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重要作用

2024-12-03

古诗教学的重要作用(12篇)

1.古诗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一

诵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古代诗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因为有中考的压力,所以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比较关注教材所选古代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而忽略这些篇目的理解和赏析。[1]即使也设计了理解赏析的环节,也大多从诗句意思和主题思想等角度进行知识层面的传授。古诗词教学最传统的诵读环节,一直都处于次要地位。无论是从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还是从完成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这都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那么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一、诵读,能促进学生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内容。

古诗词都是古人在一定背景下,对其心理感受的一种表达。而通过诵读来理解诗歌内容,不仅是对作者当时心理感受的一种还原,也是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种解读。[2]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教师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其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被贬谪到密州的时候,和同僚出猎的时候写下的一首作品。虽然被贬,但是苏轼的情绪并不消沉,而是仍然充?M着为朝廷效力的雄心壮志。接着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理解去诵读这首作品,并且根据学生诵读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指导。当学生能用雄心勃勃而又颇为自得的语调去读“亲射虎,看孙郎”,用低沉充满期盼的语调去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读“西北望,射天狼”。那么学生对苏轼这首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这首宋词的魅力理解的相当透彻了。

二、诵读,能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语文能力。

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能够脍炙人口,不仅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也和这些诗词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有关。理解掌握这些艺术手法,感悟它们在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描绘意境中的作用,对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行的。而把这项内容和学生的反复诵读结合到一起,效果就要明显多了。

例如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词中作者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在对梅花高贵品质的赞美中,抒发了作者对高洁之士矢志不渝精神的崇尚之情。而在描写梅花形象的时候,作者没有运用太多的形容词,也没有正面直接进行赞美,而是通过描写“驿路断桥边”这一独特的环境,和“只有香如故”这一细节,来完成的梅花形象的塑造。

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而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手法好处的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充分诵读环节。当学生用悠远凄婉的语调,读出“驿路断桥边”这一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一定会勾勒出荒郊野外生长着一棵孤独的梅花这一画面。这个时候教师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其写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诵读,能深化古典文学对学生心灵的熏陶。

学习古诗词,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其最终目标,还是继承优秀古典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3]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诵读中提高能力,也可以在诵读中受到古诗词更深刻的影响。

打开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作品比比皆是。《诗经?蒹葭》中追寻梦想的百转千回;《长歌行》里珍惜时光的明智;《观刈麦》里拷问良知的济世情怀;《竹里馆》的超脱悠闲与世无争;李白在《行路难》中的自信豪迈,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深沉惜别,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乐观豁达,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沉痛悲壮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好素材,反复诵读,便能让这些好素材的积极意义最大程度得到发挥。

读不是目的,用诵读的方法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学习古诗词优秀艺术手法,接受古诗词情感意蕴的熏陶,这才是目标。也唯有如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才能尽得中华灿烂古文化的精华,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古文化更多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王素芹.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

[2]品诵?欣赏?感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J].李芳.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9)

[3]让古诗词教学回归文学本位[J].唐波.文学教育(下).2008(01)

2.古诗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二

1. 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小学古诗词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接受的浅显的各种诗词作品, 其体裁丰富多彩。有活泼通俗的童谣、民歌, 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词, 甚至曲, 其内容生动、健康向上, 易于学生接受。如《咏鹅》, 儿童喜欢吟咏, 诗句形象生动, 读起来也琅琅上口, 这种童谣或近似童谣的作品正是儿童诗歌启蒙的好教材;《刺勒川》是北朝民歌, 展示了放牧的情形和北方蒙古民族的辽阔;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 描绘了采莲的动人情形。题材也丰富多样, 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当然, 其中不少分类并非那么明显, 如写景和写意、咏物和言志通常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苏轼的《题西林壁》、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等, 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2.内容编排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 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 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 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 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如《画》:“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语言非常浅近, 接近现代口语, 而且内容很像一则谜语, 形象生动, 配有相应的“画”, 简洁的语言, 短小的篇幅, 极易于背诵和记忆。适合一年级的诗还有《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 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 由数字排列组成, 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 富有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教, 极具儿童情趣。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 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 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 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阶段则有更高一些的要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积极性高, 记得牢。对古诗词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 开始初知一些古代汉语词汇, 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高年级阶段, 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 此阶段选编的材料则篇幅稍长, 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 (昨夜风疏雨骤) 。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 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诗歌如《石灰吟》。这类诗含义较深刻, 涉及古汉语知识更丰富。

