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11篇)
1.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 篇一
改革开放给安徽芜湖带来了变化
安徽安徽芜湖是我的家乡。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全国的经济、文化、教育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的家乡不例外。三十多年来,我家乡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我的家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飞速,从城市建设就体现了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和变化。以前我的家乡安徽芜湖的步行街是一片低矮的砖瓦平房,道路也很狭窄,往往有一些车辆经过道路就会变的拥挤不堪。经过前几年的重新建设之后,低矮的平房被一座座六、七层高的商品房所取代,道路也拓宽了,好几辆汽车通行也毫无阻碍,道路两旁不像以前只有卖杂货的小店铺了,出现了服装店、酒店等各式各样的商店,如今的步行街,已经是县城的一条商业街了。走到现在的荷花滩十字路口那已经很少看到行人了,是县城一个偏僻所在,现在的步行街不但是一条商业街,也是市民饭后散步逛街爱去的场所,一天到晚都显的很热闹。经过荷花滩桥头,那里在十几二十年前是一片菜地,现在不但兴建了新广场和篮球馆,还有农民新村和近几年新建的工业园和别墅区,市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在城市规划中,将许多处于老县城郊区的地段都规划建设新的花园型居民小区,出现了如今崭新的新县城的风貌,就在前几年县里还举办了:“常家庄园中国老电影文化节”召开前我们在安徽芜湖小聚”,通过这次电影文化盛会更多的人了解了安徽芜湖,因为有交流才会有发展,通过经贸、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发展,家乡就会越变越美好。
以前,我的家乡还是一个偏远小县城,改革开放之后,安徽芜湖通过发展自身优势,经济的到了迅速发展,已经让越来越多人了解了安徽,了解了芜湖。近年来,随着我国好的政策大力推动,我的家乡不但在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不断的吸取新思想新思维,秉着改革创新的思维,以先进理念建设着家乡,在文化生活方面,人们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更加开阔了,以前的进城道路坑坑洼洼,现在我的家乡已经修建了通往邻近县市的六车道柏油公路,还修建了通往苏皖浙的高速公路等,不但吸引了外地客商来芜湖投资办厂,还令人们的思想更加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和新的潮流,更加能够了解新的时代内涵。就像今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老一辈人为了记念这个日子,纷纷拿出在7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还保存着的饭票布票肉票以及当时拍的一些比如车站和如今修建的新车站的对比照片,都说明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明显提高了,现在买东西,商场超市的商品琳琅满目,自由挑选;高楼大厦替代了以前的低矮平房,这些都说明了一个城市在发展,人民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进步和与时俱进。
家乡的变化实在是翻天覆地说几个实际的例子“多彩动漫,创意无限”我的家乡今年举办的安徽芜湖动漫节,让我记忆深刻。由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广电总局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在10月23日-26日在芜湖市举办。本届交易会以“多彩动漫、创意无限”为主题,旨在搭建动漫创意产业原创产品产权交易和相关行业的投资合作平台。本届动漫交易会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由国家三部委共同主办的动漫展会。目前,已确定前来参展的单位阵容十分强大,其中包括央视动画、上海文广、北京卡酷等播出机构;北京、深圳、杭州、南京、郑州等城市的动漫(动画)基地;深圳环球数码、北京其欣然、杭州中南卡通等原创机构;中国美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奥鹏等教育培训机构;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等出版机构;巨人、上海久游等网游公司;港嘉国际科技、香港多莱宝、香港美奇扭蛋、日本阿波罗集团、日本Wacom中国公司、日本讲谈社、美国Feric公司、苹果电脑公司等境外机构。本次交易会,得到国家,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高扬文明 旗帜——芜湖县积极争创安徽省第二届文明县城。从高空俯视芜湖县广袤的大地,山青水秀,风光无限!从城市到乡村,从开发区到中心镇,到处蕴藏着生机,释放着活力,蓄积着力量,到处奔涌着新一轮大发展的热潮!在争创全省第二届文明县城、建设经济强县的征程上,芜湖县正昂首挺胸,奋力崛起,高歌猛进!
