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2024-09-20

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共14篇)

1.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一

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 课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3.2 实训教育体系化

2.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二

项目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种全新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 它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而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完成后的评价, 都由学生具体负责, 教师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每个项目的现场实践, 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是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实际上是将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有机结合。本人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教学时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 把一个具体的任务作为教学的线索, 把教学的内容能够很好融合进去, 随后让学生去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将问题解决。这里的任务可以分为几个小的任务, 这些任务不仅包括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技能, 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必须拥有的能力的训练。它打破了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为主的老的教学方法, 它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 而是将任务的完成作为驱动, 将每个项目作为教学的目标, 根据实际项目的顺序去完成教学的任务。

1.1 设立学习项目

在对物流成本管理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按照模块的形式分为不同的项目来进行教学设计。可设立以下两种项目学习方式:跟学项目和独立完成项目。1.1.1跟学的项目。跟学的项目是将教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以及讲授人。在跟学的项目中教师应该提供项目的全部内容, 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任务的目标以及介绍在项目中要用到的知识, 最后由师生一起去完成该项目。例如:在进行物流成本流程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把整个的物流成本控制流程介绍一下, 然后让学生分组演示。

1.1.2 独立完成的项目。

独立完成的项目是由学生作为项目的主持人进行独立实施的项目。独立完成的项目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来完成: (1) 学生自主研读、分析项目。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物流成本管理相关的材料, 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各种条款等内容。 (2) 确定项目目标任务。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教学时, 本人设计了不同模块下的课程教学任务, 遵循从认知→实践→应用的认识事物的程序, 在每个模块下进行“任务”设计时, 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 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 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并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的总目标是根据项目的有关知识, 根据实际的操作流程, 设计出项目的模型, 用于实施。学生应明确自己在该项目中的角色, 大概的确定能够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工作时间, 利用学过的知识、技能以及完成该项目所要的新的知识和技能, 以此来确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最后来完成项目。 (4) 学生独立学习。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运用“学做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实验室、学校图书馆、利用专业软件和仿真设备、课程教学网站、主辅教材、其他资料等, 根据工作的程序,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学习和探索, 让学生独立的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知识产生理性的认识。 (5) 任务完成。在学生对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之后, 学生要按照要求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充分的运用起来, 然后形成预期想要的结果。 (6) 教师检查、讲评, 给出成绩。为了检验学生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讲评。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对已有知识技能的使用的情况;能否完全的理解以及掌握新的知识;对新知识以及新技能的运用情况;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讲评。最后, 教师按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

1.2 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创新

结合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特点以及课程所教授的内容, 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与其相结合。物流成本管理应该是对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的物流过程中的各项消费采取的全方位以及全程的管理, 必须建立起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决策、成本考核、成本计划以及分析等内容。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方法创新。1.2.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 学生是完成项目的主体, 其目的是发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任务学习时, 教师首先布置任务, 然后给学生介绍整个物流成本分析的流程, 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等方式展示一下整个流程, 以及进行分析所需要的票据等。学生在听完老师的介绍之后, 制定计划、分组讨论、对相关问题进行透彻分析, 写出了调研与分析报告, 最后以PPT形式展示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

1.2.2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包括在校内实训中心现场和校外实训基地现场进行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物流成本计算”任务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教室做为教学现场, 首先教师将介绍几种在物流成本计算中将用到的几种票据, 然后给学生演示成本计算的详细的流程。当然, 在此之前, 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会计能力。接着, 教师给学生分组, 给每个组分配不同的计算任务, 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准确的完成计算, 最后教师根据每个组的完成情况来给予评价和打分。

1.2.3 角色扮演法。

在对整个物流成本管理流程的学习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业务程序, 要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 使他们在模拟的、逼真的环境中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关键点。在“物流成本管理流程”任务教学时, 将班级每8人分为一组, 其中两人扮演成本计算会计员;两人扮演物流成本分析员;两人扮演物流成本决策者;两人扮演物流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人员。在业务流程完成后, 其他组成员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教师做最后的总结。通过这样的形式, 使每位同学对入库流程中的每个环节, 以及流程中涉及到的岗位设置和使用的相关单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

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2.1“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目标任务和项目标准的设定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学生要学习物流活动的十个项目在五个物流活动范围里, 以六种支付形态所呈现的物流成本, 学习如何在会计成本中剥离物流成本, 学习计算物流成本的方法, 要学习在企业或部门中找到物流成本的优化途径, 学习物流成本的预测、决策分析, 物流成本的控制等内容。有繁杂的公式和模型推导, 也有各种计算方法的运用以及物流成本的会计分录、账务处理、物流成本主表和附表的制作和填写。通过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来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把对象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当成一项工作任务, 把降低对象企业10%的物流成本作为项目标准。以小组研究报告的形式, 运用所学到的物流成本管理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市场营销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来完成一个完整而明确的项目方案。

2.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在学期初, 本人给每个班分成5~6个项目小组, 小组是学生按兴趣自愿加入的, 如果某一组多于10人, 就分成2个组, 小组长也是由本小组成员自己选出的。

按照湖北省物流业发展的行业特征, 本人选择了汽车、粮食、医药、第三方物流、零售、外贸等典型企业, 制订了每个项目小组的项目标准, 即学生在所选定的对象企业, 如何实现降低其10%的物流成本的任务。

要完成项目标准, 学生要动用在课堂上、书本上、其他专业课程中学到知识, 包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涉猎到的其他常识、知识、经验积累, 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自学, 用来发现、分析和解决对象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帮助企业在现有的物流成本管理的基础上, 提升业绩, 优化物流成本管理。最后形成完整的项目报告。

学生从制定计划起, 就开始了自学, 他们要先预习书本中的重点知识, 了解自己要做什么, 怎么做, 用什么方法做, 完成的程度, 结果怎样。每一步都要进行小组讨论, 查阅资料, 找方法。要把白纸变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就要了解企业, 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去发现、分析问题, 并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企业的第一手资料, 项目小组长带领学生走进企业, 项目组要经常接受抽查, 给全班同学做汇报。每个同学都要完成相应的工作, 形成文字材料。每个学生的项目压力都比较大。采用项目教学后, 教师可以把很多的零星作业省略, 合并到项目中去, 每次讲解新的计算方法, 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想该怎样将其应用到对象企业中, 或者让学生分析对象企业是否具备了使用这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条件。

摘要:《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结合物流业务经验和教学经验, 探讨如何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将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生产和服务实际进行对接, 从而实现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张良, 物流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体系亟待完善[N].现代物流报, 2006-08-03.

