟山经孔山之顶到獐龙山一带。背斜核部出露的最老地层为五通群,两翼为上古生界构成。由于受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孔山背斜至獐龙山以东地区构造形迹不清。

本次实习主要在獐龙山一带观察该背斜,其横剖面特点,背斜核部较紧闭,两翼不对称。北西翼陡,岩层倾角85°-55°,南东翼相对较缓,岩层倾角45°-20°,轴面向SE倾。背斜枢纽近EW向,枢纽起伏,在孔山之顶昂起,分别向NE倾伏(枢纽产状:× ×°∠ × ×°),向SW倾伏(枢纽产状:× ×°∠ ××°),为一倾伏斜歪背斜构造(图 × ×)。

第二节 断裂构造

一、大石碑正断层

二、棒锤山逆断层

三、陡山地垒构造

从两方面描述:

1)断层名称,处于地理及褶皱构造部位。

2)断层方向,上、下盘地层时代,断层面产状,断层证据(断失地层,地质体走向不连续,断层角砾岩、断层面上的擦痕、阶步、反阶步等),相对动向,规模(长度、断距)及断层性质。

附,断层素描图或照片。大石碑正断层

该断层位于阳山古采石场,发育于栖霞组灰岩中,断层走向与大石碑向斜枢纽垂直,断层产状××°∠××°。该断层构造形迹十分直观。其证据有:(1)断层两盘栖霞组薄层灰岩被错断,地层沿走向不连续,断距约×米;(2)断层带中发育断层角砾;(3)断层上盘张性节理发育并被方解石脉充填。(4)断层带上有泉出露。断层性质为正断层(图×)。

第三节 节理构造

一、剪节理

二、张节理 写苏州虎丘地区的节理构造

第四章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岩溶地质及矿产资源

第一节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阳山泉(湖山阳山)

描述泉出露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及地质构造条件,水质类型,泉的成因类型。

第二节 岩溶地质

猿人洞、雷公洞

岩溶发育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岩性、地下水及地质构造的关系。

洞穴堆积物,钟乳石的形成条件

第三节 矿产资源

一、石灰石矿

灰岩(××组„„),水泥原料

二、白云石矿

老虎洞组白云岩,助溶剂(钢铁冶炼)

三、粘土矿

五通组顶部高岭石粘土,耐火材料。

四、燃料矿产

龙潭组煤

五、路基石料

玄武岩、灰岩等

论述上述非金属矿产资源及开采利用价值。

第四章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 风化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 生物机械作用

第五章 实习区地质发展简史

第一节 南京湖山地区志留纪-三叠纪地质 发展史 第二节 南京六合方山火山活动史

结语

一、本次实习的感想与收获

8.地貌学实习报告 篇八

20xx年11月28日~20xx年12月1日

二、实习科目:

植物学、花卉学

三、指导老师:

彭四江、欧阳秀明

四、实习地点:

广州华南植物园、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园林实训基地

五、实习目的:

为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识别园林常用花草树木。学习、分析园林花卉、园林树木造景实例,培养运用园林花卉、园林树木造景的能力;了解华南地区苗圃花卉栽培设施、花卉生产过程、苗木销售情况。通过实习,要能基本识别华南地区主要的园林树种和园林花卉,掌握其习性、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园林植物造景方法;学会在园林实践中合理运用园林树木、园林花卉造景。

六、实习内容:

1、广州华南植物园

指导老师:彭四江11月28日星期一。上午8点集体乘车前往广州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xx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重要的植物学与生态学研究基地之一。目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和最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园由3部分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区,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羊城八景”之一的龙洞琪林,以及木兰园、棕榈园、苏铁园等30余个专类园;二是科研和生活区,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专业书刊约20万册的图书馆,还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公共实验室等支撑系统;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大概2个小时左右到了,下车后大家徒步走到华南植物园正门。我们在面对大门右侧的售票处前等待老师去买票,在等待的地方就有千屈菜科的大叶紫薇和蝶形花科的印度黄檀。

