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研讨会

2024-10-17

高考语文研讨会(15篇)

1.高考语文研讨会 篇一

2014年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

3月9日,我们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教师一行30多人赴兰州参加高考备考研讨会,本次会议分为上下午两个部分。上午是银川一中的武科老师做的关于2014年高考命题特点及变化趋势的解析。其中给我感觉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高考语文应对策略。高考语文应对策略主要.,高考复习必须按效率最优化原则选择对策。

高考复习对策必须有普遍的优势,有最高的效率且对全体有效。所谓面向全体,不是指面向一个笼统的班级,而是指承认个性,通过面向每一个个体来实现面向全体。长期以来,我们的复习强调得更多的是共性而非个性,因此,不少学生的潜能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一些学生的薄弱点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突破。研究性复习由于其个性化特征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个学生找出自己的位置,分析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成功中获得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把整个复习变成一次次对知识的体验和对困难的征服,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才会突破弱点,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从另一方面说,高三学生经过近三年高中学习,已具备展开初级研究的能力和独自探究的欲望,研究性复习给了他们一个观望自身的窗口。对高考成功者进行分析,有一点是相通的:他们有自己的复习方案,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自发地采用了研究性复习这一策略。

1.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试方向。

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明确高考改革的方向。要随时关注《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可能出现的调整,关注是否会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另外研究2014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出现的变化,体会隐含的信息和命题趋势,研究命题样式。2.依纲据本,回归教材。

名句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实词理解、古文翻译等传统题型的考查要求语文教学工作要回归课本,抓住本源。3.加强阅读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高考命题工作的基本导向是能力立意,几大块阅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4.关注常考题型和变化题型,教学突出重点,不留盲点。在教学中要兼顾语用题的各种题型,对压缩语段、变换句式、图文转换这类不常考题型也不能偏废,试卷对这些考点会出现轮番考察的现象,要指导学生充分备考,不留盲点。

5.全面备考、重点突破,从容应对选考题型。

(1)教导学生放弃讨巧思想,让学生不要先考虑选择哪一类阅读更容易得分。

(2)指导学生了解阅读文本的特点和命题的特点,这一点是做好选考题的关键。

(3)指导学生在全面备考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特点有意识地重点突破。(4)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注重文化积累。(5)提高阅读速度,快速审题、选择和作答。6.抓好作文常规教学,注重作文升格训练。

在作文常规教学中,首先要注意作文基础等级的要求,指导学生写作做到审题“准”、立意“明”、书写“庄”、字数“足”、语句“通”、文体“像”。

另外在高三教学中还应注重作文的升格训练,指导学生做到文章立意的优化、选材的优化、结构的优化和语言的优化。立意优化,要求立意解释本质,独到新颖;选材优化,要求选材弃故纳新,与时俱进;结构优化,要求结构完整严谨,脉络流畅。语言优化,要求语言富有文采,耐人寻味。

2.高考语文研讨会 篇二

一、协办与承办单位

协办:江苏省教育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承办: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

二、研讨会形式

研讨会采用专家报告与参会代表主题发言相结合、复习指导讲座与复习观摩课相结合的形式。

三、会议内容

1. 2016 年高考政策诠释和高考科目的命题趋势预测、交流高考信息。

2. 近几年高考重要专题分析、典型例题解析、备考经验介绍。

3. 高考第一轮复习指导、专家与听课教师互动交流。与会老师可作主题发言,发言稿件请发到会议专用邮箱:lhjyyjs@163.com

4. 高考改革论文交流。杂志社将从中选择优秀论文予以刊发。

四、参加人员

高中分管教学校长,教务处主任,年级主任,高三各学科备课组长和教师,高一、二语数外学科备课组组长。

五、会议时间

2016 年2 月27 日—28 日2 天,26 日全天报到。

27 号上午,高考命题专家关于2016 年备考复习指导;下午,分科专题复习指导与研讨。28 号上午,高考各科复习课观摩。

六、报名信箱及联系电话

1. 2016 年2 月26 日全天报到,地址: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

2. 报名信箱:lhjyyjs@163.com 417097853@qq.com

3. 咨询电话:连云港:0518-86239900,13775484884太原:0351-2275241,13935136238

七、详细通知

3.语文教学研讨会听课有感 篇三

语文课堂上,也是可以寻找到这样的幸福的。自然、人间、心灵都是绝美的山涧;挚爱、童真,所有纯净的情感都是清澈的溪流……语文,承载着这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学语文,享受这世间最美的一切,不也是很幸福的吗?

语文课,就应该是让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这自然与人文的盛筵的。而要达到这样一境界,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由浅入深地去读课文,渐渐地读出韵味,读出深情,读出哲理;二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让学生心底的情感流淌起来;三是要淋漓尽致地展现老师的学养与智慧,老师的旁征博引,就是不断地在溪流里投一些巨石,让本已曲径通幽的山涧再多加一些山势回环,让溪流与山石撞击出更多更灿烂的水花。去年年底,本人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研讨会,听到的那几节课基本上都能把握以上原则。那几节语文课上,我们畅饮了流淌在山涧里的清澈的溪流,享受了一次自然与人文的大餐。

一、《社戏》——由点到面,长文短教

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去学习一篇近五千字的小说,唯一的选择就是要“长文短教”,实现长文短教的关键就是要选准一个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潍坊的杨老师非常准确地由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切入了整堂课的教学。

“戏”是好戏,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的片断)谈一谈戏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后,纷纷发言,认为“戏”之“好”,一是“景美”,二是“过程美”,三是“人情美”。在此过程中,则是师生一起赏析“月下行船”和“月夜归航”的美景;赏析看戏前的“波折”,看戏后的“偷豆”;赏析双喜的机灵和善解人意,赏析阿发的纯朴、大方,赏析“八公公”和“六一公公”的热情、善良……

“景美”、“来回路上的过程美”、“人情美”,可是“戏”呢?真的不怎么美,老师又引导学生去品味迅哥儿与伙伴们所看到的戏:豆浆没有喝成,铁头老生就是不翻跟头,唯有老旦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没了,先是坐着唱,一会儿又站起来了,以为要走了,可是没想到,一会儿又坐下了……孩子们最终没有老旦更有耐性,只好划着船骂着老旦离开了……

“戏”的确是不怎么好,可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非说是好戏,这就是鲁迅文章之耐人寻味处。戏之“好”,就是因为迅哥儿永远怀恋那一座纯净的乡村、那如仙境一般的月夜、那一群纯真的孩子们和那些朴实而善良的大人们、那一片自由的清新的可以忘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空气……

语文课就应该是洋溢着这样一片清新的自由的空气的。

二、《土地的誓言》——融入土地,咀嚼语言

威海张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一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老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那一片沦陷了的在日寇铁蹄下流血哭泣同时又涌动着一股无穷力量的黑土地的距离。

在课堂刚展开的时候老师播放了东北黑土地的视频,先让那片土地融入学生的心里,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品读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土地 “炽痛地热爱”的情感,感受那一片土地的美、那一片土地的忧伤和仇恨、那一片土地坚强不屈的个性、那一片土地胸膛里奔突涌动着的无穷的力量,还有那一片土地与漂泊在关内的她的儿女们发出的铮铮誓言。

