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精选14篇)
1.《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篇一
我眼中的《格列佛游记》 读后感——《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也许是读过《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缘故,第一次听到《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我总认为它是写的“格列佛”这个人出游途中的见闻,或是在作者笔下一些虚拟的地方的感受,我眼中的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作者写这本书不过是为了使人沉浸在书中,随主人公一起出行,领略无穷的趣味,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冒险精神。可我真正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后却发现我只猜对了一半。还有另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才是这本书的灵魂。格列佛作为一个医生,四次随船出海,结果都遭遇意外。他每次都沦落到一个奇怪的国度从此开始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遭遇……这便是英国18世纪前期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先后四次到了大人国、小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他每到一个国度,都受到了不同的待遇,都有不同的见闻,读起来妙趣横生。小人国在格列佛眼中“像一座连绵不断的花园,都城则像剧院里挂的布景画”。在这个国家,人的身高不到6英寸,最高大的马和牛也仅仅4~5英寸,羊则只有1.5英寸左右,那里最高大的树木约7英尺,格列佛握拳向上举起,拳头刚好碰到这些树的树梢。小人国的人也很聪明,他们的数学家计算出了格列佛要吃喝可供1728个小人国居民享用的肉类和饮料。格列佛在这里学会了小人国语言,帮小人国赢得战争胜利,被封为“那大克”,但最终受到国王迫害,逃离了这里。在大人国,一个人有一座普通教堂尖塔那么高大。在这里格列佛被主人当做赚钱的工具,卖给了皇后,在皇宫中,他受到许多款待,也有许多危险的经历,读后感《我眼中的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最终,他又回到了英国。飞岛国因“飞岛”而得名,“飞岛”可到处飞行,是飞岛国的“首都”。这个国家几乎人人都迷恋于数学,连怎样耕种都不知道。格列佛见到了居民叛乱,拜访了“设计家学院”,拜访了“巫师岛”。最终回到家乡。在慧骃国,格列佛被当做了人形动物“耶胡”,受慧马——这个国家的居民奴役。格列佛学会了这里的语言,与主人灰马交谈……最终还是结束了这段旅程。作者笔下描写的这四个国度,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这本书还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讽刺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批判了英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在小人国,“高跟党”和“低跟党”的纷争实际是讽刺英国当时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小人国与邻国的连年征战实际是讽刺英法的战争。格列佛为小人国取得战争胜利,却因违背皇帝充满野心的计划而险些受到谋害。既是对小人国国王无耻嘴脸的揭露,也是对现实世界中那些充满野心的君王的批判。在大人国,格列佛的第一个主人和皇宫中的矮子,分别代表了“被金钱蒙住双眼的人”和“不怀好意的嫉妒者”。在大人国皇帝眼中,英国百余年的历史“是一连串阴谋、造反、谋杀、屠戮、革命和流放等丑行的堆砌,是贪婪、党争、伪善、无信、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产生的最坏恶果。格列佛去“巫师国”,请会法力的总督重现历史,感叹“现代的议会不过是小贩、扒手、暴徒和恶棍们吵闹的场所”、“英国古代自由民众所具有的那些天生的纯洁品质,已被他们的子孙后代出卖换成了金钱”……在慧骃国,作者更是鞭挞了权利、战争、政府、法律、君主、首相、律师、士兵、贵族等“丑恶的事物”。停到格列佛对英国的描述,他的灰马主人“不理解”、“既吃惊又愤慨”。这些无不体现了作者的讽刺意味。读完这本书,我有不少收获。一方面,我对书中所描绘的“慧骃国”的和谐的社会充满了向往;另一方面,又对的作者所批判的当时的英国社会感到厌恶。我们现代的社会,既不像18世纪的英国那样黑暗,也不如“慧骃国”社会那样和谐安定。我想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建设更和谐的社会,构建更美好的生活。
2.《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飞岛国,前瞻性
作家斯威夫特别出心裁地创作了一部令人捧腹却又引人深思的《格列佛游记》。自1726年该作品出版到现在备受世界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该著作之所以如此受欢迎, 不仅是因为其丰富的想象, 夸张离奇的情节,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作家斯威夫特在当时社会科技极其落后的条件下, 在著作当中对社会、建筑、医学等各个方面所做出的出奇而准确的预言。小说虽因前两部分小人国和巨人国而出名, 但第三部分中所描写的飞岛国的设计师们的许多大胆的想法和发明, 如用蜘蛛丝代替蚕丝, 语言组合机, 无毛绵羊等, 所有这些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的期许和梦想, 而且还给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激励后人奋进, 把自己的梦想和更多前辈们的期许变成现实。
《格列佛游记》第三部分飞岛国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莫过于飞岛国一种特殊的只有高级官员才有资格乘坐和使用的交通工具—一会飞的“飞岛”, 我在岩石间走了一会儿;天气非常好, 万里无云, 太阳热得烤人, 我只得把脸转去背着它。就在这时, 忽然, 天暗了下来, 可是我觉得那情形和天空飘过来一片云大不一样。我转过身来, 只见在我和太阳之间有一个巨大的不透明的物体, 它正朝着我所在的岛飞来。那物体看上去大约有两英里高, 它把太阳遮了有六七分钟, 可那并没使我感觉到空气凉爽多少, 天空也没有变得更加灰暗, 这情形就和我站在一座山的背阴处差不多。随着那东西离我所在的地方越来越近, 我看它像是一个固体, 底部平滑, 在下面海水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我站在离海边约两百码的一个高处, 看着那个巨大的物体逐渐下降, 差不多到了与我平行的位置, 离开我已经不到半英里了。我取出袖珍望远镜, 用望远镜清清楚楚看到有不少人在那东西的边缘上上下下。边缘似乎是呈倾斜状, 可是我分辨不出那些人在做什么。
“这个巨大的物体是什么?”“它是如何在天上自由移动的?”从该作品问世以后很长时间, 这些有关“飞岛”的问题使当时的读者费解不堪。他们一方面在赞美作家想象力丰富之余, 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趣闻供大家品味。然而, 更多的人是因为不理解, 对这种“荒谬科学”冷嘲热讽;因为不理解, 许多评论家在提及“飞岛国”这部分时大肆讽刺作品中“科学家们”的不可理喻。
其实, 有关飞岛的运行方式及其原理不仅是当时人类所难理解的, 即便是其后几十年甚者上百年一直都是人类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早在18世纪初, 蒸汽机刚刚出现, 汽车、火车和飞机根本是当时人类所不能想象得到的东西。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所创造的这个奇特的飞岛国, 是利用磁石“同性相斥, 异性相吸”的特性来运行的。这一点恰恰又是我们现代人历时数百年的坎坷,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得出的利用磁石的这一原理发展现代交通事业, 即:“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发展到今天, 我们才惊喜的发现其原理竟然与飞岛国飞行的原理如此相似, 于是, 我们在为现代人聪明智慧欣喜的同时, 不禁又为曾经误解甚至热烈批判的有关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所涉及的“荒谬科学”感到赧颜。
飞岛国除了有可以贡高官享用“飞岛”这种高级的“交通工具”外, 还有一种“特殊仆人” (flapper) , 我发现四处都有不少穿着仆人服装的人, 他们手里拿着短棍, 短棍的一端缚着一个吹得鼓气的气囊, 形同一把 (木连) 枷。我后来才得知, 每一个气囊里都装有少量的干豌豆或者小石子儿。他们时不时地用这些气囊拍打站在他们身边的人的嘴巴和耳朵, 那做法我当初还想不出来是什么意思, 好像是这些人一门心思在冥思苦想, 不给他们的发音及听觉器官来一下外部的刺激, 他们就不会说话, 也注意不到别人的说话似的。正是因为这样, 那些出得起钱的人, 家里就总养着一名拍手 (原文是“克里门脑儿”) , 就当是家仆中的一员, 出门访友总是带着他。这名侍从的职责就是, 当两三个或者更多的人在一起时, 用气囊先轻轻地拍一下要说话的人的嘴, 再拍一下听他说话的人的右耳朵。主人走路的时候, 拍手同样得殷勤侍候, 有时要在主人的眼睛上轻轻地拍打一下, 原因是这主人总是在沉思冥想, 显然会有坠落悬崖或者头撞上柱子的危险;走在大街上, 也不是将旁人撞倒, 就是被旁人撞落到水沟里去。
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特殊仆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醒。他们既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保姆, 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帮助保持家庭卫生的佣人, 而是专门负责提醒主人的下一步活动。当时科技不发达, 所以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做到这点, 只能是通过仆人的帮助达到提醒的目的。但是, 日本研究人员目前正在针对健忘人群, 研发一系列具备提醒功能的新型“提醒机器人”。比如有一款叫作“保护者”的机器人, 就是专为老年痴呆症患者或是有记忆障碍的人设计的。它可以通过摄像头记录使用者的一举一动, 并在使用者进行重复动作时做出提醒。而另一款机器人配有广角镜头和图像识别软件, 可以监测固定地点并记录各种物品的存放位置, 如果屋里什么东西找不到了, 问它就行。
作品中还有一个令读者惊奇的是一种“思想机器”。计算机发展之初是为了解决复杂的计算问题, 然后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逐步发展成我们现在的“电脑”。然而, 在飞岛国的研究院里, 有一位设计家也曾经设想发明一台“思想机器”:“研究如何运用实际而机械的操作方法来改善人的思辨知识”, 大家都知道, 用常规的手段要想在艺术和科学上取得成就需要付出多大的劳动, 而如果用他的方法, 就是最无知的人, 只要适当付点学费, 再出一点点体力, 就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天才或学力, 写出关于哲学、诗歌、政治、法律、数学和神学的书来。
这种设想虽然有些夸张, 却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虽然依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 发明这样一台机器根本是不可能的, 甚至很长时间人们一直在耻笑这种设想的荒谬性和离奇性。但这位设计家新颖的构思却给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 我们已经看到了, 受前人思想的影响, 电脑这台“思想机器”不仅已经出现, 我们后人将这种思想继续发扬光大, 使得这种“思想机器”除了具备计算、储存数据的功能以外, 通过一根简单的电话线它还具有了通讯通信的功能, 以前远隔重洋几年才能看到的亲人, 只能通过写信打电话联系, 现在上网就可以通过视频见面;以前查资料, 做调查, 泡图书馆几天甚至几个月所做的研究, 现在只需在Google或百度上点几下鼠标就能搞定。这也应了这个“怪异”科学家的话, 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劳动, 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且, 这种“思想机器”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机器伴侣”。