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编排梯度, 彰显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审美教育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感、哲理美融合一体, 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 既闪耀着美的光彩, 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 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2. 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 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 诗句的言外之意, 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 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 去联想、补充和创造, 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

3.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 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 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 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 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 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 汲取精髓,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 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 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 为人处世之道,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 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离骚》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开头,从祖孙相依为命的悲惨身世说起,让人唏嘘不已。读时应怀着悲伤的情感。接着讲“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一段要读出“苦情”。后面为避免晋武帝怪罪,还要读出他的“忠情”。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地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经过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即刻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了一点意境。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来字词品味,修辞辨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新课程改革给古诗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对文言文策略的一些变化,本身就体现了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及社会对文言文基础教学的关注。的确,学好古诗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于国家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在这种社会要求下,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极早找到科学的、高效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古诗文教学还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古诗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简单堆砌。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教学的高效。

4.古诗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四

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这个具有民族色彩的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代表,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体现。从先秦诸子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一篇篇精彩纷呈的古诗文,无不让人感叹其语言的美妙。

在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安排中,古诗文的篇目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必修一到必修四,16个单元中,古诗文占了8个单元,从课程编排上可以看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定难度,学生学习古诗文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主要由于古诗文历史久远,和学生的生活脱离很远,学生很难有机会在校园之外接触和使用古诗文,加上古诗文字词句较复杂,这些加大了学习难度,学生自然感觉到难读难懂。因此要提高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是诵读。

诗可以说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它最早是人们以口头文学的形式而传诵的,后代人才逐渐记录下来,恰如梁启超所言:“韵文之兴,当以民间歌谣为先” 可以说诗歌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类型后,仍然需要诵读才能达到最充分的表现。诗歌只有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具有生命力。古文同样如此,古人提出欣赏时要“因声求气”,“声”即语言音节的抑、扬、顿、挫,语言只有以其感性之“声”才能构建出艺术的感性之象。

古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所在,音韵可以说就是它的筋骨,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表现出诗文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而诵读对文言文的作用更是巨大,文言文最能让我们感动的就是文章的浩然严正之感,这是一种蕴积着思想情感,道德能量的精神能量。这种感觉也被人称之为“气”,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也有逐渐口语化的倾向,并竭力发掘散体文的节奏和韵律,古文家在写文章时亦在研究其声律,而我们今天通过诵读,自能感悟其深藏其中的情感。由此可见古诗文的美学形态需要通过诵读才能把握,诵读可以说是诗文存在的方式而且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文艺术境界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全新的理念谈到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练,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诵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运用正确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

一、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吟诵时指出: “中国语文是以一种独体单音的语文,而要寻求一种诗歌之语言的节奏感,因此中国的诗歌遂自然形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吟诵时的顿挫之感。而中国古典诗歌之节奏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赖于诗句中词字的组合在吟诵时所造成的一种顿挫的律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也有这样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语感可以说是语文的核心能力,它能使学生敏锐度感知和辨别语言的正误、美丑,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材料,语感的形成有利于古诗文的学习,而“诵读”是连接二者的纽带,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读起来有轻重起伏,琅琅上口,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诵读中不仅可以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而且可以让学生走进诗歌,感悟文章真谛,对文章的语言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与诗人形成共鸣。可以说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比如学习李白的《蜀道难》,诗句“噫吁?d,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蜀道的高危,在诗句开头,奠定了豪放的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传说,所以要读的很有气势,特别是“噫吁?d”三个惊叹重叠,更加重惊异之感,所以要读的高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句感叹蜀道凶险,要读的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在反复听读诵读的过程中,走进诗歌,走进诗人,感受其内心深藏的意蕴。

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果我们能持之以恒地在课上多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养成每天诵读的好习惯,让学生会读好读乐读爱读,就一定能使学生爱上古诗词,使学生的生命在诗歌的诵读中得以鲜活成长。学生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调动感觉功能,对语意进行感知,进而内化为一种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言能力。

二、诵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诵读作为古诗文入门的钥匙,可以让学生走进诗词,了解其内涵,欣赏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内化其中的思想,升华表现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土壤。