[2]李欣, 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对比与解决方案[J].物流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7, (1) .

[3]杨明, 我国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刻不容缓[J].物流管理, 2006, (9) .

[4]张世军, 物流成本管理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8) .

3.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职教育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养成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在注重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强调其职业性和适应性。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心态不稳定、频繁跳槽、动手能力差、服务意识不强等现象,这与高。职教育忽视专业课程的职业养成教育密切相关。通过对酒店企业用人要求的调查发现,酒店管理人员将服务意识、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工作与领导能力、适应与学习能力等列为最重要的能力。而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无缝接轨,就必须重视职业养成教育,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职业养成训练。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时,常常会对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如果你是服务员,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学生的处理方式往往因缺乏服务意识而不够细致、周到。甚至有教师在一次教学中,听到如下答复:“老师,首先,我不会去做服务员??”对于一个欲从事酒店业工作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竟做出如是回答,的确叫人大跌眼镜。再通过与多数学生的沟通,特别是对在酒店有过短暂实习经历的学生的了解,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认识。

任何现象的发生,都有着形成的原因。针对以上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两重性既有突出的积极作用,又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市场行为盲目性与自发性,部分市场主体的本位性与唯利性等。这些功能缺陷影响到思想领域则容易滋生本位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于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从而削弱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道德监督、调控失灵,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滑坡”的现象。

(二)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对养成教育造成冲击。重智育轻德育,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考入大学,家庭、学校为他们建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理想条件,一切与社会相接触的矛盾冲突都由父母、老师替他们解决了,他们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校“尖子”,在这种全方位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忍耐力、适应性差,缺乏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不具有新时代对大学生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仍然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判断是非真伪的能力还不够强,自我控制能力弱,言行常常出现反复,一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以及缺乏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养成教育的效果往往不明显。

有鉴于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作为酒店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酒店职业意识的培养,加强职业养成训练显得至关重要,并且迫在眉睫。

二、职业养成教育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一)职业养成教育的认识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要在高职教育中发挥标杆作用,那么养成教育实施就是实现这一作用的有效途径。养成教育是一种渐渗入微的教育方式,核心是价值观的教育,它倡导通过“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职业养成教育是在他人教育指导下的自我职业教育,它具有周期较长、外在规范性、自律性的特征。

(二)职业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更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与企业及时无缝接轨的有力保障。

1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

近年来,我国酒店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酒店进入白热化竞争状态,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日前,业内有统计数据显示,伴随酒店行业的蓬勃发展,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数字增长明显。以北京、上海为例,近两年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世界级重要活动,促使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酒店业人才缺口约50万。而要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弥补酒店业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一切就要求学生具备政治家的眼光、企业家的胆识和素养、运动员的体魄、明星的仪表和气质、演说家的口才和风度、从零做起的心态、先进的服务意识、熟练的服务技能,即完成系统的职业养成教育。

2新时期学生特点的要求

当今学生多为80后、90后,现在校的部分学生中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网难的毅力,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尤其随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增加,有的怕吃苦,表现懒散,缺乏劳动观念,追求享樂日益明显,相反,知识观念、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随之淡化,实习劳动借故请假或出工不出力,甚至连自己宿舍的小天地也懒得整理。这些学生的特点与以往大不相同:在家备受宠爱,自我意识较强,工作、学习比较娇气。如果在校期间不接受系统的职业养成教育,很难适应酒店高强度的工作氛围。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职业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建设仿真实训场所,塑造职业氛围。

1建设仿真的校内实训场所

通过紧密型合作基地的参与将专业实训室建设成仿真的实训基地,按照高星级酒店的要求建设标准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前厅,使学生身临“职业环境”,举手投足会因环境的职业化而深受感染,教师对学生开展长期的职业规范、职业习惯训练,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2师生统一着职业装,创设职业氛围。

酒店业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容仪表的行业,师生统一穿着职业装也是创设职业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校后在上课时必须着酒店行业制服,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时也要按照酒店行业的要求着制服,通过塑造职业形象感受职业

氛圍。

(二)开设职业规划及职业礼仪训练课程,塑造学生职业形象。

1指导学生设计人生目标,努力实现“专业成才”。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及事业成功的强大动力。学校要针对学生”专业成才”模糊及职业规划迷茫、人生目标缺失的问题,加强专业教育指导。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请行业专家参与,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其对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培养目标、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有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热爱自己所学专业。

2新生入学开设职业礼仪训练课程即接受职业礼仪的训练,并通过贯穿大学两至三年,由礼仪训导师跟踪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营造微笑、友好、友善的学习环境,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通过职业礼仪的训练,培养学生化淡妆、盘发、站立、行走等符合酒店职业标准仪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酒店从业者的气质和修养。

(三)“走出去、请进来”与行业零距离沟通。

1行业认识环节让学生走进酒店

在教学计划中第一学期专业课程里设有行业认知环节,在一定时间内统筹安排学生走访参观各类的酒店,加深对酒店的感性认识,在对不同酒店的对比分析中,激发学生对酒店业的热爱。

2专题讲座请酒店专家走进学校

定期请酒店各部门经理为学生做专题讲座,部分课程请酒店员工为学生授课。一方面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要求以及酒店人的行为做事风格,另一方面了解各个酒店的不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

按照当今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酒店管理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独特管理模式。如根据酒店工作人员规范要求,提倡微笑服务,即见到老师、同学,一律微笑问候,提倡使用礼貌用语和敬语。班级中每天两人进行礼仪服务,要求规范着装,在教室门口迎候本班同学、老师进门。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酒店管理氛围。采取教室管理前厅化、宿舍管理客房化的“两化模式”营造职业氛围,提升学生生活品位。运用酒店的管理理念管理班级,开展班级活动和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五)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素养,丰富课余生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建立充分利用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大型的节事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成立各类社团如酒店协会、礼仪队、茶艺队、Club等,举行缤纷多彩的趣味社团活动。如折花比赛、托盘马拉松、承办各级各类的文艺晚会等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门课程所能教化而完成的。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实施职业养成教育,需要学校、教师、酒店等多方面的合作,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酒店行业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春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09(6).

