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用学论文(共11篇)(共11篇)
1.汉语语用学论文 篇一
汉语式话语风格与语用失误
研究目的:探讨汉语式话语风格是否为语用失误.研究方法:本篇论文将针对中美话语组织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误解而展开论述,进而探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英语风格是否为语用失误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汉语式话语风格并非语用失误,而是由于文化不同.结论:在跨文化交流中,交际双方需要互相沟通,而不能强求一种文化服从于另一种文化.
作 者:杜瑞杰 Du Rui-jie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英文刊名: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年,卷(期):2008 5(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话语风格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流
2.汉语语用学论文 篇二
对外汉语交际属于跨文化交际, 交际主体主要是指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和以汉语为母语的汉语社会群体, 其交际情况主要发生在汉语学习者与汉语社会群体之间, 以及他们之间用汉语进行交际。由于受到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水平、母语文化的干扰以及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在汉语交际中会经常出现语言或语用上的失误, 导致交际失败。
为了减少和避免交际中的这些失误,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谈具体的语用对策, 语言与教学对策、语言要素对策、语境对策。
二、语言与教学对策
1、充分了解汉语的特点
我们首先要明确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用语规范。汉语同其他国家的语言相比, 它是一种形、音、义都非常复杂的语言。语音上:有声调, 音同、音近的字比较多;有汉字, 字形复杂, 同偏旁的字多、多义字多;词汇量大, 词义丰富, 尤其是熟语的用法复杂多样。语法上:词语和句式的功能灵活, 用法多变, 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句子的结构特点主要是“意合”而不是“形合”等。由于汉语中缺少逻辑关系表征词, 缺乏时态、人称等形态变化, 也没有特别显性的词类特征, 而英语中有-ness, -ly, en-等词缀可以提供语义信息, 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只能凭借语境及语感来完成。故而中国的传统思维重亲身实践和体悟, 轻实证和理论分析。儒、道、佛三家都注重藉灵感和直觉体悟宇宙本体、感悟人生, 力求达到“天人合一”, 同时多以简约的话语概括思想, 往往一语中的, 不同于西方一脉相承的、繁复严谨的推演理论体系。
只有帮助学生掌握了汉语的这些特点, 并且能够准确得体地付诸应用, 才能够使学生克服汉语交际中的障碍, 真正顺畅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2、不要忽视词语的色彩意义, 尤其是感情色彩。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三个句子:
(1) 老师:下星期我去看你吧。
学生:岂有此理
(2) 学生:老师给我戴高帽子。
(3) 学生:陈老师的课讲得很好, 他的话很不正经。
这里的“岂有此理”、“戴高帽子”、“不正经”一般都是用于贬义, 用在这里都是不合适的, 比如 (1) 中学生要表达的是“哪有老师看学生的道理?”但是“岂有此理”表示的是对不合情理的事情的气愤, 老师来看学生本来是好意, 学生应该表示感谢, 再婉言谢绝, 干吗要气愤呢?原因就是学生不明白词语的感情色彩, 造成了误用。
3、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
了解留学生的母语文化, 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心理、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好的交际和沟通。
比如:日语和韩语中都有“料理教室”这个词语, 他们会说出这样的句子:“我偷偷去料理教室学习”, 这里指的是去学习做饭, 了解留学生的母语文化之后, 在交际和沟通上不会构成太大的困难。又比如韩国学生对老师讲解的东西善于记忆, 很少发问, 大都靠课后自己消化, 对于难理解的问题, 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以至于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 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 热情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并努力为他们的语言实践创造条件。
4、在教学中恰当处理汉语学习者的母语干扰
中介语理论认为, 产生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母语和媒介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已掌握的目的与知识的干扰、教学中的讲解不够和训练中的失误等。其中, 母语或媒介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干扰一般源于教材的注释,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一般用学生的母语词来注释目的语中的词, 例如, “女人”这个词, 是用英语woman来注释的, 那么, 一个留学生就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句子:“我希望去国外, 可爸爸觉得女人一个人去国外很危险, 所以他们不让我一个人去国外。”我们会觉得这里的“女人”换为“女孩子”更合适一点。因为在中国只有对结婚的女性才称女人。那么汉语“女孩子”的意思用英语来表达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表示:a single woman。但是这样解释的话, 再表达为汉语, 就成了“未婚女子”, 而这样的说法在汉语中是很奇怪的。
我们必须明白, 不同的语言之间, 除了某些专有名词和科技术语之外, 基本上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两种语言中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词, 除了语音、书写形式上不同之外, 在语义范围、搭配关系、使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文化内涵等很多方面都有许多差异。如果仅仅根据母语的词与汉语词的意义的对应来理解汉语的词义, 而不了解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就不能准确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 那么在使用汉语词语时就会产生失误。
老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等词语的观念, 避免“这个词就是英文中某个词”的做法。如果失误已经发生, 要及时适当引入汉语对应词的近义词, 提高学生辨析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加强练习与实践。
5、注重实际应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在语言知识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多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是汉语学习者在应用中掌握活的语言, 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
我们应该针对留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有效地解决办法。如:语音方面, 汉语的同音字比较多, 而汉语中特有的声调现象会让他们感到混乱, 所以他们经常把“饺子”说成“轿子”, 把“包子”说成“报纸”。
我们除了要教给留学生标准的汉字的声韵调的发音之外, 还要结合其中文含义及用法进行教学。除了在课堂上教授之外, 还要结合交际的实际反复练习以加深印象。另外, 听和说是语言能力的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要加强留学生听汉语和说汉语的能力。比如可以让他们多听听汉语的磁带, 然后模仿汉语中的发音, 与录音来做比较, 不断地联系, 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6、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与泛化性失误
母语负迁移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 受到来自其母语的干扰或者是负面影响。就比如刚才我说的现在的教材使用学生的母语来解释汉语的一一对应的方式, 就会导致大量的失误产生。
“泛化性偏误是学习者将其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 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新的语言知识现象上而造成的偏误。”例如, 汉字读音方面, 最显著的泛化现象就是识读形声字时出现的泛化, 汉字中有80%左右的字都是形声字, 占汉字总数的绝大部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声字都和声旁的读音相同。学习了一定量汉字的学生已经意识到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音的作用, 但是又不知道这个规则的局限性, 在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形声字时, 往往还会按照这个形声字的声旁去读, 比如:拙读成出, 钥读成月。就是这种泛化需要注意。
我们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泛化, 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
三、针对语言要素的语用失误对策