芜湖县历史悠久,春秋时作为聚落邑地见于史册,名为“鸠兹”。上溯千年,鸠兹先民在这片沃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芜湖文化。时至今岁,芜湖县人民怀着“创新、进取、协作、奉献”的发展精神,努力开创强县崛起、文明县城的历史先河。
我们从:——抓网络,健全创建机制。——抓宣传,营造创建氛围。——抓延伸,推进创建领域。——抓活动,拓展创建广度。——抓投入,夯实创建基础。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积极实施畅通工程、安居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靓化工程、文化休闲工程抓起。
上面的例子足以说明家乡的变化是多么的大,这么大的变化都取决于我国的所有领导人和全中国所有人民心连心的团结,还有感谢那些科技人才为国家无私的奉献,才让我们的国家更辉煌,让人民过上好的小康生活,在这里自己要更加努力向上,争取为国家、人民,奉献出一份贡献。相信在将来的日子里,家乡的发展还会更快,人民的生活也会变的越来越美好。
2.三十年国人心灵变化史 篇二
无论是改革的批评者还是捍卫者,都很少关注这30年来国人的思想和精神领域。
1990年代以前,改革事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思想解放同步的。1990年代以来,思想界日益脱离改革实践,也脱离了民众的心灵,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者的讨论成为一场完全内部的拌嘴事件。无论双方在理论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其影响力和听众却越来越明显地下降。
另一方面,民众的精神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和回应。只是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有一些零散的反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我安慰,例如对成功人士、有钱人的善意嘲讽,教育人们相信安于本分、知足常乐的粗俗道理。
1980年代:平庸但不庸俗的民众
对于1980年代的人心来说,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过了政府。那时的知识分子既是民众信服的专业人士。也是令人尊敬的道德师表。他们富有政治理想,博学多闻,并且因清贫的生活而更令人肃然起敬。他们比政府更能点燃民众的激情。
知识分子获得民众支持和同情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他们代言了民众的利益和诉求,同时也因为他们勾画了美好的政治前景。他们以想象为蓝本,描绘了一个美好前景,填补了政府在改革时代意识形态上的不足。政府常常用一种模糊的希望动员民众、整合官僚队伍,可一旦借助知识分子的描绘,就会显得很有说服力,政府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也因此得到改善。民众乐于看到这样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如同今天一样,存在疑虑。
知识分子在1980年代提供的观念资源,也经常能赢得官员的同情,从而成为推动改革的力量。这是与1990年代改革的另一个差别:观念在1980年代的改革中可以成为推动性力量,而在1990年代它已没有这种能量了。
1980年代的民情与1990年代有着显著的不同。在1980年代,民情虽然是务实、安静的,但他们的内心被种植了理想的种子。人们为那些敢于议论政事的人喝彩,而不是把他们当作麻烦制造者孤立起来。他们不甘于自己的卑微地位,甚至不认为仅仅发财就能改变自己的卑微。那时的有志女青年往往仰慕超凡脱俗的有志男青年,尤其是那些有勇气、敢革新、有创见的男子汉,如果他有着坎坷的经历,又身处艰难之中。就更完美了——哪怕只是一个文学男青年,也会让人心动。而不是今天这样,女人们的目光牢牢锁定在“有车有房、父母双亡”者身上。
1980年代的民众在肉体上已安于日常生活,平庸但不庸俗,文学作品中穿金戴银的暴发户,常常是众人鄙视和嘲笑的对象;而1990年代后期的荧屏上充满了对豪门的羡慕和歌颂。
1980年代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是开放。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彻底转变了。我们出乎意料地发现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友好、善意、和平的世界,与想象的敌对、阴郁的资产阶级世界并不相同。更重要的是,这还是一个富强、文明、时时处处向我们张开欢迎怀抱的世界。很快,我们就把这个世界假想为我们的未来。虽然今天看来那是一个过于简单、过于乐观的想象,然而在1980年代,这个想象却是真实有力的——有时谬误和误解比真理更能推动人类的行动,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
就更深远的意义而言,当下中国就是中国与西方自改革开放后不断对话的产物。即便到了今天,如果没有西方的目光,我们还是不能确定自己在哪里,将要去何方。有时,我们把自己当作失败者;有时,我们又以为自己已实现了超越。不管怎样,我们再也离不开这个世界,这一点确定无疑。
1990年代:原子化的生活状态与经济决定论
1980年代末,官民之间出现了清晰的界限,进而挖开了一道鸿沟。渐渐地,他们仿佛成了两个世界的人,彼此既不熟悉,也不试图相互了解。
民众总是很容易从狂热的政治情绪中脱离出来,仿佛昨天的热情高涨只是一场即兴演出。伤痛并没有留下太多悲情意识,只是让他们更加冷漠、更加现实。似乎日常生活才是他们的根本,他们的最后根据地。
1990年代,“党政分开”这个曾经的重要议题几乎已无人提及。政府致力于加强理性化、制度化,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尤其在一些大城市,或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法律的制订和颁布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公共政策领域在推行新政时,会听从专家的意见,有时还会召开听证会。但是下面两个问题限制了这种改变的成效:其一,虽然制订了很多法律,但从本质上说,我们并没有越来越依靠法律,而是越来越依靠政策。因此,制度化了的政府常常不能阻止个别官员的肆意妄为。其二是经济发展的冲动。在某些地区和部门,为了快速实现经济发展,或者仅仅是为了搞到更多的钱,制度和法律常常被弃之如敝屣。
一些官员不再如同1980年代一样,区分是非对错,而是彻底忠诚于自己的上级。人们常常将此误解为科层制在中国的实现,但这其实完全是两回事——科层制是忠于法律和制度,而非上级。
知识分子对民众的精神影响结束了。这首先是因为知识分子自身的转化,他们从民众的导师、从“士”和君子转变为专业人士,不再担负启蒙民众和为民众代言的责任。虽然他们对于社会的批评常常得到民众的回应,有时也会站在民众的立场说话,但在民众看来,他们也只是一个利益群体,或者是某个利益群体的代言人。
民众专注于自己的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专注于自己的财富,经济决定论成为他们新的信仰。每个人都充满了创造财富的干劲,都在勤奋地工作。用不着什么特别的动员、刺激,每个人都能切实地感到背后有一根皮鞭在催促他们,使他们不敢停歇,因为他们总能看到更好的生活、更多的财富,或许还因为,每当他们回头看到庞大的、不如自己的人群时,感到深深的恐惧。在处境更为艰难的农村,可以看到经济决定论怎样改变了整个乡村社会,甚至瓦解了他们的家庭。在一些地方,老人不但不再被尊重,而且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便有被抛弃之虞;如果老人拥有财富,就成为子女争夺的目标。长者的生活经验和维系家庭的精神价值被一些人抛弃。