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老师估计到了学生有可能不理解这几句话,于是在备课时准备了一段“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土地所蕴含着的力量,感受那种力量爆发时的气势,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那些语句。

师生一起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学生心中的情感也愈来愈强烈,他们朗读课文的感染力也愈来愈强,同时也非常自然地体会出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拟人,用了许多作者心灵中感觉很美的形容词来描绘那片土地。如果没有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与深切的怀恋,是写不出这样的语言的。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使作家、作品、学生、教师四方面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使语文课成了学生情感体验和升华的乐园。

三、《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花人合一,感悟花魂

当济宁的马老师在如花开一样弥散着醉人的芬芳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背诵完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老师已经真正把自己当成了那一株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边上生长着的小小的百合。学生又何尝不是呢?然后师生一起品读语言,咀嚼字词,体会百合稚弱却又倔强、执着的内心世界,体会百合曾经咬着牙忍受过的嘲讽和寂寞,同时也体会百合盛开之后的“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欣赏那“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更让学生反复品尝是她用“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老师、学生以及这世间所有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像这断崖上的百合一样,都正执着地开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不理会嘲讽与寂寞,陶醉在自己“极深沉的欢喜”里。

也许,老师是要祝愿,所有的生命都要勇敢地绽放,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这世上“最美丽的颜色”。总之,这节语文课,“唯美”,如百合花魂。

四、《大自然的语言》——专题研讨,揣摩语言

淄博苗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成熟、潇洒,其成功得益于三点:一是教学设计非常科学,且富有个性;二是学生智慧得以淋漓尽致地开发;三是老师的语言表达幽默,左右逢源。

这堂课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课文现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与原标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比较;二是“生动语言我品味”;三是“生动语言我来写”。这三个环节,也是老师设计的三个专题,全部都由学生分组研讨,所以学生的智慧能充分地得以开发。而且,老师还这样鼓励学生:一节课,回答一次问题,可以算“良好”,回答问题两次以上,就算是“优秀”,学生当然更要畅所欲言了。

另外,这一节课上,老师还设计了一些小的专题,如“如何让文章语言做到生动形象”、“怎样把抽象的东西写得生动形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些物候现象(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 ……这些专题均由学生研讨,学生研讨得出的一些见解有时比老师个人的观点还要独到,有更新的角度,所以让大家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文的语言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这节课也在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积累了生动优美的语言并得到了充足的语言训练。

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听了那么多节语文课,现在想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了不辜负这最为厚重最为丰富多彩的学科,只有用教师读书、生活的全部经历去备每一节课,倾尽教师全部的情感与智慧去上每一节课,才能让师生一起享受到这自然与人文的盛筵。

4.高考语文研讨会 篇四

泉州七中 梁世能

我的汇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几个问题的认识,二是我校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整体安排,三是我校语文总复习的几个有益做法,四是我们对2008年高考有关信息的理解。

一、关于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几个认识

高考语文总复习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内容多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并取得应有的效益,首先取决于总复习的主持者——语文教师对总复习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定位,套用一句政治的话语,就是所谓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想先跟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们备课组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几个问题的认识。

1、对高考语文总复习性质目标的定位 我们认为,高考语文总复习是对学生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对学生初、高中语文基本能力的整合与提高,它十分依赖学生原有的语文功底。另外,高考语文总复习的目标直指高考,最终体现为分数,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应试教育,它不要求超越《考试说明》的范围作过多的扩展。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整个高考语文总复习可以分为“可为”与“不可为”两大部分。属于“可为”的是语文知识及有章法可循的显性内容,比如名句名篇、文言字词等知识性内容,以及散文诗歌的表现技巧、语言运用中的病句修改、作文的结构等显性内容;属于“不可为”的是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感、阅读兴趣等隐性的东西。对于“可为”的内容,我们要做实做稳,而对于“不可为”的内容,我们要尽可能化虚为实,给学生归纳一定的套路,如果做不到,我们宁可放弃。只有用这样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总复习,我们才能对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在总复习中体现出来的一些语文缺陷有正确的心理准备,既不轻言放弃,也不盲目乐观;我们才能从“可为与不可为”两个层面出发去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时间,既不做太多的无用功,也不轻视基本知识的识记。

2、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认识

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从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本意出发,能力题是用来拉分的,知识题是用来给分的。但是,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许多优生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能力题得分不高、知识题失分严重的问题,以至无法在语文学科中拉开与中等生的差距,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总分上名牌大学录取线,语文单科不及格的现象,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学生本人的原因,但语文老师恐怕也难辞其咎,起码,我们老师在督促学生掌握知识性内容方面,是有一定责任的。据此,我们认为,知识性考题其实反倒是高考语文拉分的重点,是语文总复习中不能放松的重点。根据07年《考试说明》的范围,我们可以把“名句名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文言阅读”划入为知识目标的范畴,它们的分值加起来达到35分,是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都能拿到的分数,也是高考取胜的关键。这里,我们把“文言阅读、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划入知识目标,主要是考虑到这三个板块在考试实践中的特点:

从文学名著的考查来看,虽然也有可能考查评论分析(2008年出现的可能性极大),但评论分析的基础是对情节、人物的识记,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的评论分析有可能无师自通,而缺少这个识记的基础,评论分析则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比如,要让同学分析评价《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刘备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同学如果能记住“煮酒论英雄”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自然能得出“曹操骄横霸道、踌躇满志,刘备小心机智、韬光养晦”的结论,而学生如果没能记住情节,不但在答题时无法分析,而且概括出来的性格特征也会歪得很远。

从文言阅读的考查看,涉及的实词、虚词大多是课本基本字词,其用法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范例,熟练掌握课本字词的同学并不会对文言阅读感到困难,至于文言阅读中的第三小题“对原文的分析概括”,看似考查分析能力,其实考点还在于文言翻译,因为该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对原文的串译,只要字词过关,看懂原文,解决它并不困难;

从文化经典的考查看,考查重点显然在于文言翻译,虽然有一道理解文意的题目,但实质只是要求我们找出文段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加以翻译或解说,也正是这个原因,这道题的题干往往还有一个附加要求——用自己的话,这简直就是提示我们,答案是可以从原文找到的,只是你不能照抄。比如,2007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题,第二小题的题干是这样问的——“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我们认真比对就可以发现,这个答案其实就是原文中心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解说,因此,我们认为,文化经典题对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另外,从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看过或者做过考试文段的同学,即使他的文言阅读能力不高,他的得分率也会比较高,反之,没看、没做过该文段的,即使文言阅读能力不低,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所以不管它是能力题还是知识题,多练多记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辨别争论的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泾渭分明,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能力完全可以在知识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用刻意去追求。比如说,诗歌鉴赏是典型能力考题,有时候我们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也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假如我们不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角度入手,而是扎扎实实做好诗歌有关知识的复习,讲透诗歌的章法和修辞,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诗歌鉴赏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具体举个例子: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tuo)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这是一道语文老师都很熟悉的试题,但许多学生却对这道考题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解答,更不用说答出参考答案所提的三个描写角度。分析学生失分的原因,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老师在复习时,并没有将有关描写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因此学生在面对“从哪几方面写景”的问题时,根本就没有思路,不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干什么。反过来,假如我们扎扎实实地把“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所涉及的知识,包括描写方法、描写角度、描写特色等,包括描写角度的具体内容,如正侧面、虚实、动静、点面、声色、视角、五官感觉等都详细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描写”表达方式的知识体系,那么学生在面对这道题目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从自已的知识储备中搜索到有关信息,并进而大致猜出命题者设问的意图,组织出与参考答案较接近的答案的。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复习中有必要花大力气做好各类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讲解,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各种文体、各个考点的知识体系。