1、正确把握语音语调、重音、说话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语音语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你读”语调的不一样, 可以表示命令, 又或者表示疑问的意思。重音位置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注意点, 重音位置不同, 也会产生不同的语用含义。“这件衣服看上去很好”如果重音落在“看上去”, 也就是表示着这件衣服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好, 至少没有它看上去那么好。如果重音落在“很好”上, 也就是表示着这件衣服真的很好。
另外, 关于说话的快慢和停顿的长短不一样, 也就是说一个人说话之后停顿多久才意味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呢?这是不一样的, 比如甲乙两个人在聊天, 甲以为乙无话可说, 为了不那么尴尬, 甲就不断地找话说, 其实乙一直在等待甲把话说完, 他对停顿的期待比甲要长, 所以乙就觉会得甲一直在抢话说。
教学中要注意细节和个体差异的不同教学。
2、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的用法
要注意时间词、汉语中特有的词语或词义、词义的文化差异、同一个词的不同语用功能以及词语的预设功能等。
比如:有留学生问汉语中的“天啊”是什么意思, 老师如果就是简单回答他, “天啊”就等于英语中的“God”, 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 他就会觉得中国人也很熟悉基督教。另外, 比如“祥林嫂”这个词, 是具有文化背景和内涵的, 指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而是指的喜欢反复念叨自己的一些 (不幸) 经历的人, 这样的词义就会在交际中造成障碍。
成语、俗语、惯用语等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 对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 也很难产生同样的修辞作用。
词语的预设功能:通过词汇手段还可以表示暗示意义, 这种意义是超出字面而受到语境影响的意义。例:“他终于来了”, 就暗示着他经过千辛万苦, 跋山涉水, 好不容易, 终于按时来了。“他恢复了自信”, 就暗示着他曾经很有自信, 然后也许因为一些事情, 一度丧失了自信, 然后现在又有了自信。
3、熟练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充分了解句法的语用特征
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常常告诉学生某一个句类可表达某种功能, 如果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就用祈使句, 要提问就用疑问句, 这就会使学生有一种错觉, 某一句类只能表达某一功能, 但是言语交际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我们看下面这个句子。
例: (外面很冷, 窗户开着) 老师问坐在窗户边的学生:“你不觉得冷吗?”这个句子表面上是疑问句, 实际是祈使的意义。这里的老师希望学生把窗户关上。但是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一层意思, 就理解为疑问句的话, 他可能就只会回答“冷”或者“不冷”。
另外, 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汉语中肯定意义与否定意义的把握是否准确, 也是一个问题。
汉语中, “你不喜欢, 是吗?”, “不, 我喜欢。”如果是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他就不太好把握, 这就是思维方式不一样。英语的习惯, 答语前后的肯定和否定应该一致, 这样的话, 也就是回答“是, 我喜欢”或者“不, 我不喜欢”。主要是因为英语回答是对事实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而汉语是对“你不喜欢”这个命题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以便留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汉语的句法及表达方式, 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
四、语境对策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 也叫语言环境或言语环境。“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离不开语境, 就像人的呼吸离不开空气一样”
1、语言语境对策
首先要注意音变的现象, 注意语调的变化因为汉语的音调问题外国人一直掌握不好, 比如睡觉和水饺, 就要结合语境, 如果他是躺在床上, 准备就寝, 那么他表达的就是睡觉;如果他在餐厅, 服务员问他需要吃点什么, 那么他表达的就是水饺。
其次, 联系上下文, 上下语来确定词语的意义。比如“方便”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群人在开会, 然后一个人说“对不起, 我要去方便一下”, 这里的“方便”就指的是去洗手间的意思。如果你听见一个人对你说:“不好意思, 我现在很忙, 请你在我方便的时候再来。”那么, 相信我, 他绝对不是要你在他上洗手间的时候去拜访他。
2、非语言语境对策:
首先, 注意场合, “吃了吗?”不是所有场合都适合用来打招呼, 比如就不能在厕所里面问别人“吃了吗?”。
其次, 看情景, 老师和学生, 教室里讨论与学习有关的事, 在课外, 比较随意, 谈谈生活啊八卦什么的。
第三, 看对象, 比如, 对女性, 不能随便问她的年龄;对老师, 就不能直呼其名。陈汝东在《对外汉语修辞学》中曾聚到一个例子, 说他的一个留学生, 又一次下课后从后面叫住他:“汝东, 我有个问题——”让他感到哭笑不得。
第四, 看文化背景, 要考虑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 理解语言文化内涵。留学生不能理解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 树大招风这些词, 这就涉及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 西方则是重视个人价值。
摘要:语用对策就是针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言语交际主体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在对外汉语交际中, 语用失误和语用对策主要指的是, 以汉语为主要交际工具、以汉民族文化为主要交际背景的不同交际主体所存在的语用失误以及应该采取的语用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用失误,语用对策
参考文献
[1]、唐雪凝.对外汉语语用的多维度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曹学慧.第二语言教学中汉外对比法探讨与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陈汝东:《对外汉语修辞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5]、[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 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对外汉语教学语用能力培养探析 篇三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用 教学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胡裕树先生率先将语用分析引入汉语语法研究以来,汉语语用研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理论和方法。随着汉语言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渐长,对外汉语教育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然教学实践效果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可能地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仍是研究和实践的难题之一。
长期的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衡量对外汉语教学成效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得体表达、成功交际。
语用能力的养成与提高离不开语境。正如Jef Verschueren所说的那样:“对任何语言现象、特性、结构或过程的语用纵观(语用视角),都要求其研究考虑语境与结构位置,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及这些过程在与人的‘社会心智相关中的位置。”[1]任何一次语用交际行为,都是特定语境中对语言符号的一种选择、协调、适应行为。任何一次语用活动的评价也不可离开语境高谈阔论。如何利用不同语境培养提高留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试作以下分析。
一、将对外汉语课堂的语境价值最大化
古人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2]课堂教学在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需将对外汉语课堂的语境价值发挥到最大,提高在华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语境中需要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现如今人们对语言和文化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已不再有任何异议,语言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语用能力的培养无疑少不了文化的因素。但语言首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教学也不单是为了传播文化而进行。因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我们首先应该视作语言教学,不然就是本末倒置。把汉语基础知识、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传授和教育放在第一位,这也是留学生掌握、了解汉文化的一个捷径。