从总体上说,经济决定论倾向于平等,虽然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巨大差别,富人的生活令人羡慕,但并不高人一等。一些富人曾错误地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但他们很快意识到,在权力之下,所有人都一样弱小。这使我们的民情变得温和、务实,人们不再热衷于任何哲学上的普遍主义,而是更重视自己的常识和实践经验。虽然民众对政府也有不满,但他们确信自己绝不会干得比政府好。
经济决定论也把每个人牢牢地封锁在个人事务的笼中,限制他的眼界,闭塞他的心智。当个人世界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开始动用自己的网络来化解危机,而不是制度和法律。这种原子化的生活状态,在人与人之间树立了一道看不见的鸿沟。鸿沟
的另一边,别人与自己毫无关系,或者只是自己的工具——正如人们把自己当作钱的工具一样。因此,有人可以用最残忍的手段对待别人,而丝毫不觉得有道德上的愧疚感。许多人都在想方设法“搞钱”,学校、医院、研究所甚至幼儿园都不能幸免。
没有了与知识分子的结盟,1990年代的民众是孤立的,阶层之间的联系通道极不通畅。许多亚洲国家的政府常常能独享权力,却并不会把民众所有的怨恨招惹到自己头上。这是因为在那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鲜明的精英、大众界限,两个阶层的人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精英光鲜体面,在他们的拥护下,政府廉洁高效;大众虽然生活黯淡,但他们信任、尊重甚至崇拜精英。在我们这里,精英不够高,民众也不够低。因此,当民众对社会的任何不满最终指向政府时,官民冲突开始不断发生。
21世纪:市民精神能带来新的希望吗
如今最令人担忧的事实是,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每个人的每一寸精明都焕发出来了。人们都被自己眼前的事务纠缠,被自己的欲望牵引,在一种幸福的半陶醉状态中走向未知的未来。
民众能够感受到权力的腐败和蛮横,但他们既没有改造权力的愿望,也没有自我管理的手段。他们每天都在抱怨,也每天都在屈服。他们似乎尊重政府、信服专家,但在内心里,他们只相信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以市民道德为底色的独立的个人意识逐渐从私生活的领域向外蔓延。电影《色戒》、《集结号》即是个人对于历史的新的宣言书:伟大的目标、浪漫的理想,都有些不切实际,只有自己当下的感受、利益、情感才是真实可靠的,哪怕仅仅是肉体的感觉。无论是穿越历史三峡,还是重建改革共识,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他们有限的公共生活带有强烈的短视、现实的色彩。他们珍视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期待遥远的未来,或者巨大的变革。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和空间反抗别人的压迫时,他们也会毫不迟疑,并且会采取最为有效的办法。他们的精神扩张,是我们时代最为重大的事件。他们的扩张才刚刚开始,势力正缓缓上升,终有一天人们会惊诧于这种力量。厦门和上海的公众事件是最好的证明。我们不必指望这些市民会突然成为大公无私、充满公德意识的“革命者”。我们也不必担心他们会屈服,因为利益每天都在刺激着他们的神经。
30年来,个人和政府之间的力量对比已悄悄发生变化。知识分子和官员都放下了身段,不再认为自己担负着民族的命运,而只是把自己当作平常人,有着私利和欲望,不再覺得自己高于其他的社会阶层——这是一个没有哪个阶层能担当领导阶层的时代。一切秩序、规则、关系必须重新设定,甚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必须重新设定。
民间的力量在增长。但它们在政治上没有代表,在法律上没有地位。现在它们需要将这种新的力量对比明确化、固定化。因此,一系列冲突不可避免,但有时冲突也是解决矛盾、形成新规则的办法。
3.家乡三十年变化 乌海 篇三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内蒙古乌海市,一块传说中人们骑马放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神奇土壤。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地处黄河上游,东临鄂尔多斯高原,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乌海是华北与西北的结合部,同时也是“宁蒙陕甘”经济区的结合部和沿黄经济带的中心区域。
要说我家乡的三十年变化,首先要谈谈她的历史由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里一直是荒凉的戈壁滩和人迹罕至的丘陵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包兰铁路的开通、包钢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乌海作为资源富集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尤其是煤炭资源。其时,正值全民总动员“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年代,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黄河西岸,桌子山下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建设场面。1961年7月9日,国务院第111次全体会议通过,批准建立乌达市和海勃湾市。乌达市建立后,将阿拉善左旗的宗别立、乌素图、巴音木仁3个牧区人民公社划入乌达市。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乌海市。竖年1月10日,乌达市和海勃湾市正式合并成立乌海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海勃湾。自此,乌海市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跃上版图,开始了寻求腾飞的历程。1978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后,阵阵春雷响彻大江两岸,乌海也从一个地处西北的默默小城,到如今世人瞩目的工业新城,经历着脱胎换骨式的转变。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说说乌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经济。乌海的成立始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因而乌海的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建立在煤矿资源开发的。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乌海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煤炭开采,到改革开放时即三十多年前,其煤炭产业已初具规模,1959至1970年陆续新建或改扩建平沟煤矿、旧洞沟煤矿、老石旦煤矿、公务素煤矿、公务素露天煤矿、设计能力277万吨,1975年实产原煤125万吨。此外乌达市和海勃湾市(均为县级市)还新建或改建红旗煤矿和摩尔沟煤矿。与煤炭资源大开发同时进行的其它企业建设项目也在进行之中。乌海地区相继兴建起了海勃湾民用陶瓷厂、海勃湾市砖瓦厂、灰砂砖厂、乌达砖瓦厂、乌达耐火材料厂、海勃湾建陶厂、乌达市水泥厂等一批建材企业和一批能生产轻型武器的军工企业。当年,伴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兴建的这些企业,成为乌海建市前的工业雏形。也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出现,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管理上的协调,1976年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乌达和海勃湾合并建立乌海市。