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2024-06-21

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共9篇)(共9篇)

1.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篇一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故障树分析法的多余量较多、难度较大,对于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分析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逻辑运算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下文结合桥梁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介绍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以及专家调查四部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桥梁工程基础数据库,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实际的事故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将类似桥梁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起来,并进行详细分析,为本次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这一内容即事故总结。桥梁工程多种多样,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不同桥梁结构选择的施工方法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的风险也各不一样,因此风险识别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能够对整个桥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及时发现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消除风险。现场调研对于风险识别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自然气候进行详细了解,对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总结桥梁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专家调查对于风险识别工作而言十分重要,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桥梁施工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2桥梁施工风险分级评估法

桥梁工程十分复杂,施工方法众多,风险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往往不够全面,下文简单介绍一种分级评估方法,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源分为三个级别,具体的评估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简单的评判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评判,明显较低的评判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二级评判中通过LEC等精度较高的评判方法对进入二级评判的风险源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中度风险,剩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主要通过风险矩阵法等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对这些风险源再次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高度风险,较高的则为极度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分层分级的评估方法中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保证了风险源评估的精准度,适用于各种桥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用性较强。

3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3.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大桥的主桥长度为308.04m,跨度为(80+145+8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使用挂篮悬臂进行浇筑,悬臂浇筑的流程如下所示:0号段浇筑→拼装挂篮→1号段浇筑→挂篮前移→调整→锚固,箱梁的每个“T”结构都分为18段,每一个梁段都采用这一步骤,全部浇筑完成之后将挂篮拆除,最后合龙。

3.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过程

3.2.1事故总结

为了能够更好地识别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本文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搜集了许多连续梁桥施工有关的桥梁事故,共汇总了14个风险事件,其中包括钢筋工程质量事故、预应力锚具破碎夹片锚弹出、墩梁临时固结失效、施工支架失效、合龙段高差不合格、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挂篮拆除时事故、通航船舶撞击桥墩事故、立柱模板倾倒、施工现场触电事故、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风引起的事故、施工对周边居民安全影响,汇总完成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了事故的.损失,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2.2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然后才能够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本次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详细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情况,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3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地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水环境、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技术条件等等,经过分析调查显示,该桥梁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冬季节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7.7℃,历年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6.8℃,6~8月份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夏季暴雨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桥梁所在地属于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整个河谷呈现“V”字形,地表水系发育,河道内水流量较大,且长期流水,最深可以达到31m,桥位区设计洪水位为210.37m,通航水位为205m,施工水位为188m,没有发现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施工过程中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合理,涉及的施工机械装备十分齐全,施工单位在桥梁施工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工技术条件良好,施工现场管理也符合相关工程标准,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实地调研之后发现本次施工可能存在着施工现场人员淹溺事故、暴雨引起的事故、连续阴雨引起的事故、雷暴引起的事故、大雾引起的事故、高温引起的事故、桥梁施工对通行船舶安全的影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洪水引起的事故等风险事件。

3.2.4专家调查

本次风险识别评估邀请9位桥梁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结合大桥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等等资料,共总结出18个风险事件,比如纵向预应力管道堵塞、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偏差过大、锚固端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偏移、沿纵向预应力管道裂缝、悬臂浇筑时主梁标高异常波动、箱梁顶板浇筑质量不合格、钻孔桩塌孔、钻孔桩钢筋笼偏斜等等。

3.3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所有的施工风险识别完成之后,采用分层分级评判方法对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最终得出各风险源,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该阶段的施工风险事件共有23项。使用LEC方法对风险事件评判,其中L指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指的是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分值以D表示,D值大小与风险高低呈正相关。二级评判显示,D值小于70,表示风险可以接受,D值大于70,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中使用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动态估测,评判结果显示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具体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为高度风险事件,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

4结语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风险事件,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桥梁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识别及评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仅为类似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袁鹏飞.桥梁施工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科学与财富,,8(5):189-190.

[2]李金刚,孙新亮.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12).

[3]吴永锋.浅析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

[4]霍东发.公路桥梁工程安全风险识别的综合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13).

[5]段超.桥梁施工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6):219.

[6]欧阳心和,李志勇,郑祖恩,等.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与评估方法[J].公路工程,,38(5):30-33.

[7]阎长忠,童爱菊.桥梁施工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2):88.

2.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篇二

内部控制, 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 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并由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节体系。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内部控制经历了从内部牵制一要素法到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到五要素法, 日趋完整和深入, 最终发展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模式。

内部控制“一要素“阶段———内部牵制阶段, 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 并实施岗位分离, 在减少错误和舞弊问题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二要素”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58年10月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划分为二要素形式。内部控制“三要素”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该公告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制度”, 具体包含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内部控制“五要素”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 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 新准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 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符合使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内部控制后成熟期———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2004年4月正式颁布, 其涵盖了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 其范围和内容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广泛。将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划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内部控制细化、明确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内部控制更名为企业风险管理。事实上, 不论中航油公司还是伊利股份、创维数码,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一整套管理制度。从投资到报销, 事无巨细, 应有尽有, 在表面上控制得很好, 其实却忽视了企业重大风险的存在。ERM框架要求管理层将精力主要放在能产生重大风险环节上, 而不是所有细小环节上, 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控制的最主要内容。中航油曾在2003年被新加坡证券监督部门列为最透明的企业, 说明企业确实是在内部控制的细节上做得非常密实, 然而, 正是忽视了风险管理, 才使中航油事件从一个不很大的失误开始, 酿成为石破天惊的大案、要案。可见, 关注企业风险控制比关注企业细节控制更能使内部控制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风险识别

