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精选12篇)
1.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一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提
2、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3、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班级:A1045姓名:焦子鹤学号:11007020513 摘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关键词:科学、发展、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根据党的十七大部署,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是我们党五十多年来执政的最基本的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根据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其中尤其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最为突出。确立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现实根据,也是符合我国长期发展需要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了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极大丰富和推进了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就是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摆脱贫困,发展就要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相互促进、良性运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惟其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落在实处,才能真正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邓小平文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二
一、深刻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民,就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务实,就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清廉,就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站位高、立意深、落点实。从思想层面上看,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内涵属性和要求:一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性。“为民”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宗旨和目标;“务实”是为民的方法和态度;“清廉”是为民的前提和基础。“为民务实清廉”共同构成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树立“人民主体”的价值观、“服务为民”的执政观、“实干富民”的政绩观和“清正廉洁”的修养观。为民务实清廉,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性,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根本要求。二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性。从战略层面上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性教育的新探索、实现中国梦的动员令,是改进党风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是严肃党纪的新要求、实现中国梦的誓师词,是凝聚党心民心的新工程、实现中国梦的擂台赛,是锤炼党员干部的新检验、实现中国梦的集结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科学理念武装头脑,常照理想信念、党纪党规、群众意愿这“三面镜子”,真正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化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三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恰逢其时,对症下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党员干部端正思想、增强党性、改进作风,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民生与民主相结合,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总要求,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新需求,促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实前进。四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深刻理解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才能切实增强开展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突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对照理想信念、党纪党规和群众意愿,查找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围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抓紧整改,让群众尽快看到变化,确保工作能够扎实、深入、健康开展。
二、准确把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
3.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三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探索。1957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卫和发展生产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确定了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继续推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方位的重要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劳动者解放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回答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发展;第二,发展什么;第三,怎样发展;第四,依靠谁来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这四个问题都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初步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有成果的关系,既有一脉相承的方面,也有与时俱进的方面。同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这适应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与时俱进的突出体现。
四、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同样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4.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四
新民主义社会:新民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偿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纲领包括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根本任务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生产的物质变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其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2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旗帜
2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先导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特点和意义?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
二科学内涵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是社会的根本方向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三特点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意义
(一)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三)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澄清了长期以来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错误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三)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原因
(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奠定必须的物质基础
5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992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来,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对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历史和实际谈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是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和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意义1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障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4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立根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立根生作为立足点。
8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形式和实质?
台湾问题的由来: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2)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香港,澳门问题的形成:历史上殖主义侵略留下的问题
5.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五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具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大要求”?
6.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篇六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是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相统一、是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的相统筹、是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的相协调、是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凸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现实坐标上,正经历新旧动能转化。我们坚持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就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发展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历经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并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一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二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三要坚持深度融合、相互协调、良性互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五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十八届五中全会从“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出发,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对纠正粗放型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列车,相伴而来的还有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这些危机将越来越成为制约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一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城市化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二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工业污染源必须全面达标排放,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千方百计确保食品安全,加快解决环境问题。四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对重要生态区、脆弱区,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系统整治江河流域,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五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法律法规,严格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建立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体系。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坚持进出口平衡,发展服务贸易,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二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三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秉持亲诚惠容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四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深化两岸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五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改革发展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群众是不是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当前,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比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要集中力量补齐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等短板,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二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提高扶贫实效,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三要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总之,五大发展理念从内容看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逻辑看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具有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它们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科学理论。
7.简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篇七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卓越12—2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刘稳 学号:120141000505 成 绩:
简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一,引语与概述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我国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决策。它的提出,是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应该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及意义有深刻的了解,来学习和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倾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综述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是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它的内涵。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了这样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通过初步学习,我对这四个方面试作如下解读。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关于“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其第一要义或者说是首要含义就是发展。这开宗明义地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对这个“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
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在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而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其二,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有密切关系。对发展这个“硬道理”、“第一要务”和“第一要义”到什么时候都要坚持,都不能含糊。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关于“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同志曾经对“以人为本”的内涵作过精辟的阐释。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依据这个阐释来理解“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以为至少可包括三层含义:
一、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个核心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
三、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党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离开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关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作如下解释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
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以上就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从中我们不难知道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众多发展理论精华、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
2.实践意义。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建立在深入分析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国情、全面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源的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3.政治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定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方针,这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在工作方针上形成了一致,从而有利于我们在政治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4.经济意义。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5.社会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去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有利于形成自然、人和社会的良性、协调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6.人文意义。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动人的最终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坚持发展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精神。7.国际意义。
发展问题是全球问题,中国的发展既是中国内部的事,也是全球的事。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问题,构成了全球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保障。8.创新意义。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所实践的不同于先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道路的创新,这一创新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有众多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一创新也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全球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做的简要分析,对于这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以至于我们每个大学生都能把握国家命脉,成为祖国栋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8.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八
期末论文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时代意义
班级:XXX
姓
名:XXX
学
号:XXX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和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就目前学术界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成果而看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欲从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内涵和及其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对此问题形成较为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内涵、时代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1.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由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我国已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完善阶段实际上是攻坚阶段、决战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若不能全面、协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就很难推行。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加入WTO标志着参与经济全球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既扩大了我国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市场空间,也引起了贸易摩擦增加和资源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增大。
1.2、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基本国情对发展的制约。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人均资源少,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封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03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4%,而美国高达32.6%、日本占15.2%、欧盟占26.8%。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1.2.1、劳动力众多与就业压力增大的矛盾。人口总量、就业人口、老龄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四大高峰”接踵而来,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是今后一个长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1.3科学发展观是顺应世界潮流、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一方面,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的带动和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使国际社会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国际上各种战略资源、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早已成为各国争夺和急于控制的重点。我国必须科学地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更好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1)人本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包括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民群众谋发展。这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依靠力量,也部分回答了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基本经济规律。
2)全面发展。就是要形成并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拓展了发展的内涵,即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协调发展。就是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保持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的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这就要坚持“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册建筑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特别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持续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主要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目的是实现人类福利连续不断地增加或保持。这体现了发展的代际关系原则(即每一代人的发展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和谐发展。就是要注重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问题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形成一个和谐的创业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6)和平发展。就是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创造和平发展环境。要坚持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建设性,实现互利共赢,并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还包括文明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等。它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用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的认识。
3、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三个规律认识的深化,把握时代特点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认识程度和驾驭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种认识与改造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一个政党只有根据历史的变化与时代的特点,制定与确立自身的发展观,才能推动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就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时期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现实结论与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今后一个时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情况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转移加快,我们有的时机和条件加快发展。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很多。这里的关键在于,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因此,我们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3)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标准 新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高执政能力,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来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用人观和政策观的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又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以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广大干部谋发展、干发展。考核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决破除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与行为标准。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善于把这一优势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明确对党员提出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党性修养与实践能力的原则与要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2日
【3】赵继伦:《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语境与理论诉求》,《理论前沿》,2008年第2期。
【4】王丽薇:《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及时代价值》,《管理科学》2008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期末论文
9.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九
思想的科学发展观
尊敬的党组织:
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全党全社会广泛认同,日益显示出巨大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来自于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挖掘的深刻内涵与重大意义远远没有穷尽。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如此“神奇”,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顺应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正是为了解决新问题提出来的,它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思路,深刻
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逐步形成和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深化了对总体布局的认识。3come文档频道
党的十六大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因此,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预备党员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在党的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前进。
