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预算会计要素(精选10篇)
1.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篇一
探讨与研究预算管理体系与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要素的应用特点与运行关系,有效构建最佳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框架和有效利用完善的成本核算信息应用管理系统,利用对比、分析、评价进行体制经济运营现状评估研究,摸索预算管理体系与成本核算体系对经济运营管理与控制的不同植入点和管理方法,发现亮点,将成熟合理的预算收支与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进行推广、实践研究,通过实际运行操作获得时效反馈,借鉴参考企业实施的预算管理及成本核算管理实际经验,结合体制自身实际特色、特点,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和成本基本核算管理模式和体系,将成熟的体系管理模式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预算管理视角看,选择预算管理与成本核算两级研究项目对象,对预算管理控制投入与成本核算基础投入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汇集预算管理与成本核算管理相关控制指标数据,论证统计,形成体系。以期对体制经济运营管理起到一定推动和优化帮组作用,为预算管理及成本核算运行控制体制的建立提供专业路径及实践运作的高保障依托。
[参考文献]
[1]李霞.浅谈成本核算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0,(6):148~149.
[2]余元秀,李梅.体制预算管理及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1,(3).
[3]侯昕宇.行政单位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论探讨[J].知识经济,2012,(16).
2.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篇二
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 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 (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 共有的会计要素, 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 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 三个要素有着不同于在企业会计中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通常不使用“拥有或控制”这一企业会计常用的确认标准, 而使用“占用或使用”这一标准来确认资产。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具有取得的无偿性和使用的非经营性或非盈利性的特点 (除开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和已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事业单位) , 特别是行政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通常由政府直接提供的, 而不需由行政单位用其业务收入去购买。
第二, 预算会计中资产有限定性和非限定性之分。资产的限定性, 是指资产的提供者 (包括拨款人和赠与人) 对所提供的资产规定一定的限制, 拨款人和赠与人通常是以通过法规、行政命令或协议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资产附加限制, 接受资产的非营利组织必须给予以遵守。从时间角度看, 限定性有暂时性限定和永久性限定之分。与此相对应, 其他资产可归为非限定性资产。资产的限定性是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特方面。
第三, 非营利组织的负债主要表现为流动负债。如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负债主要表现为高信用的国债以及因财政周转金的融通而形成的借入财政周转金和因体制结算而形成的与上级往来等流动负债;由于国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都不得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长期资金, 同时银行也一般只对其提供短期借款而基本上很少提供长期货款, 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因而非营利组织基本不存在资本结构问题及利用杠杆作用问题, 但是这却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组织-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1.1 非营利组织不存在现实的所有者, 其净资产不体现企业那样的所有者权益。
1.2 出资者, 如拨款人、捐款人, 是非营利组
织净资产名义上的所有者, 他们不要求出售、转让或索偿其所提供的资财, 也不要求凭借其所提供的资财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1.3 实际上, 非营利组织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 客观上也无法为其资财的提供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
1.4 现实中, 非营利组织的一些资财提供者
通常对其所提供资财的使用、维持规定某些限定, 即非营利组织的某些净资产具有限定性。同资产的限定性一样, 对净资产的限定也可分为暂时性限定与永久性限定。
2 收入支出表要素
预算会计中收入支出表的等式关系为:收入-支出=结余。其中, 收入要素与营利组织的收入要素有着显著的差别, 而支出要素是其特有的, “结余”没有作为一个会计要素。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有以下特殊性:
从性质看, 非营利组织取得的收入是为了补偿支出, 而不是为了营利;提供产品或劳务等活动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决定, 甚至无偿提供或免费服务。即非营利组织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通常取得较低的收入或者甚至不取得收入;政府拨款一方面是为非营组织的存续发展, 另一方面含有补贴性质。即有些拨款属于对低价格、低收费服务的一种弥补。从口径看,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大口径的而完全不同于营利组织小口径收入概念。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不仅包括业务收入, 还包括投资利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和政府性的各类拨款等。
从限定看,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有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之分。如, 接受的捐款, 若捐款人关于这笔款项有规定的使用要求或期限, 那么这笔接受的捐赠收入就属于限定性的收入。
第二,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要素在设计上, 需要与收入要素相配合。同时支出与企业会计的费用相比在许多方面有特殊性。
从功能和目的看,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
从口径看, 与收入的大口径相一致,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是大口径的。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不仅包括费用性支出 (狭义费用) , 还包括资本性支出。
从限定看, 与限定收入与非限定性收入的区分相一致,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也可分为限定性支出和非限定性支出, 这也是资财提供者的规定要求使然。
从确认看, 非营利组织的支出的确认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 有的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费用的确认基本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成本核算看, 非营利组织的产品、劳务、项目等, 需要单独核算成本的, 可以另外单独核算处理, 这并不否认支出要素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 结余是非营利组织在一定期间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差额。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其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口径与企业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口径有着明显的差别。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与企业利润相比, 有着明显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如下:
2.1 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通常也有差
额, 这个差额并不表现为利润 (或亏损) , 而表现为结余 (或负结余) 。但非营利组织并不追求这个余额, 而是客观以予以反映, 以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2.2 在性质上, 非营组织的结余表现净资产
的变动, 其属性为净资产, 而企业的利润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2.3 企业利润存在分配问题并且 (正) 利润
必须履行纳税义务。非营利组织的结余一般不存在分配问题。非营利组织正结余不需履行纳税义务, 负结余实质上是对净资产的冲减。
2.4 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没有明确的方向性, 而企业利润表现为贷方余额。
2.5 非营利组织的结余有限定性与非限定
性只分。限定性结余是限定性收入与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非限定性结余是非限定性收入与非限定性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正因为如此, 结余是否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个独立会计要素, 存在不同观点。
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 如同企业会计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构成企业“损益表”的基础一样, 收入、支出和结余三要素构成了预算会计的第二等式:收入-支出=结余, 可以作为“收入支出表”的基础, 以系统完整地反映非营利组织的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而且关心非营利组织收支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也当然希望能提供有关结余的信息。
不赞成把结余作为一个独立会计要素的观点认为, 其一, 结余的本质属性为净资产, 其作为独立要素的经济意义不大。其二, 对非营利组织来说, 重要的是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结余作为一个要素, 平时无法反映出收支结余情况的真实结果, 即没有实际的内容。其三, 结余作为预算的执行结果,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可能有, 也可能没有;可能是贷方余额, 也可能是借方余额。那么连余额的方向性都无法确定, 作为要素是不合适的。
当然, 最终结余没有作为独立要素。而实际上, 不将结余作为独立会计要素并不影响预算收支以及结余的核算和对预算执行的检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1997年、1998年开始实施.