其次,课堂教学语境中需要处理好语言能力培养和语用能力培养的关系。语用能力以语言能力为基石。课堂教学实施中,脱离语言本体的学习和训练,等于架空语用教学和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基本的字词句关必须过。而语用能力最终又会投射在语言要素的各个层面上。因此,教学中必须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针对汉语独有的声调特点和功能,汉字的表意性及汉字与词语的特殊关系,汉语特有的语法手段和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再次,课堂教学语境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教学矛盾。汉语知识经过教师的心智融会,汉语语用魅力经过教师以身示范后,会更有说服力。在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环境,本身也是一个多元文化语境。教师只有在“被尊重”“被信赖”时,留学生才乐于在课堂语境中和教师互动合作。而留学生对汉语教师的尊重和认可,更多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智力博弈。如某留学生在课堂上旁若无人发表高见:“我觉得XX国人很脏,不讲卫生,我觉得只有我们国家的生活习惯最好。”对此“高见”,教师如果大批特批或听之任之都不可取。其实只要介绍一句汉语谚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客观地予以说明爱家爱国委实是一种普世情感与心理就足矣。而对这种富含民族文化的固定词汇,留学生往往很有兴趣,这样既补充了汉语词汇知识,又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
另外,课堂语境需尊重学生个性与起点的多样化。言语行为是一种“表意”的动态过程。如何选择合适的语言符号从而得体地表达意义,很多时候这不仅仅是符号的输出和输进,而是在共有的语境中,施事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个体差异(如年龄、性格、性别、心理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合理控制教学内容和节奏。比如一学年的听力课程安排中,随着留学生听力水平的变化,教师就不必一定要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提供的进度来授课。同时,教材作为一种人为的文本语境,与现实生活语境多多少少会有距离,教学中还需要尽可能地把教材中的语境生活化、亲近化、丰富化,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这对提升留学生的语用能力也是一种潜移默化。
二、积极营建汉语第二课堂语境
语用能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留学生个体诸多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如同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留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提高仅仅依靠汉语课堂语境还远远不够,还应积极营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汉语第二课堂语境。
学以致用是至理。第二课堂语境形式多样,比如汉语角、汉语报刊杂志、汉语影视剧、考察学习现场、校园团体活动、互助学习小组(留学生和汉语言或对外汉语专业)等。这也是一种相对自由、自主的实践语境。它直观、活泼、生动、新颖,到处是全新的未知的变数,那种发现的惊喜可能让他们一生都会牢记在心。在这些不同于一般课堂的语境中,留学生既可开阔视野,又可强化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固化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课堂语境的营建应是一种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否则,就和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游玩没有什么区别了,遑论教学效果。所以,第二课堂设计须配合课堂教学进度,设计一些任务目标明确、计划条理、步骤合理可行的汉语练习语境是重中之重。
当然,在第二课堂实践中的“用”必须辅之以必要的指导,这样才会事半功倍,不致流于形式。如古人所言“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3]教育工作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由表入里,重视直观性教育和课外训练的日常渐进。在对中华文化的观摩、学习中,在跨文化的交流中,留学生耳濡目染,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会被唤醒。
汉语第二课堂语境的诸多优势是课堂教学远不能及的。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给留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第二课堂语境,可以固化、延伸课堂教学效果。endprint
三、充分运用社会大语境
实践出真知。任何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只有融汇贯通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会从课本中走出来,从课堂延伸出来,从教师的输出最终内化为浸染上学生个体经验知识和能力的、属于他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汉语语用能力。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还需引导学生自觉游入汉语语用的“大海”——社会大语境。
在华留学生最大的优势是生活在一个真实的而非模拟的汉语语境中。如果说课堂语境、第二课堂语境还有人为因素的话,那么只要走出校门,就是真实的社会大语境。这是学生检验自己汉语语用能力的实践场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让汉语教学社区化、社会化。在这种不可控的大语境中,留学生的语用受挫几率也要大得多,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同样少不了。留学生要敢于、乐于、善于置身于无限自由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如一位零起点的韩国留学生跟班学习仅半年,汉语交际能力就神速进步,原因就是她课余经常和小区里的叔叔阿姨们聊天。
在不可预知的汉语社会语境中,留学生眼有所见、耳有所闻、身有所触、心有所感,留学生的生活和汉语也在一点一滴地关联起来,其间的兴奋、惊奇、感激也好,失望、沮丧、痛苦也罢,都将是其人生经历的组成部分之一。哪怕是运用刚刚学到的“你好!”羞涩地打一声招呼,这也是往前迈了一大步,因为汉语进入他们的生活交际语境了。
留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果我们把生机无限的社会语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留学生最终才能“虽离其师而不反也”[4],当然,这对教学本身也是一种促进。
结语
世界多元,宇宙无极。情感与思想、文化内涵都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也是语用的归宿。语言如沦为纯粹的工具,是语言的最大悲哀。同样,第二语言教学若沦为纯粹的语言知识的灌输,没有思想、文化的碰撞,没有情感的交流,那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悲哀。
现代社会,教育是个体成长和个人经验得以改造的必要手段。只有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诚如杜威所言,“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当我们对待这些千里迢迢远离亲人与祖国的在华留学生的时候,其实也很有必要思考一些问题,这些留学生在汉语言的语境中是否成长了?他们的经验是否得到充实?他们的社交能力、探究能力、表现能力是否得到了发挥?如果我们的汉语能以一种迥异于留学生母语的文化身份助力留学生的成长,无疑是值得引以为傲的。设想,若干年后他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感念汉语曾给他们带来的给养,那将是何等欣慰之事。
“语用学其实是一个视角,而不是语言学理论的一个并列组成成分。”[5]借鉴语用学这个新视角,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必将收获更多的喜悦。语用能力的培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绝不应是一种点缀,大力倡导并加强对外汉语的语用教学实践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关乎对外汉语教师,关乎留学生个体,关乎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关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关乎多元、生态、和谐世界文化的建构,任重而道远。
注释:
[1][5]耶夫维索尔论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237页。
[2][3][4]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5页,23页,12页。
参考文献:
[1]耶夫·维索尔论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傅任敢.“学记”译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57.
4.汉语语用学论文 篇四
双关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探索-一项基于汉语戏剧对白语料的研究
本文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框架下对汉语戏剧对白中的双关语料进行分析,探讨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选择双关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特征,指出双关策略的选择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相互顺应的结果.
