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情况(精选14篇)
1.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一
青铜峡市一 中 信息化建设及信息技术教育及开课 情况 说明
青铜峡市一中创建于 1955 年,原校址地处小坝中心广场北面。2011 年初迁入位于东区的新校区,濒临风景秀丽的罗家湖绿化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目前青铜峡市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的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 192 人,有 55 个教学班,2653 名学生,现学校占地 312 亩,建筑面积 60839平方米,8.6 余万册图书。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学生公寓、学生餐厅、400 米标准跑道等,设施设备齐全。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各种活动的创建,曾多次获国家级、自治区及吴忠地、市、教育局奖励,现在正积极创造条件创建自治区示范高中。全校师生秉承优良传统,在争创全区示范重点高中的过程中,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发挥整体优势,乘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遵循“积极创新,打造一流办学环境,稳步发展,创办现代优质教育 ”的办学思路,探索了一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之路。
一、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学校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了顺应信息化社会潮流,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汲取全国先进学校的经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教育进程,改变单纯“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为适应 21 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摆在学校教育投入工作的首要位置。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的投入,通过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学校经过近3 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投入一百多万元资金,构建起学校现代教育和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形成了一中靓丽的风景线。
1、硬件方面:
学校每年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都要投入大量经费。2005 年,学校建成了校园网,校园网以 2M ADSL 与互联网相联。配备了校园电视台及广播电台设备,闭路电视系统进入教室。各办公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各职能办公室配备了 17’纯平显示器的办公计算机,各功能室配备了液晶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和DVD 播放机。2010 学校东迁,新的校长有了更高更新的配备,除建有两个标准化,大容量的,网络多媒体阶梯教室外,所有的 60 个教学班和理化生实验室及信息技术教室全部实现了多媒体化和网络化,配备了方正品牌液晶电脑、视频展示台、短焦投影仪和电子白板及多媒体音箱,完全满足多媒体教学需求。学校共装配了计算机网络教室 5 个,共 305 台计算机;从 2008 年起到今,学校多方努力分三批为所有的学科教师配备了方正笔记本电脑。为老师移动办公提供了方便。2011年迁入新校区后学校网络中心采用神州数码硬件防火墙和核心路由交换机及高性能服务器,50M 光纤专线接入互联网。网管中心控制室(含校园网控
制室、电教管理中心)2 间,有多媒体计算机 3 套,配有录放设备、扫描仪、视频采集卡、数码相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及配套软件等。学校配置了信息技术教学办公室 1 间;校园电视台 1 间(演播室)。2010 年,学校装配了先进的红外线监控报警系统,保证了学校的财产安全。目前我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配置为全区一流,为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软件方面: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购置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软件,推广使用国家中小学音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及省电教馆、省教育音像出版社推荐的音像教材,购置有课件制作系统、教育软件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开发的素材库等,自制 CAI 软件、计算机工具软件共 30 套,VCD 教学光盘 100 张,录像教材 200小时,录音教材 200 小时,有关学科教师(英语)每人 1 套,学生用录音带人手 1 套,各学科投影片 100 余张,并积极购置上级部门推荐的投影片,极大丰富了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装备。
为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先后订有《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网管员世界》、《中国电脑教育报》、《电脑报》、《软件报》等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刊物,供教师学习、参考。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我校的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二、
只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是使其发挥最大作用的必要条件。学校每期都将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规划和总结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和总结,各个部门都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各司其职,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我校在几年前就正式成立了负责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信息技术组,电教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2003 年,为充实电化教育领导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信息技术教育中心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电教组和有关老师为成员的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管学校的电教、信息技术教研、网管中心、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等工作。信息技术教育中心整合全校信息技术的力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信息管理中心为全校教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技术培训,积极参与现代教育媒体设备购置的决策。建立完善了一批管理制度,有计划、分层次地培训教师,培养了一批教研组、年级组的骨干力量,并聘请为信息管理中心的信息员。使学校信息水平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大提高。除此以外,信息技术中心还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教室、语言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各功能室的管理。要求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使用情况进行完整
的记载,对软件资料实行标准化管理,注意设备的维修保养,做好病毒防治,严格执行赔偿制度,对网络实行专人管理,确保可靠、安全运行,信息交流畅通。正是因为管理到位,所以能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的作用。
三、促进信息技术全面为学校 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于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我校全体教师的共识。我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各年级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信息课,使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得以提高。同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学校积极推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出现了新的变革。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全校教师学习热情极高,连一些到了退休年龄的老教师也积极主动参加。为了不影响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培训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然而教师参加培训率还是达到百分九十五以上。
在全员参加基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要求大家参加市人事局举办的信息技术技能考试,达标率在 70%以上。学校鼓励教师们参加课件制作培训,如今全校部分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课,利用因特网搜索适合的图片、音频、影像以及动画等资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学校多功能教室和教室展示系统得到了充分使用。借助多媒体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整合,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了课堂容量,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具趣味。新的课堂授课方式比传统单一的文本课堂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到增强。信息技术为学校全面工作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设备设施使用的指导思想是:宁可用烂,不能放烂。从 98 年起,各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每周 2 节。目前信息技术教研组有专职管理人员 1 人,教师 4 人,为本科学历和计算机专业,中学高级教师 1 人,中学一级教师 2 人,中学二级教师 2 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硕士一人。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一样,注重教学常规,狠抓课堂效益,加强教学研究。信息技术课不仅重视课堂效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信息技术的各类竞赛,已有 33 人次获奖。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多数学生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基本具备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充实自己的能力,许多同学参加电脑制作比赛荣获市一等奖。
2、坚持把传统的集体备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针对传统集体备课形式多、实效少的弊端,学校一直在做改进探索,希望
