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精选12篇)
1.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 篇一
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发布时间:2013-5-9信息来源:中国江西网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会议1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刘云山指出,红色旅游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政治工程、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要认真贯彻《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统筹规划,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要功能。
刘云山指出,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从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红色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重点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成效明显,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红色旅游网络体系基本形成,红色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助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刘云山强调,发展红色旅游,用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有利于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发展红色旅游是实现旅游和文化有机融合的新创造,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途径,为培育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支撑。发展红色旅游有助于人们在体验中感悟崇高、升华境界,在参与中怡情养志、益德益智,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刘云山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把突出思想内涵作为基本要求,牢牢把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题,充分展示浴血奋斗的中国革命史、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使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成为广大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要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重访革命圣地、重温革命传统的教育活动,精心安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体验项目,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要树立“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努力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要以各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运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自然景观,促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知名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拓展红色旅游新的发展空间。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作了工作报告。会议表彰了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两位代表作了发言。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部分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红色旅游工作协调机构负责人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2.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 篇二
建平县东依松辽平原, 北临内蒙古草原, 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 建平县按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产业调大、龙头调强”的发展思路,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农民受制于地, 土地受制于天”的经营状况仍未从更本上得到改变, 农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十分有限。为了彻底改变建平农业的现状,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县委、县政府十四届党代会和十六届人代会精神,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特色精品、“一优三高”农业为重点, 突出抓好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强化龙头和品牌带动, 加大市场开拓, 构筑符合建平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建平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二、发展目标
按照“优势互补, 全面提升”的原则, 紧紧围绕《建平县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 集中推进“321工程”, 即三大主导产业 (瓜菜、马铃薯、甜菜) , 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优质杂粮、烤烟) , “一县一业”产业 (中药材种植) 。力争到2015年全县完成瓜菜31万亩;马铃薯稳定在35万亩, 其中绿色有机25万亩;甜菜10万亩;优质杂粮稳定在70万亩, 其中无公害20万亩、绿色20万亩、有机30万亩;中药材80万亩;烤烟5万亩。
三、发展模式
1.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几大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提质、扩量、增效并重, 突出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或订单等多种形式开展集约化经营, 优化产业基地布局, 培育特色产业板块。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 扩大提升优质玉米、杂粮、马铃薯、瓜菜、中草药等规模档次, 建设辽西重要的果菜和杂粮供应基地, 不断提高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东部以朱碌科、喀喇沁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小杂粮基地建设;中部以建平、黑水、杨树岭为中心大力发展马铃薯基地建设;北部以黑水、哈拉道口镇为中心大力发展中草药基地建设;西部以太平庄、三家为中心大力发展烤烟基地建设和甜菜基地建设;以锦赤线、大三线、叶哈线为中心大力发展蔬菜基地建设。
2.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 提升产业竞争实力。围绕特色农业产业链, 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升级工程, 推进同类产品企业联合与合作, 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建平县现代农业建设, 鼓励企业向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聚集, 构筑龙头企业集群, 发挥集群效应和互补优势, 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和综合效益。建平县以金复康中药材和红旭杂粮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 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3.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 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 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开展产品推介、产销对接、品牌宣传等市场开拓活动, 培育打造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品牌。建平县以完善万寿果蛋禽蔬菜批发市场、朱碌科小杂粮批发市场、热水葵花籽批发市场、三家众信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市场流通体系, 大力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
4.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 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经纪人是调整农产品结构的信息员。他们掌握信息、了解市场, 一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信息向农民提供正确的生产信息和提供有效的技术咨询。农民到底种什么、养什么, 如何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如何才能销路畅通并获得高额回报, 农业经纪人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农业经纪人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者。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纪人+农户”的模式是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经营方式。建平农业要先快速发展、稳定发展、高效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农业产业经纪人队伍建设, 他们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5.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品质结构, 积极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增强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残检测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 使全县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加大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的监督, 加快标准化基地进程;强化品牌意识, 加快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步伐。
6.健全农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 强化技术服务。建平县在发展农业产业过程中, 把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放在首位, 已经严格按照“一乡一站、三权归县”的模式在31个乡镇场街健全了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并将严格管理和培训, 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基层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 篇三
【摘 要】近年来,由于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密起来。很多研究者分别从各个角度对例如“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等这样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拟从两个层次探讨一下高校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一是高等教育对达州市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二是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具体说明高校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济发展; 量化分析; 达州
1.高校对达州市经济发展影响的计量分析
1.1模型的建立[1]
假设土地数量不发生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又假设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规模报酬保持不变。那么,在时间范围内,在劳动弹性和资本弹性同步增长的中性技术进步作用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为产出量,为技术水平常数,为资本投入量,为劳动投入量,为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并且 。
把劳动力分解为初始劳动力与教育投入的乘积,考虑相应的时间,这样,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又可以表示为:
对上述公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再求时间的全导数,然后用差分方程近似地代替微分方程,得到:
其中,为相应时间的经济增长率;为教育投入年增长率;为技术投入增长率;为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为资本投入年增长率;为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为初始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估算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为:
其中,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份额;为教育投入的增长率;为的年均增长率。
在实际计算教育对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份额时,我们用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来代替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2]
计算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变为:
其中,系数值采用20世纪60年代丹尼森根据美国当时的情况所采用的数值0.73。
1.2计算2010—2015年间高校对达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本文以下所用的人口数据为四川省统计局关于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及2010年达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3]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2000年人均受各级教育的年数为:
受小学教育年数=(11.86+4.7+0.63+0.28)×6÷100=1.0482
受初中教育年数=(4.7+0.63+0.28)×3÷100=0.1683
受高中教育年数=(0.63+0.28)×3÷100=0.0273
受大学教育年数=0.28×4÷100=0.0112
同理计算得出2010年人均受各级教育的年数为:
大学教育0.1324,高中教育0.3723,初中教育1.5438,小学教育5.262。
将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劳动简化率定为1,根据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收人情况,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文化程度劳动力的劳动简化率定为1、1.2、1.4和2。这样通过计算可以得出2000年和2010年达州市人口的教育综合指数
根据上述指数,可以计算得出2000—2010年之间达州市人口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同理可以计算得出2000—2010年之间达州市人口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排除高等教育后,2000—2010年间达州市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达州市高等教育对教育综合指数的贡献率:
由上可知10年间达州市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占:
2.学院对达州市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4]
高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高校是带动地方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
高校的基建投资是刺激地方经济增长的助推 ;
高校学生消费是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本文拟从高校的基本建投资和学生消费创造就业岗位两个方面来量化考察其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效应。
2.1 学院新增基建对社会总产出的拉动
根据四川省1999-2014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3)参考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相关研究
通过计算得到,我国高校生人均固定资产价值约为58184元。根据该研究我们估算,高校每增加一名学生,则增加58184元的基建投资,包括校舍建筑49855元、仪器文化用品8040元和图书印刷289元。结合四川文理学院近5年学生的增长(2015年在校人数:13200,2010年在校人数:10402),可以得出5年来新增基本建设拉动的社会总产出。
通过以上数据,结合2015年达州市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算出5年来,四川文理学院为达州市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为0.12%。
2.2学院新增学生对就业的拉动
在就业上,高校一方面缓解了高中生的就业,另一方面高校本身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此外, 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本文根据林源源和袁国秋的研究结果[5],对四川文理学院5年来新增学生所带来的就业岗位进行了估算,其结果见下表:
3.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基本结论:
1)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达州市高等教育对教育综合指数的貢献率:0.21% 。
2)从2010年到2015年五年间,四川文理学院为达州市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为0.12%,
新增学生所带来的就业岗位为2265个。
参考文献
[1] 李雯,查奇芬.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J].统计与决策,2006,(4):76-78.