作 者:艾琳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刊 名:疯狂英语(教师版) 英文刊名:CRAZY ENGLISH TEACHERS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H030 关键词:双关 顺应理论 语用策略5.国内语用学研究综述论文 篇五
关键词:语用学;历史;现状;流派;趋势
语用学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是直到70年代才把它看作一门学科。语用学把语言、现实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语用学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心,是语言科学中一个富有生气的领域。
一、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语用学渊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CharlesW。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三分说: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语用学领域的探索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语用学研究的成就应归功于另三位哲学家的理论建树。他们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分析学家赛尔、格莱斯。奥斯汀“不满意语言哲学对所指、意义、陈述的真实和谬误的传统研究”(Leech,1981:321),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挑战。70年代后,在研究了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s)——话语的形式不直接反映出这句话的交际意图。赛尔甚至提出“语言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现在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70年代,语用学异军突起,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1970年在波士顿召开的《自然语言的语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语用学研究时代的开始,成为其蓬勃发展的契机。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得到承认,确立了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研究表现出下面几个特点:
(1)人们从各种观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各个方面(指示语、会话含意、言语行为等),围绕语言使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2)语用学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冲破了哲学家的一统天下,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领域。
语用学在70年代的确立为80年代的迅猛发展铺平了道路,语用学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大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1)语言学家对前期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开始进行梳理和总结,语用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研究内容具体化。语用学研究朝着统一协调的方向发展。
(2)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讨论的问题宽泛但主题集中,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开始触及语言本质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如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关系,语言结构如何跟语境相互作用等问题。
(2)语用学由纵向的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转向了同语言学各核心学科之间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促进了语用学自身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以语用学为中心,各学科同步发展的局面。
二、语用学研究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的研究。以这种基本的认识为前提,国外语用学研究形成了两大流派:英美学派的微观语用学和欧洲大陆学派的宏观语用学。前者认为语用学如同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一样是语言学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分相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和交际的认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它是对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即“综观论”。
向明友(2006)认为当前语用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是在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在沿着以下三个方向朝纵深展开:
(1)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
(2)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3)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80,(3)。
[2]孙淑芳。俄语析使言语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汉语语用学论文 篇六
一、释义中的语用信息研究
(一) 在解释中直接说明词的用法
【怒气】名非常的生气的表情、情绪。
【恐吓】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用话语或其他手段威胁别人。
(二) 释义括注的语用信息研究
1. 区分词和语素。
成词语素能够单独使用, 不成词语素不能独立成词, 即不能单独使用。明确地标出语素以提示哪些字不能单独使用, 是一种学习语词的最基本用法的很好的方式。如:
【钞】 (素) 钞票。
【钞票】 (名) 作为流通后货币的用纸的钱;纸币。
2. 标注短语词。
《学汉》标注了动宾、动结、动趋、动介四类短语词。如:
【唱歌】 (短语词:动—宾) 演唱歌曲
【避开】 (短语词:动—结) 想办法远离某地、某事、某人, 躲开
【出去】 (短语词:动—趋) 从里面到外面
【从属于】 (短语词:动—介) 表明所属关系;附属于
有了标注, 学生可以辨识并且词典中对它们逐一做扩展式的举例, 使学生从中学到每一个动宾式短语词的用法, 简化了现行语法体系的补语系统, 从而使补语的脉络清晰, 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二、“注意”的语用信息研究
《学汉》针对性地设立了700余项“注意”作为提示。
(一) 词义提示
对词的释义作进一步的诠释和补充。如:
【富有】注意动词“富有”的宾语多是有积极意义的抽象事物。
【光辉】注意“光辉”常用来形容抽象的事物。
(二) 文化含义提示
对某些含有文化因素或涉及国情的词语加以提示。如:
【群众】注意“群众”有时跟“干部”相区别:干部要关心群众的生活。有时跟“共产党员”相区别: (共产) 党员和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他是个群众, 不是党员。
(三) 语用提示
指出词语的语用功能, 即词语的表达对象、语气、语境、言外之意等。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最重要的是教会外国人如何用这个词组织句子去表达或交际。
1. 提示词语的位置。
【凡】注意只能用在句子开头, 句子中常有“都、一律”等词语跟“凡”配合。
2. 提示句式。
【够】注意“够+形容词”用于肯定句时, 句末常加“的”。
3. 提示使用场合。
【吩咐】注意“吩咐”用在长辈、上级让晚辈、下级做什么事情的时候。
4. 提示语气。
【快】注意“快”用在祈使句中, 表示催促。
5. 提示语体。
【特此】注意“特此”通常用在公文、通告中。
6. 提示感情色彩。
【精】注意说一个人“精”有时有贬义。
7. 提示习惯用法。
【匹】注意“马”的量词只能用“匹”。
(四) 语法功能提示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 不仅仅要释词解义, 更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词语, 组词造句, 实现交际的目的。
1. 提示搭配条件。
【过】注意“过”只修饰单音节形容词
【过于】注意“过于”只修饰双音节形容词。
2. 提示词法、句法功能和句法条件。
【女】注意形容词“女”只能作定语。
【哆嗦】注意“哆嗦”作状语时必须重叠。
三、例证的语用信息研究
示例是教外国人组词造句的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通过示例来引进语法信息已经成为编纂学习词典的大趋势”。 (郑定欧, 2004)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示例还可以扩大释义的信息、补充语用信息和文化、国情信息等。
(一) 示例提示语法搭配
【决定】 (动) 他决定假期去旅游/ (名) 一项决定。
示例中把“决定”动词作谓语以及名词作定语中心语的语法功能都展示出来。
(二) 示例能比较自然地引入文化和国情信息
【龙】中国的皇帝都把自己说成龙。
【熊猫】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三) 语义搭配
通过示例提供充分的典型的语境, 使外国学生在上下文中体会某些虚词、难词的语义背景及表达的意义。
【碍事】对不起, 我把你的书碰到地下了, 我给你捡起来吧。———不碍事, 我自己来吧。/哟, 你手指头破了吧?———不碍事的, 包上就行了。/有几个字写得不清楚, 我重新抄一遍吧。———不碍事, 能看清楚。
四、插图的语用信息研究
词典插图这种方式将词语、语法规则、语境使用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形象的、易理解的、整体方式进行输入, 为语言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 给出与名词搭配的动词并配插图
例如, “电话”下给出了“ (打) 电话”和插图, 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电话与真实的物件联系起来, 还强调了通过电话与别人联系时所使用的常用动词“打”。
(二) 给出了丰富的动词用法并配插图
插图应该展示最能体现该词本质特征的用例。相反, 如果释义复杂, 例句少且没有形象的表达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将是非常不利的。《学汉》的做法是, “擦”下给出了“擦 (擦黑板) ”和插图, 相信学生看了以后可以容易地类推出“擦桌子”“擦脸”。
(三) 给出名词量词搭配信息
在学习名词的时候, 适时地给出与之搭配的常用量词也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学汉》在“拐”的解释中给出了“一副拐”和插图, 让学生既理解了“拐”所对应的实物, 又轻而易举地让学生了解了“拐”的常用量词“副”, 比起看释义“副 (量) ‘用于成双成对的东西’”要直观得多。
五、同义词辨析框的语用信息研究
《学汉》通过辨析框还对一些近义词做了用法的对比。近义词条目的确定主要针对外国人学习中容易混淆的词语, 比如“打算”和“计划”名词:“打算”和“计划”常常可以换用, 但“打算”用于口语, “计划”口语和书面语都可以用。“计划”是行动前定的内容和步骤, “打算”是对行动的想法, 所以“计划”可以做“制订”“修改”“补充”“完善”等动词的宾语, “打算”不能。
综上所述, 《学汉》作为一部外向型的汉语学习词典, 主要通过释义 (括注) 、“注意”、例证、描图、辨析框等五个方面来反映语用信息。其中释义 (括注) 区分了外国人难懂的语素、词和短语, 并且标注词性, 主要提供语义搭配对象;例证通过语境提示主要说明词语的语法搭配对象;“注意”则主要说明了词语的习惯用法。
参考文献
[1]鲁健骥, 吕文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鲁健骥, 吕文华编写.对外汉语单语学习词典的尝试与思考——《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编后[J].世界汉语教学, 2006, (1) .
[3]章宜华.当代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贺国伟.词义分解与词典括注[J].辞书研究, 1998, (2) .
[5]郑定欧.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6]黄建华, 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7]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刍议——调查与反馈[J].世界汉语教学, 2004, (4) .