能实实在在的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们集中精力抓好教学质量。2007 年 9 月,教科室在语文组进行教案改革试点,提倡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准备电子教案,教师可从网络或学校购买的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中下载,或自行录入教案等。语文组教师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分单元落实备课任务,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教案,上课资料,图片,课件,训练资料等)。在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讨论教学重难点,教学的优化处理,统一制定一份年级备课资料(电子文档)。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班情实际进行班本化处理和修订。通过试点改革,教师们确实感受到集体备课的好处,集中精力精心准备一个单元的教学资料,得到了集体智慧,克服了片面性,加强了备课组的团结和协调。同时,教师从应付备查的抄写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学生,研究教与学的实效。同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老师们可以将教案发布到网站上,大家利用自己的时间自由的交流和探讨,到达了 “共享和合作”。集体备课这种“低负担、高效益”的合作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加强信息技术与德育活动的整合,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学校广播站成立 2007 年、电视台成立于 2008 年。我们始终明确校园广播电视系统要为学校德育整体效应服务的思路。实践证明,校园电视系统是学校教育信息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1)、校园舆论的喉舌 向全校师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报道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及新人新事新风尚,是我们办台的重点工作。自开播以来,我们坚持每天中午 12:20—1:00 与师生见面。坚持制作校园新闻,反映学校重大活动,突出学校工作重点。其内容包括:优秀班级介绍、先进同学采访、好人好事报道、友好行来通讯、重大活动择录、环境卫生曝光等节目。为了宣传学校政策,明确学校工作重点和任务。今年开学初,我们组织专题,请学校主管副校长分别就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各年级、学习目标、德育目标、管理目标进行电视讲话,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让学生了解学校、理解学校、自觉接受学校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2)、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校园广播电视台及时、快捷地报道各年级、各班级、各党群社团的活动。如:感恩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学社会活动,学生自治管理活动,文明班级,优秀文艺晚会活动,体育活动,扶贫助学活动,这些大事、好事、新事都是发生在校园和学生身边,引发了学生们的关心和关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校园道德思想、行为意识、日常规范的教育。
(3)、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
为了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向上发展。广播电视台积极配合学校,弘扬正气、抵制邪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情操和精神风貌。我们对学校重大活动精心摄制,及时播放。如国庆文艺演出、中小学生合唱比赛、秋季运动会、艺体节、各种演讲会、各类专题报告会、各类研讨会、作业展览,优秀教案展等都力争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报道。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我校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打造学校品牌、凸现学校特色做出了贡献。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还将不断地更新设备配置,继续打造一支拥有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师队伍,不断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世纪学生。相信我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将永远向前,不断超越,必将成为一所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品牌学校。
青铜峡市一中 2011、6
2.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正广泛用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因此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胜任工作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条件。信息技术与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要求以先进 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 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整合后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善了传统 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性质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修的基础课程, 是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公共课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 的学习, 能够学习与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组成结构以及计算机的应用。 例如: 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硬件 (鼠标、显示器、机箱) 、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硬件系统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 、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二进制、十进制的算法、数据库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互联网 (Inter- net) 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计算机常用的操作系统 (Windows XP、Windows 7) 、计算机办公应 用软件 (Word、Excel、Power point) 的操作与应用等。由此可见, 开设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还掌握了一定的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需求, 为学生将来到医院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 职 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例如, 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 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对早期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内涵。信息时代强调的 不仅仅是计算机理论知识, 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获取各种信息与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的综合能力。现代职业技 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 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为学生未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 学生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素养; 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意识, 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能够熟练地搜集信息、寻找信息、整合信息,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 ④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社会性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与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社会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 更多地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知识, 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无 法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虽然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所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教学条件的限制。近几年,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 而教学硬件设备没有更新, 使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少。 由于网络上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大部分都是面向社会群众的, 内容相对简单、易懂, 没有或者很少有真正适合医疗卫生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较为全面、系统 的学习资源。③教学时间少。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 教学内容过多, 而教学时间较少的现象。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不同, 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很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因此, 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4 信 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 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策略
课程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我国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步时 间较晚, 课程整合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近几年来, 笔者结合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 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策略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4.1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信 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是信息技术 教师缺乏 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素质不高, 是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 非常必要的。向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现代信息 技术教育理论知识, 让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必要性, 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观念。观念是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观念的真正转变也要经过生活与工作才能完成。
4.2 信 息技术 “适时 ”、“适度 ”用 于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合理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 将二者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优化, 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 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学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4.2.1 信息技术“适时”性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能够让学生看清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等, 这样比教师在台上讲的效果要好得多, 也便于学生记忆。因此, “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可以有效突出信息技术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难度。
4.2.2 信息技术“适度”性原则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 将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适度”性原则, 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潜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 术课程整合有效促进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继斌, 张晓宇, 李成林.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技术科学) , 2009, 30 (03) :201-202.
