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医生先进事迹(10篇)
1.公共卫生医生先进事迹 篇一
医生xxx先进事迹
xxx,男,汉族,xxxx年x月xx日出生,现年xx岁,中共党员,XX人,从事卫生工作近20年,现任xxx卫生院院长职务。
从小生长在沟壑纵横的山乡,他目睹了庄稼人“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无数次听到了农家院里乡亲患病的无奈呻吟。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他在读中学时就萌发了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的愿望。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第一批面向基层的中专生——他从卫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XX卫生院。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激情很快被淹没,怨天由人显然无济于事,调整心态,埋头苦干。春秋轮换二十年,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片热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充实的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
1993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面临着医生少,病人多,条件差的状况,需要快速成长起来他,起早贪黑,深入病房,关心病人,收集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很快掌握了该病从防到治的一系列工作,在短时间内便能独挡一面,人们也很快知道了一个叫xxx的医生,此一役充分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在1992年曾获得xx的表彰,1994年—1997年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工作中他深深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更新的重要性,2000年根据医院安排他到市人民医院外科进修,他充分珍惜这一年的宝贵时间,主动放弃节假日和夜班休息,加班工作,尽可能多地接诊病人,参加手术,增加知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说来获得了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带教一年间,参与完成外科手术400余例,并且还得到前来会诊手术他院的知名专家亲自指导,为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手术操作技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回院后在上级医院医生的指导下克服困难,顺利开展了卅铺卫生院难度较高的手术,同时还带动了其它科室相关业务的迅猛发展,医院整体业务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1年因工作需要再赴市医院继续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当年回到医院开展外科疝气修补术,x线等功能科室,小规模乡镇至今检查病例已逾万例,无一差错事故,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胆囊手术,阑尾手术,静脉曲张,疝气修补等手术。此举不仅解决了本地区病人往返大医院的劳苦,而且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近二十的经历,工作是他生活的一条主线,在这条线上病人是他工作的全部。每天上门诊,下病房,做手术,值班、会诊,用热心、耐心、精心、细心围着病人转,虽然工作平凡、枯燥,但面对一张张痛苦面容,他没有选择,病人的需要就是他的第一目标。在除夕之夜,时钟已近深夜11时,正当全家欢聚度佳节的时候,医院一个电话要他马上赶到医院紧急诊疗病人,一个下午刚刚手术的病人出现异常情况,面对风雪交加,冰冻近尺厚的积雪滑冰,欢乐的节日氛围即刻淡去,妻子担心,年幼的孩子渴望,没有犹豫,顶着风雪赶往医院,妻子不放心,打着手电一路陪行,到医院时整个人身外是一层冰冻而里面却是一身然汗。问题解决后,回家的路上零点的钟声早已敲响,看着万家灯火,绚丽的礼花,疲惫的身心却是坦然和塌实的。不眠的夜晚何止记忆中的点点!为了开展一系列在当时乡镇医院属于高难的手术,白天上班手术,晚上守护病人二十四小时在医院连续工作早已不是偶然。
2003年XX袭来,面对未知的生与死的考验,没有退缩,带领一班人走上最危险的预检门诊,面对一张张外地归来者惊恐的面容,一丝不苟的接诊、登记、筛查,宣传隔离、防护知识,闷热的天气,简陋的条件,厚厚的隔离服下满是汗水,连续超负荷的工作考验的是意志和精神,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哪里有险情他就需要出现在哪里。XXXX镇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少有人知的地方,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而今一个开放的、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有哪个愿甘守清贫?面对医疗系统一些地方的红包、回扣,他独赏由淤泥而出盛开的莲花,是那么美丽、圣洁而高雅。去年年初,一居姓病人为一长期困扰身体的腹股沟斜疝特地从外地赶回XX卫生院院就诊,根据其病情决定为其采取较前沿的无张力修补手术时,病人及其家属出于复杂的心理几次将一只鼓鼓的红包揣进他的口袋和抽屉,面对无法推却的热情,也为了宽慰病人只好暂时保存,手术、治疗结束,当病人出院前他和病人及家属再次就此事进行了沟通,向他们宣传医院的规章制度,讲明道理,用心交流,最终顺利退还红包,病人由衷地高兴,他也如释重负。类似久远的事情在他从医生涯中早已不必作为记忆,因为频繁而平凡。
当年的毛头小伙而今已近不惑之年,小医生而今已在指导着今天的小医生,接过老一代传、帮、带的接力棒将严谨治学和朴素的医德传承着。“学无止境”,XX当初只是一名中专生,在工作之余象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时间来刻苦自学,现在不仅顺利通过了XXX的大专自学考试,而且1998年又完成了XX的临床本科段的在职函授。学习并取得了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医生,深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既不能生存和发展,更何谈用心服务乡亲?每当遇到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他站在一线,承担起责任,让年轻的医生放手工作,错误严厉批评,成绩为他们加油,当鲜花和掌声来临时又甘于退守幕后,多年来他没有得多少金杯、银杯,但有一方百姓的口碑以足矣!