乌海市的成立对乌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年人口不过20万的乌达和海勃湾地区,经过建市的以后近30 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座初具规模、工业基础完备的新兴城市。这座40多万人口的城市,已经形成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型产业。推行市场经济以后,尽管这里当年创办的一批中小型企业先后破产转型,被甚至兼并或重组改造,但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一批以资源转换为重点的载能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乌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乌海的工业产值实现130多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 亿大关,是建市初期的10 多倍。1975年,我市的工农业总产值才达到32882.84万元;1980年突破5亿元,为54004万元。而按照现行的生产总值(GDP)统计,以1990年不变价这样一个可比口径对照,1980年我市的GDP才是35227万元。199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990年不变价)达到73060万元;1995年,GDP 达到179907万元;2000年,GDP达到383620万元。2005年,GDP超过120亿元。财政收入方面,1992年,突破亿元;2000年,突破4亿元;2005年,超过18亿元。到2005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人均财政收入超过4000元。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乌海正以自己独特的经济优势,优惠的配套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国内外的企业家前来这里投资兴业。目前,乌达工业园区、海勃湾千里山工业园区和海南西来峰工业园区,入住的上百家企业中,有60%以上是外地投资者。这些企业借助乌海煤电资源充足的能源优势,生产煤炭深加工产品,为延伸资源产业链大胆实践着。乌海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实现着工业强市的宏伟蓝图。
接着就说说乌海的文化发展。乌海的文化是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城市的建立而发展兴盛起来的。因此,与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相比,乌海的文化具有浓厚的企业文化、移民文化和新兴的城市文化相结合的色彩。从大文化的范畴审视乌海,这里最具特点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经济中占绝对比重的工业,遍布全市的大中小型企业以及从业者一半以上的企业职工,使得当地的文化构成上,企业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承包、转制、兼并、破产、重组形成的企业文化,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特色鲜明,并且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共有的一种企业精神:创业、争先、奉献。
乌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源源不断来到这里创业安居,给这里带来了原居住地的文化和习俗,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因此,乌海尽管没有自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也没有自己普遍使用的方言,甚至没有固有的地域性传统习俗,但文化融合能力却非常强大,不保守,不排外,不墨守成规;任何新生事物都可以在这里生根开花,任何新观念都可以在这里被接受。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没有地域局限,不受传统束缚的文化特征--勇于创新,善于吸收,多元并存。
伴随着乌海市的成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城市的各种文化开始孕育、发展,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结合了乌海的地方特点在去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而这几年兴起的社区文化、老年文化、群众性的演唱文化又渐成时尚,并且打着鲜明的乌海烙印。企业文化、移民文化、城市文化相互交融,衍生出的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地文化。比如乌海独树一帜的书法文化,就是这一特征的最好体现。发端于煤矿企业,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书法文化,经过20多年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成为乌海闻名区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外地人一提起乌海,首先想到的是这里的书法文化。从未到过乌海的著名作家张贤亮,对乌海的书法艺术有着很高的评价。目前,乌海拥有10多位中国书法协会会员,100多位内蒙古书协会员,近4000名书法爱好者,这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少见的。书法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能在乌海这样一个建市不过30年的城市里得到普及和提高,决非偶然。她与煤炭企业职工豪放的性格,移民人口文化上的多元融合和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书法之外,在文学艺术的其它方面,如文学、绘画、摄影等方面,乌海也自己城市的特点。
始于60年代煤炭资源开发,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乌海文学事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在他们勤奋工作的同时,也在文学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煤矿工人作家、教师作家、领导干部作家。他们以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文学形式,呕歌生活;刻画人生。他们是建设者,同时也是文学的爱好者;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乔树澍的小说、尹君的诗歌、张志升的儿童文学、孙甲的杂文、郑达的文艺评论风格独特,哙炙人口,在当地乃至自治区都较有影响,是乌海老一代作家的代表。而近些年涌现出的文学新人更是成果斐然。其中,青年女作家包丽英创作的功史长篇小说《纵马天下--我的祖先成吉思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为乌海的文学创作树立了新的高度。
与文学创作同样繁荣的是乌海的绘画和摄影艺术。这两个艺术门类爱好者众多,其中不乏造诣深厚的本地名家,国画家靳文艺、王章