进去往右走。首先是大王椰子路。老师一路走一边介绍大王椰子的形态特征。特性、以及用途等信息;一直走到苏铁园老师就吩咐都走散自由进去看。里面拥有各种苏铁科的植物,苏铁类植物现存有苏铁科、蕨铁科和泽米科共3科7属。苏铁园收集苏铁植物40多种,有美洲苏铁、刺叶非洲苏铁、叉叶苏铁等珍贵种类。

苏铁俗称“铁树”,属珍稀濒临危灭裸子植物,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植物类群,与恐龙共同称霸地球的植物,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经历漫长的兴哀,仅有少量物种奇迹般地活到今天,目前地球上有270多种苏铁,故有“活化石”之称。苏铁雌雄异株,花型奇特,树干苍劲矫健,叶四季常青,树形美观,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福建、台湾、广东,江西各省均有。日本、印尼及菲律宾亦有分布。铁树开花是奇观,而在华南植物园的苏铁园每年6月前后都能看到“冷饭发芽、铁树开花”的奇景。

苏铁园与欢乐世界之间有一条人面子路,两旁种有罗汉松。欢乐世界内主要种植了属木兰科的白兰。不久与同学们与老师汇合了就沿着人面子路一直走到兰园老师又重点的介绍了兰园里的植物。这里的热带兰展区的兰花,花型较大,色彩丰富且鲜艳,多为附生类型。兰园收集了300多种热带兰花。代表性种类有卡特兰属、石斛属、蝴蝶兰属、文心兰属、万代兰属、火焰兰属等。我们看到的有兰科植物有兜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硬叶吊兰、湿唇兰、万代兰、秋后斛、卡特兰、火焰兰、银边墨兰、香荚兰、硬带吊兰、竹叶兰、黄金小神童等等。另外还有五加科、天南星科、根棕科、桑科和棕榈科的个别植物。在兰园兜了一圈之后又经过山茶园——山茶路——澳洲园路和温室区等回到正门最后是棕榈园。棕榈园的植物主要属于棕榈科,有近60个属。

其中有王棕属:大王椰子、佛洲王棕;蒲葵属:蒲葵、圆叶蒲葵、澳洲蒲葵、裂叶蒲葵;鱼尾葵属:短穗鱼尾葵、菲岛鱼尾葵;棕榈属:棕榈、雪山棕榈;棕竹属:线穗棕竹、细叶棕竹、粗棕竹、蒲叶棕竹;轴榈属:轴榈、自轴榈;其他不同属的植物有:棍棒椰子、可可椰子、油棕、琼棕、小琼棕、三角椰子、大丝葵、散尾葵、德森西雅、南美弓葵、根刺棕、金丝葵、槟榔、康科罗棕、秀丽皱籽棕、粗环假槟榔、软叶棕竹、长穗棕竹等。

最后带着一身疲惫坐车回校…

2、第二天广州花卉博览园:

指导老师:欧阳秀明

广州花卉博览园是一个集花卉展销贸易、技术信息、观光旅游和娱乐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花卉市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区内三面环水,河涌密布,河网纵横,气候湿润,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花卉识别及园林用途;了解花卉栽培设施;了解盆栽花卉行情、销售动态。等;我们从“中国广州花卉交易会”前的广场下车往左去到公交站的对面开始往下走到各家花店了解询问:一直在花博园走了一圈,深入地了解了花卉栽培、园林用途及价格等下面是了解到的60种植物的价格:

墨兰:160、雾水松1

38、君子兰6

5、金钱树120、澳洲松550、袖形耶子

25、苏铁盆景1

35、紫檀1080、蝴蝶兰39

8、金琥

110、麒麟花100、绿宝120、福绿寿350、夏威夷椰子120、万年青100、色背竹120、竹柏39

8、鹰爪兰、200。招财手339黑金刚

18、小香兰30、无刺山影

48、青扇

10、美丽十二卷

8、波斯菊

10、蝴蝶兰20一枝、非洲菊18红花继木

38、月季

18、茶花20、杜鹃40盆栽梅花60、海棠35海棠30

3、第三天园林基地。

指导老师:彭四江

在园林基地主要是学习使用草坪机。油锯。等园林施工维护植物的一般机器;

4、第四天园林基地

指导老师欧阳秀明

植物考核。

七、实习总结:

9.普通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篇九

02地理科学  0232130237

前言: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20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2002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肇庆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肇庆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地势由北部、东北部渐次向中部和东南部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种地貌。市区背靠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北部为北岭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中部为河谷冲积平原,东西两端重峦叠峰紧锁江流,形成三榕峡、大鼎峡和羚羊峡。境内孤丘台地疏落散布,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形成五湖、六岗、七峰、八洞的独特自然景观,成为驰名中外的七星岩风景区。正因为肇庆独特的地质地貌风光,它才成为我们实习的首选之地。

本次实习从7月9日开始,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出发,路经中山,江门、高要等市,并在途中的西江大桥到南岸卸煤码头考察滑坡和河流阶地,然后才到肇庆党校。下午到北岭考察洪积扇,最后是东岗村观察并讨论了当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岩风景区对其地质地貌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干溶洞,断层带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峡东岸的北岭背斜,总结了实习成果,下午离开肇庆返回珠海,结束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具体路线如下:

7月9日:告别中大珠海校区――西江大桥――卸媒码头(上南岸)――肇庆党校――北岭山南――东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滑坡和二三级阶地地貌。

7月10日:肇庆党校――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阆风岩,玉屏岩,观音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和阿婆岩。这次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庆党校――三榕峡(位于西江的峡谷地段)――采石场。此次目的是观察断层及其层理结构。下午实习结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区。

我们这次考察的地区常见的七种地貌类型分别如下:

1)・  侵蚀低山。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岭山脉;

2)・  侵蚀丘陵。其相对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  侵蚀台地。其相对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缓,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于侵蚀低山和侵蚀丘陵之间的低矮的高地;

4)・  洪积阶地和冲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北岭山麓;

5)・  河流阶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级、三级河流阶地;

6)・  冲积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滩和一级半埋藏河流阶地;

7)・  喀斯特丘陵。岩性为壶天灰岩或石磴子灰岩,主要是指七星岩等喀斯特石峰。

实习内容:

7月9日早上7点,我们从中大珠海校区乘车出发。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经风化成砖红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保存下来。而正是由于肇庆的基岩出露状况比较好,所以我们选择它作为地质、地貌实习的基地。

整体上来看,肇庆七星岩地区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冲积平原,肇庆七星岩喀斯特丘陵就是位于这个平原上。我们三天考察的地貌类型按顺序大概如下:滑坡与阶地,冲洪扇与洪积平原,充填构造,喀斯特丘陵与溶洞,落水洞,背斜与断层。下面我就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肇庆七星岩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

第一天:

我们从珠海出发乘车经过江门、新会、高要,在开往肇庆党校的途中顺道考察了西江大桥南岸东侧的卸煤码头(上南岸),这是一个半埋藏阶地。

上南岸是一个潜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没有再次滑坡的趋势和迹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它是山区建设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灾害。据老师介绍,该地在20年前发生过一次大滑坡,现仍可以看到当年的滑坡壁(上图山坡凹处),滑坡体由于采山取石和植树造林等原因已经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约9时至11时该地发生一般规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发时该处卸煤码头上有四个民工在小屋内睡觉,后来只有一人逃脱。据首先发现滑坡的当地民工讲,滑动是首先从下面开始的,后来才看到上部滑动,由此可分析判断此滑坡属牵引式或称拖带式滑坡,广东地区的滑坡多是这种小型滑坡。