[2]刘学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3]许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2008(09).

[4]杨建梅.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浅析论文 篇四

摘要: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面对全球经济的转型发展,作为高职院校中最为重要的语文课程,改革发展也势在必行。在新形势下,改革发展必须基于“六位一体”的改革模式,构建以“六位一体”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为国家培养高职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

六位一体;高职语文教育;改革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必修课语文教育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目前来看,我国语文教育仍旧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积极思考,开拓创新,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方案。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致力于“六位一体”课程模式改革之下,并积极把这一模式运用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之中,形成具有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整体化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阅读信息需要一定的语文综合能力。所以培养语文素养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语文与人际交流等都密切相关。高职院校是以职业化为目标,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的教育场所,我们在培养的时候不仅要灌输语文知识,更要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1“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的“六位”,指高职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中必须突出的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教、学、做”结合及形成性考核。“六位一体”则是这六个要素有机构成、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即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课程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组合教学模块、设计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驱动;以真实的职业活动实例为训练素材;根据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教、学、做”一体化安排,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能力,获取知识;课程考核以平时的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考核为主。“六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把职业化上升到了核心地位,让整个教育过程更近贴近学生的需求。“六位一体”课程改革模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这是一种突出职业教育的目标,面向社会教育的教学模式,最大优化教学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科学的全新模式。

2“六位一体”课程模式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践

2.1更新教育思维,科学定位教育目标

新时期以来,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不能因循守旧,依旧按照之前的教育发展模式来培育学生。从教育制定者到教育实践者,都要积极转变思维,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成果,兼收并蓄地吸收符合我国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知识。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求知要求来科学地制定教学方式,切记不可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思维的更新是需要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思想上积极进取,行动上不断创新。平时多进行学习,在教学这门课程中,教师永远是学生,多听讲座,多看相关书籍。同时在课下时候,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对于学生提出的好建议一定要牢记,把这些可实行的建议运用于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更新教育思维的同时,还需科学定位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具有引领的作用,我们在制定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开拓创新,制定出一条符合中国高职语文教育发展的科学之路。教育目标作为标杆,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效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备课前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上课前要明确课堂目标,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对于高职教育中的语文教育,要把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迈入社会后,能清晰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并对事物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在看到一些事物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让其生活不仅仅是机械地向前走,更多地会思考人生。这一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2.2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我们在进行高职语文教育时,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者培育的主体,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完全忽略了学生本体的作用,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志来教学,结果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最终都不尽如人意。这样也是极为不科学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对于高职语文课程来说,就要以审美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依照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教师要为学生拓展知识面,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穿插一些故事,会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增强。要想获得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教课时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要多样化,积极践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的多元化,通过多种方式来达到认知的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灵活多样,实现语文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借鉴优秀教师的方法,在不断摸索中奋力前行。在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就开拓了很多的精品创新课程。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主体,对于一些接受性较强的文章,学生可以组建小组,通过讨论,选派代表来进行讲解,最后设定了台上台下互相提问的环节,在互动中达到学习目标,通过学生们的表现,教师可以最终纠正研究过程中的错误并且对课文主旨进行总结,对研究方式加以客观的评价。而对于一些感悟性强的课文,可以运用联想教学法,设定特定的情景去让学生感悟与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和作者突破空间,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这样也是让学生感受文学魅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对于一些新型题材的课文,比如戏剧作品,很多课本都选录了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就可以在讲解之前,让学生排这样一出剧目,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会搜集资料,会体悟人物的感情,会总结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可谓是一箭三雕。通过演出,学生也会对话剧这一文学样式有了更为深厚的理解,回顾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篇课文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在这一演出中所领悟到。

2.3改革高职语文课程的考核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存在着课程考核单一的现象,一般而言,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大部分依赖于最终的一次考试。实质上,这种考核模式是极为不科学的。要想改变这种考核模式,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我们要建立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考核模式。通过互相的监督与评价,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家长的配合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课质量。第二,我要要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我们的考核标准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过程性考核,这一部分要占最终成绩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包括学生的考勤、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课下的完成情况。第二部分为终结性考核,主要就是期末考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出题时,要侧重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要出一份真正能考查学生能力的试卷。第三部分为能力考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也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考秘书资格证等资格证书,同样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可以纳入考查之中。第三,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课外竞赛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纳入最后的考核系统里。比如可以组织普通话大赛、演讲比赛等。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且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能主动地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学和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最终的培养目的。

2.4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制定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

教材在教学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规定着教学方向,同样,教材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物化形态的依托。高职教育工作者在选定教材时,在认定权威的基础上要契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教师学生才能配合默契,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育工作者在编订教材时,既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选择课文内容上,既要选录经典,如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内容,包括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汉赋、中国古典诗歌,长短不一的宋词,充满市民特色的元曲以及明清时代的四大名著,这些代表着每个时代特定的文学形式一定要选取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供学生学习。但是仅仅吸取古代精华还远远不够,现代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还要选录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包括当代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同样,我们还可以选录一些代表现代社会发展的科技文,培养学生的现代阅读能力。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的教材可以提供下载,教师可以常常关注网络上的新知识,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看一些精品课。这些网络教材虽然良莠不齐,但可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总结

实践表明,根据“六位一体”目标改革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教学方法去除了传统的不科学的部分,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了教学过程的完整化和体系化目标。使得学生能更好地树立职业精神,更顺利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刘文菊.论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表现环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5]陈和.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6]张晓慧.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5.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作者所在学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

近些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内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改革措施不胜枚举。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方法,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简单的概括就是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作者就所在学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和反思。

