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2024-09-06

枣核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枣核教学设计 篇一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教学步骤

一、《我的中国心》导入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板书)

三、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四、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深深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六、质疑:

1、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会用重大事件去表现。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枣核去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了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依依的杨柳,清香的睡莲,玲珑的“北海”,这些具有中华风味的花木和景致,也寄托者花园主人的浓郁乡思;一系列心理活动更是表现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深切依恋;而生活环境的舒适如意,不但没有使朋友乐不思蜀,反而“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就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七、拓展创新: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出来。欣赏《月之故乡》,结束课文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八、巩固测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蹊跷()

嫣红()

倘若()

山坳()

掀启()

镶嵌()

2、、判断词语的意思,将正确解释填写在括号里:

①蹊跷 A.奇怪

B.不明白

C.高高在上

②玄虚 A.假的 B.虚假的 C.让人害怕

③嫣红 A.红色

B.色彩鲜艳

C.鲜艳的红色

④殷切 A.深厚

B.希望盼望

C.深厚而急切

3、、本文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D.糊里糊涂

()

D.迷惑人的花招()

D.各种颜色

()

D.迫切

()

2.含枣核缓便秘 篇二

但自去年春天以来,不知什么原因,即便是天天吃白萝卜,偶尔总会有一两次排便较为困难的情况。恰在此时,我看到一则信息介绍说,吃罢红枣之后,将枣核含在嘴里,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待唾液生出后吞咽下去,可以缓解唇干口渴、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于是我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每次吃红枣后都将枣核留下,以备口含之用。

一年来,我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临睡前坚持各含枣核(2~3个)1小时左右,并用舌尖不断搅动,随着口液的增多、充沛,及时咽下去。其间并没有常吃萝卜、天天喝蜂蜜,但照样可以规律(每天1次)、顺畅(从无干燥)、快捷(1~2分钟)地排便。

专家点评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已成为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病症。其病因不清,症状顽固,治疗困难。主要特征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大便排出困难,患者多有长期服用泻剂史。

便秘大致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而两者同时发生的混合型便秘又占多数。结肠慢传输是由于结肠蠕动减弱,肠内容物通过缓慢,是引发便秘的重要原因。多用药物对症治疗,易产生依赖性。

含枣核通便的方法目前尚不能找到临床依据。当然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不知道不等于不存在。而且从养生角度来讲,“枣核生津”的介绍见诸于报刊资料;道家所推崇的“平明咽津术”,也认为经常吞咽唾液,有利于润泽肠胃、促进消化。

问题的关键在于含枣核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枣核个小,很容易被误吞或者误吸;为两头尖的椭球形,若卡在气道或食道里,极其危险。国外曾有过类似报道,直接导致了病人的死亡;国内也不乏小孩在玩耍中误吞枣核而导致的事故。因此,儿童及有吞咽功能障碍者不宜采用此法。

对于有意一试的患者朋友,笔者建议不妨将枣核两端磨平,同时放人3~5个,并用一层纱布包裹后再口含。如果是枣核本身的作用,应该同样具有缓解便秘症状的效果。如果效果不好,则证明可能是机械刺激或者心理安慰的作用。

3.《枣核》教学设计 篇三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八、相关资料:

一、《那就是我》歌词

我思恋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

噢――妈妈如果有一朵浪花向你微笑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炊烟

还有小路上赶集的牛车

噢――妈妈如果有一只竹笛向你吹响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渔火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噢―妈妈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就是我

我思恋故乡的明月还有青山映在水中的倒影

噢―妈妈如果你听到远方飘来的山歌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二、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九、板书设计

4.《枣核》教学反思 篇四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爱国。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

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三、品味枣核。抓住主旨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回忆积累关于思乡爱国的诗篇,以及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如何学生自主意识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是我今后要注意的问题。我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虽然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惊人的表达。但是这种情景只集中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上,而我所期待的,是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孩子都过每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

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比如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色于辞藻华丽的文章。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教学本课的另一个亮点是由《我的中国心》导入,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

5.《枣核》教学反思 篇五

完成情况:

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6.三年级下册《枣核》教学反思 篇六

通过找寻围绕枣核所写事情“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很容易发现“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7.枣核教学设计 篇七

《枣核》教案

萧乾

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目标:

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五、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

1、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什么?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八、、自主总结

九、拓展延伸

结束语:

8.《枣核》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1980年初,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后,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的事。全文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故土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有了敬爱自豪之感,然而由于八年

级学生阅历尚浅又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可能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还缺少一定的感知和体会,尤其是对文中那位漂泊在外许久的老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未必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如诗歌孟郊的《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等等,来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并更深一层地明白: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而这种思念和热爱又牵连着故乡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4、教学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体验法、线索引导法、点评引导法

2、学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阅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把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并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并形成书面作业。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诗歌《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片段。

(二)扣住标题、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与标题“枣核”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后试着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4、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那么“枣核”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线索 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示悬念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1、这篇文章体现了同窗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并且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请跳读课文,看看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3、课堂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重点引导理解:“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四)由点及面、归纳写法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设计意图:由点及面,总结写作手法,强化学生体会。)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心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人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六)结语:

悠悠老人心,浓浓枣核情。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每一位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心中惦记的永远是自己的祖国。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七)布置作业

9.枣核教案 篇九

泰兴市南新初中

戴积慧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2、学生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4、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围绕“枣核”将课文分成四部分,并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思考“枣核”在文中的作用。