[2]李晓燕, 唐加有, 唐志强.信息技术与职校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少课时背景下职校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2 (06) :128-129.
[3]卞素兰, 尹丽丽, 高素素.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 (机械制图)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 2010, 38 (09) :157-159.
[4]胡春亚, 蔡卫东, 徐立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11) :148-149.
[5]贾志斌, 杨巧玉, 胡加圣.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39 (22) :146-147.
[6]曾祥霖, 张绍文, 刘成新.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33 (13) :122-125.
3.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三
一、研究的方法
选用某市四所中学600名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四所中学的八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访问,并且针对学生的问卷使用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形式编制。并且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教材改革的建议都包括在内。问卷在调查学校的配合下发放给学生,实施独立填写和当场收回,采取被分数录入、统计和整理数据。
二、问卷分析和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55.46%的同学认为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3.79%的同学会主动看信息技术课本,而只有39.37%的同学对教材的内容感兴趣,其原因是在课本中,具有没有接触过的内容,13.79%的学生对教材不感兴趣,其原因是教材的内容不实用,呆板。其次,在这四所中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每星期有两课时,但是课时数没有达到40学时,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初中信息技术课时不能低于68学时,因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严重不足的学习时间不能确保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学的内容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虽然涉及到了学生创新、实践、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有部分内容的跨越度很大,缺少专业名词的解释,令学生感觉很难理解,缺少光盘教材的配合,教学内容在中、小学的重复内容很多。同时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缺少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议措施
(一) 与时俱进,加强教学的整体规划
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书力争取得课程观念,与时俱进,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化、拓展课程的内容,种族教学内容,设计风度多彩的学习内容。正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并且正确的区分这两个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应该实现那些目标。如: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要分别做出软件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不同的要求,科学的设置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学的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措施,正确掌握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和任务,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另外,针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大的情况,教师要面向全体,实施分层教学法,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形成信息技术某个方面的个性特长,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以人为本,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抓好初中一年级的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安排,帮助学生提高文字处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 开发使用校本教材,努力创设新课程实验的保障条件
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收集、开发、筛选使用校本教材的指导,将师生自己开发建设的课程资源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挖掘教学的内涵,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以会员制的方式,组织教师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把学科教学的常规管理纳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检验教学质量,建立教学质量检测机制,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对各校的教学工作有计划的继续拧调研,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落实、作业批改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监测,建立学生学习跟踪记录。加强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空间,把握课程内容的变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制定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且教师在课改试验中,要加强教学的反思,完善自身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
(三) 完善教学设备,建立评价制度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完善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如:上课的时候每人一台电脑,通过网络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克服不良的习惯。推进客场教学发展性评价,大力提倡开展课堂的评价活动,建立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师根据调控课堂的教学活动,选择合理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如:对学生上机操作中的合作意识。根据《发展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通用性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规定,对学生开展课堂发展性评价,重视真实的教学情景,注重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对新课程的理解,能否围绕教学目标,渗透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大力提倡研讨方式和教学反思的方式开展课堂评价活动,增加师资建设,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根据教材和大纲的教学要求,初中信息化教育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才内容,积极地发展教材中的素质教育素质,从而建设现代信息化社会而努力。
4.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四
一、填表说明
(一)硬件
填写“设备序列号”、“装备位置”、“责任人”三栏。
(二)软件
由学校后勤人员填写。
(三)设备分配使用情况登记表
1、“网卡IP地址”栏,如果电脑已手动设置了IP地址,即填入该机固定IP地址;如果是自动获取IP地址,则填入“动态IP”。
2、“计算机名”栏填入本机的完整计算机名。
3、“网卡物理地址MAC”栏必须填入本机准确的网卡MAC地址。
4、“计算机品牌及型号(DXDIAG)”栏,如果电脑为品牌机,则填入品牌及型号;如果电脑是组装的,则填入“兼容机”
5、“操作系统”栏,一般为“windows xpwindows7windows8”。
二、电脑相关信息查询方法
1、“设备序列号”查询方法:
台式机电脑主机背面或侧面(笔记本电脑背面)标签,条码下的一串数字或是数学字母组合即是“设备序列号”。
2、网卡IP、计算机名、网卡地址MAC查询查询方法:
“开始”——“运行”——输入“cmd”确定——在出现的黑色方框内光标跳动处输入“ipconfig/all”回车
(1)计算机名查询:
第一大行:windows ip configuration(windows ip设置)
第①小行Host Name(主机名):字母、数字、字母数字组合、中文名)
(2)网卡物理MAC查询:
第二大行:本地连接(无线局域网适配器、无线网络连接)
第③小行物理地址:12位,由数字和字母组合,每两位中间用短横线隔开。
(3)网卡IP地址
第⑥小行IP Address(XP系统)
5.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五
在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办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永葆青春,长盛不衰。学校分别于2004年、2005年创建为谷城县电教示范学校,2009年创建为谷城县信息技术示范学校。现将我校创建为襄阳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以后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几点体会作如下汇报: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培训 提高技能