1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从普通高校继承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认识中根深蒂固,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没有变化。并且,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还处于过渡期,并非每位教师都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2)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偏低,理论知识薄弱,运用能力欠缺。只有少数学生英语成绩和运用能力较好。多数特别是理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或者由于基础薄弱,学习实践起来表现得力不从心。同时,班级人数过大也造成课堂教学组织困难,操练时间少的问题。

3)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完全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公共英语教学上,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年轻教师占多数,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大量外聘英语教师不可避免地带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问题。

2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顺利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决定因素,是要有一支能够适应教学改革模式的师资队伍。

2)倡导学英语的新风气,高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学习心理障碍,对学习英语信心不足,总有一种畏难的心理。所以我们的任课老师及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主动去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要给他们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掌握英语,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素质,从现在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绝大多数企业对毕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要引起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果得不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和任课教师的支持,就大大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4)加强英语教学的常规管理对任课教师的教案、上课、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的辅导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老师能够高质量地上好每节课,这些常规要长抓不懈。同时提供定岗培训机会,使得教师有较广的发展空间。 3。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1)构建了个性化的互动教学环境。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益智理论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常规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化学习+小班个性化辅导+英语第二课堂”的“四位一体”的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的转化。高职高专院校都能严格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定出具有校本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强化学习内容的吸收与应用;同时构建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体到综合的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3)搭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平台。为有效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相继建成了多功能语音室、网络化多媒体中心、影音媒体中心、英语角、同声传译训练室等一个或多个构成的综合语言实践教学中心,并且相继安装了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软件平台及英语在线资源库等,弥补了教材资源的不足,也开创了教学的互动空间。

4)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形成了“团结协作,刻意改革,真抓实干,注重实效”的工作共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反映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多篇论文已经或即将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

5)课程建设: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了以“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B层次学生)”、“大学英语A类层次创新教学模式”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为课题的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各层次大学英语教学的《形成性练习题库》、《试题库》。进行了院级课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完成了《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实训报告》、《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实训指导书》和《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听说)项目试题库》。

6)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两学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了长足提高,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教学中没有固定不变的万能模式,为了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及教学效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纯粹的教师课堂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但纯粹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那些基础薄弱、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折中的办法就是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按不同比例进行整合,形成动态的整合模式。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式,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模式的整合。对学习者来说,这种整合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而且有利于其言语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今后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跨语言及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曲燕现代信息技术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8)。

6.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六

【摘要】本文对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模块结构进行分析,阐明各模块课程在专业职业关键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 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代发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插进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代发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代发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课程设置体现了“厚基础、重专业技能”的原则,课程结构比较合理。课程设置及结构安排完全是为了达到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及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开展的,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7.浅析高职数学改革 篇七

一、从高职教育的定位看高职数学改革的必要性

现在,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根本任务都已基本形成一定的共识: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依然存在两种值得关注的倾向:一是在办学理念上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数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二是过分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把教学要求和考核偏重于少数学生的“专升本”,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纠正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偏颇迫在眉睫,在对高职教育正确定位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也就十分必要。

二、高职数学改革的途径

1. 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实践。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的改革。目前高职数学教材大多属本科压缩型,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改进。因此,高职“高等数学”应改为“应用数学”。高职数学的教材、教学大纲等应该偏向于数学的应用方面。

2. 结合专业,对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取舍。

高等数学课中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在讲解数学概念时,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与专业相结合的概念详细地讲述,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导数时,我对管理类专业介绍产品总产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产量的变化率,产品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就是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边际成本);对机电类专业授课时我重点介绍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问题。函数的极限的定义不过是无限逼近的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性描述,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毫无必要,可以删减。

3. 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学生不必对数学公式、数学定理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只要能用这些公式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必要的、花时较多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删减。例如,用导数定义求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时,只讲其中一个就足够了,一个都不讲也可以。教师把用于推导公式的时间来让学生反复利用这些公式做更多的练习,解决具体问题,效果会更好,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4. 数学建模,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相应的数学模型,使产生的模型能有效地用于对实际问题的求解,至于对模型的求解和结果的验证,可通过计算机完成。我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设数学建模课,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向数学课程的渗透,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分析过程在计算机上以动态方式显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微机室里完成求函数值、导数、定积分等数值计算等。数学实验课从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为主,利用合适的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独立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5. 灵活地开设数学选修课。

为了缓解课时少的矛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职业院校应开设数学选修课。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难免对数学课造成一定冲击。学生的数学基础过于薄弱,必定影响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少高职学生有“专升本”的愿望,他们都渴望在理论课上能有比较完整的专科水平的学习,以利于将来的发展。所以,职业院校应该为对高等数学有兴趣、有要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开设数学选修课不失为解决当前高职数学中教与学矛盾的方法。如微分方程、多元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积分变换等课程,职业院校都可以开设并提供给学生选择。

6. 考核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但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的试题中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核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中无可奈何,并使学生在消极被动地应付考试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

我院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成三块:一是平时成绩 (占10%) ,包括平时作业、提出问题、上课发言、数学实验成绩等;二是开放式考试成绩 (占20%) ,这部分考核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和数学论文的方式进行,学生自由组合,三人一组,教师事先设计好题目 (例如按揭贷款月供的计算) ,规定完成的最后期限,学生可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并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实际给出可行性建议,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评分;三是闭卷考试成绩 (占70%) ,这部分以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的考核为主,按传统的考试方式,限时完成。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广大高职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本院校特色,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力求成功。

参考文献

[1]杨建立, 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教育与职业, 2006, 9.

[2]王翠霞, 孟维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教育与职业, 2003, 11.

[3]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教育与职业, 2004, 12.

[4]王立冬, 马玉梅.关于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数学教育学报, 2006, 15.

[5]周元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国冶金教育, 2006, 3.