[2] 丁小浩.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2,(2):9-14.
[3] 达州市统计局,达州市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四川省达州市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 李英杰,朱省娥.论高校教育地方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J].商业时代,2008,(18):61-62.
4.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篇四
李鸿儒
2011年11月30日14:21来源:《宁夏日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五比五看”争先进位主题教育,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西夏区经济社会发展跨越,意义重大。
比学习,在解放思想、争先进位中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等的论述,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力的措施,找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点,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兴区”战略深入实施。要以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为先导,在加快文化事业方面下工夫,在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方面下工夫,在促进文化旅游大发展上有新突破。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引进外力,激活内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竞争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比能力,在开拓创新、破解难题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银川市西夏区拥有沿贺兰山地带的优美的生态资源、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具魅力。但由于基础设施差、规划建设投资大、整体开发打造难度大等原因,加快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任务艰巨而长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整理以绿色生态文化、西夏历史文化等为主的“五种文化渊源”,在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优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发挥文化旅游基地(园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区域性特
色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充分体现民族、区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出一批具有西夏古都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比干劲,在攻坚克难、重点工作突破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重点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影视创意文化、酒庄文化和旅游三产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通过与国内外知名的影视创意企业合作,更广泛地传播西夏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着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龙头企业,将基础建设、旅游发展、文化项目、体育赛事等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带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运动休闲、公共设施等资源融合,创新开发模式,推动各类文化旅游要素集聚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旅游消费形态;推进文化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
比活力,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中加快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项目投资,鼓励社会力量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围绕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等宁夏王牌旅游景区,加强道路、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康体检等文化旅游产业要素,改变我区文化旅游行业条块分割和“擦边球”的状况,努力构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休闲区、贺兰山宁夏西线黄金旅游(线)中心区和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核心区。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龙头企业,加快推进801文化创意产业园拓展项目等大项目带动,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怡游西夏建设,彰显西夏古都文化特色,将文化理念融合于旅游产品开发,引进大型休闲
娱乐项目,积极发展会展旅游、赛事旅游和宿营地等特色旅游,构建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格局,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以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提升具有西夏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5.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 篇五
张爱剑 吕小军
2010年第8期 ——文化建设
近年来,鄂州市围绕实施文化鄂州战略,深度挖掘、开发吴楚文化,发展创意文化和公共文化,加快建设具有鲜明吴楚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城,效果明显。
一、加强吴楚文化综合研究,增强文化鄂州的影响力。鄂州是我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公元前879年建成的鄂王城传承下来的鄂文化,也有公元221年在这里建立的武昌城传承下来的吴文化。鄂文化和吴文化传承鄂州文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鄂州人。在推动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鄂州以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建设旅游城市为切入点,注重加强对吴楚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一是挖掘吴楚文化资源。我市于2005年成立了吴楚文化研究会,邀请吴文化研究专家卞孝萱教授、楚文化研究专家冯天瑜教授来鄂州指导,整理史料,辨真去伪,全面梳理吴楚文化在鄂州的发展脉络。研究专集《鄂州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鄂州三国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已编辑发行,展示了鄂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宣传鄂州人文历史。三国时期,佛、道学在鄂州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发展,如鄂州建有西山寺、葛山建有道观等。2009年,鄂州利用组织举办的佛教、道教研讨会,梳理在鄂州流传的历史人文。此外,鄂州还充分利用鄂州铜和古铜镜这一丰富的文物资源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了鄂州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三是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鄂州在全省率先实行文物保护“紫色规划”,把古城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老城区改造中,保留了十字街、古楼街、新民街、熊家巷、邬家巷、谢家巷等老街巷,维修保护了庾亮楼、四眼井、文星塔、怡亭铭、明清武昌城以及吴王城遗址南城垣,复建了凤凰台、明清武昌城墙、黄龙阁等人文景观。组织开展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保护和利用好牌子楼、玉莲环、雕花剪纸、葛店虾灯、泽林旱龙舟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增强文化鄂州的竞争力。充分挖掘吴楚文化、“武昌鱼”饮食文化和优秀民俗民间文化,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催生新的旅游文化业态。一是加强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投资建造三国吴都文化博物馆,将在今年年底建成并对外开放。开发利用三国吴都文化遗产,投资建设滨江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工程,一期工程观音阁公园已于2008年建成开放,二期正在建设。维修西山寺和葛山道观以及武术培训及养身基地。二是提升文化旅游品位。鄂州在城市建设中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把城区当作最大的文化旅游景区来建设,通过旅游业的壮大来完善城市功能,通过挖掘文化的内涵来提升城市形象;将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结合,增强城市的配套能力和旅游产业的承载能力;将城市品牌打造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统筹推进,建设三国吴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业城市。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开发三国吴都、梁子湖、红莲湖、百里长港等“一都两湖一港”,形成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滨江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工程将西山吴王避暑宫、吴都博物馆、孙权郊天坛、吴王试剑石、武昌门等9个景点一线串珠,形成一条三国吴都文化游精品线。以红莲大道和凤凰大道为支撑,规划建设一个环梁子湖、红莲湖,对接武汉奥林匹克公园的200平方公里运动休闲旅游区。依托梁子岛27洞高尔夫球场、红莲湖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湖北省水上训练竞赛基地和梧桐湖运动休闲公园,形成一条运动休闲游精品线。按照“生态长港、吴楚水乡”的理念,规划建设百里长港示范区。对百里长港水系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治理,海拔18.5米以下的清淤除障,种植水生植物,开展生态护坡;海拔19米以上的,则建设经济林果带和旅游观光带。启动建设25公里旅游生态长港南路,将庙岭、梁子等2个旅游名镇,梁子岛、磨刀矶、桐岭等9个具有鲜明吴楚水乡风格的民居景点,长港沿线众多的乡村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点和水生态示范项目串连起来,形成一条生态水乡游精品线,形成城乡旅游发展一体化格局。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升级,增强文化鄂州的活力。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鄂州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是推进文化与城市共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文化而焕发生机与活力。正在编制的《鄂州吴楚文化建设规划》,将吴楚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如江滩公园着眼于三国吴都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洋澜湖生态公园兼顾鄂王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磨刀矶新社区建设按照吴楚水乡风格设计,等等。