在交通、通信方面的预见并不能足以展示作家斯威夫特的渊博学识, 在医学方面, 斯威夫特展示给读者的也是一幅发人深思的画面:当格列佛在参观拉格多大科学院时感到一阵腹痛, 于是他被向导带到“一位以治疗这种毛病而闻名的著名的医生”那里, 在那里, 这位著名的医生采用了一种被当时人们看来是非常荒诞古怪的治疗方法, 他有一个很大的、装有一个细长象牙嘴的手用吹风器。他把这象牙嘴插入肛门内八英寸, 将肚子里的气吸出来;他肯定地说他这样能把肚子吸得又细又长, 像一个干瘪的膀胱。不过要是病情来得又顽劣又凶, 他就要把吹风器先鼓满气再将象牙嘴插入肛门, 把气打进病人的体内, 然后抽出吹风器重新将气装满, 同时用大拇指紧紧地堵住屁眼。这样重复打上三四次, 打进去的气就会喷出来, 毒气就被一同带出 (就像抽水机一样) , 病人的病也就好了。
这种治疗腹痛的医学疗法看似荒诞古怪, 但我们现代医学发展至今, 在治疗腹痛方面, 却也有与其非常相似的治疗方法, 比如, 在治疗早期小儿肠套叠时, 医生一般都采用灌肠术疗法, 这在治疗原理和方法上与前人所采用的“怪诞”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不仅方法相似, 采用的医学手段也是非常的相似。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 斯威夫特是位独创了一个非常“专业”而且特殊的医生, 专门为一些政客治疗他们的政治通病。而其中一种治疗党派争执的“医学疗法”竟然与现代非常流行的移植术有着惊人的相似, “把头颅差不多大小的, 两党各一人, 配对成双;接着请两位技术精良的外科手术师同时将每一对头面人物的枕骨部分锯下, 锯时要注意脑子必须左右分匀。把锯下的枕骨部分互相交换一下, 分别安装到反对党人的头上。”
更让人惊叹的是, 斯威夫特在天文学方面也是颇有研究的, 他在《格列佛游记》当中对火星卫星也进行了预测。虽然相差一百多年, 但他对火星卫星的预测数目与1877年美国人A.霍尔所观测的数目相同, 不仅数目非常准确, 甚至还对火星两卫星中心距离火星中心距离也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他们还发现了两颗小星星, 或者叫卫星, 在围绕火星转动;靠近主星的一颗离主星中心的距离, 恰好是主星直径的三倍, 外面一颗与主星中心的距离为主星直径的五倍;前者十小时运转一周, 后者则二十一小时半运转一周;这样, 它们运转周期的平方, 就差不多相当于它们距火星中心的距离的立方;由此可见, 它们显然也受着影响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的支配。William Sheehan在他的著作《火星:一部观测和发现的历史》中曾断言, 伏尔泰于1750年所创作的小说《米克罗梅加斯》中提到的火星有两颗卫星的论断, 毫无疑问是受到了斯威夫特的影响才提出来的。
参考文献
[1]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海拉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
[2]Sheehan, William.The Planet Mars:A History ofObservation and Discovery, chapter14, Arizona, 1996.
3.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篇三
近几天,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在几次远游中,因为意外事故,来到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和慧骃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最后返回家乡,写成了这本游记。
虽然在书中那些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虚拟的,但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把难以捉摸的离奇之事,通过时空隧道展开丰富的思象,把一个离奇事件描写得淋漓尽致,通过故事的伏笔和事件的离奇悬念,把读者引人一个神秘离奇、生动滑稽,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里,给读者一种讽刺而幽默的精神体验。
其中最让人揪心的是,主人公在慧马国的旅程经历,展示给读者的是那里的“居民”是一种十分像马,又充满智慧的生物。在那里人人受到平等,处处都有善良,在那里人人的品格都是高尚的,在那里没有战争,他们的语言交流及词汇中没有“邪恶”的存在。到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邻里之间和谐有爱,团结合作,共生共荣,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看看我们人类的世界,哪儿还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情景啊!反观当今社会处处都是勾心斗角的场景:不法商家们不停地在滥竽充数,地沟油、苏丹红、注水肉、激素鸡…都是她们的“亲生子女”;返毒者们又将一个又一个的少年引上了不归路,使他们失去的自已的人生,甚至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贪官污吏们又私吞了老百姓多少的血汗钱!使他们果不食腹,却又不知道自己的早已落入了贪官的口袋里!然而这些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可能在地球的某一处,又有许多邪念在蠢蠢欲动。就以怀疑有“化武”,发动一场一场惨无人通的战争,让千千万万无辜平民成为牺牲品,当权者以一句“非集”就让无数家庭家破人亡……
慧骃国的居民们喜欢养一种名叫“耶胡”的动物,他们是所有罪恶品质的化身。可这样一比,人类可能还不如耶胡身上一根毫毛。当你读完这本书时,不尽会让读者深深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行为离高尚的慧骃国的居民有多远?离肮脏的耶胡有多近? 我想每一个读过《格列佛游记》的人,都要向布罗卜丁奈格的国王和慧骃国的人们学习那高尚的品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品读《朝花夕拾》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4.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篇四
英国着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小人国里面的人只有6英寸高;大人国里面的人有40英尺高;飞岛能飞起来,这些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8月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马)。在慧?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它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它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国,那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那里没有谎话,不必考虑话语的真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偷盗、抢劫、诈骗、杀人放火、拐卖儿童、走私贩毒,也是我们在电视中常见到的事,都已经不足为奇了。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国那样的社会。我愿为此付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污染。《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1100字
12月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
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350字
长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是“怀疑”,什麽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哪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而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小心上当受骗。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一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1100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350字
与学生共读了《格列佛游记》,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美国著名做家斯威夫特一自己的名义写的,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游历了许多地方,好多地方是人们不曾到达的,他也以自己的真诚善良赢得了当地许多人的爱戴和拥护.
他曾经经历了神奇的小人国,那里的人们开始把他当做怪物看待,但最后由于自己的真诚而成为了好朋友,他周游世界,到过慧铟国,经历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积极乐观的态度,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学生很喜欢这本书,可以从书中找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学到许多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我真想和格列佛一样的周游世界,探询人们不知道的秘密,我告诉学生只有学好知识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教育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在书中我非常喜欢作者的一段话,那也是他的人生所得,值得我们去体会,我也会把这段话当做我的做人标准.
“人人都能拥有真诚,公正,克制自己等等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这些美德,再加上经验和善本之心,人人就能为国家尽义务,只不过还需要学习一段时间罢了.如果一个人缺少德行,即使他具有卓越的才能也于事无补„„,读后感《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500字
这几个月,我读了一本名叫《格列佛游记》的书。它的主人公是格列佛,主要写格列佛先后4次旅行的情景。
格列佛在一次航海中遇到风暴,船被打翻了,他漂流到了小人国,在小人国里,小人国的居民把他当作一个高大威猛的巨人,格列佛以至于稍不留神就能踩死几个小人国臣民,甚至他的小便就轻易扑灭王宫大火。一顿饭要数百个小人才可以做。他可以让小人国臣民在他的手掌上跳舞,轻而易举地打败小人国强大的军队。
在大人国,他却显得非常渺小,以至于成了大人国儿童的玩具,那里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显得非常庞大,就连弹钢琴也要站在非常高的凳子上,并且不断地来回跑动,用拳头狠狠的砸琴键,才能弹出声音来。一个大人国居民差点把他当成食物吃了。在那里,苍蝇蚊子是他的大天敌,冰雹暴风雨好像枪林弹雨„„
而飞岛国的统治对下方城市而言非常的霸道。要是谁敢反抗飞岛国,他们就移动飞岛到反抗他们的城市上空,不让他们享受阳光权和雨水权。不过,自打下方城市居民准备了尖顶金刚石建筑和燃烧液体后,一向霸道的飞岛国屈服了。
在慧马国,马有了人拥有的理性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也比人高明。那里的人就好像成了没思想,没感情的畜生!