2001年医院应工作需要让他负责XXX的医疗业务管理工作,作为一小小乡XX院长,他只有一颗年轻火热的心,一股工作的激情,七个月的时间只修了五天假期,从处方、病历、常规诊疗制度入手规范管理,不断讨论、不断斗争、不断改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赢得了当年上级部门的考核好评的成绩,医疗质量和安全一举进入全市先进行列。边远地区没有边缘心理,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以及医院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小医院医疗质量已在全县乃至全市卫生系统中名列前矛。xx卫生院院长xxx用一柄手术刀划出了他从医近20载无私奉献的工作轨迹,也划出了一代良医高尚的人生轨迹。无论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优美的言语、多么深情的诗句,用在他身上,仿佛都变成了一堆苍白无力、空洞庸俗的文字,赞美不了、歌颂不完……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根本就是一泓清澈见底、容不得半点淤泥和瑕疵的清泉,源远流长滋润、影响着周围的同事。
他是一个谦虚、朴实、进取却又十分低调的人。声誉、头衔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在他看来都算不了什么;唯有病人和祖国的医疗事业,他将这视为头等大事。只要是关乎病人的、哪怕是大材小用,做一些芝麻绿豆大的手术,他都欣然接受;只要是有助于祖国医疗事业发展的,他尽心尽力,出力却不出名。我想他不需要、也不喜欢那种声泪俱下地高歌赞扬,他所希望看到的是乡镇卫生医疗系统中能涌现出许许多多一心只为病人,一心只为医学事业的悬壶济事者。在他眼里的医疗事业之路是没有尽头的,在他眼里救死扶伤的爱心之路是没有尽头的,在他眼里医学造诣更是没有尽头的!求索、默默地求索,永远让自己站在起点上,这就是XX卫生院院长XXX还将恪守半辈子的行医信条和人格信念!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
当今社会,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着行医的幌子,吭蒙、拐骗,安排医托,贩卖假药,诈骗钱财,危害百姓,甚至连有些正规医院也千方百计变换手法,抬高收费,虚报药价,赚黑心钱。XXX对此十分痛恨。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虽然生活不是特别富裕,却从不为钱动心,为钱丧德。从医三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购进的药品一定要是通过了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历次地、市卫部门的检查中,均未出现过问题。社会的发展进步,给基层医务人员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他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些许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上级卫生部门和地方干群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群众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他并着手培养接力人,为卅铺镇的医卫事业的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为迎接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新一轮挑战作好充分准备。
“塔高根于基”,虽然在基层医院不能成为一名高新知识领域中的医务塔尖精英,虽然他平凡的像一滴水,但乡亲的需要,基层医院的需求,他的人生追求将根植于此。
基层医生冯志礼事迹材料
卅
铺
卫
生
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2.公共卫生医生先进事迹 篇二
关键词:家庭医生制度,公共卫生中心,职能,支持体系
家庭医生制度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 在与社区居民及其家庭建立签约服务的基础上, 由家庭医生及其服务团队提供防治结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开展以社区卫生诊断为基础的针对性健康管理, 实施首诊与转诊, 合理控制费用的制度[1]。上海市闵行区家庭医生制度刚起步, 全科医生人力资源相当紧缺, 需要各方面支持与保障, 因此, 建立起与家庭医生制度相适应的外部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社区公共卫生中心在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中的职能定位分析, 提出家庭医生制度相适应支持体系建设思路, 为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提供依据。
1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背景
人员配置不足制约了家庭医生制度发展。家庭医生是以家庭成员为服务对象的新型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 其目标是使所管辖区域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 为所负责的家庭成员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为有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需求的居民提供及时高质量的上门服务。家庭医生制度逐渐转向预防、保健和康复等职能, 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上的双重“网底”作用, 家庭医生公共卫生职能逐渐凸显, 但也暴露了人员配置不足和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每万人口至少拥有2名全科医师的要求, 届时我国约需30万名全科医生。国家卫生部2011年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的注册全科医生仅7.8万人[2], 这与要求数量相差甚远;上海市[3]、北京市[4]等较为发达地区报道显示, 家庭医生数量缺口较大, 在短时间内难以补足。同样, 社区公共卫生专业人力资源也极其匮乏[5], 不足以满足每位家庭医生配备1位公共卫生人员的要求。《关于上海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指出,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全科团队的基础上, 优化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社区护士等其他卫生人员为成员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因此, 人员配置不足是目前家庭医生制度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 而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进一步通过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家庭医生服务, 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传统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不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共卫生管理的对象与日俱增, 内容更加广泛, 呈现出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复杂的局面。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将实现学科的优化组合, 但传统的“条”状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家庭医生制度的转变。长期以来, 公共卫生“以条为主”管理具有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优势, 但各条线工作的最终落实需要在某一层面进行转化和整合, 即“条块结合”。原先条线汇集以社区公共卫生人员为主,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层面按属地进行整合, 而家庭医生制度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进一步下沉, 应以家庭医生为主, 在村委/居委层面进行属地化健康管理。原有粗放型条线管理不能满足家庭医生制度的衔接, 亟需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新框架, 提高家庭医生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2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职能定位
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 要确实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 离不开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 并不单纯是政府卫生资源投入不足, 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管理滞后, 缺乏有效的管理[6]。有限人力资源和传统管理模式制约了家庭医生制度发展,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概念的提出即是基于以上背景, 通过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设置所形成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个部门, 是家庭医生制度重要支持体系。社区公共卫生中心是在有限的卫生资源下, 通过内部结构调整等管理方法,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在明确社区公共卫生中心功能定位的基础上, 理顺管理机制, 将会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很大程度上提高社区公共卫生的服务能力和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的职能涉及管理、支持和服务三大方面, 下面进行较为具体的阐述:
2.1 管理职能
包括计划、统计、指导和质量控制等工作职责, 计划职责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上级管理部门具体要求, 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做好工作部署并落实和组织实施。统计职责包括人口学信息、疾病信息和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等, 基本卫生信息的统计有利于及时、全面地反映卫生状况, 进行社区诊断, 特别是在对流行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职能是通过技术上的指导提高家庭医生及助理的专业技术能力。质量控制职责是保证家庭医生制度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产生偏差, 进行服务监督和管理。
2.2 支持职能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是家庭医生制度的支持体系, 具有新体制下赋予的支持职责。外包服务机制是落实支持职责的关键, 即公共卫生人员以外包支持服务形式辅助家庭医生落实管辖区域公共卫生职能。所谓外包 (Outsourcing) , 是因人力不足而将部分业务委托给其他的专业部门, 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品质、集中人力资源和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对于公共卫生专业性强的业务, 家庭医生现有人力或能力无法完成目标时, 外包服务机制的作用是为家庭医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集中由公共卫生专业队伍来完成, 并及时将完成情况反馈至家庭医生。既充分发挥了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 又通过内部资源配置盘活人员, 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公共卫生服务。
2.3 服务职能
包括对辖区儿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健康管理是家庭医生服务主要内容之一, 以门诊诊室为主的服务场所已不能满足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需求, 需建立起相应的健康管理中心, 为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才能真正实现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转型。
3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组建构架
3.1 基本目标
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公共卫生中心是适应新型医疗体制改革, 打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以条为主的公共卫生管理构架, 探索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 以家庭医生为主体, 整合现有资源, 合理使用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专业技能, 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新型社区公共卫生组织体系。
3.2 管理模式
根据社区公共卫生中心功能定位, 构建“3+1+X”管理模式 (图1) 。“3”即3项职责, 包括管理、支持和服务三大服务职能;“1”即1项机制, 主要指建设外包支持服务机制;“X”即若干健康管理中心, 包括建立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心、妇女健康管理中心和中医健康管理中心等健康管理场所。
3.3 构建特点
3.3.1 服务定位“功能化”。
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功能进行划分, 是基于家庭医生制度的集管理、服务、支持和监管于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从功能上实现了与家庭医生制度的有效衔接, 指导、辅助家庭医生开展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体检、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和中医健康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整合后派发家庭医生指标任务。
3.3.2服务人员“节约化”。
外包支持服务机制有效整合了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力资源, 满足了每位家庭医生公共卫生专业服务需求, 为家庭医生制度构建起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3.3.3 服务人群“多元化”。
建设思路突出了健康管理理念, 提供了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平台, 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型, 形成全科医生为主导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满足辖区儿童、妇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等不同人群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温馨舒适的环境, 优化便捷的流程, 系统规范的服务, 让附近的居民更能感受到健康管理重要性。
3.3.4 服务流程“信息化”。
新型社区公共卫生中心应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作支撑, 通过分步骤、分层次的数据集合, 实现信息的互联和共享, 更方便、有效地为居民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4 问题
4.1 家庭医生制度理念尚未转变
家庭医生制度并不等同于家庭医生责任制, 家庭医生制度更注重于体系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 若不转变观念, 缺乏相应政策倾向, 家庭医生无法依靠个人力量服务于签约群体, 工作只能拘泥于表面。
4.2 缺乏规范标准
目前家庭医生规范服务项目尚缺乏统一规范, 各地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计, 可复制性较低。
4.3 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 即便是家庭医生, 也较难接受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的家庭医生制服务。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 家庭医生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仍是关键。
4.4 信息化建设不统一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整合人员和业务, 需要信息化的支撑, 但目前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缺乏统一标准, 上层整合存在难度。
5 建议
社区公共卫生中心作为家庭医生制度的支撑, 具有管理、支持和服务三项职能, 通过理顺内部机制, 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建议在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总体框架下, 以试点建设为基础, 进一步细化社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从基本建设、科室设置、设备和人员配备、服务项目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社区公共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核心指标和指标值,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 加强对家庭医生考核和激励是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保障服务项目落实效果、增强家庭医生积极性的重要保障, 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本市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http:www.//wsj.sh.gov.cn/wsj/n429/n432/n2354/n1540/u1ai80877.html.2013.