诗人精练的用语及表达所营造的精美意境,能让学生享受心灵的美感。《沁园春》中,“看万山红遍”,“万”写出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尽染”中“层”写出林之密,“尽”写出染之透;“慢江碧透”,“漫”写出水之盛,“透”写出水之清;“鹰击长空”中“击”写出雄鹰飞之矫健;“鱼翔浅底” “翔”写出鱼儿游之轻快,“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竞”有力的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作者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白帆、蓝天、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表现出了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古典诗词中精妙的语言创设出的绝美意境可以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遨游,让他们的身心获得审美陶醉和情感升华,能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在浩瀚的文化经典中,无不体现着古人的高尚情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诗人杜甫因人民疾苦而发出的慨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范仲淹为国担忧,为民谋利的远大政治抱负,学生读到这些自然会产生浓浓的爱国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有着深厚感情的诗句写尽友情至深,学生在诵读优美诗句时会体悟到深厚的友情,推及到自己,会更珍惜朋友间的情谊。诵读这些经典之作为将来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奠定丰厚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情感基础。

三、诵读帮助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及运用,大量诵读古诗词,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习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诗词歌赋各类文体,其精炼传神的语言,无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诗人深入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人生所得。学生正处于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这些优秀诗作自能陶冶其情操,让学生体味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并学习运用,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生表达欲望很强,所以在平时作文课中,我尤其注重这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把平时诵读积累的名言警句用到作文中,名人事迹进行压缩成为经典素材,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白豪气干云仗剑走天涯终成伟大“诗圣”。这些名人名事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还为文章增彩。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评比,并进行品读鉴赏,几节课下来,很多同学的写作兴趣大增,习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不再是口语话的文章,这些激励他们去诵读积累经典名作,也更鼓舞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经常性的诵读古诗文中的精美词语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会在习作时信手拈来。总之,诵读古诗文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

四、诵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经典诗文知识广泛,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其运用语言的高超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诵读,可以拉近我们与古人的距离,让学生走近古人,感同身受,去体味诗人生活的酸甜苦辣,爱恨离别。学生在诵读中,不仅能学到大量的文学知识,而且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时,里面除了涉及到一定的文学知识,更有三峡的山势水情、四季自然景观等地理知识。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写作者怀念古人周瑜建功立业而感伤自己年老无所成时,自然而引出历史上周瑜在赤壁中的赫赫战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文人雅士他们的生活轶事,精神情趣,妙笔绝伦,无不为人所钦佩,为人所叹服,这些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精神的享受,更增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涵着优美的意境,沉淀着丰富的爱国情感,折射着理性的光辉,因此要让学生产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古文化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在平时教学和课外读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让学生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学生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让他们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

论文

浅谈诵读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木兰县东兴镇中学

5.语文教学朗读的重要作用论文 篇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朗读的内在动力。要使文章读得入情、入境,以我的教学经验来说,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朗读文章感兴趣,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倾注于朗读时的字、词、句、篇中。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朗读,从而通过自己充满感情的范读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也逐步爱上朗读,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这样做,能够使整节课都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因为喜欢,学生就会更好地参与其中,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那些读来令人口齿留香的文章能够为学生增加文字积累,为他们的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平时读得多的学生,表达时流畅、清晰,写作文时语言生动,构思独特,与其他学生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当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好处时,自然就会有更加热爱阅读,对阅读更有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开阔眼界,能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二、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并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这种感情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文章的意境,仿佛身在其中,跟随着作者去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情感。如《海滨仲夏夜》一文,我在教学时就用充满激情的范读给学生展现此文,读出情趣,使学生听之有味,听之有物,听之欢乐,使学生感觉好像浩瀚的大海就在眼前,从而激起他们感情世界里的浪花,受到美的熏陶。

三、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进行范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感就会更好,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会更强。学生爱读、会读,才能有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朗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当学生逐步掌握文章内容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精选出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人文章,进入美的境界。如教学《春天的手》一文时,我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讲解,而是引导、激发,并让学生反复地采用各种方式朗读。这样,死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使他们仿佛看现了春姑娘用那美丽、轻柔的手抚摸着大地,使得大地一片新绿;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这样,学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又如,学生在朗读《荷塘月色》时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五、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朗读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学生的默读、教师的讲解等。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标准且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刺激学生去模仿。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朗读的习惯。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就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就会使学生在平日说话时不知不觉地运用出来。

六、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创设情景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六