3、对复习资料(练习、试卷)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复习资料,包括练习、试卷,肯定是数量繁多、鱼龙混杂的。在众多的复习参考资料中,选择哪些资料为好呢。我们备课组讨论后认识到,资料不在于多,关键要能为我所用;考题不在于新,关键要符合《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选择或使用资料时就抱定这么一条标准:知识性的习题或资料,比如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比较无所谓优劣,资料全面一点,数量略多一点,关系不太大,学生本身也会进行判别和选择;能力型考题,应当不求数量,但求规范准确,只有教师能做得下去、能解释得清楚的题目,学生做起来才会有收获。因此,即使是备课组统一使用的总复习教辅资料,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全做,一本教辅书,能有60%以上的题目适合我们的学生,就可以算是一本优秀教辅了。

另外,我们还认为,高考语文总复习要始终坚持“讲、练、考”一致的原则,语文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具有成绩提高缓慢、容易反复的不利因素,一旦出现“讲、练、考”三者的脱节,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大受打击,对整个语文总复习是十分不利的。当然,要做到“讲、练、考”的一致,首先要保证 “讲”的质量,要避免“讲”的片面性,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交流碰撞来加以解决。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备课组的作用不能仅仅用来统一进度和统一习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备课组组织的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思想碰撞等,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专业成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但长期坚持备课组活动的“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而且积极倡导组内的“常态”听课和教师课后整理教案的习惯。

4、对学生“语文投入”的认识 语文虽然号称三大主科之一,但在高考总复习中,它的地位却有些尴尬。学生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见效慢、易反复的语文学科,不太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总复习中“自作多情”或“自寻烦恼”,也才不会因为时间和作业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给语文总复习造成更大的损失。当然,我们不对学生的“语文投入”抱太大的希望,不等于放弃对学生的要求和督促。我们的意见是,正是考虑到学生在“语文投入”上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语文教师更应当合理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课堂时间、早读时间,更应当精选精讲习题。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必一节课上满45分钟,留下一点时间供学生反刍消化,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我们还应当每周安排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读书,把阅读名著、经典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课余时间,最终收获的可能是更多的失望。至于早读课,我们的认识是,与其手拿“棍棒”盯着,不如给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让任务去驱动、让测试去驱动。

5、对教材(课本、读本)作用的认识

2007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考题,考试文段出自《语文读本》第五册,与考前专家“因为有些学校没有订读本,为了避免不公平,名著和文化经典会避开读本出题”的预料有较大出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我们无从得知,但起码说明了,读本的文章是精彩的、重要的,完全具备进入考题的基本条件。我们不提倡猜题押宝,但应该由此看到读本文章在总复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至于课本,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既是部分考题的直接来源,也是命题和答题的重要借鉴,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既有《考试说明》中“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也有近几年出现的可在课本中找到踪影的高考试题,更有巧用课本素材而倍受青睐的满分作文。所以,我们不能在文言文复习结束之后就开始远离我们的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开发利用,要让课本和读本成为高考制胜的一把利刃。

二、我校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安排和策略

1、三轮复习

和许多兄弟学校的做法相同,我们学校的高考语文总复习也是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扎实双基。主要工作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大概要花费22周的时间。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课本和读本的文言知识梳理,大概花10周时间,其他板块的复习大致这样安排:文言综合阅读2周,现代文阅读5周,诗歌鉴赏2周,语言运用3周。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名句名篇和作文不单独安排复习时间,采用穿插进行、贯穿全程的方法进行复习,比如,三部文化经典著作,我们就大致这样安排:上学期1—12周读《孟子》,13—21周读《庄子》,下学期读《论语》,每周一节课,或评讲有关练习,或指导阅读。第二轮:专项提高。主要思路是针对学生比较害怕的几个板块,比如诗歌、散文、文化经典、作文等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力求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时间安排6周。

第三轮:突破难点。主要思路是分析学生在省市质检中的答题情况,并综合考前信息的提示,就几个重要且薄弱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目标是提高答题规范性和准确性。这一轮我们大概安排3周时间。

2、瓶颈和对策

分析我校这几年来高考语文的得失,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高分(优生单科上120分)不多,二是单科薄弱(总分优秀者单科不上100分),为此,我们这一届的高考总复习还专门就解决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研讨,力求有所突破。

高分不多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师能够操控的分数只能是110分左右,上120分的确有运气的成份。因此,人数不多的问题只能通过培养上110分的后备团队来加解决,我们设想,如果每班稳定能上110分的人数达到一定的比例,让这一定比例的同学自由发挥,去碰运气,上120分的人数也应当会有增加。为此,我们要求,各班要重视对有可能上110分段同学的培养,要想办法解剖他们的弱项,让他们的成绩能基本稳定在110分以上,而后,在下学期中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得分亮点,比如作文的文采、答题的规范、书写的工整等,争取每个大题都能提高1分,从而使他们的分数更加接近120分。

总分较好且语文单科薄弱的同学在理科班中人数更多,这一些同学往往对语文兴趣不高,进步缓慢,是我们老师很头痛又不能不关注的对象。分析过去我们对这一些同学的督促,我们发现,主要问题有起步较晚,没有长期坚持,手段不够强硬等三个,因此,我们建议,总复习开始时,应当联合班主任对这些同学进行单列管理,长期坚持检查督促他们对语文基础考题的掌握情况,比如,天天抽查默写,隔天检查名著阅读或文化经典阅读,重点批改作文基础等级等,在手段的使用上既要动之以情理,更要有过硬的强制要求,对这一些同学,可以不必过多考虑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因为语文不上,对他们的影响更致命。

三、我校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几个具体做法

1、识记性内容化整为零、以练代记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对知识性的内容,我们是十分重视的。为了能够把这种重视转化为实践操作,我们采取了“化整为零、以练代记”的做法。对名句名篇,我们由一位老师专门负责,把课本背诵内容分三轮整理成小测卷,贯穿整个高三总复习,其中第一轮小测全面涉及,第二轮关注重点,第三轮强化薄弱,每张小测卷20个句子,限时10分钟,主要利用早读课完成,前20分钟背,后10分钟默写。由于每张小测卷都备注有下次检测范围,所以学生早读课目标明确,时间利用效率都会比较高。对文化经典的内容,我们也由备课组老师专人负责,将三部著作中所有可能出成题目的文段都筛选出来,整理成练习卷,每周一张,按照我们事先规划的时间安排,逐一推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老师选编的习题肯定会与学生手头中的复习资料重复,但假如我们真的要将文化经典当作知识性的内容来加以复习,我们其实是不必理会这种重复的,重要的文段,做它两三遍也不为多,07年高考所选的《孟子》文段,许多同学都做过有关习题,但得分也不是十分理想。对于文学名著,我们的做法也是定时定篇,以练代记。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特意把这些识记内容分割成几个小块,分派到各次考试,范围都提前两周公布给学生。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不怕你知道考什么,就怕你知道了不去落实。

