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

2024-12-04

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共12篇)

1.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 篇一

浅谈新课标下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

过渡与衔接

就语文学科而言,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定联系,但小学向中学的过渡不是轻易就能完成的。进入中学后,同学们要想学好语文,首先就要了解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区别。只有了解了这些区别,才可以在初一阶段做好充分的过渡衔接工作,为整个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过渡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面对以上这些新的变化,初一的新生只要掌握好一套科学的、有效的、针对中学语文的阅读理解的方法,就一定能轻轻松松地学好语文。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呢?我觉得做好以下几个过渡准备非常重要。

1.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1)在朗诵古诗文中培养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古文经典。在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背诵课内的古诗文,还要求学生每周背诵 1~2首课外的古诗文。学生每日预习,有不懂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语文课代表集中交给老师。老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精讲,并指导学生朗诵,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在阅读经典美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文化内涵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我们要竭力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广播站等教学资源,定期开放图书室,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如高尔基的《海燕》初读时,同学们只知道这篇文章是以海燕来影射人物形象,却不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于是我在教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上网查找高尔基《海燕》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课堂上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同学们对海燕所代表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很有帮助。(3)在引领互动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我特别关注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原初认知与情感体验,当学生的认知还比较“单一”、情感体验还不够“丰富”时,要引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追问、旁问与即时评价交替的进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我在教《论语》八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智慧?”学生 1回答:“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去学习,永远有学习的意识,这是一种智慧。”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但这不是唯一的答案,其他同学还有智慧的发现吗?学生 2补充说:“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变得谦虚,别人也乐意教你,你就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学生 3继续补充..,学生相继发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同学们的阅读兴趣空前高涨。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关系。北宋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强调了学习质疑问难的精神。阅读过程中也是这样。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质疑问难、联想比较的过程。有些文章较深,不好理解,有疑难,自然要质疑。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体会、心得和灵感。我们应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可以摘录文章中优美的词句、警世名言,可写札记或读后感,谈谈你对文章内容情节或人物的看法,或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续写、扩写。如《丑小鸭》文末写到“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天鹅!”可以续写《丑小鸭变成天鹅以后》。通过不断的练笔,会给学生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使他们不再为写作文而头疼。

(3)养成读书中要感悟领会的习惯

阅读文章不能只求读懂则罢,应力求感悟,力求致用。重要的是把作者的人生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心得体会,把读文章获得的肤浅感觉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在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撼,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审视。例如读《珍珠鸟》可感悟到人与自然的重要性,人要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读《伤仲永》可体会到当今社会要想成为真正的人才,除了靠天资聪颖以外还要通过自己后天的勤奋。

二、衔接尝试,小试牛刀争先锋

有了以上精心的过渡准备和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我们不妨进行以下阅读教学的衔接尝试。

1.新瓶装老酒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可选择适当文章,采用老课重上的方式(用中学的教学方式重上小学课文),以明确中学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教会学生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当然,这些阅读方法和思路要结合具体的课文教学进行,为了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可先选择较为简单的文章,甚至是他们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文章重新切入,深入浅出地上好几节关键的衔接课,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感受到初中语文学习与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目标和要求。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也学到过他的另一篇童话,题目叫《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不少教师觉得既然学生小学已学过安徒生的童话,就没必要多讲,于是就干脆跳过这篇课文,或者粗略地带过。的确,同类型的课文,重复分析大家都已懂得的内容没有价值,也浪费时间;但如果以此为契机,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用初中的方式再上一遍,让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先阅读小学的相关教案,了解小学对此篇文章的教学处理情况,然后再设计好自己的衔接教学方案。初中的教学应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师教学之前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上圈点勾画,提出自己的疑问,以此让他们逐渐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同时还组织学生交流,共同探究。

2.新酒新品尝

小学阅读教学重视语文基础,如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等;阅读方面,以积累、阅读为主,如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等,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字、词、句、段落、篇章,熟悉书面语言,增强语感。初中阅读教学以理解阅读为主,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把握文章层次、段落、文意和写作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迅速而准确理解一般文章的能力。要求进行一些必要的智力训练,教授一些思维方法,以训练思维的准确性、条理性和敏捷性。中学阅读教学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如下:整体阅读——研读——迁移。整体阅读:首先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然后教会学生先快速地、粗略地读全文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路、全文的主旨和写作特点,获得整篇文章的框架印象。研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仔细、深入地阅读,去分析思考文章的各个局部、片段,甚至推敲一句一词的意义、关系以及它们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迁移:在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读同类特点的文章,举一反三,鼓励其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提高自读能力。

总之,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过渡衔接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关系到九年一贯制教学模式的实质内容。在过渡衔接教学中要研究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充分考虑到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变化,要对学生的身心变化心中有数,要以旧知识为起点,更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观念、思路和方法上有一个质的突破。具体地说,就是及时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做好心理过渡,以此让学生平稳顺利地完成过渡,轻松愉快的进行衔接,使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上一层楼。

教 学 论 文

浅谈新课标下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

过渡与衔接

嘉峪关实验中学

雷明珠 2014/7/1

2.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 篇二

关键词:初一,语文,衔接策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连续性, 更重要的是使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协调一致,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协同发展, 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兴趣的衔接与培养