秦爱云(学员)发布时间: 2011-03-08 13:20:08

创设情景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情景,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激发积极的情感,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素材。

一、教学情景的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新大纲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出台的。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初中化学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标的修订,使我们的目光放到为未来社会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上,使我们感到初中化学教学的责任重大。为此,教师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

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教师依据化学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按照化学教学的规律精心地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性情。教学情境的创设,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金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真实情景中学习比传统的注入式学习有明显的效果。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知识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能更有效的被再应用。《教学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得到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所以,对教学情景进行设计,结合教材设计真实、生动的教学情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宽松、民主的环境,对实现教学目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化学心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心境,这便是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化学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适应化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环境,唤起注意,激发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心境,唤起新的注意和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效应。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

二、教学情景设计的基本类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兴趣”,传统教法过分强调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被动地参与。其结果是教者累,学者苦,收效微。众所周知:化学既是一门科学学科,又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科目。它带有“科学性”、“生活性”和“社会性”,与其它学科的根本区别莫过于本身包含着丰富的科学规律内容,化学就是要让人们用变化的眼光看世界,用微粒观的观点解释这种变化。故我认为: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教学过程应重于兴趣的诱发、激励,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习灵的共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呢?

1、问题情境

这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因此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讲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二节几种常见的酸时,教师可以手举一瓶盐酸溶液,提问学生“你认为老师手中的这瓶溶液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水,或是其他的液体。教师可以紧接着提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假设吗?”这样学生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思考,在这中间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是酸溶液根据你已有的知识能判断吗?”这样就引出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可见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需要,促进思维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活动情境

探究的过程在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展,从活动中获得。例如,在讲初三化学第五章第一节碳的几种单质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拿一玻璃刀进入教室,让学生亲自割玻璃”,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启迪了思维,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也引出了这节课的内容。再例如,在讲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三节酸的通性 PH时,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品尝各种水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酸的强弱是不同的,从而引出PH的教学内容。

3、故事情境

青少年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更多的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大多数都可创设故事情境,只是应注意在适当的时间和环节使用,做到恰到好处。例如,在讲初三化学绪言时,给学生讲一个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的故事,诗的内容是“客从南溟来,遣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衰今征敛无。”诗的大意是说,从南方来了一位客人,他送给杜甫一颗珍珠。珍珠上似乎有花纹或字迹,诗人珍藏在箱中,过了好久,他打开箱子,却发现珍珠已经不翼而飞,只剩下一些红色的液体。大家知道,珍珠是珍珠贝的外套膜中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分泌物聚积而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有少量的有机质。碳酸钙难溶于水,但在酸性条件下能转化为酸式盐而溶解。杜甫住的房子漏雨潮湿,竹箱没有防潮的性能,遇到水和二氧化碳后,珍珠就发生了化学变化,杜甫当时不知道这些化学知识,所以会迷惑不解。这样的故事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皿和材料、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操作、验证假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学生自主实验,做实验记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而且形象地、直观地让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5、其他形式

在日常教学积累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我还在适当的时候创设了以下的一些情景供大家参考。例如,在讲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一节分子一节时,我一进教室就手拿一瓶空气清新剂,大家的注意力就会全集中到这儿来,在前排一喷,提问“你闻到什么了?”学生会回答“香味”。接着,继续提问“它没有脚为什么后排的你也会闻到呢?”这样就把要讲的内容引出来了。再例如,再讲初三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我们教师可以手拿一串气球进入教室,这时学生一定被气球所吸引,可以提问学生“如何就让气球飞上天了?”学生回答“大入氢气”,紧接着提问“那我们如何可以得到氢气呢?”便引出了所要讲的内容,且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或者,在讲这节时,用一首诗来引入“虽说是球不能打,生性总往高处爬,喜庆佳节空中飘,球下能把标语挂”,也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情景设计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可以是用语言描述,可以是实物演示,可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直观形式来表现,也可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模拟。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创设怎样的情境,都应使这种情境成为充分体现教育目标,充满美感和智慧,能与儿童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青少年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主动探究,促进思维的发展,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的目的。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哪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1、语言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充满好奇、情绪兴奋之时转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讲第一章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我们可以用这样一段精彩的导语进行导课“我们人类可以几天不吃饭,但你如果几分钟不呼吸恐怕就要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消失,而我们呼吸需要的是氧气,可见氧气对我们人类是多么的重要。”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课题。