企业风险, 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应当准确地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其一, 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设为第一道防线;其二, 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其三, 风险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种风险的基础上, 才能够预测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 从而选择处理风险的有效手段。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 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一方面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对各种客观的资料和风险事故的纪录来分析, 归纳和整理, 以及必要的专家访问, 从而找出各种明显的和潜在的风险及其损失规律。目前主要的识别方法一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分析, 制成生产流程图, 找出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二是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从而识别和发现企业现有的财产、责任等面临的风险。风险的识别还有其他方法, 诸如环境分析、保险调查、事故分析等。企业在识别风险时, 应当交互使用各种方法。风险是多样的, 具有可变性, 既有当前的也有潜在于未来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风险识别的任务就是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出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而风险识别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事, 而是一种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要求风险管理者密切注意原有风险的变化, 并随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对风险的评估首先需要对风险量化, 来衡量风险概率和风险对项目目标影响程度。风险量化的基本内容是确定需要对那些时间制订应对措施, 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 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 应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 并通过测试等方法, 确保评估系统的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定量评估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要根据环境的变化, 定期对假设前提和参数进行复核和修改, 并将定量评估系统的估算结果和实际效果对比, 据此对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和改进。企业在评估多项风险时, 应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 绘制风险坐标图, 对风险造成的影响进行坐标分析, 使得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由不可控制变为可以控制。在此过程中, 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 注重评估指标的导向性。要突出关键指标, 确保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注重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要根据评估内容与指标功能, 量身定制不同的评估标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注重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既要引导企业通过对照评估标准, 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不断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又要兼顾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 借助专业机构力量, 提升文化评估专业水平和公信力。企业文化对风险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无形的, 也可以是有形的, 企业文化常常深深地扎根在企业精神中;我国中医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北京同仁堂, 之所以经久300多年经久不衰, 不可否认的是其拥有“核心”技术, 但同样重要的在于历代同仁堂人前赴后继、不懈追求, 始终格守和培育“炮制虽繁必不可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心, 存心有天知”的文化传承。

对于已量化的风险为降低项目风险的负面效应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应对计划, 每个措施都必须有明确的人员来负责, 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进行的状态。制定需要应对的风险清单;形成一致意见的应对措施;实施所选应对策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明确风险管理人和分配给他们的责任;风险发生的征兆和预警信号;实施所选应对策略需要的预算和进度计划活动;设计好要准备的符合有关当事人风险承受度地用在不可预见事件上的预留时间和费用;应急方案和要求实施方案的引发因素;要使用的退出计划, 它作为对某个已经发生, 并且原来的应对策略已被证明不当的风险的一种反应;对于特定的风险, 如果它们可能发生, 为了规定各方的责任, 可以准备用于保险、服务或其它相应事项的合同。

内部控制虽然是一套完善和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制度, 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成本受成本效益因素的制约;其次, 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或滥用职权而失效;再次, 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最后, 内部控制可能会应经营环境或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发生削弱或失效。

综上所述, 企业的风险大多随着企业规模和交易规模的扩大而被不断地放大, 必须通过事先安排或主动干预, 以最小的代价去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其他消极影响。风险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企业必须清醒、全面地意识到所面临的风险, 才有机会以最小的代价加以事前控制。这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稳定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要求, 也是完善单位治理机构、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

摘要:企业开展风险评估, 应当准确地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这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稳定稳固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要求, 也是完善单位治理机构、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要素,识别,评估,企业文化,应对计划

参考文献

[1]秦怀博、敬文举:人本角度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 2013 (9) .

3.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篇三

关键词: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3-0004-03

煤炭行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行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炭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煤炭行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煤炭供应链的竞争成为了当下煤炭行业中的主要竞争因素。

供应链,就是指企业由原料购入到产品加工完毕销售给终端商的这个过程,而作为煤炭行业来说,它的供应链较普通企业要复杂的多。煤炭供应链中有关企业,所包含关系复杂,有独立法人企业,有业内隶属企业,还有相互关联的企业,错综复杂,因此,增加了我国煤炭行业产业链的风险。

1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

1.1储量大,质量低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备也很充足,据调查,我国煤炭资源居于世界第三位,在世界煤炭储备中占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煤炭质量却不容乐观,煤质差,煤种比例不均匀,优质煤较少,应用范围比较有限,给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1.2行业规模大,个体规模小

作为我国最常用且比较丰富的能源物质,煤炭行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煤炭行业的整体规模呈上升趋势。但我国煤炭开采行业中小型煤炭开采企业占多数,个体规模偏小,科技技术水平有限,使得我国煤炭企业的平均采煤率十分低下。

1.3发展方式不合理,危险系数大

过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盲目开采作业,是我国煤炭行业的主要发展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事故频发。目前来说,我国对煤炭行业整体的规范还有所欠缺,各地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还有待加强。同时,我国煤炭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环境治理工作较差,使能源行业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十分严重。

2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特征

煤炭供应链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产业链的错综复杂,导致了煤炭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以下是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的共同特征:

2.1复杂多样

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中所涉及到的单位企业较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工作关系到了煤炭资源的开采、洗选、销售等多个具体环节,因此,使得煤炭行业供应链中所能发生的风险也随之复杂多样。

2.2突发频率大

国家非常重视煤矿安全问题,但由于特殊的开发环境,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屡有发生,其中,地震、水灾对煤炭采矿现场的影响最为巨大,造成严重人身危害,且造成难以预料的突发事故,这些不可控的意外因素,使得煤炭供应链的风险大大提高。