有了先进的设备、设施,有了丰富的软件资源;如果没有使用者,就如同有了车、有了路,无驾驭员一样。所以我校在加大电化教学设备、软件资源投入的同时,非常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继续培训工作。为此,学校制定了《涪陵十五中教职工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做到了内容落实、师资落实、经费落实。
1、内容落实。我校在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教师培训内容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5个主要方面:(1)关于各种技术工具的应用技能;(2)将技术整合于现有课程;(3)信息通讯技术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4)教师角色的转变;(5)有关的教育基本理论。在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上我校主要采用两种不同的模式,即核心培训和全员培训。核心培训适用于较高层次的培训,比如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培训、基于研究的培训。即首先培训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尝试,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影响更多的教师,使他们也能更多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如刘学军、高波参加襄阳市电教馆组织的实达网络管理工程师认证培训;赵德才、杨泽贵参加重庆市电教馆组织的“远程合作学习”活动;刘学军市电教馆组织的华为认证的网络工程师培训,并取得了“襄阳教育网络技术培训讲师”资格(谷城县仅两名)。全员培训指的是对全体教师实施信息技术的整体培训,主要是用于基础内容的培训,比如“初学者”的“扫盲”培训、基于应用的培训。要求分工不同的人员掌握的技能各不相同,如:行政后勤人员主要培训内容是办公系统软件,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室各种设施设备如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的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课件制作(powerprint),网页制作,图像处理(photoshop),简单动画制作(Flash),几何画板、物理画板的使用,photoshop图像处理,电子表格(Excel)等。
2、师资落实。培训教师由我校信息中心刘学军、高波、陈尚竹同志组成,他们将培训内容进行分工,每次培训均制作了课件,并由一人主讲,其余二位教师辅导,以确保培训效果。
3、经费落实。学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万元左右,主要用于职工培训、添置软件、设备维护等。
通过培训,教师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更可喜的是原来有畏难情绪,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手段的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上尝到了甜头,激发了应用的积极性,不管是上课期间,还是平时休息,教师一有空就玩计算机,特别是各班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和各办公室实现了计算机联网,教师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已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用”为“我要用”,为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打下了基础。
(二)整合资源 重视应用
1、加强资源建设,提供素材保障。学校先后购买和链接了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教师进修资源(初中版)、中央电教馆资源库、炎黄新星数字图书馆、清华同方资源库、K12资源库、科利华在线备课系统、科利华智能组卷系统等资源库,同时,学校自建了FTP下载、在线考试、课件上传、试卷管理等系统,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素材保障。
2、开展网上交流,丰富交流形式。当前,博客相当流行,我校看到了博客提供的交流形式对教师教育教学的交流作用,为了更好地向老师们提供交流平台,我校于今年春期开通了“庙滩镇中心学校教师博客网站”,老师们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对教育教学的分析、理解、观点等,供大家思考讨论。这种新观念不但让我们解决了教师个人网页的问题,还让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3、深化课题研究,培育“科研型”教师。近年来,我校先后承担了8个信息技术科研课题,其中区级课题两个,即:“利用电教手段,创设乐学环境,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读写能力”、“运用多媒体提高初中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课题实验,并于2003年5月结题。为了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我校于2003年6月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学科“四结合”子课题的研究,学校成立了总课题组,拟订了“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初中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实验方案,并通过各个教研组的申报,全校40多位教师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并根据初中学科特点建立了6个信息技术子课题,即,语文组: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拓展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英语组: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丰富初中英语教学资源;物理组: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初中物理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化学组: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政治组:运用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知行统一能力的实验;生物组: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开展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研究。通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实践,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得以提高,熟练地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能力得以增强。
4、抓好电教公开课活动,带动全校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我校坚持每期开展一次“电教活动月”,每组推荐出3—5名教师,利用多媒体上公开课,全校教师参加听课、说课、评课率达到96%。同时相继开展了新进教师、中高级教师以及分年级教师献课活动。学校规定只要是公开课都要求使用电教设备,每年的青年教师献课活动不仅要求青年教师使用电教设备还要求他们自己制作课件。学校鼓励教师收集各种优秀课件和教案,并要求每期每个教研组要上交相应数量下载的优秀课件和教案。通过近几年的大量实践,80%的教师能制作较高质量的学科课件,教师使用课件率达100%。
5、抓好教师平时的电教常规课。要求每位教师平时使用多媒体上课达到总课时的60%左右。每个年级备课组必须通过集体备课分章节或课文自制课件或下载课件,并要求提前3-5天将课件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备课组教师实现了资源共享,期末要求备课组将全学期的课件刻录在光盘上交学校教科室存档。
6、加强学习交流,促进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学校一是先后派出50多名教师到襄阳市及市以外的名校进行多媒体课的观摩学习,回校后利用多媒体在全校或教研组上示范课。二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在比赛中学习、交流、提高。近几年来,我校部分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市、县级电子说课、讲课大赛,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三是抓好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的课堂实录工作。学校教科室要求每个课题组每一学期必须录制一堂网络课,通过该项活动促进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进一步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是学校规定每期每位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上一堂公开课。
7、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一是多次承担县级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二是我校信息中心教师多次为全县教师讲课;三是有关兄弟学校多次到我校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四是我校多次送课下乡。
8、重视学生应用工作。坚持每周一节信息技术教育课,上课内容主要有:初一,硬件的认识、了解;学会初步装机;office系列软件的巩固。初二,网络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网页制作;学科整合。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和网页制作等专题培训。