一、李福祥、白占荣,油画家党祥、张德育等自成风格,不断有新作问世。其中,王章一去年夏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画展,成为乌海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唯一一位乌海籍画家。他的作品,风格隽永,富予创新,题材均取自乌海和西北地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被称为最耗费财力的贵族艺术的摄影艺术,近些年在乌海迅速普及。目前,全市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3人,内蒙摄协15人,乌海摄协40余人。爱好者估计有1000多人。其中邱志远、明钢、金解放、康小林、杨慧远等人的摄影艺术功力深厚,风格各有所长,摄影协会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展览。此外,乌海的传媒文化近年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市有日报、晚报、电视报、海勃湾矿工报等四家平面媒体;有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台各一家,广播电台和调频立体声广播各一家。这些传媒逐渐引入竞争机制,努力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上作文章,成为引领全市舆论导向的重要阵地。
乌海的城市环境三十年来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前的乌海是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城市,煤炭开采直接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另外煤炭开采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 被排出,这些矿井水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污染。那是的乌海可以说是吸不到干净的空气,看不见碧绿的蓝天,见不到清洁的路面。现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千里山工业园区,发现这里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丝毫不见烟火,进入厂房车间,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据乌海政府介绍,近年来,乌海市把生态环境和公园绿地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已经有许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工厂被关闭。公园、广场、绿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主干道基本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多彩绿化长廊。另外乌海市还将书法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近年来,乌海市结合城区主要街路临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商业牌匾整治以及楼体亮化美化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原则,以白、灰、黑为主色调,多形式融入书法元素,普及书法艺术。
4.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与感想 篇四
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复杂性、非凡的艰巨性、特有的长期性。唯有脚踏实地、耐心谨慎地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发展。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力量和探索,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中国奇迹、世界奇迹。什么是最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最可宝贵的。自己的经验是什么?就是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既是对我们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总结,也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将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要求。
30年,对于历史长河就那么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发达富裕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又是一个丰富而值得铭记的过程。
30年前的那个春天,一位颇具设计天才的老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计出了一条宽广坦途———实行改革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于是,1978年,我们成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设立了经济特区。1982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启动了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1987年,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2、1994年,施行了医疗及住房市场化改革。1997年,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9年,吹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冲锋号。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2年,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废止了农业税条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2007年,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30年改革开放,30年功勋卓著。30年辉煌成就有力地证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策,是最科学的、最正确的、最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决策。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农田到工厂,从森林到牧场„„先进代替了落后,机械取代了人工,旧貌换新颜。我们体验了收复港澳的快慰,一国两制的成功,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飞船升天的壮举,西部开发的激情,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我们一次又一次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上新的高潮,一个又一个宏伟计划交替闪烁在电脑屏幕上,一扇又一扇窗口争先恐后向大海开放,一条又一条高速公路马不停蹄地追逐着车轮的速度。