二是推进文化与产业共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结合吴楚文化研究结果,挖掘出诸如鄂王城、武昌城、鄂王红与鄂国、鄂国铜资源与古铜镜、武昌鱼、东坡饼、“三国菜肴”等历史题材,策划、实施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向农业、工业、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延伸发展,形成红莲湖休闲健身产业区、莲花山文化产业基地、百里长港民间工艺品走廊、吴都风味小吃一条街等一批文化体育产业板块。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扶持开发古铜镜复制、珍珠工艺、雕花剪纸、布贴画、麦秆画等特色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三是推进文化与创意相融相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鄂州以创意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推动创意城市建设,推动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发展,依托武汉科教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创意产业孵化平台。按照特色性、文化性、精美性原则,建立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系统和发展模式,努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着力建设公共文化,增强文化鄂州的亲和力。鄂州以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的共建共享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是实施文化基础工程。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完善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以市博物馆、市文化中心、市综合体育馆等城市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为龙头,带动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8+1”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投资创作排演大型舞蹈诗《吴都风华》,将吴都古城五千年灿烂历史生动形象地搬上了舞台。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这部具有鄂州文化特色的文艺产品走出鄂州,走向全国。创办了“鄂州发展论坛”和“吴都讲坛”,组织讲座36场次,让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互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具有影响的公共文化品牌。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开展“周周乐”广场文化,实施“每日电影”公益放映等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和繁荣市民文化生活。■
6.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 篇六
记者11月5日从海南省财政厅了解到,近日海南省财政厅印发《海南省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海南省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推动试点工作开展,海南各级财政部门目前共筹集3.57亿元资金。其中,中央财政安排5500万元,海南省财政安排6000万元,市县财政统筹安排2.42亿元。
今年,海南与浙江、贵州、安徽、福建、广西、重庆等7个省份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重点推进省份。而海南省选择海口市琼山区、琼海市、澄迈县、儋州市、万宁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6个市(县、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重点在21个乡镇42个村开展,受益人口近10万人。
据了解,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内容包括继续抓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逐步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人居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推进农村产业形态优化升级。此次试点工作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导、多元投入、以县为主、改革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
7.推动眉山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研究 篇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眉山市第三次党代会将文化繁荣作为四大目标之一,提出要实现“以东坡文化为特色塑造眉山文化品牌,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为此,眉山旅游发展应该打好“东坡文化”这张牌。
一、旅游与文化
先秦思想家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人类在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长,必然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还是旅游经营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深挖旅游的文化内涵,才会有吸引旅游者的魅力。因此,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只能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含量高的产品,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要了解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还必须了解游客所追求的文化特征,开发满足各类旅游活动的文化旅游产品。除此之外,旅游业的文化特征还渗透在各旅游部门的运行过程中,一个优秀的旅游饭店,就不能只简单地提供些膳食就罢了,提供的餐饮、客房、娱乐应有文化品位,服务人员应有文化素质,个性文化服务应有情调。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文化作为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贯穿在人类的发展和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及其内涵。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为广大游客的参与提供了可能,是旅游业的物质资源基础,成为发展旅游的巨大潜力,而文化也需要通过多种旅游载体,使无形的文化形象化,零碎的文化系统化,高雅的文化通俗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让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从而发掘和凸显文化的特色。可以说,文化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旅游抓住了文化,就抓住和体现了核心价值。
二、眉山主要文化梳理
眉山市,古称眉州,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被世人称为“东坡故里,中国词乡,诗书古城,长寿之邦”。东坡文化、长寿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和仁义文化是主要代表。
(一)东坡文化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东坡”,北宋杰出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东坡博学多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有令人称奇的成就。东坡文化是眉山最大、最独具优势的王牌。东坡先生的文学成就、人生经历、爱情婚姻、个性特征以及善待山水、寄情山水、超越山水,东善待自己、善待众生、心系众生……都是可供深度挖掘的旅游资源。
(二)长寿文化
长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追求。“彭祖不老”是眉山最令世人瞩目的长寿典范。眉山境内的彭祖山因有活了800岁的彭祖及其女儿在此生息,修炼成仙而得名。彭祖山稀有的原生态之美、自然朴素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绿色健康的身心环境、丰富多样的旅游价值,获得了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青睐。
(三)山水文化
眉山地处成都平原与川南山地的结合部,滚滚岷江东逝水,青衣江水侧畔过,两条母亲河哺育了眉山;瓦屋山、邛崃山系造就了眉山文化,同时也为眉山发展旅游提供了自然资源条件。
(四)民俗文化
眉山民俗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不胜枚举,从九大碗到眉山泡菜,从黑龙滩全鱼宴到仁寿龙眼酥,从丹棱唢呐到川江号子,从人文到自然,处处体现眉山民俗文化的与众不同、得天独厚、源远流长,是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再一重点。
(五)仁义文化
“仁义之说”古往今来,早在典籍散佚之中已有真知灼见。眉山仁寿县仁义志士辈出,“仁行如春,仁义无价,仁人无敌,仁者乐,仁者守,仁者寿”,彰显社会文明的闪烁华光。但因其内涵较为抽象,难以表现,与旅游结合点尚待深入挖掘。
三、眉山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响亮且融合性强的共同品牌
眉山文化资源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各区县均以本区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进行旅游打造。东坡区以“东坡文化”或“三苏文化”进行旅游打造,仁寿县以“仁里寿乡”打造,彭山县以“彭祖文化(长寿、养生)”和“忠孝文化”进行打造,青神县以“东坡初恋地”和“竹编文化”进行打造,丹棱县以“大雅文化”和“佛教文化”进行打造与推广,洪雅县以“山水文化”进行旅游打造和推广。虽然各区县文化品牌本身都具有一定垄断性和可塑性,但从眉山市域整体角度看,尚未形成以眉山市域为统领的共同的旅游品牌。
(二)旅游发展模式尚待确定
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正确的模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都旅游凭借1635万人常住人口+庞大流动人口+省会城市+西南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这些桂冠,呈现“需求驱动”状态,发展空间大,“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都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壮大起来的。眉山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少,实现不了“需求驱动”。而乐山凭借世界双遗产城市的称谓,靠着峨眉山、乐山大佛很高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再加上多年的精心打造,为乐山旅游腾飞筑下了坚实基础。目前的眉山,尽管也有世界级的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但尚未被世人所认可,与乐山相比,眉山旅游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盘考虑,明确其旅游发展模式。
(三)具体做法上存在的问题
1. 文化体验性旅游项目开发少
无论是以三苏祠为代表的东坡文化,还是以彭祖山为代表的养生文化,均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为主。游客在景点讲解员的讲解中走马观花地穿梭于景点之间,只粗略对东坡文化、长寿养生文化等有所了解,比起亲身临摹苏东坡的文字、画作获得的文化体验就差远了。
2. 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文化的社会效益
发展旅游经济本是对的,但若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让旅游和文化脱节,旅游就会失去灵魂和活力,文化就会失去载体和传播的途径。如眉山东坡湖畔的“远景楼”,本是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媲美的,属“中国四大名楼”,但目前“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早已深入人心,当地市民无不以此为豪,外地游客无不趋之若鹜。而眉山的“远景楼”除了喝茶的有钱有闲阶层以外,一般的游客和老百姓既无法感受“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之意境,也无法感受东坡之豪情,更不能将东坡文化很好地加以传播传承。