8.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浅析 篇八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问题;改革措施

引言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并且这门课程已经存在了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具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也面临着较多的新形势和新局面,尤其是当前社会对于高职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一点是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所无法满足的,因此,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并且这种改革的要求也极为迫切,尤其是相对于当前的诸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和影响因素来看,做好改革工作意义重大。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进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也就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促使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完善,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首先,当今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实践方面更是存在较大的缺陷;(2)其次,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较少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再次,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中仍然采用极为传统的学生听、老师教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极为不适用;(4)最后,当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改善。

2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措施

2.1改革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来说,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切实改革当前的教学内容,使其更为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达到最佳的学以致用目的,加强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所学东西的应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确保其实践价值的体现,具体来说,这种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应该从理论以及实践两方面入手:(1)首先,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的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以往的计算机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的主要组成结构这些基本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些仍然是理论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除此之外,要想切实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水平,更应该联系实际,努力的寻求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些契合点,以此为突破口来提高理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对于物联网的教学就是一项实用价值比较高的一项基本计算机理论知识内容,也能够引发学生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2)另外,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改革而言,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能仅仅的把计算机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最终的实际运用才是落脚点和计算機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学生们对于动手时用的教学,比如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就需要学生们切实的动手操作才能够算是真正的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

2.2改革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就是针对当前教学方式的不足来进行完善,切实提高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尤其是要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为最终目的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具体来说,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首先,改变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2)另外,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有效地沟通手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尤其是针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重点问题进行高校的指导,即解决了学生遇到的问题,又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当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3改革考核方式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而言,考核方式决定着其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积极性,而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而言,也必须加强对于考核方式的关注,切实保障考核方式能够适应其具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展趋势,避免其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具体来说,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首先,切实提高考核的实效性,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来真正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于过程性考核的重视程度,;(2)另外,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还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模式,避免单一考察理论学习效果模式的存在,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变切实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实践内容的学习。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其实用价值是比较高的,因此,必须加强对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切实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保障其能够充分高效的发挥应有的效果,但是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其重要价值的体现,尤其是形式化现象比较明显,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设定,教学的方法也存在极为传统落后的问题,而考核制度的不恰当更是阻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价值的体现,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进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这种改革必须是全方面,必须从教学内容入手,合理设置具体的课程结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方式的实用性,改革考核方式使其能够更加有利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展示,只有这种全方面彻底的改革才能够最终保障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05:75-78.

[2]刘乃瑞,徐志立.文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研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3:72-77.

[3]周莹春,丁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30-33.

9.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九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任务在于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如何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从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上把握好对建筑施工的掌控。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从建设计划和设计的要求出发,对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及其内容进行事先的预计和安排,并提前做好各施工单位及各种的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能够根据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管理确保工程施工活动的有序、高效、科学合理地开展。《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在建筑工程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强调实用性和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学中更要加以重视。因此,不断进行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建筑工程专业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概述

高职高专旨在为社会培养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技术型人才,建筑工程专业更是如此。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对建筑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首先,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管理来说,都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其次,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一方面,它是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其他专业课的综合,是对相关专业课的综合;另一方面,它涉及到技术、资源以及组织,是关乎到建筑施工顺利开展的综合性内容。第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在理论上跨度较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级囊括了施工技术,也涵盖了施工组织的管理,在施工技术上包括对关乎建筑施工相关的多种工种、资源协调,既有总

领也有分类设计,因此,具有了跨度大和独立性的特点。

当前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虽然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资源难以保证,课时不足,教学活动难以得到全面开展;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紧密程度不够,学生实习机会有限,难以满足课程实践性的要求;此外,因为课程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从整体上看当前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提升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为优秀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1、保证教学资源,确保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

推动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更新和保证教学资源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条件和物质推动力。《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对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课时上必须予以充足的保证,确保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够全面的开展。在教学设备上也要及时更新,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起来,更为深刻的掌握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在师资力量上也要进行改革,加大投入。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中一门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在教师配备上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水平,可以考虑在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与高职高专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在校教师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2、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的教学必须与建筑行业的发展相结合,找准其教学的基本目标。从高职高专教育和建筑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该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全面掌握施工管理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在充分了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抓住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实时增加教材中没有涵盖到的新的实用性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社会接轨。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基本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将课堂讲授与教学参观相结合,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开拓课堂的范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会。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网络和软件的教学,通过真实的感官、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推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进行建筑施工组织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这门课程。案例教学则有利于将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融合起来,提升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注重实践,推动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同时也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方面,教师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来进行,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习、参观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推动学生从单一的理论学习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让学生在亲身体会中加深理解,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此外,这门课程的教学还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既要以计算机技术、公文写作等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也要注重与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工程测量等专业课进行整合,通过全面的整合与协调提升教学的效果。高职高专《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同时它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调整,其教学也应该结合实际进行实时的创新与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建筑施工管理者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春芳.《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教学的几点体会[J] .职业技术,2006年02期.

[2]常福华.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程之创新[J] .考试周刊,2007年49期.

[3]李安勇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研究[J] .山西建筑,2008年09期.

10.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十

一、对历史文化课程要有准确定位

(一)重视历史文化课程对专业技能的服务作用

职业学校是学习一技之长的地方已经成为人们对专业学校的认识,关键在于技术,只要把技术学好了,就能顺利就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只要学习与旅游相关的专业就可以了,历史文化课程学不学无关紧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省境内的旅游资源来看,历史遗迹和人文旅游资源占到了75%左右,没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恐怕想做个好导游都是很难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某意义上说,历史文化课程就是物质基础,而专业课程是上层建筑,没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修建的再好也是空中楼阁。因此要重视历史文化课程,重视基础课程。重视基础课程要同时对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建设、教学评价建设三者同抓,而其中教材建设为重点。

(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没有感受到,作为一名导游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导游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极高的人文素养,因为其不仅仅是一名导游服务提供者,还是一名文化传承者。一个文化传承者同时承担着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因此要树立长远职业价值观念。历史文化教师自身重视学科教育功能,提升自身的教学价值观念。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高历史认知度,提升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技能可以一朝培养,而文化则需点滴积累的观念。良好的人文素养反过来也会有效的促进专业技能、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和发展都大有益处。