[2]中国新闻网.中国仅有7.8万注册全科医生整体素质偏低[EB-OL].http://www.chinanews.com/jk/2011/09-15/3328313.shtml.
[3]潘毅慧, 刘登, 曹海涛, 等.上海市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SWOT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0) :1146-1148.
[4]王敏, 赵京, 张向东, 等.北京市西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4 (5) :328-330.
[5]杨海燕, 赵燕萍, 王晶, 等.新形势下上海市闵行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3 (5) :342-345.
3.公共卫生医生先进事迹 篇三
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抢抓机遇,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全力抓好政策贯彻落实,努力提高村医实际待遇,着力破解村医补充难题,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竭力实施技能服务培训,促进村级卫生机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医改红利更多惠及广大村民。近年来,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抢抓省、市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的重大机遇,把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改善村级卫生室服务条件、提升服务村民能力纳入农民健康工程,作为政府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笔者在边城镇逐村走访村卫生室、逐个访谈村医后发现,相对来讲,乡村医生的待遇普遍较低,村卫生室的建设发展仍然滞后,村民看病就医问题反映还比较多,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从巩固、提高、发展三个层次再发力、再下深功,促进村级卫生机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医改红利更多惠及广大村民。
一、发展现状
该镇村卫生室功能定位是为辖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等工作,是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儿童预防保健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中,村卫生室按照“安全、有效、便民”的服务理念,为辖区村民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
一是实现了一村一卫生室。14个行政村,村卫生室14个,乡镇执业助理医师和乡村医生19人,辖区服务人口30678人。村卫生室内设有诊室、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观察室、健教室、药房、预防保健室、计生指导室等科室,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东昌村卫生室装备了急诊箱、移动式输液架、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紫外线消毒灯等设备,村卫生室的设备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实施了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村卫生室设置、业务、人员、行政四个方面均由镇卫生院统一管理。自2009年2月份深入推进基层医改以来,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使广大村民看病费用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三是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医疗健康活动。认真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设立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栏,每2个月更新一次宣传内容,定期为辖区居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四是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培训。每年组织村医参加句容市市卫生局统一组织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诊冶、急诊急救、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公共卫生知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等,其理论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主要问题
一是村卫生室基本建设薄弱。一直以来,村卫生室的建设发展缺乏刚性政策支撑,投入缺乏资金保障,无论是机构建设,还是人员补助,都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距。虽然边城镇各村卫生室在服务设施、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程度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卫生室内设诊室、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观察室、健教室、药房、预防保健室、计生指导室等科室,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但目前的功能发挥与村民求医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村医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全镇现在岗村医中,年龄超过45岁的占63%,超龄(男60岁、女55岁)仍在岗的占5.3%。造成村医老化的原因,主要是待遇低、任务重、没前途,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职业。早在2011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明确规定:“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预留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村卫生室新补充符合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这一政策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今后村卫生室人员补充打通了通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编制控制很紧,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编制尚不够使用,推动乡村医生进编管理难以实施,不少年轻村医因报酬低而想弃医外出打工。三是村医实际待遇普遍不高。以往村医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药品差价”,但医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明确收入调整为三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的定额补助,二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劳务补助,三是实施一般诊疗费的业务收入。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来源的收入都比较固定,边城镇村医年实际收入约5万元。但村医是全天候工作,没有其它收入来源,村民们也认为村医的实际收入太低,与他们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适应。受身份、待遇、执业发展前景影响,村医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吸引正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目前,该镇村医中有中专学历14人、大专学历2人。四是日常运行经费没有保障。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村卫生室的工作重点正逐步向健康管理转型,其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基本设备配备也应适应新的形势,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配备巡诊车辆等。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后,村卫生室的收入来源明确,但村卫生室日常运行经费没有着落,主要包括水电费、信息联网费、房屋修缮、设备维修、医疗风险金、处方票据低值易耗品等,每年约需1.5万元。
三、建议对策
一要全力抓好政策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工作力度不大,投入资金不足,有关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工作合力。推动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贯彻落实的督查力度,高位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从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的要求出发,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做好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和优化工作。二要努力提高村医实际待遇。可按照当地乡镇卫生院职工绩效工资收入的80%,确定村医平均收入水平,使收入既可处于合理水平,又能保持动态增长趋势。逐步提高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目前可提高到每人次10元。对具备乡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的村医放宽基本药物目录使用范围。推进乡村医生与农民群众建立签约服务关系,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多措并举保障村医收入待遇。大力推动建立乡村医生医疗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等,对于已退职的老龄乡村医生应进一步提高生活补助标准。三要着力破解村医补充难题。立足长远,需从解决村医身份问题入手。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医学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可按照4/万的比例增列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将村卫生室新补充的医学生和符合条件的村医择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农村基层医学生免费订单式培养力度,确保每年培养和招录人数都能达到1000人以上。四要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建议各级财政统一安排资金,明确地方财政投入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主要针对当前还有一批村卫生室房屋、设备不达标的现状,全面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适应医改目标任务需要,适当扩大村卫生室适宜设备装备,并将村卫生室日常运行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建成的省、市示范村卫生室以奖代补,推动各地落实好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和乡村医生补助政策。五要竭力实施技能服务培训。用好现有乡村医生队伍,切实提高他们适宜技术应用水平。遴选并建立乡村医生实用技能项目目录和培训基地,组织乡村医生接受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用技能培训,每5年轮训1次,每次不少于1个月。
4.公共卫生医生先进事迹 篇四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广泛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系统地掌握铁路运输学科信号与控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