2、画面、音乐创设情景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创设出浓郁的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例如,在讲初三化学第二章分子和原子时,由于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象。这样,学生会对微观世界特别感兴趣,他们会主动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表演创设情境21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例如,在讲初三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时,可以请几位学生到台上表演“2050年一瓶矿泉水的拍卖会”,不仅可以使学生容入到学习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从学生的表演中很容易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意识到水的重要,从而惜水爱水。4其他形式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容入教学中。例如我在前边所提到的在讲初三化学第八章 第三节酸的通性 PH时,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品尝各种水果”的活动,不仅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也达到引题的目的。再比如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化学小实验变一些魔术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三节酸的通性 PH时,我们可以制作一些预先用酚酞泡过的纸花,用酸液碱液喷,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总之,情境的创设还有很多种途径,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努力营造不同的课堂环境,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情景设计的原则 我在中学初教化学课时,由于对中学生的心理了解不够全面,加之对中学化学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结果在教学中经常产生一些困惑。尤其每堂课的40分钟里,面对活泼好动的中学生,运用如此少的材料,如何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我逐渐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灌输给学生,让其去背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能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化为自己的能力。要把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变为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通过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化学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化学可以解决生活中好多实际问题,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化学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儿童爱新奇、好动的特点,突出了化学的实践性和生活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又能培养其化学运用能力的情境进行学习,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真实自然,贴近生活

学生通常喜欢谈论与自己有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事。我们在创设情境时,选用故事也好,选用活动也罢,一定要源于生活,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2、形式多变,活泼有趣

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来自兴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学习时,需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根据中学学生爱玩、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可设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验。这些游戏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了学以致用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3、难度适当,照顾层次

教师创设情境,要注意难度适当,照顾到程度不同的学生,要让每个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只适合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对其加强指导以增强其自信,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这些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照顾,使全班同学齐头并进。

4、轻松愉悦,快乐学习

教师创设情景,要注意所创设的情景一定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使学生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在讲初三化学第八章第二节几种常见的酸时,讲硫酸的性质之前,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景“浓硫酸毁容事件”,使学生对浓硫酸充满了恐惧感,整节课都胆战心惊;若这样设计“展示一幅巨轮照片,讲述硫酸是工业之母”,不仅顺利导入这节课的内容,而且给学生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东西,增强了学生学习硫酸的兴趣。

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化学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古诗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篇七

调动学习积极性

思想政治课历来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说教课,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如果教师善于把古诗文引用到课堂教学中, 不仅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例如, 在讲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时, 笔者选用了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当笔者率先背诵起篇中内容时, 学生们起初有点好奇, 继而和笔者一起背诵起来。当背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时, 笔者问学生:“这句诗蕴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经济知识?”“货币”、“商品交换”、“使用价值”……各种答案都冒了出来。笔者首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 然后让他们把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们从“心忧炭贱愿天寒”中找到了价值规律的体现, 也就是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同时学生们说出了“半匹红绡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值”没有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市场经济则具备平等性的特征。《卖炭翁》故事的运用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抽象的经济知识。当然,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在预习时收集相关的古诗文, 让学生体会学习思想政治的乐趣。

陶冶人文情怀

完整的教育应当是以全部人类文化为基础的教育, 是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因此, 我们呼唤“有灵魂的教育”,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启发学生感悟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如在《融入社会生活, 陶冶高雅情趣》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教材中有关于欣赏自然美境之乐、体验生活之乐、阅读诗文之乐、文艺创作之乐等内容, 便联系古诗文中那些富有情趣的篇章, 结合学校组织的旅游观光、书画摄影展览和歌咏比赛等活动, 精心设计教案, 开展主题活动课, 让学生去感受自然界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巍峨高山、“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莽莽草原;引导学生去欣赏文艺作品中的人间真情、山水虫鱼;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而且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了高雅的生活情趣。

塑造健全人格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使学生掌握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完善发展, 奠定学生乐观积极、挑战生命历程的思想基础。古诗文教人崇仁向善、见贤思齐, 做有涵养、有见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人, 因此笔者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恰当地引入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爱国之情的震撼, 产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巧妙地引用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诗句, 唤起学生人格的尊严, 提升其精神境界, 努力去做“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人。