2.3必然因素

煤炭行业同样也会受到自然条件、气候变化和电力消耗等因素的影响(冬季和夏季对煤炭的需求量要远高于其他季节),加上我国对煤炭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定期调整和完善,导致了煤炭行业的运作环境复杂多变,很多小型煤炭企业被迫关停,这也对煤炭供应链的风险性造成了很大

影响。

2.4后果严重

煤炭行业供应链的错综复杂,也相应地增加了煤炭行业供应链的风险问题。如果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整条煤炭产业链,对煤炭企业工作开展造成及其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波及和影响。

3煤炭供应链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降低煤炭供应链损失的重要手段,是确保煤炭行业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工作项目,也是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根据煤炭供应链的组成,我们可以将煤炭行业供应链的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方面。

3.1内部风险的识别工作

内部风险的识别工作主要针对于煤炭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组成单元,包括了设备供应、开采、洗选、销售、终端用户等。

3.1.1机械设备的采购风险

确保施工安全及施工效率的主要因素便是煤炭施工设备,因此,设备供应商在煤炭供应链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的开采工作、洗选环节都需要成熟的技术设备,才能确保煤炭质量及效率。而由于我国煤炭开发地形的差异及开采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设备供应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相应的,也增加了设备供应商在煤炭供应链中的风险。

3.1.2洗选煤炭风险

洗选流程对于煤炭供应链的影响同样巨大,洗选流程的好坏,洗选技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都煤炭的质量和数量。目前,我国洗选煤所应用的相关设备较为陈旧和落后,洗选标准也有所偏差,导致了洗选工作的问题增多,也使得煤炭供应链中的风险随之增加。

3.1.3客户供应风险

煤炭行业的主要客户为火电、焦炭、建筑、农资等相关产品生产制造行业,对于煤炭的质量要求和煤炭的种类要求有所差异,煤炭质量的要求程度也有所区别,在实际点的供应过程中,客户也会因为自身企业的运转问题、企业战略调整、需求面改变等原因终止业务往来,造成了相应的风险问题。

3.2外部风险的识别工作

外部风险对煤炭行业供应的影响也比较大,所涉及的范围就更为广泛,其中包括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自然灾害等各种因素影响,使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大大增加。

3.2.1非人为灾害

非人为灾害,即是指由不可控因素或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危险灾难,其中,对煤炭行业产业链影响最为巨大的当属地震、水灾问题,这两种自然灾害对煤炭行业的影响最大,不可控因素太大,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施工环境的严重破坏,使供应链的风险大大增加。

3.2.2国家政策法规

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公布,直接关系到煤炭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对煤炭行业产业链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税收调整、开采数量控制以及对开采规模的要求,每一条都将对煤炭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使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3.2.3国际市场变化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相对我国的经济所受到的影响不再局限与国家内部因素,而需要着眼于全球经济。相对于国内煤炭资源,欧美国家的煤炭的开采质量高,价格低廉,这样就对我国的煤炭行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供应链也会受到相应影响。

4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预防措施

面对错综复杂的产业链环境,对于我国煤炭行业来说,如何将供应链风险降低和避免是煤炭工作开采及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风险问题,我们需要针对问题采用不同的应对措施。

4.1加强对煤炭施工环境的治理

加强对煤炭施工环境的建设,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施工现场条件的改善和紧急事故的预防手段,对于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使得施工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大大降低,有利于灾后的重建和快速投入生产之中。

4.2设备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洗选煤、开采等环节所需要的机械设备也应该进行更新和完善,加强设备技术的创新,有利于提升煤炭开发量及开采质量,巩固我国煤炭产品在世界经济市场上的经济地位,确保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

4.3加强信息获取能力

对于国家宏观调控和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是对煤炭行业市场的规范和刺激,确保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但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应该拓展自己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及时了解国家的决策信息,以最快速度做以战略发展的调整和开发任务的改变,最大限度地适应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4.4加大煤炭储备

资源储备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一定煤炭资源的开展储备工作,限制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确保煤炭资源的产能储备。当国际市场或国际环境遭受一定影响的时候,这一举措便能够减低国家所受到的波及,并确保对我国煤炭汗液市场的调控,减少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

5结语

煤炭行业作为我国主要能源行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煤炭企业运作过程中,煤炭企业供应链会碰到很多来自外界和内部的风险,我们需要做好风险的评估工作,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降低和缓解,是煤炭行业稳定繁荣的走下去,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真正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耿殿明,傅克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及防范[J].管理实践,2008,(12).

[2]吕涛.煤炭供应链的系统结构与协调机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钱明高.煤炭开发的科学技术与协调管理[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12).

[4]杨红伟.我国煤炭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及风险分析[J].神州,2012,(2).

[5]马士华.如何防范供应链风险[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6).

[6]潘文荣.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J].北方经济,2011,

(9).

作者简介:张志勇(1980-),男,山西乡宁人,供职于山西乡宁焦煤集团通合煤业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王书柏)

4.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篇四

专业论文

试析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

试析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法

摘要: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进行多年,而内部环境审计到底如何执行和落实,审计界并未真正开始实行。本文试图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个环节论述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在执行内部环境审计时所采用的方法,通过探索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促进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

关键词:内部环境审计 环境问题 审计方法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导致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松花江严重污染、紫金矿业严重污染、多地血铅超标事件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这只是我国环境污染的冰山一角,所以企业作为环境的污染者和破坏者必须进行反思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频发、环境会计的深入与环境审计的提出,加快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进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以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以内部审计为立足点,从环境问题识别、环境问题评估、环境问题应对三个方面剖析内部环境审计,试图探索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和实施的方法,旨在推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有效落实。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识别方法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两方面进行判断。企业应加强对其环境活动的控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应加强对企业环境活动导致环境问题的识别,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从以下渠道获取企业环境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便于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