二、历史文化课程教材内容改革方向

(一)整编重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

目前现行的通史教材对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完全不使用,应当予以全盘否定。通史教材基于专业性太强,结构太过单一,教学内容繁杂不适于高职学生使用。山西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教材应当结合山西省地方史和山西省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而进行建设。作为以人文历史名胜旅游著称的山西而言,山西有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特色教材的开发提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应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结合山西地方历史遗留资源,将其融为一体,共同重组历史文化课程的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增强专业服务性。例如可以将晋商作为纽带教学,通过了解晋商当年的兴起与衰落,而进一步了解明清之际山西省的经济状况,乃至全国的经济状况,以小见大。这样既有利于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有助于以后从事的导游行业,同时还能通过晋商当年辉煌成就的了解增强地方荣誉感,可谓是一举三得。越是贴近生活的案例,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把山西省内所有的人文旅游资源背后历史文化能够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旅游景点的了解不仅仅是通过干巴巴的导游词的话,那么将来学生走上社会给游客讲解的时候也会更加生动、真实,不会无话可说。同时在内容重组的过程中还要主要和初高中教材重复性的避免,以及和旅游管理其他专业课程比如民俗、古建、宗教等课程资源的有效互补。

(二)调整历史文化课程的结构

高职院校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要求和高职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情要求历史文化课程的教材必须调整结构。教材结构要凸显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历史文化课程教材结构调整建设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教材内容中每一章节分为若干任务模块。

(三)补充历史小常识,增添趣味性

为了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能够满足各类游客的不同需求,学生有时还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传说或是某些地方重要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这些内容可以在选读内容中适当增加和体现。如讲到春秋战国时期,可以把介子推作为一个中国孝道文化的典型代表提出来,讲述介子推的故事。讲到魏晋南北朝北魏历史时,也可以将北魏时期易汉服的过程做个小专题给学生讲,讲到抗战时期的历史也可以吧太行山的抗战精神专门提出来给学生讲解。另外,也可以在教材适当的位置增添历史小常识,比如天文历法、庙号谥号、后宫嫔妃、风俗礼节等级等等。这些小的知识如果专门占用课时未免有些浪费时间,但是可以放到内容选读或者是学生的活动课题来进行研究讨论。及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人文素养。

(四)课程内容应凸显人文性

历史文化课程除了能起服务职业作用以外,还承担着重要社会人文教育功能。人文性是指学习历史文化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导游同时担负着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的重任,一个好的导游工作者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给游客传递许多正面的信息,而历史文化的学习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通过学习希望能够达到教学生学会做人,正确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文化知识的讲授,梳理历史上的精英阶层的人物,让学生从中吸取精华。

三、历史文化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为了达到预期课程目标将已经编制好的教学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主指的是根据课时安排,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授课的过程。以下就从四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课程进行探讨。

(一)采用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形成对应的能力提升。历史文化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者认为应当采用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里所提到的综合能力是基于教材结构修改后的学习目标而指定的,根据研究者提出的新教材的构想,教师可以从学生具体的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确定。目的是要实现:一是能够历史基础知识和旅游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二、通过对历史现象等的描述提升学生的导游服务技能;主要是为游客提供景点历史文化内涵的技能;三是通过学习历史文化课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应该根据上述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同时组织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评价。例如:教师在讲授北魏兴佛、灭佛运动时,从解读云冈石窟出发,讲述在佛教在山西产生、传播、发展的历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解了魏晋时期佛教在山西的发展,同时还对云冈石窟的建造发展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另外,还了解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化是为政治的需要而服务的。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此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宗教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学生在进行导游的过程当中,不但有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将一些理念传递给游客。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如,研究者很提倡在教师在历史文化课程中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并不是理科课程和专业课课程的专属,历史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使用。而且,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研究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学到的东西,往往更不容忘记,从而形成更深刻的影响。例如:在研究者教学实践当中,讲述明清晋商经济贸易的时候,根据学生开设有茶艺与茶文化学修课程,以常家在俄国边境做茶叶贸易生意为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了关于;山西古代是否有茶树、山西古代茶人访寻、山西晋商茶叶贸易路线几个小专题的自主探究,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各自选择了一个小的命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查阅,推敲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如下:山西古代是否有茶树?结论:应该有茶树。依据一:《茶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地点在山西省长治市附近。依据二:山西古代气候湿热温润,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植被繁茂,这种气候具备生长茶树的条件。另外两个命题不在一一列举,研究者认为学生对知识还是有兴趣的,但是要找到适合方式和一个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作为契合点,只要两者具备,那么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时量

虽然研究者在进行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强调历史文化课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的重要性,但是这绝非意味着课时量越多越好。本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对历史文化课程的课时量进行安排。历史文化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古建、民俗、宗教文化都有很大帮助,对于了解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帮助,因此,其可以说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研究者认为,在山西这个文化大省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历史文化课程的开设非常有必要,具体的课程教学安排,研究者认为应该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每周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每周课时量,最少不得少于两个课时,最多不得多于四个课时。

(四)选择实用的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目前山西省各高职院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不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带给人们的冲击已经不可逆转。课程实施亦是如此,面对学生已经无法将生活、学习和信息分离的现状,对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空间是值得思考的。研究者认为,目前虽然大部分教师会在教学实施过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但是这种运用尚为肤浅。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当首先选用实用的教育技术,这样才能够达到课堂的教学效果。研究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成效应该在于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课后的兴趣延续。例如:在讲元代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元好问的个人事迹进行讲述。元好问的资料又可以通过新颖的方式给学生呈现,比如可以用新编历史剧戏剧《野史亭》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这样,可以的使课堂的元素多元化,是看似枯燥的课程变得丰富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让学生对传统戏戏曲以及戏曲功能的认识,另外也会引起学生对于元朝历史的思考。总之,历史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主要培养导游服务人员的高职院校,在培育专业人才时,不应该单纯盲目强调所有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功能,还应该强调它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娟.高职教育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2):20-22.

[2]陈庆合,高源,刘京文.基于能力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研究[J].职教论坛,2009,28(10):28-30.

[3]张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文化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0,22(4):33-38.