(2)在文中画出能表现同窗依恋故乡的语句,选择其中的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前者是为分析课文结构服务的;后者是为理解人物情感服务的)(3)准备《我的中国心》音乐

5、教学思路:

我想语文课必须在充分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境和独特的语言,形成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评价,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设计了放声朗读、定向感知、思考解读、创意表达四个学习环节。

6、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同窗的语言,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7、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枣核》

8、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渲染气氛。这首歌学生初一就已学过,伴着这熟悉的旋律,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个关于“枣核”的故事(投影课题、作者)。想想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读一读,你一定会明白凝聚在枣核上的深情。

(设计意图:用音乐勾起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导入三言两语,留下悬念,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

(二)放声朗读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建议大家用“圈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声地练习读音。

落实如下词语:

蹊跷

风烛残年

殷切

玛瑙

故弄玄虚

嫣红

匀称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追忆

泛舟

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建议大家用“选读”精彩句段的方式练习体会。投影下列语句,学生表情朗读:

第1、3段,第7段最后4句

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速与重音,体味作者在最后一段里抒发的深层感悟,体会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之妙。

(三)定向感知

1、我们学习课文,首先要认识它。要从整体上把握它,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它。这叫做认识课文,感知课文。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每位同学都要力争与别人的说法不一样。你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来表达你的见解。

2、同学们默读课文,写理解课文的概括性文字,然后教师组织课堂交流。(设计理念:教师的引言给学生明确的学法指导,把同学们引向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把握课文,达到“授人以鱼且授人以渔”的双重目的。)

3、教师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重点突出课文精巧的结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和刚才选读的精彩句段,思考“枣核”在本文中有何作用?可先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再作答。

(设计目的:由面到点,由整体到局部,由感知到探究,循序渐进,理解课文,凸现课文的亮点,从而达成课标中所说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阅读要求。)

(四)思考解读

1、这是一篇具体叙述同窗言行的叙事文章,文章内容鲜活实在,读后情景历历在目,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投影出“课中话题”:根据文章的叙述,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3、课堂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切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人物的行动,诸如栽垂柳、植睡莲、垒假山、建北海,学生易找易解读,但人物语言中饱含的感人至深的力量,学生存在理解性障碍:“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理解游子的心境了。”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例如刚开始住校想家的感受,或突然离家的感觉,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再进行情感迁移,分析“游子的心境”,推敲游子“心上总缺点什么”。

(设计理念: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体验,才能真正感悟文中词句的意义和情味,提高学生对形象、语言、情感的领悟程度,与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让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样解读人物,复活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超越时空,做一次精神的远行,与游子同行,与游子对话。这样的解读才符合现代中学生心理,才符合接受美学的原理。)

4、人物的言行真实、生动、细腻,它们起伏于文中,生动地表现了同窗思乡爱国之情的真切。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同窗京腔京味的倾诉,注重段末的四个“想”,要读出痴情,读出情味。

(五)创意表达

1、教师创设情境:读完这篇课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让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利用电子贺卡捎去我们的祝福。电子贺卡的封面我已经绘制好了——一株枝繁叶茂的枣树。现在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2、教师示例: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3、同学活动,教师评说,全课收束

(设计理念: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必将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觉,最独特的体验,伴随其中的是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附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

----> 见枣核---->种枣核

设置悬念

慰藉乡思

线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播放《我的中国心》来引起学生们的爱国之情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寄电子贺卡给远在他乡的海外华人送上来自祖国的祝福,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10.语文课文《枣核》教案 篇十

1、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活动内容及过程

自学指南:采用三步读书法:

一读课文,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二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层次。

三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一)检查预习

1、请你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2、给下列文字注音。

枣核()蹊跷()掐()指一算

嫣红()倘()山坳()

掀()嵌()乾()喏()

故弄玄虚()草坪()卵()石

3、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用途却很蹊跷。

(2)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3)她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4)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②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枣核

第二部分:(2-4)枣核

第三部分:(6-10)枣核

第四部分:(11)主题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④请找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跳读课文,找出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句子?(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细节,选读某些章节、语句就可以了。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四)师生合作,讨论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五)作业: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课后请同学们摘抄品味三篇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三、课外阅读

(一)思乡的诗歌

月之故乡 乡愁

台湾:彭邦桢 台湾: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 小时侯

水里一个月亮 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我在这头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母亲在那头

低头看水里 长大后

抬头看天上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看月亮,思故乡 我在这头

一个在水里 新娘在那头

一个在天上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教案答案

(一)检查预习略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索、见、话、点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④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三)研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

1、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跳读寻找。思乡的心理活动:

①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②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③想厂甸,想隆福寺

④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⑤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思乡的行动:

①栽杨柳树,种睡莲。

②亲手建造“北海”。

③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④试种家乡的枣树。(暂未做)

3、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四)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11.网络环境下的《枣核》教学设计 篇十一

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情境铺垫:(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 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 交流,打字慢的可口头交流

反思 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发布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教师可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如果问题探究完成还有多余时间也可向老师申请增加探究内容,教师针对情况作具体补充 学生可在浏览相关的补充资料后自由选择进入聊天室参与讨论探究 教师可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就问题的探究发言 二.合作学习——专题合作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过渡: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 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讨论结束后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来不及在讨论区发表观点的同学可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反思

三.自主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上一篇:常见品牌的英语含义下一篇:风景属于看风景的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