第一,利用网络信息获取企业环境问题。近几年,许多环境污染都在网络上被曝光,进而引起企业、有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网络信息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第二,走访调查。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在识别企业环境活动不良影响时,走访调查企业所在地附近区域可以了解企业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三,观察。由于环境问题表现形式不同,对于可见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观察法了解企业对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第四,检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和运营均有所要求,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文件资料用于维护和执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当然要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获取企业环境问题的信息还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推行环境会计的广度和深度还十分狭隘,企业无法明确在环境方面花费的资金与产生的效益之间的联系,也无法评估企业的环境绩效以及企业的环境活动对财务成果的影响,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甚至一大部分大型企业的环境财务信息的缺失,使得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方面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几乎不能实施。如林惠忠(2005)认为,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数量上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公布的为数不多的环境资料里,不全面、可比性差、定量信息、定性信息不明确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了我国环境财务信息的严重缺失,所以目前从企业环境财务信息角度识别企业环境问题几乎不可能。

二、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评估方法

笔者认为企业对环境问题不良影响的评估,可以从对企业正常经营、经营效率效果和社会资源产生的影响着手进行。

(一)环境问题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审计人员在评估识别环境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时,应当充分考虑该环境问题对企业自身经营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环境资源的使用,环境资源涉及到环境法律法规等政策,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调整因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所以企业的正常经营离不开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也离不开对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在我国环境法中,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环境资源的违法违规使用可能导致对企业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环境污染整治也可能作为或有事项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如2012年中石化广东三家下属企业被环保部门依法停止生产、限期整改,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致命的影响。因此,对于企业环境问题,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环境审计机制,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和应对,尽量避免因环境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二)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造成的不良影响

内部环境审计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的有效提示。一般来说,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生产效率就比较有限。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是由于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治理设施缺失或不完善,废水、废气处理程序不合理,难以实现稳定的达标排放,导致企业的禁止生产或限量生产,无法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影响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低下的企业一般都是老企业、中小企业,在企业建立之初,免费使用环境资源,不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不注重生产设备的更新或环境设备的购置,使得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均欠佳。通过内部环境审计,使企业可以意识到自身的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程度。通过对内部环境审计结果的分析,可以洞察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的不合理,进而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

(三)环境问题对社会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这种依靠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能源使用效率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当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时,对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企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废水、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气、废渣)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污染;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噪音、振动;电磁波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波;原子能和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等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由于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在本区域或更大区域扩散,导致企业环境污染超越企业的地域范畴向企业外部蔓延,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的环境污染。如2012年1月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引发举国关注的“柳州保卫战”,这起污染事件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事件是由企业的环境污染引发,但其不良影响的范围远大于企业的地域范围,扩散至龙江河沿岸,甚至整个柳州。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遇到可能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的环境问题,企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

对于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对其进行评估,通过职业判断,确定该环境问题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是否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是否对社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及其影响程度,以便在内部环境审计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环境问题。

三、内部环境审计中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可能对企业经营效率效果产生影响,可能对社会资源、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内部环境中,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应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应对环境问题。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内部在应对内部审计中识别出的环境问题时,需要从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范围去分析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是否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效率效果或社会公共资源,针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影响程度,内部审计机构或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的环境问题如果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那么一般来说是违反了企业正常经营所必须的合法性、合规性。对于识别并评估的违反合法性、合规性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本企业必须遵守的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此类法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法规为准绳,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一个宽松、有利的经营环境。

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是国际通行环境体系和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是由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的一系列的国际通行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含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在内,主要用于指导各类组织(企业、公司)取得正确的环境行为。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适用于制造业、加工业、建筑、运输、废弃物管理、维修及咨询等服务业。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具体包括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国际上适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标准等;国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等法规中,也有关于保护环境的条款。

(二)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一般来说,在内部环境审计中,实现了环境财务信息效益性的企业,经营效率均比较高、经营效果良好;反之,在内部环境审计中效益性低下的企业,生产效率也比较有限。由于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使得企业背负的环境债务急剧上升,环境债务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更有甚者可能会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

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环境的因素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设计并执行关于节能减排监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就节能减排监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企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方法、监测方法等指标体系,针对企业所属行业性质,制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及其应对措施。第二,加快实施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企业应尽快建立相应机构,在研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究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环境会计的实施有助于从环境方面评价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第三,提高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就目前企业所处环境来看,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和实施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内部环境审计人员熟悉或精通审计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企业要从内部环境审计方面减少或消除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因素,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审计人员,否则将无法有效实施内部环境审计。

(三)对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

企业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时,对社会资源的不当利用必然导致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出的对社会公共资源造成不良影响的环境问题,内部人员或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内部环境审计是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政策,对企业环境活动及其环境财务信息的合法性、公允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在监督和评价企业环境活动和环境财务信息时,要关注企业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积极引导并改善企业的态度,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加快实施绿色GDP的步伐。

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使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其次,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不是免费的,环境负债的频繁出现促使内部环境审计的出现。由于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较大金额的环境负债,企业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环境负债,一般会从内部环境审计着手。在我国环境审计体系中,内部环境审计对企业自我检查、自我改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内部环境审计避免了国家环境审计对企业的“一次性判决”,也避免了社会环境审计将企业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向风口浪尖的风险。内部环境审计给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内部检查、自我改进。企业应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意识,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内部环境审计,积极应对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对待社会公共资源的态度。