1.要融洽师生关系。初一新生刚接触初中老师, 心里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老师应该在开始阶段, 抓住时机,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朋友的心态培养与学生的感情, 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2.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老师要在学生接触初中语文前, 给学生做好心理铺垫, 利用小故事或小游戏来讲解初中语文知识的趣味和美妙, 让学生增强学生语文的信心, 在不断鼓励中树立学好语文的目标。

3.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教师要针对初一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 利用课内和课文时间, 对学生展开不同的学习引导和评价。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既能有针对性, 体现了对学生重视的公平性, 也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正能量。

二.教法的衔接与创新

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 需要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 教师要掌控课堂节奏, 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反映能力, 调整讲课的难度和速度, 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的知识, 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要注重对全面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的学习要贴切素质教育, 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教授, 也要加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 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 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总之, 在初一语文的课堂上, 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初中的开始阶段养成对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 奠定基础性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的衔接与改进

1.由学会到会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 课后完成作业。初一语文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而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状况出发, 采取一些过渡措施。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让他们去研讨, 逐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独力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2. 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常常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这是学生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但进入中学学习后, 语文学科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初中阶段, 学科多, 任务重, 难度高, 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 单靠自学往往效率比较低。所以初中语文的学习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习效率,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提升了学生思考创新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衔接教学对于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初中阶段的学习, 认真探索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逐步适应初中的学习氛围, 实现良好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陈秋芳.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衔接:解读语文新课标[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8) .

[2]单晓丽, 王欣.浅谈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5) .

3.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做好;初一新生;六种;“常识性”;衔接

中国分类号:G633.3

当小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用注重做好六种“常识性”的衔接。这六种“常识性”的衔接指的是——

一、做好教材知识的衔接

初中语文教师应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近儿童生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而初中教材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35%,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心中有数,通过教材对比,把握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语文衔接做好准备,在教学的弥补上有的放矢。

二、重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这是比较简单的事,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这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才能使初一新生“更上一层楼”地喜欢语文呢?下列措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三分钟演讲、辩论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表演、好书推介会……这些不经意的举动,会让学生深深地爱上初中语文。无形中,就做好了初一新生“喜欢语文”的衔接。

三、做好学习方法培养的衔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地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学生进入初一学习时,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如何利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行课外阅读时,如何选读、精读、批注;考试后如何正确检查等。

四、帮助学生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刚升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同学、环境,难免会出现新奇、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成绩退步的同学,他们缺乏自信心,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面对这些学生,如何正确引导,使其心理健康“过渡”,使其学习顺利迈上新的台阶呢?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日记等方式,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动向,不断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自我调整心态。指导学生写周记,是对初一新生进一步进行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写好反映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的周记,由此架起师生之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平稳的衔接。

五、做好阅读教学的衔接

小学阶段,小孩子天性爱故事,并且幼稚单纯,表现欲强,对老师的盲目崇拜和依赖也最强,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阶段,只要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起来了,并且掌握了初步的阅读方法,语文教学几乎没什么大问题了。所以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应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初一阶段,中学语文老师应对学生加强经典诵读的培养,及时复习巩固小学背过的诗歌文章,加深记忆,同时应加强初中乃至高中教材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背诵,再者应充分利用“名著导读”的平台,有序开展中外名著阅读活动,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经典现代美文。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们明白,通过记读书笔记可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完成词语的积累与赏析,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与能力。

六、做好学习评价的衔接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能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也要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学生,绝不吝啬任何一次表扬的机会,用鼓励代替批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应尽量抓住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对学生的表现以鼓励为主。不放弃任何一次表扬的机会,例如在每次语文活动后,中学语文教师都要设置许多奖项,对学生进行鼓励。奖项要有“最佳口才奖”、“最具魅力奖”、“最佳表现奖”、“最佳创意奖”、“最团结小组奖”等等,奖品可以有教师书写的励志名言的书签,奖状等。

4.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 篇四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每年都开展中小学教学衔接活动。各学科活动的开展,让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六年级和七年级这两个学段之间存在的差异,诸如学生方面的差异、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教师的差异……同样,语文学科六年级和七年级在课堂教学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差异一:教师课堂讲解不一样

相对而言小学教师较为感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细嚼慢咽”,步步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帮” “扶”“引”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老师讲得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学生在老师的助推下思维也活跃,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有个性地解读文本,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一个个、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学生也能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举手回答,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往老师预设的口袋里钻,学生也会按老师的思路去理解课文,对文本了解也比较清晰。但这就缺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就对老师有了一定的依赖性。

中学老师较理性,课堂放得较开,思路清晰,分板块教学,告知学生现在学什么、下一步该干什么,注意步步总结。由于整个课堂教学容量大,所以老师讲课的速度也较快,而且教得更多的是方法。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的思考合作是课堂的主旋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做到概括性和准确性,不像小学时可多元解读。

差异二:课堂学习重点不一样

小学语文课堂由于课堂教学容量的原因,老师在教学中侧重于识记和较浅层的理解,注重对字、词、句的积累运用和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个性解读。教师主要讲的是细节上的特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整篇文章的特点分析得较浅。学生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交流和讨论,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需要学生掌握、理解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没有过多的赘述,许多知识点没有精讲细练,只是一带而过,很多的教学环节往往有所省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对于语法知识、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特点及内涵分析得较深、较透。