3. 缺乏统一的宣传口径,文化彰显力度不够
“东坡老家,快乐眉山”曾经是眉山市的旅游口号,各区县又按自身旅游资源,另辟蹊径打出了自己的宣传口号,使眉山旅游宣传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城市形象不鲜明,文化彰显力度不够,甚至眉山常被外地人误认为是“峨眉山”。
(四)旅游商品开发缺乏创新,文化融入度较差
眉山旅游商品量少、制作水平不高,营销力度不够、文化底蕴不厚,影响了旅游者的文化感受,而且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以东坡文化为主的旅游商品,除了东坡酒、东坡肘子以及竹编外,就很难再找到新的商品供旅游者选择。
四、推动眉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对策
(一)确定文化主题,做好旅游分区规划
1. 总体思路
以眉山规划区资源的独特性、垄断性和唯一性为基础和出发点,充分挖掘其景观内涵和价值,融入现代旅游的理念和表现手法,以充分体现其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吸引力,树立“大东坡旅游”形象,打造眉山文化旅游的黄金品牌。
2. 总体布局
一体:东坡文化
两翼:山水文化、仁义文化
多支点:大雅堂文化、长寿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等
纵观眉山地图,象一只飞起的蝙蝠,在华夏文化里,蝙蝠是“福”的象征,“眉山福到”,寓意吉祥而且深刻。
(二)明确旅游发展模式,助推眉山旅游腾飞
学习借鉴省内外旅游发展模式,明确眉山旅游发展模式为“产品大创新+城市大融合+营销大力度”旅游发展模式,助推眉山旅游腾飞。
1. 产品大创新
在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旅游开发力度,特别是增加眉山城区的旅游开发力度,让眉山城区能留住游客达两天以上。
2. 城市大融合
以大东坡旅游为切入点,眉山区域范围融合并创新各种本土文化旅游,增强其旅游丰度;外部多方交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建立友好城市与兄弟城市,并共同申报“大东坡文化”的国家乃至世界级遗产,实现与国内城市大融合。
3. 营销大力度
营销不是自娱自乐,营销大力度主要是指对内和对外营销,是与各种媒体、地区、城市的全方位的合作。使各种媒体、地区、城市成为眉山的合作伙伴,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宣传眉山、眉山文化、眉山文化旅游。如我们近年可以制定“全国营销头条”活动:如新闻上头条、娱乐上头条、推荐上头条等。
(三)开发文化体验性旅游项目,增强游客参与度
眉山文化旅游应该在“一体两翼多支点”的布局下,针对不同区域的文化特点,开发参与性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如在三苏祠,设计书画临摹、吟诗作赋等等。如在长寿养生彭祖山,观看养生光碟、做养生保健操、煲乌鸡养生汤、品养生美味佳肴等。
(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1. 充分利用各繁华街道设立的电子显示屏,播放诸如:
东坡足迹万里行的专题片、康震教授的《评说苏东坡》以及反映眉山旅游景点、资源、民俗民风的相关影像资料。既让眉山市民耳濡目染感受东坡文化,又让旅游者充分地感受眉山文化气息,对眉山留下深刻印象,更好地推动眉山旅游发展。
2. 退商还旅。
大打文化旗,在大东坡文化指引下,凡是涉及到大东坡文化的景区景点都摒弃纯商业的经营做法,将东坡文化解放出来,注入更多的内涵。
(五)统一旅游形象宣传和口号,制作统一旅游标识,突出大东坡文化特色
1. 保持宣传的统一性
将一区五县旅游统一到东坡文化之下,打大东坡文化名片,对外宣传,树立城市形象,扩大知名度。
2. 保持宣传的稳定性
保持精心设计出来的口号和旅游标识宣传的稳定性,尽可能避免出现换人就换口号或标识的现象,使宣传的效果在稳定和连续中彰显出来。
(六)创新旅游商品,让东坡文化随旅游越播越远
围绕眉山固有文化资源展开,着重推出以文化为主,结合休闲型、生态型旅游产品。
1. 东坡美食。
在现有商品的基础上进行更精美的包装,强有力的宣传,更好地进行开发
2. 东坡书画。
将东坡书画制成更精美的拓片、竹编、折扇等物品,进一步加以推广宣传。
3. 东坡美乐。
8.大力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 篇八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要像抓经济、抓民生一样,要把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2013年7月,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区旅游发展大会,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出席,各市、县党委政府一把手参会,同时还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领导出席。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3000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为此,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历时3个月,多次实地调研,加强与地市及自治区相关部门对接,牵头策划推出了600个自治区重点旅游项目,100个自治区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的项目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发展纲要》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计划》等专项规划,目前正在开展旅游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从2013年开始,自治区发改委每年初精心挑选一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自治区关键性旅游项目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并将其纳入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联系推进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制定年度由自治区省级领导联系领导推进重大项目方案报自治区批准执行,实行“一个项目,一个责任单位,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用地、资金等问题。同时,自治区建立了旅游重大项目厅际协调机制,由自治区分管领导亲自协调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做到了每年开工一批、建成一批、谋划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大力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问题。南宁青秀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贺州姑婆山、黄瑶古镇创5A工作顺利推进,全区新增4A级以上旅游景区10家。
三、以贯彻国发〔2014〕31号文为契机,出台系列旅游扶持政策
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加快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若干支持和激励政策》等多项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用地、产业融合、富民增收、生态补偿、项目推进、企业扶持、人力资源、国民休闲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扶持办法。特别是在破解制约旅游发展的用地难这个“瓶颈”问题上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首先积极将重大旅游项目优先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优先获得用地指标。据统计,2014年全区安排保障用地的重点旅游项目95个,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63公顷。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重点地区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单列专项下达的方式进行保障,从2011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安排200公顷桂林旅游胜地专项用地指标支持临桂新区建设。
四、以整合资金为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旅游项目建设投入
2011年自治区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由最初的3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6亿元。同时,2011年至2014年,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红色旅游、遗产地等专项共争取约4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好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旅游设施项目建设的引导作用。积极整合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的环境整治、城乡风貌改造、绿化造林、污垃处理、交通设施、河流处理等资金,采取“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的方式投入到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和带动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并加强与旅游、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旅游项目,解决了一批新建旅游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五、以文化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9.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 篇九
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湖北的旅游产业应该如何乘势而上、大显身手呢?就此问题,笔者谈几点看法。
第一,旅游业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前,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物流、金融、汽车、节能环保、高新技术、光电子等行业已占得先机。被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称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的旅游业,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中,正在成为后起之秀,并将逐步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先导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服务业优先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根本特征。世界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各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服务业已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正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这既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旅游业由于其广泛的综合性和带动性,一向被称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行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近年来,我省一直在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湖北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的新目标,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旅游业列为加快湖北发展的六大重点之一。