再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采取措施增强企业责任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在内部环境审计中识别和评估环境问题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区别对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对于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企业合法性出发,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对于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的,内部审计人员应以生产设备、环保设备、生产工艺等为立足点,发掘企业生产经营潜力;对于影响社会公共资源的环境问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引导企业增强责任感,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义务,保障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结语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应从环境问题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三步骤进行落实,企业作为污染者应积极强化内部控制,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对以前遗留环境问题应积极应对,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活动中。虽然内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有成果,但对内部环境审计的落实方法的研究还比较狭隘,对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还有待审计界更多专家的参与。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B056)

参考文献:

1.王黎,罗杰.我国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限制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1,(33).2.陈惠慧.企业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内容和技术方法研究[C].北京:中国会计学会,2009.3.孙岩,杨肃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5.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 篇五

摘要:首先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仅仅是今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2011年04月的染色馒头(通过回收过期的馒头再加上着色剂而做出来的)和粪坑里掏“地沟油”(商贩从粪坑里掏出“地沟油”,运往“土作坊”加工后进入市场销售。);2011年03月的过期的板鸭(超市工作人员油炸过期的板鸭,以熟食再销售。),染色黄花鱼(鱼贩子用染料把鱼肚子染黄“装新鲜”,如果少量摄入柠檬黄色素对人体危害不是很大,若大量食用会对人身造成危害。)和双汇“瘦肉精”(瘦肉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β-肾上腺素能兴奋剂,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常用来防治哮喘、肺气肿等肺部疾病。)。

所谓“王者以名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这一传统理念一直在警示着“吃”对于百姓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百姓的“吃”变得提心吊胆了起来。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仅成为百姓吃得提心吊胆的“首要因素”,更是制约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评估 风险交流 现状 解决措施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近十多年来,我国食品工业一直呈高速发展状态。

在食品工业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好转。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治理,采取多项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积极广泛地开展食品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国食品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猖獗势头得到遏制,食品生产经营秩序逐渐好转,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蔬菜、肉、水果、奶制品、豆制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大幅度改善,国民患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霍乱、伤寒等食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水平有了明显进步,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大度提高,公共卫生得到有效维护。食品行业中涌现出许多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一批采取定牌加工(OEM)模式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以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质量、卫生标准作为技术保障,在不断开拓市场的同时为我国食品安全打下了一定基础。

2、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好转,但可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尚有很大差距。

2.1食源性病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而导致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蠕虫和真菌引起的。我国虽有较健全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没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故难以估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据卫生部统计,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例数、人数、死亡人数有较大上升,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2.2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像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2.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①是为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②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③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2.4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2.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胺、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2.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2.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制(修)订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3、风险交流是我国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的薄弱环节

随着我国有关部门及食品相关企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与深入,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策略方面已经开始从危机应对转向风险预防。在风险预防这么一个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风险交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风险交流即风险沟通,是指风险评估者、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各方为了更好的理解风险及相关问题和决策而就风险及其相关因素相互交流信息。食品安全分析作为一个系统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交流沟通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在当下食品安全事故频繁的我国,风险交流作为食品安全分析框架中的重要部分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媒体的失实报道、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以偏概全”就是风险交流缺失的具体体现。风险交流要求政府、行业、企业、科学家、媒体以及消费者全社会的参与。但是,在我国还没有很好的执行这样的风险交流。我们可以以食品添加剂因非食品添加剂导致的问题所“连累”来表述有关风险交流的问题。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大多是由媒体曝光。在媒体发现问题以后便展开了对事件的大幅报道,但是由于政府、企业和食品添加剂方面的专家没有很好的对媒体进行正确的“知识输导”,甚至任由媒体“自由发挥”式的进行报道导致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了食品添加剂行业蒙受“不白之冤”。

在2011年4月举行的“2011国际食品安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先生称:由于没有进行或者是没有进行良好的风险交流,导致了媒体“污名化”、“夸大危害”和“以讹传讹”等错误形式的报道。交流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更是告知社会大众事件真相主要手段。所以,在风险交流方面我国还需要加强。

二、关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解决措施

1、保障食品安全要加强“环节管理”。

采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预防措施,相关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的法定职责,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依法进行监管。具体包括:开展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预警预测工作;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在生产加工环节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实施良好生产规范(GMP)和食品安全预防性管理体系(HACCP);在流通环节整顿和规范经营秩序,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患的控制;在消费环节强化监督检查,实施餐饮业等有关规范,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依法严查食品安全大案要案(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社会监督(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2、食品安全要求健全三大保障体系。

理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食品安全控制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构建食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二是建立统一高效的检验监测信息通报体系,三是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三大保障体系包括食品安全的政策、法律、标准、规划、计划、评估、评价、监测、检测、信息、信用、监察等内容。

3、规范程序,科学实施监测。

3.1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建立食品安全综合数据库,制定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获得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的信息非常重要,定期报告和分析研究可获得必要的信息,为立法和制定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通过食源性危害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评估信息可确定食源性疾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3.2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和食品污染物检验。这对揭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变化特点和新病原体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简便而经济的方法,获取评价和抵抗食源性危害所需的信息,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美国在此方面有成功经验,他们对食源性利斯特菌病进行主动监测,并采用防治措施,使利斯特菌感染的死亡率降低了48%。3.3加强监督管理,实施责任追究。建立和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及应急体系,并加强监督管理,对未严格履行职责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有关负责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4、借鉴经验,因地制宜。

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点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控制关键点(HACCP)管理,形成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推广食品生产企业的良好生产规范(GMP)和HACCP管理,是保证工业化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应加快推广进程。美国在肉禽加工厂全面推广应用HACCP技术,使发病率很高的食源性沙门菌感染明显减少。我国出口食品企业现已采用了HACCP技术,但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需科学制定我国食品HACCP的评价和认证准则,建立食品HACCP评价和认证体系,进行推广应用。