3.政府应在提供生产要素中发挥作用 篇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能采用向群众转移危机的办法,即使有人想这么做,也会引起社会强大的反弹。比如,最近有人提出退休人员仍要缴纳医保费用的动议,就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不满;有人还发出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改革”的抗争声音。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国克服经济困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我想谈谈个人的认识。
克服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结构转型的困难,当然政府、企业、银行乃至每个股民、消费者都要承担一定的压力、损失和负担,无疑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应该更大一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观念,我认为就是政府针对社会资源承担主要责任的一种表现。
何谓供给侧?我认为,一方面国民经济的供给要给社会提供有效的终端需求,创新需求;一方面要进一步盘活、扩大生产要素诸方面的供给,使政府的政策、法令更好地和市场相衔接,又能给市场的无序情况予以指导,而不是和市场顶牛相博弈。
如去年年底,湖北省成立了“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基金”。政府首先拿出400亿元设立种子基金,以此撬动了金融业和社会上的融资运作,签约金额达到2000亿元,这是政府财政的资金为企业的资本要素提供融资服务。湖北省把财政资金变为资本化的投资资金,政府的经济行为也变为市场化的行为。这是一种多么可喜的行为。这就是供给侧在生产的资金要素中发挥作用的一个生动例证。
再说一例,一个地方,离省会城市很近,距北京也就是半天高铁的路程。那里环境、生态很好,相当一部分土地还未开发,那里的政府不再搞自己的政府平台融资公司,经过一定政府采购程序和民营企业出资各半搞平台融资公司,进行土地一级开发。然后在二级土地市场上进行招拍挂。这家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拍得的土地,根据现在民生工程和医改的政策需要,开始兴建健康养老医院,准备收留终身治疗养护的病人,目前已和7家知名的大医院签订了合同。效益是政府中止了土地收入财政,降低了地价,又节约了宝贵的医院资源。这就是政府作为供给侧的一方,在提供生产要素中发挥作用的又一生动例证。我国的供给侧和美国的供给主义是大不相同的,因为美国政府不掌握土地资源。
还有一例,一家民营的钢铁企业,原来生产正常,是全国钢铁行业的环保标兵。但近两年,由于钢铁生产过剩,银行不断抽贷,这家企业便面临着停产或关门的危险。他们确实有国外需要的新产品,但资金又奇缺。省政府出于公心,全力工作,力争企业不死,这里有家银行愿意带头,同意把短期贷款变为中长期贷款,把高息降为基准利率,一部分利息允许挂账。别的银行考虑利弊,在省政府的推动下,也愿意同时跟进。这家企业存活下来,又可以全力投入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了。政府既知性,又有决心,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全力推动银企合作,推动银企双赢,做得也是相当成功的。
有位同志讲,外资因为成本过高,从我国撤出。但工厂还在,设备也好,工人也培养出来了,为何政府不发挥统筹工作,让同行的企业托管生产呢?只要把外销品削价变为内销品,也不会有外事官司可打。
听人介绍,重庆市长黄奇帆有个观点,他说钢筋过剩,为提高建房标准,那么盖房子就加大一倍的钢筋用量有何不可呢?但所有成本都靠开发商负担是否公平?是否提价?还可商量。
我有个同事住万寿路,他发现他家附近施工单位用不锈钢管铺设饮用水管,这样做成本很高,现在都用PVC水管。其实这个道理和黄市长说的差不多。现在很多城市大量开工地下管廊的建设,均可以消耗大量的过剩建设用材。现在有的经济问题很怪,美国、日本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发行了海量数字,但货币还处于通缩区间,俄罗斯大力控制了货币发行,但卢布却通货膨胀,我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几亿吨,这些钢铁都想市场消化,还想卖个好价钱,这是不可能的,恐怕保本都不行,那么为何不用在民生、绿色、环保上面呢?社会主义国家总不能像美国那样把牛奶倒进大海里吧!美国在经济危机时有凯恩斯的公共工程,我国的封建社会有范仲淹的公共工程。据《梦溪笔谈》所记:
吴中大饥、殍殣枕路。……希文(范仲淹又称范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寺主首谕之曰:“岁饥工价至贱,可以大兴木工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新。又新仓廒吏舍,日役千人。……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
政府的宏观措施还有潜力可挖,如对中小企业减税,中央赤字目前只占GDP的2.6%,提高一倍也是不高的,也比多印钞票,转嫁群众负担好得多。
我国的市场经济不管如何运行,政府总是有动员资源、宏观调控的巨大功能。现在提出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的建设、2025版的工业化目标、7000万人口的脱贫,就是一种动员资源的方式。只要动员符合社会需要,市场就能较好配置资源,企业和创业群众就能较好利用资源。
我国的国企和民企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政府对民企的主流、本质都应有个基本的了解,因其地位、作用不同,当然需要党不断做引导、帮助的工作,但他们提供的衣食住行、做的发明创造、解决的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当今的中国谁不认识几个民企的朋友呢?政府对广大的民企也是有感情的。在国家经济下行,产能严重过剩时,广大民企的压力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希望今天推行的PPP合作方式,新的公私合营方式。上面说到的几个例子,有人概括都是PPP合作方式,也是供给侧政府可以大大发挥作用的例子。这种合作方式益处很多。这种合作方式绝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融资,如何重组生产要素的问题,搞好公私合作必须要从合作的体制机制的高度去认识。这使我想起1956年我国公私合营的历史。
PPP的关系是一种新的政府和私企合营、合作、合伙的关系,是比1956年更高一层的公私合营的方法。那时的公私合营,公方居于绝对优势,其结果并非是合作合伙、共享共赢,而是一种完全国有化的运动。其中的酸甜苦辣,姚锦同志写的《姚依林百夕谈》中有一段故事,说得十分生动:
“从1950年稳定物价之战,到1952年“三反五反”,到1953年国营商业‘泻肚子,被资本家钻子空子,他们深受资产阶级干扰破坏之苦,而且,意想不到战斗竟也会搞到自己头上,莫名其妙地就‘被资本家糖衣炮弹中了。因此,产生的思想后果是:非把资产阶级搞掉不可!”
“方向对,社会主义不允许大私人资本、大商人存在。但是‘一个拳头打下去,也带来一些恶果。私营商业好的传统作风、好的经营方法完全没有加以利用。如果没有那次的‘泻肚子等问题,不会把批发商那么快搞掉,那时要有经验也不一定那么做,完全取而代之。工作本可以做得细一点……”
4.会计科目和要素练习 篇四
【课题】会计科目和会计要素练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九种资金变化类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会计科目、会计要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 教学难点:会计科目及运用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1.会计的六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2.根据老师的引导请学生说出是哪个会计要素中会计科目。3.会计基本等式: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4.九种资金变化类型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1)增加 增加
•(2)增加 增加 •(3)减少 减少
•(4)减少 减少 •(5)增加 减少
•(6)增加 减少
•(7)增加 减少 •(8)增加 减少 •(9)减少 增加
练一练:
资料:
长虹厂发生下述经济业务,要求写出摘要、会计科目、类别和增减:(1)向银行借款20 000元,期限三个月,该款项已存入银行账户。
借款
资产 银行存款↑20000
负债
短期借款 ↑20000
(2)以银行存款购入机器设备一台,价值23 400元。
购入机器设备
资产 固定资产↑23400
资产
银行存款↓23400
(3)从光明公司购入A材料50 000元,其中40 000元已用存款支付,剩余部分货款尚未支付。
购料
资产 原材料↑50000
资产 银行存款↓ 40000 负债 应付账款↑ 10000
(4)以银行存款20 000元向达远公司预付购买材料的货款。
预付货款
资产 预付账款↑20000
资产 银行存款↓ 20000
(5)以银行存款偿还上述欠光明公司的材料款。
偿还货款
负债 应付账款↓10000
资产 银行存款↓ 10000
(6)从银行提取现金12 000元,备用。提现
资产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 12000
(7)用银行存款支付上月的应交税费1 000元。上交税费
资产
银行存款↓ 1000 负债 应交税费↓ 1000
(8)销售甲产品200 000元,货款尚未收到。销售产品
资产
应收账款↑ 200000 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
(9)收回前欠货款100 000元,存入银行。收回货款
资产
银行存款↑ 100000 应收账款↓ 100000
(10)接受某单位投资的机器设备3台,价值300 000元。
接受投资
资产
固定资产↑ 300000 所有者权益 实收资本↑ 300000
(11)用银行存款20 000元归还长期借款。归还借款
资产 银行存款↓ 20000 负债 长期借款↓ 20000
(12)购进一批材料,价值100 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购料
资产 银行存款↓ 100000 原材料 ↑
100000
(13)向银行取得1年期贷款150 000元偿还前欠的货款。偿还货款
负债
应付账款 ↓150000
短期借款↑
150000
(14)向银行提取现金10 000元,以备发工资。
提现备发工资
资产 银行存款↓ 10000 库存现金↑10000
(15)收回应收的货款50 000元,存入银行。收回货款
资产 银行存款↑ 50000 应收账款↓
50000
(16)购进设备一台,价款10 000元,款项尚未支付。购设备
资产 固定资产↑ 10000
负债 应付账款↑ 10000
练习展示、点评讲解:
通过练习,学生掌握好。存在不足的有书写有待加强、业务(3)(8)学生难辨别。
【课堂小结】
本次课复习了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请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认真掌握。为后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后作业:
5.对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探讨 篇五
环境会计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运用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计量手段和属性,对政府和企事业的环境管理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个会计分支,它是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其要点是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的性质.环境因素的参与使企业的资产、成本、费用等会计要素必须重新界定.本文试用财务会计确认会计要素的标准对环境会计各要素进行确认.