我校于今年3月举办以“网络、学习、生活”为主题的首届“校园网络文化节”。本次“网络文化节”的宗旨是重在参与,陶冶情操,提高技能。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全校师生感受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文化影响,共同思考网络的文化内涵和我校的校园文化的结合。“网络文化节”通过网上开幕、网上报名、网上竞技、网上讨论等等,较大地提升了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也提出并倡导网络文明。据了解,我校开展的“校园网络文化节”目前在涪陵范围各类学校还没有开展过类似的活动,这种新做法不仅仅只是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活跃了校园,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结合之路。
二、几点体会
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一手抓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手抓信息技术普及工作,始终使学校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一)统一认识,树立信心,抓好思想到位,是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关键。领导班子的思想统一,是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大家一致认识到: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抓好信息技术教育是抢占教育制高点的重要标志,是师生员工的迫切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学校领导在全校师生员工中集中动员,各部门又按照学校要求层层动员,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人人皆知,深入人心,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突出实际,注重质量,抓好效果到位,是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目的。“重声势,更重效果”,这是我们在抓创建工作中坚持的一条原则。我们一方面加大宣传鼓动的力度,大造声势;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地去关心落实情况,注重效果和影响。抓好效果到位就是有意识地去避免工作中的消极应付和虚假现象,抓好效果到位也就是从根本上体现了创建重庆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的实质。
6.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六
一、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 使教学方式得以丰富
信息技术并非是一门文化课, 其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相互结合。以往, 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习惯于口头讲解, 课堂讲解内容主要局限于信息技术教材, 很少结合电脑进行直观教学, 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对于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和操作电脑一窍不通。很显然, 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微课程融入到整体的课程教学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11 课“漂亮的电子邮件”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结合微课程进行教学。该课程涉及到“发送电子邮件”以及“利用信纸美化邮件”等学习内容。要是教师对这些内容挨个加以讲述, 就可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帮助学生弄明白电子邮件的注意事项。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由于年纪尚小, 很少用到电子邮件, 所以对电子邮件的概念也不太了解。这样学生就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对电子邮件的知识进行学习, 然后在讲解发送电子邮件的格式和方法。相比之下, 微课程以其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学会电子邮件的内涵、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之间的区别、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二、灵活设计微课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微课程资源较为丰富, 通常是事先录制好的精彩教学片断。以往, 教师的课堂讲述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 他们在课堂上会讲解所有的知识, 但是有很多讲述却较为空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很难把握住课程目标和其他内容。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和微技术等展开教学, 让学生充分把握所学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信息微课程进行设计, 并在事先录制好微课程, 或者直接从网上找到那些精品的微课程, 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4 课“我的电脑窗口”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该课程涉及到如何操作电脑窗口、电脑窗口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电脑窗口的组成等内容。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事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总结, 并在电脑上进行相应的操作, 然后将操作步骤用电脑录制软件录制成微课程课件。学生在视频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操作和讲解, 并模仿教师的方式进行操作, 从而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最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根据微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微课程的特点就是时间较短, 课程容量较小。一般而言, 一个微课程通常为5 - 10 分钟,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 并且对很多知识点进行概述和总结, 使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就能抓住学习的重点。以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负责讲, 学生负责听,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翁,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 上册) 第9 课“填充颜色”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该课的内容涉及到如何填充颜色以及如何使用“放大镜”功能, 教师应该在微课程视频中涉及相关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 教师在微课程课件中向学生展示两幅动物园的图片: 其中一幅已经着色, 而另一幅图片没有着色。这时候, 教师给图片中的苹果涂上红色, 然后将剩下的任务交给学生, 学生就会根据另一幅图片的参照主动使用对应的颜色进行着色, 完成学习任务。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涵义;模式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整合模式”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的定义:“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现代必将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的模式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几种模式。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使他们入迷地爱上这门学科,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他们就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提供了便利条件。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图像、图形、文字、影音等资料,利用CAI使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在这个层次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习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2.“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3. 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利用英特网展示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如字典、辞典等)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来自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必须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之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验证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的基本途径。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将逐步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3.何克抗 .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8.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篇八