【摘要】经营单位在运营过程进行汇总,实现市场的扩展均离不开市场营销。基于此,文章从经济视角对市场营销技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对市场营销成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经济视角;市场营销技巧;口碑营销技巧;薄利多销营销技巧 市场营销指…
在爸爸的诱惑中长大 翻开一本老旧的相册,那张张发黄的照片显示着我的点点滴滴。我是在爸爸的诱惑中长大的,这些照片记录了我的成长历程。照片一:第一次站起 那是一个舒适的早晨,还在上幼儿园小班的我在这沁人的阳光下,懒懒的打着哈欠。我迷迷糊糊门槛,一不留神…
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男,汉族,年 月出生。x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职称:
主治医师,年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30多年来,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
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
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多次受到市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
农村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三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工
作第一线,严寒酷暑,从无怨言。从医30多年来,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不管
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病人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
理,让患者满意,也让家属放心。
2016年元月份的一个夜晚,已是十二点多钟,本村低保户 常年患有肺气肿、肺心
病,因受凉急性发作,情况十分危急,家人只是给我打了电话,我就不顾一天的疲倦与寒冷,立刻起床赶到病人家,对病人进行抢救,使病人得以脱险,患者家人十分感谢,又经过十多
天观察、护理与治疗得以好转,因患者家庭困难,只收取了连成本费都不
够的医药费。还有
本村五保户,因患偏瘫十多年,家中无人照疗,而且经济又十分困难,我就主动上门了
解病情,为他免费治疗、测血压、查心率、测血糖。还耐心向他讲解偏瘫的康复知识,还帮
他做康复锻炼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像这种情况还很多 很多。
这些年来,我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即使半夜三更出诊,也是这样,对于经济条件困难 的患者,我还采取赊欠医疗费待其条件好转后再偿还或者直接免费治疗的形式,为患者扰忧
解难。
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
家属有需求,我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我经常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
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常规检查,并讲授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诊、出
诊更是家常便饭。
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而且承担着配合县卫生局、县
疾控中心及当地卫生院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工作是消灭传染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
要措施。他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始终以防病工作为工作重点点,认真落实各项防疫工作,利用
广播、墙报等向群众讲解各种预防措施,使预防接种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我村的防疫
工作始终保持在全镇的先进行列。
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对全村新生儿进行普查登记,及时上
报,做到无漏登、无错登,建证、
建卡率达到100%;每次接种我坚持亲自上门通知应种对象
进站接种,接种后跟踪随访,及时了解接种情况,在我的努力下,村儿童接种率超过
98%以上,在各种传染病预防宣传中,每次都是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家各户,真正做到家喻户
晓,确保不发生一例病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几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加合作医 疗,享受国家的优惠政,我冲锋在前,耐心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使农村
5.医生先进事迹 篇五
她毕业于__中药大学,凭着自己的优秀和努力成为了一名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惹同班众同学羡慕不已,3年的磨炼让她成为一名值得病人信赖,值得科主任信任的好医生,可是她选择离开,选择从社区全科医生的方向重新出发。20_年经过过关斩将考入到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一直扎根在社区。她说,她希望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可以帮到更多的人,而不是只看着那些尿毒症病人的生命在无休止的血透中一点点流逝。又一个4年过去了,她成为了一名称职的全科医生。
她的工作战场是在社区站点,每天上班路上她会跟社区大妈大伯问候,8点开门,就已经有一堆病人等着配药,手脚利索着,嘴里还是不厌其烦地叮咛高血压病人要吃的淡,糖尿病病人要控制饮食、多运动,冠心病病人要保持心情舒畅、保持大便通畅等等。老小区居民明显的老龄化,大伯大妈的记性都不太好,同样一件事要问好几遍,但她都总是笑眯眯的不厌其烦。有一次一个患高血压的奶奶来量血压,140/78对于80多岁的老人来说算不错了,她因为这个血压好不好的问题来回跑了3趟,精神科医生的先进事迹她还是好心安慰,肯定老奶奶血压控制的不错,要坚持服药。还有一个老爷爷,住十亩田家园,她老伴曾是陈医生以前的病人,知道陈医生调来这里后,便成了常客,她还把手机号都留给病人,一次这位爷爷肠胃不舒服,打电话给她,她放下手里的碗筷就骑公共自行车到他家看,然后联系他家人送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工作很琐碎,除了给病人看病配药,还要建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肿瘤、精神病,进行健康教育等等,日常诊疗工作之余,有大量的电脑文书工作以及电话或者上门随访的工作,她都一丝不苟的去完成。她的白大褂上有个标记,她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于是她总是尽可能的第一个上班,努力配合好科主任,为科室的发展进步尽心尽力,对于医院领导分配的任务也都能圆满完成,并能积极参加比赛为集体争荣誉。
6.优秀医生先进事迹 篇六
XXX,男,现年49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XX县科技拔尖人才,XX县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XX县人民医院总支委员兼病区支部书记。
在30年的工作生涯中他走出一串闪光的足迹,曾荣获XX县“十佳医生”“十佳职工”“XX县优秀共产党员”和市级“先进工作者”、“人民满意好医生”“德技双星标兵”XX市“技术创新能手”“XX县科技拔尖人才”等荣誉,深受广大职工和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一、过硬的政治素质
XXX同志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病人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关心体贴病人,始终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团结同志,乐于奉献,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受到病人、家属及同行的普遍好评。
二、勤奋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学风
XXX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工作中始终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技术,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在我院开展神经外科工作,创建并发展我院神经外科事业,率先在我县成功开展颅骨缺损修补、脑积水分流、脑和脊髓肿瘤等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2000余例。有效缓解我县困难群众外出就医难、费用高、因病返贫等现象。尤其是对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重型颅脑损伤和高血压脑出血等常见神经外科疾病的救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制定科学的救治方案,显著降低了重型颅脑损伤和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取得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不论是作为一个普通医生,还是作为医院的业务院长,几十年来XXX同志始终坚持在临床工作一线,履行好每项职责,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作为管理者,他善于管理,敢于管理,狠抓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教育医务工作者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切实增强质量意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淡泊名利,廉洁行医
7.公共卫生医生先进事迹 篇七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是社区卫生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深化和发展。2011年4月, 上海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周家桥卫生中心”) 成立。通过工作室这一服务载体的实践探索,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显然重塑和优化了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本文将对“家庭医生工作室”这一新兴服务模式的制度含义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05年起, 以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引领的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改革, 抓住了卫生体制改革中“公益性问题”这一症结, 并围绕着社区卫生公益性实施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 为国家新医改找到了重要突破口。2006年, 国务院召开社区卫生工作会议, 审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明确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方向、基本原则和执行框架。2010年下半年开始, 上海、北京、武汉等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 先后提出“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2011年国发[2011]23号文《国务院关于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从全科医生制度顶层设计上描绘了全科医生制度的蓝图。