[8]苏培成.汉语学习词典的特点及其编写[J].辞书研究, 2003, (4) .
7.浅谈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特点 篇七
关键词:汉语委婉语 语用 交际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84-01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可能会受到某些语言环境的限制,有一些不便或不忍直说的话。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人们会采用委婉语迂回曲折地表达出本来的意愿。委婉语作为特定言语交际环境中的一种会话策略,表现出了强大的交际功能。
1 委婉语的分类
根据出现的语言环境,我们把汉语委婉语的类型大致归纳为三种。
1.1 外交委婉语
外交活动关涉到国家的切身利益,语言的选择尤其重要。外交辞令使用的是一种正式、谨慎、准确并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语言方式同时也要兼顾礼貌得体的策略。委婉语作为外交辞令的一种,其作用既可回避敏感问题,又可毫无保留地表达情绪及态度。采用迂回的语言方式可以婉转、含蓄地陈述事实、主张、建议、乃至批评、抗议等,也能充分考虑到双方的面子,从而维护良好的交际氛围,顺利完成交际目的。委婉语在外交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禁忌委婉语
禁忌委婉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比如对死亡的忌禁语,民间习俗中对不祥事物的忌讳语等,都属于此类委婉语。含蓄的语言一方面表现出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直接表达所带来的心理不适。
1.3 礼貌委婉语
礼貌委婉语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比如拒绝别人时采用的委婉语:
A:今晚一起电影吗?
B:我姐姐要来。
B没有用“去或不去”直接对A的邀请做出反映,而用“姐姐要来”间接的拒绝了邀请,减少直接的语言对A在情感上的负面刺激,很礼貌的拒绝对方。
另外,对某些职业的称谓也属于礼貌委婉语的范畴。如“民工”称“农民工”,保姆的工作叫“家政服务”等。
2 委婉语的语用理论基础
语用原则不同于语法原则,它贯穿于言语交际的全过程,具有制约性,伴随着交际目地与动机,交际双方应根据需要灵活掌握语用原则。恰当地使用委婉语无疑是交际顺利完成的条件之一。因此,委婉语使用的关键就在于恰当与否。其理论基础可以借鉴英国学者利奇的“礼貌原则”。利奇将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则。其中得体准则最具重要性,交际时,说话人都是设法多让对方受益,从而使对方感到受尊重,反过来对说话人产生好感,从而礼尚往来,使交际成功。例如:
A:你觉得我的帽子漂亮不?
B:颜色不错。
对话中,可以说B委婉的作了否定。虽然没有完全认同A的观点,但部分的认同已使对方保留了面子,使情感受益。双方的分歧大大减少,A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B的情感对立。
3 汉语委婉语的特点
3.1 典雅的语言特色
从辞格运用的角度来看,汉语委婉语的运用属于修辞中的曲折或婉转。委婉语用辞含蓄会给人一种彬彬有礼的“典雅”风格。如“囊中羞涩”婉转地表达了“没钱”的意思,“令尊”间接的表达了对对方父亲的敬意,再如“过世、遇难、牺牲”等词除了表达“死亡”的含义以外,还表达了对亡者的尊重,同时也关照了听者的情绪。
3.2 外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中,人们就很重视委婉语的使用。如三国时代,曹操南下征吴的檄文中,“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言辞虽未提到“讨伐”之类的字眼,但用“会猎”二字间接地将八十万大军南下的威胁性寄于堂皇的词藻之中,明确地传递了征讨的信息。直接的讨伐言辞往往造成粗鲁无礼的自大形象,容易逼迫或激怒对方坚决应战,导致外交上丧失回旋余地,令已方陷于外交上的被动位置。事实上,在接到檄文时,处于弱势的孙吴也产生了主战与主降两派意见。可见,曹操的外交策略对孙吴内部意见的分歧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从而也达到了外交目的,而这一成功的原因之一,不排除恰当使用委婉语产生的积极效果。
现代外交中,周恩来在中美建交的祝辞中也巧妙地運用了委婉语:“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中美断交这一敏感话题在祝辞中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含蓄回避,在坚持本国外交原则立场的同时,有礼有节地照顾了客人的情绪和面子。建立和保持了良好的交际氛围。
3.3 传递言外之意的功能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对于会导致尴尬心理的事件往往采用回避的方式,在不得不说的情况下会选择使用委婉语进行掩盖或修饰。
对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为了避免敏感词语对听者产生负面刺激,不直接使用针对性的词语,而以委婉语加以掩饰。如腿“瘸”可以说“腿脚不好使”或“腿脚不方便”,耳“聋”可以说“耳背”等。再如李密《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以“舅夺母志”委婉陈述母亲改嫁的事,避免了直陈的尴尬。
4 结语
汉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时间并不长,然而作为交际策略中一种强而有力的语言表现形式,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如此广阔的语用环境,加强委婉语的研究是必然的趋势,而如何将其提升到系统性层面上的研究是当前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汉语语用学论文 篇八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汉“思考”类动词的语义成分与词汇化模式分析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相同之爱,不同诠释——从美剧《吉尔莫女孩》看东西方母女关系之异同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Britain Needs a Monarch—Cause Analysis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Monarch in Britain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语 浅析“冰山理论”调动读者参与的作用 哥特电影的黑暗之美-市场与文化的交接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觉醒》中的爱与死亡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试析商务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汉译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论“孔雀东南飞”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A Probe into Three Phases for Effective Business Negotiations 中英文幽默映射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 《永别了,武器》的存在主义解读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言语幽默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preting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Henry’s Major Works
高中学生英语课堂口语交际活动的错误分析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蔑视女性的词汇表达法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矛盾的女性意识: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策
文化差异对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的影响
《荒原》中的死亡与重生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小学英语课堂任务设计的研究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逆世的美丽——分析《飘》中主要人物表现的自我意识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
多媒体技术在早期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dventures of Tom Sawyer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
英汉被动句语义特征对比分析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Mother Tongue Influence on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Lord of the Rings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商务英语报道中的情态意义分析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98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无尽欲望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新闻翻译中“编译”的合理性分析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世纪以来英汉委婉语的语义变迁
中国英语初探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原则的运用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商务英语信函词汇的特征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Women’s Image in Pygmalion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118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mark’s Theory in Tourism English Translation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On the Death of Francis Macomber
从《人与鼠》看斯坦贝克艺术风格
英语新闻标题的汉译方法——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为例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3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 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
英语委婉语之初探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简析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性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48 Two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
151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152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
15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
154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155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156 翻译中的性别--《简•爱》几个中译本的女性主义解读