——旅游业是公认的“无烟工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加快发展旅游业,必须以良好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为基础,不被破坏、消耗的资源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正是因为这一点,旅游业才被广泛地认可为“无烟工业”。与工矿业相比,旅游业没有什么原料消耗,而且旅游资源本身具有可再生性,能够得到永续利用,是真正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旅游业污染小,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只要加强管理,非常容易解决,也是真正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国家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和空间非常巨大。
——旅游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万岁产业”,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战”以后,旅游业迅速崛起,目前已超越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而且呈继续加快发展之势。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旅游的大众化、普及化即开始迅猛发展,成为生活要素之一;突破2000美元后,大众的旅游消费能力将迅速增强,出游成为人们的重要选择;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阶段。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中国接待入境旅游者将达到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由此看来,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无限巨大,没有任何产业能与之相比拟。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扩大就业、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社会功能。由于所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遍布广大城乡,旅游业发展非常简便易行,对大多数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特别适合城市困难职工和广大农民参与,是他们就业和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一条就业
快、生财快的捷径。而且,旅游业不仅能直接吸纳就业,还能广泛扩大其它行业的就业和增加群众收入。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目前,从事旅游服务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还涌现出一大批旅游富县、富乡、富村、富民的典型。
第二,我省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
产业转移,已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我省抓住国家鼓励发展旅游业的机遇,围绕旅游业率先在中部崛起的工作目标,加强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项目遴选工作,扎实开展各类对外旅游招商活动,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旅游业正成为我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最重要领域之一。
——从纵向比较来看,旅游业正成为海内外资本快速聚集的重要行业。“十五”期间,全省旅游行业招商引资项目315个,累计吸纳各类资本337.09亿元。“十一五”以来,我省旅游业受到海内外资本的热捧,投资规模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06年,全省开工建设和新签约的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到300亿元;2007年,全省开工建设和新签约的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到600多亿元;2008年,我省旅游投资更是出现“井喷”现象,旅游投资急剧升温,截止5月份,全省招商引资旅游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925亿元。
——从横向比较来看,旅游业正成为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十一五”以来,随着《湖北旅游条例》的出台,全省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开放开发的政策和措施,旅游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外资、国内大型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本纷纷看好旅游行业。目前,我省在建的旅游项目投资额达到288亿元,占今年全省社会事业(省发改委统计口径)在建项目总投资额的81.9%,大大超过了全省社会事业在建项目的投资总额之和。
——从国际资本转移来看,旅游业正成为大财团加快资本扩张的热门行业。近年来,一批既有资本实力,又有人才、管理和技术优势的国际财团纷纷进入我省。中欧工商管理EMBA投资联盟拟在武当山投资36亿元,建设“仙山秀水大武当”项目;香港运高世纪有限公司计划投资40亿元,建设国际标准五星级大酒店;香港世贸集团拟投资14亿元,在武汉后官湖建设生态嘉年华主题公园;香港领创公司投资3亿元,在鄂州梁子湖建设高尔夫度假区。另外,荆州市政府准备与英国、美国的公司合作,建设海子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投资总额近10亿欧元。这些国际大财团纷纷投资我省旅游业,不仅改善了旅游投资结构,而且提升了旅游项目质量,对旅游业的振兴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从沿海产业转移来看,旅游业正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洼地。近年来,沿海工业资本、房地产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大举投资我省旅游行业,并逐步成为我省旅游业承接的主要转移资本。一方面,沿海大型旅游企业在我省拓展了新的旅游产业领域。中旅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赤壁龙佑温泉,未来投资将达到30亿元;深圳华侨城继投资三峡旅游后,又计划在我省投资建设大型主题公园;杭州宋城集团投资60亿元,在武汉东西湖建设“水乡旅游城”;浙江雁荡山投资2亿元,开发随州大洪山和广水龙凤岛度假区;大连海昌集团投资16亿元,在东西湖建设极地海洋世界;山东昊宇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3亿元,开发罗田笔架山风情园……仅第三届“中博会”期间签约的旅游项目,非旅游资本投资我省旅游业占签约总金额的90%以上。
第三,加快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
转移,实现我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旅游行业要进一步增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向内陆加快转移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着力推动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树立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主动性。要把我省旅游业放在全国和全世界的大格局中来定位、来谋划、来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旅游业的区位、资源、产业和综合成本优势,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选准承接点,找到突破口,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并引领中西部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地区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
——贯彻落实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制订扶持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办法,出台我省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为广大投资者创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
——认真编制重点景区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一批前景广阔的重大旅游项目。根据我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统一编制《湖北旅游重点招商项目书》,重点编制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旅游项目招商手册,同时加强对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增强我省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提高我省旅游项目的命中率。
——创新对外招商引资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拓宽旅游招商引资的领域,由传统的以旅游饭店、酒店为主扩展到度假旅游、专项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加大主题公园的招商力度。创新旅游招商引资的机制,由以政府招商为主体逐步转入以市场招商为主体,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扩大旅游投资渠道,在旅游开发权和经营权出让、以资源和土地入股合作开发、投资商以技术入股参与开发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鼓励国内外企业集团以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等形式参与省内旅游企业重组。
——建立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目前旅游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方式,在保证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专项基金。基金专门用来支持各地承接的重大旅游项目,对承接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予以奖励,对投资商建设的旅游项目予以优先扶持。
——加强组织领导,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成立湖北省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引进国内外资本工作。建立定期会议制度,研究推进旅游业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问题和措施。加强检查和督办,加强目标考核,确保引进国内外资本工作落到实处。■
10.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 篇十
财行[2009]47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以下简称旅游专项资金)的管理,适应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旅游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财预[2000]128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专项资金,是指旅游发展基金中用于支持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项目补助资金。旅游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拨付。
第三条旅游专项资金的补助原则是“突出重点、重在导向、择优补助、务求实效”,通过旅游专项资金及地方财政资金的导向性投入,引导促进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入。
第二章 旅游专项资金使用项目范围、形式
第四条旅游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补助中西部地区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完善的项目;补助以中西部为主的重点地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旅游项目和旅游新业态项目。
(一)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景区周边断头路通路工程,景区游步道、桥涵和河道整治工程,景区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项目。