2005年底, 作为上海市首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的长宁区, 率先创新推广全科服务团队模式, 并推行家庭签约制服务, 但当时的服务基础、人才队伍、政策环境尚不能完全支持签约制服务;上海徐汇、闵行、青浦、金山等区也从2007年起开始从不同角度探索“责任制医生”的健康管理模式;2008年,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在区内试点居委责任制医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2009年, 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纳入区卫生局重点工作, 并制定《长宁区家庭健康责任制工作实施方案》, 在全区试点探索;2010年8月10日, 在“城市与健康国际论坛”上,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首次提出上海将全面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11年, 上海配合国家新医改方案, 试点推进五项重点工作, 试点家庭医生制就是其中一项, 全市有10个区县参与试点工作。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上海市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社区卫生机构之一, 早在2008年下半年, 在全科服务团队模式基础上, 开始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工作模式试点, 并于2009年6月在中心全面试点。目前, 中心家庭医生18名, 分别承担19个居委会的家庭医生制服务。2011年4月, 成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陈华工作室”。
在上海尤其是长宁区, 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深化的方向和共识, 国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更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正当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探索热火朝天地进行时, 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提出了“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概念, 并迅速得到了政府、舆论的响应, 业内的关注以及居民的认同。那么, 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成立究竟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还是一种暂时性的炒作手段?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及家庭医生工作室成立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二、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实践需要服务载体来适应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社区卫生发展和全科理念深入实践的产物。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内起步较晚, 大体经历了以功能转型为主的框架建设期、以公益性改革为主的体制机制改革期、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的内涵发展期等三个时期, 而在三个不同时期, 卫生服务的载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框架建设期期, 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及企业医院等逐步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并逐渐成立了“三科一室”的工作模式, 即医疗康复科、预防保健科、后勤保障科及办公室。然而, 这仅仅是功能定位的调整, 这些医疗机构的主要服务载体并未发生变化, 仍然是内科、外科等专科。
(一) 在体制机制改革期, 社区卫生逐渐引入全科理念, 提出“六位一体”的服务理念
然而在当时, 还没有真正意义的全科医生, 只能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 即由若干经过短期全科岗位培训后的专科医生和若干名公共卫生人员、社区护士组成全科服务团队, 通过知识的整合及专业的互补来达到服务的整合, 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来的专科医生转为全科医生后, 而客观上却没有真正涵义上的全科医生的矛盾。全科服务团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诊室等载体, 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随着社区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 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不断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中, 社区卫生服务人群的不断扩大,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不断拓展, 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水平不断提高, 全科服务团队“医”“防”分家、专业化分工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 “六位”难以真正“一体”。“防”“治”分工也局限了全科团队服务效率与服务效果的发挥, 全科医生往往除了家庭病床、出诊等医疗服务外, 较少参与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 例如, 管理慢性病患者的是社区的预防保健人员, 给慢性病患者诊疗开药的是社区全科医生, 即浪费了人力资源, 又降低了服务效率。这也促使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逐步进入内涵发展期。据此, 周家桥卫生中心率先试点实施全科医生居委责任制管理, 明确一个家庭医生负责1个居委, 2500~3500服务人口, 从而促进全科医生下沉社区, 探索居委责任制医生 (家庭医生雏形) 工作模式, 家庭医生承担责任居委所在的慢性病患者、离休干部、早期归侨、独居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管理对象的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 并参与居委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落实防治结合的一体化管理。
随着居委责任制医生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家庭医生制服务概念的提出, 居委责任制的全科医生开始逐步向职业化的全科医生过渡。家庭医生制服务的特点是以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为基础, 以健康为核心, 以需求为导向, 以就近服务为原则, 为居民提供防治结合又具个性化的卫生服务。而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 而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居民的需求导向则是希望家庭医生能提供有价值的卫生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契约式服务关系的延续;有价值的卫生服务也必然是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就近原则也局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作用的发挥。这种新的服务特点必然催生一种新的服务载体与其相适应。“家庭医生工作室”的提出, 既具有创新性, 又为家庭医生制服务寻找到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载体。
(二) 家庭医生服务的发展需要标杆效应来带动
上海各个试点区实施家庭医生制的做法固然不一, 即使是长宁区, 虽然较早试点探索家庭医生制服务, 但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也主要通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试点、各自探索的方式实践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而传统服务模式根深蒂固, 且各家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不一、服务理念不一、试点探索的侧重点不一。英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科医生制度上的经验, 是我们学习和参照的标杆。结合我国的实际, 家庭医生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 始终没有一个标杆和统一的规范。
在经济领域, “标杆效应”是指某个经济组织或者公司、集团, 在当地区域中占据重要的经济地位, 通过自身的一系列活动, 树立了一个“标杆”的形象, 并且相应地带动了区域周围的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同样, 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也需要树立一个“标杆”形象, 相应带动整体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发展。周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最早试点家庭医生制的单位, 在家庭医生人才队伍配置上基本齐备, 19个居委配备了18名家庭医生;经过几年的实践, 也基本实现了家庭医生慢性病防治一体的服务模式, 且服务成效显著, 服务效率明显提高。但18名家庭医生也仍然存在着服务理念理解不一、服务能力高低不一、服务方法各有千秋, 亟须建立典型、树立标杆、统一模式。周家桥卫生中心选择了工作卓有成效、服务敬业热情、居民认可满意的家庭医生陈华作为典型, 在中心为她提供独立的服务空间, 建立服务支持团队, 通过陈华医生的服务来总结和规范中心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 “陈华工作室”应运而生。家庭医生工作室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探索中一个崭新的名词, 巧妙区别了家庭医生服务与以往服务模式的不同;而家庭医生陈华更是借助工作室, 充分诠释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内涵与方法, 树立了家庭医生服务的标杆。
三、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界定与制度实践
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 形式多种多样, 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许多工作室是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室的规模一般不大, 成员间的利益平等, 大部分无职位之分, 有些工作室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 各自负责各自应做的事。大部分工作室的事务可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 (1)
结合实际, 我们初步给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定义是:在公益性的原则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物理空间为家庭医生搭建的服务性平台, 是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一种载体, 是社区居民可以寻求家庭医生服务的一种实体。家庭医生是工作室对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主体, 辅以助手 (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 和社区志愿者,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资源、卫生纵向资源和社区资源的支撑, 主要为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的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从而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
(一) 对家庭医生工作室的理解