157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158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159 在幻想中回归童年──评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160 “垮掉的一代”形成的背景探析
161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162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
163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64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
165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166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67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68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浅析
169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
170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171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72 广告语及商标翻译
173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174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
175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76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177 概念隐喻视角下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78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179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80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81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82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
183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
184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85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186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187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88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189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90 自立和创新——对爱默生超验主义的解读
191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192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93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
194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95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196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
197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198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199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9.汉语语用学论文 篇九
1语用学的基本理论
1.1语境的定义与解释
语境(context)这个概念最早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iki)在上世纪代提出,他指出“话语和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语境,词汇就没有意义。”我国语言学家何兆熊先生认为,对语境的解释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或话语的意义,另一类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者得以解释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何兆熊、蒋艳梅,1997)。语境对于语义的成功传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汉语口语中经常用“吃了吗?”来打招呼,但如果在用英语交流时提问“:Haveyoueaten?”那就不是打招呼的意思,一般会被误解为请听话人吃饭的含义。因此,要想恰当准确地进行交流,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对特定语境的理解尤为重要。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传达给学生这一语用学理论,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积累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学会分析语境的不同,恰当地选择语言进行交流。
1.2会话合作原则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由牛津大学著名哲学家格莱斯(H.P.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他认为,“我们的交谈通常不是由一连串无不相关的话语组成的,否则就不会合情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常常是合作举动;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认其中有一个或一组共同目标,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GriceH.P.,1975)。为进一步说明这一原则,格莱斯引入了四大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Maxim):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能多于需要的信息。质量准则(QualityMaxim):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要有关联。方式准则(MannerMaxim):要清晰。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要有序。
1.3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1983年提出的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和完善,是指人们出于礼貌,在一定的情况下会违背合作原则,说出一些看似没有直面回答的“言外之意”。但只要根据语境分析,出于礼节礼貌的思考,就会清楚对方说话的含义。这一理论在实际的英语交流中很实用也很普遍,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纯熟地掌握英语,不仅能交流还要有礼貌。比如,有的学生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会听到“Itissointeresting.”的评论,大多数学生听到后会很受鼓舞,继续他们的谈话。但其实很多时候,这只是西方人出于礼貌做出的回应,并不是真的对所说的话感兴趣,甚至是觉得所讨论的话题没有再进行下去的必要。因此要想恰当地、合适地运用语言就要了解一些语用学理论,尽量理解这些“言外之意”,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语用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我们更强调学生在今后职场生活中能够实际有效地运用语言,恰当地进行沟通。因此,语用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更加重要了。由于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不感兴趣,在教学中应当以兴趣为突破点,有选择性地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能准确理解西方人的表达内容,恰当礼貌地进行交谈,也能够用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信息交流。
2.1语用学理论在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探索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校学生有机会参加每年一次的会展服务工作,因此有很多机会和外宾交流。观察学生和外宾的交流,的确会出现一些交流失误,比如在外宾表示感谢的时候,有的学生用“Nevermind.”来回答,这显然是错误的表达,究其原因是只记住了这个短语的中文意思“没关系,没什么”,却不知道这一短语在英语中只能用于回复道歉,不能回复感谢。这样的回复显然是和对话没有关联的,造成了语义表达的失误,因此交流失败。也有的学生会回答“Itismydutytodoso.”听起来问题不大,但却不知duty在英语中有义务的含义,隐含的意思是我本来不愿意这样做但出于义务没有办法而为之,因此在回复外宾感谢时很不合适,我们可以换成“Itismypleasure.”就没有问题了。学生出现这样的表达错误,究其原因和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关系,只是知道表面意思,不知道深层含义,更不了解语言环境和背景,因此不能有效恰当地交流。把语言学中的语境原理和会话合作原理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首先,听力的核心是输入信息,口语则是信息的输出,这两个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因此听说教学应当放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过去听材料做习题的方式,学生多半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效果不好。因此,要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每一个单元的听说要设计成一个话题的教学,导入相应外国电影或视频片段,传达给学生相应的.西方文化礼仪,模仿正确恰当的英语情景表达,让学生听原声材料,复述材料中的句子,延伸其他英语句型及表达方式,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会很容易融入课堂,感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敢于开口说出地道的英语。运用这一方法,给学生呈现出在特定语境中的英语表达,学生兴趣浓厚,记忆深刻。课堂最后的反馈可以设计成习题的练习,学生普遍乐于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也会切实感受到自己不仅提高了应试成绩,也能够准确恰当地进行英语交流。