(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包括:景区(点)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完善项目、城镇通往景区的标识标牌、城镇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
(三)以中西部为主的重点地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旅游项目包括:“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开发或旅游扶贫开发等项目。
(四)旅游新业态项目包括:陆上文化旅游开发保护示范项目;海岛滨海旅游开发项目;邮轮游艇旅游基地项目;漂流、内河和湖泊游船及旅游码头建设项目;航空旅游基地项目;滑雪、温泉、自驾车营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新业态项目。
第五条 旅游专项资金补助分为旅游项目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补助两种形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可根据项目类型、规模大小、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实际情况,申报以下两种资金使用形式。
(一)旅游项目开发补助: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旅游项目补助。
(二)贷款贴息补助: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旅游开发项目和旅游新业态开发项目的贷款贴息补助,项目业主为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或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的事业法人资格的建设单位。坚持先有贷款,再安排贴息资金的原则,对2009年1月1日以后的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旅游开发项目贷款,经审核同意后适当给予贴息补助。贴息资金的贴补率不超过当期银行贷款利率,贴息期限原则上为1年,最多不超过2年。
第三章 旅游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拨款
第六条 旅游专项资金实行“两下一上”的申报审批程序。
(一)“一下”。财政部研究确定旅游专项资金支出预算规模后,会同国家旅游局向有关省财政、旅游主管部门下达旅游专项资金补助计划。
(二)“一上”。省旅游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按旅游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范围、方式和“一下”计划,编制旅游专项资金项目支出预算和项目文本,联合行文上报国家旅游局、财政部,由国家旅游局汇总审定后报财政部审核批复。
(三)“二下”。旅游专项资金预算和项目确定后,由财政部向省级财政主管部门下达旅游专项资金补助预算,同时抄送国家旅游局和省级旅游主管部门。
第七条 项目申报内容
(一)项目申请报告。省级旅游和财政主管部门联合向国家旅游局和财政部报送旅游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报告各一份。报告要对本省当年的旅游发展概况和支持重点做简要分析;对旅游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情况进行汇总;对单个项目情况做简要说明。
(二)项目申报材料。每个申报项目除按所附《旅游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文本》格式填报相对应的项目资料表格外,还需要单独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1、旅游项目所在地区旅游总体开发规划文件;
2、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省或省辖市发展与改革部门批准文件;
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规划选址意见书(城市景区点);
4、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5、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
6、贷款贴息项目应附银行贷款合同和银行贷款实际发生计息单及相关审贷法律文件;
以上第1-5款为所有申报项目的必备条件,第6款为特定项目的必备条件。
第八条 拨款。旅游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拨付省级财政主管部门,省级财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及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的要求,充分考虑项目施工进度和用款计划等实际情况,确保旅游专项资金能够及时拨付到位。具体拨付办法,由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商省级旅游主管部门确定。
第九条 项目调整。对已下达旅游专项资金补助预算的旅游项目,原则上不得调整,若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确需改变项目用途的,由省级旅游、财政部门提出申请报国家旅游局(附更改项目申报材料),经国家旅游局商财政部批准后方可更改项目。
第四章 旅游专项资金的管理责任
第十条 旅游专项资金及项目的管理实行中央、省分级负责制。财政、旅游部门根据职能定位,按照分工负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原则,共同承担旅游专项资金及项目的管理责任。
第十一条 中央部门责任
(一)财政部负责审核批复旅游专项资金预算。确定旅
游专项资金的预算规模,会同国家旅游局下达旅游专项资金补助计划(即“一下”);审核批复各省旅游专项资金预算(即“二下”);督促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拨付项目资金;监督检查旅游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并对违反规定使用资金进行处理。
(二)国家旅游局负责审核确定旅游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对各省上报的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初审、汇总,并负责报送财政部审核批复;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旅游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反规定使用资金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二条 省级部门责任
(一)省级财政主管部门根据旅游专项资金补助计划,审核省级旅游主管部门确定的本省旅游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会同省级旅游主管部门联合上报申请报告;及时将旅游专项资金拨付到位;监督检查旅游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二)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定研究确定旅游专项资金补助项目;汇总项目相关材料报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审核后联合上报(即“一上”);会同省级财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旅游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加强对旅游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对旅游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保证旅游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对旅游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对资金到位不及时或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单位,责成相关部门及时纠正;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应当如数追回资金,项目实施单位两年内不得申请旅游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第十五条 对严格按照本办法执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的地方项目单位,经省级旅游、财政主管部门审查并报国家旅游局确认后,予以表扬并奖励。财政部批复各省下一旅游专项资金预算时,将按批复项目补助资金总额的5%下达此项奖励资金。奖励资金用于项目单位旅游项目开发补助支出。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各省级财政、旅游主管部门可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及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的实施细则。
11.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篇十一
句容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紧邻都市南京。在产业基础、区位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优势明显,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条件:
独特的旅游资源。句容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拥有茅山、宝华山两个4A级景区以及九龙山等名胜景区。通过近几年的精心打造,以“红色老区、绿色山水、金色寺院”为特色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渐已成型。其中,茅山新四军抗日根据地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九龙山原始森林、赤山湖湿地等原生态资源正在科学开发,绿色旅游方兴未艾;茅山是全国道教圣地,宝华山则是佛教“律宗第一名山”,宗教旅游内涵丰富。而乡村旅游主要区块就在主景区周围,主景区与乡村旅游景点的互补性、联动性优势非常突出,“上茅山、宝华山观光,在农家乐用餐,到农业基地体验乡村风情”已成为众多都市游客喜爱的旅游休闲方式。
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来自需求。句容地处南京半小时都市圈,宁沪高速、宁杭高速、宁沪轻轨、城际公交等密集交通路网连接长三角各大城市。周边城市雄厚的消费实力、日趋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为句容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市场基础。特别是拥有长三角地区独特的乡村农业和生态景观,发展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更强,对接城市旅游需求的优势十分明显。
良好的产业条件。全市现有高效农业2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9%,拥有应时鲜果、花卉苗木、特色蔬菜、优质茶叶和特种养殖五大产业,已建成5个万亩以上高效农业连片区域、44个千亩以上农产品基地和园区。其中具有较强观赏性的桃、葡萄、草坪、草莓、茶、海棠、蔬菜等特色园区均已形成较大规模。同时,还规划建设了“苏南十万亩高效农业生态园区”。此外,句容还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有机农业示范区和“全国草莓之乡”,“东种、西养、南林、北果、中间花”的区域化产业布局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较好的发展基础。句容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较快。茅山景区周边、句茅路沿线,312国道和122省道沿线以及一些农业园区和基地附近,绝大多数农家乐生意红火,经营状况良好。同时市旅游局和相关旅行社也已经结合旅游宣传推介,排出了串联起茅山、宝华山大景区和草莓、葡萄等农副产品基地以及一些农庄、农家乐的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长三角地区游客。节假日,周边城市通过自驾游方式前来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