差异三:课堂朗读方式不一样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以读来帮助理解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先通过初读课文来了解文本的脉络,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并在此基础上去精读、细读课文。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琅琅书声,为了活跃气氛,老师们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朗读课文,积累知识,学习文本。看上去读的花样很多,读了一遍又一遍,可读来读去仍停留在理清情节、模仿人物语气的层面上,老师很少让学生花时间去潜心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在七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很少听到琅琅的书声,课堂上读得较少,读书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读得没有层次也没有感情。读只是学生的汇报读,是对文本的解读。老师更多的是出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去默读课文,学生通过潜心默读,边读边想,发现疑问,综合归纳,以自得自悟的方式来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

究其差异的原因是教育的目标不一样,教育的内容不一样,教育采用的方法不一样……小学语文课堂偏重于工具性,中学课堂偏重于文学性。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让六年级的学生快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衔接: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自然衔接

教师进一步深入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紧紧依托课程教学标准来展开教学,扎实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避免重“语”轻“文”的现象,夯实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好第三学段的目标,还要注重语文课程的整体性,有条不紊地实现“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无缝对接。

二、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衔接

老师要改变学生依赖教师和教辅用书的学习方式,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量身订制学习方式,以改变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无序状态,减少自主学习的随意性。如六年级老师可以为学生制订“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的学习模式,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阅读学习来抓住课文的知识要点,从哪几个方面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中可以适时开展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六年级老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课上主动作笔记的习惯,根据自身情况,学会筛选,有选择、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作好课堂笔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为今后进入初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复习打下基础。

三、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衔接

小学课堂上,教师侧重于识记和较浅层的理解,教学方法上以朗读为主,强调熟能生巧,形式多样,分析较细致,形象具体,对学生要求也较明确,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较多。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加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过去一包到底的教学模式,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调动学习器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集中精力、积极思考、相互合作,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有效地活动;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意识,在课堂上注重精讲精练,把“精”放在首位,课堂讲解时做到有的放矢,凡是学生“能为”的教师“不为”,学生“不能为”的教师必须“为”。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不怕课堂上的“冷场”,让学生能够沉下心独立认真思考,要使学生能够抓住知识要点,确保课堂效果的巩固和延伸。

四、学生回答问题标准判定的衔接

小学阶段倡导多元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时指出:“语文课堂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样的理解形成了多样的回答,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相比七年级要求的回答是准确、精炼乃至是唯一的,这也要求六年级老师在判断学生回答时要看是不是基于文本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是系统无误的。

五、实现课堂朗读方式的衔接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默读是朗读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能够激发学生深沉思维。在默读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学生会因为默读思维变得灵活,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同时,“边读边思考”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阅读权力,使学生的阅读空间更加广阔。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可以思考,可以领悟,可以想象。学生在默读时,课堂上会呈现出一种静悄悄的氛围。这种环境更适合学生聚精会神地进行思考,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和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也要采用默读形式,有一些深沉,把一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静静地读,用心去思考、去感悟,生成不同的思想。

六、实现学生阅读内容的衔接

六年级教材与七年级相比深度不一样。相对来说,六年级较为浅显,也通俗易懂,七年级语文教材更深、更广泛,有现代文、文言文、议论文、散文……逻辑性强、知识性强,要求思维更缜密。因此,六年级语文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文体的形式,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名篇,适当地布置一些阅读任务,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这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增加阅读量,还应该让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书籍。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对文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对各种文学体裁形式有一定的认识,减少两者之间的跨度。

5.《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篇五

时间:9月13日

地点:五楼小会议室

主讲:张连华

参加人员:中小学教务领导、语文教师 内容: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一 小学生进入初中,过渡衔接不好的主要原因

1.教材内容与版本不同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到了中学,教材体系一下增多,内容加深,知识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大大提高。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小学使用的教材版本是教科版,中学使用的是人教版,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知识体系割裂,违背了九年一贯制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师教法不尽相同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老师反复讲、反复练。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中学教学容量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而且初中教师大多喜欢把问题直指中考,对初一新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认知前提、管理方式、教育教学现状等方面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教师的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主导作用发挥不好,对学生估计过高,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下力不少,收获不大。

3.学生特征不同

从小学进入初中,在成人眼里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但在一个十二三岁孩子的眼里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科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等各方面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跟不上,走弯路,学习成绩出现滑坡。

4.学习习惯不同

学生在小学阶段习惯好、能力强的同学,进入初中后,能够较为迅速地适应初中学习,这些同学的优点是:对语文学习有热情,积极性高。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中学就不会学习。其主要原因在于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学不会,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这些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难以适应中学的学习,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逐渐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分化”与成绩“滑坡”。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七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脱节。由此可见,做好中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衔接的重要性。

二 做好小学和初中衔接过渡的措施

1.明确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是九年一贯制,更注意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重视。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评价方面,由小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课标心中有数,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