2.2语言学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的阅读理解教学要从整体出发,注重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关联性的讲解,而不能只讲单词、句子的意思,要从文化背景、文章大意、句子联系、文章内涵几个方面来进行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学生演讲、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入相关西方文化和礼仪,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后再进行阅读,更容易理解文章意思,作对相应题目。同时,应当帮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句子之间的关联,抓住中心思想,能理解相关的“言外之意”,使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从字面上升到对语言的理解,同时可以导入语用学理论,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关联性、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了解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学习英语思维,掌握地道的英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2.3语用学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高职高专英语的写作主要是应用文的写作,因此更强调语言的时效性和准确度。商务信函、感谢信、道歉信等应用文的写作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步入职场后非常实用的一项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更要把握语言的应用,语用学理论更应当融入其中。比如合作理论中的数量准则,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就尤为重要,所写内容不要超过想表达内容,避免啰嗦,所写内容要清晰、有质量,这也符合合作理论中的质量准则、方式准则及关系准则。因此要培养学生语言的言简意赅,避免相近的话重复写。同样礼貌原则在应用文写作中也很重要,一篇好的文章,一定要做到用词得当、礼貌周全,比如在商业信函中用appreciate来表达谢意比thanks更正式,更能体现敬意;又如尽量在文中少用祈使句,避免语气生硬,显得很不礼貌,提出建议时可以用问句的形式。在信件的结尾处表示感激是商业信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写出意思清晰、礼貌得体的文章,教师应当在平时加大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的数量,让学生模仿地道的应用文写作,多写多练,帮助学生掌握最实用的英语应用文写作技巧。
3结束语
10.古代汉语句末语气词语用功能初探 篇十
[关键词]古代汉语语气词语用功能
在古代汉语中,句子表达语气的手段主要是依靠语调,其次是语气词和其他形式。不过,古人当时说话的语调已无从可知,只有通过分析语气词和其他形式来推断古代汉语句子的语气了。语气词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与其他虚词不同,语气词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不能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或分句之间的关系,而是附加在句中某个句子成分之后表达各种语气意义,这种语气意义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才能表现出来。语气词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用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分布,而不是静态的。
古代汉语语气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类系统。常用的有“也、矣、已、焉、耳、乎、欤、邪、哉、夫、兮”等。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分布,可以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其中既能用在句首或句中,又能用在句末的为句中语气词,只能用在句末的语气词为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是古代汉语中语气词的主体,最常用的有“也”、“矣”、“乎”、“哉”、“已”、“耳”、“焉”、“欤”、“夫”、“邪”等。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来考察古代汉语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大致有三个方面:加强语气、缓和语气、完足句子。
一、加强语气
古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语气词用在句末时具有增添口气的功能,不同的语气词在相同的句子中增添的口气可以是不一样的,也可以是一样的。不用这些语气词时,由于其他词语、句式、句类和语调的作用,句子本身就可以表示一定的语气,一旦用了这些语气词,隐含的口气便进一步凸显出来。
1加强肯定的口气。这一类语气词主要有“也”、“耳”、“乎”、“哉”。
(1)也。例如:
①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史记·留候世家》)
③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劝学》)
“也”用在这三个句子中均是增添了“肯定”的口气,分别对①句中所叙述的情况、②句中的原因、③句中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肯定。
(2)耳。“耳”是“而已”合音所产生的一个语气词,用在陈述句中给句子增添了肯定的语气。例如:
①历阳侯范增目: “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史记·淮阴侯列传》)
(3)乎。例如:
①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④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这四个句子都是反问句,反问的语气主要是由前面的“何”、“岂”、“不亦”来承担了,“乎”主要是增添了说话人对自己的意见持非常肯定的口气。‘
(4)哉。与“乎”一样。用在反问句中,本身并不是反问语气的主要承担者,主要任务是给句子增添一种肯定的口气。例如:
①岂人主之子则必不善哉!(《战国策·赵策》)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③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缪哉!(《史记·项羽本纪》)
2加强委婉、商量的口气。主要有“也”、“乎”两个,当它们用在祈使句末尾时,如果去掉它们,句意也是完整的,但口气较生硬。用了它们,句子增添了一种委婉、商榷的口气。例如:
①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③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战国策·齐策四》)
⑤愿君顾先王之宗庙,故返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四》)
3加强提醒的口气。主要有“矣”、 “尔”、“焉”。例如: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人,与之同命!”(《史记·项羽本纪》)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日:“死矣盆成括!”(《孟子·尽心下》)
“矣”用在上述句子中,主要作用就是以引人注意的口气把已出现的、或必将出现的情况告诉别人,提醒别人注意。与此相同用法的还有“尔”、“焉”例如:
④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论语·乡党》)
⑤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⑥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4加强显然的口气。这一类主要有“已”,用在句子末尾,表示事情显然就是这样的,毋庸置疑。例如:
①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
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③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
5加强猜测的口气。语气词“乎”用在句子末尾时,表示说话人对所说的情况有所推测,希望得到对方证实。例如:
①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③今君王既棱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国语·越王勾践棱会稽》)
与此有相同作用的还有“欤”、“邪”,例如:
④日:“是鲁孔丘欤?”(《论语·微子》)
⑤其是吾弟欤?(《史记·刺客列传》)
⑥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日:“操舟可学邪?”日:“可。”(《庄子·达生》)
⑦管仲曰:“子邪?言伐莒?”(《论衡·知实》)
这四个句子都是疑问句,但是疑问语气不太强烈,说话人对所问的事情有了一定的猜测,提出来请对方证实。
二、消减口气
“耳”、“尔”等语气词用在句子末尾时,具有消减句子严肃口气的作用,同时限制了陈述的范围。例如: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②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冯谡客孟尝君》)
③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公孙龙子·迹府》)
④叶公子高人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 (《荀子·非相》)
以上句子中,如果不用“耳”、“尔”,句意显得认真、重视、严肃,用了之后就显得很随便,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
三、完句功能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些学者努力挖掘除语调之外具有完句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短语完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短语若没有它们往往难以独立成句。 “完句成分”的概念最早由胡明扬、劲松提出,他们认为汉语的句段有独立句段和非独立句段之分,句段的独立与否往往取决于它们是否带有某些句子在结构上必需的成分,并将这类成分命名为“完句成分”,旬末语气词便是诸多完句成分之一。以“矣”为例:
①余病矣。(《左传·章之战》)
②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日:“可矣!”(《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④马今至矣。(《战国策·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以上句子中如果没有语气词“矣”,句子都是非自足的,只是一个非独立句段,这种句段在语义上完整的。但在结构上是不完整的,只有加上语气词后,才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句子。再看语气词“焉”,例如: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荀子·劝学》)
②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史记·商君列传》)
“焉”用在动词性成分之后,起到了煞尾的作用,使一个动词性短语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参考文献:
[1]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下)[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11.汉语酒类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广告语,酒类广告语,语用预设
一、前言
广告是以盈利为目的,为扩大经济效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连续性传播活动,广告语设定也遵循一定的语言策略,预设以其特有性质在广告语的设计中被广泛使用。现在随处可见的酒类广告语作为广告的一种也遵循着预设原则。