11.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教学内容 教材 教育模式 师资建设

随着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就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外语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众所周知,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因此英语的运用能力在人才的素质中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任务是认清高职英语的现状,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教材,完善教学设施,转变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高职英语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全国各地的发展都突飞猛进,高职英语作为高职学院里的一个重要学科,在目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相比其他学科涌现出的难题更多。

首先,学生入学英语成绩相对较差,就08年本院入校学生英语成绩统计显示平均分不到50分。大部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较差,具体表现为:对音标的掌控较差,严重影响朗读、听力及单词记忆;学生中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简单对话的不足五分之一;词汇量小,语法知识漏洞较多,对句子篇章分析理解能力薄弱;词汇匮乏,绝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当前阶段的写作水平要求。由于基础差,部分学生因此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其次,没有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目前绝大部分高职英语教材陈旧,缺乏活力,内容死板,缺少创新,实用性和系统性也较差。

再次,教学模式陈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语法教学为主,注重词句篇章、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容易造成“培养”与“需求”脱节;习惯于知识性传播,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英语教育的应对之策

首先,我们应当转变教学内容。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作为一个高职教师首先应当考虑的。很多老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学校统一规定的教材,这样很难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著名教育家李秉德的说法,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教育大词典》中对教材的定义是:“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因此教材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受教学活动的指导,而不是教材制约教学活动。

高职学生对新生事物、社会热点感兴趣,高职英语教学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教学和学习效果。一改中学时代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吸取。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考虑它们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1.要选择适当教材,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

目前很多高职英语教材目标错位,过分注重基础,应试倾向严重,书本内容应用性不强。我们应当考虑高职教育的目标,理清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要素,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应用能力。课本内容应兼顾听、说、读、写、译,及实际交流等方面。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型英语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就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要体现开放性、强调与职业的相关性。要把强化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学生毕业后将要面临的工作中,使语言和专业相互促进,学以致用。切忌把高职英语教育变成基础英语教育。

与此同时,根据外语教学中有关语言输入的理论,外语学习者必须接触大量自然的语言材料,才能保证学习者同时协调提高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当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覆盖面广、传播快、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信息共享等种种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为了拓展学生视野,任课教师应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以便顺利完成英语教学任务。

2.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由于整体英语基础不够好,在课堂上多表现为焦虑、缺乏自信,同样也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就应当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等,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和探讨,使他们的语言交流最大化,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高职英语课堂成为语言学习参与者的活动场所。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办法让学生敢说、多说,使他们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大胆地用英语表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经验。高职英语教师除应具备专业英语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术人才的各种素质。然而,目前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专职高职英语教师极少。因此,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寻找和创造卓有成效、多样化的师资培训渠道与方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2]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4] 胡壮麟.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2.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十二

当今世纪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及产业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使各国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使教育的基础作用日益突出。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数学的科学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专家学者将提高数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联系在一起,并提出高新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的观念。科学计算已和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并列为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学不仅被广泛深入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而且已渗透到诸如生物技术、经济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新的领域。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不断派生出大量新兴的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学科有效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行政管理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数学的广泛应用和数学地位的日益提高,导致高等教育中数学课程地位的提高。同时也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教好这门课程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需要,也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更是工作中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必要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使用,计算技术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但代替了许多人工的推导和运算,而且正在改变着人们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求数学教学工作者掌握并教会学生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更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更好的数据处理能力。

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学生学业上的负担,加强素质教育,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学时相应减少了。这就产生了增加教学内容和减少教学学时的矛盾。其结果是很多数学内容的讲授不透彻,理论和应用方面学生都不很清晰,如果是考查课,学生对该段内容可能没什么印象,当然更谈不上效果的好坏了。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高职学校都在更进一步地进行数学教学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则是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反映了教育的最终成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载体。

2 高职数学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高职数学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应兼顾到下列诸方面。

2.1 转变教学观念,适应高职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模式追求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完整性的教学,不再是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要真正搞好高职高专高等数学的教学,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培养的做法,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2.2 教学内容要淡化理论,注重应用与实践

在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应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在讲解高等数学知识时,应从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例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除了列举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还应多介绍一些与变化率有关的问题。在机电类专业授课时可介绍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问题。用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来讲解数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更能体现高等数学的思想性和服务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教学方法要注重高等数学的思想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对于高职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我们应借助于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包,如Mathematica,Math CAD,Maple,Matlab和Lindo等。并将其逐步引入到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软件,在电脑中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把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等复杂的运算等。我们认为运用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问题完全可以融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这将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计算能力,减轻他们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的负担。更进一步说,对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影响将更大,如参加大型工程的设计,借助软件包,将加快运算的速度和设计的准确性。

2.4 数学教材要创新,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极限概念的教学中,通过直观图形领会抽象的极限概念,由严密抽象的数学语言归纳出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描绘出极限的形象直观的几何解释,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描绘出极限的各种形式。高职高等数学的教材编写还应该进一步改革教学观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为达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形象直观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实现直观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2.5 要很好地处理选择教学内容的量与教学学时之间的关系

如果补充最新的基础性成果,增加某些新的知识内容,则原有的有些内容就应相应地减少或删除。有些知识可用选修课和数学讲座的形式推出。力争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多接触了解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高职院校都在进一步地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本文就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高职数学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13.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 篇十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高职物流专业 商品学 教学改革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

现代物流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开高物流专业的时间不长、物流实习设施设备比较匮乏,绝大多数学校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或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实践教学阶段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改变和提升物流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二、《商品学》的课程定位

《商品学》是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综合性比较强、实践性比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因为商品是物流的主要对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识别物流商品、评价检验物流商品质量、物流商品的储存与养护技能,强化学生的物流商品仓储和运输操作技能。学好《商品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有助于学生考取采购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商品学》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缺乏科学性

《商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涉及商品学基础理论知识、商品分类与编码知识、商品质量与标准知识、商品检验与评价知识,商品储存与养护知识,商品包装知识,具体常见商品属性、使用、保管养护、物流管理等知识。但是在现有学校设置的商品学教学目标中,有的侧重于商品理论知识的讲授,有的侧重于行业物流的管理差异,关键在于没有弄清《商品学》这门的课程的专业使命,从而弱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性不强