2.把握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起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难以设想了。新课程标准采用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思路,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在处理课文内容时,首先要适度加深。即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理解透彻,更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本的主要内容。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明确这个中心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地停留于课文内容做“表面游戏”。其次适当延伸。也就是不局限于课文本身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特点,适度进行一些拓展训练。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对人的一生起着永久性作用。小学阶段就要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如: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正确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等。

4.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幸福。

5.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作好毕业前的过渡工作

六年级的语文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复习迎考工作外,还有必要了解七年级语文,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特点、教学方式等,适当地按中学语文的教学要求试教学生,让他们在毕业前能够面对难度较大的语文天地,了解一些中学语文的学习方法,明白中小学语文的差别。

6.从试题的编制中体现中小学衔接

6.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 篇六

实 验 方 案

顺城中心小学 刘志明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中小学。它所带来的影响阻碍孩子的语文学习乃至终生学习,反过来又抑制着中小学教师的良性心理体验和教学能力发展,形成一种相互抱怨的推诿心理。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薄、知识底码浅薄、学习方法欠缺、学习能力低下,中学教师责怪小学教师语文基础没给打好,小学教师埋怨中学教师把学生兴趣教跑了。如此形成非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对孩子的终生发展很无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顾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如何在新课改形式下,充分运用新理念,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摆在中小学语文教研员和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通过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语文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和中学七年级学生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调查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调整固有的教学模式,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和熟练运用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为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

研究的目的在于在中小学教学教学方法上进行理念的衔接性变革,由中小学各自为战变为相互沟通,通过实践探索一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运 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规律,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寻找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二、核心概念界定

研究视角是从侧重研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入手,调查中小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学习效果等,发现课堂教学中来自于教学内容、目标以及教师、教法等方面的导致中小学脱节的原因,寻找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课堂教学改进点。在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向课外学习方面拓展,探索有效衔接的良策。

三、理论依据

1、整合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探索构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心理学显示,学习者认知过程和身心特点在不断变化,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差异并非跳跃性的。因此本课题通过比较研究能更好地揭示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发展规律,构建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理论。

2、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寻求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家庭、社会大语文教育相协调的,适应社会变革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能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理论支点和对策。一是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握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教与学有机统一。

3、实现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的理论设想。现代化指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都要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指继承发扬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突出汉语文的民族特点。只有中小 学语文教学均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构建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四、研究目标

(1)构建怎样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索怎样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课外学习途径。(3)激发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培养自身对学习者和语文学科的研究热情,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探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关系。

(2)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调查。一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包括不同的学习心理、态度、习惯、方法、需求等;二是调查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状况,包括教学态度、手段、评价方式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归类、统计分析,比照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找出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因素。

(3)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研究对象: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与初中七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尝试筛选法经验总结法。

1、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②座谈调查法。③课堂观察法。通过调查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极及原因。

2、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和小学毕业班学生语文学习个案的分析和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筛选法

就同一教学内容或同一类问题,可以设计几种方案,经过尝试、对比、分析、论证,从中筛选出可行性方案。

4、经验总结法。通过综合整理,以论文、课例、结题报告等形式,总结研究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问题的有效策略,在研究中提高。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3~2011.7)

(1)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了解中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实验方案。

(3)召开课题论证会,完成课题论证,修改实验方案。(4)实验前测,提炼第一期实验因子,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5)召开开题会,签署协议书,各实验学校建立实验档案。(6)提炼实验因子,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工作。2.第一批因子投放阶段(2011.9~2012.7)(1)投放第一批实验因子;

(2)对各项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一批实验因子;(4)提炼第二批实验因子。(5)写出学期实验总结。

(6)召开首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3.第二批因子投放阶段(2012.9~2013.7)

(1)投放第二批实验因子,继续投放第一批调整后因子。

(2)对各项第一、第二批实验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

(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二批实验因子,基本确定第一批实验因子;(4)提炼第三批实验因子。(5)写出学期实验总结。(6)组织进行阶段性验收。

(7)召开第二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4.第三批因子投放阶段(2013.9~2014.6)

(1)投放第三批实验因子,继续投放第一、二批调整后因子。

(2)对各项第二、第三批实验因子进行监控,进行因子投放效果的实况记录;

(3)定期不定期召开实验因子投放效果分析会,调整第三批实验因子,基本确定第二批实验因子;(4)写出学期实验总结。

(5)召开第三次实验成果交流会,表彰先进实验教师。5.课题实验结题、成果验收阶段(2014.6~2014.7)(1)调整第三批实验因子;

(2)资料汇总,梳理三批实验因子,形成有关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帮助中小学生培养提高自理能力、掌握有效学习策略的途径与方法报告书,提炼相关管理模型和教学模型。

(3)汇编成果,提交实验报告书,组织第一期终结性验收。

八、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实践智慧得到了提高。

课题组教师坚持研中教,教中研。中小学教师经常聚在一起,根据小学生感知事物、注意、记忆、思维、情感表现、意识等心理发展方面的特点,对小学教学的方法、措施展开了讨论,通过发言、文章交流等形式,教师在教法的改进上达成了共识,并一致表示在教学中要锐意改革,努力进取。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智慧,形成了一支智慧型的骨干教师队伍,真正实现了师生生命智慧的共同成长。实验教师实现了以下“四个转变”: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评价体系的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二)、小学毕业生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课题组教师的不懈努力,以语文衔接为突破口,从整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习惯良好,基础扎实,爱好广泛,品德高尚的研究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 发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享受着学习的乐趣、享受着生命成长的快乐,小学语文教学已基本步入素质教育的良性轨道,学生学习的压力减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提高了。