读了这本名叫《格列佛游记》的书,我感到了当时18世纪英国的黑暗和腐败。但格列佛坚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记得小时候,我总是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可格列佛却不同,他遇到困难坚持不懈,沉着面对,真的非常值得我学习。
庆师附小四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650字
当我翻开《格列佛游记》时,我立刻就被它的目录吸引了:小人国历险、大人国历险、会飞的国家„„这些字眼仿佛带着魔力,勾出了我的好奇心。《格列佛游记》书如其名,讲的是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以海上医生的身份随同一艘船出海航行,后因遭遇风暴,孤身一人游历了一些神奇的地方,最终平安回到英国的故事。它的情节曲折、玄妙,又不乏幽默。把格列佛的历险写的栩栩如生,让我感觉,我是在读自己写的日志《我与格列佛的游记》,而不是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呢!
书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陆离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在一次旅行中流落到的慧因国。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类字眼,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作为统治者的“慧因”是我们平常见到的“马”,在它们的国度,奴隶竟是人类!那里的“人”粗鲁、愚蠢,有着难听的名字:野胡。我很羡慕格列佛能到慧因国,它是所有人追求和向往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你不用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世界,有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为了金钱抛弃亲身父母。虽然,我们的师长从小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不要„„,但这与他们同时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像陶渊明先生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我愿为此付出努力,也希望大家与我一道,从自己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1100字
一打开《格列佛游记》的目录,详尽有趣的内容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小人国、大人国„„一看就知道一定十分的有趣。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和许多国外着作一样,《格列佛游记》也带着浓郁的异国风情,每一卷都反映着作者生活的时期中英国各方面的状况。幸好书中有一段译前序,介绍了一些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对理解书中内容是有所裨益的。而书中应用的反语修辞,更是处处可见。熟练又适当的讽刺,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英国的议会和宗教政治的不满。因此,书中的四个部分,都紧密联系,支持着作者的主要思想。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这本书讲的是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船航行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海岸上。当他苏醒过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自己已被细细的绳子捆住了,而周围都是比他小十二倍的“小人”。原来,他来到了小人国。后来,他又先后见了有二十米识了有二十米高的“大人”、能招唤鬼魂的“巫人”、丑陋自私的“耶胡”、聪明而高贵的“慧?”„„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1699年5月4日,格列佛被请去当船上的医生,可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风暴,所有船员,包括格列佛都设法逃脱。
格列佛划着小艇,可是没过多久,来了一阵狂风,把艇翻了过去,格列佛只好游到小岛上,可当走到小岛的时候,他已经有气无力了,便躺在岛上睡着了。
可当他醒来的时候,想动弹一下,可是,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弄住了一样,动弹不得。后来,格列佛才发现自己被绳子捆住了。
过了一会,奇迹发生了„„几个不到六英寸书小矮人爬到了他的身上!
格列佛看到了,说:“喂!你们想干什么?”这一声,小矮人吓了一大跳,纷纷都从格列佛身上跳了下来,有的都摔断了腿。
过了一会,格列佛感到一阵刺痛,原来,那些小矮人正用箭射自己呢!
格列佛安静了下来,随后,小矮人也停止了射箭,晚上,一个矮人的头领过来了,他给了格列佛一些东西吃,随后,他就进了小人国那里,在那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他们那里最大的马和牛是4—5英寸,羊的高度为1。5英寸,那里的云雀跟一只普通的苍蝇那么大,鹅就是跟云雀一样大„„
格列佛在小人国过了一段时间,就出发到其他地方,格列佛来到了大人国,他发现那里草都比他高好多,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巨人走了过来,后面还有很多。
他们是来收麦子的,当那巨人收割的时候,当快要割到自己的身旁时,就差那么一丁点,这时,格列佛大叫起来,这一声,巨人听见了,底下了头,在寻找格列佛,当巨人寻找到他的时候,格列佛很吃惊,不过,最终还是找到了,接下来,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他还活着,他被带到了农夫家里,农夫一家人都很喜欢他„„
小人国的人们他们不足6英尺,大人国他们有个子有一个教堂那么高,飞岛国的人们一只眼睛是凹下去的,还有一只是突出来的,在一飞岛国个地方,叫巴尼巴比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慧马国的人们都是马,而且他们都会讲话,就像我们人们一样。
我介绍完了,我觉的这本书是一本有趣的书。
文化中学初一:周小川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350字
在这个2013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的一部优秀讽刺小说,也是一部奇书。作者是乔乃森·斯威夫特,他以游记的方式,写出了他在小人国、巨人国、飞岛国和慧?国的旅行。在一篇篇的游记中,作者用了大胆的笔触,虚构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奇幻世界,并借着故事中的主人公格列佛的给中奇遇对英国的政治以及人性的丑陋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小人国就是英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充满了用阴谋诡计与倾轧纷争。巨人国是一个理想的王国,他们的与世无争与那极其简单的政治令人非常向往。飞岛国是一个畸形变态的世界,他们整天忙碌于荒诞不经的假科学。而慧?国的马却是智慧与真诚的化身,可人却变成了下等的动物„„
这本书中也有许许多多“精彩镜头”,例如在巨人国的时候被当成“宠物”;在小人国的时候又被当做“神”一样地崇拜„„
读完了这本书之后了,我好像仿佛是刚去这四个有趣的国家玩了一番似的,所以,我非常的喜欢这本《格列佛游记》!
历程中学六
读了《格列佛游记》有感_350字
寒假里,我读了《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是“怀疑”,什麽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羡慕格列佛能有幸到慧因国,那里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要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社会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而抛弃自己的亲生父母„„
我也盼望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因国那样,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我愿为此努力,也希望大家一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虚伪。
逸夫小学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600字
《格列佛游记》成书于1726年,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作的长篇讽刺类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了一个离奇的童话世界。全书分四个部分: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国游记、慧马国游记。
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在一次航海事故中独自漂流到了小人国,在这里,小人国的居民把他当作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以至于一不留神就能踩死几个小人国居民,甚至他的小便就嫩扑灭王宫大火。一顿饭要数百小人做。他可以让小人在他的手掌上跳舞,轻而易举地打败小人国的敌人。
在大人国,他却显得非常渺小,以至于成了大人国儿童的玩具,那里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显得非常庞大弹钢琴也要站在琴凳上,并且不断地来回跑动,用拳头砸琴键,才能弹出声音来。一个大人国居民差点把他当食物吃了。在那里,苍蝇是他的天敌,冰雹似枪林弹雨„„
而飞岛国的统治对下方城市而言很霸道。要是谁反抗飞岛国,他们就移动飞岛到反抗他们的城市上空,不让他们享受阳光权和雨水权。不过,自从下方城市居民准备了尖顶金刚石建筑和燃烧液体后,飞岛国屈服了。
在慧马国,马有了人拥有的理性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也比人高明。那里的人就成了没思想,没感情的畜生!