作 者:刘仙丽 曹立峰 作者单位:刘仙丽(煤科总院财务处)
曹立峰(枣庄矿业集团运销处)
6.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篇六
2010年中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实务》科目考点归纳
第一章 总论
考点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考点精讲】
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相关考点】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历年真题】
1.下列关于会计要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是()。(2009)
A.负债的特征之一是企业承担潜在义务
B.资产的特征之一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C.利润是企业一定期间内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D.收入是所有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会计要素的概念、内容和确认。选项A,负债是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选项C,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选项D,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例题演练】
1.下列可以确认为企业资产的有()
A.企业发生研究支出,可以可靠计量,同时很难判断能否给企业带来相关经济利益
B.企业的人力资源
C.企业经营租出一项固定资产,企业仍然照提折旧
D.企业赊销一批商品给某客户,与该商品有关的风险与报酬已转移给了该客户 但该客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企业仍然确认了一项应收账款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人力资源的成本或价值往往无法可靠计量,所以不应当确认为资产;研究支出,由于很难判定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以也不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不应确认为资产;客户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这种情况下,相关的经济利益也很难认定为“很可能”流入企业,不应确认为资产。
2.下列不属于负债的特征的有()
A.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B.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C.负债是由企业过去或现时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D.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参考答案】CD
【答案解析】负债虽是一项现时义务,但却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而非现时的交易或事项,C错;D项是负债确认的条件,而非负债的特征。
3.资产确认时不仅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要同时满足两个资产确认条件()
【参考答案】√
7.环境会计:学科定位与会计要素 篇七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微观基础的环境会计,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独立的会计学分支而出现,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于环境会计研究而言,其学科定位以及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应当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环保局从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区分了环境会计概念,但严格意义上环境会计指的是微观层面上的概念(葛建新、房巧玲,2008)。基于微观层面的含义,诸多学者将传统会计学的理论范式应用于环境会计,讨论了包含环境会计目标、假设、要素、报告等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建立了一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许家林,2004;袁广达,2010;肖序和郑玲,2011)。
(一)环境会计目标与假设
关于环境会计目标,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一元论”与“二元论”两种观点。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既是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环境会计信息,以提高其经营效率的工具,同时也重视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益(李宏英,1999;肖维平,1999;王辛平、韩军,2000)。环境会计目标的一元论认为环境会计只是为企业环境管理控制服务的信息系统(张以宽,2002),或者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庆钊,1999)。关于环境会计假设,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假设在遵循传统会计学的一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之外,应考虑到环境资源的特殊性而适当放宽其各自假设的外延(许家林等,2004)。
(二)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的观点总结
当前,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与“六要素论”四种观点。例如,李心合(2002)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也有学者认为三要素是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刘永祥,2001)。朱学义(1999)认为环境会计包括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四个要素。持五要素论的学者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五类,其中,环境资源包含在这五类要素中。“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或会计报告研究
关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肖序(2003)提出在企业年报中补充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损益表等附表,以提高披露信息质量,在借鉴国际经验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阐释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功能定位与治理机制,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框架结构以及编制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及对策。干胜道和钟朝宏(2004)则对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则、形式、指标等内容作了系统介绍。此外,一些学者进一步分析了企业的披露动机,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环境信息审计问题(李明辉等,2011)。
从学术界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争论中不难发现,诸多学者将传统会计学概念应用在了环境会计之上,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虽然没有明确给予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学并列的学科地位,但形成了同样的实质效果。这种研究范式会带来两方面的不足:首先,姑且不论在实质上所形成的环境会计学科定位本身的合理性,在没有明确指明环境会计学科定位的前提下,直接讨论环境会计目标、假设与要素等基本问题,会导致其答案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学术界在环境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漠视了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其次,由于学科定位模糊所导致的环境会计要素的不确定性,也会导致环境会计研究没有明确的核心问题与研究方向。基于以上两点不足可以看出,在环境会计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在合理界定环境会计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回答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厘清环境会计要素,进而明确环境会计的核心问题,提高环境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会计学科定位
为了明确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应深刻理解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从根本上把握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为合理界定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
环境会计(environmental accounting)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在环境会计研究之初,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便是传统会计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不足之处。然而,在更准确的意义上,环境会计产生于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在这一点上,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并无二致。制度要建立、市场要运行、企业要经营,都离不开与决策相关的经济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信息与财务信息(葛家澍,2006)。成本与财务信息作为价格机制下的产物,其运行的前提是产权制度的完善,因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货币信息,其根源在于产权制度的完善。
在私有产权制度下,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制度基础得以建立,这也是科斯定理的要义所在。换言之,私有产权制度下,市价成为了约束竞争的方式。在市价作为约束竞争或区分胜负的准则下,经营有效性必定以价格为衡量标准,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获得有效的价格信息以指导自身的经营活动。但杂乱无序的市价信息并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需求。为了提高价格信息的有用性,企业必须生产符合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价格信息,当企业以此为目的搜集整理价格信息时,会计信息系统便产生了。
虽然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原因遵循与传统会计相同的逻辑,但长期以来环境资源并无稀缺性可言,从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的利用方面没有竞争性行为,也就没有环保制度的产生,因而没有环境会计的诞生。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污染与破坏程度日益严重,环境资源日益稀缺,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产生了竞争性行为与相应的环保制度。对于私有产权可以清晰界定的环境资源(如碳排放权),其市场交易使其自然可以进入企业的总资产之中,环境会计并不需要建立独立的会计体系。传统的会计框架足以解决环境资源的所有问题,其特殊之处无非体现在具体的计量问题上,这自然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难点在于诸多环境资源的私有产权难以界定,从而导致环境会计问题的复杂化。对于私有产权无法界定的环境资源,取而代之的是政府作为全体公民的代理人行使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具体表现为政府颁布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资源利用行为加以约束。环保制度的约束下,环境资源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源,也就意味着环境成本与费用的发生。对于追求经营效率的企业而言,企业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控制成本与费用。在市场机制的大环境中,环境成本与费用最终必然以货币信息为衡量标准。为了控制成本与费用,企业必须搜集整理环境成本与费用的货币信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概言之,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催生了日益完善的环保制度,这给企业带来了相应的成本与费用,出于控制环境成本与费用的需要,环境会计开始出现。
(二)环境会计: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