根据老师的分析介绍,我们知道了造成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该地处于西江凹岸,终年被流水冲刷而造成岸壁不稳定;

②滑坡的上部阶地上有一个水塘(现在已经填平),并且有地下渗透带,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与江水互渗,使中间土体遭到破坏,土质疏松,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体主要是花岗岩的风化壳,为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很不稳定;

④滑坡上的码头堆积了大量的煤,负荷太重,其重力对滑坡的发生是一个间接的推动力;

⑤整个肇庆地区的粘土含量普遍较高,滑坡发生的前天当地下了一场大雨,粘土的膨胀系数大,雨水对其影响很大,造成土质松软,从而引发了这次滑坡。

此滑坡范围宽134米,10多米厚,滑动后形成5个阶梯,滑坡体伸入西江,由于规模不大,所以没有造成西江淤塞。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又考察了阶地,据资料介绍,阶地的类型有常态阶地(或阶地)、半埋藏阶地和埋藏阶地,其中后两种是阶地变形的结果。(1)常态阶地分布在河流上游或源头区。如鉴江信宜、漠阳江春湾、北江韶关,是洪水不能淹没的阶地,故称常态阶地,简称阶地。(2)半埋藏阶地是原先的第一阶级地主要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均衡构造下沉,而与全新世堆积的高河漫滩类高、至今能被洪水淹没的阶地,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冲积平原,如肇庆市西江与七星岩之间的地貌即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3)埋藏阶地是半埋藏阶地向三角洲延伸逐渐被全新统覆盖形成,,分布在入海三角洲,这是最高和最年轻的埋藏阶地。[1]

据老师介绍,我们现在所走的公路和卸煤码头就是建在第一级阶地上(左图)。看完第一级阶地之后,我们就爬上公路旁的小山去观察第二和第三级阶地。第二级阶地分布在上南岸码头公路旁的小山咀,高度大约为10米,在这里可以找到磨圆度较好的鹅卵石。为什么阶地会跑到山上来呢?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下图左),岩性复杂且较脆,风化程度较大,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也显示了该二级阶地是西江干流经远距离搬运形成的。第三级阶地位于西江大桥南桥头东侧的自来水厂高地,高度大约为15至16米,这里地势比较平坦,岩石年代更为久远,鹅卵石风化程度更深,质地松化,一踩即碎(下图右),不过现在由于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盖住,已经很难找到地面证据――鹅卵石。

通过我们的观察,结合老师的分析,得出此处阶地鹅卵石的几个特点:(1)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2)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3)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

该地阶地示意图如下:

肇庆市西江河谷地貌横剖面图[1]

下午,我们又在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到了东岗村附近的北领山地考察,这里是洪积扇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2]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形成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由北领山地冲积而形成的,另外一种是由西江的冲积而形成的。根据我们的观察(右图),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大多为砾石,粒径较大,较疏松,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话,那么这里的岩型应该会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冲积物复杂),颗粒一般是为圆形的,磨圆度较好,没有棱角,质地也会比较硬,而且纵观整个地貌类型,如果是由西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那么宽度应该很大(比冲洪积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宽度并不是很大。故我们判断,这应该是由北领冲积而形成的洪积扇。

从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我们所走的公路、广茂铁路以及它们两边的建筑物、还有我们住的肇庆党校都是建在洪积扇上的。因为洪积扇是经过很上的时间堆积而成的,坡度比较平坦(这里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东西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层的建筑,这也是我们在路旁都没有见到高层建筑物的原因。

下午四点,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点――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边观察洪积扇的中部剖面。这里刚好是有人搞建筑,对洪积扇的中部进行了横切,从而使我们能够清楚的观察洪积扇的内部结构(下图)。我们所观察的这个洪积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据老师的介绍,这些岩层组成是第四纪时代的岩石,北领的岩石主要是泥盘系的砂岩滚下来再堆积成第四纪岩

上一篇:立秋是不是秋天了下一篇: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