其实,《格列佛游记》写的不仅仅是离奇的童话,也有讽刺的意思。它重在讽刺18世纪英国统治集团争权夺位,并抨击侵略战争和殖民扩张。
5.《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 篇五
《格列佛游记》则是18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 尖锐的批判性, 深刻揭露了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种种腐败与丑恶, 表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同时, 小说在艺术上想象奇特、构思精巧, 特别是小说成功运用讽刺的艺术手法, 讽刺的形式和风格多姿多彩、蔚为大观, 为英国的讽刺小说乃至世界的幽默讽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两部小说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时代, 但是它们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相似之处, 诸如游记式的题材、作者进步的政治态度、漫画式的人物形象刻画、荒诞的表现方式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等方面, 这在以往的研究著述中均有涉及, 本文立足两部作品典型的艺术风格———讽刺———表现出的一致性与独特性试作比较分析。
一、相同处
(一) 两部小说都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 锋芒直指社会的统治阶层。
《格列佛游记》中, 作者一以贯之的是毫不留情地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 尤其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毒辣﹑荒淫﹑贪婪等作痛快淋漓的鞭挞。
在斯威夫特笔下, 小人国的国王仅比他的臣民高出一个指甲, 却狂妄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 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大臣们无需德才兼备, 只要凭借高超的跳绳技巧就可获取重要官职或得到皇帝的宠爱。比别人跳得高出一英寸并能在绳上翻筋斗的家伙就可以当财政部长。许多大臣为此不惜跌断手脚, 甚至丢掉生命来取悦皇帝。作者借用这种愚蠢的选拔官员的做法讽刺了英国统治者的昏庸和朝廷内官员的无德无才。在大人国, 格列佛长篇大论地向大人国国王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 可是从大人国的眼光看来, 英国处处充满了贪婪、残暴、伪善、淫欲、阴险等黑暗。作者借国王的话尖刻无情地讽刺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三卷作者把矛头指向了荒谬绝伦、怪诞不经的发明:有的研究如何从黄瓜里提取出阳光, 有的研究怎样把人的粪便还原为食物, 有的研究怎样把冰烧成火药等, 尖刻地讽刺了这些整天从事实验研究的脱离实际、沽名钓誉之徒, 戳穿了英国整个资产阶级学术界以学术为投机, 对人民进行欺骗而牟取暴利的重要黑幕。作品最突出的是格列佛在慧驷国的遭遇。这里, 人类被慧驷———马统治着, 而人则被称为“耶胡”。“‘耶胡’互相仇恨胜过它们仇恨任何别的动物”[1], 它们会为争夺食物而互相残杀, 它们狡猾、狠毒、阴险而且记仇, 它们身体强壮、结实, 但是性情懦弱, 结果弄得骄横、下贱而残忍。这里, 作者将矛头直接指向罪孽深重、愚蠢肮脏、毫无理性的整个人类。而作者在与“耶胡”的接触中, 对其同类也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感。这种情绪既是作者对人类道德堕落的悲观失望, 又是作者自身对人类重新审视与反省的观照。
相比之下, 《西游记》对现实的揭露、对统治者的讽刺更为生动有力。作品里所描写的天上人间, 实际上都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 天宫和地府, 看上去似乎十分神圣威严, 便在威严的外衣之下隐藏着腐败和丑恶。唐太宗魂游地府时, 判官崔珏因为生前是“先皇帝驾前之臣”, 更因收到当朝宰相魏征的求情, 而他与魏征又是“八拜之交, 相知甚厚” (十一回) 所以就私改生死簿, 让唐太宗延年二十, 还魂阳世。乌鸡国那个狮猁怪, 霸占王位, 害死国王, 就因为他“官吏情熟”, 与神佛阎王有亲, 所以乌鸡国王“无门投告”, 有冤难伸 (第三十七回) 。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 到了西天“极乐世界”, 就因为“不曾备得人事”, 阿傩、伽叶二尊者便“掯财作弊”, 不肯“白手传经”。为了取得真经, 唐僧只得把那只“沿途化斋”的饭碗紫金钵盂都献出去 (第九十八回) 。这些描写, 实际上是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的黑暗腐败现象的反映, 以及对他们无情的讽刺。与此同时, 《西游记》还尽情地嘲弄、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荒淫残暴, 人间帝王或崇信道教或沉迷女色, 文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 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在这些统治者身上, 人们可以看到人间那些昏庸贪婪、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和官僚的丑恶面目。《西游记》描写取经途中遇到的许多妖魔鬼怪, 有的是自然界的险阻和困难的神化, 但更多的是象征危害人民的社会恶势力, 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作者都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二) 两部小说都对宗教进行了嘲弄与讽刺。
斯威夫特在小说《格列佛游记》中, 将矛头指向了教会。尤为突出的是在小人国, 作者用“大端派”和“小端派”的分歧暗指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国王为代表的、吃鸡蛋时先磕破小端的“小端派”极力攻击遵循古制的“大端派”为异端邪说, 由这种微不足道的事情引起的争论最终导致了战争。作者在这里以犀利的笔锋讽刺了英国教会的虚伪, 以及由教会间无谓的冲突而发生的种种无谓的战争。教会之争如大、小端派之争一样, 皆是无知、无耻和无意义的争斗。然而就是这种微不足道的争论竟然导致了内斗外战, 这便说明了小人国实质上就是当时英国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
《西游记》的宗教色彩更为浓重, 文中对于宗教的讽刺处处可见。作品中的道士都是反面角色, 车迟国僧道斗法、五庄观偷果逢难等情节, 都把道士描写成奸佞狡诈、鼠肚鸡肠之状。通过对他们的揭露, 斥责了妖术的虚妄、道教的可笑, 如第四十四、四十五回写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化为道士, 在车迟国以妖术取信国王, 迫害和尚, 使一国和尚死的死, 不死的做苦工, 受尽折磨, 欲死不得欲逃不能, 而且迫害所及, 就是秃子、毛稀的也都难逃。这正是时代“缉事人四出, 道路 (路人) 惶惧”, “一家犯, 邻里皆坐”[2]的特务统治的写照。作者关于车迟国王受惑于道士的艺术构思, 是有现实的社会根据的。作者生活于明世宗时代, 史书记载, 明世宗就很崇奉道教, 他先后封道士邵士节、陶仲文为“真人”, 官至礼部尚书, 他还自号“灵宵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3]。这些描写, 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有着真实的社会内容, 讽刺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控诉。
(三) 都是通过描述荒诞的异族、异国讽刺社会现实。
《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在对统治阶级的残暴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批判上是一致的。两位作者都通过讽刺和滑稽的形式来表现严肃崇高的主题, 将幻想与现实、虚构与真实巧妙地统一起来, 做到了庄谐交融。两部作品虽以讽刺作为主体性艺术手段, 但又遵循真实是讽刺的生命的原则, 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和现实的生命力, 在讽刺性艺术形象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性主题。
《西游记》以善意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相结合贯穿始终, 寄予了作者对于笔底世界的鲜明爱憎。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游戏和调侃的笔墨, 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 有时是信手拈来, 只是为了调解气氛, 增加小说的趣味性;有时则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也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还有的戏谑文字实际上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
而《格列佛游记》更多地以理性的批判与狂怒的讽刺为其主要特点。作者在对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进行无情、辛辣的讽刺抨击时, 有时直言相讥, 有时利用异邦人的唇舌, 有时隐喻挖苦, 有时以兽讥讽人, 而在有关行政、司法、立法制度、侵略战争和殖民主义等方面, 作者借用寓言故事, 运用“狂怒”的文字, 激烈地抨击这些罪恶, 以达到最大化的讽刺效果。
二、不同处
(一) 从叙事角度来说。
《西游记》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叙事, 《格列佛游记》则是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叙事。叙事角度上的差异, 实际上也是铸就这两部小说不同的讽刺艺术品性的主要因素。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主观叙述和客观途述, 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 是叙事模式构成的三要素。采用第一人称的小说虽限制了叙述者的视角, 但更利于主观叙述, 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 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格列佛游记》虽情节上离奇, 但读者仍能获得一种现实真实感, 这与第一人称的运用有很大关系。第三人称叙事可以是全知也可以是限知, 但一般忌讳作者的直接介人。第三人称叙事者主要不是一个思考者和行动者, 而是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 第三人称叙事总比第一人称叙事便于较为客观地审视人物、理解人物。
《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是作者大力歌颂的正面人物。孙悟空的形象是在不断地和妖魔鬼怪的斗争中逐渐成熟、充实、完善的。他的成长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石猴出世始, 到大闹天空、被压五指山下止, 这个阶段相当于孙悟空人格成长的童年阶段。在第二个阶段, 作者从另一个角度着重写孙悟空在取经途中如何降妖伏怪, 逐渐展示孙悟空的性格, 突出他的智慧。以前只是折腾造反, 现在是在斗争中讲究策略方法, 如在狮驼洞变成小虫钻入狮魔王的肚子里将其制服;在和金角、银角战斗中, 变换着手法把紫金葫芦、净瓶骗到手, 孙悟空越来越机灵, 斗争的策略也越来越成熟。
而《格列佛游记》中, 主人公格列佛不仅是故事的直接参与者, 而且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作品的反讽意蕴是借格列佛之口表达的。由于小说的讽喻性, 主人公的性质也就和一般写实小说不同。格列佛虽然是一个旅行者和叙述者的形象, 但并不是一个性格独立自足的人物。文中, 主人公只起到游客、向导的作用, 其思想成长并不是主题。他只是属于讽喻性情节中那种典型的天真的叙述者———不谙世事、头脑单纯, 他承担的任务主要是产生反讽效果。他扮演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自贬式佯装和夸耀式佯装的角色。在整个大的反讽语境中, 叙述者不仅仅是反讽的工具, 他自己往往也难免成为反讽的对象。
(二) 从小说体裁来看。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 一个现代神话, 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作品始终坚持真与幻相统一的艺术。《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 突破时空, 突破生死, 突破了神、人、物的界限, 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小说在整体上是“幻”与“真”相结合的。这种结合表现在塑造人物形象上, 很好地做到了物性、人性与神性的统一, 使得作品中的神魔形象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实则是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 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拿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 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 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 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 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 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
《格列佛游记》则是一部奇幻小说, 虚构了一个个神奇的完整世界。这些世界显得无比真实, 拥有教科书般详尽悠久的历史、地理和文明。每一种生灵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些虚构的世界里, 你甚至可以对他们进行严谨的考证。虽然作者展现的是一个虚构的童话般的神奇世界, 但它是以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真实为基础的。由于作者精确、细腻、贴切的描述, 读者感觉不到它是虚构的幻景, 似乎一切都是真情实事。例如, 在描述小人与大人、人与物的比例关系时, 一概按一与十二之比缩小或放大。小人国里的小人是格列佛的十二分之一;大人国的大人又比格列佛大十二倍。格列佛的一块区区手帕, 可以给小人国皇宫当地毯;大人国农妇的那块手帕, 盖在格列佛身上, 就变成一床被单了。在描述宫殿的建筑、城镇的结构时, 作者还有意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医药诸方面的知识与数据。这样, 就使人物及整个画面、场景真实、和谐、统一, 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人们可能产生一种感觉, 仿佛他们是真实存在的, 只是被历史遗忘而已。
综上所述, 尽管创作的国度和年代都不相同, 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及个人经历不同, 对社会的着眼点也存在异同, 但《格列佛游记》与《西游记》两部作品皆是婉而多讽、戚而能谐, 其构思虚中有实, 描摹幻中有真, 寓讽刺于叙述、想象中, 将奔放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和象征、影射、夸张、反语等多种手法相结合, 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画卷, 从而于讽刺中表达真情实感, 抒发作者的理想。
摘要:《西游记》和《格列佛游记》均以杰出的讽刺艺术而垂名世界文学史。两者相比较, 尽管其产生的年代和地域相距甚远, 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表现方式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它们犀利辛辣的讽刺艺术。本文对这两部小说的讽刺艺术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西游记》,《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一致性,独特性
参考文献
[1][英]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3.