当前,我们正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紧紧抓住乡村旅游发展蒸蒸日上的大好态势,以已经形成一定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具备较好农业产业基础、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一线”(句茅路)、“一域”(苏南十万亩高效农业生态园区)为重点,完善规划,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分步推进,带动全市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坚持“四个统一”。统一组织。在成立句容市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主管部门为旅游局,同时规划、国土、农业、林业、文化、卫生等部门为乡村旅游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负责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组织制订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对重大旅游开发项目开展组织、协调,研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统一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把乡村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聘请专业旅游规划策划公司对乡村景观、村容改造、旅游项目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开发,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既保持原有的乡土气息,又符合现代都市人的需求,从而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功能上的不足。统一品牌。乡村旅游要形成并不断扩大对客源市场的影响力,必须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强化景区资源特色和文化的挖掘与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形象。我们聘请专业机构围绕句容乡村旅游的产业特点、乡土文化和乡土特色,统一策划一个有特色、有影响的品牌。统一营销。统一策划,加大营销力度,筹划热点活动,精心包装项目,制造轰动效应,刺激旅游消费,培育知名品牌;按照“多管齐下、多点开发、多位一体”的原则,主攻南京周边及长三角客源市场;依托福地茅山的知名度组织联合营销。
加大“三个力度”。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发展乡村旅游,开展村庄整治,不是把村民搬走,也不是让村民离开土地,而是让乡村按规划进行统一的整理。我们先从自身条件比较好的村开始试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按民居风貌进行改造,改造出有句容特色的村容村貌。同时,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并给予资金扶持,调动好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加强道路、通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路牌路标等基础设施改建力度。在食宿设施建设上,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在建设标准上,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走高低两个极端,既不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过分地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更不低質量、低品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旅游建设资金上,重点向乡村旅游区域倾斜,不撒胡椒面,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旅游区域。在精品点的扶持上,构建通畅的旅游线路,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将旅游景点与休闲农业观光点连成一体。在土地政策上,解放思想,用活用足现有土地政策。国土部门重点围绕建设“苏南十万亩高效农业生态园区”及句茅路沿线乡村旅游区,调整部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并出台针对性措施,给农民一定的优惠政策。在税费政策上,乡村旅游发展之初,税务、工商、卫生等部门实行“放水养鱼”,多扶持、多减免、多帮助。
把握“三个环节”。突出农民主体。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经验,从先期的政府主导、农民被动参与,到中期政府指导、农民主动参与,直至最后政府溢价退出、让利农民、农民自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农民观念的转变和农居的改造,着力培育起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乡村休闲旅游市场。优化投入机制。坚持多元化投入和市场运作,积极吸纳多方投资,鼓励村集体、企业、社会资本、农户、个人共同参与。政府引导性投人。侧重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民居改造的投入、农户经营信贷扶持、农户先期经营补贴等。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加大乡村旅游业招商力度,引进一批规模企业入驻。集体资产参与。村集体通过将集体土地、荒坡等资产出租,将获取的租金用于乡村旅游产业的打造,既能实现土地集中经营的规模利用,又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户自身投入。农户将自家庭院、种养基地、开发资金等生产要素直接投入到开发旅游项目中,进行乡村旅游个体经营。加强行业管理。科学管理对规范乡村旅游经营、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市乡村旅游领导机构及行业协会加强管理,将规范管理与鼓励发展相结合,制定严格准入制度及行业规范,消除恶性无序竞争、卫生、安全等诸多隐患,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对农家乐项目开展星级评定,并相应给予政策激励。另一方面,经营者加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引进优秀专业管理人才,做好从业人员综合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吸引游客,占领市场。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推动“酒店下乡”,鼓励城市星级酒店、规模餐饮企业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提升乡村旅游区内农庄和农家乐的管理、服务水平。
12.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 篇十二
关键词:转型升级,旅游,跨越发展
随着国家将旅游产业上升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蓬莱市旅游产业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 蓬莱市发展旅游产业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塑造和提升“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城市品牌为目标, 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规模档次和综合效益, 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跨越、“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争取到“十二五”末, 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5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因此, 如何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业, 是摆在蓬莱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抢抓机遇, 增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信心
2011年12月28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 到2015年, 我国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国内旅游达到33亿人次, 入境过夜旅游9000万人次, 旅游消费稳步增长, 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 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审视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尽管还面临诸多挑战, 但总的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 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
(一) 产业新定位搭建发展新平台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定位, 其定位之高、地位之赫, 史无前例, 这标志着国家在今后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蓬莱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不例外, 《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蓬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和《蓬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意见》等多项规划, 为蓬莱旅游产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必将促进旅游新的发展。
(二) 经济新趋势带来发展新契机
旅游业是有着经济与社会双重功能的综合性产业, 产业链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观光、休闲和度假向商务、会展、文化、农业等众多领域延伸, 可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零售、金融服务、邮电通信、文化娱乐、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越来越成为事关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据统计, 旅游业关联国民经济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 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 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 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 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 是其他任何产业都难以比拟的。同时旅游业有利于扩大内需, 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人力、土地、资源等合理配置。对传承优秀文化、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为蓬莱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可以推动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 消费新理念催生发展新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旅游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 自驾游、自助游、户外拓展游等旅游形式, 将更加注重追究高层次物质与精神享受, 更加注重追逐旅游的文化性。拓展旅游外延、丰富旅游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的新期盼。蓬莱市拥有灿烂的神仙文化、海洋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和和平文化, 发展这些文化底蕴深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接, 把文化和旅游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 向文化要吸引力、要凝聚力、要效益, 使文化活动和旅游发展进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轨道, 旅游这种发展的全新要求可谓大势所趋、适时而生, 机遇难得。
(四) 资源优势提供发展新动力