30年后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阔步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幸运地出生在改革开放热潮当中,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虽然我没有经历过1978年到我出生之前的事情,但是从我记事起,我就看到祖国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逐步完善,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改革开放后,人民切实享受到种种优惠。学生上初中免去了学杂费,这不但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能有余款多学其他技能。今年由于气候恶劣物价大幅上涨,政府干预调控,使得价格基本稳定,人们能接受,生活有了保障。
5.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保险业的变化 篇五
保险092高云英20090200355
保险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到现在形式多样的产品,从前期大一统的责任到如今分化细致的责任,从初期业务员强势推销到现在自觉保险意识的培养和顾问式营销的转变,从盲目购买到现在对保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单纯购买保障到投资保险股票分享收益,保险业在这短短的三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光流转回30年前的这个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保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保险市场是由一家公司包打天下的,全部保费收入只有4.6亿元;到现在各类保险企业已经发展到115家,保险总资产超过3万亿元。甚至“保险”是个听起来很晦涩的专业名词。但是到今天,保险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保险人员的变化
30年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中,大学本科生凤毛麟角,大专文凭也很少,大多是转业、退伍军人等,展业方式是一张条款加一张嘴。如今,在保险公司,博士生、硕士生已很常见。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高,很多代理人受邀为企业讲课并担当理财顾问。保险服务的变化
理赔难,手续繁杂,服务不及时,曾是过去保险业被投诉的焦点。尤其是最初机动车辆保险理赔中存在的吃请、收礼等恶风,一度造成负面影响。但是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各家公司越来越重视保险服务工作。客户至上正由理念变为行动。统一的咨询电话,生日贺信、节日短信问候、理赔慰问告知、到期缴费提醒等,保险服务日趋完善。随着技术手段的提升,保险业的服务更加周到、细致化和人性化。
保险业发展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业务发展快。2002到2007年的五年间,全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8.2%,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超过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国保费收入的总和。2008年1至10月,全国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6.6%。目前保险业总资产3.2亿元,是2002年的5倍。
二是市场主体发展快。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20家,比2002年增加73家。共有省级分公司1114多家,是2002年的8倍。初步建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市场体系。一批保险公司茁壮成长,竞争力逐步增强。在A股上市的三家保险公司占国内A股市值的比例接近7%。
三是服务领域拓展快。十六大以来,不断提高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大量涌现,一大批保险产品从无到有,保险功能从主要集中在经济补偿功能,向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拓展。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而变化?
(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是保险业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表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正是
有了思想的空前解放,同一片天、同一块地才焕发出巨大的活力。保险业三十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的过程,是不断回答中国保险业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一个什么样的保险业的过程。
(二)改革的深入推进是保险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保险业的大发展,也源于改革,得益于改革。一是改革为保险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改革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风险保障模式、经济金融运行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逐步市场化,为保险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激发出的生产力,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扩大了全社会的保险需求。二是行业的制度机制改革释放了保险业发展的动力。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赋予保险公司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保险公司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三)对外开放为保险业的大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
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市场效率。共有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资金通过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和参股中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业,15个国家和地区的43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集团,以及在农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领域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逐步进入国内。与外国资本共同进入我国的还有先进的保险经营理念、营销管理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推动了国内保险公司的改革创新。