2、强化阅读与写作的联系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的高考改卷笑话:有的考生移花接木,把现代文阅读的内容拼接到作文中,改卷老师不小心还真给了高分。这样的事例其实正好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紧密联系。为了强调这种联系,使学生能就近、就熟取材,进而丰富充实作文内容,我们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做法:一是通过教师课堂的示范,让学生逐步养成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习惯,像我们备课组庄月芳老师昨天所上的公开课,就是这一种做法的一个范例;二是通过短评和周记来实现对学生的强化训练,我们要求,课内文言文复习时,每个单元都要选一篇课文写一则短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事例,并由事例引申观点的能力,短评题目由教师自主确定。比如,我就曾经要求学生针对《触龙说赵太后》中“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写一篇200字的短评,然后在讲评时再把07年高考全国一卷的满分作文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在满分作文中有多少人使用了这一个课本素材,他们都怎么用(07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题是一幅漫画,标题是“摔了一跤”,画面上是一个孩子踩到到西瓜皮,摔了一跤,结果学校、社会、家庭都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整个漫画的主题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能因为过分关爱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恰好与“父母之爱子”与很紧密的联系)。在散文诗歌阅读复习时,我们还要求或学生摘抄优美文段、诗句,或写作短评感悟,并把这些内容整理到周记中,教师定期或不期检查。第三,我们还组织编写一些课内素材化用到作文的范例,提供给学生参考,并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同时提供有关课内素材使用的写作提示。

3、作文多练快改,分项突破

作文训练是高三语文总复习的老大难问题,不训练不行,写多了老师又改不完。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我们的做法是多练少改,分项突破。多练就是要求要保证每两周至少一次的完整作文训练,有时间,还再辅以片断写作训练,学生的笔头如锄头,不经常使用,就容易生锈,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心灵手拙的毛病;快改就是要求作文批改隔天不隔周,要用尽快的速度把作文发给学生,为了达到快的目的,我们一般采用摸拟高考打分的形式,不进行详细的旁批和总评,对于不及格的同学,则尽可能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三言两语,略加点拔,效果可能比写一堆评论文字要好;分项突破就是要求每次作文都要就作文基础等级的某一项目进行指导和规范,在批改时用一定的记号标记教师对学生这一专项落实情况的评价,然后再用分数表示对整篇作文的总体评价。比如,这次作文是专门针对结构完整的,批改时,能做到结构完整的作文就先打个“Ⅴ”,然后再给出一个总评成绩。

4、归纳答题模板,强化答题规范

诗歌和文学文品阅读是高考中比较难的板块,我们曾经对各班总分前几名的同学做过调查,其中对“自己没把握的题目”的回答,几乎都是诗歌和散文阅读。学生,特别是优生,对这两块内容没把握,主要问题还不在于读不懂文本,他们更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对此,我们觉得,可以通过对典型高考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整理出各考点常规的答题模板,以便学生在答题时套用。比如,我们对目前正在复习的散文阅读,就整理了十几种模板,大的比如有表现手法鉴赏题模板——手法+原文例子+效果+主题情感,小的比如有象征性词语含义题模板——原指(物象义)+实指(人以及精神品质)等,这些模板的存在,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并在实际答题中有良好的效果。昨天,我们听到的,我们备课组陈国扬老师的公开课《现代文阅读指导》,就是我们这种复习理念的一次实践操作。当然,我们不能保证这样的模板对任何一道考题都有效,但有套路总比放任自由来得好。

5、分主次布置课外练习

前面我提到了学生语文投入的问题,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解决它既要做到课堂精讲,腾出时间给学生,又要注意课外练习的量和质。我们比较提倡的做法是:分主次布置课外作业。这里所讲的“主次”指的是作业本身的重要程度,不是指学生的成绩层次。具体说,就是把要布置的课外作业尽可能分成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的量少而精,选作可以量稍大、面稍广。必做题因其量少,完成可能性较大,学生就愿意去做,质量也较有保证。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布置作业法,也有它的好处:作业那么多,必做的才这么一点,不做好像对不住老师;做完必做题,再做选做题,心理上也可能会有“超过了其他同学”的优越感,做起作业来可能也会比较有动力。

四、对2008年高考信息的理解

在参加今天会议之前,我们先后参加了几次语文高考研讨会,从中也获得了一些信息。对于这些信息,我们组织老师进行过讨论,结论是:在2008年高考说明出台之前,所有的信息都是假的,不能信以为真,但必须引起关注。因此,下面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只是我们备课组在各种小道消息的基础上,从我们对高考语文的理解出发而形成的一些主观臆测,纯属一家之言,老师们也只能姑妄听之,不宜信以为真。

1.我们认为08年高考语文试卷总体应当是平稳过渡,在题型、题量和难度上会与07年高考基本一致。

2、对于文学名著题,有人预测,会采用出两组题,一组评论分析型,另一组是复述情节型的,每组两题,都是两选一。对这种猜测,我们较为赞同,已经在这学期的考试中进行过几次尝试。另外,要更多地关注名著题的改卷难度,要提防出现常识性填空。还有人预计,文学名著的范围会有所扩大,我们的理解是,不必着急去扩大范围,一切等到考试说明公布再作打算,目前还是应当重点抓好十部长篇。

3、文化经典的题目,我们认为可以关注一下三部著作多文段交叉的题目,因为《论语》和《孟子》同属儒家经典著,有许多内容和观点是一致的,分别选一段内容、观点相近的文字是很容易的,而《庄子》有不少内容则是反驳儒家学说,特别是反驳《论语》的,各选出一段内容相关但观点有别的文字,用以考查对两种哲学思想的认识,在理论上也是存在可能的。

4、关于现代文阅读,我们听到的信息大多数都提到弱化小阅读的问题。对于这个信息,我们觉得应重点关注,现代文小阅读,特别是科技文,历来为语文教师所憎恶,2007年高考说明公布之前,还传过小阅读全部退出考卷,选择题仅剩下9分的说法。08年高考,假如真的让科技文退出考卷,那多出来的分数呢?会不会有一部分跑到文学作品阅读中,整合成大分值的短评短论题?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福建语文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阅读后的写作,认为阅读后没有写作,阅读任务并没有完成。

5.高考研讨会总结 篇五

会上,省招办对今年普通高考考务工作及普通高考备考和网上填报志愿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培训,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地认真总结交流近年来安全办考的经验做法,重点对试卷安全、考务精细化管理、外语听力测试、防范高科技作弊、报名资格审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会议指出,今年我省普通高考工作多、任务重,在志愿填报方式等方面要进行改革,信息化建设等短板工作也要有所突破,还要提前考虑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各级考试管理机构要明确责任、勇于担当办考主体责任,抓住关键、讲求实效,切实落实高考安全工作。