[2]明史:卷三0四﹒刘谨传[0].
6.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篇六
在这个科技、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相信大家早已领略过互联网的魅力与趣味。然而,又是否有人还执着于淡淡油墨香的书页呢?答案是:“有。”但是,仅仅是少数。我却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翻开了《格列佛游记》,去领略一番文字的奇幻和绮丽,而这番感受,却是电脑手机给予不了我们的。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18世纪的一位英国船医格列佛在遭遇海难后,先后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国游历的经过。他奇异的旅程和人生阅历让我感到他就好像是一位不寻常的鲁宾逊。同时,文章的语言十分生动且充满趣味,引人入胜。那么,这本书成为世界名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也不言而喻了。
当然,文章的条理与叙述之妙不是我爱上这本书的唯一理由,这本书的故事和意义本身就是一个亮点。想想小人国这个可笑的国度--竟以跳绳比赛来选拔国家的官员!而优胜的那位成为财政大臣的佛林奈浦因妒陷害格列佛的情节也更是令人恨的牙痒痒。相较之下,大人国国王的睿智和公正则不禁令人深思:“财富、权力和名誉真的那么重要吗?真善美才应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最终目的。”这也令我想起慧国的马儿们,它们的理智、团结简直是人类所自叹不如的。可憎的耶胡在它们眼中就是丑陋、贪婪的象征,这使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人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自己呢?有时,人们为了争夺那些表面上光鲜的东西,却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失去了什么,视道德、理性为粪土,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苦苦追求的吗?
如今,我们学到了政治,学到了中国梦。虽然时事上对中国梦有了具体的阐述,但我们毕竟还小,不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许多人说:“中国梦太大了,离我们这些老百姓远着呢!”面对这些言语,我只想说:“你们错了,中国梦离我们并不遥远。”()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中国梦不是只是说说,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而且是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努力的,并非离普通老百姓很远。其实,想要实现中国梦的宏愿,需要时间;同时我们普通人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谨记八荣八耻,谨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我也会将在阅读名著时的感悟与理解运用于实际,毕竟这才是作者所想要带给人们的启示。
7.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篇七
在这个暑假的时候,我经历了一个非常奇幻的世界漂流。这主要是因为我读了一本很著名的小说,它的名字叫做《格列佛游记》。随着小说里面主人公格列佛的脚步,我跟随他经历了是个神奇的国家。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就是他在小人国的时候了,因为他在小人国的时候,他的身躯对于那些人来说是非常巨大的。不像他在大人国的时候,他的身躯就跟毛绒玩具一样,甚至要比毛绒玩具还要小。在小人国的时候他只是想要去街上转转,都能够给人们带来地震一般的感受。
比如说在他休息的时候,小人国里面的一些孩子都会跑到他的头发里面玩游戏。让人感到比较惊奇的是两个小人国的国家发生战争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吃鸡蛋要从哪一段打起引起的,这要是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其次就是他在大人国发生的事情了,他在大人国发生的事就像是我们平常玩的一些小动物一样。他在大人我的时候是待在一个小女孩的手里面,是这个小女孩的玩具。也就是说他在大人国的时候根本没有丝毫的人群,每天被囚禁在玩具城堡里面。不过最难忘的就是应该格列佛经历的最后一个国家,在最后一个国家里面根本找不到任何的人类,因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基本上都是马。
不过让人感到羞愧的是,这里面的马的性格是非常的高尚和纯洁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撒谎和怀疑别人。可是要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跟他们一样呢?也许这样的人只会出现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面吧,但是我还是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中也能够出现像他们一样的人,去寻求人性中最本质的真善美。
8.试论近代游记的特点 篇八
一、近代国人的域外游记: 师夷求强, 救亡图存
鸦片战争以来, 国难时蹇, 民族危亡牵动和刺激着每一个爱国者的心。于是, 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子、政府官员、爱国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 或走出国门, 扬舟异域, 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文化, 或蹈厉奋发, 漫游神州, 寻求救国安邦之道。他们在旅途中, 或游历之后, 或出于遵循清政府的规定撰写日记定期寄回, 或出于使命和责任写作游记以开启民智等,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在近代游记中, 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域外游记尤为兴盛发达。这显然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密切相关。近代域外游记中真正纯文学作品极少。文学性较强、基本可视为文学作品的有斌椿的《乘槎笔记》, 张德彝的《航海述奇》系列, 袁祖志的《涉洋管见》, 郭嵩焘的《使西纪程》, 黎庶昌的《西洋杂志》, 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 刘锡鸿的《英轺私记》,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 钱德培的《欧游随笔》, 阙名的《三洲游记》, 陈兰彬的《使美纪略》, 王韬的《漫游随录》、《扶桑游记》, 张荫桓的《三洲日记》, 潘飞声的《西海纪行卷》、《天外归槎录》, 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单士厘的《癸卯旅行记》、《归潜记》, 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 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 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等。其他游记中一些较有文采的片断也可视为文学游记。近代域外游记总体上属记叙文, 又多为日记, 以时间为序, 写景状物, 绘声绘色, 逼真传神, 如写舞会、宴会、马戏、斗牛、赛马等。其题材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日本、欧美主要国家的山川草木、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宗教文化、科技成果、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 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记, 展现出一幅幅充满异国情调的山水画卷、风俗画卷和现代文明画卷。作者的笔墨大多集中于各国的人文景观, 尽情展示近代都市繁华的物质文明, 与中国传统山水游记之意趣大相径庭。更难能可贵的是, 近代域外游记还将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等观念介绍给国人, 开启了民智, 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游记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功利性, 作者心系国家民族, 创作意图明确, 意在学习和借鉴西方, 以革除中国弊政, 师夷制夷, 自立自强。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至今仍令人景仰不已。
二、近代西人的中国游记: 探险考察, 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割让香港, 五口通商, 使沿海地带成为近代西方人最早接触的地区。有关游记如美国传教士香便文的《岭南记, 或华南内地景象, 包括迄今为止尚无人涉足的海南岛之探险》、翟理思的《从汕头到广州》、福均的《中国茶乡之行》等。
长江是西方探险家深入中国的突破线, 因此关于长江探险的游记亦较为丰富。咸丰十一年 ( 公元1861年) , 英人白拉克斯顿对长江沿岸以及岳州到屏山之间约900英里河段进行考察, 撰写了《长江五月: 长江上游考察记事和中国目前叛乱介绍》。同治六年 ( 公元1867年) , 英国探险家库伯从上海出发, 沿长江上行, 经四川、云南、缅甸, 抵达加尔各答, 首次探明了从长江上游到英属印度内的缅甸的路线。他撰有《一个头扎辫子、身着小袄的商业先锋的旅行记》。同治十三年 ( 公元1874年) , 马嘉理受英国外交部指派, 前往八莫为正在向中国前进的英国考察队充当翻译。马氏从汉口出发, 经湖南、贵州、云南至缅甸。《汉口大理之行杂录》系后人根据马嘉理日记整理的游记。《烟台条约》签订后, 清政府谕令各地对持有护照的外国游历者予以全面保护, 为西人长江探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这期间较重要的探险家是巴伯 ( 贝德禄) 。他的第一本游记是光绪二年 ( 公元1876年) 英国“国会蓝皮书”中的《巴伯先生关于格维纳使远大理至腾越之行的报告》, 另一本更重要的游记是翌年的《华西旅行与研究》。同时期的另一个探险家是帕克尔, 撰有《沿扬子江而上》, 记录了光绪六年 ( 公元1880年) 他在长江上游两岸地区所作的科学与商业考察。另一个较为重要的探险家是霍西 ( 谢立山) , 写有《华西三年》, 书中包括作者光绪八年至十年 ( 公元1882 - 1884年) 在四川、云南、贵州之间的3次旅行。比肖普可谓是长江上游探险的集大成者。其作品《扬子江内外》描述作者光绪二十二年 ( 公元1896年) 在长江流域的探险经历。比肖普的游记集科学描述、浪漫主义观察、商业调查于一身, 可视为长江上游探险的总结。
此外, 还有从长江中上游北上, 或从长江下游出发, 沿大运河北上, 然后转陆路深入北方诸省的。70年代以后的游记有威廉臣的《华北、满州及东蒙旅行记》, 内容包括作者在山东及沿大运河南下到上海, 以及在直隶、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内蒙、漫州的探险活动。英国官员璧阁衔的《在中国的一年》, 包括作者从香港到广州, 北上经广东、广西、湖北、河南至北京, 后来又沿长江经重庆、成都、西安、河南卫辉, 最后抵达北京的旅程。传教士格洛富的《在中国一千里奇迹: 关于靠上帝之力从山西的帝国义和团手中逃离的亲身记录》, 记录作者从山西潞安 ( 长治) 北上至顺德, 被迫返回潞安后不久又南下的逃亡旅程。途经高平、河南郑州、信阳、湖北云梦、孝感、汉口, 最终抵达上海。
与此同时, 西方人在我国西部探险考察也如火如荼。道光二十四年 ( 公元1844年) 8月, 法国天主教神父古伯察和秦神父从黑水 ( 位于今辽宁西北角的建平县) 出发, 经内蒙、宁夏、甘肃, 于翌年初至青海。同年11月15日, 他从青海湖北经合天畯、乌兰及都兰, 再经唐古拉山口, 于道光二十六年 ( 公元1846年) 初抵达拉萨。古伯察的游记有英译本《鞑靼和西藏游记》。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分别于同治十一年 ( 公元1872年) 、光绪五年 ( 公元1879年) 、光绪十年 ( 公元1884年) 3次入海西, 目的地均是拉萨, 著有游记《蒙古与唐古特国》、《从斋桑经哈密去西藏和黄河上游》。光绪二十二年 ( 公元1896年) , 英人维尔比上尉和马尔科姆中尉奉命由印度横穿西藏进入柴达木盆地, 经香日德、茶卡等地至西宁, 于同年12月抵达北京。维尔比著有《穿越未知的西藏》。
三、总结
鸦片战争爆发后, 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状态终被列强以暴力所打破。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时代巨变中, 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气势汹涌而来, 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的交锋, 并在这场交锋中逐渐占据了上风。与此同时, 中国的水陆空交通及交通工具、旅游设施、旅游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以及近代旅馆和旅行社的出现, 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旅游。这些都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旅游文化的面貌。
近代中国旅游文化发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 受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 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升级, 民族危亡牵动着每一个正直中国人的心, 独立和富强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最主要任务。于是, 一批批文人士子、一批批政府官员、一批批爱国志士以爱国相砥砺, 以救亡为己任, 扬舟异域, 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 在中国沉湮了数百年的出境旅游也因之重新焕发光彩。因此, 近代国人的域外游记具有师夷求强, 救亡图存的特点。
随着国门的洞开, 西方的商人、学者、传教士、旅行家、外交家等蜂拥而至, 在中国传教、探险、经商、观光, 加紧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渗透。在此背景下, 近代西人的中国游记不仅具有探险考察的特点, 而且兼有西学渗透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欧明俊.亟待开掘的文学宝藏——近代域外游记述论[J].中文自学指导, 2005, (4) .