九、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1.中小学价值的取向问题。

中学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管理的要求陡然提高。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七八年级是学生身心发育的一个转折期,而小学的理解、包容、期待与中学的规则、自律、严格的不同,使得中小学之间缺少学生人生发展的可接受的中间过渡。

2.教育管理模式问题。

小学是一个“类家庭的社会”,而初中是一个“类社会的家庭”,中小学学生在两种管理模式的“调教”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认知与习惯,这种“行为认知”和“行为习惯”间的急速切换,必然导致小学生升入中学的不适应。

十、参考文献

7.中小学语文教学该怎样衔接 篇七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衔接,方法

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吃力, 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上升, 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会减退, 甚至产生害怕的抵触情绪, 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和“滑坡”。

在教学活动中, 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 是起点。实现教学目的, 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这也是如何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差别的主要方法。

面对一些家长和学生自升入初中以来, 对自身语文学习成绩下降的困惑, 我们认为, 有必要思考如何有效衔接六七年级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小学的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侧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1) 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 使他们会听。初一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有一种声音:“老师, 你能不能再讲一遍呀, 老师你能不能讲慢一点。”所以我们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 老师要教会学生在听中抓住重点, 记住要点并学会筛选、储存有用信息的能力。

(2) “读”, 并不是说要死记硬背, 而是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学会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使他们喜欢读书、热爱读书。

(3) “写”, 指的是勤于动手, 勤于修改。让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养成勤于做笔记的习惯, 养成订正错误, 修改文章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正确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那么升上初中后也能更快的适应初中的语文教学。

2.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加强学法指导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增加 (自学课文) , 难度也加深了, 知识点增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 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就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一直强调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些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对文本进行预习, 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且可使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进行精读。在讲解文本时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不要因为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点而采取所谓的“包办”这一做法。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并且能够凭借自身的素养体会文本的美。

二.中学语文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 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教师应从语文课程标准出发, 积极革新教学观,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1.在初一上半学期要适度地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进入初中, 他们就会立刻发现:环境不熟悉、教材比小学的难懂、初中教师也比原来的教师严格, 于是他们手足无措了、慌张了。这就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一段适应期, 适当的降低难度。学生会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 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 在讲解初一第一单元的内容时, 我们教师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深层次的分析、理解, 而是可以让学生在“半扶半放”中体会初中语文学习内容的改革, 并进而逐渐领悟学习语文的规律与方法。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在单元测试前, 像小学教师一样, 进行单元复习。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整理、归纳知识要点、明确单元重点。让学生在复习时明白, 初中语文对他们的要求已经与小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并且让他们学着如何复习。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 而且同我们怎么教和怎么引起学生兴趣点有关。”由此可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 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教学信息, 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 能促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 减少疲劳, 产生愉悦的体验, 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险。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趣味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 一个良好的导入能够很快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欲望。因此在导入这一步骤中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有的课文我们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有的我们可以采用悬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有的课文我们则可以借助图片、影像、音乐来创设情境。比如, 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时, 选择在导入时播放歌曲《送别》的方式, 这首歌用音乐的语言让学生体会离愁别绪, 体会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 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完歌曲后进一步深入:“这首优美的歌曲送走的不仅仅是英子的小学毕业典礼, 也不仅仅是家里凋落的花儿, 还有那美好的童年, 难忘的父爱。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林海音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就让学生还未进入课文的时候就已经对这课文的基调以及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情境中,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2) 朗读体验, 合作探究

朗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它对领悟课文内容, 增强语感, 陶冶情操,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 它在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而且现在我们的学生喜欢体现自我,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利用“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朗读, 男女分角色朗读, 也可以以个人表演形式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斑羚飞渡》中对于镰刀头羊的形象分析时, 就可以让学生演绎镰刀头羊的三声“咩”。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在不断地朗读揣摩中, 学生了解到这三声“咩”包含的感情的不同。在学生一次次的诠释下, 他们感受到了镰刀头羊的内心情感, 也感受到了文本的主题, 感受到了这是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 一曲博大的爱的赞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程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例如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文本理解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

(3) 排演课本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是一种极为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立体地透视课文, 深入地把握课文主旨, 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皇帝的新装》一课, 可以组织全体同学结成各种小组分工合作。通过课本剧的排练演绎, 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自主地深入, 快乐地参与到课本中来。

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课题, 我们应当继续寻找更有效、更有力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过渡到初中语文学习阶段, 减轻家长和学生的焦虑。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2)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8.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 篇八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胜利中心校

吴霞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 “滑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种前瞻理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将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

1 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须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由于班额过大,老师不可能作细致地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研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读课外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看书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2 修改文章的习惯等等。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2、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三、重视教法上的衔接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只是跨了一个级,在身心的发展上没有太大的跨越,很接近。所以到了五、六年级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要加大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