预设亦称为“前提”、“先设”,常被理解为说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作的假设,即说话人为保证话语或语篇顺利进行的前提或满足的条件。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弗雷德在《意义与所指》一书中最早提到了语言使用的预设现象,他认为如果要判定某一件事,就需要一个明显的预设,所使用的名词都要有一个指称对象。从弗雷德提出预设概念开始,后来的许多哲学家,语言学家都在不断探讨着预设,预设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法国语言学家基南把预设分为两类,一种是语义预设,另一种则是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在语义学层面,研究预设在句子语义结构上的意义。语用预设是在语用学层面上,结合语境研究说话人的意图及言语行为成立的条件,语用预设与说话人和说话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涉及说话人及说话对象的目的,意图,态度和他们所处的话语语境。目前关于语用预设的讨论主要有语用预设的本质问题和预设对语境的敏感性。对于语用预设的特征现在有很多说法,但总体特征都是说话人的意图预设,是保证话语行为顺利进行条件或前提。下面本文就从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分类方面分析现在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酒类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现象。
二、酒类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特征
语用预设有其独有的特征,关于酒类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特征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但大体可以总结为三个,即主观性、共知性、隐蔽性。
1. 语用预设的主观性,是指语用预设由说话人主观发出的,未与受话人协商,所做的预设也是说话人一方的主观意志,有时说话人为了达到话语交际的目的会强加上自己的主观意志或看法,说话人发出的预设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单方面设定的虚假预设,故其话语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便不能确定。酒类广告语就是商家单方面的意志或设定的预设,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诱导消费者购买产品,达到扩大效益的目的,难免会加上他们自己的主观看法或意志。例如:
(1)喝金种子,过好日子。(金种子)
(2)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高远的是天空,最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洋河蓝色经典,男人的情怀。(洋河)
例(1)中做出的语用预设会让受话者认为只有喝金种子酒,才会过上幸福快乐的好日子,或者理解为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喝金种子酒,没有金种子的日子就不是好日子。(2)中预设大海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天空是最高远的,男人的情怀是最博大的,而喝洋河酒就会让人有男人情怀。生活中大部分男人都会想拥有男人情怀,所以听到此广告语定会心有所动,所以此类仅凭单方面意志设计的酒类广告语便极富主观性。
2. 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
共知性是指若要保证话语交际行为成立,谈话的内容往往是交际双方共同知道的信息。何自然将预设的共知性分为三种情况:预设往往是交谈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的共知性要通过说话人的话语暗示出来,并得到听话人的理解;预设的共知性有时只指说话双方的共知事物,第三者如不了解预设而只依靠语境是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说话双方对话内容的。预设的共知性在酒类广告语中也是一种文化前提,广告语的预设只有是商家与广大消费者共知的知识,才会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共鸣,才会有购买的欲望。
(1)品“东方之子”,做东方巨人。(茅台东方之子)
(2)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孔府家)
例(1)中预设的东方也是我们的共知信息,中国作为“东方”国家,我们都是东方之子,而要做东方的巨人,就该离不开茅台东方之子。中国的家族观念已有悠久历史,家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其特殊含义,(2)广告语的“你”指酒,但在深层内涵中也有家的意思,在受话者会联想到对家的情谊,便会把家与孔府家酒联系起来。
3. 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说话人要表达的意图并非通过语音形式表示,而是隐含于话语之中,预设的隐蔽性有很大的欺骗性,受话人会在不知不觉中肯定或直接接受说话人表达的观点、看法。因为广告语的隐蔽性,消费者会把广告语中并非真实的信息当做真实正确的信息予以接受,广告语便达到了目的。
(1)国酒茅台,酿造高品位生活。(茅台)
(2)时代在变,枝江大曲的品质没有变。(枝江大曲)
广告语本身就是一种劝说性的商业行为。(1)中的语用预设信息为“国酒”,“国酒”的真实性有待证实,而消费者会把它当做真实信息来看待,并会认为既然能称为国酒,那它的品质一定是高的,受话者便会自然而然的把它定位到好酒行列。(2)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枝江大曲的品质有多好,却隐含了枝江大曲的存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受话者会认为能长时间存在的酒,其品味质量必定也很高,而“其品质没有变”更加坚定了受话者消费信念。
三、酒类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分类
陈新仁将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分为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与行为预设。魏在江在陈新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文化预设与双关预设,曾文雄从话语的语义内容上,把预设分为存在预设,事实预设,种类预设。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结构预设,效果预设等又被陆续提出。依据酒类广告语的特殊性,参考已有的语用预设的分类,本文从事实预设,信念预设,状态预设,结构预设与效果预设五方面分析酒类广告语的语用预设。
1. 现实世界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事实
酒类广告语的设计不一定遵循事实,但可以运用语用预设中的事实预设的手段,把广告语陈述成人们难以抗拒的事实,给人以客观存在的感觉,从而对其产品难以抗拒。
(1)你能听到的历史136年,你能看到的历史174年,你能品味的历史440年,国窖1573。(国窖1573)
(2)传承千年酿造工艺,历经天宝洞藏,红花国色,酱香典范,红花郎。(红花郎)
例(1)陈述听到的历史136年,即留声机的发明174年,看到的历史174年,即照相机的发明174年。能品味的历史即国窖的历史440年。通过精确的数字对已有事实进行陈述,让人无法怀疑,并且国窖存在的历史长于比这些发明的历史,更坚定了人们对国窖1573的信任。(2)中陈述的“传承千年酿造工艺,历经天宝洞藏”,就给人以陈述事实的感觉,历史悠久,工艺传承,独特的洞藏让人们不再怀疑红花郎。
2. 信念是对事物的看法或一种思想状态,是意志行为的基础,人们对事物态度、看法会受到信念的影响。广告语的语言策略是为了动摇或改变消费者固有的信念、看法,来接受他们所提出观点,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难得小糊涂,悠然得健康。(小糊涂仙酒)
此处对“糊涂”的理解可以有两种,语用预设为可解读即使人们意志糊涂,也能拥有健康。没有人愿意糊里糊涂的生活,都希望清醒的生活,然而,此广告与却让人感觉糊涂的也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解读为即使喝多了小糊涂酒,也不会有什么健康隐患。信念预设的巧妙运用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观念,使很广告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 状态预设一般分为两类
一是预设人们对过去不满意的状态,另一种是预设让人们满意的,憧憬的状态。酒类广告语中的状态预设则是在不用产品之前的不理想状态,到用过之后的理想状态,两者对比使其酒的性能更加凸显。
为前行,为明天,为胜利,让勇敢充满自己。(郎牌特曲)
例句中预设的是未来的状态,为了明天与胜利需要让自己勇敢,而郎牌特曲会让人变得勇敢。
4. 结构预设一般是与语言或语法结构形式有关,酒类广告语中的结构预设一般采用疑问句句式或特殊的语言组合形式,特殊的结构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发人深思。
(1)行多久,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时间,给了男人味道,衡水老白干,喝出男人味。(衡水老白干)
(2)酒不过量,何过之有?宝丰酒,不过是好酒。(宝丰酒)
(3)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劲酒)
前两句都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的推出自己品牌的酒,提问的特殊方式会引人思考发人深思,后句的承接也会有先入为主的效果,使消费者自然而然的接受。(3)句祈使句方式表达直接语气强烈,丝毫没有给消费者留下质疑的空间,从而达到表达此酒品牌力的作用。
5. 效果预设也是语用预设的常用策略,效果预设在酒类广告语的运用中则是直接描述用过后的良好状态,让消费者预设用过此品牌后的理想效果,以此来直接表达该品牌酒的优秀过人之处。
(1)燕京啤酒,领先世界。(燕京啤酒)
(2)喝福星,交好运。(金六福福星酒)
(3)为了健康喝好酒,好酒喝出健康来。稻花香酒。(稻花香)
以上四则广告语就是直接预设了用过他们产品后的状态,而领先于世界,会有好运气,人生鲜活,健康等,而这些预设的效果又都是人们所期望的,所以广告语中的效果的预设便也达到了目的。
四、结束语
语用预设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预设已是现代广告语中普遍使用的语言策略,有其固有的特殊性,语用预设的巧妙使用能使广告语达到更好的效果。酒类广告语虽然普遍存在,但现在对酒类广告语的分析却是少之又少。本文主要从语用学中语用预设的角度,把语用预设现存的部分分类及其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语用预设与酒类广告语相结合的效果。语用预设的隐蔽性与主观性说明酒类广告语有一定的欺骗性,所以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应理智慎重,不可太过于依赖与信任广告。由于语用预设分类及特征的复杂性,酒类广告语的不断更新,本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的局限,但是,语用预设的分析研究仍然需要不断深入,广告语的分析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对语用预设,对广告语、酒类广告语的研究也需继续深入,并且不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4.
[2]何兆熊.语言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3]何自然.语用学与语言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袁周敏,陈新仁.环保类告示语的语用研究[J].外语学刊,2010,(1).
[6]袁祖焕.谈预设在广告中的作用[J].语言研究,2011,(2).
[7]戴希安.汉语酒类广告语的预设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
【汉语语用学论文】推荐阅读:
语用09-04
语用课堂成效10-23
加强单元整组 落实语用教学09-18
文学翻译中的语用失误08-05
商务英语语用失误及其文化解读09-26
世界汉语教学期刊论文格式08-22
高中汉语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讨论文07-15
浅谈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论文08-06
西藏农牧区论文初中汉语文论文写作教学论文06-28
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金钥匙”论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