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动因与传统会计是一致的。具体而言,当环境资源稀缺性程度提高,环境资源失去了与其他资源的特殊性,因而成为了企业的一种资产或成本,最终由于控制环境成本与费用的需要产生了相应的会计诉求,环境会计开始出现。环境会计这一特殊的物理属性在导致环境会计诞生时间较晚以及核算的复杂之外,并不会导致环境会计产生与传统会计相比的实质性区别。可以将环境会计定义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而不需要独立地建立一套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一方面,如果环境资源的私有产权可以明确界定,此种环境资源就具备了进入市场交易之中的制度基础。从企业的视角看,通过市场购买某种环境资源之后,此种环境资源自然成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资产通过转化为成本而实现周转,同时,企业需要对这一系列过程进行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在此情况下,并没有所谓的环境会计出现,环境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在企业统一的框架体系中得到了核算。另一方面,虽然环境资源私有产权难以界定——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立环境会计独立的体系似乎有了合理之处——但如前所述,环保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下,企业需要付出环境资源的成本与费用,环境成本与费用的发生则可以直接计入成本与费用要素之中,而不需要对传统会计学框架作出实质性调整。因此,仍然可以在不改变传统会计学框架的基础上,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
第二,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核算中对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也是审视环境会计必要的视角。首先,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如果将环境会计视为独立的会计学科,那么企业将会出现两套财务报表。一个是企业传统的财务报表体系,另一个则是环境财务报表体系。理论上,环境会计也可以形成包含环境资产负债表与环境利润表等在内的财务报告体系。然而,对于外部需求者而言,重要的是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企业所有者以及潜在投资者,并不会真正关心企业对某些个别生产资产的经营效率。其次,从管理会计的视角看,企业内部管理者追求的也是企业总体经营效率的最大化,管理控制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因此,只有完全融入了整体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之中,环境会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环境会计要素
界定环境会计学科定位对于明确环境会计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环境会计只是传统会计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这一学科定位意味着环境会计属于传统会计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必要去讨论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报告等,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学是一致的。相反,可以且应该以传统的会计框架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然后以此为基础明确环境资源会计的核心问题或特殊之处。
因此,可以从多种角度将环境资源纳入传统会计学框架中,但作为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与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以传统的会计要素为框架纳入环境资源,明确环境会计要素,可以更有效地突出环境会计领域真正应该被关注的问题。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界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以这六大要素为基准比照环境资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环境会计包含环境资产要素
资产(capital)是指由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前所言,当企业在市场上购买了环境资源之后,环境资源便成为了由企业控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一项资产。企业需要对环境资产经营活动进行会计核算,以此来提供环境资产的货币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活动的需求。环境资产会计处理要点包括:(1)由于环境资产的特殊性,应在财务会计准则中增设环境资产科目;(2)由于环境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都是企业通过市场交易或其他方式获得的经济流入,企业应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资产,必要时可以采取非货币计量属性,但在市场机制下,任何计量属性最终都将转化为货币信息。
(二)环境会计包含环境费用要素
费用(expense)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环境费用形成的方式有二。一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资产转化而来;二是来源于企业受到的环境罚款或相关费用。前者的会计处理相对容易理解,只是在环境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成本的归集与分配。后者则可以视为企业利用环境资源而付出的代价,其实质也是企业购买的环境资产,只是由资产瞬间转化为了企业的费用,因此企业可以将其直接计入环境费用要素之中。与环境资产的会计处理一致,应该在费用要素下单独设置环境费用科目,以核算相应的环境费用或成本。关于计量属性,环境成本应与环境资产一致,都以货币计量为主。
(三)环境会计不包含环境负债与环境所有者权益要素
首先,环境资产要么以负债的形式,要么以所有者权益的形式进入企业的总资产或费用之中,而现行的会计科目完全可以核算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的这两种来源形式。其次,企业建立环境负债与环境所有者权益两类科目也没有实质意义。从一般意义上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具体科目的设置,与企业资产类别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作为企业资产或费用来源的产权性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应该从产权性质的维度区分出各种具体的科目,而不是以某种资产类别为定语而加以界定。一个现实的例子是,虽然企业之间的资产类别千差万别,但所有的企业都遵循着相同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科目。如果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内部的科目需要重新调整或设计,那么其根源必然在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内部科目设置本身的某种原因,而不在于企业是否增加了某种资产或费用。
(四)环境会计也不包含环境收入与环境利润两类要素
一般而言,收入的获得并不是某个单独资产的市场交易结果,而是诸多资产经过生产组合并在市场上出售之后的经济流入,即收入是一个总和意义上的概念,不需要也不可能以独立的资产来界定收入的性质。事实上,需要以资产类别进行分别核算的是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而不是收入本身。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环境会计也不包含环境利润要素。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包含且仅包含两个会计要素——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因而环境会计研究应以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为核心。
四、结语
环境会计产生的内在机理与传统会计并无二致,都是源自产权制度的完善。在环保制度的作用下,环境资源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源,因而环境资源成为了企业的一项资产或直接成为一种费用。环境资源的资产化或费用化,除了给传统会计框架增添了一种新的资产或费用之外,并没有给传统会计基础理论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冲击。无论从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视角,独立地建立环境会计框架都不具备足够的现实意义。应将环境会计视为传统会计中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环境会计目标、假设等基本范畴应与传统会计保持一致。鉴于此,研究环境会计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在传统的会计框架下纳入环境资源,并由此明确环境资源所涉及到的会计学问题。以六大会计要素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之后可以得出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
基于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可以进一步地认识到环境成本的重要性。首先,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的重点所在。从企业内部角度看,更多的情形下,环境资产以成本的形式进行周转,环境费用也以环境成本为主要内容;从对外披露角度看,环境信息披露无非是在某个时点上对资产状况,以及纳入环境成本之后的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的总结与报告。其次,环境成本也是环境会计研究中的难点问题。一是由于环境资源特殊的物理属性,导致其在归集分配中涉及到更多与其他资源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二是由于不同的环境资源对应着不同的环保法律法规,因而不同环境资源的成本核算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简言之,如果环境成本得以有效核算,环境会计最重要的问题便得到了解决。关于环境成本核算,国内外主要形成了物质流成本会计、生命周期成本会计、完全成本会计等方法(肖序、熊菲,2015;Nicole,2008;Burnett and Hansen,2008;Guenther et al,2012)。然而,环境成本会计研究尚没有形成完善的核算方法,远没有形成完善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体系,学术界应给予这一研究方向更多的关注,以推动其取得实质性进展。
摘要:合理界定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与会计要素,对于明确环境会计研究方向至关重要。在论证环境会计产生机制的基础之上,可明确环境会计的学科定位——环境资源的会计处理,进而得出环境会计研究的基本思路,即以传统的会计框架为基准纳入环境资源,而不是以环境资源为基准构建另一个会计框架。据此,以六大会计要素为框架纳入环境资源,可推出环境会计的两大要素与研究核心——环境资产与环境费用。
8.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问题初探 篇八
[关键词] 环境会计 确认 计量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环境会计要素是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及相关的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划分。环境资金运动是整个资金运动的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会计这一特殊会计核算对象,环境资金运动也不仅是简单的费用支出,也有企业改善环境得到的回报和环境收益,即企业拥有的各项资源资产及其损耗,企业破坏环境的后期补偿费和损失等项目都会加入到整个的资金运动中去。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分为四要素,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本文就探讨了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
一、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概述
环境会计要素确认是指按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是否作为环境要素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环境会计报表的过程。环境会计计量则是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环境会计要素对于传统会计来说,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计量方法采用货币、实物、文字描述等工具来计量。
二、环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环境资产可定义为“指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企业对于在环境资产不仅包含由环境资源构成的资源性资产,还应当包括企业用于环保活动的其他非环境资源资产,像企业为治理环境购进的设施,为改善对环境的污染而进行的投资性支出等。
1.环境资产的确认