3 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这一系列活动,使全体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习方法要注重四个环节的培养“学、查、改、纳” 学的环节: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习。记笔记就是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源自于学习习惯。学生主要运用四个字“听、读、看、记”。家长注意看住孩子的课堂笔记。每天回家后用一分钟时间把孩子的课堂笔记扫描一遍,就能知道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注意孩子在听老师讲课时很难40分钟保持高度集中。他们的课堂笔记是个大漏勺,每天回家后应该完成对课堂笔记的整理。

查和改的环节:主要体现在家庭学习。查: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很难有学生知道哪个地方学好,那个地方没学好。就要完成查的过程。怎么查呢?四招:课堂笔记,日复习,作业,考试。

改:找到漏洞后,就要完成改了。作业的全对不能代表考试的全对。“作业的最高境界做错的题,发现什么地方没学好。”这是作业的最高境界。改的方法就是:错题本。“君子报仇七天不晚。”错题本是日本学生发明的,80年代传到中国。从北京四中传向全国。河南有两个高校将“错题本”当作教学项目在全校推广。每个班建立一 4 个“错题银行”。把做错的题存在里面。什么时候取利息呢?在考试的时候,做错的题不再错,那就是“错题银行”的利息。

有一句教育的真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习题不是专家出的习题,而是自己做错的习题”。每天不要求多,其实做题的数量很多,买很多的习题册做题都是没有用的。只要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做会就可以了。每周末要完成整理和归纳。归纳环节: 课堂笔记的整理

很遗憾,中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不会做课堂笔记。有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类型 老师的录音机,很多学生只记不听,成为老师的录音机。第二类型 老师课堂的板书,全班一样。

第三类型 课堂笔记记到了书上,也是最愚蠢的课堂笔记,还不如不记。“书要越学越薄的”打个比方,书是原材料,课堂笔记是半成品,课堂笔记要比书薄。前面提到“复习在作业前面”,我们用什么做复习呢?就是课堂笔记。试验表明:用书做复习工具,做完单科复习要20分钟;用课堂笔记做复习工具,每天只需8分钟,这就是学习效率的提高

课堂笔记技术要求:

三点一线:“三点”是指听课要抓“重、难、疑”点。课上老师提出的难、重点,还有就是“疑点”,要求学生在下课后用一分钟时间标出疑点。“一线”是整理昨天的知识和今天的关系。

5 色笔区分:三种不同颜色笔区分三个点。

预留空白:学生听课时以听为主,课堂笔记要记成大纲类型的笔记,给课后整理留空白,给初三留空白,中考秘笈“一轮复习抓笔记,二轮复习抓错题,三轮复习抓归纳”。

课后整理:字迹工整,每日检查,建立错题本。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以及新课程的实施,无疑为我们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线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关键。希望有更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加入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的行列中来。

9.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方法和途径 篇九

张红生

小学生升入初中一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且在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简单的句型以及基本语音知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势必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中学英语教师难免会埋怨小学英语教师没有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英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切入点

1.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衔接。小学的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老师一般通过听和直观感受的积累,让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以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要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2.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小学生步人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小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学生初进中学时存在的习惯行为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就没事干了,建议老师加大作业量。这件事说明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

3.基本学习技能的衔接。小学生普遍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老师。培养学习技能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提出的问题,采用设法诱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如在听和阅读的训练中,尽量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前后文猜词取义、抓住整体、思路畅通连贯。

4.教学方法的衔接。学生主要通过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学得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就难以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机会就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就不高,实际运用英语交流活动的能力就不强。

二、方法和途径

1.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以便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比如说,在小学时学生记住了“I am,he is,you are.”等句型,而上初中后要用到谓语动词,如不是为了构成某一时态和语态的需要“am,is,are”等be动词就不能与谓语动词共用了。所以就只能说“I work in Suzhou.”(我在苏州工作),而不能出现I am work in Suzhou.”这样的错误。

2.注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衔接。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好动、好问。进入初一后,他们依然天真浪漫,有正义感,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会表示憎恨。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语言交流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开展各种英语课外活动,例如竞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竞赛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英语教师应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的习惯。例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学唱英语歌的习惯,做英语游戏的习惯,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的习惯等。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境下的言语交流的习惯。

4.注重英语学习技能的衔接。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书写字母和单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只凭一时兴趣,缺乏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读的技能也只侧重拼读和模仿朗读,写的技能也只侧重书写规范的字母、音标和单词。学生通过听和直观感知,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所以,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从以前听说为主,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简单英语学习向内容较复杂的英语转化;从只用YES、NO的简单言语交流活动向用整句回答或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方式转化;从机械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境中交流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5.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扫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比如课堂上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每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英语教师应善于将机械性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去交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语言材料出发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从机械性思维向有意义性思维和交流性思维转化。

10.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探赜 篇十

正视语文教学的这种脱节现象和学习状态, 认真反思和再认识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 探究其形成的诸多原因, 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有一个失误, 即忽视中学阶段的起始课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强调衔接而缺乏层次。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起始课与小学课文教学是一个模式, 没有把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教学看作一个整体。学生仍是孤立地接受课文和基础知识, 并不清楚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的、要求、内容、任务。

我们应该怎样挖掘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在联系, 寻求两者的衔接点呢?