首先, 工作室与诊室的区别。传统的全科诊室, 全科医生主要是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慢性病的诊治及双向转诊等基本医疗服务;而在工作室, 家庭医生除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 还要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营养咨询、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和慢性病门诊预约等服务, 工作室的性质也决定了在一般诊疗服务过程中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多了。陈华工作室正式开设以来的半年内 (5~11月) , 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 提供咨询指导类服务1450人次, 其中热线电话咨询208人次、现场咨询1242人次;按照咨询指导内容细分, 就医指导681人次, 用药指导473人次, 营养指导212人次, 心理疏导52人次, 其他服务32人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陈华工作室已完全超出传统诊室的功能。
其次, 工作室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区别。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的延伸, 是方便社区居民就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及全科服务团队工作的场所之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内一般有全科诊室、康复室、健康教育室、健康咨询室等内设区域, 并配备有相应的设施设备, 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种形式, 服务人员主要由全科服务团队成员组成, 包括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和社区护士等。而家庭医生工作室作为进一步提供社区居民就近服务的一种载体, 也需要物理空间的支撑, 但相对服务站硬件要求没有那么高, 从硬件的角度仅需要有家庭医生独立的服务空间和相应的基本服务设备即可;工作室是家庭医生的主要服务场所之一, 工作室其他服务人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及社区志愿者等, 他们的职责是辅助家庭医生工作的开展。
最后, 工作室与私人诊所的区别。国外的家庭医生是以私人诊所或联合诊所作为一种服务载体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 私人诊所或联合诊所是独立法人。而家庭医生工作室是以政府的公益性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平台设立的, 是为适应家庭医生制服务特点、推进家庭医生制工作成立的, 非独立法人的, 且所提供的卫生服务都是以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为原则。因此, 两者的基本性质、政策制度背景都是不同的。
(二) 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的制度实践
作为一种制度模式, 家庭医生工作室通过实名制、实体形态以及制度规范建设等,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职业化和务实化程度, 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创新。
1. 以实名工作室推进家庭医生的职业化
职业化, 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腾驹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景素奇先生认为, “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 职业化分三个部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 三者中最难做到的就是职业意识”。笔者认为, 家庭医生的职业化, 也必须具备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这三个基本要素。
在周家桥卫生中心陈华医生实名成立了陈华工作室。之所以首先为陈华医生成立工作室, 是因为陈华医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在家庭医生服务上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职业技能上, 陈华医生取得了全科副主任医师的资质, 并取得了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咨询师的岗位资格证书;在职业道德上, 陈华医生敬业精神及良好的医德是得到充分认可的;在职业意识上, 陈华医生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机会和力量, 与社区居民建立服务关系, 发现和想方设法解决居民的健康问题。作为家庭医生的职业目标就是, 为建立契约式关系的固定有限人群提供长期的健康服务。
2. 以实体工作室实现家庭医生服务的务实化
家庭医生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家庭医生不可能像专科医生或过去全科医生那样仅在门诊坐诊, 还要在社区、居委甚至居民家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因此, 固定的服务场所, 是社区居民寻找家庭医生、感受家庭医生服务的需要。
在周家桥卫生中心, 陈华工作室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实体化的工作室平台, 让家庭医生制服务成为一个居民能看得见、寻得到的实体, 为家庭医生就近服务提供了空间载体, 能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家庭医生制服务与以往服务的不同。
虽然在物理空间上, 工作室与诊室并无实质性区别。但工作室的命名, 使它区别了诊室, 使得“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模式具可操作化。1977年,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 (Engel) 首先提出, 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他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 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 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 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然而, 传统的诊室模式, 尤其是社区诊室中, 一些社区医生几乎成了成了“开药机器”, 更无从谈起考虑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了。陈华医生是由原先的外科医生通过全科岗位培训, 而后通过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岗位培训逐渐转岗为全科医生的。过去在中心门诊, 陈华医生主要是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慢性病开展诊疗服务及双向转诊服务。原先中心在二楼还保留了陈华医生的全科诊室, 但随着工作室的运行, 全科诊室的功能也逐步转移到工作室内, 并逐渐取代了原先的全科诊室。陈华工作室成立以后, 在工作室内陈华医生除了常规诊疗服务 (全科门诊、双向转诊) 之外, 还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营养咨询、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和慢性病门诊预约等服务 (见表1数据) , 工作室的性质也决定了在一般诊疗服务过程中与居民沟通交流的时间增多了。家庭医生真正从单纯的门诊医生转变为提供“社会-心理-生理”综合服务的全科医生。
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规范与提升
通过陈华工作室的运行实践, 我们总结了家庭医生“13533”工作方法, 作为经验和服务方法在家庭医生中进行推广, 即坚持“1”个中心, 依靠“3”个协同, 提供“5”类服务, 建立“3”种关系, 达到“3”个效果。
(一) 坚持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
每当有社区居民到陈华工作室寻求服务时, 陈医生都会借着看病的间隙, 询问病人及家中成员的一些基本情况, 遇到第一次服务的居民还会顺便询问其住址、联系电话、过去的疾病史、家中老人身体状况等, 掌握居民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健康状况, 以便为建立服务关系的社区居民建立和完善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工作方法的核心就是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中心, 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二) 依靠中心资源、区域卫生资源和社区资源“3”个协同
第一个协同是与全科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同。家庭医生制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 家庭医生的工作必须依托全科服务团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软硬件支持与协同。陈华工作室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项目在运行过程中, 中心专门抽调业务骨干以项目组成员的形式为陈华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撑, 为陈华工作室配备了专职护士, 保证陈华医生的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个协同是与二、三级医院和公共卫生专业防治机构的技术服务协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社区全科医疗都必须要与大医院专科相对接, 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因此, 家庭医生制服务必须与二、三级医院协同, 才能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周家桥卫生中心通过各种渠道建立了与华东医院 (三级综合医院) 、仁济医院 (三级综合医院) 、第九人民医院 (创面远程会诊) 、儿童医院 (三级专科医院) 以及同仁医院等区属二级医院、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协同服务关系, 在双向转诊、技术服务方面为家庭医生提供了支持, 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也增强了家庭医生的底气。在中心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陈华医生会借助“321协同服务”平台, 向同仁、华东等二、三级医院的专家请教, 然后将正确的答案反馈给病人, 让病人满意。在病人服务上有处理不了的情况, 卫生纵向资源更是成为陈华医生的强大技术支撑。
第三个协同是与社区协同。家庭医生的工作是服务社区, 同时也是依托社区的。因此, 家庭医生的工作仅仅靠全科团队、中心和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力量是有限的, 必须紧紧依靠社区, 包括街道、居委和社区志愿者等社区资源的支持, 同时卫生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和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 社区协同是家庭医生制服务必须依靠的力量。周家桥卫生中心通过居委会卫生主任例会制度、社区志愿者制度为家庭医生搭建了社区协同平台, 为家庭医生在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作为家庭医生, 陈华的服务始终围绕“社区居民的健康”这一核心。为了尽快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信息, 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陈华主动与居委会联系, 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类活动, 如楼组长会议、党员会议、端午重阳中秋等活动等, 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把自己介绍给居民, 同时向他们介绍一些防病保健知识。每周利用三天固定工作日以及双休日, 深入社区动态了解居民健康需求;参与社区活动的同时, 进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宣传, 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同时, 居委会有处理不了的情况, 也会联系陈华医生共同解决。