[2]王晓伦.近代西方在中国东半部的地理探险及主要游记[J].人文地理, 2001, (1) .
[3]王晓伦.近代西方在中国东半部的地理探险及主要游记[J].人文地理, 2001, (1) .
[4]房建昌.近代外国人柴达木游记考证——兼评<海西州志·地理卷>[J].柴达木开发研究, 1999, (1) .
9.读《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篇九
有一次跟妈妈一起去书店,在那里我看到一本《格列佛游记》的书。于是我就坐下来静静地开始读了起来。
故事当开始说格列佛游和他家人们在一起,后来一起出海,在出海时因为海浪太大,船翻了。格列佛拼命地努力的游着,终于游到了岸上,可是他已经精疲力尽了。他就在岸边睡了一觉,可是等醒来时发现自己被绳子捆住了。正在他挣扎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一群蚂蚁大小的东西走过来?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群小人和马,他可能吴闯入了小人国。小人国的人怕格列佛太大,怕对他们有伤害就把他困了起来。格列佛只要动一下,他们就会用弓箭射他。格列佛只好把自己怎么误闯他们地方的原由解释了一下,小人国的人才松懈把他给放了。
小人国的人给了他一些吃的,把他带到了城里,又让5个士兵看着他。格列佛把那5个士兵抓起来,假装要吃掉他们,他们忙挥手求他不让吃掉。格列佛也就是吓吓他们并没有真的把他们吃掉,就放下了他们。他们感谢“我”放了5个士兵,就用100块布做了一张床,又让600人照顾我,还安排了2个学着教本国语言,并让“我”帮着一起打败侵略者。
一天“我”走在街上发现有敌人,而且后面还有大量军队,我让士兵赶快去通报国王加派士兵。“我”就先士兵去了。刚来他们就猛射“我”,士兵们开着船,拿着弓箭,狂射他们,还用投石机,狂投敌方战船。加上国王加派的士兵都到战场了,很快敌方的战船就被击破了。敌方看形势不对就落荒而逃了。
最后国王看“我”打仗有功,就送“我”了12头母牛,2头公牛,10只羊作为答谢。
10.初二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篇十
书中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一个热爱航海的人。在他的航海经历中,他去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这四个不同的国家游历。在不同的国家见到了很多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人和事物。比如说小人国里的人只有6英寸高;而大人国里的人却有一座教堂那么高;飞岛国里飞岛上的国王可以通过控制飞岛飞行来挡住阳光和雨水;慧骃国这个岛的主人是一种叫做“慧骃”的马,长得漂亮。同时还有一种叫做”野胡”的动物,却是长得很丑陋的。
我看完了之后,觉得格列佛的游历很有意思。在不同的国家他都与当地的居民在外形和想法上相差极大。遇到的事情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不一样。如果可以的话我也很想体验一回呢!
但是同时我也想到一些问题。马为什么要叫慧骃?是因为它有智慧吗?所有这些遭遇是作者真实遇到的事情吗?还是他想象出来的。如果是他想象出来的,那他为什么会想象出这样四个奇特的国家的......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求助了妈妈,妈妈给我在喜玛拉雅音频里找到了复旦大学汪洪章老师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解读。
我才明白这本书的作者斯威夫特并不是一个儿童读物的作家,而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讽刺文学大师、诗人和政治家。这本书也不仅仅是一本儿童读物,它其实是一本讽刺小说。讽刺的是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书中主人公格列佛前往的四个地方,其实是从不同的方面讽刺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不好的现象。
这时我明白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社会有很多丑陋的行为,但是作者他却无法改变什么。所以他就写了这本看上很像童话的《格列佛游记》,通过用很夸张的手法写故事吸引大家的目光,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到这些现象,进而有所改变。
11.论林纾的山水游记文学 篇十一
一
山水题材进入我国文学史并不晚, 但他却是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 山水进入文学题材在很大一部分时间是披着道德的外衣, 不是世人的忧国忧民就是抒发个人的壮志未酬, 到了清朝文化禁锢的压迫, 山水又多了考据的装扮。虽说在这样情况下, 山水游记中的美篇还是层出不穷的;但到了林纾, 山水游记才露出了它健康的本色。林纾山水游记的真正价值也在于此。
林纾从小秉承祖母“畏天而循分”的遗训, 处事谨慎影响了他的一生, 甚至他对他的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的重视这一点。1980年, 他的长子林珪就任大城县知县时, 林纾作《示儿》, 戒其居官应“处处出以小心, 时时葆我忠厚。谨慎需到底, 不可与不经意事, 掉以轻心;慈祥亦需到底, 不能于不惬意人, 出以棘手”。不仅如此, 深处清末乱世的他在表达对世事不满的情况下, 表现的是“忠”而不是“叛”。生于清咸丰二年的林纾, 面对列强不断向我国侵略, 山河沦丧, 内乱频仍, 民不聊生的危难之秋, 铸造了他“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赤胆忠心。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人, 也就脱落了柳宗元、姚鼐式“仕途艰辛, 壮志未酬”的山水牢骚。其次, 清朝末期, 经学考据笼罩了整个文坛。即使是山水游记也不免被考据文风深深地影响着, 和林纾交往过密的桐城派后期代表作家也无一幸免。在这样的情况下, 林纾却说自己“生平恶考据”, 在他的文集遍选中“夙著经说十余篇, 自鄙其陈腐, 斥去不藏”。也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信仰, 才有了林纾清新优美的山水游记, 表现出的那么的与众不同, 清新可人, 在同类题材中熠熠生辉。最后, 林纾的山水游记本来也不多, 主要的一组还是正值他的林译小说大放光彩时, 在杭州教书时所作。可想而知, 身处人杰地灵的胜景, 初尝事业丰收的甜果, 屡有挚友相伴而行;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也是他的山水游记能够突破以往的原因之一。
二
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 内容的改变也促使着林纾山水游记结构模式上的改变。由于有着这样的追求这样的心境, 所以林纾散文的形式上也表现出特殊的地方。林纾山水游记结构模式变革最为明现的标志是:打破了以往士大夫们的先写景、最后借景抒发感情的“人、情为主, 景为辅”的游记模式, 转变为“人、情、景”三者逐个渐强的随景色而动自由的情绪书写。他的《记九溪十八涧》通篇下来没有一句抒情的语言, 读之却又随作者旅程中景物的描写感到心里此起彼伏、清新自然。另外, 在《记超山梅花》一文中, 林纾先写看到“香海楼”的“景物凄黯无所纪”故“索然将返”;但在好友的引领下看到了大好“梅景”后, 乃“举觞叹息”生平没见过梅花如此之盛, 听了朋友说冬雪过后梅花会更盛。最后作者继而感叹没遇上朋友所说的最好季节, 并交代了今作此一文要寄给他的好友和一位嗜梅的朋友。由此可见, 作者的感情皆为随景色的改变而非常的自由, 但又几乎看不到作者描写感情的语言, 一文下来处处皆为景色。《游栖霞紫云洞》一文模式虽也是先写景后抒情, 抒情的结尾却短短只有几字, 也是表达的对胜景的美好回忆, 想画图将为珍藏。突然又回到现实, 好友突然来临, 相见大欢。终究没有落入传统模式的巢穴。
三
林纾山水游记景物刻画精细, 语言运用灵活多变、轻松自然、欢快有趣, 移步换景与移目换景相结合, 为读者呈现了一一幅幅动感立体的画面, 读其文如同其同游, 身临其境。林纾这一山水游记风格的形成和他的文学经历、文论主张, 尤其和他的国画才学十分不开的。