环境资源有其特殊性,要作为一项环境资产加以确认,则要满足的标准是:(1)未来效用的可能性。在确认标准中采用可能性的概念,是为了指出与项目有关的未来效用实现的不确定性程度。(2)货币计量的可靠性。有的环境资源的取得要付出一定代价,易形成交换价格,因此其货币价值容易确定;而有的环境资源是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价值的确定就相当困难,会使环境资产的计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仍可以认为其具有可靠性。(3)环境资产的地域范围。环境资产的产权包括环境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和管辖权。国家在对地域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划分着环境资产的产权。环境会计只对本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进行确认,对多个会计主体有价值的环境资产则不能确认为本企业的资源。
2.环境资产的计量
对于环境资产来说,具体的计量方法的应用要视其内容而定。一般的计量方法有:(1)资源开采和使用权及环境许可证。资源开采和使用权及环境许可证属于无形资产,应按取得时支出的全部成本作为其价值,并在受益期间内分期摊销。(2)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中专用设备的计价,可以采用传统会计对固定资产采用的历史成本法。(3)设备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购买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价值可直接根据购买的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而自我研发环境污染技术时,尚未研发成功的情况下发生的研发成本,应计入当期费用,待研发成功之后再将所发生的成本予以资本化。另外,还有一部分环境资产由于其特殊性,只能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而不能准确计量。常用的计价方法有美国公认的会计准则曾推荐过全部成本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支持的勘探成功法等。
三、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本文认为环境负债是由于过去的经营活动或其它事项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或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要用资产或劳务偿付的义务。
1.环境负债的确认
对于环境负债的具体确认标准可以设为:(1)含有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资源流出了企业;(2)流出资产的结算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3)到期承担的义务没有确切的金额也能合理地进行估计。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或有负债、或有损失应根据其出现的概率和对其金额的合理估计程度进行确认,在此可以参照传统会计理论的或有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方法来设定符合环境会计的或有负债的确认方法。
2.环境负债的计量
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环境负债的计量方法,对于近期偿还的环境负债的计量采用现行成本法,而对于预计支出期限较长远或预计支付的金额相当大的环境负债,则应采用现值法计量。或有环境负债的计量当环境负债发生的可能性大,而且可以合理的进行估计,那么就可以对或有损失计提准备金,形成或有环境负债;如果环境负债发生的可能性小或无法合理的进行估计,则可用补充说明的形式在财务报表或环境报告书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估计值域或不能做出估计的原因和理由加以说明。
四、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
本文认为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因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等活动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由此而承担的各种损失。可以分为环境污染预防、治理污染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境研发成本;环境其他支出。
1.环境成本的确认
环境成本的确认首先要遵循以下标准:导致企业环境成本的事项已经发生;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企业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者合理估计。环境成本确认时还要合理确定哪些计入企业当期的环境成本,那些在几个会计期间确认。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2.环境成本的计量
大多数环境成本是能够直接以货币来计量的,但由于其特殊、多样性,有些环境成本则需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适当货币化。(1)防护费用法。是以为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计量的方法属性。(2)恢复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是用恢复或更新由于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产性资产所需的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代价。(3)调查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是通过对专家或环境资源的使用者进行调查来估计环境资源遭受破坏所带来的损失。(4)政府机关判定法。政府机关判定法指政府环保机关要求企业实施环境治理的支出,或法院判决环境污染纠纷的赔付等列做成本处理。除此以外,还有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等。
五、环境收益的确认与计量
环境收益指在一定时期之内,环境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己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以及由于企业环保行为而获得的收益。
1.环境收益的确认
对于环境收益可按照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进行确认,一般有如下确认标准:(1)收益的现实性。人类有目的的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环境收益流入会计主体,人类无意识地向环境索取或环境自发地提供给人类一定的环境效用,都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不论效用的实现形式如何,只要可计量就能作为收益确认;(2)收益的可靠性。计量的可靠性是指会计计量的可予核实和反映的程度。
2.环境收益的计量
环境效益计量是指以货币计量实现的效用价值,一般直接环境效益在确认时就可以计量了,但间接环境效益其效益的确定带有很大主观性,不容易计量,因此对其的估计计量可以借鉴以下方法:(1)影子价格法。影子价格严格地说不是现实的价格,是指某种资源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带来的追加收益;(2)直接扣除法。直接环境效益体现在实现的资源产品收入中,资源产品的收入实际上是由物质资本的转移价值、人力资本的转移价值、合理的利润和直接环境效益构成的。物质资本的转移价值可理解为物化劳动的价值,除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物化劳动价值外,还应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人力资本的转移价值可理解为活劳动的价值;合理利润应为社会平均利润。如果资源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上述转移价值及合理利润,其余额即为直接环境效益。当然转移价值不能是企业会计账簿中记录的金额,应是社会平均转移价值;(3)数学分解法。真正的环境收益是持续的收益,持续收益被认为是某一受益者能够在某一给定的时段内,消费的最大量,同时又不减少下一时段的可能消费。这个概念不仅包括现在的所得,而且还包括收入获得随时间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变化,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还需不断的研究完善,从而为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企业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琳武晓玲:试论基本会计要素在环境会计中的应用[J].上海会计,2001(II),P13~P15
[2]肖序毛洪濤: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会计研究,2002(6),P24~26
9.浅析政府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论文 篇九
[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随着不同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财政部于1997年制订并发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又发布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从而构建起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经过十几年的运行,这些制度在政府预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保障和推动了我国政府预算的改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大趋势下,我国应适时改革政府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本文针对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改革的措施,服务当前政府预算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政府预算现状;政府预算改革思路;政府预算改革措施
当前,在全球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我国预算改革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改革的重点要求政府建立公共透明的预算制度,政府预算提供完整、公正、全面、反映财务收支状况的财务报告。要求政府预算报告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我国应适时改革政府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
一、现行收付实现制下的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这种核算方式主要特征就是以当年的现金收付为基础确认收支。当年预算收入是以实际收到的收入来确认,当年预算支出按实际支出来确认,这种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和财政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政府资产状况。
政府部门增加的资产不管是流动资产还是固定资产,不管其使用年限都列入当年支出,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在使用期内保持原值不变。不提取折旧,也不进行成本核算。除非固定资产进行清理,资产价值才能反映在账面上,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再如,政府用结余资金购买国债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除非到期或卖出,其债券收益不在账面反映,不能体现其公允价值,造成政府财务报告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政府资产的现状。
(二)不能全面反应映政府的负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政府负债问题越来越突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上只能反映实际现金支出的部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财务报告则不能反应。造成当期实际已经发生数和财务报告反应数不相符,造成现任政府办超政府财力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致使政府的负债得不到及时的反映,形成欠发工资、粮食亏损挂账,社保基金缺口等政府债务的延续。
(三)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失真,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收支状况,造成政府决策失误。
由于收付实现制按收付款项的时间作为记账的依据势必造成权利和义务不同步、往往形成当年要承担的支出,没有在当年支出中体现。当年已实现的其它收入,没有在当年其它收入中体现如:利息支出,政府支付的社保金。一方面虚增了可支配财力,另一方面,政府待支付款项没有在账面显现,再如,有价证券及银行利息收入,都与账面反映不同步。这种情况往往给决策者提供不实的会计信息,造成政府决策失误。
(四)预算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难以保证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收付为核算的标准,不是根据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应收应付的,因此,造成收付实现制核算下的政府预算提供的财务数据缺乏充分的可比性。不同部门会计指标相互可比性较差,造成政府部门业绩不明,不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其核算真实性、有用性、及时性、清晰性得不到保证。
(五)不适应当前预算改革的需要。
目前,我国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相继出台,这些新举措有力的保障推动了预算改革,同时,也需要相应的会计制度配套。但是由于收付实现制本身的局限,带来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部门预算改革需按部门分项目核算,如果一些项目当年无法支出,按收付实现制就形成当年结余,造成财政结余资金虚增。同样政府采购,如果采购和支款时间不一,一方面资产增加,而另一方面账面没有反映增加的负债,导致账实不符。不适应当前建立公共透明的政府预算体制的改革要求。