汇报人:文章
10.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十
重大·发展·浅思
我们坐在安静的民主湖畔,听校友讲那过去的事情。从这些没有诉诸正式文字的语言中,我们试图掀开历史的一角,触摸另类的母校。
——聂华苓《三生三世》
一九二九年,她从新文化的氤氲中走出,历时八十载,穿越了战争的烽烟,承受了时光的磨练,走到了,二零零九,这个注定要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年头。民主湖、逸夫楼、风雨操场……她的每一个专属都载有我们的记忆与憧憬,她的每一寸土地都烙印在了我们最璀璨的年华中。深爱,我的大学。于是,以一个学子的身份,迫不及待地,我试图去了解重大,臆想她的蓝图。
学科篇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建筑学
提起重大,就不能忽略建筑。重大是著名的建筑八校之一。而她的建筑学,更是西南地区当之无愧的翘楚。
漫步于重大校园,徜徉于这一蜿蜒的小径,古朴的大树,葳蕤的草木,掩映下的是重大凝重中蕴含典雅的建筑,既有现代感十足的主教,又有朴实与华丽交错中尽显历史韵味的五教。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重大的建筑,就是在细节之处透出艺术的美感。
建筑,于重大,就如同瑰丽画布上那最传神的一笔。重大,将建筑的艺术传承;重大走出的前辈们,也将重大建筑的美感带给了世人。
重大要科学发展,要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以建筑为主的工科也要越来越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软件工程
作为软件学院的一名学生,且来浅谈一下我所学习的学科。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伴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代表着科学技术发展主导方向的学科,必将成为焦点。IT,就已成为现今社会的主导之一。而今天,重庆,也正在为打造中国西部IT高地而努力。在这个发展的浪潮中,软件工程,这个新兴的学科,一定会为重大的发展,带来一抹全新的亮色。
重大的科学发展,需要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以科技带动发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重大文科 漫卷一本泛黄的书册,于民主湖的江风竹语中,静静聆听,听书中思想在抽丝剥节,悄悄生长的声音,听湖面飘散的那沉淀着重大人文的飘香翰墨在风中丝丝洇开的声音。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大学体内流淌着的是文化的血液,文化属性是大学永恒的特征。虽然,重大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但八十载的积淀,重大的文明却在一直传承。或许,民主湖,就是这样一个折射着重大人文底蕴的所在吧。大学要科学发展,树立和谐的现代文化观,加强文化创新,就需要增加学科之间的合作、交叉及相互渗透。因此,重大还需发展人文类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增强综合实力,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理论和方法的交流碰撞,给彼此带来灵感和启发。
学风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好学之气,蔚然成风。在重大,若是清晨,沐着第一缕和煦的阳光,将脚步踏在阳光打在地上漫开的淡黄光晕中,会在回首间看到那小广场边的长凳上、那株葱茏的树下,有一两个纤细的身影,捧着一本四级词汇或者高数解析,年轻的脸庞上写满认真与虔诚。若是夜晚,星星在墨色的苍穹中露出顽皮的笑容,教学楼那一排排自习室的窗口中,溢出的灯光与星光相映成趣。偌大的自习室,安静中流淌着一种平稳,如同俯在桌面上的少年,平淡的面容下是潜伏在内心的力量。
闲时,可到图书馆去涉猎。徜徉在书架中,用指尖去轻轻摩挲那质感的书脊,感受书籍之中自有的那份厚重。偶尔,视线被一本厚厚的书册所吸引,待要伸手够下时,却与身旁的人伸向了同一处。于是,相视而笑,为这偶得的默契。而更多的,则是抱着三四本书,满载而归,沉甸甸的臂弯中却是充实。
“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好的学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声不响地吸引学子奋勇前行。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重大的发展,需要将学风进一步完善发扬。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充分利用大学期间的宝贵时间,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人才篇
“以人为本”,同样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才”,自古以来,人才在发展中的地位就不容忽视。
名师出高徒。首先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老师,能够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术氛围。重大的发展,需要吸引更多的名师。
而后是学生的培养。大学人才培养,需要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并重。知识学习重在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而人格培育重在确立学生的社会责任心,舒展个性,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两者各有侧重,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应为一体。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终极追求,而我们大学的今天应该代表着社会的明天和未来,是国家和民族希望之所在,是人类理想之所在。因此,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大学发展的必经之途。
虎溪篇
最后,提起的是我最熟悉的虎溪。
虎溪给我的感觉,是有些偏远,但清新。山,是清澈的绿;水,是洁净的清;就连空气中,也是弥漫着一种清新的朝气。踏入重大,只不过半载有余,重大的山山水水,还并不熟悉,就如上文,只能去臆想,去揣测。而虎溪,这个呆了半年的地方,虽不能说是熟悉它的一草一木,但至少,它的胸怀中也有了我的足迹。
虎溪,是我们大一大二所在的校区。或许,没有前辈们所在的老校区那么浓厚的学习氛围,那么深刻的人生哲思。但,因了我们的年轻,因了我们的朝气,虎溪,还是自有它最独特的风韵,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我们将从这里启程,奔向远方。
重大的发展,也与新校区紧紧相系。虎溪,代表的是重大的新生力量,发展了虎溪,重大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1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篇十一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定能担当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 内涵 精神实质
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人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
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正如习主席所言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含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20世纪以来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2
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八大提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科学发展观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经济发展从“黑猫白猫型”到“质量效益型”,再到“环保质量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进一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要义。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另外,过去只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目标,是要强调,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我们既倍加自豪,又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当然这些发展不是盲目的、无科学根据的。可以说,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4
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全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
三、认真把握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符合时代的科学发展,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丰富
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全面把握理解科学发展观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通过科学发展,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6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农业,做强工业。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 ,缩小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加快体制创新,引导好的发展行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四、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反复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创立了科学发展观。使党的理论和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我们要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贯穿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每个重要观点,都贯穿和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颇有深意的是,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8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具有历史视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科学发展理论。每位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用科学指导发展,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国家长治久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读本》
2、《党的十八大报告》
12.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篇十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既有立论基础、根本目标,又有思想主线、重要遵循以及精神动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针。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新认识为立论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国情?当代中国的国情表现为‚三个三‛:首先是‚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中最根本的就是基本国情没有变。正如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其次是‚三个前所未有‛,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再次是‚三期叠加‛,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三个三‛的新国情带来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条件下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品种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引导性;为了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会被中断,提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了使中国发展有一个好的国际环境,提出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思想,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根本目标。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曾经是世界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残酷掠夺和战争阻挠,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陷入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境地。经过几代人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把国家的愿景、民族的理想以及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不仅能够产生磅礴的发展动力,而且能够带来无限的创造力。
如何实现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新期盼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能够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还要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民族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凝聚起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主线。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精彩地续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巨著: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建设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全体人民真正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够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够制度化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大力发展引领时代进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高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切实创造各民族、不同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气洁的美好家园;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战略支持和理念指引。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的问题导向明确、问题意识鲜明,不仅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塔西佗陷阱‛等陷阱问题,还要解决诸如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减弱、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短板问题,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强调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立场、科学的手段推进发展,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自然规律、科学发展背后的经济规律、包容性发展背后的社会规律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归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半段,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后半程,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我们党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如何把握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推荐阅读:
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09-23
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中的十个关系07-09
如何把握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思想06-21
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08-28
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07-25
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07-28
如何把握孩子思维特点的关键期09-02
把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10-09
如何正确的引导舆论07-31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