会议强调,高考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关注度高、涉及部门单位多、工作要求严,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地抓好各个环节,做到思想不松、措施不少、力度不减,确保考试安全、顺利进行。

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高考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熟知预案、确保安全,保证考试工作的平稳顺利进行。

6.高考研讨会汇报材料 篇六

2013年10月14日,受学校委派,我有幸参加了山西省2014年新课程高考备考分析评价讨论会。在这里我聆听了来自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阎建平、晋阳老师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的宋景堂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现将主要内容作以简要说明,汇报如下:

一、闫建平主要讲“看实考、明实情、析实因、找实策” 首先,近年高考政治命题的实际趋势:强调学科知识,呈现“材料生活性、立意能力性、设问思辨性、答案开放性”灯四大特点,重视“读、联、释、论”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突出考察学生对在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基础上是实际应用能力。其次,山西省高中政治教学的现实状况。学生方面问题突出。

1、费钱费时又费力,负担沉重效率低。家庭教育投资多,学生学习负担重,学生考试成绩低。2005--2013年山西省高考平均失分率统计文科状元平均失分率14.80%,一本最低分失分率27.55%(四分之一多),二本最低分失分率32.83%(近三分之一)。未达线考试失分率更高。学生答卷问题多,基本概念不清楚、基本观点不准确、知识体系部系统、缺乏能力不会用、解题能力不过关。再次,高中政治教学问题的真实原因。学生学习的问题根源在我们的教室中、在我们的老师的教学上。课堂教学方面:用三句话总结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45分钟灌到底,即满堂灌;一只鼠标一块布,上课就是看屏幕,即满堂看;一间房子三块板,教室变成展览馆,即满堂说。具体到教学上存在6多6少现象“教学目标:灌输理论知识多,管理学生行为少;教学内容:传授政治观点多,指导思想方法少;教学资源:联系社会实际多,分析学生生活少;教学方式:安排学生活动多,老师精心点拨少;教学过程:解释社会现象多,解决学生问题少;教学评价:记忆书本知识多,培养学科能力少。”备课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还很盲、案例资源还很粗、问题设计还很死,老师点拨还很少(学生未成为“主体”却又丢了老师“主导”),课堂练习还很多,教学理论还很缺(许多教学“模式”实质上都只是教学步骤)。最后,创新政治教学模式的实用方略。把握知识体系,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优化教学方式,高效教学的关键环节;按照规律教学,高效教学的根本方略;实施四轮复习,高效复习的有效途径(第一轮抓好课本复习,第二轮剖析经典试题,第三轮探究热点案例,第四轮检测复习得失)。

二、晋阳老师把试题题型分为“是什么”型,“为什么”型,“怎么办”型,“怎么样”型。是什么”型,设问特点: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问题等。

2、材料说明、体现了哪些道理。

3、某道理在材料是如何体现的。解题方法:

1、答案来自材料;(图表题)

2、答案来自材料和教材知识的结合;归纳和演绎两种。

4、从本质上把握哲学原理与材料的关系。“为什么”型,设问特点:

1、分析原因。

2、分析某事物意义或影响、作用。

3、分析A对B的作用。解题方法:

1、原因分能因和要因。(影响作用要一分为二)

2、复杂事物要分解起作用。“怎么办”型,设问特点:

1、提出措施

2、提出建议。解题方法:

1、主体行为的归纳和演绎

2、明确问题找对策,按规律办事。“怎么样”型,设问特点:

1、谈谈对某件事情的认识,赞同与否、评析等

2、对某一观点的分析评价。解题方法:

1、此类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2、观点类要先用知识解读观点的构成要素,再论证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

三、宋景堂博士主张生活教育,教育基于生活,所以有“味”;高于生活,所以有“道”;回归生活,所以有“用”。联系生活、关注热点是政治高考的一大特点,把生活——教材——考纲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 问题来,以问题为中心的反思性学习,问题是促使学习者讲学习活动推向学习的引擎。作为教师要有眼见、意识、学识、心态、胸怀、头脑、思想;教师要高于教材、驾驭教材、用教材教、创造性的用教材;教学案例要生活性、开放性、中介性、丰富性、情景性;课堂教学要做到五化:课堂生活化、学习探究化、评价多元化、学生教师化、教师刘邦化。

7.高考语文研讨会 篇七

研讨会为海峡两岸与会专家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李行健、竺家宁、黄德宽、姚荣松等10位著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报告主题涉及两岸语音词汇对比、汉语国际传播、汉字简繁文本转换和闽南方言研究等。

会议专门设置了“两岸语言文字传承与中华文化传播”和“两岸语言文字合作研究、机制建设及展望”两场专题讨论。

两岸学者一致认为,两岸语言文字发展与中华文化传播密不可分,应从国际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视野看待两岸语言文字的差异,特别是词汇差异和简繁问题。

8.高考语文研讨会 篇八

“语文教学不是支离破碎的解读,而是要回归母语教育的原点”“希望同学们诵读经典,传唱经典,成就经典”……5月14—15日,在江西弋阳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上,名家这样呼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教改实验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项目,这项实验从2006年启动。此次研讨会由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和弋阳县教体局共同主办。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观摩分享了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程美琴执教的《识字教学6》,深圳市福田区上沙小学王涛执教的《写熟悉的人》,江西省永丰县恩江小学曾慧琼执教的《渔歌子》;听取了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校长陈耀方、江西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徐承芸等专家的名师论道。逸夫教育集团汪美琴、弋江镇一小杨依、弋江镇二小游园丽分别献上了三节教学观摩课。与会人员还观摩了弋阳县第五届叠山书院论坛,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校参观、学习和交流。

北京新学校教育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黎青山,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余芳霖,江西省教育厅教科所所长吴重涵,上饶市教育局局长张义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人士共5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责任编辑:万永勇)

9.安徽高考研讨会心得 篇九

2日下午,在住地一楼和二楼报告厅分别举行高三理科组和文科组专家报告会。理科组报告会由安徽师大附中化学名师张占丽老师主讲,张老师介绍了附中总校历年在高三理科综合复习备考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分享了个人在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文科组报告会由安徽师大附中历史名师何永保老师主讲,何老师作了《立足起点狠抓常规 把握规律务求实效》的主题报告,提出高三年级组要摸清附属复中的“家底”,帮助学生确立一轮复习目标;教有规律、学有规律、考亦有规律,高三教师的备课,要建立在研究高考的基础上,只有做高考真题,研究高考,才能赢得高考;要求老师们结合学情苦干、巧干、比着干,把一轮复习的各项常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22日下午研讨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举行备课组长会议及各备课组分组研讨会。备课组长会上,校长助理顾志平结合我校届高三学生成绩现状及高考预期目标,对各组长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在学科分组讨论会上,各小组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研读考纲,研讨真题,研究20高考趋势,并对前期制定的备课组一轮复习教学计划进行修改、细化、完善。讨论会气氛热烈,务实有效。