一、起始“激趣法”

教师应通过初中起始课激发学生对新一阶段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的, 初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审视和接受新的学习内容。

首先, 起始课的内容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七—九年级) 的主旨和内容。如对语文课性质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十分必要, 而且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和继续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 要将语文学习的内容 (即语文教材) 系统地介绍给学生, 比如入选课文的标准、教材内容结构、编者的意图等, 使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有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教师还要介绍学习中学语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以便使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早日适应初中新课程的学习, 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预习“复读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与小学语文教材中, 相似、相关的课文不少, 把具有相同特征的课文放在一起, 初中语文教师要运用比较、勾联的方法把学习内容有机地衔接连贯起来, 使学生在思维、认知及心理上得以尽快过渡。上新课前, 布置学生重读与之有联系的小学课文, 把它当作理解新课文的钥匙。这样不仅可以为领会新课文铺路搭桥, 还达到了温故知新、加强衔接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

例如, 教学人教版七 (上) 玛丽·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先让学生重读迪克·格莱格利的《三克镭》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 前者是居里夫人写的自传体散文, 后者是记述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艰辛, 歌颂了她的科研精神和伟大人格。所不同的是《我的信念》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克镭》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写法。又如人教版七 (上) 第26课《皇帝的新装》和《卖火柴的小女孩》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 通过重读比较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安徒生童话的特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 反映社会制度造成的贫富悬殊, 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和愚昧。又如人教版八 (上) 第2课孙犁的《芦花荡》和沈重的《狼牙山五壮士》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写的都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人教版七 (下) 第22课《荒岛余生》和《鲁滨孙漂流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都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作品, 主人公是同一个人———鲁滨孙, 两文都是讴歌鲁滨孙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可贵的人性精神。通过复习重读, 学生首先对所上的新课文有一种亲切感, 既回顾了旧知识, 同时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再比如在讲授人教版七 (下)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安排学生复读《三味书屋》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讲人教版八 (下) 第1课《藤野先生》时让学生复读《在仙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讲人教版九 (上) 第9课《故乡》时让学生复读《少年闰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讲人教版七 (上) 第22课《羚羊木雕》时让学生复读《小木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讲八 (下) 第12课吴刚的《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时让学生复读冯君莉的《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 都会取得同样好的效果。

每节课的导语对该节课的合理安排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重要。我常用“迁移法”导入新课, 把小学教材中有关内容与新课内容巧妙衔接起来。我在教学人教版七 (下) 第30课《狼》 (作者蒲松龄) 时就先请一位学生复述小学课文《狼》的故事, 在肯定这位学生的复述后, 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文言文《狼》, 看看文中的屠户又是采取什么办法对付恶狼的呢?”

11.初一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 篇十一

1.做好预习,提前预习对于语文的学习非常重要。

2.注意力集中,培养认真倾听的能力。

3.勤动笔,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4.做好课后复习,学习语文要天天接触。

5.热爱生活,让心灵敏感而细腻。

6.读好书,在课本中汲取营养,勾画重点。

7.留心观察,积极思维,发现生活的真谛。

8.博览群书,广泛积累。

9.学习反思,对照答案,对文章内容深入思考。

12.初一语文和小学衔接 篇十二

古城外国语学校张信

文言文是我们古代中华民族历史、思想、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文言文的学习,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坚不可摧的。然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

就从去年九月入学初一新生的情况来看,感觉特别棘手,这些从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连一些最简单的至今还有生命力的文言实词他们都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困难重重。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 严重影响了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方法。就文言文本身而言,时空跨越较大,小学生感觉很难读顺、读懂。另外,由于小学考试内容基本不涉及对文言文的考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文言文的学习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好的孩子只知埋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机械记忆;成绩差的孩子的情况自是不言而喻了。在上学期文言文起始课上,就文言文学习现状,我在所执教的两个教学班上(共58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

1、你喜欢文言文吗?a 喜欢b 无所谓c 不喜欢()

2、你觉得文言文学习?a很难b 一般c 简单()

3、你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主要是什么?

4、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排除障碍?

(二)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考察内容。随着小学到初中的一个阶段性跨越,学习内容增多,学习的强度、难度也加大。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九、十册为例,一个学期只有两篇,而从课后题看,也并不重视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没有专门考察学生翻译能力的题目。而进入初中后,第十三册课本上的文言文增加到四篇,外加课外补充的,不下10篇,不仅篇目增多,篇幅也加长,难度加大。比如《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和《扁鹊见蔡桓公》这两篇课文,虽然这些名篇耳熟能详,但对于文言文接触不多的初一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尤其是前者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上下语言环境,内容更显枯燥。还有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新课标(实验稿)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阅读部分”并没有涉及到文言文。小学阶段老师只要求读读背背默默,外加个别几个非常简单的文言实词的理解。期末试卷中只涉及背诵片断。初中阶段,除了背诵课文,还需要掌握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句意的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以及相关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等。中考更占六十分中的十分。总之,教材、教学内容、考察内容上的巨大的变化,使学生难以招架,对本来就对文言文没什么好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教师的教法。小学是文言文的起步阶段,老师指导搀扶过多,学生自我实践较少。而到了中学,上课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老师上课的速度加快,反复的次数减少,对课文分析的深入,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上来,笔记的速度,思维的灵敏度,都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节奏,由此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