8.古诗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八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古诗不是儿歌,不能一读即懂。在这种情况下,巧妙地利用电化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及其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他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把“庐山瀑布”来个特写,声情并茂地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至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如“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有一些字词的解释又是很特殊的,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更有一些词应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理解,如果教师生搬硬套,学生是不能牢固掌握的。如他在教白居易的《草》时,就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教法进行——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投影出示草原图,图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好了!你们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了吧?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

一个小小的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适时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在反复的诵读中,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意会。而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带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他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跟着配乐录音练读,这样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他把孩子们的朗读录下来,放给他们听,再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评一评,然后再读。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四、运用电教手段提高欣赏能力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于理解、体会。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他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峰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便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从而达到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9.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九

黎春花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自读中感知,要有“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

10.古诗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十

作文教学历来是很多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也大多讨厌写作文。可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了考查的重点。直言不讳地说,写作表达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得不让我们对作文教学进行慎重的审视了。但现今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模仿。作文教学该如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呢?其实,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一个最有效的资源,那就是“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教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人本观念越来越深入。《大纲》指出:“教材……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实质上更是一部作文宝典。那我们若不利用好这本教材,不扶好我们手中这根赖以支撑的拐杖,岂不是白白的浪费了资源!

一、把握课文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训练

选入教材的这些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文章的`语言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可以以此为例,进行作文方法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比如,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时候,我事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猜读猜写活动,即观察书中插图,准确描述人物。插图中共涉及五个人物,让学生仔细观察,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描述,描述完了让其他学生猜猜描述的是谁,然后再对照读课文,比较研讨,是作者写得精彩,还是自己写得精彩。同时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的,何以刻画得如此精彩呢?采用这种方式来读课文,本身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他们明白了该怎样刻画一个人物。如针对学生人物语言描写机械贫乏的现状,学习《羚羊木雕》时,我把“怎样写人物对话”作为本课写作教学的一个重点,让学生明白,在写人物对话时,可根据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在“说”的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避免了单调重复的“你说、我说、他说”等等。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生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学习《春》的时候,可以教会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之美,学习本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的描绘自然美景;学习《海燕》,我们可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象征和侧面烘托,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提升自己的作文档次……我想,只要我们善于留心和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教学点,在重视学生文本研读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绝不是望尘莫及的事。

二、凭借课文这个例子,适时捕捉训练契机,使学生举一反三

当然,扶好课文这根“拐杖”,并不是对课文的机械模仿,还要求教师能不断的根据课文特点,并适时捕捉训练契机,使学生举一反三。  一种写法的学习是需要反复的巩固和训练的。因此应经常抓住一些即时性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愚人节那天,进教室时,我是打破常规从后门进去的。因为我知道这帮机灵的小鬼肯定会有恶作剧的。当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几乎所有的同学发出了崩溃的尖叫,因为他们的机关失灵了。我灵机一动,利用课前五分钟,让他们将“老师进教室前后”描写下来,没想到,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得非常丰富,动作和神态也刻画得惟妙惟肖。  像这种抓住稍纵即逝的作文训练契机,不仅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了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还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活水。

三、合理拓展课程资源,让课文的例子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作文之源在生活,作文之流在阅读。”这足以说明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了。应该说新教材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范例,我们何不抓住这些例子进行合理的拓展,让作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呢?这样,一方面,改变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现状;另一方面,更是让学生有了倾吐的强烈欲望。如学习《再塑生命》一课后,我和学生共同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什么是温暖?(因为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可一向思维活跃的学生,那天只有两个人站起来探讨了这个话题。一个说:“一下早自习,我就碰见了舅妈,她连连问我吃了没有,冷不冷……得到亲人的关怀,我倍觉温暖……”“虽然今天很冷,但我却感到很温暖。因为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终于有了进步……”再问其他的同学感受到温暖了没有,大家都只摇头。于是我话锋一转:“海伦双眼失明了,她又怎么能看到阳光,看到世间美好的东西的呢?”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什么,羞愧地低下了头。于是,借这个机会,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点亮你的心灯。没想到这次练笔诞生了一大批有独特见解的好作文。如《阳光迈着猫步走来》、《闭上你的眼睛看着我》等等。  我想,如果我们像研读文本,注重文本多角度解读一样来对待“课文例子”中的写作教学点,扶好课文这根拐杖,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