(三) 提供预约式、互动式、跟踪式、关怀式、监测式服务
家庭医生不同于以往社区门诊医生的关键是通过提供预约式、互动式、跟踪式、关怀式、监测式服务, 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 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卫生服务, 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
1. 关怀式服务
关怀式服务意味着对患者尽可能地提供贴心和便利的服务。陈华医生正是通过关怀式服务, 建立了与社区居民的服务关系。当然, 家庭医生关怀式服务不仅仅关心的是居民的生理健康, 还应了解关心社区居民的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 (自然、社会和家庭因素) 等。有时候家庭医生在心理上的必要疏导和生活上的必要关怀, 会在为居民的健康服务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关怀式服务可以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感情, 巩固医患之间的关系。
2. 跟踪式服务
跟踪式服务即在与患者建立服务关系后, 定期上门随访, 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信息是家庭医生实施健康管理、提供连续性健康服务的基础。跟踪式服务让陈华医生能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变化, 切实做到“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如今卫生信息化已经实现了区域整合, 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家庭医生还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 及时了解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及近期诊疗信息, 实现对居民健康状况的长期跟踪。
3. 监测式服务
现阶段, 慢性病患者一直是家庭医生的重点服务对象。家庭医生通过门诊、服务站、上门或电话随访的方式, 长期监测慢性病患者重要指标变化情况, 一旦控制不良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种类或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 从而减少和延缓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命质量。
4. 预约式服务
陈华在春天花园居委较早地开展预约式服务, 且成效明显。目前, 中心每个家庭医生都对自己管辖居委的慢性病患者、离休老干部、归侨、残疾人等重点对象实施预约式服务。通过预约式服务, 减少了患者就医等候时间, 引导了就诊的有序性, 同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目前, 陈华医生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对象的门诊预约率分别达到64%、81%。
5. 互动式服务
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取向都有不同, 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和爱好, 服务中的互动式交流是加深彼此了解、掌握需求一种方法。家庭医生主动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也是互动式服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活动, 家庭医生可以获取居民健康需求, 引导居民自我管理、同伴教育和健康促进。
(四) 建立“3”种关系
所谓“3”种关系, 即与社区居民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与社区居民健康促进的“伙伴”关系、与重点人群的重点服务关系。社区卫生及全科医生代理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 医患关系通常是长期的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关系。在这种长期关系中, 全科医生对于患者的病史、社会背景、价值观以及偏好等有更多的了解。 (2) 这就是家庭医生制服务不同于二、三级医院的医患关系。
家庭医生制的实施是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深化, 其重要目的是引导居民社区首诊, 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的问题。家庭医生就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的距离优势、价格优势、全科优势和服务优势, 通过服务、服务再服务的反复过程, 与社区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 从而引导居民下沉, 实现长期的健康管理过程。
家庭医生制服务通过“社会-心理-生理”医学服务模式, 关注、关心的是一个人的整体健康, 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服务模式容易让彼此建立起一种“伙伴式”的服务关系。一旦建立了这种“伙伴式”服务关系, 社区居民依从性将大大提高。从健康促进“知、信、行”三个阶段来说, 家庭医生的健康干预会比较容易改变社区居民的健康行为。
通过3年的努力, 陈华与社区居民建立了长期的健康伙伴关系。目前, 与陈华医生建立重点服务关系的居民达500余人, 慢性病管理对象从3年前的20余人, 增加到目前的300余人, 居民满意度也逐年上升至99.7%。家庭医生服务资源的有限性, 也决定了家庭医生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 其大部分服务资源主要用于社区中的重点人群或弱势群体, 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残疾人、长期卧床患者等。因此, 家庭医生需建立与这些重点人群的重点服务关系。
陈华医生虽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但她也有自己管理的责任居委, 她的工作室也主要服务于她所负责的居委为主的周家桥社区居民。作为春天花园居委的家庭医生, 陈华必须掌握居委的人口基本信息以及各类重点服务人群基本信息, 以便更有效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春天花园居委总户数1120户 (常住户数820户, 租客300户) , 总人数约3800人;目前, 已经与陈华医生签约的 (或建立服务关系的) 家庭总数有421户, 约占常住总户数的51.3%;而重点服务对象总数为512人。从表2中可以看出, 通过居委责任制管理后, 重点管理对象尤其是慢性病管理情况产生的变化, 管理对象数、管理率及预约率都有大幅提高。
(五) 达到“3”个效果
首先, 体现健康促进的效果。通过家庭医生制服务, 促进居民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提高健康素养, 从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其次, 体现和谐医患关系的效果。通过家庭医生制服务, 为居民提供便捷的、连续的、有价值的卫生服务, 并与社区居民建立起“伙伴式”的服务关系, 逐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最后, 体现了政府服务意识的效果。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制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一种形式, 最终是要通过服务, 让老百姓满意, 从而让政府满意。
五、结论与讨论
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建立是对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和补充, 为家庭医生制服务提供了一个载体, 陈华工作室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围绕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开展, 工作室内部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 实体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服务载体
实体化的服务平台更易被老百姓接受, 看得见、寻得到, 便于社区居民找到家庭医生。因此, 全科服务团队才会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实体化服务平台, 家庭医生制服务才会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但由于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配置还难以为每个家庭医生提供独立的工作室场所。因此, 实体化的家庭医生工作室也可以借助多种场所、多种形式, 可以在中心, 也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甚至居委会活动场所;可以是1个家庭医生的工作室, 也可以是2个或几个家庭医生的联合工作室, 还可以有公共卫生医生、社区护士及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到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工作。
同时, 家庭医生工作室也不限于实体, 还可以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开通微博、博客、社区网站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化的载体, 作为工作室服务的补充和外延。
(二) 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服务机制
家庭医生在工作室或诊室等固定场所每周有相对固定的服务时间, 能够充分利用场所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但固定的场所服务也会影响家庭医生服务的下沉, 从而脱离社区基础。因此, 合理时间、空间分配是确保家庭医生完成健康管理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除了固定的场所和服务时间外, 家庭医生可以根据服务需要, 在居民家庭、社区、服务站及中心机动调整, 灵活掌握, 重点服务和管理好辖区签约居民。
(三) 群体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工作室是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个防个治的服务平台。家庭医生可以通过医生工作站即时掌握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变化, 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制定诊疗方案。同时, 在社区居委通过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参与指导、健康教育讲座等多种形式, 对社区居民开展群体性的卫生服务指导和干预;还可以通过健康档案信息等掌握居委整体人群的健康状况, 分析发现人群的健康问题, 从而采取适合居委人群的健康干预措施。
(四) 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服务方法
防治一体化服务是家庭医生制服务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保证。家庭医生工作室作为家庭医生制服务的载体, 打破了传统诊室的工作模式, 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心理-生理”的综合健康服务, 不仅要从社会角度、心理角度及生理角度观察人的适应能力, 更要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角度落实医疗与预防相结合服务方法。只有防治结合, 彻底打破过去“医”“防”两条线分开的服务方法, 家庭医生才能真正实现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全程管理, 才能真正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工作室[z].http://baike.baidu.com/view/4570.htm.
[2]姜红玲.从医生费用控制视角谈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基于英国全科医生制度的经济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 (6) .