23日上午,参加研讨会的全体老师在校长助理顾志平的带领下到野寨中学参观学习

10.高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十

2017年9月我们参加了山东省现代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2018高考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陈庆军、韩校、孙双武专家为我们传递了高考信息,分析了近几年高考命题方向,介绍了一些有价值的复习备考方法和策略,为大家指点迷津,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这次学习中的几点收获:

一、近几年高考试卷分析:各科命题积极体现“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

1、注重考查“必备知识”,关注考生进入高校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即与高校课程密切联系的内容

2、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即独立思考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考查“学科素养”,即考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

4、注重考查“核心价值”,即各科特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可替代、最基本最持久的价值概念体系、原则或信念。

二、高中教学特别是备考复习的短板

1、学生阅读量偏少,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欠缺

2、对学科重要事实和概念的理解深度、广度不够

3、知识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4、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

5、答卷解题技巧和书面表达水平亟待提高

三、高效复习策略:精准备考

1、精细研究《高考大纲》。对比近两年的考纲,发现其中的细微变化。专家指出,每个细微的变化必会在本年的高考中有所体现。孙双武专家特别提出近几年对发现问题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其中对于发现问题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41题开放性试题来体现的,本题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单纯开放逐渐发展为有限制性的开放。

2、精细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并找到每个题的命题规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时空范围、考查重点、特殊现象、命题技术、教学指向。

3、研究时政热点。教育部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就是要在高考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落脚点有三个:一是传统文化,二是民族自信,三是红色经典。

4、二轮复习:专题梳理,限时训练,提升能力。

以专题知识为主线,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以高频考点为重点,深化知识理解,着力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大题量专题限时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答卷速度;试卷要充分使用近几年全国卷的中高难度试题,注重错题重做;要合理控制考试密度。

结合 这次研讨会的内容,使我深深的意识到在我们高二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为高考打好基础:

1、学习优秀的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用好导学案,强调课前预习,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也能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中要留有充分的时间供学生钻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归纳知识方法。要立足课内,精讲精练。

2、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基本的学科能力,掌握类型题的基本答题思路。

3、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近5年高考题的研究。

11.高考语文研讨会 篇十一

编者按:《中学语文》读者群于2015年12月18日晚8:00—9:00以“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为题举行第10次在线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活动由魏为秋、卓立子主持,特邀嘉宾为董健、崔新苗、翟晓舟、孙涛。研讨人气指数超高,嘉宾们只是引出话题,群友讨论异常积极。研讨嘉宾与广大的在线群友精彩碰撞,亮点纷呈,研讨热烈,真正践行了话题互动的群研讨宗旨。现将本次专题研讨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嘉宾研讨内容概述

董健老师对于语文教什么,从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形而上的,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来说;一是形而下的,结合具体文体和文本而谈。

语文课教什么?也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另一个概念就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义是学习结果的预期,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得到东西的底限。如果具体而微,语文教什么,还要根据具体文体。例如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又可以分为常规文本和非常规文本。常规文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解码,也就是翻译,字字落实,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针对不同的文本,教学重点也不一样,有人居然从《背影》《老王》等课文中发现“生命之重”的人生哲学,至于孩子是否能够承受“其重”那是不管的。语文教学被虚化、泛化,语文学科沦为“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很多因素有关,除了文本,还要看学段,看学情。董老师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在操作层面,要看具体文本,根据不同的文本确定教什么。文本不同,教学重点也不一样,教学一类文本,就要学一类文本的解读方法。比如最近教学《荷塘月色》,备课中发现教学目标很多,圆周式结构、主题的显隐表述、意旨与景物的和谐及其不和谐表达,等等。关注文本内容,只是阅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类文本尤其是中心来学习表达过程及其表达智慧,这才是阅读学习的“第二阶段”。此外,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汉字就是一种文化,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动人故事在背后,所以让学生把字写漂亮是在传承中华的文化。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教什么?有三个关键词:语文素养、语文实践、养成。

崔新苗老师分别从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层面、语文课程目标层面、语文课程的教材层面、语文教师层面四个角度谈了自己对语文课应该教什么的认识。

崔老师认为语言是核心,关键是关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是不是像其他学科一样能够达成共识,语文教学内容急需学理审议。从课标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来看,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此外教材的编写体系也是直接影响广大教师“语文课上应该教什么”的现实问题。教师只有抓住语文学科中“语言”这一核心价值,在语文课堂上着眼于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着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有生长的可能,教师的教与学才有摆脱尴尬的困局的可能。

孙涛老师也认为语文课首先要搞清教学目标怎么设定。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如何听、如何说、如何读、如何写、如何思。要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不能缺少的就是知识教育。语文教什么其实无需争论,最难的是我们每节课具体要教什么,怎样才能增强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关注点应该是语言和语言实践。如文言文教学就要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孙老师还例举了台湾的高考试题,认为他们的语文教学,专业知识性很强,教师有内容可讲。语文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其他文章所不能体现之点,不为其他文章能体现之处,目标要指向读写,文本分析抓住一点,即怎样通过语言来体现感情。

翟晓舟老师认为语文课教什么,应该分两个层面:一是整体语文课,二是单一一节语文课。翟老师更看重整体语文课应该教什么。

文以载道、文何以载道、化道于人,这三个层面都应该教。文以载道——读懂文本本身,文何以载道——语言教育,化道于人——人文教育。分类分层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同学段教学重点要有区别:小学识字读文,重语言基础的积累,初中开始要学习“文之道”。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可或缺,只是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应做适当调整。

二、群友观点摘要

武汉熊鹰老师指出语文课以前更强调文章的教化功能,而如今应强调语言的理解。能把别人文章意思读懂,能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

安徽黄硕老师认为语文课还是要回到听说读写,并加个“悟”字。以《背影》教学为例,黄老师认为,对“感情”(具体说对亲情)的不同阶段的认识和提升,应是教学目标,写作功能应是其次。对文字,最需要的,是想象联想、还原情境或尽可能复现情绪情感,尤其是读图时代,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弱化,更需要提升通过语言来感悟情感的能力。

湖北万鹏老师认为语文课应教在课标约束下、阶段建构下、生活需求下的语文知识点,这是现在上语文的头等事,即人人凭借课本、工具书及自我能力先认清要让学生学会的起码的字词,然后再教其余。

江苏梁全德老师认为语文应该教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素养的内容,教那些能让学生的生命更精彩的内容,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一味追求知识的考核。这种语文追求也许现在没有表现出它的价值,但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比如让学生爱上读书,一辈子都能喜欢读书等。这是大语文价值。

浙江兰琴岳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遵循:文意深,教内容;文意浅,教形式。如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字、文章、文化。字词句式理解是基础,文章内容章法理解是推进,文化知识了解是延伸,语言文字的准确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山西孙朝阳老师认为现在讨论语文教什么,这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首先应解决的是语文是什么。搞不清语文是什么,所有的言论都如空中楼阁。正因为语文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这才造成了语文现在的乱象。

江苏李兵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序列的模糊性,语文训练的无序性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致命硬伤。语文老师应当与时俱进,在务虚与务实之间寻求平衡。一篇课文教什么没有什么定论,也没什么高下之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拿这个例子讲什么应由教师和学生来定。