11.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语文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的文化成果,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教学母语的重任,同时也是承传文化的桥梁。阅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只是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读”这个学好语文的最基本环节就被忽略了,学生读书的时间、精力和权力被剥夺了,致使他们“读”的兴趣严重丧失,而对语文的人文内涵理解更是少之又少。这一事实从反面警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读”。

诵读是“读”的第一种形式。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任何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只有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在现代社会中越发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多数依赖于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

诵读是理解课文的最佳途径。文字是内容的载体,声音也是内容的载体。诵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阶梯,而理解又反过来改善诵读。诵读与理解之间,是脑、眼、口、耳这些高级器官进行有机运转协调统一的结合,缺一不可。诵读是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读得好理解得就好,读得深理解得就深;反之,理解得深读得会更好。读到一定的境界,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确是至理明言。诵读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使他们领略其意、审视其美、享受其乐,从而感悟文章的妙处所在,体察到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教师指导诵读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要用普通话读,读得准确、清楚、朴实自然、生动形象;发音要洪亮、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要充分表情达意,不重复、不掉字、不添字。诵读可采取多种形式: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默读等。对优美的段落、诗歌,可以让学生大段或整篇地进行流利地背诵。在高质量的诵读、背诵中,学生可以把握课文的语言、情节,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学九年级下中的《词五首》一课,我就采用了“读”的教法。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李清照的《望江南》,使学生对“倚栏远眺”的思妇形象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产生了如临其境、深悟其情的共鸣。“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更让学生感悟到江水东流潺潺,思念缠绵不绝的画意诗情。正是诵读这种最为基础的方法,使语文教学的美育目的得到了实现。

阅读是读的另一种形式。如果说诵读主要是在课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那么阅读则是让学生在没有外在因素的干扰下,独立操作、自己练习的一种读书活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就像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必然无法飞翔,只有双翼并举,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换而言之,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才是完整健全的语文阅读学习。

课内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共性教育,它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但它不可能保障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而课外阅读就为他们提供一片寻找自我的广阔天地。寻找自我的广阔天地。这片天地是人类文化的广场,在这里学生尽情地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文化滋养,而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性又能保证其个性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自由阅读才是一个人读书生涯的真正开始,学生在其中广收博采、移情化性、培本丰源,语文课的人文价值也因而得以实现。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就像语文阅读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必然无法飞翔,只有双翼并举,才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换而言之,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才是完整健全的语文阅读。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应当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即鲁迅先生所说的“随便翻翻”,知其大意即可,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领略语文世界的浩瀚博大,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生在“随便翻翻”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想要的或喜欢的“东西”,要记录清楚,然后利用一定时间进行精读,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并摘录收藏,反复咀嚼,取其精华,得其真趣。

2.还要将自由阅读和指导阅读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大胆放开,但放开并不是无所限制。在时间上,不能没有节制,要注意文理调节,劳逸结合;在地点上,不能不分场合,既要择时又要择地;在材料上,分清优劣,辨明善恶是非;在方式上,既提倡个人自由阅读,又注重集体活动,以便规范引导、取长补短、共同受益。

3.还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阅读形式。课外阅读,时空无局限,但想全面开辟、充分利用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必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灵活多变的阅读形式。我们规定学生饭前饭后记一条名言或背一首诗,早饭前后必须收听新闻。下午第四节阅读课,组织学生进阅览室,博览群书,从而把阅读教学拓宽到更宽的领域。

阅读教学同样适用于学习写作。“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点明了读书和作文的关系,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是讲平日功夫,“下笔如有神”是说创作中的灵感,即写作的灵感是从读书功夫中出来的,是潜意识中酝酿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的结果。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文章读得多了,什么样的写法好,什么样的意蕴好,什么样的语言好,心中自然有了标准,朝着这标准下力,日久必能出手不凡。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12.古诗教学的重要作用 篇十二

一、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及作用

1. 基层工作———处理各项常规事务。

教学管理的基层工作都是由教学秘书来完成的, 主要是协助领导管理教学方面的常规事务, 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学秘书从事的各项具体常规事务如下: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制定开课计划, 将教学任务落实到任课教师, 调停补课记录处理, 核算教师工作量, 各类教学档案的归档保存, 学生学籍和成绩管理, 试卷印制和考试安排, 教学文件的上传下达, 以及教学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等。