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信息技术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导向功能。我教研组各位教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拟定如下“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
1.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学生日常上课的教室(座位、室内电器设备、各种电源、网线等连接线„„),并且,上课前涉及到转换教室,需要学生自己按时到所在位置做准备。为保证课前准备的时效性,对上机常规进行评价。(如表1)
表1信息技术课堂上机常规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较特殊,通过“上机常规”的考核、评价让学生能形成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正确意识,并遵守使用规定,负责任的使用计算机及网络。
2.作品/作业评价
所谓作品/作业评价,就是指教师对学生作品/作业完成质量的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品/作业,从学生完成作品/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有助于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
1在作品/作业评价中需要有量规(Rubric)作为有效的评价指标,所谓量规,是指导、管控和改善学习行为而设计的一套评价标准,比如在学生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量规(如下表2)。
表
2量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结构性评价工具,通过量规评价工具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课堂表现性评价
简单地说,表现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各种真实的情境或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使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完成任务的成果来评价学生。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表现/成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态度。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在纪律、卫生、帮助同学完成任务等等方面都要一一做出记录(如下表3)。
表3平时表现评价指标
学生平时表现性评价可以总体上反映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档案袋评价
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评价”或者“文件夹评价”,主要是指将学生学习的情况、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目的地汇集起来,以展示学生在较长期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学业成就。档案袋评价可以说是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该评价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本人一直关注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将所有的成果都集中到学生自己的档案袋里面,既可以在局域网内实现共享,又有利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使用。档案袋评价的电子文件夹格式如下图1:
5.阶段性评价
阶段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为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每学年要举行一次阶段性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以笔试方式进行,从理论上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专业术语和基本原来进行笔试测验,以使学生学会使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术语来表达,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相关了解,促进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科学进行,同时兼以项目型任务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工作(如下表4)。
表4 阶段性评价笔试测验题目结构组成表
以上介绍的是几种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当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需要将这些评价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的潜能(如下表5)。
表5 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业成绩/成果记录卡
9.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 篇九
黄 湘
江西省寻乌县城关小学
342200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不再新鲜,但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对于巩固学习信息技术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小学阶段的推行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微课程;应用
对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的小学生而言,对简单的信息技术的理解不仅有助于学生接触到社会发展的新动态,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而微课程的设计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一、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的背景
微课程可以更加直观的表达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到自身学习环境以及认知环境的影响,学生接触计算机一般是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社交软件去获取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几乎到处都充斥着信息,许多不良的信息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指导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该阶段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首先需要对计算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去试着操作简单的计算机,而微课程的设计刚好顺应了该阶段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该阶段对计算机中搜索引擎以及文字输入法的应用需求设计相应的微课程,比如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PPT或者Word对搜索功能进行介绍并且现场联网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直观准确的像学生展示计算机技术,而且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对微课这种简单实用的媒介也能系统的认识一般搜索界面以及文字输入的运用。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微课程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掌握计算机一般是为了体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当前十分流行的外卖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信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课程的设计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兼顾移动互联网内容的简单介绍,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不会局限于传统的PC端,当然信息技术教学的微课设计还需要教师注重对计算机运算原理以及网络连接等计算知识的讲解,因为这些知识内容是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最基础的部分,同时教学的方式和载体主要是通过简短的视频和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可以重点从这些方面作为突破口。
总体来看,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微课程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与学生所要求的内容进行对照教学,无论是教学的载体还是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都需要遵循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和关键因素,而微课程的应用方向也是将其作为重点去产生相应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0.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十
1.科学合理选择教材,奠定学习的基石