二、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路和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改革思路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透明和世界接轨的政府预算制度,是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而政府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应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是指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时按权责是否发生来确认,而不论款项是否收付。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比,有利于准确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有利于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有利于客观填报财务报表。有利于建立公共透明和世界接轨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
(二)改革措施建议。
1、尽快修改、完善预算法,政府预算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尤为重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更多的是执行社会管理者的职能,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多种所有制形成的企业和广大居民依法缴纳的税款。企业和居民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在依法纳税的同时,必然要求政府担负起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责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居民个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监督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节约,是否能谋求最大化的福利。政府财政活动是否真实客观。势必要求政府预算提供正确、及时、完整、反映财务收支状况的财务报告。因此,我国应尽快修改、完善预算法,国家预算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引入权责发生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进行成本核算。
(2)政府的预算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应付税金相互协调。
(3)预算支出应采用应计制。
(4)政府工资制度应引入成本核算制度。
(5)对于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共性业务,可直接采用企业会准则执行,并就政府部门如何应用这些准则作出必要解释。
(6)对现行会计准测中个别准则,不适合政府部门业务活动特点的规定,进行补充、调整和说明。
(7)尽快研究出台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预算财务报告编制方法。正确、及时、完整的向纳锐人提供财务信息报告,以便他们对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
2、政府预算改革与我国政府预算形式改革同步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预算都采用的是单一式预算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只有一种预算形式即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单一的政府预算形式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必须尽快实行复式预算,建立
一个由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组成的新的复式预算体制,以适应政府预算改革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的需要。
3、政府预算改革应与我国国家预算发展状况相适应。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预算会计财务报告的重心是预算执行结果,目前,能提供的也就是预算执行结果。对于政府负债,准确核定的地方可用财力,需另外计算统计,财务报告没能体现政府预算管理的业绩和政府的工作效率,不能全口径反映预算结果。未能对或有负债实施有效监控,鉴于目前的政府预算的状况,国家预算必须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全面、客观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另外,我国已加入了WTO,与国际间接触不断增加。政府部门也不例外,只有逐步实行权责发生制,相互间财政收支数量才有可比性,才能与世界接轨。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结合本国国情,考虑本国政府部门业务特点,循序渐进的推进。
4、政府预算改革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政府财务报告国际趋同做准备
在全球经济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近年来所执行的政府会计改革都是由传统的收付实现制会计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基本趋势,以达到提高财政透明度,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提供政府会计信息。以英国为例,2001~2002年财政,英国首次在中央政府部门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2008年4月1日起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预算和财务报告。目前,各国在进行公共部门会计改革中参考和借鉴的国际会计标准主要有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公共部门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进行政府会计改革,也应对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国际会计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其中的可取部分加以利用,为政府财务报告国际趋同做准备。
5、政府会计改革应当稳步推行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使财政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开和透明,有利于财政,财务信息的正确反映,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如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推行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改进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等。这些措施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改革的进程,鉴于目前政府预算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我国政府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选择世界各国先进经验加以借鉴和吸收,我国只有适时研究出台国家预算改革方案,选择性的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政府机构内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试点,待积累了经验后,再全面扩广,只有这样国家预算才能使财政工作进一步规范、进一步公开、透明,财政信息,才有利于政府对经济的决策和财务风险的防范。为适应新的改革需要、完善和改进预算会计制度适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其意义有四:
(1)正确、及时、完整反映政府财政会计信息,适应财政改革需要。
(2)有效制止政府不利行为,使各种政府债务公开化,透明化、对各级政府部门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防止超财力上“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财政风险起到预防作用。
(3)为政府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平台,有利于政府效率的不断提高。
(4)有利于国际财务报告相趋同,和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经济科学出版社,中级会计实务,2008年。
10.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篇十
【内容简介】文章梳理了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会计功能的生成机理,具体包括优化功能的生成机理、保障功能的生成机理、监督功能的生成机理和评价功能的生成机理。阐述了政府会计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主要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家利益;践行社会责任,评估社会治理;落实审计监督,实施权力管制;提升财政管理效率,优化财政预算;进行绩效评估,提升政府绩治;评估政府负债,预警债务风险。最后指出对政府会计功能的研究可朝着实践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政府会计;国家治理;审计监督
引言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廉洁政府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出,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执行力[1]。随着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的大力发展,专业、高效的政府会计信息对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廉洁高效的新型政府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也是推进当前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客观需求。从本质上说,政府会计作为一种公共管理工具,是一种积极作用的客观存在。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重要的政府会计信息,一方面有助于解除受托责任;另一方面,它可以为相关利益公众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及时和高效的信息依据。从网络数据发展的方面来讲,当前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政府会计功能理应借助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基于原来的反映和监督的功能,不断拓展政府会计功能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国家治理的能力。从政府和国家治理机制角度来讲,经过拓展和科学设计的政府会计功能可以提升政府预算安排和执行,有助于改善政府财政管理效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政府会计体系是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运行过程中生成的政府会计信息具有信息揭示功能,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和行政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家治理内涵及作用的相关研究。Leftwich(1993)[2]、Rosenau(1995)和 Vanetal.(2014)指出,治理就是社会中的公共管理组织
在特定的范围内借助公共权威来维持一定的秩序,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齐守印(2015)、向玉乔(2016)和 Bardhan(2016)对国家善治进行了阐述,认为国家善治主要是指在政府发挥各项行政职能过程中,应当遵循政府经济学理论,提升行政效率,以实现最少的公共资源的消耗和提供最优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目标,进而实现 清明与稳定。王浦劬(2005)则对 信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信任包括公众对 体制的信任、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本质上讲,政府信任是公众对所处 环境中的 制度、意识形态和 价值观的认同。二是对会计功能内涵及作用的相关研究。众多学者对政府会计基本功能和管理性衍生功能进行了研究。陈志斌(2014)认为,政府会计除了反映和监督功能,还有揭示、管理和治理功能。GrossiandSteccolini(2014)指出,政府会计是确定权力关系和提高决策质量的基础。政府会计功能有效地提高政府控制力,有助于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等。当前,学术界越来越重视政府会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谢志华等(2010)、李敬涛和陈志斌(2015)从“善治”或“良治”的视角切入,研究了政府会计作用于国家善治的路径和意义。郝东洋和张冉(2016)探讨了政府成本会计对国家治理的功能和概念。三是政府会计实现治理功能的相关研究。朱星文(2006)认为,会计作为特定的经济管理技术手段和工具,通过完整的体系和步骤实现治理功能。谢志化(2010)指出,健全和完善的政府会计运作机制,可以保障政府各职能机构之间相互的制衡机制发挥作用,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张琦等(2009)和路军伟和于国旺(2010)认为,当前会计改革