2. 服务工作———当好助手和参谋。

一名好的教学秘书不仅要协助领导处理各种具体事务, 还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领导出谋划策。充当好的助手、发挥参谋作用是各类秘书工作共同的基本职能, 对高校系部教学秘书而言, 要结合自己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 积极辅助领导进行教学管理的决策性工作。教学秘书的辅助决策往往是收集信息, 整理并提供各种资料为领导决策所用, 具体体现在掌握本系教学动态, 及时向领导汇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等。在决策工作全过程的几个重要环节, 如专业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教学秩序检查与教学问题分析、日常教学重要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等方面, 教学秘书应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岗位优势, 主动为领导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

3. 沟通协调工作———内外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秘书具有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作用, 是学校教务处和院系分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教务处对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有较大部分是通过教学秘书下达、执行和反馈的。教学秘书作为教务处和系部之间的信息员, 及时传达上级指示和工作安排, 反馈相关教学信息。如教学秘书参与执行的学期期中教学秩序检查, 既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监督, 又获得了教学信息反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教学秘书经常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 灵活机动而又不失原则地沟通、协调各个教学环节、理顺教学流程, 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教学秘书的必备素质

1. 良好的道德修养, 全面的业务知识。

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秘书, 应该爱国爱党,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除了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 还应认真研究和学习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规章制度, 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提高理论修养水平, 用理论指导实践。

2. 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的工作范围广、事情繁杂, 它的工作性质时刻提示和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学秘书对任何工作都要严肃对待, 要一丝不苟、耐心细致地处理好每一项工作。教学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教学秘书必须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和政策, 有效地发挥教学管理的职能作用, 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学秘书对工作缺乏责任意识, 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就会出现差错纰漏, 严重的还可能造成教学事故。因此, 强化责任意识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此外, 作为教学秘书还应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思想意识。高校的管理工作本质也就是服务。高校教学秘书, 主要就是为学校、系部领导服务, 为各相关职能部门服务, 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要把个人和集体、局部和全局紧密联系在一起, 甘于奉献, 顾全大局。

3. 统筹规划和沟通协调的能力。

高校的教学事务头绪繁多, 处于基层教学管理岗位的教学秘书应通晓各学年学期阶段性的常规事务, 做到心中有数, 做好统筹规划安排, 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遇到问题时处理措施要得当, 解决方案应符合实际, 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际工作中, 教学秘书还经常需要同上级部门和领导沟通信息, 接收学校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 汇报本院系的教学工作情况, 上传下达。这就需要了解本院系的教学情况及发展势态, 教学秘书要与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意见, 搜集传播相关信息。同时, 在工作中教学秘书应具有合作和团队精神, 具备一定的协作能力, 遇事要多角度思考, 及时疏通解决。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4. 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科学的管理工作方法是教学秘书顺利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科学的工作方法, 教学秘书的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秘书要领会教学文件精神, 严格按照教学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办事, 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对于手头工作要理清头绪, 分清主次, 有选择性地重点处理问题。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选拔一批认真负责、工作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助理, 让他们参与到某些能胜任的常规工作中来。这样, 在节约时间、减轻教学秘书工作压力的同时, 也使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目前,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渐普及, 教育管理正在由过去的纸笔式管理向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过渡。比如以往完全靠手工纸质记录来操作的成绩登录和查询、等级考试报名、全校排课、学生学籍信息和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等工作现在完全可以在一个教学管理系统软件里完成。再加上电子邮件、网络存储、QQ、MSN等现代化工具的使用, 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便捷。全国大部分高校通过校园网建设, 为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提供了操作平台。作为教学秘书, 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还要熟练掌握诸如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能, 会熟练使用电子文档表格、数据库、教学管理系统、网上办公系统等现代化管理软件。要掌握信息搜索查询的技能, 快速准确地处理办公事务, 简化办事流程, 为师生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自身的工作强度。

三、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秘书整体素质

作为高校中的基层管理人员, 教学秘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秘书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使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局势。在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和学分制改革的新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教学秘书整体水平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加大对教学秘书的教育培训力度, 扩大教学秘书的发展空间,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秘书队伍。

摘要: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学秘书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以及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秘书整体素质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秘书,重要作用,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明辉.高校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长春大学学报, 1999, (6) .

[2]黄萍.影响教学秘书工作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1, (6) .

上一篇: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剖析下一篇:大自然预示天气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