二、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为帮助初一新生顺利地完成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过渡,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我在初一上学期做了以下尝试:

(一)深入研究、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依据,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给中小学的衔接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从对每一个阶段的课程要求中,我们能分辨出衔接的关键。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四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只要求背诵古诗文。也就是说,小学阶段对文言文将不做要求。七至九年级在教学中要求:“(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的内容,了解文言

2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2)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3)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4)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

由此可见,文言文的衔接包含着从阅读一定量的文言短文到不仅要阅读还要积累文言实词的过渡;从了解文言文大致内容到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的过渡;从单纯的阅读到表达感受的过渡;从教师的讲解灌输到学生自查工具书自学实践的过渡。教师只有对这个过渡、这种衔接的要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会一味抱怨学生上完六年小学连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意思都不知道了。

(二)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1、用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说理,启发引导学生术里传承文学遗产的责任感,激发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比如用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小故事来告诉学生法国这个民族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国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举唐代贾岛反复“推敲”诗句的例子来印证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实。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珍贵。

2、用同龄人的感受来鼓励学生。文言文起始课上,我特意请喜欢文言文的学生畅谈他们对文言文的感受。在发言中他们谈到文言文的文字凝练优美,有些和我们现代文是息息相通的,还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3、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降低学生学习台阶,消除他们对文言文的惧怕。考虑到《论语十泽》对初一新生来讲内容不易理解,并且缺少情节。我决定先讲《童趣》、《世说新语》等,它们词汇量少,又有故事情节,学生易于掌握,自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建立在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上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小学里,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教师讲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调查,我将培养习惯的重点放在翻译和积累语句上。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我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教会他们查找的方法,选择义项的方法,养成在阅读中尽可能地自己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

2、教学中重视朗读,并告诉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反复朗读。要养成课堂上默读、大声朗读,养成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读背文言古诗文的习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实现和古代圣贤的“心灵对话”。

3、自编一套浅显的古文翻译十六字原则“从前向后,逐字翻译,保持顺畅,不变原意”,指导学生按此原则翻译文言语句。

4、教给学生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

5、规范学生笔记格式。不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大段的译文,那样耗时耗力还没有效果。只要求学生在书上原文中记下重点词句的翻译,如书下注释中用曲线标出。

6、培养学生及时总结文言特殊语言现象的习惯。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就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本文的文言特殊语言现象。总结分“词、句”两方面,内容分别为“通假字、多义词、词性活用、古今异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对教师而言,不只是授业解惑,而且要教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紧锁的大门。而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是把钥匙,它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打好文言学习基础、学好文言文的保证。

(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要引导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他们刚从小学入学,正处于身体的迅速生长阶段,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好表现自己,喜欢变化,喜欢新鲜的事物。同时,小学时和老师接触较多,和老师比较亲近。而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使他们产生了畏惧感,再加上和老师的接触时间减少,关系开始渐渐疏远,他们感到失落,进而对学习缺乏积极的热情。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法上相应地要有所变化。

1、以朗读为主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六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上来,以往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读读背背,没有过细的字词讲析与记忆,所以如果初中课堂一味地字词串讲,形式化的分析鉴赏,只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曲高和寡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可以延续过去读读背背的状态。程序是:先范读,纠正每一处读音,明确语句停顿的位置;然后,学生跟读,熟读成诵。学生读的形式多样: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互相检查读书,互相评价。

为提高效果,我还采用开古诗文朗诵会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选取的材料课内外不限,一篇古诗一篇古文。现在小组内比赛,小组选拔优秀的在全班进行决赛。每组中再派一名不参赛的同学做评委,从“台风、声音、节奏、感情”四个方面为参赛选手打分。其他青同学作为观众,除认真欣赏之外,还要监督评委,并记下每一位参赛同学朗诵的优点,在赛后进行集体交流。在活动中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通过参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上内容枯燥,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设法创设语境、情境帮助学

4生理解文章。《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以讲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为例,在扫除文字障碍之后,我将原文中此句之前的语句演示给学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来理解用心对听说读写(学习做事)的重要性。

3、教学形式上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带动成绩差学生的学习。热爱古典文学的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所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并择其要向大家进行介绍。我曾利用课上时间请每班的三名同学在班中做这样的展示。他们向大家展示的内容丰富,有《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图书,有《离骚》这样的精品,也有一幅幅精妙的对联。这些学生在讲解中那种陶醉于古典文学优美意境的情形深深地感染着周围同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进行一些课本剧的表演。比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内容较浅显,而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积极探索,天真大胆的形象深深打动着学生。于是我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全员参与。通过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学习了文章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也减弱了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三、以上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根据教材,根据学生,根据教学环境适时地灵活地选用。我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就学生和我个人的感觉而言还是很有效果的,下面的一组数据比较,从客观上更能说明问题。

所执教的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第一学期九月月考和期末文言文测试情

从上面这组数据可看出,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培养进步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上述的一些教学措施还是切实可行的。

上一篇:教师水平能力测试下一篇:北京申奥成功了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