会涉及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也存在差异,因此,切实提高政府会计功能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李建发和张国清(2015)则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高效科学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陈志斌(2014)、陈志斌和李敬涛(2015)、陈志斌和刘子怡(2016)也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王晨明(2016)和章贵桥(2017)基于政府会计准则的视角对国家治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高效、科学和完善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起着基础和保障性的作用。综上所述,学者们在研究中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与建议,这极大地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会计功能对国家治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会计功能的生成机制如何?政府会计对国家治理的具体作用如何?学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理论上,以丰富现有研究成果。在实践上,以期为政府相关决策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会计功能的生成机理
(一)政府会计优化功能的生成机理
周旺生(2004)指出,权力是一种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它具有支配的属性。对公共权力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地配置有助于公共权力有效地运行。政府会计对公共权力配置功能的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强化外部制衡。权力制衡是权力配置的前提要求。申亮(2011)指出,实际有效权力往往掌握在具有信息优势的主体手中。权力配置依赖于信息分布。因而,实施治理的主体必须充分掌握全面的信息,以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衡。但是,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是很难直接观测到的,内部治理主体(政府)往往掌握有充分全面的信息。相对于内部治理主体,外部治理主体由于信息获取受限,导致在信息分布中居于弱势地位,进而导致外部治理主体难以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地外部制衡。陈立齐和李建发(2003)指出,提高信息披露体系的透明度,可以对公共权力形成限制,并且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信息意味着政府出让其部分权力,以改善公共权力的配置格局。宋伟官(2014)指出,政府会计的信息披露功能恰好可以承担信息公开的角色。它可以向社会公众披露高质量的信息集。因此,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助于解决治理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外部治理主体在信息分布中处于劣势,从而加强公共权力的外部制衡。2.促进权力共享。公共权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公共性。这一特征表明,现代化国家治理必然要
迈向权力共享的途径。钱再见和高晓霞(2015)指出,促成公共权力的社会回归是治理的核心要义。俞可平(2014)认为,主体多元化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政府依然位于公共权力的核心,其它治理主体是不可缺少的参与者,所有的治理主体间应当是平等的互动合作关系。多治理主体共同合作、参与治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以改善公共权力和重新进行配置。陈志斌(2014)指出,在进行治理过程中,外部治理主体必须首先获取充分的信息,而政府会计恰好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实现外部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诉求,促进权力共享。政府会计信息可以更好地促进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通过政府会计信息的及时披露,有助于保障社会大众对治理的参与权,增强社会大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治理主体实现权力共享。
(二)政府会计保障功能生成机理
在公共权力有效运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公共权力进行科学地配置,还需要构建良好的运行环境与科学、及时和高效的信息支持。在保障公共权力运行方面,政府会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构筑基础运行环境。政府会计信息系统为公共权力高质量的运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关键性技术环节。陈立齐(2009)将政府会计看作政府的“神经系统”,而政府会计信息就是连接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它贯穿于公共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因此,政府会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权力运行基础环境。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与财政管理、平衡预算、政府控制和审计等形成共享机制,促进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深度融合,形成高效的信息网络,共同为公共权力的运行构筑良好的基础环境。2.提供信息支持。政府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以可靠的信息为决策依据,因此,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依赖于信息质量的高低。陈小悦和范辉政(2006)指出,本质上讲,政府进行决策制定就是对各类已知或未知的信息的状态进行研判和加工处理。在公共权力运行之前,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公共权力决策。因此,高质量行使公共权力的关键就是看是否有及时可靠的信息予以支持,特别是高质量的政府会计信息尤为重要。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内部治理主体而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合理地反映财政状况和预决算等方面的会计信息,这就为决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对于行使公共权力的外部治理主体而言,通过对披露的政府会计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可以对公共权力运行情况进行客观和理性地认知,并且通过信息效应反作用于以政府为主的内部治理主体的决策,以利于公共权力始终以公共利益的目标运行。
(三)政府会计监督功能的生成机理
由于人性存在自私和理性的一面,公共权力行使主体就具有自私的本性(朱颖,2011)。因此,必须对公共权力加以监督以保证国家治理的健康发展。政府会计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规范内部制衡机制。本质上讲,政府会计属于规则型技术,它通过一系列的规则和步骤,实现特定的目标。政府会计系统利用确认、记录和报告等程序,通过资产核查、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等手段,对政府财务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有助于内部治理主体在进行科学预算、维护资金安全和防止官员贪腐等方面发挥内部制衡的治理作用。因此,规范科学的政府会计体系可以构建和完善政府内部制衡机制。本质上讲,政府会计系统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制衡作用主要来自于政府会计自身特殊的权力制衡机制。它内嵌于内部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可以及时对公共权力异化行为进行纠偏,保障政府各类财务事项严格按照规范的规则和惯例运行,从而有助于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2.抑制权力腐败。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天然倾向于腐败(阿克顿,2001)。缺乏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必然滋生腐败。治理主体对信息的垄断必然会扩大权力腐败的空间,因此,对
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时,必须以充分的信息为基础。政府会计信息表现为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状况的反映,权利与责任始终交互在一起。因此,政府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反映公共权力运行的情况。由此看来,在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下,政府会计信息可以清晰地描绘出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的运行状况,进而对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进行监督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特别是在当前电子政务环境下,各级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将变得不再隐秘,利用高效的政府会计信息可以显著提升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透明度,消除治理主体行使权力的隐蔽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权力腐败风险进行有效抑制。
(四)政府会计评价功能的生成机理
科学地行使公共权力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因此,开展评价工作是公共权力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开展评价过程中,及时可靠的政府会计信息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政府会计对公共权力运行效果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科学评价。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取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路军伟和李建发(2006)的研究表明,在各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存在着多元化的目标和行为。从作用客体来讲,公共权力作用的客体表现出广泛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因此,在对公共权力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尽可能考虑至多元化的影响因素,并且尽可能均衡各类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在政府履责行权过程中,政府会计信息扮演着载体的角色。张琦,张娟(2012)和潘俊等(2014)指出,政府会计信息是政府各类公共政策效果的量化反映与重要替代指标。因此,政府会计信息可以作为治理主体行使公共权力带来的效果的量化指标,进而构成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由于政府会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考虑政府会计信息指标的评价体系将更具科学性。2.提升公共权力运行效率。评价与评估往往具有引导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地评价,可以纠正公共权力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从而提升公共权力运行效率。理性的治理主体借助于政府会计信息来评价公共权力运行的情况,并且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进而作为下一步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产生了评价反馈效应。对于政府会计信息而言,评价反馈效应作用路径主要体现在惩戒和激励两个方面。公共权力运行带来的良好绩效可以带来报酬或者奖励,产生示范效应。反之,则会被惩罚,产生警示效应。根据过去的结果和经验,反馈可以调节未来的行为。评价反馈效应有助于调整公共权力行使主体的决策,使得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提升公共权力的运行效率。
二、政府会计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家利益