林纾自幼嗜读, 其学杂驳而包罗万象, 对《史记》、《汉书》更是偏爱有加, 自称“八年读《汉书》, 八年读《史记》”;一生视《史记》、《汉书》为圭臬, 这两书也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刻画手法的典范, 林纾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这种手法的影响, 在他的“林译小说”中已深深体现了这一方面。具备优良的对人塑造能力, 类推之景物也是同样的道理。此外, 林纾和世人一样对柳宗元一代山水游记大师的尊位, 甚是赞赏。他对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评价很高, 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 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在《柳文研究法》指出“穷形极相, 物无遁情, 体物直到精微地步矣”;其“体物精微”是说柳宗元具有非凡观察景物的能力, “穷无极相, 物无遁情”, 是说柳宗元具有卓越的表现景物的能力;在这些方面林纾发展性的继承了柳宗元的这些特色。林纾每篇山水游记不但有主人翁, 并且也开始了像小说式的主人翁发展, 有柳宗元的一进化到了杂而不乱、主次分明的多。他的《游方广岩记》按行经路途写了赤壁濑、葛岭、铁壁岩、天门、天泉阁和灵羊洞等几个地方, 但他对这些景物进行描写时用的笔墨相当的恰当, 很明显作者的着墨重点在天泉阁, 其它的几个点只是为了陪衬去天泉阁的路径及其周围环境的与众不同。还有《记云棲》, 写云棲的竹景, 写竹之多说“万竹扫天, 中无杂树”、“小溪抱竹南逝, 丛苇覆翳不知其流所, 极竹断处见天如覆盂”、“竹身大可盈握, 细叶触风, 仰见碎光摇动着。天也”把这个景点主人翁的特点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位文学家的文学创作和他的文论主张是分不开的。纵观中国传统文论中“意境论”的探讨, 林纾是“真正将‘意境’一词移至古文并进行具体阐述的第一人”。“在情韵、气势、风趣、神味诸审美因素中, 林纾首推‘意境’为古文审美艺术的至高境界”, 他称“意境者, 文之母也, 一切奇正之格, 皆出于是闻。不讲意境, 是自塞其途, 终身无进道之日矣”。有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文论主张, 我们也就知道了读林纾山水游记心旷神怡的原因在何处了。
另外, 国画大师的地位林纾也不是徒有虚名的。虽然他习画的生涯不及于古文, 但他的“不拘于成法”的天分和他“一日未尝去书, 亦未尝辍笔不画”的勤奋使得他在绘画行业的成就一点不亚于他的古文声誉。在南派画家中林纾比齐白石成名还早, 由在20年代他的画在琉璃厂订的润格也比齐白石高, 可见在京城的知名度。黄濬曾说“旧京画史, 予所记者, 庚子后以姜颖生、林畏庐两先生为巨擘。”这样的一名大画家又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 面对着怡人的山水风景画, 出自他笔下的山水游记不想展示给读者层出不穷的美丽画面也就勉为其难了。如他在《记翠微山》中写泉水流入池中, 池中小鱼遇水而作出的反应用了这样几句话“细泉潨然, 循幽窦泻于小池, 池鱼迎泉而喋”俏皮有趣的细泉的流水、鱼儿的可爱立体生动的给读者带来了清新愉悦的心情。对肃静凄凉的景色的描摹也不亚于此, 他在《湖心泛月记》中有这样几句话留下了霞轩吹箫的两个场景, 一为“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 受风若咽, 而凄悄哀怨, 湖山触之, 仿佛若中秋气。”二为“霞轩著白袷衫, 立月中, 凉蝉触箫, 警而群噪, 夜景澄澈, 画船经堤下者, 咸止而听。”短短的两句话呈现了两个场景, 把当时湖上月夜的凄美的景色完美无缺的投射到了读者的心里。此外, 他的国画大师的专业技能作为景物刻画的一种手法, 开前无史例;最突出的一种是用艺术 (绘画) 美来形容自然美, 如在《游方广岩记》中写到“其左壁高大如之, 石纹圆劲, 似王耕烟临黄子久”, 写自然美的“石纹圆劲”, 就像清代画家王翚 (耕烟) 临摹元代画家黄子久 (公望) (他们都善用状如麻皮的皴笔画山峦) 这种笔法来刻画, 不仅给读者以新鲜感, 更是进一步开拓了景物描摹手法的领域。
林纾作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大师, 对我国的翻译界、美术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同时, 事实也需要我们全面的看待他, 他在我国山水游记文学史上再一次打破了传统的山水游记模式, 把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和文艺界美术专业的知识化用到对景物的描摹中, 林纾的“意境”释古文的文论主张对山水游记的审美创作也起了深远的影响。处于清末时期, 他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异于考据的清新空气;置身在我国整个的山水文坛, 他给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的创作开拓了新鲜的一面, 并使之创作技巧更加完善, 并为白话文的游记散文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摘要:林译小说自入世以来大放光彩, 但林纾的散文却显得那么微弱, 尤其是林纾较为得意的山水游记更是鲜人问津。文章认为, 林纾的山水游记无论是文章的结构模式、景色描写技巧还是创作指导理论均有所创新, 在我国山水文学史当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林纾,山水游记,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琴南:林琴南文集[M],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3
[2]薛綏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1
[3]张胜璋:意境“文之母也”——林纾古文艺术论[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2, 第6期
[4]林纾著、舒蕪校点:春觉斋论文[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5
12.格列佛游记初中读后感 篇十二
如果让我用两个短语来形容读完《格列佛游记》的感受,那“奇持的构思”与“辛辣的讽刺”再好不过了。
构思奇特是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小人国的居民身高都不过六英寸,在船长的眼里,小人们就像是掌上的一块小石子,他一口就能喝下他们的一桶酒。船长走动时非常小心,生怕把小人踩死了。可是来到大人国后,船长在大人们面前显得非常渺小,他们在船长的眼里就是一座座尖塔,他们说话时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以前,船长把不少小人国的人在自己手上拿来拿去,现在反过来,大人们竟可以把他放在自己手上随意摆弄了。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飞岛国也十分离奇,它由一种磁石操控,可以自由移动。而在慧马国中,马成了智慧的象征,而人则成了下等动物。马统治着该国,
有自己的语言。总之,书中还有许多奇特的构思,欢迎大家去品读,去发掘。
而文中的“辛辣的讽刺”更是随处可见。例如小人国的宫廷不幸失火,怎么也扑不灭,格列佛急中生智,用一泡小便将其扑灭。可是该国有一则法令,任何人,凡在宫廷小便一律处死,真是荒.唐。
在大人国里,王后和宫女们都无所事事,一天到晚听格列佛讲笑话。对于飞岛国人们的不务实际、荒.唐可笑的行为,作者也进行了讽刺。作者借着《格列佛游记》的讽刺,将人类的一些荒.唐行径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可笑,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感谢《格列佛游记》,它借着奇特的构思带领我踏上了一段奇思妙想的旅程,用辛辣的讽刺指引我看清人性背后的荒.唐可笑。小伙伴们,一起来领略格列佛的世界吧!
13.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篇十三
主人公―格列佛,在航海旅行途中,先后经过了小人国、巨人国、神奇的飞岛国和充满智慧的慧S国,历经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初入小人国时,格列佛被当作一个大怪物,他们用粗大的绳子捆绑着格列佛且态度极其不友好!然而格列佛面对粗鲁顶撞自己的“小人国”公民则是温柔对待,并且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拯救了很多小人国公民的生命。
“小人国”滑稽的公民们不由得让我想到近几年来西方某些国家看到我们中国崛起,心生胆怯。于是像小丑一样变着法散布各种谣言污蔑我国名誉,甚至不惜降低智商采用“不良少年”手段给我国制造各种麻烦!面对这些小丑们,我国领导人则依旧坚定真善美的信念,甚至关键时刻不计前嫌地伸出援助之手。格列佛的自信、包容、不盛气凌人的态度也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中国,大国风范!