(四)现代保险监管不断完善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伴随着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监管也在不断进步完善。保险监管逐步从人民银行的一个处发展成为一个正部级单位,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险工作的重视,说明了加强监管对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在权衡监管成本和监管效益基础上,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强股东约束和市场约束。
6.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 篇六
1、调查内容
(1)改革开放前的生活(2)改革开放的原因及过程(3)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
2、调查方式
(1)查阅相关书籍(2)登陆网站搜索
(3)对老年人工湖进行访问
3、调查结果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登陆网站搜索对老年人进行访问等方式,我了解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低矮的茅屋都变成了漂亮的楼房,以前破旧的棉袄都变成了温暖的大衣,以前的稀粥都变成了大米饭,以前的泥泞小路都变成了一条条柏油马路。不仅如此,国家振兴民族教育,使学有所教;提倡公益医疗,使病有所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老有所养;建立安居乐园,使住有所居;提供就业机会,使劳有所得。
4、经验体会
亲身实践了一次社会调查,我不仅仅学会了写调查报告,更重要的是我对国家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细心的观察周围的事情我发现一切越来越美好了。
通过实践我知道了调查要分研究工作目标、研究内容、调查结果和反思等几个步骤,从中我也学会了一些技巧,在调查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调查过程要礼貌待人
5、理性思考
7.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七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先拿列车提速来说吧。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列车大提速,分别是1997年4月7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不仅列车提速了,铁路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延伸。目前中国铁路里程7。7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的一圈半,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的6%,运输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它穿过了世界屋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它和神州六号载入飞船升空、三峡水电站建成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大奇迹。一个外国朋友说:“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再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棚户区的人们走进了宽阔的楼房中了,不再漏雨,不再透风。如今已有212万平方公里的棚户区消失。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修好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奔上了小康之路。
我想: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致富路。
8.改革开放三十年改 篇八
打竹板,我台上站,夸夸商洛烟草新巨变。
新巨变、新气象,两个至上指航向。近年来,商洛烟草大发展,员工个个喜开颜。
如今的日子比蜜甜,大家不要忘从前。想当初、烟草当年刚成立,四方同志来相聚。办公地址不稳定,工作生活成问题。下乡得靠双脚走,回到家里一身泥。办公没有椅子座,就连睡觉都没窝。社会上没地位,就像一支游击队。烟草人意志坚 艰苦创业没怨言,敢想敢干还敢做,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步一个实脚印,多少困难成蹉跎。看如今楼房盖起一座座,多数职工买了车。开车相见不说话,问候相互按喇叭。社会有了新地位,我们还有新品未。
烟草员工有追求,我们目标是---不甘落后争上游。烟草行业部门多下面分别说一说:
专卖管理是基础,稽查员显身手,个个都像下山虎。他们一个个顶烈日、冒酷暑没有一个怕吃苦。他们一个个顶烈风、冒严寒身冷心里感觉甜。不法烟贩真胆大,铤而走险他不怕。
恐吓、威胁和利诱,发疯有时像野兽。稽查员 意志坚,敢与烟魔斗凶顽
一身正气人敬畏,违法分子心胆寒 烟贩虽然一时狂,最终都被送班房 内管外打不间断,工作变换新手段 监管服务齐头进,规范执法记心间 专卖管理做保障 事业蒸蒸永向前
说完专卖说销售,营销人员真优秀。说销售想当年,心酸事儿说不完。
卷烟销售往事多,家穷人少底子薄。
进货只有一辆车,长期运送身子破
客户进城把货进,常怨时间都耽搁
品种单一没选择,农民大多烟袋锅
到后来网点方便零售户,仅仅实施几年多。
再后来改革步伐不停步,提出了现代营销新思路
网建有了新变化,实施配送客户家
实行网上来结算,上门不用再收钱。
既安全 又方便,工作效率大改变。
如今品种任选择,名优卷烟架上多
原来销烟没利润,有的还是赔钱货
现在卷烟按类供,货一到手挣钱多
“135”工作法,客户经理牢记它。
工作、服务新规范、客户心理更喜欢。
再说商洛烟叶篇,他撑起商洛烟草半边天
烟叶起步很艰难,务烟技术难宣传
农民文化程度浅,讲一问题几十遍 育苗移栽田间管,一环一环紧相连
白天田间作指导,晚上就与烟农眠 工作一旦出差错,错过农时无法担 采摘烘烤和发酵,道道要把技术关 磨破嘴皮鞋跑烂,烟农只懂一点点 不厌其烦作指导,培训烟农多少年 如今要问烟农事,个个都是技术员 科技改革新变化,改变传统种植法 漂浮育苗第一关,叶肥苗壮根发达 地膜移栽长得快,一行一行齐刷刷 因地制宜专用肥,缺啥补啥安排它 无虫无病烟叶好,科管给把翅膀插 烤炉全部做改造,收购都是自动化 基础设施投资大,惠农政策到万家 烟叶发展有前景,利税翻番要靠它
财务管理很重要,精打细算为大家
烟草事业在发展,财务管理是关键 精打细算讲规范,艰苦创业记心间
原来技术手段低,手工记账和珠算 如今全是电算化,远程监控能实现 基层实行报账制,费用预算做到前 讲节约 讲规范,财务审计来把关 以前利润几千万,如今利润超亿元 财务提供明细账,职工个个心坦然 科学理财作用大,目标利税翻几番
改革开放三十年,商洛烟草事业大发展 改变昔日旧面貌,如今环境大改观 开会不用跑远路,电视会议屋里边 工作学习用电脑,查找资料更方便 财务审计电算化,再也不用打算盘 抓工作 讲规范,质量体系来把关 安全工作抓得紧,人人都是安全员 职工哪里有困难,工会组织来出面 先锋岗是榜样,困难来了党员上 党组织常提醒,警钟常在耳边鸣 重大事务职代会,民主议事人赞称。
讲团结、讲奉献,班子集体新观念 决策层,有卓见,商洛烟草面貌变
十二五蓝图已谋划,商洛烟草天更蓝 全体员工齐奋进,美好未来在明天
9.读《改革开放三十年》有感 篇九
我们的祖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而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却并不了解我们伟大的祖**亲。自从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一书后,我才真正的了解祖**亲!