5、提高队伍专业素养,普及法制教育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

5.1加快培养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人才,增加食品安全科技投入。风险评估是一个综合多个专业的交叉学科,需要既专又全的人才,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培养合适的人才。

5.2对食品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形成人人自觉对本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良好风尚,是保障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卫生知识培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为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同时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中国食品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出现的众多食品安全问题,除由于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和法规、标准不够健全以及企业素质差外,主要是由科技“瓶颈”的制约,包括检测手段(设备、技术、人员)、危险性评价(暴露评估)、控制技术等方面的落后造成的。

1、关键检测技术

鉴于检测技术是左右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关键中的关键。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系统无不把检测机构的设置、先进检测方法的建立、分析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提高以及人员培养放在优先地位。对于目前一些公认的重要食源性危害,在检测技术方面,不少尚属空白或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控制的需要。

2、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评估是WTO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强调的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控制措施(法律、法规和标准及进出口食品的监督管理)的必要技术手段。中国现有的控制措施与国际水平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广泛地应用危险评估技术,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

3、控制关键技术

国际经验表明,在食品中应用“良好农业规范”、“良好生产规范”、“良好卫生规范”以及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对提高食品企业素质和食品安全质量十分有效。在中国,出口食品企业中已应用了HACCP技术,但缺少覆盖各行业的HACCP指导原则和评价准则,需要抓紧制定这方面的标准,以便使其尽快广泛应用。

6.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篇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准确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第五条 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应本着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进行。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对本单位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的评估。

办公室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报公司负责人。办公室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调研,并向公司领导提出工作建议,执行相关决议;制定、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向上级报告监测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有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下达风险评估任务。

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结论等相关信息实行保密制度,在批准公布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引用或对外公布。第二章 风险监测和实施

第六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日常监测是各相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而开展的常规性监测活动。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

第七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的内容:

(一)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

(二)易于对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

(三)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

(四)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第八条 办公室于每年12月底前制定并印发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第九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承担监测任务的部门;

(二)具体监测的内容,包括样品种类、数量、采样来源、检验项目;

(三)样品的采样、封装、运输及保存条件;

(四)采样方法、检验方法及依据;

(五)结果汇总及报送机构;

(六)监测完成时间及结果报送日期。

第十条 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部门应根据要求,完成监测方案规定的监测任务,按时向办公室报送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客观。

第十一条 办公室负责对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和汇总分析,及时向企业负责人报告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第三章 风险评估原则和实施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管理信息、科学数据及其他有关信息为基础,遵循科学、透明和个案处理的原则进行。

第十三条 承担风险评估任务的部门应独立开展风险评估,保证风险评估结论的科学、客观和公正。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公司负责人审核同意后,由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下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一)为制订或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

(二)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在组织进行检验后认为属于区域性污染,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

(三)主管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认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办公室组织组成评估委员会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报告负责,并及时将结果报告给公司领导。

第十六条 本管理办法用语定义: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指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食品污染,是指根据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一般规则,在食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等过程中因非故意原因进入食品的外来污染物,一般包括金属污染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真菌毒素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

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指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除了食品污染以外的其他可能途径进入食品的有害因第十七条 素,包括食品中自然存在的有害物、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及被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有害物质。

危害,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危害识别,指对食品中可能产生不良健康影响的某种危害的定性描述。

7.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篇七

摘要:本文针对漓江流域的独特性,运用因果图分析法,识别影响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的风险源,在此基础上,借鉴系统安全理论,探究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因素构成,以期为加强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管理,实现竹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源;风险因素

1 引言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旅游名城,漓江则是桂林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令人神往。尤其随着桂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漓江流域每年接待的游客量不断增加,水上交通流量逐步增大,旅游船舶日渐增多,尤其以竹筏旅游发展最为泛滥,使得漓江流域旅游安全形势比较复杂、安全监管难度较大。而通过对安全事故的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风险因素,识别各类风险源,可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旅游安全风险进行评价,找出漓江流域竹筏旅游航区内发生旅游安全风险的薄弱环节和地段,建立旅游安全风险监管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竹筏旅游安全风险管理。

风险源,是指可能使承灾主体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导致非理想预期结果出现的事物和因素[1]。由于旅游系统的复杂性、旅游环境变化的综合性,致使旅游安全事故表现形态各异,从而使得引起旅游安全风险的因素或各种事故的因素也不尽相同。风险源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前,采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系统地、连续地对引起现实或潜在的旅游安全事故因素进行鉴别的过程。

2 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源的识别

因果图分析法是风险源识别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能较为清晰的辨别风险因素。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源的识别,应按照因果图识别的基本程序,首先确定要识别的事故类型,根据经验及专家的意见找出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这一因素的直接因子。

由于漓江独特的旅游资源、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复杂,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轻水性”竹筏旅游产品吸引力强,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而游客的行为特征、旅游目的地设施设备等要素也穿插其中,使得漓江流域竹筏旅游不安全因素越发复杂。游客进入较多,漓江竹筏航区承载的压力越大,出现的旅游安全事故风险也大。而在社会环境方面,经济因素的变化往往使旅游安全出现很多变故。比如,竹筏旅游涉及到的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竹筏公司、筏工、当地居民、游客等相关利益主体,这几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直接影响到竹筏旅游的发展及旅游安全;筏工经济收入情况,对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可能带来风险。可见,漓江流域竹筏旅游系统由自然——社会环境系统构成,即影响其安全的风险源因子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事故形态多样,包括洪水、风浪等自然灾害、侧翻、落水、碰撞等,旅游安全风险源因子较多。因此,为了能清晰地辨识风险要素,用因果图法对引发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粗略分析,以期识别影响安全事故的风险源,如图1所示:

从上图1可以看出,引发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事故的原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方面的海拔高度、岩溶地貌、降水量、河床坡度等是引发多种灾害事故的因素;而在人文因素方面,旅游者、筏工的行为是导致竹筏旅游安全事故的直接动因,如,旅游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格、性别等个性特征,筏工的年龄、操作技能、综合素质等,可能导致不当的旅游行为,乃至导致不良后果的产生。

3 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因素构成

上文中虽已运用因果图法对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但对于竹筏旅游安全风险这一系统来说,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多种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借鉴系统安全理论,探讨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因素构成。

系统安全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刺激以及管理的缺失引发的[2],因此,导致事故的因素均包含人、机、环境、管理这四大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引起竹筏旅游安全事故的因素即风险源大体上包括人为因素、竹筏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这四大风险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状况或不安全行为,都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旅游运营事故的发生,并且四者之间相互影响,每一类因素都自成体系,由更具体的风险因子构成。各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3.1 人为因素

游客自身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最直接因素。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游客的不安全行为。游客作为竹筏旅游的主体,其自身的行为意识是影响其安全的最直接因素。比如,一些想寻找刺激的年轻游客,在竹筏上用买来的水枪打起“水战”,由于竹筏承受能力的有限,致使竹筏时沉时浮,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一些游客站立在竹筏前端忘情的戏水、拍照,完全无视时时存在的落水危险。另外,很多游客缺乏安全常识,视旅游航区安全标识为无物,不顾警示和提醒,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筏工操作因素。第二类是筏工的不安全行为。筏工是整个竹筏旅游活动运营决策、控制的主体,其不安全行为已成为影响竹筏旅游安全的关键因素,包括操作失误、违规操作、应对不力、警惕性差、预警能力不足等,都会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通过对筏工的年龄、学历、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分析,发现其与筏工在竹筏载客运营中的失误率和事故率也密切相关。

3.2 竹筏因素

“竹筏”的因素是指在竹筏载客运营期间,竹筏的状态,其状态的好坏一般决定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发生后自救的成功率。在这个因素中,竹筏关键性设备的保持状况至关重要,由于竹筏动力系统、竹筏设置配备、竹筏结构强度、竹筏的设计规格及竹筏的使用年限等,都会存在潜在的危险,易引发竹筏旅游安全突发事故。

竹筏动力因素。桂林漓江旅游航区的每条竹筏必须配备重量不少于10公斤的广西土锚,目的是保持竹筏的稳定性,以防止竹筏失去动力时自由漂移,发生侧翻、碰撞、触礁、沉没等事故。若漓江竹筏上配备的重量和型式不能满足竹筏检验要求,那竹筏失去动力后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在影响竹筏安危的关键时刻,使得竹筏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增大。以及竹筏私自改装、竹筏超载等,导致竹筏的中心发生变化,在事故发生时稳定性急速丧失,最后可能导致筏毁人亡。

竹筏年限因素。竹筏使用年限也是对竹筏自身安全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使用年限越长,竹筏运营的风险越大,间接地影响到水上旅游安全。因此,竹筏老化也成为诱发水上旅游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竹筏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使筏体结构强度、竹筏设备动力和技术状况的下降,设备故障增加,从而加大竹筏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3 环境因素

对于竹筏旅游而言,影响其运营安全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不良的旅游活动环境对人和物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间接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竹筏旅游自然环境因素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地质地貌结构和类型、天气状况、航行水域状况等。漓江流域地质地貌的结构和类型是影响竹筏旅游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桂林至阳朔段,是广西东北部岩溶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河道复杂,滩险众多,尤其在漓江下游阳朔至平乐段还分布有散石和丛礁,很容易引发碰撞、搁浅、侧翻等严重的安全事故;恶劣的天气状况是竹筏旅游事故的客观原因和重要原因,如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大雾等自然灾害,是威胁竹筏旅游运营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以及航行水域状况对安全的影响也无处不在,河道宽度、河道水深、河道弯曲度以及丰水期或者枯水期等,都会影响到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社会环境因素。竹筏旅游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漓江流域竹筏旅游活动开展地的治安状况、居民的素质也是影响游客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抢劫、盗窃、欺诈、暴力等事件会对游客造成重大的人身财产伤害;以及竹筏旅游地的游客容量也是旅游行为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因素,竹筏旅游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欢迎,尤其是竹筏旅游高峰期,客流量大,很容易造成安全事件。

3.4 管理因素

竹筏公司和地方政府、海事、交通、旅游、安监、管委会等职能部门是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管理的主要两个方面。竹筏公司掌控着筏工的录用、培训和调配,竹筏的营运、维修和养护,航行航线,以及对恶劣环境是鼓励避让还是冒险等方面,竹筏公司的安全管理对人、竹筏、环境三个因素都有直接影响。

管理体制因素。竹筏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公司对事故的控制情况,以及安全资金投入、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等方面都关系到竹筏的安全,因此,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海事、交通、旅游、安监、管委会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安全监督和管理对竹筏旅游安全也有重要影响。

部门监管因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管理中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在安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没有真正发挥;二是部分职能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且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安全管理合力有限;三是海事部门作为重要的执法力量,其安全监管手段、方法较为落实,不能完全满足竹筏旅游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四是竹筏管理混乱,安全航行、值班制度落实不彻底,违规操作、冒险航行、违法载客等现象时常发生等方面因素,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影响着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形势的稳定。