蓬莱自然景观秀美, 历史积淀深厚, 文物古迹众多, 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滨海、历史文化、乡村田园等相结合的资源环境优势;二是紧邻经济发达经济区和主要客源的区位交通优势;三是景区、城市、乡村相互融合的空间组合优势;四是周边旅游资源相互支撑的区域优势。这四大优势, 将助推蓬莱旅游产品从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型、旅游产业向融合产业发展转型、旅游品牌向国际知名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转型、旅游服务向人性化转型。
二、抓住关键剖析影响转型升级发展因素
近年来, 蓬莱市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较之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 德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未能理想的转化为生机盎然的旅游产业, 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问题:
(一) 旅游发展思想观念陈旧
多年来该市一直位居省内一线旅游城市, 原本走在解放思想的前列, 现已逐渐被周边旅游城市“追兵”赶上。优势总是在开拓创新中放大, 差距总是在停滞不前中拉开。当前旅游发展已经迈进了创意时代, 创意来源于思想的解放、来源于观念的更新。蓬莱市发展旅游产业在思想认识上, 缺少发展“全域旅游”的概念, 思路仅仅停留在沿海区域和现有景区等板块上, 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魄力还不足。要实现旅游发展思想的大解放, 破除旅游业只能靠“老天爷赐予”、“老祖宗留下”的陈旧观念, 逐步实现旅游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发展转变, 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实现旅游发展的新突破。
(二) 景区景点开发力度不足
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 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景区 (点) , 以及部分海上观光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小项目。生态资源开发不足, 没有形成功效完善的旅游景区, 该市既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如森林公园、艾山森林公园、温石汤温泉等, 又有人文生态历史旅游资源, 如戚继光故里、蓬莱阁西苑、田横山文化公园、兴瑞庄园、韩非乐园等。由于方案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目前除蓬莱阁、海洋极地世界外, 大多数的旅游资源如蓬莱阁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亟需完善, 大多是观光型产品, 静态的展示多, 吸引游客参与的少, 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 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久而久之, 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 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三) 旅游营销促销层滞后
对外的旅游宣传促销景点, 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莱阁、海洋极地世界和八仙过海口等部分重点景区 (点) 上, 而对于蓬莱阁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艾山森林公园、韩菲乐园等已初具规模的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工作明显滞后, 导致这些景点著名度不高, 难以形成旅游热门,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
(四) 交通缺乏旅游专线
该市旅游资源丰富, 但地理位置相对疏散, 有的景区距离蓬莱城区相对较远, 最近的田横山文化公园和蓬莱阁西苑距离市中心也有四公里左右, 而最远的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市区有50公里。大多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收入较为稳固、可以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城镇居民。作为蓬莱境内的第一山---艾山, 但却因为交通问题制约了多少人导致无法开展“一日游”, 身临其境、亲身材验一下艾山的旖旎风光, 这致使本地居民参与性受到制约, 无法形成人气。
另外在硬件设施上, 存在旺季宾馆接待能力不够、停车场承载能力不足、部分景点缺少规范标志等问题。在产业培育上,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还不够强, 在景区运营上, 存在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现象, 资源没有形成优化配置, 合力不够。旅游形象外延性差, 由于蓬莱与周边城市如青岛、威海、长岛等缺乏旅游分工与合作, 导致旅游景点开发雷同现象严重, 在游客心目中产生背景替代效应, 严重影响了蓬莱差异化旅游形象的形成
三、明晰思路, 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认清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短板, 坚持统筹发展、全面发展, 解决制约旅游长久发展的弱项和问题。
(一) 科学规划, 构筑全域旅游新格局
科学的规划决定发展的方向。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和发展模式。所谓全域就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打造, 产业培育要与旅游相衔接, 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 城乡开发要与旅游相适应。无论是旧城、旧村改造, 还是新城、社区建设, 都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 植入旅游基因, 赋予旅游内涵, 促进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该市城乡旅游资源丰富, 完全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坚持以山海为形、以文化为魂, 发挥“古阁、仙山、碧海、葡园”等资源优势, 统筹规划, 科学布局, 合力打造四大旅游板块, 即突破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特色旅游, 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重点打造北部历史文化和滨海休闲、中部葡萄与葡萄酒地域风情、南部生态农业和康体养生以及“蓬莱美丽乡村”特色游四大板块, 努力形成“山海呼应、城乡交融、全域覆盖”的大旅游格局。另外文化娱乐、商贸物流、运动保健、医疗养生、会展博览、休闲创意等高端旅游业态, 要进一步开拓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二) 大抓项目,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的强度决定发展的速度。项目是经济发展的载体, 抓旅游同样离不开项目载体。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教”七要素, 谋划好面上的工作, 做好线上的文章, 设计好点上的项目, 做到点、线、面融合, 吃、行、住配套, 游、购、娱衔接, 促进旅游产业六要素构成之间的协调与优化发展。要配套建设旅游标识系统、自驾游服务系统、旅游交通系统、旅游酒店餐饮业、旅游商品加工销售系统;通过合作经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建设星级饭店、餐馆, 大力提高旅行社网络经营能力;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道路交通指示牌、公共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 规范和完善旅游标识, 增强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
(三) 聚集人才,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决定发展的成败。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良好、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要优化和配强旅游行政管理领导班子, 定期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进行轮训, 进一步加强对旅游景区、旅游饭店、餐饮企业、农家乐等从业人员的培训, 全面推行旅游劳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开展导游服务技能、饭店服务技能等行业技术比武和大练兵活动, 培养推出一批名导游、名服务员、名厨师等。要采取对外招聘和送出去委培等方式, 加快培养高层次旅游研究人才、中高级导游、规划人才、营销人才、工艺品纪念品设计人才、信息化人才和中高级旅游行政管理等人才, 依托重大旅游项目、工程, 引进一批紧缺的旅游人才。
(四) 整合营销,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强大的营销决定发展的广度。针对游客数量稳步提升, 区域竞争激烈, 必须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 以更大的宣传力度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提高蓬莱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集中开展品牌营销。旅游品牌是游客对旅游城市的第一印象, 也体现出城市旅游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和亮点。应牢牢把握“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这一旅游形象品牌, 在各级媒体持续投放城市形象广告片, 放大城市品牌效应。二是广泛开展合作营销。搞好区域联动和景区间合作, 以与长岛、招远、龙口等城市捆绑营销为基础, 由近及远, 形成以蓬莱为核心辐射周边的二日游、三日游。充分发挥旅行社桥梁和纽带作用, 建立“旅行社+景区+饭店”一条龙的旅游营销模式, 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合作, 互利双赢。三是探索开展网络营销。加强蓬莱旅游网站建设, 着力打造集信息提供、宣传营销、电子商务、旅游产品质量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服务平台, 加强与国内主流网站的深度合作, 建立旅游微博, 及时发布旅游动态、宣传特色亮点、回应网民关注。
(五) 凝聚合力, 强化旅游发展保障
坚实的保障决定发展的基础, 要加强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 统筹协调、建立机制, 充分发挥旅游部门的主力军作用, 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 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组建旅游集团, 旅游饭店、旅行社组建企业联盟, 在旅游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通过资本运营等方式向连锁化、集团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协调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 保障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国家、省、烟台市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 缩小旅游企业各项成本费用;创新金融产品, 强化商业性开发景区信贷支持与服务;形成促进旅游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樊香芝.旅游者旅游心理探析[J].河南农业.2010, (16)
[2]冯卫红.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综述[J].人文地理, 2009, (1)
【地方志推动旅游发展】推荐阅读:
广东省地方标准《旅游景区服务质量》11-25
外来会展与发展地方经济10-10
发展县域经济策略 促进地方税源建设10-23
地方文献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11-17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地方新一轮工业发展服务07-12
中国电动汽车地方发展政策和规划研究报告11-19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思考09-10
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07-29
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级别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