关注《商品学》课程并对其进行开发与建设,时间非常短暂,就目前来说与课程相关的软硬件搭配、组合,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院校的《商品学》授课计划中没有安排实验,或者安排的实验课时过少。即使有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课程,要么采取案例讨论,要么在实验室进行,要么采取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的方式进行。一是因为物流管理所涉及商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学校不可能对这样一门基础课程投入大量的实训资源,二是因为《商品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由来已久,但市场营销与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实践能是有很大差异的,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沿用了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在《商品学》的课程教学中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商品管理案例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所以,在《商品学》的讲授中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成熟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

(三)师资匮乏,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哈尔滨旅行社 iem

商品涉及钢铁、纺织、化工、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生鲜农产品、烟草、白酒、医药等众多领域,具有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现有的商品学任课教师往往不具备宽广而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因为缺少进修、培训以及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对具体商品的认知、实际操作与实施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师理论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实践知识的匮乏。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有限。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全面考核学生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仍然遵循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此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更不能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在考核方式上逐步进行改革,加强学生课堂参与、课堂表现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

四、《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物流专业知识扎实全面、技能过硬、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富有创新精神、面向物流企业一线的全面发展的商务型和基层管理能力强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采购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运输调度、仓储管理等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的人才。

《商品学》作业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确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的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物流商品和大宗物流商品及特殊商品的品类、性能、商品识别、储运管理等基本知识,掌握其正确的装卸、储存及运输方面的相关技能,并能够根据商品的基本性能进行物流管理。

B.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涉及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商品采购、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C.素质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习题课、讨论课、课外作业以及操作实验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二)加强《商品学》的实践教学力度

《商品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必须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商品,让学生对这些商品进行介绍。关于一个具体商品,从商品属性认知、主要产地、销地、主要运输方式、包装方法、储存养护的要点、装卸搬运所要用的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展开。具体方法可以有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索、参观调研、问卷调查、电话咨询等。真正让一类商品能够为学生门所熟知,为以后走向具体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组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应遵循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千方百计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创造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各个行业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进行相关讲座,或者参与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开发等。

(四)推行“驾证式”考试制度

《商品学》课程的考核需要推行“驾证式”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

握情况,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既要有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有对技能能力的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但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的分值并注意成绩形成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技能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每上一部分理论知识内容后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考核,也可以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在内容上,应尽可能地选择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项目。比如让学生撰写某商品的物流管理方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了解、认知商品的物流管理的方面,体现了物流管理能力与商品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结束语

总之,《商品学》的课程改革要把握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的教学目标,把握好为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服务的课程目标与地位。课程改革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才能使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川,田红英.高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88-90.[2]张红丽.《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2,(8):423-424.[3]付丽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作者简介:

祝捍敏(1985~),男,浙江衢州人,助教,本科,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仓储与配送管理。

14.高职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浅析 篇十四

关键词:主要问题,功能取向,建议

一、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中, 普遍采用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 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成绩优劣。它在现行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应该肯定的方面, 但是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1. 考试利益夸大, 达不到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突出表现在过分看中分数在学生学习考核中的价值, 强调分数的等级表现, 以考核知识的积累、掌握为主体, 静态考核, 片面判断, 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紧密地结合, 使学生产生了突击、强化、功利趋向, 背离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仅仅在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短期的投机行为, 长远地看影响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矛盾。不利于长期的持续的科学的发展, 不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有力途径。

2. 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现有教材, 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在学科体系中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但是职业教育和学科体系教育所面向对象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教材无法完全适应更新速度, 而高等职业院校则要求不断充实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 突破教材,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两者不相匹配。目前, 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为住, 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 助长了学生的惰性, 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伤害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违背的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湮没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 考试命题标准化, 忽略通用和专业能力考核

学科考试虽然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但由于教师命题只流于题型的标准化, 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 而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的培养。也很难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考试方式简单, 忽略学习过程考核

现行考试方式可划分为三类: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大多已习惯于笔试中的闭卷笔试, 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口试、操作过程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 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 不能全面考核, 导致学生学习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学习过程能力的积累和完善。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也不能很好地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高等职业教育对考核的功能取向

考试 (考核、考察) 是指对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测定。对照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开展的考核, 其功能取向主要有:

1. 考试的评定功能

考试能够评价、鉴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这是进行各种水平考试、资格考试和标准考试的依据。

2. 考试的教育功能

考试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能力, 它包括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素质能力, 考生经过考场的历练, 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所以, 科学的考试, 对考生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功能。

4. 考试的激励功能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的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 考场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平台, 极大地激励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 这就是考试的激励功能。

综上所述, 高等职业教育考核的功能取向主要在于:评定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 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考核方法改革的趋势

1. 在考核方式选择上, 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着重教学过程的综合考核

目前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方面, 我们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动手能力考核落实不够。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 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是以前所未系统研究的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 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另一方面,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高等职业的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教师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 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 也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2. 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文件, 将“双证制”引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成功范例。这也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 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

3. 重视过程考核

该课程采取“课业”考核方式, 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 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 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 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课业”的完成, 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 也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 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

4. 建立企业评价体系

德国、日本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从学校到社会, 企业实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当然, 实习还可以采取勤工俭学或工学交替的模式, 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企业和学员接受职业培训的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 充足的实训耗材, 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职业能力评价由职业学校负责组织, 但在培训企业里进行。

四、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改革的目标

1. 建立专业技术考核体系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 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 (技能) 和素质, 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 考核方法多样选择

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 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 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 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 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 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 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 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

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 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 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 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建议

1. 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改变现行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涉及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这无疑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如:如何衡定教师在改变考核方式后的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 教学管理部门如何保证场地、资金、耗材等的配套供应?

同时, 对学生而言,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既可以作为管理过程的法律依据, 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采用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 促使他们为了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利益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发, 是十分必要的。

2. 需要对教师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高职教育的课程, 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 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 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 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 “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 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工艺技术, 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 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 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雁.高等职业教育成绩考核办法改革探.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上一篇:李清照诗词中的“花”意象下一篇:致我最爱的母亲-给妈妈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