教材是最好的辅导书,以此教师一定要认真选择教材,我们都知道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很快的,而更新换代的背后其实是科技的进步在推动着,当然计算机是这些新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教师要时时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每学期都要选择合适的课本。信息技术可以算是新贵,但是他的更替却早已进行,比如现在人越来越趋向于用WPS来代替Word,Excel等等,不光是操作系统,就连信息技术的核心,编程语言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先见意识,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将来能够正常的使用,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对教学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一边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另外学习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教室,更新电脑设备,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经常更新电脑设备,跟上时代的步伐。
2.应用灵活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的动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认真讲解,还需要学生的操作动手的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教授方面我们可以采用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老师提问问题,学生去思考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接下来就把讨论结果进行实际的操作,在电脑上进行验证,在告诉教授正确的结果,这种探索性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科学探究性。学生往往在操作的时候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是教师所充当的就是一个引导作用,有一个问题带出其他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发现和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在这个过程之中学会了思考,理解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在规律,经过教师的指点,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又电脑玩的好的学生带着完全不懂信息技术的“菜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培养班级的凝聚力。
另外,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现在的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教师在课堂的授课时,一般会运用到PPT的应用,这就会让学生在没有学过PPT的同时了解了一些关于PPT的知识,再比如社会科学老师会用到大量的图片,英语老师会时常播放一些英语动漫或美剧,这些都要运用到信息技术。
3.尊重学生创造思维,发现学习的乐趣
小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大人的老师,而这些小学生在创造能力和探索方面上有着大人所不能及的力量,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索和发掘让好奇心去引领他们学计算机,要比教师给他们灌输信息知识要好得多。比如在教学“画板”这个计算机自带的软件是,我只是告诉他们那些是直线,而那些是图形,橡皮擦,其余的都没有告诉他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画一幅图画,结果就有人发现了有的线条能弯曲这个“秘密”很快一传十,孩子们都兴奋的在自己的白板上加上了曲线,甚至有的学生还在图画上加了颜色,当然也有的学生的白板变成了“红板”。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窝,纷纷为他分析解决的办法,最后还是细心的女同学发现了他的线条没有闭合,抱着试试的心态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的后半段我只是给他们讲解了放大镜,撤销等一些按键,这节课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的积极性却点燃了,直至下课还有一些学生赖着不走。
4.增加教师专业素养,为学生正确指导
教师为人师表,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同时也要为他们做出表率,保证自己在课堂上用饱满的热情去为他们讲课,在课下积极备案,培养信息的敏感性,时时关注信息动态,不在网络上进行赌博,浏览不良网站;更要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在电脑上特别是电脑教室中的设备上安装防火墙,安装绿色软件,定时坚持维护保养机器,防止病毒,不良网页的弹出,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有我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当然也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的信息,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旺盛,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加强监管,以免学生误打误撞进入系统文件进行更改删除的情况,也要避免他们打开弹出不良网页,更不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偷偷玩游戏,这都是要避免和杜绝的。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正常的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难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遇到困难是有意识的去网络上寻求解决的方法,搜索有用的信息。也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做到不轻信,传播网络谣言,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迷于大型网络游戏。
11.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十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及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主要内容是: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标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计算机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训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因此,我们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
(一)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涵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模块: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即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当今最先进的技术,理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信息技术教育是连接其它三个模块的“桥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砝码。
(三)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使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的学习方式。
1. 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跨时空、超链接的学习。
2. 自主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自主性,主要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协作性。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协作性,使学生迫切需要小组讨论、交流和协商,进行互相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和情感交流。学生要充分发挥小组、班级、身边的人群,以及互联网后面的人网的力量,从而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和启发,进行问题的研究和任务实践,共同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施策略
要很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教师就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教师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和创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
(一)强化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前提。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不仅要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二)改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与学生这个社会个体的自主性、社会性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都肩负着培养21世纪人才的伟大重任。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在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知识的权威者、过程的设计者、流程的控制者、结果的评定者的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发展个性特长。