书里有这几个话题篇:改革篇、开放篇、发展篇、民生篇、和谐篇、未来篇,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改革篇和开放篇了!书里说:在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在全世界瞩目下,“东方明珠”终于回归了祖国的怀抱。刚读到这我就高兴了起来,因为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把海外赤子香港招了回来,但我心想:“可别光顾着高兴,香港这个“好儿子”怎么被别人强占了”?带着不解的问题我继续看,书上说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强占。为雪洗民族耻辱,摆脱殖民统治,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百余年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再表明将在适当时机解决香港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爷爷果断地作出收回香港的决定,并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的构想,为祖国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读到这我疑惑了,因为邓爷爷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可英国会同意吗?毕竟香港现在还在英国人的手里呀!接着往下读吧!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这一天,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回到祖国大家庭的600多万香港同胞表示亲切问候,并郑重重申“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50年不变,是中央政府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读到了这里:我又产生了个新的问题,香港回归后情况会怎样呢?在书里我找到了准确的答案!书里是这样说的: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原有繁荣的基础上,又取得了稳步的发展,依然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我感到自豪,在强大而美丽的祖国妈妈怀抱里茁壮的成长!我要更加勤奋学习,长大了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吉林市昌邑区中兴小学四年一班
10.简论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十
摘要: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以纺织工业为列。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力有了极大地提升。技术的革新,让人工化的生产转向工业化、机械化。大量的机械设备,电脑的智能控制等大大的提升了纺织工业的生产水平。而新的供求关系、经济体制也产生。人们对服装等方面的需求也改变了,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向市场经济体制改变,外贸体制的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等一系列的上层建筑也发生着变化。
生产力的提升,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合,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必定替代旧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也使上层建筑改变。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定有着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的改变也会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使生产力得到提升。
中国的纺织工业的生产力的提升,导致社会的供求关系,交易的各种形式等的变化,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时上层建筑就不适应了这种生产关系,旧的上层建筑就被淘汰了,新的上层建筑就必将产生。计划经济就向市场经济转变,民营经济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这些都是必然的。
而经济体制的变化也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1987年,西北五棉大规模的引进国际先进水平设备,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提升了原有的生产力。各种服装院校的开始,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了生产力。各种国际展览会、博览会的举办,国际间的交流都进一步的提高纺织工业的生产力,些都是必然的。上层建筑并不是只会因为生产关系的改变而被动的改变,它也会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提升生产力。
所以改革开放后纺织工业提升,就一定会有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就会改变原有的上层建筑,也就是各种改革。上层建筑的改变,也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纺织工业的生产力的提升。
经济学基地班
姓名丁伟鹏
11.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 篇十一
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的感想
通过调查后我发现改革开放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时十分惊人的,这些改变体现在各个方面,衣食住行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前人们出行基本上是靠步行,好一点的有个自行车,再后来就有摩托车,到现在很多人都开摩托车了,好一点的还有自己的私家轿车,这个变化是很明显的;其实有些有些变化我体会得也很深刻,就拿手机的普及来说吧,我上小学时人们用的最多是电话,那时只有佷少数的大人能用得起手机,可是这几年手机随处可见,手机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佷平常的东西了。
三十几年前,就在中国刚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时,人们的心中还是有许多彷徨疑问以及迷茫的,究竟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这些困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人们开始了这次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后来的大多数让人们体会到了幸福,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人们正不自觉的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说过改革开放早在50年代就提出来了,只不过一直没有实行,他只是把没有实践过的东西拿出来实行一下而已。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辛勤的劳动改变了这个国家,而他们也获得了回报,从低矮破旧的茅屋,到高立新奇的大厦;从一片蓝色的海洋,到绚丽缤纷的花海;从一探见底的米坛子,到种类繁多的菜篮子;从泥泞的山路,到如丝网般的交通网。这就是成长,伴随着中国的成长,我也在成长,不经意间生活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我眼里的世界的变化虽不如老一辈人眼里的变化来的大,但也是日新月异。中国用三十几年走完了其他国家上百年的路程,不得说这是个奇迹,而我也不经意间成为了奇迹的见证者,这种感觉很微妙,我很佩服我的长辈们的奋斗历程,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我们这一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竞争也会很激烈,我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争取在未来成为祖国进步的有利因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小论文】推荐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变化07-11
我与改革开放三十年09-13
剖析改革开放三十年09-14
改革开放 三十年的成就01-07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感征文07-14
改革开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道德建设:经验与启示12-15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变化06-17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08-29
从家乡的变化看改革开放40年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