[3]张平, 吴文娟.通往公众健康之路——解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长宁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张平.长宁的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组织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8.公共卫生医生先进事迹 篇八
【关键词】 全科医生 糖尿病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304-01
糖尿病属于慢性终生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导致个人、家庭、社会都承担着较大的经济、精神压力[1]。在我国,糖尿病所造成的死亡率、致残率以及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居世界首位。一直以来,糖尿病的预防都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不容小视,增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防治工作,已经被列入我国十五攻关的重要项目。现阶段,随着全科医学的逐渐发展,学习先进国家的社区糖尿病风险管理方法,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团队力量,通过全科医学长期连续性照顾、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管理模式,建立全科医生为主体,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为技术支撑的一种全新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现将其予以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管理团队的建立
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建立糖尿病管理团队,每个团队主要由2名成员构成。1名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负责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及专案,同时还要负责日常诊治、调查随访、转诊以及糖尿病患者教育等工作;1名为工作经验3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主要负责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患者档案的整理及记录,给予家庭护理等工作内容。专家队伍:慢性病、内分泌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为糖尿病患者诊断、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2 无缝隙糖尿病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疾病的发现及确诊
全科医生利用健康体检、全科诊室等形式,及时发现糖尿病可疑患者,明确诊断且简单的可以自己处理,疑难的经初步处理后转诊综合医院内分泌专科,给予确诊及相关的治疗方案。
2.2 患者的转回
内分泌专科门诊确诊,或是通过医院住院治疗后糖尿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全科医生给予进一步管理。全科医生对其健康体检、登记、录入健康档案以及家庭健康档案[2],合成家系图,制定糖尿病专案,给予风险评估及健康教育,并且进行定期随访。
2.3 住院管理
社区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住院治疗时,应该由全科医生负责与内分泌专科医生联系,优先安排患者住院,同时定期参与查房,增强对其的住院管理。
2.4 出院管理
糖尿病患者應在出院24小时内,转给全科医生,并由全科医生在24小时内与患者通电话,或是上门访视。
3 分级管理
一级管理就是指空腹血糖小于或等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或等于8.0mmol/L,并且没有其他临床并发症的患者,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每年最少不低于4次。二级管理就是指空腹血糖水平为6.1-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8.0-10.0mmol/L,伴有其它临床并发症但病情稳定的患者,每隔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每年最少不低于6次。三级管理就是指空度血糖水平大于7.0mmol/L,或是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大于10.0mmol/L的患者,应每月进行一次随访。
4 随访内容及检测指标
一般随访的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药物的应用情况,化验结果的变化,及生活饮食、睡眠质量以及运动、吸烟等情况[3]。按照随访内容给予季度、年度的管理效果评价,并综合分析其防治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完善工作方法。日常需要检测的指标:血糖需每周检测一次,血压需每周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需每月检测一次,心电图及血生化常规需每半年检测一次。
5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
全科医生应每月提供一次,以家庭健康教育、知识测评、小组讨论、专家讲课、影音资料、风险评估、医疗咨询等为主的一种或多种健康教育模式,增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内容为:(1)建立并培养糖尿病患者对自身健康负责的态度。(2)增强患者的依从性,例如随访管理的依从性,药物应用的依从性。(3)明确糖尿病、其它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及存在的危险因素。(4)了解自我监测血糖、血压以及自我评估的能力,指导患者皮肤、足部等自我护理能力。(5)明确非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意义,指导患者合理搭配膳食。(6)掌握降糖药物的药效及毒副作用,了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7)掌握自身的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糖、血压以及体重等代谢指标的情况及意义[4]。(8)了解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急性临床并发症的前兆,指导其紧急救护及基本处理措施。(9)明确就医、寻求帮助的途径,增强就医意识,可以结合病情需要,适当选择医疗机构。(10)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旅行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6 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健康教育
诚邀糖尿病患者家属参与有关糖尿病疾病知识的学习,监督患者的遵医行为,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
7 总结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医院之间共同参与的一种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体系。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全科医生长期连续性照顾的作用,促进患者参与度,让被动治疗逐渐转变成主动治疗,并对控制疾病的发展、临床并发症的产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认为全科医生应该结合价廉、便捷等特点,采集并分析社区内的人口结构及生活方式,注意发现社区内存在的关键健康问题,通过全科医生贯彻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施主动服务,并与患者或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予系统化管理。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对其进行终生有效的综合干预管理,使更多的人受益。
参考文献
[1] 周玉芳.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管理效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22): 43-44.
[2] 曹静, 徐崇凯, 顾芙蓉, 等. 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17): 113-114.
[3] 李苑红. 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糖尿病管理模式探讨[J]. 吉林医学, 2013, 34(25): 5216-5217.
9.“最美医生”先进事迹 篇九
参加工作22年来,杨艳艳同志始终踏实工作,服从组织安排,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__年考取全科主治医师,__年取得全科专业副主任医师职称。工作期间多次获奖,__年,获得全市“十佳社区卫生工作者”荣誉称号;__年获“市卫生院十项技术技能竞赛个人技术能手三等奖”;__年发表论文《西宁市八一路地区65岁以上老人健康危险因素分析报告》;__年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开展的“三健康三美丽三优秀”的健康卫生活动中评为优秀医生;__年发表论文《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管理调查报告》;__年在云鹊?医平台《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在线知识竞赛中,荣获“全国优胜个人奖”。
作为一名社区基层医生,二十年来和坚守在基层医院许多医生一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忙碌着。医学院毕业后扎根基层,没有怨言地为居民提供贴心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用最真诚的心对待一份平凡的工作。从医以来,始终把病人放在与自己的同等位置上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医疗权利,对所有病人都以敬语尊称,以真诚的微笑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以通俗易懂的解答让病人对自身情况更加了解。不仅注意解决患者自体的痛苦,同时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
作为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很琐碎,按要求上门随访,努力做好慢病人群的指导用药、健康宣教、康复指导等工作,做好健康教育活动,开展面对面的健康干预指导,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知晓率。通过真心付出,不懈努力,和居民拉近距离后,取得居民的信任。他们都特别热情把她当家里人一样,有什么身体、心理的问题也经常找她咨询。这种回报是大医院里的医生无法体会的。
社区医生不单单是看病,更是看人。问诊时问题又多又细。往往从吃喝拉撒、饮食起居,到家里家外、子女儿孙问个遍。马奶奶患有高血压很多年了,她时常会来找杨医生复诊,开药,再“聊聊天”。杨医生与病人交流时都是温声细语—“您家里最近谁做饭多?老伴口重啊?那盐也得少放点儿……”几乎每位病人在诊治过后,她都要这样“絮絮叨叨”叮嘱半天。很多病人说“杨医生跟我们熟,身体有点不舒服,我们都习惯找她,特别有耐心!”
10.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篇十
今年2月份年初二,在大家都在欢庆新年的日子里,值了24小时夜班的江医师,主动承担了一位大量胸水患者的救治工作。患者因大量胸水导致明显的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江医生放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拖着疲惫的身体,为患者联系超声室进行超声定位,为保证穿刺成功率,尽量减少患者痛苦,江医生将患者带至超声室进行较普通穿刺更为复杂的超声下穿刺,穿刺很成功,大量的胸水被抽出,病人的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明显的缓解,患者病情缓解了,家属也安心了,本以为在新年放假的时候不容易得到及时救治的患者和家属不住的感谢江医生,感谢他不辞辛苦为患者排忧解难,称赞他为人民的好医生。
盘龙院区综合内科是医院今年在盘龙地区设立的新科室,由原呼吸内科一病区整体搬迁而来,有大量繁重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江医生一马当先,冲在了第一线,从盘龙院区病房的规划、设计、整理,到设备的搬迁、安装,江医生事事亲为,多次工作到深夜才离开院区,深深感染了周围一同工作的同事,和同事们一起齐心协力,使盘龙院区综合内科顺利开科。开科后,为了科室发展,江医生顶着烈日,多次进社区、在路边进行义诊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公共卫生医生先进事迹】推荐阅读:
公共卫生执业医生考试08-07
乡村医生公共卫生 儿童保健知识培训06-11
公共卫生考研卫生综合07-11
公共卫生总结09-06
公共卫生培训试卷06-08
公共卫生服务流程08-25
公共卫生科职能10-14
公共卫生整改报告10-17
公共卫生服务任务11-07
卫生院召开全镇基本公共卫生会议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