江苏卢世国老师引用近代学者宋子翰在1931年对国文科的特殊性质所作的精辟阐释,指出三点:别的学科重在知识的传授,国文科重在传授知识的文字的运用的训练;别的学科重在内容实质的深究,国文科重在形式表现方法的探讨;别的学科重在使学者明了,国文科则于明了之外,尚须使学者能运用。卢老师强调语文课应教会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福州何宗文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序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拖沓“工程”,腾出时间让学生写好字,阅读与领悟,写出属于自己成长的故事。

江苏胡锦珠老师认为语文课应围绕识记、阅读、鉴赏、表达和写作这几方面去教。教些识记、阅读、鉴赏、写作的基本方法,至于教化则由学生自主,至于提高则由学生创新。

山东刘鹏老师认为教什么是由课标和教材决定的。课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教材决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文本是表层,训练点是深层;语言是基础,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安徽魏为秋老师认为教什么是纲,具体到每节课那是目,纲举目张。魏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得基于课程与课标要求,力求达成这样几个层级:语知——语感——语用,最后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从而达成人的发展。

常州卓立子老师认为语言理解应品味、运用、体悟内容,明确文本体类特征。内容应为语言学习之用,围绕内容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堂的主体面貌是“积极而适切的练习”。

浙江邓维策老师认为语文课要明确教学内容与对象,如果“语文”与对象不一致,“教语文”就肯定不知道教什么。如“语言”与“文字”是不能并列的,“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表达的是思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二者不在同一层次上。

山西李永文老师认为语文承担了太多社会功能,语文课应教学生如何表达。表达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也就是写和说,基本语文素养必须得具备。

盐城周友喜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将宏观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听说读写练习需要甄选。

河南刘志远老师认为文本只是情感的依托,解读文本必须归宿于情感。文本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或只是方式之一,刘老师认为《荷塘月色》只需关注写法和情感,尤其情感。

山东崔俊杰老师认为语文课,说多了无益,其根本目的就是语言运用:指向读写。写法和情感是“毛”,语言才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山东王乐良老师认为语文课应教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必须让学生做好预习,最好能提出问题。

安徽王有职老师认为语文课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喜爱阅读,从阅读中学会感受生活,珍惜生命,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动。

12.高考语文研讨会 篇十二

▲ 专家报告

上海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荣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胡月宝博士等

▲经验介绍 (中学、小学两个报告厅分别进行)

中学专场:1.唐江澎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高中校长 (中国百年名校、中国校本课程研究发源地)

2.程 翔 北大附中副校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小学专场:1.贺 诚 澳门教业中学校长 (著名学者)

2.于永政 江苏徐州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课堂教学演示

中学专场:1.唐江澎 2.程 翔

小学专场:1.贺 诚 2.于永政

▲就新课改与专家互动答疑

▲论文评奖:

凡与中小学校本课程相关的论文均可参评。论文经专家组评审, 会议期间将按等级颁发论文获奖证书。凡获奖论文将在《中学课程资源》杂志上刊发。

论文参评者, 请于6月11日前将论文的电子稿发至《中学课程资源》编辑部, 电子邮箱为:zxkc188@sina.com, 稿件右上角请注明[参评]字样。

▲参观考察

1.共同项目:

满洲里地区的中小学课改;原生态呼盟大草原、达赉湖风光、铁木真大汗行营、国门、套娃广场等。

2.自选项目:

俄罗斯赤塔州教育考察

二、时间、地点

7月11日——7月14日, 7月11日报到, 报到地点为满洲里国际酒店大堂。

三、参加对象

各地教委、教育局、教育科领导, 教育中心、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领导, 中小学、职高、中专、技校的教师、领导, 师大、师院、师专、师范学校的教师, 教育硕士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四、参加办法

会务费 (含资料费) 每人500元;交通费、食宿费自理 (标准间床位费每人每天80~150元, 每人每天午、晚餐费70元 (免费提供38元早餐) 。

6月11日前与会者要将每人50元报名费及回执分别通过邮局寄大连辽宁师范大学753号信箱《中学课程资源》编辑部周飒老师 (邮编:116029) 。

国际研讨会组织委员会

联络部电话:0411-84397100 (传真) 88201722

EMAL:zxkc188@sina.com

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培训部

《中学课程资源》编辑部

13.参加汉中高考研讨会总结 篇十三

一、明确了2010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考试范围、试题结构、考核目标与考试要求:

1、命题的指导思想是:

(1).按照“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学生的数学素养.(2).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3).命题注重试题的基础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既要考查考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满足不同考生的选择需求.合理分配必考和选考内容的比例,对选考内容的命题应做到各选考专题的试题分值相等,力求难度均衡.(4).试卷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2、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3、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理科的必考内容如下: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理科的选考内容如下: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文科的必考内容具体如下: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文科的选考内容具体如下: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4、试卷结构:

1).试题类型

全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试卷结构如下:

2).难度控制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的试题是中等难度题,难度在0.4以下的试题为难题.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试卷总体难度适中.考核目标与要求

5、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要求

(二)、能力要求

(三)、个性品质要求

(四)、考查要求

知识要求: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选修课程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推理、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知道(了解、模仿)、理解(独立操作)、掌握(运用、迁移)三个层次,并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了低一级的层次要求

了解(知道、模仿):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能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理解(独立操作):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断、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表示,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判断,初步应用等.掌握(应用、迁移):要求能够对所列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能力要求 :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

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个性品质要求:个性品质是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安排答题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

二、明确了新旧《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增删的相关内容,务求抓纲,把握好方向:

2010年是陕西省实施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因此今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与往年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只有认真研究2010年国家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和陕西省《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其精神,领悟其要求,才能加强复习备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1、解读2010年《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与2009年的《大纲》和《考试说明》,重点有三个方面考查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和同一考点考查的要求的变化:

(1)考查内容的三种变化:

①新、旧高考要求相同的:如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定义域、值域等。②新、旧高考要求有变化的:大部分内容要求降低了,如反函数、三垂线定理、函数的奇偶性、文科的立体几何等内容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但也有些内容要求高了,如三角函数的应用。

③新教材增加的知识点:如幂函数、零点、三视图、程序框图、茎叶图、定积分、几何概型等。新增内容是今年高考的热点和亮点,要高度重视。

(2)同一知识点考查要求的变化要高度重视:如椭圆和双曲线的准线不作任何要求,以曲线及其性质由“掌握”降为“了解”,文科也把抛物线降为“了解”。

(2)《教材》是高考命题之本。“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成功经验,课本习题是高考试题的“生长点”综观历年高考试题,许多题直接源于课本习题,或是对课本习题进行改编、引申、重组,2009年陕西省数学高考试卷中,有7个题源于教材;2010年

是新高考的第一年,新教材可挖掘的空间更大。因此教材是复习的基础,要全面掌握概念、公式、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过程;熟练掌握课本习题并学会引申,理解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历年高考试题是复习的最好素材:

①高考进行了近30多年,尤其是各省自主命题以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但高考试题总免不了在原来的“舞步“上重复。