4 结语

旅游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影响着漓江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影响着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因果图分析法,识别出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源包括自然环境(海拔高度、岩溶地貌、降水量、河床坡度等)与人文环境(旅游者、筏工的行为等);进而在系统安全理论指导下,剖析得知引起竹筏旅游安全事故的因素由人为因素、竹筏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所构成。在桂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漓江流域竹筏旅游安全风险源及风险因素构成,对于加强竹筏旅游安全管理,实现漓江流域竹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好的实践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丽君.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以长白山景区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 王志华.地铁车站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8.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篇八

1.总则

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岗位风险控制,预防事故发生,实现安全技术、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本制度。

1.1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是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与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以及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管理。

2.管理职责

2.1安全生产部是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确定公司内部风险评价标准,考核、验收并指导各服务部的风险评价、控制效果。

2.2各服务部安全员负责组织本部门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建立、更新本部门重大危险源档案,负责本部门风险的分析记录、审查与控制效果验收。

2.3各级岗位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工作。

3.管理内容

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活动的实施步骤

3.1.1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第一责任人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组织。

3.1.2收集识别国家、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有关规定,组织职工学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3.1.3全员以岗位为部门对作业活动进行分解。

3.1.4以岗位为部门收集整理辨识危害因素、风险评价结果及控制措施,逐级进行讨论签字后,提交本部门评价组织。

3.1.5评价组织成员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3.1.6辨识出的重大危险源,评价组织成员必须实施现场检查,明确危险有害因素。

3.1.7评价组织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风险评价等级。

3.1.8安全生产部根据评价结果,分析风险控制管理等级,根据管理等级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与管理。

3.2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选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3.2.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3.2.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3.2.3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

3.3控制措施的内容应包括:

3.3.1工程技术的措施,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装备,实现本质安全;

3.3.2管理措施。学习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规范安全管理;

3.3.3教育措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的目的;

3.3.4个人防护措施,根据岗位职业卫生需要配备的防护用品,保证防护用品质量,减少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

3.4风险等级的分级管理

3.4.1确认为重大和较大风险等级的,由公司进行管理。各服务部逐级设置风险控制设施,由公司领导最终签字确认。安全生产部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和较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4.2确认为中等风险等级的,由部门进行管理。部门逐级设置风险控制措施,由部门领导最终签字确认。部门主管人员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定期监督检查,确保中等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3.4.3确定为可接受风险等级的,由班组进行管理。班组监督控制措施的实施,并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可接受风险控制的持续有效性。

3.5风险评价时机与频次

3.5.1安全生产部不间断的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控制风险,每年至少对风险控制结果检查、评审一次,确认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3.5.2风险评价一般于每年9至10月份由安全生产部组织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3.5.2.1有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出台时;

3.5.2.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时;如: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3.5.2.3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非正常进行时;

3.5.2.4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产生新的认识时;

3.5.2.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时。

3.6风险管理的培训

定期对职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及其他要求;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方法;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4.附则

4.1本制度由安委办负责解释。

9.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 篇九

工作的通知

各项经部、驻地办:

为加强公路桥梁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提高施工现场安全预控有效性,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文件精神,决定在本项目实行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目的

通过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施工作业活动(施工区段)中的风险源普查,开展定性或定量的施工风险估测,确定重大风险源和一般风险源,明确重大风险源的监测、监控、预警措施以及应急预案,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二、评估依据

1、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试行工作的通知》(交质监发〔2011〕217号);

2、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三、评估步骤

按照交质监发〔2011〕217号文件和评估指南的要求,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制定评估计划、选择评估方法、开展风险评估、进行风险估测、确定风险等级、提出措施建议、编制评估报告等方面。

四、评估工作计划安排

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施工单位具体负责,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学习准备阶段(2011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各施工单位组织学习〔2011〕217号文件和评估指南,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制定评估计划、选择评估方法,收集相关资料。

2、组织评估阶段(2011年12月16日至2011年1月10日)评估小组遵照评估指南,开展总体风险评估、确定专项风险评估范围、开展专项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本标段风险评估报告。

3、报备复评阶段(2012年1月11日至2月20日)施工单位将本标段的风险评估报告经驻地办审查后向指挥部报备。指挥部对重大风险源和极高风险的施工作业,组织专家或安全评估机构论证或复评估。

4、预控实施阶段(2012年2月21日至工程结束)施工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论,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制定或完善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对施工过程实施预警预控。建立重大风险源的排查登记、公示公告、整改防范、定期报告、验收消号等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施工阶段,监理单位应督查施工单位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予以记录,对施工中存在的重大隐患及时指出并督促整改。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积极响应

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增强风险意识、规范预案预警预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公路桥梁和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是交通运输部对新建、在建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强制性措施,要求监理单位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急预案时,同时审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无风险评估报告不得签发开工令。各单位要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主要领导亲自抓,迅速启动本标段的风险评估工作。

2、精心组织、高效实施

各单位要组织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管理经验,并有参与类似工程施工经历的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开展此项工作,评估工作费用在项目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评估人员要认真领会风险评估的方法、步骤,根据桥梁或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设规模、结构特点、施工方法和施工经验,扎实开展风险源普查和分析,明确风险等级、可能发生事故的关键部位、区域或节点、规避或降低风险的建议措施。必要时可委托行业内安全评估机构承担相关风险评估工作。

3、信息畅通、及时沟通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指挥部的工作部署和时间安排,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按期完成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有经验的领导和专家要积极参与风险普查、分析、制定对策措施,同时,应加强与母体公司联系,争取支持,保证更好的完成风险评估工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附件:

上一篇:大班下学期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习陈红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