12.信息技术课程情况 篇十二
5月27日下午1:30,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全体教师,在深刻理解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围绕“课程建设的思路、课程建设的标准、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考核创新、本部门的课程建设规划”等问题,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我中心全体教师发言踊跃,畅所欲言,反思了现有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构建的原则、构建层次等,突出了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诸多改革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意见或建议,呈现了诸多亮点,并且介绍了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新举措,讨论情况具体如下: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师资源的讨论情况
结合本部门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教师资源的开发、培训和整合运用,如何调动和整合全校老师成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资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创新创业的老师,如何有效的结合专业教师与创新创业能力,将各个学院的创新创业老师进行组织和整合,形成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借此课程建设研讨,辅以相关制度,搭建更完整的创新创业师资平台,构建更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关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学分制的讨论情况
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集教育、实践、实战于一体的系统化、综合化的课程,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在学分认定环节需要改进和创新,具体如下:
1.创业经理人班课程抵认学分;
2.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引入与企业合作、进入企业参观、进入津南区成果转化中心参观的环节,并认定学分。
三、关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讨论情况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创新创业的课程改革是现在各学校、研究组织以及校外平台都在思考和研发的。首先,要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更好的融合,初步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分成两大类——工科类和文科类,工科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命名为技术创新与创业,文科和经管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命名为管理创新与创业,分别设计不同的课程标准和教案,以初步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
其次,课程的设计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任务驱动、项目驱动的思路,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训练。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问题来自于企业的问题、学生的困惑。
第三,课程实施过程要结合校内的实践环节和校外的实战环节。校内的众创空间和校外的成果转化中心是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拓展和延伸的空间,结合课程,在本课程内进行大赛,或到成果转化中心内的企业进行参观和实践,既可以将从课堂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思维习惯、提升综合素 2
质的目的。
最后,课程开发的资源有很多来源。有案例,包括引用案例、原创案例,有视频,包括引用视频、原创视频等,这些资源在我们校内众创空间以及校外成果转化中心都可以获得,应当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丰富。
总之,课程改革和建设是一个长久性、持续性的工作,我中心教师除了对课程改革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的同时,也表现出推动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希望能借助此次学校的教学思想大讨论的活动,真正将课程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1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 篇十三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听了专家的讲座后,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超脱姿态,踏实前行,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研究新课改思路;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自觉培养终身发展意识,力求适应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谈一谈这次培训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课改必须更新信息技术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一方面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使教师更加刻苦钻研,提高素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对每位老师而言是痛苦的蜕变。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首先我们必须接受课改新理念,为失去平衡的心理寻找支点,真正走进新课程;其次努力建树并在实践中贯彻新理念,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角色,做有思想、有远见的实践者。
(二)课改让学生真正当起小主人
通过几位专家的讲解及例案分析,对比以往的教学,我觉得现在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习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14.信息技术课程进化论 篇十四
信息技术课程进化论的首要准则是“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保证在社会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在与其他学科的竞争之中发展自己。信息技术课程自从诞生之日起, 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教学, 再到计算机工具论, 不断地在反思、调整和发展之中向前行进。虽然有人质疑信息技术课程不断更换核心内容, 不是一个成熟、稳定的学科, 但是我却认为, 恰恰是信息技术课程应时应势地吸纳了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教育改革成果, 不断地进行了自我的吐故纳新, 才成就了如今的正式课程地位。当然, 目前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软件式的内容体系以及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式存在着质疑和批判, 所以只有发展课程的理念与内容, 只有重新思考课程内容的未来走向, 从单一的技能训练课程走向全面的素养培养课程, 才能够拯救信息技术课程。特别是要综合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理论进展与实践探索, 纳入计算思维、数字化素养等新思维, 重构出一个新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来。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也是信息技术课程进化的必然之路。
信息技术课程进化论的另外一条准则是“适应”。“术不及道, 道不及势”, 只有顺势而行, 才能够有所为。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必须适应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战略考量, 依存于国家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参考国际上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例如, 国际上最近有一股信息技术课程强调计算机科学的思潮, 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也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借鉴。
【信息技术课程情况】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07-15
信息技术课程目录11-07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11-2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录09-14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12-03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06-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09-14
信息技术《制作课程表》教学设计08-12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