14.《西游记》中神仙形象的隐喻 篇十四
在《西游记》中, 作者把神仙形象贯穿始终, 每一章节可以看作单独的故事,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独立的文本世界, 每一个故事都有叙述者的主观意图, 每一个故事的接受者都有着不同的接受体验, 这三者相互作用, 使得故事形象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看出, 叙事文本中产生隐喻的原因:“一是来自于作为叙事传达媒介的语言在传情达意方面与思维的矛盾和局限;二是来自于叙事者意图修辞的需要;三是叙事文本借助隐喻产生丰富的言外之意, 指向形而上的意义世界;四是叙事隐喻使文本中的存在世界与实存世界构成的隐喻。”[3]《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作为一个整体, 就是现实世界中统治阶级的隐喻。神仙形象不同于来源于印度宗教佛祖形象, 他们大多是中国传统宗教——道教中的人物, 传说中他们修道成仙升天, 最终位列仙班。大致可以把神仙形象分为两大类:统治者和非统治者形象。统治者形象也就是那些已经修炼成仙的包括太白金星、二郎神等, 这类形象属于统治阶级, 在天宫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能力。非统治者形象则是那些被统治阶级, 他们作为统治者的一种附属物, 如坐骑、童子等地位地下的动物或者人, 但是有具备法力生活在天宫中, 也算作一类神仙形象。
处于统治地位的神仙是现实社会中统治者形象的象征。他们对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的人进行残酷的剿灭, 对帮助自己维护统治地位的人进行犒赏。《西游记》的写作背景是在明中期, 统治阶级的黑暗致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对于可以利用的便收于麾下, 对于积极的反抗者便绞尽脑汁进行围剿。孙悟空在大闹东海和冥间之后, 玉皇大帝为了不动摇自己的地位听从太白金星的话对孙悟空招安, 而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孙悟空, 统治阶级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应该注意到的是, 但他们抓到孙悟空的时候, 是想要置他于死地的, 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天兵天将刀砍火烧雷劈甚至放到八卦炉中锻炼, 无不是想把这个扰乱天宫秩序的孙猴子“正法”, 终究不得其果, 最后只好求菩萨帮忙, 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佛祖。现实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也和《西游记》天庭内的领导者都是平庸的, 对社会中底层人民不负责任的。
第二类神仙, 也就是那些处于被统治阶级的神仙则有着与统治阶级完全不同的态度。他们不满于被统治着, 不满足于一种退缩懦弱。他们放弃了自己原本在仙界的地位和生活, 下到凡间。这一类神仙有神仙的坐骑或宠物如玉兔精是嫦娥月宫的捣药的兔子;有神仙的童子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看炉小童;有神仙所谓的义子义女如托塔李天王的义女白鼠精;有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低等神仙如黄袍怪本是天宫二十八宿的奎星奎木狼等等。这些仙兽或者说仙童往往都是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属于低等神仙, 无法拥有其他神仙在仙界中的自由以及权利, 所以他们都私自下界, 寻找一种自己的生活。如果说在天宫意味着被囚禁压抑没有自己的地位, 那么在凡间则代表着自由、情感的释放和拥有自己的生活。下界的神仙完全不同于他们在天宫的主人, 他们不惧怕法力无边的齐天大圣, 没有听到“齐天大圣”的名号就吓得抱头逃窜, 反而勇于与孙悟空斗争。如果从正面的角度来考虑, 这些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神仙是有反抗意识的, 他们做他们的主人不允许做的甚至不敢做的事情。二十八宿的奎星奎木狼为了和已经下界转为凡人的仙女再续前缘, 下界变为妖怪。从这个意义上, 这些下凡的妖怪是具有反抗精神的。
天宫如果相对于凡间是统治阶级, 那么那些低等的神仙处于底层的统治地位, 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 一边想挤进高层的统治地位摆脱自己受统治的地位, 一边又以自己的地位欺压比自己更底层的人。无论他们是私自下凡或者是因为主人疏于管理下界, 他们无不在凡间建构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集体, 占山为王, 大多数他们都希望长生不老, 其实这些人在天宫就可以得到生命的延续, 但是在凡间有自由, 可以不被别人统治, 反而可以统治别人。
明中期时, 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西游记》中通过各种意象的隐喻暗示着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妖怪是那些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人的象征。这些人有的是地方上的恶势力, 有的则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造就的一帮危害社会的手下。统治者设立了东厂西厂锦衣卫都是为了自己的统治, 而这些统治者的走狗欺压着老百姓。《西游记》中出现过一些被阉割过的妖怪, 就像太监一般, 如假扮乌鸡国国王的狮猁怪就是一直被阉过的青毛狮子。这些从天上下来的妖怪, 都是因为自己的管理者疏于管理而下凡的, 换一种角度来说这些妖怪敢于占山为王做尽坏事无所畏惧与自己主人的地位无不关系。现实社会中那些恶霸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最终要受到惩罚, 然而那些有统治阶级做支持的欺压人民的人仍然会免除惩罚, 就像《西游记》中的妖怪。这些由低等神仙变身妖怪的命运往往比修炼成妖的妖怪要好的多:修炼成精的妖怪除了极个别被好心的菩萨收走之外, 都被孙悟空一棒子消灭了, 而那些低等神仙因为有主人都幸免于难。当孙悟空要替天行道消灭这些妖怪时, 这些主人就会“及时”的出现把他们救下, 再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这些人再带回到天宫。正是因为这些处于统治阶级的神仙的纵容致使自己的手下变成妖怪危害人间, 这和现实社会是大同小异的。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 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 是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各民族地理历史环境的不同, 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同, 隐喻会带反映该民族的文化特征, 包含着该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特色。所以说要理解隐喻所暗含的深刻寓意, 就要先了解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语境。神仙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中衍生而来, 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象, 结合中华民族文化被赋予了独特的意蕴。
道教是一个信仰多神的宗教, 它主张崇尚自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 《西游记》中的神仙也是这样的。天宫中的神仙几乎什么都拥有, 但是不能拥有欲望, 不能有爱欲, 不能有贪欲。犯了戒非但无法得道成仙反而要遭受责罚。如果有了欲望就必须放弃神仙的地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我们通常认为二人是夫妻, 但实际上, 两个人是分别得道成仙的, 两个人只是在天宫分别管理男女神仙的。天蓬元帅因为酒后调戏嫦娥, 本来是要问斩的, 最后重打两千锤, 投胎变成猪八戒的。披香殿侍香的玉女与二十八宿的奎星奎木狼为了能在一起只好下凡, 一个做了宝象国的公主, 一个做了妖怪。在书中第三十一回中, 奎木狼自述下凡的原因是“恐点污了天宫胜境”, 男女情爱这种人最普通的欲望在天宫中是不允许的。这一切都看的出, 神仙是一个没有欲望、没有情爱的化身;天宫是一个没有欲望的乐土。明中期“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仍然占着主导地位, 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是要消灭的, 所以构建了一个没有欲望的天宫, 而且这个天宫还是人人向往的。这里的神仙被隐喻为理学家的理想化身, 没有欲望, 依据天理生活的一种方式。
神仙在人们心中最常见的是一种长生不老极乐逍遥的象征。在《西游记》中这是神仙最开始的出现以及最常出现的隐喻。在孙悟空还没有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前, 神仙最开始是孙悟空最向往的, 正因为他向往神仙的长生不老, 他去拜师学艺, 大闹仙界, 最后去天宫做了弼马温。而大多数妖怪对唐僧围追堵截, 也正是他们听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得到唐僧真身可以上天成仙, 他们对于神仙的向往, 也就是对于生命延长的向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让人羡慕的也就是“桃花源”这类没有战乱、平等的地方或者是生活在某一个朝代的盛世之中, 这些都是现实存在过的, 是让人通过任何手段都无法到达的地方。所以要在现实社会中好好的生活。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 他并不抛弃肉身, 而是通过清心寡欲、修身养性来保养自己的肉体, 使得生命得以延长。道教针对人们渴望生命的延续提出了只要修炼, 就可以得道, 最后升天化为神仙, 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无需抛弃原有的肉体, 就可以羽化成仙。这种思想对于希望在现实社会中越过越好的中国人更容易接受, 所以人们向往神仙, 只不过是向往生命得以延续的一种表达。
纵观《西游记》中各类神仙形象, 无论是其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形象的隐喻还是更深层的没有欲望和向往生命延续的表征, 都可以看出这些形象渗透着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共同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
摘要:《西游记》是我国一部长篇神魔志怪小说, 其中的神仙形象深入人心。二十世纪以来, 隐喻作为批评方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往往可以挖掘出人性更深层次的内涵。运用隐喻的手法对《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进行研究, 可以探究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以及对生命延长的渴望。
关键词:隐喻,神仙,现实社会,生命的延长
参考文献
[1]诺思罗普·弗莱, 陈慧、袁宪军、吴伟仁:《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150.
[2]李凤亮:《隐喻:修辞概念与诗性精神》[J].中国比较文学.2004 (3) :140-150.
[3]付军龙:《叙事语言中的隐喻》[J].学术交流2007 (8) :129-132.
【《格列佛游记》的读后感】推荐阅读: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英语12-21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1500字08-24
读后感格列佛游记600字作文06-16
假期《格列佛游记》读后感600字10-20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精选800字11-02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400字左右01-11
格列佛游记初中读后感1000字作文08-29
小学生《格列佛游记》读后感400字11-18
《格列佛游记》小说观后感500字07-05
小学生电影格列佛游记观后感11-22