②高考题最精典、最有针对性,是《大纲》和《说明》的最好诠释;2010年尤其要注意新课程省份的高考题。

2、注重基础,控制难度,是2010年高考的总体趋向:

①我省自主命题已历经四年,命题经验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稳健,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我省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②我省是全国教育相对落后省份,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院校在我省投入指标的多少,因此,提高全省学生总成绩,是命题组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专家预测:2010年我省高考数学平均成绩要达到90分;因此,2010年高考数学难度比以往各年数学试题难度都要小。

3、突出主干、关注热点:

近年来,“重点知识重点考查”,“不单纯追求知识覆盖面”等命题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全面注重基础的同时,一定要突出重点,关注热点。

① 传统内容的函数图象与性质、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平行与垂直关系、圆锥曲线性质、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依然是历年必考内容,且常考常

新。

② 新增内容在各省的各个年份都有较大比例,如零点、三视图、程序框图、茎

叶图;文科的复数和系列4等新增内容几乎各省都考;但题目都比较简单。

建议关注新内容,注意把握适当难度。

③ “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有加强趋势。如函数与数列、不等式的综合;函

数与导数的综合;向量与三角、解析几何的综合;三角和向量作为工具的广

泛渗透等。

总之,本次研讨会虽然时间短,但是效率高,收获大;对于我们高三复习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我们高三全体教师决心认真学习和领会这次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复习备考工作,以纲为纲,努力提高复习效率,为今年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高三数学备课组

14.2013年历史高考复习研讨会 篇十四

2013年4月24日下午,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汇川区高考历史复习研讨会在遵义师范学院图书馆一会议室举行。

此次研讨会由汇川区历史学会、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共同组织举办,参加会议的主要是汇川区各中学高中教师、部分初中教师以及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历史教师。

会议由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闵廷均教授主持,由遵义师范学院副校长岑玲教授致辞。岑玲副校长从四个方面强调加强合作学习的意义:第一、遵义师范学院是遵义700余万人民的学校,它为遵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它所培养的学生遍布于遵义的教育、行政及各种部门,有不少的学生是各单位的领导、骨干。第二、遵义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升本至今已经得到了遵义人民乃至贵州人民的认可,说明我们的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第三、遵义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得到遵义市各级学校的大力支持。我们特别需要各学校的老师、领导到我校来担任我们的客座教授,在学生的试讲指导中给我们的学生从做人做事,如何把握中学教材、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如何做好班主任等方面进行指导。第四、学生进入社会,考各级中学如何做好面试工作,我们的一线教师、领导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借鉴。

汇川区航天高级中学、遵义市第五中学、高坪中学、遵义市第八中学的莫庆富、张威、晏良贵、李育新等6位教师就2013年汇川区中学历史高考备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交流发言。

15.高考语文研讨会 篇十五

《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教研和语文学习的纲领和基础,不但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教研的最高准则,而且也始终都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起着引领和规范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老师来说,理应熟知于心;对于学生,却被有意无意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变得讳莫如深、神秘莫测了。其实,了解、熟知《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不仅仅是每位语文老师的事,也应该是每位学生的事。一般来说,学生并不知道《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和精神。他只是主动或被动地从语文老师那里和课堂上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而语文老师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十分明确具体地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涵告知学生,更不会组织学生去专门学习。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概念和意识。即使他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学习实践中,得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的指引和润泽,不断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但学生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感知和理解,依然是间接地、近似于被动、含含糊糊地从语文老师那里得到的,甚至连他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而得到的这些,也是语文老师自己在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和感悟后,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语文学习要求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这信息,是每个语文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论性、理念性、抽象性东西的理解、感悟和具化,也势必或多或少的有失偏颇,并且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可以说,这些相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和精神,有可能只是管中窥豹,甚至是凤毛麟角。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和主体,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学习的学科,一辈子都要掌握运用的工具,学生应该知道语文学科学习的“最高指示”和标准,也必须知道、认识语文学习的“宪法”和“权威”的真实、全部的面目。这不仅是语文教研员和语文教师的权力和义务,这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权力和义务。同时,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本意所在和体现。

学生了解了、熟知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要求,将对语文老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明晰了要求和标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责任感将会更强更大,同时也减少了语文学习在歧路上、在迷惘中徘徊、摸索、爬行的可能,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更有信心,也更利于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实现和教学任务完成。

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走进“语文课程标准”,熟知“语文课程标准”?较为合适的方式应该是在语文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呈现。语文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作为语文教材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师的日常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编写课文的意图和目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自学课文和教师教学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因此课后“研讨与练习”往往成为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指引和入口,也是探究文本的关键抓手和通道。作为课堂教学和学习成果检测的直接途径和语文考试命题的参照,在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呈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精神和理念,这更利于学生理解、接受,也更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丰厚。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哪些内容适合呈现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让学生感知、理解呢?又如何将这些内容表述出来呢?可以进行以下的尝试和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总体目标与内容、评价建议,特别是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和解读,在极具权威的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出现,更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语文学科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知道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高度重视,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试想,读这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题目“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回答下面问题”(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这种在语文“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很常见的带有强制性、命令性的不平等的语气,而且冷冰冰毫无感情的公务式的祈使句式,除了立即让学生读诗诵诗、品诗悟诗这些很美丽温馨、诗意浪漫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索然无味、兴致全无外,还极易让十二三岁的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由主动学习变为被动、无奈的强迫学习,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远离教材,难以沟通。同时,这种不平等、居高临下的交流,显然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违背的。如果在提出具体的问题和要求前,用一两句亲切温暖话语,将“课程标准”中关于古诗文背诵或学习的要求作为导入语,再提出具体的问题和要求,感觉和效果将会大不一样。那么,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我们可以换成这样来表述: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希冀,背诵积累一些优秀的古代诗歌,不但能让你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你的和谐发展,还能提高你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请用心朗读这四首诗歌,在回答下面问题后,再背诵下来这几首诗歌吧!”

充满人文与人情味的表述,不但让学生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背诵古代诗歌的要求,更明白了背诵这些诗歌对自己的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使用商讨和劝告的语气,也体现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教材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的主人和主体地位得以体现。用这样的表述来呈现课后“研讨与练习”,学生一定更乐于、更易于接受,并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完成,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再如“阅读”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四学段(7-9年级)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七年级上册第1课《散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1题为例:“朗读全文。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时间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我们可以试着这样把《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的要求融入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与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朗读全文后,你会发现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再拟一个标题。试试吧,并把你的理由和大家分享。

在七年级语文第一课,就明确提出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目标和要求,对于刚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语文学习有一个鲜明准确的引领作用,也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确立了方向和目标。同时用“你”也突显了教材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的赏识、激励,给人以亲切感。当然,初中六册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共有180课,也不需每课都如此。只需要每册书中变换着表达方式和内容,提及三到五次即可达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试着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巧妙融入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的题目中,撩起“课程标准”神秘的面纱,让学生直接地走进课程标准、熟知课程标准,必将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更加高效。

上一篇:郧阳区干部任职公示下一篇:乡镇高中生物实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