利益是制度设计的源泉,是 活动的源动力,也是社会公众 经济行为的驱动力。众所周知,资源是利益创造的本源。因此,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资源是否按照契约均衡配置,且已经配置的资源是否得到科学合理地运用。此外,还要考虑到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与运用过程中是否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有效监督。以上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公共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依赖于贯穿资源配置过程中及时、高效和准确的信息以及对资源配置进行动态的调整,以保证政府资源配置趋向于均衡配置。通过以上分析及章贵桥(2017)的研究,本文发现,获取、认知和高效运用政府会计信息对提高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向社会各信息使用主体提供准确、高效、及时和科学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作用。信息使用主体依据所获取和认知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继而,信息使用主体会对财政预算进行评估,判断预算执行的效率。这也凸显了契约的作用。其次,政府会计可以反映出政府历史资源配置信息,结合国家制定的战略发展政策,这就为财政预算有倾斜地支持不同地域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进而有利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资源配置均衡。最后,根据经济学理论,资源均衡配置是经济中最优化的状态,它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础。相较于市场经济中经济资源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公共资源更多地是依赖于“有形的手”的资源配置机制。根据政府会计的内涵和功能,它可以成为实现“有形的手”资源配置机制的有效工具,从而达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国家利益的作用。
(二)践行社会责任,评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容社会某一特定时期的环境、文化和社会民众的社会保障治理等内容。章贵桥(2017)指出,这些内容均可概括为践行社会责任。在实施某些特定内容的社会治理,如社会环境治理和社会保障治理等社会治理时,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与绩效综合评估等步骤。政府会计可以为特定的社会治理内容提供科学、准确和及时的政府会计信息。在当前我国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形下,他律监督机制也在不断地完善。而以公众为主的他律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完善需要相关条件来进行保证。其中政府会计功能在他律监督机制有效运行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首先,政府会计信息是他律监督机制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政府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可以生成与披露政府实践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社会公众可以依据相关的政府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其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社会大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存在差异。社会治理机构应当针对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实地调研,并将调研信息及时地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在信息生成到披露过程中,政府会计功能发挥着主要作用。政府会计可以将社会治理组织制定的目标和预算配置及时地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同时结合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形成社会治理的良性均衡监督机制,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落实审计监督,实施权力管制
权力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公共财产的权利。行政权力的被委托者,只能是人民的官吏。如果人民 意,可以及时进行撤换。本质上讲,权力就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管制与强制的关系,是全体社会成员赋予的权
力。
(2017)[1]指出,我们要深化标本兼治,以 永远在路上的决心,保证 清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监督指的是对政府公职人员在行使 权力过程中进行的监控、督促和规范。高效运转的国家审计机制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国家 的信任和国家治理水平。一方面,政府会计信息为解除公共受托责任提供重要依据。解除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会计账务报告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政府行为如何解除公共受托责任,就必须依赖于政府会计财务报告。通过披露真实和准确的财务信息,各级政府职能机构的财政信息将会及时公之于众,如政府“三公经费”披露制度等。通过披露及时、高效和准确的财务信息,上级政府就可以以此为依据,来评估下级机构是否存在权力寻租和贪污腐败等问题。因此,通过这样的纵向监督形式,上级政府可以更好地对所属机构进行行政监督,进而形成廉洁的 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可以有效减少政府管理组织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横向监督作用。政府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和合理的披露,可以使社会民众全方位了解政府行政效率,使得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透明和顺畅。因此,社会公众就可以全方位的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并且社会民众横向监督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提高。
(四)提升财政管理效率、优化财政预算
政府在进行行政决策的时候,必须以全面、及时、合理和准确的财政信息为依据。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可以提升财政管理效率、优化财政预算,提升政府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一,我国《预算法》要求政府会计系统必须及时反映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并且对预算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财政透明度手册》提出,政府机构必须定期向社会所有公众披露及时准确的政府财政预算信息。我国也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准确、及时和高效地向社会公众披露政府财务信息,将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提升财政透明度作为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基本要求。科学、合理和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是各级政府机构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公众履行社会监督权利的合理要求。随着当前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透明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文轩(2013)的实证研究表明,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透明度有助于提升社会公众对政府进行国家治理能力的信任。第二,提升财政透明度是各级政府使用财政资源和合理执行预算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众披露政府相关的财政行为以及财政资源的使用细节,以促进各级政府行为透明化和法治化。第三,社会公众对政府 信任的增强,要求政府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透明度,而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社会公众对
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具有知情权,因此,政府会计功能的高效发挥可以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提升社会公众与政府的信息沟通效率,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对政府的 信任。郑建君(2013)的实证研究表明,社会公众的 参与程度可以显著地促进政府的 信任。因此,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可以提升财政管理效率和财政透明度,优化财政预算,提升政府的 信任。
(五)进行绩效评估、提升政府绩治
政府公职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并且,产生的经济后果往往依赖于政府 管理的责任性。因此,政府进行行政管理带来的后果,也成为评估政府相关管理人员责任的重要依据。第一,政府绩治是指政府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Li(2017)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公众对政府治理满意度的程度与 信任呈现出正相关关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政府官员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评估作为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定期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步骤,形成相关的财务数据,以此作为政府官员进行行政管理效果的重要依据。第二,政府绩
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公众对政府 信任的重要依赖。在法治化社会,政府必须依法进行行政管理和实施合理奖惩措施。在进行依法奖惩过程中,必须依据可靠、合理和及时的绩效数据。绩效数据是政府会计根据真实情况经过一定的核算步骤生成的数据。如对某个时期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考核,就可以根据政府会计生成的相关定性指标和对应的数据,利用权威的测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和对比,从而对政府行政效率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利用政府会计报告公布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为政府相关机构和公职人员进行绩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为提升政府绩治奠定良好基础。
(六)评估政府负债、预警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财政部已经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监管,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也趋向于规范。然而,应唯等(2016)指出,随着不同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政府不同的负债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经
济学理论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一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利用财政政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政策助力发展。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财政资源的短缺,政府可利用以适度举债的措施聚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民生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在这一举债过程中,如果不进行合理的政府负债评估,构建债务预警体系,将会阻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带来巨大损失。利用政府会计的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对相关的政府债务项目进行债务确认和定量评估,可以为监控财政风险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依赖政府会计信息全面评估政府负债、防范财政风险,对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进行有效预警,从而避免出现大范围的 信任危机和政府破产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功能对防范、评估政府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伟大胜利——在
【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推荐阅读:
浙江财经政府预算09-27
中国政府预算改革60年06-27
政府预算改革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08-02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09-15
《预算会计》习题及答案08-15
预算会计名词解释09-13
医院预算会计改革论文10-18
预算会计制度相关思考论文10-12
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表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